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区域现代金融中心的调研报告(合集5篇)

时间:2020-12-08 11:2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打造区域现代金融中心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打造区域现代金融中心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打造区域现代金融中心的调研报告

打造区域现代金融中心的调研报告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与实体经济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区域金融中心作为区域金融体系的枢纽,能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聚集经济效应,从而对区域实体产业发展产生显著的带动辐射作用。x作为x省域副中心城市,具备成为x区域现代金融中心的良好基础,按照《中共x市委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现代产业强市的意见》总体规划,应当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大力打造与产业强市相适配的区域现代金融中心,为x市建设现代产业强市提供强劲的金融支持。

一、x市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20年是开新局育新机的一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7月份,x市委适时出台《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现代产业强市的意见》,对打造x现代产业高地,推动x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意见》对重点产业链产值提出的2025年发展

目标看,部分产业链发展势头良好,具有较好的实现基础,但仍有部分产业链离发展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亟需加大金融、财税等各项政策扶持力度。

从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支持情况看,成绩可圈可点,但问题和短板也不少。

(一)金融支持规模不断扩大,贷款增速高于经济增速,但金融支持效率有所下降

从信贷总量看,2015—2019年全市贷款规模持续增长,存贷比逐年上升,6年时间上升了15.06个百分点。从信贷增量看,全市贷款增速大幅高于经济增速。2015-2019年全市经济增速基本维持在8%左右,而贷款增速除2018年外,基本保持在gdp增速的2倍左右。特别是受疫情影响,2020年6月全市gdp增速回落至1.7%,而贷款增速仍然保持了19.95%的高速增长,有力保障了全市经济的平稳发展。从信贷效率看,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不断下降。为避免价格指标对分析可能造成的影响,可以使用gdp贷款比(当年名义gdp/年末贷款余额)衡量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该数值越大,表明单位贷款创造的gdp越多,贷款的产出效率越高。2015年-2019年x市单位贷款创造的gdp数值逐年下降,5年间下降了30.18%。

(二)金融支持结构有所改善,第三产业贷款占比不断提高,

但信贷资金仍集中于政府类项目和房地产相关领域

从产业结构来看,金融支持方向与产业结构变化高度一致,第三产业贷款占比不断提高。随着x市三次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一、二产业在地区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20年6月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58.0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已远远超过莱克尔斯现代化标准

(即45%以上)的要求。而相应的各次产业贷款在总贷款中的比重也出现相应变化,第三产业贷款占比由2015年的35.24%上升到2020年的40.11%,第一、二产业贷款比重则出现逐年下降的情况。

从行业占比来看,政府类、房地产类贷款占比较高,制造业贷款占比下降。随着金融支持“六稳”“六保”政策的逐步落实,实体经济的信贷规模也在持续扩大,但政府类贷款和房地产贷款在信贷投向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并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截至2020年6月,基础设施类贷款余额和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为28.71%和40.30%,占比较2019年6月分别提高了2.91个和0.33个百分点,近7成的信贷资金投向了上述两

大领域。而制造业贷款余额占比仅为7.61%,较2019年6月下

降了0.84个百分点。

(三)金融支持方式相对单一,银行信贷占绝对主力,直接

融资规模较小

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供应链金融发展滞后。为了从微观层面深入了解企业融资现状,课题组从x市重点产业链100家核心企业中选取了钢管及深加工、生态绿色食品、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及新型合金、化工新材料等行业的5家样本企业开展实地调研。

从调研情况看,金融支持的方式较为单一。一方面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信贷。5家样本企业融资总额中银行信贷占绝对主力,占比高达88.61%。其中3家企业只有银行贷款一种融资方式。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发展滞后。相较于x、x等地在供应链金融上的快速发展,x市供应链金融推广迟迟未有突破。截至目前,中征应收账款融资平台仍未有一家核心企业签字授权,调研的5家样本企业也都未参与供应链金融。

直接融资发展较快,但整体规模较小,且以票据融资为主,资本市场参与度较低。从规模上看,x市直接融资发展较快,2020年1-7月全市完成直接融资102.04亿元,已达到去年全年的89.16%。但与银行贷款相比,规模较小。

从结构上看,x市直接融资以票据融资为主,资本市场参与度较低。2020年1-7月,全市票据融资(包含中期票据融资、短期融资券融资和非公开定向票据融资)85亿元,占直接融资比

重83.3%。资本市场参与度低,股权融资是最大短板。2019年以来,全市首发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均未取得进展。股权融资发展滞后,上市公司数量与省内发展较好地市也存在较大差距,目前x市a股上市公司仅有x等3家企业,与x(10家)、x(8家)、x(7家)的上市公司数量差距明显,辖内x电缆、x电控两家公司于2014年开始筹备企业上市工作,但由于上市前期各方面准备工作有所欠缺,目前仍未能成功上市融资。x市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与打造现代产业强市“资金洼地”的资本市场运作格局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打造区域现代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及存在问题

(一)x市建设区域现代金融中心的可行性

区域性金融中心是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的融资枢纽。据统计,截至2019年末,全国有逾20个省会城市和近10个核心城市明确提出建立区域金融中心规划,以期围绕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优势区域推动人口、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集聚。其中,推动区域金融中心对打造开放高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鼓励与自身资源禀赋、区域特色和产业特点高匹配度产业发展成为重要发力点。

2017年,x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把x市建设成为辐射x、延伸全省的区域

性金融服务中心。2020年7月,《中共x市委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现代产业强市的意见》再次提出,到2025年建成区域现代金融中心。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产业的日益壮大,x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前景日益清晰。

1.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区域现代金融中心在区域有机整体中,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中心,具有实力强、多功能、强辐射、开放性、生态优等基本特征。x作为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之一和“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之一、x省第二大城市、x中心城市,自古“通两广、锁荆吴”,与x、x相比区位优势明显、人力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水陆空立体化交通网络发达、新兴产业后发优势凸显、高等教育资源丰富、金融历史悠久,具备成为x区域现代金融中心的良好基础。

2.金融基础日益完善。一是金融集聚效应初显。x市共有金融机构137家,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34家,保险公司39家,证

券机构32家,期货机构2家,小额贷款公司25家,融资性担保

机构5家,目前已形成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等多层次机构并存、功能互补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从业人数

3.5万人,金融机构数量及从业人数稳居x地区首位。二是金融市场日益活跃。2019年末,全市各项存贷款余额均居全省首位

(x除外)。全市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22.5亿元,同比增长

17.4%,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长沙除外)。全市证券公司营业部

32家,证券交易额4537.23亿元,同比增长30.6%。全市保险保费收入105.04亿元,同比增长9.8%。全市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不断增强,融资方式更趋多元化和创新化,已覆盖首发上市和再融资、企业债券、公司债、集合信托、产权交易、中票短融、私募股权、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非公开定向票据等多个方面。2019年,全年实现直接融资金额114.45亿元,2020年1-7月,已实

现直接融资金额102.04亿元,增长势头良好。三是金融信息有效汇集。金融的本质是经营风险,信用信息是风险定价的关键。近年来,人民银行x市中支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重点,着力推动金融信息有效汇集和共享,有效提高了金融信用信息的覆盖面和可得性。目前,全市已在x市政务服务中心、各县市区金融机构网点累计布放征信自助查询机29台,2020年1-8月

累计为个人办理信用报告查询18.23万笔,为企业办理信用报告查询3508笔,同比分别增长7.57%、26.92%。与此同时,x市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运行,进一步破解了“信息孤岛”瓶颈,较好解决了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四是金融设施逐步完善。截至2020年6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服务网

点数量达到921个,所有县域均实现“一县两行”,证券公司网

点数33个,保险公司网点数270个,拥有atm机3301个,助

农取款服务点实现村村通,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银联云闪付客户端保有量突破76万户,日均交易笔数突破1万笔。2019年8月,全省除长沙外规模最大、设施功能最完备的区域性发行库投入使用,在服务x经济金融发展的同时,有效辐射郴州、永州、邵阳、娄底等4个周边城市,大大提高了x的金融战略地位和辐射作用。

3.配套机制日益健全。近年来,x市相继出台《关于加快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

《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现代产业强市的意见》《x市资本市场县域工程行动方案(2020-2025)》等政策文件,并相应建立政府性产业投资基金、企业上市辅导中心,创新成立x省首家金融信用信息服务中心、首家市级中小企业续贷受理中心,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会”、x市企业发展“船山论坛”等系列活动,为全市金融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二)x市建设区域现代金融中心值得关注的问题

