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00:4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困生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困生调研报告》。

第一篇:学困生调研报告

关于学困生形成原因的调查在诸如我校的众多普通中学中普遍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简称学困生),学困生是指智力身体正常,但学习困难,厌学以至于在规定期限内未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的学生。出现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客观原因。本文从对学困生的现状入手,通过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家庭情况,学习态度和教师,家长的反馈意见的调查分析,由此基本摸清了¡°学困生¡±的类型和症结所在。

一.学困生的分类

1.智力欠缺型学困生。有一部分学生智力发展低于同龄其他学生平均水平,他们记忆困难,理解缓慢,对于知识不能变通;他们愿学、乐学,但结果往往是在学习上花的时间比其他的学生多,而成绩却远远不如他们,在学习上处于持续困难的状态。如由于知觉识别能力模糊而造成的部分学生对形态、结构以及以实验为主等方面的知识的识别能力较差,因此,在对所学知识中有关图形、结构等感觉困难较大,女生所占比例较大。再如,由于语言表达系统的缺陷所造成的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理解知识有一定的困难,但动手能力强,这多见于男生。另外,还有少数综合性缺陷所造成的学困生,比例虽小,但基本上是每科都差。

2.性格问题型学困生。这类学生多是由于性格原因造成的,他们中或自卑、孤僻、悲观,或敌对、暴躁、冲动。前者多表现为性格内向、敏感、成绩差,女生为多;后者大多是双差生,逃学、不听讲、不交作业、不守纪律、与老师关系敌对,男生中占有相当的数量,而目前女生人数也呈上升趋势。

3.无良好习惯型学困生。现在的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家庭教育薄弱,长辈溺爱使得一部分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他们怕苦、怕累、怕难、贪玩、依赖性强,在学习和生活上一有任何困难就找家长和老师,从而养成不愿动脑,稍微做不来的或抄或空白或等老师讲。然而到了中学,学科作业一多,自然而然的就造成了学困生。

4.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学困生。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他们的学习往往由于个人疾病、家庭变故、家庭文化环境差、交友不当或学校周围环境差等原因导致学生学习困难。例如在学校附近就会有一些电子游戏厅、网吧等地方随时引诱着在校青少年出轨而疏远自己的学习,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了学困生,辍学生。

5.缺乏动力型学困生。此类学生头脑灵活,只是于学习动机、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引起学习困难。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学习态度消极,学习过程中不能自制,不能坚持始终。有的好高婺远,眼高手低;有的不求甚解,马虎从事。尤其此类学生对老师的看法和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动力。

二.学困生的心理特征

1.依赖心理严重。学困生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的进度,常跟着老师的思路转,很难有自己思考的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遇到难题就中断思考或不愿思考来等待答案。可以说,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就被改变了。心理情绪变化大。学困生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自身心理因素的制约,因而心理情绪很不稳定。上课听懂一点就兴奋不已;受到批评时情绪低落;不适应或没听懂时就开小差。这样也极容易引起亲人的指责、老师的批评,久而久之也就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创伤,难以治愈。

3.认知水平低。由于平时很少能独立的思考和处理问题,所以对自己也就缺乏独立客观的评价,而往往会把家长,教师或同伴的评价当作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依据。倘若这时候,有心有不良的人的误导,那么很有可能导致这部分学生从¡°学困¡±沦落到¡°双差¡±的地步。

4.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学困生也强烈要求进步,也希望得到优异的成绩,得到老师的重视和承认,同学的赞扬,家长的鼓励。但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和难点的增加而自己又不能很快跟上节奏的时候,他们就容易心理崩溃,丧失迎难而上的决心和勇气,没有坚持下去的意志,最后导致学习困难。这种情况即使在一定条件下有所转变,他们的所作所为反复性也很强。

5.自觉性和自制力差。学困生起初会难以约束和克服自己的行为习惯,课堂学习效率很低,长久之后,学生会变得无责任心,不肯承认错

误,无所谓成绩好与坏,甚至扰乱课堂纪律。久而久之,还可能造成他们的人格缺陷。

6.习惯差。这部分学生很多事情由于在小时侯都有家长和教师的非常细心管理会很比较容易好的解决,但一旦环境改变无人或少有人管理后他们自己的事情就完全改变了由此就会养成一些不良习惯从而导致学习落下,甚至有的学生连小学都被疏于管理,长久以后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例如完成作业,他们一般都不会先完成再休息,而是玩够了再完成作业,如果累了或是题难了就抄或者不做,老师和家长批评多了也就习惯了。

7.厌学思想严重。学困生由于在学习上无成功感,基本上都会厌学。对于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学习活动兴趣都不高,但组织的其他活动如体育活动、课外活动等积极性都很高。因为在这些活动中他们可以体会到成功,不会总感觉灰色,好象找到了自我,也增加了信心。

三.学困生的产生原因

1.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不是智力因素,而是由于自己长久以来所形成的习惯所造成的。多数学困生在小学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独立的学习习惯,而是过多的依赖他人,依靠简单的重复记忆和练习来应考,到了中学阶段,学习内容加重,学生不能很快的适应中学学习,缺陷加大,长此下去,就造成了他们的学习困难。

2.小学及初中升学考试中实行的应试复习,迫使学生加班加点的机

械重复记忆或练习,这已损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升入初中后,又只有少数优生能保持自己的兴趣,学得轻松。大量的学生在进入初中后丧失信心,加之自己懒散的学习习惯,造成了学困生的产生。我们曾对本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我校的普通班中有40%的同学信心不足。

3.学习方法运用不当。学生在升入中学后学习环境和内容都是崭新而陌生的,他们在面对突然增加的众多学科束手无策,有部分同学会依旧沿用以前的方法来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而谁能很快适应中学的学习,谁就学得轻松,否则就易形成学困生。

4.自足时间不足。部分同学在记忆和理解同样的知识方面要比别人多费些时间和精力,因此他们的学习时间很难保证其最低掌握基本知识的时间需要。课堂上老师只能保证班上大部分学生的进度,课余学生又得在完成老师布臵的作业上花大量的时间,那么这部分本来基础就不好且上课又未听得懂的学生就没有时间来自己读书复习,因而他们学习无兴趣,作业完不成只有抄或不做,形成恶性循环,产生学困生。

5.受他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当他们过多的目睹、接触了外界不良环境,其中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尤其是家庭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过早的感受了不同的亲戚关系,同学关系,社会关系所带给他们的¡°变化(有好有坏)¡±,在他们的心目中就会逐渐形成一种¡°读书无用¡±的¡°理论¡±,并且他们也的确在社会和家庭中能够找到这样的¡°榜样¡±或¡°反例¡±,这

样就会让他们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形成学困生,甚至双差生,主要表现在无学习动机、兴趣、无明确的目标,个性强,无求知欲或求知欲低,对世界和人生怀有悲观或的态度,这样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将会有很不好的负面影响。

6.家庭的原因。一方面,有些家庭可能因为贫困或富裕而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学习¡°暂时无用¡±的假想,由此而产生了学困生;另一方面,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或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两辈或更多人爱一个等因素也是造成学困生的一个原因。

7.学校周围的环境和学校内的校风影响。校风,学风,班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一个学校是否有吸引力,一个班级是否有吸引力,也是形成学困生的原因之一。

第二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调研报告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调研报告

一、柴小学困生学习现状分析

(一)、学困生普遍具有如下特点:

1、缺乏人生奋斗和参与社会竞争的动力。

2、对学习改变命运缺乏信心。

3、不能独立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对主要学科的学习缺乏兴趣。

4、学习做不到专心,缺乏合作精神。

5、教师、家长辅导相对跟不上。

6、班集体意识和班级荣誉感较差。

(二)、“学困生”的在校表现

1、部分学困生有明显的智力障碍。

2、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断层。

3、学困生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较差,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转化提高的办法大多集中在交流、谈话、辅导及与家长的沟通配合上。

