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时间:2020-10-12 10:20: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第一篇: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篇一)

近年来,**县坚持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推动农业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提高农业“接二连三”水平,农业“新六产”发展取得一定成效。现将**县农业新六产发展汇报如下:

一、我县农业新六产发展现状

(一)农业产业融合产业链条日趋完善。依托大蒜主体产业,不断提升大蒜精深加工水平,已经形成了种植加工、外贸出口和科技研发完整的产业链条。从最初的农产品粗加工制品向生产大蒜素、蒜氨酸、黑蒜、纤蒜等多种大蒜深加工产品转变,产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目前,全县拥有大蒜等农产品贮藏加工企业170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110万吨,农产品加工转换率达70%,恒温库贮藏能力达到200万吨,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95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0家。

(二)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互联网+农业快速发展,建成并运营3处信息产业园,引进乐村淘、买卖惠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启动了阿里巴巴淘宝村和京东****特色馆,拥有电商企业、网络商店3000余家。**年,全年大蒜互联网线上零售额达12亿元,出口近5亿美元;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农耕体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加速膨胀发展。目前,羊山农旅、王丕滨河休闲、马庙田园、鱼山湿地生态4大现代农业综合体,正规划建设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样板和新典范初步显现。

(三)产业融合园区化水平不断提升。**年**县被农业部、财政部认定为我省唯一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运用全产业链发展思维,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等系统举措,在园区集大蒜生产、加工、科技、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此外,我县鱼山街道,张翟村、崔口村、暗楼村被列入全国千乡万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乡、村。

(四)产城融合建设不断深入。作为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重点打造的莱河新区已于6月启动开工建设,新区突出发展高端三产服务业,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西造东服”的城市格局,重点打造科技创新园区、网络电商园区。依托大蒜新品种繁育和精深加工,新区将做足“蒜都康养文章”,构建健康产业与观光休闲、养生旅游等相结合的大健康产业体系。依据城市周边基本农田划定,新区将发展观光农业和林业、体验式农业、创意农业等高端农业项目和中华民俗村文化旅游项目,实现城市与田园有机融合的新型生态城市发展。

二、发展新六产的主要做法

(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大蒜产业,大力发展大蒜等精深加工产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专业化食品工业园区,中纺集团、雨润集团、北京稻香村、新加坡翱兰集团等30家知名企业入驻园区,实现了农业与工业的直接“对话”,大蒜深加工产业集群被认定为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山东省十大影响力产业集群,**县也被命名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进一步增强了**大蒜的市场竞争力。

(一)坚持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化。全力实施科技攻关,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努力占领大蒜科研的最高沿。以山东成功集团为例,他们与中国全营养膳食研发中心的专家,利用先进的生物发酵技术,在全世界率先研发成功了大蒜功能原料——纤蒜素,并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合作,生产出营养早餐、酵素和果蔬汁等产品,产品附加值提升数倍。成功集团的销售模式也格外有新意。他们与日本东京八板技术株式会社合作,研制生产智能化自动售货机,支持纸币、支付宝、银联卡等7种支付方式,在全国200个地级市建立营销网络,主攻写字楼和高档小区,计划布点5万台。“互联网+”时代,**的农业与互联网产业的融合也催生了新业态。成功集团在京东、天猫等多个平台都建立了旗舰店,去年他们的黑蒜网上年销量达到300多吨,销售额6000多万元。

(三)坚持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强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通过“品牌效应”和“商标富农”手段,鼓励和指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创建品牌、提升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实现规模效应等,鼓励企业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名牌农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提高**大蒜国际影响力,巩固**大蒜国际话语权。获得国家质检总局认证的原产地证明标记,产品与欧盟开展了地理标志互认。在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大蒜获得金奖,“**大蒜”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年“**大蒜”的品牌价值认定为202.58亿元

(四)坚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适应市场和驾驭市场能力。截至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362个,带动农户3万余户。合作社流转土地占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的80%,50余家合作社与超市、批发市场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大蒜等农产品销路不愁。**县发挥既有合作社优势,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资金量化折股、资产长期收益等方式,强化合同、协议制度约束,把贫困户纳入产业链,保障其稳定收益。

三、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业新六产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的难题:我县作为国家大蒜主产区,大蒜较其他农产品享受的国家补助政策来说较少;

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传统的种植模式仍难以突破;

农业机械化水平依然较低;

大多数农村合作社运作不规范,农户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从事农业生产的科技实用人才相对匮乏等等。

四、对策及建议

(一)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构建集“生产+加工+科技+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为主线,加快推动形成以农业产业化园区为“龙身”,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为“龙尾”,现代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和成果产业化为“龙骨”,主体间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为“龙髓”的龙型经济产业链,推动生产、加工、旅游、服务等产业实现集聚集群发展,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和产业化带动机制,形成以二产带强一产、三产带活一产,主体融合、三产联动的良好格局。

(二)加快培育发展农业新业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利用互联网+农业,依托**智慧产业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辐射效应大的农业电商企业。挖掘**悠久历史文化,结合**大蒜、辣椒、食用菌等传统优势农产品,积极发展农业创意文化产业、鲁西南民俗文化、田园综合文化体,实现现代农业与文化休闲、人文传统、城市建设的交互融合。

(三)持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批产业园农业管理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壮大职业农民队伍。促进村官制度、特聘专家、科技院校与农业产业基地紧密结合,建立优秀农技人才和有创业愿望、专业特长的涉农人才储备库,推进人才储备与项目储备的有机衔接,有效破解产业化发展的人才瓶颈。重点抓好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青年农场主和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培训,培育一批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

(四)持续深化改革加强保障。加快产权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生态补偿机制、劳动力有效转移等方面的政策创设,强化政策保障。出台科技人员、返乡务工人员农业创业的试点政策。完善跨部门并联行政工作机制,创新“一窗式”综合受理模式,提高财政、土地、工商等综合行政部门在落实产业园创建财政政策、规范土地调整、加强市场监管、提升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效率。

