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我县祝家庄镇驸马庄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快我县祝家庄镇驸马庄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生猪养殖是我县农业生产的传统产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我县祝家庄镇驸马庄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化转型。为了促进驸马庄村生猪养殖业的突破发展,助推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按照县政协付乃璋主席在祝家庄镇开展“三问三解”活动后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近期,县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组织县农业局、财政局、科技局、供销联社、信用联社等部门负责同志及有关界别政协委员在张慎立副主席的带领下,深入到祝家庄镇驸马庄村通过看现场、听汇报、座谈讨论、政策对接等形式,对该村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共同为做大做强驸马庄村的生猪养殖业“把脉会诊”。
一、基本情况
祝家庄镇驸马庄村自2000年发展生猪养殖业以来,受国家惠农政策支持和市场调节作用,农户发展生猪养殖的积极性高涨,养殖规模稳中有升,养殖方式也由过去传统家庭式分散饲养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小区化、集群化经营模式转变,养殖水平逐步提高,产量迅速增加。村上于2002年组建了畜牧技术服务站,在全村推广了品种改良、冷冻精配种、快速育肥、科学饲养等综合技术,品种日趋优化,提高了生猪养殖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2003年、2008年先后成立了养殖协会和生猪生产合作
社,发展社员500多户。同时,还吸收周边村110多户养殖户加入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协会”的新模式,壮大养殖产业,提高了市场抗风险能力。截止2011年底,驸马庄村养殖户已达到540户,占到该村总户数的81%,其中500头猪场2个,300头猪场5个,200头猪场11个,100头猪场185个,50头以下饲养户普及全村。同时,还发展奶牛48户,笼养鸡场2个。全村畜牧业产值收入达到79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00元,其中养殖业人均纯收入8410元,占人均纯收入80.9%,从业人员达到1100人,使75%的劳力就近就业。该村曾先后被陕西省农业厅评为全省“养殖示范基地”,生猪养殖业目前已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二、困难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虽然驸马庄村的生猪养殖业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农民收入有所提高,但从推动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发展速度和规模化养殖水平仍较缓慢,示范引领作用日趋降低,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要进一步提升生猪养殖业在区域经济中的竞争力,还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1.资金短缺,整体投入不足。驸马庄村养殖户的猪舍大多是十年前修建,现已破烂陈腐,无法抵御自然灾害,急需进行技术改造,而据养殖户介绍,新建一个存栏100头种猪的规模养殖场,在猪舍建设、购买种猪及饲养购买上必须投入前期资金20余万元。所以一方面,一些养殖户虽有继续发展生猪养殖的强烈愿望,但一次性资金投入大,农户没有充裕的资金积累。另一方面,该
村沉淀信贷资金300多万元,其中200多万属养殖贷款,使金融部门有惧贷心理,加之小额贷款数额小且手续繁琐,使很多养殖户融资困难,无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2.技术匮乏,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近年来,疫情日益复杂,虽然养殖户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一些防疫经验,但近年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新疫情突发,使一些养殖户措手不及,损失惨重,严重影响养殖户的信心和决心。目前,该村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缺乏,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简陋、手段落后,服务功能不强,与畜牧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如去年范家营村某养殖户由于使用问题疫苗一次死亡仔猪400头,造成经济损失近20万元。如何提高科学养殖技术,对养殖户来说大都心中无底,制约了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发展。
3.管理粗放,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不高。目前,该村生猪养殖管理模式大都是以家庭经营式为主,有些农户依然采用粗放饲养的传统方法,增大了养殖成本。在生猪生产管理上主要靠自学和平时经验积累,由于缺乏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部分规模猪场在栏舍设计、疫病防控、饲养管理等方面不够规范,不能有效控制疫情,猪场生产技术指标不高,一些新型设备无法启用,生产效益不如人意。
4、环境污染,无公害绿色养殖程度低。该村的生猪养殖仍以“散户”小场为主,主要集中在村庄附近,人畜混居,没有标准化养殖场,虽然大多养殖户都建成了沼气池,但生猪粪便大部分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科学化处理,一到温度升高时,蚊蝇丛生,导致疾病传播加快,污染了农村人居环境,村民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三、几点建议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发展生猪养殖业既有难得的政策机遇,又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调研组认为,祝家庄镇驸马庄村的生猪养殖业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以规模化标准化为方向,以现代化为支撑,以产业化为重点,以多元投入为保障,才能继续做大生猪养殖这一优势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为此建议:
1、转变养殖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对生猪养殖场重新进行科学规划,在现有的基础上,打造万头生猪养殖村,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积极扶持规模养殖大户,进一步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引导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加快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养殖进程。二是以发展绿色无公害生猪为目标,不断推广标准化养猪技术,支持和引导群众生产无规定动物疾病、无违禁添加剂、无规定药物残留的“三无”生猪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三是有关涉农部门要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帮助群众算好经济帐,分析市场,正确面对“猪周期”,理性对待生猪养殖业,保护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2、扩大自繁自养,推广科学化养殖。一是在该村建设标准化仔猪繁育场,完善生猪良种繁育基础设施,扩大良种繁育规模,提高种猪饲养管理水平,积极推广生猪人工受精技术,提高良种猪供应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对种猪的引种、育种和良种推广,在现有的优惠政策下适当提高补贴标准。鼓励支持农户自繁自
养,使三元杂交率达到90%以上,提高养殖效益。同时,在现有生猪养殖保险政策基础上,积极协调有关保险机构开展商品猪保险业务,降低养殖风险,保障养殖户利益。二是农业、科技部门应加大对该村养殖户的业务培训,不断推广养殖业新知识、新技术和生猪疫病防控规范。建立健全生猪疫病防治体系,加强、巩固和完善县、镇、村、户四级防疫网络,成立县级动物疫情预警专家组,积极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并加强外购仔猪管理和监测,严厉打击逃避检疫检查的不法行为。三是采取奖励或补贴的办法,引导和鼓励养殖户对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发展循环经济,防止污染,化害为利,保护好环境。
3、延长产业链,推进产业化建设。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及祝家庄镇要加大畜牧业招商引资力度,以适宜的养殖条件,优惠的政策服务,全力争取和积极引进生猪屠宰、贮藏和加工类企业落户驸马庄村。二是鼓励和引导驸马庄村更多的“能人”、“经纪人”进入养猪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加强管理,规范运作,为养殖户提供好技术服务。县农业、物价、工信、工商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对生猪市场价格的动态监测,定期发布生猪市场预警信息,切实解决养殖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销售、资金、技术等难题,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互惠互利、风险共担”。
4、创新工作举措,实现多元化投资。一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使扶贫资金、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性贷款投向生猪养殖,同时,要以项目为抓手,积极申报养殖项目,争取国家及省市农业开发项目资金。二是相关金融部门在贷款上对符合条件的养殖户放宽条件,在猪价下跌时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并对驸马庄村的重点扶持对象、养殖小区、专业养殖大户实行贷款政策倾斜。三是充分发挥农民的投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集中投向生猪养殖业,推动驸马庄村生猪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篇:关于加快我县祝家庄镇驸马庄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快我县祝家庄镇驸马庄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生猪养殖是我县农业生产的传统产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我县祝家庄镇驸马庄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化转型。为了促进驸马庄村生猪养殖业的突破发展,助推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按照县政协付乃璋主席在祝家庄镇开展“三问三解”活动后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近期,县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组织县农业局、财政局、科技局、供销联社、信用联社等部门负责同志及有关界别政协委员在张慎立副主席的带领下,深入到祝家庄镇驸马庄村通过看现场、听汇报、座谈讨论、政策对接等形式,对该村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共同为做大做强驸马庄村的生猪养殖业“把脉会诊”。
一、基本情况
祝家庄镇驸马庄村自2000年发展生猪养殖业以来,受国家惠农政策支持和市场调节作用,农户发展生猪养殖的积极性高涨,养殖规模稳中有升,养殖方式也由过去传统家庭式分散饲养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小区化、集群化经营模式转变,养殖水平逐步提高,产量迅速增加。村上于2002年组建了畜牧技术服务站,在全村推广了品种改良、冷冻精配种、快速育肥、科学饲养等综合技术,品种日趋优化,提高了生猪养殖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2003年、2008年先后成立了养殖协会和生猪生产合作社,发展社员500多户。同时,还吸收周边村110多户养殖户加入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协会”的新模式,壮大养殖产业,提高了市场抗风险能力。截止2011年底,驸马庄村养殖户已达到540户,占到该村总户数的81%,其中500头猪场2个,300头猪场5个,200头猪场11个,100头猪场185个,50头以下饲养户普及全村。同时,还发展奶牛48户,笼养鸡场2个。全村畜牧业产值收入达到79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00元,其中养殖业人均纯收入8410元,占人均纯收入80.9%,从业人员达到1100人,使75%的劳力就近就业。该村曾先后被陕西省农业厅评为全省“养殖示范基地”,生猪养殖业目前已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二、困难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虽然驸马庄村的生猪养殖业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农民收入有所提高,但从推动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发展速度和规模化养殖水平仍较缓慢,示范引领作用日趋降低,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要进一步提升生猪养殖业在区域经济中的竞争力,还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1.资金短缺,整体投入不足。驸马庄村养殖户的猪舍大多是十年前修建,现已破烂陈腐,无法抵御自然灾害,急需进行技术改造,而据养殖户介绍,新建一个存栏100头种猪的规模养殖场,在猪舍建设、购买种猪及饲养购买上必须投入前期资金20余万元。所以一方面,一些养殖户虽有继续发展生猪养殖的强烈愿望,但一次性资金投入大,农户没有充裕的资金积累。