5、对学困生的转化大多数教师感觉有一定的难度,但同时也能充满信心。

二、“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发现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但从教育教学角度来审视可将其形成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由于民办学校的高收费体制,来此上学的都是家庭条件相当好的学生。也正是这种背景,大多数学困生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认为读书无用,无心学习;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读书是碍于家长的要求。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或旷课去玩,作业照抄,应付老师,从没想到提高自己。

2、学习意志不强。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热情,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被摒弃的角落,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认为自己不行,不愿意接近教师,对教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而远之、敬而怕之,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太多的失败使学困生常感到学数学很无聊、很枯燥,情绪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习缺乏自信心。

4、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学困生基础差,知识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深入到实质。

5、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学困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知识掌握只重视结论,生搬硬套,定势强,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时也抓不住重点,成绩低下,学习效率低。

6、认识水平低,思维不力。思考问题表面化,反映慢,表达力差。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分析综合能力差,概括力和想象力不够,不能灵活运用知识。

7、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上。依赖心理的存在,使之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解答问题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因而学习时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外部原因

1、应试教育原因。目前,应试教育仍然在唱“主角”。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赶进度,造成教师授课“重”知识的传授,“轻”知识的发生过程,不重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学校、家长对学生成绩的期望值高,教师的应考思想会促使学生忙于大量的练习中,学困生始终吃不了。

2、教材原因。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呈现加重的趋势,再加上学科教学的重要性都在加强,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影响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升。

3、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诱惑,读中专大学学费高、不包分配,就业难以及网吧,游戏厅的吸引,加上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读书无用”论又在悄然地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教师的原因。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和学生迈向正确人生道路的引领者。他们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成长。教师职业的辛苦、清贫以及“经商热”的高涨等,致使部分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不进行必要的政治业务学习,讲课敷衍了事,教法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对学生的了解,渗透着个人的意识偏向,以教师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特征去认识学生,致使部分教师产生心理偏差,出现体罚、讽剌、挖苦学生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5、家庭的原因。现在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较大比例。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地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习,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的善意批评教育记恨在心;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认为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导致这部学生受到冷遇,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

6、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地推移、问题的积累,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三、转化措施及建议

小学学困生大部分是在小学阶段智力潜能没有得到很好开发的学生,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心理不能健康发展而造成的。因此,只要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为他们创造发挥潜能的条件,这些学生也都可以成材,甚至有的可能成为杰出人物(英国对20世纪为世界做出杰出贡献的400人调查中,发现其中60%在中小学时是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或学习困难生。我国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我们为师者绝不能以差生甚至于以“笨蛋”来歧视学生,要富有爱心,对其转化充满信心和希望。做到成功地转化和预防是完全有可能的。

1、消除学生思想障碍,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自觉性

结合学科课堂教学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让学生懂得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升学,而是掌握知识,“本领”才会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激励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

2、排除学生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

学困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老师、同学、家长等方面的冷落和剌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情感积累有助于在心理上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进取心。

3、教师要加强学生学法指导,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思维训练、探究性活动训练,尽可能地让学困生掌握较多的学科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善于调控自己学习过程和灵活应用各种知识的能力。

4、教师要落实“以人为本”新理念,积极评价,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学生,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模式;教学内容从易到难,降低坡度和起点,多复习回顾,重点处放慢速度,及时释疑;教法上适用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因材施教。

5、学生家长和教师要端正学生人才观、教学质量观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好对学困生的期望值,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教师和家长有意识地给予他们主动锻炼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许和信任,都将会内化为学困生的自信心,一旦成功或进步,会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就会更加自信,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我们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只有把好学困生的脉,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自信心,才能有助于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才能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在他的求知空间里得到和谐、健康、全面地发展。

第三篇:学困生开题报告

篇一:学困生转化开题报告

《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转化策略研究。

2.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

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小学,学生素质相对较低,学困生数量较多。要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必须研究学困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要有效的解决这些“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就必须对“学困生”学习困难认知特点及教学对策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农村小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校“学困生”转化对策,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入转化学困生的对策研究。此课题的研究,对于深入分析农村小学的学困生的转化,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高标准地完成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具有深远的意义。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对当地本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都具有强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课题在国内外早已有研究、探讨和论述,但是仅限于从学术界的角度进行探讨和分析,如果从学校实际教学的角度,从校长、班主任一任课教师及学生的视角去研究这个问题,更具有深层次探索和研究的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揭示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探索农村小学转化学困生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的内容包括学困生的内外原因的调查和分析,转化工作中学校、家庭和教师应尽的责任。本课题的主要观点是农村小学学生存在学困生产生,其表现较为复杂、多方向、多层次的特点,但是究其主要原因不外乎是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外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环境、生活条件。转化学困生的方法主要策略是加大校外的教育力度,加大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作用。农村学校本身的教育教学力度要加大,转化教育教学思想的力度要加大,要不断树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新理念。

四、课题主要概念内涵 农村小学:指有一定的经济作保障,学生家长有着一定现代意识,能实行新课程改革的小学。学困生:学困生又称学业不良的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学习困难而达不到规定的学习要求的学生。其特点为:①学习成绩长期而稳定地达不到规定要求;②身心生长发育正常,智力正常;③造成的学困原因不同,但学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潜能,通过干预或辅导是可以转化的。学困生成因,是指造成学生学习困难、成绩落后的所有因素,有非学校教育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及学生自身因素。非学校教育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有办学思想,教育者自身的缺陷,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等;学生自身因素有生理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

对策,是指解决某种问题所使用的策略,这里指针对成因,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策略实行转化学困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等。

五、研究的目的及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对学困生的现实理解,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理论。

2.针对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转化已存在的学困生,减少新的学困生的出现,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低分率,从而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3.探索乡镇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探索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4.通过对乡镇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困现象,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六、国内外同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是既古老,又不断推陈出新的永恒的命题。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询,我们对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整理,主要有以下一些成果。

(一)关于学困生的分类

关于学困生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角度。

1.按学习困难程度分类有:严重学习困难学生、中度学习困难学生、轻度学习困难学生; 2.按心理特征分类有:慢智型、懒惰型、自卑型、逆后型、模糊型、迟钝型; 3.按学习动机分类有:被动型、随波型、混日型、虚荣型。4.学习困难学生综合分类有:智力型差生、非智力型差生。

(二)关于学困生的成因

关于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一些理论或研究成果:巴班斯基(苏联)对学业不良原因的分类,盖里蒙特的分类,波里索夫的图式,翟特林的分类,何家铿的差生成因分析,万智儒的差生个案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因分析,陈仙梅的结论,金星明、郭迪的调查,科尔曼报告,王敬国分层抽样调查等。这些理论和成果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学困生的成因。1.从非学校教育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 生理因素;早期教育不良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等。

从家庭因素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气氛不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恶劣,家庭缺乏温暖,不当激励、过分期望等。

从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早期社会性学习存在缺陷,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等; 2.从学校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

办学思想不端正,高考指挥棒导致学校机制的形变,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困生的发展;教育者自身的缺陷,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水平不高,教育方法欠妥,对学生压抑有余理解不足;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致使学困生的产生;教学方面的问题,教材要求偏高,课业负担过重,班级人数多教师工作量过大导致辅导学生不足等等。

3.从对学习困难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分类,主要有:

缺乏学习的动机。缺乏动机,学习没有干劲是学习不良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研究发现,大约一半的学习不良学生学习意愿弱。情感上存在障碍。学习不良学生遇到挫折容易焦虑、抑郁,有时面对小小的冒犯就情绪失控,顶撞老师,违反校规。

意志薄弱。学习不良学生容易受外界干扰,缺乏自制力和坚韧性。研究发现,41.26%的学习不良学生遇到困难爱打退堂鼓。

自我概念消极。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学习不良的学生自我概念消极,他们总认为自己无能,对完成学习任务没有信心,而研究也表明,学习不良学生对自己学业的评价显著低于非学习不良学生。

