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对农业的作用
水对农业的作用
一、我国水资源形势及其对农业、生态的影响
我国是水旱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随着人口迅速增长,经济高速发展,我国水资源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问题日趋严峻,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洪涝灾害频繁。20世纪90年代有六年发生大水,直接经济损失逾万亿元。1998年大水还记忆犹新,2003年淮河又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黄河支流渭河和长江支流汉江也出现多年不遇的秋汛。据初步统计,2003年全国30个省(区、市)洪涝灾害受灾人口2.27亿人,因灾死亡1356人,直接经济损失1278亿元。
2.干旱缺水严重。我国有4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区,其中黄、淮、海及西北内陆等严重缺水区占35%。全国还有20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亟待解决。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668座城市有400多座缺水,其中108座严重缺水,1.6亿多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由于缺水,不得不大量超采地下水。全国地下水超采区上世纪80年代初为56个,90年代末发展到164个,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累计超采量逾1000亿立方米。1999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连年大旱,2003年春夏两季,北方大部和西南、江南、华南地区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全国共有2694万城乡人口、1665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因旱损失粮食3080万吨、经济作物损失346亿元,粮食损失高于90年代以来平均水平。
3.水污染加剧。全国废污水排放量由1980年的315亿吨增加到2002年的631亿吨。流经城市的河段64%为Ⅳ、Ⅴ类或劣Ⅴ类水。5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118座大城市中约98%的浅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4.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超过国土面积的1/3,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损失耕地100多万亩,损失有机质4000多万吨,相当于全国所有小化肥厂的产量。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00多亿元。据民盟四川省委的调查: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的荒漠化速度出现了令人吃惊的加速趋势,90年代达到每年246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使得我国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北方“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南方河流、湖泊污染加剧,每年水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3.1%。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荒漠化扩大,沙尘暴加剧。地下水严重超采在一些地方形成地面沉降、裂缝、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等地质灾害,西北内陆一些地区因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荒漠化及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第二篇:农业工程科技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专业:农
机
姓名:席 荣 庭
学号:
201011404131 摘要:
进一步明确农业工程在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作用和任务,以促使农业工程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该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形式、特点及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及内涵,农业工程的任务、特点及研究领域,农业工程科技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介绍了农业工程科技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状况,提出了加快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正文: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路桥区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纵观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拥有一支面广量大、以农民购销户为主体的农产品流通大军
路桥农民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信息优势,利用多年经商经验,走南闯北,开拓市场,建立销售网络,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有的自产自销,有的联户销售,有的则实行产销两地合作购销。蓬街镇是我区的主要蔬菜基地,拥有1.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年产量近6万吨。除了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外,该镇农民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寻找市场拓展销路,网络覆盖华东地区。金清镇充分发挥海涂广、河塘多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年销售总收入高达3亿元。据统计,目前全区农产品产销专业户高达1.1万户。这些专业购销大户成为我区农产品流通领域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二)培育了一批档次高、上规模的农产品生产销售基地
从90年代后期开始,路桥各级政府将培育发展农产品产销基地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引导农民因地制宜种植水果、蔬菜、花卉,发展畜禽、水产品等,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蓬街、峰江等地建起了近万亩葡萄生产基地,总产量超过1.5万吨,年销售收入达5000多万元。金清镇建起若干个规模化淡水养殖场,每年向市内外市场提供各类水产品1.2万吨,年成交额突破2亿元。此外,桐屿的枇杷、蓬街的蔬菜、峰江的杨梅和花卉等基地亦颇具规模,产品不仅满足了当地市场的需求,而且远销杭州、上海等地,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建起一批以专业市场为骨干、批发与零售相结合的农副产品市场
农副产品市场是实现农业社会再生产的桥梁和纽带,在农产品流通中起着重要中介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路桥农副产品市场逐渐增多,并向着规模化方向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至2007年,全区农产品专业市场发展到40多个,年成交额突破15亿元。如路桥的副食品批发市场、路桥果蔬市场、路桥粮油批发市场、金清水产品市场,年交易量均超过1万吨,逐步形成了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
