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生猪养殖保险的探索与思考
农村生猪养殖保险的探索与思考
------------------
时间:2007-6-5 11:02:00 来源:资中县畜牧食品局 作者:陈明远 魏泽宾 范嗣湘 阅读3587次
2006年,资中县畜牧业产值已达17.04亿元,占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3.96%。畜牧经济占了资中农村经济的半壁河山,近几年来,动物疫情在我国及其周边地区频繁出现,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开展农村养殖业保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05年8月11日,黄小祥副省长到资中调研,对我县提出的“争取成为农业保险试点县”构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希望。为了进一步搞好我县农村养殖业保险工作,加快我县畜牧经济发展,遵照市、县委、政府的要求,在中加小农项目的支持下,近两年来我们曾多次组织有关部门领导、业务人员分赴广东省罗定市、省内洪雅、邛崃等市县学习考察农村养殖保险工作。通过实地考察,拓宽了思路,学到了经验,看到了问题,增添了措施。我县从2005年起逐步开展了生猪养殖保险工作。2006年全县有30个乡镇,8000余户农户投保生猪2—3万头。通过两年来的实践,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思考。
一、资中县生猪养殖保险的基本情况
1、资中县概况和生猪养殖保险的作法
资中是四川省丘陵地区农业大县,也是以养猪为主体的畜牧业大县。全县幅员面积1734平方公里,辖33个乡镇,783个村,753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17万人,农户32万户。养殖业以生猪、禽兔、牛、羊为主,全县常年存栏生猪90余万头,年出栏生猪130万头以上。
生猪养殖是我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我县生猪养殖保险始于2005年,当时由县畜牧食品局和人保财险资中支公司联合进行。我县4个乡镇,7户养殖户,350头生猪投保。共收保费3072元(按养殖大户8元/头、小户10元/头收取保费),赔付死亡生猪6头,赔付保险金1600余元。第二次开展生猪保险是在2006年5月,由县畜牧食品局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内江市中心支公司联合进行,主要方法是依托乡镇畜牧兽医站,代收保费,转交保险公司投保,全县30个乡镇参加了生猪保险。按照“政府主导、公司经营、农民自愿、政策支持、以险养险”的原则,本着“政府补贴一点、业主(农民)缴纳一点、保险公司在费率上优惠一点”的办法实施。每头上栏生猪缴纳保费10元,保险期从观察期满次日到肥猪出栏为止,最多不超过180天,出险后可获得最高400元的生猪保险赔付款。在财政投入上,按照内江市生猪养殖试点方案的规定,对参加生猪保险的农户实行“以奖代补”政策,“以奖代补”资金的领取标准为每头已保生猪4元,其中:市财政补助2元/头,县(区)财政补助2元/头。养猪户实际交保费6元/头。在参加保险后,养猪户凭保单在乡镇财政所领取“以奖代补”资金。在经营运行上,保险公司实行“封闭运行,单独建帐,单独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险养险”。在业务发展上,实行“放宽险种,梯度续保”,保险公司本着让利于养猪户的宗旨,对养殖大户、养殖
小区和养猪协会组织的参保生猪,均实行上门服务的办法。除被保险人的故意违法行为等11条责任免除外的所有生猪死亡都纳入了理赔范围。在体系建设上,按照“防保结合,数质并举”的原则,畜牧部门要切实抓好生猪的科学饲养,疫病防治,逐步提高生猪质量,增加存栏量。财政、畜牧、保险公司、农村信用社等部门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合力推进生猪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实际操作中,资中县畜牧食品局给各乡镇下达指导性生猪保险任务,要求各乡镇按照任务层层分解下达。多数乡镇将“以奖代补”的关口前移,即养猪户在交纳6元/头后就可参保,不再领取奖金。方法上要求采取先易后难,先专业户后散户,先村、社干部、村动物防疫员后农户的办法,逐步开展生猪保险。同时要求各乡镇要向广大养殖户宣传生猪保险的好处、目的、意义和做法要求,努力做到生猪保险家喻户晓,养殖大户应保尽保。截止目前,全县生猪参保户8000余户,参保生猪2.3万余头,保费收入23万余元。保险公司已赔付了生猪死亡补偿1400余例,1600余头,并将赔付金36万余元发放到了农户手中。
2、资中生猪保险在推进中遇到的问题
①农民购买欲望不强。农业保险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农民掏钱购买。即便是有高达40%的财政补贴,但农民仍舍不得出钱,普遍存在侥幸心理,甚至少数农民说:“人都没买保险,还给猪买啥子哟”,生猪保险不被大多数农民接受。2006年资中县除甘露、归德、苏家湾、金李井镇完成了任务外,其余乡镇未完成任务。在双龙镇调查我们了解到,为了完成任务,该镇有部分村动物防疫员为农民垫支缴纳保费入保。即使如此,也只完成目标任务的46%。参保面低造成了生猪保险的“先天性贫血”。
②道德风险难以管控。我县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养殖户数量多,养殖规模小,经营分散。在实际工作中,个别村动物防疫员、乡镇畜牧兽医站职工觉悟低,由于他们与养殖户有较紧密的地缘性联系,往往在死亡生猪的称重上、死亡鉴定上做出有利于养殖户的事情。更有个别甚者,本来生病但还未死猪而与畜主串通谎报死猪,以骗取保险公司赔偿。
③死亡理赔成本较高。资中幅员面积宽,乡镇离县城距离远,生猪养殖分散。参保生猪平均每天死亡几头,热天多的时候达到20—30头,加之对死亡生猪要求拍照,多数乡镇畜牧兽医站又没有相机,因此,要租车请照像馆专业人员前去拍照,如此一来,租车费、照像费、报案通话费、传真费、复印材料费等,造成保险运营成本大幅增加,甚至乡镇畜牧兽医站还分担了部分正常费用。
④保险公司人手少,理赔不及时。由于中华财保公司内江中心支公司只有3—4人具体从事生猪保险业务,但都还只是他们附带的工作,这样几个人要面对全市的生猪保险,工作效率可想而知。参保农户生猪死亡后,一般要2—3个月才能得到赔付金,长的要达半年之久。为此,农户很有怨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生猪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
⑤参保生猪身份难以确定。由于目前生猪用耳标易脱落或耳号数字易擦掉或模糊不清。个别养殖户以此为由,用未参保生猪充当参保生猪,骗取保险赔偿金。也有少数农户以部分生猪参保,一旦有生猪死亡,圈内所有生猪都能得到赔偿。
目前,保险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加之由于工作量大,基层畜牧兽医站又没有什么经济待遇,怨声载道。加之,农民购买保险的欲望也不强烈,因此生猪保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二、生猪保险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两年多生猪保险工作的实践,我们认为生猪保险适合我县畜牧生产发展水平,符合农村产业结构,猪业风险特点和农民保险需求,但开展此项工作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波动。在我县开展政策性生猪保险试点,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经验,吸取先进地区农业保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起步,逐步完善,逐步发展。