虽然x市在建设区域现代金融中心方面具备较好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改善。主要表现为金融产业实力不强,金融创新能力不足,地方金融实力偏弱,金融生态有待提高。

三、区域金融中心助力现代产业强市的路径选择

x打造区域现代金融中心应坚持产业为本、金融为用、政策为基,打通金融与产业间的循环,促使金融资本“脱虚入实”,形成产融深度融合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完善的产业金融发展体系,为全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产业强市提供重要金融支撑。到2025年,应基本建成具备强大资源集聚和服务辐射能力的现代区域性资金融通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资本市场中心,形成“金融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金融科技应用发展迅速、金融创新活力有效激发、地方金融实力明显增强、金融生态环境有效改善”的金融发展新格局,在推动x市“一体两翼”发展的同时,带动x地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促进湘西南承接产业转移提质增效。

(一)产业为本,以产业强市夯实金融发展基础

一是以企业为点,积极对接市场主体“培育工程”,重点扶持45家上市后备企业及100家上市培育企业做大做强,为企业融资、融智提供全方位辅导与支持,推动更多企业上市融资。二是以产业为线,围绕优势产业补链强链延链,按照“一位市级领导、一个承载主体、一个行业协会、一家金融机构、一批高校院所、一个联合党工委”的“六个一”组织架构,和中国人民银行等8部委《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严格落实金融机构责任,加快推动建立

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有效发挥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作用,引导产业链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协同发展。三是以园区为面,一方面,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入园企业在财政、税务、工商、法律、融资、融智等方面提供集约化、专业化、高效化的立体式服务;

另一方面,利用园区的综合优势,为企业与各类金融机构搭建信息沟通的桥梁。

(二)金融为用,以金融活水提升产业发展动能

一是积极争取全国性金融资源,吸引更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资产管理、融资租赁等机构以及股权、产权等要素交易市场在x设点布局,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打造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生产性融资与贸易融资、创业企业融资与成熟企业融资等在内的完整均衡的金融产业链。二是推动法人金融机构治理现代化,引导法人银行金融机构回归主业、准确定位,在贷款条件、利率定价、担保机制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将金融服务做深做实。组建x市金融控股集团,整合国有金融资源,通过申请或者并购等方式,构建金融全牌照体系,为x市产业强市提供高效金融服务。三是在银行业金融领域,创新信贷产品,大力推广基于应收账款、订单、知识产权、股权、期权、动产等新型金融产品;

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作用,推动银行借助大数据改造企业信用评价模型,不断提高信贷审批效

率,努力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在非银金融领域,充分发挥政府性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等作用,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持续资金支持。

(三)政策为基,以政策支撑推动产融深度结合

一是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对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规划引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与中央驻衡各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工作联动,推动货币信贷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监管政策紧密协调,建立地方金融工作部门与国家金融管理部门驻衡机构、金融机构之间的干部交叉挂职任职机制。二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优化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才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引进商业信用服务机构,打造好“诚信x”品牌形象,加大对恶意逃废债的司法打击力度,提高金融案件审判和执行效率,切实维护金融债权。三是建立健全风险缓释和增信机制,建立x市产业强市风险补偿基金,提高金融机构资金支持积极性,进一步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建立稳定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提高担保机构实力,增强银担合作信心。

第二篇:全力打造杭州区域金融中心

全力打造杭州区域金融中心

——蔡奇

今天下午,市长蔡奇、市政府秘书长许小富等及省金融监督部门、在杭金融机构负责人一行,实地考察了位于钱江新城的金融核心区块。蔡奇指出,金融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大量事实表明,在浙江民营资本雄厚的背景下,加快杭州打造区域金融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加快推进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增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更好地集聚金融资本,为中小企业、为民营经济、现代产业服务,促进全省乃至长三角南翼的发展。

蔡奇指出,“要从贯彻省委省政府„两创‟总战略的高度出发,从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角度出发,坚持省市区联动,共同打造杭州区域金融中心,打造全国性的金融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示范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先行区、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和谐的引领区”。

蔡奇强调,要将现在正在建设的写字楼招引向各金融机构;加强招商引资、吸引外地各类金融机构入驻我市的金融中心,形成金融产业集群;积极发展证券、保险、信拖、期货、租赁、担保以及金融培训等行业,来完善金融机构服务的功能;整合资源,支持省内商业银行发展,鼓励我市商业银行做大做强并力争尽早上市;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来完善金融发展体系;设立产业投资资金;组建杭州产权交易所;大力推动企业上市,支持企业发行债券;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建立区域性的票据交易中心、发展金融后援服务。

蔡奇强调,要完善保障措施。制定行动计划,探讨金融机构公司组建及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事宜、建立产权交易所、设立产权基金、完善金融生态指数、建立区域性的票据交易中心及金融后台服务体系;要在省里的支持下,省、市、区共同制定出台有利于金融机构集聚的鼓励政策,对进入到金融区块内的金融机构设立相应的鼓励政策;对作为金融的专项用地进行定向挂牌公开出让,做金融楼宇;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培育高新区高级管理人才政策、培养并引进金融人才并且依托高校资源,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培养多屋次的金融人才。

在实地考察的座谈会上,蔡奇听取了市金融办对杭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及相关工作的汇报、钱江新城管委会对钱江金融核心区块规划及招商服务等工作情况的汇报。市发改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局等部门及省、市各大银与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参加了议座谈会。(本站记者 姜苏亚)

第三篇:加快推进长沙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调研报告(页眉无图版)

加快推进长沙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调研报告

(摘 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邓小平)。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是加快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推全省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需要,更是抢占中部崛起战略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差距与优势

长沙金融中心指数得分24.85分(满分100分),列全国16位,属第三层级次级区域金融中心。与东部沿海城市和中部的武汉、郑州等区域金融中心相比,存在经济金融化程度不高、金融机构集聚度低、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金融人才较为缺乏等差距。

长沙的比较优势体现在:一是区域经济比较发达,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二是长株潭城市群品牌优势明显,有广阔的金融发展纵深;三是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有利于吸引金融机构进驻和开展金融业务;四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金融资源流动便利;五是碳金融、机械融资租赁、有色金属交易等特色金融业务潜力巨大。定位与战略

根据目前长沙的金融地位,通过差距查找、优势比较,建议长沙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为:充分利用长株潭城市群品牌优势,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以改革创新和营造环境为突破口,在未来20年内形成以长沙市为核心,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依托,辐射周边地区的中部核心区域金融中心。

长沙建成中部核心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路径是:首先须赶超中部的武汉和郑州,形成金融生态区;然后逐渐向沿海的核心区域金融中心城市靠拢,如宁波、广州等,形成金融发达区;最后形成中部地区具备较强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的核心区域金融中心。

政策建议

宏观层面:一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长沙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提升到战略层面;二是成立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领导协调小组,加强组织保障;三是规划先行,推出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四是立法推动,加强法律保障。

微观层面:一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金融人才中心和金融灾备中心,完善金融市场诚信体系,打造大河西先导区 “华尔街”;二是吸引和培育金融机构,制定促进金融机构发展的优惠政策,扶持长沙银行等本土金融机构;三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设立OTC市场、碳排放权交易所和有色金属商品交易所,扶持低碳企业上市、发债;四是创新金融业务,开展装备制造业投融资、碳权质押贷款和金融服务外包等业务。

第四篇: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11—2020)

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11—2020)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2015)》、《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要求,为把南京打造成承接上海、覆盖江苏、辐射皖赣的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条件

南京是泛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联南接北区位功能。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14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2000美元,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金融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尤其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提出“金融强市”战略、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目标的指引下,金融产业快速发展,对经济的贡献度持续提高,具备了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和基础。

(一)发展成就

1、金融整体实力持续增强

“十一五”以来,全市金融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金融业增加值近翻两番,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11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552.35亿元,占全市GDP的8.9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7%,增幅超过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达到11.8%。金融业已经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2、金融机构体系渐趋健全

