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城镇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打造文明和谐新坊镇
坊镇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2012年6月8日)
2012年,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若干意见》,指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陕西东大门”的一项重要内容。年初,县委县政府又提出了加快“城区”建设的战略目标,为响应省市县号召,加快推进我镇城镇化建设步伐,近日,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镇小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详实的调查研究,并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坊镇小城镇发展基本情况
坊镇位于合阳县城东10公里处,总面积170平方公里,辖53个行政村,总人口6.2万人,集镇常驻人口1.4万人,是中央文明委命名的“全国文明集镇”,省市确定的百镇项目镇。近年来,在城镇化建设中,坊镇立足镇情,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着力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道路广场
“十一五”期间,坊镇完成了合洽路、坊百路、坊新路等重点公路铺筑;投资270万元完成了1.6千米主街道改造,更换涂黄路牙1260米,埋设排污管道3000米,铺设人行道花砖5000平方米;投资150万元建成了渭北乡镇最大的休闲广场,安装文化柱4个,新建公厕1座,安装路灯60组,增加绿化面积2600平方米。
2、绿化工程建设
2008年以来,坊镇以“普遍绿化为基础,道路绿化为网络,街头绿化为点缀,庭院绿化为依托”为原则,大力实施镇区绿化,构建点、线、面绿化体系。到2012年,新增公共绿地 6500平方米,街道、单位和镇区巷道院落绿化覆盖率达32 %,同时完成福山旅游景区绿化建设。2012年,坊镇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古莘大地园林化建设”安排,积极实施“春季植树造林”活动,共发放各类苗木10万余株,绿化线路30余公里,道路绿化率达到 40 %。
3、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坊镇在努力改善镇域基础设施的同时,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县项目,重点配套完成了坊镇职中、坊镇中学、坊镇中心小学等学校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建设,扩建了坊镇中心卫生院门诊楼。投资300万元,完成镇政府办公楼建设,改善了机关办公条件,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设有财政服务、综治维稳、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经济发展6个服务窗口。全镇建成了14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安装配套体育健身器材70套,成立了18个农村书屋,藏书77000册,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初步实现全镇覆盖,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善,城镇载体功能得到提升。
(二)重点项目建设
1、翊东现代城建设
2011年,为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步伐,鼓励农民进城镇,我们在全县率先建设镇区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坊镇翊东现代城。该项目占地90亩,总投资1.2亿元,规划建设24栋多层商住楼,其中居民住
宅680户,商铺180户,总建筑面积91000平方米,幼儿园、休闲广场、商业街区、社区医院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小区建设分3期进行,工期5年。截止目前,一期四栋3#、5#、7#、9#楼已完成投资300万元,灰土填埋基础工作已完成,预计6月底可建成三层。
2、城镇排水管网改造工程
为了提升城镇功能,坊镇实施了坊镇城镇管网改造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铺设排水管网8.2公里【镇区(双80管)
3.6公里,镇区外(单120管)4.6公里】,铺设供水管道2公里。截至目前,工程已完成投资800万元,镇区外施工已结束,街道施工正在紧张进行,预计7月底全面竣工。
3、商贸流通园建设(天联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合阳天联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位于坊镇坊南村,该项目占地面积224亩,主建设包括交易大厅、交易大楼、检测中心,粮库、粮食交易营业房、机械大棚、气调库、机房、农副产品及交易市场,总建筑面积43418平方米。项目概算总投资1.04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三年:2011年10月底完成项目立项、征地、勘察、设计及项目招投标等前期工作;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完成场地平整工作,基础设施施工开始;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完成土建工程;2013年6月至2013年11月完成设备订购及采购工作;2014年3月至2014年6月完成水电及设备安装工作;2014年7月至2014年10月完成室外道路、停车场及绿化等配套工程。合阳天联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成后,将拓宽坊镇乃至全县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销售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
展。
二、主要做法:
(一)以规划为龙头,引领城镇化建设。规划做为城镇建设的灵魂和龙头,在城镇化建设中,坊镇坚持强化规划编制工作,不断完善小城镇建设远景规划,让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形成以规划为指导,以产业为支撑,让规划统领城镇化建设的格局,快速健康地推进镇域城镇化进程。
