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调研报告(5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01:4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省委书记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省委书记调研报告》。

第一篇:省委书记调研报告

抢抓机遇推进综合改革试验借势发力牵动龙江加快发展

4月21日至22日,省委书记王宪魁深入齐齐哈尔市、黑河市、绥化市和农垦北安管理局调研。他强调,要把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作为全省发展重大战略和强大动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政策,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农村改革发展新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确保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集中精力抓好备春耕生产,确保各种农作物全部播在丰产期。要着力抓好产业项目建设,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

王宪魁来到绥棱县长山乡四部村大力家庭农场,他强调,要大力兴办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提高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潜能,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活力。在农垦北安管理局赵光农场第六管理区,王宪魁强调,农垦要利用机械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较高优势,抓紧排涝散墒整地,强化克服低温措施,严把适区适种关、种子包衣关、以调保种关,千方百计保农时保质量。积极开展“场县共建”,为周边县(市)春耕生产提供必要物资和机械帮助。

在绥棱经济开发区龙海纺织公司,王宪魁鼓励企业坚持循环经济发展方向,促进项目尽快达产达效,生产出绿色环保的高附加值产品,创造更多税收和就业。在克东县威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考察时,王宪魁希望他们深入挖掘天然水资源的形成过程、文化内涵,提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和附加值。在考察北安市谷神集团大豆深加工项目时,王宪魁要求发挥原料产地和黑河口岸优势,打好非转基因牌,降低生产流通成本,延伸大豆产业链条,为增加地方税收做贡献。王宪魁在考察北安市东北亚购物公园项目时指出,要高水平规划建设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综合体,吸引周边地区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他反复强调,要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秉赋,加快谋划生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竞争力强的项目,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调研期间,王宪魁主持召开部分市和农垦“两大平原”改革发展大战略、备春耕生产和产业项目建设工作座谈会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村党支部建设座谈会。他指出,在“两大平原”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全省发展大局和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齐齐哈尔、黑河、绥化市和农垦一定要以改革试验为强大动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稳住一产基础,强化二产支撑,加快三产兴起,在大战略实施中当好龙头、做好示范。一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大力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鼓励兴办专业合作社,切实增强农民的议价能力和话语权,不断提高农户生产经营水平。二要加快城镇化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新四化”,切实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三要强化全产业链增收措施,通过发展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大合作保证粮食增产,以大龙头、大产业、大品牌为牵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走种植、收储、加工、销售全程产业化道路。四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根据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组织形式变化,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条、合作组织上,共同应对市场变化和风险,把更多利润留给农民。五要积极争取和利用国家政策补贴,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发挥资金使用最大效益。

第二篇:关于山西转型发展的调研与思考(省委书记调研报告)

——关于山西转型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调查人:袁纯清(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11年5月20日,袁纯清来到永和县阁底乡前冯家腰自然村赵光福家,与村民亲切交谈。

山西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光荣的传统。山西人民勤劳、智慧、淳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进取、特别能奉献。山西人民在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中,锻造了太行精神;在建设年代,成长了大寨精神;在改革开放年代,培育了右玉精神。我们有百倍的信心和勇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实现山西的转型跨越,走出资源型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2010年5月底,我到山西履新。对我而言,山西并不陌生。在北京工作时我曾多次到山西调研,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曾在山西祁县下乡蹲点两个多月。在陕西工作时,对近邻的发展十分关注。但真正了解和认知山西还是深入三晋大地、融入山西工作之后。

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形成思路的过程,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赴任后,我先是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匆匆到11个市的不少县区、企业、农村、社区进行了一轮密集调研。接着,结合制定“十二五”规划,部署了十九个重大课题的调研,我自己领题山西城镇化发展的课题。之后,又组织了对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观摩点评活动。随着调研的深入,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山西发展的成果十分明显,但发展遇到了种种困扰,发展模式亟待转变,发展思路亟待完善。

历史的纠结:

资源型经济的基因变异

山西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为共和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深入这里的企业和矿山,我深切感受到资源型经济无处不在的深刻影响,产业支柱、财政支撑、城镇体系、贸易结构乃至文化生态,无一例外地浸淫着资源型经济的基因,充盈着资源型经济的色彩。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发展循环,兴衰成败系于煤炭的历史梦魇,不得不让我正视和思虑。

纠结之一:“冰火两重天”的命运轮回。赴任之初,山西经济刚刚经历了一次“过山车式”的震荡和起伏。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煤炭、焦炭、钢铁等主要工业品价格大幅下跌,全省有8个市出现经济负增长,有76个县一般预算收入负增长,1/3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00多家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2009年上半年,全省GDP增速-4.4%,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我从一份研究报告上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山西经济也曾遭受过严重冲击,财政总收入增速连续两年降到5%以内。“人人二百三,共同渡难关”曾是当时许多煤矿企业的真实状态。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煤炭市场的动荡起伏,山西经济三起三落,经济波动之剧烈、“盛”“衰”转换之迅疾,经济运行之脆弱,使人诧异,催人警醒。如何走出“冰火两重天”的命运轮回,实现经济平稳增长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纠结之二:“资源诅咒”的中国样本。一辆接一辆装满煤炭的重型卡车列成长龙,是我调研途中时常看到的“景观”。新中国成立60年来,山西累计生产原煤120亿吨,外调煤炭达90亿吨。上世纪80年代中前期,能源重化工基地战略初定之时,山西经济尚处于全国中游,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足两个百分点。伴随着煤炭开采规模的逐步扩大和在国内占比的不断提升,资源型经济愈加成型,区域经济地位却一路下滑。到上世纪末,GDP排位跌落到20名开外,人均GDP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4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两年名列全国倒数第一。经过新世纪头十年的峰谷轮回,GDP排位再次跌落到20名之后,人均GDP与全国均值的差距再次扩大到10个百分点以上。一个基层干部戏言,山西是“煤越产越多,经济排位越来越低”。

