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物技术对传统法律体系的挑战(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09:0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生物技术对传统法律体系的挑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生物技术对传统法律体系的挑战》。

第一篇:试论生物技术对传统法律体系的挑战

【摘要】科技是开放的,法律是保守的。生物科技的进步必然会对现有的法律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导致法律体

系的重构和优化。本文系统的分析了生物技术对传统法律体系的影响,就宏观内容而言,从五个层次上探讨了生物技术

对传统法律体系的挑战,包括:人的法律主体地位受到挑战、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受到影响、群

基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出现新问题、传统个人权利体系受到巨大冲击;就传统民事权利体系而言,本文详细的分析了

具体的生物技术对每一项民事权利的影响和冲击,找到其中的焦点与热点。此外,本文还就科技进步与法律、道德的互

动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科技的进步势不可挡;法律的最终调控必将实现;道德的磨合、过渡作用不可忽视。

【关键词】 法律;科技;生物技术;基因技术;道德

【中图分类号】d922.16;q8

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97(2005)01—0023—06

the challenges of bioscience to traditional legal system.li heng.hua zhong.university of scien ang technology,hubei,wuhan,43o07

4【abstract】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extensible,while law is conservative.the development of bioscience will deft—

nitely bring great challenges to present law system.and lead to the rebuilding of traditional law system.this article systemi—

cally analysed the influences that bioscience brings to traditional legal system. in addition,the author also gave his

opinion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cience,technology.1aw and ethics.

【key words】law;science and technology;biologic technology;genic technology;moral

21世纪是生物技术世纪。①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现代生物技术。已成为高新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引领着经济、社会的飞跃进

步,但同时,生物技术因其对身体、健康以及最重要的——对生命创造过程之直接干预能力,而形成了对

人类文明、价值观念、社会秩序、伦理观念、法律体制

等各项领域的重大挑战。正如法国哲学家罗素曾所说的那样:“科学提高了人类控制大自然的能力,因此认

为很可能会增加人类的快乐和富足。这种情形只能建

立在理性基础上。但事实上,人类总是被激情和本能

所束缚。”

一、生物技术对传统法律理念的冲击与挑战

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生物技术②领域的重大变革,尤其是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完成,向人们揭

示了生命的奥秘,打开了“原来只有上帝才能读懂的天书”。然而,在基因技术带给人们机遇和惊喜的同

时。我们传统的法律理念、法律体系则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些考验从最基本的单位——个人,到集体、国

家甚至是人类和整个生物界无处不在,其具体表现为

以下5个层次(见图1)。

(一)人的法律主体地位受到挑战

在现代法律制度中。人是绝对的主体,不可动摇的主人.动、植物好像永远被圈定在了客体的范围内。

“人之所以在现代作为民事主体而不能作为客体的重

要原因,在于人具有精神、意志,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意

志,权利主体人与权利个体(动物、植物)所存在不可

逾越的鸿沟。然而。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人的生

命现象是物质现象的一种。人、动物、植物都是通过

[作者简介】李恒(1979一),男,汉族,湖北宜城人,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2002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法。

te1.+86—27—51 782596 e—mail frankw@1 26.com

①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科尔曾向他的科学界同仁宣称:“2o世纪是物理和化学世纪,而21世纪无疑将是生物学世纪。”比尔盖茨预言;“超过我的下一个首

第二篇:浅谈网络营销挑战传统营销

浅谈网络营销挑战传统营销

【 论文 关键词】 网络 营销 传统营销 因特网 信息化 电子 化

【论文摘要】本文围绕网络营销的竞争优势?从十个方面重点阐述了网络营销怎样挑战传统营销。同时强调网络营销要想挑战传统营销成功所依赖支撑环境的建立、发展 和完善。

网络营销是为适应网络技术发展与信息网络时代社会变革的需要?利用网络和先进的数字化传媒技术所进行的各项商业贸易活动。网络营销的产生是对传统营销的挑战?是在流通领域内掀起的一场革命。随着 企业 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和 金融 业实现全面、高速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电子化?网络营销这一新生事物必将逐步取代传统营销方式?成为世纪的主要商业模式。

一、网络营销的概念

网络营销就是借助因特网、计算 机技术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的功能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促销方式。它具有?利用因特网、计算机通信等技术手段?跨越时空的局限?使企业直接面对全球性、无间歇的市场和减少中间环节及交互式、个性化促销的特点。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在营销理念、个性化产品提供、营销渠道、消费者需求、传播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均有区别。

二、网络营销挑战传统营销

网络营销的产生和发展?使营销本身及其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网络营销以其强大的竞争优势挑战着传统营销?前景十分广阔。网络营销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1.由于因特网打破了时空的樊篱?在网络上的“商店”不仅可以实现全天候“营业”?而且“商店”不必局限在一隅?而是可以提供低成本的全球性的服务。这使得全球扩张不再是跨国公司和一些大公司的专利?一些小公司也有机会进入全球市场。大量的中小企业在无需众多的行销人员的条件下?就可以接触世界范围内的广大客户?为企业打开了一个极为广阔的营销空间。

2.网络营销在减少营销成本上很具有优势。它是通过剔除原有的连接生产商与消费者的中间商这一环节而取得的。传统营销模式中?中间商一直起着连接生产与消费间桥梁的作用。在有些营销渠道中?甚至存在着多层中间商?从而导致产品价格远远高于生产商预期的零售价?并因此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由此而有损于产品的竞争力。而在因特网上?客户用本地区域通话的费用即可享受全球通讯的服务?通讯成本非常低?这就是网络营销的一大优势。与传统市场交易相比?在网上交易中的产品是明码标价的?而且产品可供选择范围广?交易也基本上是透明的。网上营销实现了“无店面化”销售?这在降低营销成本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3.微库存生产

由于网络营销使生产商和顾客可以直接在网上交易?这就使得生产商不仅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和数据以及目前的消费动向等预测来决定生产量?而且是根据实际的需求量进行生产。通过减少库存?企业可以实现在材料处理、库房和一般性管理费用方面实质性的节省?这对企业减少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的 经济 意义。

4.个性化服务

在传统营销方式下?若想获得那些分散的、陌生的广大消费者的信息是非常困难的?因特网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可谓信手拈来。网络运营商只是需要在自己的网站上提供“电子信箱”“、自由 论坛 区”等服务项目?上网者在申请信箱或参加讨论时根据要求输入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将会被网络公司存入数据库?有的还要进一步处理。网络营销商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注意力资源?用以满足不同顾客的特殊需要。网络营销策略正是根据这些信息拟定的?充分考虑每个潜在消费者的个性?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和尊重?使每一个消费者都得到充分的满意。