(篇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的重要内涵,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根据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和**市委开展“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蹲点调研活动的要求,今年以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主题,聚焦产业兴旺这一重点,我分别到**市的**镇**村、**乡**村、**桥镇**小镇、**镇大店口村,淳安县的枫树岭镇下姜村、枫树岭镇源塘村、枫树岭镇薛家源村、大墅镇大墅村、大墅镇桃源林家村、安阳乡五堡村,西湖区的双浦镇等地开展了实地调研。

调研期间,我们走进农家小院、走到田间地头,召开有关村“两委”负责人、种植大户、农技服务人员、农业企业负责人、扶贫干部等不同群体的座谈会,走访退休村干部、困难群众、致富带头人、妇女代表、老党员、村民代表等农户30余户,倾听农村群众的呼声诉求,仔细了解农村发展的点点滴滴。通过调研,切身感受到了**农村这些年来的大变化大变样:农村变美了,农业变强了,农民变富了,城乡居民收入比从**年的2.2∶1缩小到**年的1.85∶1,城乡统筹发展效果显著。

在调研中也发现,**“三农”发展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三农”工作仍然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短板。特别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虽然近年来农村电商、民宿经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但普遍存在层次低、规模小、布局散等问题,还处在碎片化、粗放型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作进一步提质增效。对调研中发现的好的做法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几个方面的理性思考。

一、要把保护绿水青山作为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本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宝贵财富和最大优势,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底色和底气。调研组所到的**、淳安等乡村,大多都是群山环绕、溪水潺潺,生态本底好,乡村韵味足,绿色经济、美丽经济发展迅速。像淳安县的枫树岭镇,抓住近年来省市部署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契机,以辖区内的下姜村国家aaa级风景区为龙头,充分利用淳安第二大水库枫树岭水库、淳安第一高峰磨心尖、“遂阳第一景”白马乳洞、凤凰庙古村落群等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引进了风林港旅游综合体等大项目,走出了一条具有枫树岭特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

调研发现,不少乡村虽已开始往这个方向尝试,但大多还是起步阶段,对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关系的认识还不到位,对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的办法不多,普遍存在低水平模仿、单一模式重复发展等问题,有的甚至为了发展经济而把生态破坏了。对此,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在加强山水林田湖保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做好把生态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资源、产业优势的文章。要坚持美丽发展,把农业“两区”建设与打造绿色农产品基地、发展田园体验、建设美丽田园、美丽庭院、美丽乡村结合起来,让劳作变体验、田园变公园、农村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要坚持特色发展,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环境整治与发展特色民宿经济、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养生健康结合起来,加快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推动生态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农村竞争力。

二、要把推进土地流转作为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基础

推进土地流转,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在西湖区双浦镇调研时发现,这几年双浦通过开展农村土地全域综合整治,逐步实现了农田集中连片、空间形态高效节约的土地利用格局,目前已流转土地21205亩,共涉及20个村、6160户农户、2200户经营户,土地租金从每年1000元/亩上涨到2000元/亩。建设了占地4200亩、投资5.4亿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0万-200万元,当地农民就近在产业园工作年收入达到5万-12万元。在淳安县的大墅镇,他们以土地流转为抓手,大力发展彩色农业、观光农业,实施农旅融合发展,成效很好。目前大墅镇已流转耕地12824亩,成立了73个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建设了千亩粉色桃花等“五个一千”彩色农业基地,有效带动了全镇乡村旅游发展。

而相比于点上的成功例子,**市面上的农村耕地利用碎片化问题依然突出,土地流转规模小,去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仅51.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乡村产业发展。对此,可大力推广西湖区双浦等地的经验,全面推进土地全域综合整治,加快提高农田集中连片流转规模,并将土地流转与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推动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走具有**特色的质量效益型农业发展路子。

同时,要通过农房建设审批必须带农房设计方案等形式,抓好农房建设管理,加强对村庄风貌、建筑形态的引导和管控。要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使农民闲置住房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养老、文化等产业的有效载体。

三、要把培育新兴业态作为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切入口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现代民宿、乡村旅游、养生健康等新业态、新模式,顺应当前社会消费升级的大趋势,符合乡村产业发展的规律,是乡村产业发展极具潜力的新增长点。现在**各地都把培育发展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都在想方设法抢占先机、赢得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

在淳安县下姜村,我在与余红梅等民宿经营户交流中得知,下姜村的民宿已经从4家扩展到了23家,**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16万人次,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因此比2001年增长了十倍多。在**市**镇了解到,大店口村瑞德农业基地近三年线上销售额都占了总销售额的2/3,最为突出的是水果玉米,仅去年在微信平台上的销售就超过了100万元。这些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兴起,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但从点上调研和全市面上情况看,各地农村在这方面的情况又都差不多,基本就是采摘、民宿、电商、旅游“几板斧”,而且规模普遍偏小,档次普遍不高,特别是跟风模仿现象比较突出,同质化竞争问题较为严重。这样的发展,对乡村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对乡村振兴都是不可持续的,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对此,我们认识到,各地农村在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时候,要立足各自实际,把“长板”拉长,而不是一味去补齐一般性、大众化的短板,通过最大化发挥优势形成别具一格、辨识度高的特色,提升自身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核心竞争力。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质量兴农之路,加大“互联网+”助力乡村产业的力度,深度嵌入并作用于产业链的各环节,让农村各种新业态的供给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的跨界融合发展,通过农林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使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变身为综合性的“第六产业”,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农村新兴服务业联动发展。

四、要把社会力量参与作为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助力

推进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农村外部力量的注入,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这就需要借助城市的力量、市场的力量、资本的力量。

我在枫树岭镇汪村调研时发现,早在**年,汪村就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引进了日本丸新柴本制茶有限会社,投资1.28亿日元成立了丸新柴本制茶(**)有限公司,公司现有茶叶基地694亩,其中种植高标准有机茶350余亩,并通过了qs认证以及欧盟、美国、日本等有机认证,注册“千贺源”商标,大大提升了茶业附加值,有力地带动了当地茶产业发展。

