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型社区调研报告,
新型社区调研报告 四篇
新型社区调研报告
新型社区调研报告 1
随着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核心成果―《沈阳市社区服务现状与功能定位调研报告》的完成,我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然而,“时间不逝,圆圈不圆”,我相信,尽管团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然到了收尾阶段,但是我个人的成长和收获却始终在累积和继续。作为阶段性的完结,其实这更预示着一个崭新而美好的开始。
回顾整个暑期社会实践的进行过程,充满了各种各样前所未有的经历和遭遇。
作为“青春之翼”新型社区管理调研服务团的组长和第一个成员,我觉得我能参与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既偶然,又必然。当时,我只是觉得以前从没有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类型的活动,很想填补自己大学生涯经历的一个空白。尽管之前也有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的经历,不过当时我不是活动的组织者,不仅是中途人组,而且也只参与了创业项目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因此不能算是有过做社会实践或者调研完整的经历,充其量只能说有些经验。于是,当我得知这次有这样一个机会,我就与我的室友王潞青商量,我们俩的想法是一致的,都希望能在本科生涯结束之前,补上这一经历,用心地做一次学生社会实践课题活动,于是,我们作为一个团队的雏形宣告成立。在我们向系里的老师汇报了我们的意向和所选择的课题之后,老师既高兴又支持,在老师们的敦促下,我们的团队又召集了同班的梁玉、庞晓亮、万莉莉、林娜四名同学和我们共同来做这次暑期社会实践。通过讨论,最终确定我们的团队名称为“青春之翼”新型社区管理调研服务团,值得一提的是,“青春之翼”的灵感来源于“青翼”社会工作网,多少有借鉴之意,不过也由此体现了我们的专业特色。
也许是上天赐予了我们一个机会,我们所申报的团队被学校推选为省重点“示范团队”,我们学校只有两组这个等级的团队,我们是其中一组。说实话,我起初感觉压力特别大,因为本来只想由着自己的时间和心性做一次和社区有关的实践和调研,而后准备一篇文章报告成果就可以,而这么一来,用我们的话说就是“这事整大了!”我多少有些不知所措,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能否驾驭这么大的一个事,因为此时我们团队的表现已经不仅仅代表我们自己,还代表我们系以及沈阳化工学院,而作为团队的负责人的我更是感到任务重大。不过,我的想法很快有了转变:也许这是一个机会?当我被这个从天而降、不知是要将我引向露脸还是现眼的机会砸中的时候,我对我自己说:天予我,若不取,是有违天意,我已经没有另外一条路可走,唯有抓住机遇,尽最大努力将这次暑期实践活动完成到最好。
针对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做了比较周详的准备和安排,从活动计划的制订,到团队旗帜的制作,从调研单位的筛选和联系,到访问提纲的三易其稿,每个环节我都尽可能做到事无巨细。
在 xx 年 7 月 22 日一早,我和团队成员王潞青、梁玉分别从家中返回沈阳,与家住沈阳的团队成员庞晓亮会合,并在徐庆官、孔凡飞等老师的直接支持和带领下,在许多假期留校同学客串性质的友情配
合下,完成了三天社区实地调研的预定行程和全部内容,我们的经历和收获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在沈阳做社区调研的三天时间里,我有两晚是住在学校的,当时学校是半封校状态的,我们原来的寝室楼也在被封之列,所以我和王潞青不得不和假期留校准备考研的同学一起住在学校假期临时集中安排的 09 级新生的空寝室里。可是临时留校借宿的我们没有现成的床铺和行李。当晚,我向同学紧急征集了一厚一薄两床被,厚被铺身下薄被盖身上,连枕头都没有,回沈阳做社区调研的那两晚,我就是这么度过的―白天跑一整天,费心劳力口千舌燥一身臭汗,晚上返回学校还得赶写当天的活动简报,做当天的课题总结;没有蚊帐没有纱窗,就拿花露水顶着;没有拖鞋没有脸盆,就和同学串着用;没有枕头没有床垫,就将就着睡;最让我觉得好笑的是需要刷牙的时候,发现我忘了带牙缸,我是用暖壶盖代替的??…我当时心里其实感觉挺苦挺郁闷的:我是来暑期社会实践的,不是来体验民工生活的!当初为啥要给自己找这份罪受呢!在家消消停停避暑不好吗!可是,在我感觉无助和无奈的时候,我对我自己说:“人应当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更何况这还不是最坏的。”
度过了社区实地调研那最艰苦卓绝的三天时间,我们的收获颇丰,走访社区四个,组织街道活动一次,做残疾人家庭服务一户/次,对话社区工作者及社区居民十余人次,做标准化录音访谈五个,完成简报及调研日志共四篇,拍摄照片及录制视频不计其数……
在整个暑期社会实践期间,我作为团队负责人,尽可能地调动和发挥了每个成员的优势和特长,并整合起所有成员的力量,共同为我们的实践目标奋斗,因此每个人都付出很多体力、时间和脑细胞。在此过程中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的个人和单位有很多,我在此一并感谢!
