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地方病调查报告,
中国地方病调查报告
(201101050308)——地方性甲状腺肿
摘要:微量元素研究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强盛的大事 “古罗马兴盛打败古埃及,掠夺大量的铅锌合金为宫廷打造各种餐饮器具,供王公贵族使用,结果权贵们生怪病、不生育,“铅元素导致古罗马消亡”。近代,“日本”国土小,人矮小,天皇很伤心。文革期间在东海长江口捞 “攀枝花钢厂倒到金沙江的钢碴”。经分析钢碴:钒、钛、钴、镍含量比天然矿石高出很多倍。一方水养一方人,这句话说的很对,人得健康,很大程度上依赖的就是那一方的土,在大地的土壤中存在着各种微量元素。有些是人体所必须的,一旦缺少,或者摄入量不足,对人体都是有害的,就会由于缺少某种元素导致生病,由于这种疾病具有区域性,所以称为地方病,这在中国是普遍存在的。
关键词:地方病;甲状腺肿
1.引言:中国是一个微量元素分布不均的国家,因此很对地方微量元素不足,导致地方病在中国频发,国家重点防治的地方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氯中毒、大节骨病、克山病、鼠疫和布鲁氏菌病7种本报告在综合网络报告,书籍等相关资料整理而成,针对中国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存在区域,提出一些意见,希望可以引起对地方病的重视。
2.2.1地方病解释:某些在特定地域内经常发生并相对稳定,与地理环境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是指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点的一类疾病。全国各省、自治
区、直辖市都有不同的地方病发生,有的地区可多达五、六种,受威胁人口多达4.2亿多。地方病主要发生于广大农村、山区、牧区等偏僻地区,病区呈灶状分布。
地方性甲状腺:地方性甲状腺肿(endemic goiter)是甲状腺肿的一种。甲状腺肿按地区分布可分为地方性和散发性两种。地方性甲状腺肿是由于一个地区存在特定的环境致甲状腺肿因素(主要是碘缺乏),因此,使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群中有一定比例的人发生了甲状腺肿,一定比例是指当地学龄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在5%以上,即甲状腺肿的存在已构成公共卫生问题,一般来说低于5%,是属散发性甲状腺肿。
2.2地方病的分类:地方病按其病因可分为两类:地球化学性地方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地球化学性地方病,俗称“水土病”,是因为当地水或土壤中某种元素缺乏或过多引起的疾病。元素缺乏性地方病主要是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和克山病也与元素缺乏有关;元素过多性地方病有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高碘。
自然疫源性地方病的病因是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指某些地区在自然界存在某种病原体与宿主(宿主,也称为寄主,是指为寄生虫﹑微生物等病原体提供生存环境的生物),该病在野生动物或禽畜间自然流行,该地区为自然疫源地。如果人进入该地区,通过一定条件,就会被感染而发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血吸虫病等。在本报告所讲的地方性甲状腺肿是属于地球化学性地方病。本报告也重点从地球化学的角度分析
2.3地方性甲状腺的分布;中国的省、区除上海市外,都有不同程度的地方性
甲状腺肿流行区。中国新疆乌什县1964年甲状腺肿发病率为64.3%。青海贵德县1974年甲状腺肿发病率为33.9%。高碘地方性甲状腺肿(下称高碘地甲肿)迄今已有30多年历史.食源高碘地甲肿由日本首先发现,我国是首先发现水源性高碘地甲肿的国家.从1978~1999年已先后在9个省、市、自治区发现了此病.作者按发现顺序做了阶段性总结,概述了分布范围及总的流行特征.缺碘地甲肿的流行趋势是,山区重于丘陵,丘陵重于平原,平原重于沿海.我国沿海甲肿的患病率为1.6%~2.0%[1],属于散发性甲肿.国外,从19世纪以来在挪威、锡兰、菲律宾和原南斯拉夫等国的沿海都有甲肿流行的报告,但病因不详.1962~1969年,Suzuki[2]报告:日本北海道渔民中有甲肿流行,学生的甲肿患病率为6.8%~8.9%,有的地方高达25%.原因是食海藻(昆布)所致,这是国外唯一的一篇食源性高碘地甲肿的报告.我国的高碘地甲肿首先发现于河北和山东等省的沿海,以后见于平原,内陆的一些省、市、自治区.2.4病因:世界公认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病因是缺碘,该病主要多见于远离沿海及海拔高的山区,流行地区的土壤、水和食物中含碘量极少,地方性甲状腺肿与缺碘有密切关系。发病率高低与含碘量呈反比,而采用碘盐可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但缺碘不是惟一的原因,研
究发现,水中含钙、氟镁过多也可致甲状腺肿;一些与Ⅰ-类似的单价阴离子如:SCN-、F-、Br-、At-、C104-、ReO4-、TeO4-、BF4-等与碘竞争,使甲状腺浓集碘的能力下降,合成甲状腺素减少,刺激垂体分泌较多的TSH,使甲状腺肿大。此外,在自然界含碘丰富的地区也有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主要是因为摄入碘过多,从而阻碍了甲状腺内碘的有机化过程抑制T4的合成,促使TSH分泌增加而产生甲状腺肿,称为高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
3发病区域化学元素分析:通过对发病地区的土壤,水体,进行检测,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发病区当地的碘含量低于保证人体健康的最低值,我就以云南西双版纳为例,西双版纳地区面积19600km“,多民族聚居,人口70余万。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由东向西,呈现东重西轻的趋势,造成此特殊地域流行特点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1。地势、气温、雨量等促成环境中水碘缺乏。全州位于东经99055产~10105。,北纬21“10尹~22035‘,属热带、亚热带山源横断山系,呈西北高,东南低,中间低凹的地势,年均气温20℃,年均降水量约1374mm,汛期降水量占全年80%以上,暴雨多,蒸发量小。土壤含砂拉高,呈酸性(P H4。5一6。5),水为软水,经检测180个水样,其中碘含量小于1卯g/Lo 2.全州供应的食盐绝大部分为内地低温浓缩加碘食盐,部份地区食用本地产高温熬制未加碘食盐,造成全州碘盐供应不平衡。3。居民吃炒红盐,山区居民食盐长期存放火炕上,形成食盐中碘的严重损失,与坝区相比山区居民经济状况差、蔬菜供应单调,碘盐供应更不足。上述原固是造成西双版纳地方性甲状腺肿地域流行差异的主要原因。
4总结:中国的化学元素含量丰富,但是分布却十分的不均匀。从而导致人体因为元素摄入量不足而生病,这需要我们加强对中国地区的化学元素分析,做好提前预防,已经疾病救治,运用地球化学知识,将元素分布提前做出公布,这样对甲状腺肿的预防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已患甲状腺肿的患者及时采取治疗,补充其所缺的元素,我相信,随着地球化学的发展,地球化学在对地方性甲状腺肿的预防及治疗会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云南西双版纳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特点的原因分析》(汪辉明, :《中国公共卫生》1989年第06期)《微量元素与生命科学》(【作者单位】:第二炮兵清河门诊部)【分类号】:R151)《中华预防医学杂志》(河北医科大学地方病研究室,2001)
《地球化学》(张宏飞,高山2012.8)
《高碘地方性甲状腺肿 》(于志恒,马泰)1980(08)
第二篇:浅论地方病
浅议地方病
摘要: 简述地方病的概念,通过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及化学元素性(地球化学性)两个方面分析地方病的成因,科普我国常见的地方病及其现状,并提出防治地方病的措施,让人们可以通过调节人类自身的行为来预防地方病,能够更加科学、健康地生活。
正文: 1. 地方病概述:
地方病是指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点的一类疾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不同的地方病发生,有的地区可多达五、六种,受威胁人口多达4.2亿多。地方病主要发生于广大农村、山区、牧区等偏僻地区,病区呈灶状分布。地方病在一定地区内流行年代比较久远,而且有一定数量的患者表现出共同的病征。地方病分为化学性地方病和生物性地方病。化学性地方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人的生长和发育同一定地区的化学元素含量有关,出于地质历史发展的原因或人为的原因,地壳表面的元素分布在局部地区内呈异常现象,如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等,因此,在当地居民人体同环境之间元素交换出现不平衡;人体从环境摄入的元素量超出或低于人体所能适应的变动范围,就会患化学性地方病。
2. 地方病成因:
化学元素性地方病
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状况。地质环境中的微量元素通过土壤-水-植物-食物-人体这个食物链进入人体,在极端的情况下,由于某一元素(或某几种元素)含量不足或过剩的结果,导致人体内环境稳定性调节紊乱,产生严重的功能障碍,并使一定数量的人群,患有共同的病症,引起地方病的产生。地方病是在某一特定地区,与一定的地质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疾病。从环境地质学角度来看,地方病是由于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匀,某些地区某种或某些元素严重不足或显著偏高所造成的。在一定的生物地球化学省境内,就产生生物地球化学地方病。一般分为“正的生物地球化学省”与“负的生物地球化学省”,前者是由于在该地带内某些元素含量过高造成的,后者是由于在该地带内某些元素含量过低引起的。生物源性地方病