在**市的**镇大店口村,**瑞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我们,她从永康转战**办农业企业后,先后投入了2000多万元,建有单体大棚12000平方米、连体大棚2000多平方米,种植火龙果、西兰花等果蔬产品达近百种,其中黄瓜、番茄均已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引进种植的火龙果不仅取得了有机认证,还带动育苗工作的极大发展,很好地发挥了地方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但我们也发现,在招引项目过程中,引进规模大、实力强、知名度高的企业相对较少,部分项目未能发挥应有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对当地农村农民的反哺作用。对此,一方面要完善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在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为项目下乡、资本下乡创造有利条件,以市场化方式招引更多真正有实力、有情怀、有担当的企业向农村发展,用“快变量”带动“慢变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后续监管,既确保社会资本下乡符合产业准入标准、项目功能布局和土地利用要求,又进一步找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汇合点,让农民更多地从工商资本下乡中受益、实现“双赢”。

五、要把夯实人力资本作为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支撑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子,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兴盛。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发展,既需要依靠本土人才发挥作用,也需要外部人才注入活力。在淳安下姜村调研时了解到,一家叫“玖玖”的精品民宿,是一位曾经在北京做电商的村民回乡创办的,整个民宿很有特色,让客户在**的农村也能体验美式乡村的味道。再经过了解,下姜村之所以这几年民宿经济发展特别快,很重要一个原因就在于人才。目前,下姜村已经吸引返乡村民和外来创业人员超40人,这些人带来了全新的服务理念、经营策略和生产方式,也在无形中带动当地村民向“懂技术、懂创新、懂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型,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兴起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但就算下姜村这样招引人才比较成功的村,也依然面临着做大电商产业缺人才、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缺人才、提升民宿品质缺人才等问题。而从全市面上讲,虽然去年**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城市首位,但乡村产业发展所需的管理人才、经营人才、科技人才都极为缺乏,既存在本土年轻人、能人留不住的问题,也面临外面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目前,全市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55岁以上的占55%,高中或中专以上仅占15%。

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对此,要加快建立完善城乡人才交流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引导市区双创资源向农村流动,吸引工商企业主、科研人员、创投人才、高校毕业生、返乡青年、退伍军人等下乡创业创新,切实解决好各类人才“上山下乡”中遇到的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让“新农人”和“农创客”成为振兴乡村的生力军。要重视和关注农村里的年轻人,创造条件让这部分人留下来、干起来。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原则,推进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民素质提升等计划和工程,打造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篇三)

**镇位于**市**西部,蒙语意为“长牛蒡草的坨子”。总人口3.2万人,总土地面积84.98万亩,其中林地32.66万亩、耕地23.15万亩、草牧场13.27万亩,是典型的农牧林结合区。近年来,该镇紧紧抓住**市实施“四个千万亩”重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推进“31111”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重大战略工程的机遇,以打造“内蒙古锦绣海棠第一镇”为引领,大力发展以锦绣海棠为主的果树经济林和以沙棘为主的生态经济林产业。**年以来,在沙化退化的土地上,种出7.5万亩的锦绣海棠和沙棘林,苗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5.8%,首次实现了“林进沙退”,农牧民来自经济林的收入逐步增长,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土地增绿与农牧民增收双赢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绿色发展成效

(一)产业生态化,奠定乡村振兴的“绿色底蕴”。**镇林地、耕地、草牧场面积比为2.46:1.74:1,以林为主特点突出。而**年全镇实有林地仅21万亩,只占林地总面积的64.3%。由于没有做好“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始终没能走出广种薄收、边造林边沙化的怪圈,土地沙化退化趋势没有根本扭转。**年全镇规划**-2020年造林11万亩,主要以无立木林地弃耕退耕恢复为主,其中锦绣海棠5万亩、沙棘6万亩。两年来,累计造林7.5万亩,其中锦绣海棠3.5万亩、沙棘4万亩。目前,全镇实有林地达到28.5万亩,森林覆盖率比**年提高9.4个百分点。沙退林进的同时,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生态效益日益增强。

(二)生态产业化,打造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在体现生态效益的同时,11万亩生态经济林的经济效益将逐步显现。

锦绣海棠:种植6年后进入盛果期,挂果期至少20年。**年,全镇36户果农的800亩锦绣海棠进入盛果期,共销售180万斤,每斤4.5元,总收入810万元,亩均1万余元、户均22.5万元。2020年全镇锦绣海棠面积将达到5万亩,2026年全部进入盛果期。以平均亩产3000斤、每斤4.5元计算,5万亩锦绣海棠年收入6.75亿元、20年总收入至少135亿元,减去6年管护期、20年盛果期亩总成本16亿元,至少实现纯利润119亿元。种植后第7年即收回全部成本并产生利润。

沙棘:种植4年后进入盛果期,挂果期至少20年。到2020年全镇沙棘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2024年全部进入盛果期。以平均亩产1200斤、每斤3元计算,6万亩、20年总收入将超过43亿元,减去4年管护期、20年盛果期总成本6亿元,可实现纯利润37亿元。种植后第5年将收回全部成本并产生利润。

这就相当于,**镇从**年至2020年建成的5万亩锦绣海棠和6万亩沙棘,将从2023年开始到2046年产生超过156亿元的总利润,年均利润6亿元,建起一座定存活取的“绿色银行”。从产业链角度看,带动加工销售、物流仓储、乡村旅游等多领域发展,经济效益将倍增。

(三)打造“**精神”,培育乡村振兴的“绿色文明”。在三年生态建设中,镇村两级干部用实际行动打造了以“绿色发展、担当奉献、科学法治”为内涵的**精神,带领全镇群众培育起“绿色文明”。坚定的绿色发展信念:克服各种困难用4-6年时间精心培育经济林产业,没有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定力,是难以做到的。敢于担当奉献的精神:海棠好吃树难栽。锦绣海棠2年育苗、6年管护,效益在将来。**镇党政班子克服巨大阻力和压力,打破部分干部和村民的短期利益,让11万亩林地回归本源、绽放绿彩,需要“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和担当。依法科学推进的理念:加强《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落实,依法开展林地恢复工作。将尊重科学、重视科技的理念贯彻到产业发展全过程。