(二)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城镇载体功能。城镇化做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必须提高城镇的载体能力。完善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使人口和经济活动迅速向城镇集聚,使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与此同时,城镇规模也不断扩大,工企业进驻,逐步进入工业化社会,壮大镇域经济,实现城镇化目标。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促进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在城镇建设中,坊镇坚持“管住规划,放活实施主体”的原则,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树立“经费保运转,融资促发展”理念,努力缓解城镇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促进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
(四)抢抓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以“陕西东大门建设”为契机,围绕县委县政府“三区建设”重点工作,制定了《坊镇加快小城镇发展实施意见》,成立了 “坊镇小城镇建设监督管理与环境保障领导小组”,坚持“以点(翊东现代城)为主、点线(合洽路沿线)连接,全面(全镇)推动”原则,打造县城副中心骨架。
三、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城镇的基础设施城镇的承载功能、服务功能和文明程度。然而,乡镇经费有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集
渠道又比较单一,市场融资机制还不健全,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导致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镇建设发展缓慢,发展水平不高。
2、城镇规模偏小,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坊镇总人口6.2万人,但是集镇常住人口只有1.4万人,加之,群众在思想上还是注重向县城中心集聚,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偏低,使坊镇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影响。并且坊镇位于合洽路沿线,过境公路既是城镇的主要交通道路,也是小城镇的主要街道,即“马路市场”,使得公路两侧商业服务业集中、行人密集、交通拥挤、秩序混乱,这种轴向开发模式,使城镇不断沿公路纵向发展,而横向不足,导致城镇布局单
一、功能不全、档次不高。
3、规划宣传不够深入,管理相对滞后。虽然已经编制了建设规划,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多数群众对规划不了解,没有依规依法建设的意识。加之,规划管理与实际结合不密切,无法满足镇域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需要。
4、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坊镇在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除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外,还存在一些政策和体制性障碍,例如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实现了小城镇建设,农民转变为居民,能否享受到完备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等福利措施,还有如何处理转化为居民后的农村土地流转、集体土地建设产权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城镇化的进程。
四、建议
坊镇小城镇建设在服务镇区居民、带动镇域经济发展、辐射周边乡镇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坊镇的小城镇建设才刚刚起步,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作为全县乡镇小城镇建设的示范工程,坊镇小城镇建设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针对坊镇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规划编制工作。希望在住建局的科学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编制,制定详实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产业规划,形成覆盖全镇的规划体系,以科学的规划来指导城镇化建设工作。二是项目申报。小城镇建设要有序发展,离不开项目支撑。希望经发局多提供政策信息,为我们争取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三是资金扶持。小城镇建设是一项庞大的民生工程,财政的大力支持,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条件。希望财政部门能够加大倾斜力度,支持小城镇建设发展。四是社区服务。完善的社区服务是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建议民政部门为我们争取城镇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使养老托幼、物业管理、家政服务、食品配送、修理服务等便民利民服务项目逐步进入社区,方便了社区居民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五是完善土地利用和管理。实现土地出让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立足实际,扩大建设用地指标;放活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农民转让承包使用权,允许进城农民用原宅基地按一定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除此外,要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要环保局、交通局、林业局、电力局、水务局、电信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形成全面加快城镇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合力。
