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于县域经济质量兴县高品质高质量发展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县域经济质量兴县高品质高质量发展工作调研报告
质量工作是立业之本、惠民之要、强县之基。近年来,我县突出抓好质量强县和品牌兴企两项工作,全民质量意识普遍增强,质量整体水平逐年提高,名牌战略稳步推进,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近期,为深化质量兴县成果,进一步打造质量强县,先后对质监、工商、工信等部门,以及乡(镇)、重点企业的质量工作,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召开座谈会、深入现场等形式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质量工作现状 (一)推进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
-为推进农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提升,我县在采取推广良种、改进耕作方式等传统措施的同时,更加注重推进标准化建设,通过加大在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农业标准制定推广、标准推广体系建设以及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等载体推进工作的开展。目前,全县已开发培育了 45 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25 万亩优质小麦种子繁育基地、2 万亩有机农产品基地、3 万亩富硒优质小麦基地、10.8 万亩绿色食品小麦生产基地,共有国家级示范项目 4 个,省级示范项目 7 个,示范乡 2 个,国家级示范项目数量位居全省所属县前列,位居大善各县(市)之首。大力开展全国优质强筋小麦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筹建工作,带动了区域品牌价值大幅提升,“大善强筋小麦”区域品牌价值达 17.55 亿元,大善强筋小麦区域品牌年平均超额收益 1.62 亿元,品牌强度 648分。农业标准化的推进,为“中国第一麦”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质量和品质基础。
(二)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守质量底线
坚持深入开展 3.15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质检利剑”农资专项打假行动等系列专项行动,坚持日常巡查、稽查、检查同专项整治行动相结合,不断加大打击制假售假力度,营造公平竞争、以质取胜的市场环境,夯实了质量底线。2020 年,共开展专项行动 10 余次,共办理行政执法案件 130 件,其中当场处罚和责令整改等轻型违法案件 120 件,立案案件 10 件,为历年最低,从侧面反映了执法打假工作的成效。不断扩大质量定期监督检验计划和计量检定计划的覆盖面,对整体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管,同时积极向企业提供有效服务,指导不合格企业整改,协助合格企业保持持续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目前,企业受检覆盖率已达到 98%,合格率上升至 96%左右,不合格企业整改率保持在 100%,促进了整
-体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深入实施质量强县,促进质量提升
认真开展 3.15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质量月、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强化质量宣传,普及质量知识,促进民众质量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同时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大力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质量认证体系,推进企业诚信建设、名牌建设和区域品牌建设,发挥县长质量奖示范效应,积极申报市长质量奖,由点及面,促进整治质量不断提升。截至目前,通过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共 63 家,2 家企业通过 HACCP 认证,1 家企业通过 GMP 认证,3 家企业通过强制性产品认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 2 家,无公害养殖基地 3 家,绿色产品认证 3 家。建立体系档案 14 家。3 家企业通过大善省质量诚信信用 A 等评定,建成省级研发中心 1 个,省级食品质检实验室 1 个,其他行业实
-验室 6 个,5 种产品获得大善名牌,8 家企业获得了县长质量奖,组织克明面业、天利炉业 2 家企业完成了市长质量奖申报工作。
(四)推进技术机构建设,服务质量发展
整合了质监、食药监、农业、畜牧等部门的检验检测机构,组建了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在技术机构整合方面走在了全市的前列;筹建并挂牌成立了实验室面积 2200平方米、资产 3000 多万元、大善省唯一的省级面粉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营造了过硬的质量提升环境和条件,提升了技术检测机构服务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五)开展对外合作,促进跨越发展
为进一步促进质量提升,实现跨越发展,积极与华大基因合作,在大善设立研究院,通过基因辅助育种推动农产品质量和品质提升;通过采用新型农产品及食品技术,实现更高质量和品质
-新产品的研发;通过农产品及食品多组学检测质控技术,在农产品及食品品质控制方面制定高标准的“大善标准”,进而树立“大善质量”,打造优质的国家级食品质量示范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基础弱,生产经营规模小
我县农业生产设施仍然比较落后,人力成本较高,生产效率偏低;家庭种植式的经营结构对规模化、标准化、品质化建设的羁绊仍然存在。
(二)企业规模小,质量意识不浓厚
经过近几年的迅速发展,我县企业整体规模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仍然偏小,部分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小企业资金投入不足,普遍存在短期行为现象;产品的整体状况是简易产品多,生产效率低,科技含量不高;还有部分企业经营者质量意识单薄,片面追
-求高产量和低成本,忽视了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
(三)质量管理机制体制有待完善
在企业层面,部分企业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质量责任不落实,无相应规章制度,也无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对生产进行管理也是流于形式,没有检测手段和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仅靠质监部门对产品进行定期监督检验来保障产品最低质量标准;在监管层面,质量工作机制在某些方面滞后于经济发展,影响了宏观质量水平的提升,如质量工作的奖惩机制,质量考核的激励机制还有待建立和完善,质量信用机制、产品质量监督机制等仍需不断推进。尤其是监督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包括检测资源整合、监督抽查经费保障、质量人才的引进和培训等方面。
