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林问题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00:4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林问题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林问题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三林问题的调查报告

三林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注林农!关注林业!关注林区!

——来自##县“三林”问题的调查

县长###

(====年==月)

##县地处五岭北麓,潇水源头,位于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是某省省的南大门。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万亩,耕地面积==万亩,人平耕地=.==亩,共辖==个乡镇=个林业采育场,===个村(居)委会,总人口==万。全县林地面积====多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是一个林农参半的全国重点林业县之一。

建国以来,##林区人民累计向国家提供木材===多万立方米,税费=.=亿元,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林区发展缓慢,增收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三林”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我带领有关人员在林区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调查走访中发现,“三林”问题的新走向对全县小康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应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一、基本情况

##林区现有=个林业乡镇,=个国营林业采育场,共有林区村===个,=个居委会,===个组,=.==万户,==.==万人。林地面积==多万公顷,占全县林地面积的==以上;水田面积====公顷,占全县水田面积的==.=%。新形势下林区出现四大新特点:一是基础设施差。林区尚有==个组未通电,===个村未通电话,==个村未通公路,===个组未能通车,水、电、路、讯等问题更为突出。二是贫困人口多。====年,林区贫困户=====户,占全县贫困户的==.=%,占林区贫困户的==.=;贫困和低收入人口=====人,占全县贫困和低收入人口的==.=%,占林区人口的==.=;===至===元的低收入贫困人口=====人,占全县低收入贫困人口的==.=,占林区人口的==.=,低收入贫困人口发生率高于全县平均值==个百分点。三是林业收入少。====年以来,受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影响,木材采伐指标逐年减少,木材市场疲软,销售价降低,以木材为主的林业收入锐减,====年林农收入人均===—===元/年,比====年人均减少===—===元/年。四是发展后劲弱。一是收入少,无力投入再生产。====年,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林区=个乡镇有=个乡镇低于全县平均值,最低仅为===元。二是耕地少,温饱压力大。林区共有水田面积=====亩,仅占全县水田面积的==.=,林农购粮支出占总收入的==以上,“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促使粮价迅速上涨,致使主要靠买米度日的林农生活压力剧增。三是过伐村组多,可持续发展能力差。截止====年,林区有过伐组===个,占==.=,过伐原因主要是林农以木材收入进行电力、学校、道路等基础设施改善。过伐村组呈上涨趋势,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

二、林业发展和林农生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林业发展举步维艰

=、林业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低。(=)林种结构不理想、杉木比重过大。由于林农对产业调整的重要性和优越性认识不足,形成了长期种植杉木的习惯,导致松杉比例不当,当前杉木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占乔木林蓄积==.=,年产杉材==万立方米;而松树大多数是天然林,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占乔木林蓄积==.=,年产松材仅=万立方米,而目前每年加工松木方板、松胶合板和木浆造纸就需消耗松木=.=万立方米左右,现年产松材远远不能满足加工企业生产的需要。原料短缺矛盾突出,导致企业不能满足负荷生产,停停打打,造成林产工业效率低下,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现有林业产业未形成规模。以松香加工为例,====年荣兴林化公司关闭以后,松香工业已在江华林业历史上消失。金湘、茂森等大型森工企业产品档次低,市场份额小。野菜、杨梅、竹笋等林副产品深加工还没有形成规模,林副食品大都没有得到加工增值。此外,尚无森林旅游等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项目上马。

=、林产工业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和效益不高。目前林区企业大多以林竹产品为原料,规模小,工艺简单,运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较差,加工比较粗放,只是对原木进行简单的初加工就外销,年出口原材原竹量占年度生产量的==以上,人造板加工局限于建筑模板、缝纫机面板等低端产品,木浆造纸局限于纸袋纸,精细产品仍然是个空白,限制了原材料的消化和产品的升级、升值。由于长期形成了将大量的原木砍伐后作价出售的买卖行业,难以把林产品推向加工、深加工和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方向,林业产出效益不明显。“十五”期间,林区共投入林业建设资金====.=万元,而实际实现林业产值仅====万元,投入产出比仅为=:=.==。

=、林业建设与发展资金投入渠道不畅,建设资金严

重不足。一是生态公益林资金投入少。====年=月,我县被国家批转纳入第一批生态公益林试点单位,试点面积=====公顷,受益人数==万余人。但每年国家补助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助资金===.=万元,人平仅为==.=元,仅==元/公顷。二是退耕还林补助低。自====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公顷,现已兑现粮食

补助资金===.=万元,现金补助==万元,投入种苗费===万元,每公顷====.=元,人平仅==元。三是林业管理运转经费高,影响林业投入。====年全县木材税费收入====万元,用于林业管理部门运转经费就高达====万元,占全年税费总收入的==,完全用于造林育林的经费少之又少。

(二)林农生活异常困难

一是收入渠道和总量少,收入普遍偏低。(=)劳务收入成为林农增收主渠道。目前林农的增收途径主要是靠务工,====年调查数据表明,林区有务工的户数占总户数的==.=,县外务工人员占劳动力人数的==,==.=的户数以本地务工为主,务工收入占年总收入的==。且林区外出务工人员大都从事劳动密集型等低收入行业,除去外出就业的流迁费用和生活费用,务工净收益人平仅===元左右。以贝江乡黄沙村陡冲组盘元敬家为例,全家=口人,外出务工=人,是林区劳务输出较多、外出务工时间较长、务工年限较久的典型务工型林农家庭。====年,=个劳动力务工收入除去交通通讯费用、伙食住宿等开支,现金收入仅====元,家庭人平纯收益====元,客观地说,这种收入水平是相当低的。(=)经营木材收入锐减。====前人年均木材指标=至=.=立方米,由于木材径大质高,木材销售价高,林农人均实得===至===元。====年后,采伐指标逐年减少,人年均=.=至=立方米,加之木材市场疲软,销售价降低,兼之受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影响,扣除一定的运输成本和上交的税费及劳务开支后,林农人均实得仅有===至===元,比====年人均减少===至===元。以贝江乡为例,====年木材实现收入====万元左右,====年木材收入收入===万左右,相差近===万元。(=)政策性补贴少。粮食直补政策人均实得仅=.=元/年。生态公益林补助仅为=.=元/亩,雾江乡龙虎村谢冲小组共有林地====余亩,其中====亩被划为公益林,此后,该小组几乎无树可伐,全组===多人每年仅靠国家按=.=元/亩标准补偿的=====多元钱度日,人均不足==元。退耕还林政策方面,林区本身就界定为林地,耕地少,除林地面积以外需要退耕还林土地面积相当少,以贝江乡为例,====年全乡实施退耕还林土地==亩,仅占全乡林地面积的=.==,钱粮补助折算约===元/亩,全乡=====余元,人平=.==元。(=)林业辅助产业链未形成,其他收入甚微。由于经济底子薄,科技含量低,林区的“一根杉木撑天下”和深加工不足的局面仍未打破,林业多元结构未形成,林副产品星星点点,市场竞争力弱,难成现实的收入。以小水电开发为例,由于林农资金少,参与水电开发少,股份少,只是在水电建设中获取少许务工收入和土地使用补偿,直接受益于水电本身的不多。以贝江乡参股最多的贝江村为例,全村入股资金==万元,若按==的回报率,每年增收=====元,人平增收==.=元。调查的==户林农,共获土地补偿=====元,户均===元。其中唯一=户=人在水电开发中务工年收入=====元,人均====元,只占所有农户的=,其他的农户却无缘水电开发中务工。

