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区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发展的四点建议(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07:1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我区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发展的四点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我区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发展的四点建议》。

第一篇:加快我区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发展的四点建议

加快我区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发展的四点建议

(2014-03-04 00:37:42)标签:

财经

截止2013年12月底,我区已有巴马、东兰、凌云、上林、扶绥、东兴、永福、蒙山、金秀、昭平、岑溪、容县、阳朔等13个获得中国老年学学会认定的“中国长寿之乡”。其数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位居全国之首。截至2012年底,广西有百岁老人4283名,排名全国前列(排名全国第一位是江苏省4824人)。可以说,长寿已经成为广西的一张新名片。

早在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都明确提出发展养生长寿健康产业。今年以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可以说,我区发展养生长寿健康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制定规划,完善总体发展布局。建议由自治区发改委牵头,组织民政、老龄、商务、工信、卫生等相关部门,加快制定《广西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进一步明确该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发展目标、产业重点和政策措施。其中,建议结合我区已有13个长寿之乡的分布情况,完善养生长寿健康产业的总体发展布局。具体是,以巴马、东兰、凌云、上林四县为重点,联合大化、都安、马山等县,结合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养生基地建设,形成“泛巴马世界级养生健康长寿产业圈”;以永福、阳朔、蒙山、金秀、昭平五县为重点,联合荔浦、鹿寨等县,结合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和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建设,形成“大漓江国际养生健康产业带”;以扶绥、东兴为重点,联合上思、防城港、钦州、北海(涠洲岛)形成“北部湾经济区海洋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带”;以岑溪、容县为重点,形成“西江经济带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带”,在全区形成“一圈三带”的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发展格局。在这四大区域,要加快一批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的产业项目建设,形成我区养生长寿健康发展新局面。鉴于13个长寿之乡中的巴马、东兰、凌云、上林、蒙山、金秀、阳朔还是重点生态功能区,要统筹考虑它们的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应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率先在全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避免养生长寿健康产业的过度开发和短期行为。

二、统筹兼顾,落实产业发展用地。发展养生长寿健康产业的首要问题就是土地问题。在同等单位土地面积上,养生长寿健康产业所产生财税收入要远远逊色于工业。因此,发展我区养生长寿健康产业需要配套完善相关土地政策,进而激发市、县(区)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鉴于我区12个“长寿之乡”县市中就有巴马、上林、东兴、蒙山、金秀、昭平、容县、阳朔等8个是自治区首批20个特色旅游名县,可以享受《自治区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待遇,建议给予东兰、凌云、扶绥、永福、岑溪等5个县享受特色旅游名县的政策待遇。其中,要积极借鉴《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先进经验,在强化包括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在内的旅游产业用地规划管控制度的基础上,探索用地分类管理方式,建立符合养生健康产业发展特点和要求的科学化、差别化、精细化、生态化土地利用和管理制度,保证我区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发展的土地供应。

三、出台政策,引导投资融资。在金融支持上,鼓励区内外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养生长寿健康产业的支持力度,创新适合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养生长寿健康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养生长寿健康领域创新型新业态、小微企业开展业务。引导、推动设立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养生长寿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同时,创新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利用外资方式,有效利用境外直接投资、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国际商业贷款。在财政支持上,将养生长寿健康产业纳入自治区服务业、旅游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范围并加大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非公立养生长寿健康产业组织,其专科建设、设备购置、人才队伍建设纳入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发挥价格在促进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实行与旅游业同价政策。对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建设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和取消对养生长寿健康产业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

四、注重延伸,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养生长寿健康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其相关及衍生产业就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自治区将养生长寿健康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其目的就在于通过该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工业、服务业中相关和衍生产业的发展。因此,发展广西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必须注重延伸产业链条,结合我区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带动生物制药、民族特色医药业的发展。尤其是要发挥我区现有技术和民族医药特色优势,大力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壮瑶医药、原料药和中间体,加快提升我区医药的整体创新水平和产业化水平,全力打造我国南方民族药和国家基本药物重大疾病原料药基地,为加快我区健康长寿养生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和药物保障。

五、舆论引导,避免养生变养病。一是要掌握宣传主动权,打好舆论主动仗,增强网络主导力。在“天下风景,美在广西”、“遍行天下,心仪广西”等旅游推介宣传口号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生态广西、养生天堂”新品牌。二是在已有的“广西-东盟亚健康与健康养生文化论坛”、“广西保健养生论坛”、“巴马长寿养生国际论坛”等基础上,整合资源打造“中国东盟(广西)国际养生长寿健康论坛”。论坛可参照“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的举办方式,每年由一个“长寿之乡”举办,进而扩大广西13个长寿之乡的品牌影响力。三是进一步强化科学养生保健的正面宣传工作,尽快打破“巴马自然治癌疗法“等社会神话,避免更多癌症患者无序盲目涌入我区,避免巴马等“养生天堂”变成“养病之地”。

第二篇:加快我区林业产业发展的探讨

加快我区林业产业发展的探讨

林业产业,是以多种林业资源为基础,以技术和资金为手段,有效生产各种林产品,提供劳务及创造经济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就是要建立起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规范有序、集约经营、富有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这是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翠屏区是宜宾市委、市政府驻地,地处四川盆地南部,位于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处,是万里长江第一城。全区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万,其中城镇人口万、农村人口万人。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

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翠屏区林业第一产业发展良好,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批林业产业基地,森林覆盖率从年的提高到××年的。目前,已建成木质原料林基地万亩,林化原料油樟林基地万亩,造纸原料竹林基地万亩,水果、干果生产基地万亩。全区林业用地总面积万亩、有林地面积万亩、森林总蓄积万立方米,木材年生长量万立方米、竹材年生长量吨、水果、干果年产量万余吨、药材、茶等年产量余吨。林业第一产业产值余万元,农民从木、竹、药、果、林化原料等林业种植业中的收入人平余元。

林业第二产业,主要是造纸业、林化加工业以及木制品加工业等。造纸业是翠屏区林业的主导产业,“宜宾纸业”和“长江包装”两大纸业公司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造纸基地,目前由于市场、体制等原因,两大纸业公司都处于困境;樟油等林化加工业是翠屏区的特色产业,樟油产量加上宜宾县约占全国产量的左右。翠屏区已形成体系完善、技术不断更新的樟油经营加工企业群,有加工企业家,其中家拥有自营出口权。有木制品加工企业家、锯材加工企业家、纤维板制造企业家、竹笋加工业家。第二产业的产值余万元(两大造纸企业除外),其中林化加工业产值余万元,占左右。