(四)品牌战略推进有待加快
目前,我县名牌产品数量与经济发展现状相比还不甚匹配,-上规模、有档次的企业比例不高,企业业主和社会各界对名牌战略的认识不到位。从质量水平上讲,多数名牌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太强,相关产业链较短,区域产品的集聚效应还不明显,还未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能力。部分企业包括部分重点企业品牌意识不强,不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三、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
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抓手,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提升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品质化,从而提升整体质量水平。
(二)进一步推进品牌强县战略
引导鼓励企业采用国际通行的管理标准强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运用,帮助企业制定满足市场需求、-具有竞争能力的企业内控标准;围绕我县产业发展目标,大力开展质量强县活动,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名牌企业,拓宽名牌培育的措施与途径,形成有利于名牌发展的优良环境和激励机制,逐步建立发展品牌经济的长效机制。
(三)进一步加强质量提升保障体系
坚持用先进的标准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全面提升企业技术、管理、工作标准化水平,在标准转化、标准化运用、标准的贯彻实施、标准化交流等方面加大投入,积极推动新成果、新技术的标准转换,建立技术标准平台,为实现经济集约化、高质量的发展作好充分的技术保障;坚持加强技术服务机构的建设,提升质量把控能力,强化服务产品研发和品质提升的能力,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和质量标准提升。
(四)进一步推进监管体系完善
0-建立产品质量监管新机制,加强动态监管系统和监管网络建设,全面落实政府负总责、生产单位负主体责任、质监部门对生产环节负监管责任的区域监管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方针,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打假治劣长效机制,建立完善预警制度、快速反应机制、举报奖励制度、制假“黑名单”制度,积极探索采用新的打假治劣手段。
第二篇:北京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北京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全国工商联《关于开展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调研的通知》要求,北京市工商联高度重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问题调研。调研中,北京市工商联主要领导亲自谋划、全面部署、参与走访,领导班子成员参与问卷设计和座谈,自4月以来,共组织了座谈会6场,实地走访民营企业100余家,发放回收调查问卷498份,结合北京市宏观经济形势和问卷研讨情况,形成分析报告如下:
一、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点:
当前,北京市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首都经济在转型发展中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截至2018年1季度末,全市规模以上非公单位2.4万家;1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4007.3亿元,同比增长7.8%,较2017年全市6.7%的增长率高了1.1个百分点;创造利润945.6 亿元,同比增长36.4%,经营状况良好。同时,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加速“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发布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0个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及一揽子支持政策,形成了全市上下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据统计,2018年一季度,北京新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保持在1/3左右;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6%和14.6%。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网上零售额增长22.6%, 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1%,对零售总额的贡献率达到86.7%。智能电视、集成电路等新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1倍和15.8%。1-2月,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收入保持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长态势。金融信息服务业和网络借贷服务实现收入分别增长81.9%和53.6%。同时,结合此次调查情况,首都民营企业发展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企业技术创新活跃,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一是企业更加重视研发投入。2017年,北京市全社会研发经费之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7%,超过发达国家同期水平。2018年1季度,中关村研发人员合计54.7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7.5%,企业内部的日常研发经费支出40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0.3%。调研中,57.41%的企业研发人员占比超过5%以上,36.73%的企业研发费用占主营收入的比超过5%以上,较去年的19.89%有大幅提升。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企业获得相关认定、提升企业价值的意识较高,有64.34%的企业都获得了有关认定,其中11.8%的企业获得了国家(省级)以上认定。19.96%的企业获得了5件以上发明专利,高于去年5%的水平。企业在主要技术来源上更加注重发挥自主性,55.42%的企业通过自主研发、24.49%的企业通过人才引进、16.26%的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得技术。在自主创新驱动下,企业创新产出突出,完成了一批全球领先的前沿技术:百度实施开放自动驾驶平台计划,抢占无人驾驶领域制高点;旷世科技、商汤科技等围绕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领域正形成集群式突破;独角兽公司寒武纪科技研发完成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寒武纪”系列,占领全球领先地位,首都民营企业知识创造 开始迈向世界一流水平。