发展经济学家发现,资源丰裕国家(地区)的长期经济增长明显低于资源稀缺国家(地区),并把这种现象称为“资源诅咒”。而山西可被称作“资源诅咒”的中国样本。说得透彻一点,就是资源开发锁闭了发展功能,制约了发展空间,甚或拖累了经济发展。引以为豪的资源优势,成了山西的困惑和苦涩。

纠结之三:煤炭依赖的文化特质。如果一个地方的经济活动被资源所主宰,一定是可怕的。如果一个地方的发展文化被资源所主导,则更加可怕。遗憾的是,前些年资源开采门槛过低、资源红利唾手可得,使一些干部眼目中只有煤炭,开口闭口都是煤炭,离开了煤炭好像就失去了活路。这就使三晋文化的特质发生了重大变异,形成了(确切地讲是异化为)以煤炭为依赖的“发展生态”和“资源文化”。这就是为什么坐拥丰富资源的山西,经济发展反而滞后的根本原因之一。

经济学家诺思指出:提供路径依赖的钥匙是文化。文化乃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在全球化浪潮中,产品可以复制,技术可以引进,文化却无法拷贝。根本改变“煤文化”特质,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取向,应当是谋划发展的战略基点。

现实的困扰:

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山西、陕西、内蒙古三个相邻的资源型省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无论是煤炭产量还是经济总量,陕西和内蒙古都远不及山西。2009年,山西的GDP总量被陕西超过;2010年,山西的原煤产量落在内蒙古之后。发展的落伍一次次拷问着山西,现实的矛盾不停顿地困扰着山西。

产业结构单一的困扰。畸重化、初级化和刚性化是山西产业结构最为突出的问题。我用这样三个数据来说明:重工业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95%以上,煤炭、焦化、冶金、电力四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到工业增加值的85%以上,煤炭又占到工业经济的40%以上。资源型产业始终是工业利润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且呈现出攀升的趋向。可以说,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一段时间以来能源价格趋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资源依赖的发展路径,加剧了产业结构的刚性,走进了“市场好时顾不上调产,市场差时顾不了调产”的发展怪圈。

省发改委的同志向我介绍,山西大张旗鼓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并在新世纪之初形成大的声势。但由于资源型产业对生产要素的特殊引力,制造业和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较大制约,产业结构的痼疾并未得到大的改善,甚至还有所加剧,出现了经济学上典型的“挤出效应”。这种“反工业化现象”需要深入剖析和探究。

生态环境脆弱的困扰。长期以来,粗放的发展方式带来了地表塌陷、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严重的环境问题,一顶沉重的“黑帽子”一直压得山西喘不上气来。一个工人指着像山包一样的渣山对我说:“山西是挖了一个坑,流了一沟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我还了解到,山西每挖1吨煤损耗2.48吨水资源,煤矿采空区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地表堆积的采煤矸石达10多亿吨。单位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的高出两倍之多。不少山体缺少绿色,多数河流看不到清水。有人曾经以“山河破碎、触目惊心”来描述山西的生态状况。

技术创新滞后的困扰。在与企业管理人员座谈时我了解到,人才短缺和创新不足始终是他们最大的苦恼。山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一直偏低且持续走低。2007年与全国的差距为8个百分点,2008年扩大到14个百分点,2009年更扩大到30个百分点以上。多年来,山西研发投入强度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全省R&D投入强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6个百分点,到2010年这一差距扩大到0.75个百分点。从企业层面看,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2009年大中型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比全国低2.2个百分点。科技创新一直是山西经济发展的“短板”,产业转型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民生欠账沉重的困扰。在与群众面对面交谈中,我更加深切地了解到矿区矿城、山区老区真实的民生状况。近两年,全省实施“五个全覆盖”,社会民生明显改善。但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和老工业基地,民生的历史欠账问题仍然十分突出。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中部六省的最后一位,119个县区中还有57个贫困县,3470万总人口中还有276万贫困人口,全省1/5的行政村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领域,民生改善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在调研中还深切感受到,安全生产始终是山西头顶上的达摩克里斯悬剑,资源型城镇的功能偏向造成了与区域经济的结构性悖离。如果沿袭传统发展模式,山西的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受,社会难以和谐,科学发展的蓝图不可能变成现实。

闪动的亮点:

转型跨越新的支撑

到基层一线实地调研时发现,在历届省委的领导下,各地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些闪动在基层、在企业、在农村的“亮点”,给我带来阵阵惊喜,尽管有的还是春池荷叶才露尖尖角,有的如同黎明前放出的一点亮光,但是展示的是一种生机,一种希望,一种大有可为的前景。

“资源为王”可以换来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在陕西时我曾跟踪过鄂尔多斯汽车工业园项目。无论从区位条件,还是工业基础及配套能力来说,鄂尔多斯都不是汽车制造商的最佳选择。但他们以优势资源为撬杠,短短几年就打造了一个涵盖全产业链的汽车装备产业基地。近年来,我省也不乏类似的探索,晋中市与吉利集团十万辆新能源汽车和发动机项目签约,兴安化工4A沸石及氢氧化铝项目落户孝义市等等。由此表明,山西在一定意义上找到了“以煤炭招项目、以煤炭换资本、以煤炭引技术、以煤炭聚人才”的资源优势延伸的新路子。

资源性产业不应是一个短链条的线性产业链。现代科技改写了煤炭利用的路径,改变了只有燃烧到灰烬的简单过程。平朔煤炭集团开发的粉煤灰提取二氧化硅和氧化铝技术获得突破,为粉煤灰大规模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宏特煤化工公司从煤焦油中提取出5个系列40余种煤化工产品,在加工转化过程中产品效益大幅增值。同煤塔山煤炭循环经济园区,按照“首尾相接、闭路循环、互为利用”的原则,形成了粉煤灰、废渣、煤矸石综合利用的产业链条。在一些区域和先行领域,循环经济已从一种理念演进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资源性产业“丛林”中同样能长出非资源产业的“参天大树”。由“海归”团队创立的罗克佳华公司运用物联网技术,开发了集安全、生产、节能、环保为一体的智能矿山系统、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和号称“罗克佳华魔方”的数据处理系统,已在山西得到广泛运用,有向全国扩张之势。潞安集团高纯度煤基合成油项目、吕梁乐百利特LED项目、忻州蓝天环保锅炉项目、临汾方略保税物流中心项目等,也在产业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滴水见太阳”,一个企业的成长往往预示着一个新的发展支撑,一个项目的成功往往带来一个新产业的诞生。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可以转为产业优势。坐拥“地下博物馆”的陕西早已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享有“中华文明主题公园”和“历史建筑艺术博物馆”盛誉的山西,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雄居全国第一,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大量煤焦资本开始投向旅游产业,一批代表山西文化符号的景点脱颖而出,继平遥古城、乔家大院之后,4A级王莽岭景区成为景观甲太行的生态旅游地,5A级皇城相府景区成为清朝深宅大院的历史标本和影视基地„„从以煤补旅到煤旅结合,最具优势的两大资源实现了共生共荣,预示着山西可以同时作好地下地上资源两篇大文章。

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减少到最小。近年来,全省上下加大了治污、种绿、治水力度。曾经闻名全国的重污染城市全部退出了“黑名单”。汾河太原段和临汾段的治理,重现了汾河流水哗啦啦的美景。中煤平朔煤业公司探索出采矿、排土、复垦、种植一条龙作业模式,把昔日的荒山变成了上万公顷绿色森林景观和生态农业区。一些资源型城市探索“以煤补绿”的生态补偿机制,左云县开发地下“黑色宝库”建设地上“绿色银行”,柳林县“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水”等,昔日的荒山秃岭和矿山迹地正在被绿色覆盖。

来山西后,我还欣喜地看到,国家综改试验区锵然落地,为转型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机遇;煤炭资源整合圆满收官,煤炭工业素质进一步提升。这些闪动的亮点,正在打破“资源诅咒”,为山西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赶超跨越,带来了新的希望。

发展的出路:

加快转型是不二选择

面对山西发展进程中沉重的历史包袱和现实压力,作为一名地方主要领导者,应该在困扰中找到出路,在细微中寻找机遇,把大家的智慧变为正确的决策,把群众的创造推广为全省的普遍作为。我的认识和结论是,加快转型是山西步入科学发展之路的不二选择。

转型是山西发展的根本出路。矿产资源不可再生的特性决定了资源型经济由兴盛到衰竭的客观规律。“巴库悲剧”就是一个实际例证。德国鲁尔、法国洛林、日本北九州等成功转型的经验,也为我们走出资源优势陷阱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对山西而言,过度依赖资源的老路子不能再走了,转型发展是革故鼎新之举。早转越主动,不转总被动。只有打破路径依赖和功能锁定,实行转型发展,才能赢得发展空间。

转型要立足煤炭优势,实行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实现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煤电基地向综合性能源基地和现代产业基地转变,粗放高耗增长向集约绿色转变,资源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转变,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

通过深刻认知省情特征,科学把握产业潜力和发展大势,省委提出了山西发展的新定位: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建设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

“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是战略要点。成之于煤而不困之于煤,要在依托、借力、升华煤炭产业优势上做足文章,使煤炭成为工业化资本的主要来源和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动力,真正实现“以煤为基,多元发展”。