1、猪业风险呼唤生猪保险。我县是农业大县,也是以生猪为主体的畜牧业大县,猪业经济是我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经。但生猪在饲养过程中自身抗病力低,加上养殖户的饲养条件差、管理水平低,生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偏高,经常使一些养猪农户损失惨重,有的血本无归。加之近几年的动物疫情和去年的持续高温干旱,使我县畜牧业特别是生猪产业受到严重影响,这种影响可能降低农民近年来才恢复过来的饲养信心。猪业经济的弱质产业性质决定了其对风险管理和保险的巨大需求,“生猪政策性保险”的出台和实施,无疑将为养猪农民撑起“保护伞”,大大提升他们的养猪积极性,“生猪政策性保险”也必将成为推动我县猪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2、正确的定位是开展生猪保险工作,将生猪保险实践向前推进的前提条件。由于全国范围内的农业保险都仅在试点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成功范例供我们参考。因此,在我县实施生猪保险也不会一蹴而就。加之我县开展生猪保险的基础比较薄弱,保险公司经营经验、人才都比较匮乏,一般的商业性保险公司在正常市场环境下难以或不会进入该领域。所以我们对生猪保险应该有一个正确地认识和明确的概念—生猪政策性保险是为了实现党委和政府的猪业经济发展目标及落实惠农政策而实施的生猪保险制度。生猪保险是依据政策目标而建立的,而非根据市场建立,其保险责任较广泛且保险标的的损失概率较大。生猪政策性保险是一种特殊险种,其本质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定位—一种“准公共产品”,这种保险产品需要部分由政府买单,且在经营中要通过政府行为才能协调开展的工作,在实施初期可能会具有事实上的强制性。
3、生猪保险涉及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其运行模式比较复杂。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复杂性的认识不足,准备不够,是生猪保险实施中的前期“败脚”。保险公司要认识到,简单就商业保险而言,其运行可以在法律框架内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把实现盈利和投保人利益之间动态平衡作为发展的基础。而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生猪保险,既是政府的政策工具必须接受政府的指令,又要进行商业运营,只能实现微利或不盈利,追求实现政府政策的目标。生猪保险的这种涉及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运行模式比较复杂,也就需要各方在事前做好准备。首先,由商业性保险公司代理经营政策性保险。同一部门经营两类不同性质的业务,企业内部的目标和理念的二重性将有可能引发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保险业务之间管理的冲突。其次,和一般的商业性保险相比,生猪政策性保险更为复杂。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要进行职能扩充,加强各类人员配备,使其能够有效协调各部门相关农业保险的政策。第三,生猪政策性保险的保险费率已达到2.5%,这是企业财保、家庭财保的数倍,因此,农民较低的生活水平与农业保险的需求发生了矛盾,较低的经济收入难以支付保费,这会使生猪政策性保险这种有利于农民的政府行为,在初期不被农民接受而推进困难。如果我们不把农民的投保愿望和购买力研究充分,将制约生猪保险业务的开展。
4、财政补贴是否到位是生猪保险发展的关键环节。用博弈观点分析,以往的农业保险之所
以失败在于:保司、政府和农民三方利益处于一种博弈之中,即农民投保不出险,没赔不高兴;保司承保,亏了不高兴;政府投入,不死不赔,钱归保司,当然也不高兴。在这三者之间的博弈中,任何一方失衡,农业保险都可能难以维持,何况出现三方都不高兴,这种关系自然瓦解。结合资中实际我们分析,博弈三方中农民始终处于弱势,如果政府一方面树立了投入保司的补贴就是对农民投入的观念,另一方面推行强制性保险,通过一段时期的运作让农民认识到农保是对他们的一种福利后,博弈就只剩下政府和保司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方面靠“以险养险”,即用其他险种的盈余来补生猪险的亏损,另一方面要靠政府的财政补贴来实现平衡。农业保险的本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这种保险产品需要财政补贴,通常意义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分为两块,一块是保费补贴,另一块是管理费补贴。事实证明,保费补贴为40%以下时,农民是不愿意投保的,国际上许多险种的政府保费补贴超过50%,多的达到80%,但没有100%的。一般来说,农业保险产品的保费的高低与补贴的高低成正比;农民投保愿望越强烈又有支付能力的保险产品其补贴就少,相反补贴就多。
三、实施生猪政策性保险的建议
通过二年多来生猪保险实践,深感农村养殖保险意义巨大、影响深远。同时通过外出学习先进作法和不畏难、不畏苦、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结合资中生猪生产实际,对症下药,认真研究,准备充分,迎难而上,全力加快我县生猪保险,促进猪业经济发展指日可待。
1、认清形势,积极争取。虽然保险公司开展农保业务大多处境尴尬,政府也要拿出部分资金进行补贴。但应该看到,我们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猪业经济是我县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资中的一个重要手段,生猪产业也是一大风险产业。生猪养殖要摆脱传统养殖的束缚,降低风险,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必须选择农业保险来为它系上“安全带”。农业保险是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WTO规则许可的“绿箱政策”,是各国政府保护和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工具之一,它对防范农业风险、保障农民利益有着重要意义,是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过渡的必然选择。党中央曾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国家在50年代、90年代两次农保萎缩后,2004年再次开展农业保险试点。上海、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已率先自主开展了农保,全国、全省各地纷纷摩拳擦掌,等待时机。这些都预示着中国农业保险业的新发展即将启动,全国性农业保险体制呼之欲出。目前国家还没有成立政策性农保公司,但有消息称,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正在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扶持计划进行研究,包括对其他开展农险业务的公司给予补贴的问题。可以预知,上级对农保的各项补贴将会集中投放在少数几个试点上,会让先行一步的地区分到更大的“蛋糕”。面对这种形势,作为农业大县、生猪大县的资中,一定要吸取历史上“慢人一步已被动”的教训,直面农业保险这一新课题,积极争取项目试点,大胆尝试,奋力推进,通过生猪保险的实施来提升资中生猪的总体竞争力,用先发优势来夺取我县生猪产业的胜局。据悉,全省今年将在我县实施100万头生猪政策性保险试点,我们要抓住这一难得机遇,认真研究苦干实干,狠抓落实,全面实施,努力把生猪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搞好,搞成功,搞出成绩来。
2、组织人员,专题研究。生猪保险面向广大农村,涉及政府与群众,政府与企业、部门与乡镇之间的利益分配调整,牵涉面广,情况复杂,需要对全面启动进行专题研究论证。建议在相关部门中抽调相对固定的人员,组建课题组,专题研究论证生猪保险的相关问题,并始终参与生猪保险考察调研、制定政策,提出方案,试点探索,推广实施的全过程。建议再到
国内其他与我县县情相仿,实施生猪保险成功的地区作进一步的考察调研,务求把问题看得透一些、准一些,措施想得更细一些、扎实一些,漏洞少一些,矛盾更小一些,操作性更强一些,确保政策一旦出台实施,就尽可能地减少失误,减少矛盾,更显实效。
