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业化对沙漠化生态治理的作用分析范文

时间:2019-05-15 14:3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工业化对沙漠化生态治理的作用分析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工业化对沙漠化生态治理的作用分析范文》。

第一篇:农业工业化对沙漠化生态治理的作用分析范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业工业化对沙漠化生态治理的作用分析 作者:黄杰彦 白文宁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01期

[摘要]当前沙漠化加速扩大的根源在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对资源的破坏,其根本原因是人口压力过大。因此,沙漠化的治理应从提高沙漠化土地的承载力、减缓和消除过重的人口压力、实行农业工业化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入手。文章就沙漠地区农业工业化对生态治理的作用作了分析。

[关键词]沙漠化;农业工业化;生态治理

[作者简介]黄杰彦,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2004级研究生;白文宁,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2004级硕士生,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 F30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23(2007)01-0163-0002

一、中国沙漠化生态治理的现状

我国对沙漠地区的防治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土地沙化的总体状况仍在不断恶化,仍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沙进人退”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转,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沙漠化的迅速扩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长期以来,我国沙漠化治理主要采取两种措施:“种树种草”和“围栏封育”。前者是把部分已经荒漠化的耕地退还为林地和草地,后者主要是利用荒漠化的自我逆转能力以使围起来的草地因牲畜压力的消除而自然恢复。这两种方式过于侧重恢复植被、控制土壤风蚀,却没有从沙漠化的根本原因——从提高沙漠化土地的承载力,减缓和消除过重的人口压力的角度入手。这就是长期以来沙漠化治理成效不显著的主要症结所在。

二、推广农业工业化的理论依据

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沙漠化生态治理缓慢的问题,必须把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以农业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走一条适合牧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并最终达到生态治理的根本目的。

农业工业化是农业融入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它立足于发挥农业资源的优势,将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重点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将农产品转化为工业制成品,加快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化的进程,并从资金、技术、市场各方面创造条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实现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1.从经营方式看,它必将全面打破小农式的经营束缚,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便于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推广、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在技术、生产、加工、销售等价值链上下游之间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既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能效,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2.从产业结构看,农业工业化从本质上可以改变农牧业与其他行业长期分割的状态,实现农牧业与二、三产业,农村与城市的一体化联营与发展,即以工业为主的各个产业与农牧业基本融为一体,相互作用,互相带动,共同发展,以达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加大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的双重目的。

3.从经济效益看,农业工业化可以使农牧民单一方式的增收向纵向、横向的价值链延伸、扩展,直接带动农产品的多层次增值,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现阶段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农牧民受益的产业链太短、收益方式单一,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太低。推行农业工业化可以减少牧区人口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提高土地的承载力。在生产方式上,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使以低附加值原材料加工的初期阶段向以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的生产阶段转变;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则是粗放分散型向集约集中型转变,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

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工业化是提高沙漠化地区农民经济收入,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

三、农业工业化对生态治理的作用分析

(一)实现增载减负,使过度的人口压力向其他产业转移

农业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加工业体系,由畜牧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现代农业转变,使农业发展向工业化初期阶段过渡,使纯粹的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将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使农民的人口比重大幅度降低,这样就从源头上减轻人口对土地的过大压力,使得过度的人口压力沿着产业链从农业内部传递到工业和其他产业中去;而工业化的农业生产以其高产出、高回报又极大地提高了土地承载力。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

消除土地沙漠化的根源。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组和培育优势产业价值链

推行农业工业化,可以整合分散的生产个体,把农产品加工业和部分种养业集中化、企业化、规模化,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通过重组和培育优势产业价值链,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资源利用率极大地提高。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该市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这一历史机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培育优势产业价值链,先后培育了鄂尔多斯、伊化、伊泰、亿利资源和蒙西五大企业集团,经过10多年的努力,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与呼和浩特、包头并驾齐驱的、拉动内蒙古经济最具活力的三个“火车头”之一。据统计,自“九五”规划以来,该市的GDP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工业增加值以年均 30%以上的速度增长,财政收入则每年递增35%以上,三产比重由1978年的45∶28∶27调整到2003年的12.1∶57.4比30.5,基本上实现了由落后的农牧业经济为

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重大历史性转变。

(三)便于引进现代先进技术,实现生态治理的跳跃

沙漠化防治是一项技术难度大、涉及多学科的全球性“顽症”,并日渐成为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新的学科生长点。在国际上,荒漠化生态治理的研究十分活跃。以色列的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国土的75%,其依靠先进的高新技术,走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产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温室农业,在世人视为“地球癌症”的荒漠地区创造出了高产出、高效益的辉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可以参考以色列生态治理的管理经验、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使我国沙漠化的生态治理水平跃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