5.服务的延伸

在实体产品外?再提供更多的服务与利益便组成延伸产品?它强调整体商品带给顾客的感受。在价格弹性空间逐渐缩小的形势下?价格战将越来越失去效力。企业开始把竞争的重点转向提供延伸产品的服务上?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网络营销由于因特网具有通信成本低、全天候服务等特点?再加上关联性数据库的支持?在提供延伸产品的服务上具有很强的优势。

6.从到的飞跃

在传统营销策略中?以产品??、价格??、地点??和宣传??为内容的“组合是营销的基本策略。这种理论的出发点是企业的利润?而没有将顾客的需求放到与企业利润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而网络营销是以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程度来调整其营销策略的?这就是以消费者??、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成本??、方便消费者购买??、便于与消费者沟通??为核心内容的“”的营销策略。从产品策略到满足需求策略?从按成本定价到满足需求定价?从被动接受服务到实时沟通?最终实现的是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满足和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这都体现了以顾客价值为核心的原则。

7.交互性沟通

因特网集传统媒体优势于一身?还可实现双向交流?并能将信息封装保存?进行再处理?这些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网络营销上的应用就是交互营销?从而实现消费者由被动接受营销转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消费者可以把自己对商品的看法?以及使用的感受通过发电子邮件的方式传递给生产商?也可以在电子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评论。生产商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来改进产品与服务?让消费者更满意。网络交互式营销让顾客变被动为主动?能够随时随地的对产品、服务提出自己独特的品位要求?使企业从大规模无差异营销转向个性化营销。

第三篇:电子商务对传统税收的挑战及对策

77929398.docPage 1 of 4

论文格式示范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模式探讨

张德民

(北京信息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管理系02信息1班)

[摘要]简要地概述本文内容,重点是提出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得到解决的程度,解决问题方法和想法。

[关键词] 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模式

引言或问题的由来(200-300字即可)

一、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一)(二)

二、电子商务对现行税收制度产生影响

(一)(二)

三、国际社会对电子商务税收处理方法

(一)(二)

四、我国电子商务税收问题分析

(一)(二)

五、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模式探讨(重点)

(一)(二)

[参 考 文 献]

[1] 张微,西建民.税收管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 李江宾,.电子商务税收问题思考[J].税务动态,2003(4).四、答辩书应准备下面问题

1、选择该题目的理由,它有什么价值

2、该选题有何人做过哪些研究,有哪些主要观点和成果?自己有何新发现,提出和解

决什么问题?

3、论文基本观点及立论依据

4、参考文献版本、出处

5、论文还有哪些可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摘要:商务对传统税收的税务登记、税收征管等提出了挑战。针对电子商务所带来的税收,许多国家和区域性组织根据本国具体的情况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措 施。由于电子商务的在我国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税收的实际情况,确定出适合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税收原则,并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税 务管理。

关键词:电子商务;税收管辖权;税收征管;税收对策

电子商务是一种基于机和互联网、以交易双方为主体、通过一组电子工具(如EDI、电子邮件、文件传输、BBS、智能卡等)实现商务交换的全过 程,是以客户数据为依据的全新的商务模式。由于电子商务具有全球性、流动性、隐蔽性、电子化、数字化等特点,了传统税收原则的运用,并给税务管理带来困 难。因此,如何制定出适合电子商务的税收制度成了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对传统税收制度的挑战

(一)对传统税务登记制度的挑战

依据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的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必须在法定期限内依法办理税务登记。税务登记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实施管理、掌握税源 情况的基本手段。它对于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方来说,既是征纳关系产生的基础,又是关系成立的依据和证明。电子商务自产生以来,对传统的税收登记方式形成挑 战。因为任何区域性电脑只要在技术上执行互联网协议,就可以联入互联网;任何缴纳一定的注册费,就可获得自己专用的域名,在网上自主从事商贸活动;任何一 个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一只“猫”和一根电话线,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参与网上交易。现行的税务登记的基础是工商登记,只有经过登记以后你才可以从事贸易活 动。这种传统的税收登记方式对电子贸易流动的交易主体是无法确认的,因为在互联网上的经营交易范围是无限的,而且不需要事先经过工商部门的批准,就可以从 事交易。这就造成对纳税义务人确认困难,由此导致税收流失。

(二)企业交易地点和常设机构所在地的认定困难

传统的税收以常设机构,即一个企业进行全部活动或者部分经营活动的固定场所来确认经营所得来源地。常设机构可分为固定营业场所构成的常设机构和 以营业代理人构成的常设机构。无论哪种常设机构都是一个有形的实体。税务征收机关可以根据企业的常设机构来认定纳税主体。由于电子商务具有全球性、流动 性、隐蔽性等特点,使得交易变得更加复杂。交易双方主体除了在客户所在国拥有、租用或使用服务器之外,外国的网络提供商和销售商不必在客户所在国保持其他 形式的“有形体存在”。如果外国网络提供商和销售商仅仅通过在客户所在国的服务器进行营业活动,按照现行常设机构的概念就不能构成常设机构。而且,在很多 情况下,外国销售商自己根本没必要拥有网址和服务器,它只需要和网络提供商达成协议,使用或租用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就可以开展自身销售活动。由于这种交易 没有以有形实体存在,税收机关根据的税收原则无法认定交易在什么地方进行,失去了税收依据,税务机关不能进行税收征管。

(三)电子商务票证及账务的无形化给传统税收征管带来的挑战

传统的税收征管模式是建立在各种票证和账簿的基础上的,而电子商务实行的是无纸化操作,各种销售依据都是以电子形式存在的,税收征管失去了最直 接的实物对象。同时,电子商务的快捷性、直接性、隐匿性、保密性等,不仅使得税收的税源控制手段失灵,而且客观上造成了纳税人不遵守税法的可能性。另外,电子商务采取高的交易手段,交易结果比较隐蔽,如果交易实体是无形的,“电子货币”交易与匿名支付系统联接,对税务部门而言,确定纳税人身份和交易的细节 更加困难。

(四)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国际避税更加容易

根据传统税收制度的规定,国际避税是指纳税人利用某种不违法的方式,减少或规避其跨国纳税对象应承担的纳税义务的行为。纳税人常用的国际避税方 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纳税主体的跨国移动进行国际避税;二是通过征税对象(客体)跨国移动进行国际避税;三是跨国投资有意弱化投资股份进行国际避 税;四是跨国纳税人滥用税收协定进行国际避税。由于各国都有权对发生在其境内的运输或支付行为征税,所以纳税人大多选择在避税港建立虚拟公司并通过其进行 贸易,或将其作为交货地点,利用避税港的优惠政策避税,致使许多公司在实际经营地微利或亏损,而在避税港的利润却居高不下。传统的税收制度对关联公司内部 的转让定价,采取成本加价法、比较利润法等进行调整。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纳税人很容易地把交易价格进行更改或者隐藏真实交易。因此税务机关很难对价格进行 调整,从而使税款大量流失。