基本形成了银行、保险、证券等各业并举,中、外资金融机构并存,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多样化金融体系和全方位的金融发展格局。截至2011年末,全市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类金融机构数量达179家,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43家,法人总部4家;证券期货类机构54家,法人机构7家;保险类机构82家,保险法人总部3家,财险公司34家,寿险公司48家。外资银行、外资保险机构数量分别达到8家(含代表处)和23家,占全部金融机构数量的1/6,尤其是韩国LIG财产保险公司、菲律宾首都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中国地区总部落户南京,填补了全省外资金融机构总部的空白。此外,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创业投资、典当等面向“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中小融资服务机构也渐成规模。截至2011年末,全市共有小额贷款公司38家,融资性担保公司91家,创业投资基金及基金管理企业128家,典当行57家。

3、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基本形成了以货币信贷市场为主导,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等协调发展的格局,金融总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在“南京都市圈”城市中占比接近三分之一,形成区域范围内的资金聚集和扩散效应。截至2011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4241.99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达11723.52亿元;证券交易达20873.46亿元,境内外上市公司达58家,其中境内44家,境外14家,累计募集资金1031.11亿元;保费收入194.08亿元,保费收入位居全省前列,保险深度3.16%,保险密度2394元/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银行间市场直接债务融资余额达到333.5亿元,占全省的40%。

4、金融业有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银行业信贷投放充分发挥主渠道功能。截至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7002.54亿元,人民币短期贷款余额4023.46亿元,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4629.79亿元,银行业在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资本市场支持地方经济逐步加强。截止2011年末,全市上市企业通过IPO、增发、配股、公司债券等方式在资本市场累计融资1031.11亿元,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境内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总量直线上升,位居全省第一,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股权投资日趋活跃,2011年,共有382家股权投资机构投资了全市503家企业,投资金额达145亿元,占全国股权融资金额的6%,且获得投资的企业中,科技类、文化创意类项目占总投资的40.4%。

保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功能进一步发挥。保险业在全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三农”产业和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石和保障作用。2011年,共为614万人次提供了1.11万亿元人身保险保障,为各类财产提供了3.48万亿元的保险保障,各类保险赔付支出56.43亿元。

5、金融改革创新取得新成果

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地方金融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紫金投资集团设立,成为地方金融资源整合与拓展的重要平台。地方金融机构品牌有效提升,南京银行、华泰证券成功实现上市,南京证券托管西北证券、并购金龙期货。金融改革重组取得重大成就,省内十家城市商业银行合并组建江苏银行,南京信托重组复牌更名为紫金信托。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全面完成,分别改革重组设立江苏紫金农商银行、高淳农商银行和溧水农商银行。紫金财险、利安人寿、江苏再担保等一批地方金融机构也成功组建。

金融体制创新步伐加快。科技创业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设立了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科技创投、科技小贷、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一系列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宁台金融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准实施人民币和新台币双向兑换试点,台新金控、永丰金控、国票金控等台资金控集团在宁设立分支机构或代表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日渐活跃,鼓励和引导百亿元以上民间资本投资设立了小额贷款、村镇银行、融资担保、创业投资等一批新型金融组织。投融资模式创新开展,保险资金运用、股权融资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引入保障房、地铁等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6、金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金融发展政策环境优化提升。陆续出台了《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金融业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科技创业投融资体系建设计划》、《科技创业企业上市辅导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创业投资、企业上市、金融集聚区建设、科技创业企业投融资等具有南京特色的政策体系,多重政策的叠加形成了有利于金融机构集聚、有利于金融服务创新的政策洼地。

金融集聚载体建设升级提速。河西金融集聚区的建设为金融业集聚提供了快速发展空间,已集聚各类金融机构150多家,其中包括9家金融法人总部,省级以上金融一级分支机构近40家,金融总部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南京金融城”项目的启动建设,将成为金融集聚区提档升级的核心载体。

金融运行市场环境不断趋优。地方征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金融支付清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票据、银行卡、网络支付、第三方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广泛应用。专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与金融相关的会计审计、法律服务、资产评估、信用评级、投资咨询、财经资讯、服务外包等专业服务加快发展。金融稳定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存在问题

虽然南京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为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优势,但金融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与区域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金融集聚集约发展层次不高。金融总部法人机构较少,本土金融机构竞争力不强;外资金融机构数量较少,金融国际化程度不高;上市公司数量、融资规模较小,资本市场发展深度不够。

2、金融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传统金融机构集聚程度较高,金融工具种类仍然偏少,品种体系还不够完善,竞争过于同质化;新兴金融业态发展较为滞后,新型机构均处于成长初期,体系化、产业化仍需相对较长的培育过程。

3、金融要素的市场流动性不强。金融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缺少面向区域性以及全国的金融要素市场。

4、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健全。有利于吸引高端金融人才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本土金融人才的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5、金融专业服务体系水准不高。金融中介服务业不够发达,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信用评级、投资咨询、资讯等中介服务机构总体偏弱,与金融机构的业务融合度不高。

(三)战略机遇

未来5—10年,国内外金融发展格局及长三角区域金融发展都将呈现新的形势,且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均对南京金融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新的战略机遇。

从国际国内金融发展环境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金融发展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在部分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蔓延、全球金融体系仍然脆弱的形势下,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实现了经济强劲复苏和金融产业的良好发展,全球跨国金融业务和金融交易不断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倾斜,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更多的国际性金融机构将在中国布局并且寻求业务合作,显著增强了中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话语权、影响力和辐射力。同时,国内温州、珠三角金融综合改革相继启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客观上为南京金融业加速发展、创新发展,取得新一轮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从金融业发展趋势来看,今后10—20年是我国金融资源集聚、整合、聚变的重要阶段,金融资源将进行新的布局调整,新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金融组织将不断出现。从资本市场领域来看,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渗透力将大幅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直接化代表了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为今后较长时期区域股权、产权交易的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另一方面,债券市场作为我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一部分,没有完全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从银行业来看,在经历了存贷款规模高速增长,盈利能力大幅跃升,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的黄金发展期之后,银行业已经显现出步入拐点的趋势,走专业、特色化的经营道路,避免同质化竞争,将是未来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区域金融中心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关键。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的创新和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宽仍将是今后发展的两大主题,这也是我国保险业逐步与国际保险业接轨,向保险国际化道路迈出的重要一步。此外,新兴金融产业也将随着三大传统金融产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创新。

从南京自身发展来看,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和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国家科技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十二五”时期是全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改革创新增强科学发展动力和活力的关键时期,也是金融业进一步加快发展、加速创新、加速升级的关键时期。产品、技术、业态、商业模式加速创新,同时,2013年亚青会和2014年青奥会在南京举办,产业层次、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快速提升不仅催生大量的资金需求和丰富的金融产品需求,也给金融业创新发展、金融国际化带来更多的机遇。

二、发展定位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市党代会精神,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集聚和辐射为导向,把发展金融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战略抓手。坚持高端化取向,着力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金融业的资源配置能力;坚持特色化发展,着力深化金融改革和创新,全面提升金融业的内生发展水平;坚持功能性提升,着力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全面提升金融业辐射带动作用;坚持整体化推进,着力加强顶层设计与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全面提升金融业的综合竞争力。通过5—10年的努力,形成金融机构密集、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功能齐全、金融创新活跃、金融服务高效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

(二)发展定位

1、总体定位

巩固提升既有金融产业基础优势,以构筑区域金融营运管理、区域金融资产交易、区域金融人才与研究三大高地为支撑,以科技金融体系和金融要素市场建设为突破,以打造科技金融综合示范区、宁台金融合作先行区、保险创新试验区、离岸金融试点区四大创新特色区为驱动,到2020年,把南京建设成为承接上海、覆盖江苏、辐射皖赣、延伸全国的具有持续创新能力、专业特色和国际化特征的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

2、功能定位

(1)构筑区域金融营运管理高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在做强做优本地法人金融机构的同时,积极吸引境内外知名金融机构总部、专业性总部或者区域性总部落户南京。力争到2020年,形成银行、证券、保险及各类金融机构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成为江苏乃至华东地区的重要金融决策、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务的高地。

(2)构筑区域股权、产权及金融资产交易高地。在现有各类交易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完善、整合、创新,打造区域最具影响的股权、产权交易平台、金融资产和保险保单交易平台、航运金融交易平台、软件服务交易平台,使南京成为区域范围内最具活力的要素市场集聚地之一。