(四)建立生态扶贫长效机制,实现“绿色减贫”。**年引导40户贫困户在自家庭院培育沙棘苗30万株,年收入15万元,户均增收3750元。安排38名贫困农牧民任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年收入1万元。在春季造林和秋季摘果季节,种植大户、育苗基地为500余名贫困户及本地劳动力提供短期务工,可实现务工收入360余万元。支持66户贫困户于**-2020年新建经济林2112亩,建成后每年可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

二、主要做法

(一)因地制宜精准谋划“造什么林”。**镇党政班子紧紧抓住土地沙化退化这个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林地资源丰富的突出优势,综合考察资源、市场、基础、品种等因素,以生态、经济性兼备为标准,把发展以锦绣海棠为主的果树经济林和以沙棘为主的生态经济林作为立镇产业。锦绣海棠是**市林科院选育的耐旱耐寒小苹果新品种,香、甜、脆兼具,市场需求潜力大。**镇位于北纬44度,是锦绣海棠最适宜的生长区域。沙棘药食同源,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航天等领域。该镇选择种植的大果沙棘品种,抗逆性强、成活率高、结实产量高,冬季挂果,采果方便。

(二)依法解决“用什么地”。**年底全镇开展森林资源及林地清查,依法核查二轮土地延包合同,用“排除法”“倒推法”将实际承包耕地合同之外的所有土地确认为林地,并落实林地管护义务,依法补植。对无法提供林地承包合同的一律按集体林地收回。对非法开垦林地种植作物的,责令改种经济林;

拒不改正的,移交司法机关。全镇共清查出无立木林地7.6万亩、在册外耕地0.9万亩、宜林地2.5万亩,解决了发展经济林的用地问题。

(三)内筹外引解决“钱从哪来”。采取发动群众自筹和公司化造林相结合、先造林后补贴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引进造林公司,采取林农出地、公司出资或者由林农将自有林地流转给公司。**年公司化造林解决了450万元的资金缺口。无论林户出资造林还是公司化造林,待林业部门验收成活率合格后,再发放造林补贴。

(四)典型引领解决“林谁来造”。锦绣海棠和沙棘管护培育期长、投入多、回报慢,部分林农为了眼前利益,种植“来钱快”的杨树(锦绣海棠、沙棘的亩苗木成本分别是杨树的25倍、6倍);

有的在种杨树的林地上自种或外包种植玉米、花生等作物,杨树“春种、夏绿、秋黄、冬死”。**年在客商收购锦绣海棠果期间,该镇大规模组织农民实地观摩,现场算账。看到种海棠6年投入1年回本、20年持续增收的高回报,其他林民深受震撼。**年更多林农选择种植锦绣海棠、沙棘,从“要我种”变为“我要种”。全镇林农从**年种植锦绣海棠220户,**年种植锦绣海棠300户、沙棘60户,发展到**年种植锦绣海棠650户、沙棘900户。

(五)责任到位解决“林怎么活”。该镇从**年种植锦绣海棠以来,几乎是“年年种、年年死”,坚持到**年的林农仅有8户,面积不足5000亩,而实际造林面积1.2万亩,成活率不足50%。该镇党政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经济林产业,必须要有过硬措施,首先突破苗木成活率低这个突出瓶颈。

实行“规划到村、地块到户、责任到人”,强化高成活率的责任保障。细致摸清每个村的林地资源,规划到村;

确认林地,使地块到户;

从乡镇班子、各站所办、村“两委”到林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年,镇党政领导分片推进造林,每2天巡查一遍,“树活人在,树死人去”(锦绣海棠成活率达标,村支书留任,否则免职)。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全镇完成补植造林8000亩、新造林10000亩,成活率达到90%以上,形成集中连片的精品核心区。实行种苗本土化,强化高成活率、苗木纯正的源头措施。近几年,全镇建起5个锦绣海棠苗圃,**年育苗300万株,2020年可出圃移栽4.5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锦绣海棠育苗基地。实行科学精细管护,建立高成活率的整套技术服务方案。抓好关键时间节点管护;

聘请**市林科院、抚顺沙棘研究院等地专家长期开展技术培训;

镇林科站工作人员常年实地指导。

(六)谋划产业链解决“路怎么走”。该镇紧紧盯住打造产、加、贮、销以及文旅等全产业链的目标,努力谋划推动经济林产业高质量发展。严把质量关,采用疏花、疏果、开角、拉枝等技术,把锦绣海棠单株产量严格控制在50斤左右,确保果实均匀、营养充分;

严格控制采摘时间,锦绣海棠果实八分熟之前不能采摘。加快组织申报“**锦绣海棠”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谋划组建锦绣海棠产业协会,服务规范行业发展。利用250万元扶贫资金建设2个储藏冷库,今年实现果品冷藏,开展错季销售。探索线上线下销售模式,打通终端市场,培养稳定客户群体。深入挖掘锦绣海棠的观赏价值,发展美丽经济,成功举办了首届“**海棠赏花节”。

三、启示与思考

(一)把绿色发展作为我区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以绿色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把生态保护修复与农牧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既落实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又体现我区农牧业优势和高质量发展方向。培育更多绿色发展的生态乡镇苏木、嘎查村,是具有内蒙古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二)实现绿色发展关键在知行合一。**镇发展经济林产业的实践启示我们,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既要牢固树立更要全力践行“两山理论”。发展绿色产业需要较长的过程,要打破粗放经营方式下的既得利益格局,更面临各种困难和风险。要取得绿色发展成绩,必须要把道理和干事紧紧结合,善作善成。既要有想干事的忠诚和激情,又要有干成事的担当和本领;

既要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又要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思维新能力;

既要有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谋产业”的智本领,更要有坚定不移“抓落实”的硬本事。