3、大胆实施,奋力推进
①关于经营主体。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由商业性保险公司代办;另一种由保险公司和畜牧部门联办。因为畜牧部门服务体系完善,从县到乡镇、村都有自己的服务人员和机构,且与广大农民接触密切,了解、熟悉生猪产业和农村整个养殖业情况。但不论哪一种经营方式,都必须明确生猪保险的定位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要笃定“政策性生猪保险是为了实现党委和政府猪业经济发展目标及落实惠农政策而实施的一种保险制度”这个宗旨。
②关于实施方式。各类农业保险的效益与参与率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参与率越高,农户需支付的保费就可能比较低,政府的补贴也可保持在合理水平。现阶段我们要开展生猪保险,如果完全实行“自愿保险”,生猪保险的市场逆向选择将可能会非常严重,参与率难以提高,会出现低参与率和高保费之间的恶性循环,保险市场萎缩和政府财政负担过重的恶果将难以避免。建议我县在推进生猪保险时,实行强制性保险。有以下因素:一是我县生猪养殖的规模大、区域宽、疫病时有发生,生猪保险是为养殖户提供再生产的基本保障,是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二是强制性生猪保险可以避免保险市场逆向选择,提高参保率,减轻参保户、保险公司和政府的负担。三是强制性保险可大大减轻工作量、规避道德风险。四是不能把实行强制性保险与加重农民负担等同起来。因为生猪政策性保险的功能恰恰在于能够以较低的保费为养殖户提供更好的保障,这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险形式的强制性机理相同。
③关于支持体系建设。建立企业支持,金融支持,疫病防治支持“三位一体”的参保生猪发展支持体系。在生猪收购上,由生猪加工、贸易的龙头企业采取适当高于市场价收购或合同收购、订单收购等方式收购参保生猪,化解因市场价格波动给养殖户带来的影响。在金融支持上,优先支持参加生猪保险养殖户的生猪贷款,并给予利息优惠。在疫病防治上,畜牧兽医部门对参保生猪进行疫病重点防治,降低参保生猪的死亡率。
④关于运作体系建设。虽然生猪保险实施的主体是商业性保险公司,但这个“准公共产品”又是一个涉及农村和部分城镇的全社会工程,在实施中需要动用社会公共资源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得到顺利推进。政府与企业要相互协调,政府不仅要宏观决策,而且要参与管理活动,保险公司不仅要经营运行,而且要达到政府的既定目标。要建立“县、乡镇、村、社”四级联动的运行机制,各级要介入到生猪保险运行的各个环节,加强工作的推进力度,节约保险的运行成本,体现政府的服务职能。
第二篇:兰溪市生猪养殖污染整治措施探索
兰溪市生猪养殖污染整治措施探索
摘 要:生猪养殖污染整治和产业提升已迫在眉睫。为更快、更有效地开展生猪污染整治工作,兰溪市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做法。从加强领导、广泛宣传、统筹规划等方面坚决拆除禁养区和排放不达标猪场,起到全面整治的效果;从强化养殖污染治理、推进农牧结合生态养殖、突出优势生猪产品产业布局、明确养猪场排泄物治理的基本要求、加大养猪场(户)治理排泄物的扶持力度、完善保障机制和加强机制创新等方面科学规划和管理生猪养殖,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赢”的目标。
关键词:生猪养殖污染;整治;拆除;规划;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7-0031-02
2013年9月,为进一步保护我市生态环境,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及省委省政府“三改一拆”、“双清”行动统一部署,结合我市水环境整治要求和实际,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生猪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和产业提升行动。从去年9月至今,市里先后出台了《兰溪市生猪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和产业提升工作方案》、《兰溪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关停拆除生猪养殖场工作的通知》和《兰溪市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以更快、更有效地生猪整治污染。
一、坚决拆除禁养区和排放不达标猪场
根据《兰溪市生猪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和产业提升工作方案》文件要求,兰溪市划定了禁限养区范围,范围包括市、乡引用水源保护区、城市建成区、三江(兰江、婺江、衢江)、五溪(梅溪、甘溪、赤溪、游埠溪、马达溪)两侧200米和断面考核劣V类区域的生猪养殖场(户),以及村庄范围内与存栏50头以下养殖场(户)。关停整治时间为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全市计划关停拆除养殖场829户,实际目前拆除养殖场2 978家,拆除栏舍面积78万m2,减少生猪存栏26.7134万头,减少能繁母猪2.0523万头。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生猪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和产业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成员单位由市府办、农办、宣传、信访、公安、监察、环保、农业、国土、行政执法、工商、水务、建设、财政、供电等部门组成。下设办公室,并从环保、农业、水务、建设、国土、行政执法、供电等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镇乡、街道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本镇乡、街道生猪养殖污染整治和产业提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编制工作方案,明确指导思想、整治目标、工作步骤、政策措施等。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和监督作用,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介,通过召开座谈会、印发资料、张贴标语和公告等形式,多途径、多渠道对生猪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着力营造保护环境,支持整治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统筹规划,全面整治
镇乡、街道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辖区内的生猪养殖污染整治工作进行统筹规划。主要负责辖区内养猪场调查摸底、登记统计、相关政策落实等工作;通知并督促辖区内养殖场(户)限期关停、拆除和整改,负责组织相关部门依法开展强制拆除工作;负责做好整治维稳工作和妥善处置相关遗留问题。市整治办对关停拆除栏舍的养殖场做到拆除一家、验收一家,并在每月汇总各镇乡、街道拆除栏舍及处理生猪情况并进行通报。
二、科学规划和管理生猪养殖
(一)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总要求,坚持“生态优先、供给安全、调量提质、助农增收”的基本原则,以农牧结合为主线,以优化布局为重点,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构建现代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持续增收;坚持总量控制原则,养殖区域畜禽总量和排污量严格控制,养殖场(户)实行定额管理;禁养区全面退出养殖,限养区养殖量只减不增;坚持保护环境原则,在保护和改善生(下转238页)(上接31页)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重点发展生态型畜牧业,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及生产条件,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赢”的目标;坚持生态循环原则,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要求,每百亩植物配套养殖200头存栏猪,排泄物100%循环利用;坚持科学规划原则,通过区域布局规划,有效地利用山区资源,合理调整养殖区域和品种结构。
