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推进济南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
加快推进济南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
2009年6月17日点击:29次来源:济南日报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济南市制定并实施了“八大产业”规划,其中新能源产业成为济南重点发展与支持的新兴产业之一。加快推进济南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不仅是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战略部署的重要措施,也是推动济南市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一、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形成以新能源为重要支撑的产业结构。在今后的5-15年,济南市应明确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地位,在新的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围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来调整全市产业结构,加快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在制定新能源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制定体现区域优势的太阳能产业发展规划,把太阳能产业发展纳入到产业基地建设和园区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让新能源在推动济南市工业结构乃至整个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作用。第二,制定出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条例》,为济南加快发展新能源的利用提供法律保障,通过法律规范和激励能源结构调整,逐步增加新能源在总能耗中的比例。运用行政手段,强制有关行业依据自己的特点利用新能源。比如加快落实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标准的制定,强制新开发的建筑物以及学校、宾馆、医院等单位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第三,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把新能源开发利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示范带动,加大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第四,积极构建新能源开发的平台。一手抓控制,一手抓新能源的开发,两手都要硬。近几年,济南市的民营企业依托省会优势积蓄了大量资本,应引导他们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看到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引导他们主动投资、开发新能源。
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第一,建立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组织机构。成立新能源开发领导小组,由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成,下设办公室,统筹全市新能源开发工作,专门从事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研究。第二,建立新能源发
展基金。要重点研究在济南市建立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基金的可能性,该基金可以委托或授权国有投资公司管理,支持济南市太阳能、风力发电、垃圾生物发电和地热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并将新能源开发纳入财政预算,用于企业和单位的新能源开发奖励和支持研发机构补贴。第三,制定新能源开发利用财税优惠和补贴政策。对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企业和单位给予一定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社会资金投资新能源产业。实行推广新能源消费补贴制度,对在新建房屋提供太阳能供热及其他应用的房地产开发商、在物业管理中使用太阳能供热的物业公司以及消费者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政府办公大楼及公共设施率先采用新能源技术,对企事业单位和家庭使用太阳能设施的也应给予一定补贴。第四,实施新能源开发专项计划和节能专项工程,例如加快实施城市光伏屋顶计划,扩大光伏产品在城市景观照明等方面的应用。抓住济南市列入国家确定的新能源汽车“十三城千辆”示范城市时机,鼓励新能源汽车项目研发生产。第五,加大开放能源市场的力度,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给民营资本、国际资本真正的同等国民待遇,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发展新能源的积极性,形成新能源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出台更优惠的政策,比如新能源发电优先调度、独立电站供电优质优价等吸引全社会力量和国内外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到济南市的新能源建设中去。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完善的科研与服务体系。新能源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济南市必须在已有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风电、光电和生物质能发电技术,深入研究风力发电设备核心制造技术,加强开发与建设相结合的太阳能利用技术和产品,加强生物燃料与垃圾燃烧发电技术研究,这是新能源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第一,政府要积极引导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招标形式,调动产学研各方的力量联合攻克新能源关键技术,与先进国家签订新能源技术交流与合作协定,为新能源技术的引进创造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第二,鼓励企业创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实行产学研联合,引导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第三,要发展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为主体的创新服务体系。第四,完善新能源高科技企业的融资机制。鼓励各县(市)区设立科技风险投资机构,鼓励金融资本、民间资本进入科技风险投资领域,建立健全金融资本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构建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引导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于新能源项目,对于发展较好的新能源企业,可予以重点扶持,为其在国内外上市直接融资创造条件。第五,建立新能源人才培养机制。要在稳定现有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加快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改善人才成长环境,鼓励企业参与新能源技术教育培养体系的建设。