七、完成课题的基本条件和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的条件分析

1.人才条件优越篇二: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学习上表现出困难、有各种各样行为问题的学生,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儿童差异性与教育的统一要求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基础教育的教师究竟应怎样做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满足那些面临学业失败学生的需求呢?这是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校既是一所城中村的学校,又是一所学生结构特殊的学校。543名学生中有261名是流动人口子女,约占学生总人数的48.4%。学困生的比率远远大于有关数据的统计结果。我校开展学困生的课题研究,就是基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以学校教学为主,从教师的教学素养、家庭教育、教学内容、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对策,做好学困生的矫正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而且由于我区的地理原因,类似于我校这样的学校不在少数,因此我校的成功研究将会为兄弟学校提供经验,给兄弟学校学困生的转化树立信心。对于教师而言,学困生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一个困挠万千教师的问题,该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参与教师的教科研的意识,养成善于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及时分析问题,找到学困生成因的个性和共性,更好地因材施教,还能转变教学理念,树立发展的评价观。作为一个课题对学困生进行研究,变过去仅靠观察和印象对学困生的断定为依据科学的分析对学困生进行分类,变过去对学困生研究的自发性、随意性为自觉性、系统性。我们的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既是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贡献,也是对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所作的最强有力的基础工作。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们认为:儿童学习困难是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期儿童学业成绩明显落后的一类综合征。一般是指有适当学习机会的学龄期儿童,由于环境、心理和素质等方面的问题,致使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出现障碍。表现为经常性的学业成绩不良,无法达到课程标准的目标,甚至远远低于课程便准的要求。狭义的学习困难儿童一般无智力缺陷,智商(iq)在70分以上。学困生这个定义至今国际上还没有十分统一的概念,在我国曾被称为差生或中下生,前苏联称其为学习不良的学生,而美国称其为学习无能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将学习困难儿童列为特殊教育对象。

关于学困生,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研究。

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他是英国的一位眼科医生,源于他在工作中发现了“词盲现象”;赞科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的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布鲁姆认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等等。

我国对学习困难的研究起步较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才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以后。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人对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钟启泉从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

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地迈入社会。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学科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干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迄今为止在各级、各类书刊上发表的文章大约有千余篇。前人的这些研究,为我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虽然并非每一个方面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但有一方面是最佳的,并且每个人的最佳智能单元是平等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智力是一种潜能,每个人都具备多元的潜能,都具有可挖掘的创造潜力。

4、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

5、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优化组合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该理论是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特色与创新之处:

1、建立基于网络的学困生问题研究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学困生问题研究的评价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学困生分析与转化资源

4、对各学科的学困生进行分类,采取不同的转化策略 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将教育教学中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创造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转化学困生模式,从而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主要是解决:

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和学困生转化的策略,大面积地转化各念段各学科的学困生。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内部因素(智力、非

智力、身心素质等)、外部因素(教师、教材、家庭、班级文化等)。

2、学校教育方式如何适应学困生,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

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策略。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科的切入点:

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 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 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

通过观察、问卷、访谈、文献、以往经验对各学科学困生进行归因,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采取不同的转化策略。例如立足我校城中村学生的实际,语文学科可以侧重研究朗读能力与学困生学业成绩的关系。

2、学困生的成因的切入点 内部因素:

? 智力因素(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 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意志、动机、性格)? 身心素质(身体状况、心理素质)从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学困生的成因

外部因素:

? 教师的教学素养、学科素养、责任心等 ? 教材内容的结构、难易程度 ? 学校、班级的文化氛围

从影响学困生的外部诸因素分析学困生的成因

3、学困生转化策略的切入点:

? 非智力因素的干扰(构建学生内部的动机系统,培养学困生自我调控能力)? 注意力的训练

? 思维能力培养(根据各学科对思维能力的不同要求,探索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策略和 经验)? 家长介入 ? 知识点补缺

? 教师行为、教育理念的改变(强化因材施教的思想,关注学困生形成的多种因素,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与技术路线:

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教育杂志、专家访谈、理论书籍等多种渠道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依据与资料,最大限度地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把握研究方向。

2、、行动研究法:在学困生课题的实施中,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科学认识理论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方法来展开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研究。

3、经验总结法:由课题组实施成员总结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得失,筛选、探求出在学困生研究中的有益经验并形成有价值的成果。

4、实验研究法:根据以往的教学和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理论,精心考虑,提出学困生 转化的策略,对某些策略进行检验或试验,取得相关数据,找出该策略与学困生转化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达到验证该策略是否有效的目的。

5、问卷、访谈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设计有效的调查问卷,通过对学生本人、家 长、任课教师的访谈,综合分析,找出学困生的成因,对学困生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地反馈,积累资料,积极做出调整,控制研究效果。

6、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建立基于网络的学习困难学生问题研究

*对文献资料的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策略进行解读,依托已有学习困难学生分析与转化资源,进行尝试、实践、检验、修改,为我所用,以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

*对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分类,采取不同的转化策略。理论意义:

学困生问题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大问题,如果能成功找到转化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成功地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既针对目前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又将日常工作和科研工作相结合,在研究实践中寻找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有实效的、可操作性强的转化学困生模式;既满足于当前新课程的需要,又能丰富基础教育的教学理论。研究价值: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心的国民教育,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中生和优生的层面上出不了成绩,也不叫素质教育。我们更应该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小学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如果教师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就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化学困生,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与培养中生优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就更有其重要意义。研究基础:

a.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 我校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教学设备设施健全,功能室齐全,功能室和每间课室均配置多媒体教学平台,开通了校园网,教师人手一台手提电脑以及能够上网的电脑室和软件制作室,这些硬件为教育科研的开发提供了物质的保证。b.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我校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学校的教改科研工作,充分认识到只有走教改科研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因此,学校的教改科研工作从来没放松过。

c.拥有较好的师资队伍本课题组拥有较好的师资队伍,教师大专学历达标率100%,本科以上学历达90%,是一支年青又富有经验,且富于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他们都是学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学校担任学科科组长、学科带头人、区中心教研组成员、实验教师,有的曾获得市、区各级优秀教师称号、学科教学比赛一等奖、区教坛新秀,为学校创设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为开展教科研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人力保证。d.有一定的教科研基础 我校目前正在参与广州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与活动形式”的研究,是该课题的承担单位,并且参与了天河区“一年级数学学科资源建设”的课题研究,我校校长是该课题的负责人,本学期,课题组的老师进行了大量的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研究、教学反思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一线教学资料,为进一步开展教科研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一直以来的学困生的转化的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e.专家队伍的支撑。我们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的教授和广州市教科研部门的专家对课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能够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

在本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中,我们将采取“实验——总结——反思——提高——推广”这 样的手段进行研究,把理论学习、个案研究、专家指导、实验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计划 做到四个一:即每周一个“案例分析与反思”,让教师积累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反思中 不断创新;每周一次集体备课,诊断与剖析,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每人一月一小结,要 求教师注重实验的过程不断提高研究质量;课题组一月一例会,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小结,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由于该项研究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学常规工作的一部分,学校在研究经费上将无条件支持,在办公经费中合理开支,不会因为经费的原因影响研究的进度与效果。预期成果:

一、阶段性成果:2006年9月——2008年7月

1、相关学科关于课题的阶段性小结、论文、经验总结。

2、优秀教学设计,特色个案。

3、建立学困生网站雏形

二、最终研究成果:2008年8月——2009年9月

1、课题研究实验报告

2、论文集、参与研究教师的心得与体会,3、优秀教学设计、特色案例、个案集

4、完善的学困生资源网站建设

参考文献:

1.[美]cecil d.mercer, ann r.mercer著 胡晓毅 谭明华 译《学习问题学生的教学》 2.[美]susan winebrenner著 刘颂 刘巧云译《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 3.杜玉祥 马晓燕 魏立平赵继超 著 《数学差生问题的研究》 4.何如栋 朱敏 著《小学数学教育科研》 5.《从容面对学习困难学生》

6.陈琦 刘儒德 著《当代教育心理学》 7.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篇三:《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研究

1、为学校优质教育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实现实践性突破。

2、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成功经验,实现前瞻性突破。

3、为学校的研究性管理、教学、学习提供全新的理念和理论支持,实现革命性突破。课题的界定《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就外延而言,类别是普通,学段为高中,对象为学困生。

1、“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ility)的涵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属于特殊教育对象,其鉴定为排除了由情绪、动机、文化环境等各种因素导致的学业落后。而国内的研究主要是以学习成绩为鉴定标准,它包括了各种原因,因而外延比前者大。“学困生”在国内的研究中,不同时期、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学习不良学生、学习质量差的学生、双差生、差生、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发展缓慢学生、“难教儿童”、学习失能儿童等。本课题组假定“学习困难”(亦称“学业不良”),是指学生在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中,由学习问题引起的、较为持久的适应不良(包括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学困”是相对的、可变化的。“学困”的鉴定具有直观性和综合性的特性。

2、“学困”的成因。本课题组主要从个体心理因素、个体生理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来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个体心理因素有,智力、注意力集中能力、成就动机等;生理因素有:生理缺陷、体力衰弱或智力不足;学校教育因素有:早期教育阶段未得到应有的发展等等。

3、“学困”转化的对策。是指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或发挥其特长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八、本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步骤、措施、预期达到的目标 ㈠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辅助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案例法、比较法、文献法、教育实验法、教育测量法等。并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测查、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㈡课题研究的途径

本课题研究的途径是:

⑴以课堂教学为普通高中学困生转化的主渠道。⑵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实践活动。

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联系和相互配合。⑷实行普职沟通。㈢研究的步骤

1、研究周期:三年。2004年9月-2007年8月。

2、研究对象 泸州石油中学2007级、2008级、2009级高中学生中的学困生。

3、主要步骤和阶段目标⑴2004年1月制订方案,组织宣传,前期准备。2004年4月申请立项。⑵2004年4月-2005年7月。确定第一批参研班级开始研究,主要工作:①理论学习,师资培训;②建立阅览室,做好宣传,落实分工;③选取一些班级为实验班,开设学法指导课,保存好资料; ④结合本校实际,确定适合各级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子课题,并制定方案完成好子课题研究。⑶05年8月-2006年8月第一批参研班级深化研究,总结经验,召开全校学困生教育研究活动,交流经验,出论文、个案、读本。同时,扩大实验范围,吸收第二批参研班级进行研究,借鉴第一批班级的成果。⑷06年8月-2007年5月,完善资料,形成成果,申请结题,同时吸收第三批参研班级继续研究。

5、总结验收、结题阶段: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一年)㈣研究的措施

1、建立我校普通高中学困生研究的组织机构、研究制度和研究方案。

⑴建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科室主任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机构见附表)。

⑵为便于操作管理,“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利用学校现有的行政机构:教务处、德育处、教科室、校团委、总务处、校办等机构,作为研究管理机构。教务处的主要职责是:学法指导,“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的阅览室,教师培训等工作;德育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学生活动,学困生的不良行为矫正和学困生的生活指导等工作;教科室的主要职责是:研究资料,学困生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写作和理论研究等工作;总务处的主要职责是:装备;校办的主要职责是:宣传等等。⑶搭建机构后,制定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课题组通过会议制订出课题研究的研究制度。包括组织制度:对主研人员和参研人员的组成,参研资格的取得与失去等等作出规定;学习和学习反思制度:每月召开研讨会一次,成员写读书笔记一篇,在会上轮流交流学习心得,每期阅读专著一本;领导组研究课题制度:定期每月研究一次,不定期的根据研究的需要随时召开;会议制度:考勤、按学校考勤制度办理;调查研究制度:如何制定或选用量表,如何实施测评等作出具体要求;教师培训制度:规定培训原则、对象、内容、方式、时间等等;学困生实践活动的实施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的。

2、建立学困生的日常管理系统,制订一系列的学困生管理制度和教师转化学困生的管理制度,并促使学校实施一些转化学困生的激励机制。

3、对教师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本课题组准备采取以下一些方法,对教师转化学困生的能力进行培训。

⑴建立培训制度,把对教师转化学困生的能力作为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⑵每年举办一次“青优课竞赛”,把学困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依据。⑶教师自学。我们把教师自学作为培训的基础。⑷定期的学习:“每周三会”:教师业务学习、班主任例会、校会,“每月三会”:课题组研讨会、领导组的研究会、教师培训会,“每期三会”:教导分析会、年级组组长会、教研组长会。⑸不定期的学习:平时研讨、突发事件处理的研究等等。⑹专家讲座和专家咨询:预计每年1~2次,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形式可以是请进来,或上门请教等。⑺外出交流:省市区举办的相关研讨会、论坛,有机会就派人参加,并尽可能提高参与程度。⑻教研活动:我们的研究不是纯理论研究,要与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校内或校外的教研活动中,注意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开展工作。

⑼查询资料:要求教师通过图书室、阅览室或网上查询,收集有关的研究资料,进行学习研究。⑽围绕本课题做“微型课题研究”,让学困生研究真正深入到教师中去。其它措施还有,如举办“教学科研月活动”、名师的专业化引领、同伴互助、师德教育活动等。

4、开展系列的转化学困生的教育实践活动 ⑴引入“洋思经验”,建立有我校特色的教学主要模式,并加以推广。

⑵实行建立师生互助发展合同制,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激励机制,注重效果落实。

⑶重视起点教育,特别是进校的第一天、第一节课、第一次班会??,注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⑷采取行为约束策略,矫正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⑸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

⑹让学生参加学校的民主管理、服务。⑺开展特长教育。

⑻开展“一帮一结对子”互助活动。

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⑽参加校园文学社。

5、家校沟通。促进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校的互信,要求教师定期、多形式的与家长联系,遵守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形成教育合力。

6、开展有特色的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主要是针对典型的学困生,采取“了解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主要问题-确定对策-实施教育-分析成果”等步骤来进行,在此基础上写出一些鲜活的案例,收集成册,供以后参考。

7、实施普职沟通,拓展学困生的发展渠道。对学困生进行择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的渗透,就业形式的介绍,促使学生多渠道的发展,在2005年开始实施普职沟通。

8、对学困生分层分类指导。

9、多方协调,治理校园周边环境。

10、开展全校性的学生学法指导研究。在2005年3月,编写《泸州石油中学学生学法指导手册》,发给每个学生,学习实践。具体操作如下,先由课题组在收集国内外的学习理论,学习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编写《手册》的方案,再由教研组、年级组共同完成。主要包括: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方法的自我测试、典型的学习方法、各科的学法指导要点、各个学段学法指导的要点、应试技巧、学生自我诊断的技巧、高考状元经验谈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1、帮助贫困的学困生解决生活困难,通过让其在学校参加有偿服务、发给贫困生补助、减免部分费用等等措施,使其完成学业。

12、培养学困生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意志,变他助为自助。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任何形式的“他助”最终都要落实到学困生的自助。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励学困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帮助学困生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学会正确面对失败。转化学困生的根本因素是学困生自身的改变。从培养学困生的进取精神和纠正不良习惯入手。

13、建立子课题研究现在已经建立三个子课题,即《泸州石油中学高中语文科学困生的转化研究》,负责人黄祖蓉;《泸州石油中学高中学生历史知识及能力培养研究》,负责人王若萧;《普通高中学困生转化研究》,负责人李朝常。㈤预期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认识性成果

对“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对策”,作更为科学的界定。通过调查,把握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学困生的现状。