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农牧业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要以现代产业理念谋划产业兴旺。**镇发展经济林产业走出了“种得好”第一步。而要实现“卖得好”,实现“绿色银行”的经济效益,更要不断增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本领。不仅要提高以绿色技术防控病虫害等自然风险的能力,更要提高防控行业管理、市场风险的能力。要从抓产品向善于抓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转变;

要从抓产量向善于抓高质量发展转变,始终牢牢抓住“**锦绣海棠”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全力打造质量标准体系和追溯体系;

要从直接抓产业管理向善于优化营商环境转变,以农牧业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市场主体的高质量发展,带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第二篇: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发展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主要出发点在于促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共筑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重点是产业要振兴、产业要兴旺。农村改革40年的实践启示人们,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带动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汇聚,才能让农民看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希望,进而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国外农业农村发展实践同样表明,构建契合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的产业体系,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根本途径。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旺既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更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潮头。

过去一段时间,人们对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片面认知,以为“乡村的产业就是农业”“农业的功能就是提供农产品”。承袭于这种思维方式,农村产业结构显得较为单一,基本上以传统动能驱动的产业为主。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农村经济不活跃,农业生产经营效能低下,农民增收困难,农产品同质性强、替代率高。这给当下乡村振兴带来的启示就是,必须加快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特别是要促进农村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不少农村不断涌现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比如乡村旅游、农业休闲和农村电商。这些新兴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不仅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增加了农民收入,夯实了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而且促进了产村融合,提升了乡村现代化水平,吸引了一大批回乡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和下乡休闲置业的城市居民。其发展态势表明,转换农业发展新动能、以农村产业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时代已经来临,也意味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潜力巨大。

当然,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就当下情况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才刚刚起步,远未成燎原之势。很多农民还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对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还不熟悉,尚未完全掌握借力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销售农产品的技能,生产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动力也远未激发出来。但是,这些问题并不构成忽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由,恰恰说明应该加大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推动农村产业兴旺,不仅要融合发展,还要错位发展。诸多经验乃至教训表明,千篇一律的产业形态不仅无法彰显自身特色,而且容易导致产品积压,难以形成竞争力。因此

鼓励和引导农民在尊重自身乡村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的发展思路,实现差异化的产业发展。通过差异化的产业布局、生产方式和展销模式,催生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带动乡村振兴。

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人才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大计。要建强党建工作队伍,加强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度,精准选才、着力育才、高效用才,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盘活资产资源,增强“造血”功能,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由“单一型”低层次推进到“多元化”高水平发展转变,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持续完善餐饮、休闲、住宿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综合环境、创新特色文旅产品、全面提升服务品质,努力打造乡村振兴“XX样板”。

第三篇:乡村振兴战略 调研报告

按照市委统一要求,市疾控中心与华融湘江银行邵阳分行联合组队到邵阳县下花桥镇正兴村开展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工作队3人于5月7日正式入驻正兴村。进村后,我们立即认真对村民村情概况、组织建设情况、经济发展情况、社会事业情况等各方面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其间,通过与村“两委”班子座谈、实地走访察看、听取党员和群众意见等形式,基本掌握了正兴村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正兴村现状

(一)村情概况

正兴村位于邵阳县下花桥镇东部,东临和平村,南界五峰铺镇双和村,西接大观村,北连又新村,距镇政府4公里、县城34公里,是一般贫困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地处衡邵干旱走廊,是典型丘陵山地,平均海拔350米,全村行政区域面积为3000亩,即大约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52亩(水田1152亩,土地500亩),山林面积1000亩,山塘面积186亩,房屋建筑面积200亩。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大约3余万元。全村共11个村民小组,530户,2052人;党员47人,预备党员2人;村支两委干部6人,6名同志都很年轻,6人中年级最大的是1976年出生,最小的1996年出生,平均年龄只有36岁多一点,村支部书记郭芳其同志年龄也只有30岁。主要姓氏有黎、蒋、郭、昌、金、赵等姓,全部是汉族,没有少数民族。全村总人口530户,2052人,常年居住在村里的共计180户,600余人,在外地居住生活打工1400余人。全村面积不大,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发展薄弱,公共服务设明显改观,村民生活水平通过精准扶贫已有较大改善,村民住房主要是砖混结构和土砖房。山林主要种植油茶,村民和村集体共计已经种植1000余亩;水田主要种植水稻、油菜,土壤主要种植花生、玉米等农作物,田土通过整顿基本消除荒芜现象。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9户,263人,异地搬迁扶贫18户,其中村内集中安置13户,镇集中安置4户,县城安置1户。五保户14人,享受低保31户45人,其中低保兜底4户8人。2020年底整村脱贫摘帽。

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完成率达百分之百,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0500元,近年来,在上级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资金,完善了村主干道及部分通组道路的硬化公路,出行比较方便。很多老百姓家门口打了压把井,村内修建了一座自来水厂,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问题,饮用自来水到组到户,但自来水水质感官性状较差,特别是洪水季节不适合饮用,枯水季节没有水饮用,村民有意见,水费收缴困难。居民用电全部是高压照明用电,电力设施做了更新。通讯网络基本建成,但有时信号不强或不稳定;宽带网络已经建设完工,全村人民都可以连接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改善。

村落宜居。村交通便利,村民出行购物方便,村内设卫生室1个,方便群众就医,基本满足群众医疗需求,距学校、幼儿园2公里,村民孩子上学方便快捷。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为解决环境脏、乱、差改善村居环境和生活环境,按照建设宜居农村要求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设施完善,环境整洁,社会和谐的标准,通村路、通组路硬化路面平整与外界交通通畅,出行方便,道路两边进行植树绿化,村道卫生状况良好,垃圾做到日产日清。

乡风文明。村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传播文明新风尚,强化宣传,让文明之风在农村广泛传播,充分利用广播、板报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涌现“文明家庭”“和谐农家”户数増加,让文明之花在农村盛开,大部分组邻里之间相处融洽。