(3)构筑区域金融人才和研究高地。充分发挥南京教育科研资源丰富、与国外著名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联系紧密的特点,形成国际化的金融教育体系。集聚国际、国内著名金融专家、实务界资深人士,设立国际性的金融高端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使南京成为金融人才培育、交流和研究的高地。

(4)打造科技金融综合示范区。深化科技金融体系建设,进一步丰富科技创业投融资主体,进一步深化科技金融产品创新,进一步拓宽科技金融服务运用领域,在“十二五”末,努力把南京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科技金融综合示范区,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5)打造宁台金融合作示范区。把握机遇、先行先试,推动宁台科技金融深度合作,合力把南京打造成为台湾金融机构布局大陆的重要平台、开拓大陆金融市场的重要基地。

(6)打造保险创新试验区。积极争取中国保监会支持,先行先试,努力打造机制灵活、运转协调、政策配套、充满活力的保险创新试验基地,不断提升保险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渗透力和贡献度,为区域乃至全国保险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

(7)打造离岸金融试点区。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政策指导和支持,以宁台金融合作为启动点,以离岸银行、离岸保险业务为着力点,以探索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和人民币贸易结算为手段,积极试点离岸金融业务,把南京建设成为区域性离岸金融试点区。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及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升,到2015年末,力争实现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100亿元,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到10%左右;到2020年末,金融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2%。

2、具体目标

——银行业。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和存贷款年均增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水平,到2015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20家左右,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2.2万亿元左右,贷款余额达到1.6万亿元左右;到202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再新增30家左右,存款余额达到4.5万亿元左右,贷款余额达到3.5万亿元左右。

——证券业。上市融资、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规模明显扩大,到2015年,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挂牌上市企业数量达到100家左右,新增证券市场筹集资金300亿元以上。到2020年,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挂牌上市企业数量达到150家左右,新增证券市场筹集资金500亿元以上,累计融资规模突破1800亿元。

——保险业。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进一步提升,保险业的经济补偿、社会管理和资金融通三大功能显著提高。到2015年,新增保险机构15家左右,全市实现保费收入400亿元左右,保险深度超过3.6%,保险密度超过4000元/人;到2020年,新增保险机构20家左右,全市实现保费收入达800亿元,保险深度超4%,保险密度达到8000元/人。

——其他金融业。形成与传统金融互补、功能较为完备的多层次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到2015年,规模以上的各类股权投资机构超过200家,典当公司超过80家,小额贷款公司80家。到2020年末,规模以上的各类股权投资机构超过300家,典当公司超过100家,小额贷款公司100家。

三、空间层次与布局

根据现有金融及金融相关产业的区位特征和发展定位,重点推动“一区(一城)、两带、三基地”建设,作为全市金融业集聚发展的高端载体,并利用主体功能区及几大重点功能区的金融辐射效应,实现金融机构、金融服务、金融创新向全域范围的扩散。

(一)核心功能区(城)

强化河西金融集聚区在南京金融产业布局中的核心地位,努力把河西金融集聚区打造成区域内金融机构集聚中心、金融交易中心、资金管理中心、金融研训中心和金融信息服务中心,成为南京区域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建设具有国际水准、地标性“南京金融城”,使之成为驱动南京乃至泛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展示南京金融形象的第一窗口。

(二)两大金融服务带

着力推进洪武路—中山南路、鼓楼—山西路两大金融服务带及其周边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圈的提档升级,抓好金融楼宇的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合理布局网点,不断调整优化金融业态。以集聚金融分支机构、营运前台为基础,吸引和聚集零售类金融机构、私人银行、消费金融等理财机构进驻,打造区域财富管理机构集聚区。

(三)三大金融服务外包基地

以新城科技园为载体,重点发展金融产品创新与研发、金融人力资源外包等金融服务外包产业。以中国(南京)软件谷为载体,重点发展金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以麒麟生态科技园为载体,重点引入金融数据处理、金融后台服务等金融配套服务。

四、体系建设与完善

(一)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市场规模

1、丰富内涵、优化服务,发展货币信贷市场

(1)大力发展信贷市场。紧紧围绕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强化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银行信贷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融资主渠道作用。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调整信贷投向,着力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支持现有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的结构优化升级。突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高端软件与新兴信息服务、下一代信息网络、新型显示)、生物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包括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卫星应用)、新能源产业(智能电网方向)、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六大类11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组建中小企业贷款中心,针对其量身定做信贷创新产品,探索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小额循环贷款、无抵押贷款,积极推动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信贷债券发行、中小企业信用互助计划等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创新。

(2)鼓励发展外汇交易市场。吸引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涉外企业积极参与外汇市场交易,在扩大基础外汇交易规模的同时,探索开展外汇衍生交易业务。大力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深化人民币新台币互换。鼓励金融机构以金融创新为抓手,通过境内外、总分行全面联动,积极参与全球人民币清算体系,扩大全市试点企业范围。积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培育离岸金融市场。加大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服务力度,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创业投资、跨国并购。积极支持引进外资,特别是支持企业通过返程投资、境外发债等方式吸引外资。

(3)发展同业拆借市场。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参与同业拆借市场交易,扩大交易规模。利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信贷转让平台,探索建立信贷转让、信托资产转让等市场。进一步推广票据市场,扩大银行承兑票据业务规模,鼓励银行机构开展汇兑、承兑、信用证、短期融资券等各类服务。

2、扩大规模、完善层次,培育资本市场体系

(1)积极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强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建立多级联动的上市资源培育及拟上市企业跟踪管理机制,通过资本对接、项目推介、重组嫁接、交流合作等方式促进后备企业成长壮大并顺利上市。鼓励和支持主业突出、资产规模大、盈利水平高、竞争力强的企业,加快改制重组步伐,通过IPO或借壳到主板上市;规范民营中小企业的运作,推动细分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到中小板上市,鼓励高成长性、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到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海外上市。积极推进场外市场建设,推动南京高新区入围“新三板”扩大试点园区,动员券商与企业接触,帮助企业进行改制与预内核,实现高新区企业进入“新三板”融资。

(2)发展以股权交易市场为代表的区域要素市场。整合在宁各类交易场所,推动建设面向区域内、覆盖多种经济成份、多功能、多层次的交易平台,实现各类产权、股权与资产的规范转让和合理流转。

(3)充分利用债券市场,扩大债权融资比重。利用各类债券融资方式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公司债、企业债,大力支持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及其他公募、私募债务融资工具获得融资。积极探索集合发债方式,推进区域集优等债权类金融创新,组织有条件的企业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并为中小企业进行票据融资提供绿色通道,提高融资效率。

(4)创新发展期货市场。积极培育期货市场,推动本地期货经纪公司发展壮大,加快交易网点建设,与国内期货交易所开展战略合作。鼓励大型期货公司到南京设立分支机构,活跃市场竞争。推动期货资源优化整合,强化期货经营机构中介功能。鼓励期货公司投资和参股建设现货商品交割仓库,促进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不断提升期货市场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5)积极发展股权投资。进一步加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投入,加强与国内外股权投资机构合作,设立符合南京产业导向的专业投资基金,发展具有南京特色的产业基金、母基金和并购基金。建立符合创业投资运作规律的国有创投资本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引导作用,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将投资重点进一步聚焦到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撬动创投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期投入和培育。针对不同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和创投机构发展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引导符合产业发展特点的社会创投实现相对集中,重点支持江宁、栖霞、江北新区等地建设基金集聚区。

3、发挥优势、创新机制,深化保险市场建设

(1)完善优化保险市场体系。积极引导保险机构稳步推进分支机构建设,优化保险机构网点布局,扩大保险覆盖面。大力引进有经营特色的健康保险、农业保险、责任保险、企业年金等专业性保险公司在宁设立分支机构。鼓励设立保险代理公司、经纪公司和公估公司,引导促进保险兼业代理市场,完善保险中介服务。

(2)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创新保险品种,完善保险功能,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提供责任保险、工程保险、财产保险等,探索通过建立保险交易平台开展保单交易、推动保险股权交易。围绕民生工程与和谐社会建设,积极开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人寿、健康、医疗等保险品种,提升专业保险功能;推动出口信用保险与出口融资业务的有机结合,支持对外贸易;加快发展航运保险,发展船舶(飞机)保险、海上货运保险、保障与赔偿保险,积极探索新型航运保险业务;推动科技保险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支持科技产品创新;加快保险后台中心的建设,促成本地法人机构在南京建设呼叫等后台中心,进而吸引国内外大型保险机构在宁建立数据备份、呼叫等后台中心,逐步形成初具规模的保险后台中心。