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立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管理机制。第一,完善引导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宣传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普及新能源知识,增强社会认同感,营造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舆论氛围。通过举办论坛、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新能源法律、法规和政策。第二,加大重大科技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争取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能源项目在济落户。第三,健全质量标准和认证制度,建立新能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和管理。第四,完善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中介服务体系。以山东省太阳能协会组建为契机,搭建济南市新能源中介服务平台,鼓励发展工程建设、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为主的中介服务行业。研究制定新能源产业评价体系,为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提供依据。加强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第五,加强监督考核,逐步将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纳入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结合机构改革,进一步简化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认定、审批手续。加快建立统一的新能源产业信息网络平台,为全市新能源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
五、推动强强战略合作,实现新能源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立足新能源产业的技术、人才和市场拓展及产业配套能力,在济南都市圈内与省内的“中国太阳谷”和“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德州市实现产业对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打造国内一流的新能源产业聚集基地。第一,在产业组织结构方面,推进企业规模结构优化,促进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第二,在产品结构方面,扶持新产品研发,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前景广阔的优势特色产品,优化产品结构。通过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式运作,促进企业产品品牌与区域行业品牌的生成,形成新能源产业的名牌企业群体和名牌产品集群。第三,着力打造“太阳能特色
产业基地”,以力诺太阳城为中心,以力诺瑞特、山东桑乐、华艺、晟朗等国内外知名太阳能企业为骨干,以山东省科学院、山东中德太阳能研究院和力诺清华太阳能研究所为依托,重点发展太阳能光热、光伏两大领域。逐步将基地打造成国内知名的太阳能研发基地、太阳能生产基地、太阳能科普基地、太阳能人才基地、太阳能服务基地和太阳能产品检测中心。第四,加快建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平台,重点推进非粮生物燃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研发推广地源、水源和热泵技术,合理扩大地热资源利用领域,规范发展地热温泉、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氢能源开发利用,以山东宝雅电动汽车项目为依托,加快以氢能源为主的燃料电池生产项目建设。
第二篇:新能源产业发展
(1)新能源产业
【产业发展前景】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能源需求有着很大的增长空间。为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同时也为了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政府正研究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根据中国政府制定的“十二五”能源规划,到2015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将控制在41亿吨标煤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在这一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在2008年被提升到战略新兴产业的地位;“十二五”期间,中国把新能源产业列入了国家重点支持的七大领域之一;国务院2013年初发布《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得到了国家政策支持,各地方也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展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氢能、海洋能等在内的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
【湘潭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湘潭高新区新能源装备基地是第三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风电装备、生物质能装备、太阳能装备、机电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到2013年,园区集聚相关企业27家,实现工业产值111亿元,占园区总产值的20.1%,成为长株潭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产业。高新区在新能源产业的科技研发方面,有着深厚的实力。科技部确立的“兆瓦级风电产业化基地”、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风力发电机研发(实验)中心”、科技部“海上风力发电技术与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中心,近几年来先后落户湘潭高新区。以湘电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成为湖南发展速度快、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支柱产业。
湘潭高新区新能源产业的主导产品是风电装备,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拥有湘电风能为代表的风电整机企业和以湘潭电机、铁姆肯、世通电气等为代表的风电装备关键零部件企业。风电装备制造在国内竞争力处于领先地位,湘电风能在行业里排名第四,2014年有望上升为行业第三。
技术发展方面。2013年湘潭高新区风能产业重点发展了直驱风力发电机、变流器、复合材料、轴承、变桨偏航系统等5大领域的新技术。兆瓦级直驱型永磁风力发电机组整机、直驱型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异步双馈风力发电机等初具规模,特别是2兆瓦以上风机产能及配套能力全国第一,整机设备国产化已达到85%。
【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完善风电装备产业链。风电装备制造虽然初步形成了以湘电风能为龙头的产业链,但与国内外龙头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人才流失率高、融资难、本地配套率低、物流成本较高、政企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等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要加大力度解决。同时要通过协同创新,实现风电装备产业的更大技术突破,在风电装备技术前沿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支持发展光热、光伏、生物质能以及核电配套产业。太阳能方面,支持建设太阳能多晶硅光伏产品生产线;生物质能产业方面,推进秸秆、稻壳、玉米棒、木屑等转化成生物质燃气后本土利用;核电配套产业方面,支持核电配套产业实现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研发的突破,支持研发核电站主泵轴承与推广应用。做强优化湘潭高新区新能源产业集群,并促进新能源产业间融合发展。
