第一篇:民俗陈列馆展品简介
文翰公祠耕读文化展览馆陈列品清单
一、农具类
1木梨:用于农田翻土。
2耙:用于将土块划碎。
3耖:用于将水田整平。
4擂荡:用于将水田的泥土打烂。
5牛轭:套在牛颈部用耕绳与梨耙耖相连。
6牛兜:套在牛的嘴巴免得牛吃农作物。
7圈耙:稻田耘田除草用具。
8稻桶、桶梯、桶簟:稻麦脱粒工具。
9稻担:割豆田稻时挑稻把用。
10风车:用于分离谷粒与批谷或米与糠。
11水车:(车架、车桶,车轮子、龙骨、车校架),用于水塘车水。
12椰:用于敲打大麦,大豆之工具。
13拜箕:用于小麦扬壳。
14米筛:用于筛选谷物工具。
15畚斗:装盛工具。
16担冲、蔴索、钩刀:上山砍柴工具。
17镰刀:稻麦收割工具。
18扁担、棒桩:挑担工具。
19地簟:晒谷、麦用。
20锄头、草削:翻地、刨草工具。
21箩筐:盛谷物用具。
22:畚箕:挑栏肥,泥土等工具。
23蓑衣:防雨用。
24笠帽:遮阳遮雨用具。
25草鞋:上山,下田穿的鞋。
26茶筒、饭框:田间劳动时送饭、装茶水工具。
27草袋:上山砍柴时装饭菜用。
二、厨房类用具。
1风箱:烧火鼓风用。
2千张架:做千张(豆制品)用具。
3豆腐桶、豆腐杠、豆腐盆:,做豆腐用具。
4饼模:制作各类糕饼之模具。
5压酒架、大酒缸:酿酒工具。
6温酒壶:温酒用具。
7饭甑:炊饭用具。
8盐缸、盐筐:盛盐用具。
9筷子笼:装筷子用。
10笼格:蒸糕、蒸馒头用具。
11火筒:吹火用具。
12火刀、火石:点火用具。
13笊篱:捞饭用具。
14水桶、井桶:挑水用具。
15、竹雕洒壶:用一节大毛竹雕成,盛酒用具。
三、纺织类工具。
1磨车:用于压棉花籽。
2弹弓、弹棉机:用于将棉花弹松
3纺车:将棉皮纺成棉纱工具。
4织布机:织布工具。
5搬互架:将棉纱拧捆工具。
6麻压、织筐篮:将麻捻成麻线用具。
7打线车:将麻线打成纱线用具。
8织带架:织带工具。
四、私塾馆
书箱:藏书用箱。
文房四宝:毛笔、墨、石砚、青田石笔架,注水壶,讲台桌、戒尺、学生课桌及凳子。
五、匾额类
包括“中书舍人”、“嘉议大夫”、“亚中大夫”、“儒家训导”、“恩进士”、“县丞”、“明经”7块匾额。
圭二公祠宗族、民俗文化展览馆陈列品清单
一、生活用具类
1火桶:哄小孩站立取暖,免于到处乱跑。
2坐车:小孩坐之车。
3焙笼:供婴儿躺取暖。
4铜钱柜:古店铺之坐凳又可装铜钱
5浴盆:洗澡用盆。
6高脚桶:大户人家之洗脚用盆。
7蒲笼:供工匠出外装铺盖用。
8棕箱:旧时公务员外出所用。
9藤篮:出外手提之箱。
10鸟笼:用于养鸟。
11克里(鱼篓):渔夫装鱼用,也可用于采茶,摘棉花。
12凤冠篮:装新娘凤冠用。
13红缨帽桶:清代官帽桶。
14馒头、米粿盒:出嫁时装馒头,米粿之礼盒。
15银柜:旧时保险箱。
二、卧室家具类
1花床、踏床、印花被、方头枕、蚊帐。
2花厨、长杞桌、大凳。
3梳妆台、脸盆架。
4衣柜、衣箱。
5马桶、夜壶。
三、手工技艺展品
1、窗花剪纸:“河阳剪纸”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曾参加过由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河阳剪纸工艺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就已形成风俗,风格特异,内客以中国戏曲为主,配以亭台楼阁、云彩、树林、花草,人物不剪五官,追求神似。其技法特点重外在形似,更注重本质的神似,阴阳刻法相结合,工艺细致,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2、河阳织带:织带技艺与剪纸技艺、刺绣技艺同为旧时河阳女孩子必须学习的三大手工技艺,普遍用于制作裤带、围裙带、背包带等,是家家户户的实用之物。其中字带和福禄寿喜图案带主要是作嫁妆及传家之物,具有较高的手工艺技艺,能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生活,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3、刺绣技艺广泛用于制作香袋、花鞋、肚兜、披肩、童帽等装饰品,大部分作为旧时女子陪嫁必需品。
四、其他民俗展品
1、竹夫人:抱枕,旧时土空调,用于夏天睡觉时透气凉快。
2、三寸金莲:旧时小脚女人穿的花鞋。
3、童帽:旧时小孩戴的帽,有帽圈、狗头帽、荷花帽、太子帽、公子帽。
4、披肩:新娘出嫁时穿戴。
5、鹿形烛台:点蜡烛灯具,造型精细。
6、麦秆盆:针线盒,麦秆编制成精细,有100多年的历史。
7、箬壳盒:日常针线盒。
8、独角镜台:旧时妇女梳妆时用于前后照的镜子。
9、灯盏:青油灯。
10、灯笼挑:挑灯笼所用,天然藤绕木柴制作。
11、瓜子桶:盛放各类瓜子,木雕精美。
12、饭粘刮:做鞋底时刮糯米饭用具。
13、竹桥:供外出出嫁乘坐。
14、木车床:加工木头工具。
15、鱼缸:富户养鱼用缸。
16、大圆桌:独块木板制作的独脚金鸡圆桌。