另一方面,该村沉淀信贷资金300多万元,其中200多万属养殖贷款,使金融部门有惧贷心理,加之小额贷款数额小且手续繁琐,使很多养殖户融资困难,无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2.技术匮乏,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近年来,疫情日益复杂,虽然养殖户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一些防疫经验,但近年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新疫情突发,使一些养殖户措手不及,损失惨重,严重影响养殖户的信心和决心。目前,该村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缺乏,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简陋、手段落后,服务功能不强,与畜牧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如去年范家营村某养殖户由于使用问题疫苗一次死亡仔猪400头,造成经济损失近20万元。如何提高科学养殖技术,对养殖户来说大都心中无底,制约了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发展。
3.管理粗放,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不高。目前,该村生猪养殖管理模式大都是以家庭经营式为主,有些农户依然采用粗放饲养的传统方法,增大了养殖成本。在生猪生产管理上主要靠自学和平时经验积累,由于缺乏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部分规模猪场在栏舍设计、疫病防控、饲养管理等方面不够规范,不能有效控制疫情,猪场生产技术指标不高,一些新型设备无法启用,生产效益不如人意。
4、环境污染,无公害绿色养殖程度低。该村的生猪养殖仍以“散户”小场为主,主要集中在村庄附近,人畜混居,没有标准化养殖场,虽然大多养殖户都建成了沼气池,但生猪粪便大部分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科学化处理,一到温度升高时,蚊蝇丛生,导致疾病传播加快,污染了农村人居环境,村民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三、几点建议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发展生猪养殖业既有难得的政策机遇,又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调研组认为,祝家庄镇驸马庄村的生猪养殖业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以规模化标准化为方向,以现代化为支撑,以产业化为重点,以多元投入为保障,才能继续做大生猪养殖这一优势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为此建议:
1、转变养殖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对生猪养殖场重新进行科学规划,在现有的基础上,打造万头生猪养殖村,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积极扶持规模养殖大户,进一步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引导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加快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养殖进程。二是以发展绿色无公害生猪为目标,不断推广标准化养猪技术,支持和引导群众生产无规定动物疾病、无违禁添加剂、无规定药物残留的“三无”生猪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三是有关涉农部门要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帮助群众算好经济帐,分析市场,正确面对“猪周期”,理性对待生猪养殖业,保护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2、扩大自繁自养,推广科学化养殖。一是在该村建设标准化仔猪繁育场,完善生猪良种繁育基础设施,扩大良种繁育规模,提高种猪饲养管理水平,积极推广生猪人工受精技术,提高良种猪供应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对种猪的引种、育种和良种推广,在现有的优惠政策下适当提高补贴标准。鼓励支持农户自繁自养,使三元杂交率达到90%以上,提高养殖效益。同时,在现有生猪养殖保险政策基础上,积极协调有关保险机构开展商品猪保险业务,降低养殖风险,保障养殖户利益。二是农业、科技部门应加大对该村养殖户的业务培训,不断推广养殖业新知识、新技术和生猪疫病防控规范。建立健全生猪疫病防治体系,加强、巩固和完善县、镇、村、户四级防疫网络,成立县级动物疫情预警专家组,积极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并加强外购仔猪管理和监测,严厉打击逃避检疫检查的不法行为。三是采取奖励或补贴的办法,引导和鼓励养殖户对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发展循环经济,防止污染,化害为利,保护好环境。
3、延长产业链,推进产业化建设。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及祝家庄镇要加大畜牧业招商引资力度,以适宜的养殖条件,优惠的政策服务,全力争取和积极引进生猪屠宰、贮藏和加工类企业落户驸马庄村。二是鼓励和引导驸马庄村更多的“能人”、“经纪人”进入养猪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加强管理,规范运作,为养殖户提供好技术服务。县农业、物价、工信、工商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对生猪市场价格的动态监测,定期发布生猪市场预警信息,切实解决养殖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销售、资金、技术等难题,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互惠互利、风险共担”。
4、创新工作举措,实现多元化投资。一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使扶贫资金、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性贷款投向生猪养殖,同时,要以项目为抓手,积极申报养殖项目,争取国家及省市农业开发项目资金。二是相关金融部门在贷款上对符合条件的养殖户放宽条件,在猪价下跌时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并对驸马庄村的重点扶持对象、养殖小区、专业养殖大户实行贷款政策倾斜。三是充分发挥农民的投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集中投向生猪养殖业,推动驸马庄村生猪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篇:关于理伸志村加快发展的建议
关于理伸志村加快发展的建议
同生、五美、被生
(2008年11月16日)
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措施:
一、强化班子建设。