病因为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包括鼠疫、布鲁氏菌病、乙型脑炎、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肺吸虫病、包虫病等。化学元素性。生物源性地方病分布和宿主的生活习性等关系更为密切,因而形成在分布地带、纬度及流行季节的不同特点。生物源性地方病的疫源地会由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开发而日趋缩小,但是也会由于交通便利和人口流动等社会因素使某些生物源性地方病扩散,如登革热、军团病已开始传入或在威胁中国。又如新疆本不存在流行性出血热,但是随着褐家鼠通过人员流动被带至哈密、大河沿和乌鲁木齐,而成为新的自然疫源地。
3. 我国常见的地方病:
中国国家重点防治的地方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鼠疫和布鲁氏菌病7种。
目前,我国有5.1亿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占全世界总缺碘人口的一半,据统计我国 1000余万智力残疾人中80%以上是由碘缺乏造成。全国有10万多个村庄在高氟区,而大骨节病的受威胁人口超过1亿,克山病受威胁人口也在7000万以上。从病种上看我国共有70余种地方病,其中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地甲病、克汀病)鼠疫、布氏杆菌病、地方性氟中毒被列为国家重点防治病种。经过建国后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各地建立了各级地方病防治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群防群治工作,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80%省、市(区)实现了全民食盐加碘,氟中毒病区中50%以上中、重度病区完成了改水降氟任务,血吸虫病人数下降了42%,其中急性感染病人下降了91.8%,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病情稳中有降。
控制和根治地方病比起其它类疾病的防治要困难的多,特别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不少地方近年来都出现了地方病的回升情况,因此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努力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控制地方病的危害。
4. 地方病防治:
地方病防治工作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重视地方病防治工作。
在防治地方病的法规工作上,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规定,对地方病的防治工作进行法规调整,它们是:《全国地方病防治工作规划》、《卫生部关于完善地方病防治工作达标考核验收办法的通知》、《卫生部关于加强领导严格控制鼠疫疫情发展的几点意见》、《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卫生部关于当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情况的报告》、《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条例》、《麻风病联合化疗及评价标准》、《基本消灭麻风病考核验收办法(暂行)》、《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规划纲要》等。对于地方病防治,我们需要: 1.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教育是地方病防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大众传播和教育手段,向社会、家庭和个人传播地方病防治的有关知识,促进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具有有利条件和优势。医务人员具备有丰富的医学知识,病人和社会人群信赖他们,因而他们的宣传更具有说服力。2.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建立信息公开平台,发布地方病防治工作信息,宣传国家相关政策。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工作信息,回答媒体和公众关心的有关问题,防止诸如地方病疫情突发时的信息失真引起群众心理恐慌,引导群众关心,参与地方病防治工作。
3.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形成群防群控的社会氛围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举办预防医学(地方病)专业本科或研究生起点的学历、学位班,确定重点项目进行集中攻关。举办多层次的专业培训班、研讨会、考察队,培养一批实用型、应用型,肯于吃苦,勤于风险的基层地方病专业技术人才。将地方病的防治知识列入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树立防病意识,摈弃落后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从根本上改变致病因子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4.搞好制度和机制创新,使地方病防治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
地方病的防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政府行为的利民工程,要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加快地方病防治进程。参考文献:
[1] 贾红霞等.地球化学环境与常见地方病[J],1672-9064(2010)02-0046-03 [2] 曲蛟等.地球化学环境与地方病[J],1672-4569(2004)02-0028-04 [3] 赵帆.地方病防治工作浅析[J],1008-5149(2009)02-0141-01
第三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计划
2008年工作总结
在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的领导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地病中心)全体职工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在防治监测、科学研究、健康教育、学科建设、技术咨询、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地方病防治
(一)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 受卫生部委托,本地病中心组织执行了2007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制定了技术方案,并开展了项目启动、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等工作。
2007年12月18~20日,“2006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工作总结暨2007地方病防治项目启动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会上,总结了2006项目执行情况,讲解了2007项目管理方案和技术方案。2008年8~9月受卫生部委托,地病中心派专家赴河南、广西、新疆3省(区)进行了中期督导检查工作。2008年9月,地病中心受卫生部委托对2007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上报至卫生部。10~11月,协助卫生部完成了本项目执行情况自查工作,撰写了督导自查报告。
2006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已经完成,地病中心编印了“2006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子项目技术报告”和“2006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各省报告”2本材料汇编,并发放至各项目省。
协助卫生部编制了“2008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 1
地方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和经费预算,目前正在起草2008项目技术方案。
(二)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恢复重建工作需求调查评估 7月12~13日,协助卫生部疾控局在哈尔滨召开了《地震灾区地方病防治工作》专家论证会,提交了关于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工作的建议。协助卫生部起草了《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恢复重建工作需求调查评估方案》,并于8月27~28日在成都举办的“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恢复重建工作需求调查评估”启动会上,对四川、甘肃、陕西地震灾区地方病专业人员进行了培训。9月1日~10月15日,四川省、甘肃省和陕西3省地震重灾区和极重灾区县开展了相关调查评估工作,地病中心在对3省上报的调查结果汇总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完成了《地震需求调查评估总结报告》。调查评估结果表明,四川、甘肃和陕西3省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机构损毁严重,地震对水砷、水氟变化影响不大,灾区碘盐供应充足,未发现疑似新发克山病病例,大骨节病病区儿童X线检出率均小于10%,但克山病病区部分居民有蛋白摄入不足、大骨节病区部分人群有硒营养不足的现象。