林业第三产业,即森林旅游业和为林业一、二产业服务的商贸业。森林旅游业方面,主要有翠屏山森林公园、七星山森林公园、白塔山风景区、双龙湖风景区等。全区有以森林为依托的山庄及农家乐家以上。第三产业的产值为万元(翠屏山森林公园等除外)。

制约林业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政策性因素

采伐限额的管理与林业产业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

一是无商品材采伐指标。由于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启动,翠屏区无商品材采伐指标,这严重制约了城市资本对林业的投入以及林农营林造林的积极性。上世纪年代以来,翠屏区营造了余万亩造纸原料林,有余家乡村林场由于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现在只有家勉强维持,其家已解体。

二是无低产林改造指标。翠屏区有余万亩以马尾松、湿地松为主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低产、低效林分。由于全面绿化达标后全区已无宜林荒山,私营业主对林业的投入完全有能力改造低产林,部份有能力的林农也想通过改造小面积的低产林分,营造生态、经济效益较好的如油樟、山苍子、竹林等,但苦于无低产林改造指标,无采伐计划,使低产林改造无法实施。改造低产林分,提高林分生产力,对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林产品税费太高,制约了私营业主和林农对林业的投入。以木材为例,林产品税费主要包括林业“两金”、林业建设保护费约以及增值税等,累计税费达左右,若加上采伐、运输、管护等费,形成了以木材为主的林产品长期亏损经营的局面。翠屏区用材林比重大,是发挥的生态效益的主体,培育过程中已为生态建设作出了贡献,国家应在税费制度上作调整。

产业投入的扶持力度不足。翠屏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对林业产业基地的建设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要把产业建设推向更高层次,还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郊结合部、交通干线两侧、风景区等林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种苗费仅-元,若营造经济和生态价值高的树种,国家投入的种苗费显然不足。二是林化、造纸原料等基地建设和林产品深加工的贷款及扶持性投入难。目前银行是以商业性运作,重视直接和短期效益,生态与经济兼顾的产业有待于政府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三是对林化、林竹、花卉、果等产业深加工投入和扶持不足。

促进产业链形成的力度不够。油樟、竹是翠屏区特色产业,但还没有形成公司与农户结合,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实现公司农户联市场的高效益增长的支柱型企业。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回馈机制还未形成。

科技、信息和人才生产要素投入不足。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科技的进步和推广,目前林业科技对翠屏区林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不足,科技投入十分低下。科技、信息和人才建设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步伐。投入上不足使得产业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应用促进度低。在竹业、果品、花卉上,还缺乏具有推动和创新品牌的科技型支柱企业。

内部制约因素。

林分质量差,林木生长量低。初步统计,全区低产林分近万余亩,占森林面积的。翠屏区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仅立方

米,世界和全国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分别为立方米和立方米;林分每公顷年生长量为立方米,而全国林分年生长量立方米。另一方面,用材林树种结构单一,全区以上的用材树种是马尾松、国外松,培育方向为造纸原料林。随着的深入以及造纸工业全竹桨纸生产线等原料结构调整,要求翠屏区在树种选择上必须面向市场,调整林种、树种结构。

竹林基地品种

单一,未形成规模化。翠屏区万亩的竹林的竹种以慈竹、黄竹为主,由于这些传统竹没有经过竹种的筛选与改良,单位面积产量仅为现今引入杂交竹的。另一方面,现有竹品种以生产竹材为主,受造纸行业兴衰的影响大。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应大力推广笋材两用竹。竹业在翠屏区农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尽管竹林面积仅占整个森林面积的而其年产量达吨以上,产值达万元,占翠屏区竹木总产值的一半多,两金等育林费收入占以上。但目前由于投入等原因,还无规模化,集约化种植。

林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森林旅游业和为第二产业服务的商贸业。一是除已形成的翠屏山森林公园外,森林旅游的特点是基础设施薄弱,景点建设、风景林配套建设、园艺水平较低,整体开发程度不高,森林旅游还未形成产品推销体系。二是林产品市场培育和建设滞后,大量的樟油、鲜黄栀子等林产品直接销往外地,区内未建立起有规模、综合性的林产品市场,大部分林农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低,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充分,常常遭受林产品交替出现的卖难、买难带来的损失。因此,提高林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市场主体和市场之间建立各种中介组织,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三是花卉生产基本上处于分散自发状态,市场无序竞争突出,且在生产规模、品种结构、科研开发、流通网络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

林业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指导思想:围绕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西部大开发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为契机,在抓好生态建设的同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面向市场,大力发展油樟、黄栀子、竹等特色种植业、林产品深加工业和城郊型旅游业,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林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原则:坚持城郊型林业和区域特色林业发展的定位,坚持生态经济产业开发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相结合,与农民和林区职工致富全面达小康相结合,与巩固和扩大生态建设成果相结合,与宜宾市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相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目标

大力发展壮大各类林业产业基地。到年,新发展林化原料林基地油樟万亩、黄栀子万亩,新发展竹产业基地(笋材两用竹)万亩、茶叶基地万亩、花卉基地万亩。

发展林产品深加工业。到年,建立黄桅子深加工业(天然色素栀子黄的提取)家黄栀子需求量万吨。强化茶叶支柱产业产量达吨。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森林资源培育社会化。这是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要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就必须要加快建设商品林基地,培育森林资源,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培育森林资源,单靠林业部门力量办基地已不能满足林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充分利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形成全社会大办林业建基地的局面。因此,林业部门必须紧紧依靠当地政府,抓住实施林业两大工程的契机,制定发展林业的优惠政策,采取股份、联办、独资等多种形式,充分发动有关单位、私营业主、农民参与森林资源的培育。

森林分类经营。这是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的前提。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建立以分类经营、分类管理为主的科学营林体制,采取不同的措施与制度进行管理。对生态公益林,要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依靠社会力量共同建设,通过严加管护,主要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对商品林及其他生产要素实行商品化,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管理,实行集约经营,走产业化道路,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

林产工业集约化。这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关健。林产工业是林业产业的重要支撑,其集约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林业产业化进程的快慢。首先要调整和优化林产工业内部结构,林产化工行业主要是进行油樟、黄栀子等的深度加工,增加和提高产品的种类和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积极开发其他林产品的化学加工利用。另外,要把发展林纸业作为林产工业的主导产业来抓,带动林业经济腾飞。