村支两委要加强学习、齐心合力,消除宗族理念,创建和谐,始终明确自身的历史定位,准确把握中央的发展战略,将国家的大政方针,外部环境变化与自己的实际紧密结合,不失时机地抢抓机遇,及时确定、调整和更新发展理念,顺应民意,找准突破口,不断实现新飞跃。党支部要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领导和支持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组织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开展工作。加强农民工中党的工作,并建立党组织。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增强党员意识,建设高素质队伍,切实开展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创先争优活动。村委要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要把粮食生产,产业兴村、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强化制度建设。
首先要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承包经营包括土地、山林、水面及其他集体资产在坚持集体所有的基础上,集体为发包方,农户为承包方而获得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是主体,要认真搞好土地确权、登记、颁 1
证工作。集体林地是国家重要的土地资源,把林地承包到户,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要做好工作,用一定的时间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要依法进行实地勘界、登记、核发林权证,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农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群众经过几十年辛勤劳动积累起来的物质成果,要加强集体资产的承包、租赁、出让管理工作。稳定就是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完善,就家庭经营而言,要向采取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服务功能,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形成以家庭经营为主体,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机服务组织、专业合作社、农场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机制。
其次,要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先补后占,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以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有序流转,建立并管理好土地流转的档案,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严格宅基地管理,也要确权、登记、发证。
第三,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深入开展以直接选举,公正有序为基本要求的民主选举,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
管理,以村务公开、财务监督、群众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组织,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健全公益事业建设机制。
第四,健全集体资产和财务制度。一是实行村账乡管,乡镇会计代理机构对村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票据、统一制度、统一公开、统一建档”的五统一制度。二是建设民主理财小组,深入实施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制度,实行一村一户制(即一个村只能开设一个银行基本存款账户)。三是加强审计工作,按照“村干部任期必审、发生离任必审、群众信访必审”的三必审原则,认真实施审计。四是财务公开化,每季度公开一次。
此外,还要制定好村规民约,开展文明村的建设活动。
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
(一)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要稳定六个田洞(双口洞、花美洞、神下洞、寨脚洞、欢多洞、秧田洞)的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不断增加综合生产能力。围绕粮食生产,培育粮食生产、农机、植保、土肥、粮食加工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积极为种粮农户提供水稻代育、代耕、代种、代管、代防、代收、代烘。积极推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服务。创建专业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严格按照交易额和股金额分配盈余。
(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积极探索土地季节性流转,利
用冬闲田,发展马铃薯、蔬菜、油料产品,扩大粮食生产面积,提升粮田复种指数,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对山地实行商品林、公益林、果木林分类经营管理,对商品林、果木林,农民可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产品自主销售。对公益林、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养业,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推进蔬菜、水果等产品集约化、设施化生产。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健康养殖。
(三)加快科技进步。农业发展要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要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进展。在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方面采用新技术。要大力办好教育事业,做到义务教育面100%,每个农户有一名掌握产业开发的实用技术人才,外出务工人员掌握1~2门劳动技能。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当务之急要抓紧把双口洞、欢多洞的灌溉渠道修建好。要实施土地整治,修建遇旱能灌、遇涝能排的田间排灌系统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将“六洞”建设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
四、加快发展公共事业。