(三)饮茶型氟中毒调查
全面总结了全国饮茶型氟中毒现况调查的数据资料,形成了全国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现况调查总结报告,上报了卫生部。报告指出:
1、我国饮茶型氟中毒的地区分布主要为西藏全区、四川阿坝州和甘孜州、内蒙古大部分地区、青海、宁夏、甘肃以及新疆的部分地区;重病区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四川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没有饮茶型氟中毒的大范围流行。
2、饮茶型氟中毒的民族分布特征为藏族、蒙古族病情较重,病区的汉族和回族也有一定程度的发病;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病情不严重。
3、饮茶型氟中毒的职业分布特征是牧民病情严重。
4、饮茶型氟中毒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对群众健康的威胁最大。
5、饮茶性氟中毒的年龄分布特征是随年龄的不断增加而加重,40岁以后更加明显。在防治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年龄分布特征。
6、全国 2
现有氟斑牙患病人数为665.16万人,其中 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人数为50.53万人;成人II度及以上临床氟骨症患病人数为259.03万人。
(四)氟砷测定实验室质量控制
对全国31个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省份和26个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或高砷区省份,发放统一制备的含氟和含砷质量控制水样,进行了全国地方病防治机构省级实验室氟砷测定质量控制工作。总体来看,全国省级实验室氟砷测定结果质量较上年有很大提高,不论是氟测定还是砷测定,各实验室内精密度都能满足低含量样品测定要求。但是,有少数实验室表现出较大的系统误差,应该查找原因,进行整改。本项工作对提高我国地氟病和地砷病防治的实验室数据质量产生了积极效果,今后将继续进行下去,并将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扩大到各县级地方病防治机构。
(五)《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制定 7月28~30日,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制定会议,对地病中心提交的考评方案进行了详尽的讨论修改。为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9月7~11日地病中心协助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专家在广东省、云南省、青海省和新疆自治区开展试点工作。据此,完成评估方案的最终修改和定稿。
(六)停供碘盐前后不同水碘含量地区甲状腺肿流行病学调查 2005年,初步查清了水源性高碘地区的范围和病情状况,高碘地区开始落实停供碘盐等防治措施。为了明确停供碘盐前后不同碘水平对甲状腺肿流行的影响,了解加碘盐在高碘地区和高碘病区病情中的影响作用,2008年7月11~25日碘缺乏病所和山东省地方病所的专家,在山东省开展了停供碘盐前后不同水碘含量地区高碘性甲状腺肿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调查结果表明,在停供碘盐前后,水碘浓度为10~149.9μg/L的嘉祥县大张楼镇儿童尿碘中位数在接近300μg/L、水碘范围在150~299.9μg/L的郓城县黄堆集乡和水碘中位数>300μg/L的高青县唐坊乡儿童尿碘中位数均大于700μg/L,说明人群处于碘营养过剩状态;停供碘盐后,高青县唐坊乡、郓城县黄堆集乡无碘食盐 3
率达到99.0%,嘉祥县大张楼镇无碘食盐率达到64.2%,但人群尿碘浓度仍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在高碘地区,水碘是影响儿童碘营养状况的主要因素;停供碘盐前,高青县唐坊乡、郓城县黄堆集乡、嘉祥县大张楼镇触诊甲肿率分别为27.3%、10.5%和50.0%,明显高于同期全国碘缺乏病监测山东省缺碘地区的甲肿率(触诊4.4%)水平,说明高碘地区的8~10岁儿童存在因摄入碘量过多而导致的甲状腺肿大;停供碘盐后,调查点儿童的甲状腺肿大率呈下降趋势,高青县唐坊乡、郓城县黄堆集乡、嘉祥县大张楼镇触诊甲肿率分别降为8.5%、8.0%和3.3%。
(七)西部大骨节病重点病区调查
针对我国大骨节病重病区分布在西部地区的情况,选择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和内蒙古5省(区)中病情较重的病区村开展了儿童病情和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调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和贵德县的4个调查村中,除贵德县新建坪村外,其他3个村儿童X线检出率均在10.00%以上,尤其是贵德县斜马浪村检出率达18.00%,持续在较高水平。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和萨迦县的2个调查村X线检出率均在5.00%以下,其中萨迦县调查点的检出率为0,结果显示西藏病情呈下降趋势。但在调查中了解到,西藏自治区的重病区在昌都地区。甘肃定西市渭源县和庆阳市西峰区2个村和内蒙自治区阿荣旗1个村X线检出率均略高于5.00%,与近年监测结果基本一致,病情在控制范围内。陕西省彬县、咸阳市永寿县、宝鸡市太白县和陈仓县4个调查村X线检出率均在5.00%以下,说明陕西省大骨节病病情得到了持久有效的控制。
(八)青海省儿童大骨节病现场防治项目
大骨节病所与青海省地方病所及贵德县、兴海县CDC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协作组,于8月29日~9月10日对青海省贵德、兴海两个县儿童病情进行了调查和现场防治工作。对贵德县2所寄宿学校儿童大骨节病调查结果表明,基本排除搬迁寄校发生病情流行的可能。并将贵德县斜马浪村定为换粮干预点;新建坪村为对照点;兴海县糖乃 4
亥乡上、下鹿圈村为投硒干预点,目前,基线调查工作已基本完成,准备进行为期1年的干预试验。
(九)黑龙江省大骨节病历史病区回顾性调查及成人大骨节病治疗试点
2008年3月和10月分别对黑龙江省历史重病区尚志市、富裕县、克山县和林口县进行回顾性调查,4个调查点的280名学生中未发现临床病例。X线检查尚志市光辉村有1例干骺端检出,检出率为1.06%,其他3个调查点的X线检出率均为“0”。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点儿童病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结合连续18年病情监测结果,可以初步估计黑龙江省儿童大骨节病新发已经完全得到控制。
2008年7月开始,在黑龙江省尚志县光辉村进行了“成人大骨节病药物治疗和疗效判定的研究”工作。
(十)黑龙江省克山病病区硒营养水平调查
2008年9~10月,克山病所完成了黑龙江省克山病病区硒营养水平的现场调查和采样工作。发硒和粮食硒的测定工作已经完成,土壤硒的测定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12月份完成全部任务。
(十一)黑龙江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水井GPS定位试点
2008年8月,在安达市调查了318口改水井,其中报废75口,正常使用和停用水氟大于2.0mg/L的改水井19口,具体结果正在分析中。
(十二)修订《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
2008年3月,在成都召开了《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修订会议。会上讨论了《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的修订计划,布臵了修订编写任务。目前,该防治手册编写任务已基本完成,下一步还需要召开编审会议,经讨论修改后定稿。
二、地方病监测、统计及标准工作
(一)全国地方病重点监测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自1990年开始,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开展了全国地方病重点监 5
测工作,监测结果为我国制定地方病防治策略和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2008年开始,卫生部决定停止地方病重点监测,改为范围更广的抽样调查。为了总结18年来监测取得的成绩与经验,表彰在监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与个人,11月26~27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了“全国地方病重点监测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会议表彰了全国地方病重点监测先进集体47个、有突出贡献专家3名、荣誉个人33名和先进个人132名。会上,地病中心作了自1990年监测开始以来的全国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监测总报告,各省也介绍了本省的监测结果与监测工作经验,与会代表还就下一阶段的监测工作进行了研讨。
(二)编制新的重点地方病监测方案
为了适应目前地方病防治工作需要,卫生部决定将重点地方病监测纳入“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中,为此,地病中心起草了新的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监测方案,为开展新一轮的重点地方病监测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2007年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