第三篇: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电子商务产业的建议
提案人:
案由: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电子商务产业的建议 理由:
电子商务是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主要城市增强经济竞争实力,赢得全国资源配置优势的有效手段。
2010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突破4万亿,市场巨大。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6月底,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到2.25万亿元。其中,B2B交易额达到2.05万亿元。预计2010全年B2B交易额为3.85万亿,网购交易额为4300亿。
2010年,东莞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1000亿元,东莞电子商务步入快速发展期。
东莞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面临新机遇
一、中国市场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内销市场巨大
1、中国市场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在金融危机以前,美国以及西方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拉动着全球产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增长。中国拥有13亿人的消费市场,进入21世界,中国消费能力的提升对拉动全球经济的增长益发明显。国家统计局2009年发布的“新中国六十年系列报告”中称,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到2007年已高于世界所有国家,位居第一,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上升到19.2%,比美国高出3.5百分点,比欧元区高出6.3百分点。根据联合国最新发表的报告,200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当仁不让地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最强大的引擎。
2、内销市场巨大,将开创东莞经济发展新奇迹:
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调结构、扩内需,东莞再领跑30年。
东莞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在金融危机以前,一直是欧美市场的需求拉动着东莞经济的增长,东莞借助欧美市场在过去的30年创造了全球瞩目的发展速度,东莞制造、东莞速度享誉全球。在中国市场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机遇期,应将拉动东莞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投向国内市场。东莞位于珠三角产业链核心区,是全国市场的货源地,东莞应借助珠三角区位优势以及在全国的影响力,大力发展支持面向国内市场的产业,大力支持东莞本土品牌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助推东莞制造开拓国内市场。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逐渐增加,东莞将借助内销市场再次
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开创东莞经济发展新奇迹,再塑“东莞制造”新形象。
二、商务部提出“加快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发展”,在线批发兴起
1、扶持一批影响力和凝聚力较强的网上批发交易企业:2009年11月,商务部下发《关于加快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意见第四条提出,促进商品批发环节应用推广网上交易。鼓励流通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进行商品批发交易,提高流通效率,扩大中间需求,带动最终需求。充分发挥大型骨干流通企业和大宗商品市场的作用,开展农产品、日用工业品和生产资料的网上批发交易。以产业集群为依托,支持面向行业的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整合产业链和供应链,为生产企业和分销企业间、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间网上交易提供第三方服务。主要目标是扶持一批影响力和凝聚力较强的网上批发交易企业。这将开辟一个市场潜力巨大的电子商务新领域。
2、在线批发兴起,再塑电子商务发展新格局:在线零售经过七年发展,形成了以淘宝为核心的网购市场,并发挥了巨大的产业带动性,网购市场交易额已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达2400多亿。淘宝总部所在地杭州成为全国电子商务之都,并带动物流、在线支付等连带发展。在商品流通领域的终端零售环节,在线零售正逐渐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杭州已借助淘宝掌握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成为配置全国在线零售市场以及资源的中枢。
在线批发兴起将再塑新格局。批发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是社会商品流通环节的重要一环,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30年来,全国批发交易市场已近10000个,年成交总额34000亿元。传统批发市场的巨大,预示着在线批发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在在线批发这一新领域内,各类电子商务企业还都在探索新的商务模式,以满足市场更高的诚信保障,更可靠、便捷的大额支付和更周到的售后服务。目前,新领域里还没有形成居于支配地位的电子商务企业。
在线批发的兴起,将在全国形成一个新的配置、调控体系,其将重塑电子商务发展的新格局。东莞有优势以及机遇成为全国在线批发的配置、调剂中心。
在2010年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刘志庚强调指出“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加大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鼓励支持各行业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带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
“十二五” 是东莞市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机遇期。东莞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电子商务在东莞商贸流通领域的比重,借助电子商务全力打造全国现代流通业名城。
办法: 电子商务产业链建设需要从推进电子商务运用、做大电子商务服务业、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以及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等多层面开展。
一、推进电子商务运用
1、培育大型电子商务龙头企业
支持辖内重点电子商务龙头企业走向世界,拓展国内市场,打造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优化大型骨干企业供应链和销售链为核心,提升产业链电子商务应用的整体水平,加快推荐产业高端化。
2、普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
