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促进黑水县经济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黑水县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报告
课程:人力资源管理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小组:第五组(余超 高永峰 饶骄 朱嘉豪)教师:陈昌文
日期:2013年10月22日
一、县域地理位置
黑水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北端的岷江上游,岷山与邛崃山脉交汇处。东南与茂县连接,西南与理县毗邻,西接红原县,东与松潘接壤,全县幅员面积435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44米,东西长约85公里,南北宽约72.5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高差1,000~2,000米。四周群山环绕,境内群山屹立,山峦起伏,雪峰对峙,河谷深切。黑水县与九寨沟毗邻,县人民政府驻芦花镇,距州府马尔康176公里,距省会成都317公里。
二、县域基本经济状况
黑水县地处四川省西部,县域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农业人口比例为全县总人口85%,2009年全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43918万元,人均GDP为12035元,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4598万元,全年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14474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340万元,全部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369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2071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完成204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59820万元;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739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6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98元。总体来看,黑水县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良好。
三、县域经济发展不足
近年来,黑水县经济虽然取得较快发展,但必须清醒的看到,黑水县经济发展水平与全省其他县差距甚远,即使与本州其他县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一)、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力较弱。
根据四川省统计局资料,2009年黑水县综合实力在全省县(市)排名中占134名,县域经济平均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较低,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二)、产业化水平低,特色产业层次不高。
黑水县地处四川省西部,有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和旅游资源,且绿色食品资源种类繁多,生物资源异常丰富。黑水县在此基础上发展产业水平较低,未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提高本县经济发展水平。
(三)、财政收入不足,投资水平较弱。
黑水县经济内资不足、外资有限,投资能力较弱,2009年县域人均基建投资额为1247元,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3%。财政总收入1886万元,全年财政支出6618万元,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导致黑水县投资能力较弱,发展水平较低。
四、经济产业发展方向
(一)、利用本地丰富的水力资源,大力发展水电产业。
黑水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3,544米。高差1,000~2,000米。境内岷江上游三条支流黑水河、毛儿盖河、小黑水河和48条溪流形成网系,其中黑水河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达170万千瓦,可开发量达120万千瓦,占全州可开发量的15%。发展水电产业优势巨大,对黑水县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二)、依托本地特色的生物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畜产品与药材加工业。黑水县盛产羊肚菌、蕨菜等山野菜,同时,这里是天然的中药材库,盛产虫草、天麻、贝母、羌活等名贵中药材。牧草、竹类、野生花卉等植物资源丰富,畜牧业发展良好,是发展水果、干果、反季节蔬菜和生态农业以及畜牧产品的重要基地;再加上当地丰富的人力资源,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对当地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县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三)、利用本地富集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黑水县境内自然风光峻秀、奇特,人文风光独具特色。有中国苔癣泉华世界—卡龙沟,极地大本营之称的三奥雪山,亚洲面积最大、色彩最绚丽的立体画廊—奶子沟风情彩林,集“雄、险、奇、秀、幽”的迷人景色和奇异、神秘、古奥、原始风貌于一体的雅克夏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游憩、生态观光、科普科考和民族风情游的最佳目的地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三达古自然保护区。还有罕见的世界彩色冰川—达古冰川,生态旅游资源富集。藏、羌、汉民族文化相互交错,兼收并蓄,积淀形成了神秘古朴、独具风情的黑水民俗文化,有曲调优雅单声部、多声部民族歌舞,有粗犷豪放铠甲舞“卡斯达温”,民族服饰绚丽缤纷,青稞咂酒文化引人欲醉。色尔古藏寨被誉为“中国嘉绒藏族第一寨”、“神秘的东方古堡”,拥有“藏羌文化活化石”之称。卡斯达温民间歌舞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声部民歌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独具特色。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3座雪山在黑水境内,即达古雪山、昌德雪山、雅克夏雪山。有著名的“芦花会议”会址,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军烈士陵园保存完整,红色文化厚重,红色文化旅游极具开发潜力。除此之外,黑水县毗邻闻名遐迩的九寨沟,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发展旅游产业潜力巨大。
第二篇:产业经济调研报告
竹木产业是我们柘塘村的传统产业,为了加快我村竹木产业的发展,作为一名刚刚上任的村官,有义务也有责任对我村的竹木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经过
2010年11月17日至29日,我在村团委书记罗立人的带领下,深入到柘塘村的第六村民小组和相关加工单位,通过听取村民和有关加工厂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及建议,召开了小型的座谈会,通过走访竹木加工企业及林农,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我村竹木产业发展情况。下面将考察调研中各方面对该项工作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汇总、整理,将调研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提交县政府领导,希望能够得到县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我村竹木产业发展的现状
本村以竹木器加工销售为龙头,全面带动全村经济的协调发展。XX年年投资800万元对竹木器批发市场进行了第一期改造,总建筑面积达5280平方米,共建成标准门店55个。现在有竹木加工企业18家,从业人员有190多人。藤制品厂一家,有10名技术人员。近年来,我县把竹木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加强资源培育,积极发展竹木制品加工业,竹木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三、我村发展竹木产业的前景