完成了2007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数据收集、核对、汇总工作,并于2008年3月在云南大理召开地方病年报表统计工作会议。会议上对2007各省上报的地方病年报数据进行了核对,并汇总了2007年全国地方病工作年报表;对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好的经验进行研讨、交流;讲解了卫生统计学基础知识。
受卫生部委托,对地方病年报数据进行了分析,完成了“2007年地方病病情现状与防治动态分析报告”。结果显示,随着防治措施的加大落实,各病种的病情均呈下降趋势。另外,近几年的年报数据产生了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省(区)病情波动大,以往的病情数据来源于80年代的调查,每年按一定率推算得出,随着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的调查,一些新的病情数据得以更新;二是部分省(区)对病区二次确认,修改病区类型,使改水率、改灶率下降,对此类问题进行纠正;三是一些省(区)的病区范围波动较大,尤其是 6
燃煤型氟中毒的病区户数呈波浪式变化,湖南、四川病区户数增加较多。
(四)全国水氟、水砷筛查数据复核
受卫生部委托,复核了2004~2007中央转移支付项目中水氟、水砷调查数据,复核了未改水和已改水氟含量超过2.0mg/L的高氟村、高氟井及报废井数据;未改水和已改水砷含量超过0.05mg/L的高砷村、高砷井及报废井数据。结果显示,全国共筛查出2.0mg/L以上高氟村14993个村、0.05mg/L以上高砷村842个村、2.0mg/L以上高氟井及报废井11081个、0.05mg/L以上高砷井及报废井248个。
(五)建立地方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完善碘缺乏病信息平台报告
为了建立全国地方病病情和防治措施数据库,做好建立地方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碘缺乏病信息平台的准备工作,撰写了“建立地方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完善碘缺乏病信息平台报告”。
(六)标准工作
1、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重新改选,孙殿军再次聘任为主任委员,申红梅为副主任委员,魏红联为秘书长,王铜为委员;申红梅研究员获第五届卫生部卫生标准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地方性氟骨症诊断标准》(WS 192-2008)和《碘缺乏病消除标准》(GB16006-2008)2项地方病标准颁布并实施。3、2008年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上报并获批准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5项,即《氟斑牙诊断标准》、《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判定标准》、《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控制标准》、《克山病诊断标准》和《大骨节病病区控制及考核验收标准》。4、10月21~22日,“2008年卫生部地方病标准委员会工作会议”在青岛市召开。会上讨论并通过了7个标准送审稿,即“地方性氟中毒控制标准”、“克山病病区基本控制标准”、“克山病病区划定和类型划分标准”、“克山病治疗原则和疗效判定标准”、“大骨节病诊断标准”、“大骨节病病区判定和划分标准”及“食用盐碘含量”,现正在 7
修改并整理标准报批材料,准备上报。5、10月14~16日参加了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召开的“2008年卫生标准工作研讨会”。会上,汇报了2008地方病标委会的工作总结及下一工作计划和地方病标准制修订项目落实情况,参与讨论了“卫生标准体系框架建设”事宜并介绍了地方病专业卫生标准体系框架。
三、技术咨询
(一)起草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地方病优先领域研究报告。为了完成卫生部陈竺部长提出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目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各相关单位,起草《“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研究报告》,地病中心组织起草《“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地方病优先领域研究报告》,并通过专家论证。本研究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的地方病防治目标:建立可持续消除地方病机制;重点消除碘缺乏病;重点控制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和高碘性甲状腺肿;消除克山病、大骨节病、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和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将地方病患者治疗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重症地方病患者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实施医疗救助。目前,《“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地方病优先领域研究报告(初稿)》已经完成,并在国家CDC组织的“优先领域重大疾病防控策略论证会”上介绍了地方病防治措施与防控策略。
(二)11月2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了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氟砷病组、克山病组、大骨节病组3个专家咨询组工作会议,讨论了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新的监测方案以及当前地方病防治重点工作。
(三)针对贵州省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情和影响因素调查情况进行了现场调研,完成了调研报告。
(四)受卫生部委托,开展了“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降氟炉灶价格市场调查”,并撰写了分析报告。为调整项目补助经费标 8
准,更好地完成下中央补助地方地方病防治项目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2008年2月受卫生部委托,起草了“青海、西藏、新疆和海南等省(区)碘盐价格补贴调研提纲及实施方案”。
(六)参与起草了“卫生部碘缺乏病专家组对上海专家和舟山市政府提出的食盐加碘干预策略有关意见的回复”。
(七)赴云南省对该省申报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的评估工作进行指导。
(八)起草了“全国大骨节病概况及四川阿坝州历史病情与现状”报告,为卫生部制定《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九)起草了“青藏高原地区大骨节病现况及工作重点”报告,该报告为卫生部、扶贫办对制定青藏大骨节病防治方面的政策和策略提供参考意见。
(十)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文件要求,汇报了我国儿童大骨节病病情、防治现状及措施。
(十一)撰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编的“中国公共卫生丛书”中的地方病部分。
(十二)协助卫生部撰写“卫生事业改革30年成就”地方病部分。
四、科学研究
(一)中标科研课题情况
2008年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课题20余项,其中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分别是“硒对克山病预后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BMP和PI3K-Akt在氟促成骨细胞代谢过程中的交互应答”和“黄绿青霉素在低硒低蛋白大鼠体内的代谢模式与心肌病变特点”。
(二)在研课题管理情况
目前,地病中心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共48项。其中,国家十一 9
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大骨节病综合预防措施”已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但由于地震等因素影响,并未开展现场调查工作;“我国不同地区碘缺乏病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还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开展了预试验;与中国医科大学合作的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砷暴露与健康效应及其评估技术”,在山西省大同市的天镇县和应县完成了部分流行病学调查和生物样品采集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饮水型慢性砷中毒发病特点与砷代谢模式多样性关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均按计划进行。
(三)科研课题结题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砖茶中的氟、铝、茶多酚在饮茶型氟骨症发病机制中的联合作用”、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硒蛋白P与云南省地方性猝死的关系”的项目工作已经完成,目前正在准备结题报告。