林业第三产业市场化。这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林业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市场,市场动力的强弱决定着林业产业发展的速度。必须尽快建立和培育木材及林副产品市场,健全各种中介服务机构,从而引导林业产品的加工生产,带动林区经济发展。同时要建立健全市场执法监督机制,制定交易竞争规则,建立市场信息网络,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将市场经济规律导入到林业产业的发展中云。还要加快促进森林旅游和花卉业进入市场,按市场规律来经营和管理。

投资主体多元化。这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动力。林业产业要加快发展,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投入。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逐步形成多成份、多层次开发林业产业的格局,实现部门林业向社会林业、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

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调整宏观政策。林业是弱质产业,生产周期长,社会与生态效益显著,而竞争力受非经济因素影响较大,且由于社会对林业产业特点及发展重要性认识不足,国家在林业产业建设中给予的政策倾斜不够,因此,在目前翠屏区林业产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劳动效率低、产业素质低和缺乏投入资金的情况下,必须建立和健全林业产业扶持政策,加快林业产业进程。在宏观政策上,一是要坚持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以疏导的方式适量下达低产林分改造和商品林采伐指标。二是增加林业政策性贷款,并作为长期优惠措施由财政贴息,对集体和个人建设一定规模的商品林基地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三是对林业实行轻税赋、低收费的税费政策。四是对国营林场实行财政补亏,加大扶持力度。

微观管理措施。

通过政策支持,大力改造低产林分

一方面,在上级林业部门争取适量的低产林改造采伐指标(若难度大可先在翠屏区搞促进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的低产林改造试点)的支持下,另一方面在退耕还林中,充分利用林地资源,积极加强横向资金筹集,依靠科技力量,认真筛选出适应翠屏区及市场经济的优良针阔叶用材树种,坚持统一规划,分区实施的原则,加强树种结构调整,扩大混交林,阔叶林,珍贵用材树种比例,加强幼林抚育和封山育林,努力使翠屏区新一代速生生产用材林平均亩产蓄积达立方米。

进一步发展壮大林化原料林基地。

油樟作为翠屏区特色产业,在翠屏区林业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应在大型公司带动下高度集约化、规模化、科技化经营,如通过油樟矮化密植,配方施药,树形管理,提高叶面指数等科学方式不断提高效益。建立公司对基地回馈机制,实行谁投资基地谁收购的原则,加大基地的发展力度。

在林化基地建设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而又有极富区域特色的经济林树种是香桂树。在全国仅宜宾特有,其初产品是黄樟油和洋茉莉醛,据测算核树种成林后,每亩直接经济产值达元以上,无需农业的高成本和精耕细作。同时又是优良的生态树种。荣发公司已在翠屏区投资三十万元建立余亩的香桂基地。同时公司已在翠屏区有相关地带开展过采叶蒸油试验。证实香桂树在翠屏区适生并保持优良品质。翠屏区应在进一步科技论证后,抓住各地尚未大规模发展的机遇,加快开发力度,占领市场制高点,培养区域特色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加大经果林的科技含量和档次,限制劣势,发展优势品种

由于果品业条块分严重,投入主体多元化,重投入,轻产出,重数量,轻品质等现象十分普遍。果农的分户经营,又制约了果木品质产量的提高,果技服务滞后或断带,使得整体效益十分低下。因此,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决限制和淘汰落后的品种。加大名、优、新品种的引种、驯化的投资力度,筛选优质品种,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建立品果品基地。对未经引种试验的果木,限制大规模投入,减轻风险。

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大力发展竹林基地

竹林具有投入相对较少,经济价值高,生态效益优良等特点,而翠屏区又具有发展竹业的优越条件,如海拔低,水热条件丰富,背靠大纸厂,运输成本低等条件促成翠屏区具有发展竹林的广阔前景。鉴于竹林的高效性和适生性,翠屏区应把竹产业作为引导山区农户致富的重要产业来抓。以发展优质杂交竹、麻竹、苦竹、巨竹等优良品种为重点。以退耕还林和江河水系周边造林为主线,不断扩大和调整翠屏区竹业基地结构,力争翠屏区在年竹林基地达万亩,年实现经济收入万元,农民人平在竹业上的收入增加元。

紧跟城市建设步伐,大力发展花卉产业

西部开发的重点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翠屏区作为建设中的一级中心城市,具备有发达的交通,拥有发展花卉产业的优越条件,翠屏区应把花卉业作为农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由政府引导和培育花卉优势大户,发展成为优势企业,实现花卉的工厂化生产,增加科技投入和优良品种储备,促进花卉产业的升级。

培育和壮大第二产业

宜宾市造纸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从生产规模、产品成本,科技含量到产品档次,都十分落后,纸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是推动资产重组等措施实施有效的体制改革。建立纸业集团,力争年产量达万吨,加速开发和推广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重点发展全包装纸,中高档文化用纸,高档包装纸等拳头产品,形成支柱产业,推动第一产业的基地建设。壮大和发展林化产业,林化产品的开发应严格控制产品的制造成本,开发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系列,变以往的初级产品供应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为拓展森林产品用途,应从经济上,产业政策上扶持木材加工,家俱制造纤维板,刨花板工业等次级行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果品、药材、竹笋等林副产品的深度加工业,努力提高果品等基地建设抗市场的风险能力。对目前翠屏区林农普遍在小径材、竹材、果品等销售难的林产品上,应加大加快此类项目引进和科技投入力度,提高林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使之成为带动林农增收的重要行业。

大力发展以森林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开展多种经营为城市作好服务,加大私营业主等各种社会资本投入建设第三产业的力度,引导建立城郊多种资本形式的股份制旅游业。加快七星山、白塔山、会诗沟、金秋湖、七星湖、两岔河等风景区的基础设施、旅游景点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力度调整和优化扩大风景区的林种、树种结构。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如旅游公司的培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旅游管理和导游队伍,加强森林旅游与农业休闲、民俗文化风情、观光狩猎、宗教开发,垂钓等与旅游项目的融合。抓好旅游商品的开发,以创品牌,创精品为目标,突出地方特色,不断发展森林旅游观光和休闲功能。