(一)我村发展竹木产业的基础较好。一是竹木产业在我村生产历史悠久,林农对竹木的生长特性有较深的了解,有经营竹木的传统经验,且经营积极性较高。二是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村现有好几家竹木制品加工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它们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有比较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有条件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
(二)竹木产业是一项“富民工程”。发展竹木种植业,可以直接增加林农的收入。发展竹木加工业,一方面可以促进人员的就业。竹木加工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且主要就业对象为妇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林农的收入。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带来原材料需求的增加,需求的增加可以推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竹木价格的上涨直接提高了林农的收入。如我村收购的圆木材价格从XX年的350元/立方米,上涨到目前的600元/立方米,方木材价格从800元/立方米上涨到目前的1000元/立方米。毛竹价格从22元/百斤上涨到目前33元/百斤。
(三)竹木产业的市场发展前景较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竹木制玩具、家具、装饰品、工艺品等环保用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竹木制品的市场前景广阔。
四、我村竹木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竹木加工企业发展的引导力度不够,在具体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灵活性,合力扶工氛围不浓。二是林农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以传统的种植方式培育竹木,培育工业原料林积极性不高,对基地投入依赖政府的补贴,(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缺乏主动性。
(二)竹木加工企业发展内劲不足。一是企业规模小。全村近二十家竹木加工企业仅有4家为规模以上企业。企业的产品大都是半成品,甚至有的只是锯木料的加工点。二是产品粗加工,附加值低,资源浪费严重。当前我村林木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简陋,产品粗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乏。在竹木制品企业中没有一个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由于技术人员的缺乏,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都是仿制别人的产品或是来样加工,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同时,由于大多数竹木加工企业是从家庭作坊发展而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高,影响企业做大做强。
(三)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缺乏产业长远发展规划。由于没有竹木产业发展的规划,企业分布散乱,运作不规范,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缺乏对产业的引导。二是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在学习其他县市区的情况时,我们了解到,那些地区都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而我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三是部门的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调研中,有些企业负责人反映,少数部门还存在重管理、重处罚而轻服务。
(四)其他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目前,我们村的凉席市场虽然已经完成了一期工程,但是上面对二期工程的建设,以及长远是发展没有一个规划。对市场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没有政策上的支持,对项目资金的筹集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门店老板对市场的环境提出了很大的意见,首先就是对市场周边的生活环境问题有很大的看法,觉得应该改善好环境,更有规模,吸引更多的投资。如今这样的情况,企业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场的发展规模受到了限制,使得资金的流入就很有困难,还有就是技术工人很难聘请。一是企业不敢大胆投入固定资产,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二是由于企业没有政府支持,不能向银行贷款,许多企业只好向社会融资,提高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三是企业安全隐患多。由于许多企业的多为搭建的简易厂房,场地狭小,木材和毛竹都是易燃物,而木材、毛竹加工需要烘干,企业安全隐患大。
五、加快我村竹木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树立竹木产业富民理念。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发展竹木产业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和可行性,把竹木产业作为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之一来抓,作为资源工业和特色产业来抓,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竹木产业。要加强林农培训,充分激发林农科学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借鉴其他优秀县市区的一些政策措施,制订出台扶持竹木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竹木产业的加快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引导,统一干部群众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营造合力扶工的良好氛围。
您可以访问本网()查看更多与本文《竹木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相关的文章。
第三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河南省南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大做强黄牛产业的指示精神,由南阳市畜牧局、南阳市黄牛协会、南阳市黄牛科技中心组成的联合调研组于XX年春,先后到邓州、唐河、新野、方城等县市区实地考察了黄牛养殖户、养殖场和加工企业,广泛听取了农户、经纪人、企业经理、科技工作者以及县、乡、村领导对黄牛产业发展的经验、意见、建议和发展对策。并在此基础上,经调研组反复讨论、修改,形成这份调研报告,就我市目前黄牛产业的特点、问题及今后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对策提出了构思,谨供参阅。
1、目前我市黄牛产业的特点
南阳牛是勤劳智慧的南阳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精心培育而成的一个优秀的地方品种。XX年底,存栏160.1万头,出栏91.9万头,年产牛肉13.1万t,产值达50.8亿元,占畜牧业产值27.7%。南阳牛在南阳畜牧业经济乃至整个农村经济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表现有六大特点:
1.1、南阳牛的肉用性能已接近国际平均水平
南阳牛经过这些年的系统选育和品种改良,一是它的体型已发生了大的变化,已由原来的役用体型,接近肉用牛的体型;二是规模养殖场的育肥牛日增重一般在0.8一1.5kg之间,已接近国际肉用牛的日增重;三是经过科学育肥后的牛屠宰率达到55-65%,净肉率达到45-55%,已达到国际肉牛的标准。综上所述,南阳牛的肉用性能总体已接近国际肉牛的平均水平。