(四)科研工作检查
2008年11月初,地病中心组织了科研工作检查,对4个研究所的45项在研及未结题课题进行了检查,撰写了科研课题检查报告,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要求未结题的课题尽快完成结题工作。
五、人才培养
(一)2008年3月,地病中心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地方病防治专业人员培训教材—《地方病学》,该教材已经下发至各项目省,并应用于地市级地方病专业人员岗位培训。8月15~21日,在浙江省舟山市举办了“全国地方病防治业务骨干高级培训班”。本次培训班聘请了国内知名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和地方病学等专家做了专题讲座,受到全国业务骨干的欢迎。
(二)2008年执行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5项,即“地方病学及GIS基础知识培训班”、“全国地方病防治项目管理与技术培训班”、“大骨节病X线诊断方法及其相关知识培训”、“全国地方性氟中毒重点监测质量控制技术培训班”、“全国地方性砷中毒监测质量控制技 10
术培训班”。申报200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5项。
(三)为了提高各省B超检测技术的整体水平,使各省间甲状腺容积检测结果更具可比性,碘缺乏病所于6月23~26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了第四次甲状腺容积B超检测技术培训班,来自16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0名代表参加了培训。
(四)多名专家参加了黑龙江、江苏、浙江、山东和河南等省组织的地方病防治专业培训班,完成了地方病相关知识的讲解和培训工作。
(五)2008年地病中心招收硕士研究生11名,博士研究生3名,进站博士后5名,毕业博士1名、硕士研究生7名。目前地病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41名,在读博士研究生9名,博士后8名。
六、健康教育
(一)建立了全国地方病防治宣传教育资料库。向23个省(区、市)、5个国内、国际组织及单位征集地方病健康教育资料154份,聘请6位国内地方病防治和健康教育方面专家对资料进行了函审,从中筛选出118份资料用于建立地方病防治宣传教育资料库。对部分优秀作品在地病中心网站上进行了公布。
(二)为第15届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动做了许多技术支持工作。一是设计了主题宣传画;二是制作并向全国下发了《千万别买非碘盐》三维动画片光盘;三是完成了6个预防碘缺乏病节目的组织及审片工作;四是参加了防治碘缺乏病日现场宣传活动。
(三)编制了《预防大骨节病科普宣传片》。2008年9月,地病中心与《健康时空》栏目合作,赴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阿荣旗现场拍摄预防大骨节病科普宣传片,后期制作工作正在进行中。
七、学科建设
(一)流行病学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检查工作
10月6日,省人事厅组织专家对我校重点学科梯队建设进行检查,我中心与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共同迎接了省人事厅的检查。在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汇报会上,重点学科带头人孙殿军主任向省人事 11
厅的领导和专家,介绍了流行病学重点学科的人才梯队建设情况,包括目前的研究方向和2006~2007取得的主要科研课题、获得的主要科研成果等方面内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
(二)黑龙江省高校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 2008年9月,地病中心起草了《黑龙江省高校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哈医大地病中心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支持计划》和《哈医大地病中心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进一步从实验室总体建设、人才建设和团队建设三方面,明确了今后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
(三)组建了病中心中心实验室
正式组建了地病中心中心实验室,利用日行贷款和中央转移支付项目,进一步装备实验设备,提升了科学研究能力;为进一步加强重点实验室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工作,地病中心对本单位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进行了登记及图像采集工作。
八、学术交流
(一)11月8~9日,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首届青年委员会由50人组成,地病中心孙殿军研究员任主任委员,于光前研究员任副主任委员,李颖副研究员任秘书。会上,青年委员会的代表进行了大会学术交流。
(二)开展中国地方病防治史展工作。已经完成了《中国地方病防治史》展初稿,并于10月份向全国重点单位征求意见,目前,正在准备布展工作。
(三)完成了2008年全年6期《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的出版和发行工作,《中国地方病学杂志》获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二等奖,在118种杂志质量评审中,排名第27名。编发“地方病动态”7期。完成地病中心网站维护与内容更新工作。
(四)编印并发放了《辉煌的20年》——庆祝地病中心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
(五)5月25~31日,在卫生部组织和UNICEF北京代表处资助 12
下,孙殿军主任率领中国饮水安全与监测考察组对荷兰进行了考察。此次考察学到了很多有关水资源管理和饮用水水质监测的经验,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
(六)8月7~11日,孙殿军主任等2人次参加了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举办的第28届国际氟学术会议,会上孙殿军主任作了题为“The study on the alternations and mechanism in the articular cartilage tissue of rats caus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 of fluoride and aluminum”的大会报告。通过本次会议,使国际上对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的研究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增进了国际间的交流。
(七)5月,地病中心王铜研究员参加了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的“世界心脏病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中国克山病监测”的报告。
九、国际合作
(一)“减轻砷中毒危害”项目
1、对湖北、江苏、安徽3省饮水砷最高的15个村进行了地方性砷中毒病情调查。其中湖北省共普查5146人,检出率为0.097%;江苏省共调查1252人,检出率8.1%,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年龄组;安徽省共调查1246人,检出率1.12%(14/1246)。2、10月30日,召开了控制中国砷中毒协作组工作会议。来自生物医学、疾病控制、水文地质、地球化学、水利工程和地质环境等研究领域的代表共22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进行了学术交流,从生物医学、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等专业角度分析了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生发展规律,探讨解决影响中国地方性砷中毒防治的主要科学问题。会议还讨论了不同部门在砷中毒防治研究方面合作的内容。3、11月14~17日,举办了地方性砷中毒防治技术培训班。学员来自我国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和高砷区21个省份。地病中心聘请多名大学、国家疾控中心和内蒙的专家,针对地砷病诊断、地方病防治经常使用的统计软件和我国地砷病防治与科学研究进展开展了培训。
(二)河北省泊头市和东光县非碘盐率升高原因的现场调查
3月17~22日,碘缺乏病所和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病所的专家,在河北省泊头市和东光县调查了5个乡镇。泊头市5所学校儿童甲肿率均在5%以下,总甲肿率为2.3%,居民户非碘盐率达64.8%,家庭主妇碘缺乏病知晓率为51.5%;东光县3所学校儿童甲肿率均在5%以下,总甲肿率为2.0%,居民户非碘盐率达35.8%,家庭主妇碘缺乏病知晓率为46.4%。本次调查发现,这两个县的居民户食用盐非碘盐率仍然较高,其原因除了由于周边高碘乡停供碘盐,造成一定数量的非碘盐冲销调查地区外,另一主要原因是所调查地区市场上出售的包装上注明碘盐的食用盐实际上是非碘盐,居民无法辨别真伪,当作碘盐购买所导致。
2009年工作计划
2009年将继续以《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为指导,以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为中心,做好防治、监测、健康教育、信息网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工作。