第二篇:小城镇建设 调研报告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穆棱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建设小城镇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穆棱市抢抓牡丹江市被列为全省城乡统筹示范市的有利机遇,科学规划实施“大城(镇)大村”战略,深入推进“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中心村社区化、农民居民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有效促进了城乡统筹、协调、快速发展。
一、坚持基础先行,完善配套建设。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富规划穷建设”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城乡,突出特色,完善基础配套,打造城镇新形象。一是加强市政工程建设。逐年加大对市政建设的投入力度,先后实施一批市政重点建设工程。改造主次干道12条,铺装市区100条巷道沥青路面。新建广场10余处。启动了“七路四园两廊一广场”工程,实施城市“南移西拓”,城市框架逐渐拉开。二是实施“大城(镇)大村”战略。按照“内需拉动、招商带动、开放牵动、创新驱动”方针,全面推进“大城(镇)大村”战略,将工业园区、产业项目与现代服务业、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突出产业支撑和中心城镇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扩域、增容、升级”。提出了整镇推进、示范带动,建设示范新村的构想。通过建设示范
二是抓紧招商引资。穆棱市紧紧抓住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这一主线,在全市领导干部中倡导“三个三分之一”工作法,努力打造一支精锐的专业招商队伍,实现了从“全民化”撒网式招商到“职业化”定点、定向招商的转变,坚持“产业招商”、“链条招商”,较好地促进了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是创优商务环境。成立了基础设施建设城投公司、融资公司、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及经济担保公司,拓展融资渠道,宽松融资环境,降低融资门槛,创新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启动了大豆批发市场、东北山货大市场、木制品交易市场等要素市场建设;开通了对俄客货运输线路,引进了铁海联运大连内陆港项目,大幅度提高本地区物流集散能力,为企业搭建起交易平台。
三、出台保障政策,突破移民瓶颈。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鼓励农民转户进城,始终是各地推进小城镇建设中的难题。在促进农民转户进城工作中,穆棱市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一是创新移民途径。为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穆棱市探索了农民用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承包地换社保等途径,解决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实现农民到居民的转变。二是出台优惠政策。为进一步鼓励农民变居民,出台了《穆棱市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和鼓励农民进城就业暂行办法》。制定了“一放宽、五保留、六保障”优惠政策,即放宽户籍管理政策;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经营收益权和农村计划生育
当前,林甸正在打造国际温泉名城的征程中戮力前行,应抓住产业支撑、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做好改革配套三个关键,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依托乳、肉、豆、米、薯、菜、苇、水等优势资源,培育和招引加工制造企业,发展特色旅游和优质服务,搭建起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以农民转户进城为重点,吸引农民向城镇集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同时完善户籍、就业、养老、保险等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城建、道路、绿化、美化等公共和基础设施建设,多轮驱动,加速推进林甸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三篇:小城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我镇小城镇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逐步跟上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要做到城乡一体化,我们还要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
一、城镇现状
合村并组后,镇区人口从原有3000人增加到现有的近6000人,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城区始终在两纵四横二老环绕的道路框架内发展,98年平垸行洪移民建镇以来,我镇城区框架基本没有扩大过,致使很多应有的城镇基础功能设施无处建设,对群众生产生活形成极大影响,也给我镇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二、存在问题
1、城镇规划严重滞后。
在城镇规划方面,还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2010年编制了城镇总体规划,确没有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致使镇内部工业、商业、住宅等各功能区分布不合理,混杂现象普遍,没有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造成镇区公厕紧缺,停车位严重不足,没有公共停车场,导致街道车辆无处可去,到处乱停乱放阻碍交通。
2、镇区街道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较为强烈。我镇主要街道商铺较多,由于以前有过无序管理状态,街道房屋建设一段时期内存在任其自由发展的现象。同时,商铺招牌也存在颜色各异、随意搭建等问题,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等问题相继出现。原有镇区规划未能及时满足城镇建设发展需要,缺乏城镇建设体系系统规划,现有的规划设计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情况日益凸显。突出表现就是在建筑风格的运用杂乱无章,建筑的整体风格和周边的环境不协调,缺乏美感,同时建筑房屋还出现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影响我镇形象,无法满足城镇建设发展需要。