1.2、南阳牛的用途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昔日养牛为耕田的现象已基本不复存在。从调研看,南阳牛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使役为主,九十年代的役肉兼用,到目前平均每头成牛年耕役时间不足半月,并主要作为辅助动力,有些地方的黄牛已“不会”耕田。基本上完成了由生产资料向生活资料的转变,南阳牛的用途已完成了历史性的转折。
1.3、规模饲养成为发展的主流
目前,我市养牛规模场、小区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工作新的亮点,在短短的几年中,已达160多个,部分规模场仍在建设中。目前我市黄牛规模养殖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新野县歪子镇棉花庄、唐河县上屯镇高庄为代表的联户母牛养殖小区。由村组统一协调小区建设用地、牧草用地、牛场及附属设施,统一规划,农户投资。以养母牛,繁小牛为主,多以5-20头繁殖母牛为规模,投资少、风险小、成本低、收益稳。二是以唐河、社旗、方城等县为代表的专业大户养殖。以户为独立单元,统一设计,统一规划。每户饲养规模50-200头,繁育小牛和育肥相结合,规模适度,经营灵活。三是以新野县、邓州市、宛城区等为代表的标准化专业育肥场。饲养规模500-1000头,以架子牛育肥为主,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益,具有较强的示范引导作用。
1.4、区域分布走向科学化
通过调研了解到,城市郊区、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人均耕地少的地方黄牛数量在减少,而人均土地多、丘陵地区、浅山区、沿河两岸等地方黄牛数量有所增加,如位于浅山丘陵区的唐河县湖阳镇黄河自然村,户均达到2头牛,位于白河西岸的新野县上港乡小五村户均1.5头牛。这种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表现,是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一种正常现象。在欧美畜牧业发达国家,一般是城市郊区养奶牛,平原养猪养鸡,山区、浅山区、交通偏远的地方养肉牛。南阳市黄牛养殖的这种趋向,说明了黄牛产业的区域分布正在走向科学化、理性化。
1.5、产品开发已形成燎原之势
目前我市拥有大中型屠宰加工企业10余家,经过这些年的精心经营,开发出的黄牛产品已达100余种,其中分割牛肉产品达40余种,部分产品可替代进口牛肉;深加工熟食产品达60余种,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主要销向上海、广州、南京等40多个大中城市和食品加工企业。科尔沁牛业有限公司的人住南阳,必将带动和提升我市整体肉牛产业的大发展。
1.6、南阳牛品牌已经唱晌
南阳牛以体格高大,肉质细嫩,皮板致密,耐粗饲,适应性强等而闻名于世。建国初期,我市建立了第一部分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全国第一个黄牛繁育及科研机构,开展对南阳牛的系统选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率先在国内推广普及牛的人工授精技术,实现了黄牛繁育史上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八十年代初,第一个在地方良种黄牛上制订并颁布实施了《南阳牛》国家标准,同时,把品系繁育技术应用于南阳牛育种工作中。九十年代,首次在国内提出把南阳牛培育成为我国自己的地方性的专门化肉牛品种。该项目相继列入国家“948”项目和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998年,南阳牛被国家农业部首批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XX年又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名注册,南阳牛将受到世界上143个国家及地区的保护。XX年我市又成功的举办了首届黄牛节。XX年又对南阳牛进行了商标注册。XX年南阳牛的品种选育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XX年南阳牛育种技术创新被列入国家863项目,同时,南阳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意见》(宛政(XX)74号),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南阳肉牛产业的发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这次调研中,大家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2.1、市场问题
所到之处,大部分养殖户,特别是养殖繁殖母牛的农户反映养牛业比较效益低。养繁殖母牛每年它的收入就是一头小牛,6个月左右断奶时的价格一般在2500-3500元之间,散养不计成本还可以,规模养殖从市场上购草、购料就难以赚钱,这也是目前繁殖母牛难以象鸡猪那样大规模饲养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市同全国一样,肉牛产业比较效益低,其主要原因是牛肉的生产成本高,但市场价格低,价格背离价值造成的。牛肉的生产成本高于其它肉类,更高于奶、蛋产品,一般来讲,牛肉的料肉比为7:1:羊肉为5:1,猪肉为3:1,禽肉为2:1。禽蛋为2:1,牛奶为1:2-4,所以说生产牛肉的成本属于最高,一般为猪肉的2倍以上。目前我国的牛肉由于疫情和药残等原因,销不到发达国家去,只能销往俄罗斯、东南亚、香港这些国家与地区,价格与国内差不多。国内牛肉市场由于产品开发跟不上,花色品种单一,绝大部分属于大众化食品,中、高档产品少,这是造成国内牛肉产品价格低的主要原因。
2.2、社会问题
一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在所调研的村、组中,一般来讲,机械化程度越高,养牛的农户越少,每增加一台四轮或手扶车,要减少2头牛(其中一头繁殖母牛,一头小牛)。二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目前外出打工的多为青壮年,他们的转移使养牛环节的“下力气活”无人于。另一方面,目前养牛的农户大部分为中老年人,中老年人的自然减员也影响了养殖黄牛的数量。三是环境卫生及饲养场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户建起了楼房,环境卫生的要求也高了,既不养牛,也不养猪养禽。以上现象说明:第一农民对环境卫生的要求在提高,从卫生安全的角度讲要发展养殖,必须考虑入畜分离;第二受宅基地有关规定的影响,有些农户养殖场地狭小,难以扩大规模;第三近几年来,农户散养畜禽有所下降。四是盗牛问题。从调查的结果看,盗牛的绝对数并不大,但它的危害、负面作用相当大。往往是一户被盗,全村养牛户受惊,有的甚至影响到周边十多华里。
2.3、资金问题
调研组所到之处均有要求解决养牛资金的呼声,由于金融政策的原因,现在农村贷款相当困难,几家企业也反映资金不足。农户贷款有四难:一是贷着难;二是数额少;三是期限短;四是利率高。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讲,养牛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牛个体大,生产周期长,养殖所需的固定投资和流动资。中固鸯牧絮恙XX年增钓金相对比较多。黄牛加工企业也同样需要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占用。农户困难,无钱养牛,企业无钱,开工不足。目前在养牛业价格和效益回升的形势下,农户和企业呼唤政府协调资金,倾斜养牛业。
2.4、牛自身问题
黄牛相对其它畜禽来讲,繁殖系数低,饲养周期长,产业链上环节多。牛属于单胎动物,怀孕周期长。繁殖母牛一年最多能生出一胎。改良牛饲养到1.5岁左右才能正常出栏(体重450-500kg),纯种南阳牛2.0~2.5岁才能正常出栏,而生猪一般是6个月出栏,肉鸡45天出栏。饲养上包括养母牛、繁小牛、育幼牛,加工上包括牛肉分割、熟食制品生产及牛皮、牛血、牛骨、牛杂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产业链条长,环节多,相对来讲产业化的运作难度加大。
3、建议和对策
3.1、提高认识,增进做大做强黄牛产业的信心南阳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一个养牛大市,推进我市养牛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我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适宜养牛,又是国家规划的中原肉牛带核心区域。二是品种优势:南阳牛中外驰名,加上长期坚持不懈地品种选育,品质越来越优,肉用性能越来越好,为黄牛产业的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饲草资源优势:我市年产农作物秸秆达800万吨,可利用的草山草坡面积560万亩,黄牛发展的潜力巨大。四是良种繁良体系优势:在品种改良上,我市建成了两个国家级的黄牛制种、供种场,即市黄牛科技中心和市黄牛良种繁育场,拥有比较健全的市、县、乡、村四级改良体系。
3.2、加大宣传,进一步唱晌南阳牛这一品牌