农民购销队伍的建立和市场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的农产品销售,并逐渐进入全国性的大市场、大流通,销售网络覆盖10多个省市。
但是,在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农业产业化来自于农村干部群众的实践创造,其认识有一个渐进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当前,我区干部群众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部分干部群众对农业产业化的含义、地位、作用等了解甚少,他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了主导产业和农业商品基地的建设,但大多数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步人云亦云,处于盲目自发状态,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发展。(2)有的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不了解农业产业化对于实现农业第二步飞跃的重要意义,对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没有认真的研究,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是积积去想办法解决,而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导致运行机制的研究探索滞后,更谈不上把推进产业化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去研究、去探索、去推进。(3)不少部分对农业产业化缺乏深刻理解,有的对“龙头”理解过宽,把一些小型加工厂甚至个体作坊看作“龙头”企业。有的对“产业”理解片面,把在乡镇甚至是一个村里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生产项目也看作“产业”。这些片面认识的存在,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内部体系发育滞后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要求,组织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最近几年外地和路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看,与此相对应的是主导产业、商品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三大要素”。“三大要素”的状况决定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状况。当前“三大要素”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主导产业零星分散。“产业”原作为工业用语,是与社会化.大规模联系在一起的。在目前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体的经营体制下,只有把个体经营凝聚到一起,产生巨大的规模效应的生产行业,才能被称为“产业”或“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中的主导产业,应该以在当地国民总值、农民收入中占主导地位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为基本特征。目前,路桥一些地方的“主导产业”尚不具备这样的特征,有的镇(街道)甚至还确定了几个主导产业。由于重点不突出,依然是小规模生产,单个的农户仍然处于盲目经营状态,农产品不能做到大批量生产和销售,很难进入大流通。(2)商品基地规模小。农业商品基地建设是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产业化要求适度规模经营相矛盾的最有效的途径。最近几年,路桥虽然组织实施了畜牧、水果、蔬菜、海塘养殖等农业商品基地建设,但大多数仍然是小农式经营,基地规模小,科技含量差,商品率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生产方式的继续。(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差。一是大龙头少。近几年虽然兴办了一批龙头企业,但是大多数是年产值只有几十万元或几百万元的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开拓市场能力差,不仅企业自身不能快速发展(有的甚至处于亏损停产状态)也很难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形式单一。目前路桥的龙头企业基本上都是初级农副产品加工型,市场型、科技型相对较少,致使农业资源难以实现深度开发和多次转化增值,产品不能实现与市场的有效连接,既影响了农民收入,也影响了农业发展。三是功能不能够完善。农业产业化要求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必须既是生产流通的载体,也是服务调控的载体。而路桥大多数龙头企业实际上只起到一定的流通作用。服务调控职能还无从谈起,因而不能很好的发挥带动作用。
(三)运行机制不完善
农业产业化“三大要素”——主导产业、商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运行机制把三者连接起来,近年来,虽然在各地方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障碍因素。(1)管理体制不适应。现有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仍然是职能分散,条块分割,业务部门强调垂直领导,地方则要求横向联合,各有各的“顶头上司”,各有各的“尚方宝剑”。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和综合协调机构,管理上相互掣肘,调控力量相互抵消,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内耗。(2)政策法规不配套。实施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客观上要求配套完善的政策法规,如龙头企业的扶持、管理,产业化组织的审批、信贷,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协调等等,都要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作为准绳。目前,国家、省、市尚没有制定和出台操作性强的相关的政策法规,农业产业化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3)内部利益调节机制不完善。龙头企业与商品基地及农户尚未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联心联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当某一种产品市场价格较高时,农民将其拿到市场上去卖高价,龙头企业因得不到充足的原料“吃不饱”而使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当某一种产品在市场滞销时,农民只好去找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又不能很好地保护农民的利益,拒收拒购、压级压价、拖欠贷款的现象也屡屡发生。同时,部分龙头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自我积累和长远发展,既不注重扩大规模,又没有建立市场风险基金,一旦市场发生波动,整个产业体系就会因缺乏风险共担的机制和自我保护能力而解体。
(四)发展环境不宽松