17、鼎秤:古时称金银首饰用具。
18、清代服装。
五、匾额类
《义阳望族》、《恪守家训》、《为国立功》、《崇祀乡贤》
第二篇:陈列馆简介
陈 列 馆 简 介
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历史陈列馆位于榕江县古州镇古州中路大街西侧,原为清代贵州省古州镇总兵署,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四合院式马头墙木结构建筑,规模宏大,总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1930年4月30日,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中国红军第七军,攻克古州城,设军部于此(史称红七军军部旧址),并于5月1日在军部门前广场召开军民庆“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这是我党领导的军队第一次在贵州打胜仗,第一次入黔攻占贵州的一座县城,第一次在贵州召开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播下革命火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红七军发展史上和贵州革命史上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缅怀红七军的丰功伟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榕江县将军部旧址建成红七军历史陈列馆,以红七军攻克榕江县城为主线,展示红七军光荣的战斗历程。
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历史陈列馆现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贵州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贵州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全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贵州省党史教育基地、黔东南州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是贵州省唯一的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军事衙门。
第三篇:最新聂帅陈列馆简介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简介
重庆市江津区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文化昌明,人才辈出,是共和国元帅聂荣臻的诞生地。聂荣臻元帅陈列馆由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馆名,位于重庆市江津城郊,105亩的馆区山清水秀,碑馆合一的建筑庄严雄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重庆市国防教育基地、重庆市廉政教育基地和重庆市科普教育基地。
广场上中央军委赠送的聂帅铜像神采奕奕。陈列厅里3000多件珍贵文物、图片、文献资料,诉说着“一代元勋”、“星弹主帅”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出生入死、呕心沥血感人至深的事迹。雕塑、油画等艺术作品和声光电技术的巧妙运用,更是生动再现了聂荣臻元帅光辉的一生。“铁锈墙上的家书”表现了聂帅矢志革命,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黄土岭之战”幻影成像,再现了聂荣臻同志指挥抗日军民,击毙日寇名将阿部规秀的激烈场景;“晋察冀家园”场景,展示了晋察冀军民全面建设模范根据地热火朝天的局面;360度环幕电影重现了聂帅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铸就“两弹一星”辉煌的光辉历程;模拟复原的聂帅的青瓦灰墙的四合院办公室,正在专心看报的聂帅晚年硅胶塑像,栩栩如生,展现了聂帅为党
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形象。
开馆12余年来,共接待观众310万人次。2007年获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10部委联合授予的全国青少年社会教育最高奖——银杏奖。
第四篇:博物馆展品
《燕赵古迹》