为第二产业服务的商贸业,特别是樟油,黄樟油,流通企业应以外贸出口为导向,组建林业公司为主体的企业联合体,引导龙头企业对第一产业的回馈机制,形成强有力的产业链,增强国际市场抗风险能力。加快竹、黄桅子、等产业链的形成。要努力培育林产品专业市场、各类协会、林业投资信息咨询等中介组织,为林业产业提供协助调和保障。

创建科技支撑体系: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建立科技推广示范园的基础上,突出抓好新产品、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基地建设的科技支撑投入要实行制度化,加强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知识更新和培训,完善区科技培训中心和乡村科技辅导站的设施建设,在提高科技水平上,密切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强信息沟通与新技术运用。鼓励林业科技人员、私营业主、协会等其它形式参予林业科技研究、应用与推广,继续以市场为导向强化翠屏区现有林业,竹类,果木、香料等产业的科技含量,通过科技引路,实现支柱产业的崛起。

第三篇:为加快发展我区生物产业献计献策

为加快发展我区生物产业献计献策

机关事务管理中心 陈学林

当前我区已形成大阳石药业、怡安生物、旺世科技为核心的医药产品体系。应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研发优势,全力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一批具有突发品牌效应的大型企业和特色集群。当前世界进入了以生命科学等为主体的“第四次”产业技术革命,虽然国家层面的生物医药产业具体的振兴规划尚未出台,但全国各地已经紧锣密鼓开始了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的部署。我区生物医药产业,目前还存在发展领域不宽,产业聚集不多等问题。因此建议;创立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构建以研究开发生物基因产品、疫苗产品为重点的生物高端产品的研发平台;充分发挥中科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微生物所的研发优势,合作建立“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合基金”,以支持生物医学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及技术转化与产业化;大力扶持太阳石药业妇幼药品发展,充分发挥其与世界五百强企业,在世界医药领域排名第三,欧洲排名第一的制药公司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合作的有利契机,使其逐步做大做强,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同时扩宽发展6大领域。一是现代中药。主攻治疗妇科、心脑血管、肿瘤、新发突发传染病、消化系统的疾病和功能保健、补益等中成药新产品;药材基地、工艺规范化、包装规格化的超微饮片;品种道地、炮制精细、规格明确的中药制饮片;以下游大宗产品为依托的提取物;建设大宗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突破珍惜濒危药材品种繁育和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二是化学药。主攻新型缓控释制剂和靶向给药制剂、新型复方制剂、新型外用制剂等化学药制剂;以及高端、特色化学原辅料药和关键中间体;三是生物制品。扩大人类肝细胞库和人类胎盘及附属组织库规模,推进干细胞技术临床应用,完善干细胞检查和安全性评价等;加快人源基因载体技术为基础的基因工程药物,蜘蛛粗毒分离纯化系列新药,个体化基因治疗药物发展;扩大人血浆提取规模,血浆蛋白或血细胞的组分血液制品生产规模。重组、杂交或基因缺失的基因重组疫苗,多肽合成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载体疫苗,治疗性抗体。四是医疗器械及装备。主攻数字化、网络化医疗设备和系统集成,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虚拟医院实现系统等高端医疗设备;医用植入器械及介入器材,口腔及微创医疗器材,生物基材料组织工程产品和新型卫生材料;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家用诊断试剂,传染病、肿瘤和基因异常等临床诊断试剂,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免疫诊断试剂;全自动化制药设备,大规模药品生产设备,联动、组合制药生产工艺设备。五是粮油作物育种。主攻亩产900公斤三期和亩产1000公斤四期超级杂交稻、泰国优质米水平的优质稻;高产、高含油量、多抗、早实油茶新品种;“三高”(高含油量、高油酸、高产)、多抗(抗病、抗倒、抗极端高低温)和特早熟油菜、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以及高产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六是特色生物育种。主攻食品用、农用和环保用微生物;高产、广适果蔬,名贵花卉和优质苎麻等经济作物;速生、高抗、优质林木。

第四篇:加快我区金融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关于支持我区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樊城区财政局

当前,发展金融服务业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快金融服务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培育樊城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2010年元月区政府在樊城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的工作重点,2010年,我区要积极引进新的金融机构,扶持鼓励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健康有序发展。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进一步推动我区金融服务业发展,促进金融和经济良性互动,从樊城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来看,樊城也具备进一步加快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条件:一是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樊城地处襄樊核心区域,位于襄樊现代服务业集聚带中间,为发展金融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二是金融服务业支撑体系基础较好。第一,随着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各金融机构纷纷落户,区内集聚了大批知名金融企业,有较为完备的金融服务产业链。区域银行网点众多,另外还有证券公司及营业部,保险公司及分支机构,其他金融企业等均在樊城设点。第二,集聚了大批知名专业服务机构,特别是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知名专业服务企业,形成了支撑金融服务业发展的专业服务体系。

但樊城金融服务业发展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定

位尚不太明确;二是金融服务业集聚度有待提升;三是金融业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营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区要进一步加大对金融服务业的扶持力度,首先要加快制定金融服务业发展规划,在明确金融服务业发展定位的前提下,建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政府服务协调职能,推动我区金融服务业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推动作用,积极为我区各类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营造良好的发展和工作环境,进一步加强与金融管理部门和经营机构的沟通联系。

相关部门应发挥服务协调职能,要不断完善支持金融业发展政策,加大我区金融业对外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支持、协助人行、证监、银监、保监等金融监管部门依法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要努力接轨省市地方金融市场,完善政府与各金融机构的协调机制,为我区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综合服务。继续做好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公司的工作指导和服务协调,继续做好进一步推动我区企业上市工作,特别是重点行业优质企业的上市推荐工作,加大支持扶持力度。

二、优化金融发展环境,提升区域吸引力

一是切实做好金融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搭建服务平台,对全区金融业发展进行统筹协调、服务,加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及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形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健全与银行、保险、证券、担保、创投业的协调沟通机制,收集工作情况,了解和反馈意见、建议。

二是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办公场地、工商注册登记、劳动工资等实际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政府与企业、专家之间的报告会、研讨会、信息发布会。

三是完善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中心城区的规划,加快金融中心区的规划建设,将土地资源向金融业倾斜。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向核心区块集中,增强金融服务功能。部分新建商务楼宇要注重引进金融企业,加大针对金融企业的招商力度。对进驻我区的金融企业在房屋租赁或购买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商务楼宇在腾笼换鸟的过程中,要为金融服务业发展留下空间。可置换部分效益不高的中小楼宇,探索建成金融专业楼、特色楼。