2、操作性成果

⑴探索出普通中学学困生转化的一般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⑵探索出构建普通中学学困生转化的社区、学校和家庭一体化的教育网络的方法。

3、技术性成果 ⑴学校的制度:《泸州石油中学转化学困生教师制度集》、《泸州石油中学转化学困生学生制度集》、《泸州石油中学转化学困生学校与社区、家庭联系制度集》;⑵《普通高中学困生转化个案集》;⑶《泸州市一般普通高中学困生学业现状》;⑷《普通高中学生学法指导读本》;⑸《普通高中学困生转化教师读本》;⑹《学法指导教案集》及课堂实录;⑺《普通高中学困生转化论文集》。㈥预期取得的研究效果

直接效果:促进学困生的学业进步;促使学困生的多元化发展。间接效果:

1、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建立系列的管理和激励制度,提高教师对学困生教育、教学的能力;驱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提高教师的科研基本能力。

2、建立系列的学校管理制度和体系,促使学校教学质量的逐年提高,促进学校在软硬件办学环境的改善。

九、完成本课题的条件 ㈠人员落实

课题组有高级教师12名,中级教师34名,初级教师19名。组长:张真银:泸州石油中学校长;成员有李朝常:泸州石油中学副校长;代帮新:泸州石油中学副校长;余华兴:泸州石油中学工会主席;黄天驿:泸州石油中学教科室主任;何辉明:泸州石油中学教务处主任;秦夙子:泸州石油中学德育处主任;代礼忠:泸州石油中学德育处副主任;王若萧:泸州石油中学教务处副主任;重维春:泸州石油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张林:泸州石油中学高级教师;宋义强:泸州石油中学骨干教师;武慧:泸州石油中学骨干教师;蒲晓波:泸州石油中学骨干教师;朱官忠:泸州石油中学骨干教师等人组成。㈡思想落实

这里主要指先进的教育思想的落实。自始至终狠抓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强化科研理论的培训。现代的先进的教育理论,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先导。教师培训做到四落实:时间、资料、方式(请进来,走出去)、效果。㈢专家落实

我们的课题属于市级课题,离不开教育专家的指导。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研究专家指导组成员有: 刘涛:泸州市教育副局长;谢铭:江阳区教育局长;严先元:成都教育学院教授;杜旭林:泸州教育学院教授;叶禄野:泸州市教科所所长;宋明清:理论研究室主任;熊生贵:江阳区区教培中心教研处主任;张晓涛:江阳区区教培中心教研处副主任;朱小平:江阳区区教培中心教研处副主任;徐时平:江阳区区教培中心教研处教研员。㈣管理落实

1、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立项的管理办法,按程序立项。

2、严格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每一阶段都要有周密的计划、明确的任务,严格的落实,确保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保质保量落实实施方案。

3、严格课题组成员的管理。课题组成员要专项专人,原则上不得兼任多项课题。课题研究人员一经确立,不得随意更改,确保研究人员稳定性。

4、采取激励运行机制,子课题公开招标,实施课题(项目)责任制管理,签定责任协议,表彰和奖励成功者。

5、切实落实课题研究的总结、验收、评价的管理,对于科研成果的形成及转换,都要有严密地管理措施,依法照章办事。㈤经费落实

1、节俭办事,讲究效率,讲究效益的原则,坚决克服讲排场,大手大脚的浪费的现象。

2、根据实际需要,采取计划、申报、审批、拨款、结算、审计六步原则,确保课题研究经费的落实。总投入10000元~15000元。资料费3000元、立项、结题3000元、交流、培训3000元;研究过程5000元左右。㈥资料落实

本课题研究参考文献如下: [1]《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卢家楣、孔庆委、李其维主编 [2]《组织教育活动》四川教育出版社 严先元主编[3]《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教师范大学出版社 付道春编著 [4]《教育智慧》——中外教育语录 大连出版社 王元庆 赵满军主编 [5]《教育哲学通论》黄济著 [6] 《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高文主编(《当代中小学课程研究丛书》钟启泉总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7]《西方教育思想史》单中惠主编 山西人民出版社

第四篇:学困生帮扶报告

学困生帮扶报告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总有相对表现优秀和表现较差的学生,我们一般把表现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叫做“学困生”。作为一个普通文科班,我班学生普遍来说,基础薄弱,学困生人数较多,大部分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是在高中学习阶段,英语难学似乎已成为高中学生的共识。许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上课精神不集中,他们感到上英语课是一种负担,缺乏学好英语的信心,有的甚至放弃英语学习。

作为一个好教师,更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成长,要想成为一名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也要从关注“学困生”的转变开始着手,并且把最后的基点落在关注“学困生”的成长上。作为一名副班主任兼英语教师,本学期我重点帮助了我班一名英语“学困生”进行各方面的指导,使得其一个学期下来成绩提高显著。

一、转化对象:

小刘,高二(8)班学生

二、转化对象个人情况:

小刘,男,17岁。性格较内向,平时学习非常刻苦,作业完成得很认真,上课总是瞪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盯着老师,自习课或课间总是一个人专心的看课本,可以说学习品质很好,可就是学业成绩不理想。基本上每次月考的成绩都在四五十分左右,很少有及格的时候。了解之后得知其小学和初中在县城上,学校不重视英语再加上家

长也没有让其进行相应的学习和训练所致。更主要的是该学生性格内向,不懂得学习方法,遇到困难时不敢请假老师和同学,故学习效率低下,形成恶性循环。由于多次考试英语都不及格,故更加自卑,甚至对英语产生了畏惧恐惧的心理。具体表现在上课无精打采,目光呆滞,注意力不集中。

三、转化措施:

(一)理解、尊重、宽容、善待学困生

基于这种特殊情况,我对他开始采取了宽容了态度。因为我觉得他起步上已经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学,如果采取同样的标准会更加加重其心理负担,使情况变得更加糟糕。英语学习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因素。所以我经常主动找他谈心,用积极的态度,真诚的微笑去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他感受到老师并没有因为他的成绩不好而放弃或鄙视他。差生往往更敏感老师对自己的态度。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老师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加强课后辅导,提高对学困生指导的针对性

思想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是如何提高学习成绩,这个工作一定要做好,否则学生的上进心会减弱。欲速则不达,如果制定的过高,学生会觉得遥不可及,丧失信心。因此我从他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一步一个台阶。我利用课下时间和自习课时间从单词和音

标入手,一个音一个音的教,随着他的进步逐渐增加要求和记忆量。我把以前学过的内容归纳整理,让他练习,加深巩固和理解。我采取形式多样的措施,检查他的作业或任务,以检代辅,检辅结合。我把作业分为必做和选做。必做题要求他必须做,鼓励他遇到不懂的立刻要去问老师或同学。并且鼓励其他同学对小刘抱以真诚友好的态度,以消除小刘自卑胆怯的心理。选做题可以学有余力再做。每天的作业我都及时批改并反馈给他。同时,我在班上成立了学生英语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将优秀学生与学困生搭配,让优秀学生辅导和帮带学困生,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立体互动辅导关系。

(三)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困生转化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每堂课应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要求,做到“堂堂清”,才可以促进学困生转化,所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是转化学困生的工作重点。

1.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困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我力争改变陈旧的,不适应现代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贯彻新课改精神,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小刘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在主体参与过程中品尝成功的愉悦,以便激发他学习英语的动机。课堂上,我一贯保持创造轻松愉快的良好氛围,由于该生羞怯心理较重,害怕开口答题,我就尽量选择难度不大的问题提问他,有时事先告诉他我会叫他上黑板听写单词,让他提前做好准备。每次当他答对问题时,我总是面带笑容地说“ I’m proud of you ”并给予肯定和赞许的目光,有时还会温柔地拍拍他 的肩膀,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的进步和认真,他也因此在课堂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变得越来越自信。