“以煤为基”的要义是,依托煤炭资源的稀缺性,谋求区域发展的战略优势和价值链的拓展,实现资源优势的升级蜕变。具体讲,要以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现代化改造为手段,提升煤炭产业的集约化、现代化、安全化开发水平,夯实煤炭产业的发展之“基”。以大型煤炭基地和煤炭集团为主体,打造跨产业和跨区域的战略合作联盟。以优势煤炭资源配置为撬杠,强化对外部要素和项目引进的引导。以煤炭及煤焦副产品为对象,实现煤炭精深加工和清洁高效利用。以煤系伴生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建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以煤炭产业技术、管理、品牌优势为依托,打造新的产业业态。

“多元发展”的要求是,在做好做足煤炭文章的同时,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加快提升焦炭、冶金、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壮大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文化旅游、物流会展、特色食品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研发设计、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合理化、高级化,形成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循环经济是基本路径。从对各地转型亮点的考察中,我逐渐得出一个结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潜力在循环、希望在循环、发展在循环。要坚持“全循环、多联产、抓高端”,把发展循环经济贯穿于转型发展的全过程,着力推进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和循环型农业。

抓好粉煤灰、煤矸石、劣质煤、煤层气、煤系高岭土及焦炉煤气的综合利用,力争在煤基合成油、焦炉煤气制甲醇制烯烃、煤焦油精深加工发展精细化工、煤矸石发电、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和白炭黑等方面有大的突破,促进企业、园区、产业和社区的循环发展,使循环经济成为我省的基本产业模式和主导经济形态。

“四化发展”是根本举措。要避免发展的片面、失衡和短视,“顶层设计”极为重要。围绕新的发展定位,必须把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作为转型发展的根本举措和重点任务。

推进工业新型化,要在资源原材料深度加工中催生新项目、新产品和新产业,提升资源就地转化率;把循环经济作为基本路径,提高传统产业循环率;建立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轻型产业体系,提高新兴产业占比率;实施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节能减排工程,提高节能减排率;扶持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兴建一批科技创新园区,提高科技贡献率。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把确保农民增收作为核心任务,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主攻方向,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战略举措,把普及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标准作为基础工程,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推进市域城镇化,要凸显太原都市圈的龙头作用,加快建设区域型城市群,实施“大县城”战略和“重点镇”工程,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乡生态化,要抓好造林绿化工程,建设“绿化山西”;推广清洁能源,建设“气化山西”;实施“蓝天碧水”扩容提质工程和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建设 “净化山西”;解决饮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问题,建设“健康山西”,为全省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现实的困扰:

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山西、陕西、内蒙古三个相邻的资源型省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无论是煤炭产量还是经济总量,陕西和内蒙古都远不及山西。2009年,山西的GDP总量被陕西超过;2010年,山西的原煤产量落在内蒙古之后。发展的落伍一次次拷问着山西,现实的矛盾不停顿地困扰着山西。

产业结构单一的困扰。畸重化、初级化和刚性化是山西产业结构最为突出的问题。我用这样三个数据来说明:重工业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95%以上,煤炭、焦化、冶金、电力四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到工业增加值的85%以上,煤炭又占到工业经济的40%以上。资源型产业始终是工业利润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且呈现出攀升的趋向。可以说,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一段时间以来能源价格趋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资源依赖的发展路径,加剧了产业结构的刚性,走进了“市场好时顾不上调产,市场差时顾不了调产”的发展怪圈。

省发改委的同志向我介绍,山西大张旗鼓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并在新世纪之初形成大的声势。但由于资源型产业对生产要素的特殊引力,制造业和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较大制约,产业结构的痼疾并未得到大的改善,甚至还有所加剧,出现了经济学上典型的“挤出效应”。这种“反工业化现象”需要深入剖析和探究。

生态环境脆弱的困扰。长期以来,粗放的发展方式带来了地表塌陷、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严重的环境问题,一顶沉重的“黑帽子”一直压得山西喘不上气来。一个工人指着像山包一样的渣山对我说:“山西是挖了一个坑,流了一沟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我还了解到,山西每挖1吨煤损耗2.48吨水资源,煤矿采空区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地表堆积的采煤矸石达10多亿吨。单位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的高出两倍之多。不少山体缺少绿色,多数河流看不到清水。有人曾经以“山河破碎、触目惊心”来描述山西的生态状况。

技术创新滞后的困扰。在与企业管理人员座谈时我了解到,人才短缺和创新不足始终是他们最大的苦恼。山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一直偏低且持续走低。2007年与全国的差距为8个百分点,2008年扩大到14个百分点,2009年更扩大到30个百分点以上。多年来,山西研发投入强度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全省R&D投入强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6个百分点,到2010年这一差距扩大到0.75个百分点。从企业层面看,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2009年大中型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比全国低2.2个百分点。科技创新一直是山西经济发展的“短板”,产业转型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民生欠账沉重的困扰。在与群众面对面交谈中,我更加深切地了解到矿区矿城、山区老区真实的民生状况。近两年,全省实施“五个全覆盖”,社会民生明显改善。但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和老工业基地,民生的历史欠账问题仍然十分突出。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中部六省的最后一位,119个县区中还有57个贫困县,3470万总人口中还有276万贫困人口,全省1/5的行政村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领域,民生改善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在调研中还深切感受到,安全生产始终是山西头顶上的达摩克里斯悬剑,资源型城镇的功能偏向造成了与区域经济的结构性悖离。如果沿袭传统发展模式,山西的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受,社会难以和谐,科学发展的蓝图不可能变成现实。

