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供水情况调查报告
1
农业供水情况调查报告 3 篇
农业供水情况调查报告第 1 篇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国情决定农业供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县物价局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结合访民问计调研活动,深入等乡(镇)部分村组农户及水管单位,就全县农业供水这一社会关注课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全县农业供水仍存在许多问题,加强农业供水管理刻不容缓。
一、基本现状
县地处平原向西北山区过渡地带,土壤类型繁多,水资源利用难度大,人畜饮水和农业用水相对比较困难。全县辖7 个乡(镇)102 个村,总人口 19.42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5.56 万人,共有耕地面积 24.31 万亩,实现有效灌溉面积 12.45 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 11.86 万亩,农业供水灌溉受益人口达 10 万余人。
(一)农业水利功能得到显现。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先后修复了八大河水及部分堰塘,修建了晓坪、友谊、泥龙等一批蓄水量相对较大的水库和东干渠引水工程。截止年底,全县拥有小型水库 52 座、堰塘 9284 口,引水水渠 815 条,水库有效蓄水量 2486.3 万立方米、堰塘
蓄水引水量 1640.2 万立方米,已建成提水泵站 118 处,装机 4436 台套,基本上形成了东干渠、晓坪两大万亩以上的灌区。仅去年全县就完成农田水利工程 2279 处,新建改造末级渠系 75 公里。农业水利工程功能的显现,为全县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94511 吨,水稻、油菜籽亩产量分别达到了 509 公斤、128公斤,确保了全县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二)农业灌溉形式多种多样。处在丘陵山区过渡地带,耕地所处位置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灌溉形式呈多样化。一是蓄水灌溉,利用水库、堰塘蓄水灌溉;二是引水灌溉,利用主干渠等水利工程引水灌溉;三是提水灌溉,利用泵站提水灌溉;四是自流灌溉,利用小河沟渠地理优势自流灌溉。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全县水利工程划分为县、乡(镇)、村(组)、个人四级管理,其中县级水利部门主要管理一渠(东干渠)、二库(友谊水库、晓坪水库),乡(镇)管理张桥水库、太平水库,其它水库、堰塘主要划给村(组)或个人管理。
(三)农业水费标准没有突破。农业水费是维系农田水利设施正常运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保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经济来源。由于县属丘陵伴有山区特征,水渠、田口无计量设施,因而未执行省规定的 0.05 元/立方米的计量水价。水费标准是按理论亩用水量 500 立方米计征,3 即最终征收到农户每亩不得超过 25 元。全县分地区不同执行标准各不相同,晓坪灌区执行的标准是 10.75 元/亩,东干渠灌区执行标准为 24.90 元/亩左右。两个主要灌区以外因经济实力、供水成本的不同,实际水费也千差万别,但都控制在 25 元以下。在水费征收上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以农民用水协会为单位集中收取,二是由管水单位委托村、组代收,三是由水管人员直收到户,三种收费方式的比例分别为 30%:60%:10%。
二、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水利建设,我县农业用水得到了有效改善,农业水费管理进一步规范。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业供水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
(一)水利工程效益发挥难。我县水库、水渠等主要水利工程大多修建于 60 至 70 年代,实行的是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三边政策,工程设计标准低、工程施工质量差、工程设施配套不全。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建设欠账太多,再加上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一事一议的新政策难落实和水费收入锐减,投入的运行维护经费大幅度减少,导致末级渠系损毁率上升,工程状况日益下降。到目前为止,全县仍有部分水利工程基础未配套,其灌溉主要是依靠溪沟,即使已经初步配套的水库,渠道因绕山体开挖而成,岩体破碎,加上长期老化失修,漏水严重,渠水利用率低,4 效益十分低下,据初步推算,大部分水利工程水利用率在 50%之间。
(二)干渠支渠改造修复难。因地理条件限制,我县主要水利工程渠道均是绕山体开挖而成,岩体破碎,加上长期老化失修,渗水严重。特别是受山洪爆发等自然因素和开矿、修路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水库、堰塘淤积严重,蓄水能力减少,如晓坪干渠内的万家岩地区因山体滑坡造成 400米渠道毁坏,据初步估计,此段干渠修复需投资 100 多万元。100 多万元对于村级组织或基层管水单位却是一个天文数字,受益村、组无资金修复,只好放弃。像这样毁坏失修的水利工程一些村组还大有渠在。
(三)群众投工出资议事难。要把水利工程建设好,管理好,必须进行科学良性的管理,建立良性发展的机制。但是我县的水利工程县级管理的只是少部分,绝大部分渠系维修任务均由受益村、组、户承担。税费改革后,国家取消了统筹和两工,公益事业实行群众一事一议。由于没有约束力,致使一些地方因众多原因群众议事很难谈拢,受益村、组、户在投工出资上常常出现你投他不投,难以达成协议,时间一长就无人修、无人管。
(四)农业水费足额征收难。一是直接收费难。2004 年,我县将洋坪镇的芭芒店村作为农业水费改革试点村,芭芒店村共有 300 多农户,农户居住、耕地较为集中,水渠质量较
好,这为水费直收到户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通过改革,虽然这个村水费直收到户情况良好,但是因计量点在支渠口,计量手段和量、测水设施不完善,难以实行计量收费,水管人员只能采用平摊水费的方法计算收取。农民反映用水多少一个样,用和不用一个样,既然没有得到公平供水服务,交水费就不合理,所以收取水费的矛盾依然存在,试点难以推广。二是代收水费难。由于水利设施质量、供水距离远近、水资源分配、自然条件差异以及代收水费主体等多种原因,导致协会、村、组代收水费也难收。特别是部分农民对水是商品的认识缺乏,认为水是天上下的,水利是大家修的,用水不应该出钱,交纳水费不自愿,更不自觉。还有的群众认为国家既然取消了农业税,对种粮实行补贴,一点水费国家为什么不补贴,对收取水费存在异疑,产生抵触心理。年全县农业用水仅一渠两库应收水费 50 万元,但实收水费 28 万元,收费率仅占 56%。
(五)农业水价改革推行难。主要是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和一票到户难以实行。一是计量设施不全,无法准确地对农户进行计量用水。二是计量点在支渠进水口,渠系供水渗漏严重、山区高差大,造成放出的水多,农户用到的水少,按供水量计费农民不乐意,按用水量计费又无法计算。三是水费一票到户机制不健全,一票到户需统一票据,需要增加相当的人力进行计量、开票、收费,要完
成此项任务必须建立起一支庞大的水工队伍,健全水价抄表到户的运行机制。由于原因众多,目前农业水价改革的要求还难以全面推行。
三、对策与建议
农业供水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做好农业供水工作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措施。农业供水事关重大,建议从五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加大《水法》宣传教育的力度。我县是一个缺水的山区县,农民群众由于长期受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影响,对水商品的概念淡薄,节水意识不强。目前,许多地方漫灌、满灌,不科学灌田,水资源浪费大。加强《水法》学习,提高老百姓节水意识,提倡合理用水、科学种田已迫在眉睫。要充分运用有效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节水和科学用水意识,树立节水和科学用水光荣的社会风尚。
(二)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投入的力度。要采取国家政策扶持、社会支持和群众广泛参与等措施,加大农田水利工程的融资和投入,加快对水利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末级渠系的改造,努力解决一村一组一户修不了、管不好、不能解决的问题,修好断头渠,修复漏损渠,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要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水利建设。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工程管
理规律的运行机制。深化农村水利改革,探索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采取以奖代补、一事一议等形式,调动农民兴修水利工程的积极性;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逐步理顺非经营性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明确建设主体和管护责任;加快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实行用水户自主管理与水管单位专业化服务相结合。深化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水利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提升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大建立农业用水补贴机制的力度。据调查,农民群众普遍反映现在党的政策好,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费,农民种粮、购买农业机械、电器等均有补贴,唯独还要收水费,为什么农业用水国家不补贴呢?农业水费、农业用水所耗的电费、维护费、管理费是农民的一大笔开支,农业用水成了老百姓的一块心病,严重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建议国家加速建立农业用水补贴机制。一方面改革农业供水补贴体系,将水利工程维修、维护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养老保险、福利等基本费用纳入到以钱养事体制之中,调动水管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农业用水实行补贴,进一步减轻群众负担,让农民群众享受更多改革成果。(四)加大推进建立科学水价制度的力度。水价是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经济杠杆,对水资源的配置和管理起重要的导向作用。农业供水既要遵循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又要
充分考虑农业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在政府制定农业供水价格时要从紧、从严、从低。要因地制宜推进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农业供水终端水价改革,确保农业生产和农业水利建设健康发展。(五)加大农业水费征收管理的力度。要求建立农业供水补贴机制,并不等于不收取水费,农业用水受益户不仅要积极履行缴纳水费的义务,水管理单位还要加大征收水费的力度。一是建立灌区农民用水者协会。农民的事情让农民自己管理,建立并规范运行的农民用水协会是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农业水费核定后,统一由灌区用水者协会征收管理,以协会为单位收取水费,并将水费用于协会的运行和维修渠系工程。二是合理确定管护范围。干渠以下的管、用、收费划给协会动作,让灌区群众参与修、管、用、收费,解决群众的疑点。三是加强水费使用的监督管理。供水单位、用水协会对水费收取与使用要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要认真建立农业水费公示制度,用水季节过后张榜公布,实行用水量、水价、水费、使用四公开,接受村民监督,提高水费收取和使用工作的透明度。
农业供水情况调查报告第 2 篇
概述
1.1 浙江省的自然地理状况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在北纬2712~3130,东经 118~123 之间,东临东海,南接福建,9 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全长约 605 公里,因江流曲折,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为浙。省会杭州市。
浙江省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 450 公里。全省陆域面积 10.18 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的 1.06%,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全省面积中,山地和丘陵占 70.4%,平原和盆地占 23.2%,河流和湖泊占 6.4%,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浙江海域广阔,岛屿星罗棋布。海岸线总长 6400 余公里,居全国首位。2000 年底全省耕地总面积为 1607560 公顷(2411.34 万亩),人均只有 0.516 亩。
浙江地形复杂,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山地的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中部以丘陵为主,大小盆地错落分布于丘陵山地之间。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全省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中山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
省内河流众多,主要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曹娥江等八大水系。