河北是燕赵故地,古迹众多,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然而,河北文物的知名度与河北文物大省的地位并不相称,一般观众也很难有机会领略众多文物的全貌。为了宣传河北文物,也为了给广大观众一个欣赏研究的透视点,我们特意推出了这样一个包括全部1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内的大型展览。
展览图片量很大,展线很长,为方便介绍和有利参观,本展览以11个市为单位划分单元,每个单元以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分类,直观、形象、简要地展示了河北省1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概况和现状。
文物保护单位是指在中国境内由中央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列入名单、明令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不同,分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北省拥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总数居全国第三位。自纪元前一百多万年起直至近现代,门类齐全,绵延有绪,美轮美奂,叹为观止。近年来,更有万里长城、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清东陵、清西陵先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河北文物,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唤起全社会对文物保护事业的关注,让我们和我们的子子孙孙永享永宝之。
长信宫灯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通高48厘米
1968年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通体鎏金,作宫女跪坐执灯形象。宫女梳髻覆帼,着深衣,跣足。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组成。各部分可拆卸,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宫女体臂中空,右臂为烟道,可将灯烟导入器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上刻铭文九处,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等。因刻有“长信尚浴”字样,故名长信宫灯。
“ 作父丁”饕餮纹铜卣
商(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通高40厘米 1964年束鹿县收集
子母口,圆腹,圈足。器侧面附有提梁。有盖,盖顶有一菌形纽,盖和器身四面有扉棱,无地纹,盖的顶面及腹部饰饕餮纹,盖的下部、肩和圈足饰夔龙纹。提梁两端饰兽头。盖和器身均有铭文“作父丁宝尊彝”7字。此为商代晚期铜器。
三角云纹“孟姬匜”
春秋(公元前770 年-前476年)高15 厘米
1957年怀来县甘子堡墓出土
敛口,深腹,敞口流,兽形柄,蹄形矮足。器身阴刻三角纹,上饰卷云纹。内底刻有铭文“佳正月初吉丁亥,蔡叔季之孙,员媵孟姬有之妇盘。用祈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反映了春秋时期燕国与蔡国互通婚嫁的史实。
错金博山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通高26厘米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炉身似豆形,通体用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纹。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炉盖上因山势镂孔,雕塑出生动的山间景色。山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轻捷的小猴或蹲踞在峦峰高处、或骑坐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手持弓箭巡猎山间。座把透雕成三龙出水状,以龙头擎托炉盘。工艺精湛,装饰华美,是一件举世闻名的珍宝。