加大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引导与培训,普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东莞实际,重点扶持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食品饮料等“八大支柱产业”中小企业积极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在线采购、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以专业市场、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鼓励建设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网上开店、在线交易和在线支付等服务。
3、积极推进区域电子商务应用
东莞作为全国制造业名城,产业资源丰富,拥有完善的产业链与产业体系,与珠三角主要城市优势互补,上下游产业资源协同发展;位于珠三角核心区域,区位优势明显,享有珠三角产业资源,辐射全国。东莞无论在产业资源还是在区位优势上,都具备发展大力发展区域电子商务的优势。“东莞制造”平台的建设便是东莞区域电子商务应用的代表。
4、推动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发展,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东莞拥有各类型批发市场170多家,专业批发市场依据东莞产业基础与镇区
特色,形成了行业性强,区域分工明确的发展格局,如富民服装城、黄河时装城、七彩服装批发市场、珠三角小商品城、大京九农副产品中心市场、京九玩具批发市场、广东众源五金饰品城、樟木头塑胶原料市场、大京九塑胶城、大岭山东华家具城、厚街鸿运鞋业鞋材市场、信立农批市场、下桥水果市场等。
这些专业批发市场同时与特色产业镇相结合,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的运用将带动相关行业的整体效应。
目前,在专业市场电子商务运用方面,依托黄河时装城的黄河服装电子商务网、依托富民服装城的富民服装电子商务网、依托京九玩具城的中国玩具批发网以及依托广东众源城中国饰品交易中心的众源网等成为东莞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的代表。
二、做大电子商务服务业
1、大力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服务
紧密结合行业以及区域特点,创新交易模式,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发展面向行业、企业以及消费者的第三方交易及相关增值服务。鼓励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整合经济贸易、旅游会展、医疗保健以及金融保险等服务业资源,提高服务水平;推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融合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逐步向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融合的阶段发展。
2、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服务
抓住3G和“无线城市”发展机遇,探索移动互联网新应用,拓展移动电子商务服务新模式,加速移动电子商务、移动多媒体、移动搜索、手机支付等新业务的试用。
三、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
1、发展多种形式的安全在线支付
依托现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联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在线支付平台,提供基于银行账户的各种电子支付模式,积极推广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等多种形式的电子支付,普及电子支付手段在各行业、各领域和各专业的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应用。进一步完善在线资金清算体系,加强业务监督和风险控制,推进在线支付业务规范化、标准化。
2、完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紧密依托产业集聚镇区、专业市场,重点在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领域,培育社会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物流配送体系。扶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力的物流服务商,促进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等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发挥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组合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产业;有效支持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
四、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1、加强人才培养
制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既懂商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网络经济人才;多渠道多层次开展电子商务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工作;积极推动电子商务职业资格鉴定。
联合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对现有高校、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给予大力支持,组建校企实习基地与举办技能大赛;对有能力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院校要大力推动专业建设,引进电子商务教师人才到东莞发展。
联合培训机构开展 “电子商务技师培训”工程:设立“创业东莞”电子商务人才专项资金,开展 “电子商务技师培训”工程、积极调动培训机构开办电子商务培训班以及电子商务师技能认证,利用专项基金补贴培训机构。
2、规范电子商务市场秩序
维护电子商务市场秩序,规范电子商务市场经营主体及其交易行为,以解决网上虚拟店铺和网上实体相对应问题为突破口,规范电子商务市场行为,保护诚信守法的经营者,打击非法经营和网络诈骗活动,建立公平竞争、诚信守法的电子商务市场秩序,净化和维护电子商务良好的经营环境。
第四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不错,值得借鉴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是提升区域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形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紧紧抓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这一战略重点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一、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市坚持走规模带动、集聚发展、集约发展之路,已逐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通用设备、金属制品五大行业为龙头的重点支柱产业。2008年,全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达244.77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达87.94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达69.83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达70.31亿元、金属制品业产值达65.02亿元,五大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37.8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9.6%。