农业产业化作为新生事物,它的羽翼还不够丰满,筋骨还不够健壮,还需要社会大力保护和扶持。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环境还不够宽松,主要表现在:(1)组织领导不够得力。区、镇(街道)两级尚未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机构,尚不完善对产业化进行指导、协调、研究和探索,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产业化实施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一些镇(街道)没有制定切合实际的产业化发展规划。(2)市场体系的不够完善。就时常体系而言,农村集资市场覆盖率低,设施配套差,流通服务组织薄弱,农民自产的产品还得靠自己寻找出路。就服务体系而言,服务内容比较狭窄,手段落后,尤其是对产后服务显得更为薄弱。(3)扶持措施不落实。国家扶持资金向产业化倾斜力度不够,争取到的项目资金因财政困难难以即时足额到位,集体经济薄弱,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二.现代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经营方式之一,而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与市场和农户两头对接,是农民走向市场的依托,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着核心和支撑作用。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中国科技论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和农民的收入。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也是现代农业建设中农业组织创新的路径选择。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龙头企业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并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中央文件对龙头企业、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清楚的论述。理论上,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龙头企业将千万家农户和国内外市场相连接,具有引进技术、深化加工、服务农户、开拓市场等综合功能,企业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其次,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带动了结构和管理创新,把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和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应用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过程,从而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紧密地联系起来。最后,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还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途径和出路。龙头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科研人员进行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实现科研与生产、市场需求相衔接。但现实中,农业的特殊性使得这些涉农企业存在诸如收益低、规模小、筹资难、管理水平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再加上面临市场的不确定性与风险,给企业的技术创新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这些正是湖北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实践证明,西北多数农业生产地区的农业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全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和发达省份相比,西北部省市的农业产业化还存在龙头规模不大、管理水平不高、发展资金缺乏、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产品科技含量低等问题,不仅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而且还会对技术创新的进行产生不利影响。
(一)企业大多规模小,经济贡献偏低,西北部地区的大多数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产品市场占有率低,难以形成大气候。
(二)缺乏优秀人才,管理水平不高绝大多数企业现有人力资源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尤其缺少懂经营、善管理、有战略眼光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和农民的收入。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也是现代农业建设中农业组织创新的路径选择。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龙头企业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并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中央文件对龙头企业、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清楚的论述。理论上,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篇:农业工程科技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专业:农机姓名:席 荣 庭学号:201011404131 摘要:
进一步明确农业工程在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作用和任务,以促使农业工程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该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形式、特点及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及内涵,农业工程的任务、特点及研究领域,农业工程科技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介绍了农业工程科技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状况,提出了加快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正文: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路桥区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纵观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拥有一支面广量大、以农民购销户为主体的农产品流通大军
路桥农民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信息优势,利用多年经商经验,走南闯北,开拓市场,建立销售网络,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有的自产自销,有的联户销售,有的则实行产销两地合作购销。蓬街镇是我区的主要蔬菜基地,拥有1.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年产量近6万吨。除了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外,该镇农民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寻找市场拓展销路,网络覆盖华东地区。金清镇充分发挥海涂广、河塘多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年销售总收入高达3亿元。据统计,目前全区农产品产销专业户高达1.1万户。这些专业购销大户成为我区农产品流通领域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二)培育了一批档次高、上规模的农产品生产销售基地