鎏金银蟠龙纹铜壶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通高59.5、腹径37厘米,重16.25公斤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壶通体用鎏金、鎏银工艺装饰。口部和圈足饰鎏银卷云纹带,颈部 饰金银相间的三角纹带,腹部饰四 条独首双身的金龙相互翻卷蟠绕,并缀以金色卷云纹。铺首鎏金。盖面饰鎏金夔凤,盖缘饰鎏银卷云纹,卷云纽鎏银。纹饰金银相映,富丽堂皇。壶内壁髹朱漆一层。壶底刻铭文:“楚大官,槽,容一石□,并重二钧八斤十两,第一”。
乳钉纹铜壶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通高
45、圈足径17.9厘米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壶口微敞,束颈,鼓腹,高圈足,腹部有一对铺首衔环。盖上有三云形纽。盖缘饰鎏金宽带纹,盖面上作方格纹、乳钉,镶嵌绿琉璃。颈和腹部 的宽带纹间作鎏金斜方格纹,方格纹的交叉点上镶嵌鎏银乳钉。方格纹中填嵌绿琉璃,琉璃上划出小方格圆点纹。色彩缤纷,绚丽异常。壶盖、底及圈足内壁均刻有铭文,其中有“长乐飤(食)官”字样,推测此壶原为长乐宫中之物,后转至刘胜之手。
错金银鸟篆文铜壶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通高44.2、腹径28.5厘米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子口盖,环纽。壶口略外侈,鼓腹,高圈足。双铺首衔环。器通体饰鸟篆文吉祥语和动物纹带,文字和图案均有纤细的金银丝双勾错 出。壶盖错铭文“有言三,甫金,为荃盖,错书之”12个字。颈部有 铭文“盖圜四缀,仪尊成壶”8字。上腹
错铭文“盛兄盛味,於心佳都,于”10字。下腹部有铭文“口味,充润血肤,延寿却病,万年有余”14字。铭文连读是一章四
言韵文。字体纤细流畅,做工精美。
四兽纽熊足铜鼎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通高18.1、口径17.2、腹径19.6厘米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鼎身作子口微敛,圜底,三熊足,熊作蹲立状。腹两侧附长方形耳,耳上有可翻转的小兽纽。腹有一周凸弦纹。鼎盖似覆盘,其上有四小兽作等距离环立。鼎盖扣合后,将鼎耳兽纽翻转于盖上,向左转动鼎盖,盖上小兽头部恰好卡于鼎耳兽纽上,使鼎盖闭锁
铜羊尊灯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通高18.6、长23厘米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灯作卧羊形。羊昂首,双角卷曲,身躯浑圆,短尾。羊背和身躯分铸,颈后置活纽,可将羊背向上翻开,平放于羊头上作为灯盘。灯盘为椭圆形,子口,一端有小流嘴。羊腹中空,用以储油,出土时腹腔内残留有含油脂成分的白色沉积物。
朱雀灯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通高30,盘径19厘米
1968年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
朱雀昂首翘尾,脚踏蟠龙,口衔灯盘,作展翅欲飞状。灯盘为环状凹槽,内分三格,各有烛扦一个。灯座为一蟠龙,龙首昂起。因制作时铅的比例较大,所以灯体异常稳重。
朱雀衔环杯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通高11.2、宽9.5厘米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
朱雀衔环矗立于两高足杯之间的兽背上,通体错金。朱雀展翅翘尾,神采飞扬,喙部衔一能自由转动的白玉环。兽匍匐,四足分踏在两高足杯底座上。朱雀的颈、腹与两杯的表面嵌有圆形和心形绿松石十三颗,色彩斑斓。出土时两杯内尚存朱红色痕迹,推测为化妆品。
青釉仰覆莲花尊
邢窑白釉双鱼背瓶
三彩鸭形杯
磁州窑白地黑花孩儿垂钓纹枕
磁州窑白釉黑花牡丹纹梅瓶
青花开光镂雕红蓝釉花卉大罐
青花折枝三果梅瓶
青花海水龙纹八棱梅瓶
釉里红折枝菊纹菱花形盘
素三彩寿星捧桃像
刘胜金缕玉衣
窦绾金缕玉衣
白玉双龙纹高纽谷纹璧
青玉纹枕
白玉蝉
玛瑙花式碗
青玉童子葫芦瓶
朱耷芦雁图轴
王原祁南山图轴
虚谷紫绶金章图轴
戴明说竹石图轴
唐岱夏日山居图轴
蓝瑛秋山行旅图轴
吴昌硕贵寿图轴
杨继盛自书年谱
郑燮竹石图轴
按盾武士俑
石交脚菩萨像
白石唐代菩萨立像
盘龙纽石砚
御题棉花图刻石(局部)
清咸丰十一年地契
景廷宾用的马鞍
张寒晖歌曲集手抄本
雁翎队用的木船和火枪
马本斋的指挥刀、图章
司桂林的铁水桶
白求恩《战伤治疗技术》
纪念大碗
《人民日报》创刊号
“平分土地”木刻画版
中国人民银行印钞石版
河北省人民政府印
河北的名胜古迹::