四是建议实施金融人才战略,完善人才公共服务,出台金融人才激励举措,为金融企业高管、金融企业优秀人才提供医疗、子女教育等服务,满足其对优质医疗、教育资源的需求,以集聚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熟悉现代金融制度、职业操守良好的优秀金融人才。

三、制定扶持金融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财政政策。

为激励金融机构增加投放,积极支持樊城经济社会发展,建议比照其他地方的贷款奖励办法对银行贷款投放制定奖励政策。

一是开展对金融机构支持我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业绩评价。设立“支持金融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资金主要用于:鼓励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和增加对我区信贷资金的投入;表彰奖励对我区重点建设项目、重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银行信贷、直接融资、保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的金融企业。

二是建议设立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积极支持重点发展的金融企业和新型金融企业发展。

三是健全重点企业首席联络员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事务协调制度。掌握企业动态和需求,及时排忧解难,留住并做大现有金融服务企业,培育发展大型金融企业的分支机构。依托樊城会计、咨询、法律等专业服务业发展优势,吸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基金等各类新型金融企业集聚,扶助、支持金融中介业的信用评估企业的发展壮大;依托樊城商贸物流业发展的优势,培育发展物流金融保险业,吸引外资物流金融保险、金融保险中介等机构到樊城发展。

四、不断提高金融业竞争力

一是积极鼓励金融创新。对国家的金融改革措施和金融创新产品,积极争取在我区先行试点和推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鼓励和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创新合作模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和服务。

二是重视政策性金融的作用。要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合作,搭建并完善政府融资的信用平台。加强协调配合,认真搞好项目的申报审批工作,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在支持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资金投放。

三是加快保险业发展。要充分发挥保险分散风险、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保障经济的重要作用,提高整个社会保障水平,构建和谐的生活环境,增强企业和个人抵御风险的能力。深入开展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索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充分利用

商业保险机构在网点覆盖、人力资源、风险管控方面的优势,参与我区社会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建立我区“政府保障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是支持担保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担保产品多样化。鼓励担保公司扩大业务领域,丰富担保品种。扶持担保企业增大注册资本,扩大担保额度。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资质评级制度,促进担保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五是积极鼓励创投业的发展壮大。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引导各类创业投资企业投资在我区设立与发展,积极做好创业投资备案工作,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五、密切协作,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一是加强和推动银政合作、银企合作、银项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和区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银企、银项合作机制,积极推荐优质项目,搭建并完善政府融资信用平台,争取每年融资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认真组织好既定项目的实施工作,尽快发挥项目效益;加强协调配合,认真组织好项目的申报审批和储备工作,争取银行更多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功能,创新金融产品,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在支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同时,积极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企业要加强同金融机构的联系,强化管理,诚实守信,争取金融机构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并共同维护银行合法权益。

二是进一步加大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力度,切实维护金融企业的合法权益。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和区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协助

银行压降不良贷款。进一步加大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力度,法院、公安、监察、税务、国土等部门要探索建立金融案件立案、执行的绿色通道,积极协助金融机构采取法律手段加大金融债务的清收力度,维护金融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探索研究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

探索研究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

按照《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务虚会精神开展领题调研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现就探索研究如何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如下。

一、黔东南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大意义

(一)发展大健康产业,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实现路径。

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是全省上下“十三五”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我州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总的来看难点在农村,压力在少数民族地区。黔东南州是老少边穷地区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目前,全州16个县(市)有贫困县15个,贫困人口有73.39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8.87%,比全国、全省分别高14.37和8.27个百分点。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既可发挥黔东南州良好生态、民族文化等优势,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大健康全产业链价值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壮大经济实力,为区域经济发展、脱贫攻坚注入强大活力;又可在示范区建设中带动民族医药、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相关产业大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创业机会,为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家庭增收致富、同步小康开辟一条渠道,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辟一条新路,不失为黔东南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重要路径。

(二)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抢抓大好政策机遇,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落地生根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预防为主“治未病”、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总书记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李克强总理要求努力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调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这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保护国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省委、省政府深刻把握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形势,以“抓新兴产业培育推进结构调整”的战略眼光,提出把“大健康”“大数据”产业作为姊妹篇进行谋划和重点推进,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意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政策环境十分有利。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在黔东南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进黔东南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快速发展、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激发经济发展新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选择。

当前,国际国内健康需求增长迅速,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下,大健康产业以及与“大健康”相关的产业将成为新常态背景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力,成为

未来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黔东南州地处中西部内陆地区,不靠海、不沿边,开放合作平台载体少,发展支撑不足、产业规模小、融合度低,开放型产业集群远未形成,迫切需要重点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2014年8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提出2017年医药产值达800亿元,明确贵州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目标和时间表、路线图,吹响了贵州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冲锋号。健康产业是综合产业模式,产业链涉及非常广泛,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不仅能激发经济发展新动力,推动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而且能带动全州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顺势而为把南部片区培育成全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四)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扬“两个宝贝”之长,抢占绿化发展高地的战略抉择。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化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我省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后,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省委审时度势,准备把握国情省情州情实际,为黔东南州作出了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科学定位。浓郁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生态资源,是黔东南州独特的资源优势,其中长期积淀形成的民族药理、民族歌舞、民族建筑、农耕文化等,也是发展民族医药和医疗、民族文化旅游、健康饮食等健康产业的比较优势。守住生态

底线,保持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良好生态环境,是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基础,也是开发健康养生、健康养老、休闲度假等业态的重要支撑。依托自身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既可扬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优势之长,推动绿色发展,又可将自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发展和生态两个成果一起收。

(五)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作示范的有力推手。

我省将发展大健康产业作为奋力后发赶超的重要路径,正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医药养生大省、全国大健康产业基地和国际知名的宜居颐养胜地,但发展支撑不足、产业规模小、融合度低,迫切需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可复制、可推广的重点产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不断做大做优大数据、大生态、大健康、大旅游长板,推动大健康产业市场化、融合化、高新化、集群化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大健康产业树立标杆和产生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黔东南州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比较优势

(一)治未病资源得天独厚。

1.黔东南州气候环境宜人,自然生态良好,是健康养身的胜地。黔东南州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8.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没有雾霾;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6.8%;境内清爽指数高,负氧离子含量超过全国平均数的22倍,为天然大氧吧,有27个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全州温泉浴点多,有机绿色食品丰富,农耕文化下形成的慢生活十分利于健康养生。黔东南州是中国科学