重点是村庄整理。既具有新时代的新气派,又有理伸志传统文化的特色;既是生活归属,又是娱乐保健场所;既是休闲中心,也是学习交流集会中心,逐步建成为历史文化名村。一些祖宗居住过的房屋,近代兴阵、李恕、白玉的房屋,祠堂、书堂、吊楼、楼门要保留并修饰好。要逐户进行住宅和倒塌屋宅基地的登记,愿意修建的支持修建,不愿修建的集体将其折价收买。据此作出村庄整理规划,布局好古居住屋(群)及其石板路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文化室、学校、幼儿园、老年活动室、医疗卫生室;花园、凉亭、林荫地、绿地;通车道、步行路、水沟、电路、自来水管道;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猪圈、牛栏、厕所、沼气、垃圾集中处理站,把理伸志建设成村民的美好家园。
围绕村庄整理,要搞好陶岭、下坪岑、水口山、长脚岭、兆马岭、三公岭等近2000亩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开发果园、油茶和水面养殖。两年内建设好自来水工程,三年内搞好公路建设,十年内结合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整治好绕村河道,把理伸志逐步建设成为科技、文化、卫生、文明、绿化、园林、环保、和谐生态旅游村。
为达以上目的,必须组织3~5人的规划小组,编制出“四图一书”:总体规划布局图、产业规划布局图、公用设施规划图、村庄农房整治与设计方案图、规划说明书,并报有关部门审批逐年实施。
第四篇:加快我区金融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关于支持我区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樊城区财政局
当前,发展金融服务业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快金融服务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培育樊城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2010年元月区政府在樊城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的工作重点,2010年,我区要积极引进新的金融机构,扶持鼓励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健康有序发展。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进一步推动我区金融服务业发展,促进金融和经济良性互动,从樊城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来看,樊城也具备进一步加快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条件:一是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樊城地处襄樊核心区域,位于襄樊现代服务业集聚带中间,为发展金融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二是金融服务业支撑体系基础较好。第一,随着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各金融机构纷纷落户,区内集聚了大批知名金融企业,有较为完备的金融服务产业链。区域银行网点众多,另外还有证券公司及营业部,保险公司及分支机构,其他金融企业等均在樊城设点。第二,集聚了大批知名专业服务机构,特别是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知名专业服务企业,形成了支撑金融服务业发展的专业服务体系。
但樊城金融服务业发展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定
位尚不太明确;二是金融服务业集聚度有待提升;三是金融业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营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区要进一步加大对金融服务业的扶持力度,首先要加快制定金融服务业发展规划,在明确金融服务业发展定位的前提下,建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政府服务协调职能,推动我区金融服务业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推动作用,积极为我区各类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营造良好的发展和工作环境,进一步加强与金融管理部门和经营机构的沟通联系。
相关部门应发挥服务协调职能,要不断完善支持金融业发展政策,加大我区金融业对外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支持、协助人行、证监、银监、保监等金融监管部门依法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要努力接轨省市地方金融市场,完善政府与各金融机构的协调机制,为我区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综合服务。继续做好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公司的工作指导和服务协调,继续做好进一步推动我区企业上市工作,特别是重点行业优质企业的上市推荐工作,加大支持扶持力度。
二、优化金融发展环境,提升区域吸引力
一是切实做好金融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搭建服务平台,对全区金融业发展进行统筹协调、服务,加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及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形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健全与银行、保险、证券、担保、创投业的协调沟通机制,收集工作情况,了解和反馈意见、建议。
二是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办公场地、工商注册登记、劳动工资等实际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政府与企业、专家之间的报告会、研讨会、信息发布会。
三是完善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中心城区的规划,加快金融中心区的规划建设,将土地资源向金融业倾斜。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向核心区块集中,增强金融服务功能。部分新建商务楼宇要注重引进金融企业,加大针对金融企业的招商力度。对进驻我区的金融企业在房屋租赁或购买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商务楼宇在腾笼换鸟的过程中,要为金融服务业发展留下空间。可置换部分效益不高的中小楼宇,探索建成金融专业楼、特色楼。
四是建议实施金融人才战略,完善人才公共服务,出台金融人才激励举措,为金融企业高管、金融企业优秀人才提供医疗、子女教育等服务,满足其对优质医疗、教育资源的需求,以集聚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熟悉现代金融制度、职业操守良好的优秀金融人才。
三、制定扶持金融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财政政策。
为激励金融机构增加投放,积极支持樊城经济社会发展,建议比照其他地方的贷款奖励办法对银行贷款投放制定奖励政策。