闪动的亮点:

转型跨越新的支撑

到基层一线实地调研时发现,在历届省委的领导下,各地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些闪动在基层、在企业、在农村的“亮点”,给我带来阵阵惊喜,尽管有的还是春池荷叶才露尖尖角,有的如同黎明前放出的一点亮光,但是展示的是一种生机,一种希望,一种大有可为的前景。

“资源为王”可以换来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在陕西时我曾跟踪过鄂尔多斯汽车工业园项目。无论从区位条件,还是工业基础及配套能力来说,鄂尔多斯都不是汽车制造商的最佳选择。但他们以优势资源为撬杠,短短几年就打造了一个涵盖全产业链的汽车装备产业基地。近年来,我省也不乏类似的探索,晋中市与吉利集团十万辆新能源汽车和发动机项目签约,兴安化工4A沸石及氢氧化铝项目落户孝义市等等。由此表明,山西在一定意义上找到了“以煤炭招项目、以煤炭换资本、以煤炭引技术、以煤炭聚人才”的资源优势延伸的新路子。

资源性产业不应是一个短链条的线性产业链。现代科技改写了煤炭利用的路径,改变了只有燃烧到灰烬的简单过程。平朔煤炭集团开发的粉煤灰提取二氧化硅和氧化铝技术获得突破,为粉煤灰大规模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宏特煤化工公司从煤焦油中提取出5个系列40余种煤化工产品,在加工转化过程中产品效益大幅增值。同煤塔山煤炭循环经济园区,按照“首尾相接、闭路循环、互为利用”的原则,形成了粉煤灰、废渣、煤矸石综合利用的产业链条。在一些区域和先行领域,循环经济已从一种理念演进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资源性产业“丛林”中同样能长出非资源产业的“参天大树”。由“海归”团队创立的罗克佳华公司运用物联网技术,开发了集安全、生产、节能、环保为一体的智能矿山系统、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和号称“罗克佳华魔方”的数据处理系统,已在山西得到广泛运用,有向全国扩张之势。潞安集团高纯度煤基合成油项目、吕梁乐百利特LED项目、忻州蓝天环保锅炉项目、临汾方略保税物流中心项目等,也在产业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滴水见太阳”,一个企业的成长往往预示着一个新的发展支撑,一个项目的成功往往带来一个新产业的诞生。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可以转为产业优势。坐拥“地下博物馆”的陕西早已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享有“中华文明主题公园”和“历史建筑艺术博物馆”盛誉的山西,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雄居全国第一,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大量煤焦资本开始投向旅游产业,一批代表山西文化符号的景点脱颖而出,继平遥古城、乔家大院之后,4A级王莽岭景区成为景观甲太行的生态旅游地,5A级皇城相府景区成为清朝深宅大院的历史标本和影视基地„„从以煤补旅到煤旅结合,最具优势的两大资源实现了共生共荣,预示着山西可以同时作好地下地上资源两篇大文章。

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减少到最小。近年来,全省上下加大了治污、种绿、治水力度。曾经闻名全国的重污染城市全部退出了“黑名单”。汾河太原段和临汾段的治理,重现了汾河流水哗啦啦的美景。中煤平朔煤业公司探索出采矿、排土、复垦、种植一条龙作业模式,把昔日的荒山变成了上万公顷绿色森林景观和生态农业区。一些资源型城市探索“以煤补绿”的生态补偿机制,左云县开发地下“黑色宝库”建设地上“绿色银行”,柳林县“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水”等,昔日的荒山秃岭和矿山迹地正在被绿色覆盖。

来山西后,我还欣喜地看到,国家综改试验区锵然落地,为转型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机遇;煤炭资源整合圆满收官,煤炭工业素质进一步提升。这些闪动的亮点,正在打破“资源诅咒”,为山西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赶超跨越,带来了新的希望。

发展的出路:

加快转型是不二选择

面对山西发展进程中沉重的历史包袱和现实压力,作为一名地方主要领导者,应该在困扰中找到出路,在细微中寻找机遇,把大家的智慧变为正确的决策,把群众的创造推广为全省的普遍作为。我的认识和结论是,加快转型是山西步入科学发展之路的不二选择。

转型是山西发展的根本出路。矿产资源不可再生的特性决定了资源型经济由兴盛到衰竭的客观规律。“巴库悲剧”就是一个实际例证。德国鲁尔、法国洛林、日本北九州等成功转型的经验,也为我们走出资源优势陷阱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对山西而言,过度依赖资源的老路子不能再走了,转型发展是革故鼎新之举。早转越主动,不转总被动。只有打破路径依赖和功能锁定,实行转型发展,才能赢得发展空间。