3.2.1、引进“牛文化”:“牛文化”一词最早见于一位印度教授撰写的《中国应该引进“牛文化”》一文。文章的大意为:中国为全球吃的大户,但中国人主食淀粉过多,肉类猪肉统治,缺少营养丰富的牛肉、牛奶。他建议中国应引进“牛文化”多吃些牛肉,多喝些牛奶,少用些补品,一则提高民族素质,二则促进农户养牛,让农民增加收入。南阳是黄牛的故乡,养牛历史悠久,应大力引进和弘扬“牛文化”,宣传传统饮食的弊病和吃牛肉、喝牛奶的好处,逐步改善膳食结构,启动消费,拉动内需。
3.2.2、扩大宣传渠道:应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加大对南阳牛的宣传工作。可采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形式,宣传南阳牛的形成、品种特征、研究成果及牛产品;宣传典型的养殖户、养殖场、专业村、专业乡(镇)及加工企业;宣传养牛优惠政策以及为养牛业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等等。总之通过宣传,进一步唱响南阳牛品牌,使南阳囚黄牛而名,畜牧业因黄牛而兴。
3.3、制定政策。扶持黄牛产业大发展
从宏观上讲,制定政策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业政策,含产业规划、财政支持、融资贷款、贴息补助、减免税收、土地使用、企业改制等;二是技术政策,主要指良种推广、产品开发、标准法规、产业开发立项等;三是产品促销政策,主要指品牌保护、公益广告、媒体宣传等。从微观上讲,近几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推动了农业、畜牧业大的发展。作为肉牛产业,投资大、周期长、繁殖系数低,理应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一是实施肉牛良种冻精补贴;二是加大对保种场和保种区的扶持力度;三是对实施良种登记的公母牛及其后代进行补贴;四是对性能测定站和育种中心进行补贴;五是对规模养殖母牛户、小区进行奖励或补贴;六是扶持肉牛加工企业的发展。
3.4、培育龙头,逐步把牛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起来
我市目前加工企业虽然不少,但大都生产规模小,加工能力弱,产品档次低,养殖与加工环节脱节,第一部分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也很难起到龙头带动作用。这种状况导致南阳牛有名,而牛的产品没有名气。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抓好对唐河肉牛产业集团公司、南阳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南阳市甲林清真肉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重点畜牧加工企业的扶持,并鼓励这些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二是抓招商,年加工屠宰10万头肉牛的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期工程全面启动实施。新野县已建成科尔沁牛业5000头育肥场1个,千头育肥场9个。下一步重点是落实配套措施,是企业能稳步向前发展。三是促进和培育大型交易市场以及经纪人队伍,保证养殖、买卖、加工环节的良性循环。
3.5、健全体系。
积极推进南阳牛的标准化生产切实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和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应以南阳黄牛研究所和南阳黄牛科技中心为龙头,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良繁体系。一方面加大南阳牛的品种保护力度,扩建保种场,增大保种区,有效地提高纯种南阳牛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良种登记、性能测定、人工受精、开放式基础育种群和核心母牛群的建立等措施,加快南阳牛肉用新品种的培育步伐。在牛肉产品安全体系建设上要把好“六关”。一是入口关,加强对兽药、饲料使用管理,确保畜牧业投人品的安全;二是生产关;三是出口关,搞好检测和榆疫监督工作;四是产品的认定认证关;五是准入制度关;六是质量追溯制度关。
3.6、建好基地,使农户真正从黄牛的产业中富起来
应走千家万户养牛为摹础,以专业场、户、小区为骨干的发展路子。平原地区养牛应以千家万户为基础,特别是繁殖母牛,这样不计投入,比较效益高。专业场、户、小区应以青年牛肥育为主,利用青年牛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特点,一可以加快资金周转,增加收入,提高效益;二可以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杀青”问题;三可以通过育肥,提高牛肉的品质。有条件的地方,每户可以饲养3-5头繁殖母牛,入驻小区,组成小规模大群体。在山区、浅山区、丘陵地区以及沿河两岸有草地的地方,可通过增加投入,加大人工种草的力度,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增加载畜量。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办家庭牧场或联户牧场、股份制牧场等多种形式,以规模饲养繁殖母牛为基础,犊牛可以一直饲养到出栏,直接进入市场。在基地的建设上,应重点抓好规模养殖。规模场建设要按照有关规定,统一规划,重点扶持,个体投入,规模经营,技术服务,种草养畜,生态发展的原则,依据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地引导黄牛产业的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3.7、加大投入,建立多元投资体系
目前,制约我市养牛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投入不足。俗话讲“穷养羊,富养牛”,说明养牛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的资金量大,周期长。建议南阳市及黄牛发展基地县市区设立南阳牛发展基金,用好小额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项目,秸秆养畜项目等,向基地县、乡倾斜,逐步有序地放开民间融资渠道,广开财源,以利支持龙头企业、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等发展黄牛业。
3.8、创新机制。
改革黄牛产业经营模式在黄牛产业化中,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但技术并不能自动延伸到产业,技术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产业化,产业的发展更需要有效的机制和体制创新,从这点来认识,机制和体制往往比技术本身更重要。我市目前绝大多数牛肉加工企业与农户两者之间存在的是简单的“买断”式购销关系。这种简单的购销关系很不牢固,由于是两个生产单位利益主体,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很难协调,一旦出现市场波动,发生利益冲突,这种关系便告解体,如产品畅销。中固蠡牧东志XX年增刊时,企业之间竞价抢购牛源;产品滞销时,企业减价收牛或不收牛。这样导致农户还是企业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影响产品质量和对市场的稳定供应。加工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重点是通过经济关系把农户或养殖场连结为企业经营范畴的一部分,组织生产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以此把黄牛加工企业同农户的经济利益联结在一起,合作社的成员既承担风险又分得利益,成员所生产的商品必须全部出售给合作社,利益的分配和成员同企业当年的交易数量与质量挂钩。合作社把所有成员的利益联结在一起,集中每个成员的力量和智慧。我们的加工企业可借鉴发达国家合作社的有效形式,通过资产的重组和股份改造,将企业同农户的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
3.9、优化环境,保障养牛产业的顺利发展