2.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

开展英语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沟通英语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爱好,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英语,理解英语,发展英语,把握学习英语的方法。我想方设法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在课堂上我鼓励小刘多回答问题,尤其是那些答案无对错之分的开放性问题,鼓励小刘开口说英语。同时,在课堂上多分配小组讨论的任务,给小刘创造多说英语的机会,并有意识的培养他的合作探究精神,使他变得愈发开朗,并慢慢找回自信。

3.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学习英语也有积极性,且他们并不比其它学生少下功夫,但是他们的英语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英语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英语认知过程与方法。小刘就是这样的典型,因此,我在对他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应常以英语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他熟悉英语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把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他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的能力。事实证明学法的指导对于小刘来说更难能可贵,他在我的指导下,慢慢地悟出了一些,并摸索到适合他自身情况的学习方法。

4.精讲多练,更多关注学困生

精讲多练,腾出更多时间关注学困生,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个别辅导学困生。二是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实际是好学生教后进学生的过程。好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明白了,而后进生还有一些问题没搞清楚,通过好学生的讲解,自然也就明白了。在课堂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每一节课有质量,争取让学生在这40分钟内学到很大东西,有所收货。同时,每节课下来,我会给学生们留有几分钟的练习和消化时间。在此期间,我主动来到小刘座位旁,询问他一节课下来的感受,帮助他解答疑惑,并且针对他的错题进行讲解和辅导。使得小刘理清了这节课的重难点,节约了很多课后恶补的宝贵时间,大大提高了他的学习效率。

四、转化效果: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的努力,小刘同学的英语成绩有了翻天覆地变化,期中考试时由班级倒数前几名跻身于班上中上等,而且其他科目也有很大的进步,总体排名进入到了100名。在开班会的时候,我重点点评了小刘同学这段时间的表现,感概其进步之迅猛。还夸赞他很有悟性,鼓励其他同学都以小刘为学习的榜样。现在的他是一个自信,阳光快乐的男生,在英语课堂上也是读书声音最大的男生之一。

五、心得体会:

我个人一直认为,英语学科的学习跟智商无关。任何正常的学生都可以学好。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使每一位英语老师的责任。坚决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特别是对英语学困生。我们不能轻言放弃,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赤诚的爱

去感化他们,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们,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真正做到英语课堂没有死角,每个角落都阳光普照,让每位学生都享受阳光沐浴,扬起希望的帆,走向灿烂的明天。

以上是自己在教学中,对“学困生”施教的一些粗浅认识。实践证明通过对“学困生”有针对性的、耐心的教育,大部分“学困生”能够摆脱“学困”的状态,取得较好的成绩或重新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我相信只要每位老师都付出一点爱心和耐心,那么越来越多的学困生都能获得一定的进步!

第五篇:学困生结题报告

学困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程改革引起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人的发展是核心问题。学生的各项素质培养中,学习质量是核心的方面。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发现,“数学生活化”、“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等教学理念日益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以后,由于教师教育方法不当等因素,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愈加明显。和所有学校一样,我们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困生始终是我们最关心的群体。

2.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校2005年12月通过了江苏省实验小学专家组的评审。2006年9月,我校正式被批准为江苏省级实验小学。作为一所新进入实小队伍的学校,如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在硬件上已远远超过城区学校,但教学质量却不容乐观,特别是学困生,由于各种原因,使我校的学困生的比例比城区实验小学大。我校有三份之一学生路程较远,由校车统一接送,他们的在校时间非常有限,而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学困生比例明显偏高,怎样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质量,是一个一直困惑我们的问题。为了提高学有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必须对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研究,发现规律,提高指导学困生的有效性。

因此,开展学困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既针对目前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又将教科研工作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从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的角度,在研究实践中寻找一种有实效的、可操作的转化学困生的途径。既满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又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学困生: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指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心理品质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的学生。本课题是所指的学困生:结合本校实际和我们的研究能力,我们将在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核心学科中成绩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确定为学困生。为了统计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各班进行研究的学困生人数以不超过班级总数的10%为准。

学习能力:指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个性心理品质的总和。本课题所指的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际能力。

有效性: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性。本课题所指的有效性:指针对具体情况,选择的教学方法经济而有实效。

学困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用经济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培养学有困难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困生学习质量,提高教师育人水平,从而实现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让学困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体现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2)现代脑科学关于人的潜能的研究理论认为:人一生中储存的信息可达一千万亿个信息单位,而现在人类只利用了自己潜能中的很少部分,可供开发的潜能还十分巨大,学困生的许多潜能有待开发。

(3)心理学关于认识论和动机理论认为: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其知识和能力是可行的。

(4)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具有八种智能,每种智能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且彼此互补、统整运作。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智组型,并且会以不同的方法来学习、表征与回忆知识,因此不应以相同的方法、相同的教材来教育所有的学生,教师应配合学生的不同需要而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四、研究的目标和要点、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

我们将通过对学困生的调查、分析,选择经济、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能力培养,使学困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最终形成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将构建符合本校特点,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转化学困生有效性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我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研究的要点:

1.调查学困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分析学困生的成因,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2.根据调查情况研究转化措施,探讨相关措施的有效性程度。3.以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为抓手,实施有效的转化策略。

4.跟踪学困生成长轨迹,总结能有效地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工作经验。

本课题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重在“有效性”。我们提出了教学活动“有效性”这个命题。我们认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性。

2.本课题研究的着力点在培养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学困生的转化是每所学校都在做的事,但往往是教师自发的,教师们的转化目标只是让学困生提高考试成绩,应付眼前的考试,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不一致的,以至于最终的转化结果是不尽人意的。我们的研究试图改变这种盲目的转化方式,从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这个源头上解决问题。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学困生“自救”。

3.解决实施新课程标准中出现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比原先有所增加。如何解决这个新课改中出现的负面效应,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本课题将对新课改中出现的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时代意义。

4.解决我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教育科研要深入一线,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在学校由农村中心小学进入江苏省级实验小学行列的进程中,我校的学困生转化工作效果不明显,一直困扰着我们。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有望较好地解决我校目前遇到的困难,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多方的健康发展。

五、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学困生情况,分析学困生成因。

2.分析法:分析各种情况,找出其中的规律,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

3.行动研究法:研究人员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邀请专家诊断指导。

4.经验总结法: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会,形成经验交流文章,科学概括研究成果。

5.测试法:通过测验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查转化成果。

6.个案法:剖析学困生个案,从特殊推导一般。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方法。

研究对象:

本校2006年9月份起就读四年级的学困生。2007年9月起全校开展。

六、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三年,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6年3月~2006年7月):学校现状分析,制订研究方案,报上级部门审批。

第二阶段(2006年8月~2006年10月):通过调查、家访等进行我校学困生的现状分析,形成有关学困生的成因、心理分析等调查报告,并成立课题组,完成子课题申报。

第三阶段(2006年11月~2008年6月):通过理论学习研究、经验交流等活动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及学校的教育观,形成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方法,总结经验材料。

第四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0月):对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完成研究报告。

七、研究的主要内容

如何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学困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最终形成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由此验证相应措施的有效性程度,是我们研究的目标。我们试图总结出一些符合本校特点、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教学策略,以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并促进我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由此,我们确定了四个研究内容。

1.分析学困生的成因,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观察这些措施对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性程度。

3.跟踪学困生成长轨迹,分析学困生的点滴变化,总结能有效地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工作经验。

八、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收获

从2006年确定研究主题以来,我们进行了认真细致地研究工作。

(一)寻找造成学困的成因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深入细致地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因素,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平时观察、调查分析、个案研究等方式,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家庭教育等多个角度对学困生成因进行了分析。1.智力方面的原因。

智力因素主要有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我们通过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分析研究本校学困生个案,对智力方面的成因进行了解分析。我们发现,智力因素确是造成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智力在世界各国人口中是按常态分布的,即两头小,中间大。在北京市的取样调查中,智力发育很差的弱智儿童约占千分之三左右,而智力极其优秀的天才儿童也占千分之三左右。心理学家推孟对2~18岁之间2000多人的测查,发现一般人口中智力商数的分布情况如下:

IQ等级(智商)

分布状况(%)

70分以下

占3%(心智力不足)

70~79 占8%(临界智力)

80~89 占16%(智力中下)

90~109 占46%(智力中等)

110~119 占16%(智力中上)

120~139 占10%(智力优秀)

140以上

占1%(非常优秀)

从以上智力分布模式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人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有明显智力问题的个别孩子可能被安排在特殊教育机构,而更多心智力不足、临界智力的学生在我们正常班中,这部分学生占到了10%左右。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学生,是教好这些学生的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麦考尔通过研究证实,对正常儿童来说,其智商在2.5~17岁之间,会发生28.5分的变化,向提高或降低两个方向的改变都有可能。这意味着只要客观条件适宜,培养方法得当,智力是可以提高的。我国古代五岁就会作诗而最终“泯然众人”的方仲永,幼儿时说话很迟、小学时成绩较差而最终改变人类思维方式的爱因斯坦,都足以证明这一点,这又让我们认识到,儿童的智力并非不能改变,只要方法得当,因势利导,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最终改变学习质量是可行的。

2.非智力方面的原因。

(1)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情感、兴趣、意志等能影响活动效率的除智力以外的其他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习惯、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一部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偏常。表现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学习态度消极,意志薄弱,感情脆弱,耐挫折能力差。这是引起智力正常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北京教育科学院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有6.6%的小学一年级孩子在入学时就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带着严重的自卑心理上学,他们上课不敢发言,不敢去找老师。本来可以做的事,由于怕做不好而不敢去做。我们认真分析了学生种种非智力造成的学习困难原因,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2)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常常导致学生学习水平下降。一些家庭在结构上发生变化,单亲家庭的出现使一些孩子失去了一般家庭的温暖,情感上受到伤害,致使这些学生对生活、对学习丧失了信心。

我校地处一个新兴的开发区,各类社会成员复杂,有一部分家长外出打工,将孩子的养育问题交给祖父母。这种隔代教育常常让孩子养成娇生惯养的恶习,导致学习不勤奋,怕吃苦等不良学习习惯。还有一部分家长是新苏州人,文化水平不高,平时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学习。我校有一名学生,父母是太湖里的渔民,几个星期才见得着一面。孩子平时跟着祖父母住在一条小船里,船上没有电,他平时就在油灯下写作业。爷爷奶奶都是文盲,学习上从来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家长都是无证驾驶。我们的家长大多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孩子。家长素质不高也使学困生雪上加霜。这些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大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学困生”家庭教育主要存在的误区有:一些家长对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过分溺爱;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使学生难以达到家长的期望,从而使学生丧失信心;有的家长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总是以打骂来解决问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学生难以忍受高压,导致厌学;有的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这类家长不懂得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不注意身教重于言教的力量,不注意从小、从平时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

(3)新课程的实施。在新课程改革后,日常教学更加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探索和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由于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等因素,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现象有所增强。在语文教学中,更多的要求学生表达感受,并且要求有很大的阅读量和丰厚的生活积累。在数学教学中,各种探索类型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有更宽更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家洛克指出,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所以我们尤其需要注意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自学性。

1.养成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无论是对学习哪门学科都是很重要的,而学困生大多是不会预习的。智力有缺陷的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常常要更多的时间,非智力因素有问题的学困生大多没有学习主动性,再加上没有老师的指导及儿童的年龄特征,预习对他们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是我们需要重点培养的学习能力之一。

养成预习习惯,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做到的,这一点对智力不佳的学困生更为重要。由于这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方面的不足,必然造成他在课堂教学中“慢半拍”,难以跟上教学节奏。养成预习习惯,可以减缓教学内容的难度坡度,使这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

我们特别提出,相对其他学生而言,学困生往往不能很好地做好预习工作,所以,我们要更多地把预习工作放到课堂教学中。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预习环节,并在教学中不断训练预习的方法,逐步形成预习习惯。

2.养成主动参与课堂的习惯。

我们发现,学困生在课堂上更多时候是听众,而不是参与者。课堂更多时候被优秀生占据。很多时候,教师关注了学困生,却反而使他们更为焦虑,因为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上刁难学困生,一旦关注了他们,他们就会产生应邀心理,这种心理状态是不利于学习的。所以我们提出,要改变这种学习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困生学会参与课堂教学,而不是单纯的“听课”。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提高学困生学习质量,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的主战场。我们提出,课堂上要对学困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心理,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困生融入学生群体,充满激情地参与学习过程。

在此基础上,老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困生勇于展示的习惯。教师要有意识的保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个性展示。

3.养成经常复习的习惯。

教师平时的复习内容和频率,往往是按占大多数的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的遗忘曲线安排的。这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困生是不利的,让学困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则有利于学困生对教学内容的巩固。教师要根据不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加大复习频率和强度,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经常复习的习惯。

4.养成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达成教学目标、巩固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拖拉作业是学困生最常见的表现,养成按时按质地完成作业的习惯,是学困生重要的学习能力之一。教师要分析原因,及时督促,坚决不让学困生养成拖拉作业的习惯。对于智力不佳型的学困生,他们主要是不会做而拖拉,教师要多关心多指导。对于非智力型的学困生,教师要因人而异地采取对策,使学困生养成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习惯。

(三)掌握实用的学习方法

富尔在《学会生存》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是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成绩,更是因为这种学习能力将会伴随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使其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的重点。

1.强化常用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习惯”,但它更多地体现在心智成分。如果将实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习惯化了,那么,学生也就很好地掌握了学习方法。

小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是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我们常常并不直接告诉学生要掌握什么学习方法,更谈不上总结和运用了。学生常常没意识到自己有什么学习方法,这种情况在学困生身上更为明显。我们提出,对学困生要培养一种方法意识,让学困生知道哪些内容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哪些内容用什么方法比较有效。要让他们了解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并试着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学习实践中去,再把所用方法按操作步骤不断地强化、重复,从而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活动程序。例如,语文学习中,预习课文一般要做到读通顺课文,会读文中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要做的事情一般是读二到三遍课文,读几遍生字并描红,想想文章大概写了什么事,表达何种感情。告诉学生这种方法后,要有一个训练方法、重复强化的过程。再如数学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单元时,对于空间概念差的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切好两块橡皮,一块长方体,一块正方体,在学习中随时拿出来帮助空间概念的构建,这种学习方法很好的减缓了学习坡度,提高了学习成绩。

我们认为,先让学生们对一些学习方法有所认识和了解,然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并且不断实践、改进,逐渐巩固发展,成为被学生所熟悉和掌握的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使之能灵活地加以运用,这样才真正把教师教给的一般学习方法内化于心,成为自己“习惯化”了的行为。

2.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

在一次课题督查中,吴中区教科室蔡主任曾给我们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个贵妇,拉着一条小狗去溜狗。小狗很好动,东跑西窜的,可那条绳子太短,贵妇不得不老是去牵,溜个狗像牵牛一样吃力。这么个溜法,狗累,人也累。有人建议她把绳子接长些。果然,绳子长了,狗自由了,主人也轻松了。蔡主任打趣地把这种现象叫做“溜狗现象”,并引导我们把这个哲理引入到学困生的研究中来。对于学困生,我们老师常常过于关心,牵得多,放得少。我们要敢于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在老师的监控下,学会按自己的方式成长。我们提出,要让学生知道,有些学生之所以学习好,是与他们善于总结和运用各种合适自身的学习方法分不开的。最好的学习方法其实就是适合自身特点、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方法。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多次实践、多次反馈、多次调节、多次改进,才日益成为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法”的。如英语学习中,如何记忆单词最快有很多种方法,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一介绍,引导学生试着去尝试,在一次次尝试中,学生逐步发现比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适合他个人的学习方法。