在巴西当代童话作品《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你真心想实现一件事情,整个世界的力量都会协助你完成梦想。”我想也许真的是我们坚定的信心、锲而不舍的努力与坚持感动了世界,所以我们的整个暑期社会实践才得以顺利进行。尽管其过程也有艰辛和苦闷,不过一路走来,我们收获良多,不只是一份调研报告,也不是未来是否有荣誉加身的肯定,而是一份经历、一份坚持、一份战胜自我、赢得世界的满足和感动。
感谢这次难得的经历,真的让我获益非常多,同时,它也必将成为我大学时代最为难忘的经历之一。我很庆幸,当初做出了一个没有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新型社区调研报告 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近年来,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度综合统筹推进,重心从新农村建设点整治转向统筹城乡、扩张城镇、联乡成线、镇村联动建设,为解决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凸显,从 xx 年开始,我县结合统筹城乡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同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了一批中心村,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一、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模式
整合社会资源,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广泛参与、稳步推进的基础上,通过村庄合并、集约发展的方式,促进农村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农民就地居民化。
1、城镇开发建设模式。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以小城镇开发建设为龙头,结合中心小城镇建设,通过移民搬迁方式,站在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高度,把小城镇开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建设,一体规划、一并推进,围绕“怎么迁得出、怎么住得稳、怎么能致富”核心问题,着力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就业结构。如 xx 县江口镇在小城镇建设中的,把处于深山区的原樟木村整体 700 多人搬迁到集镇,规划建设了樟木新区社区,辅以蜡芯产业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完善相关自治组织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了新型社区。
2、农业产业联动模式。按照以社区建设为方向、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的建设方向,通过对土地整合集中,实现了人口向农业园区社区集中,农民在产业集聚区内找到了工作,提高了收入,自发向环境优美的社区聚集。土地向农业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大户集中,人口集中以后加速了土地流转、土地向大户集中,加速了农业产业化,又促进了村庄整合。如南塘镇黄屋村结合 xx 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清溪园的开发建设,对黄屋开展整村整治建设,利用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和农村住房建设,形成产业联动的良好局面,从而使农民实现了“从一辈子盖几次房到三辈子盖一次房”的梦想。
3、中心村建设模式。以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在完善居住环境,改善房舍、设施、环境等方面的基础上,实现让农民群众享受与城市同质的、一样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待遇,并通过产业支撑,把农业劳动力变成了一产、二产或三产工人,实现了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生活理念的根本转变,物质、文化生活的根本转变,群众文化素质修养的根本提高。如 xx 县江口镇旱塘新村、南塘镇船埠新村、吉埠镇枧田新村,通过开展整村推进整治方式,建设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中心村,形成了人口 xx 多人的宜居新型农村社区。
4、整体搬迁集中居住模式。结合扶贫开发,通过深山区移民搬迁,让分散在各个自然村的居民统一在规划地集中按新户型建房,整体重新建设具备生活、娱乐、服务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辅以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让农民从以前的小农经济中脱离出来,逐步转为一产、二产工人。如南塘镇大都新村,分三年集中建设了 120 余栋房屋,发展了现代农业蔬菜产业种植。江口镇美丽家园结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引导农民向圩镇集中居住,转变就业方式。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无论采取哪种模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民就近享受周到的公共服务,让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尽快适度集中,住进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房屋,找到稳定的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1、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投入难。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解决农民看病难和上学难等问
题,配套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医疗、教育、公共娱乐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更是投入难题。
2、农村违章建房难控制,村庄合并难。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起,引发了村庄合并,形成了村庄合并的新投入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扩大升级,虽然编制了建设规范,开展了“违法、违规’建设综合整治工作,但因农民观念影响,违法违规建设仍有发生。
3、对社区建设认识不足,安置就业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认识简单,面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建立,对究竟什么是新型农村社区,它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能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好处,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作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要具备哪些条件,怎样创造这些条件等诸多问题没有深入的思考,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社区的建设也释放了大量劳动力,农民的安置就业将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既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又是深刻的社会变革;既是发展当务之急,又是长期历史任务,必须遵循规律,科学决策,依法办事。
1、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往往在经济基础比较好、基层组织有号召力的农村率先突破。对暂不具备合并条件的农村,也应作出整体规划,逐步向这方面引导。
2、尊重意愿,强化协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必然打破原有的生活习惯和利益格局,必然带来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比如,土地置换
问题、资金筹措问题、建设标准问题,在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协调,统筹利用资金、项目来综合推进。
3、加强服务,搞好管理。新型农村社区要健全管理组织,完善管理队伍,社区建成后,随着人员的增加,公共服务难度也在加大,公共卫生等往往成为反复反弹的问题,要搞好社区党组织、管委会、综合服务中心和各类社区组织建设,科学制定社区管理工作职责,逐步形成一套运行顺畅、行之有效的社区管理新机制。
4、产业支撑,夯实基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更大范围内规划产业布局,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在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同时,应该考虑和筹划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培植新兴产业问题,有目的“地培植一大批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特色农业和龙头企业,促进加工业、运输业、仓储业的兴旺,从各个方面扩大农民就业渠道,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
5、多元投资,调动力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需要巨额资金,县乡两级财力有限,上级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社区便民服务大厅、村民学校、图书室等公益性服务场所建设的以奖代补。
