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善治工程情况调研报告x
乡村善治工程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巩固党在藏区的执政基础,认真落实中央治藏方略和省委藏区工作思路,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州委决定迅速在全州推行乡村善治工程。乡村善治的目标是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特点,更加完善有效、多元共治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基础,村民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乡村自治做好了,就能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法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保障,乡村治理必须实现法治化,自治只有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才能有法可依,有条不紊;德治则是乡村治理的支撑,有利于提升自治与法治的效能,提高乡村治理的水平和质量。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相互衔接和补充,最终实现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由于乡村善治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举措,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亮点,但难免会出现偏差,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我分别到县、县、红原县、若尔盖县四县进行调研。
一、调研总体情况 此次调研的4个县均地处川、甘、青三省交汇处,幅员面积共3.61万平方米,占全州总面积 42.8%。辖 59 个乡镇、3 个牧场、273 个行政村、11 个社区居委会。有藏、汉、回等民族 24 万人,占全州总人口数 25%。共有各级党组织 709 个,其中:基层党委 74 个(含乡镇党委 59 个、3 个牧场党委),基层党支部 635 个(村党支部 273 个、社区党支部 11 个)。目前,共有党员 14499 人,少数民族党员 11614 人、占 80%;妇女党员 3315 人、占 23%,农牧民党员 6543 人、占45%。先进村63个、一般村181个、后进村29个,发展农村集体经济84个,成立专业合作社 368 个。
bhjNQRxtPN1WwgsB8DGGSwoUmkPx0odhYg6fnJ9eYvQHaRdaT5yrYVMETorv2ZtrzJYf9cepusImGGKu7EEUQMj3usmYhDbY2o7rTY1GR8XwdpYcEXonlyBNqVKGQf7QgJkhzjB8CX3HONP5u9kkfODtNk1YdlQB17fu4GDklfLnvTYC5FcHVMAs5RteiDVh7sFHxl1N。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乡村自治方面主要问题及原因:一是农村管理体制机制落后。主要表现在农牧民群众办事不能一次性在村上或者乡镇办理完毕,增加农牧民群众办事成本;农牧民群众大多不认识汉文,办事终端没有藏文提示,增加了办事难度等。二是村民自治机制没有得到落实。主要表现在村务监督委员会形同虚设,两务公开不按时按要求,村民议事会、村民代表会形式多于内容等等。三是没有组建红白喜事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偷会等有益组织。这些有益组织未组建,致使我们“四好村”建设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好习惯、好风气”建设推进缓慢。乡村德治方面主要问题及原因:一是受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束缚,妇女地位低下。比如不同程度存在“钻帐篷”、“爬墙墙”等走婚陋习,致使“单亲家庭”存在;二是感恩意识不强。长期受宗教意识的影响,农牧民群众对寺庙僧侣奉如神明,而对党委、政府的惠民政策泰然处之,不存感恩之心,不怀抱恩之情;三是文化阵地作用发挥不够。主要表现在农家书屋、娱乐设施、健身器材形同虚设,广播站、文化室没有发挥作用。乡村法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是“乡霸”、“村霸”在少数地方存在。他们控制境内资源,强买强卖;他们纠集无知人员,阻工扰民;二是宗教影响社会事务管理的现象还未根除。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全民信教的草地县民众对寺庙的盲从依然存在;三是乡村干部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脱贫攻坚的压力之下,部分村干部处理问题简单粗暴,不依法依归推进工作,只求完成任务而不求任务质量等。XiziM5zSTCgcfDm3No4DkkcuATjkogZDk6gGAJRmKn7hu3ySTa1BgRtC54ISLeuCCDS9nFt3xITXdVZwlqrdfontCDBv1YAwSvERbovdHX4yXvpa5bxkMgmefpwJ4X2y7n4Hh8lWVewijPv6erqQqfJC8pCMSM9JVvqArHSWQBpyJ4UqTqvDxb8SDszRwz494MmOpUFw。
三、乡村善治的建议 (一)乡村善治必须要求基层善政。对农牧民来说,“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的领导放在树立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首位,着力构建“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服务群众有能力”的村级党组织班子。畅通村后备干部培养渠道,严把政治关,注重从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人、优秀青年农牧民、复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中发现优秀人才,作为村两委会班子后备人选进行重点培养。(二)乡村善治必须全面推动乡村依法治理