企业主要技术来源自主开发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技术转让企业并购其他5.42%13.05%24.49%16.26%13.25%55.42% 三是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能力增强。2017年9月,北京市发布了《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为北京制造的升级转型注入新动能。调研中,38.95%的企业实现了产品销售渠道的网络化,56.81%的企业用互联网思维改变商业和运营模式,实现了个性化、智能化生产,12.65%的企业建立了双创服务平台。通过“触网”,以信息技术服务为支撑,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转型动力和发展潜力。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企业互联网融合情况产品销售渠道网络化个性化定制产品智能化智能化生产建立双创服务平台工业企业服务化转型都没有16.26%14.05%12.65%7.42%11.84%26.50%38.95%0.00%10.00%20.00%30.00%40.00%50.00%
(二)企业品牌建设有所提升
一是品牌价值有所提升。相当大比例参与调查的企业仍然缺乏 品牌意识,品牌创新能力较弱,但整体情况较2017年年底调研数据有所提高。拥有5个以上省级以上著名商标的企业占比达到3.2%,比2017年年底数据提高了1.55个百分点,没有省级以上注册商标的企业占比为52.81%,较2017年年底减少了7.08个百分点。在自主品牌的建设上,30.12%的企业自主品牌产品收入比重小于20%,但也有32.53%的企业实现了50%以上的自主品牌收入。自主品牌的发展有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是企业质量管理情况好于预期。47.21%的企业采用了专业的生产质量管理办法、86.33%的企业产品通过了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近半企业采取了质量风险控制和质量成本管理、执行国家以上标准的企业占比达到55.61%,其中有17.06%的企业执行了国际标准。
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措施质量风险与控制质量成本管理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质量在线监测质量在线控制其他0.00%16.46%13.05%9.83%5.22%20.00%40.00%60.00%49.79%43.57%
(三)企业内部管理日益健全
调研中,大部分企业对自身在同行业中经营管理水平的评价持乐观态度,65.65%的企业给出了较好以上评价。企业注重通过内部管理提升经济效益,采取多种措施优化管理。其中,建立发展规划和优化组织架构的企业均达四成左右。企业在员工队伍建设中更注重对技术人员的培养,主要采取了加强技术人才培训、加强人才梯 队建设、建立企业技术人员评价制度等措施,其中开展技术人才培训的企业达到了58.83%。大部分企业在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方面,还处在信息共享等初级阶段,其中58.83%的企业开放了企业技术平台,53.61%的企业开放了销售渠道。在对企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因素的支持上,占比相对较低。9.03%的企业采取供应链金融等帮助中小企业融资、8.23%的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建设、5.62%的企业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人才技术支持。
企业优化管理的措施42.77%建立发展规划39.75%优化组织架构实施员工激励37.75%改进经营流程25.30%建设企业文化23.89%21.88%健全内部规章制度16.66%加强党组织建设建立风险预警与防控体系15.06%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5.62%其他2%0%5%10%15%20%25%30%35%40%45%
(四)企业“走出去”成效显著
当前,北京市大力推进开放创新,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北京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加快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参与国际标准研究和制定。调查中,北京市民营企业发展外向性突出,仅有11.44%的企业尚未实现“走出去”。同时,在已“走出去”的企业中,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市场、技术、人才、管理等企业发展核心要素的提升。其中,30.72%的企业建立了营销网络,25.3%的企业拓展了国际市场,28.91%的企业获取了品牌、技术、人才等战略要素,23.49%的企业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一些企业实现了战略性的“走出去”,提高了国际化的经营水平。其中8.03%的企业促 进了全球化战略布局,13.45%的企业完善了产业链、实现了业务多元化。民营企业通过“走出去”实现产能转移的比例相对较低,仅占被调查企业的4.01%。
建立营销网络30.72%28.91%获取品牌、技术、人才等战略要素拓展国际市场25.30%23.49%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完善产业链实现业务多元化13.45%11.44%企业尚未“走出去”利用当地劳动力等要素降低产品成本9.03%8.03%促进全球化战略布局获取国外原材料等资源7.22%实现产能转移4.01%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
二、存在问题
当前,北京市进入了“减负、减重、减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书记蔡奇强调,北京的发展寓于“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四个服务”之中,减量发展是特征,创新发展是出路,而且是唯一出路。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仍然存在困难和挑战。调研中,反映出北京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四类:
1.政府支持和服务靶向不精准。民营科技企业仍然面临着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瓶颈。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具有的企业反映,与南方部分省份政府部门相比,北京相关政府部门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监管又重于服务的情况,个别政府审批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存在利好政策执行走样变形的情况。企业为争取更多资源,十分关注对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关业务,相当比例的企业甚至设立了专职人员从事政府事务工作,提高了企业与政府的沟通成本,政府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二是对重大创新和突破性的项目扶持力 度不够。政府对核心芯片、操作系统、关键半导体原件、新材料等重大创新和突破性项目的扶持政策不够精准,撒胡椒面型的支持不利于将资源集中应用到刀刃上,基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实施的大范围优惠税收政策,对扶持企业发展政策的征对性不强、优惠程度不够,难以起到引导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需要抓有能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的行业领军企业,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2.民营企业发展质量不高、水平不均。一是民营企业发展不充分。由于北京市央企和外企总部相对聚集,对民营企业发展造成的挤出效应明显,在民营企业发展中支柱性和代表性企业不多,普遍处于“低小散”的发展状态,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企业数量多,缺少对于全市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引领性、推动性和影响性的企业。民营企业中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的能力较弱,品牌产品、拳头产品少,技术创新不足,资金、人才支撑后劲乏力,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民营企业发展不平衡。城六区和远郊区县民营企业在规模、质量、效益、和整体状况上差距较大,民营企业中的科技型企业集中在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中,其他地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缺乏对经济的带动力。
3.融资渠道不够畅通。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而资本市场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途径之一。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微企业变数大、资产少、资金需求量小、频率高,加大了融资的复杂性和成本代价。部分企业缺乏诚信意识、内控机制不健全,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持有“惜贷”和“慎贷”的态度。加之担保抵押机制不灵活,小额贷款公司监管不到位,社会资金流动不足,造成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非正式渠道筹资现象较为普遍。大多数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依然是原始资金积累,严重影响企业设备更新和产业转 型。不少科技企业在一跨进规模化通道就不幸夭折。资金不足已经成为阻碍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梗阻。新兴行业融资更难。部分新经济企业的商业模式具有一定创新性,目前尚不存在其所属行业的审核标准,上市发行审核中只能比照类似行业的标准予以审核,与公司实际业务模式差别较大,为企业申报带来较大困难。
4.民营企业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高。北京是全国科技智力资源最集中的城市,科技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拥有中央和地方各类科研院所400余所,高等院校90余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两院院士约占全国的一半,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占全国近四分之一。无论从人才的数量还是质量来说,北京一直稳居全国的制高点。但是,由于住房、户籍、保险等相关政策不够完善,不少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留不住优秀的人才,人才高原的人才洼地现象比较明显。此次调研中,企业认为人才方面遇到的主要障碍,排在前三位的是外地人才进京落户难(54.4%),生活成本逐年上升导致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大量流失(50.2%),为引进人才解决住房需求的配套政策不完善、职住矛盾仍突出(39.0%),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北京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对策建议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今年北京市政府报告中,陈吉宁市长强调“科技创新是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科技创新和高精尖经济结构紧密结合起来,以国家战略需求引导科技创新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不断增强首都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为进一步推动首都民营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首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优化政策环境,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一是要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全局。抢抓落实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机遇,制订完善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深入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转型发展、抱团发展、集聚发展”,解决科技与经济分离、科技体制分割问题。以城市副中心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突出发展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强化 产业引导,实现全市产业向园区聚集、集中发展,引导“三城一区”创新成果向区落地,鼓励远郊区县细化产业布局、做好城区对接,推动形成全市产业布局“一盘棋”,打造一批北京市民营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二是要突出重点,精准扶优。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状况,制定大企业培育、中小企业提升、重点项目推进行动计划。着力培育龙头,扶持一批基础良好、潜力巨大的企业,打造“民营经济百强”等明星企业,建设北京市民营企业品牌。三是整合资源,社会协同。推动高校、央企、民营企业在相近研究领域中共建新型民办非企业研发机构,汇聚产业的研发需求、推动研发的信息交互,在提高企业研发效率。形成面向社会创新创业服务的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与利用,推动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四是加大合作,优化服务。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推广力度。鼓励吸引民营企业参与城市重大投资项目、科技文化服务创新及融合发展创新项目。落实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供地政策,为文化创意、科技服务、众创空间、研发设计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提供支持。加强政策落实服务,创新政策落地促进机制,提供精准化的政策对接服务,通过政策支持和服务,最大限度的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激发各类企业的活力。