院认定的“贵州梵净山-清水江-镇宁长寿带”中长寿人口富集地,有从江县、黄平县、台江县等“长寿之乡”。

2.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独特,康养资源富集,是健康颐养的乐土。良好的生态蕴藏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中药材总储量1080万吨,是全国和全省药材主产区;境内药用野生动物400余种,药用野生植物1265种,被誉为“国家植物基因库”。苗侗医药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在治疗日常疾病、疑难杂症以及预防疾病、养生、保健方面疗效独特, 形成了“苗药三千,单方八百”的民族民间医药体系。州内温泉养生产业潜力巨大,如剑河温泉富含氡、硫、铁、钾、钙等元素,其理化指标与法国著名的维稀温泉相似,有消毒、去疾、健肤、康体之功效,常浴可治疗和预防多种疑难杂症。全州现有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等产地产品认定认证276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达161.95万亩,每年产出水稻、蔬菜、水果等大量健康美食。

3.黔东南州民族风情浓郁,文化景观富集,是健康养心的天堂。州内民族文化厚重,风情浓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发源地,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地,是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首选地之一,是中国传统村落最富集的地区。全州共有国家级4A景区6个,3A景区10个,国家湿地公园3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地质公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生态博物馆2个,世界自然遗产1处,中国传统村落309个,世界级乡村旅游村寨30个。

(二)治已病之器厚积薄发。

1.医疗基础条件日益改善。2016年全州拥有卫生机构3845个,其中,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28家,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个,卫生监督所17所,采供血机构3个,其他卫生机构9个,实有医院病床23008张。州民族医药研究院附属苗医医院成为全国第一家政府办苗医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的民族医医院。目前,卫生技术人员22561人,其中,执业医师5164人,执业助理医师7238人,注册护士8808人,药师855人,检验师920人,较“十二五”初期有大幅增长。

2.发展苗、侗等民族药条件趋于成熟。一是苗侗民族医药特色优势明显。州民族医药研究院附属苗医医院成功列入国家治未病项目试点单位,国家“十二五”重点民族医医院建设单位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全州苗侗医药与医疗、养老、旅游等相互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凸显,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潜力持续释放,势必成为推动全州大健康产业的新品牌、新业态。2015年,全州中医民族医医院总诊疗人次数53.7万人次,较2010年总诊疗人次数增长79%。二是苗侗民族医药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目前,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0.9万亩,2016年总产量19.39万吨,总产值23.46亿元,建有中药材良种繁育重点基地7个。共有苗侗医药制造企业9家,2016年全州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10.9亿元,同比增长26%;实现增加值3.78亿元,同比增长20.4%。三是苗侗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加强。2016年启动了第三批苗侗医培训和考核认定工作,培训和考核苗侗医1500余人。

通过人才团队聚集了36名博士、省管专家等科技人才到企业参与苗侗医药研发。四是苗侗医药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截止2015年,全州从事苗侗民族医药研发的科研机构9个(国有1个、民营8个),研究开发了益肺止咳胶囊、隔山消积颗粒、枫荷除痹酊、龋齿宁含片等56件中药民族药获得国家专利,研发医院院内制剂30余种,苗药准字号产品5个。苗侗医药类获得科技计划项目46项,立项资金6500余万元。太子参、何首乌、头花蓼、淫羊藿4个品种通过了国家GAP标准认证,其中头花蓼是全国唯一通过国家GAP标准认证的苗药品种。《侗医吴定元学术思想和临床医疗经验的研究》荣获2016州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标准规范、关键技术和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苗侗医药技术、产品,取得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发展大健康产业基础扎实

1.大健康战略全面推进。一是省政府先后出台的《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黔府办发﹝2015﹞32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5﹞38号)等系列政策,明确黔东南州重点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重点打造大健康产业聚集发展平台。二是州委州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三大战略行动,出台了《黔东南州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意见》(黔东南党办发„2016‟42号),进一步确立发展健康养生养老、健康医药医疗、健康运动、健康药食、康体旅游、健康管理等重点产业。在2017年全州经济社会发

展务虚会上提出了“1234”发展战略思路,黔东南州将坚定不移地走好绿色发展路子,大健康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将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州、县两级大健康机构逐步健全。一是建立了大健康专门议事机构。成立了黔东南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增设科室、配备干部,具体负责大健康产业发展相关工作;16各县(市)都设有大健康办,负责各县(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大健康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黔东南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综合考评办法》《黔东南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园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黔东南州大健康产业“10个50”重点工程》等系列文件,全州初步建立“周快报、月调度、季分析”的工作体系,“1+10+17”的调度体系以及综合考评体系。

3.交通区位优势日趋凸显。黎平、凯里黄平机场建成通航,贵广高铁、长昆高铁、黔桂铁路、沪昆铁路、沪瑞高速、厦蓉高速穿境而过,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形成。日臻完善的交通使黔东南州进入了“大交通时代”,大健康消费市场近在咫尺,国内外重要健康消费市场向黔东南州敞开了大门,大健康产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4.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2016年全州大健康产业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00亿元,争取到大健康产业建设资金70.11亿元,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凯里民族医药产业园、侗乡大健康医药产业园、凯里万潮苗侗百草医药产业园、丹寨贵山灵草现代中药材产业园、黄平中国苗药生态园等一批

专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搭建了大健康产业发展平台。苗之灵、苗仁堂、飞云岭、中泰生物、昌昊药业等一批大健康产业企业加快发展,引领和带动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指日可待。目前,全州现有省级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园区、企业)5个,省级大健康养身服务产业聚集区1个。

5.大健康产业发展平台前景看好。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作为全州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平台载体,通过两年来的发展,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城市道路建设完成里程约25公里,核心区主体路网骨架基本形成;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供水管网铺设21公里,配水管39.3公里,实现日正常供水1.1万吨;完成德刷220千伏变电站建设,架设供电线路299.4公里;建成标准厂房11.2万平方米,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累计入驻企业37家,已投产16家,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发展后劲日益增强。