进程。深入实施“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依法查处阻工扰民、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突出问题,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和非法宗教活动、境外渗透活动,依法制止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管理、滥塑宗教造像等问题。强化乡村干部的法制观念、法治为民意识,将各项涉农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深化“以戒管僧”工作,持续推进重点寺庙集中整治,坚持法律法规和戒律教规双管齐下对僧尼进行教育,使其法律和信仰同时入脑人心。通过有重点多形式的普法宣传,进一步提高村干部、群众和僧尼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其积极参与村务管理,自觉守法并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高度重视村干部和党员学法用法,建立村干部学习制度,征订各类涉法书籍,设立法律书柜,为村干部学习法律知识创造条件,村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要有明显提高。组织具有文艺专长的村民编制法制文艺节目,使村民和僧尼办事依法、遇事靠法、平时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同时引导广大宗教教职人员爱国爱教、守法持戒,维护宗教正常秩序,推动宗教活动健康发展,促进全县和谐稳定、长治久安。村里重大决策和重大事务都要请司法工作者参与,以保障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确保实现“无黑恶、无毒害、无赌博、无刑事犯罪、无治安案件、无邪教、无群体性事件、无重大安全事故”的“八无”目标。(三)乡村善治必须全面提升基层明主管理能力。创新农村管理体制机制,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服务平台,运用网络手段逐步完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加快推进村规民约全覆盖,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完善“一定两议三监督”村务公开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制度,注重发挥新乡贤积极作用,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加强群众自治组织的领导,以党组织引领发展红白喜事理事会和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等有益组织,规范管理农村公益慈善类、农村服务类社会
组织,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维护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别法人地位和权利。(四)乡村善治必须全面构建乡村社会新型道德规范。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感恩奋进教育主题活动,联系实际以“知恩感恩报恩爱党爱国爱家”为主题开展感恩文化活动。组建村民文体队伍,举行农闲运动会,开办节日联欢会,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深入推进“孝善和俭”道德模范活动,加大乡村道德模范典型事迹宣传力度。深化推进文明村镇建设。制定农村村规民约,提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爱护环境、遵纪守法的文明风气,以贫困弱势群体作为帮扶的重点,广泛开展扶贫献爱心活动。积极开展“五美”文明家庭、“五美”文明村寨评选活动,塑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大力开展农村综合环境卫生教育活动,美化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村民居住条件,让农民住得安心、活得开心。构建特色乡土文明,加大对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本土文化,开办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打动人心的优秀电视节目,不断丰富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村广播站,利用好各村的文化院坝和文化活动室,添置健身器材,增设娱乐设施,创建好村民集体活动场所。要提升农牧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增添对农民生产生活有用的书籍,组织农民在空闲时间到农家书屋阅读书籍,增长见识。要有计划地对群众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增强群众的民族情怀,以此激发村民互帮互助互亲互爱的热情,增强他们之间的亲近感和友谊情,让美丽乡村处处洋溢着浓厚的乡情和记得住的乡愁。提高干部的精神境界,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的带头作用,采用党员干部带头的方式,组织村党员干部学政策、学科技、学法律,提高基层干部自身素质,提高党员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振兴乡村、发扬文明乡风。乡村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环节。乡村治理的好坏不仅决定着乡村
社会的发展、繁荣和稳定,也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因此,贯彻落实乡村善治工程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创新动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相信在州委的坚强领导下,州乡村善治工程一定会走在全国民族地区的前列,一定会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充不竭的动力,一定会为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9BuYsSy9cNO2bPRa4lYwgEJ2Q6p8K3rNl78o6wSPICljTtpPGAgOixuuSr7msqo8m1G4Ht4ys8NEip8nGAraNDuODDwEowniddXSMl7dwIlaJPcsjKGRYdkIwSq4Xp9WKvr5rgBlseE5hk5Or3lEPvjZSelTV3g6yppdo6029kpKyfrcNBCT4v6fcrdcVHqoXyxSURqk。
第二篇:乡村善治决定乡村振兴的成败