一、地方病防治工作
(一)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继续完成2007项目总结工作;做好2008项目的技术指导、人员培训、项目总结和2009年项目编制工作。
(二)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2009年将在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工作。地病中心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将召开项目启动会,对各省进行项目培训,在各省(区、市)自查期间进行检查督导,协助各省解决考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协助卫生部组织专家对申报验收的省份进行国家级验收。
(三)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调查评估。对海南、重庆、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8个未实现或基本实现消除碘缺 14
乏病阶段目标的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调查评估,为这些省份申报省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提供病情数据。
(四)碘缺乏病高危地区监测和应急处理。在1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42个碘缺乏病高危县进行高危地区监测,根据高危地区监测结果,对碘盐覆盖率较低病区的育龄妇女适时采取应急强化补碘(碘盐、碘油)措施,防止出现新发地方性克汀病和儿童智力损伤。
(五)研讨制定我国饮茶型氟中毒防治策略。随着我国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病学调查结束,针对病区具体情况,制定防治规划与防治策略。
(六)继续开展全国地方病防治机构实验室氟砷检测外质控工作。研究制备不同氟砷浓度的质量控制样品,下发各级地方病防治机构,进行地市级实验室检测质量考核工作,并开展技术指导,召开经验交流工作会。
(七)继续援助西藏和青海完成病情调查,切实掌握两省大骨节病病区分布及现况,为今后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同时,结合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进行大骨节病综合预防措施的研究。继续完成今年在青海进行的儿童大骨节病现场预防试验性干预的工作。
(八)结合成人大骨节病的试点治疗工作,制定二、三级预防方案。
(九)出版《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修订《克山病防治手册》。
二、地方病监测、统计及标准工作
(一)开展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新监测方案培训工作,并做好技术督导,顺利地从哨点监测过渡到全国抽样调查,完成上述地方病监测数据的整理、统计与分析,并形成监测报告。
(二)汇总2008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数据,准备召开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会,撰写分析报告。
(三)对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水氟小于1.0mg/L的未改水村和改水 15
工程、水砷病情调查数据进行复核,从而掌握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病区范围和砷中毒的病情现状,撰写分析报告。建立县级数据库。并制作GIS全国地氟病、地砷病病区分布图。
(四)建立及开发地砷病数据库,总结分析unicef国际合作项目和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支持的2003~2008年全国水砷筛查所获得的数据,全面描绘我国高砷水源分布状况和饮用高砷水受威胁的人口数量,评价地方性砷中毒对病区居民健康的影响。
(五)建立健全全国克山病数据库,申请组织各省克山病防控机构,探索初步建立克山病监测数据库,包括克山病病区的历史资料、克山病监测的病人个案库、克山病监测的患病和发病数据库,使克山病防控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六)召开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制定2009年地方病标准制修订计划;组织做好地方病标准的制修订和评审报批等工作。
三、技术咨询
(一)协助卫生部组织全国专家制定我国地方病中长期防治规划。
(二)协助卫生部制定《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终期考核评估方案。
(三)协助卫生部做好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换届工作,召开换届会议。
(四)召开每种地方病专家组会议,讨论每种地方病重点业务工作的技术难度,积极向卫生部献计献策。
(五)完成卫生部临时安排的技术咨询工作。
四、科学研究
(一)完成好在研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保质保量完成课题任务,争取在SCI收录杂志多发表文章。
(二)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争取再承 16
担高水平的科研课题。
(三)组织申报各级成果,争取申报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1~2项。
五、健康教育
(一)完成中国地方病防治史展的布展工作,并不断搜集有价值的实物予以充实。
(二)拟参与起草2009年第16届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动方案。
(三)针对目前全国地方病健康教育力量薄弱、人员短缺的状况,召开全国地方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讨及培训工作会议。
(四)完成好全国地方病健康教育资料库的持续收集、整理工作。
六、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一)执行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3项,即“EPI统计软件及地方病学基础知识培训班”、“全国基层地方病防治培训班”和“全国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班”
(二)举办“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防治健康教育理论和改炉改灶技术培训班”,对全国地方病防治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三)抓好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完成“十一五”期间“211工程”项目的各项任务。
(四)继续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争取增加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
(五)进一步修改、完善《地方病学》教材,争取正式出版。
七、学术与防治工作交流
(一)组织召开第七届全国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学术交流会议。
(二)进一步提高《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的质量,争取进入Medline医学检索系统。
(三)做好地病中心网络日常管理、维护及网页更新工作,增加全国各省地方病防治工作进展栏目以及地方病防治知识相关内容,不断丰富网页内容。继续做好《地方病动态》的编辑工作。
八、国际合作
继续进行中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减轻砷危害”和碘缺乏病方面的合作项目;争取将“补硒对克山病预后的应用性研究”列入2009年儿基会项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第四篇:地方病总结
王家村小学2009年春季地方病防治工作总结
为提高我校学生对碘缺乏病的防治知识的认识,根据市、区——碘缺乏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我校的地方病主要为“碘缺乏病”。长期以来,虽然经过一系列综合防治,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成效,但人们对碘缺乏病的防治意识还比较薄弱,对“食盐加碘”在碘缺乏病防治中的重要性认识还不是很充分,这就需要从学校抓起,从小学生抓起,进一步强化防治认识,最终消除碘缺乏病。因此,我们从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入手,落实专人负责学校“碘缺乏病防治”教育工作。
二、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在我校主要有两项任务,第一是对师生进行“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增强防治意识;另一方面就是加强学校食堂食用盐管理,做到食用盐符合加碘盐规范。为此,我们重点抓了下面几个方面工作:
1、坚持把碘缺乏病防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安排了专门的课程 防治的教学。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作用,学校要求将地方病防治列入健康教育课,坚持把碘缺乏病有关知识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纳入课堂教学,在上好“碘缺乏病防治教育课”方面,做到了“四有”即:有教师、有教学内容、有教学时间、有教案,“碘缺乏病防治教育课”率在四至六年级达100%,学生对碘缺乏病防治知晓率达到95%以上。使学生了解了碘缺乏病及其危害,以及碘缺乏病的防治主要就是食用碘盐,明白了使用正规碘盐的重要意义。