1、清西陵、清东陵
2、保定直隶总督署
3、赵州桥
4、正定大佛寺
5、定州开元寺塔
6、定州迎泰门
7、邯郸赵王城
8、保定地道战遗址
9、平山西柏坡
10、喜峰口长城
11、涞源空中草原
12、涞源白石山
13、涿州塔
14、怀来鸡鸣驿
15、张家口大镜门
16、承德避暑山庄
17、白羊峪长城
18、金山岭长城
19、山海关、老龙头、姜女庙 20、燕塞湖
21、紫荆关
22、井陉关
23、独石口长城
24、宣化古城
25、正定赵云故里
26、安新白洋淀
27、满城汉墓
28、保定古莲池
29、保定钟楼、大慈阁 30、涞源乌龙沟长城
第五篇: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简介
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简介
1937年秋,日军炮火弥漫中华半壁河山。迫于战势,浙大被迫西。760多名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先后在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贵州青岩等地辗转迁徒,流亡办学。经过25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浙大师生历尽千辛万苦,于1940年初抵达贵州遵义、湄潭、永兴定居办学。在七年的峥嵘岁月里,浙大汇聚了中国知识分子一代精英,他们胸怀报国之志,力克千难万险,潜心研究,孜孜以求,取得累累科研成果,培育出一代蜚声中外的求是学子,使浙大迅速崛起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剑桥”。同时,亦为穷乡僻壤的黔北山区播下了现代科学文化的种子,对日后遵义、湄潭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在湄潭工作和学习,日后被评为两院院士的有四十五位。1989年,中央领导同志接见21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其中李竞雄、梁守般、潘家铮三位曾在湄潭就学。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功臣中,王淦昌、程开甲曾在湄潭工作过。
因而,湄潭是求是创新的摇篮、科学教育的圣地。
浙江大学西迁黔北办学史略
1939年2月5日(时在桂北),18架敌机轰炸宜山,投弹一百余枚,浙大标营十数间房舍被毁,一百多学生的衣物用品遭劫。此间环境并不安定,兼之许多师生因水土不服而患痢疾和疟疾,竺可桢校长考滤另寻合适地点,准备必要时再次迁校。2月底赴渝公务途经贵阳时,宋麟生、陈世招、周寄梅等人劝浙大迁湄潭。竺即到遵义了解情况,委托遵义县长刘慕曾与湄潭联系,并请王克仁赴瓮安、湄潭察看。在4月召开的迁校委员会上,初步确定迁校湄潭。6月中旬,可桢亲到湄潭查看房舍300余间,甚感满意,坚定了迁移湄潭的意向。
1939年11月15日,日军自北海登陆,桂南很快失陷。竺可桢召集紧急校务会议,决定立即迁校贵州。12月6日,首批教职员及大部分家属离开宜山,前往都匀。12月中旬,图书仪器陆续运出。同时,李熙谋、胡刚复、蔡邦华受命启程前往遵义、湄潭筹划迁校事宜。
1940年1月12日,竺可桢校长离宜山经贵阳到遵义,2月3日起开始在江公祠办公。2月9日一年级新生迁到贵阳青岩上课。二、三、四年级学生也陆续抵遵义。2月22日正式复课。与此同时,加紧湄潭校舍的准备工作。6月初,浙大农、理学院理组先后迁到湄潭,年底一年级也由青岩迁至湄潭永兴镇。
至此,从1937年起,至1940年2月定居遵义、湄潭、永兴止,浙江大学历时两年半,途经浙、赣、湘、桂、黔六省,行程2600公里的西迁暂告一段落。他们行经的路线正好与三年前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的上段路线基本吻合,而抵达的终点又正好是召开了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的历史名城遵义,因而人们把浙江大学西迁流亡办学称之为中国一支“文军”的长征。
遵义是贵州第二大城市,黔北首府。四面山峦环抱,湘江穿城而过,将全城一分为二:西面是老城,东面为新城。浙大校本部设老城子弹库,新城何家巷为教学活动中心。播声电影院(今遵义电影院)是浙大集会和纪念周礼堂,图书馆在江公祠,各院系教室及师生宿舍遍布新老城区。碓窝井9号是竺可桢住居。
从遵义东行75公里便到了湄潭。这座小县城座落在乌江支流湄江之滨,风光绮丽,农产丰富,民风淳朴,实为一安静良好的治学之处。早在1939年底,湄潭各界就成立了“欢迎浙大迁校协助委员会”,筹商拨让县城部分庙、祠及公房、民宅300余间,迎接浙大迁校湄潭。
浙江大学湄潭分部设在湄潭文庙。前院状元桥面街的大照壁上,嵌有“国立浙江大学”六个大字,两侧为进出辕门。文庙大成殿是图书馆,其余各处为办公室、医务室、教室和部分教职员宿舍。竺可桢来湄亦住此。
