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佤族自治县茶叶产业调研报告
(2020年10月22日)
一、沧源自治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茶叶是我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广大山区农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做大做强做优茶叶产业是推动我县脱贫攻坚步伐,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措施之一。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沧源县茶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截止2019年12底,茶产业覆盖全县10个乡(镇)、81个村、2.3万户9.31万名茶农,茶园总面积11.6万亩,采摘面积11.28万亩,有无性系高优生态茶园5.57万亩,有机茶园认证1.82万亩,无公害茶叶认证1万亩,雨林联盟认证1.5万亩,3次荣获
“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全县有茶叶初制所93个,获得生产许可QS(SC)认证的茶叶企业有5户(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户),有茶叶专业合作社28个,主要品牌有“碧丽源65里林间茶”、“佤山印象”、“碧螺春”、“怕迫茶”、“沧源红”“仟润红”等。2018年底全县实现毛茶总产量9080.2吨,精制茶产量达6531.1吨,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50703.09万元(其中实现农业产值22428.09万元,工业产值28275万元),占全县GDP(41.32亿元)的12.27%,单产达78.28公斤。上交税收374.891万元(其中:佤山茶厂219万元,碧丽源146万元,勐省农场3万元,勐来易生茶叶专业合作社6.891万元),茶农人均纯收入2410元,全县2.3万户茶农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8212户31288人,占种茶农户的35.7%,种植茶叶27477.9亩,实现茶叶产值2282.16万元,户均实现收入2779元,人均收入729元。
二.制约沧源茶叶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一)基地不优,低产低质茶园占的比重大。
除了龙头企业带动的基地外,其它的茶园大部份管理粗放,集约化、产业化、组织化、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水利化程度不高,产量偏低,据今年10月份调查得出,龙头企业带动的茶园比常规的茶园高产得多,茶农的收入差距也大,例如,碧丽源和佤山茶厂带动的茶农人均收入大部分都在4000以上,最高达9000多元,而没有龙头企业带动的茶园由于管理差,产量低,茶农的人均收入大部分都在1500元以下。(二)CTC工厂原料生产不足。
经深入到佤山茶厂CTC工厂调研,此加工厂每天需要加工茶叶10-12吨左右才能满足加工需求,而自今年7月份运行以来,每天只收到的鲜叶只有2—3吨,,最高水平只有5吨,远远不能满足加工生产的需求量,所以下步加大规划面积力度,提高茶园管理水平,提高产量,达到企业农户共赢的目标,是当前的燃眉之急,也是我们行业部分急需抓好的一项重点工作。(三)合作社或初制所生产加工水平低,带动能力弱。
通过认真调研,全县获得QS认证的只有5家,有茶叶专业合作社28家、有183个茶叶初制所,大多数初制所都是家庭式小作坊,加工条件比较简陋,加工设备陈旧,卫生条件差,加工技术标准不一,生产效益低,产品粗糙档次低,质量难以保证。合作社大部分也是空壳子,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茶园组织化程度低,茶农增产增收缓慢,不利于现代化农业进程。
(四)龙头企业少,茶叶市场不规范。
全县上规模企业只有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和佤山茶厂两家,做精制茶加工的有四家(碧丽源、佤山茶厂、勐甘仟润茶厂、勐省农场),除外大多数都是家庭式作坊,产量低、质量弱、效益差,选择性收购鲜叶问题突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财税贡献率低,拉动作用乏力,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势头不强。二是市场秩序规范水平低。茶商分散经营,各自为阵,相互压价,大多数以散茶形式出售,销售价格达不到与品质相符的价格,导致茶叶产业效益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价的增长而增值,群众增收得不到保障。4个精制茶加工企业辐射面积只有5万亩左右,占全县总面积的43%左右。
(五)品牌提升难,活力不足。
品牌带动力、品牌发展力较弱,对茶文化挖掘研究不够,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影响力小,沧源的茶叶品质优势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品牌提升产业的效果不显著。同时,县内各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低,茶叶产业与旅游、文化、教育、仓储物流、酒店餐饮、信息服务、机械制造等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六)投入不足,管护力度不够。
多年来,由于缺少项目资金的支撑和财政的扶持,加上群众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对茶园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茶园没有按照行业部门的要求进行管护,很多茶园中耕、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跟不上,造成土壤板结,长势参差不齐,缺肥、病虫害严重,缺株断行严重等等,导致产量低、品质差,农民增收缓慢,茶园提质增效迫在眉睫。(七)调研质量不高。