浙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以晴冷、干燥天气为主,是全年低温、少雨季节。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东南风为主,海洋带来充沛的水汽,空气湿润,是我省高温、强光照季节。春秋两季为东夏季风过度时期,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甚多,10 冷暖变化亦较大。
本省平均气温在15o~18.0oC之间,年均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3月~7月初的春雨和梅雨降水量最丰富,7~8 月盛夏,干旱少雨,唯沿海有台风雨补充,入秋后,9 月份有一短暂秋雨期,10 月至翌年 2 月降水量最少,多晴冷天气。
1.2 浙江省社会经济条件
浙江省行政区划分设为杭州、宁波、温州等 11 个地级市,下辖 39 个县、25 个县级市和 24 个市辖区。据 2000 年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含外来人口)总数为 4676.96 万人,其中全省农业人口 3506.19 万人,占总人口的 74.97%,全省人口密度为 459 人/平方公里。2000 年底我省耕地 2411.34万亩,其中水田 1858.4 万亩,人均占有耕地 0.516 亩;国内生产总值 6030 亿元,人均 13400 元。
浙江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较早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经济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经济实力迅速上升,到 2000 年,国内生产总值 6030 亿元,名列全国前茅。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乡镇企业发达、农村工业生机勃勃,是浙江在全国实现工业赶超的主要因素。专业市场、工业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组合成区域特色经济,很好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1.3 浙江省的水资源状况
浙江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937.24 亿立方米,按单位面积计算的水资源量仅次于台湾、广东、福建,居全国第四位。但由于人口密度高,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 2004 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水平。十年一遇的枯水年份,全省水资源总量约为 579 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 1238 立方米。
浙江省水资源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降水和河川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很不平衡,80%的水资源分布在山区,而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平原和滨海地区不到 20%;2、降水及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3、河川源短流急,丰枯相差悬殊;4、水污染日趋严重,全省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主体水域中,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一、二、三类水标准的占 74.3%;符号四类标准的占 22.6%;其余为五类或劣于五类水质,大部分平原河网地区的江河污染仍在发展,城市饮用水普遍受到威胁。
2000 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为 949.00 亿立方米,折回径流深 920.3 毫米,占水资源总量的 98.5%,地下水资源量为211.65 亿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量(196.98 亿立方米)为14.67 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 963.67 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 2060 立方米。
1.4 浙江省农业用水现状调查的必要性
1.4.1 农业用水存在的问题
农业用水是我省用水大户,据粗略估计,其用水量约占
总用水量的 60%左右,随着我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比例急剧增加,用水矛盾日益突出,为保障城镇用水,许多地区不得不把原先以农业灌溉为主的水库水源转向城镇供水。这就要求农业用水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通过节水灌溉、调整种植结构等措施尽可能节约用水量,以缓解日益突出的用水矛盾。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目前的农业用水存在较严重的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
1、水资源意识的淡薄。绝大多数被调查的农户认为水是天上落下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况且浙江雨量丰沛,不利用也会白白流入大海,不用白不用的思想比较严重;
2、灌水不科学。灌水的形式大都采用漫灌,水稻田内常流水,山区、丘陵地区串灌串排较严重;
3、用水管理不善。绝大多数水库、灌区大部分没有较好的用水计量装置,对其承担的灌溉区域在某一灌溉期所需水量缺乏较准确的掌握,放水灌溉具有较大的任意性和盲目性;由于硬件原因我省目前还无法进行计量收费,农业用水基本上均按面积(水稻田)收费,管理体制上无法调动农业用水户节约用水的积极性。
1.4.2 农业用水现状调查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农业用水一直是我省用水大户,随着我省粮食市场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农业种植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将大幅减少,其它各种经济作物
的种植比例大幅度增加,传统农业正向着效益农业逐步转变,农业用水量已发生较大变化。通过对我省农业用水现状的调查,摸清我省农业用水现状、主要作物用水占用比例、农业用水量和作物种植结构的关系等,同时分析其变化趋势;为我省当前正在推广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供依据,为农业节水灌溉定额试验研究提供详实的资料,为制定出较准确、符合我省当前实际的灌溉定额提供素材。农业用水调查是开展计划用水、节约用水重要的基础工作。另一方面,随着我省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比例急剧增加,用水矛盾日益突出,为保障城镇用水,许多地区不得不把原先以农业灌溉为主的水库水源转向城镇供水,通过对我省农业用水现状的调查,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配置,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浙江省农业用水现状调查实施过程
2.1 浙江省农业用水现状调查方案的设计
2.1.1 调查方案设计原则
由于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涉及国民经济每一个领域,用水状况相当复杂,调查方案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一、考虑区域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水需求的影响;
二、考虑区域自然地理的不同特点对水资源供给和需求
的影响;
三、确保用水数据采集的可行和可靠;
四、调查的内容要符合现行的法规和相关的规范;
五、重视现状基础调查资料,结合历史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2.1.2 调查方案的拟定
为取得较详尽、真实的资料,保障最终成果的可靠和准确,在水利厅农水处的指导下,我们根据方案设计原则,结合本次调查的具体要求,拟定如下调查实施方案:1、在全省 11 个地市中确定了 21 个较有代表性的县市作为本次农业用水调查的对象(具体地点见表 2.1),并拟在每个被调查的县市中选 1~2 个乡镇,每个乡镇选 1~2 个村进行实地调查;2、考虑到本次调查涉及的面很广,需调查的内容较多,时间紧等因素,决定本次调查采用查阅有关资料、问卷、走访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农户、实地参观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手段;3、在调查了一些县市后,先对已取得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以及时发现在调查过程中忽略的问题,查漏补缺;4、对剩余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5、对所有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完成调查报告。
2.1.2.1 调查地点的确定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用水情况已发生较大的变化,不少作物的灌溉用水
量地区差异已明显变小,要取得较有代表性的调查数据,首先要确定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地点。我们根据调查目的结合浙江省的自然地理分区情况,确定调查地点如下表:(略)
2.1.2.2 设计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设计得是不是比较全面,是不是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关系到调查进展的速度与准确度,我们在参考其他项目组相关调查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本次调查的目的和要求,设计如下调查内容:
1、居民生活用水状况
包括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状况。其内容有家庭人口、家庭收入、家庭地点、卫生设施、淋浴设施、洗衣机、住房面积、年用水量、月用水量、水源等。
2、农业用水状况
农业用水状况调查是本次调查的重点。主要调查被调查地的土地面积(旱地、水田、菜地、山地、鱼塘等);种植结构(单季稻、双季稻、果园、经济作物、鱼塘等);各种主要作物在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的单位面积用水量(灌溉定额)、灌溉取水水源;农业用水费用的收取情况;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情况等。
3、工业用水状况
主要是调查乡镇企业(年产值 500 万元以下)的工业用水量情况。内容涉及工业企业名称、水源、取水许可证、计
量设施、年用水量、年产值等。
4、乡村自来水厂供水状况
调查乡村自来水厂供水状况,以从不同途径验证乡镇居民生活用水、城市公共设施用水、工业企业用水等情况。内容包括自来水厂名称、水源、取水许可证、取水口地点、供水规模、供水人口、原水价格、自来水价格、年供水量、月供水量、年用水量。
2.2 调查人员的组织和管理
因本次调查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为保质保量地如期完成任务,我们共抽调了 8 名骨干教师,组织了 4 个调查小组,每个小组配两个教师,两个学生。
为验证调查表格的可操作性,在 9 月底派出第一组和第二组进行了试调查,发现问题后及时对调查表格进行了调整,同时进行了经验交流。
为保证调查资料的可靠性、一致性,项目组做了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出去调查之前,召开了数次碰头会统一思路;并对参加调查活动的教师、学生进行了培训指导;在调查过程中,各小组成员服从指挥,密切配合,分工合作,保证了整个调查工作的及时完成;调查结束后,对所取得的资料交由专人保管,并及时录入计算机进行统计整理。
2.3 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2.3.1 数据采集
2.3.1.1 数据采集的依据及方法
本次调查涉及的面很广,需调查的内容较多,故调查采用查阅有关资料、问卷、走访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农户、实地测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手段。每到一地,我们首先认真查阅当地的 1996~2000 年的统计年鉴、统计年报、地方志、当地的有关的水利报表及各类相关的统计报表,对其中与本次调查有关的数据和文字进行摘录;然后走访灌区、水利站、农技站、畜牧站、自来水厂等有关单位,咨询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获得有关数据和相关信息;再深入农户进行问卷抽样调查,了解农村耕种的一些实际情况。通过不同途径获得各种资料,有利于统计分析时互相验证,提高成果精度和可靠度。
2.3.1.2 调查表格的说明
为获得有效的、真实的数据,在浙江省农田水利总站的帮助下,我们根据本次调查的内容制作了各类表格 6 种,分别为:县、乡(镇)、村基本情况表、农业灌溉用水情况调查表、农村用水调查表、农村工业用水调查表、农村居民家庭用水调查表、服务业用水调查表等。
1、县、乡(镇)、村基本情况表
主要收集县、乡镇、村的面积,可开采水量、工业、农业、生活等各类用水量,耕地面积,总产值等有关数据,通过查阅当地的统计年鉴、镇(乡)政府的统计年报、地方志、18 水资源年报、水资源规划等采集。
2、农业灌溉用水情况调查表
包括三张表格:第一张表格主要用来收集被调查的乡镇、村的 1996~2000 年的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用于今后分析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第二张表格主要用来收集被调查的乡镇、村的各种作物在不同水平年的灌溉定额;第三张表格主要用来收集被调查地灌区的基本情况,水费的收取形式等。第一、三张表格通过查阅镇(乡)政府的统计年报、灌区规划、管理材料等相关资料采集,第二张表格通过咨询农技人员或走访农户根据其提供的各种作物的生长期、灌水时间、灌水次数、灌水量等信息。
3、农村用水情况调查表
此表格主要用来收集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家庭畜牧业用水、家庭作坊用水等有关用水量。通过深入居民家中,根据居民有关记录和经验或通过其家用储水设施的大小、用水时间或水泵抽水情况换算采集。
4、农村工业用水情况调查表
本表主要收集年产值 500 万元以下的农村工厂企业,服务业以及其他公益事业用水量。主要通过查阅企业和自来水的统计报表和询问有关人员采集。
2.3.2 数据的统计分析