沿江一带区域正在加快建设船舶、金属、建材、粮食、能源五大临港产业,着力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业基地。靖江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造船年生产能力超过500万吨。拥有具有较强实力的新世纪造船、新时代造船、新扬子造船、东方造船、长博造船、南洋船舶等造船主体企业,其中三家造船企业进入全球手持船舶订单50强企业,生产任务排至2012年。总投资12.8亿元的万林木业项目,带来的不仅是万林木业本身年吞吐量600万立方的的木材物流基地,而且投资方会引来几十家木材制品加工企业落户,很快销售及加工产值就会不少于100亿元。沿江建材产业以万林木业为依托,会跃然而起。粮食产业园工地港堤上,从南到北布局3个5万吨级长江泊位及作业区,内河码头作业区,公共仓储区,粮油饲初级加工区,市场交易区,生物级能源生产区,粮油、食品深加工区,粮食机械设备制造区等。通过现代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将带动一系列的粮油加工企业集聚。沿江金属产业主要有投资超亿美元的江苏锡钢集团搬迁项目、扬子江金属加工有限公司废钢加工项目等沿江重大项目。沿江的能源产业目前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的项目有总投资150亿元的国信靖江电厂、总投资9440万美元的德桥仓储有限公司化工储运及码头工程项目等,加上已经投产的江苏中石油储运项目、计划投资的中海油成品油库项目,能源产业前景看好。金属、能源等这些产业也属于产业链很长的基地型项目,全市为电力、石油化工、金属加工 企业配套的企业超过800家,这些中小企业都将从这些产业发展中受益,增加订单。
二、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随着“以港兴市,港城相依”主体战略实施,我市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但在产业集群效应、品牌建设、科技创新、企业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
1、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但关联配套能力还不强
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是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我市的主要产业集群从原料采集运输到半成品、成品的生产分销,已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然而,我市传统产业集群与发达地区同类产业集群相比,产业关联度不高,集群配套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生产产品结构雷同,存在众多企业围绕一个产品“扎堆”生产的现象,“断线”产品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未能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企业产能、发展水平大体相当,行业集中度较低,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制约了产业集群的长远发展。
2、龙头企业发展较快,但辐射带动能力仍不足
龙头企业是推进中小企业集聚、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的主导力量。具有竞争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既是区域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外 部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我市将扶持大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略,新世纪造船、三江电器、安泰动力、宝骊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不仅自我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张,效益不断提高,实力不断增强,充分发挥了龙头作用,带动了行业发展,壮大了行业实力,形成了较为显著的产业集聚态势和产业集群效应。但是,我市龙头企业较少,辐射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能力还不强,大部分规模企业单体规模较小,规模效应不大,集群发展步伐不快。
3、企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我市在制订产业发展政策过程中,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但技术装备水平整体仍较落后、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不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4、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孵化器。我市遵循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完善配套功能,项目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目前,工业 园区乃至全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竞争力不强,整体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强。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发展较慢,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相对滞后。研发和销售这两个中心环节还未得到完全重视,带动产业升级的力量还比较薄弱。
5、宏观环境、生产要素等因素制约产业集群发展
由于国际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土地、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对我市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也日益显现。工业用地供应紧张,对项目引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同样缺乏,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成品油、煤炭供应价格起伏较大,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市产业规模的集聚速度、产业集群效应和产业层次的提升。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思路
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加快园区建设为主战场,以改造提升主导产业为支撑,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市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力不断增强,产业带动力不断提高,走出一条符合市情、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路子。
1、改造提升主导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发展规模效应
主导产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是延伸产业链条、催生产业集群的重要动力,也是区域经济优化产业存量、扩大产业增量的重要基础。我市目前已经形成的五大主导产业,是基于靖江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技术水平等综合优势长期培育发展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最具有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潜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就是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效应,着力提升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一方面,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提升传统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发展优势,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和辐射力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集群。根据我市目前产业基础及比较优势,要集中力量发展核电、“大飞机”协作配套等新兴产业。