3、资金问题成建设瓶颈。
因地方财力来源有限,缺乏稳定的财政投入,一旦决定某一个项目开工建设,就不得不四处化缘,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镇需要。如真武大道的建设,从规划到现在才建设不到工程量的50%;一直想做而又没有做的恒师路口肠梗阻问题也觉得财力压头。
4、土地利用不当。
我镇目前的房屋建设多沿街而建,呈现商贸和居家相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家庭的住房用地面积严重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从面积来看已经超出了单纯住房的需要。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土地面积将会越来越少。土地是发展小城镇建设的载体。土地利用与管理问题,是当前小城镇建设中所遇到的一大难题。现在普遍存在着土地浪费、无序扩张、规划面积过大、建筑层太低等问题。
二、对策措施
1、有序引导,全民参与建设。
要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对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动员全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改善人居环境,科学设计与依法管护相结合。合理布置各项配套设施,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横幅、宣传册等形式,引导居民良好的生活方式。
2、因势利导,聚人气旺城镇。
借助上车湾历史典故,唱好三国文化旅游、打造红色旅游加道教圣地修身养性品牌、江豚保护区玩露营观朝霞看江豚逐日。延长游客在上车湾镇境内流连时间,达到聚集人气拉动消费兴旺城镇的目的。
3、完善规划,有规可循求发展。
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让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有规可依。详细确定规划地区各类用地的界线和适用范围、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的控制指标;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建的建筑类型。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各级支路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及标高。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细则,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和图纸。让城建管理有章可依。
第四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闵桥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摘要: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村小城镇的发展相辅相成,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小城镇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中,应把小城镇的城市化建设作为我们当今工作中的主题,为进一步促进我省小城镇又快又好的发展,更好的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本文就闵桥镇小城镇发展状况进行调研。
关键字:小城镇建设;农村经济
一、闵桥镇小城镇整体概况
(一)闵桥镇地理概况
闵桥镇位于江苏金湖县境东南部。东部、南部濒高邮湖,西界淮河入江水道,北界范坝河,连塔集镇。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末,相传为尧的故里。清代属高邮县昌平乡。民国年间,为高邮县第八区。
1958年4月改属宝应县。同年9月成立闵桥人民公社。1984年析出横桥乡。2000年3月,撤乡并镇,兼并横桥乡。现辖闵桥、双庙、药王、太平、施尖、甫坝、金桥、小桥、横桥9个村及古镇、庙沟2个居委会。全镇73个村民联组,8352户,23241人口(非农业人口4825人)。
总面积65.83平方公里,耕地2594公顷,水面733公顷。政府驻闵桥集镇,在县城东南25公里处,镇区水陆交通便利,金闵公路与盐金国防公路短距相接,水路直达高邮市。
(二)闵桥镇人文、环境、特色
闵桥镇文化独特,民风淳朴。深受吴楚文化、齐鲁文化和运河文化多影响,文化底蕴厚实,文化风格独特,境内颇有特色的“湖城文化”正在兴起,闵桥人生于多重文化之中,长于江淮河湖之旁,享受水的恩泽,感情真挚,从善如流。
风光秀美、恬静怡然。天然雕饰的水乡风光,造就了闵桥独特的旅游景观,连续九届中国金湖荷花美食节的成功举办,使闵桥万亩荷花荡已经成为一个全国知名的旅游景区。作为国家AA级生态旅游景区的荷花荡,已成为闵桥扩大对外宣传的一张精美名片。
闵桥镇地杰水灵,物产富饶。具有典型的水乡特色,水乡闵桥土地肥美,资源丰富境内地长稻麦豆谷、树结桃梨果枣、水生菱藕芡实,水产业和三禽养殖发展迅猛,除八大家鱼系列外,银鱼、鳝鱼、龙虾、甲鱼、螃蟹也是这里的特产,满湖丰饶,尽显水乡物美。
(三)村镇建设管理机构概况
金湖县闵桥镇建设管理服务所,其业务范围是规划建设管理,闵桥镇政府,对城市的街道,广场,市场,建筑等进行管理,其职责范围很广。
(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闵桥镇区水陆交通便利,发展“网状交织、轴向拓展”的交通线网形态,金闵公路与盐金国防公路短距相接,水路直达高邮市。镇境为沿湖圩区,三面环湖,地势平坦,灌溉方便,地面高4.2~6.8米,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劳力充裕,集约化生产水平高。
镇委在镇区广泛开展全民绿化工程,通过拆墙透绿、拆违建绿、植树造林、道路绿化等措施,让环境有没起来,十里荷香、碧叶连天的万亩荷花荡似的闵桥镇更加富有灵气。
闵桥还在镇区主要道路两侧添置垃圾箱、果壳厢,对原有的垃圾运输车全部维修一新,且已全部投入使用,环境的改善和卫生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镇区市容清洁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并已达到省级卫生镇标准。被市政府授予“淮安市信用镇”、“淮安市绿色乡镇”称号。
全镇有初级中学2所,完小3所,幼儿园2所,成校1所。初中阶段入学率达100%,在校学生辍学率仅为0.5%,毕业年级毕业率达100%。
闵桥镇卫生院,福利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心让全镇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五)经济概况