由于调查所得的数据非常多,而且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19 所以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采取分步进行的方法。首先将所有原始数据按调查县市一一录入计算机并校对;然后按县市统计各类作物的灌水定额、灌水量,统计 1996~2000 年各种作物种植面积并分析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分类统计生活、工业、畜牧业等的用水量,并初步分析资料的可靠性;再对所有调查对象按杭嘉湖平原(桐乡市、德清县、平湖市)、萧绍虞平原(上虞市、萧山市、余姚市)、金衢盆地(江山市、兰溪市、义乌市)、沿海平原(苍南县、乐清市、玉环县)、海岛(定海区、普陀区)、其他山区(建德市、安吉县、松阳县、云和县、嵊州市、奉化市、温岭市)等六类地区进行分类,由加权平均法求得各地区的各种作物的灌水定额、灌水量,生活、工业、畜牧业等的用水量,并进一步分析验证资料的可靠性和统计结果的合理性;最后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对未来的农业用水进行预测,提出本次调查的结论和建议。
2.3.2.1 统计区域的划分
根据浙江省的自然地理状况,我们在统计了各调查地的灌溉定额和年降雨量并结合其他项目组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将本次调查地点分成六大统计区域,分别为:杭嘉湖平原(桐乡市、德清县、平湖市)、萧绍虞平原(上虞市、萧山市、余姚市)、金衢盆地(江山市、兰溪市、义乌市)、沿海平原(苍南县、乐清市、玉环县)、海岛(定海区、普陀区)、20 其他山区(建德市、安吉县、松阳县、云和县、嵊州市、奉化市、温岭市)。
统计区域划分的一点说明:浙江的土地山区和丘陵区占了绝大部分,本次统计区域划分时将其分成金衢盆地和山区两块,主要考虑到浙北山区范围较小,而且根据本次调查,只有安吉一个代表点,故并入山区统一处理。
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分析
一、从数据采集的途径来看:本次调查的大部分数据都采用实际记录数据或摘录自各地的统计年鉴、统计年报、地方志、各类公报、规划设计材料,而上述相关资料都已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查,可靠性较高;另外有些数据虽是根据农户或农技人员的经验估算出来的,有一定误差,但他们长期从事相关工作,总体仍有可靠性和可信度。
二、从与其他资料的比较情况来看:我们将整理后的有关数据与类似的调查情况比较来看,虽然调查方法、调查人员、调查地点都不同,但相关数据互相之间的误差在 3%11%,应该说基本上是在许可范围内。
三、从地区之间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来看:将调查取得的有关数据进行地区间的比较,发现类似的自然地理地区的情况比较接近,呈现一定的地区分布规律,由此亦可判断调查数据是比较可靠的。
四、从统计分析的成果来看:根据调查资料按统计区域
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水稻、蔬菜、玉米、麦子等主要作物的灌溉定额与其所在的自然地理分区的特征比较吻合,说明分析采用的数据是可靠的。
五、除了本课题组组织调查的 21 个县外,还参照了其它项目组 8 个县的调查资料(其中 3 个县重复调查),这些县有:乐清、瑞安、定海、岱山、平湖、海宁、东阳和磐安,其中乐清、定海、平湖 3 县为重复调查。从重复调查的内容看是基本一致的。说明调查得到的数据是稳定的。统计分析成果
3.1 农业灌溉定额
3.1.1 水稻的灌溉定额
水稻的灌溉基本上采用漫灌的灌溉方式,由于各类水稻的播种时间和生育期不一样,而且不同地区的降雨量影响因素也不一样,因此不同地区、不同水平年的水稻的灌溉定额是有差异的。根据分析结果可见枯水年份(保证率 85%~90%)最大,在早稻、连作晚稻和单季稻三种水稻的品种中,单季稻的灌溉定额最高。
在地区类别中,早稻山区最大,枯水年份分别为 378 m3/亩,晚稻沿海平原、山区最大,枯水年份分别为 428 m3/亩和 424m3/亩,单季稻则沿海平原最大为 489 m3/亩。
早稻、晚稻及单季稻海岛区均为最小,枯水年份分别为223 m3/亩和 182m3/亩和 207 m3/亩。
早稻、晚稻及单季稻苦枯水年的灌溉定额全省平均分别为 330m3/亩、374m3/亩、383m3/亩。(如图 3.1~3.3)
3.1.2 玉米的灌溉定额
玉米大都采用沟灌,每次灌水约 15cm,总灌水量按灌水深度乘以面积的 1/5 计算,每次约 20m3/亩。根据地区的不同,玉米的灌溉定额是有差异的,山区最大,海岛最小,枯水年份分别为 188 m3/亩和 100m3/亩,全省平均为 146m3/亩。
3.1.3 大麦、小麦的灌溉定额
大麦与小麦大都采用沟灌,每次灌水约 10~20cm,总灌水量按灌水深度乘以面积的 1/5 计算,丰水年大麦、小麦均年前灌溉一次,每次每亩 15~30m3,平水年大麦、小麦均年前、年后各灌溉一次,每次每亩 15~30m3,枯水年大麦年前灌溉一次,年后灌溉两次,小麦年前灌溉一次,年后灌溉三次,每次每亩 15~30m3。根据地区的不同,大麦、小麦的灌溉定额是有差异的。大麦的灌溉定额山区最高,枯水年份为87 m3/亩;小麦的灌溉定额金衢盆地最高,枯水年份为 107m3/亩;大麦和小麦的灌溉定额均以海岛地区最低,枯水年份分别为 60 m3/亩、80 m3/亩;全省平均为 77m3/亩、94m3/亩。
3.1.4 蔬菜的灌溉定额
大棚蔬菜的灌溉以滴灌为主,露天种植的蔬菜以浇灌为主。由于蔬菜的品种很多,难以一一分类调查清楚,本次调
查中的蔬菜品种以叶菜为主(如青菜、白菜、芥菜、莴笋等),它们平水年的一季灌水量约为 30~80 m3/亩,直立茎类的果菜(如茄子等)的灌溉水量约为叶菜的 1/2~1/3 左右。由于蔬菜品种繁多等原因,在确定蔬菜的灌溉定额时我们作了一定的均化处理。根据地区的不同,蔬菜的灌溉定额是有差异的,山区最大,萧绍虞平原最小,枯水年份分别为 91m3/亩和 78m3/亩;全省平均为 83m3/亩。
3.1.5 瓜果的灌溉定额
这里所指瓜果主要是藤茎类瓜果(如丝瓜、黄瓜、南瓜、冬瓜等),大面积露天种植的瓜果以沟灌为主,大棚种植以滴灌或浇灌为主,小面积露天种植以浇灌为主。根据地区的不同,瓜果的灌溉定额是有差异的,山区最大,萧绍虞平原最小,枯水年份分别为 107m3/亩和 81m3/亩;全省平均为96m3/亩。
3.1.6 油菜的灌溉定额
油菜的灌溉方式基本上与大麦相同,因而它的灌溉定额的确定与大麦类似。根据地区的不同,油菜的灌溉定额是有差异的,金衢盆地最大,海岛最小,枯水年份分别为 85 m3/亩和 50m3/亩;全省平均为 71m3/亩。
3.1.7 薯类的灌溉定额
薯类大都采用沟灌,丰水年灌 1~3 次,平水年灌 2~5次,枯水年灌 4~7 次。根据地区的不同,薯类的灌溉定额
是有差异的,金衢盆地最大,海岛最小,枯水年份分别为 178 m3/亩和 110m3/亩;全省平均为 155m3/亩。
3.1.8 茭白的灌溉定额
根据地区的不同,茭白的灌溉定额是有差异的,但从调查的资料中发现,其差异不大,枯水年份最高和最低分别为849 m3/亩和 641m3/亩;全省平均为 687m3/亩。
3.1.9 芋艿的灌溉定额
根据地区的不同,芋艿的灌溉定额是有差异的,但从调查的资料中发现,其差异不很大,枯水年份最高和最低分别为 190 m3/亩和 140m3/亩;全省平均为 147m3/亩。
3.1.10 淡水养殖的灌溉定额
淡水养殖的用水量主要受所养生物的生命特征影响,因此它的灌溉定额地区和水平年的差异性不大,鱼塘的灌溉定额在 2400~2800 m3/亩之间,全省平均为 2620m3/亩,虾的灌溉定额在 1100~1300 m3/亩之间,甲鱼的灌溉定额在3800~4200 m3/亩之间,淡水珍珠的灌溉定额在 1900~2400 m3/亩之间。
3.1.11 其它作物(花卉、茶园、果园和桑园)的灌溉定额
其它作物(花卉、茶园、果园和桑园)的灌溉受种植规模、种植品种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所收集到的资料不是很多。草本类的花卉的灌溉定额在 20~40 m3/亩之间,木本类花卉
的灌溉定额在 20~35 m3/亩之间,盆栽类花卉的灌溉定额在30~60 m3/亩之间。春茶一般不灌溉,秋茶需灌水,规模较大的茶场大多采用喷灌,每年 4~5 次,每次 20 m3/亩左右;其余一般均进行沟灌,每次灌水 15cm 左右,共灌 3~5 次。果园的灌溉因种植品种而异,柑桔一般灌水 1~2 次,每次约 50~60m3/亩。桑园一般不灌溉,主要依靠天然降水,在枯水年需灌溉 1~2 次,每次约 50~60m3/亩。
3.1.12 草莓、西瓜的灌溉定额
草莓的灌溉方式有沟灌和滴灌,以沟灌为主,每次灌水6~10cm,灌 5~6 次左右;西瓜的灌溉以沟灌为主,待土壤湿润后即将水排出。它们的灌溉定额由于所收集到的资料不多,且差异较大,枯水年份的全省平均值分别为草莓 180 m3/亩、西瓜 120 m3/亩。
3.1.13 浙江省主要作物的灌溉定额
根据调查的资料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浙江省各主要作物的灌溉定额,如图 3.13 所示。
农业供水情况调查报告第 3 篇
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约占总用水量的 70%,而农业用水的 90%是灌溉用水。资料显示,按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我国年缺水总量约为 300亿~400 亿立方米,每年农田受旱面积 700 万~2000 万公顷,因缺水少生产粮食 350 亿~400 亿公斤。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解决
水短缺问题,节水是重要途径,而节水首先要在农业上做好文章。
榆次区位于山西中部,是晋中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晋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辖 6 个山区丘陵乡镇,4个平川乡镇,289 个村民委员会,410 个自然村,总人口 53.73万人,农业人口 26.62 万人,农户 8.16 万户。耕地面积 65.6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 2.46 亩。地域面积 1327平方公里,由东向西依次为基岩山区(32%)、黄土丘陵区(36%)、冲积平原(32%)三个地貌单元,山区、丘陵地貌占全区面积的 2/3,靠天吃饭的农田占全区农田的一半还强。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区水资源按人均和耕地面积进行折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290 立方米,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为 185立方米,与全国人均占有量 2770 立方米相比,占 10.5%,与全国亩均占有量 1860 立方米相比,占 10.0%,属水资源严重缺乏型县区(特别是山区、丘陵区)。
一、全区节水农业建设现状
1.工程节水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近几年来,全区上下高度重视发展节水农业,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把工程节水与旱作节水有效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发展节水农业的途径,在政策方面不断完善,形式更加多样,技术日趋成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区的农田水利发展由过去单一
的建设型向效益型转变,按照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工作要求,就如何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资源重组。根据我区地下水资源先天不足、地表水资源利用程度低下而需水量逐年加大的实际情况,在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同时,在拦住天上水(雨水集蓄利用)和蓄住地表水(引洪补源)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通过三年解困,有效解决了丘陵山区群众饮水困难,水保治理和淤地坝建设改善了流域内生态环境,平川农田已基本实现田、林、路、机、电、井、渠七配套,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截止目前,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38.7 万亩;完成节水灌溉面积 15.23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 23%;完成滴灌工程 15 处,滴灌面积 0.99 万亩;实施喷灌工程 133 处,喷灌面积 4.73 万亩。全区拥有小型水库 5 座,总库容为 1395 万立方米;机电井2350 眼,配套机电井 2334 眼,装机容量 29929 千瓦;机电灌站 152 处,安装提水设备 2753 套(台),总装机容量 40408千瓦。灌渠主渠道 2896 公里,建成防渗渠道 2781 公里,铺设地下输水管道 1047 公里,修筑渠系建筑物 38 座,塘坝 9处。圆满完成了九五计划农业高效用水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重点节水示范区。丘陵山区根据立地条件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成为我省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示范工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80 万元,可改造东阳镇 25000 多亩土地。乌金山黑河滩涂
土地开发项目,总面积 1210 亩,是我区有史以来投入最多、规模、质量、标准、配套的土地开发项目。
2.旱作节水农业迈出新步伐
旱作节水农业工程是我区为提高旱区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旱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点工程。我区以旱作节水农业建设规划为基础,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集水、蓄水、保水、节水为主要建设内容,实施建园区、创精品为主的水资源综合资源利用技术,努力提高工程田科技含量和综合生产能力,有效地降低了旱灾所造成的损失,显示出了旱作节水工程建设的巨大威力,推动了全区旱作节水农业工程的实施。概括起来讲,主要创新了三种节水农业模式:
一是丘陵旱垣雨水集蓄灌溉旱作农业模式。什贴镇李坊村地处典型的丘陵旱垣地区,全村 1629 人,耕地 5873亩,全部为旱地。该模式集雨水集蓄灌溉和高标准大棚设施为一体,围绕节水、高效两个重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旱井建设,统一标准,每个旱井蓄水 50 立方米,配备旱井混凝土集雨场 200平方米,矩形沉淀池 1 个,排退水管道1 条,潜水泵 1 台。二是大棚建设,介于温室和普通拱棚之间,适合于丘陵旱垣地区,抗风能力强,保温性能好,能有效延长生产时间。棚体总长 60 米,每个棚配置工作房一座,潜水泵一台。三是配套设施建设,配套 280 米扬程水泵一台,29 100 立方米水塔一座,管道 6900 米,低压线路 1600 米,循环道路 4000 米,每棚配备潜水泵一台。截止目前,共完成投资 270 万元,完成工程总面积 280 亩,打旱井 230 眼,建设墙体型大棚 50 座,种植延秋大田蔬菜 200 亩,大棚菜收益亩均可达万元以上,大田菜收益亩均可达 3000 元以上。该工程为我区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走出一条崭新的路子。