6、土地置换、综合利用。要制定优惠政策,充许利用节约出来的村庄集体建设用地解决主要建设资金。把这个指标转移到产业集聚
区和城区用于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原地复耕后还给农民,用于高产高效农业生产,建设用地指标飘移到工业集聚区后,用于哪个企业发展,必须吸纳当地群众到企业打工。
新型社区调研报告 3
一、基本情况
xx 县位于甘肃东部,总流域面积 2038平方公里,辖 5 镇 8 乡 1个街道办事处,184 个村民委员会,7 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 23.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0.74 万人,非农业 2.6 万人。近年来,县上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目标,以富民、助民、育民、便民、利民为着力点,立足实际,创新机制,积极探索“一村一社区”和“中心村+村落”建设模式,坚持抓点带面、梯次推进、辐射延伸、逐步提高,走出了一条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农村社区建设新路子。目前,全县共建成农村社区 165 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 165 个,开展为民服务项目 124 项,创建农村示范社区 110个,基本实现了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抓机制完善,凝聚建设合力。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村级主办、村民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合力。一是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县上成立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农村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印发了《xx 县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和《xx 县农村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细化任务措施,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统筹推进社区党组织和村委会及其它组织建设,健全社区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工青妇组织体系,依托村“两委”设立社区服务中心,有效整合村级组织现有工作力量,开展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形成了党支部领导、村委会主导、社区工青妇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三是完善群众参与机制。通过广播、电视、制作宣传栏、印发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建设农村社区的目的意义,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营造户户参与、人人关心,共同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四是完善投资机制。结合扶贫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实施,整合水、电、路、文体广电、教育、卫生、计生等方面项目资金,动员群众投资,形成了多方投资建设社区的投资机制。
(二)抓关键节点,推进社区创建。找准农村社区建设关键节点,集中攻坚突破,全力落实各项创建任务。一是因地制宜定模式。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资源整合和社区用地集约化、群众居住集中化、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化的塬则,在经济条件较好、地域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村,按照“一村一社区”模式进行创建;在村型较小、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地理位置比较集中的村,打破村域界限,按照“中心村+村落”模式进行创建,较好地实现了全部地域、全体人员和各类组织的“无缝隙”管理服务。二是明确目标定任务。明确提出“4568”创建任务,即:健全社区党支部、村民自治组织、工青
妇民兵组织和社区服务四类组织;按照一中心五站要求,建设社区服务中心、生产生活服务站、文化服务站、医疗卫生服务站、综治安保服务站、互助救助服务站,构建生产生活、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综治安保、互助救助五大服务体系;确立社区格局发育成熟、社区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服务功能显着提升、社区生活文明和谐、社区党建持续加强六项标准;完善社区办公、小康乐居、道路交通、文体娱乐、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生产生活服务、治安保卫八项基础设施。叁是强化落实定责任。建立议事协商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社区群众代表例会,协商解决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等重大问题。健全定期检查调度制度,坚持月调度、季通报;完善考核验收命名制度,采取量化打分的办法,逐项验收评分,依据评分结果排名,县、乡表彰命名,促进各项任务落实。
(三)抓配套设施,完善服务体系。把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作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覆盖农村全体群众,集政府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市场化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一是健全社区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围绕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积极推进日用品消费、农业生产资料购销点进社区,在有条件的村设立集贸市场,在多数村设立农民信息俱乐部和便民超市,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 178 个,科技服务队 368 个,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物资和信息服务。二是健全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广播室、健身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成立农村红白理事会、社
区演唱队、社火队等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体育“五进社区”活动,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氛围。三是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按照集医疗、卫生防疫、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大功能于一体的要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 148 个,为群众开展卫生防疫、计划生育知识宣传普及和儿童计划免疫、地方病防治、疾病预防,有效满足了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四是健全社区社会治安服务体系。积极推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对接的“叁调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派出所民警、社区群众、社区干部“叁位一体”的治安防范体系,组建巡逻队,配套电子报警装置,广泛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营造了安全、稳定、和谐的社区环境。五是健全社区互助救助服务体系。依托社区现有条件,建设社区互助救助服务站,有 54 个社区配套建成了互助老人幸福院,为农村困难群众开展低保、医疗救助、养老等服务。组织社区志愿者、学校师生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及残疾人、五保户、优抚对象、贫困户等弱势群体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救助服务,形成了邻里互帮、群众互助的良好风气。
(四)抓平台搭建,开展服务活动。坚持把农村社区作为服务农村居民的有效平台,全力开展各项便民利民服务活动。一是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作用,利用农技站、远程教育培训设施,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民致富技能。同时遴选村社产业能人,现身说教,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开展社区民主管理活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