在各门学科众多的学习方法中,提高记忆的效率和持久性是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最有效的办法。记忆力是指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保持、再认或重现的能力,是智力活动的仓库和基础。人们通常用“记性”好坏来形容一个人记忆力的强弱。英语学习逆向法的创始人钟道隆教授的研究证实,好的记忆力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得到的。普通人的脑子的记忆潜力无穷,扎扎实实地学一些记忆方法,无穷的记忆潜力一定可以转化为极高的现实记忆力。我国台湾省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发现,学生对不同材料的记忆效果是不一样的。对物理材料刺激的记忆要优于对语言材料刺激的记忆;而同是语言材料的刺激,视觉刺激的记忆要优于其他感官刺激的记忆。由此,我们提出,对学困生要采用相应的办法提高记忆能力。例如语文课中的背诵,我们引导学生掌握的方法有:睡前读几遍比在课堂里读效果好,看着书读比听别人读效果好,理解了再背比不理解就背效果好,把课文分成很多段分开背再连起来比一下子全背效果好。这些方法对不同的人不一定都合适,我们引导学困生总结自己的记忆特点,逐步掌握记忆方法,培养记忆能力。

(四)引发学困生主动探究的积极状态

智力因素是认知活动的执行者,而非智力因素是认知活动的调节者和推动者。学困生学习落后的原因,很多情况是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如何从非智力因素角度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山东省沂水县实验中学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1.培养积极的学习需要和动机。

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心理需求。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驱力。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的推动下进行的,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按照弗鲁姆的期望价值理论,学习动机的强弱与学生对自己可能取得成绩大小的估计,以及对学习结果价值的预期紧密联系,并对学习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学生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会取得好的成绩,并明白学习会促进自己的成长、获得未来人生的幸福生活时,他们会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现实中,学困生常常面临一次次的失败而对自己学习的预期成绩做出过低的估计,以至发展为对学习价值的怀疑。在这种心态下学生就会产生消极的学习动机。我们提出,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把握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动机,消除不良动机。首先,从学生自身激发学习动机。这包括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因素,如需要、好奇心、求知欲、兴趣、自尊和自信等。教师要经常与学困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满足他们的需要,激发其求知欲,帮助他们在某些方面学有所长,使其重树自信和自尊,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其次,从外部因素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创设各种外部条件,诸如给予各种进步的小称号、当着孩子父母表扬学生、作业在班内展示、让学困生展示擅长等,让学困生也体验成功。教师应及时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毫不吝啬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这里介绍一个小案例。五(4)班的小X是个学困生,语文成绩不好,老师就采用了争取“语文之星”的方法,老师宣布,只要作业本、练习卷、背书等作业上的五角星达到五颗,就可以得到一个“大拇指”,到期终,达到十个“大拇指”,就可以成为班级语文之星,达不到的,也可以成为“背书之星”“作文之星”“书写之星”“朗读之星”等单项称号。在批改作业中,老师不是横向比,而是纵向比,就说是让学生不与别人比,而是自己与自己比,只要这次比上次有进步,就可以得到五角星。就这样,小X已连续三个学期被评为“语文之星”了。虽然,他的成绩还很差,但小X的作业不用催了,书写工整了,语文课上,有时也会举起手了,没事的时候,乐意围着语文老师傻乎乎地笑了。

2.培养积极的意志品质。

培养学困生学习的意志是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的有力措施。在学困生的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意志可以促使学困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实践证明,即使天资稍差的学生,只要意志坚强,能够勤奋学习,不怕挫折,经过努力同样会取得良好的成绩。现实中,学困生普遍缺乏毅力,自控力较差,遇到困难往往不肯动脑,知难而退或依赖别人解决,致使自己的学习能力逐步减退,成绩越来越差。培养学困生学习的意志力应从提高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的自制力、培养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方面入手。

3.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说:“缺乏兴趣的学习是痛苦的,它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求知欲”。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重要心理动因。有了兴趣,学困生才能对教学过程也感到愉快与充满好奇,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与求知欲,增强学习效果。但是,学困生往往缺乏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这是造成他们学习质量差的重要原因。

我们提出,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待学困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帮助。注重因材施教,课堂上要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对他们的进步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我们要善于激发学困生的兴趣点。每个学困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激发他们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学有所长,并积极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这样做有利于他们树立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良性发展。我们要改变教学策略。例如,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使用实物性教具、创设情境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学生所学知识能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是产生积极情感的重要因素。学困生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难以体验成功,学习成为他们沉重的心理负担,因而容易产生多种不良的情绪或情感,比如厌学、叛逆、恐惧、焦虑、自暴自弃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成绩,还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首先,教师要以良好的情绪、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激情。其次,我们要真心的关爱学困生,要做的是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关爱,既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又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用爱去治愈他们心理上的创伤。再次,我们要帮助学生排除不良的情绪或情感。要减少遭受挫折的机会,增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也尝到成功的甜蜜。我们要增强他们应付压力的能力,健全其人格。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可辅以必要的心理治疗。

九、研究的成效

1.实践层面:在研究中,我们形成了有效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的一套基本的操作样式和体系。

我们认为,寻找关键的困难成因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必要前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掌握实用的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能力的有力措施,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形成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

列表如下。

预习习惯

参与习惯

复习习惯

作业习惯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习惯培养

强化常用方法

寻找适合方法

主动积极的心理状态

2.理性层面: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人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难以转化,按照这个观点,我们在探索中发现,仅仅从目前某学科的学习现状来判断学困生优势智能是不够严谨的。在寻找学困生成因的过程中,某个方面智能的优劣,要加以细致的分析,考查,来形成一个真实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我们采取合理的措施培养学困生的学习能力,使学困生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得到较大的提升。我们认为,人的潜在智能永远有等待开发的处女地。每个学困生,都存在着发展的空间。对学困生,任何时候不能放弃对他的期望。

十、研究后的思考

1.如何全面认识教育目标,改变评价体系。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唯智力为上的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是不科学的,如何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如何让学困生学得更轻松。江苏省教育厅出台的《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提出,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为六小时,中高年级每天回家作业量分别不得超过半小时和一小时,每天必须有一小时以上活动时间。苏州市教育局提出的《苏州市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项规定》中提出,每天下午3:20后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社会实践和团队班会等活动。面对这种新形势,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提高学困生学习水平,培养学习能力,还有待我们继续探索。

下载学困生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困生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困生研究 开题报告

    开 题 报 告 课题名称: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 ——以临城中学2012级学生为例 课题组成员:李丽辛鹤亮武晓蕾肖秀云申盼盼杨然温力 任丽峰 一、课题的界定 所谓学困生......

    学困生课题开题报告

    学困生课题开题报告 学困生课题开题报告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

    学困生转化报告(推荐阅读)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在校生家长80%以上在外地打工,这些学生大部分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和照顾,思想、心理、行为难免产生偏差,影......

    学困生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3期刊登了代桂芝的文章:如何引导学困生正确理解题意。文章认为: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学困生直观的思维形式够不上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

    学困生

    四.用脱式计算 290-300÷398+54×2125×8 ×9368+ 2 ×393÷3×7(128+72)×5五.应用题 1.7包方便面21元,1包方便面要多少钱?2.苹果3千克21元,梨5千克50元。哪种水果便宜些?3.王老师......

    学困生

    小学英语学困生转化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一定数量的学困生。这些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大多表现为没有兴趣,不愿意学,也不想学,一直到最后想学也无能为力,产生厌学情绪和对立情......

    学困生成因调查分析报告

    三年级学困生成因调查分析报告 作者:垫江县望月小学 王琼 一、 调查目的: 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我们必须更加关心“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有义务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

    英语学困生转化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可加页)(一)课题的界定: 1.课题题目:提高英语学困生英语成绩的研究 2.课题内容:通过对造成英语学困生的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