二是粮食严重不足,吃饭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江华林区耕地极少,人均水田=.==亩,除刀耕火种的轮垦地外,没有旱土。====年以前,林农粮食靠自产粮、定销粮和造林抚育补助粮维持生计,每年自产粮、平价定销粮、造林抚育补助粮三项约====.==万公斤,人均年口粮达===公斤,按人均年口粮标准===公斤测算,吃饭问题已经解决。====年以后,林区平价定销粮、造林抚育补助粮被取消,林农吃自产粮和市场购粮。====年===个林业村自产粮===万公斤,人均===公斤,比====年人均减少口粮===公斤,人均年缺粮=个半月以上。同时,由于木材价格下降,而国家采取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促使粮价上涨,==年代末==年代初,每立方米木材林农实得可以买===.=公斤大米,现在则需要=.==立方米的木材才能买回同样多的大米。主要靠买米度日的林农为此每年人均增支购粮款在===元以上。在部分村组,吃“三夹饭”(包谷、红薯条、大米合煮)的现象重新反弹。

三、林业发展缓慢和林农增收困难的主要原因

(一)林权模糊制约了林农的生产建设热情。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以稳定山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有效的避免了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促进了林业的发展,但却日益显露出因所有权不明晰、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带来的弊端。一是利益分配不尽合理,影响林农生产积极性。造林的是林农,而造好后的森林产权却属于村组集体;村组集体拥有产权却又不是生产经营组织,没有林产品处置权。于是大批的集体林的收入一部分上交了国家税费,一部分留着村级使用,林农实际收益很少。结果,林农对集体林的建设和保护毫无积极性可言。二是山地经营权过度集中,制约林业产业化经营。到目前为止,全县尚有==以上的山林处于集体统一经营状态。调查中,==以上的林农对山林分户经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要求十分迫切。如水口镇高滩大托组大力发展以柑橘、油茶等经济林为主的庭院经济,每年户均经济林收入在====元以上,多数农户想扩大经济林规模,但由于山林未分到户而无法实现。据林业部门反映,现在上级林业部门重点扶持规模性林业项目发展,而过于分散的林地使用权很难达到项目要求的林地面积最低起点,不利于林业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

(二)资源开发不力。

=、林业结构调整起步晚,缺乏科学规划。林农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长期处于封闭式自然生产状况,囿于传统型林业经营模式,未适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林业结构调整,根本无法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林业结构调整幅度大为提高,但因起步晚、规划标准低,难以形成规模,与市场集约化要求差距较大。在目前的林业结构调整中,对林种结构、优势林产品布局的调整,市场流通的方式等方面仍然缺乏科学规划、科学定位和相应的政策措施,造成主导产业不突出、特色林产品布局不合理,林业结构调整成效不明显。比如松香、山苍籽油、樟脑油等特色林产品,虽然市场看好,却因资源有限和数量制约,只有少量样品,没有批量商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失去了特色林产品在林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

=、林业产业化经营滞后。一是产加销链节不紧。目前,林业生产经营注重生产的多,研究深加工和营销的少。林业产品多半以原材料、半成品出售为主,效益低下。据调查资料显示,====年林农只有==.=的林产品通过初加工后进入市场。说明林产品大部分用于自给性消费,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用于出售获得现金收入。以山笋为例,林农每公斤销售为=-=元不等,但经过加工包装成=.=公斤一袋的山笋,在沿海地区可销售到==元/公斤以上。再如枫木等杂木,销售原木为===元/立方米左右,但枫木制作的餐桌售价却在====元以上。二是缺乏龙头企业支撑。由于生产加工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不足,产品加工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缺乏龙头企业带头,生产经营尚处于各自为阵、小打小闹的无组织状态,难以形成产业优势,产业效益难以实现。

(三)政策因素制约。

=、林农最实惠的政策被取消。一是林区享受的平价定销大米和造林抚育补助大米被取消。==年代末==年代初,林区每年享受国家平价定销大米===万公斤,每公斤最低=.===元,最高=.=元;享受造林抚育补助大米===万公斤,两项合计===万公斤,加上自产粮,完全能够解决吃饭问题。====年以后,这两项优惠政策同时被取消,仅此两项林农每年增支====多万元。

=、现有优惠政策未能充分惠及林农。一是中央一号文件未能惠及林农。林区水田面积少,粮食直补、粮种直补和农机补贴林农人均仅为=.=元,部分村组几乎为零,加上一号文件促进粮食价格上涨,对于林农无异于雪上加霜。二是退耕还林政策未能惠及林农。从实际运作看,按照退耕还林政策规定,林区山高坡陡,能退耕还林的极少,主要是迹地造林,与退耕还林的地类不符,验收合格率极低。贝江乡====年规划退耕还林==公顷,验收合格=.=公顷,仅为==.=。三是生态公益林政策补助标准太低。国家规定凡区划一亩生态公益林每年每亩补助=元,其中省市管理费(包括护林防火设备添置费)=.=元/亩,因此到林农手中的只有=.=元/年·亩,远远不能填补林农封山育林前后的巨大收入差距。

=现有税费政策拿走了林农大部分木材销售收入。林业本身是生产周期长、效益低的产业,以木材为例,在经批准采伐时要向国家交纳占销售总额的==.==的各种税费。除去收购方的经营成本,照理说林农还应得到木材在当地销价一半左右的收入,事实却又不然。实际情况是,除去劳务开支等,林农实际所得一般不到销售额的==%。据测算,一般林农营造管护一亩杉木林,==年左右采伐,每亩产值为====元,林农得到==%的收益,为====元左右,平均每年每亩得到的收益不到===元;林农从造林到砍伐出售,除去成本,林农辛辛苦苦==多年培育出来的每立方米杉材只得到纯利几十元。====年每立方米木材林农实得===元,但木材税费===元,高于林农实得==元。由此可以看出,林农的贫困问题,虽然有其自然条件差等客观原因,但在政策上的不合理已成为问题的重要方面。

(三)人口素质限制。

=、林农自身素质较低,市场适应能力差,制约经济发展。(=)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山区偏僻闭塞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林农在思想观念上的落后,“养鸡养鸭为买盐,养猪养羊为过年”的小农经济意识相当严重。(=)思想保守,缺乏闯市场的勇气。由于常年生活在大山中,林农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吃、住、用等方面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模式,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市场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淡薄。以贝江乡为例,====年从事建筑、交通运输、农产品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劳动力为==人,仅占全乡总人口的=.=。