转型要立足煤炭优势,实行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实现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煤电基地向综合性能源基地和现代产业基地转变,粗放高耗增长向集约绿色转变,资源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转变,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

通过深刻认知省情特征,科学把握产业潜力和发展大势,省委提出了山西发展的新定位: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建设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

“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是战略要点。成之于煤而不困之于煤,要在依托、借力、升华煤炭产业优势上做足文章,使煤炭成为工业化资本的主要来源和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动力,真正实现“以煤为基,多元发展”。

“以煤为基”的要义是,依托煤炭资源的稀缺性,谋求区域发展的战略优势和价值链的拓展,实现资源优势的升级蜕变。具体讲,要以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现代化改造为手段,提升煤炭产业的集约化、现代化、安全化开发水平,夯实煤炭产业的发展之“基”。以大型煤炭基地和煤炭集团为主体,打造跨产业和跨区域的战略合作联盟。以优势煤炭资源配置为撬杠,强化对外部要素和项目引进的引导。以煤炭及煤焦副产品为对象,实现煤炭精深加工和清洁高效利用。以煤系伴生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建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以煤炭产业技术、管理、品牌优势为依托,打造新的产业业态。

“多元发展”的要求是,在做好做足煤炭文章的同时,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加快提升焦炭、冶金、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壮大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文化旅游、物流会展、特色食品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研发设计、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合理化、高级化,形成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循环经济是基本路径。从对各地转型亮点的考察中,我逐渐得出一个结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潜力在循环、希望在循环、发展在循环。要坚持“全循环、多联产、抓高端”,把发展循环经济贯穿于转型发展的全过程,着力推进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和循环型农业。

抓好粉煤灰、煤矸石、劣质煤、煤层气、煤系高岭土及焦炉煤气的综合利用,力争在煤基合成油、焦炉煤气制甲醇制烯烃、煤焦油精深加工发展精细化工、煤矸石发电、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和白炭黑等方面有大的突破,促进企业、园区、产业和社区的循环发展,使循环经济成为我省的基本产业模式和主导经济形态。

“四化发展”是根本举措。要避免发展的片面、失衡和短视,“顶层设计”极为重要。围绕新的发展定位,必须把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作为转型发展的根本举措和重点任务。

推进工业新型化,要在资源原材料深度加工中催生新项目、新产品和新产业,提升资源就地转化率;把循环经济作为基本路径,提高传统产业循环率;建立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轻型产业体系,提高新兴产业占比率;实施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节能减排工程,提高节能减排率;扶持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兴建一批科技创新园区,提高科技贡献率。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把确保农民增收作为核心任务,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主攻方向,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战略举措,把普及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标准作为基础工程,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推进市域城镇化,要凸显太原都市圈的龙头作用,加快建设区域型城市群,实施“大县城”战略和“重点镇”工程,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乡生态化,要抓好造林绿化工程,建设“绿化山西”;推广清洁能源,建设“气化山西”;实施“蓝天碧水”扩容提质工程和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建设 “净化山西”;解决饮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问题,建设“健康山西”,为全省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第三篇: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来我县调研指导工作

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来我县调研指导工作

8月24日上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宝顺到我县调研指导工作,对我县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给予充分肯定。

市领导陈启涛、周春雨,县领导胡启望、周学保、王家渠、常言龙、李建兵陪同调研。

初秋的五河,清新凉爽,到处充满生机与活力。这天上午,张宝顺一行刚抵达五河,便来到我县经济开发区沫河口园区,走进赛远薄刚科技有限公司,了解我县大项目建设情况。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胡启望汇报了我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在听取汇报后,张宝顺对我县近年来突出抓好大项目,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做法表示赞许。

在赛远薄刚企业车间,张宝顺详细了解了项目建设、产品工艺、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等情况。看到企业发展蒸蒸日上,张宝顺十分高兴,称赞企业有眼光,看好企业在五河的发展前景。张宝顺说,目前蚌埠地区很多大项目正在建设,安徽省是个建筑、家电大省,薄钢市场需求很大,希望企业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壮大,为五河、蚌埠乃至整个安徽建设发展做出贡献。

在头铺镇屈台村村委会,张宝顺和村干部亲切交谈,在听取村党支部副书记丁云河关于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情况的汇报后,称赞道:你们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方面做得很好,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希望继续坚持,不断完善,把新农村建设好。走出屈台村支部,张宝顺信步走进附近的村民宋传买家中,实地查看该村农民居住环境,询问农民生产生活情况,了解农村规划和农民建房情况。张宝顺说,看到你们住上宽敞明亮的小楼我们感到很高兴,也希望你们一齐动手,整治好村容村貌。

新农村建设风生水起,工业园区建设和项目投资同样热火朝天。在华芳(五河)纺织有限公司正在建设的生产车间里,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胡启望向省委书记张宝顺汇报了今年以来我县招商引资新成果。了解到华芳(五河)纺织有限公司、现代牧业有限公司、华纺油脂(蚌埠)有限公司、华孚(蚌埠)色纺工业园、安徽倪家巷纺织有限公司、中国风电集团有限公司光伏发电项目等一大批10亿元以上知名重大工业项目落户五河,张宝顺频频点头。他指出,五河县依托农业资源和劳动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纺织业,很有产业特点,希望把农业做大,把纺织业做强。县域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都应该从实际出发来谋划,实现错位发展。