近几年,闵桥镇不断强化小城镇建设和荷花荡生态旅游建设,做美两张名片。从而有力提升闵桥对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此吸引人气,聚集财气。2009年,镇财政收入、全部工业开票销售分别居全县乡镇第二,工业集中区名列全市乡镇30强。
该镇还利用本地在外打工农民中涌现的人才优势,大力实施引凤还巢战略。动员鼓励本镇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发展,扩大招商成果。去年,该镇完成招商引资5000万元项目1个,3000万元项目2个,外资项目1个。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093万元,实现到账外资200万美元,占任务300万美元的67%,位于全县乡镇前列。
2009年,该镇围绕荷藕产业,通过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成立藕业合作社,为藕农提供生产、销售、加工一条龙服务。通过招商引进荷藕加工企业3家,主要从事切片藕、糯米藕、袋装藕、莲藕汁、荷叶茶、荷花茶、莲芯茶等系列藕产品深加工。荷藕加工企业年消化藕农鲜藕4500吨,占全镇荷藕产量的40%。
“工业强镇”是闵桥镇党委政府确定的富民富财政重要战略。该镇注重发挥工业优势,积极放大工业引领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采取得力措施,把小企业发展成大企业,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用滚雪球的方式,不断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该镇还通过建好工业集中区这个载体,筑巢引凤,为企业发展搭建平台。该镇工业集中区拥有大大小小的企业100多家,仅去年就净增列统企业7家。其中纯工业企业有80多家,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有21家,初步形成仪器、服装玩具、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主导工业产业,连续2年荣膺全市乡镇工业集中区30强称号。2009年全镇实现全部工业开票销售9.4亿元,同比增长47.2%。工业经济增长速度的快速飙升,为财政增长孕育丰厚的新增长点,连续3年实现财政翻番。2009年该镇实现财政收入6536万元,增长60.9%;同比增收3328万元,增长104%,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2009农村经济“十强乡镇”称号。
在肯定闵桥镇成绩的同时,也看到闵桥镇发展的很懂不足之处。
二、闵桥镇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
第一,以荷花荡为核心的旅游业仍不完善
到目前为止,闵桥镇的乡村旅游业仍有很多不完备之处。由于每年荷花盛开正逢金湖雨季,降雨天气给各地游客的观光旅游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同时,旅游高峰期车辆进出交通拥堵,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二,乡镇工业发展基础薄弱,缺乏相应数量的劳动力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 一直以来,闵桥镇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部分外地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进入该镇。但是,到目前为止,乡镇工业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而与之相反的是,闵桥镇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已经去如苏南,广东一带打工,根据资料显示,闵桥镇应有人口约为25000人,而实际居住人口为17000,并且他们中的大部分为中老年,上学儿童和失去劳动力的人们。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很多企业都由于缺少劳动力的问题而不能有进一步发展,从而也限制了闵桥镇工业的发展。
第三,当地急需各类人才填补行政生产等工作的空白
目前,闵桥镇也面临着很多城镇发展面临的相同问题——人才问题。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如今的闵桥镇也急需注入新鲜血液,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行政单位需要管理人才的加入来推进改革,企事业单位需要技术人才的加入提高产量。只有抓住了人才,才能在以后的竞争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闵桥镇应当重视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工作,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推进改革,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
三、闵桥镇未来发展建议
(一)完善旅游业,创建自己特色
旅游景点荷花荡的发展,能够极大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首先应该新建一个占停车场,解决旅游高峰期车辆进出交通拥堵问题,再者,为了方便游客住宿吃饭,旅游景区应当新建一批餐饮服务场所,并在此过程中力求创新做出自己的特色,建设如渔家乐,农家乐此类设施,让旅客能真正感受到水乡的特色,体味渔家风情。只有在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创建自己的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让闵桥镇的旅游业持久不衰。
(二)加快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的步伐