二是水肥一体化综合节水模式。我区坚持运用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相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发展喷灌、微灌、管灌等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工程,重点抓好节水增效园区建设,积极探索充满活力的节水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乌金山镇 2005 年总投资 50 万元,规划建成北胡、南胡、峪头三村 250 亩水肥一体化示范区。该项目是农业部推广的新技术,为全市第一家。采用新技术后,每棚均可节本增效 1000 元。该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①首部,包括进水口、文丘里施肥器、筛网式过滤器及 pvc 球阀等部件;②田间管网,由 pe 管连接首部至田间;③滴灌带,采用美国 toro 出品的补偿式滴灌带,具有较好的抗堵性能。从实际应用效果看:①节水,节约灌溉用水 90-120 方/亩,节水率 35-40%,减少投资 56 元/亩,每方水生产效益 28 元,比项目实施前每方增收 3 元;②节肥,节约肥料 40-60 公斤/亩,节肥率 30%左右,减少肥料投资 100-130 元/亩;③节药,30 棚内温度降低 18-20%,病虫害发生率降低 70-80%,节约农药费用 100-120 元/亩;④省工,省去人工开沟、灌水等田间作业,每亩可节省人工 5 个,减少投资 100 元/亩;⑤增产,棚内微循环改善,达到平衡供肥,作物增产 5%-9%;⑥提质,及时合理供肥,优化生长环境,使产品优质优价;⑦改土,局部浸润灌溉,使土壤保持团粒结构,不板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三是双水源四位一体高效设施农业模式。东赵乡石羊坂村地处榆次东北丘陵旱垣山区,全村 142 户,耕地 1461亩,全部为贫瘠的旱地。2005 年,他们投资 100 万元,建成31 套双水源四位一体温室大棚。双水源即依靠棚面集雨、旱井储存为主要水源,人畜吃水为补充水源。四位一体即棚前养殖、棚内种植、滴灌供水、沼气循环。通过发展双水源四位一体高效设施农业模式,石羊坂人种出了百余年来第一荐蔬菜,实现棚均收入 1 万元,纯收入翻番 20 倍以上。尝到甜头的石羊坂人更坚定了发展致富产业的信心,今年在原有31 套温室的基础上,又上马了 29 套温室。
二、节水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区在农业节水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节水工程投入少,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目前,我区对农业节水工程的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以 2005 年为例,全区集中资金重点扶持节水增效园区项目建设,其中国家投资包括吃水工程 12 处,97 万元、东阳农业综合开发二期工程 240 万元、黑河造地工程 650 万元、集雨灌溉工程 35 万元等。补助标准为每亩 80100 元,补助金额仅占工程投资总额的 1/4。在全区节水灌溉工程总投资中,群众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及集体、企业投资占到了 67%,比例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水灌溉的发展,与社会对节水的迫切要求不相符。
2.节水园区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农业节水增效园区的建设,是农业节水的一个新尝试,园区的管理是一个新课题。从目前的情况看,各乡镇普遍重视园区的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手段不断完善,但还存在不平衡现象,特别是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与当前农村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还需有一个解决的办法。
3.对旱作节水农业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对我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战略地位和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灾年抓的紧,丰年抓的松,旱作区抗旱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我区虽然从 2000 年以来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综合开发等农田基本建设,农田基础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目前仍有 50%以上的农田属中低产田,特别是山区丘陵旱垣地抵御
自然灾害能力更弱,基本上处于雨养农业的状况。
4.对旱作节水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功经验的推广力度不够
首先是对农科教联合研究开发和推广旱作节水新技术的组织力度不够,存在着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研究成果多、可转化技术少等问题。其次是对现有的旱作节水农业典型经验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速度较慢,影响了全区旱作节水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5.各有关部门的协调还需进一步加强
农业、水利、农机等涉农部门之间的协调存在一定差距,使得工程节水与农艺节水结合的不够紧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节水农业整体效益的发挥。
三、进一步加快节水农业建设的建议
1.继续加强对节水农业建设的组织领导
区直各部门、各乡镇要进一步提高对节水农业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节水农业建设工作。区级都应成立由政府牵头,农业、水利、农机、林业、计划、财政等有关部门组成的领导机构,积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同时,成立由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专家参加的技术指导组,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工作。此外,还要多途径、多层次加强对节水农业建设的宣传和发动,提高全社会对节水农业的认识,把支持和参与节水农业建设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
动。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立和完善不同类型的节水模式
全区经济和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走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并重、工程技术与农艺技术相配套、蓄水保水技术与节水管理技术相结合的路子,丘陵区突出保水、蓄水,平川区主要抓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突出保墒和培肥。
3.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全面推进节水农业的建设
节水农业的建设,涉及工程与生物、农艺与农机、设备配置与管理等多学科和部门,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及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节水农业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以推动节水农业工作的发展。
4.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现代节水农业的建设,关键要依靠科技进步。首先要加强节水新技术的引进、研究和开发。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以及生产企业要加强协作,选择一批先进实用的技术课题联合攻关。其次是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针对目前存在的农业科技成果整体应用水平偏低、科技成果转化速度较慢、许多已成功的科技成果并未形成生产力等问题,要
从各方面入手,努力提高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素质,为节水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应选择一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适用技术,因地制宜大面积推广。
5.制定和完善发展节水农业的鼓励政策,建立健全法规保障体系
首先,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政策,为节水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向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资。其二,要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逐步建立由政府、企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参与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产业化模式。其三,要建立起监管力度大、操作性强、有利于发展节水农业的地方性法规保障体系,使节水农业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
第二篇:农业龙头企业调查报告
国务院出台政策支持农业龙头企业 http://.cn2012年03月08日 22:17粮油市场报
本报讯(记者 王影影)3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意见》表示,国家将通过政策扶持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农业产业化大型龙头企业。
湖北奥星粮油工业集团董事长梁红星在接受粮食市场报记者采访时说,此次出台的《意见》有27条,都是利好,基本覆盖了企业发展的各方面。《意见》提出,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目前国内龙头企业大部分规模不够大,品牌意识不强,只有通过兼并重组才能尽快完善经营体系,并集中力量进行品牌化建设及资本化运作。”他认为,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及科研机构成果落地慢的关键在于人才断层,应鼓励和引导科技人才到龙头企业就业。
融资渠道畅通是龙头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因素。《意见》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在境外发行股票并上市,增强企业发展实力。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曾表示,要提升资本市场对农业等薄弱领域支持服务能力,主动贴近“三农”需求,提升资本市场对农业、食品工业的支持服务能力,开发更多面向农业和农民的证券期货产品。
在政策落实方面,《意见》提出,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资金,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产品(11.72,0.17,1.47%)收购的支持力度。同时鼓励担保机构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担保服务。近年来,我国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及资金支持逐年增加。财政部表示,2012年中央计划安排36亿元用于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帮助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
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存在大量浪费,物流成本已占农产品流通总成本的18%,而发达国家仅为5%~10%。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对记者表示,要解决这些顽疾,农业龙头企业责任重大。龙头企业应积极引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组织形态,并利用科技创新将智能农业生产与智能农产品流通对接,提高流通效率。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农业龙头企业应发挥桥梁作用,引导农民将生产与市场结合起来,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及不稳定性,防止农产品价格波动过大。据了解,目前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已达到1253家,占全国各类龙头企业总数的1%左右。
第三篇:农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农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农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
摘要: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在家乡松阳县,通过调查,深入地了解了当地农村现状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状况。本文就农业产业化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关键字:农业产业化;农村土地紧缺;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增收;新兴乡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xx年温暖的春风已经悄然吹过我们的脸庞,过去的xx年,党和国家继续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推进了农村经济、教育、医疗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全社会对于“三农”问题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乘此东风,寒假期间我针对家乡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做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通过走访农户、乡镇政府,了解了农村农民的收入、支出结构以及农村的医疗卫生和教育等的状况。通过调查走访,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并就发现的一些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访问了当地有关部门的政府工作人员,最后结合自己的思考得出了本报告。