度,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深入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泛开展“和谐五星”创评活动,探索推行村班子和村(社区)干部“双议双评”活动,提升了村级事务科学决策水平,增强了群众民主管理意识。三是开展各种利民便民活动。围绕农民群众最期盼、最关注、最直接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各村(社区)都建起了为民服务代理办点,由乡镇政府包村干部开展为民代理办服务,同时,依托扶贫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实施投资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成通乡油路 5 条 158.7 公里,硬化通村道路 77 条 310.1 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等水利工程 34 处,完成自来水入户 5.1 万户,新修梯田 13.9万亩,累计完成旧农宅改造与新建文明生态家园 3 万多户,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实现了农村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中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高了主导产业开发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步得到改变,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工致富技能培训,成立秧歌队、篮球队等,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和自身素质。三是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将外来人员、离煺休回村居住人员全部纳入社区管理,实现了“无缝隙”管理服务。同时,发挥社区管理委员会、共建理事
会等组织作用,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形成了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机制,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三、存在问题
一是社区经费严重不足。由于县财政困难,投入有限,致使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相对滞后,社区工作无经费,工作人员无报酬,不能完全满足社区办公和服务群众的需要。
二是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滞后。主要是工作人员缺乏,社区管理服务人员以村干部为主,部分村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建设的内涵理解不够,居民自治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居民参政议事的意识还不强,参与社区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农村社区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运行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三是为民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在社区第一线工作的人员多数为村“两委”干部和社区志愿者,参加社区工作方面的专业培训相对较少,缺乏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制约了社区服务水平的提高。
四、意见建议
(一)加大农村社区建设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全面落实社区工作经费财政分级补贴制度,将农村社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支出预算,逐步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社区建设投入机制。同时,整合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改建、联建、共建,切实建立服务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新社区。同时,要严格落实社区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工资保障等各项机制,切实调动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二)制定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与城镇化建设目标一致,需要系统全面地制定建设规划。建议出台社区建设规划,进一步指导农村社区建设,使农村社区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配套跟进。因地制宜实施村庄改造,打造一批特色乡村社区。
(三)强化农村社区共建机制。调动社会各行各业与社区组织进行共驻共建积极性,实行思想教育联抓、环境卫生联创、社会治安联防、服务设施联建、文体活动联办。通过共建使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认识更加到位,职责更加清晰,任务更加明确,形成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围。
(四)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工作者培训制度,建立考核、民主评议、工资待遇、保险、奖惩等制度,激发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真正实现社区有人管事,有能力管事,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服务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新型社区调研报告 4
按照《濮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关于对我市农村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通知》要求,我县及时组织县委农办、住建局、产业集聚区办公室等部门及有关乡镇召开座谈会,对全县推进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濮阳县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情况
濮阳县共辖 6 镇 14 乡,1005 个行政村,总人口 108.6 万人,县域面积 1382平方公里,耕地 135 万亩。xx 年,全县 GDP 完成 192.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41618 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4.43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324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3343 元,城镇化率达到 39.32%;柳屯镇、文留镇跻身河南省百强乡(镇)行列。
《濮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部分明确指出:按照“规划先行、就业为本、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的原则,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城市建成区内现有城中村,加快转变为城市社区,同步推进社会组织形态转变,使村民真正转化为市民。选择工业集中、基础好的文留、柳屯、户部寨、庆祖四个乡镇优先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到 xx 年,在县产业集聚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对不宜居住的村庄
以及弱小村、偏远村实施整村搬迁,统一组织建设集中居住区。“十二五”期间建设 40 个新型农村社区。
xx 年初,县委成立了由县政协主席曹雪生任组长的强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领导小组,负责产业集聚区内 23 个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工作。结合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5 年内拟投资 47.6 亿元,对涉及的 23 个村庄实施拆迁,并进行集中安置。该社区的建设以实现中心村聚集为目标,采用投资开发模式运作,规划设计教育、商业、医疗、娱乐等功能齐全。总体设计为南、北 2 个分区。南区规
划在县城濮阳师范东侧、南环路以北、国庆路以南区域,北区规划在濮台铁路北侧、大庆路东侧区域。建成后,南北区共可容纳 10 万人居住,其中,安置城关镇管辖的大屯、裴西屯、张庄、谷家庄、铁炉、邢庄等 15 个村,拆迁 5000 余户、近xx0 人。安置房建设计划今年 9月份实施,拆迁安置从 xx 年开始,至 xx 年底全部完成。
二、濮阳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现状
按照上级党委、政府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濮阳县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根据“全面规划、示范带动、启动社区、整治环境、整合涉农资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从经济基础发展较好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确定了城关镇大屯、五星乡安寨、文留镇王明屯和高庄、庆祖镇郑寨和柳屯镇陈庄等社区提前发展,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形式主要以中心村聚集、一村一社区型、融入城镇型为主。五星乡安寨村属于典型的一村一社区型,安寨村已启动“和谐新村”建设,全村共 192 户,890 人,1309 亩耕地,新型社区共规划 8 栋楼房,现已启动建设 2 栋,社区建成后可节约土地 230 余亩,节约土地用于村内招商引资;城关镇大屯社区属于融入城镇型发展,依托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整合可利用土地用于产业集聚区发展用地,由开发商统一开发,村民住宅“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施工”,目前已做好前期规划,正在与开发商洽谈;户部寨乡宗郭庙村属于中心村集聚型,投资类型属于投资开发型,有三个自然村庄合并成一个行政村,建设“新宗村花园”社区,总投资 3500