村级治理有序。村支两委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原则,各项工作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通过召开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代表大会,落实各项工作的实施。制定了村规民约制度,选出保洁员4名,建立清洁队为宜居乡村建设夯实基础。为打造宜居村寨,全村重点落实“"绿化”、“净化”、“道路硬化”等工作,同时我村积极推进“改厕”工作,现已改造完成200多户,在推动宜居乡村过程中实施网络化管理机制,网络员积极开展宜居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生态理念。村内无“村霸”等黑恶势力,违法犯罪发生率低。

(二)经济发展情况

村集体经济种植200余油茶,油茶要到明年才能出产,还成立了盛民种养合作社和村办榨油坊、木炭生产加工厂已对外承包每年大约有2万多元租金,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共计约3万余元,今明两年计划再种植200亩。

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种养殖收入和劳动力外出务工,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收入主要是外出务工以及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2020年达到10500元。全村医疗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村内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措施到位,落实各项帮扶政策。本村的产业结构,是以种植业为主,占总数大部分的土地,土质较好,适合种植水稻、玉米、花生、红薯、萝卜等农作物。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村民经济意识的提高,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纯的粮食作物种植,转变为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同时种植,且经济作物占到一定比重。主要的种植经济作物有油茶、水稻、玉米、花生、油菜、红薯、萝卜等作物。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养殖业也成为种植业之后的又一个主导产业,养鱼、养猪、养鸡、养鸭、养牛散养业得到较好发展,成为农户经济收入的另一个来源。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首先表现在人民生活的提高,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农民对土地的投资信心增加,部分农户水田对外进行承包。水稻产量年年增长,水稻从87年的每亩25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750-900公斤,人均收入也由87年的600元,增加到现在的10500元。全村90%的户有手机,电视拥有率达100%。村庄建设有了巨大的变化,村民多数房屋宽敞整齐,但也有部分村民居住在几十年前修建的土砖房里,存在安全隐患。村主干道和通组路已经硬化,一改过去的脏乱差、出行难的问题,总的来讲,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二、正兴村发展的优势

(一)民情优势

一是正兴村民风淳朴,绝大多数村民民主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较好,政治意识较浓。二是群众求富心切,大部分人各自都在积极寻找致富门路,因而易于引导。三是经过近几年县扶贫工作队帮扶,群众的生产、生活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已从单纯种田的束缚中走了出来,解放了生产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创新意识明显提高,乡村振兴前提条件基本具备。

(二)区位优势

正兴村位于邵阳县下花桥镇东部,东临和平村,南界五峰铺镇双和村,西接大观村,北连又新村,距镇政府4公里、县城34公里。地处衡邵干旱走廊,是典型丘陵山地,地势较平坦,山清水秀,区位优势较为明显,具有良好的种植、养殖生产条件和基础。

(三)人才优势

正兴村人杰地灵,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高材生和许多政府官员干部,乡贤们都非常关注、关心家乡的乡村振兴建设。他们为正兴村的振兴提供了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

三、正兴村发展的劣势

近几年,在上级部门的帮扶下,正兴村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农田设施得到改善,全村基础设施条件及社会事业有了一些改变,群众收入也得到一定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直接制约着正兴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基础还很薄弱。正兴村属丘陵地区,地势海拔较低,客观上对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困难;村内没有主导经济产业和支柱产业,油茶种植虽然初具规模,但经济效益还不明显。农业生产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上,科技含量低,竞争力较弱;劳务经济没有特色,劳动力主要是在外面从事苦劳力,致富项目作用发挥不明显,农民增收困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实体没有做大做强,主要依赖政府过日子,不但拿不出资金引领经济发展、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有时连正常工作运转也有很大的困难,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等受到资金制约。

2、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农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具体有:农田排灌设施老化,羊角组至虎形组1公里水渠合家组内有800米的水渠急需修建;道路交通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矮山组机耕道2公里没有硬化,全村还有2.5公里的通组路、断头路需要硬化,需要资金;社会事业进步缓慢,文化生活单调,农民文化、教育、卫生还需投入大量资金;脏乱差现象时常出现,垃圾分类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居民生活环境需持续改善。

3、有用人才资源较为匮乏。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由于经济条件落后,人力资源水平较为落后,在家劳动力年龄普遍较大,没有经过相应技能培训,层次低,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有农业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经营知识的人才非常少。即便是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村民,也基本上是离开家乡,外出闯荡,很难留在本地就近创业,产业发展没有真正的带头人。

4、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党员平均年龄偏大达59.5岁,文化程度低。多数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多数党员带领其他村民发家致富的能力不强;二是没有充分发挥村民小组长的工作积极性,许多工作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三是村干部待遇太低,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工作上有畏难情绪,遇事不够积极主动,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难以起好带头作用。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建议

正兴村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原则,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以构建富裕和谐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以加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为手段,全力促进全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一)抓好基层组织建设。

针对目前村党组织现状,精心设计一套党建工作制度,规范党员会议内容,召开支部委员会议,组织党员上党课。加强完善村级各项制度力度,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好村民代表,健全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程序。针对党员思想存在的问题,加强组织学习,并进行认真整改。同时,加强村民自治,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认真落实村规民约,保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良好。真正使我村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

(二)加快产业发展。

1、针对集体经济收入低的问题,搞好村属油茶基地的管理,确保村集体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搞好榨油加工房和木炭加工房的承包及后续管理,确保承包款及时到位。同时,可采取“近”和“远”的两项措施。所谓“近”,就是一方面帮助村进一步挖潜现有资源进行增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优势,争取后盾单位、相关部门和企业等社会各界加大对村的帮扶力度。所谓“远”,就是与村里共同谋划好未来发展规划,使村庄发展有强劲的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具体说就是充分发挥村庄自然地理优势,依托环境好、资源好等优势做好种植养殖业这两篇大文章,为村庄发展奠定基础、蓄足后劲。

2、针对农民增收和生活问题,一是引导帮助村民继续发展附加值较高的油茶、水稻、油菜、花生、玉米、养鱼种养殖业;二是积极联系推荐村民到效益较好企业务工;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更多人员成为技术型人才;四是建立防贫返贫监测机制,力所能及帮助困难家庭。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较差的问题,发挥最大能力争取各级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解决村庄实际问题。能够立项的要尽快立项,大力争取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完善自来水工程配套实施建设,保证村民用上安全清洁的自来水。