2.加快推进结构性减税降费改革。完善税收政策、税率结构和征管措施,加大创投税收优惠力度,落实创投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度个税抵扣政策,强化其对创新发展的激励作用;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额、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征收等,利于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利于企业留住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继续合并简化并降低增值税税率,推动现行差别化税率逐步向单一税率演进,强化营改增的减税效应。继续精简涉企行政事业性 收费和垄断性经营服务收费项目,进一步取消中小微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一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研究鼓励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人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等科技型企业的税收支持政策。加强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优惠,延长优惠时间,细化研发费用范围,优化申请程序,有效降低创新型企业研发成本。通过税制改革,释放制度红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3.加大金融机构改革创新力度。简化金融机构贷款审批层次,创新信用评级模式,提高企业及企业法人信用状况占比份额,依据新的“三品”(企业老板人品、产品、抵押品),和“三表”(企业生产用水表、电表、气表)来评价企业信誉度和生产状况,提高授信评级的效率和适用性。支持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服务,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融资,探索对发行企业债券、信托计划、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产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社会筹资利息补贴,为民企特别是科创企业解决融资困难。大力发展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分担创新风险,积极稳妥推进债券市场开放,探索扩大应收账款、股权、知识产权等多种形式质押融资。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发展产业链融资,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后补助”等方式,大力支持公共科技服务创新发展。增强金融主管部门监管能力,引导规范金融创新,着力营造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环境。
4.深度净化知识产权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形成统一完整的知识产权评估、评价指标和方法,在制定过程中注重吸收企业、商会等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并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进行具体、客观、专业的指标设置;加快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和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使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更具现实意义;重点解决维权成本与侵权成本不匹配的矛盾,坚决打击“搭便车”“戴面具”等侵权行为,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惩治力度,提高知识产权执法效率;积极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发展,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进入快车道。建立健全具有北京特色的的技术交易、转让和扩散机制,形成调整各方利益关系的有效杠杆,集中力量解决科技资源分散、效率低、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培育适应新时代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地位要求的知识产权保护、应用的土壤和环境。
5.深化企业用人制度改革。精简归并“五险一金”,继续适当降低缴费比例,为企业完善内部治理、实施精细管理、优化薪酬分配等提质增效措施提供精准化服务。降低特殊行业、尤其科技创新关键领域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增强科研人员的改革获得感。建立职业征信平台,促进信用信息共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人才服务,在户籍管理制度上,加大对新经济从业人员的放开力度,进一步完善现有公租房制度,通过政府出资、社会和个人共同集资等方式,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高端人才公寓。对重大创新和突破性项目开放相应的户籍、社保、住房、教育等资源,为重大创新和突破性项目留住人才。
第三篇: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推进质量发展工作
黔东南州质监局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