本人被县委派出稿这次主题教育巡回指导组,由于主题教育和业务工作都要抓,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到乡镇调研的时间仓促,调研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调研时间短,了解问题不深不透;二是调研范围小,只是到怕秋村、贺岭村、坝尾村开展培训,了解情况,其他乡镇的情况完全是靠前期开展的情况来写,存在以点带面完成调研报告的情况;三是解决实际问题少,9月份以来只完成了怕秋、贺岭、坝尾、糯良茶叶组、下永和的茶叶培训,培训人数共356人次;促成糯良茶山组与佤山茶厂合作;完成了全县2019年茶叶产业推进会的筹备工作,并于10月18日召开了2019年茶叶产业推进会;完成CTC工厂原料基地的规划方案。三、下步发展建议
(一)加强基地管理,提高茶园效益。
一是要调整工作思路,改变过去重种轻管的粗放经营向抓管理提单产、保品质增效益的集约化经营转变。二是投入主体要改变,从以政府投入为主向以企业投入为主转变,充分调动茶企和茶农的积极性,抓好茶企的“第一车间”,解决龙头和基地脱节的问题,保证企业有相对稳定的基地和原料来源,有稳定的产品品质保障,使企业从根本上得到发展。三是要建立企农共建的长效发展机制,明确企业、合作社、茶农的权责利效关系。政府应建立茶园标准化管理、低改高、有机茶园和企业扶持茶农等方面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企业、乡镇、村办、茶农发展茶叶产业的积极性。四是要加强对茶农的培训。行业部门要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围绕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的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和茶叶质量安全,转变茶农的思想观念,提高茶农的科技素,为茶农和企业提供实用技术服务和培训,不断强化茶农的现代化农业知识,提高致富能力的本领。9月份以来,茶办共深入到各乡镇的茶叶主产区开展现场培训4期,参加培训人员有235人次,主要培训内容有茶园秋季管护技术,茶叶机采技术等;10月18日在糯良乡贺岭村召开全县茶叶产业推进会,全县有80多名人员参会。(二)合作社集约化管理茶园。
鼓励和支持茶企采取流转、认养、建立“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稳定企业原料基地,解决茶叶生产管理难题;实行“专业种植、专业加工、专业销售”,鼓励茶农及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按照龙头企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茶园标准化管理和质量安全控制,不断提高茶园生产组织化程度,打牢茶叶品牌提升基础。最终实现群众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下步我们将重点对现有的合作社加强培训,通过技术手段的提高,让合作社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促使茶叶产业逐年得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让农民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三)扶龙头组织化规范生产。
按照内培外引和培育微企做大、培育微企升规、培育微企做强的原则,加强对现有初制所的改造升级,提升生产水平,淘汰一批管理粗放、条件简陋的茶叶初制所,严控新建初制所的审批。扶持一批有基础、有规模、有品牌的茶叶加工企业,促进小企业、初制所向骨干龙头企业、优势产品和优势品牌集中,鼓励企业承包、租赁茶园,扩大规模,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或“龙头企业+初制所+基地”的产业化路子,建立科学合理的投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努力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和规模化,生产组织、产销服务、质量监管专业化和系统化,保证广大茶农在这种联合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今年以来,通过层层做工作,抓培训,现已促成5个茶叶合作社(初制所)兼并在佤山茶厂门下,建立CTC工厂原料基地5000多亩,涵盖怕秋、南撒、贺岭、糯良、芒库等村的茶叶合作社,直接带动面积5000亩,间接带动面积近3万多亩。(四)抓好CTC工厂原料基地的规划
为满足佤山茶厂CTC工厂原料的需求,加快推进全县茶叶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发挥茶叶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全县茶叶产业布局、品种特点和管理基础,通过扩充原料基地,对茶园进行提质改造,加快科技转化,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健全营销体系,最大化满足CTC工厂对加工原料的需求,最终实现群众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夯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础。为保障CTC红碎茶工厂加工原料的供应,原料基地重点规划在交通比较方便、茶叶面积比较集中、茶园管理比较好的地块。目前已完成规划方案,主要涉及7乡镇16个村,规划面积共20080亩,分别是芒卡镇1720亩(其中:白岩村800亩、南腊村920亩);班洪乡4800亩(其中:芒库村3000亩,富公村1500亩、班洪村300亩);勐角乡3000亩(其中:勐角村下茶山2000亩,控井村1000亩);糯良乡6960亩(其中:贺岭村3660亩,怕秋村2000亩,南撒村300亩,糯良村1000亩);单甲乡1700亩(其中:怕结村1200亩,永武村500亩);勐来乡1900亩(公撒村500亩、永安村1200亩,拱弄村2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