一 总况
家乡松阳县位于浙江省南部,是闽浙山地绵绵群山中一颗未经雕饰的天然宝玉,拥有浙南最大的山间盆地——松古平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松阳18xx年来经济殷实、民风淳朴、社会安宁的社会环境。宋代状元沈晦更有“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顾”的衷心赞叹。然而正是这种小农经济的封闭思想,让我县在全省上下卧薪尝胆、背水一战大力发展中国市场经济的最早的主体——中小民营企业的改革发展大潮中错失了不少机会,比起周围的发达地区,我们落后了许多。在全省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xx年,我县的人均gdp却只有全省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特别是占全县人口87.5%的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xx年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60元,而我县却只有3209元。
我县农村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样本:平原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乡镇附近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山区村——贫困中的。
根据政府部门的统计报告以及实际调查了解,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茶叶、食用菌、水果和蔬菜已经成为四个上亿元产值的全县农业主导产业。近几年来茶叶生产的发展尤为迅速,xx年产值达1.45亿。而新建成的浙南茶叶市场已成为全省最大的茶叶市场之一,种植茶叶则成了平原乡如下面要提到的新兴乡广大农民增收的一个特色产业。
而在中心城镇附近,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出售所得早已不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不少农民也赶着浙江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大潮,许多农民转为从事工商等产业,有的甚至开始回过头来投资农业,致力于搞农业产业化,如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等。他们的收入主要是源于经营性收入、创业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
此外,县内也有一些山区乡镇,其耕地面积少而且土地贫瘠,缺少合适的经济作物,本身工业又不发达,无法满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于是外出务工就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如象溪镇就是这样的典型。全乡耕地面积6172亩,而劳动力就有8855人之多,人均耕地只有0.7亩。全乡共有2396人外出打工,有的村甚至有一半以上的劳动力输出。
二 现状及问题
在实地调查走访的一些农户中,有几位的情况较为典型(调查记录见附)。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思考,发现了一些共同性的问题:
1. 农民对于增收状况普遍不乐观,增收的偶然性、风险性过大。
茶农们由于土地有限,无法扩大规模,增收渠道较窄,而且由于产业规模较小,过度依赖市场,而市场价格的涨跌将对其有致命影响。
而从事二、三产业以及外出务工的农民也由于资金、市场、政策环境等对于增收前景抱谨慎态度。
2. 教育投资成为一般农民家庭的最大支出。
我县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已于xx开始全部免除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等以及其他大部分的农村行政事业性收费;我县将从xx年起逐步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制度。过去,按一般的农民家庭来算,大部分家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倘若是上小学或者初中,依赖家里的省吃俭用尚能基本维持,到了高中阶段则不然,在农村地区,一个高中生每年的学费和日常花费需要6000元(调查所得数据)左右。一般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能承担的最多只能是一个孩子上高中的费用,并且倍感拮据;倘若孩子上了大学,便有很多家庭能经不起(在城市人看来并不算什么的)重负,
3. 因病返贫的情况较为普遍,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待加强。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我县已经实施一年,一般要求在县乡级以上医院就医方可凭有效证件报销一定数额以上部分金额的一定比例。对于多数农民来说,一般小病就是靠土方或者买些常用药,舍不得上医院。医疗保险对他们来说形同虚设。而真正去医院的农民,一般花费一两千的,按照规定只能得到一两百的保险金,只能算是杯水车薪。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于我县财政力量有限,一是保障力度较小,二是以钱定人,农村低保应保未保率高达50%,值得政府有关部门引起重视。
4.农村信用社金融信贷事业发展滞后。
调查中,70%(调查所得数据)以上的农民认为“去银行信用社借款”麻烦或很麻烦。事实上,在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普通商业银行考虑到向农民贷款数额小、难以集中、偿还困难等因素为避免风险根本不向农民个人发放贷款,基本上是“只收存款,不放贷款”的状况,而传统的农村信用社由于管理体制落后,没有有效的针对农民的贷款机制,对农民来说也是“贷款难”,虽然近两年国家针对这种状况进行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采取了很多新的措施,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看来收效不大。在农民资金短缺的时候,大部分农民选择“向亲戚朋友借款”或“其他门路自筹”。农民由于“借钱难”,家庭产业化经营发展不起来,致富之路随之变得曲折坎坷,这也日渐成为制约农村农民家庭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新兴乡茶叶产业化情况调查
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农村税费改革、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医疗及教育体系改革、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以及我省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为目标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
由于寒假时间有限,而且我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从事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县从业人员的73.5%,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未来几年我县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因此我把对调查的深入了解的方向定为前面提到的我县第一类农村——平原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走访了我县茶叶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的典型——新兴乡,并访问了政府有关工作人员。
1.新兴乡茶叶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新兴乡经过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和筛选培育,形成了以茶叶为主的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已有茶叶基地一万多亩,产值0.4亿元,高效茶园亩产值超万元。全乡90%以上农户均从事茶叶产业,其中有10%左右的农户办起了茶叶加工企业,而手工作坊式的加工户更是遍地开花。该乡的茶青市场xx年交易量达6900吨,交易额4140万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茶青交易市场之一。品牌意识逐渐深入人心,规模较大的企业普遍重视品牌建设,努力树立本企业品牌。而在这方面,政府也给予大力扶持,连续几年投入上百万打造品牌,松阳银猴系列绿茶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其系列标准经过多次修订后,已开始申报省地方农业标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从xx年开始起步,运作还比较松散。通过茶叶产业的经营,该乡农民人均收入较之传统农业有很大提高,达4388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土地问题
全乡万亩茶叶基地中,除部分由企业主开发的农业基地外,绝大多数是由农户自主开发“一亩三分地”而连接而成的“百衲衣”。农户分散经营,既给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带来了巨大困难,也严重制约了科技推广和机械化生产,增加了劳动成本。如人工一项开支往往占一亩绿茶产值的四分之一,而机械采茶则可以提高功效4-5倍。而且分散经营使大多数农户一户独立完成产供销,无力影响市场供求和价格,导致产业的高风险。而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为“公司+农户”式运作,还未与农户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经常出现价高时农户自行销售,价低时企业又不愿按协议价格收购的矛盾。这些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增收亟需解决的问题。
2)产业链问题
全乡目前的茶叶加工企业由于自身基地有限,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产供销、农工贸联结不紧密,导致本身无法扩大规模。其他手工作坊卫生条件差,管理松散,导致农产品质量问题突出,甚至曾为松阳的茶叶品牌抹黑。由于规模的限制,使得该乡的茶叶加工能力受到了很大限制,许多农户种植的茶叶均以鲜销为主,结果把加工环节的巨大利润送给了外地的.茶叶加工产业。而且大多数加工企业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仅限于初级加工,缺乏精细加工和深度开发,没有自己的品牌,产业链难以延长。另外,本乡的贩销队伍量少质弱,农产品外销多数依赖外地客商。而这本身也是产业链延长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能吸收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还能解决土地紧缺农户分散经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3)品牌问题
打造品牌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品牌需要规模化生产,专业化销售,需要政府、企业、农户的联手来打造。而我县目前虽有银猴系列品牌,有龙头市场,但是大多数企业的规模实力都不到要求,又缺少一支强大的农民茶叶营销队伍,使得我们的品牌无法很好的统领全县的茶叶产业,形成群龙无首的局面。
三 对策建议
政府除了使用有限的财政力量加大对农村发展农民生活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为做好规划引导,为农业发展提供体制创新上的指导与规范,提高农业产业合作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为农户提供有效的信息,一方面鼓励农户转向二三产业以解决土地分散经营的不足,另一方面又要引导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投资本县第一产业或提供服务,以实现产业之间的联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劳动力转移以减少农村人口以解决土地不足问题这两大解决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结合起来。
比如可以组织专业培训,鼓励农户外出开办农产品专卖店,并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借助茶道文化、茶博会、农展会等开拓品牌,增强本县农产品的营销力量。政府还可以与企业携手,建立权威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生产、价格以及气象气候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按市场要求安排经营生产。
在政府的有效引导下,农户应尽量加入行业合作组织,通过借鉴周围地区如金华温州等地的模式,并结合自身实际总结完善,以推进农业基地的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和农业的合作化经营,以扩大产业的规模,延长产业链。只有通过转化和加工才能使农产品增值,创造品牌,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而通过加工业以及后续的宣传销售等行业也能吸收一部分转移的劳动力,而这些行业的壮大又能增强我们的品牌实力,真正做大做强名牌产品,实现整个产业的高效益。
农业产业化还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与“科技兴农”、“生态农业”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比如可以借助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力量,在全县茶叶产量总量扩大的同时进行茶叶产品的深度开发,利用生物科技提取茶叶中的特有成分,制成保健品、化妆品及其他相关产品。还应适时调整茶叶种植规划,实行标准化茶叶基地建设,推广机械化采摘作业,提高工效节约成本。
四总结
调查的意义在于过程!调查的第一天,父亲就对我说。
的确,农村的问题非常复杂,而我所了解的仅仅是一些皮毛,而调查的结果对于农村问题本身是毫无意义的,但调查的过程对于我,却是一种社会的历练,人生的展拓!