(五)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税收管辖权的挑战

税收管辖权是指国家在主权范围内对一定的人和一定的对象行使的征税权力。税收管辖权有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和居民税收管辖权之分。所谓来源地税收管 辖权,是指征税国基于有关的收益来源于境内的法律事实,针对非居民行使的征税权力。而居民税收管辖权,是指国家根据纳税人在本国境内存在着税收居所这一连 结因素而行使的征税权力。除个别国家放弃居民税收管辖权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同时行使两种税收管辖权。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或者个人的收入来源越来 越全球化,再加上电子商务的虚拟化、匿名化、无国界和支付方式的电子化等特点,其交易情况大多被转换为“数据流”在网络中传送,使税务机关难以根据传统的 税收原则来判断交易对象、交易场所、交货地点、服务提供地、使用地等。公司可以在全球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交易。一项交易可能涉及到多个国家,到底哪个 国家能行使税收管辖权已经很难界定,同时由于税收管辖权不明确,必然会引起各国对税收管辖权的争议,由此也可能引发国与国之间不必要的矛盾。

二、国外有关电子商务征税的政策主张

迄今为止,世界各国政府还没有哪国明确规定开征电子商务税,主要原因是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处在初级阶段,各国政府对这一商业形式还持鼓励的态度。

(一)美国对电子商务税收的政策

美国财政部于1996年下半年颁布了“全球电子商务选择税收政策”白皮书,对电子商务的征税问题提出了三项原则:即保持税收中性,尽量适用现行 的税收原则,解决办法应具有灵活适用性。美国财政部认为没有必要对国家税收原则做根本性的更改,但应形成国际

共识,以确保建立对电子商务发展至关重要的统 一性非歧视税收政策:明确对电子商务征税的管辖权,以避免双重征税。

1997年7月1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发布了《全球电子商务纲要》,号召各国政府尽可能地鼓励和帮助企业发展In tenet商业,建议将Intenet宣布为免税区。凡无形商品(如电子出版物、软件网上服务等)经由网络进行交易的,无论是跨国交易或在美国内部的跨州 交易,均应一律免税。对有形商品的网上交易,其赋税应按现行的规定办理。随着电子商务交易日趋普及,许多州政府担心税收会因此而缩减,因此,美国一些州的 州长呼吁电子商务交税。但按1992年美国最高法院的决议和2001年美国众议院的决定,禁止各州在8年内对电子商务活动课税。

第四篇:浅议网络银行对传统银行的影响与挑战

目 录

一 网络银行的涵义、功能及优势分析 „„„„„„„„„„„„„3

(一)网上银行的概念和分类 „„„„„„„„„„„„„„„3

(二)现阶段网上银行的功能 „„„„„„„„„„„„„„„3

(三)网上银行特殊优势分析 „„„„„„„„„„„„„„„3 二

传统银行核心功能对网上银行发展的重要作用 „„„„„„„„5 三

网络银行对传统银行的影响 „„„„„„„„„„„„„„„„6 四

目前我国网络银行面临的风险 „„„„„„„„„„„„„„„10

(一)系统风险 „„„„„„„„„„„„„„„„„„„„„10

(二)操作风险 „„„„„„„„„„„„„„„„„„„„„10

(三)信用风险 „„„„„„„„„„„„„„„„„„„„„10

(四)信息不对称风险 „„„„„„„„„„„„„„„„„„10

(五)法律风险 „„„„„„„„„„„„„„„„„„„„„11 五

关于我国网络银行风险防范对策 „„„„„„„„„„„„„„11

摘 要

网络银行作为21世纪一种新兴的金融业,其低廉的成本和广阔和前景,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外资银行主要借助网络无极限的优点,实现远程服务、以弥补其网点少、规模小之不足,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金融竞争归根结底将集中在3条战浅议网络银行对传统银行的挑战线:国内与国外(中资与外资)、业内与业外(同业与混业)、网上与网下(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由此,中资银行在应传统业务领域竞争以外,还要在网络金融服务领域内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本文主要从网络银行的功能,传统银行核心功能对网络银行的发展,网络银行对传统银行的全面影响等方面来分析目前网络银行在运转中的具体趋势。

关键词:网络银行;传统银行;挑战;影响;风险防范;网络金融;

一、网络银行的涵义、功能及优势分析

(一)网上银行的概念和分类

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网上银行的定义是:“网上银行是直对那些通过电子通道,提供零售与小额支付产品和服务的银行。这些产品和服务包括存贷、账户管理、金融顾问、电子账单支付以及其他一些诸如电子货币等电子支付的产品和服务”。2000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又发布新的《电子银行集团活动白皮书》,对网上银行的定义补充为:“网上银行是利用电子手段为消费者提供竟然服务的银行,这种服务包括零售业务,也包括批发和大额业务。”按照该定义,网上银行具备了以传统银行更加对等了业务职能,有了一定的独立地位。网上银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网上银行(Internet-Only Bank),指没有或只有极少的分支机构和自动柜员机(ATM),仅利用网络进行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另一类是复合网上银行,即鼠标加水泥石式的网上银行(Click-Mortar Bank),是指拥有实体分支机构,由传统银行发起的网上银行,是一个网上业务和营业网点、自助设备等相互支持的综合服务体系。

(二)现阶段网上银行的功能

从业务上看,网上银行只具有两大类功能:

1.延伸出的虚拟柜台业务。覆盖传统银行可以不设计现金、实物及实物核验的全部柜台业务,主要有:(1)信息查询类服务;(2)转账存取、支付类服务;(3)一般的咨询类业务;(4)部分不涉及事实核验的金融交叉类业务(如银证转账、基金购买等);(5)小额按揭、质押贷款、信用透支等网上可控制风险的资产业务等。这一类业务,网上银行已能够从本质上加以“克隆”。在安全性得到充分保证,电子签名法律效力被完全认可的前提下,传统银行的这些业务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逐渐被网上银行代替。

2.对复杂业务的辅助办理。设计现金、实物、事实核验的业务,网上银行还不能够代替传统银行。但是一些对这类业务实施了流程优化,使客户尽可能地预先完成其中的部分流程,从而大大 传统银行办理业务的效率,甚至实现一些业务品种的“一站式”完成。这类业务主要有:(1)申请服务,包括账户开户、空白支票申领、国际收支申报、信用证开证申请;(2)资产类服务;(3)预约类服务;(4)现金与实物类服务,如现金预约存取、保管箱业务等。