三、黔东南州发展大健康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全州大健康产业“一盘棋”格局尚未形成。一是对自身优势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招数不多。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说得多、做得少,争论多、措施少,部署多、落实少问题,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举全州之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上还未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识。二是统筹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力度不够。省大健康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我省大健康产业主要发展“医、养、健、管、食、游”六大业态,涉及卫生计生、食品药品、民政、工信、农业、林业、体育、旅游等10多个部门,需要“多龙治水”。

而州、县两级大健康办均按松散型机构组建,统筹力度远远不够,工作中极易造成“松散的机构人人有责,最终无人理事和负责”问题。

(二)民族医药开发之路任重道远。一是苗侗医药产供销衔接不给力。目前全州苗侗医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没有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产供销脱节问题突出。受经费保障不力等影响,现有民族医院过多依赖西医创收,中西医比例严重失衡,民族医院特色不突出,带动苗侗医药发展作用不明显。民族医院没有建立传承人进医院坐诊机制,很多民族医药秘方没有发挥其应有效益。二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及传承发展不乐观。中医药类人员学历水平不高、年龄偏大,部分中医药人员基础理论不扎实,中医临床实践能力不强,很难满足发展的需要。苗侗民族从医人员文化水平低,无法用文字记录传承下来,一些师徒传承的民间苗侗医生得不到公认,不能公开行医,民间苗侗民族医药人才及苗侗医药知识大量流失,苗侗医药传承困难重重。苗侗民族医药教育体系、认定体系、传承体系尚未建立,人才培养渠道不畅。苗侗民族医资质认证工作8年开展一次,时间跨度很长,全州取得资质的中医民族医仅200余人。三是基础理论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不健全。苗医侗医诊疗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实践经验总结多,科学原理总结少,一些苗侗药材来源、性状、药理等研究不深,没有制定出标准。苗侗医药尚未建立医疗机构建设标准、技术目录及技术规范、药材指标体系等,苗侗医药至今未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制剂工作滞后,民间大量验方未得到推广使用。

(三)平台载体带动效应尚未凸显。受地形地貌复杂、生产要素保障不足等诸多因素影响,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及周边地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较高,交通网络覆盖不足,制约优势资源的向外输出和旅游休闲等消费者的进入。核心区城镇化建设滞后,城镇设施和服务功能尚待完善,难以形成城镇密集发展地区,资源开发与设施共享难度较大。产业基础薄弱,工业化发展初级,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不足,核心产业尚未确立,特色产业发展不足,健康养生企业少,健康养生业态单一,产业链条尚未形成,健康养生产业与医药产业、大数据产业之间融合度低,大健康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还比较低。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不足,研发、支持政策、法规制度相对滞后,缺乏统一标准。发展要素支撑不足,政务服务人才、健康养生产业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管理人才匮乏,科技支撑不足,特别是对作为新兴产业的健康养生产业研发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尚未形成。

(四)大健康产业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从全国来看,各地大健康产业都在迅速崛起,特别是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配臵集中的中东部省区,发展大健康产业先天条件好,而黔东南身处山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大健康产业困难重重。周边省市区也有与我省类同的资源,开发利用起步早,如广西的巴马等已具有较高知名度,形成品牌和市场效应,对我们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带来一定压力。全省实施大健康战略行动,铜仁、安顺、黔西南等市州都在积极发展大健康产业,并以此为主题探索建设示范区,其发展基础比我们好,发展速度比我们快,发展理念比我们新,向上争取的力度比我们大,得到支持比我们多,黔东南大健康产业发展直接面对省内先行地区招商引资竞争。黔湘桂毗邻地区生态环境相似、产业发展水平和人文习俗高度相似,旅游产品开发和目标市场高度重合,同质化竞争突出。特别是与黔东南毗邻的广西柳州、桂林两市,综合实力远远强于黔东南,三江、龙胜等县同样具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和良好的生态资源、区位优势,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基础条件远远优于黔东南。要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中,勇立潮头,需要全州上下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加快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坚持特色化、高端化发展,力争异军突起、后发赶超。

四、黔东南州发展大健康产业的相关建议

(一)着力构筑大健康产业平台,引领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第一,突出建设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发展平台。立足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第一站、第一城、第一区”的战略定位,努力将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申报为国家级大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示范区以建设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开放式扶贫试验区、民族药(苗、侗药)产学研创新先行区、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首选地、生态文明创新区为路径,在大健康、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等方面先行先试,重点培育发展医疗服务、健康养老、健康旅游、文化养生、休闲度假、自然观光、赛事活动及培训教育等产业业态,着力培育一批大健康产业亮点工程。

第二,突出建设凯里市发展平台。依托凯里市作为全州

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优势,将之作为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点区域,重点打造沿清水江民族医药保健和康体运动产业带,重点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育健身产业、医药物流产业等,加快推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品商贸基地建设,提升商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构建一批国际贸易商贸合作平台,强力支撑国家级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

第三,突出建设各县专业园区发展平台。依托全州各县现有的各类园区,因地制宜发展天然药物和健康产品原料基地、温泉疗养、森林康养、生物制药、民族文化旅游、有机农业等,积极推进苗医侗药、大健康产品快速发展,为建设国家级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注入新业态、新活力。

(二)着力做强大健康产业业态,支撑大健康产业规模总量。

第一,构建以“管”为支撑的健康管理产业。依托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发展智慧城市,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技术发展新型创新服务模式,积极发展“数字医院”、远程医疗等网络健康服务。

第二,构建以“健”为支撑的体育健身产业。抢抓山地公园省建设机遇培育山地健身运动产业链,不断完善全名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山地自行车、民族斗牛等民族体育竞技项目,形成独具山地特色的健康体育基地。

第三,构建以“医”为支撑的健康医药医疗产业。着重培育民族医药产业链,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中药及苗侗药饮片、中药材及苗侗药提取、中药及苗侗药制剂、中成药、保健化妆品、理疗产品等深度开发,大力建设一批中药

材品种规范化种植加工基地和综合性中药生态园和中药材批发市场。

第四,构建以“康”为支撑的康复护理产业。着力培育健康养生产业链,依托全州生态气候、森林温泉、民族医药等资源,构建集休闲养生、温泉养生、瑶族瑶浴、森林疗养等为一体的健康养生产业体系,发展康复护理产业,合理布局护理院、康复疗养等机构。