(二)主要目标任务
1.强化养殖污染治理
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养殖场(户)采取分门别类的治理对策。对年出栏5 000头以上猪场、实行“一场一策”治理措施,由管理部门专人监督治理;对于年出栏100头~5 000头生猪规模场及其他相当规模场要分类治理,着力完善畜舍生态化改造、三沼综合利用设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对散养户,实行萎缩性管理,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由乡镇(街道、办事处、农场)、村监督及村规民约限制约束,减少散养户。开展污染治理法制化建设,建立养殖排污许可制度,至2020年,年出栏500头生猪规模场及其他相当规模场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度。
2.推进农牧结合生态养殖
因地制宜推广“猪―沼(肥)―果”、“猪―沼(肥)―粮”、“猪―沼(肥)―茶”、“猪―沼(肥)―菜”等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立体生态模式,以及“家禽―园地”直接消纳利用种养模式。规模养殖场按每百亩种植用地配套养殖200头存栏猪,实现畜牧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
(三)具体工作做法
1.突出优势生猪产品产业布局
以优化转型为重点,加快推进养殖场现代化、标准化、生态化和技术装备改造,提升生产水平。建立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提高优质产品供应。上华街道、水亭乡、黄店镇、梅江镇、游埠镇作为生猪养殖重点乡镇,应依据目前饲养量及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
2.明确养猪场排泄物治理的基本要求
(1)实行雨污分流。畜禽养殖污水通过接管或建设暗沟等形式接入预处理池,严格控制污水产生量和明显减少臭气。雨水通过明沟接入有关溪河。
(2)实行干湿分离。提倡干清粪,粪便用于加工有机肥或直接用于农作物。污水进入沼气池。
(3)建足干粪池、沼气池和配套池。要求每10头猪建干粪池1立方米,每3头猪建沼气池1立方米,每3头猪建配套池0.6立方米。
(4)配足沼液消纳土地面积。原则上每5头猪配1亩土地消纳沼液,至少每10头猪配1亩土地消纳沼液。由养猪场自找对象或镇乡(街道)村牵线搭桥,签订沼液利用协议。
3.加大养猪场(户)治理排泄物的扶持力度
对年平均存栏猪50头~100头的小规模养猪场按规定要求完成治理任务的,经市有关部门验收合格的,由市财政每个以奖代补1.3万元;对年平均存栏猪100头~1 000头的规模养猪场按规定要求完成治理任务的,经市有关部门验收合格的,由市财政每个以奖代补2万元。
4.完善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和调整财政扶持政策,包括完善和调整关停并转和扩、改建的补助政策,在禁止养殖区养殖业退出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农民利益。积极整合和调整资金投向,集中资金实施加快设施化提升、信息化管理、资源化利用等工程的建设,确保改造提升项目和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严格落实肉蛋奶稳定供应的“菜蓝子”工程建设措施、畜产品供给安全和调控机制等政策制度,确保规划生产目标任务按期实现。
5.加强机制创新
创新经营机制,大力推广现代新型合作经营组织和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养殖、饲料兽药加工生产、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强强联合,鼓励引导龙头企业采取直接投资、股份合作、产销直挂等形式,兼并、创建生态型畜牧业基地,形成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紧密联结、互利双赢的经营机制。创新科技体制,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各方面人才。
[责任编辑 吴高君]
第三篇:生猪养殖方案
方案二:生猪养殖项目扩建实施方案 一﹑项目摘要(附表)
1.项目名称:南永青村生猪养殖扩建项目
2.项目申保单位:绛县郝庄乡南永青村养猪专业合作社 3.项目建设性质:扩建
4.项目建设地点:绛县郝庄乡南永青村 5.项目建设期限:1年
6.项目建设规模:扩建猪舍5座
7.项目投资结构及资金来源:项目建设总投资金90万元,其中固定投资50万元,申请财政资金10万元,申请银行贷款10万元,合作社自筹20万元。二﹑项目依据 项目建设理由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组织载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配合全县百万头生猪大县和郝庄乡生猪一乡一业示范乡镇建设,为社员提供科学饲养管理技术,促进区域牧业增效农民增收,特制定本方案。
项目建设条件和可行性
南永青村位于绛县郝庄乡西侧,交通便利。耕地面积2000余亩,自然条件优越,经济情况良好。全村共有居民组三个总户数220户,总人口1050口。共有劳动力750人,养猪户占全村总户数50%以上,养猪大户达到20户以上,年饲养量超过2000口,历年来,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支委一班人带领广大党员和村民大搞经济发展和科学种田,把建设生态养殖作为发展养殖业的重点来抓,以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提升养殖生产水平,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三﹑项目设计方案 项目目标
扩建猪舍5座,配套相应设施。
2.项目实施地点级规模该项目位于绛县郝庄乡南永青村,地势平坦。现有猪舍2座,母猪16头,后备母猪8头,种公猪2头。
(1)预计扩建标准化猪舍5座,每座建筑规格60米5米,建设面积为300平方,总计猪舍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2)新修污水粪便处理池三处,新修200m3的水池1个、30m3的水塔1个,购买分娩、保育床各88套,母猪限位栏100套,购买转猪车辆1辆,配套完善饲料加工设施、设备,年加工生产混配合饲料100吨。
(3)建设动物无害化处理及粪便无害化处理设备设施。
(4)计划引进优良品种大白种母猪20头,大白种公猪2头,长白种母猪20头,长白种公猪2头,新美系杜洛克种公猪2头,预计年出栏育肥猪2800头。3.技术实施
一是技术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授课、分散指导、现场交流等方式培训;二是培训技术骨干,对项目农户在项目实施前进行一次系统化培训;三是对农户建猪圈、引种、配种前分别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四是请专家对技术骨干和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五是采取编制养猪实用技术资料和制作光盘等形式培训农户。4.实施内容及资金使用计划(1)支持环节及资金补助标准:强化合作社自身建设,必须加快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步伐,购置电脑、打印机、传真机、投影仪和服务车辆,实现网络平台对接,利用网络和电教设施设备等现代手段发布、收集产品购销信息和技术信息,进而实现生猪购销网上交易,打造网上平台,扩大销售渠道,增加养殖收益,投资10万元。(2)实施内容建设规模,扩建猪舍5座,一是加强标准化生猪圈舍建设,对于圈舍建设标准化程度高、生猪饲养规模大、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合作社社员在圈舍建设和购置机械设施等方面给予一定资金补贴。二是加速生猪良种普及率,引进良种二元母猪,以半价投放给社员,加速基地生猪品种改良,提高优质三元仔猪生产率。对于合作社成员购买饲料给于价格补贴,让合作社成员享受购置饲料低于市场价格,达到降低生猪饲养成本的目的。5.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本项目共需资金90万元,其中申请财政资金扶持资金10万元,银行贷款资金10万元,固定投资50万元,合作社自筹资金20万元。四﹑组织及管理措施
