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陷入泥潭时
当你陷入一个深不可测的泥潭时,你会怎么做?是没命的挣扎,还是眼睁睁地等死?还是向他人求救?
陷入泥潭时,大多数人都会不知所措,没命的挣扎,可结果是自己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但有一小部分人会抓住身边的一切东西,减缓身体下陷的速度,在想方设法脱离险境。
其实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形形色色的泥潭,当我们不慎陷入之时,多么希望有人能伸出一双手,帮助我们摆脱困境。可是来来往往的人却视而不见,这时就只能依靠自己摆脱困境。泥潭时深的,可信念是永远的。
霍金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在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被医生判了死刑———活不过三年。可他不仅活过了三年,而且还活过了几个三年。他依靠乐观的心态和对世间的留恋走出了人生的泥潭,创造了奇迹。
泥潭中有杂石乱草,看似平坦的路上也有可能藏有陷阱。当不慎陷入泥潭时,依靠自身的努力也能走出困境。
海伦·凯勒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她幼年时不幸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中,但她没有被困境所击倒。当别人断定她的生命即将结束时,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令说她的人大吃一惊。她的老师给她带来了希望。海伦认真学习盲文,逐渐适应了在黑暗无声中生活。最后,她成功了!她着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震撼了世界,也挽救了世界上千千万万个聋哑人的心灵。
当你陷入泥潭时,千万不能惊慌,也许泥潭还不及你的腰深;更不能做无用的挣扎,那样只会让你陷得更深。一般,精神支柱足以使我们成功地走出困境,而乐观的生活态度则好似一根保险绳,当陷入泥潭时不至于丢掉自己的性命。
依托着地缘优势和文化的共融性,借助着中国开放的呐喊声势,市场嗅觉灵敏的日本电器企业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登陆中国市场。然而,被盲目的武士道精神所烘托的日系核心企业文化,却宠坏了日本电器商们。他们傲慢的姿态,不仅让虔诚的中国消费者大受伤害,也让自己蒙羞汗颜。
“请相信我的话。”
日本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柯美”)负责环保事务的官员裴元虎(日籍)反复强调这6个字。而他面对的,却是中国市场日渐浓重的信任危机。
相比欧美、韩国的锐意进取,日本企业在中国dc市场上可谓麻烦不断,尼康电池危机、索尼ccd质量事件、产品招回公告......一系列“丑闻”之后,日本家电企业的声誉一落千丈。无奈之下,柯美于2006年初宣布退出照相机业务。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随后,堂堂百年老店又公开声明:从2006年3月31日以后,柯美不承担因此引起的任何责任和损失。中国市场的合作者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而更让中国加盟店群体气愤的是,柯美在处理善后事宜上极尽所能地拖延:模糊善后处理的时间;合同条款只有口头承诺;“加盟”与“合作”的文字游戏......这个时候,拖延所带来的损失可都是加盟店主们的血本。无奈之下,一位店主大声痛斥道:“你们毫无诚信可言!”
其实,遭遇信任危机的日本企业,又岂只柯美一家?面临被中国市场颠覆的,又岂只是dc市场一处?当人们扼腕于日本相机产业身陷中国泥潭之际,却不想,这仅仅是整个日系家电企业濒临灾难的序曲。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倒霉的日系企业接二连三,而遭受置疑的,是比产品质量更重要的东西:企业信誉度。谁都不能否认,如今的日系家电企业正经受着一场痛苦与无奈的洗礼。
折翅的“东方不死鸟”在频繁解释与道歉的同时,是否有时间回顾自身的缺陷呢?其企业文化在凝聚巨大竞争力与向心力的同时,其实也暗含着偏激与固执之处。而这,正是其在中国市场无法像其他跨国公司一路高歌猛进的根本缺陷。
日系企业的危机本源
2005年的市场表现匝紧了日系电器企业的生命神经。市场份额节节败退,产品质量时时告急,营销频频出错,这难道还是那个创造出东方企业神话的日系电器企业吗?