(四)使企业参与到生态治理的行列,实现多方共同治理

在沙漠化治理过程中,工业化的农业也必将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与工业的互动也必将日益明显。农业工业化必将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工商企业参与农业开发与生态治理,“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利益共同体也将成为必然。如果忽视企业参与,将出现农业衰退、滞后的现象,最终的结果是既制约了农业工业化的进程也影响到沙漠化生态治理的效果。

(五)提高牧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生态防护意识

推行农业工业化,其根本目的,一是要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二是要恢复生态平衡。在推行农业工业化过程中,实施的主体是农民,最终受益的也是农民,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态治理的意识必将得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程度,也决定了生态治理意识的觉悟程度,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另外,要注意在荒漠化地区推行农业工业化也有其不利的一面,例如在其工业化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矿物燃料和稀缺的水资源;农业在依赖化学农药和肥料后,其对环境的影响就开始增大。

总而言之,在沙漠化地区推广农业工业化所产生的结果是利大于弊,所产生效应是多方面的,既达到生态治理的目的,又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其社会效益是无法用简单数字来计算的。

[参考文献]

[1]樊胜岳,等.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模式与制度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06,(6).[2]杜梓.鄂尔多斯工业化之路[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3]奇·朝鲁,王林祥.鄂尔多斯品牌战略[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4]杨连清,江泽平.中国沙漠化防治的理论和技术[J].世界林业研究,2001(4).[5]沈孝辉.中国防沙治沙政策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林业,2002.[6]戴锦.生态农业:分散化经营与产业化经营[J].农村经济,2004,(12).

第二篇:水对农业的作用

水对农业的作用

一、我国水资源形势及其对农业、生态的影响

我国是水旱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随着人口迅速增长,经济高速发展,我国水资源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问题日趋严峻,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洪涝灾害频繁。20世纪90年代有六年发生大水,直接经济损失逾万亿元。1998年大水还记忆犹新,2003年淮河又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黄河支流渭河和长江支流汉江也出现多年不遇的秋汛。据初步统计,2003年全国30个省(区、市)洪涝灾害受灾人口2.27亿人,因灾死亡1356人,直接经济损失1278亿元。

2.干旱缺水严重。我国有4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区,其中黄、淮、海及西北内陆等严重缺水区占35%。全国还有20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亟待解决。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668座城市有400多座缺水,其中108座严重缺水,1.6亿多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由于缺水,不得不大量超采地下水。全国地下水超采区上世纪80年代初为56个,90年代末发展到164个,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累计超采量逾1000亿立方米。1999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连年大旱,2003年春夏两季,北方大部和西南、江南、华南地区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全国共有2694万城乡人口、1665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因旱损失粮食3080万吨、经济作物损失346亿元,粮食损失高于90年代以来平均水平。

3.水污染加剧。全国废污水排放量由1980年的315亿吨增加到2002年的631亿吨。流经城市的河段64%为Ⅳ、Ⅴ类或劣Ⅴ类水。5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118座大城市中约98%的浅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4.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超过国土面积的1/3,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损失耕地100多万亩,损失有机质4000多万吨,相当于全国所有小化肥厂的产量。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00多亿元。据民盟四川省委的调查: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的荒漠化速度出现了令人吃惊的加速趋势,90年代达到每年246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使得我国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北方“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南方河流、湖泊污染加剧,每年水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3.1%。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荒漠化扩大,沙尘暴加剧。地下水严重超采在一些地方形成地面沉降、裂缝、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等地质灾害,西北内陆一些地区因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荒漠化及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第三篇:加强农业污染治理,推进农业生态保护治理

加强农业污染治理,推进农业生态保护治理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最好的历史时期,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连续两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利用的弦绷得越来越紧,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面对资源条件与生态环境的双重“紧箍咒”,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切实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把握农业面源污染形势,切实增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显示,2007年全国农业源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和总磷排放分别达到1320万吨、270万吨和28万吨,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3.7%、57.2%和67.4%。其中畜禽养殖源占农业源COD的96%,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贡献者”。畜禽、水产养殖,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农用化学品投入是污染主要来源。与工业点源污染通过集中排污口直接进入水体不同,农业面源为分散排放,并且其污染过程从农业生产行为到排放、最终到影响环境也不是简单的直接因果关系。研究表明,我国农田化肥中氮35%在当季被作物利用,剩余绝大部分被留存农田土壤中,少量流入沟渠,最终仅有不足5%通过径流进入地表水体。因此虽然我国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总量较高,但真正进入水体的量仍非常有限。