一是开展对金融机构支持我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业绩评价。设立“支持金融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资金主要用于:鼓励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和增加对我区信贷资金的投入;表彰奖励对我区重点建设项目、重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银行信贷、直接融资、保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的金融企业。
二是建议设立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积极支持重点发展的金融企业和新型金融企业发展。
三是健全重点企业首席联络员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事务协调制度。掌握企业动态和需求,及时排忧解难,留住并做大现有金融服务企业,培育发展大型金融企业的分支机构。依托樊城会计、咨询、法律等专业服务业发展优势,吸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基金等各类新型金融企业集聚,扶助、支持金融中介业的信用评估企业的发展壮大;依托樊城商贸物流业发展的优势,培育发展物流金融保险业,吸引外资物流金融保险、金融保险中介等机构到樊城发展。
四、不断提高金融业竞争力
一是积极鼓励金融创新。对国家的金融改革措施和金融创新产品,积极争取在我区先行试点和推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鼓励和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创新合作模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和服务。
二是重视政策性金融的作用。要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合作,搭建并完善政府融资的信用平台。加强协调配合,认真搞好项目的申报审批工作,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在支持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资金投放。
三是加快保险业发展。要充分发挥保险分散风险、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保障经济的重要作用,提高整个社会保障水平,构建和谐的生活环境,增强企业和个人抵御风险的能力。深入开展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索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充分利用
商业保险机构在网点覆盖、人力资源、风险管控方面的优势,参与我区社会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建立我区“政府保障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是支持担保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担保产品多样化。鼓励担保公司扩大业务领域,丰富担保品种。扶持担保企业增大注册资本,扩大担保额度。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资质评级制度,促进担保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五是积极鼓励创投业的发展壮大。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引导各类创业投资企业投资在我区设立与发展,积极做好创业投资备案工作,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五、密切协作,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一是加强和推动银政合作、银企合作、银项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和区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银企、银项合作机制,积极推荐优质项目,搭建并完善政府融资信用平台,争取每年融资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认真组织好既定项目的实施工作,尽快发挥项目效益;加强协调配合,认真组织好项目的申报审批和储备工作,争取银行更多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功能,创新金融产品,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在支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同时,积极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企业要加强同金融机构的联系,强化管理,诚实守信,争取金融机构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并共同维护银行合法权益。
二是进一步加大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力度,切实维护金融企业的合法权益。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和区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协助
银行压降不良贷款。进一步加大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力度,法院、公安、监察、税务、国土等部门要探索建立金融案件立案、执行的绿色通道,积极协助金融机构采取法律手段加大金融债务的清收力度,维护金融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滦南县姚王庄镇南刘村发展三年规划
滦南县姚王庄镇南刘村发展三年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本村未来三年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土桥村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南刘村位于姚王庄镇南4公里处,全村共有83户323人,有正式党员5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全村总有耕地面积465亩,现有机电井15眼,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2011年村人均纯收入13777元。有25户村民已安装了有线电视、固定电话或宽带。
二、村发展现状分析
南刘村经济发展有自己的优势所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通条件大为改观,随着富民路油路的修通,为村民的出行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各种农副产品能够及时的流通到农贸市场。这样既方便了群众,又使百姓得到了实惠。二是特色农业初具规模,依据镇域经济发展思路,我村的蔬菜种植业向科学管理、品种多样化发展列入村农业发展规划。
从实际情况来看,南刘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处于中等水平,与其他村相比,其区位、交通、经济都处于一般状态。制约我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有:一是产业结构单一,我村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二、三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比严重不协调,作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深加工,市场化、商业化程度