张宝顺一行还乘车视察了祥源星河国际•新域安置房建设工地和漴河综合改造项目漴河绿地建设现场。对我县和谐拆迁、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第四篇:省委书记讲话全文

省委书记xxx在xxx调研时的讲话

(一)加入时间:2010-7-7 8:30:4

4xww

点击:206 根据录音整理

2010年6月5日,xxx省委书记xxx在xxx调研时做重要讲话,对xxx焦煤当前资源整合、转型发展、安全生产工作提出要求:

第一,作为xxx省政府所属的大企业,希望你们继续发挥好资源整合重组工作的率先作用,进一步完善整合重组工作,使整合重组工作顺利完成。

今后整合重组工作攻坚的关键在扫尾上,要把整合的落脚点放在合上,先兼并再整合,坚决走下去。走就是要有新的体制、新的机制;整是形式,整的目的是合,合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合好才能做到和合、和谐。要以资产为纽带,讲市场规律,处理好各种关系,第一要回头看,第二要往前走。整合重组这件事是带有战略性、全局性的事情、是对的,作为xxx煤矿的一号,在整合重组这个大政策大机会下,是吃了大肚了,得了好处了,越来越气壮了,越来越大了,但是更应该在整的基础上,带头合好,形成模式,做出示范。这里面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哪一个做不好都会影响整合重组工作,特别在整合重组过程中要克服松懈思想。如果在整合重组煤矿的建设中出了事故,人家就会给你戴个帽子,说你没有整好,因此一定要把工作做细做实。

第二,对xxx焦煤到2015年要做到2000亿元销售收入的总体目标,我认为是很积极的,也是思想解放的一个规划,表示赞同。

我个人认为xxx焦煤还会做得更大一些,未来五年xxx焦煤的销售收入会超过2000亿元,具体多少我不说。对于煤炭企业来讲,我认为仍然有五年的黄金时期,另外还有五年属于稳定发展时期,再后来的五年将会是发展的相持阶段,这是我对宏观经济的基本判断。现在xxx焦煤主要还是量的扩张,省政府给你们批复的焦炭产能570万吨,你现在搞到1500万吨,增长1.7倍,属于扩能性的。但实际上还有更大的增长空间,增长空间在哪里,是在煤化工,你现是“焦化”,这个链条仍然很短。既然是省第一大企业,千亿元级企业,产能的扩张是一个方面,但是产能扩张是有限的,更要着眼于在煤炭深加工的技术更新上做文章。在这里要讲另外一个问题,技术创新的问题,你现在的技术创新主要在挖煤上,挖煤不是本事,把煤用好才是本事,这样10个亿会变成100个亿,100个亿会变成1000个亿。给你们讲一个故事,陕西的陕煤集团很小,但是去年销售收入过了300亿元,今年可以过500亿元,到2012年达到1000亿元,2015年达到2000亿元,为什么能这么快?就是依靠新技术发展煤化工,他们跟我讲要求增加煤炭产量,我说全省到“十二五”末不允许超过6亿吨煤。要舍得花大钱买世界上最先进的煤化工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发展煤化工和后续产业上下工夫、作表率。xxx必须依靠煤,但不见得煤越多越好,要注意生态环保,要在少挖煤,多化工、多用煤上下功夫延长产业链。从现在开始,就要思考这个问题。现在xxx焦煤的煤焦油产量25万吨,实际上一个干馏法,焦油产出率可以提高到25%,煤吨焦油耗水量为2吨,这是带有革命性的技术,因此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可以寻找。

你们提出的“煤电、煤焦、煤钢、煤港、煤路”五大联盟战略非常好,特别是“煤港、煤路”联盟战略,发展方向对头,要坚定不移做大物流业、做现代服务业。如果你们现在销售收入是100亿元,我不跟你说这些话,但你现在是1000个亿,有能力有实力做好这些事情,现在主要是缺人才、缺技术、缺科技队伍,要舍得花钱去买技术、花钱引进人才。科技进步没有止境,其发展速度和前景不可思议。

今天你们提出的五个问题,我认为都应该支持,但今天不给你答复。今天发改委也来了,我给发改委出一个题目。五大煤炭企业都要按照既挖煤又用好煤的基本思路,走清洁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的路子,我们xxx要搞“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关键是转型发展,转型发展里面有安全,少挖了煤就是安全,多挖一吨煤就增加一吨煤的安全风险。怎么实现转型发展,关键是五大集团,五大集团转好了,我们的转型就转好了,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抓住了主体,所以发改委的转型发展首先要抓住五大煤炭企业。五大企业都应该拿出“十二五”规划,省发改委要对五大集团的“十二五”规划进行审查,审查后变成一个完整的规划,刚才提出的问题都在这里面,省委省政府支持的政策一一迎刃而解。我不可能给单个的一家企业政策,这五大集团是竞争式的,谁的规划好,谁能够走在前面,转型搞得好,谁能把循环经济搞好,符合省委省政府的政策就优先支持谁,搭一个平台,搞一个擂台,宝卿(省发改委)要牵头落实。招商引资也是个优惠政策,我何不把政策先给你们呢,肥水不流外人田吗?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包括棚户区改造,关系到民生改善,煤层气开发问题,涉及到国家的问题,我给了你个回答,你给了我个提示,给我出了个题目,我把这个题目又甩给了李宝卿。