城东玉皇阁旁的扶风山下,浙大购地修建了男生宿舍“仁”、“义”、“礼”、“智”斋,江边建了体育场和游泳池。女生宿舍建在文庙右侧,名“信斋”。
物理系设在双修寺,还在此新建了实验大楼。
在城西贺家祠堂一带,租地两百余亩建了浙大农场。除农经系设财神庙、农学农化系设禹院农艺、园艺、蚕桑各系均设于此,还在农场中央建了病虫系“大厦”,农场中名“牛郎背”的小山上,建有一草亭作师生休憩之所。亭柱上刻一联日:“一亭座览山胜,满目争看桃李春”。
财神庙、朝贺寺、天主堂、魏家院子,尚家院子及城内外部分民宅为教职员宿舍。
文庙右侧皂角树下原为湄潭初中校址,湄中与浙大实验学校合并为浙大附中后,校舍仍置于此。
玉皇阁原为湄潭气象站,在此设了浙大附小。
浙大一年级迁永兴后,主要教学活动集中在“江西 会馆”、“三楚会馆”、“四川会馆”。后又将部分教室移至南华宫。教职员安置在张家巷等处民宅中。财神庙是生物、物理实验室,火神庙为畜牧实验场。
从1940年初迁至遵义、湄潭、永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次年—1946年秋迁返杭州,浙江大学在黔北办学的七年,被称为浙大历史上一个极生要的发展时期。浙江大学由一所地方性大学崛起为全国著名高等学府,得了“东方剑桥”和“民主堡垒”的声誉。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学校规模在战乱中发展壮大。西迁前浙大有文理、工、农三个学院,16个学系,70名左右教授、讲师,600多名学生。到1945 –46,浙大已有文、理、工、农、师、医6个学院,25个学系,200余名教授、讲师,2200名学生规模扩大了三倍多;又增设了龙泉水校,办了两个大学先修斑,一间附属中学;还新建浙大研究院,设置了史地、数学、化工、农经等五个学部。1945年攻读各学科研究生达62名。
2、“求是”学风在艰苦办学中发扬。竺可桢倡导的“求是”校训为探求知识、培养健全人格之准绳,在西迁办学中,浙大师生发扬“求是”学风和“勤朴”校风,刻苦自励,奋进不息,园满完成了各科学业;同时通过艰苦环境的磨炼及社会实践的和陶,培育和造就了一代勤奋、朴实、竖毅、果敢的求是学子。
3、著名学者汇聚,学术空气浓厚,科研成果累累。竺可桢把有一批好教授作为“办好大学第一要紧事”,千方百计纳聘海内外著名教授来此教学,浙大一时学者云集。这批老一代老知识分子胸怀报国之志,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潜心钻研,孜孜以求,成就赫然:苏步青在微分几何研究方面取得了突跛性进展,被称为“东方第一峰何学家”:王淦昌在核物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世界物理界所注目;贝时璋关于实验生物的研究,谈家桢关于基因遗传的研究,陈建功关于三角函数的研究,蔡邦民的果树学,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张其昀、谭其骧的历史地理等都 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许多项目在全国各大学中名列前茅。
4、抗日爱国民主运动十分活跃。读书不忘救国,浙大师生以极大的热忱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浙大地下党组织以及“黑白文艺社”、“铁犁剧团”、带领学生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民主爱国运动,浙大被外界称为“民主堡垒”。力主思想自由的竺可桢校长总是站在保护进步学生的立场上,为营救被捕学生 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5、在偏僻的黔北区播下了现代科学文化的种子。浙大在黔 北办学七年,与遵湄人民患难与共,相濡以沫。黔北人民养育了浙大农学院对逐作物、水果、茶叶、蚕桑的研究试验成果,对湄潭乃至黔北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1945年8月14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抗日站争以中国人民的最后胜利结束,浙江大学准备复员东归。9月13日,在浙龙泉分校奉命回杭接收整修校舍。1946年5月,在遵义、湄潭的师生员工及大批图书仪器开始启程东迁,9月全部返抵杭州,10月1日开始上课。浙江大学十年颠沛流离的西迁流亡办学从此结束。然而这一伟大壮举,在中国教育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求是精神永放光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