=、经济收入低导致辍学严重,人口素质提高出现恶性循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无力支持孩子上学。调查显示,一个外出务工劳动力一年净收益====元,而一个初中生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每年就达====元以上。(=)交通不便,林区子女无力上学。以贝江乡向新村柑子冲组为例,=岁左右的小学生每天往返要走近==里山路。鱼晒村斑竹源组中学生,要走近==里山路,再坐==余里汽车才能到邻镇的学校上中学,上学积极性受挫。(=)林农子女辍学中断了教育环节,直接影响了林农素质的提高。林区抽样调查中,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年,人均受教育年限最高家庭为=年。受教育机会少,使林农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越是文化素质低,就业就越困难,收入水平就越低,对教育投入就越少,从而在林区形成了辍学-素质低-收入低-子女再辍学的畸形怪圈。

(四)自然条件束缚。一是林区属高山地形,土地坡度大,耕地少。二是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落后,抵御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力差。由于地处集雨区,近年来连续遭受多次特大洪灾侵袭,土地资源和生产生活设施每年都损毁严重。三是区域限制。林农大多散居在崇山峻岭之中,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常住人口小于===人的村落较多,村落规模小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活物质、生产资料等成本剧增。以农网改造为例,由于山高岭陡,林农居住分散,林农实施农网改造户均造价高达===-====元,每千瓦时供电成本高达=.==元。由于交通不便,林农每年木材陆运费、交通费达===多万元,人均增支===多元。

四、对策与建议

(一)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调整完善林业经营方式,解放林区生产力。

只有从解决了林权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放了林区的生产力,林农的积极性才会充分的调动起来,发展多种生产,形成火热的建设场面,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林权制度改革,不是简单的分权到户,而是精细考虑,分中有统。首先是“分”:先组成具有相当资格的评估小组,对待分林地按立地、交通、林种、林龄、林权、面积等内容逐一进行细致评估。最后刨掉生态公益林、自留山、经济林、集体保留林等等,确定适合林改的林地面积。在广泛征求了村民的意见后,将林地好差平衡后划成若干大片,以抽签的形式先分配至村民小组;各村民小组再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将林地好差平衡,再分给下辖的小组,小组内部通过小组集体经营的方式或者分到个人单干的方式进行经营。林权到户后,立即通过颁发证书及地图予以确认,使林地权属真正落入林农手中。其次是“统”:考虑到林木作为商品的特殊性,单家独户很难独立完成造、伐、管等作业,以及难以大面积推广科技兴林,可按照“分山到组,分股到人”的方式,而在小组内则是“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发挥集体经济的积极作用,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如果对经营林业不感兴趣,也可将自己独立拥有的那份林地经营权自由转让给其他人。明晰了所有权、放活了经营权、落实了处置权、保障了收益权,林区经济必将迎来一个新的腾飞。

(二)制定完善涉林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为林区发展注入活力。

(=)增加对林区的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将林农因取消平价定销粮和造林补助而增加的支出转为由财政转移支付负担,或恢复对林农发放平价定销粮和造林抚育补助粮等林业优惠政策。这对调动林农营林积极性,保障林农基本口粮,维护林区林政和社会秩序意义重大。

(=)对林农实行“一取消、一补偿、一补贴”政策。一是取消育林基金,让林农直接在林木交易中增加收入。二是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对现有公益林的林木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实行一次性补偿或分期补偿。对绝大部分山林划为公益林、耕地严重不足、生存条件特别困难的林农,实行生态移民,将公益林木补偿费和林地征用费一次性补偿到位。公益林林地的补偿标准应基本上按照市场机制确定,以不低于每亩林地每年能为林农产生的经济收入为参照进行补偿。三是建立对林农实行生态直接补贴机制。参照种粮补贴政策,可根据木材采伐指标或造林抚育面积对林农进行粮食补助。

(=)配套完善有关林业政策。建议从水能发电、森林旅游、消耗森林资源的企业、排放污废物破坏生态的部门、企业和个人收取生态资源税,作为对生态营造、管理、保护的经济补偿,使生态资源补偿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建议对林业实行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植政策,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对被划定为国家生态公益林的营林贷款实行减免或挂帐停息政策;在明晰林业产权的基础上,实行林木、林地资产抵押的金融扶持林业政策;在项目建设上加大对林区的倾斜力度,将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国家扶贫开发、某省省湘西开发和其他开发项目的的重点工程,把林区因基础设施落后而增加的负担减少到最低点;加大对林区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推进林区健康稳步发展。

(三)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为林区发展增添后劲。

(=)调整优化林种结构。实际上,调整林种结构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宏观面上的效果却始终不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过度集中与过度分散的经营方式,客观上制约了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二是林农生活长期在温饱线上下徘徊,林农在维持简单再生产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难以筹集林种结构调整的启动资金,更没有结构调整的风险承担能力。如营造一亩杉木林投入不到===元,而新造一亩楠竹则需投入===元以上,种植一亩生姜投入在====元以上。三是调整林种结构需要一定的科技水平,而林业一线科技人员为数甚少且知识老化,林农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思想观念陈旧,风险承受能力脆弱,致使结构调整的推进步履艰难。四是市场波动的负面效应使林农对结构调整望而却步。如杜仲价格从每公斤==元回落到=—=元,生姜价格曾一度跌至每公斤=.=元以下。从全县的实际来看,在经营方式、资金投入、技术条件得以改善的条件下,比较现实的选择是:海拔===米以上的山地主要发展厚朴等木本药材。海拨===米以下的山地发展楠竹、山苍籽等经济林。

(=)依托林区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非农产业。一是要充分利用林区丰富的土地、林木资源和小水电资源,并且结合出台涉及税收、土地征用、用电等方面的一系列倾斜政策,重点发展林区环保型工业企业和林产品加工产业,积极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型、环保型、农林产品加工型企业到林区创业,为林区农民创造更多的本地就业岗位。二是开发林区旅游资源,加快林区旅游业发展。林区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清新的空气和独特迷人的民族风情,可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三是进一步加快相关服务行业(如饮食、住宿、导游等)和林区特色农产品商贸业发展,为林业开发和林区旅游业的开发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

(四)以教育为基础,努力提高林农素质,为林区发展提供保障。

文化素质偏低,是困扰林区经济发展,影响林农增收最内在的根源因素。目前林农文盲、半文盲还占相当大的比例,劳动者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加入世贸组织后,这一劣势更加明显。要改变这一现状,一是要以各种培训为阵地,进一步加大青壮年文盲的扫盲脱盲力度,降低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提高林农整体素质。二是要加大《九年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控流保学”的措施力度,确保不出现新的文盲、半文盲。三是要大力实施教育扶贫。鼓励优秀师范毕业生到林区从事教育工作,引导优秀教师到林区交流,加强林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四是要增加林区成教投入。定期对乡土人才进行培训,切实提高乡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并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五是要加大林农先进典型事例的宣传力度。引导林农逐步树立起敢闯敢冒的现代农民新型观念,打破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拓展就业门路,逐步实现农村剩余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减少林农隐性失业人口。

第二篇:关于三林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注林农!关注林业!关注林区!