中国目前有13亿人口,其中9亿农民,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必然的,“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也需要全社会长期的共同的努力。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促农业发展的环境中,虽然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中国农村、中国农民的未来是无限光明的!
五参考文献
xx年、xx年新兴乡农村经济年报
xx年、xx年象溪镇农村经济年报
xx年松阳县政府工作报告
《农村经济绿皮书 xx-xx:中国农村形势分析与预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农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
假期期间我们专业集体搞了一次关于订单农业调查的实践活动,假期间我主要针对上海市的订单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调查,以下就是我所调查的关于上海市订单农业的一些总体状态。
订单农业作为一种市场导向型的生产经营模式,对于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上海市订单农业虽处于不发达阶段,但发展较快,效果 明显,前景看好,且已经在闵行,浦东以南,宝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有覆盖全市农业地带的趋势。
一、上海市订单农业的发展特点与基本形式
“订单农业”,也称“契约农业”或者“合同农业”,是指供需双方J农户与客户即农产品购买者K根据收益测算签订购销合同,农民按照合同要求进行生产,实行以销定产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上海市订单农业起步较早,但那时仅局限在牛奶等少数几个品种。近年来随着市场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突起、农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今年沪委1号文件的落实和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推行,为订单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宽松的环境,加快了订单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已有86家“龙头企业” 31家粮食收储公司开展订单生产,参加的农户已达133950户,品种40多个,总金额20.66亿元。上海市订单农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与趋势。
1.从牛奶到粮食,订单农业覆盖的品种不断拓展。由于牛奶产业的特殊性,长期以来都以订单的形式组织生产,只不过由过去的国有企业独家订购加工,转变为国有股份、私营企业竞相订购加工。目前全市有规模的乳品加工企业有9家,联系农户850户,奶牛7429头,年牛奶收购量39425吨,产值达6508万元。近几年来,其它农产品的订单也逐步发展起来,主要品种有生猪、獭兔、肉兔、、鸡、鸭等多种畜禽品种,玉米、蔬菜、茶叶、柑桔、猕猴桃、药材、蚕豆、香菇、大葱等几十种农作物品种及部分高值水产品。今年上海市抓住粮食产销市场化改革的机遇,率先将“合同定购”转为“合同订购”,推动了订单粮食的发展。全市落实粮食订单91118份,农户83995户,总计18506万斤J其中早稻13924万斤,晚稻4852万斤K。
2.从传统产品到优新品种,订单农业的产品不断创新。前几年都是当地有什么,就收购什么,销售什么。订单农业主要局限在当地土特产。去年以来,该市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引进了一批新品种,在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发展新产品生产基地,取得了初步成效。又如当今绿色食品成为市场宠儿,龙头企业便发展绿色食品。
3.从国有加工企业到农民合作社,订单农业的发单主体不断增加。过去该市订单农业的主体局限在国有加工企业,现在形成了政府部门、加工企业、营销公司、购销大户、合作社等不同成分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的局面。加工企业是订单农业的主要力量,销售公司是订单农业的重要成份,农副产品购销大户是订单农业的后起之秀。政府部门是特殊的主体,如粮食部门为了完成粮食收储任务,委托粮食收储公司与农户签订粮食生产合同。农业合作社是订单农业的新兴组织。还有一种中间主体,龙头企业与中间主体如农产品贩销大户或经纪人签订购销合同,贩销大户或经纪人再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这种合同履行率非常高,这是一项值得重视的形式。
4.从当地到全国,再到国外,订单农业涵盖的范围不断扩大。为了弥补该市资源不足,订单农业不再局限在本市,已向全省全国甚至国外发展,并且势头强劲。如虹丰集团在黑龙江等建立了20万亩优质米基地。上海兔业有限公司把长毛兔订单发到山东及西部各省,仅辽西地区朝阳县长毛兔已发展到10万只。外企保鲜蔬菜的生产加工企业已成为上海市农业出口创汇的领跑者,年出口额达11亿美元,并且很好地解决了当地的失业问题,为社会安定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5.从产品买卖到跟踪服务,订单农业的内涵不断丰富。现在的“订单”不是孤立的产品买卖合同,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方式;订单农业的主体之间,也不是一般的卖买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利益关系。龙头企业不仅重视结果,而且非常重视过程,竭力为订单农业提供全程服务。一是资金支持。为进行某种资源、产品、品牌、技术开发,企业给农户垫付资金,先付后还。二是物资支持。主要是低价供应或者是赊销生产资料,这在订单农业中比较普遍。三是技术支持。企业为了确保产量和质量,落实了基地建设负责人,并聘请了农业技术专家进行技术辅导。
订单农业体现了以商品合同为纽带的利益分配机制。综合全市的情况,主要形式有四种:
(1)保证价合同。一般按“成本+一定利润”或近几年市场平均价格,确定合同保证价。这种形式比较稳定,农户可以获得稳定收益,而龙头企业则要承担产品市场风险。
(2)保护价合同。龙头企业与农户按一定的标准核定保护价J最低基准价格K,合同约定当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按市场价收购;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按保护价收购。这种形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程度很强,但龙头企业承担的风险较大。
(3)二次分配合同。在合作经济或联合企业中先以合同收购价J有的为成本价K,与提供初级产品的农户进行第一次结算,待销售或加工销售后,再将所获利润分成,按照出售产品数量返还给签约农户。二次分配的意义在于使农工商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使农民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产生的利润。
(4)市场价合同。合同只规定农民供货的数量和质量标准,收购价执行当时市场价格。这种合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承担,企业风险较小。
二.订单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订单农业的发展使我县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新转变,但在实践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订单合同的签订、运作、监管尚不规范。从订单文本看,规范性合同少,意向性协议多 ,存在着内容不全面,格式不规范,标准不具体,责权不明确等问题,可操作性不强,有的 甚至是口头协议而无书面合同,给合同履行带来难度。从订单运作看,有的是企业与乡镇政 府签订协议;有的是通过政府撮合,农民与企业签订协议;有的是重复签订,“一女嫁二郎 ”。从订单监管看,缺乏明确的监管机构和仲裁机构,违约行为得不到迅速公正的处理。主 要原因是订单农业刚刚起步,订单经验和技术不足,需要一段时间摸索;企业特别是农户都 有一种包赢不输的思想,不愿意把合同条款定细,以便在违约时免去责任。
(二).是订单双方的法律意识不强。从农户一方看,主要在订单合同签订以后,当农产品市场形 势趋好,其价格走势明显高于订单时,一些农户为追求眼前利益,常弃订单于不顾,把农产 品私下卖给其他客商或自行销售;从客户一方来看,约定的农产品市场滞销,价格走低,就 一走了之,把损失加到了农民的头上。出现违约是双方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履约的严肃 性,只看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合作的打算。有的订单虽然通过政府、农业部门与农户签订 的,但一旦一方违约,后续工作难以处理。
(三).是利益机制没有真正形成。据调查,3/4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在发展订单位农业过程中,还 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保护收购和实行“二次追利”的不普遍,企业和农户还没有形成利益共 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订单显得比较松散。另外大多数订单位是短期订单,一年一订或一季 一订,质量、品质价格等变动较大,使农户在生产上无所适从,容易导致农业结构的多变和 反复,不利于形成区域化的农业生产格局。
( 四).是缺乏相应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订单农业数量偏少。我县订单农业起步迟,政府、部门、农户对订单的认识不够,宣传和培育力度不够。同时我县农业的生产规模偏小,规模化、基 地化程度不高,制约了订单农业的发展。
三、发展订单农业的对策
发展订单农业,对于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等突出问题,具有 积极的推动作用。针对上述订单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着重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注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发展符合市场需要的优质农产品是农户获得订单的前提 条件,质量是订单农业发展的生命,数量是订单农业的基础。所以发展订单农业始终注重提 高农产品质量和数量,要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来调整耕作制度和优化品种结构,要因 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在发展订单农业中紧紧依靠科技 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加强种子工程建设,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运用先进实用 技术,从各个环节保证农产品的品质;通过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不断增强农民 的质量意识。高的科技含量和一定的规模产量,使农户多赢得订单。
(二).要始终注重培育名牌,不断开拓市场。牌子响,市场旺。在发展订单农业时,政府和部门 要根据本地优势,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效益农业增效的重点来抓。首先要确定品牌。目前着 重抓“两早”。一个是乌牛早名茶。以其“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吸引着各地茶商 ,成为众茶商的抢手货,并多次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市优质农产品金奖和市农业名牌产 品。其次要通过参加国家、省、市举 办的农产品博览会、展示会以及优质农产品评比等活动,不断提高其产品的知名度,促进了 市场的开拓。并要对外举办名优产品展示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当地产品,通过 网上宣传、在大中城市设立办事处等形式,通过名牌扩张来加快发展效益农业。
(三).要依法维护订单的严肃性。订单能否有效履行,是发展订单农业的关键环节。只有订单签 约双方形成了责权利统一的制约机制,订单才能有效履行。在发展订单农业中,一方面把订 单农业纳入法制化管理,维护订单的严肃性,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各种互惠互利、相互 制约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关系,为订单的有效履行创造条件。同时 还要运用政策法规规范订单农业,搞好引导、协调和监督工作,不断完善订单的签订和管理 办法,为当事人提供政策法规咨询、合同纠纷处理等服务,切实保护当事人利益,防止毁约 事件的发生。
(四).要大力培育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是订单农业的直接参 与者 和推动者,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农业 发展特点,积极引导农户通过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创办经济实体,连接生产、加工和销售 。按照“自主经营、自愿联合”的原则,组织互助合作的联合组织,成立行业协会、经济 专 业合作社,发挥他们在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产品销售、提供生产服务中的作用,为农户提 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围绕当地的主导产品,组织农户在搞好生 产的同时,经过加工、自行销售,减少农业内部利益的流失,增加农民收入。要进一步壮大 农产品经纪人队伍,鼓励、组织更多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专门参与产品的贩销,缓解农产 品卖难的问题,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对经纪人素质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培训, 提高营销水平,增强文明经商,守法经营的意识,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