(三)网上银行特殊优势分析

1.高效便捷的3A自动服务。网上银行运作的基本策略是前后台业务和数据处理一体化,为银行客户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均可得到的便捷灵活的服务,即Anytime、Anywhere、Anystyle的3A服务。而且,目前银行先进的计算机系统能够同时对大量的网上银行业务进行集中处理,所以网上银行能够免去或减少传统银行无法克服的序时排队、重复沟通等低效因素,大大提高客户办理业务的效率。

2.平均成本较低且持续递减。网上银行建设的“沉没成本”(Snuk-cost,SC)是固定的,且不需要支付大量的日常费用。从下图可以看出,网上银行每笔新增业务(或每个新增客户)的边际成本(MC)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使每笔业务的平均成本(AC)随着业务量的增长保持递减,总成本曲线(TC)则增长十分缓慢。因此,网上银行达到一定的使用规模后即产生相对传统银行的明显成本优势并保持增强。据国外调查统计,实体银行网点每一笔交易所需的费用为1.07美元,电话银行为0.45美元,ATM自助银行为0.27美元,而网上银行每笔交易的成本仅为0.01美元。

3.对客户的锁定效应较强。熟悉一个网上银行系统的学习成本是很高的,有的客户还出于安全性的要求购买数字证书等成本较高的耐用物理设备,当客户的这些“转移成本”(Switching Cost)高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产生“锁定”(Lockln)效应。这种效应使创新能力较强的网上银行能够获得一定得“特殊奖励”,即使在难以获得专利保护的情况下,与传统银行的大多数产品相比,也不会产生过度竞争。

4.有利于品牌形象和质量标准的确立。网上银行与客户长时间的图形界面交互过程,能够获得向客户展示图形形象的充分机会,并且提供的服务比营业网点更标准、更规范,避免了因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低及情绪好坏所带来的服务满意度的差异,更可以避免传统银行在工作质量上的大量可控因素。

二、传统银行核心功能对网上银行发展的重要作用

纯网上银行存在的问题充分说明传统银行仍具有不可代替的核心优势和功能,对网上银行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基础支撑作用,在银行网络化发展中具有明确的定位和重要的价值,一些重要核心功能在网络化发展中不但不应该退化,反而应当不断加强。

(一)以基础货币和长期累积的信用保障支付。不少观点认为,随着互联网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货币发行流通与管理不再是国家垄断的特权,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均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发行和管理自己的电子货币,从而导致传统银行的消亡。事实上,一些企业发型的电子货币严格说过是一种企业负债,所依托仅仅是商业信用;纯网上银行所发行电子货币则因为与基础货币之间转换的障碍很多,导致其偿付能力、货币价值、安全性、流动性等都较低;不需要为树立信誉而付出巨大成本。忧郁电子货币的本职是竞争性的信用货币,终将出现与铸造货币相反的“良币驱逐劣币”效应,前两者发行的电子货币由于信用比较低,将无法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

(二)以非标准化和风险化内部的方式融通资金。传统银行管理风险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银行管理风险的工具主要是非标准化的,即银行发放的每一笔贷款都是根据借款人的具体需要设计的,都是与借款人独特的未来现金流相对应的;同时发放贷款时候的信息依据和调查、审查、发放、回收过程,也都是非标准化的。二是传统银行在管理风险的过程中对风险进行了内部化。商业银行将所管理的金融风险直接转换成自身所承担的风险,然后再以各种具体手段去管理这些风险。这两个核心特征决定了银行信用的稀缺性和社会普遍接受性,使商业银行区别于其他非银行金融安排,这是纯网上银行无法完全替代传统银行的歌本原因。因为世界上不存在普遍的信誉机制,网络经济使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获取信息的数量和及时性大为提高,但识别信息性和真伪的能力却难以同步提高甚至可能弱化。单纯利用网上的信息作为风险管理的依据,信息深度和准确性都不够,甚至出现大量恶意欺骗和误导。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3年7月公布的对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原则认为:“通过互联网提供金融服务,可以大大改变甚至增加传银行业务风险”,说明网上银行的发展对风险管理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传统银行的风险管理做法不可能由于网上银行的出现而消亡,两者只有相互结合才能使风险管理更有效率。

(三)以多元渠道强化对盈利模式的控制权。纯网上银行所有交易成本上的优势,可以提供有利于传统商业银行的利率条件,但传统银行的信贷活动具有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并对贷款难的客户有相当的存款要求权,总而可以获得较高的存款“乘数”,加上传统银行,特别是传统银行所具有的信用更高、风险更低、综合服务能力更强、替代办理方式和增值服务更多等特殊优势,从而能弥补其存款利率上的不足。此外,纯网上银行相当一部分利润因为经营渠道单一,将被转移到传统银行。如出网上银行的客户使其银行存取款需要在其他传统商业银行的ATM机上办理,从而必须向其他传统商业银行支付费用,这从本质上与传统银行通过网上银行降低经营成本是一样的,只是方向的不同。但纯网上银行的模式削弱了对利润的调剂和控制权,容易受到传统银行有关的竞争限制。当传统银行完成低效机构网点收缩,并将可被网上银行代替的业务都转移到网上办理以后,复合网上银行的盈利能力完全可以高于纯网上银行。

(四)以主动客户管理掌握核心发展资源。企业的发展不可能单纯依靠技术和产品的优越,即使以微软公司为代表的技术领先型企业,也必须依靠市场营销和客户管理体系来强化竞争力。对商业银行而言,首先是风险管理、销售服务以及产品设计都必须掌握足够充分的客户信息,特别是风险客户的信息,才能够精算风险成本,增强竞争能力。所以传统银行掌控的大量企业和个人的私密性商业信息,特别是各类企业的财务报告、财务报表等,都属于宝贵的信息资源,其开发和积累需要长期二艰辛的努力,是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源泉。其次,日趋激烈的竞争要求银行必须及时主动的了解客户需求和市场获利机会,网上银行在客户管理上的虚拟性和被动性却决定了其在这一方面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只能借助传统银行提供的客户调查、售前售后服务和客户关系维护等作为重要支持。事实表明,传统银行的客户管理人员在心理分析、处理挫折、关系销售、感情维系等方面的独特有事不可能被网上银行代替,在客户管理方面上银行只能处于工具和平台的地位。

三、网络银行对传统银行的影响

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来临,网上银行等新金融技术手段使金融资金的运行效率大幅提升,传统银行能被网上银行实现和代替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又面临着技术性“脱媒”的危险。一些纯网上银行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进一步完善,所有银行业务都可以在网上进行,纯网上银行完全可以取代传统银行。一些大型科技公司则看到商业银行日益依赖第三方来履行关键的电子银行职能,意图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进入银行服务领域。但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情况并不像这些纯网上银行和科技公司预期的那样“乐观”。西方国家的不少纯网上银行今年来发展陷入困境,一部分被迫追求与传统银行合并。调查显示,当前运营情况不错的基本上都是复合网上银行,脱离传统银行的纯网上银行存在不少的问题:

(1)资金运转困难,综合经营成本高昂。高科技的运行使纯网上银行的交易成本较低,1999年在美国开办的一家纯网上银行所需的成本为100万美元,美国一家名为Front的技术服务公司甚至宣称,它能以5万美元的低廉收费,在3个月内为几乎任何银行建立一个“网上分支机构。但由于市场准入门槛很低,所采用的技术容易被模仿或代替,几乎所有纯网上银行都难以实现有效的差异化,通常只能进行价格竞争,致使转账、电子支付等大部分交易服务难以收费或收费很低,而存款利息不得不大大高出市场水平,使其融资成本很高。同时,纯网上银行很难将所获得的资金通过电子手段运用到发放贷款这类高收益资产上,通常只能投资于国债、政府基金或其他保守型资产,资金营运十分低效,加上营销成本、风险成本都非常高昂,所以从实际情况看,纯网上银行的综合经营成本并没有预期的那样具有优势。

(2)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业务品种无法适应客户的需求。纯网上银行不能有效地为顾客提供涉及资金、实物及大额信贷等重要放卖弄的服务,无法适应现金偏好较长时期内仍将存在和多渠道个性化理财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式,如上纯网上银行受经营规模和资金实力因素限制,争夺对安全性、流动性偏好很大的传统银行呵护,特别是核心客户的能力也就十分有限。而对风险偏好较大的基金、证券等行业的客户,网上银行能够提供的收益又显然不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3)难以得到简介收益,获利渠道较为单一。网上银行的收益包括直接收益和间接性收益两部分,其中大部分收益是间接的。纯网上银行不可避免地会在成间接收益的大量浪费或流失;复合网上银行则可以采取产品捆绑和价格调剂等多种策略,在保证竞争力的同时,使收益分散体现在不同性质类型的关联业务之中,依靠综合服务而获得广泛利润来源。

(4)操作风险向客户转移,道德风险大幅度增加。纯网上银行只能提供自助的服务方式,其目标客户限于能运用电脑和互联网的人群,但这些客户与传统银行内控严密、经过职业训练的员工相比,产生无上诈骗网站、输入错误等操作风险的可能性仍然会大大增加,二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往往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并愿意承受这种风险。同时,纯网上银行实物资产和人员极少,对客户丧失了“实体担保”的心里暗示,却往往掌握着比传统银行搞得很多的人均负债(存款),产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和一旦产生道德风险的破坏性远高于传统银行。这两类风险如果发生,很容易被宣传放大而产生信任危机,严重的甚至可能对整个纯网上银行造成致命打击。

但综上所述,并不影响到网上银行对传统银行的挑战。随着信息的不断扩展,网上银行开始直逼传统银行。对传统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网络银行作为一种全新的新型产业给客户带来各种方便的服务。这种全新的为客户服务的方式,可以使客户不受地理、时空的限制,只要能够上网,就能够在家里、办公室或旅途中方便快捷地管理自己的资产,了解各种信息及享受到银行的各种服务,在未来不太长的时期内,网络银行将取代现有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而成为银行业的只要经营手段,这将是传统银行业无法给予和媲美的。

网络银行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巨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削弱传统银行业的优势。过去,传统银行的优势在于拥有遍布全球的机构,代表实力象征的办公高楼大厦和本土人才,而网络银行的发展只需要在国内拥有一个支付网接口就可以在网上向几乎全国的客户提供银行业务服务,如美国的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只有几十名员工就可以为全国提供金融服务。

(二)改变传统银行的营销方式。在信息社会,网络寻找客户群的最便利的途径。网络银行运营网络这一交易双方沟通、中介的渠道通过在网上聚集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相互促进、融通使交易的效率大大提高,是银行业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业务;量大大的提高。而传统银行的人员促销、网点促销方式不得不彻底改变。

(三)转变传统银行的经营理念。以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作为银行信誉象征,以铺摊设点、增加银行人员与客户面对面的接触服务经营理念将被以高科技、高安全性,更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不直接见面的服务所取代。

(四)调整传统银行的经营战略。是传统银行的经营以产品为导向,向以客户为导向转变。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日益多样性的量身定做的个人金融服务,迅速改变银行与客户的联系的方式,压缩银行分支机构网点,投资构建先进网络、网络设备、系统和软件产品。

(五)引起银行竞争格局发生变化。传统银行曾在支付中级中介而业务中占据绝对的垄断地位,当前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银行化的相对落后给竞争者提供了绝佳的市场进入条件。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会因为银行网上支付的不支持而停止。很多非专业性机构,包括工厂厂商和非金融企业都在试图分享这一市场。比如早在1994年微软就曾投标收购专长于家庭财务软件的“直觉”公司,虽然失败了但它已经向银行业发出了警告;银行在支付业务中的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改变。世界各国的银行都在情形地一是到了这种威胁,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已从同业之间的竞争发展到多业进入银行更多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使竞争更加多元化、复杂化。

网络银行优势明显,一是能够极大地降低经营服务成本,创造巨大的利润空间;二是业务开展不受时间低于限制,可最大限度地扩大业务规模;三是业务运作只需要上网“点击”,节省银行和客户的人力资源;四是使资金流随物流的速度加快,减少在途资金损失。

从1995年世界上第一家新型的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成立至今,全球已有超过1000家的银行进入英特网开展网络银行业务。世界银行100强中,已有577家提供了在线金融服务。美国的银行网上客户从1998年底的97万户增至现在的300多万户,年增长率在80%以上,我国从1998年中国银行开发我国第一家网络银行至今,现已有20多家银行的20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网址和主页。其中,开展实质性网络业务的机构已达50余家,客户数超过40万。网络银行的建设已经是各国银行业共同的战略性选择。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组织12家商业银行联合共建了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并已挂牌运行。我国的网络银行尚处于起步,应加快网络银行的发展步伐,培养和建立网络金融问题的专门人才,加强对网络银行业的发展研究,研究对网络银行业的监管问题,为网络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物质环境。

同时,各商业银行要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把网络银行作为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追踪世界先进技术,不断创新网上银行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最大限度的投入到网络银行的建设中。

四、目前我国网络银行面临的风险

(一)系统风险

(1)操作系统风险。操作系统是作为计算机资源的直接管理者,它直接和硬件打交道并为用户提供接口,是计算机系统能够正常、安全运行的基础。Windows操作系统存在许多安全漏洞,UNIX操作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源代码已公开。根据美、荷、法、德、英、加共同制定的通用安全评价标准《Common Criteria for IT Security Evaluation(简称CC标准)》,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大部分的UNIX操作系统其安全性仅达到C2级安全,而网络银行的操作系统的安全级别应至少达到B级。