要认真贯彻落实《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意见》(宛政(XX)74号)。发改部门要加大对肉牛产业发展项目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和金融部门要按照肉牛产业发展的投入政策,抓好资金的落实与管理;土地部门要把肉牛产业用地列入总体用地规划,按农业用地管理;电业、水利部门要认真落实豫政(XX)37号文件规定,对用水用电按照农用标准收费;税务、工商、环保等部门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放宽收费政策;保险部门要开辟险种,解决肉牛养殖的风险问题;城建部门对新上的肉牛产业生产、加工项目,在收费上给予适当减免;公安部门每年要开展1-2次专项行动,集中打击农村盗牛行为,解决农民养牛的安全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和农民负担监督部门要认真落实整治企业经营环境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规定,为肉牛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畜牧部门要搞好发展规划,抓好技术服务和行业执法,促进南阳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四篇:关于促进我市葡萄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我市葡萄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葡萄是我市重要的农业特色产业,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好。为促进我市葡萄产业的持续发展,我们组织部分人员从4月上旬至6月下旬深入珠晖区、蒸湘区、耒阳市、常宁市、衡阳县等县市区调查研究,听取情况汇报,召开专题座谈会,实地考察生产基地。通过调研,大家一致认为,我市葡萄产业初具规模,栽培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有望发展成我市农业支柱产业。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我市葡萄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市自1985年初率先在全省引种巨峰葡萄获得成功后,边示范,边推广。九十年代初,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省星火项目奖,葡萄栽培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1992年冬,率先在全省建成千亩连片葡萄示范基地。当时不仅使我市成为中南地区葡萄主产区,也是全国葡萄有名新产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市葡萄生产从无到有,面积由少到多,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现有种植面积3.6万亩,产量4.5万吨,年产值1.2亿元。连片种植500亩以上的基地15处。目前主栽品种有巨峰、红瑞宝、京亚、红地球、美人指、维多利亚、粉红亚都蜜,近年来,引进夏黑、醉金香,也有少量栽培。亩产巨峰系列在1750-XX公斤、红提系列在1500-1750公斤,亩纯收入分别为4000元-5000元、7000-10000元,产品畅销省内外,经济效益好。葡萄已经成为我市最具特色和发展潜力的农业产业,也是我市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之一。
二、我市葡萄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葡萄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国际及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总量不大,发展不快,品种单一,水平不高等问题。
面积不大发展慢,现有产区衰退快。市统计局统计,XX年我市葡萄面积3.675万亩,比XX年净增0.66万亩,每年净增葡萄面积在1300多亩。据我省葡萄生产权威人士分析,现在常德、岳阳、XX、株州、益阳、郴州市都比我市发展快,面积比我市多。1999年才开始起步的常德市澧县现有面积2万多亩,江西吉安3.5万亩。而与我市同步发展的广西自治区兴安县现有葡萄面积10万亩,福建省福安市4.5万亩。我市葡萄主产区的珠晖区酃湖葡萄基地,随着我市城市“东拓南移”,酃湖已成为我市规划发展中的武广新城,城市的次中心;衡阳师院、湖南工学院两所高校的入驻,衡州大道修建,加之一些配套项目的落户,已减少葡萄面积3000多亩。随着水电路沟网建设逐步拉开,葡萄面积还面临急剧减少,一部分种植户粗放经营,也造成了果园面积的衰退。
质量意识不强,品牌建设滞后。长期以来,不少种植户普遍存在重产量、轻质量,卫生安全意识、标准化生产意识 淡薄,产地及产品认证少。盲目追求高产,不想修剪枝条,更不愿疏花疏果。葡萄鲜果的品质不平衡,果穗果粒外观不整齐等问题比较突出。外地说我们衡阳的葡萄是“垃圾葡萄”。大部分葡萄采后没有经过分级处理、包装容器不规范,“统装”上市,价格低。品牌建设滞后。缺少品牌策划,葡萄生产快30年了,还没有申请注册商标,没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和果品特征。鲜果甚少包装,缺少文化品味,没有形成产地品牌。
技术设施落后,贮藏加工缺乏。据省内、国内葡萄生产专家介绍,衡阳的葡萄生产曾处于全省领军地位,但在发展中落后了,老品种、老技术、老一套。具体表现在:一是品种单一。巨峰葡萄占80%以上,熟期集中,市场和自然风险同时并存。二是老技术。葡萄经营管理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各自为阵,自我封闭,受困于小农意识,难以接受新生事物,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难以推广和普及。推广多年的果穗套袋技术还只被少数果农接受。江浙一带已在近年成功开展了巨峰葡萄促成栽培,并已大量用于生产;广西的延期栽培,一年两熟已推广上万亩。这两项技术我市还无人尝试,如推广采用这两项技术,我市葡萄采摘期将从6月初到11月底长达6个月之久。三是设施栽培缺乏。巨峰葡萄都是露地栽培,避雨栽培还没有起步,病虫害严重,果品质量低。四是葡萄采后处理水平低。没有产地预冷设备,葡萄 产后不能及时得到保鲜处理,产后贮运销售过程损失较大,销售范围受到制约,葡萄外销半径局限在300公里以内。五是没有果品深加工。我市拥有3.6万亩,4.5万吨葡萄面积和产量,还没有自己加工酿造的葡萄酒和葡萄汁上市场。葡萄酿酒还只是生产者自酿自饮,葡萄其他深加工在我市还无人问津,在这些方面,我们既缺“走出去、请进来”,更缺产学研沟通与结合。
同时,支持葡萄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葡萄生产技术、市场和自然灾害风险还得不到有效缓解。
三、我市发展葡萄产业的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条件较好
我市是全国铁路、公路重要枢纽城市之一,而且高铁在境内有三个到达站,这在全国也实属罕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全国地级市中也是名列前茅;水系发达,江河四季通航,机场在建。可以说现在即可通江达海,将来即可直航全国各地,非常适宜发展外销葡萄产业。我市温光资源丰富,光照强、温度高、雨水足、开春早,同一品种、同一栽培方式比XX早成熟7-10天,比江浙早15-20天,比北方早30-50天。就全国而言,能早于我市成熟的广东、海南尚未引种葡萄成功。与我市同为全国早熟产地只有桂北、赣南、闽东北,加上我市面积产量均不足全国的5%。而我市适宜葡萄生产的沙壤土、缓坡红壤面积广阔,发展空间大。
2、产业基础具备,市场前景广阔
我市葡萄产业已初具规模,有一批掌握葡萄栽培技术的种植户,有一支致力于葡萄技术探索、推广队伍,有一批销售人员,产品有一片稳定市场,及大片亟待开发看好市场等等,均为我市发展大规模生产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我市葡萄外销虽然由于缺乏预冷设施而销售半径不大,但最主要的是没有足够的商品果、优质果供应市场。往南,粤、港、澳在6—7月几乎没有葡萄鲜果,往北,也是一片空白。北方在8—10月能通过预冷将葡萄销往我市,我们就能将鲜果销往北方大中城市。即使将来我市中后期采摘批次鲜果会与江浙等鲜果会合,但我们的优势明显,因为同一品种葡萄早期采摘的品质远差于中后期采摘品质,此时我市的鲜果正是以中后期质优于江浙早中期鲜果。可以说,发展我市及我国早熟区域葡萄,其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3、休闲观光看好,酿酒加工喜人
观光葡萄园的发源地在新疆,发展在全国各地,全国不少葡萄产区都有葡萄节会,都有特色鲜明的葡萄观光沟、观光谷、观光采摘带吸引着大量观光休闲旅游宾客,推动着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它不仅引领着我国观光休闲农业,还被不少城市请进公园,将城市绿地变成绿色产业,还被请上屋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我市葡萄主产区大多处于城镇近郊,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不要费劲 “请”,只要善待之。加之大力发展葡萄酿酒加工,不仅可提高葡萄附加值,还能留住观光休闲客。
四、促进我市葡萄产业持续发展的建议
1、增进共识,加强组织领导
葡萄是高效经济作物,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明显,是我市重要的农业特色产业,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要积极发展,要重振衡阳葡萄辉煌,努力把葡萄产业打造成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休闲观光特色产业,市场流通领域的农产品品牌产业。力争在“十二五”未期,葡萄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围绕发展目标,搞好区域规划布局,制定实施方案,充分利用高岸田、天水田、缓坡地,大力发展山地葡萄。要加强对葡萄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市及县、乡成立专门领导班子,把葡萄生产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农办、农业局要具体抓,各级农业部门要成立技术指导班子,发改委、科技局、科协、水利局、农业综合开发办等相关部门要大力支持配合。