从90年代后期开始,路桥各级政府将培育发展农产品产销基地作为加快农
业产业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引导农民因地制宜种植水果、蔬菜、花卉,发展
畜禽、水产品等,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蓬街、峰江等地建起了近万亩
葡萄生产基地,总产量超过1.5万吨,年销售收入达5000多万元。金清镇建起
若干个规模化淡水养殖场,每年向市内外市场提供各类水产品1.2万吨,年成交
额突破2亿元。此外,桐屿的枇杷、蓬街的蔬菜、峰江的杨梅和花卉等基地亦颇
具规模,产品不仅满足了当地市场的需求,而且远销杭州、上海等地,有力地促
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建起一批以专业市场为骨干、批发与零售相结合的农副产品市场
农副产品市场是实现农业社会再生产的桥梁和纽带,在农产品流通中起着重
要中介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路桥农副产品市场逐渐增多,并向着规模化方向发
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至2007年,全区农产品专业市场发展到
40多个,年成交额突破15亿元。如路桥的副食品批发市场、路桥果蔬市场、路
桥粮油批发市场、金清水产品市场,年交易量均超过1万吨,逐步形成了农产品
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
农民购销队伍的建立和市场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的农产品销售,并逐
渐进入全国性的大市场、大流通,销售网络覆盖10多个省市。
但是,在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
四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农业产业化来自于农村干部群众的实践创造,其认识有一个渐进的、不断深
化的过程。当前,我区干部群众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部分干部
群众对农业产业化的含义、地位、作用等了解甚少,他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参
与了主导产业和农业商品基地的建设,但大多数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步人云亦
云,处于盲目自发状态,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发展。
(2)有的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不了解农业产业化对于实现农业第二步飞跃的重
要意义,对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没有认真的研究,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
问题、新矛盾不是积积去想办法解决,而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导致运行机制的研究探索滞后,更谈不上把推进产业化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有机结合起
来,去研究、去探索、去推进。(3)不少部分对农业产业化缺乏深刻理解,有的对“龙头”理解过宽,把一些小型加工厂甚至个体作坊看作“龙头”企业。有的对“产业”理解片面,把在乡镇甚至是一个村里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生产项目也看
作“产业”。这些片面认识的存在,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内部体系发育滞后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
化服务“的要求,组织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从最近几年外地和路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看,与此相对应的是主导产业、商
品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三大要素”。“三大要素”的状况决定着农业产业化发
展的状况。当前“三大要素”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主导产业零星分散。
“产业”原作为工业用语,是与社会化.大规模联系在一起的。在目前以家庭联
产承包制为主体的经营体制下,只有把个体经营凝聚到一起,产生巨大的规模效
应的生产行业,才能被称为“产业”或“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中的主导产业,应该以在当地国民总值、农民收入中占主导地位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为基本特
征。目前,路桥一些地方的“主导产业”尚不具备这样的特征,有的镇(街道)甚
至还确定了几个主导产业。由于重点不突出,依然是小规模生产,单个的农户仍
然处于盲目经营状态,农产品不能做到大批量生产和销售,很难进入大流通。(2)
商品基地规模小。农业商品基地建设是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产业化要求适度
规模经营相矛盾的最有效的途径。最近几年,路桥虽然组织实施了畜牧、水果、蔬菜、海塘养殖等农业商品基地建设,但大多数仍然是小农式经营,基地规模小,科技含量差,商品率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生产方式的继续。(3)龙头企业带
动能力差。一是大龙头少。近几年虽然兴办了一批龙头企业,但是大多数是年产
值只有几十万元或几百万元的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开拓市场能力差,不仅企
业自身不能快速发展(有的甚至处于亏损停产状态)也很难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
发展。二是形式单一。目前路桥的龙头企业基本上都是初级农副产品加工型,市
场型、科技型相对较少,致使农业资源难以实现深度开发和多次转化增值,产品
不能实现与市场的有效连接,既影响了农民收入,也影响了农业发展。三是功能
不能够完善。农业产业化要求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必须既是生产流通的载体,也是服务调控的载体。而路桥大多数龙头企业实际上只起到一定的流通作用。服
务调控职能还无从谈起,因而不能很好的发挥带动作用。
(三)运行机制不完善
农业产业化“三大要素”——主导产业、商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在发展过
程中,需要有相应的运行机制把三者连接起来,近年来,虽然在各地方也进行了
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障碍因素。(1)管理体
制不适应。现有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仍然是职能分散,条块分割,业务部门强调
垂直领导,地方则要求横向联合,各有各的“顶头上司”,各有各的“尚方宝
剑”。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和综合协调机构,管理上相互掣肘,调控力量相
互抵消,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内耗。(2)政策法规不配套。实施农业产业化是一项
系统工程,客观上要求配套完善的政策法规,如龙头企业的扶持、管理,产业化
组织的审批、信贷,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协调等等,都要有相应的政
策法规作为准绳。目前,国家、省、市尚没有制定和出台操作性强的相关的政策
法规,农业产业化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3)内部利益调节机制不
完善。龙头企业与商品基地及农户尚未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联心联
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当某一种产品市场价格较高时,农民将其拿