2、培育龙头企业,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活力
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产品质量、企业管理等方面具有极强的方向性、示范性、导向性和辐射带动性,是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领跑者,可以带动相同、相近和相关产业发展。因此,要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活力。
一是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培大育强与招大引强并举,重点引导、服务、扶持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推行“一企一策”,鼓励企业加大有效投入。不断发展 壮大主导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集群中的带动、辐射、示范、信息扩散等作用。
二是围绕龙头抓好配套。龙头企业主动延伸产品链和服务链条,是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效率的重要一环,也是发展壮大自身的重要立足点。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配套率。引导中小企业积极主动加强与各自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联系。各级政府也要创造条件,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通过构建围绕龙头企业的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配套协作体系,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专业体系,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配套经营体系,细化产业分工,拓展生产环节,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龙头企业与集群内配套企业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
三是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和发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创办为其配套的专业园区,通过发挥产业集群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增强集群竞争优势。
3、拓展集群招商思路,加快产业集群发展进程
招商引资是政府参与市场竞争、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现实途径。随着各地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以集聚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培育优势支柱产业为主要内容的集群招商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应作为我市今后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式。
一方面,集群招商要着力招大引强。招引一个大项目的同时,还能带来一大串配套企业,有利于发展壮大现有产业,还可以催生一个新产业。要紧紧抓住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资本转移的机遇,深入研究新兴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配套+产业基地”、支柱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等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模式,集中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型的大项目,经济贡献大、群众受惠多、运营成本低的大项目。
另一方面,重视集群招商的产业配套。认真研究和掌握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根据我县现有产业门类、产业基础,立足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明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产业集聚、集群规划,明确产业集群招商重点和项目类型,有选择地引进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配套项目、提升本地资源附加值的资源加工型项目、以存量项目吸引外商的增资扩股合作项目,促进和加强与外地企业的联系协作,招引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与产业配套的小项目有机结合,不断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升级进程。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蓄产业集群发展后劲
注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技术改造相结合,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强化技术创新,进 而实现创新——技改——创新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积蓄区域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后劲。
一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开发产业集群发展急需解决的重点共性技术,引进开发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新技术,不断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同时,要建立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教育院校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措并举不断加大自主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二是注重品牌打造。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重点发展扶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有潜力的品牌产品。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积极开发创建特色品牌。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技术推广、成果转化、项目评估、资源配置、决策咨询等专业服务为职能的科技服务机构,在促进技术转化、提供科技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重视建设各类面向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提高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贡献率。
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措施