万元,其中村民筹资 xx 万元(含拆迁补偿款),土地流转资金 1237万元,村民房屋拆迁费用按照一亩 4 万元的标准进行赔偿,资金用于新型社区建设,入住新户只需补齐差价,如果资金不够,开发商先给予垫付,在以后的食品工业园区就业后偿还。在原村庄宅基地上规划新型社区,占地面积 130 亩,分三期建设完成,采取先建后拆滚动发展的模式,稳步推进的方式实施,目前已开工建设 14 栋楼房。
三、具体做法
目前,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全面铺开,并开始形成强力推进的局面,按照新农村建设“20 字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社会参与、多方联动”的工作思路。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抓好规划布局。按照就近合并、中心聚集、节约资源、利于发展的原则,全县 1005 个村庄,规划后形成城中村 115 个,中心村 107 个,基层村 374 个。二是抓好典型培育。坚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原则,重点抓好以城关镇大屯、五星乡安寨、文留镇王明屯和高庄、庆祖镇郑寨和柳屯镇陈村等为主的新型社区建设,从实践中探索总结积累经验,逐步推广,有序推进。三是抓好农村产业发展。充分结合各村实际,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以农村经济合作社为平台,发展特色设施农业园区。如:五星乡安寨村鑫龙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昌泰甜瓜种植合作社,众利禽业合作社的成功运作,有效流转土地,促
进村集体经济壮大,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经济基础。
(二)注重把握“三个结合”。坚持“有序、有效、有力”三个原则,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一是与推动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政府领导引导、村级自主自愿、社会多元投入,把市场化运行机制导入农村新型社区开发建设,解决好基层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与保护基层利益相结合。坚持政府着眼服务、基层着眼发展,通过新型社区的开发建设,使基层组织在加快发展的资本积累和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上得到实惠,积蓄后劲。三是与促进民生改善相结合。坚持民本为上、民需为先、民生为重,在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引导农民积极趋同、参与新型社区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改造空心村、搬迁偏远村、趋聚中心村、建设新农村。如:户部寨乡“新宗村花园”的建设,村两委与濮阳市卫都饮食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协议,有企业负责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节约宅基地 420 亩。节约土地经政府审批后用于兴办食品工业园区,安置本村及周边村农民就近就业,既推动了企业发展,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三)着力强化“三个支撑”。一是强化组织支撑。既要发挥好党委政府的领导核心作用,也要发挥好基层“两委”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还要发挥好驻村帮扶、企业帮扶的辅助推动作用。二是强化民心支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制约点在于民心是否趋同认可、是否主动接受参与,因此,必须善于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促进解放群众的思想观念,赢得民心支持。三是强化投入支撑。重点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支持,在物质上帮扶,在服务上用心,在环境上改善,在设施上用力,想方设法加大公共设施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
(四)积极推动“二个变化”。一是新村功能社区化。通过多村合并、中心集聚,防止了公益设施的重复性投入,可以高标准实现水、电、路、卫生室、文化广场、幼儿园等设施建设。二是居住环境生态化。通过高品位规划,提升农村环境容貌综合整治水平,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型社区环境,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内容仅供参考
第二篇:新型社区调研体会
辛勤浇灌结硕果 “青春之翼”新型社区调研体会
王思然
随着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核心成果―《沈阳市社区服务现状与功能定位调研报告》的完成,我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然而,“时间不逝,圆圈不圆”,我相信,尽管团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然到了收尾阶段,但是我个人的成长和收获却始终在累积和继续。作为阶段性的完结,其实这更预示着一个崭新而美好的开始。
回顾整个暑期社会实践的进行过程,充满了各种各样前所未有的经历和遭遇。
作为“青春之翼”新型社区管理调研服务团的组长和第一个成员,我觉得我能参与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既偶然,又必然。当时,我只是觉得以前从没有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类型的活动,很想填补自己大学生涯经历的一个空白。尽管之前也有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的经历,不过当时我不是活动的组织者,不仅是中途人组,而且也只参与了创业项目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因此不能算是有过做社会实践或者调研完整的经历,充其量只能说有些经验。于是,当我得知这次有这样一个机会,我就与我的室友王潞青商量,我们俩的想法是一致的,都希望能在本科生涯结束之前,补上这一经历,用心地做一次学生社会实践课题活动,于是,我们作为一个团队的雏形宣告成立。在我们向系里的老师汇报了我们的意向和所选择的课题之后,老师既高兴又支持,在老师们的敦促下,我们的团队又召集了同班的梁玉、庞晓亮、万莉莉、林娜四名同学和我们共同来做这次暑期社会实践。通过讨论,最终确定我们的团队名称为“青春之翼”新型社区管理调研服务团,值得一提的是,“青春之翼”的灵感来源于“青翼”社会工作网,多少有借鉴之意,不过也由此体现了我们的专业特色。
也许是上天赐予了我们一个机会,我们所申报的团队被学校推选为省重点 “示范团队”,我们学校只有两组这个等级的团队,我们是其中一组。说实话,我起初感觉压力特别大,因为本来只想由着自己的时间和心性做一次和社区有关的实践和调研,而后准备一篇文章报告成果就可以,而这么一来,用我们的话说就是“这事整大了!”我多少有些不知所措,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能否驾驭这么大的一个事,因为此时我们团队的表现已经不仅仅代表我们自己,还代表我们系以及沈阳化工学院,而作为团队的负责人的我更是感到任务重大。不过,我的想法很快有了转变:也许这是一个机会?当我被这个从天而降、不知是要将我引向露脸还是现眼的机会砸中的时候,我对我自己说:天予我,若不取,是有违天意,我已经没有另外一条路可走,唯有抓住机遇,尽最大努力将这次暑期实践活动完成到最好。
针对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做了比较周详的准备和安排,从活动计划的制订,到团队旗帜的制作,从调研单位的筛选和联系,到访问提纲的三易其稿,每个环节我都尽可能做到事无巨细。
在20**年7月22日一早,我和团队成员王潞青、梁玉分别从家中返回沈阳,与家住沈阳的团队成员庞晓亮会合,并在徐庆官、孔凡飞等老师的直接支持和带领下,在许多假期留校同学客串性质的友情配合下,完成了三天社区实地调研的预定行程和全部内容,我们的经历和收获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在沈阳做社区调研的三天时间里,我有两晚是住在学校的,当时学校是半封校状态的,我们原来的寝室楼也在被封之列,所以我和王潞青不得不和假期留校准备考研的同学一起住在学校假期临时集中安排的09级新生的空寝室里。可是临时留校借宿的我们没有现成的床铺和行李。当晚,我向同学紧急征集了一厚一薄两床被,厚被铺身下薄被盖身上,连枕头都没有,回沈阳做社区调研的那两晚,我就是这么度过的―白天跑一整天,费心劳力口千舌燥一身臭汗,晚上返回学校还得赶写当天的活动简报,做当天的课题总结;没有蚊帐没有纱窗,就拿花露水顶着;没有拖鞋没有脸盆,就和同学串着用;没有枕头没有床垫,就将就着睡;最让我觉得好笑的是需要刷牙的时候,发现我忘了带牙缸,我是用暖壶盖代替的??…我当时心里其实感觉挺苦挺郁闷的:我是来暑期社会实践的,不是来体验民工生活的!当初为啥要给自己找这份罪受呢!在家消消停停避暑不好吗!可是,在我感觉无助和无奈的时候,我对我自己说: “人应当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更何况这还不是最坏的。”
度过了社区实地调研那最艰苦卓绝的三天时间,我们的收获颇丰,走访社区四个(基本都是铁西区最具代表性的社区),组织街道活动一次(“社区文化”主题宣讲),做残疾人家庭服务一户/次(兴工九委社区残疾人张骑选),对话社区工作者及社区居民十余人次,做标准化录音访谈五个(后来都已整理成电子版),完成简报及调研日志共四篇,拍摄照片及录制视频不计其数……
在整个暑期社会实践期间,我作为团队负责人,尽可能地调动和发挥了每个成员的优势和特长,并整合起所有成员的力量,共同为我们的实践目标奋斗,因此每个人都付出很多体力、时间和脑细胞。在此过程中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的个人和单位有很多,我在此一并感谢!