到市场上去卖高价,龙头企业因得不到充足的原料“吃不饱”而使生产受到很大
影响;当某一种产品在市场滞销时,农民只好去找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又不能很
好地保护农民的利益,拒收拒购、压级压价、拖欠贷款的现象也屡屡发生。同时,部分龙头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自我积累和长远发展,既不注重扩大规模,又
没有建立市场风险基金,一旦市场发生波动,整个产业体系就会因缺乏风险共担的机制和自我保护能力而解体。
(四)发展环境不宽松
农业产业化作为新生事物,它的羽翼还不够丰满,筋骨还不够健壮,还需要
社会大力保护和扶持。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环境还不够宽松,主要表现在:
(1)组织领导不够得力。区、镇(街道)两级尚未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机构,尚不完
善对产业化进行指导、协调、研究和探索,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产业化实施中遇
到的困难问题,一些镇(街道)没有制定切合实际的产业化发展规划。(2)市场体
系的不够完善。就时常体系而言,农村集资市场覆盖率低,设施配套差,流通服
务组织薄弱,农民自产的产品还得靠自己寻找出路。就服务体系而言,服务内容
比较狭窄,手段落后,尤其是对产后服务显得更为薄弱。(3)扶持措施不落实。
国家扶持资金向产业化倾斜力度不够,争取到的项目资金因财政困难难以即时足
额到位,集体经济薄弱,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二.现代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
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
展的重要经营方式之一,而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与市场和农户两头对接,是农民走向市场的依托,在农业产业化
经营中起着核心和支撑作用。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中国科技论坛
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经营、提高
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增加当地的财政
收入和农民的收入。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也是现代农业建设中农业
组织创新的路径选择。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
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龙头企业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并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中央文件对龙头企业、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清楚的论述。理论上,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龙头企业将千万家农户和国内外市场相连接,具有引进技术、深化加工、服务农户、开拓市场等综合功能,企业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其次,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带动了结构和管理创新,把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和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应用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过程,从而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紧密地联系起来。最后,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还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途径和出路。龙头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科研人员进行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实现科研与生产、市场需求相衔接。但现实中,农业的特殊性使得这些涉农企业存在诸如收益低、规模小、筹资难、管理水平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再加上面临市场的不确定性与风险,给企业的技术创新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这些正是湖北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实践证明,西北多数农业生产地区的农业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全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和发达省份相比,西北部省市的农业产业化还存在龙头规模不大、管理水平不高、发展资金缺乏、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产品科技含量低等问题,不仅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而且还会对技术创新的进行产生不利影响。
(一)企业大多规模小,经济贡献偏低,西北部地区的大多数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产品市场占有率低,难以形成大气候。
(二)缺乏优秀人才,管理水平不高绝大多数企业现有人力资源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尤其缺少懂经营、善管理、有战略眼光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和农民的收入。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也是现代农业建设中农业组织创新的路径选择。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龙头企业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并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中央文件对龙头企业、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清楚的论述。理论上,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具
有重要作用。
第四篇: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建设的作用论文
现代农业建设依靠农业机械化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仍然处于从过去传统农业转变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过渡的阶段,自从我国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至今,虽然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也从本质上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所提高的大部分方法都是通过农药、化肥的投入来提升劳动生产率以及土地的生产率,虽然通过这一种途径来将生产率提升仍然存在一定的空间,但是,想要继续提升劳动生产率就必须要通过对劳动力最为直接的替代品进行寻找来实现,这里所说的替代品就是机器,也就是农业机械。