乡村善治决定乡村振兴的成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也展开新的篇章。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指出了七个方面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就是路径之一。那么,乡村治理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乡村善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究竟何在?如何才能走好这条道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进行了专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时代的升级版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又专门部署,怎么看待这一重大谋划和安排?Q&A魏后凯: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又对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系统阐述,这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使命与情怀。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广大的农民、广阔的农村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在积极探索如何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如何让农村变得更加美好。革命战争年代的土地革命是这样,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这样,改革开放时期也是这样,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更应该是这样。乡村振兴的源头可追溯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党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使新农村建设较之以往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和更全面的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谈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就是最大的不平衡,农村发展的不充分就是最大的不充分。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称得上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升级版。破解新时代的新矛盾,首先要把农村这块短板补齐,这样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首先要弄清善治是怎么回事记者:2017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七方面的振兴发展路径,其中强调“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其内在意蕴何在?Q&A魏后凯: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的20字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对比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就不难发现,“治理有效”是针对过去的“管理民主”提出来的。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又明确提出“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并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具体路径之一。乡村振兴是一个大战略,是一个综合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七个方面的振兴路径系统完备,环环相扣,而乡村治理在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作用十分凸显,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和制度基础。不论是重塑城乡关系,还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论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促进绿色发展;不论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还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这些都离不开乡村治理,而乡村治理又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作用。中国人多地少,农村人地矛盾突出,2015年两公顷以下的小规模农户占96%,所以乡村治理必须立足国情特点,走中国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记者:我国乡村治理一直都在进行,为什么现在提出要创新?怎样才叫达到了“乡村善治”?Q&A魏后凯:近20年来,关于乡村治理,我国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必须正视的是,除了理论上的探索需要深入推进外,在乡村治理的实践中,我们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深化完善的问题,比如:乡村治理的顶层设计不完善,缺乏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乡镇债务沉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导致城乡差距较大;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各治理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加剧,群众参与不足;宗族势力对乡村治理干扰严重,影响了乡村的和谐稳定;农村“空心村”“三留守”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等等。这都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乡村治理体系的创新,否则,就会影响乡村的整体振兴,农村这块短板就会越来越短,就会拖现代化建设的后腿。要弄懂乡村善治的含义,首先要弄清善治是怎么回事。善治这一概念早在中国古代社会就出现了,中国自古就重视善治。早在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就提到“正善治”。汉代的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又对善治二字进行了具体阐述。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善治即等同于善政,主要是指好的政府和相应的好的治理手段。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学术界出现了英文“good governance”新术语,后被翻译成“善治”。1992年,世界银行在《治理与发展》报告中,为推行“善治”开出了四方药:公共部门管理、问责、法治、信息透明。概言之,善治,就是良好的治理。实现乡村善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立足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让广大农民的利益得到充分满足。民主法治是乡村善治的核心内涵,要全面推进并完善基层民主治理和依法治理,建立更加有效、充满活力的新型治理机制。