——来自##县“三林”问题的调查

县长###

(====年==月)

##县地处五岭北麓,潇水源头,位于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是某省省的南大门。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万亩,耕地面积==万亩,人平耕地=.==亩,共辖==个乡镇=个林业采育场,===个村(居)委会,总人口==万。全县林地面积====多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是一个林农参半的全国重点林业县之一。

建国以来,##林区人民累计向国家提供木材===多万立方米,税费=.=亿元,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林区发展缓慢,增收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三林”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我带领有关人员在林区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调查走访中发现,“三林”问题的新走向对全县小康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应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一、基本情况

##林区现有=个林业乡镇,=个国营林业采育场,共有林区村===个,=个居委会,===个组,=.==万户,==.==万人。林地面积==多万公顷,占全县林地面积的==%以上;水田面积====公顷,占全县水田面积的==.=%。新形势下林区出现四大新特点:一是基础设施差。林区尚有==个组未通电,===个村未通电话,==个村未通公路,===个组未能通车,水、电、路、讯等问题更为突出。二是贫困人口多。====年,林区贫困户=====户,占全县贫困户的==.=%,占林区贫困户的==.=%;贫困和低收入人口=====人,占全县贫困和低收入人口的==.=%,占林区人口的==.=%;===至===元的低收入贫困人口=====人,占全县低收入贫困人口的==.=%,占林区人口的==.=%,低收入贫困人口发生率高于全县平均值==个百分点。三是林业收入少。====年以来,受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影响,木材采伐指标逐年减少,木材市场疲软,销售价降低,以木材为主的林业收入锐减,====年林农收入人均===—===元/年,比====年人均减少===—===元/年。四是发展后劲弱。一是收入少,无力投入再生产。====年,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林区=个乡镇有=个乡镇低于全县平均值,最低仅为===元。二是耕地少,温饱压力大。林区共有水田面积=====亩,仅占全县水田面积的==.=%,林农购粮支出占总收入的==%以上,“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促使粮价迅速上涨,致使主要靠买米度日的林农生活压力剧增。三是过伐村组多,可持续发展能力差。截止====年,林区有过伐组===个,占==.=%,过伐原因主要是林农以木材收入进行电力、学校、道路等基础设施改善。过伐村组呈上涨趋势,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

二、林业发展和林农生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林业发展举步维艰

=、林业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低。(=)林种结构不理想、杉木比重过大。由于林农对产业调整的重要性和优越性认识不足,形成了长期种植杉木的习惯,导致松杉比例不当,当前杉木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占乔木林蓄积==.=%,年产杉材==万立方米;而松树大多数是天然林,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占乔木林蓄积==.=%,年产松材仅=万立方米,而目前每年加工松木方板、松胶合板和木浆造纸就需消耗松木=.=万立方米左右,现年产松材远远不能满足加工企业生产的需要。原料短缺矛盾突出,导致企业不能满足负荷生产,停停打打,造成林产工业效率低下,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现有林业产业未形成规模。以松香加工为例,====年荣兴林化公司关闭以后,松香工业已在江华林业历史上消失。金湘、茂森等大型森工企业产品档次低,市场份额小。野菜、杨梅、竹笋等林副产品深加工还没有形成规模,林副食品大都没有得到加工增值。此外,尚无森林旅游等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项目上马。

=、林产工业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和效益不高。目前林区企业大多以林竹产品为原料,规模小,工艺简单,运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较差,加工比较粗放,只是对原木进行简单的初加工就外销,年出口原材原竹量占生产量的==%以上,人造板加工局限于建筑模板、缝纫机面板等低端产品,木浆造纸局限于纸袋纸,精细产品仍然是个空白,限制了原材料的消化和产品的升级、升值。由于长期形成了将大量的原木砍伐后作价出售的买卖行业,难以把林产品推向加工、深加工和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方向,林业产出效益不明显。“十五”期间,林区共投入林业建设资金====.=万元,而实际实现林业产值仅====万元,投入产出比仅为=:=.==。

=、林业建设与发展资金投入渠道不畅,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一是生态公益林资金投入少。====年=月,我县被国家批转纳入第一批生态公益林试点单位,试点面积=====公顷,受益人数==万余人。但每年国家补助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助资金===.=万元,人平仅为==.=元,仅==元/公顷。二是退耕还林补助低。自====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公顷,现已兑现粮食补助资金===.=万元,现金补助==

优势林产品布局的调整,市场流通的方式等方面仍然缺乏科学规划、科学定位和相应的政策措施,造成主导产业不突出、特色林产品布局不合理,林业结构调整成效不明显。比如松香、山苍籽油、樟脑油等特色林产品,虽然市场看好,却因资源有限和数量制约,只有少量样品,没有批量商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失去了特色林产品在林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

=、林业产业化经营滞后。一是产加销链节不紧。目前,林业生产经营注重生产的多,研究深加工和营销的少。林业产品多半以原材料、半成品出售为主,效益低下。据调查资料显示,====年林农只有==.=%的林产品通过初加工后进入市场。说明林产品大部分用于自给性消费,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用于出售获得现金收入。以山笋为例,林农每公斤销售为=-=元不等,但经过加工包装成=.=公斤一袋的山笋,在沿海地区可销售到==元/公斤以上。再如枫木等杂木,销售原木为===元/立方米左右,但枫木制作的餐桌售价却在====元以上。二是缺乏龙头企业支撑。由于生产加工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不足,产品加工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缺乏龙头企业带头,生产经营尚处于各自为阵、小打小闹的无组织状态,难以形成产业优势,产业效益难以实现。

(三)政策因素制约。

=、林农最实惠的政策被取消。一是林区享受的平价定销大米和造林抚育补助大米被取消。==年代末==年代初,林区每年享受国家平价定销大米===万公斤,每公斤最低=.===元,最高=.=元;享受造林抚育补助大米===万公斤,两项合计===万公斤,加上自产粮,完全能够解决吃饭问题。====年以后,这两项优惠政策同时被取消,仅此两项林农每年增支====多万元。

=、现有优惠政策未能充分惠及林农。一是中央一号文件未能惠及林农。林区水田面积少,粮食直补、粮种直补和农机补贴林农人均仅为=.=元,部分村组几乎为零,加上一号文件促进粮食价格上涨,对于林农无异于雪上加霜。二是退耕还林政策未能惠及林农。从实际运作看,按照退耕还林政策规定,林区山高坡陡,能退耕还林的极少,主要是迹地造林,与退耕还林的地类不符,验收合格率极低。贝江乡====年规划退耕还林==公顷,验收合格=.=公顷,仅为==.=%。三是生态公益林政策补助标准太低。国家规定凡区划一亩生态公益林每年每亩补助=元,其中省市管理费(包括护林防火设备添置费)=.=元/亩,因此到林农手中的只有=.=元/年·亩,远远不能填补林农封山育林前后的巨大收入差距。