从1995年到2004年,我国经济建设得到了高速发展,并且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我国得到了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综合的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升,在2005年,我国投入了三亿元来对农业机械发展进行了支持,带动了地方配套11亿元的资金,在农业总动力以及劳均动力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增长,分别增加了一点七七倍以及一点七二倍,与此同时,农业的机械化也将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了。
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要实施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了我国农业现代化最为主要的标志,近些年来,我国正处于从过去传统的农业转向成为现代农业转变最为关键的时期,积极、有效的推进农业的机械化,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现代化农业、建设小康社会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并且成为了实现现代化必然的一个要求。所谓的农业机械化就是指运用十分先进的农业机械对农业进行装备,目的就在于对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条件进行改善,不断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生产技术水平以及生态效益,相关实践标明,农业的机械化能够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相关实践标明,农业机械化能够提升农业综合生产的能力以及农产品的竞争力,并且成为了促进传统农业转变成为现代农业的关键。除此之外,推进农业机械化还是农民实现增收有效的途径,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从本质上提升农业的效益。
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能够促进农民转向非农产业,将农民增收空间拓宽。想要建设现代农业就必须要走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的农业机械化道路,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建设,不仅仅要遵循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自身的规律,对国外相关经验进行借鉴和学习,还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那些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的机械化道路。
结语
农业建设依靠农业机械化发展以及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要实施农业机械化这三个放面探讨了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
第五篇:发挥农业补贴对粮食生产的激励作用
发挥农业补贴对粮食生产的激励作用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补贴试点,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这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个突出亮点,也是对一直以来农业补贴政策上各种呼声的一个合理回应。
以“四补贴”(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价格综合补贴)为核心的农业补贴政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变化,深受亿万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对连续增产增收、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起到了重要支撑保障作用。但也要看到,对现行按二轮承包耕地面积来发农业补贴的办法,一些地方干部、专家学者,还有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等等,一直都有不同的认识。他们反映,按二轮承包面积来发农业补贴,好处是有地的农民都能享受到补贴,“一卡通”到户操作也比较简便,执行成本相对较低,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防止补贴跑冒滴漏,但有些补贴确实已跟种粮脱离了关系,指向性并不是很清晰,精准度并不是很高,失去了鼓励种粮的本来意义。
确实,当初设计出台农业补贴政策的目的,就是要让农民多种粮,也明确要求跟农民种没种粮、种多少粮直接挂钩。直到现在,中央财政在下拨补贴资金的时候,还坚持以各省区市的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库存量、商品量为计算依据。各地在实际操作中,之所以最后基本都过渡到按二轮承包耕地面积补到农户这个办法,主要是因为一家一户的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商品量等等,都很难真正核算清楚,到最后只好简化到按农户承包的耕地面积来处理。按农民交售商品粮发补贴的办法,好处是很精确、很科学,也符合国家要商品粮保粮食安全的大局,但在粮食市场已经放开、粮食销售有多条渠道的大前提下,要核实清楚每个农户究竟卖了多少粮、卖到了哪里,就很难办到,在哪个环节上兑现补贴,也不好界定和选择,所以本来很精确、很科学的一种办法,反而会使补贴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对农民购买农资的补贴办法,如实行农民到指定的农资公司购买农资,价格多少钱,农民先付一部分,财政再对农资公司补足,或者农民先垫付全部价款,财政再给农民一定比例的补贴,结果往往是农资价格被抬高,补贴流入了农资公司,农民不仅得不到补贴的好处,甚至还要付出更高的价格。以上表明,不同的补贴办法各有利弊,难以做到十全十美。实际操作中具体选择哪种办法,既要考虑精准性、指向性,也要考虑操作性、及时性,既要追求效率、算经济账,也要兼顾公平、算政治账,特别是不能给社会和谐稳定留下什么隐患。
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就不断地在对补贴办法作各种调整,比如增加总量、稳定存量、调整增量,扩大范围、提高标准、突出重点,公开公示、直接到户、加强督查等等,但总体上看,至今仍未找到各方面都非常满意的办法。为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补贴试点,要求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地对农业补贴办法作进一步的调整,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农业补贴政策的效用。具体就是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又有积极性的地方,以地市一级为单位,试验探索按实际种粮面积和粮食产量发补贴的办法,哪块地种了粮,哪块地得补贴,产粮多多补贴,产粮少少补贴。这样做,好处是跟种粮直接挂钩了、绑紧了,可以更加充分地体现中央政策的意图。但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就是在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体制下,种什么、种多少是经常变动的,要一家一户地搞清楚哪块地种了粮、哪一季种了粮,又产了多少粮,工作必须做得非常深入、细致、扎实,数据都要非常具体、准确、可靠。还有,就是在改和试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最后看农民满不满意,再决定推不推广。
另外,针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近年来,中央一直都在强调,要在保证普惠制补贴不取消、不削减的基础上,新增补贴资金特别是关键生产环节补贴和技术应用推广服务补贴资金,重点用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真正发挥补贴资金对粮食生产的激励作用。这方面,一定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加大倾斜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