2、深化改革,努力提高葡萄产业组织化程度
目前我市葡萄生产一般均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多则2—3亩,少则几分地,难以发展。小农户要进入大市场参与竞争困难很大,只有走产业化之路,提高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能力。要积极引导农户搞好土地流转,促使葡萄种植向种 植能手、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集中,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之路,实行“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机制,来引领和推动葡萄产业的发展。从生产管理、技术标准、营销等各环节全面实行互助合作,改变目前家家户户都种一点,种不好、管不好、效益低、发展难的局面。要着力加强葡萄产业的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搞好行业协会建设,市里要成立葡萄协会,葡萄主产区的乡镇要成立分会,积极开展技术和产销信息服务,抓好品牌建设,逐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农村葡萄专业协会、葡萄专业合作社,引导他们开展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引导他们以规范化的栽培技术、统一的质量标准、统一的包装标志和统一的品牌去开拓市场。
3、科技领先,积极开展葡萄产业技术创新
一是要抓培训,不断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要培养一支市、县、乡三级葡萄产业技术队伍,培养一批农民技术员和栽培能手。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实地,开展科技咨询、指导生产,利用科普专栏、墙板等普及葡萄科学栽培知识。二是要全面推行优质栽培。葡萄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优质的葡萄产品不但要有优良的外观和内在品质,更要符合无公害食品质量要求。要树立优质栽培理念,必须从追求高产转向优质栽培,大力提高鲜果质量。积极推广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控产优质” 的标准化栽培技术,结合我市实际进行再创新。尽快组织开展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工作,通过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促进生产管理的规范化,产品的标准化、优质化和无公害。三是要积极发展设施栽培葡萄。设施栽培葡萄在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发展很快,已成为南方地区葡萄栽培的新方向。设施栽培可以使葡萄提早成熟或延迟采收,还可以发挥避雨功能。既能减轻葡萄病害,减少农药使用次数,有利于无公害果品生产;又能抵御暴雨或阴雨天气造成的自然灾害,改善座果,提高葡萄品质。要坚持先示范后推广的原则,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示范点,加强引导和扶持,促进设施栽培葡萄的发展。四是要努力提高葡萄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加强贮藏冷链建设。在生产基地设立产品集合点,配备相应的设备,对产品进行预冷,分级、包装、贮存等商品化处理。建立贮存保鲜冷库,延长鲜果供应,调节产期高峰。不断完善和全面推广保鲜剂加预冷、保温车运输的保鲜技术方案。要改进包装,提高商品价值,增强产品竞争力。五是要努力扩大葡萄文化宣传。为打造葡萄品牌,提升葡萄产业效益,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宣传形式,举办葡萄节、品评会、产销会,葡萄旅游活动等,形成衡阳葡萄浓厚文化氛围。
4、加大投入,为葡萄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葡萄产业既是高效益产业,也是一次性高投入产业,极需在资金投入和扶持上给予必要的支持。要加大政府对葡萄 产业支持力度。福建、浙江等省将葡萄大棚设施纳入了财政补贴项目,建一亩大棚补助8000元。考虑到我市财力不宽裕的实际,建议市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资金,设立葡萄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设施栽培补助。建议市政府制订“关于支持葡萄产业发展的意见”。内容包括:我市葡萄产业发展目标和战略思想,创品牌奖励,设施栽培补助,无公害标准化补助,技术培训投入,专业协会与合作社的优惠政策等等。只有从政策层面给予优惠和支持,才能确保葡萄产业持续发展。要加大其他职能资金的投入。政府有关部门应协调一些涉农资金在葡萄基地基础设施方面给予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公司、其他经济合作组织投资参与葡萄产业开发。
5、拓展领域,积极发展观光休闲葡萄和葡萄加工
建设葡萄风光带、葡萄观光休闲园,已经成为拓展葡萄产业功能,挖掘效益潜能的发展方向。我市主产区酃湖葡萄基地得天独厚,天时地利人和俱全,为此具体建议有三:一是在我市即将兴建的船山东路酃湖段,北面作为我市葡萄观光采摘风光带建设,取消北面道路绿化,建葡萄长廊柱架定植葡萄,或引葡萄上架。南面作城市建设开发,北面永久性保留葡萄栽培,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毁占葡萄园地,并挂牌明示。把这个特色风光带作为我市新的旅游观光重要景点,当作旅游城市特色名片来打造。二是在有水地段建一个中心景 点即葡萄主题公园,以玻璃做栅面,集不同葡萄品种于一园,让葡萄花果每年在园八个月以上,不仅供休闲观光,还可开展品种试验、品种选育。三是引导民间资金在北面葡萄观光采摘带深处设立葡萄自酿酒家、酒吧、酒庄、酒堡,集餐饮、休闲于一体,吸引宾客,留住宾客,一旦实现,不仅经济效益大大提高,还可提升我市城市品位,提高我市及我市葡萄知名度,造福于城乡居民。
发展葡萄酒加工生产。在规范管理果农自酿加工行为基础上,积极引进投资者兴建葡萄酒厂,加工增值。
第五篇:关于促进西城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西城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8-
3信息来源: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中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向往、世界各国瞩目的地方,极具旅游观光吸引力。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之一,是全国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国内知名商业中心和传统风貌重要旅游地区。全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独具特色,现代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绽放着世界文明古都和现代国际大都市的风采,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西城区的功能定位和资源优势所决定的,对于传播西城文化、繁荣西城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西城区旅游业正向着集北京都市风貌、都市文化、都市消费于一体的都市旅游方向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西城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产业之一,但是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切实加以解决。为此,西城区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和民建西城区委联合组成课题组,就促进西城区旅游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历时四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听取了区旅游局的情况通报,分别与部分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宾馆、饭店、街道办事处、区外办、区交通支队等单位进行了座谈,并深入什刹海等旅游景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调研报告,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建议意见,供政府主管部门参考。