=现有税费政策拿走了林农大部分木材销售收入。林业本身是生产周期长、效益低的产业,以木材为例,在经批准采伐时要向国家交纳占销售总额的==.==%的各种税费。除去收购方的经营成本,照理说林农还应得到木材在当地销价一半左右的收入,事实却又不然。实际情况是,除去劳务开支等,林农实际所得一般不到销售额的==%。据测算,一般林农营造管护一亩杉木林,==年左右采伐,每亩产值为====元,林农得到==%的收益,为====元左右,平均每年每亩得到的收益不到===元;林农从造林到砍伐出售,除去成本,林农辛辛苦苦==多年培育出来的每立方米杉材只得到纯利几十元。====年每立方米木材林农实得===元,但木材税费===元,高于林农实得==元。由此可以看出,林农的贫困问题,虽然有其自然条件差等客观原因,但在政策上的不合理已成为问题的重要方面。

(三)人口素质限制。

=、林农自身素质较低,市场适应能力差,制约经济发展。(=)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山区偏僻闭塞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林农在思想观念上的落后,“养鸡养鸭为买盐,养猪养羊为过年”的小农经济意识相当严重。(=)思想保守,缺乏闯市场的勇气。由于常年生活在大山中,林农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吃、住、用等方面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模式,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市场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淡薄。以贝江乡为例,====年从事建筑、交通运输、农产品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劳动力为==人,仅占全乡总人口的=.=%。

=、经济收入低导致辍学严重,人口素质提高出现恶性循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无力支持孩子上学。调查显示,一个外出务工劳动力一年净收益====元,而一个初中生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每年就达====元以上。(=)交通不便,林区子女无力上学。以贝江乡向新村柑子冲组为例,=岁左右的小学生每天往返要走近==里山路。鱼晒村斑竹源组中学生,要走近==里山路,再坐==余里汽车才能到邻镇的学校上中学,上学积极性受挫。(=)林农子女辍学中断了教育环节,直接影响了林农素质的提高。林区抽样调查中,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年,人均受教育年限最高家庭为=年。受教育机会少,使林农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越是文化素质低,就业就越困难,收入水平就越低,对教育投入就越少,从而在林区形成了辍学-素质低-收入低-子女再辍学的畸形怪圈。

(四)自然条件束缚。一是林区属高山地形,土地坡度大,耕地少。二是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落后,抵御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力差。由于地处集雨区,近年来连续遭受多次特大洪灾侵袭,土地资源和生产生活设施每年都损毁严重。三是区域限制。林农大多散居在崇山峻岭之中,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常住人口小于===人的村落较多,村落规模小使乡村基础设施建

设、生活物质、生产资料等成本剧增。以农网改造为例,由于山高岭陡,林农居住分散,林农实施农网改造户均造价高达===-====元,每千瓦时供电成本高达=.==元。由于交通不便,林农每年木材陆运费、交通费达===多万元,人均增支===多元。

四、对策与建议

(一)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调整完善林业经营方式,解放林区生产力。

只有从解决了林权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放了林区的生产力,林农的积极性才会充分的调动起来,发展多种生产,形成火热的建设场面,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林权制度改革,不是简单的分权到户,而是精细考虑,分中有统。首先是“分”:先组成具有相当资格的评估小组,对待分林地按立地、交通、林种、林龄、林权、面积等内容逐一进行细致评估。最后刨掉生态公益林、自留山、经济林、集体保留林等等,确定适合林改的林地面积。在广泛征求了村民的意见后,将林地好差平衡后划成若干大片,以抽签的形式先分配至村民小组;各村民小组再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将林地好差平衡,再分给下辖的小组,小组内部通过小组集体经营的方式或者分到个人单干的方式进行经营。林权到户后,立即通过颁发证书及地图予以确认,使林地权属真正落入林农手中。其次是“统”:考虑到林木作为商品的特殊性,单家独户很难独立完成造、伐、管等作业,以及难以大面积推广科技兴林,可按照“分山到组,分股到人”的方式,而在小组内则是“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发挥集体经济的积极作用,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如果对经营林业不感兴趣,也可将自己独立拥有的那份林地经营权自由转让给其他人。明晰了所有权、放活了经营权、落实了处置权、保障了收益权,林区经济必将迎来一个新的腾飞。

(二)制定完善涉林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为林区发展注入活力。

(=)增加对林区的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将林农因取消平价定销粮和造林补助而增加的支出转为由财政转移支付负担,或恢复对林农发放平价定销粮和造林抚育补助粮等林业优惠政策。这对调动林农营林积极性,保障林农基本口粮,维护林区林政和社会秩序意义重大。

(=)对林农实行“一取消、一补偿、一补贴”政策。一是取消育林基金,让林农直接在林木交易中增加收入。二是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对现有公益林的林木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实行一次性补偿或分期补偿。对绝大部分山林划为公益林、耕地严重不足、生存条件特别困难的林农,实行生态移民,将公益林木补偿费和林地征用费一次性补偿到位。公益林林地的补偿标准应基本上按照市场机制确定,以不低于每亩林地每年能为林农产生的经济收入为参照进行补偿。三是建立对林农实行生态直接补贴机制。参照种粮补贴政策,可根据木材采伐指标或造林抚育面积对林农进行粮食补助。

(=)配套完善有关林业政策。建议从水能发电、森林旅游、消耗森林资源的企业、排放污废物破坏生态的部门、企业和个人收取生态资源税,作为对生态营造、管理、保护的经济补偿,使生态资源补偿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建议对林业实行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植政策,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对被划定为国家生态公益林的营林贷款实行减免或挂帐停息政策;在明晰林业产权的基础上,实行林木、林地资产抵押的金融扶持林业政策;在项目建设上加大对林区的倾斜力度,将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国家扶贫开发、某省省湘西开发和其他开发项目的的重点工程,把林区因基础设施落后而增加的负担减少到最低点;加大对林区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推进林区健康稳步发展。

(三)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为林区发展增添后劲。

(=)调整优化林种结构。实际上,调整林种结构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宏观面上的效果却始终不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过度集中与过度分散的经营方式,客观上制约了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二是林农生活长期在温饱线上下徘徊,林农在维持简单再生产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难以筹集林种结构调整的启动资金,更没有结构调整的风险承担能力。如营造一亩杉木林投入不到===元,而新造一亩楠竹则需投入===元以上,种植一亩生姜投入在====元以上。三是调整林种结构需要一定的科技水平,而林业一线科技人员为数甚少且知识老化,林农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思想观念陈旧,风险承受能力脆弱,致使结构调整的推进步履艰难。四是市场波动的负面效应使林农对结构调整望而却步。如杜仲价格从每公斤==元回落到=—=元,生姜价格曾一度跌至每公斤=.=元以下。从全县的实际来看,在经营方式、资金投入、技术条件得以改善的条件下,比较现实的选择是:海拔===米以上的山地主要发展厚朴等木本药材。海拨===米以下的山地发展楠竹、山苍籽等经济林。

(=)依托林区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非农产业。一是要充分利用林区丰富的土地、林木资源和小水电资源,并且结合出台涉及税收、土地征用、用电等方面的一系列倾斜政策,重点发展林区环保型工业企业和林产品加工产业,积极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型、环保型、农林产品加工型企业到林区创业,为林区农民创造更多的本地就业岗位。二是开发林区旅游资源,加快林区旅游业发展。林区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清新的空气和独特迷人的民族风情,可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三是进一步加快相关服务行业(如饮食、住宿、导游等)和林区特色农产品商贸业发展,为林业开发和林区旅游业的开发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

(四)以教育为基础,努力提高林农素质,为林区发展提供保障。

文化素质偏低,是困扰林区经济发展,影响林农增收最内在的根源因素。目前林农文盲、半文盲还占相当大的比例,劳动者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加入世贸组织后,这一劣势更加明显。要改

第三篇:关于三林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注林农!关注林业!关注林区!