(二)健全金融组织体系,丰富机构类别

1、做大做强本地法人金融机构

大力支持在宁的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支持有条件的法人机构快速发展壮大,提升综合实力,深化本地金融机构改革,营造良好金融环境,打造优质地方金融机构品牌。

推动南京银行加快跨区域经营步伐,提升综合实力,坚持特色服务的优势,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治理完善、业绩优良的现代商业银行,将其打造成为全国性的优质银行品牌。推动南京证券加快发展业务,开展各类资本市场融资工作,促进其业务结构趋于合理,增强核心竞争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争取尽快上市。加快组建紫金富邦寿险,支持法人保险机构通过强化管理,完善经营机制,开展金融创新,加快业务发展,做优做强。

支持江苏银行扩大业务覆盖地区和领域,加快发展业务,优化资产结构,完善公司治理,争取上市。支持华泰证券扩大业务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打造成为全国性优质券商品牌;支持弘业期货成为全国排名前列的期货公司,并争取上市。支持紫金财险加快业务发展,引入战略投资者并择机上市;支持利安人寿在全国开展保险业务,成为具有全国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法人保险机构。

支持农村金融机构提升服务管理能力。支持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加强网点建设,逐步实现基层网点全覆盖,开发和推广适合“三农”的金融产品,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农村金融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运用现代经营管理体制,争取实现跨区域经营,达到上市条件。

2、发展壮大金融控股平台

集中和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推动紫金投资集团走金融综合经营之路,发展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特色鲜明的金融集团。在现有金融资产、创业投资与金融服务三大业务平台的基础上,鼓励其通过设立、参股、收购、兼并等方式,加快金融和相关产业布局,开展综合性、多元化经营,形成以创业投资为先导,以金融相关实业为支撑,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为核心,以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等为有力补充的金融控股集团,打造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产业链,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全过程、综合性服务,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综合金融服务。

3、培育引进金融机构总部

发挥南京省会城市优势,集聚机构总部。支持在宁各类金融机构的地区总部、分支机构提升综合实力,增强区域辐射能力。加强各类金融资本的融合,重点引进实力强的全国性、地方性金融机构。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在宁投资组建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强国际金融组织、外资金融机构区域总部的引进力度,吸引和支持外资金融机构来宁设立代表处、分支机构,重点鼓励台资金融机构来宁发展,寻求合作。培育和引进专业金融和特色金融总部,重点引进大型金融机构的专业业务总部和成长性好、经营有特色的金融法人机构和区域性总部,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4、大力发展新型金融业态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探索构建担保基金,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资金的撬动作用,改善和提升融资性担保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服务能力。加快发展一批小额贷款公司、典当等金融机构,满足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小微群体的金融需求。支持发展信托公司,引导法人金融机构在宁设立信托公司,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信托公司来宁设立地区总部或分公司,支持信托公司积极开展产品创新,提升社会资金融通能力。支持发展融资租赁公司,推广融资租赁理念,促进融资租赁业与重点产业联动、与市政项目对接、与中小企业合作,扩大融资租赁业的影响。设立货币经纪公司,促进金融机构间资金融通和货币市场的规范发展。鼓励和支持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航运金融公司、房地产信托基金、财富管理公司、第三方支付与清算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的发展,丰富金融业态,拓展金融衍生产品,抢占金融发展制高点。

(三)开展多个重点工程,优化金融环境

1、实施“金融人才高地工程”

采取多种形式提高金融管理者、金融机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高层次金融人才队伍,把南京打造成为金融人才高地。实施金融人才引进计划,定期梳理人才短缺情况,支持金融机构向海内外招引金融人才。实施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利用南京高等科研院校丰富的优势,研究制定金融人才培养计划,成立以国际国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资深专家为主体的南京高级金融研究院,实现金融机构需求与高等院校培养的对接,培养国际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金融人才,形成金融高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推动金融人才交流,选拔优秀人才到境外金融机构培训学习,培养国际型金融人才。完善金融人才政策,在住房、科研经费、子女教育等方面予以补贴,在所得税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层次金融人才。

2、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工程”

加强征信系统平台建设。依托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探索推动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形成全社会共享的企业信用档案系统、信用评级机制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完善全市的征信系统信息平台。拓展征信服务应用领域,加快征信产品创新。积极支持、推动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切实加强信用管理,形成信用约束机制,培育和规范多元化信用主体。加大失信惩戒力度,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舆论监督等手段,增强企业和个人信用观念。深入开展和推广“金融生态达标县”和“金融生态示范县”活动,推进“激励守信、惩戒失信”联防机制建设,不断提升社会信用建设水平。

3、深化“金融中介引进工程”

实施金融中介机构引进计划,积极争取国际知名的会计、审计、法律服务、信用评级、资产评估、投资咨询等与金融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在南京设立法人机构、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形成功能完备的多层次、高水平、现代化、国际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推动金融中介机构业务创新,支持中介机构优化服务质量、提升创新能力,提高服务金融机构发展、融通市场资金的能力。规范金融中介行业发展,加强对金融中介行业的指导和管理,形成良好的行业规范和准则,维持市场秩序。

五、金融创新与突破

(一)以科技金融带动金融改革与创新

积极利用国家、省级和南京自身科技金融发展的资源和优势,大力推进科技金融政策及产品创新,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以促进资本与技术的有效对接为目标,形成要素聚集、交易活跃、机制灵活、保障有力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科技金融指数。

着力提升科技金融机构创新与发展。坚持科技银行专营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引导督促科技银行做专、做精、做强,探索设立科技社区银行;积极在更多具备条件的园区设立科技小贷公司,扩大覆盖面;吸引国内外优秀股权投资机构在宁设立管理公司并发起设立基金,引导投资阶段前移,扩大创业和股权投资集聚规模;督促和引导科技保险公司研发科技保险产品、创新科技保险服务,为新产品研发、试生产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保险保障;鼓励和引导融资性担保公司特别是国有全资或者国有控股担保公司,研发科技担保产品,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促进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评估、定价、流转及监管等科技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

全面建立科技金融体系。构建“一个平台、两个保障、三类市场和五种工具”的科技金融体系框架,即建立科技金融综合信息平台,提供科技金融人才和科技金融信息共享与服务;完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等三类市场的融资功能;综合运用科技支行、中小企业集合债、企业债券、信托、商业贷款等债权融资工具,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债转股、上市融资、并购等股权融资工具,科技保险、商业保险等保险工具,科技担保、商业担保、知识产权质押、典当、企业互保等金融中介服务工具,政府补贴、税费减免、贴息、孵化器等财政支持工具,促进科技与金融有效融合。

创新科技金融投融资方式。创新科技投入机制,以政策性金融资源的整合为先导,构建由紫金科技投资基金等科技创投引导基金、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科技银行、科技保险公司、紫金担保等国资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等为成员的南京投贷保联盟,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全程式投融资服务。

(二)以交易平台创新建设区域金融要素市场

利用国家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契机,以产权市场的整合和发展、交易平台的创新为突破口,创新交易品种与方式,加强与京津沪三大产权交易中心的相互代理业务,积极推进各类产权、股权与资产的规范转让和合理流转,建立并形成多元、集中、规模化的产权股权交易平台,将南京建设成为辐射泛长三角区域、最具活力的区域要素市场。

组建股权交易平台。整合在宁各类交易场所资源,加强与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等各类主体开展合作,建立面向长三角的场外交易(OTC)市场。

组建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以现有南京联合产权(科技)交易所为基础,尽快建立金融资产交易所,为区域内的金融资产交易提供全程服务,开展各类金融资产交易创新业务,逐步打造成为泛长三角区域的特色化、专业化、综合性金融资产公开交易的重要平台。

探索建立保险交易平台。积极引导保单交易市场的发展,建设区域性保单交易中心。

设立航运金融交易平台。依托南京港,推动发展港口融资、船舶抵押贷款、船舶融资租赁、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结算等航运金融服务,并以下关滨江商务区为依托,规划建设航运金融交易平台。

设立软件服务交易平台。紧紧抓住打造世界软件名城的契机,积极建设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提供优质、高效、高性价比的专业化服务,建设全国性权威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有形市场。