(四)着力改善民生。

积极推进文化建设。积极推动文化下乡。充分挖掘村传统特色文化、体育项目,组织群众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特色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

(五)着力建设美丽乡村。

1、加强环境保护

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监督和管理,制定保障饮用水安全应急预案;积极推进农饮工程及引用水源保护工程建设,确保村民引用水安全、清洁、卫生。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立“户保洁、村收集、乡转运”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保洁制度。

2、努力实现乡风文明

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求,以“文明户”评比、文明创建等为载体,大力弘扬“三苦精神”;深入推进文明节俭操办婚丧事项;深入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和建立农民书屋,大力宣传好人好事,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尚,农村赌博、迷信活动明显减少,农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3、加强农村民主与法治

开展多种形式培养村干部,努力提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两委”班子整体素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大力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一事一议”制度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农民学法、懂法、守法,按法律法规办事,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五、保障措施

乡村振兴建设覆盖区域广,是一项投入大、期限长的系统工程。应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金融支持、依靠群众的共建原则。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为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文件精神,切实抓好我村振兴重点建设工作,健全机制成立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高效务实的队伍,科学推进各项工作。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规划是乡村振兴建设的龙头,必须结合我村实际,始终把高标准、全覆盖的理念融入到规划中,以规划设计提升建设水平。坚持“小尺度、融自然承乡愁”的原则,求精,不贪大,求好,不图快,把我村建设成一个山水人文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精品村。

(三)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乡容乡貌的打造能间接影响招商引资吸引力。要把垃圾、污水、绿化等基础建设作为我村乡村振兴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加强村庄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工作。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农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和农村污水治理。村庄绿化实现森林围村,注重房前屋后、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工作,积极发展庭院经济。

(四)产业支撑,增收致富。继续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油茶产业园区,适度推广规模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农业现代化。

(五)强化宣传,营造新风。加大乡村振兴重点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广大村民关心、关注、关爱乡村振兴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振兴重点建设和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应用《卫生公约》、《文明公约》、“六好”标准等有效手段,促进幸福美丽乡村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井然有序的新村新秩序。发挥好“三讲三爱两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内容的年画、宣传画引领好风气,引导群众形成和展现“四好”新村新农民的精神风貌,形成广泛的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

(六)整合资金,撬动资本。实施涉农资金整合计划,用好惠农支农政策,应遵循“性质不变、用途一致”原则归类整合各部门涉农政策资金,向乡村振兴倾斜,各类建设项目、资金优先安排,切实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真正发挥有限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充分撬动社会资本。

(七)加强督导,抓落实。严格落实村乡村振兴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强化督导,落实人员,压实责任,确保正兴村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四篇:促进乡村移风易俗调研报告

X镇促进乡村移风易俗

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县文明办相关文件要求,我镇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乡村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破除陈规陋俗、继承优良传统、弘扬社会新风为目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乡村破除红白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虚荣攀比、封建迷信等陈风陋俗,倡树喜事新办、厚养薄葬、节俭养德、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尚,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落地生根,文明新风融入农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以此达到乡村和谐、崇德尚善、文化繁荣、婚俗节俭、文明治丧,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一、成立组织,建章立制,遏制不正之风

为改变这一陋习,我镇以移风易俗为契机,持续推进文明乡风活动。成立了X镇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党委书记周文杰同志亲自担任,副组长由镇长李文彬同志、镇人大主席张沛志同志、镇纪委书记高奎利同志、镇宣传委员侯纪交同志担任,成员有镇各部门负责人,各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村委会主任组成。同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制定了《X镇移风易俗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建立规章制度,使移风易俗工作有章可循。镇纪委下发了《关于丧葬事宜要安排招待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天,规模严格控制在15桌以内,人数不得超过150人,其他喜庆事宜不得以任何方式通知家族以外人员参加。公职人员办理婚嫁丧葬事宜严格执行五不准,严格执行报告、公示、监督制度,办理婚嫁事宜,当事人须提前10日以书面形式向所在单位党组织和纪检监察组织报告;办理丧葬事宜,应在事发24小时内向所在单位党组织和纪检监察组织报告。

同时,将移风易俗纳入文明村、星级文明户等文明创建考核体系,对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优先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将移风易俗内容写入《村规民约》。

二、占领阵地,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构建了联动机制。形成了镇党委政府、宣传办、村委会工作主线,纪委、村正风肃纪监督员为侧线的联动机制。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镇宣传办主抓,各村具体实施落实,侧线各尽其职。强有力的工作机制促使全镇上下拧成一股绳,形成了工作合力。

各部门相互联动,让文化占领思想阵地。充分利用镇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村里的农家书屋,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开展了农村文艺演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送图书进农家书屋等活动,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文明乡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三、开展活动,加强引导,促进思想转变

充分挖掘本地好人和道德模范,同时为扩大好人的辐射效应,在各村设立好人榜,成立好人宣讲团、好人事迹报告团,深入进行宣讲,使好人事迹传遍千家万户,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争做好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还利用道德讲堂平台,全面引导群众向善、助人之心。13个行政村均设立道德讲堂,至少每月开课一次,听好人故事、诵读一段经典、送出一份祝福系列活动让群众接受一次次精神洗礼。多方面的教化潜移默化,促使群众从内部转变了思想,为文明乡风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四、立体宣传,深入农户,营造浓厚氛围

推进移风易俗,引导群众打破百年来形成的习俗传统,做好宣传教育和正面引导十分关键。镇党委政府通过召开会议,利用微信公众号、电子显示屏等宣传媒介,集中宣传革除婚丧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活动。各村采取喇叭广播、标语宣传、文化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活动的重要意义,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分别到每家每户,宣传《婚姻法》、《殡葬改革条例》等法律法规,在全镇上下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全镇各级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签订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保证书,坚持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不邀请或者接受除亲戚外的人员参加,不接受下属以及有利害关系单位和个人的礼金礼品。同时,党员干部还切实负起监管职责,对管辖范围的大操大办问题敢于亮剑,敢抓敢管,各村两委与每家每户签订《自觉遵守婚丧喜庆村规民约承诺书》,将村规民约转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以此推动移风易俗有序推进。