(五).要建立保障机制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1.是建立各种风险基金,如生猪生产调节基金和实 行农业保险,确保农业生产稳定,缓解自然与市场两大风险。2.是继续加强对农业龙头的支 持和培育,尤其要大力发展加工企业和培育购销大户。在资金、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组 予支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为发展效益农业多做实事。3.是组建农业贷款担保公司,县财 政注入一定的启动资金,有关农业企业认购一定比例的股份,按股份制运作,解决农业龙头 企业贷款难问题。4.是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为订单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 件。如协调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规范双方的经济行为;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利用农 业信息网、招商引资等,积极帮助农户了解市场,开拓市场;与厂商、客户建立广泛的联系 ,为农户获得订单牵线搭桥等,促进了订单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随着上海市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与市委政策资金的支持,上海市的农业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模范,带领中国农业走出低谷,走向世界。
农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3
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在家乡松阳县,通过调查,深入地了解了当地农村现状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状况。本文就农业产业化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关键字:农业产业化;农村土地紧缺;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增收;新兴乡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xx年温暖的春风已经悄然吹过我们的脸庞,过去的xx年,党和国家继续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推进了农村经济、教育、医疗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全社会对于“三农”问题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乘此东风,寒假期间我针对家乡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做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通过走访农户、乡镇政府,了解了农村农民的收入、支出结构以及农村的医疗卫生和教育等的状况。通过调查走访,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并就发现的一些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访问了当地有关部门的政府工作人员,最后结合自己的思考得出了本报告。
一 总况
家乡松阳县位于浙江省南部,是闽浙山地绵绵群山中一颗未经雕饰的天然宝玉,拥有浙南最大的山间盆地——松古平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松阳18xx年来经济殷实、民风淳朴、社会安宁的社会环境。宋代状元沈晦更有“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顾”的衷心赞叹。然而正是这种小农经济的封闭思想,让我县在全省上下卧薪尝胆、背水一战大力发展中国市场经济的最早的主体——中小民营企业的改革发展大潮中错失了不少机会,比起周围的发达地区,我们落后了许多。在全省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xx年,我县的人均gdp却只有全省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特别是占全县人口87.5%的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xx年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60元,而我县却只有3209元。
我县农村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样本:平原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乡镇附近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山区村——贫困中的。
根据政府部门的统计报告以及实际调查了解,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茶叶、食用菌、水果和蔬菜已经成为四个上亿元产值的全县农业主导产业。近几年来茶叶生产的发展尤为迅速,xx年产值达1.45亿。而新建成的浙南茶叶市场已成为全省最大的茶叶市场之一,种植茶叶则成了平原乡如下面要提到的新兴乡广大农民增收的一个特色产业。
而在中心城镇附近,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出售所得早已不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不少农民也赶着浙江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大潮,许多农民转为从事工商等产业,有的甚至开始回过头来投资农业,致力于搞农业产业化,如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等。他们的收入主要是源于经营性收入、创业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
此外,县内也有一些山区乡镇,其耕地面积少而且土地贫瘠,缺少合适的经济作物,本身工业又不发达,无法满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于是外出务工就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如象溪镇就是这样的典型。全乡耕地面积6172亩,而劳动力就有8855人之多,人均耕地只有0.7亩。全乡共有2396人外出打工,有的村甚至有一半以上的劳动力输出。
二 现状及问题
在实地调查走访的一些农户中,有几位的情况较为典型(调查记录见附)。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思考,发现了一些共同性的问题
1. 农民对于增收状况普遍不乐观,增收的偶然性、风险性过大。
茶农们由于土地有限,无法扩大规模,增收渠道较窄,而且由于产业规模较小,过度依赖市场,而市场价格的涨跌将对其有致命影响。
而从事二、三产业以及外出务工的农民也由于资金、市场、政策环境等对于增收前景抱谨慎态度。
2. 教育投资成为一般农民家庭的最大支出。
我县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已于xx开始全部免除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等以及其他大部分的农村行政事业性收费;我县将从xx年起逐步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制度。过去,按一般的农民家庭来算,大部分家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倘若是上小学或者初中,依赖家里的省吃俭用尚能基本维持,到了高中阶段则不然,在农村地区,一个高中生每年的学费和日常花费需要6000元(调查所得数据)左右。一般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能承担的最多只能是一个孩子上高中的费用,并且倍感拮据;倘若孩子上了大学,便有很多家庭能经不起(在城市人看来并不算什么的)重负,
3. 因病返贫的情况较为普遍,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待加强。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我县已经实施一年,一般要求在县乡级以上医院就医方可凭有效证件报销一定数额以上部分金额的一定比例。对于多数农民来说,一般小病就是靠土方或者买些常用药,舍不得上医院。医疗保险对他们来说形同虚设。而真正去医院的农民,一般花费一两千的,按照规定只能得到一两百的保险金,只能算是杯水车薪。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于我县财政力量有限,一是保障力度较小,二是以钱定人,农村低保应保未保率高达50%,值得政府有关部门引起重视。
4.农村信用社金融信贷事业发展滞后。
第四篇:农村农业调查报告
乌托邦镇天堂村农业发展情况报告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清镇市乌托邦镇天堂村地处乌托邦镇。村委会驻坪寨。距清镇市区37千米,距乌托邦镇政府3千米。东与顺桥接壤,东南与永新毗邻,南与河金相邻,西南接乐安。辖坪寨、岩脚、七里半、下枫香堤、上枫香堤、中寨、竹林寨、青山、大坡脚9个村民组。行政编码:XXXXXX 辖区总人口3070人。总人口中,男性1335人,占43%;女性1735人,占57%;14岁以下870人,占28%;15~64岁1890人,占61.5%;65岁以上310人,占10%。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460人,占80%;布依族610人、占20%。2011年人口出生率9.5‰,人口死亡率7.3‰,人口自然增长率7.3‰。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2千米,总面积11.3平方千米。其中陆地9平方千米,占90%;水域2.3平方千米,占10%。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41人。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14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镇25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
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3053人,其中:男性1911人,女性11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4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9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6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7人。根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2093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42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11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镇村公路1条,约15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40个,沼气池8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坪寨组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847人,参合率95%;全村有17 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 5人;全村共有党员31人,其中:男性党员16人,女性党员15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苦山组的镇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9个小组仅有3个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 “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2014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550元,在乌托邦镇乃至全清镇市村委会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烤烟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生姜、核桃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我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镇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4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目前,塘坎组和大地组两小组组长一职还空缺,无人担任;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对策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村级“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镇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明年,我村将加大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今年推广杂交玉米、烤烟和生姜种植的基础上,明年将大力推广有机高粱的种植和200亩核桃种植;养殖业方面,在稳定商品猪、商品羊出栏数的基础上,加大扶持绿壳蛋鸡养殖户的养殖力度,为我村产业化打下基础,从而可以推动我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因为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各项村规民约,增强我村各干部和村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我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第五篇:外向型农业调查报告
一、农业农村概况
全市农村有75个镇1262个村。2001年末,全市乡镇人口304.7万,其中农业人口259万,占全市总人口37.86%;耕地面积122704公顷,平均每个农业人口拥有耕地0.05公顷,林地和水域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