现阶段农业面源污染形势总体严峻,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性,需要我们认真研判,精确施策。

一是养殖业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较低,污染排放呈上升趋势。近几年我国畜禽养殖总量不断增加,2013年全国生猪出栏超过7亿头。同时,规模化集约化快速发展,生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例达到40.8%。与此同时,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却相对滞后,大量畜禽粪便难以及时处理和利用,使得畜禽养殖废弃物由传统农家肥变成了污染物。此外,我国的水产养殖规模也在迅速扩大,1978年水产品总量为465.4万吨,其中人工养殖占26.1%,2013年水产品总量达到6172万吨,人工养殖占到73.6%,水产养殖中大量饵料、鱼药投放造成水环境污染。

二是主要粮食作物化肥用量基本合理,蔬菜和瓜果等经济作物过量施用现象比较突出,总体上化肥消费增长率在下降,但化肥投入量仍然偏大。

2013年我国化肥使用量为5912万吨,占世界的35%,按照20.3亿亩耕地计算,平均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达436.8公斤/公顷,还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氮肥平均使用量约为212公斤/公顷,已经低于环境安全上限(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所设置的安全上限值为225公斤/公顷),但果树555公斤/公顷、蔬菜365公斤/公顷的氮肥平均用量还远高于环境安全要求,果园和设施蔬菜化肥过量施用现象还较为突出。

三是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总体使用量趋于稳定,但利用率偏低。近年来,我国农药使用量稳定在32万吨(有效成分)左右,占世界农药总用量的1/7,比例高于我国土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比例,这与我国土地复种指数高有关系。总体来看,我国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低于美国、以色列、日本等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农药利用率偏低,仅为35%,残留农药经过降水、地表径流和土壤渗滤进入水体中,会导致土壤和水环境质量的恶化,破坏生态、影响生物多样性。

四是地膜回收率较低,破旧农膜残留问题仍有待破解。我国地膜使用总量和作物覆盖面积均高居世界第一。2013年,全国农膜用量为249.3万吨,由于超薄地膜的大量使用以及残膜回收再利用技术、机制欠缺,“白色革命”逐步演变为“白色污染”,农田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地膜残留危害严重,影响土壤结构,降低耕地质量;影响出苗,造成减产;影响农机作业,造成播种和施肥质量下降;牲畜误食不断发生,危害牲畜健康。

五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偏低,循环利用能力亟待提升。农作物秸秆是用途丰富的农业资源。据推算,2013年全国秸秆总产量及其可收集利用量分别为9.64亿吨和8.19亿吨,实际利用量约6.22亿吨,综合利用率仅为76%。随着农用能源结构的变化,农作物秸秆在生活用能源中所占比例愈来愈少,多余秸秆的出路,一是就地焚烧,造成空气污染,降低大气能见度,妨碍交通,危害人体健康;二是弃之田沟或堆入河沟或湖中,经风化、雨淋与腐烂,秸秆中的有机物进入水体造成污染。

总的来讲,随着我国农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和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及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不合理处置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确保农产品产地安全、实现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实需要,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要科学把握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的形势,深刻认识到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是长期积累产生的,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得到完全解决,需要较长时期的不懈努力。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在保障农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力度,初步建立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队伍和专家支撑队伍,政策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完善,探索形成了一批实用技术和典型模式,这些都为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体系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已形成了由两个国家级总站为龙头,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农业环保站为主体,326个地级站和1794个县级站为基础的四级农业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防控提供了队伍体系保障。

二是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升。初步构建了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不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常态化、制度化运行;建成了国家、省、市、县的四级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发布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报告;初步形成了覆盖我国近海海湾、岛礁、滩涂、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及增养殖水域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定期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建立了农产品产地污染国控监测网,开展产地重金属污染调查。

三是大力推进化肥农药科学施用。全面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4亿亩;深入实施绿色防控,设立国家级绿色防控示范区150个,陆续淘汰高毒农药33种,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生物农药;开展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试点建设,建立示范基地218个;2015年初,印发了《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启动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四是积极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创建标准化示范场3397个,有效提升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平;启动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工程,提升农村养殖粪便污水处理能力。