一、旅游业现状
(一)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分布区域相对集中
西城区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且分布区域相对集中。本调研对西城区的旅游资源用新的资源观进行了分类和归纳与概括。西城区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旅游资源呈现“四种资源六个区域”的显著特点,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西城地处古都北京的重要区位,共有119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4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拥有以景山、琼华岛、北海、中南海、什刹海为代表的“琼山碧水”的独特风貌和以北海、恭王府、历代帝王庙、月坛、宋庆龄故居、白塔寺、白云观、天主教南北堂为代表的皇家园林、王府宅邸、祭祀坛庙、名人故居、寺观教堂以及胡同四合院、商业老街、民俗庙会、“中华老字号”和民间手工艺等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宏富,特色鲜明。
2.首都文化独具特色
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巍峨雄伟的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等景观建筑,庄严壮美,气势恢弘,是全国人民向往和世界各国瞩目的首都标志形象,是首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科博演艺文化彰显魅力
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西城区作为北京的中心城区,拥有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科博文化设施和演艺剧场团体。如首都博物馆、北京科学中心、北京天文馆、北京海洋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动物园、北京古动物馆、北京展览馆和国家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解放军歌剧院、北京音乐厅、民族文化宫等,极具文化魅力。
4.商业金融文化现代时尚
西单商业街位于北京中心位置,与王府井、前门并称北京三大“黄金商业街”,是北京以青春时尚为鲜明特色的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且建有规模宏大,环境优良的西单文化广场,为北京繁华商业街区所独有。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管理中心和国内外著名金融机构和国企总部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是北京国际化程度最高,现代化气息最浓郁的金融街区,其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金融建筑群,已成为北京一道十分亮丽的风景线。
以上四种旅游资源不仅包含了北京古都和现代首都的重要文化特点,而且分布地域相对集中,可以划分为皇城区、阜城门至景山西段地区(阜景街东段即皇城区)、什刹海地区、西直门外地区、天安门西长安街地区和西单金融街等六个旅游区,它们是发展西城区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二)旅游产品特色有所显现,品牌优势部分建立
培育打造旅游品牌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西城区为有效利用辖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十分重视各个街区发展方向的研究,重视旅游品牌的打造,突出六大旅游街区的自身特点,品牌优势正逐步建立和强化。目前对游客吸引力最大且形成一定影响力的旅游区主要有四个街区:
1.皇城旅游区凭借独一无二的故宫博物院和北海、景山两处皇家园林几乎成为中外游客初到北京的必游之地,形成了皇家文化旅游的著名品牌。
2.什刹海旅游区是具有浓郁老北京风情的旅游景区。旅游产品包括王府花园、名人故居、胡同民居、古刹家庙、水域休闲等。在这里既可以体验老北京特色的胡同四合院,又可以享受现代时尚的茶艺酒吧。老北京风情与皇家王府俱在的什刹海,已经广泛赢得了国内外游客的认可,成为了西城旅游的象征。
3.西外旅游区汇集了国内最大的动物园、海洋馆和国内一流的天文馆、古动物馆等科博文化场馆,是深受广大青少年欢迎的科普教育基地,吸引了大批国内外青少年前来参观旅游,已经建立起了文博修学旅游的特色品牌。
4.天安门西长安街旅游区的观看升国旗仪式、登天安门城楼、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参观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新华门前留影等,早已成为广大游客抒发爱国情怀,体验首都气派的北京之旅。近年在西长安街上兴起的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也正在成为旅游亮点。
这些旅游街区在资源的知名度、唯一性、特色优势和旅游规模方面都十分突出。此外,阜景街西段地区和西单金融街地区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开发潜力很大。
(三)旅游产业规模逐渐形成,旅游综合收入不断增加
西城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规模逐渐形成。目前西城区开放的旅游景区景点已达25处,居四城区之首。
其中A级旅游景区(点)13家,4A级7家;3A级3家;2A级3家。截止2008年底在西城注册的旅行社95家,占全市844家的11.3%。其中国际社21家,经营出境游的旅行社7家,国内社74家。目前全区共有星级饭店59家,占全市星级饭店776家的0.8%。其中五星4家,四星11家,三星16家,二星24家,一星4家。社会旅馆460家。
旅游产业是一个高度复合型产业,其服务产品分布在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近年来我区的旅游综合收入不断增加,2008年首次超过百亿元,接待中外游客达3252.3万人次。2009年上半年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53.7亿元,同比增长10.6%,接待中外游客1843.6万人次,同比增长31.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不够,旅游街区发展不够平衡
旅游市场资源深度开发和旅游产品开发的市场主体能力不强。其表现为旅游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旅游产品的能力不足,有的旅游资源还停留在初级利用阶段,缺乏深度开发。现有旅游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滞留型和体验型旅游产品明显不足,尚未形成主题明确、结构合理、产品多样的旅游产业体系。
旅游街区发展不够平衡。从总体看皇城旅游区、什刹海旅游区、西外旅游区、天安门西长安街旅游区发展相对较好。阜景街西段地区、西单金融街旅游区的发展相对较慢,这两个地区的发展思路还不够清晰,发展规划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二)旅游产业链某些环节相对薄弱,旅游经济效益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旅游产业链条主要表现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我区旅游景点较多,游客数量也较大,但在吃、住、购、娱四个环节上却相对薄弱。如在吃的方面我区老字号餐饮的品牌优势尚未充分介入到旅游业中。在住的方面我区的星级宾馆数量较少,住宿滞留程度不高。在购物方面景区景点缺少个性化的旅游纪念品,景区景点的文化附加值较低。在娱乐方面对演艺院团和剧场的开发利用不够,没有形成富有特色的旅游演艺品牌。由于这些产业链条的相对薄弱,旅游的过境性特点明显,滞留性消费收入偏低,旅游的经济效益尚未实现最大化。
(三)旅游产业发展的服务环境需进一步改善,管理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首先是旅游服务环境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够健全,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不够优良,导游标识和公厕数量不足,胡同游三轮车夫的人文素质亟待提高,旅游景点周边小商小贩尾追兜售现象时有出现,交通疏导不畅,停车场地不足等。
其次是国家和北京市已经出台了一些旅游管理法规,但我区尚缺少适合西城旅游特点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在建章立制和多部门联动配合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是我区的旅游景区景点较多,但管理单位隶属关系多元,旅游行业协会发挥作用不够,统一宣传和利用的整合能力较弱。