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业逐步从传统城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200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76亿元,增加值102亿元,农民纯收入6840元,同比增长9.2%,8.9%,6.1%.农产品种植结构逐步向优质高效和生态农业发展。全年花卉种植产值达8.39亿元,增长9.6%,目前花卉苗木已成为农业的新增长点。全年蔬菜总产量34.2万吨,增长4.1%;水果总产量43.1万吨,增长23.3%。生猪出栏量196.5万头,,增长1.8%;牛奶总产量4.74万吨,增长14.3%,水产品总产量34.6万吨,增长3.1%。
二、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现有外向型农业企业286家,其中,外资出口企业(包括“三资”企业)226家,内资出口企业60家。经营范围涵盖种植、畜牧、水产、加工各个行业。企业大致分为“种养出口”和“加工出口”两种类型。与传统农业企业相比较,这些出口企业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较广泛的信息渠道和销售网络,经营方式灵活,生产管理规范,引进的技术和经营的品种新颖独特,是当地农业的亮点。部分企业规模较大、产业化程度较高、辐射面广,代表了我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现代化生产管理水平。这些龙头企业在拓展自营业务的同时,还充分利用自身实力和国内外各种销售渠道,为农户提供优良种苗、种畜,技术指导,开展产品加工、销售,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缓解了个体农户产品销路不畅和效益低下的问题。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1年,全市20家大型出口企业带动的农户达132800户,带动农户增收额为77282万元。平均每家企业带动农户6640户,平均每户增收5819元。而非出口型龙头企业平均每家企业带动农户5600户,平均每户增收849元.相比之下,外向型农业明显优于非外向型农业。平均每家多带动农户1040户,多增收4970元。农产品出口已成为拉动我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农产品出口的生力军。
在政府扶持下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副产品出口呈逐年稳步攀升趋势。2000年全市农副产品出口总值为80386万美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79年增长16倍,占全市农业产值的1/3。排除突发性因素造成的影响,我市农副产品出口年均递增率为19.5%。2001年,按照国家海关总署和农业部的要求,农产品出口开始采用WTO统计口径+水海产品。按新口径统计我市农产品出口为4.33亿美元。
目前农业出口仍以传统初级产品为主,加工产品为辅。2001年,种养业产品出口占全市农产品出口总值的60.75%其中,园艺产品占26.35%;禽畜类产品占20.64%;水海产品占13.77%;深加工农产品占出口总值的39.25%。产品出口到129个国家和地区。从出口市场份额看,亚洲地区占76.4%;美洲9.52%。欧洲7.93%,非洲4.61%;大洋洲仅为2.04%。继日本之后,美国已跃升为我市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第二大伙伴,仅次于香港。
为适应我国加入世贸后的新形势,外向型农业企业正加入主动调整的行列。企业对国际标准由过去的“惧怕—彷徨”转向“主动研究—科技应对”,朝着农业国际化的目标迈进。在出口门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努力改进传统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顺应国际市场需求。99年,欧盟大幅度提高花卉检疫标准,要求每100克介质不能超过20条有害线虫,使我市盆景出口受到严重打击,花都金星园艺公司一度中断了欧洲的盆景出口业务。现在,该企业已找到应对措施,通过高温灭菌法对泥土消毒,并用药物喷洒植株,有效解决了线虫问题,恢复了盆景出口。**菜场也从肥、土、水、病虫害控制等方面入手,用生物技术开路,解决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问题,使蔬菜通过欧盟、美国,尤其是日本的苛刻检查,产品远销欧美、亚洲和大洋洲。荔枝出口过去一直受保鲜条件制约,令果农望洋兴叹,现在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加工设备,采用定温杀虫,低温处理,恒温储运技术,使我市5%的鲜荔枝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和欧洲各国。对于今年即将放开的港澳冰鲜家禽市场,我市一些大型家禽出口企业也提前作好了准备。由于冰鲜市场的放开会影响毛鸡的出口数量,江村、火村等大型家禽出口企业正在向屠宰、分割加工、冷冻、熟食方向发展。
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企业品牌意识也在不断增强。95年,我市农产品注册商标可谓凤毛麟角,种植业仅有“花都菜”一家注册了商标,近两年,各地农产品注册商标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名优农产品商标已达102个,还有大批企业正在筹划注册具有本企业特征和产品特色的商标。
五、主要做法及经验
在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农业,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抓好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98年开始,市委市政府作出扶持20个龙头企业和兴办10个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不分所有制,只要有实力、有带动能力,经考评合格,就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扶持。各区、县级市也采取了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资金投入按三个1:1配套,即:市政府投入1,地方政府投入1,企业投入1,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将更加尖锐地表现出来,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导致我市农产品出口下滑的趋势。目前我市外向型农业面临着以下困难:
1、出口产品价值偏低,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不足。出口主要是鲜活、初级产品,产值相对较低。加上全球气候偏暖,产量上升,竞争加大,价格持续走低,影响了创汇收入。今年荔枝获得大丰收,总产量超历史最高水平,但价格却大幅下跌,优质荔枝糯米糍、桂味下降至3元/公斤左右;蔬菜批发价约1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18.6%,社会零售价约2.35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12%;瘦肉型肉猪7.2元/公斤,同比下降8.6%;白鸡均价6.45元/公斤,同比下降5.14%。牛奶价格也有所下降。上半年,农产品价格整体下降,使农民种养收入减少,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此外,加工产品出口比重偏低,附加值低,也是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
2、技术壁垒越来越高。近年来,发达国家不断修改农产品准入标准,提高技术壁垒,使我市大宗出口产品禽畜、蔬菜、花卉盆景等受到严峻挑战。自从欧洲提高盆景检疫标准后,我市盆景出口大幅下滑;禽畜出口因海外媒体大幅渲染禽畜疾病,造成消费者恐慌,出口数量减少。水产品出口香港,过去凭收货人认可书放行,但2001年5月1日起,香港采用欧盟水产品进口标准,大幅提升技术检测指标,仅抗生素、细菌检测两项,就有95%的产品不合格。最近,蜂蜜产品也因欧盟10倍提升药物残留检测指标而遭遇出口困难的尴尬局面。由于提高农产品准入条件符合消费者愿望,又能有效限制进口,因此,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求助于技术壁垒,在本国农产品丰盛时,提高检测指标,遇到农产品短缺时,才对检测指标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据增城汉华菜场反映,蔬菜出口日本,要通过的检测指标多达43项。这种情况表明:改善生产环境,严格控制种子、土壤、水肥、药物残留等,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3、保鲜储运技术有待提高。目前我市农产品出口主要依赖亚洲市场,拓展远洋市场的障碍之一是保鲜、包装、储运不过关。据了解,蔬菜出口到欧美等国家,因腐烂造成成本上升的情况较为常见,而且损失比例由收货方自报,增加了出口的难度;荔枝保鲜技术虽有突破,但成本较高,35天的保鲜期对远洋运输仍显仓促,不能解决大批量出口问题。只有进一步降低成本、延长保鲜期,解决保鲜储运和农药残留问题,才能使我市拳头产品有更大的出口创汇空间。
4、出口主体实力不强。农业“三资企业”和私企出口在广东是异军突起,占农产品出口的52.16%,而在广州仅占30.7%,总体实力相对较弱。大多数民营企业不能自己出口的原因是:缺资金、缺外贸人才、缺市场、缺信息,出口量小,没有形成规模,无法“走出去”竞争,因此,只能较多地依赖外贸公司代理出口。
五、设想与建议
我国加入世贸后,一方面,按照市场互换原理,近160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将对我国农产品提供市场和准入机会;另一方面,主要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经济技术优势,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能否抓住这个机会,趋利避害,提高国际市场份额,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农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信息渠道的畅通。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优化品种、品质结构,从源头上控制和确保农产品质量。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在稳定和扶持传统出口产品发展的同时,加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引进国外新品种、新技术,加快优良种苗的繁育、开发工作,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因地制宜地发展具地方特色的优、稀、特、品种,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
2、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标准化建设。农产品出口主要实行产地检验与口岸查验相结合的检疫制度,因此,生产基地环保和标准化建设就成为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没有一定的生产规模,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出口质量就没有保证。个体农户因资金技术有限,很难对种养产品实行严格的技术监控和生产设备更新;一些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也未达到环保和标准化建设要求,这是造成农产品出口质量极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政府有必要安排基地标准化建设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企业配备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设备,加强基地标准化建设,通过增强企业竞争力来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基地示范效应带动农户朝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3、尽快建立完善标准化体系。农产品出口屡遭国际市场“红牌”的事实表明,在卫生安全技术方面,我们有不少标准还没有建立起来,已有的标准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不适应国际市场的新形势。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制定各行业农产品品质标准,加强对生产过程各项指标的监控,尤其是产品上市质量监控,以国际化标准来规范出口企业的生产行为。鼓励企业和农户采用中草药、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残留,实现绿色环保和无公害生产,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5、政策资金适当向出口企业倾斜。出口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国际销售网络和产品竞争优势,代表了我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在国内农产品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出口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外向带动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对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政策资金上适当向出口企业倾斜,是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导向性指引,它肯定和鼓励农业朝国际化标准迈进,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也为广大分散的个体农户树立了一批以质量效益取胜的先进典型。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设立出口基地专项资金,对出口创汇在200万美元以上的农业企业,在基地环保卫生设施建设、出口技术环节攻关、出口市场开拓、外贸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适当扶持。重点扶持有自营进出口权的龙头企业,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同时加强对中小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