五是深入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重点支持京津冀等地区开展秸秆还田、养畜、秸秆沼气、秸秆代木、秸秆炭化等方面工作;启动京津冀地区镇域级秸秆全量化利用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秸秆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六是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修订地膜标准,解决残膜易破碎、回收难的问题;连续4年实施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为主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初步构建了地膜回收加工体系;在西北、华北地区安排地膜覆盖等旱作农业技术补助资金,推动高标准地膜的推广应用;启动实施可降解地膜对比试验,筛选应用效果好的可降解地膜用于示范推广。

七是合力推进农业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建设。已形成了由1个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10个循环农业示范市、28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100个美丽乡村以及若干个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构成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典型带动体系;在重点流域和重要水源地保护区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及农业氮磷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有效机制。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同时农业连年增产增收和农村发展持续向好,使得我们更加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三、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重点任务,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总书记指出,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要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坚决把资源环境恶化势头压下来,让透支的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部署要求,今年初,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农业突出环境问题治理规划(2015-2018)》和《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近期,在四川相继召开了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和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会议,这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这些文件的出台与会议召开,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与动员。当前重中之重的工作就是要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面对水资源越发紧缺的严峻形势,要加大力度发展节水农业。通过加强节水农业示范,积极推广节水品种和水肥一体化、循环水养殖等技术,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统筹推进流域水生态保护与治理,积极开展太湖、洱海、巢湖和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实现到2020年全国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在3720亿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

二是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化肥减量施用的关键是要树立绿色增产的理念,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提高用肥的精准性和利用率,鼓励农民多使用绿肥和农家肥。重点是扩大测土配方施肥使用范围,推进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同时,要积极推进新型肥料产品研发与推广,集成推广种肥同播、化肥深施等高效施肥技术。要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研究利用补贴方式鼓励引导农民推进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积造农家肥、增施有机肥,合理调整施肥结构,着力提升耕地内在质量。力争到2020年,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全国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三是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实现科学用药和精准施药。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管理,强化源头治理,规范农民使用农药的行为。全面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建立高毒农药可追溯体系。实施好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试点,逐步扩大补贴项目实施范围,加速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农民使用农药提供指导和服务,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确保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全国主要农作物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四是推进养殖污染防治。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科学规划布局畜禽养殖。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配套建设处理利用设施,改进设施养殖工艺,完善技术装备条件,鼓励和支持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污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加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生态循环水养殖及大水面网箱养殖底排污等水产养殖技术。实现到2020年,75%以上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区)配套建设废弃物贮存处理利用设施。

五是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加快地膜标准修订,严格规定地膜厚度和拉伸强度,严禁生产和使用不符合标准的地膜,从源头保证农田残膜可回收。加大旱作农业技术补助资金支持。开展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扶持地膜回收网点和废旧地膜加工能力建设,逐步健全回收加工网络,创新地膜回收与再利用机制。加快生态友好型可降解地膜及地膜残留捡拾与加工机械的研发,建立健全可降解地膜评估评价体系。确保到2020年,实现当季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

六是深入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按照“政策支持、示范引导、以农为主、产业发展、市场运作”的思路,因地制宜推进秸秆“五料化”全量利用。要进一步支持秸秆收集机械还田、青黄贮饲料化、微生物腐化和固化炭化气化等新技术示范,研究出台秸秆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价格、收储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信贷扶持等政策措施。加快建立秸秆收储运输市场化机制,降低收储运输成本,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在大气污染重点区域,启动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建设,从根本上解决秸秆露天焚烧问题。实现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的目标。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着力做好五个“强化”和五个“加大”:强化顶层设计、加大规划实施力度,强化依法推动、加大监管执法,强化财政保障、加大社会参与,强化监测预警、加大科技支撑,强化政策创设、加大监督考核。多措并举,狠抓落实,确保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新突破、迈向新台阶。

第四篇:生态养殖对农业的发展意义

生态养殖对农业的发展意义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农业已经成为主要的污染源,农业污染源是化学需氧量的最大贡献者,排放量占四成以上;农业污染源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占排放总量的五成和六成以上。一方面,规模种植业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并造成氮磷流失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规模养殖业又大量产生和排放畜禽类粪污及废尾水污染环境。目前,为了解决这种污染现状,种植和养殖业可广泛使用金宝贝肥料发酵剂(详情请点击)和青贮饲料发酵剂将收割的植物残体进入发酵池堆沤发酵,制成有机肥或者青贮饲料,循环再利用于田间植物和养殖动物;同时,畜禽粪污管理上可采用金宝贝干撒式发酵床技术,实现猪鸡鸭鹅等动物的粪尿完全降解的无污染、零排放的目标。从这个视角上来看,农业领域进入了生态循环农业时代。