要加强政府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和协同合作,强化信息公开和村民参与,真正让人民当家作主,推动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要推进治理方式和手段的多元化,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必须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记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而且是把党委领导放在首位,这是为什么?Q&A魏后凯:把党委领导放在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首位,这体现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乡村治理,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才能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村村寨寨。目前,一些乡村的基层组织弱化、基本公共服务较差、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环境污染较严重、微腐败不断出现等等,根治这些乱象,首先必须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党委的领导作用。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的空心化、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要避免出现农村凋敝,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依靠强有力的党组织来领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记者: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的各自特点是什么?如何构建三者相结合的治理体系?Q&A魏后凯: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更加完善有效、多元共治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基础,村干部都是农民选出来的,村民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乡村自治做好了,就能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法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保障,乡村治理必须实现法治化,自治只有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才能有法可依,有条不紊。而德治则是乡村治理的支撑,有利于提升自治与法治的效能,提高乡村治理的水平和质量。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相互衔接和补充,方能构成乡村治理的完整体系,才能科学有序推进乡村治理。走乡村善治之路要紧紧抓住“人”记者:乡村治理离不开人。如何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Q&A魏后凯:我以前就谈到过,促进乡村振兴面临三大难题:人才短缺、资金缺乏、农民增收难。人才短缺的瓶颈直接制约着乡村的发展,也将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何解决农村的人才短缺问题?第一,一定要把现有农村各级各类人才稳定好、利用好,要通过提高待遇、提供平台、优化环境等措施,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如镇村干部、种植养殖能手、专业技术人才、农民企业家等。第二,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统计显示,2015年,全国乡村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7年,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8.6%,这显然不利于乡村振兴,要通过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农民教育以及各种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第三,要吸收更多文化水平高的城市人口去农村创新创业。当然,让各类人才和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流向农村,必须要有良好的产业支撑。政府要通过顶层设计,充分挖掘农业的多维功能,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有了产业支撑,再加上转移支付等制度安排,各类人才就会慢慢聚集,一些人力资源就会向农村回流。记者:近些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的财政补贴,提高了村干部的待遇,那么如何才能让财政补贴用在刀刃上,不致浪费或产生微腐败?提高待遇后,如何要求考核村干部?Q&A魏后凯:对于政府的财政补贴怎么用好,要加强监管,通过规范程序、公开透明、村民参与和监督、纪检机关巡察等来解决。提高村干部待遇是大势所趋。提高待遇后怎么提高效能?应该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来解决,这个考评机制不能一刀切,要按照不同地区、不同岗位来进行考核,有一般性的标准,也要有特殊性标准。考评结果要与干部的收入和提拔挂钩。记者:随着乡村振兴大幕开启,城市资源将源源不断流向农村,那么如何才能公平分配这种资源?Q&A魏后凯:这要分两块来说。对于政府的公共资源,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分配,要有详细的规划,要制定严格的标准,按制度进行。对于社会资源,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引导鼓励社会资本积极下乡。除了激励措施,还要有约束机制,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谨防各类主体打着乡村振兴的名义损害农民的利益,切实保护好农民的权益。乡村发现转自:湖北日报(记者 王才忠)
第三篇:铺实乡村善治之路的思考