(2)应用系统风险。网络业务系统设计存在漏洞。目前,网络应用软件存在以下安全漏洞:无效参数、失效的访问控制、失效的账户、跨站点脚本漏洞、缓冲溢出、命令注入漏洞、错误处理问题、密码系统的非安全利用、远程管理漏洞、网络及应用软件服务器错误配置。

在设计过程中,只重视“计算机如何完成任务”方面的设计,对运行过程中的程序控制或检查考虑不全面,系统没有为审计留下接口,难以进行实时审计。

(3)数据存储风险。数据存取、保密、硬盘损坏导致的风险。(4)数据传输风险。数据传输过程中被窃取、修改等风险。

(二)操作风险

网络银行操作风险是指由于网络银行中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以及外部事件而导致网络银行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产生操作风险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网络银行操作风险意识淡薄。(2)组织机构职责不清。(3)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4)没有适合的网络银行稽核审计部门。

(三)信用风险

网络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客户在网络上使用信用卡进行支付时恶意透支,或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来欺骗银行。

(四)信息不对称风险

信息不对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网络银行无法得到足够客户信息,另一方面是由于客户无法得到有关网络银行的足够信息。信息不对称使得网上客户更容易隐蔽他们的信息和行动,做出对自己有利而对网络银行不利的行为,也使得客户不能正确评价网络银行的优劣。

(五)法律风险

我国对网络银行和网上交易缺乏相应的法规。如:如何征收与管理网上税收、数字签名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交易的跨国界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电子合同问题、电子货币问题、电子转账问题。

五、关于我国网络银行风险防范对策

(一)系统风险的防范

(1)物理安全。主要指对计算机设备场地、计算机系统、网络设备、密钥等关键设备的安全防卫措施。为了防止电磁泄露,要对电源线和信号线加装滤波器,减少传输阻抗和导线间的交叉耦合,同时对辐射进行防护。(2)应用安全操作系统技术。安全操作系统不仅可以防范黑客利用操作系统平台本身的漏洞来攻击网络银行交易系统,而且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屏蔽掉应用软件系统的某些安全漏洞。美国先后开发了各种级别的安全操作系统,其中作为商用的有Data General公司的DG UX B1/B2安全操作系统,HP公司的HPUX CMW B1级安全操作系统等。国内各大科研机构及公司也研制出高安全级别的操作系统,如:中科院信息安全工程研究中心研制的SECLINUX安全操作系统、中软总公司研制的COSIX LINUX系统。目前,中国建设银行的网络银行系统建立在安全操作系统平台之上,该系统基于HP9000硬件平台,采用HP公司的B1级安全操作系统。

(3)数据通信加密技术的应用。对传输中的数据流进行加密,按实现加密的通信层次可分为链路加密、节点加密、端到端加密。在链路数较多以及对流量分析要求不高的情况下,适合采用“端到端加密”方式。在对流量分析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可采用“链路加密”与“端到端加密”相结合的方式:用“链路加密”对报文的报头进行加密,防止进行流量分析,再用“端到端加密”对传送的报文进行加密保护。对数据进行加密的算法主要有DES和RSA两种。DES属于私钥加密体制(又称对称加密体制),它的优点是加、解密速度快,算法容易实现,安全性好,缺点是密钥管理不方便。RSA属于公钥加密体制(又称非对称加密体制),它的优点是安全性好,网络中容易实现密钥管理。因此可以采用将DES和RSA相结合的综合加密体制:用DES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用RSA算法对密钥进行加密。

(4)应用系统安全。应用系统安全主要包括对交易双方的身份确认和对交易的确认。在网络银行系统中,用户的身份认证依靠数字签名机制和登录密码双重检验,将来还可以通过自动指纹认证系统进行身份认证。数字签名还确保了客户提交的交易指令的不可否认性。公钥基础设施——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是解决大规模网络环境中信任和加密问题的很好的解决方案。同时采用安全电子交易协议,目前主要的协议标准有: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S-HTTP)、安全套接层协议(SSL)、安全交易技术协议(STT)、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T),其中SET涵盖了信用卡的交易协定、信息保密、资料完整及数据认证、数字签名等,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加强应用系统开发过程的审计,应用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实时审计。

(5)应用数据库安全技术。应用存取控制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硬盘分区防护技术、数据库的安全审计技术、故障恢复技术等。

(6)应用防火墙安全技术。建立综合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代理服务技术和包过滤技术的第四代防火墙,提供DES加密、支持链路加密或虚拟专网、病毒扫描等安全服务,并具有实时报告、实时监控、记录非法登录、统计分析等功能。设置放火墙时要截止所有从135到142的TCP和UDP连接,改变默认配置端口,拒绝PING 信息包,通过设置ACCESS LIST 的过滤规则来实现包过滤功能。采用防火墙双机冷备份策略。进行入侵检测和定期漏洞扫描。

(二)操作风险的防范

操作风险主要来自银行内部,应完善网络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科学的操作规范,严格内部制约机制,将不相容职务如管理员与经办员分离、程序员与操作员分离、制作者与执行者分离,对主管和操作员实行IC卡身份鉴别,并同时加口令,任何进入系统的操作必须有日志记载。建立操作风险管理中心,对员工进行防范操作风险的技术培训,监督各项操作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对网络银行的操作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建立操作风险应急反应中心,对业务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识别出可能导致业务中止的情况,系统的备份及定期测试公司的灾难应急计划,对出现的安全问题提供技术支援和解决方案。使用保险来抵补那些“低频率、高危害”的操作风险。建立操作风险审计中心,对全部的网络银行业务实时监控、网络扫描,并利用审计记录,对业务操作人员和计算机系统管理人员进行稽核。来自外部的操作风险,尤其是网络银行金融欺诈方面,不但要对个人服务的零售业务进行监控,还要加强对登录网络银行的企业加强监控,通过数据挖掘软件对可疑资金交易进行分析,防范利用网络进行非法资金交易。

(三)信用风险的防范

建立全国性的用户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的信用等级,针对不同等级的用户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应共享客户资料信息库,与其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世界各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及时将客户的守信情况和违约情况记录入库。

(四)信息不对称风险的防范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强化信息披露的质量。应定期发布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关于网络银行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公允信息,披露有关网络银行风险的大小和网络银行为了规避风险而采取的措施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信息。建立社会监管体系,网络银行之间进行相互监督。