扎实推进质量发展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州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和全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黔东南州质监局切实抓好实施分级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调整,以改革创新精神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推进质量发展工作,全力服务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高质量推进质量发展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和《黔东南州质量兴州活动实施意见》,推进落实省局与州政府签订的合作备忘录,深入推进质量兴州工作,全面实施质量兴州十大工程,提升全州质量发展水平。完善产品质量状况报告制度,全面客观反映全州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重点区域质量状况,研判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潜在的区域性、行业性和系统性问题,及时发出质量预警,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质量决策参考。实施工业产品质量分类监管,加强产品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组织机构代码网络系统、工作体系和窗口服务职能,完善纳入行政许可和强制性认证管理的产品生产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基础数据,加强质量失信惩戒机制建设,将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企业纳入质量失信“黑名单”。强化执法执法监管,落实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深入开展“质检利剑”行动和各类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违法行为,确保全州不出现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产品质量安全
问题。深入推进品牌发展战略, 围绕我州优势产业、旅游发展规划,培育和发展新型工业品牌、民族旅游商品和农产品品牌,推进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和保护工作,提高特色产品知名度及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从江、施秉2个示范区创建为贵州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确保获得5个以上贵州省名牌产品、3个以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深入推进麻江蓝莓“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建设工作,积极组织黎平、榕江、雷山和丹寨等县争创“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组织企业开展管理体系等体系认证工作,确保取得15张以上认证证书,开展有机产品、绿色食品或无公害产品认证,力争获得18张以上认证证书,促进我州有机产品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高标准推进产业标准化
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强标准化工作的宏观引导,完善统一管理和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强化地方标准制修订管理,完善审查和发布机制。结合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和重大需求,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全年完成3项以上省级地方标准的审定工作。积极支持开展州级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大力支持我州传统支柱产业、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支持企业制订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和企业联盟标准,做好企业标准备案工作。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活动。加强和完善农业标准化试点示范绩效管理制度,全面启动4个黔东南州第八批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项目建设,推进8个省级农业
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积极参与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建设,全力服务城镇化建设发展。全面完成镇远古城、西江苗寨2个国家级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推进杉木河漂流、肇兴侗寨等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发挥黔东南工农、旅游业的优势,全力推进标准化助推黔东南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高效率提升质量监管水平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做好省局下放审批项目的承接准备,加强对下放审批权限的帮扶、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了下放权限依法依规实施。加强审查员队伍、专家队伍、制度规范等方面的建设,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推进网上办理,提高办事效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化四帮四促活动,突出驻村帮扶工作,构建“三走三访三帮”帮扶平台。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长效化。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落实廉政谈话制度和领导干部个人报告有关事项等制度,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树立刚正廉明的依法行政形象、科学权威的技术执法形象、可亲可信的人民质监形象,提升质监工作在人民群众中的满意度。进一步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州委十二项规定和省局二十三条实施意见,认真
贯彻《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制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加强财务保障和监督管理,严格预算支出,提升经费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严格执行行风“十五个严禁”规定,严肃整治在行政审批、行政执法、检验检测等工作中“吃拿卡要报”、“冷硬横推拖”等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制度执行、强化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强化宗旨意识、弘扬良好作风。强化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组建州质监专家咨询服务组,加大对地方特色产品和优势农产品的企业重点帮扶,服务企业做大做强。规范行政行为,减轻企业负担,按照省局“一免二减三不罚四下放五提效”的工作要求,全力服务微型企业健康发展。
改革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改革是质监发展的必由之路。州质监局将在州委州政府和省质监局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以改革创新精神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推进质监工作,为促进黔东南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作出质监新的更大贡献!