铺实乡村善治之路的思考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七个具体路径之一。围绕“乡村善治”这一主题,结合农村工作实际,要建立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级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多元融合参与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与共治“四治协同”的乡村治理路子,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坚持“党建”领航,建强基层组织。农村富不富,关键靠支部。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全面建设过硬农村党组织。实施“堡垒工程”。坚持强基固本,对农村基层党支部实行“差异化”管理,通过部署党支部基础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开展示范党支部创建评选,形成基层支部建设“全面达标+示范引领”双驱动工作机制。实施“熔炉工程”。采取定主题、定时间、定考评的方式,全面规范“三会一课”。落实党员积分管理,实行党内外“双评议”机制,对民主评议不合格以及党员积分较低的,设置“整改期”,采取“政教班”集中学习、安排公益任务、每月思想汇报等形式进行考察整改。实施“头雁工程”。实施“好书记培养引领计划”“人才回引计划”“后备干部选育计划”,采取“定量+定性”的方式,评选“乡村振兴人才”,并纳入地方人才库管理。整合资源,对返乡创业人才、致富带头人等给予政策支持,不断健全乡村创业扶持和就业帮扶机制。着眼“自治”参与,推动民主管村。推动基层民主自治,必须构建以现代村规民约体系为核心,村民议事、乡风监督为补充的自治体系。完善村规民约体系。采取村级自查+党委复查+法律审查的方式,全面清理和修改现行村规民约,并以动员会、培训会等方式,进行宣传动员和培训指导,着力规范群众“道德范围内、法律底线外”的言行。健全村民议事方式。在保障村“两委”、村监委会依法履职的基础上,聘请“乡贤能人”组建村民议事会、理事会等符合实际的评议组织,对村民履行村规民约情况进行量化评议。设置“履约表扬项目”,被表扬人员可获得相应奖励和村级项目支持。开展乡风文明监督。成立农村乡风监督委员会,为每个村聘请2-3名乡风监督员,建立红白事登记、节假日民风巡查等制度,着力纠正大操大办、吵嘴扯皮等不良风气。实行“黑名单”制度,对违反乡风文明的情况进行“黑榜”公示,并取消相关人员的公益岗位资格、暂停相应惠民政策等。
紧扣“法治”建设,助力依法治村。加强农村依法治理平台建设,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法治良俗。成立一个“评审团”。结合村级后备干部选育,为每个村培养2-3名法律“明白人”。整合“一村一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等,组建农村法律服务“评审团”。组织“评审团”参与矛盾化解、举办法治讲座、领办法治创建项目等,为依法治村提供队伍支撑。建设一处“服务室”。依托村级党群服务(活动)中心,设立乡村法律服务中心(室),作为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咨询的阵地,并建立健全纠纷登记、维稳协助、矫正帮扶等制度。以“服务中心(室)”为依托,常态化开展“模拟法庭”、农民夜校·法治论坛等活动。推行一套“硬制度”。将党内外法规作为支部“三会一课”、“农民夜校”的规定课程,学法用法情况纳入基层党建目标考核。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实行“评审团”全程“听证”。同时,将村民守法情况纳入村民“履约”评议,强化村民守法意识。
突出“德治”浸润,助推文化兴村。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向上向善乡风民风。晒家风颂传美德。开展“传承好家风”活动,深入挖掘和寻找收集一批积极向上的家风家训和优秀家风故事。通过编印《优秀家风家训》,采取农民夜校“示范课”、社区讲堂等进行宣讲,并在各级党群活动中心设置“家风榜”予以传颂。评先进树立典型。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引导农村结合村民“履约”评议,围绕基层治理热点、难点开展“好儿媳”“脱贫之星”“产业之星”等形式多样的评选表扬,展示清洁之美、秩序之美、人文之美。重德育弘扬正气。依托村级活动阵地、农民夜校,开展“艰苦创业带头脱贫、勤劳致富感恩奋进”教育,引导群众不等不靠、感恩社会。组织文化传承、公益服务等各类型社会组织,开展服务乡村活动。结合地域实际,举办少数民族歌会、建立非遗“传习所”等大力培养文化传承人,促进文化兴村。
聚焦“共治”目标,实现协同治理。创新农村治理多元参与机制,构建多元共治体系。实施“两民融合”行动。随着乡村建设发展,大量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为促进外来“新居民”与本地“原住民”合作共赢,在外来“两新”组织与村级组织间开展组织联建、党员联管、制度联用、发展联谋“四联”为内容的“两民融合”行动,既能激发企业的社会担当,又能锻炼一批乡村振兴骨干。实施“党建网格”行动。结合“城乡党建结对共建”,大力实施“网格化”党建,组织城市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开展联建活动,为城乡党员划分“责任田”,明确责任党员在政策宣传、领办生产项目等方面的任务,并以“党员责任田”为单位,开展卫生评晒等活动。实施“民情恳谈”行动。设置月度“民情恳谈日”,以村为单位,每月定期组织辖区内村民、“两新”组织等,开展“五会”(干部会、党员会、群代会、联社会、分社会),集中收集意见建议,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实现农村基层共管共商共治。
第四篇:关于我县清洁乡村工程调研报告
“清洁乡村”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今年,**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我县在今明两年内完成“风茅路(**至**)、秭兴路(**至**峡口)、**风景区专用路(聚鱼坊至**漂流的起点和终点)、**生态风景区专用路(**至**)”沿线的“清洁乡村”工程。这一要求时
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新发展,笔者于4月23日带领建设局机关、有关乡镇和村的干部前往**县就“清洁乡村”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通过看现场,查资料,听介绍,对**县的做法和经验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一、**县的主要做法
今年,**县整合资源着力推进“远当公路”沿线20公里生态文化走廊建设,连片开展村庄整治,示范推动“清洁工程”。这20公里生态文化走廊纵向辐射鸣凤和花林寺2个镇5个村。我们沿途所见,公路宽阔平坦,路边房屋设计新颖美观,户户门前筑有花坛,园田围有栅栏,排水沟顺畅,每隔一段距离置有垃圾桶和垃圾屋,村容整洁,清爽明快。随便走进哪家农户院落,都见不到垃圾、污水、粪便、畜禽,花草树木点缀其间,生机盎然。村庄后面林木森森,鸟语花香,让人神清气爽,留连忘返。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治路。公路宽阔平坦,畅通无阻,标识牌规范。充分挖掘楚文化、嫘祖文化、道教文化在**的历史渊源,利用道路护坡建设,采取浮雕、彩绘等艺术表现形式,描绘历史人物,讲述历史传说,彰显地域特色,走廊沿线文化品位得到提升。