——来自##县“三林”问题的调查

县长###

(====年==月)

##县地处五岭北麓,潇水源头,位于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是某省省的南大门。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万亩,耕地面积==万亩,人平耕地=.==亩,共辖==个乡镇=个林业采育

场,===个村(居)委会,总人口==万。全县林地面积====多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是一个林农参半的全国重点林业县之一。建国以来,##林区人民累计向国家提供木材===多万立方米,税费=.=亿元,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林区发展缓慢,增收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三林”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我带领有关人员在林区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调查走访中发现,“三林”问题的新走向对全县小康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应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一、基本情况

##林区现有=个林业乡镇,=个国营林业采育场,共有林区村===个,=个居委会,===个组,=.==万户,==.==万人。林地面积==多万公顷,占全县林地面积的==以上;水田面积====公顷,占全县水田面积的==.=%。新形势下林区出现四大新特点:一是基础设施差。林区尚有==个组未通电,===个村未通电话,==个村未通公路,===个组未能通车,水、电、路、讯等问题更为突出。二是贫困人口多。====年,林区贫困户=====户,占全县贫困户的==.=%,占林区贫困户的==.=;贫困和低收入人口=====人,占全县贫困和低收入人口的==.=%,占林区人口的==.=;===至===元的低收入贫困人口=====人,占全县低收入贫困人口的==.=,占林区人口的==.=,低收入贫困人口发生率高于全县平均值==个百分点。三是林业收入少。====年以来,受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影响,木材采伐指标逐年减少,木材市场疲软,销售价降低,以木材为主的林业收入锐减,====年林农收入人均===—===元/年,比====年人均减少===—===元/年。四是发展后劲弱。一是收入少,无力投入再生产。====年,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林区=个乡镇有=个乡镇低于全县平均值,最低仅为===元。二是耕地少,温饱压力大。林区共有水田面积=====亩,仅占全县水田面积的==.=,林农购粮支出占总收入的==以上,“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促使粮价迅速上涨,致使主要靠买米度日的林农生活压力剧增。三是过伐村组多,可持续发展能力差。截止====年,林区有过伐组===个,占==.=,过伐原因主要是林农以木材收入进行电力、学校、道路等基础设施改善。过伐村组呈上涨趋势,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

二、林业发展和林农生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林业发展举步维艰

=、林业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低。(=)林种结构不理想、杉木比重过大。由于林农对产业调整的重要性和优越性认识不足,形成了长期种植杉木的习惯,导致松杉比例不当,当前杉木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占乔木林蓄积==.=,年产杉材==万立方米;而松树大多数是天然林,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占乔木林蓄积==.=,年产松材仅=万立方米,而目前每年加工松木方板、松胶合板和木浆造纸就需消耗松木=.=万立方米左右,现年产松材远远不能满足加工企业生产的需要。原料短缺矛盾突出,导致企业不能满足负荷生产,停停打打,造成林产工业效率低下,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现有林业产业未形成规模。以松香加工为例,====年荣兴林化公司关闭以后,松香工业已在江华林业历史上消失。金湘、茂森等大型森工企业产品档次低,市场份额小。野菜、杨梅、竹笋等林副产品深加工还没有形成规模,林副食品大都没有得到加工增值。此外,尚无森林旅游等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项目上马。

=、林产工业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和效益不高。目前林区企业大多以林竹产品为原料,规模小,工艺简单,运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较差,加工比较粗放,只是对原木进行简单的初加工就外销,年出口原材原竹量占生产量的==以上,人造板加工局限于建筑模板、缝纫机面板等低端产品,木浆造纸局限于纸袋纸,精细产品仍然是个空白,限制了原材料的消化和产品的升级、升值。由于长期形成了将大量的原木砍伐后作价出售的买卖行业,难以把林产品推向加工、深加工和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方向,林业产出效益不明显。“十五”期间,林区共投入林业建设资金====.=万元,而实际实现林业产值仅====万元,投入产出比仅为=:=.==。

=、林业建设与发展资金投入渠道不畅,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一是生态公益林资金投入少。====年=月,我县

第四篇: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范文

【目录】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增收

二.进行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新模式

三.以工补农激活了特色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的路子

四.以工业反哺农业,农民得到实惠

五.结论

【摘要】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增收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直接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其中以聊城市的时风集团为代表的工业化企业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而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凤祥集团则带动了农民普遍的增收,这两者均是实施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代表性企业。本文以这两个例子为主要对象调查研究了农民的增收问题。

【关键词】

三农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以工补农

【正文】

一、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农民增收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为不但农业所生产的粮食和其他食物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农业更是发展工业的原始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是轻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和工业品的广大市场;是稳定社会、支撑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离开农业这个基础,什么事业都不可能发展,这在哪个国家都是如此。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所以国家更是把“三农”问题放在了重要位置上,而“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键又是农民。因为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也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主体,农民的地位决定着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兴衰。而且农民以占中国大多数人口来算,其收入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GDp水平的高低,所以农民的问题又体现在增加其收入上,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农业的进一步向国外开放,给外国农产品以“国民待遇”,会给中国农业带来很强的冲击,影响农民收入。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成为现阶段国家经济的重中之重。

二、进行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新模式

我家所在的城市——聊城,地处鲁西三省交界处,工业起点低,加上区位、人才、技术等制约因素,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560万人口中近80%的人在农村,所以解决“三农”问题在聊城显得尤为重要。聊城“三农”问题正是集中表现在农民收入增长不上去,也就是说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解决如何使农民实现增收的问题。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在解决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单纯依靠农业是不行的,所以近些年,聊城通过进行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战略两种途径的探索,做大做强了一批农村的龙头企业,来突破“三农”问题的瓶颈。聊城工业在全市GDp中的比重由前几年的只有30%多,到2001年达到43%左右,2002年达到46.1%,再到2003年达到50,3%。与此相反,农业在全市GDp比重则每年降两到三个百分点,2002年是25.6%,2003年是22.1%。企业发展,农民富裕,这是突破三农困境的一种新的模式,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直接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其中以聊城市的时风集团为代表的工业化企业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而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凤祥集团则带动了农民普遍的增收,这两者均是实施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代表性企业。