探索建立大宗商品及战略资源交易平台。发挥南京既有产业优势,探索建立石油化工等特色大宗商品及战略资源交易平台,形成区域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多商品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

(三)以新兴与特色业务构筑专业金融中心

结合南京地方性优势和资源打造特色专业金融中心,实现借势及错位发展,积极引进大型金融机构专业总部,发展新兴金融业务,形成面向长三角及全国性的财富管理中心、第三方支付与清算中心、金融服务外包中心等。

建设财富管理中心。整合现有金融资源,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开展财富管理业务,同时引进多家全国性财富管理机构,鼓励设立独立理财公司,吸引各大银行在南京设立私人银行部。加速金融产品研发基地的建设,并探索建立起横跨基金、券商、信托、保险、银行的统一理财信息。引入社会责任投资的理念,加大对新能源及社会责任履行好的公司的投入,从绿色产业中挖掘金矿,建设面向长三角及全国性的财富管理中心。

建设第三方支付与清算中心。依托苏宁易购、焦点科技、宏图三胞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国家电子商务金融示范城市,构建区域性的第三方支付与清算中心。鼓励第三方支付与清算平台快速发展,充分利用市民卡工程等已有成果,培育以电子商务支付为主要业务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个人、企业的电子商务活动提供“一站式”电子支付服务。鼓励商业银行与成熟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及第三方安全认证服务平台合作,大力发展网络支付金融服务。加快支付服务手段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面向消费者的电子钱包、手机支付等新型在线支付产品,形成由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固网支付以及其他支付渠道构成的新型综合支付体系。加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金融监管,同时进一步提高平台的安全性以及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积极培养用户信用度,改变其传统的购物习惯,更新客户群的消费观念。

建设金融服务外包中心。利用地缘和成本优势,顺应金融业发展趋势,承接上海、北京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外溢效应,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外包服务理念和业务流程,依托现有的中国软件谷、麒麟生态科技园和新城科技园,规划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形成三大金融服务外包平台和金融研发、服务外包基地。以金融产品创新与设计、票据影像服务外包、支付清算服务外包、金融档案管理外包为重点,同时发展数据处理和灾备、客户呼叫服务、银企对帐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服务等后台业务。吸引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在宁建立数据备份、金融软件开发、金融新产品开发、人才培训、后台呼叫中心等,逐步形成金融服务外包中心。

(四)以先行先试打造保险创新试验区

营造优良创新发展环境,加大财政与税收支持力度,推动重点机构、重点险种、重点业务率先创新发展。推动地方法规建设,建立创新保护机制,激发和保护各类保险机构创新积极性。发挥地方保险主体创新功能,引导紫金财险、利安人寿等法人总部机构开展科技保险、知识产权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等创新型保险业务以及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业务。大力推动宁台金融保险合作,提升南京保险业的国际化水准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深化保险资金运用试点。加强与全国保险公司总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沟通合作,通过商业银行、上市公司担保及市本级部门间协调等实现信用增级,激发和引导保险资金投资的积极性。探索保险资金运用的方式和途径,紧跟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市场化改革步伐,重点关注保险投资改革创新政策,继续探索通过股权、不动产、无担保债券、委托投资等方式,吸纳保险资金投资南京地铁、保障房、养老、医疗、产业投资基金等领域。

六、金融开放与交流

充分发挥南京经济金融发展的基础优势,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融入区域合作,承接国际金融产业转移,逐步实现金融合作与交流的区域化、国际化。

(一)加强泛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

加快推进宁镇扬和南京都市圈金融同城化。加强区域城市合作,积极协商,寻求共识,签署金融合作备忘录,制定和实施具体规划、合作项目。成立市金融同城化的合作发展委员会以及金融同城化工作办公室,推动实施金融同城化。以银行业金融合作先行,推动银行之间跨行、跨区域的通存通兑,努力建设区域统一的资金市场,并逐步扩展到证券、保险等领域,促进资金、人才、信息在区域内自由有序流动,建立“南京金融区”。

积极推进泛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推动上海金融业不断向南京延伸和拓展,充分利用沪宁两地经贸、金融业间的比较优势,不断拓展金融合作新领域。推进区域内政府管理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作用,逐步实现泛长三角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运行机制、金融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全面对接。制定金融合作战略规划,积极推动泛长三角金融合作与交流,构建区域金融合作平台,参与区域的金融市场联动、产业整合和管理创新,实现泛长三角城市群之间金融的共赢发展。

(二)深化宁台金融交流与合作

利用与台湾的独特历史渊源,深化宁台金融合作。继续深化宁台两地人民币与新台币双向兑换试点,深化支付结算和货币清算合作。推动宁台两地金融机构互设异地分支机构及扩大业务范围。积极探索在宁证券、基金管理公司在台湾的分支机构开展境内证券投资业务,为台湾合格证券机构投资者提供人民币证券投资业务的创新渠道。支持在宁台资企业上市发展,积极开展台资股权交易市场的试点工作。推动两地金融机构、金融调控和监管部门、金融同业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地金融人才交流培训。

(三)推动金融国际化

承接国际金融产业转移,促进金融机构、金融人才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逐步实现金融法制、营商环境与国际接轨。推广宁台金融合作的成熟模式,逐步与香港、新加坡等亚洲金融中心及欧美金融中心开展合作与交流。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在宁设立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参股本地金融机构,引进国际金融资本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际金融交流与合作,依托对外经济贸易,促进与境外金融交往,扩大人民币结算规模,完善人民币跨境流通和结算机制,开展人民币衍生产品创新。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跨国金融企业集团的交流与合作,使南京成为全省开展国际金融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加强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交流互访,学习借鉴国际经验。

七、保障措施与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组织领导机制。成立由市领导担任组长、有关职能部门和区县政府为成员单位的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协调和实施各项建设工作。

协调联动机制。邀请省有关部门、国家金融调控和监管部门驻宁机构等,组成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的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共建机构,形成高规格、高效能协调联动机制,凝聚更多的力量,形成更大的合力,共同推进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推进保障机制。依照规划的主要任务,确立支撑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重点项目,并制定重点项目行动计划,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财政扶持政策。设立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发展专项资金并逐步增加规模,加大对区域金融中心各项体系建设和重点项目的财政政策扶持力度。

税收激励政策。研究制定支持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金融税收制度。加强扶持金融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运用力度,对鼓励和支持类金融组织以及特定金融市场建设的予以税收优惠政策。

人才服务政策。制定金融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和人才政策,将金融人才纳入南京“321人才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加强高端金融人才服务,为金融人才提供引进、培训、认证、流动、社保等“一站式”的专业服务。

环境优化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予以南京金融改革创新和先行先试的政策。

(三)建立推进机制,提升规划执行力

宣传推广机制。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渠道作用,加强面向社会大众的普及性宣传,扩大“南京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影响力。定期举办南京金融博览会、金融理财博览会、金融开放论坛等活动,树立南京金融形象。

招商创新机制。进一步突出金融招商重点领域,突出招引机构的品牌效应,制定《金融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推动区县、园区加强金融载体建设,加大金融招商力度。

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督办制度,定期对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确保重点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实施。

第五篇:强化良种作用 打造现代生猪产业调研报告

强化良种作用 打造现代生猪产业

——以品种改良促进现代畜牧示范区建设

优良品种是现代养猪业发展的最根本基础。“生猪要发展,良种须先行”,随着生猪产业标准化、规模化、良种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生猪优良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已成为生猪产业业增收和发展的关键。不论是在过去的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中还是在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陕西现代畜牧示范区建设规划中各级领导都非常关注优良品种的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澄城生猪产业的发展。据调查统计,全县生猪存栏75.3万头,其中种猪5.75万头,能繁母猪存栏5.71万头,肉猪年出栏106万头。其中年出栏100头以上的规模种猪养殖户395户,但却饲养良种种猪22297头,年出栏生猪47.5万头。良种引进和推广不但迅速提高了全县生猪数量,而且大幅度提升了全县生猪品质。生猪大县建设的三年多时间里,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行政业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澄城县不但通过各种途径大量引入1.1万头优良种猪,而且争取到了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为加速全县以生猪为主的现代畜牧产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陕西现代畜牧示范区将澄城县列为生猪产业发展重点区,为在生猪大县建设结束继续推进澄城以生猪为产的畜牧产业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掌握全县生猪良种现有发展情况,进一步提高全县生猪良种覆盖率,为全县现代畜牧产业能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探索思路。我们利用春节前后对全县生猪良种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走访调查,结合近几年在生产中掌握的一些情况,并对省内一些近年来生猪产业发展较快的兄弟县区进行了学习了解,对比总结。现就我县生猪良种发展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全县生猪良种发展的成就与现状