1、项目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内容、规模、标准进行建设,不随意扩大或减少。
2、项目实行理事长负责制,严格按照合作社章程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
3、成立项目建设领导管理小组、资金使用与监督组和规划实施建设组三个组织机构,做到财务公开、单独建账、全程监管,确保项目资金合理使用和项目建设质量。五﹑项目效益评价
1、经济效益:通过良种补贴、标准化圈舍补贴和饲料购销补贴,使合作社成员户均增收3000元,预计增收100万元;合作社通过投入品和产品统购统销,自身可实现利润10万元,可实现自身发展壮大,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2、社会效益:通过实行规模化、标准化、无公害化的饲养管理,使全体社员生猪生产水平得到提升,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变,通过粮食转化和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带动全镇新增饲养量1万头,农民养猪纯收入增加100元。
3、生态效益:通过标准化圈舍建设和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在提升养殖水平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养猪粪便污染难题,加速了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四篇:生猪养殖
生猪养殖,如何走向良性发展
作者:胡美函 文章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2009年第46期 总第445期 点击数:
2009-6-15 11:07:58
198 更新时间:日前,一则来自国家发改委网站的信息表明,5月份,我国生猪出场价格、白条肉出厂价格、仔猪价格均呈现持续走低态势,猪粮比价继续下跌,已经连续4周低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六部门年初联合发布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设定的生产盈亏平衡预警点。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按照预案的规定,着手开展冻猪肉政府储备的收储工作。
“猪粮安天下”,在中国人的饮食中,除了粮食还真没有哪种食品比猪肉权重。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对猪肉的消费,占所有肉类消费的65%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80%。6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信息,5月份CPI同比下降1.4%,环比下降0.3%。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下降32%,环比下跌7.3%,影响CPI下降0.22个百分点。猪多导致价跌
今年以来,猪肉和各类生猪价格沿袭去年下半年之势继续走低。据农业部畜牧业司发布,5月27日,全国470个农村集贸市场仔猪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5.12元,比上月底下降11.4%,连续第2个月降幅在10%以上。
猪价在滑落,生猪饲养成本却在增长。5月初,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发布,5月6日,全国36个大中城市猪粮比价为5.9∶1,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已进入蓝色预警区域。日前,该中心再次发布,5月27日,全国大中城市的猪粮比价为5.87∶1,为2006年11月份以来的最低点。有些地区甚至低过该比价,养殖户亏损已成事实。
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反映,该省目前生猪价格为每公斤9.5元,玉米价格是每公斤1.75元,猪粮比为5.4∶1,跌破5.5∶1已逾两周,农民养一头猪平均亏损近百元,严重时亏损高达200元。养猪大省四川,目前猪肉价格与粮价之比降到4.99∶1,远远低于5.5∶1的盈亏平衡点,已经进入价格红色预警区。
不仅如此,生猪生产供大于求也开始显见。农业部畜牧业司的最新统计,今年4月底,全国生猪存栏45489万头,比上月上涨1.4%,这远超过国家宏观调控指标确定的4.1亿头的水平。
以江苏省为例,据该省物价局监测,仅如皋地区,当地5月份生猪出栏约7.65万头,预计6~7月份出栏15.8万头,将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0.39万头、0.72万头。
供求关系直接决定着市场行情。本来每年到3~10月,由于季节性的饮食结构变化,猪肉消费已是淡季。而4月底开始的甲型H1N1流感偏偏开始就被称为“猪流感”,令本已持续下跌的猪价行情雪上加霜。在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事件后,出于自身健康的保护,许多人心存疑虑地放弃了消费猪肉。与此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好像更愿意呆在家里吃饭了,这似乎也影响到了对猪肉的消费。不少养殖户迫于压力,又开始集中出栏和抛售生猪。消费需求在缩减,但猪产品供应却在骤增,这便加速了猪价的触底。用生猪养殖业行里人自己的话来描述眼下的行情,是“今年淡季更淡了”。
猪多从何而起
有人士认为,出现目前猪多而导致价贱,与近两年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政策不无关系,并认为能繁母猪的存栏总量以及仔猪的产量在今年年初就应加以控制。
2007年,为了平抑猪价保障猪肉市场供应,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其中几大奖励和补贴政策对生猪养殖的迅速壮大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首当其冲的是实施了能繁母猪补贴制度。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按每头50元的补贴标准,对饲养能繁母猪的养殖户(场)给予补贴,并明确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并同时推进能繁母猪的保险工作,保费由政府负担80%,养殖户(场)负担20%。中央财政还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差别补助。这一政策有力地刺激了各省各地对能繁母猪生产的投入。例如:云南省当年就投入5亿发展生猪生产,其3.5亿中央财政投入,该省的农户每养一头能繁母猪即可获50元的补贴。同时实行了能繁母猪保险,参加保险的每头猪死亡可获1000元补偿。此外,每头母猪配一窝还能补助20元。