⒈工业化促使农民增收

目前,时风集团的30000多工人,大部分来自农村,一年发放工资3个多亿,按照其所在县—高唐的30万农业人口计算,每个人增收1000元,而且农业机械行业主要是面向农村的,他们的很多配件厂都在农村里,不在城市,因此他们解决的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和更多的农民的增收。工业对农民的带动作用比农业本身要大的多。时风去年生产107.5万辆发动机,96.1万辆农用车,19.7万台拖拉机,实现销售收入84.8亿元,利税4.5亿元。在高唐,近300家大小企业给时风提供配件,有2000辆运输车从事时风产品物流,从业人员达10000余人,加上提供配件、运输的外地人共有十多万人,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进程,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⒉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民就业

聊城市阳谷县的凤祥集团是我国排名第三的鸡肉供应商,是集分鸡肉、熟制品、调味品、保健品等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中国肉类食品企业50强之一。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18.26亿元,利税10073万元。近年来,凤祥集团以“公司+合作社+农潮的基本运行模式,大刀阔斧地走出贸工农一体化、养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他们建起了1800个规模的鸡舍,投入近1亿元。6000多户农民利用这些养殖场进行肉鸡饲养,凤祥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提供饲料、统一对外运输等五统一措施,为农民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免费送饲料、免费运输等服务,涉及三省12县的农民为其提供了6000万只鸡的产量,占其总产量的80%。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达到12000人,带动山东、河南、河北省数十万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而且禽流感时,顶着风险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正常价格收购农民10000吨鸡,养鸡户受到了很大的实惠。同时凤祥还发动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通过加工转化玉米和牧草,带动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同时由此影响到的运输业和第三产业等,每年创造经济效益接近4个亿。从凤祥的经验来看,发展农业产业化,是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有效模式。

三、以工补农激活了特色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的路子

以工补农更是激活了特色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的路子,位于中原油田采油三厂的莘县古云镇依靠自身区位优势,倾力加大措施改善投资环境,使全镇民营企业迅猛发展。到去年底,全镇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6亿元,年晚场工商税收2300万元,形成了以化工、玻璃制品、纸制品、塑料编织等四大支柱产业,成功地安排了大批农村劳动力,更是用政府资金反哺以工补农,先后发放了大量资金来补贴镇上的养蚕户;修村级路;减收清淤款等,有力扶持了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四、以工业反哺农业,农民得到实惠

⒈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解决了农民增收的问题,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则实实在在地充实了政府的钱袋。

为什么有的地方老是侵害农民的利益,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地方手里没钱,没有实力就解决不了农村里的问题。以时风集团所在县—高唐为例,其原来就三四万人,现在几个大企业一发展,高唐有钱了,把乡镇干部工资与县里的拉平了,教师工资由县级财政直接统一发放,过去老是靠乡镇养,所谓乡镇养就是向农民伸手,现在真正减轻了农民负担了。像去年停征了农业特产税,停收了公益事业金。

⒉财政的充盈使得政府在农村的投资有足够的支撑,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⑴从2003年开始,实施三年村村通油路工程,去年投资4.2亿元。修了3480公里的油路。涉及1801个村。2004年计划投资5个多亿,修4000公里,通2000多个村,资金由各级财政和国债及地方自筹,不向农民摊派一分钱。

⑵2003年投资5500万,解决人畜吃水困难。聊城地处黄河滩区,地表水质比较差,水咸。去年提前完成了吃水攻坚计划,解决了43万农民吃水难题。

⑶集中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使乡村孩子上学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⑷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切实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有组织地开展农村劳动力的对外输出工作,近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

⑸发展农村卫生事业,非典之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乡镇两级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和传染病救治机制,重点改造乡镇中心卫生院。从2004年开始,准备用三年时间,改造30所中心卫生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已完成6个乡镇试点,即将直接在县试点。

⑹重点开发的“名、特、优、新”的支柱产品,进行工商注册登记,使优质产品取得专用标志。品牌是进入市场的钥匙,强化品牌意识,发挥品牌优势和品牌效益。

⑺强化产品的市场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拓名优产品国内外市常如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举办或参加各种类型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开设产品专营点、专卖店等,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五、结论

总之,工业的发展,扩大了税源,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大范围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提高了农民生活的质量。而两者的共同发展又使政府财政日渐充盈,使政府有足够的实力去反哺农业、农村和农民,支持农业,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虽然“三农”问题是一个发展和长期的问题,现在农民问题依然复杂,但随着政府政策和农村经济改革与社会的发展,相信会有一个很好的出路的。

致谢:

感谢吴淑芳老师与实习单位在实习调查期间给予的指导帮助与关怀!

【参考资料】

⒈《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⒉《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⒊《中国农业保护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版

⒋《中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人民出版社1993版

⒌《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周济.求实.总第384期

6.中国农业网

第五篇: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

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2

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党的“十六大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了“三农”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在这一背景下,利用暑期“三下乡”,笔者作为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来到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镇,进行“三农”政策的宣传、有关“三农”的问卷调查。

通过宣传与调查,笔者了解了一些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以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华岩镇的具体情况,在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上,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与措施。华岩镇(中梁山街道)概况

1.1地理位置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镇(中梁山街道)位于中梁山以东,重庆市主城区西部近郊,东、南与大渡口区相连,西为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北与沙坪坝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区接界。境内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九龙园区B区。辖区面积53.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158亩。

1.2行政区划与人口 行政村 社区居委会 农业常住人口 城乡总户数 14个 8个 24701人 29153户 村民小组 居民小组 非农业常住人口 101个 115个 67339人。

1.3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指标 工农业总产值 财政收入 农民人均收入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城镇化率 33.29亿元 12553718元 3150元 8287元 33.98% 工农业总收入 财政税收 招商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 农转非人数 32.58亿元 5956万元 2.23亿元 107528万元 7942人。2003年整个华岩镇农业常住人口为24701人,总人口为92040人,农业人口所占比例为26.837%。由表二中数据可以知道,华岩镇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为315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8287元,两者相差5137元,相差率为163.079%。华岩镇“三农”政策落实情况

2.1“关注农业 关注农村 关注农民”大型宣传活动。在暑期三下乡的过程中,我们在华岩镇中梁山街道开展了“关注农业 关注农村 关注农民”大型宣传活动。我们向广大过往群众发放中央“三农”政策相关资料,向他们介绍中央“三农”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我们还开展了有关“三农”政策的问卷调查。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发现,华岩的广大群众非常关心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三农”的政策,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却不了解“三农”,有的甚至不知道到底什么是“三农”。通过与他们的交谈,我们了解到,华岩镇政府在有关“三农”政策方面也曾做过一些宣传,但比较少,大部分农民对“三农”还了解的比较少,他们仅仅知道一点,他们了解的途径主要还是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一些宣传媒体。他们认为这样面对面的交流与讲解对他们了解“三农”效果很好,他们很希望以后这样的宣传能够多一些。正如宣传现场的一位老大爷对我们说的:“感谢上面(中央)对我们农民的关心,也感谢你们重庆工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为我们送来了‘三农政策’的相关资料,希望以后这样的活动能够多一些!”