伴随生猪大县建设,澄城县生猪养殖情况发生非常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饲养规模增加和养殖模式转变两个方面。饲养规模从07年的年出栏14万头发展到现在年出栏106万头。饲养模式由过去的家庭散养转变为现代规模养殖;由饲养土杂品种转变为现代品种;由外购仔猪育肥转变为自育、自繁、自养。据统计分析: 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由90多户发展到974户,户均年生猪出栏量由156头扩大到587头。07年全县种猪饲养量9800头,目前达到45320头。种猪场由原来的3个小型场发展为1个存栏2000套纯种猪的澄石祖代种猪扩繁场和85个商品代种猪场。以前全县养猪主要依靠从江苏、河南、四川、陕南等地大量购进仔猪,常常因为品种低劣、长途运输和染有疫病给养猪场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而现在,全县大多数规模养猪场户都自繁自养,引进回了加系二元、PIC、法系纯种等优良品种,不但养殖安全高效,而且每年可向社会提供大量良种仔猪,全县养猪场户基本不从外地购进仔猪,每年还有部分仔猪销往周边县区及山西等地。

在短短的几年里,澄城县生猪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由传统养殖向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跨越。这些成就的取得,除了政府引导扶持,各级政策支持得力以外,从技术层面讲,得益于优良品种的大量引进与推广普及。

根据调查,全县近几年先后从国内各个大型种猪场引进法系、加系、美系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纯种猪和长大、大长二元母猪、PIC、斯格、达兰等配套系种猪2.3万多头。这些优良品种的引进对生猪产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增加生猪出栏数量

良好的饲养条件下,一头优良品种母猪每年能提供的出栏肥猪数在20头左右,要远远高于过去的土杂猪。如关中有名的地方品种关中黑猪产仔数仅不到10头,只有常见二元母猪14.2头的70%。虽然有一部分地方品种母猪产仔数量也很多,但是地方品种母猪体型小,生的仔猪的也很小,成活率极。据统计,目前条件下,全县母猪年提供出仔猪平均为18.6头,饲养土杂猪仅能提供不到12头,良种猪则达到20头。按现有5.7万头母猪计算,全部饲养优良品种每年可比土杂品种多提供出仔猪34.2万多头。如果将良种猪生长速度快,出栏时间短这一因素加起来,饲养良种与土种母猪年出栏猪数量会相差近50万头以上。

2、提升生猪产品品质

传统的地方品种猪都是脂用型品种,全身瘦肉率不到40%,一般背部脂肪厚4—5厘米以上。而现代良种猪的瘦肉率在60%以上,背部脂肪仅为1厘米左右。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传统的高脂肪猪肉让人望而生畏,而瘦肉型猪肉不但迎合当今人们的消费喜好,并且在减少脂肪摄入量,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方面做用明显,因此大受欢迎。市场需求决定生产方向,饲养优良瘦肉型品种,提高当地猪肉品质,按市场需求适销对路的发展生产是现代养猪业的必然选择。随着“杜长大”三元、PIC五元等瘦肉型配套品种大量的引入,澄城生猪品质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逐步树立起了“澄城生猪”的品牌。以前澄城的生猪品质低,产品除了内销只能销往陕北等地的局面被打破,现在来澄城收购生猪的外地客商天南海北都有,生猪价格比周边地区相对都要高,这是品种改良后生猪品质提升的最具体体现。品质提升,销路开阔成为群众放心养猪的根本,直接推动了养猪生产连年翻番。

3、提高养猪综合效益

同过去相比,全县目前母猪年提供仔猪数量达到18.6头,较过去的土杂品种比高出了6.6头,平均每头初生仔猪价值在200元以上,一年产仔效益就差1320元。优良品种仔猪一般出生后150天就可以长到200斤出栏,而土杂猪要240多天,多养90天就要多消耗150多斤饲料,价值250元左右,出栏18.6猪要多消耗4650元。正常情况下,出栏三元猪一斤比土杂猪要多0.2元,按平常240斤出栏算,差价48元,出栏18.6猪差892元。仅此三项,饲养一头良种母猪和土杂母猪一年所获的综合养猪效益就高达6860多元钱,如果加上其他费用至少相差7000多元钱,而一头良种能繁母猪仅为2500元左右。正是由于如此大的效益因素导致了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同时也因为高的生产效率促进了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养猪生产的发展步伐。

总之,通过品种改良,澄城县生猪的生产数量和品质的大幅度提升,养猪的综合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吸引了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现代养猪生产之中,极大地推动了全县养猪产业的大发展。

二、全县生猪良种应用中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全县生猪品种改良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特别是在生猪大县建设中,通过引种补贴,让很多规模种猪场集中更新了品种,提高养殖效益,加速了全县生猪品种改良步伐,作用非常突出,效果非常显著。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在全县生猪品种改良方面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刚刚发展壮大的生猪产业影响是很大的,长期发展就会损害全县养猪业发展的基础。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良品种更新与养猪现实需求有一定差距。自2007年起,由于仔猪价格大幅度上涨,出栏重量中仔猪成本比例过高,最终引起生猪出栏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180斤出栏变为260左右出栏。而全县大量引进的新美系种猪、斯格、达兰等种猪都是中型种猪,他们的商品猪是按180斤出栏体重培育的,所以出现了200斤以后生长速度慢、饲料消耗率增加,养猪相对效益明显下降等问题。同时引进的这些品种在培育时为了追求体型漂亮和瘦肉率高,加入了皮特兰基因,导致种猪难产率高,仔猪花斑猪多,商品猪应激大,很难饲养管理。如赵庄镇某种猪场引回的100头美系二元母猪,初产因难产就死亡了12头,经济损失巨大。庄头某种猪场引回的200余头达兰种猪因应激问题死淘率高达65%。因此,急需指导群众引进大体型、无应激品系的法系种猪更新品种。在延安吴起县调查时发现,该县在扶持养猪生产中十分重视品种问题,全县规模种猪场全部引进的是加系二元母猪、并用法系杜洛克公猪进行三元杂交,生产的三元商品猪体型大、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仔猪初生重、生长速度、料肉比等主要经济指标比我们的生产水平要高10%以上。

2、引种渠道多,引回的品种良莠不齐

近三年是我县引入种猪数量最多的时段,大量品种引入提升了我县生猪生产水平,但因为多种原因,造成引回的种猪良莠不齐,给一部分养殖场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有三种情况最为典型,一是远距离引种,种猪长途运输后应激大,在运输途中时间长,路经地域广泛,很容易出问题,如冯原某猪场从河北引回的100头二元母猪,在引回后一周内死亡8头,由于距离远,养殖户同场家联系迟迟没有人管,一直无法解决,损失很大。二是盲目引种,目前受育种水平的影响,国内还没培育出可以和国外法系、加系杜大长三元猪,PIC五元猪相比的品种。甚至有的种猪场连育种条件都没有,就称自己培育出了新品种,养殖户盲目引回后损失很大。如在安塞正大青年种猪场调查了解时发现,根本不是正大集团培育的种猪,但是我县赵庄镇已经有猪场盲目引回饲养。三是贪图便宜引回劣质种猪。部分养猪场户引种时只考虑价格,认为同一个品种价格越便宜越好,结果生产使用后才发现问题。如我县王庄镇水洼村的部分猪场从洛川将来源不明的种猪用比育肥猪高不了多少的价格引了回来,结果产仔时发现,产的仔猪数量极少,质量极差,只好将产了一胎的母猪全部淘汰。