3、开展对比实验,加强学生认识。在镇卫生院相关专业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校在五年级班开展了对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碘的重要性。
4、结合此次 “防治碘缺乏病”活动,通过向学生发放宣传资料的形式,宣传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告知家长及学生,动员教育前后的实验对比,提高了学生的知晓率。学生及家长购买碘盐,正确识别合格碘盐,拒绝伪劣碘盐,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我校共向学生发放了宣传资料,然后通学生带动周围的家庭妇女,大家共同阅读宣传资料,了解防治碘缺乏病的重要意义,是宣教活动做到“以点带面,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5、严格学校食堂食用盐管理,坚决杜绝伪劣碘盐。对学校食堂食用盐管理,我们一方面是严格购买渠道,坚持到正规商场、商店购买,并做好进货记录;另一方面是落实专人进行经常性检查。
6、我校以“防治碘缺乏病”为主题,张贴宣传画2副,办专题黑板报一期,使防治碘缺乏病工作的氛围洋溢于校园的各个角落。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对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继续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积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碘缺乏病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和健康课教师培训工作,扎实开展好碘缺乏病健康教育工作,通过继续广泛宣传动员,逐步形成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健康教育模式,把碘缺乏病健康教育工作引向深入。
王家村小学 2009-7-5
第五篇:地方病教学计划
2010年东王马小学地方病防治工作计划
学校要充分认识碘缺乏病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反复性。要将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实行目标责任制,将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并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活动
1、各教师要上好健康教育课,要根据国家预防治碘缺乏病的基本要求,安排好健康教育内容。要有教学计划,落实教学时间,要聘请卫生部门有关人员到学校进行师资培训,开展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2、积极开展卫生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黑板报,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形式普及防治碘缺乏病知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深入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上一堂碘缺乏病防治健康教育课,看一次碘缺乏病防治健康教育录像或听一次专题讲座,开展一次与预防碘缺乏病有关的课外活动,写一篇与防治碘缺乏病健康教育有关的作文)。学校要加强检查督促,对达不到要求的班级,要责令补课。
二、方法措施
1、确立教育宣传机构,由校长亲自负责包抓,各任课教师、班主任紧密配合,确保教育活动有实效。加强班级管理,将地方病防治列入班级管理内容,由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健康管理,指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日常饮食习惯,并向家长宣传相关知识,继而让家长形成健康的做饭方式。
2、学校召开动员大会,通过黑板报、校报、手抄报、主题队会知识竞赛等形式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在学校开展专题性活动。向家长、学生宣传如何防治地方病知识。要求学校在其最醒目的场所刷一条永久性关于地方病的标语。如:坚持食用碘盐,保证儿童健康发育等等,让地方病防治的意识渗入学生脑海;办一期地方病防治专栏,向教师、学生形象、生动的介绍如何防治碘缺乏病知识;搞一次实践性活动,如做半定量测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鉴别非碘盐与合格碘盐的区别,提高保健意识。
3、学校开展“三个一”活动。上好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课;做1-3次地方病专题教育讲座;写一次地方病防治的作文或日记。
4、教师在作好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育宣传的同时,作好对学生教育效果的检测,定期举行知识问卷,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进行质量分析,对照存在的问题即及时改进教育方法,使学生的地方病防治知晓率达到90%以上。
5、、将碘缺乏病列入教学内容。要求学校将地方病防治列入健康卫生课,每学期用十课时向学生讲解宣传地方病知识,重点是碘缺乏病。通过课堂上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地方病发病症状,发病原因及如何防治的知识,提高地方病防治知识的普及率。学校将地方病防治工作作为学校的常规工作来抓,教师全学期对学生的教育不少于三课时,定期检查,纳入教师考核。
6、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应用学到的地方病防治知识向家长宣传防治知识。召开家长会,让专门教师向家长传授健康知识,让学生向家
长讲解如何防治地方病知识,从而提高家长对地方病防止知识的知晓率,通过老师——学生——家长——村民这一有效的传播链开展宣传活动,普及防治知识,提高防病意识,同时学校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对甲状腺患者进行治疗,以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7、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了解学生健康状况,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学校的医务室定期分年级对学生进行健康普查,制定学生健康表,了解地方病在学生中发病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联系医院补救。
8、学校定期考核。将健康教育列入班级考核范围内,学校定期对班级的健康档案、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教案、学生材料等进行检察,督促班主任认真组织、精心安排,确保健康教育在班级顺利开展。
东王马小学
2010年1月篇二:地方病防治工作计划 2013年讲堂卫生院地方病防治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地方病防治工作,完成预防和控制地方病防治任务,我乡主要针对碘缺乏病、布病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遏制布病等地方病发生,从而保障我乡人民的身体健康,现制定本地方病防治工作计划:
一、建立、健全地方病防治领导组,完善地方病工作责任制:
为深入持久搞好地方病防治工作,我站将认真贯彻学习《山西省地方病防治条例》,建立、健全地方病防治管理领导组,有专业的防治人员组织,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均能规范日常行为及早预防,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
二、做好监督和报告工作:
做好销售点和民户碘盐督测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是我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上级部门制定相应地方病防治措施的可靠依据。因此,我们一定配合县疾控完成碘盐的采集工作,确保群众食用放心碘盐。
三、控制碘缺乏病、布病,加强宣传工作力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可以依赖群众,利用村广播、宣传画、宣传单、口头宣传等不同形式的宣传方式,积极开展地方病防治预
防知识的宣传教育,预防碘缺乏病最简单易行、最有意义和安全有效的就是长期食用加碘食盐,对食盐的存放、注意事项作宣传点,同时对布病重点人群摸底登记,摸清高危人群放羊、牛的具体数据,开展版面宣传,早发现、早治疗布病患者,降低布病的发生,发病。
四、配合上级部门开展地方病防治工作
我们一定按照上级要求开展学校地方病甲状腺肿大的筛查以及普及碘缺乏病知识的了解。
只要我们依照国家关心地方病防治工作的方针、政策、法令、条例为依据,宣传内容有科学性,例举数据可靠、真实,从而不同程度改变群众观念,影响群众的接受能力,心理状态,改变环境因素造成的危害,降低发病因素,是有希望减低我区碘缺乏病、布病的发生,避免因此造成的社会危害。
讲堂乡卫生院
二〇一三年二月篇三:地方病健康教育工作教学计划