2.2关于“三农”的问卷调查。在宣传“三农”政策的同时,我们还做了一些问卷调查。我们共向过往群众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9份,回收率90.833%。我们的问卷共有11道题,其中8道是选择题,2道是填空题,1道问答题。8道选择题中3道有固定的答案,5道答案不定。

2.3调查结果。在回收的109份问卷中,我们抽取其中的有效问卷98份。我们对这些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针对其中的四个问题)问题如下:

1)“三农”问题的“三农”是指: A农民 B农业 C农村 D农户 E农田

2)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以下哪一项被取消了: A农业税 B农业特产税 C我不知道

3)您是怎样知道有关“三农”政策的? A看电视 B听广播 C别人告诉我的 D政府宣传的

4)对于国家出台的相关“三农”政策,您支持吗? A大力支持 B支持 C我不在意 D我不知道这些政策

统计分析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在华岩镇,对于什么是“三农”,竟有36.735%的人不知道;而对于哪一项税收被取消了,也只有73.469%的人知道;除此之外,他们在了解“三农”政策的途径以及对“三农”政策的关注程度方面也存在着问题。再加上我们调查分析与走访农户,同时结合华岩镇的实际情况我们不难发现问题所在: 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农民不是很了解“三农”政策;“三农”政策没有很好的落实;“三农”政策的出台对于农民朋友来说,他们好像并未得到什么真正的实惠;农民增收仍然很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是很大。我想,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华岩镇的问题,更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要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笔者接下来将讨论这个问题。

3认识与思考通过这一次的宣传调查,我们对“三农”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们认识到了落实“三农”政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障碍。“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它关系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万家富;农村定,天下定!”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三农”问题,想方设法解决“三农”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

3.1加强“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切实贯彻落实“三农”政策。

3.2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途径。

1)尽快打破造成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2)把我国的广大西部地区开辟为农民充分就业的广阔战场。

3)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向国外输出劳动力的力度,增加其数量。

4)将城镇化作为农民就业的主渠道。

3.3从农村内部着手,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民充分就业的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伟大而庞大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过程。笔者认为,除了以上的措施外,我们还可以从农村内部入手,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来解决这一问题。

1)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培育他们竞争意识,增强他们的就业后劲。

2)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创新,积极发展我国农业的优势产业。如蔬菜、水果、畜牧、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

3)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如恢复建立农民自己的组织——农会),建立健全多种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从而使得农民的意见和想法、基层的矛盾和问题可以有通畅的反映渠道,不至于造成决策的迟缓和失误。同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能够增强农民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抵抗来自于各方面的侵犯农民权益的能力。

3.4引导农民,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要发展乡镇企业,就要涉及到一个征地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华岩镇是存在着的,而且还比较激烈)。然而,在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土地地主所有制后,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农民朋友好不容易才分到了土地,现在又要从他们手中拿走,他们肯定是不愿意的。而且,发展乡镇企业,农民能不能得到更多的实惠?可不可以赚到更多的钱?他们的日子是不是会更加的好?这一系列的问题他们都在怀疑,都不敢过分的相信,也就不敢轻易地放弃手中的土地。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做大量的工作,通过宣传,引导他们,转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发展乡镇企业的好处多多,将会对他们更有利,他们的日子将会过的更好。

3.5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走农业现代化之路。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农业现代化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我们既不能走以美国和西欧国家为代表的人少地多型的以机械化和化学化为特征的道路,也不可照搬以日本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型的以生物技术为侧重的道路。我们要依据我国的国情、国力、农情、农力,选择一条既重视机械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又侧重生物技术采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农业现代化路径的选择上,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

3.51农业土地制度创新。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做。

1)制定农业用地有偿转让的法律法规,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当然并不是完全的土地私有化),确保土地流传依法有序进行。

2)设立农用土地转让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建立承包土地社会保障的替代机制。4)建立土地补偿机制。

3.52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创新——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然后迅速传入西欧、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运作对这些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演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久已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暴露出来。要解决这些矛盾,需要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创新,即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农业产业化。那么到底如何来实行农业产业化呢?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根据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面临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1)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它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实践证明,建立起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够带动一种或多种农产品的综合开发。可谓“龙头兴,则产业兴”!

2)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资源潜力,开发市场需求旺盛、前景好且有继续开发潜力的产业。

3)加强农产品商品基地的规划与建设。实行“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基本方针,切实保证在农业产业化中起基础作用的“商品批量供给大本营”的建设。

3.6加大培养农业高科技人才的力度,造就越来越多的农业高级科学技术人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的减少将是一个大的趋势,如何在越来越少的耕地上解决中国人吃饭的问题,这个重任也只有依靠农业的高科技才能完成。正如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先生所说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人才!”

4结束语

“三农”问题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应该说是一个挑战,而如果从我国农民的根本出路入手,将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由于笔者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作为农民的孩子,我对农民的酸甜苦辣有着切身的体验,对农村的种种变迁有着深切的感受。我很关注“三农”这一问题!当然,笔者的这篇文章绝对谈不上什么研究,不过是笔者看到了一些现象,发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想法,然后经过认真的思考,翻阅了一些资料,最后将自己的认识与想法用文字表述了出来而已。还望各位批评指正!笔者相信,只要我们的政府、农民朋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采取得力的措施,“三农”问题的解决很快就会变成事实!

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2

下载三林问题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林问题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调查报告(三稿)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专科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长安区石砭峪口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2007年2月,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长安区石砭峪口村。在两个多星期的时间里,我通过实地参......

    林安物流园区调查报告(范文大全)

    经济与管理学院调查报告经济与管理学院林安物流园一、 林安物流园的简介林安物流园由广东林安物流集团创建于2003年,结合互联网信息平台林安物流网,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物流交易......

    涉林渎职犯罪情况调查报告

    涉林渎职犯罪情况调查报告 林业是国家重点发展产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推进 生态旅游城市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用。五指山市位于海南岛中部,全市森林面积140.27万......

    仙林商业调查报告

    仙林商业调查报告针对仙林大学城的商业市场调查,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商业面积、租金、已有零售业等方面: 1、 对原有的商场、商业街项目,其工作人员一般都不了解......

    调查报告问题

    尊敬的应静波女士: 我是浙江海洋学院的一名研究生,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抽空看看我的信息。首先请允许我先介绍一下我的调查报告的题目: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及思考。这篇文章我......

    三官村村民自治问题调查报告

    三官村村民自治问题调查报告电子信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课题组6月29日,我校电子信息分院大学生实践“三个代表”小分队一行10人在老师的带领下,结合“三个代表”指导思想,前往安......

    三官村村民自治问题调查报告

    三官村村民自治问题调查报告 2月10日我在我们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结合和贯彻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地村民自治问题展开调查,现将课题组对三官村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议、......

    三官村村民自治问题调查报告

    一、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问题,关键要克服瓶颈制约,找准平衡基点,整体推进。村委会民主选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诸如选举的理念、选举的功能、选举的技术、选举的程序等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