在巴西当代童话作品《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你真心想实现一件事情,整个世界的力量都会协助你完成梦想。”我想也许真的是我们坚定的信心、锲而不舍的努力与坚持感动了世界,所以我们的整个暑期社会实践才得以顺利进行。尽管其过程也有艰辛和苦闷,不过一路走来,我们收获良多,不只是一份调研报告,也不是未来是否有荣誉加身的肯定,而是一份经历、一份坚持、一份战胜自我、赢得世界的满足和感动。
感谢这次难得的经历,真的让我获益非常多,同时,它也必将成为我大学时代最为难忘的经历之一。我很庆幸,当初做出了一个没有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第三篇:农村新型社区治理实地调研
农村新型社区治理实地调研
张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郊区形成一批农村新型社区(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因征地、宅基地置换等原因形成的新型农村居民安置小区)。笔者实地对沪郊Z镇3个农村新型社区(新华苑、松岸华庭、新春小区)进行调研,发现新型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亟需有关部门重视。
农村新型社区的类型与特点
自2004年以来,Z镇共有14个村千余户农民纳入动拆迁的范围。随着对失地农民的安置,在全镇范围内已形成3个动拆迁安置小区,分为3种类型:
一是宅基地置换小区,如新华苑。目前,小区共有房屋1059套,其中600多套为新华村村民安置房,其余为商品房。小区居民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原新华村村民,占所有居民的60%,剩余部分是通过购买商品房或租房入住小区的居民,人员结构相对复杂。在小区的管理上,完全沿用了原新华村建制,小区物业由新华村统一缴纳物业费,委托Z镇红枫物业公司管理,形成村“两委”单一管理模式。
二是动迁安置小区,如松岸华庭。松岸华庭始于2007年Z新镇规划,地处镇区中心,总户数为1453户,其中动迁安置房为954户(已经全部安置完毕),动迁户来自全镇13个村,户籍基本全在原村,小区登记在册的户籍人口只有92人。同时作为一个配套商品房项目,有商品房499户,业主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为Z镇辖区内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外来人口,构成复杂。2008年12月小区成立管委会,开发商下属物业公司参与运作管理,业委会正在筹备之中,形成村居交叉管理模式。
三是动迁农民自建房聚居小区,如新春小区。目前小区占地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由10个自然小区组成,总户数为905户。小区设有新春小区管委会,由于农民动拆迁享受镇保后并未将其户籍迁出(仍挂靠在原户籍村),导致目前小区的动迁户兼具农民和居民双重身份,呈现“离土不离村”的现象,形成了村居两头管模式。
笔者通过对以上3类农村新型社区的调研,发现它们都存在以下特点:
其一,人口结构呈多层次、多元化格局。由于这些拆迁安置小区距离镇区、工业区较近,交通便利,出租和转让的成本也较低廉,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员入住,加之动迁房到期上市交易、配套商品房等因素,使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失地农民和各阶层人员共享的“移民社区”,人口结构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格局,社区的建设和治理也面临着不同于以往城市或农村社区治理的全新挑战。
其二,管理体制多样化,利弊并存。如新华村村“两委”统一管理模式基本延续原村“两委”的方式,管理严格,原村村民凝聚力强,但在外来人员管理上,基本处在空白状态;松岸华庭村居交叉管理模式管理部门相对多,能够多方位的为居民提供管理和服务,但是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容易出现扯皮现象;新春小区村居两头管模式由村居两方面负责,容易出现小区管理与村管理的脱节,产生政策盲点。
农村新型社区治理面临的困境
第一,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新型社区居民对身份的转变尚不能适应,造成社区内出现“农村乱象”。农民搬进社区后,虽然脱离了独门独户的散居生活环境,并通过“镇保”实现了由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转变,但原有的许多农村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却继续沿袭,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着农村本色。尤其是中、老年居民,脱离不了长久以来的农耕情节,在搬迁入住后,在绿化带开垦土地种植蔬菜、用粪便施肥,随地吐痰、不定点倾倒垃圾、燃放鞭炮、随意堆放农具、利用小区绿化晾晒衣物等现象也比较常见,对新建成的社区绿化和环境卫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第二,外来人口的社区融入问题。一般来说,传统农村社区即是一个熟人、半熟人社会,成员大多世代相交,农村新型社区则打破了传统的村域限制,成员构成相对复杂,呈现“散”的状态,动拆迁村庄散了,产业分工村民散了,生活好了邻里间却陌生了。不同背景、不同生活方式的居民由于缺乏沟通和交叉,特别是在一些社区如松岸华庭,动迁房和商品房分为不同的片区,造成社区居民间的分层分片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
第三,居民福利待遇不对等问题。动迁居民搬进社区后,虽然生活环境已经脱离了原来的村域,但户籍大多仍保留在原村,可以继续享受由原村集体资产带来的如“有线电视免费安装”、“子女上大学补贴”、“大病补贴”、“丧葬补贴”、“重阳节补贴”等多种福利待遇,其他购房入住的居民则无此待遇(户籍在小区的除外)。同时由于各村经济实力不同,必然导致同一社区内来自不同村的动迁户之间福利待遇也存在差异。这种同一社区内居民由于身份差异所导致的利益分配不对等,很多情况下可能演变为各种矛盾的导火索。
第四,社区干部角色转换问题。目前农村新型社区管理人员大多来源于原村两委干部。与行政村发展村集体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同,社区管理的重心是社区公共服务。这对于习惯村两委工作方式的社区管理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村民的管理他们在长期的实践摸索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土”法子,但面对结构复杂的上了楼的居民们,均出现了“无从下手”的不适感,大多仍沿用老办法;同时也对发展社区文化、创建社区环境、搞好社区服务、扩大工作覆盖、调适农民心态等方面还缺少工作思路,找不到工作抓手、摸不着工作门路。