(黔东南州质监局 蒋文周)
第四篇:镇域经济崛起调研报告
镇域经济快崛起调研报告
城关镇刘淮生
【精要】重抓招商引资,增加财政收入,将农民向工厂集中;重抓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将农田向大户集中;重抓集镇建设,增加就业渠道,将农户向集镇集中。
关键词:镇域经济高效农业集体经济招商引资集镇建设环境整治
镇域经济的理解
镇域经济从产业结构来看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镇域经济的崛起当然也就是镇域三大产业的全面开花。而三大产业的发展又突出显示在:村级集体经济的的增收和高效农业的发展,工业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集镇建设的加大和服务行业的兴盛。
镇域经济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镇本着这样的发展思想立足实际,提出了“三个重抓、三个增加、三个集中”的发展思路,即:重抓招商引资,增加财政收入,将农民向工厂集中;重抓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将农田向大户集中;重抓集镇建设,增加就业渠道,将农户向集镇集中。扎扎实实的抓落实,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效农业和村级集体收入方面。近年来,我镇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整合各方面资源,先后培育了大棚西瓜种植示范区、大棚蔬菜种植示范区、横沟规模养猪基地,引进新上了新威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富士源食品有限公司。同时我镇正在积极实施万顷良田的整治计划。我镇共十二个行政村,2009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较2008年有了较快增长,其中年收入达10万元的村有3个。
二、招商引资、财政收入方面。自08年以来,我镇积极探索整合扶贫资金资源优势、集众力为合力办大事建厂房的新思路,两年的时间,紫徐、贾庄、韩赵、镇西等村居联合或单独在镇工业集中区新建标准化厂房8000平方米,引进和新上了三人行服饰、申联塑胶等工业项目,每个企业不仅每年贡献财政税收近百万元、而且通过厂房出租,每个村年集体增收6万元,并吸纳劳动力就近就业,实现了“政府得税金、村居得租金、务工农民得薪金”,拓展了财政增收、村集体增收和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建厂房搞出租的良好受益,激发了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和本镇能人大户的热情,两个由个人投资建厂房的项目计划正在洽谈之中。2009年我镇实现财政收入将近800万元,和2008年相比增长了60%左右。
三、集镇建设方面。我镇这几年来着力发展规模专业市场、打造了占地几十亩的中型农贸市场,和占地十几亩的小商品市场,大力整治街道的环境卫生,规范商铺的商业行为,努力打造集镇商业服务中心、商贸流通中心来兴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商贸、物流中心,聚人气、兴商气、积财气。
镇域经济所遇的瓶颈
我镇镇域经济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很多瓶
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效农业方面和村级集体收入。农民的思想还比较落后,发展高效农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2 相关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土地流转阻力很大,顺利实施万顷良田项目压力不小;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还不高,村级固定资产没有盘活、流动资金利用不充分;
二、招商引资、财政收入方面。这几年来我镇招商引资的力度不够,数量少,规模小,企业间没有形成规模性产业链;对招来企业的服务难度加大,企业招工问题近期比较突出; 3 2010年我镇的财税任务为1130万元,我镇税收量小、面窄,财政增收难度大。
三、集镇建设,服务业性产业方面。集镇环境卫生工作还不到位,尤其是楚涟路沿线;集镇建设相对滞后,最近十年无大的发展;集镇管理不到位,乱堆、乱建、乱搭现象较为严重。
镇域经济的突破
最近区委十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将“镇域经济快崛起”的作为实现“打造楚州速度,冲刺苏北十强”的三大关键措施之一,为落实这一决策部署,区委又召开全区加速镇域经济崛起动员大会,进一步吹响“镇域经济快崛起”的“集结号”。
“条条大路通罗马”。镇域经济发展的道路因情、因时、因势有多种,根据钦工几年的发展情况和工作实践,我们认为,加速镇