(五)法律风险的防范

应充分利用和执行《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应充分利用《合同法》、《会计法》、《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法律拟订网络银行相关协议,制定有关业务流程和业务处理规定,应充分利用目前执行的关于网络安全方面的行政法规,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充分利用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在认证技术方面的权威性和第三方认证的合理性。网络银行应注重交易数据的保管,为可能的纠纷或诉讼过程做好证据准备。建立网络银行法律监管体系,制定网络银行的外部惩罚措施以及网络银行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网络银行业务运营法律体系,如建立《电子银行法》、《电子签名法》、《电子资金划拨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对已有法律法规进行充实、修改。完善网络银行配套法律法规建设,主要有税收征管法、国际税收法、电子商务法、刑法、诉讼法、票据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与国际立法、司法实践的交流与合作,加大打击网上洗钱、网上盗窃等电子犯罪的力度。

参考文献

[1] 周建松:《现代货币银行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 黄达.:《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周建松:《货币金融学概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 王光远:会计历史与理论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5] 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主要相关网站

中华财会网(http://www.xiexiebang.comET.Channel.Web/)百度搜索网(http://www.xiexiebang.com/)等

第五篇: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下)

五、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下)

§5.6 挑战之六:对传统增长理论和周期理论的挑战

经济增长是一切经济进步的首要的物质条件。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国民经济生产能力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因素、条件、途径、方式、后果等有关问题的理论。广义的经济增长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派。大卫·李嘉图所阐述的关于经济增长过程的理论,是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最完备的理论。在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40年代的这一时期中,除马歇尔、维克赛尔和熊彼特等人之外,绝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都不重视对增长理论的研究。二战结束后,经济增长问题重新引起经济学界的重视。但截止到80年代中期,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都是以土地、劳动和资本作为主要生产要素,认为经济服从于成本递增、收益递减规律,这与网络经济下的经济增长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自80年代中期新增长理论形成后,才对网络经济的增长作了新的说明。

5.6.1 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劳动、土地、资本这三种类型。劳动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土地包括地上和地下的一切自然资源。资本表现为厂房、机器设备、动力燃料、原材料和货币形态。这些生产要素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尽管18世纪斯密已指出新的专家阶层善于思考并为生产对经济有用的知识做出了重大贡献,19世纪李斯特强调基础设施和公共机构通过创造和传播知识对发展生产力有重要作用,19世纪末被称之为“第四种生产要素”──企业家才能被“发现”,藉此20世纪初熊彼特提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思想。但从总体上说,二战以前的经济学流派都是强调物质生产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在经济学的分析中,通常假定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使人们关于增长因素的观念发生了更新。肯德里克和索洛提出了全要素生产率概念,运用“余值”法来测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库兹涅茨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社会迅速增加了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存量,当这种存量被利用的时候,它就成为现

代经济高比率的总量增长和迅速的结构变化的源泉。丹尼森通过对美国国民收入的历史统计数字进行考察和分析发现,在•1929•年至1969年间,知识进展在总增长中占到27.6%,高于劳动力完成的工作量所占的25.8%的比重,这种情况在1949-1969年间更为明显,前者占30.9%,•后者占24.9%。丹尼森的结论是,知识进展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1] 丹尼森所说的知识,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和由于采用新的知识而产生的结构和设备的更有效的设计在内,还包括从国内外的有组织的研究、个别研究人员和发明家,或者简单的观察和经验中得来的知识,近似于“网络经济”范畴中的“知识”。

5.6.2 对经济增长状态及方向的分析

李嘉图认为,社会总产品是土地、资本、劳动三者结合的产物。由于土地数量有限,随着资本的积累和人口的增长,在“收益递减律”的作用下,劳动生产率下降,地租将会提高,农产品价格也会随之提高,导致工资的提高和利润的减少。当利润降低到一定程度,积累的动机就会完全消失,资本主义经济就会进入静止状态。他认为,技术进步可以推迟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静止阶段,但由于“收益递减律”终将占据上风,资本主义经济最终进入静止状态是不可避免的。20世纪40年代建立的哈罗德-罗马模型是二战后经济增长理论的出发点,它假设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和资本,认为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和资本-产量比率。又假定生产技术不变,这样,增长率仅取决于储蓄率。倘若既定的储蓄率所决定的增长率不能等于自然增长率,那末经济就不能实现稳定增长,而二者一致的情况是很难出现的。它的结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将呈现出剧烈波动的状态。这一模型不能解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事实,因而被其他理论所取代。50年代索洛、斯旺、米德等学者建立了新古典增长模型,把技术进步作为一个单独变量列入到经济模型中。通过引进劳动扩大型技术进步,弥补了原来模型的不能解释人均产出不断提高这一事实的严重缺陷,得出的结论是,资本主义可以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保持长期的稳定增长。但新古典增长模型依然与事实大相径庭。因为它仍然假定技术进步是由某种外生的力量决定,假定技术进步并不体现在资本品之中,显然是与事实不符的。事实上,技术进步是通过一定形式的机器设备体现出来的,没有资本积累和设备更新,就没有技术进步。因此,技术进步是不能独立于生产投入,特别是不能独立于资本存量的。由于理论脱离实际,自20世纪70年代初起,在差不多15年时间里,作为一门经济学科,经济增长理论名存实亡。

1986年,美国学者保尔·罗默尔发表了题为《收益递增和长期经济增长》的论文,随后卢卡斯(1988)和列别罗(1991)等人也发表论文,促成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复活。新增长理论的最重要特点是,经济增长不再是由外部因素而是由模型自身决定的。因而,经济增长理论也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它的主要贡献有两点:首先,它指出,生产要素有四项:资本(指狭义的物质资本)、非技术劳动力、人力资本(按接受教育时间的长短衡量)和新思想(按专利权数衡量)。认为任何特定的技术突破都可能是随机出现的,但技术的整体增长同投入的资源(人力物力)成正比。这就修正了新古典主义称知识不是商品的看法,将知识作为一个主要的求知变量,直接地纳入到生产函数中。其次,抛弃了传统的规模收益递减假设。认为研究与开发导致了某些专业化的投入品的出现,后者对生产效率的改善和外部化效应抵消了规模收益递减。也就是说,技术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而投资也能使技术更有价值,这一良性循环将长期恒定地提高经济增长率。新增长理论用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知识的生产、交换和使用,指出对知识的投资可以增加收益,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所在。这就奠定了网络经济的基本增长理论。但是,在新增长理论中,许多关键性概念尚未加以科学界定,如技术知识的存量、人力资本、获取知识的资源成本、创新率或旧知识的废弃率。因而,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西方经济学家还曾就是否应该继续增长的问题发生过争论,产生了经济增长极限论和增长价值怀疑论等反对经济增长的一些理论。1972年,罗马俱乐部成员麦多斯发表了《增长的极限》一书。他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因素:人口、资本、资源消耗、粮食供应、环境污染都是按指数增长的,根据五种因素的因果关系和掌握的资料,麦多斯建立了一个世界模型:由于世界粮食的短缺、污染的严重、资源的耗竭,在2100年到来之前,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将会发生非常突然和无法控制的崩溃。这一模型被人称为“世界末日模型”。它对传统的高消耗、重污染的工业增长模式提出了责难和批评,但没有预见到会有一种超工业经济形态出现来彻底改变增长模式。西方学术界对“世界末日模型”提出了许多批判,但在80年代以前,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抓不住要害。网络经济的出现昭示出了经济增长的光明前景,从而使反增长理论不攻自破。