1、强化规划引导。以全市总体规划为导向,加快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相衔接。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工作切入点,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有效吸引新型产业向我市转移集聚,推进产业向高端发展,扩大专业市场辐射范围,实现纵深推进,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同时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要结合本地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增强集聚效应,引导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2、改善集聚条件。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主干道及通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立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推进信息网络宽带化和高速互联,提高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积极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优先保证区内输配电工程建设,确保企业正常用电。确定一批重点企业、新增长点项目,实现滚动发展。加大运输协调力度,确保重点企业、重点物资运输需求。逐步实施企业集中供气、供热,进一步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绿地覆盖率。
3、加快人才开发。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建立和完善人才 市场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各种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国际、国内优秀科研技术人才。促进人才创业,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逐步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代理制,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加强产业技术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加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强化劳动保障监察,规范企业用工和裁员行为,按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报酬。促进就业服务组织、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之间多层次的合作,切实加强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4、注重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尊重企业、厚爱企业、支持企业、保护企业的和谐社会氛围,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加强产业文化建设,培植诚信文化、协作文化、创新文化、人本文化。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企业交流,加快信息、知识等转移扩散,促进产业融合。以企业诚信为突破点,以强化约束监督、促进诚信经营为目标,建立行业信用管理和服务制度,建立完善行业信用档案,加强企业信用自律,倡导建立失信惩戒制度。
第五篇: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中共荆州区委
今年来,荆州区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市委“工业兴市”战略,按照“产业 兴园、园区兴工、工业兴区”的发展思路,以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扩张,以 产业发展推动园区建设,突破性发展工业,初步形成了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拍马纸品工业园、城南纺织工业园、学堂洲建材工业园等四大园区和川店紫 荆、郢城岳山两个工业小区。园区建成面积13平方公里,聚集规模企业近1 00家,石油机械、造纸包装、轻工纺织、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五大产业 呈集群化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区完成GDP23.5亿元,同比增15%; 财政收入1.4亿元,同比增27%;固定资产投资9.8亿元,同比增15 0%;外贸出口1660万美元,同比增113%;农民人均纯收入2023 元,同比增366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4亿元,同比增31%;工 业增加值7.5亿元,同比增35.6%;园区完成工业产值17.5亿元,五大产业完成产值22亿元,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5%和9 1%。全区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产业集群、效益提高的良好 态势。主要做法是:
一、抓规划引导,明确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规划是产业发展的龙头。荆州区立足已经形成的园区基础和产业特色,按 照高标准、高起点、高速度的要求,聘请华中科技大学专家,对全区未来五年 的园区及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定位。在园区布局上,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以九阳大道为轴线,北有拍马工业园,中有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南有城 南工业园和学堂洲工业园的古城西环工业带,规划建设总面积25平方公里。在产业布局上,逐步将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打造成国家级石油机械制造业基 地;将拍马工业园打造成中部地区最大的烟用品生产基地;将城南工业园打造 成集高新产业与轻纺工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将学堂洲工业园打造成为 “两湖”平原最大的新型建材基地。在产业发展上,突出抓好石油机械、造纸 包装、轻工纺织、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快速扩张。石油机械制造业,力争 年内实现产值25亿元,“十一五”末达到50亿元;造纸包装业,力争年内 实现产值14亿元,“十一五”末达到30亿元;轻工纺织业,力争年内产值 突破10亿元,“十一五”末达到3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年内实现产 值12亿元,“十一五”末达到30亿元。同时,加快培育新型建材和高新技 术两大新兴产业,力争“十一五”末,新型建材业产值突破30亿元,高新技 术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全区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二、抓园区建设,搭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
园区是产业集聚的平台。为了解决工业企业规模小、布局散、园区档次低 的问题,今年来,荆州区从破解园区建设难题入手,举全区之力加速推进了园 区建设。一是破解“投入难”的问题。在区级财力较弱的情况下,财政预算内 优先安排700多万元,争取开行贷款5000万元园区建设资金。利用省市 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机遇,将园区开发与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项目捆绑 申报,向上争取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成立国资经营中心,运用市场手 段,经营园区土地资源,以土地换资金。探索实行“园区共建、设施共享、项 目共引、税收分成”的政策措施,调动了入园企业、镇办、开发区和交通、电