第三,最后,要特别强调安全生产,你们的“零”安全事故,我很赞同,三人以下事故为零你做得到,没有三人以上事故,我给你发奖状。

第五篇:省委书记新年贺词

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发表2010年新年贺词

中广网 2010-01-01 11:0

1[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值此新年来临之际,我谨代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向长期关注、支持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各界人士、广大网民朋友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的东北边陲,面积45.5万平方公里,她的版图形似昂首欲飞的天鹅,展现着妖娆美丽的丰姿。黑龙江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工业基础雄厚,拥有大森林、大界江、大湖泊、大湿地、大冰雪、大熔岩、大矿藏、大油田、大农垦、大工厂,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工业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勤劳勇敢的龙江人民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奇迹,为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升华出可歌可泣的“闯关东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成为推动龙江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

2009年对黑龙江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决策和部署,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我省时的重要讲话,全力推进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等“八大经济区”建设,大力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老工业基地改造、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现代交通网络建设、贸易旅游综合开发、科教人才强省富省、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创建“三优”文明城市、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等“十大工程”。全省上下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突破5000亿元,增长35%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将达到636亿元,增长10%以上;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总产达到870.6亿斤。我们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历史性机遇,建设了一大批项目。全年建成二级以上公路18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15公里,建设农村公路2.1万公里,开工建设重点铁路工程7个,建成通航支线机场3个,水利建设投资达100亿元,建成投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00个,完成造林绿化335万亩。千方百计改善人民生活,竭力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就业、社保、城乡低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年控制目标。调整了全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人均月提高138元。40余万名“五七工”、“家属工”养老保障,75万名关停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得到解决。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城乡50万户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体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在2009年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我们之所以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较好成效,取决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省广大干部的奋发努力;取决于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变化着的经济社会实践;取决于我们从黑龙江的长远发展出发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谋划好“十二五”规划、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一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好胡锦涛总书记考察黑龙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抓住国家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有利机遇,坚定不移地抓好“八大经济区”建设,更加努力地实施“十大工

程”,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辞旧迎新日,虎跃龙腾时。伴随着喜庆的声声爆竹,倾听着新春的隆隆脚步,龙江这片充满希望的神奇土地正敞开胸怀,真切盼望国内外各界朋友一如既往地关注黑龙江、支持黑龙江;热烈欢迎广大有识之士前来考察观光、投资兴业,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共同开创美好未来。

衷心祝愿大家新年快乐,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下载省委书记调研报告(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省委书记调研报告(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省委书记袁纯清赴11市调研录

    紧扣转型主题 推动跨越发展——省委书记袁纯清赴11市调研录(图)时间:2010-07-19 11:16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经济日报 编者按:5月31日,在山西省领导干部大会上,中组部副部长张纪......

    省委书记卢展工来许昌调研的重要讲话精神

    省委书记卢展工来许昌调研的重要讲话精神 本报讯(记者 王纪霞)2月25日下午,我市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传达贯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来许昌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谋划......

    学习省委书记张庆黎来唐调研讲话心得体会

    ***学习省委书记张庆黎讲话心得体会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黎亲自到太行山深处随机走访慰问农户,亲切看望村民和驻村干部,充分体现了省领导对开展基层建设年活动的重......

    学习省委书记张庆黎来唐调研讲话心得体会

    学习省委书记张庆黎调研讲话心得体会 当前,全市掀起了学习贯彻河北省委书记张庆黎来保定易县调研讲话精神的热潮,张书记的讲话语重心长、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特别是他......

    学习省委书记张庆黎来唐调研讲话心得体会

    学习省委书记张庆黎来唐调研讲话心得体会当前,全市掀起了学习贯彻河北省委书记张庆黎来唐山调研讲话精神的热潮,张书记的讲话语重心长、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特别是他强......

    江苏省历任省委书记

    江苏省历任省委书记、省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省委书记 柯庆施(52.11-54.08)(一) 江渭清(54.08-56.07) 江渭清(56.07-67.01)(一) 许世友(70.03-70.12)(革委核心小组长) 许世......

    河北省历任省委书记

    河北省历任省委书记、省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省委书记 林铁(49.07-56.07) 林铁(56.07-66.08)(一) 刘子厚(66.08-67.01)(一) 李雪峰(68.03-71.02)(核心小组长) 刘子厚(71.02-71.......

    历任广东省委书记

    历任广东省委书记 叶剑英 ( 1949.08-1955.07)陶铸 ( 1955.07-1965.02)赵紫阳 ( 1965.02-1967.03)黄永胜 ( 1968.02-1969.11)刘兴元 ( 1969.11-1972.02)丁盛 ( 1972.03-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