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特点应与农村人口转移相呼应,小城镇基础建设中对简单劳动力的客观要求与农村人口能力水平之间的协调,为转移的农村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小城镇建设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提高了农民的自身素质和生活水平,也为农村外出打工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并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转移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加速了小城镇的基础建设。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在一个时期内将呈加速发展态势,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引起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将有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缩小城乡差别是大势所趋。作为这一系列变化外在表象的农村人口流动,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最为敏感的因素,从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引进科技和人才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原本是当地发展龙头的仪表厂在年体制改革后经济效益就逐年递减,甚至出现了一些相关企业已经破产的情况。出现这种状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改革体系不完善。由于仪表厂是闵桥镇最早的企业之一,其设备技术等方面都比较落后,因此一旦失去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同时企业自身又不着力于人员结构优化和设备技术升级,它必定会在市场经济中遭到淘汰。为了让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与不败之地,首先应当引进相关先进技术和人才,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应当适当裁剪员工,以减少工资支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先进技术,才能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获得胜利。
参考文献
[1]牛德林,徐灵.积极发展小城镇是加速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选择.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1.[2]张常明.加强新型农民培养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农村建设,2006.8.[3]惠国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商业经济,2006.12.
第五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123
鹤壁市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一、我市小城镇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鹤壁市共有25个乡镇,其中建制镇13个,国家重点镇3个,分别为浚县城关镇、淇县朝歌镇、高村镇,省重点镇3个,分别为浚县善堂镇、淇县高村镇、淇滨区庞村镇,建制镇率为52%,市域城镇密度5.59个/千平方公里,建制镇率为52%。全市城镇化水平为4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我市小城镇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小城镇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规划布局逐步规范合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功能逐步配套完善,小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能力逐步增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城镇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建制镇数量由九十年代初的1个发展到13个,镇区面积(不含县城)达到18.7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由0.3万人增加到13万人,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二)规划编制更加科学,小城镇管理进一步加强。全面完成了第二轮村镇规划修编工作,新一轮村镇规划修编工作正在进行,省重点镇庞村镇的总体规划由广东中山大学编制,并通过了省、市、县三级技术评审,高村、善堂、钜桥、王庄、庙口等镇规划基本完成。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工作也得到了加强,各镇都初步建立健全了管理机构,成立了管理队伍,积极依法管理,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章建筑,促进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三)试点镇建设取得成效。我们采取了典型引路,试点带动的工作方法,选择了一些经济基础较好,有一定优势的镇进行扶持,如浚县善堂、钜桥、淇县的高村、淇滨区的庞村等,由于工作扎实,措施得力,这几个镇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善堂镇以建设花生、红枣批发市场为龙头,带动了全镇其他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被省建设厅评为“中州名镇”,列为建设部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全国重点镇。钜桥镇充分利用交通和区位优势,逐步建设成为新市区的卫星城镇。高村镇以发展畜牧业为龙头,带动了其它行业的迅速发展。
(四)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配套,城镇居民的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大大改善。
但是,我市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工作抓的不够得力;二是全市小城镇建设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小,不能很好地发挥经济支撑,产业带动的作用。三是规划建设管理相对薄弱,已批准规划的执行情况较差,存在不按规划使用土地和进行建设的现象;三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总体水平低、方式落后,建筑式样单调,小城镇沿道路呈带状发展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整体功能较弱;四是基层管理机构薄弱,管理水平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五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小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整体功能较弱等等。以上的问题和不足,已经制约了我市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引起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建议