某日本家电企业高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样的问题是全球性的,是市场变革与技术交叠后所产生的必然。那么,为何全球性质的问题却是日系溃败得最明显且最严重呢?面对提问,该人士哑口无言。
一言兴邦,一帅壮企,企业领导者及其决策对公司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日本企业领导团队对中国消费能力存在错误认识,原先偏重于本国和欧美市场的决策让他们错失了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
富士通、松下、nec等进入中国的时间或迟滞或推广乏力,索尼ps2游戏机在中国迟迟不能推出,水货市场反而兴旺。当韩国企业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得红红火火时,日企才发现中国市场这个近在咫尺的“救命稻草”。
近一两年,纷至沓来的日货问题,从“三菱帕杰罗事件”到“松下手机**”,从“尼康说明书争执”再到“爱普生墨盒事件”,与其说是技术和服务上出现大纰漏,倒不如说是公关危机将日企陷于一次次被动尴尬的境地。
比如前一段时间因为ccd元件导致的日系数码相机集体出事的事件,惟独中国消费者不能享受召回,理由是中国尚没有建立详细的召回制度。据称目前已经有消协部门介入这一事件,指出拒绝召回缺陷产品是没有根据的。
曾有一则传闻指出,日本企业的广告常有调侃亚洲其他国家风俗的成份,当广告引起纠纷时,日企只会给韩国道歉,而对于中国的指责,却坚决不承认。
专家认为,日本it企业在华失利实际上是认知度较低、体制失效、理念落伍的并发症。
对中国市场的偏执
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偏执到什么程度?有人这样表述:日本企业把全球市场分为三等,最好的产品卖给美国,次流产品卖给欧洲,而基本符合使用标准的,就全部倾销在中国市场。
这固然有玩笑的意味,但其中折射出的,却是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轻忽和不屑的事实。
当欧美企业毫不犹豫地将研发中心甚至总部搬到中国时,当google重金聘用李开复专心浸淫中国市场时,高傲的日本电器企业却依然不屑于中国市场本土化的操作。有人形容,中国企业在与外国企业谈判的时候,如果对方是美国企业,则往往所有的人都会中文,而当对方是日本企业时,会说中文的往往只有一个——日方翻译。
与自己在中国市场纵横捭阖的长期历史相比,日本企业所拥有的本土化成绩似乎屈指可数。2005年,在中国打拼多年的日立集团才考虑在华设立单独的地区总部,并将日立(中国)下属的“研究开发小组”改组为一个独立法人公司——日立(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无独有偶,尽管东芝进入中国20多年了,但到现在才计划于2006年6月在北京举行东芝产品的综合展示会,而这是东芝在中国的第一次。相比可怜的部门本土化,日系人才本土化更是乏善可陈。
人才本土化一直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关键,但日本电器企业却始终不愿迈开实质性步伐。在中国的日资企业中,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仍由总公司直接派出,而且高管成员几乎清一色是日本人,中国员工的级别最多升至课长一职。
在欧美企业,中国公司的员工被派到总部学习并不稀奇,但对于日本公司来说,派中国员工到总部“受训”的情况还很少出现。在众多日本电器公司的科研部门中,也几乎看不到中国人的身影,对中国员工的技术培训,仅仅停留在基础层面。
这种唯我主义的人才晋级机制使得日本企业在中国很难吸收到优秀的人才。
轻视,最后导致的就是巨大损失。
由于日本企业在中国启用大量日本籍员工,且其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10倍,从而势必驱动日系电器产品成本的上升,进而抬高市场价格,削弱产品竞争力。更要命的是,日本企业很可能一次又一次错过与中国市场对话和沟通的机会。
由于对中国市场缺乏深入而细化的了解,日本电器在中国的营销渠道只能移植日本国内的惯常做法。以手机为例,由于日系手机没有像欧美手机那样在中国真正进行本土化运作,而是采取了其在本土经营手机的方法,把销售手机的希望寄托在获得运营商订单上,因此造成日系手机大面积丧失中国的零售市场;同时,由于日资手机企业高管层中缺乏对中国市场足够了解的本土经理人,因此造成了对市场反应的迟钝和转身的困难,最终导致了日本手机在中国市场的集体被动甚至出局。
对技术创新的偏执
由于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制造电子设备,让日本公司在上世纪70~80年代取代了美国。并且在此后的10多年中,日本企业一直躺在技术资源的雄厚积累上高枕无忧。
不过,当日本电器制造商们依托着一个又一个的新技术走上全球电子产品的强人位置时,也为自己跌入技术“狂人”的泥潭埋下了伏笔。
“技术索尼”是人们对日本电器企业的一个浓缩性概括,也是日本企业家们进行自我炫耀的旗帜。反映到产品形象上,日本电器似乎总是高端、高附加值和高想象力的一个代表。可悲的是,几乎所有的日本电器企业经营者都十分信奉技术支撑下的高端生产路线,结果让自己陷入到了“高处不胜寒”的被动。
以日立为例,早在3年前,日立就放弃了低端家电市场并将重心转移到了高端家电领域。日立相信以自己的技术开发能力进入中国的背投、等离子电视地带完全可以制胜中国电视产品的消费空间。
然而,中国市场并没有完全按照日立的意愿向高端发展,以液晶为代表的高端家用产品市场的大幅增长,从2005年下半年才刚刚开始,而且还远远没有达到国内彩电销售额的1%。而日立面临的更为严重的挑战,则是国内外家电巨头早已在平板电视等高端领域做起了文章。而且国外和国内的家电厂商在低端市场也建立了品牌上的优势,日立在低端领域从此失语。
实际上,日本企业曾拥有的技术优势如今已经开始被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