力、通信等部门共同建园的积极性。通过“多轮驱动”,解决园区建设资金难 题。在去年投入400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又投入了5000万元。二是破 解“用地难”的问题。在国家严把土地供应“闸门”的情况下,随着四机厂、江汉建机、湖北四钻等企业规模快速扩张,大批相关企业配套跟进,原四机工 业园的土地供应严重不足。为了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荆州区投资2000多万 元对企业周边的四新渔场、园艺场两家企业实行改制;对“园中村”的居民实 行补偿搬迁,建还迁房115套、9200平方米;对其它零散建筑实行产权 互换;对村集体企业废弃地实行集中购买,通过多法并举,新增工业用地20 00多亩,已形成了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的基本雏形。三是破解“建设慢”的 问题。成立园区建设指挥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6个工作专班,仅一年多时 间,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就建成了九阳大道、太晖路等7条道路,初步形成了 “一纵六横”的路网格局,完成了11万伏的电网改造,绿化、下水、管网配 套工程正在抓紧施工,年内可全面实现“五通一平”。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 了园区对项目和产业的承载能力。
三、抓项目引进,增强产业集群发展后劲
项目是产业之基。荆州区始终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增强产业发展后 劲的主动力,通过抓招商、引项目来兴特色、强产业。一是依托产业优势抓引 进。石油机械和造纸包装是荆州区两大优势主导产业,其中石油机械产业是全 省产业集群建设的重点项目。为了壮大优势产业,我们采取“延伸链条引项 目、填补空白找老板”的办法,先后引进了华泰石油、众力机械等一批产业关 联企业。投资4000万元的紫江喷铝、投资4600万元的众力机械、投资 2000万元的强盛石油、投资1000万元的宏源包装项目年内均可投产。首期投资1.8亿元的上海宝臣石油套管项目、投资8000万元的上海姚记 扑克纸、投资1.5亿元的10万吨林浆项目也正在积极争取落户。二是依托 资源优势抓引进。学堂洲非耕地和沙石料资源丰富是荆州区的一大优势,利用 这一优势,先后引进了华升商混、中富管桩等8家投资过5000万元的新型 建材项目,其中有6家在建,4家年内有望投产。已投产的商品混凝土搅拌中 心预计年产值将突破3亿元。“大学城”科研人才密集是荆州区的独特优势,依托这一优势,引进培育了玉龙科技、华方软件、垃圾发电等近10个高新技 术项目。新型建材和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全区产业发展的“新秀”。三是依托 客商团队抓引进。客商是我们重要的人际资源。通过上虞市原副市长陈樱牛和 荆州舜隆房地产公司老总金庆荣牵线搭桥,荆州区已形成了一支浙江上虞客商 团队。在这支团队的大力支持下,独立举办了(上海)项目推介会,现场签约 项目23个,协议引资达10.2亿元,目前已有4个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近期,这一团队引来的3位上虞老板将投资6亿元,在学堂洲征地1000亩 创建浙商上虞工业园。通过坚持不懈抓招商,今年上半年,全区共引进项目7 5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6亿元,其中工业项目48个,到位资金3.6 亿元;入园项目4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7个,年内园区可新增投产项目1 5个。
四、抓骨干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发展规模
骨干企业是产业扩张的强力支撑。今年来,荆州区通过大力实施“32 3”工程(即培育3家产值过10亿元、20家产值过亿元、30家产值过5 000万元的企业),一手抓核心企业带动,一手抓中小企业配套,促进了产 业集群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一是壮大核心企业,增强产业优势。重点扶持四
机、四机赛瓦、拍马集团、骏马纸业、荣海纺织等行业核心企业,扩大企业规 模,提升产品档次,创新管理机制,促使其加速成长为产业“航母”,带动关 联企业聚集发展。四机厂是荆州区石油机械行业的“火车头”,也是全省百家 重点企业建设项目。近几年,四机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企业发展前景十 分广阔。为此,我们积极引导和扶持四机厂向园区扩规,扩大产能,膨胀规 模。通过专门召开现场办公会,多次出面协调,帮助四机厂解决了西厂区扩规 所需的300亩用地;出资120万元对西环路进行整治,并将其更名为四机 大道,改善了四机厂物流货运环境。预计年内四机厂产值可达到18亿元,在 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四机厂”。环保治污是造纸 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今年来,荆州区投入资金2600多万元,实施了拍马 工业园治污工程,建起6座造纸污水生化、物化处理厂,实现了东西两线污水 的达标限量排放和循环利用,促进了拍马、骏马两家造纸核心企业的可持续发 展。目前,全区核心企业对行业的贡献率已达到70%以上,预计年内产值过 亿元的企业将突破10家,上缴税金过千万元的工业企业达到3家。二是发展 中小企业,扩充产业总量。一方面,鼓励和促进龙头企业加速裂变,催生一批 专业化配套企业。湖北四钻是一家从四机厂分离出来的独立法人企业,主要为 四机厂配套生产各类石油专用设备及零部件,在四机厂的带动下,企业产值和 利税成倍增长,一跃成为全省先进民营企业。另一方面,依托核心企业带动,加强产业内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协作,聚集中小企业规模发展。目前,全区石油 机械制造业聚集企业23家,造纸包装业聚集企业26家,纺织印染业聚集企 业36家,农产品加工业聚集企业20家,新型建材业聚集企业15家。三是 推动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层次。积极引导石油机械、造纸、纺织行业加大技改 投入,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 技术装备水平,使企业向规模型、效益型发展。上半年,全区完成技改投入 3.9亿元,实施过1000万元的技改项目12个。石油机械制造行业,四 机厂投资1.6亿元对压裂泵、高压管汇件两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进 行扩规批量生产;造纸包装行业,骏马纸业投入3000万元启动了纸品生产 线技改项目,项目投产后,集群纸品年生产能力可达到30万吨以上,销售收 入过20亿元;纺织行业,织机总数已突破5000台,其中剑杆织机380 0台,纺纱能力达22万锭。传统产业通过技改提升,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 力。
五、抓服务创新,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环境是第一品牌。荆州区始终把优化服务环境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手 段,在坚持过去一些行之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服务内容和 服务形式。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促成了园区工业项目规划 和建设手续市级审批权限的下放。荆州区以此为契机,对入园项目实行超前介 入、手续代办、跟踪协调,加速了项目入园。积极调整城南经济开发区管理体 制,剥离其社会职能,更好地发挥了开发区“招、建、管”的主体作用。扎实 开展“产业发展年”和“治三风、建功业”活动,搭建了机关干部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有效载体。建立园区投诉举报中心和经济环境监督网络,形成了投 诉处置快速反应机制。政府出资组建园区治安巡逻队,全天候开展治安巡逻,改善了企业周边治安环境。依托区企业家协会和行业协会,引导企业间广泛交 流与合作,强化了产业内部联系。财政列支50万元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向武汉中信银行争取贷款8000万元,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目前,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的区域软环境正在逐步形成。(本文系中共荆州市委三届二次全会典型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