5.6.3 对经济周期的重新认识

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经济周期是一种客观存在。自1960年以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关系的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断定低失业率与低通胀率二者不可兼得。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曲线受到怀疑。美国经济自1990年以来

收缩期仅9个月,扩张期达80个月。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失业率与通胀率曲线却朝着同一个方向──下方──前进。90•年代初失业率下降到5%以下,通胀率下降到几乎零通胀水平。赤字减少,但不影响经济增长,证明凯恩斯理论失效。增加货币发展(90年代中期)非但没有引起通胀上升,巨额的货币供应反被旺盛的需求所吸收。计算机、通信设备等高技术的价格猛跌,这本身就是对通胀的抑制,高技术的使用有利于企业提高经营效率,进一步促使通胀率下降。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说,如果知识的发展,技术的改进引起经济快速增长和货币得到控制,这将导致通胀下降。事实确实如此。1997年,美国经济依靠知识和高技术的支撑,经济增长了3.6%,而通胀率仅为1.4%。[2]

在网络经济时代,产业更新快,能有力地带动设备投资的扩大而推动经济增长;新产业扩大就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或消耗相对较少,对物价上涨的拉动较小,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服务业较之传统工业有更强的抗衰退能力。由于这些因素,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有可能大为减小,频率大大降低。鉴于此,经济理论必须对经济周期的成因和状态进行重新分析,谋求反周期对策,努力实现稳定增长的目标。

§5.7 挑战之七:对传统分配理论的挑战

财富的分配问题是当代经济科学的最基本问题之一,•既是人们经济关系的实现形式,也是社会经济制度内容及特征的体现。在网络经济到来之际,对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要素价格决定分配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理论,需要重新加以认识。

在西方经济学的传统上,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是分配论的主要部分。这一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于其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要素所有者是按照要素的贡献大小得到其报酬的。这一理论一直被当作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加以批判。现在看来,这一理论尽管否认了资本主义分配的剥削性,具有一定的庸俗性,但就其一般的理论分析看,还是有其合理之处的。

首先应明确,分配是对物质财富的分配,作用价值始终是形成财富的物质内容。而使用价值是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产物。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配第关于“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本身并不能创造新价值,但它们作为死

劳动或过去劳动,是活劳动创造价值时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正因为生产要素在盈利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其所有者理应参与物质产品的分配。

其次,从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来看。在社会生产力尚未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人们还需要计较自身特殊利益的时候,生产要素还存在所有制界限,所有者只有享有并实现了经济收益权才是现实的所有权。承认资本、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对社会财富创造所作出的贡献,根据投入产出的效益情况而给予应有的报酬,可以激发人民群众投资的热情,调动科技人员开发新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土地使用者合理使用土地的自觉性,增加生产要素的供给。并形成生产要素配置上的监督约束机制,提高配置的效率。生产要素所有者承担着追加扩大再生产所需生产资料的职能。生产要素所有者取得相应收益,才有可能进行积累,使投入生产的要素越来越多,社会生产日益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要素收益中用于所有者个人消费部分占的比重日趋降低,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越来越多。在网络经济时代,用技术入股、凭知识发财的现象应该得到合法的承认,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

劳动属于生产要素中的一种,因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并没有否定按劳分配的存在。所谓按劳分配,是指社会按照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这个定义无疑是正确的。但许多教材又差不多是这样解释按劳分配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而不参加劳动的人,没有权利向社会领取劳动报酬,这就是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有的甚至把按劳分配定义为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是理论上对按劳分配的一种严重误解。笔者认为,按劳分配中的“劳”,既有量的规定性,更有质的规定性。对它要依次作以下考察:首先,要看劳动本身的质。复杂劳动应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谁的劳动复杂程度高,其报酬就应该多。其次,看劳动过程本身质地好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从事同一劳动谁的劳动效益高,产品质量好,谁的劳动报酬就应该多。最后,对于劳动本身的质相同、劳动过程的质也差不多时,再从量上来区分。谁的劳动时间长,生产的产品数量多,谁的报酬就多。这样才能使劳动者所得与其劳动质量的高低真正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平等互换劳动的关系。

下载试论生物技术对传统法律体系的挑战(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生物技术对传统法律体系的挑战(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金融危机的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分[小编推荐]

    金融危机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87分 一、单选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许小年教授所讲,美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和以下哪个国家有关系? A.法国 B.英国 C.中国 D.日本 2.......

    中国网络购物不会对传统零售业构成严重挑战

    中国网络购物不会对传统零售业构成严重挑战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网上商城的建立和发展和电子商务的普及使得网上购物成为可能,人们足不出......

    网络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的挑战及发展趋势培训需求

    网络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的挑战及发展趋势培训需求 一、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热潮 互联网金融大潮何以风起云涌? 互联网金融给金融业带来的冲击 各路大军吹响互联网金融的集结......

    用创新挑战传统文化和传统体制

    汉颜师古注:“创,始造之也。”即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在一个信息封闭的社会之中、在一个没有历史文化积累的社会之中,创造也许是件容易的事情。为了生存和发展几乎所有的人都......

    生物技术制药复习资料[优秀范文5篇]

    《生物技术制药》复习资料(Biotechnological Pharmaceutics) 第一章 绪论 一、概述 1.概念:生物药物(生物制药)是泛指包括生物制品在内的生物体的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或生物体的某......

    人口老龄化加速 传统养老遇挑战

    人口老龄化加速 传统养老遇挑战 信息来源:www.xiexiebang.com 编者按: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

    传统印刷企业引进数字技术挑战!

    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的传统企业也开始引进数字印刷技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传统印刷为主的我国印刷业,面临数字印刷逐步强大的挑战,应当敏锐积极地应对。首先,传......

    传统旅游业正面临新形势的挑战

    传统旅游业正面临新形势的挑战发布时间:2014-02-26来源:新华网游览数642 次 核心提示语:本文关键词: 传统旅游业环境的日新月异,促使旅游工作者必须把握规律,顺势而为。但是无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