低。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村委会现有办公用房3间100平方米,由于建设资金不足,村里没有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办公室及群众文化活动室,有些党组织活动无法开展。三是村里人口较少,且年青人大多外出打工,住在村上的大多是中老年人。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技文化水平难以适应发展的需求,并且大多数群众缺乏事业开创精神,发展意识不强。
三、规划发展目标
从2012年-2014年,要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更新老旧电力设施,要持续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业,每一年从数量到质量都要提高一个层次,同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三年中要使新农村建设初具规模,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配套;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村党支部达到“五个好”标准。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本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达到“经济健康发展、生活比较富裕、村风明显改善、村容整洁有序、民主法治进步”的目标,成为我镇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和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先行者。
四、具体规划内容及措施
(一)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1、村级班子建设。2011年,通过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新一届村“两委”成员已经上任,对于各项工作的开展虽然已经明确,但在实际工作当中还是要注意团结问题。一是要注意同上一级部门搞好团结,村两委成员一定要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对上级布臵下来的工作要按时、按点、按要求完成,不拖拉
时间,不找客观原因,对上级需要向下级传达的通知要求要在第一时间进行上传下达;二是要注意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团结,两者都是村里的“顶梁柱”,日常工作要做到村民委员会定期向村党支部汇报工作情况,村各项工作开展情况,两委会之间不搞“一言堂”,实行民主管理;三是要注意村两委会同村民、同群众之间的关系,村民委员会是经村民一票一票选出来的,是村民放心的致富带头人,是为村民服务的,在群众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首先处理群众的问题,忧群众之所忧,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
2、党员发展工作。按照“双培双带”和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的要求,把农村发展能手和有文化的优秀青年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确保每年发展1到2名党员,三年内至少发展2名女党员。同时,培养2名合格的继任书记人选,力争建设 “五个好”村党支部,带出一支合格的党员队伍。
(二)产业发展
抓住上级重视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机遇,立足村情,创新思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增产增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1、三年内发展蔬菜种植力度,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效益。
2、加强组织培训力度,增加劳动力的转移数量。
(三)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达到村容村貌整洁,人居环境得到改善,通过争取资金的方式,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1、完善道路设施建设。在2012至2014年陆续完成村主干道的硬化,形成畅通的道路网络。同时,结合示范村帮扶转化工作,依托农发行资金扶持,建设完成全村道路硬化。
2、聘请规划设计单位,对全村进行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旧村委会改造和村容村貌整治,进一步完善党员活动阵地和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建设,至2014年,建设完成村党员活动室50㎡,村计生服务室50㎡,完善办公条件。
4、为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商贸流通。计划在村委会以东,通过公开竞拍的方式,将通村油路两侧地皮进行拍卖,由村委会统一规划设计,建立商品一条街,同时,计划在村委会所在地建立农贸市场,这样既方便了群众,又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5、加强网络建设。一是在全村开通程控电话,二是完善农村网络,在现有远程教育站的基础上开通互联网,三年内完成50户农户的宽带安装工作。使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掌握农产品市场信息。
(四)精神文明建设
1、每年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次,到 2014年底,60%以上的适龄劳动力基本掌握 1—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职业技能。
2、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加强教育宣传力度 ,计划生育率达 100%.3、建立具有新农村特点的村规民约 ,严控重大刑事案件发生,严防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将群众矛盾、群众反映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确保无越级上访事件。使村民治安满意率达90%以上,并形成长效机制。
4、村里每年都要开展卫生文明评比,如 “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比活动。
总之,在姚王庄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南刘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民收入不断提高,成为一个人民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新农村。
南刘村党支部
南刘村委员会
201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