第二是大力扶持了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对年出栏3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户猪舍标准化改造、粪污处理以及水、电、路、防疫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实施补贴。鼓励信用担保和保险机构为规模养殖场和养殖户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和保险服务,解决养猪“贷款难”问题,还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贷款给予重点支持,地方财政要对担保机构的生猪贷款风险给予必要的补助。在此政策下,农业大省河南省,在当年不遗余力地重点扶持现有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场(小区、重点户)的改扩建,对年出栏300~499头的补助10万元,年出栏500~999头的补助20万元,年出栏1000~1999头的补助40万元,年出栏2000~2999头的补助60万元,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补助80万元。
第三是对生猪调出大县(农场)实施奖励。仅2007年就安排了15亿元专项资金,对253个生猪调出大县进行奖励资金,当时这些县的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33%。
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按照“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的原则对生猪调出大县进行奖励,其奖励的标准是:年均生猪出栏量大于80万头的县;年均生猪出栏量在60万头至80万头之间,且人均出栏量大于1头的县;达不到上述标准,但对区域内的生猪生产和猪肉供应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县,如36个大中城市周边的产猪大县。并规定各县所得奖励资金要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不能挪作他用。要用于规模化生猪养殖户猪舍改造、良种引进和粪污处理、生猪养殖大户购买公猪、母猪、仔猪和饲料等的贷款贴息及防疫服务费用等发展生猪生产的支出。并对存栏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户圈舍的新建、引种、粪污处理、贷款等方面实施补贴,补贴的标准是:圈舍的新建每平米补贴40元,沼气池每立方米补贴150元,引进良种母猪每头补贴400~600元,贷款贴息50%。
为了体现“多调多奖”政策,财政部并明确,奖励资金的分配按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和存栏量三项指标测算,其各自所占权重分别为50%、25%、25%。奖励资金测算数据主要以统计系统提供的分县分年数据为准。
由于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各项政策落实得好,支持力度大,2007年9月以来,各省各县的生猪养殖积极性高涨,补栏积极,存栏量小幅回升,出栏比较正常,猪肉等副食品市场供应充足。
在此后一年内,财政部又进一步加大了生猪养殖的政策扶持力度,在能繁母猪上,补贴标准从50元提高到100元,并明确规定对能繁母猪保险政策,要扩大覆盖面,力争做到“能保尽保”,对因疫病需要扑杀的政策性投保能繁母猪,财政给予补助,保险公司要予以赔付;在养殖规模上,加增安排25亿元,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场;继续对生猪调出大县继续给予奖励;另外,还加增了中央储备玉米的调运和拍卖工作,控制饲料价格上涨。
不仅有一系列的补贴政策在扶持,养猪还免税。此时不仅国民就连外商也陡然发现,我国已然呈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政策无限优惠的最好养猪时机。于是,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的农民工、携外资的跨国投资集团,“在地产业踉跄之际跑出来”的房地产商等各路人马,浩浩荡荡地进军到养猪的行列中。
南昌的艾格非国际集团公司,2008年利用他们在纳斯达克上市融来的1亿美金,在江西、福建、广西、上海等地迅速收购了近40家猪场,声言要做中国的“养猪大王”;中粮集团也宣布,在未来5年内将投资97亿元,在湖北建成存栏50万头的母猪养殖基地,形成1000万头的国家生猪现代化健康养殖示范区;泰国正大集团与江苏省农垦集团,以合资经营方式设立江苏正大苏垦猪业,希望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年出栏100万头生猪及屠宰和加工能力;网易集团也决定进军养猪业,计划年出栏生猪将达到100万头;之前主要从事建筑行业的南京雨发建设集团,从去年3月份投资修建猪场,目前已经投资350万元。
有关经济眼球还注意到,农民工的外出打工和返乡就业对猪价有着另一面影响。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就指出:“2007年猪价上升过快,是因为农民外出打工增多,农村散养户减少一半,全国减少了近36%的生猪生产能力导致。”
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大批失业回乡的农民工中,就有部分转而从事生猪养殖,从而由过去在外地打工吃肉的消费者,变成养猪的供给者,对猪价构成双重压力———在减少猪肉需求的同时又增加了供给。江西九江县扶贫办前不久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县重点村返乡人员达1600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16%,这之中有4%的人预备从事养猪等农业规模开发。
于是,在这个从省到县、集团到个人“蜂拥而至”养猪大军中,受鼓励政策和获利心切的驱使,发展生猪养殖的无序与盲目怎可避免?
扶持过度引发不良反应
2006年6月,全国部分地区爆发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直接导致了生猪市场的持续低迷。该年生猪存栏水平在近1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从而导致2007年猪肉市场供给严重不足,引发了当年的猪价疯涨。
为平抑猪价,2007年国家开始实行一系列生猪饲养扶持政策,2008年猪价便开始回落,猪肉等副食品市场供应充足,没有出现脱销、断档或排队抢购现象,说明扶持政策起到了平抑猪价和保障市场供应的效果。但自2008年下半年持续至今的猪价低迷,生猪出现过剩,也反映出这一系列政策扶持是否过于优厚,引发了如今生猪养殖业发展的窘境以及猪价的不良反应。
2007年开始实行的《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对养殖户(场)实行每头能繁母猪50元的补贴,2008年又将补贴调到每头100元,补贴执行时间为两年,一直发放到今年6月30日;并明确因疫病需要扑杀的政策性投保能繁母猪,财政也给予补助,保险公司予以赔付。对确定的生猪调出大县的养殖户(场),实行每头能繁母猪100元的标准,一次性增加发放临时饲养补贴;对国家的优良种猪场的养殖户(场),按每头公种猪100元的标准,一次性发放临时饲养补贴。这一政策刺激了不少养殖户(场)扩大能繁母猪的饲养,但却因预警机制不健全,相关管理部门引导不够,导致能繁母猪存栏量过高。
农业部畜牧业司的统计显示,今年4月底全国生猪存栏45489万头,比上月上涨1.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922万头,这两个数字远超过国家宏观调控指标确定的4.1亿头和能繁殖母猪4100万头的水平。母猪过多,就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仔猪产生,这也就是导致生猪存栏过剩的主要原因。