--治乱。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筑风格、统一地基标高的要求,严格公路沿线新建房屋的规划控制,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开展旧居改造和危房改建,在公路沿线各村兴建5个公益性公墓,拆除公路沿线违章建筑4500余平方米,清障3800余立方米,拆除设置不规范的广告牌匾、交通标识牌260余块,有效解决了由于乱搭乱建造成的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问题。
--治脏。按照村庄整治和建设规划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开展“五改三建”(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建生态家园、建庭院经济),实行柴草归院、垃圾归点、畜禽归圈、污水归池,实施接线道及稻场硬化。同时,在沿线村居民集聚地设置150个垃圾桶,建设25个垃圾集并房,并组建环卫服务队,形成了“户收、村集中、镇转运、县垃圾填埋场统一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
--治水。积极推广无塔式自动供水装置,新建安全饮水工程6处,3000多名农民用上安全水和自来水。对公路沿线水系进行综合整治,疏浚河道、清除塘泥、截污治污,共修建排水沟渠8450米,初步形成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美好景象。
--治绿。积极倡导造林绿化,通过植树补绿、见缝插绿、筑坛增绿,着力构筑点成景、线成荫、带成廊的绿化美化格局,充分展现独特的乡村风貌。一是道路林荫化。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树种、统一栽植、统一管护“的原则,在公路沿线补植集观赏性和经济性于一体的成年行道树6700余株,道路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二是农田林网化。引导公路沿线农民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坡和荒滩,高标准连片种植柑桔、意杨等经济林木,着力培育生态产业,打造秀美田园风光。三是庭院花果化。在人口聚集地修筑花坛460多个,在农户房前屋后开发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四周安装规格统一的栅栏4500余米,发动群众栽植香樟、紫薇、枸骨等观赏性花卉苗木和柑桔、桃树等经济林木共15000余株,装点美化农家庭院,构筑观光绿化带,一幅幅”树荫绿地、碧水鲜花、步移景异“的生态画卷初步绘就。
二、**县的基本经验
**县”清洁乡村“工程在短期内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其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是领导推动。为认真贯彻落实去年在老河口市召开的全省推进”百镇千村“与”清洁工程“建设现场会精神,他们先后组织部分县级领导和乡镇、县直部门及村主要负责人赴老河口、洪湖和河南西峡等地考察学习,由县委县政府领导带队,组织专班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决定创建生态文化走廊,并将其作为县政府2009年全力办好的10件实事之一。成立生态文化走廊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专班下设规划、工程建设、综合和环境整治四个工作组,全面负责创建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督办和落实。沿线5个村各明确有一名县级领导实行包村联系,为生态文化走廊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规划带动。他们坚持把规划作为创建工作的”龙头“来抓,立足高起点,招标选择浙江大学亚欧规划设计院承担规划设计任务。创建规划以修编以后的《**县城市总体规划》和《鸣凤风景区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沿线各
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美化环境、增加景观,分段布局、打造亮点“的设计思路,对沿线8个重要节点进行精心设计。同时,按照分类指导、科学可行的要求,分别编制沿线村(居)民点规划、环境整治规划、绿化体系规划、景观建设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规划设计成果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护沿线的自然生态环境,确保实现保护与开发、自然与人文、观赏与游乐的有
机统一,为创建工作规范化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部门联动。实行领导包村联系、部门分块负责、单位划段帮扶、企业对口支援、镇村组织实施,建立包保责任制,将20公里生态文化走廊划分成11段,每段确定一个县直单位结对进行帮扶;每个村确定一家有实力的企业对口支援;将生态文化走廊建设项目细化为18类,逐项分解落实到相关单位和部门,实行分工负责,合力创建。
四是政策驱动。在建设模式上实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在资金投入上实行捆绑使用、以奖代补。从增加财政投入、制定奖励政策、加强资金管理等方面入手,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生态文化走廊建设规划范围内的部分建设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充分激发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同时,将各部门向上争取的农业项目资金和各责任单位帮扶资金纳入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管理、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在不改变项目管理渠道和资金使用范围的前提下,集中用于生态文化走廊建设。据了解,他们平均用于每个村的建设资金达四、五十万元,帮扶单位和包扶企业认了大头,卫生设施、垃圾清运和栅栏全部由县财政拿钱,对花坛建设、房屋粉刷等,县财政给予奖励。
五是活动拉动。他们坚持以生态文明观念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文明意识,养成文明习惯,增强文明素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以餐饮服务技能和柑桔、食用菌、桑蚕等主导产业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通过发放资料、专家讲座等形式强化培训;以建设”绿色社区“和”生态村“为着力点,以开展评选”十星级文明家庭“、”十佳文明村民“等活动为载体,倡导清洁文明生产生活行为;建立健全村级文化阵地,以群众喜闻乐见、自娱自乐的形式,组织开展寓教于乐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三、**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从**归来,我们组织有关镇、村干部座谈,大家都感触良多,深受启发。我们还深入**镇槐树坪村走访座谈,就开展”清洁乡村“工程试点进行了探讨。大家一致认为:
认识是前提。首先是领导认识要到位,其次是群众的认识要到位。如果认为它是”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虚假政绩“,这项工作就没法推动。正确的认识应该是,抓好”清洁乡村“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领导是关键。县、镇、村三级领导重视不重视、支持不支持、热心不热心,是决定”清洁乡村“工程成败的重要因素。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县委县政府应该把农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把主要精力用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如果实际工作中做不到这一点,加强农村工作就是空谈。
投入是保证。”清洁乡村“工程是要花钱的,秭归4条干线沿途有27个村,根据**的经验,总投入将不下于1000万元。这种投入不像投资建厂,短时期见不到直接效益。农民群众拿不出这么多钱,即使拿得出也不愿意拿。大量的让农民掏钱恐怕也不合时宜。因此,实施”清洁乡村“工程,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实行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大量的钱必须由财政拿,由部门和企业拿。
群众是基础。”清洁乡村“工程的实施主体是农民群众,需要他们投资投劳,如果他们不乐意,政府就是给钱也办不好事。政府要扶持,但不能包办代替,大包大揽。必须充分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要他们把”清洁工程“真正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变”要他们干“为”他们要干“。定规划、定方案,要充分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意愿,不能强迫他们干他们不想干的事。即使他们的一些想法不科学、不合理,我们也只能加以引导。
四、工作建议
”清洁乡村“工程,是市委市政府交给我们的硬任务,市的将不定期检查并通报,我们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为了迅速启动这项工作,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县、镇、村三级要组织力量,对4条干线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弄清沿途有多少村组、社区,多少农户、人口,多少个居民点,农民的经济状况、思想状况、生活习惯,存在的突出问题,村庄整治的内容、数量、投资,等等。
二是科学编制规划。坚持规划先行,规划高起点。县政府要解决必要的经费,聘请有一定资质的规划部门来做规划。规划部门要深入实地,查看现场,走访农户,因地制宜地编制规划,确保规划既有科学性,又有操作性,有效地指导”清洁乡村“工程的实施,要力争有地方特色,有亮点,不是对外地的简单模仿。
三是研究出台政策。要拟定建设资金的筹措办法,采取”几个一点“,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要制定财政以奖代补的政策;要研究涉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的政策,对帮扶单位和企业拿多少钱、做什么事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四是合理分解任务。学习**经验,采取领导包村联系、部门分块负责、单位划段帮扶、企业对口支援、镇村组织实施,建立包保责任制。把任务分解到领导、分解到部门、分解到企业、分解到镇村,做到任务明确、要求明确、责任明确、奖惩明确,任务完成得好的,给予奖励,任务没完成的,实行问责。
五是广泛宣传发动。要层层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宣传发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个个理解,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为工程的实施扫清思想障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是强力推动落实。要把”清洁乡村"工程作为检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效能建设、执行力建设的实际效果的重要标志,实行跟踪问效、行政问责,与干部的奖惩挂钩,与干部的考核任用挂钩。
第五篇:美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美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自省委、省政府提出美好乡村建设以来,XX市于9月26日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建设美、环境美、乡风美、生活美”的建设目标,二个多月过去了,各县区在探索美好乡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此,11月15-20日,市财政局副局长管迎新带领“美好乡村建设资金整合组”有关人员,对XX区、XX区和XX县进行了调研,以期为制定《XX市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上报省财政厅财政支持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提供参考。调研组现场考察了潘集区的祁集陈郢村、平圩卢沟村,大通区的洛河王庄村、孔店舜南村、大郢村和凤台县的丁集张巷村、城北芮集社区,听取了县区、乡镇领导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就“美好乡村建设”主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美好乡村建设的进展情况
自全市美好乡村建设动员后,各县区十分重视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都成立了相关机构、出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各个时期的工作目标和建设标准,为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打下了基础。但从对3个县区7个中心村的调研情况看,各县区工作进展不
一、相差较大。除潘集区祁集陈郢村已全面完成规划设计,并整合部分资金,按设计要求全面开工建设外;平圩卢沟村、大通区的洛河王庄村、孔店舜南村、大郢村和凤台县的丁集张巷村、城北芮集社区,都没有完成规划设计,各项工作进展缓慢。
二、美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分析
从对3个县区7个中心村的调研情况看,这7个中心村大都实行旧村改造,涉及部分集中新建。旧村改造基本实行“穿衣戴帽”方式进行、集中新建实行拆除旧房重新划地新建方式进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保证,下面以一个中心村实行旧村改造为例,进行资金投入分析(假设村庄300户农房):