五、加强督查,追究责任,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为确保工作落实,镇纪委通过各村的正风样肃纪监督员受理举报、现场检查、明察暗访、舆论监督等方法,加强对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党员领导干部违规办理婚丧喜庆事宜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在全镇范围内通报。对不认真履行职责、不严格审核监督,致使本单位干部职工违规办理婚丧喜庆事宜的,除追究当事人责任外,还要追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责任,以此向全社会展示县委坚决破除婚丧陋习、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的坚定立场。

现在,我镇通过全民动员、广泛宣传、完善自治组织、制定村规民约、设置长期固定的宣传栏、签订承诺书、党员干部带头、广大群众自觉执行等环节,有效提高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股倡勤俭、兴节约、拒铺张、反浪费的清新、文明、简朴的婚丧喜庆新风已在全镇悄然兴起。

第五篇:乡村振兴发展建议

乡村振兴发展建议

(一)乡村规划先行,在分类指导上做文章。

要坚持以“多规合一”为引领,对全市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群众发展意愿的同时,加强对村容村貌建设的管控,留住X特有的地域环境、历史人文特色和建筑风格,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建设好美丽新X。

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二)文化建设先行,在乡村文明上见行动。

要把文化建设充实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深层次挖掘村庄文化元素,提升村庄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旧建筑、古民居、老祠堂等,搞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注意挖掘文化资源,利用好村里现有的文化阵地,传承文化,宣传文化,传播正能量,提升乡风文明程度;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宣讲、家风家训征集、晒晒我们的好家风、家风故事会等活动,以好家风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宣传活动,坚持“除陋习”、“树新风”相结合,从整治丧葬陋习入手,从禁止“黄赌毒”着力,向优秀传统文化借力,强化道德教育作用,加强孝善教育、家风教育,推进农村文明诚信建设,推进乡村文明大行动,力促移风易俗、乡风文明。

(三)产业优化先行,在转型升级上花心思。

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亮点,走特色发展之路,坚持以文化为魂、以水系为韵、以花卉为媒、以投资为要、创新为最,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使农业品牌成为“别人没有我有、别人有我大、别人大我好、别人好我精、别人精我极品、别人极品我唯一”。把产业培植当做美丽乡村发展的动力源,让X特色变为现实。

要抓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创意、文明公益等新型业态,并结合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全域旅游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形成全域化的旅游产品和业态,做好旅游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休闲农场、观光农业、特色民宿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让农村产业的发展愿望变成现实;按照服务小农户、提高小农户、富裕小农户的要求,加快构建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小农户生产经营能力,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拓宽小农户增收空间,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使小农户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要以脱贫攻坚为契机,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美丽经济,有效解决村美和民富的关系,逐渐引导美丽村庄变“输血”为“造血”,促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四)人才建设先行,在智力支持上下功夫。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参与。首先,优化发展环境。制定政策措施,提高待遇水平,解决后顾之忧,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去。其次,大力培养乡土人才,通过制定一些务实、具体的政策措施,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进大学生村官、在外就业的大学生、外出务工的人员、成功的本土企业家、退伍的老战士等回乡发展产业。第三,通过产业吸引人才,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持,好的产业有丰厚的利润,就会吸引资金进入,人才就会随着资金流动而进入。第四,乡村振兴帮扶,机关单位、院校主动介入,结帮扶对子,对乡村振兴开展针对性指导和帮扶。第五,激发内生动力。通过教育、培训、宣传、典型引导、边干边学等方式,帮助农民增强生产、经营、管理的本领,提升参与村级事务决策、协商、监督的能力和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五)生态建设先行,在绿色发展上求实效。

要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借鉴外地经验,开展农村五水共治、农村环境治理行动,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开展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污水能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要接入污水处理管网进行处理;不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的,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坚持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村庄绿化不但要搞森林围村,还要注意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要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加快推动农村生态立法保护;要筑牢基层治理的“底子”从禁止烟花炮竹燃放、秸秆焚烧抓起;建立“基层党建+综合治理”模式,实行发展联动、矛盾联调、治安联防、平安联创“四联机制”;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倡导绿色生活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引导群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下载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民宿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发展民宿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十年前,四都乡作为松阳县整乡搬迁的下山脱贫乡镇,不少农户下山搬迁到县城周边生活,村里的房子、田地、山林被大量闲置,乡村“空心化”现象严......

    关于促进黑水县经济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黑水县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报告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小组:第五组(余超 高永峰 饶骄 朱嘉豪 )教师:陈昌文日期:2013年10月22日一、县域地理位置黑水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

    关于促进我市葡萄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我市葡萄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葡萄是我市重要的农业特色产业,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好。为促进我市葡萄产业的持续发展,我们组织部分人员从4月上旬至6月下旬深入珠晖区......

    关于促进西城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西城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8-3信息来源: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中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向往、世界各国瞩目的地方,极具旅游观光吸引力。西城区是首......

    抓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强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抓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强产业助推乡村振兴近年来,XXXXXX局驻村帮扶工作队终坚持发挥党建“主脉”功能,积极打造产业“造血”系统,注重从实处着手、从难处助力,紧扣工作实际,打通XXX......

    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北京市乡村旅游悄然兴起,但此时乡村旅游处于自发发展阶段。自1998年后逐渐进入规范发展阶段。二十多年来,北京市旅游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相关部门......

    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北京市乡村旅游悄然兴起,但此时乡村旅游处于自发发展阶段。自1998年后逐渐进入规范发展阶段。二十多年来,北京市旅游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相关部门......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范文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txt懂得放手的人找到轻松,懂得遗忘的人找到自由,懂得关怀的人找到幸福!女人的聪明在于能欣赏男人的聪明。生活是灯,工作是油,若要灯亮,就要加油!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