对能繁母猪政策倾斜的不适度,还会引发更多不能预期的风险。政策明确能繁母猪保险的保险金额为每头1000元,保费为每头60元,其中,各级财政负担48元,农户自负12元,仅占保费的20%。保险责任包括洪水、台风、暴雨、雷击等自然灾害,蓝耳病、猪瘟、猪链球菌、口蹄疫等重大病害及泥石流、山体滑坡、火灾、建筑物倒塌等意外事故。对生猪养殖散户,通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给予支持,根据养殖规模和生产周期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期限,最高授信额度可达到5万元,并实行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对规模较大、资金需求较多的专业养殖户,通过“核定额度、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到期还款”的农户保证贷款方式给予信贷支持,最高授信额度可以达到20万元;对规模化程度较高的规模化生猪饲养、生猪饲料加工和肉类深加工等企业,根据自身能力适当给予资金支持。
这样一来,养猪既能贷款又能上保险,还没有什么门槛,怎么养都有国家政策来保障,难免不会被认为是容易上手且又没有多大风险的诱人活计,谁都可以从事,蜂拥而至是再所难免。
而对猪圈舍进行补贴所造成的不良反应更是让众多专家学者忧虑。在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场上,对存栏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户圈舍的新建、引种、粪污处理、贷款等方面实施补贴,补贴的标准是:圈舍的新建每平米补贴40元,沼气池每立方米补贴150元,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贷款给予重点支持。
目前,大批的投资商进军我国养猪业,其中还有一些房地产,他们新建了大规模的养猪场,从中所获得的新建猪圈舍补贴和贷款也是显而易见,但有些猪场并没有养上一头猪。比如:在南京每平方米猪舍可以补贴100元,据此很多新进资本甚至还没有采购猪仔就已经获得了巨额政府补贴。类似这样的一些做法,似乎有钻政策空子进行套现的倾向。不仅如此,这边大面积的土地被占用新建猪舍,那边又是村里村外处处可见的猪圈闲置着,且不计算重复建设所耗费的资金和人力值不值,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占有,这笔账又该如何计算?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一位教授直言,政府再把资金补贴给新建猪场,过度热情鼓励养猪,只会导致生猪头量的非正常增长,埋下猪肉价格快速滑入下一个谷底的祸根,这一补贴政策应加以改进。
良性发展需要调控艺术
从目前生猪养殖业发展中诸多的一些不良反应来看,2007年到2008年间实行的生猪养殖扶持政策的“利好”,引发了生猪存栏量迅速膨胀。农产品的需求是相对刚性的,但猪肉以及猪肉产品的消费,却不会随着猪肉供应量的增加而同比增长。扶持政策过度地鼓励了产出,却忽视了之后是否有与之匹配的需求市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猪及猪产品的供需失衡。所以,要促进今后我国生猪养殖业走向良性发展,不仅仅只是扶持也要抓好同步调的调控工作。
中国农业大学一位教授认为,出台这么多扶持产业政策肯定是没错的,关键是政策怎么落实,怎么做到客观,怎么把钱要用在刀刃上,起到应有的效果。
有媒体报道,农业部也曾在去年9月发出预警,可是由于多部门管理、信息沟通不畅,一些地方仍然在继续大力鼓励生猪养殖。所以,养猪过剩也是因多头管理导致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预警机制不健全,从而使得相关的调控政策措施滞后所造成。
就目前而言,养猪户、屠宰场、猪肉经营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并不平均,其中,养猪户的利润平均仅为猪肉经营户的1/3左右。且当生猪价格下跌时,猪肉市场价格下跌也显滞后。本轮出现的生猪养殖过剩其苗头在去年下半年其实已显现,之所以有关部门直到前不久才加以关注,也有今年春节期间惯例性的猪肉价格上涨,掩饰了上游产业生猪饲养过剩事实的因素。有业内人士建议,当务之急建立起完善而敏锐的市场预警和调控机制尤为重要。
让人担心的是,倘若再次出现猪肉价格的上涨,城镇居民的消费利益又将受到波及。为此,专家呼吁,亟待建立以丰补欠的储备均衡销售机制。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实行储备猪肉制度,基本上保证了民食工需;走向市场经济后,则完全依靠市场调节,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建议猪肉储备机制向规模化完善,以丰补欠实现均衡销售,对平抑猪价、调控生猪饲养将能起到调控作用。
另外,一直被大家看好的生猪期货,有规避因猪肉价格的波动给生猪饲养,以及猪肉深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风险的作用。生猪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可以今年知道明年的生猪销售价格,便于养殖户(场)们掌控生猪饲养的数量,使得生猪市场拥有合理饲养量。2月3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到采取期货交易等措施稳定发展养猪产业,但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流感疫情的出现,延缓了这一机制的出台。猪肉类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通常也是易诱发通货膨胀的因素,尽快出台上市生猪期货等金融产品,不仅能为市场提供预期性价格信号,也可以为市场提供部分对冲农产品周期风险的工具,避免出现农产品“大起大落”的怪圈。
生猪市场起伏之启示
□翎飞
就我国产业发展,尤其是农产品产业发展来看,多年来存在着“少了少了,多了多”的窘境,为何一直就调整不过来呢?这其中有“一少就扶,一多就放”原因。
拿生猪养殖业来讲,2006年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引发“猪恐惧”,不知是不是政策也恐慌得无济于是了,养殖户们不得不挥泪杀母猪,导致之后的猪短缺,引发2007年的猪价发飙。于是,政策便开始扶持,又给补贴又免税的,可如今猪又多了价跌得厉害,这个问题又如何解决呢?会不会是再现养殖户挥泪杀母猪后不了了之?
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问题让人深思。
其一,“一少就扶”,什么政策都给。试想,仅一个养猪产业一出状况就加以过度的、延绵不断的母爱。那其他的产业呢?会不会效仿也要求这样的母爱,像当今的美国汽车业那样排着队地要“破产重组保护”?那时,国家的母爱将又给谁多一些?所以,真正要扶持的是培养各产业要有市场眼光,走良性发展之路。
其二,部门之间协调机制不健全。在多头管理之下,相互信息又沟通不畅,造成了无序无量并浪费的大生产局面。农业部在去年9月便发出预警,由于多部门管理、信息沟通不畅,一些地方仍然在继续大力鼓励生猪养殖。试想,如今是网络时代,还出现如此信息不畅通状况,是人的原因还是沟通渠道及设施的原因?如果碰上战事,岂不要造成许多地方的沦陷?当务之急,应增强产业中统管和分管之间信息的畅通及其速度,必要地拓宽信息发布和传递以及回馈渠道,比如通过媒体、网络、邮政、协会、经纪商等来加强贯通;更要建立产业链上不同管理部门之间协调工作机制,避免多重管理或谁也不管。
其三,我国居民肉食消费结构偏重猪肉也是个问题。猪肉比重达65%,而牛羊肉只占到30%~40%。肉食消费结构问题,不仅关系到农产品产业的均衡发展,也关系到全民族身体素质的强健。就以男足冲不出亚洲为例,欧洲人吃牛肉、鸡肉,中非人有些是吃羊肉的,人家的足球却能踢向世界,人家的奔跑速度够快,身体也灵活,耐力也不差,终归有人家的体能摆在那。但中国人的脑瓜子聪明也是有目共睹的,且看“两弹一星”和神舟五号、六号、七号的载人飞天,都是在其他国家预料不到时间内做到的。这说明仅食用一种肉类食品,对脑力发展和体能发展都会有影响。如果能抓住时机,广泛宣传,把居民的肉食结构调整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比重,对国人的脑力和体能的发展将大有益处,说不定对猪价的大起大落也可以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第五篇:生猪养殖计划书
项
目
计
划
书
长白猪养殖项目计划书
一.项目介绍
1、项目资料
项目名称:长白猪(兰德瑞斯猪)生产养殖计划 经营范围:长白猪的繁殖、育肥与销售 养殖方式:舍饲圈养 集资方式:个人投资 项目负责人:赵强 员工人数:未定 项目投资:432000元
场地选择:新疆农九师一六一团四连大棚 项目背景:
长白猪原产于丹麦,中国1964年开始从瑞典第一批引进,在中国长白猪有美系、英系、法系、比利时系、新丹系等品系。生产中常用长白猪作为三元杂交(杜长大)猪的第一父本或第一母本。在现有的长白猪各系中,美系、新丹系的杂交后代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比利时系后代体型较好,瘦肉率高。为了实施种猪的标准化管理,农业部组织了由专家、企业家等组成的长白猪种猪标准起草小组,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提出了长白猪标准的报批稿,并建议将其作为长白猪种猪质量评定(销售)的标准。
2、品种介绍 1)体型外貌
长白猪全身被毛呈白色,头小清秀,颜面平直。耳向前倾平伸略下耷。大腿和整个后躯肌肉丰满,蹄质坚实,体躯前窄厉害呈流线型。体躯长,有16对肋骨,全身被毛白色。乳头6~7对。2)生产性能
长白猪生长速度快,屠宰率高,屠体较长,胴体瘦肉率高。据测定,体重30.7~72.28㎏阶段,日增重731g,每公斤增重耗混合料3.38㎏,青料0.97㎏;折合消化能46.48MJ。屠宰率71.66%。据丹麦测定,日增重793g,料重比2.68∶1,胴体瘦肉率65.3%。各地用长白猪做父本与本地母猪开展二元或三元杂交,均有较好的杂交效果。日增重比本地猪提高10%~26%,瘦肉率增加5%~8%。长白猪性成熟较晚,6月龄开始出现性行为,9~10月龄体重达120㎏左右开始配种。初产母猪产仔数10~11头,经产母猪产仔数11~12头。
二、市场分析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生猪养殖市场供需预测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04 年以来,我国生猪出栏量和存栏量呈现稳定增长态势。生猪出栏量由 2004 年 5.73 亿头增加至 2014 年 7.35 亿头,年复合增长率 2.52%;生猪存栏量由 2004 年 4.21 亿头增加至 2014 年 4.66 亿头,年复合增长率达 1.01%。
2004-2014年 年我国生猪出栏和存栏量
2007-2015年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猪粮比情况
2010 年 12 月以来我国生猪及猪肉价格
我国猪肉总体供给情况 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城市化率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人们对动物 性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2000-2014 年,我国肉类产量、猪肉产量总体稳定增长。我国肉类产量从 2000 年的 6,013.90 万吨增长到 2014 年的 8,706.74 万吨,年复合 增长 2.50%;猪肉产量从 2000 年的 3,966 万吨增长到 2014 年的 5,671.39 万吨,年复合增长 2.41%。受我国居民消费习惯影响,我国肉类消费以猪肉消费为主体,2000 年-2014 年猪肉消费占肉类消费保持在 65%左右;其中 2007 年,受生猪价格长期偏低,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部分地区爆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年 猪肉产量下降至 4,287.8 万吨,猪肉消费占肉类消费比例下降至 62.45%;2011 年受“瘦肉精”事件影响,当年猪肉产量下降至 5,060.4 万吨,猪肉消费占肉类 消费比例下降至 63.53%。
我国猪肉消费需求尚有进一步增长空间
1)人口基数保障猪肉消费需求保持稳定 猪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物质,是我国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副食品。尤其我国居民对猪肉消费的偏好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可以保障未来一段时间内猪肉需求保持稳定。同时虽然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人口数量仍处于增长状态,对猪肉的需求也 将保持增长状态。
2)居民收入水平对猪肉需求的影响
居民收入水平与猪肉需求呈显著正相关。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 1981 年的 491 元增长到 2012 年的 24,565 元,同时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购买猪肉量由 1981 年的 16.9 千克增 长到 2012 年的 21.2 千克。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由 1981 年的 223.4 元增 长到 2012 年的 7,916.6 元,同时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猪肉消费量由 1981 年的 8.2 千克增长到 2012 年的 14.4 千克。
三、项目计划
1、近期计划(一年内)
一年内,学习生猪的饲养技术、繁育技术、疾病预防控制与常见病情的治疗并与其他养殖场的相关人员建立良好的联系。另外收回前期投资成本。
2、远期计划(三年内和五年内)在三年内,将规模扩大到生猪存栏100——300头,开拓一些周边县市的市场,将养殖场办成养殖企业,并且带到周围一些养殖户一起养殖。
在五年内,将规模扩大到生猪存栏500头以上,建立自己的屠宰厂,组建专业养殖合作社,综合养殖户的力量,建立品牌,提高声誉,开拓更大的市场,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并且研究更好的养殖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四、成本
购买大棚:3.5万;建设三十个圈栏及料房:8万;三十个定位栏、十个产床、两个保育床:5万;粉料机:0.65万;棉被购买及铺设:2万;种猪两头:1万;生产母猪(三元猪):15.05万;饲料:8万;总计共投入43.2万元
五、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生产母猪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平均每四~五个月繁殖一次,每胎小猪为8~12只,猪场生猪43头*猪仔8只*每年繁殖3次=每年预计产出猪仔1032只;在2017年预计出售猪仔400~500只,出栏销售400~500头肉猪
2、社会效益
对拉动周边养殖市场有很大的帮助;对解决劳动力有一定的帮助;带动周边养殖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对我国猪肉市场短缺做出补给。
六、风险预测
1、经营风险
(1)选择经营场地的地理位置是否合理;(2)野生动物的侵袭;(3)猪仔的成活率;(4)疾病的防治是否到位;(5)销售是否畅通;
(6)经营成本与利润是否成正比;(7)管理制度是否完善。
2、控制办法
(1)选择经营场所必须进行实地考察,结合该品种的生活习性,决定最佳场地;
(2)猪舍布置合理,场地做好防御工作;
(3)选择优质种苗,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建立科学,高质量的繁育系统;
(4)提高工作人员的疾病预防意识,和专业的兽医师建立联系,做好猪群的防疫系统,定期对舍饲进行消毒、清洁;(5)提高猪肉及猪仔质量,建立稳定的市场供给关系;(6)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力求用最低的成本换取最高的利润;(7)采取先进的管理制度,做好财务、饲养、销售、防疫、日常管理等的管理制度,力求做到规范化。
总 结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80后,我怀着自己的梦想准备在家乡搞养殖业。我相信自己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在养殖事业上发展自己的产业,将家乡的养殖业带动到一个新的层次。在这个行业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