1、农房改造(穿衣戴帽)
目前我市大都实行皖北风格的建设方式对农房进行“穿衣戴帽”的改建。从调研看,每户农房从房顶到院墙进行改建需1.5万元左右,300户农房共需450万元左右。
2、道路硬化
美好乡村建设的道路的标准是达到户户通,方便村民出行。从调研看,我市第一批进行美好乡村建设的村庄道路基础都很好,主干道大都已是水泥路面。初步估计,每个中心村尚有10公里道路需要硬化。按35000平方米计算,10公里水泥路面需280万元左右(每平方米80元)。
3、绿化美化
提高绿化标准是进行美好乡村建设前提,要充分利用水边、路旁和房前室后栽植各种景观树,提高村庄绿化率。从调研看,我市中心村建设,宜栽植香樟、女贞、海桐、红叶石楠等景观植物。初步估计,每村约需种植各种景观树5000株,按平均价格每株40元计算,需资金20万元左右。
4、村庄亮化
从调研看,我市农村村庄亮化普遍不高,美好乡村建设要在主次道路一侧安装路灯,每间隔30米需安装一柱路灯。初步估计,每村约需100柱路灯,按使用太阳能路灯每柱4000元计算,需资金40万元左右。
5、污水处理
村庄污水处理是美好乡村建设的关键,要充分采取沟渠收集,就近排入污水管网和其他方式进行治理。从调研看,我市农村村庄大都使用砖石材料、矩形断面的排水渠,有加盖和不加盖二种。初步估计,每村大、小排水渠(加盖或不加盖)约需修筑1万米左右,按平均价格每米80元计算,需资金80万元左右。
6、垃圾处理
按15户建一个垃圾处理池和每村建一个垃圾收集站计算,中心村共需修筑垃圾处理池约20个、垃圾收集站1个。不考虑人工和清运车等,需资金3万元左右。
7、水冲式公厕
从调研看,目前很多乡镇、农村没有公厕,即使有也非常简陋,美好乡村建设按每个中心村建设5-10个水冲式公厕计算,需资金40万元左右。
8、农民健身广场、文化站、图书室建设
按每个中心村建设1000平方米健身广场,200平方米文化站和图书室计算,需资金50万元左右。
9、村容整治
美好乡村建设,要对中心村村容村貌进行整治,重点清除路边、河塘边、村口和房前屋后的杂物、草垛、建筑垃圾等;同时对农户用房进行统一编号,并规范畜禽散养。中心村村容整治费用约需10万元。
10、村口标识和文化墙建设
村口标识是提升中心村形象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可采取建门楼或其他显着标识;同时可选择固定地方,利用文化墙,美化乡村。初步估计,村口标识和文化墙建设约需30万元。
以上10项目建设内容,仅是美好乡村建设一些基础建设内容。初步统计,这10项目建设,约需资金1000多万元,且大都是公共设施支出。还有一些项目支出没有列入,如:公共医疗、公共交通、教育、农村饮水、便民超市、电力、电信、电视、网络等,同时农村产业体系的发展和产业化的提升,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保障。
三、目前美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整合资金的问题
由于各村的地理位置不同,县区在整合资金方面的力度也不一样,就目前而言,哪些资金能用于中心村建设还不能确定。同时,在管理上有效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乡村和村民经济实力的问题
美好乡村建设,无论是基础建设、绿化种植,还是环境整治、长效管理等都要投入资金,乡村级除了上级补助的资金外,还需要大量投入,但有些乡村和村民投不起,有些乡村和村民舍不得投入。
3、县区均衡推进的问题
由于各村的基础不同、经济实力不同,再加认识不同,列入今年整治的72个村的推进进度不
一、力度也不一,有些村力度很大,效果已很明显,有些村可能还没有动。
4、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有的中心村,散、小、乱的小企业遍布在村庄中,畜禽散养造成的污染,小商店、小饭店、小摊位带来乱堆、乱扔、乱倒,严重影响农村的环境状况。
四、进一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拓宽渠道,解决美好乡村建设资金难题
美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村级经济压力重,要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一是各级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以奖代补额度;二是要加大整合资金力度,各级财政和主管部门,要按照省财政厅《关于整合资金支持美好乡村建设项目指导目录》的通知要求,全面整合资金,全力支持中心村的建设;三是按照创建目标整合资源,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扶持;四是通过村企结对共建、金融资本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社会捐资等方式,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新模式。
2、加强宣传,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美好乡村建设,广大农民是受益者,也是推进主体,因此,要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要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村民能了解和理解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积极引导广大村民积极、主动、全面参与美好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维护,强化村民自治作用。
3、注重保持农村原生态风貌,发掘一村一品
美好乡村建设要尊重自然之美,充分发挥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生态修复、改良和保护等措施,使乡村重现优美的自然景观。同时,要注重发掘各村不同的生态、人文等特色,培育个性之美,实现“一村一品”,每个村都能展现自己独特的韵味,而不是建设成千村一面。
4.注重保持建设成果,坚持长效保洁
美好乡村建设要将创建与保护紧密结合,即要按照规范设计标准完成建设,又要切实加强管理和维护,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河道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建设成果。
5、严格控制农村养殖及工业污染
目前,农村养殖污染处理不到位还是普遍存在,中心村里存在有污染的企业或家庭作坊,对乡村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对此,应严格控制农村养殖及工业污染,加强污染治理,对处理不到位,不达标排放的养殖户、企业和家庭作坊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关、停”措施。
6、规范施工,确保工程安全
旧村改造,势必要对农房进行“穿衣戴帽”。但由于过去的农房地基打的都不是太深,因此,在规划和施工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规范施工,确保工程安全。
同时,对近几年有拆迁计划的建议暂不列入建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