第五,构建以“养”为支撑的健康养老产业。构建医疗与养老有机融合的业务协作机制。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大力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康复机构合作,鼓励有医疗需求和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形成互联互通、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第六,构建以“游”为支撑的旅游养生产业。高标准建设综合性游客集散中心等服务设施,提升全州进入景区的通达性、快捷性和舒适性,构筑“快旅慢游”服务系统,充分挖掘全州国家级传统村落和文化遗传的发展和保护,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传统村落小寨,推进州内重点景点景区建设、联动发展。

第七,构建以“食”为支撑的健康药食材产业。按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发展理念,借鉴塘约等发展模式,坚持高端化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加快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安全基地,建成一批有机农业园区和有机食品加工基地。

(三)着力找准大健康产业发展发力点,推进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第一,引进高端健康管理产业龙头企业。按照“招大商、引龙头、树标杆、带集群”的理念,聚焦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存量、重点线索,主动向全国各地选择医药制药、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优质大健康企业精准发力开展招商,主动与华大基因、广药集团、国药集团等大企业、旗舰型、领军型企业对接,同时紧紧围绕北科生物、宁方科技等龙头企业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

第二,打造健康品牌和培育传播健康文化。围绕大健康产业在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首选地的目标,加大“中国聚宝盆.大美黔东南”品牌宣传力度,着力做活“水文章”、大力唱响“民族歌”、积极创建“山品牌”、切实走好“田园路”,加大农耕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推广利用,积极保护民居、民风、民俗、民歌、民技,唱响民族文化名片,努力把黔东南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具有苗侗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首选地。

第三,举办大型赛事和健康产业论坛。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依托境内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特别浓郁的侗族文化,积极谋划和举办国际侗族大歌文化艺术节、中国〃侗乡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侗乡国际芦笙文化节、侗乡国际斗牛节等,办好民族文化艺术节、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旅游发展大会、中国(黔东南)有机大会暨国际有机峰会等现有的重大活动,打造一批知名的活动平台。定期邀请国内外资深专家学者为示范区提供智力支持,积极筹办全国大健康产业高峰专家论坛、贵广高铁沿路城市经济发展论坛等,切实讲好黔东南新故事,发出黔东南好声音。

第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营造大健康产业发展环境。按照5A级景区的要求,统筹推进精品民俗客栈、慢行系统、旅游车队、停车场、旅游公厕、景观地标、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开发蜡染、刺绣、银饰、根雕、侗锦等民族民间工艺旅游产品,切实启动智慧旅游建设,全面提升旅游综合服务和接待能力。抢抓我省全域旅游及我州已经入“大交通”时代的机遇,积极对接桂林、张家界、荔波等州外旅游,做好旅游宣传营销文章,带动全州旅游井喷式发展。二是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大健康产业智慧发展。建设统一、开放、共享的黔东南“健康云”,整合全州医疗健康资源,建设一个面向患者、百姓和医院、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医药企业的黔东南“健康云”,实现跨机构、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为居民和患者提供医疗、健康管理、远程会诊和保健服务,为政府监管提供大数据支撑,为健康服务机构和企业提供健康相关信息服务。

(四)着力推进改革创新,改善大健康产业发展软环境。第一,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健康+”多业态融合。一是大力推进大健康+文化旅游,着力创建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创新区。抢抓全州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机遇,以举办2018年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积极探索民族文化旅游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子,培育文化旅游产业链。二是大力推进大健康+大生态+大农业,着力创建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坚持走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按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总体要求,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

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州委州政府“生态立州”的具体部署,依托境内良好的自然生态、厚重的农耕文化等优势资源,探索推进大健康产业与大生态、大农业的互动发展。三是大力推进大健康+通道经济+大数据,着力创建“两高”经济试验区。依托“两高”快速通道,继续深化与广州、深圳、海南、香港等发达地区在大健康产业、旅游产业、大数据产业等方面的合作,打造“两高”经济试验区。四是大力推进大健康+大扶贫,着力创建省内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大力实施大扶贫、大健康两大战略行动,统筹城市和农村两大领域的发展,在脱贫攻坚、共享发展方面探路子、作示范,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作贡献。

第二,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市场化的投资项目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形成以备案制为主的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消除隐性准入障碍,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发挥好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加大对健康产业领域科技的投入,支持各类研究机构、检测机构、高科技企业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改革人才培养制度,强化行业治理支持。有针对性地加强州内健康产业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进一步改进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壮大民间医药人才队伍,切实招引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高端研发、医疗医务、保健护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高端人才和团队,努力建成一支“总量充足、层次多元、业务精湛”大健康产业人才队伍。加快推进侗乡大健康学院建设、壮大,为

大健康产业发展筹备人力资源。

第四,加快改革创新,促进医养结合政策落地。统筹协调工商登记、食品药品监管职能,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全州健康产业领域各行业企业注册、审批、监管等流程,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科学规范高效的登记审批制度,适当放宽医疗健康服务机构设立的基本标准、审批程序,简化对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护理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审批手续等。探索建立标准制定、环境监测、产品检测、质量认证、民间民医人才认定、数据统计等服务体系,创造一流的大健康产业培育发展环境。

作者:吴明 周勇

下载加快我区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发展的四点建议(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我区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发展的四点建议(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快张家口市产业集聚区发展步伐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关于加快张家口市产业集聚区 发展步伐的几点意见和建议2010年7月1日,我们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与通泰集团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分别就合作意向、双方应履行的职责......

    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电子商务产业的建议

    提案人: 案由: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电子商务产业的建议 理由: 电子商务是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主要城市增强经济竞争实力,赢得全国资源配置优势......

    关于加快区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挥优势培育龙头引大引强提高增效——关于加快九龙坡区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一、我区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区二三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关于发展我区旅游业建议

    关于发展我区旅游业建议旅游业是一个涵盖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具有拉动投资和消费双重效应,能够刺激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等社会问题,是发展生态经济、富民强区的最直接......

    浅谈如何加快我区城乡一体化发展

    浅谈如何加快我区城乡一体化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中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一体化......

    关于整合人文自然资源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定稿]

    关于整合人文自然资源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提案者:民盟周村区基层委员会周政办复字[2005]58号对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103149号重点提案的答复民盟周村区基层工作委员会:贵......

    加快医疗设备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加快医疗设备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医疗设备产业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组(执笔:张永伟) 内容摘要:我们必须更加依靠自主的医疗设备研发与生产能力来提高国内医疗水平和降低医疗成本......

    加快推进济南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

    加快推进济南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2009年6月17日点击:29次来源:济南日报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济南市制定并实施了“八大产业”规划,其中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