生态循环农业包括:1.有机农业。即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除草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等的一种自然农业生产体系,为城市提供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食品,满足人们的需要。2.环保农业,又称循环农业。它是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固氮和其他生物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3.绿色农业。它是指以水、土为中心,以太阳光为直接能源,利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人类食物、动物饲料的一种新型农业。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控制使用化学品,防止水、土、气环境污染,走“绿色农业道路”。4.绿化农业。它是城市农业的一种类型。通过城市园林绿化,实现城市环境治理5.健康型农业。它是指农业生产的产品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生产的环境有益于人们健康长寿的新兴产业。据报道,美国已培育了防止霍乱发生的苜蓿苗、预防白喉的马铃薯,英国利用培育出的遗传工程羊能生产治疗肺气肿和血液病的廉价药物,日本培育成“大豆米”,使稻米中的蛋白质含量提高了10%以上。健康型农业的兴起,使人们对农业有一个全新认识:农业已经并将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延伸,农民将成为人类新型的“医务工作者”。

下面简单介绍两种简单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种-养模式:该模式适用于从事传统农产品加工的农户,如做豆腐、磨粉等。以加工的下脚料(如豆渣、粉渣)用金宝贝饲料发酵剂发酵后喂猪,金宝贝干撒式发酵床养猪的垫料和粪尿混合物作有机肥施于田地农作物。

鸡-猪模式:用饲料喂鸡,鸡粪经金宝贝饲料发酵剂处理后喂猪,用发酵床养殖技术养猪,发酵床垫料和粪尿经过发酵床菌种发酵后变成有机肥,又能用于种植使用。每40只肉仔鸡1年的鸡粪可养1头肥猪(从仔猪断奶至育肥到75千克)。有效降低养殖饲料成本。

以上可见,生态循环农业充分解决了传统生产模式的种种弊端与不足,新型发酵技术能够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效结合起来,废物循环利用的同时节省农业投入成本,并增大农业收入。

第五篇: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治理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治理的启示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以前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对我国现今生态治理问题带来了巨大的考验,而生态社会主义是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追求目标,突出强调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借鉴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阐述对我国现今生态治理的启示

关键字:生态社会主义;生态环境;启示

随着全球变暖、粮食危机、气候异常、环境破坏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的生存空间一次又一次受到大自然的警告。使人类认识到生态问题愈来重要,过去的过分注重经济发展俨然对大自然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生态社会主义就是从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的现实为出发点,有力的批判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人类过分的追求物质财富增长,对大自然过分的索取的观念进行了质疑。生态社会主义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追求目标,强调人与自然一元论,对我国现今处理生态问题有一定的启示。

一、生态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与理论基础 世纪70 年代,生态社会主义首先出现在德国,随着绿色生态运动的发展,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在整个西欧迅速崛起,在短时间内风靡欧洲,80年代才开始传入中国,经过90年代的启蒙期,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进入21世纪,生态社会主义研究在中国渐入佳境。

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第二个方面是当代的西方生态学、系统论以及未来学理论;第三个方面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理论。[1]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周甜

首先,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的,并不是单一的索取与服务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演化过程。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问题不单单是自然问题,更是一种社会问题,其实就是上升到人类层面上的东西,人与自然要和谐的相处,实现人类自由的最终格局也是人类依附于自然并利用自然。

其次,生态社会主义坚持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最根本原因。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当代生态危机不仅是纯自然领域的问题,也是社会、政治问题[]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照康 鸿,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总是过分地追求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这种资本主义的贪婪欲也是造成西方发达国家生态急剧破坏的催化剂,资本家对自然无限制的掠夺,超过了生态环境所能够承受的范围,造成生态失衡,而西方资本主义者在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却是生态危机转移,以经济转移为耳目,实际却把生态破坏转移到一些不发达国家,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将生态危机全球化,使问题更加的严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建立一个生态健康的大社会,而维护好我们所生活的大环境,人类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次,生态社会主义最终结果就是一种社会井然有序、公平公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社会,有学者认为环境破坏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种社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王晓华会公平问题[],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就是一种不公平的社会制度,永远存在剥削与被剥削者,永远有利益化在其中。而社会主义则追求的是一种公平主义,追求的是一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化道路,因此生态社会主义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上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我国生态问题的起源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增长,但是在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生态大环境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最明显的就是现今大城市严重的雾霾,北方与南方气候极端异常的现象,这其中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依赖成分,人们总是有一种先把经济搞上去,国力强大,生态环境可以再治理的心态,这其实是早期人们对整个社会大环境认识的偏差造成的。另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殖民,[]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应对生态危机的启示范楷西方主义国家把国家的一些制造企业引入中国,在享受到其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破坏,在加上一些监督部门监管不力,造成的大气、土壤、水质污染,这些后续的污染有些甚至是不可逆转的。