(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确定科学的小城镇发展战略。我市范围不大,总人口不多,25个乡镇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发展程度各有特点,所以对小城镇建设不能等同要求,同步发展,否则,势必会造成投入不足,人口分散,互相制约,都难以形成规模的局面。从全市来看,新区要发展,山城、鹤山及两县城等要发展,如何准确把握小城镇定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调研组认为,发展小城镇应从全市城镇化发展的大局出发,突出发展重点,立足产业特色,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聚集效应,保持小城镇均衡布局,稳步发展。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11个乡有7个撤乡建镇,乡减少为4个,小城镇容纳人口达到18万人,达到全市城镇人口的20%,将我市的城镇化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7个百分点,达到45%以上。小城镇财政和人均收入有较大的提高,重点镇建设各项指标高于一般镇水平,力争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将基础较好的小城镇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具体目标是:淇县的庙口乡,山城区的石林乡,淇县的西岗乡撤乡建镇,并要和浚县的屯子镇、卫贤镇,淇滨区的大河涧镇升为重点建制镇。淇滨区的大赉店镇、庞村镇,淇县的高村镇,浚县的钜桥镇紧临淇滨新区,要借助区位优势形成各自特色,待条件成熟后,撤镇建立办事处。山城区的鹿楼乡、鹤山区的鹤壁集乡待条件成熟后改为办事处。淇县的北阳镇要依托云梦山风景区,形成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商贸型城镇;浚县的屯子镇具有悠久的石刻工艺,要借助于这一优势发展为综合性城镇;淇滨区大河涧乡要依托盘石头水库和金属镁发展成我市西部集旅游和工矿开发为一体的综合型城镇。浚县的善堂镇、新镇镇要利用辐射范围广、人口多、经济条件较好的优势,发展建设成小城市。适时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调整行政区划,逐步解决乡镇规模过小问题。2004年,浚县的城关镇、淇县的朝歌镇改为办事处。
(二)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特色建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项目建设激活小城镇经济,产业发展增强小城镇活力,特色建镇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各乡镇,特别是重点镇应因势利导,发挥优势,及时把规划项目化,把城镇规划落实到项目之中,通过项目建设实施城镇规划。要通过重大项目、集群项目形成支柱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农村人口,壮大城镇规模。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引进资金和项目,把乡、镇、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吸引到小城镇来,形成聚集效应。小城镇要合理确定适应本地发展的工业类型和项目,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推动乡镇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发展。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增强小城镇经济实力。要搞活市场流通,加快小城镇各类市场的建设。按照商品资源状况、商品流通规律和小城镇的特点,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农产品、小商品交易批发市场和综合贸易市场,积极发展商品流通、信息、咨询、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等第三产业。通过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配套服务。
(三)深化改革,放宽政策,增强小城镇发展活力
1、深化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带资金到城镇建房、买房落户,办厂经商。凡在小城镇有固定住所、有可靠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对在小城镇落户的农民,不收取城镇增容费或其他类似费用,对进镇落户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也可允许依法转让经营。
2、深化小城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独立的镇级财税机构,实行预决算制度。应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合理确定小城镇收支基数,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小城镇综合财力。同时,对在小城镇新办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要按国家规定给予税收及行政性收费优惠政策。3、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妥善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小城镇的土地使用应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出让、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原则,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与小城镇建设规划相衔接,为今后小城镇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要规范土地市场,逐步实行小城镇建设土地有偿使用制。小城镇建设用地依据建设规划选址,由土地部门依法报批。要根据每年的耕地转用计划,安排一定指标作为小城镇建设启动用地。考虑到我市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市级土地管理部门要适当下放审批权限,对一定限额内的小城镇建设用地审批可由各县负责,并报市级土地管理部门备案,对小城镇的道路和绿化用地,可先占用后办理征地手续。要采取多种形式盘活土地资产,同时,要通过挖潜,改造旧镇区,积极开展迁村并点、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等项工作,真正做到既节约土地,又能促进小城镇建设。