第五,社区管理缺位、错位问题。面对农村新型社区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各种管理关系的复杂性、村居管理模式的差异性以及现有管理体制的限制性,各种沿袭的或者新设立的社区管理机构的管理经验显然是不足的,普遍出现了职能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加之人员及资金缺乏等问题,致使新型社区目前仍存在着明显的管理缺陷。除新华苑沿用村两委单独管理模式以外,其他两个小区均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各机构之间如无明确的职能划分,管理过程中极易出现不问不管、相互推诿的状况,出现“真空地带”,导致社区管理缺位、错位问题出现。
第四篇:社区调研报告
社区调研报告(初稿)
社区的存在问题
(一)、社区办公经费不足
一是日常办公经费紧张。除了社区自身水费、电费、电话费、宽带费及制作有关制度上墙费用开支都由街道统一解决外,但社区各项工作召开会议、报送信息和数据、建立台帐等文件资料,每年也需要不少的开支。小到一只笔芯社区都要到街道领用,申请购物、统一采购,既浪费时间、影响工作效率,又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更有晒口社区还未配备打印机,每次打印、复印材料都要花上十多分钟街道社区来回跑。
二是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活动经费少。当前形势下社区要做好治安、教育、组织社区文体活动、美化环境等工作,都需要必要的经费保障,否则难以形成居民的广泛参与和工作效果。每年的社区文化艺术节,总是由于节目经费、少量补贴问题难以顺利完成。
(二)社区工作行政化倾向严重,部门职能不到位
1、社区自治功能尚未到位
目前,社区居委会的功能还未能突破办理政府事务为主,办理社区事务为辅的现状,还习惯于上级领导布置什么就干什么,工作中表现较强的依赖性,自治性、自主性没能得到体现。大多数情况是街道办事处要求社区替政府部门填表格、建档案、出据证明材料等行政性工作;同时,政府部门临时性的统计、调查任务也通过街道办事处落实到社区执行,使得社区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协助政府部门的工作上,自治组织作用被行政化覆盖,社区已成为事实上的“政府的腿”。
2、部门职能不到位社区自治职能弱化
繁忙的行政事务使社区居委会陷于被动应付的境地,许多部门都将工作延伸到社区,形成会议多、检查多、报表多的局面。有谢部门习惯把社区当作的下属单位去布置工作,而没有发挥自身的指导、服务职能;没有使社区工作人员系统的了解各部门的职能、职责,总热衷于创建、搞评比,轻内容、重形式,各项工作都要求“建班子、挂牌子、设展板、建台帐、要数据”。社区每天应付着上级领导的检查和收集报表、传送各种数据,从而淡化了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削弱了社区居委会对居民群众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弱化了社区居委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职能。
3、企业对社区居委会认识不足
自社区从企业剥离后,有关社区工作有的企业不配合、门难进、工作开展受阻。表现在外来务工、流动人员的管理上,派出所有办暂住证记录还好,但企业招雇用大多数人员没有办暂住证,造成双查、有关责任书签订难以完成。
(三)党建工作不完善,支部文化生活难开展 一是有的社区尚未建立支部,党支部关系想转进社区,社区却没有支部,只能转入邻居社区居委会;二是有建支部的,却名存实亡,社区支部文化生活无开展;三是有自己的支部,可每年开展支部活动的必要经费不足。
(四)社区工作人员队伍不齐
一是社区工作性质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无论社区大小,肩负着同样繁、重、杂的事务,不仅对下要居民满意,对上还要领导放心;二是社区工作量上。人员数量不变,工作量在变。人员的不足,给有的社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五)社区租赁场所办公,经费好似“充公” 经走访各社区,了解到各社区的办公场所均为租赁,这给街道对社区建设的经费预算又增添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六)一居一本“难念经“
一、房屋的修破不漏(碓下社区);
二、人车混杂的道路交通(晒口社区);
三、枯树带来安全隐患,欲自费解决无权(云屏社区);
四、往返街道社区车费无补贴(下沙、洒溪桥社区);
五、区划尚未正式下文,工作量大(云屏社区);
六、人力、物力跟不上,社区文化建设工作难开展(通病)。
建议和意见
(一)开立账户,办公经费下拨
为从根本上消除社区对街道的依赖性,街道将采取“婴儿学步”的方式,逐步实现办公经费、工作人员、管理模式的独立。首先,社区代码证尽快办理下来,让社区都有自己的独立账户,一改社区“有赞助,无账户”的问题;其次,街道将从社区居民人口数、社区工作量两方面综合考虑下拨必要的办公经费,让社区对办公经费有独立的自主权,无需“一申购,二审批,三采购”的级级上报的繁琐程序,促进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增强自主性。
(二)组织社区管理、部门业务培训
一、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但社区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还一成不变。街道将适时组织社区人员到好的社区参观、学习,有机会将组织社区人员培训新理念新管理模式。
二、理顺部与居的职责和权限,不再每做一件事都左请示右汇报,一改“只做事,无权势”的现状,同时,基于各部门都是专职专事专人负责,部门工作又都需要社区协助,街道将定期、系统的开展社区工作人员参加部门业务的培训,一改过去“部门有任务口头传、电话联,不明再询问”的工作方式;再有,规定社区主任定期对社区成员进行社区各项工作的讲解、培训,使每一名社区工作者除自身负责的工作外,对其他工作的程序、方针、政策也有所了解,一改社区事务“专事找专人,专人不在只等待”的局面;三有,街道将对话企业,积极沟通,让企业对社区居委会有深层的了解,促进居企和谐发展。
(三)完善社区党建工作,丰富社区党员生活 街道根据各社区当前的党建情况,综合考虑、统筹安排,采取下派或重选社区支部书记的方式,给社区党建注入新的血液,从而完善社区党建工作。
(四)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社区工作多而繁琐,街道将根据各社区的工作量、目前人员的配备情况,逐步完善社区工作人员队伍。
(五)争取用房,变租为主
为解决社区办公场所问题,街道已积极于有关部门、企业协商,争取办公场所的所有权归各社区所有,从而使租赁费能用于社区其他建设中去。
(六)“六将”解决“难念经”
1、将以社区名义写一份报告向氨厂留守处反映情况,由街道出面协商解决修破不漏问题;
2、将与辖区企业协商,就道路问题拿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尽快解决人车混杂问题;
3、将向市林业局及有关单位反映,解决枯树安全隐患问题;
4、将采取实报实销,下拨综合补贴方式,解决车费问题;
5、将采取各社区资源共享,集合各社区优势,共建辖区居民文化生活;
6、将根据辖区分布情况,以促进社区工作积极向上为宗旨,合理区划。
第五篇:社区调研报告
整合资源 以人为本
——凉水井社区需加强治理能力
社区即是城市最基层的自治组织,也是住房、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等公共服务承接和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社区已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最为活跃的试验田,是国家治理体系最重要、最基础的领域,是走向善治的基石。