3、引种补助范围小,时间短、普及率低。

为了加速全县生猪品种升级换代,通过生猪大县建设,在我县建成了存栏2000套祖代种猪的澄石种猪场,每年可以提供1.4万头良种二元母猪,在一定程度为全县提供了优质种猪来源。但还是有很多种猪场舍近求远,从外地引回劣质种猪,而澄石场的种猪却远销省内其他县市,供不应求。在生猪大县建设中,为了调动引进优良品种的积极性,对购进良种种猪的规模种猪场给予了很高的补助,每头达到500—800元,基本上让全县50%以上的规模种猪场引回了优质种猪。但是,由于种猪饲养的周期性,当时正常饲养的种猪场无法再引进种猪,到现在需要引种时,政策却结束了。另外占到总母猪饲养量61.4%的30头以下母猪养殖户基本没有享受到引种补助。调查发现,这些养殖中户大多数饲养的品种基本上是土杂猪,生产性能极为低下,但数量上却占了母猪总数的大部分。这一部分养猪户的品种不改良,全县生猪良种普及率就难以提高。

4、群众认识不到位,管理水平低下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群众认识不到优良品种的重要性,以为只要是母猪就可作为种猪,散养户普遍存在从育肥猪中选留种猪的问题。部分养殖户认为买便宜的种猪能省钱,没有必要买贵的。实际上算一笔帐就很明白,一头种猪一生能出栏70多头仔猪,而100公斤重的良种母猪每头2500元,就是比同样大小的肥猪贵不到1000元,摊到一头仔猪身上还不到15元,可是一头良种仔猪和土杂仔猪的差价在150元以上,一窝仔猪就把种猪多的钱差回来了,所以选择便宜母猪非常不划算。其次,土杂猪出生重比一般良种猪平均小4两左右,比法系三元猪小8两以上。养猪行业有对仔猪初生重的重要作用有一句行话“出生时差一两、断奶时差一斤,出栏时差十斤”,实际上出栏时可以差更多。由于品种导致出生重的不同,土杂仔猪比良种猪在出栏时要小40—80斤,差异非常大。另外,很多群众认为猪品种越纯生产性能越好,其实在生产中纯种猪的生长速度和效益都远不如配套系和三元猪。

总之,用很多有经验养猪户的话来说,啥时候养品种差的母都不划算。养猪户之所以在品种选择上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平时不算帐,没有经济意识,对优良品种重要性没有一个足够的认识。此外,很多养殖户甚至是一些养殖场平时不注重对种猪的饲养管理,竟然出现把后备母猪当育猪养,最后导致无法作为种用的情况。大量不正确的养殖方法使优良品种的性能无法发挥,很多被迫过早淘汰,利用率大为降低。

5、优良品种更新步伐缓慢

在过去优良种猪来源紧张的情况下,改良生猪用的方法是引进优良种公猪对地方品种母猪进杂交改良,逐步提高。这种办法虽然投入少,但是见效慢,同现代养猪相比很不适宜。在目前一头优良后备二元母猪仅为2000元左右的情况下,引进良种,直接进行更换是提高生猪品种的最有效办法,值得大面积推广。但是目前仅有一部分规模场采用此法,大多数猪场还是引进优良法系种公猪在逐步改良。同时,正常对不适宜做种猪用的母猪及时进行淘汰更新能保持猪群旺盛高产,但在生产发现,很多养殖场对长期配不上种,或者产仔性能很差,产仔胎次很长的母猪还舍不得淘汰更新,一直饲养在猪群中,白白造成浪费。

总之,通过此次调查,虽然只发现我县生猪良种应用存在的一部分问题,但是我们觉得有必要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县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今后生猪良种发展的建议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通过分析,并请教了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要保持“澄城生猪”品牌优势,继续做强我县生猪产业就必须从品种这个基础抓起,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领导,提高对品种重要性的认识

对于生猪品种的重要性大多数领导都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但是在基层很多领导干部对品种的重要性还是认识不够,应当及时加强各级对生猪品种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切实把抓好品种就是为生猪产业发展打好长远基础来抓。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对品种引进和改良的扶持力度,力争在短期内实现全县生猪品种的全面升级。

2、加强培训,提高广大养殖者良种意识

加强生猪品种重要性的宣传培训和开展示范引导是提高广大养殖户特别是小规模种猪养殖户思想意识的重要措施。这些养殖虽然每户饲养量不大,但整体规模很大,是当前养猪的中坚力量。要壮大整个生猪产业,就要培育扶持这一部分养猪户提高养猪效益,促使其快速发展成为新的规模化、标准化养猪场户。县畜牧部门应当加强品种应用方面的技术培训力度,采取多种培训措施提高广大养猪户对生猪品种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其加快新品引进步伐。同时加强种猪饲养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养殖场户种猪的饲养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优良种猪的生产性能,提高整体养殖效益。

3、加快步伐,提高新品种引进应用速度

针对目前引进品种和生产需求出现差距的现实,县政府及农牧部门要拿出一定措施,及时引导广大养殖场户调整引种方向,加快引进适应当前养猪需求的大体型,无应激的法系加系种猪,加速全县种猪品种的更新步伐,使全县的生猪品质和生产效益保持一定优势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占有一席之地。

4、加大补助,提高全县良种引进覆盖率

县上从生猪大县建设剩余资金和现代畜牧业建设资金中拿出200百万元,按每头种猪补贴500元的标准,对全县引种10头以上的种猪养殖场户进行优良品种引种补助。为了保证补助金落到实处,成功引回高质量的种猪,建议就近从澄石种猪场,陕西省原种猪场等大型种猪场引进种猪,补助金按养殖场户引种数量直接打入猪场帐户。同时要加强监督,保证引种质量和数量,通过扶持补助这些养猪中坚力量,快速促进这一部分养殖场户发展壮大,迅速扩大澄城生猪养殖规模。

5、加强引导,提高引进种猪品种的质量

在引种过种中除了采取相应的行政措施外,要加强宣传技术引导,让引种户认识到远距离引种的危害,认识到盲目引种的危害,认识到引进便宜种的危害。就近选择澄石、陕西省原种场、PIC祖代猪场等管理规范的大场引进适合自己饲养的种猪品种。在品种利用方面做到不自留种猪、不直接用纯种猪繁殖商品猪,有条件直接引进良种二元母猪或PIC母猪进行商品代繁育生产,争取一步更新品种到位,发挥优良品种最大的效益。

6、加强宣传,提高生猪品牌市场占有率

品种提升是品牌做强的基础,品牌做强又是品种加速提升的动力。优良的品种带来的是高的生产效率和高的产品质量,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品牌的做大做强。因此,在加强品种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对外的宣传力度,借助品种带来的生猪产品质量提升的含金量,把“澄城生猪”这一品牌做大做强。也只有通过扩大“澄城生猪”这一品牌的影响力,才能为澄城县生猪产业带来更大市场和机遇,促使澄城生猪产业日益强大。

下载打造区域现代金融中心的调研报告(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打造区域现代金融中心的调研报告(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打造区域品牌

    打造“***区域”品牌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区域品牌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地区拥有的独特的资源优势也形成了独特的区域品牌,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优势。我市人参、林......

    打造“平安**”调研报告

     市“平安**”课题组平安既是一个地区的形象,也是一个地区重要的投资环境,我市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都需要一个平安的社会环境。......

    关于打造金融中心的思考[最终定稿]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无论是理论上的认识还是实践上的验证,经济发达地区一定是金融繁荣地区,金融发达地区必定是经济强势地区,一个强大的经济体是由一个强大的金融体来支撑的......

    现代企业管理调研报告

    现代企业管理概论 ——组织流程调研报告 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 财务管理1、2班 小组成员: 霍蜂姑 陈倩 杨恩萍 李志伟 刘翼遥 小组负责人:刘翼遥 负责人学号:2012516184......

    彰显区域特色,打造现代旅游运动休闲城

    彰显区域特色,打造现代旅游运动休闲城 中共银川市西夏区委政研督查室近年来,西夏区依托其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努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在旅游资源挖掘、旅游项目建设、旅......

    杭州拟建区域金融中心定位服务民营经济

    杭州拟建区域金融中心定位服务民营经济昨日,杭州市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孟繁明在参加“第十五届全球金融年会暨第五届中国(杭州)WTO与金融工程国际会议”时表示,目前已将杭州定位......

    打造“平安**”调研报告5篇

     市“平安**”课题组平安既是一个地区的形象,也是一个地区重要的投资环境,我市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都需要一个平安的社会环境。......

    江都现代服务业调研报告

    关于我区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区服务业办公室 (2011年11月)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为进一步理清2012年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促进我区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我们成立了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