(四)什刹海景区旅游、居住与传统风貌保护矛盾突出
什刹海旅游区是一个集居住区、文保区、旅游区于一体的开放式旅游区域。三项功能的叠加既赋予了该旅游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也衍生了旅游与扰民、无序开发与传统风貌保护的诸多矛盾。虽然我们政府在平衡缓解三者之间的矛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收效不大,原因是什刹海旅游的吸引力巨大,在什刹海旅游市场持续攀高升温的情况下,这些矛盾不仅难以得到根本缓解,甚至变得更加突出。
三、意见与建议
(一)树立提升西城旅游品质第一、和谐发展的理念,实施旅游精品战略
西城区是全国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国内知名商业中心和传统风貌重要旅游地区。西城区特殊的区位特点决定了其旅游产业必须坚持品质第一、和谐发展的理念,实施旅游精品战略。要高标准完善景区景点建设,高品质培育旅游产品;要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传播优秀文化、展示文明城区风尚和保护古都风貌等社会效益;既要突出西城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又要展现伟大祖国首都的现代风采和气魄。
(二)以“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为契机,深入研究制定西城区旅游发展规划
1.研究制定什刹海旅游区、皇城旅游区,西外旅游区和天安门西长安街旅游区的深度开发规划,巩固和提升知名旅游街区的市场地位和品牌广誉度。以巩固和提升什刹海4A级旅游景区的品质为重点,注重发挥著名景点的联动作用,增强街区整体特色和综合效益,注重发挥著名景点的带动作用,培育新项目,开发新景点,打造新品牌,全面提升旅游街区的整体品质。
2.研究制定阜景街西段即阜成门至西四段的旅游振兴规划和西单金融街现代都市旅游规划。阜景街西段的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应以白塔寺、帝王庙和广济寺即“一庙两寺”为依托,以北面胡同四合院为纵深,分段进行主题开发,全线打造街区形象,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品牌优势。西单金融街旅游区应注重研究商旅结合的市场机制和现代都市观光游的生长点,同时应注重与相邻旅游区如天安门西长安街旅游区和阜景街西段旅游区的互动相融。
3.结合奥运后北京市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要求,根据《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京政发[2008]45号文)全面研究制定加快我区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发展方向和规划重点,制定扶植政策和保障措施,促进全区旅游产业迈上新台阶。
(三)完善旅游产业链,不断增加旅游收入
重点加强吃、住、购、娱四方面的产业功能,努力提高旅游滞留消费水平,不断增加旅游综合收入。做好“老字号”餐饮与旅游团队的对接,鼓励扶持企业多在旅游区开办一些老字号分店,规划建设好护国寺小吃一条街;增加一类和二类宾馆的数量,提高接待旅游团队的住宿能力;开发富有文化创意的特色旅游纪念品,提高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附加值;充分利用文化演艺场所,大力推出特色突出、品位较高、适合旅游团队欣赏观看的京味演艺剧目。
(四)加强管理、完善服务,进一步改善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
1.依据国家和北京市已经出台的管理旅游行业的法规条例,认真研究制定符合西城区旅游产业实际需要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
2.建立综合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管理工作牵涉旅游、公安、交通、城管、环卫、环保、卫生、文化、街道办事处等多个政府部门,必须做到各司其职和密切联系与有效协作。旅游黄金周的做法与经验应成为常态化的运行机制。
3.加强旅游行业和市场秩序的管理。重点是规范旅行社和胡同游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导游人员和三轮车夫的文化素质讲解水平。打击黑社、黑导、黑车和欺诈游客的违法行为。加强旅游景点周边小商小贩尾追兜售、强买强卖的依法管理和取缔工作。
4.从加强旅游景区景点的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和提升服务品质两方面着手,重点解决旅游繁华区域环境脏乱差、导游标识、公厕、垃圾箱、休息座椅数量不足问题,缓解交通疏导不畅和停车难问题。
5.加大旅游宣传服务力度。运用多种方法方式开展有效的旅游宣传、导游、推介活动。充分发挥旅游服务咨询中心的作用,重点为自助游旅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创新扩大服务受众面的实现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
6.充分发挥区旅游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规划引导,广泛联系行业内景区景点、旅行社、旅游相关服务企业,反映各方面意见建议,协调各方利益结合,凝聚全行业的力量,提高统一宣传和资源整合利用的效益和水平。
(五)划定什刹海专属旅游区,探索解决什刹海地区旅游、居住与传统风貌保护三重矛盾的新思路
1.目前什刹海旅游区与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什刹海居民居住区重合,旅游、居住、文保三者不可得兼,三重矛盾尖锐突出。什刹海重点旅游区小于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和什刹海居民居住区。因此,把什刹海重点旅游区划为专属旅游区,根据什刹海旅游的实际需要,参照国内外一些类似专属旅游区的做法,对其进行特殊管理可能是缓解旅游、文保、居住三者矛盾的有效途径。
2.建议把目前什刹海重点旅游区域的前海、后海环湖地区、金丝套和柳荫街地区以及今后可能成为旅游热点的地区,划定为什刹海专属旅游区。专属旅游区虽然具有一个物理区划边界,但不实行封闭化管理,除采取比较严格的交通管制外,总体上仍属于开放式旅游景区。
3.依法管理什刹海专属旅游区。明确立法方向,启动立法程序,研究制定“什刹海专属旅游区管理条例”,对专属旅游区内的旅游项目、市场经营、风貌保护、市政交通、民生改善和权益保护等进行全面管理,使什刹海专属旅游区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4.在居住功能方面,首先要采取超常措施降低专属旅游区的人口密度。通过大量疏散外迁和留住部分居民的办法,既达到异地改善民生为主的目地,又能够使大杂院回归为四合院,减小破败落后大杂院的负面影响,让旅游观光者看到的是真正文化意义上的传统四合院。同时应弱化专属旅游区四合院的居住功能,使之能够较多地用于中外游客的体验式居住休闲和发展静吧、茶艺、餐饮、古玩书画、民间工艺品的鉴赏展卖等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业。
5.在文保方面,目前专属旅游区的许多四合院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市政设施陈旧落后,改善民生和保护修复传统风貌的任务繁重。不少文物保护单位尚被居民或其他单位不当占用,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什刹海文化内涵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展现,文物保护利用的工作艰巨。政府应加强对专属旅游区的倾斜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改善步伐。
6.在旅游经营方面,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应借鉴和完善三轮车胡同游特许经营的治理办法,对专属旅游区内严重扰民、影响市场秩序和有损文物及传统风貌保护的经营项目实行特许经营,掌握专属旅游区的管理主动权,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从根本上整顿市场秩序,规范经营行为。凡在专属旅游区内经营的商铺、酒吧、餐饮、娱乐等旅游服务企业,必须遵从专门的管理要求,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执行专属旅游区的特殊政策和行政措施。
7.什刹海专属旅游区应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居民参与、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应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特别是要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促进什刹海专属旅游区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