4、深化小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更多更好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市政府决定,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小城镇建设,各县区也要按照一定比例拿出相应的配套资金,专项用于小城镇建设。二是各级金融部门今年内要安排部分专项贷款扶持小城镇建设,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启动资金。三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实行独资、合资、股份制、转让基础设施经营权等方式,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参与小城镇住宅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可采取股份合作等融资方式多方筹集小城镇基础设
施建设资金,实行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有偿使用、滚动发展,为建设小城镇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四)统一规划,建管并重,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1、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规划指导。小城镇建设必须真正把规划放在首位,一方面加快规划编制,一方面加强规划管理和执法。规划编制要把握几个原则:一是规划要有超前性,起点一定要高。二是要保持连续性,贯彻“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思想。三是规划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四是规划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切忌千篇一律。应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对规划的实施管理一定要严格,规划需要调整的,要按照程序进行审批。要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规划指导,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各乡镇应因地制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步实施,要建一片,成一片,提高投资效益,不得盲目拉大城镇框架。同时,要严格规划执法,对不遵守规划的建设行为一定要认真查处。
2、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市场、对外交通要优先发展,园林绿化要和道路建设同步进行,供气、供热和污水治理等要统筹规划,力争同步配套建设。要抓住国家对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的机遇,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公路部门对过镇公路要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城市道路的标准,同时修建排水、交通护栏、绿化等设施。电信部门要积极支持小城镇邮政、电讯事业发展。各重点镇应发挥示范作用,加快道路、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搞好镇政府、司法机构、商贸中心以及旅游点等重点建设,树立小城镇整体形象。
3、搞好小城镇住宅建设。小城镇住宅建设主要是以集资建房或个人建房为主,鼓励成立建房合作社,统筹资金,统一征用土地,并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进行建设。有条件的应搞好房地产开发,促进商品房建设。要贯彻“紧凑、合理、适用、安全”和节约用地的原则,提倡建多层单元公寓和商业住宅楼房。主要街道还要特别重视居住环境和街景设计。建筑从一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不求高大但求各具特色、新颖别致。
4、加强小城镇管理,大力开展创“三优”活动。“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各县区、乡镇应从治理脏、乱、差入手,全面加强城镇管理,着力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搞好优质服务,提高城镇文明程度,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要加强城镇意识的教育,发挥人民群众建设管理城镇的积极性。制定加强小城镇管理的规章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城镇管理规范,把小城镇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五)进一步改革小城镇建设管理体制。目前我市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对全市小城镇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但属非常设机构。2004年3月22日省建设厅在商丘召开全省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推广商丘小城镇建设先进经验。商丘专门成立了市小城镇建设办公室,规格副县级,配备人员十五名。商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市委书记刘满仓到会讲话,表示将把小城镇办升格为正县级机构。根据商丘经验,可在市建委内部成立副县级规格的小城镇建设发展办公室,协调市直有关部门开展工作。市、县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增加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贴息及以奖代补资金。对省重点镇,要按照《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精神,赋予县级管理权限。为保持各镇建设发展的连续性,对乡镇干部要相对稳定,对小城镇建设成绩突出的乡镇主要领导可享受副县级别。要建立健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重点镇要设建设办公室,一般乡镇要有专职人员。同时,要注意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为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