一、凉水井概况
凉水井社区是一个老城区社区,成立于2003年6月,面积0.28平方公里。辖区内有市、区级单位4个,5个网格,常驻人口13500人。
凉水井社区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重点打造了两个项目:
一是“众爱家园”。作用是针对解决留守、脱管儿童的监管问题,为切实解决社区居民上班期间,尤其是暑假期间留守、脱管儿童无人照看的突出问题,社区引进志愿者服务组织,开设在孩子放学、放假期间的社区课堂,建立了“众爱家园”。
二是智慧社区平台。智慧社区平台是社区打造的电脑、手机端信息平台,通过互联网把社区的党务、居务和财务等信息公布于平台上,社区居民可以通过下载安装凉水井智慧社区软件了解信息,并与社区保持良好的互动,智慧社区平台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更多功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摸索与完善。
二、凉水井社区调研现状
凉水井社区通过对办事居民问卷,社区宣传活动日的问卷形式对居民进行民意调查,以及通过日常观察记录统计,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情况反馈等方式,发现目前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社区服务领域需要进步一拓宽。凉水井社区服务项目涵盖了扶贫帮困、劳动就业、医疗卫生、计生健康、治安巡查、楼院治理等诸多项目,社区办公楼建有学习教室、图书室、心理治疗室、绿色网吧等。虽然社区服务领域不断扩宽,服务内容不断增多,但是还是不能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凉水井社区有一大片老旧楼院,但缺少活动场地,无法开展居民文化活动。
二是社区信息宣传手段单一,宣传覆盖面小。针对需要面向居民宣传的惠民政策、服务信息通常是通过打电话、微信及公众号群发、进楼院宣传等模式,这些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比如打电话不仅花费时间,而且宣传的效率低,而微信群发对于老年人或没有关注的人宣传会不到位。三是缺乏手段了解居民的需求。居民想表达自己的诉求只有通过打社区电话,写信等方法,这些方法不仅低效而麻烦,而且并不及时,有时候还会产生对居民需求的误解。
三、强化社区治理能力
凉水井社区的治理模式有先进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不断改进方法,提升治理能力:
一是发挥智慧社区平台的作用,提高社区信息化能力。提高城乡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加强一体化社区信息服务站、社区信息亭、社区信息服务自助终端等公益性信息服务设施建设。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相关重点工程,加快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运用智慧社区、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引导社区居民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助,探索网络化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模式。在社区方面,需要不断充实智慧社区平台的内容,充分与居民在平台上互动,因智慧社区平台是政府在凉水井社区的试点项目,凉水井社区需要充分试验出智慧社区平台的效果,发挥积极的一面。而在居民方面,能够加强与社区的联系,能够把手机上看新闻的习惯也用于阅读智慧社区平台上的内容,这样社区居民就能及时了解社区的最新动态,从智慧社区平台上了解最新的信息与政策,也能够在智慧社区平台上表达自己的需求,方便快捷地让社区收集到居民民意。
二是加强楼院自治体系,增强居民的参与能力。凉水井社区许多楼院形成楼栋自治模式,选出了楼院长来管理楼栋,而构建治理体系的最根本问题是如何促进公民的参与行为,参与、合作与协商是社会治理的核心要义,是居民开展自我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形式,更应该是一种常态的生活方式。因此,社区治理创新必须强调“自下而上”的互动活动,关注社区治理的微观基础,加强以楼栋为单位的自治平台,发动每个居民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主动参与到社区的自治活动中,通过参与、互助、协作和奉献塑造了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让参与和协作成为居民的生活方式。
三是整合资源,提高社区服务的供给能力。合理科学利用资源,使资源共享达到最大化。不同社区的资源不尽相同,因此,利用资源上要做到既科学又合理,因地制宜,实行跨社区资源共享,改变当前的仅局限于社区范围内的资源共享模式,如可实行全县范围内资源共享,这样的好处在于既给广大居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又可以给提供资源单位增加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可减轻政府部门为社区活动建设设施的投资负担,一举三得,何乐不为。
四是协同社会组织,发挥其公益作用。社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具有非营利性、非政治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等基本属性,其活动主要是面向社区居民的服务,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众爱家园”是凉水井社区做得很好的一个项目,协同志愿者服务组织免费开班照顾留守托管儿童,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社区既要通过培育社会组织巩固其主体地位,也要通过激励机制促进其发展,同时安排各种合作机制发挥其在社区治理中的协同功能。首先,开展社会组织的孵化工作。社区应该对处在成长过程中的社会组织进行系统地培育和扶持,既可以为社会组织提供免费的办公、会议场地等服务设施,也可以引进专业社工机构开展专业的孵化运营,通过社会组织数量和质量的全面提升,确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身份,使其有能力、有资源参与社区治理;其次,通过激励机制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社区可以定期对各社区社会组织进行考核评定,配合奖励机制促进社会组织成长,并通过公示制度激发全体居民了解关注、共同参与社会组织建设发展的热情。此外,也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采购”社会组织服务,形成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有效通道,从而提高了社会组织的协同水平;最后,促成社会组织间协同,由各社会组织负责人参与协同制度建设,共同协调社区各协会组织的活动资源,协商社会组织的发展、建设、活动事宜,以促成社会组织对社区发展的协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