我国现今生态问题表现在许多方面,水土流失严重,90年代的统计数据,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土地沙漠化严重,草原退化严重,草原退化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扩大导致牧草产量持续下降;森林资源的锐减,现今中国的许多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多消费后人的森林资源;生物物种的加速灭绝,几乎每天都有几种物种灭绝消失;地下水位下降,过量的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再加上我国淡水资源匮乏,水资源显得愈来愈宝贵;大气污染严重,主要是工业废气的排放不达标所造成的;现今这种污染还有向农村挪移的现象。

这些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其实也是给予我们一种警告,西方的先进科技可以学习但是要辩证地看待,不能盲目地追求经济而把我们生存的家园破坏掉。

三、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治理的启示

首先,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我们更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提出要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说明我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做不到的,资本家一味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改变不了生态危机这个关键性问题的。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并将其发扬光大。

其次,建立健全各种执法制度,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针对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企业要依法处罚,可以实行群众举报制度,以群众作为监督力量,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实行环境考核奖惩机制,使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入人心。

再次,生态社会主义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生态殖民的丑恶本质,戴卫·佩帕谴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这种生态殖民主义行为“环境的质量与一个社会物质财富的丰裕与贫乏是紧密相关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掠

[4] 戴卫·佩帕.生态社会主义:夺来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环境,使之成为全世界羡慕的对象”。从纵深生态学到社会主义[M].刘颖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这更使我们国家要提高自身的实力,然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还没有改变,集约型经营发展缓慢。这需要转变经济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由原来的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并且形成节约资源能源的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空间布局,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所在。

最后,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空间,我国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是人口众多十几亿人民对环境的索取同时对生态平衡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必须从自身做起,提高全民素质,要把环境保护时时刻刻放在心中,应该做这个社会环境的监督者与执行者,树立一种生态保护的新风尚、新理念,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一起抓,要养成一种生态危机意识,保护好生态环境,“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学会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各种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要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以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降低环境污染为重点,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会,促进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2-19.生态社会主义就是以生态效益为核心,追求的也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更是要保护好已有的资源与环境,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应有之义。

下载农业工业化对沙漠化生态治理的作用分析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工业化对沙漠化生态治理的作用分析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理念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的作用

    生态理念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的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除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七大江河主要支流外,我国范围内有众多中小河流。 二、存在......

    浅谈天然林保护工程对生态的作用

    浅谈天然林保护工程对生态的作用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一种生态系统,它是维护大地生态平衡的枢轴。森林具有成层的光合作用面积和较高的叶绿素含量,是最有效的光能利用者。森林生......

    对农业生态补偿及运行路径研究

    对农业生态补偿及运行路径研究 1政策支撑方面的问题 (1)法律保障不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法律依据繁乱混杂,尤其缺乏权威性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中央和国务院在农业生态补偿方......

    农业污染状况与治理对策分析

    我市地处湖北省东北部,全市人口507万,其中农业人口390万。国土面积89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3万亩,常年复种面积为780万亩左右。主要种植粮、棉、油、菜等农作物。2005年粮食、棉......

    胸罩对胸部的作用分析

    【胸罩对胸部的作用分析】 文胸本身是无害的,就跟穿的衣服一样,当然我说的不是那种用有害材料做的文胸。 但是不适合你胸型的文胸是有害的。BCA表示穿戴不适合胸型的文胸会引......

    关于生态休闲农业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关于生态休闲农业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总论 二,选址简况 三,建设规模构想 四,资金筹措计划 五,项目建设宗旨及指导思想 六,项目建设与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意义 七,项目建设与发展理念......

    关于生态休闲农业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总论 二,选址简况 三,建设规模构想四,资金筹措计划 五,项目建设宗旨及指导思想 六,项目建设与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意义七,项目建设与发展理念及目标八,项目市场潜力及其竞争优势......

    农业工程科技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专业:农机姓名:席 荣 庭学号:201011404131 摘要:进一步明确农业工程在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作用和任务,以促使农业工程在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