地方病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为了保证少年儿童身体健康,我校把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长期不懈地宣传教育下,我校学生、教师、家长掌握了基本的地方病防治知识,了解了本地区地方病的主要类型和成因,形成了健康观念,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地方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不断提高,使我校健康教育在已有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加强领导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健康已成为当前居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我校把健康工作列入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制订我校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计划,对全校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督促、检查。各班根据学生实际和年龄特点,制定了教学计划、活动记录、工作总结。同时也抓住宣传这个阵地,充分利用学校的黑板报、宣传标语、校园广播、等宣传设施,对健康教育特别是地方病防治知识进行宣传。
二、主要措施
1、将碘缺乏病和氟斑牙防治列入教学内容。要求班主任与健康教师将地方病防治列入健康卫生课,每周用一课时向学生讲解宣传地方病知识,重点是碘缺乏病和地氟病。通过课堂上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地方病发病症状,发病原因及如何防治的知识,提高地方病防治知识的普及率。
2、在学校开展专题性活动。向家长、学生宣传如何防治地方病知识。学校在最最醒目的场所刷一条永久性关于地方病的标语。如:坚持食用碘盐,保证儿童健康发育等等,让地方病防治的意识渗入学生脑海;每月办一期地方病防治专栏,向教师、学生形象、生动的介绍如何防治碘缺乏病和地氟病知识;搞一次实践性活动,如做半定量测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鉴别非碘盐与合格碘盐的区别,提高保健意识。
3、召开家长会,让专门教师向家长传授健康知识,让学生向家长讲解如何防治地方病知识,从而提高家长对地方病防止知识的知晓率,通过老师——学生——家长——村民这一有效的传播链开展宣传活动,普及防治知识,提高防病意识,同时学校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对甲状腺患者进行治疗,以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4、通过卫生部门专门人员对学生进行定期体检,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了解学生健康状况,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了解地方病在学生中发病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联系医院补救。
5、对学生定期进行有关地方病防治的常用知识检测,了解学生知晓情况,要求学生每学期写一篇有关地方病防治的作文,不断提高保健意识。
6、加强班级管理,将地方病防治列入班级管理内容,由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健康管理,指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日常饮食习惯,并向家长宣传相关知识,继而让家长形成健康的做饭方式。
7、加强领导定期考核。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考核范围内,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对学校的健康档案、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教案、学生材料等进行检察,督促学校认真组织、精心安排,确保健康教育在学校顺利开展。
三、实施目标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地病部门及卫生部门的领导下,力争地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使我校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开课率达、四至六年级学生对碘缺乏病防治知晓率达、对地氟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100%。篇四:地方病健康教育计划
长安区五台卫生院2012年地方病防治
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健康教育工作是地方病防治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改变不良行为、减少发病的重要手段。为切实做好2012年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根据《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政府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西安市长安区2012年地方病防治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现结合我镇地防健教工作情况,特制定五台卫生院2012年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一、目标
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使全市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地方病防治知识,增强防病意识,改变不良行为,提高全民参与防治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扩大全市居民防病知识的知晓率,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血地防成果而共同努力。
二、措施及活动
1、坚持以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为契机,紧紧围绕活动主题,认真制定活动计划,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栏等各种宣传工具,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咨询活动,并及时对整个活动情况进行总结。
2、在中小学校认真开展碘缺乏病防治“五个一”健康教育活动(上一堂碘缺乏病防治健康教育课、写一篇作文、检测一次食盐碘含量、向家长发放一次宣传材料、收集一个碘盐包装袋),努力提高中小学生及居民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3、与盐业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开展消除碘缺乏危害的健康
教育和合理使用合格碘盐的宣传活动。同时,要将碘缺乏病防治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到健康知识入户、消费者活动日、科普宣传周、科技下乡等活动中去,使碘缺乏病健康教育经常化。
三、考核与评估
1、认真开展血地防健教活动,在上好健康教育课的基础上,采用书面测试的方法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并认真做好活动小结。同时,应认真做好相关宣传活动资料的收集,包括收集课程安排、教案、作文、测试卷等相关资料,以备上级考核检查。
2、在开展血地防健康教育活动后,地方病防治医生要及时收集与整理各项资料,并按规定统计上报。
五台卫生院
2012年3月10日篇五:地方病健康教育工作教学计划1 地方病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健康已成为当前居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我校把健康工作列入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制订我校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计划,对全校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督促、检查。各班根据学生实际和年龄特点,制定了教学计划、活动记录、工作总结。同时也抓住宣传这个阵地,充分利用学校的黑板报、宣传标语、校园广播、等宣传设施,对健康教育特别是地方病防治知识进行宣传。将碘缺乏病和氟斑牙防治列入教学内容。要求班主任与健康教师将地方病防治列入健康卫生课,每周用一课时向学生讲解宣传地方病知识,重点是碘缺乏病和地氟病。通过课堂上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地方病发病症状,发病原因及如何防治的知识,提高地方病防治知识的普及率。在学校开展专题性活动。向家长、学生宣传如何防治地方病知识。学校在最最醒目的场所刷一条永久性关于地方病的标语。如:坚持食用碘盐,保证儿童健康发育等等,让地方病防治的意识渗入学生脑海;每月办一期地方病防治专栏,向教师、学生形象、生动的介绍如何防治碘缺乏病和地氟病知识;搞一次实践性活动,如做半定量测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鉴别非碘盐与合格碘盐的区别,提高保健意识。
召开家长会,让专门教师向家长传授健康知识,让学生向家长讲解如何防治地方病知识,从而提高家长对地方病防止知识的知晓率,通过老师——学生——家长——村民这一有效的传播链开展宣传活动,普及防治知识,提高防病意识,同时学校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对甲状腺患者进行治疗,以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通过卫生部门专门人员对学生进行定期体检,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了解学生健康状况,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了解地方病在学生中发病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联系医院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