域经济的发展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高效农业和村级集体收入方面。发展设施高效农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实施规模化种植是发展高效农业的必然趋势。因此,首先要加强典型引路,转变农民落后的思想。着重培育规模设施农业典型,以先富触动农民思想的转变达到共富。其次要大力培育基地。着重建设高效设施农业的载体和龙头。第三要实施政策扶持。着重在引导、鼓励上下功夫。第四要把引资兴办龙头加工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通过上项目,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大发展是实现镇级经济发展的基石。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村级经济的增收就没有镇级经济的创收。因此,首先要盘活村存量资产,如村集体的堆田、鱼塘应包俱包或从新发包。其次建立健全农村合作组织,加大土地流转量。
二、招商引资、财政收入方面。实践已充分地证明,招商引资是增加财政收入、增加集体收入、发展镇域经济的第一抓手。因此,首先是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建立健全长效招商制度。长期的坚持驻点招商,组织专业人才进行专业招商,要充分认识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对于招商的方式方法要勇于创新,不管是白猫黑猫只要是招到商的,我们都应该大加赞同。其次是建载体,搭平台,全力推进招商引资。有效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不仅需要优惠的政策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更需要一个优质的载体和平台,工业集中区就是这样的一个载体和平台。而集中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解决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不仅要“筑巢引凤”,更要“引凤筑巢”,自08年以来,我镇积极探索整合扶贫资金资源优势,来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第三是重引导、强服务,全力推进“凤还巢”和全民创业。“引凤还巢”、全民创业是加速镇域经济崛起的中坚力
量。要建档备案。建立健全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档案,详细掌握人员信息;要加强沟通。建立长效联系沟通制度,通过乡情、亲情,在引导他们返乡创业的同时,成为开展招商引资的信息源和载体,返哺家乡;全力扶持。建立健全“凤还巢”和全民创业扶持机制,建载体、搭平台,营造良好的环境。对于在手企业我们要全力以赴给与各方面力所能及的服务,近期特别是招工。
三、集镇建设,服务业性产业方面。集镇建设是镇域经济发展的名片,服务性产业所占比重是镇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首先我们应该加大集镇环境整治力度,打造美丽钦工新形象。其次积极规划集镇发展思路,提升我镇综合竞争力
第五篇:齐镇村村域经济提升工程调研报告
眉县齐镇村村域经济提升工程
调研报告
市一村一品办:
按照省一村一品办安排,我们齐镇村今年实施了村域经济提升示范工程,现就有关工程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村地处秦岭北鹿,属大陆性弱季风半湿润温暖气候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灌溉条件好,是生产优质猕猴桃的最佳适生区,全村所辖14个村民小组,1371户、4924人,总耕地4870亩,人均约1亩。今年以来,村两委积极实施果畜富民战略,稳粮扩经,突出果畜,重点发展猕猴桃主导产业和畜禽养殖业,使村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1栽植面积由4200亩,增加到4680多亩,占总耕地96%,种植展。○
户由1017户,增加到1337户,占总农户97%。挂果面积2640亩,2建成3总产5940吨,总收入2376万元,人均产业收入4626元;○
个400亩以上的连片标准示范园,以科技为支撑,大力普及优果技术,3以果业促进了畜牧业发展,努力提升猕猴桃的产量与质量;○全村已
新建规模养殖场5个,发展规模养殖户11户,散养户700多户,现畜禽存栏:生猪达到2880头,肉牛16头,羊210只,笼养鸡3.1万
4主导产业带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只,养殖收入400多万元;○
全村现有私营企业11户,专业运输车辆32辆,从事餐饮服务业130
5外出务工1300多户,建成齐鑫商贸城6000多平米,已投入运营;○
36户用能源沼气185座,其中40m以上沼气3座,预计2010多人;○
年底全村经济总收入19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60元,现已基本形成了粮食生产稳中有增,畜牧果业势头,强劲的发展格局。
二、项目实施情况
(一)猕猴桃标准示范园建设
1、现已建成3个百亩以上连片标准示范园(即村东洋人路500亩,村北南环线380亩,村西齐西路460亩)。
2、新品种嫁接老果园340亩(海沃德180亩,徐香160亩)
3、实施猕猴桃新技术推广1765亩,其中科技入户工程200亩,防旱保水剂100亩,壁蜂授粉440亩,果园生草25亩,有机生物菌肥400亩,果实套袋600亩。
4、齐鑫专合社聘请专家并与陕西金桥果业专合社,联手搞绿色无公害有机认证200亩。
5、新打机井2眼,其中洋人路(13组)1眼,衬砌D30渠道700米,齐安路(4组)1眼,并建井房,铺设U型渠1570米,铺设暗管260米,水电机具到位。
6、园区沙石化道路2730米
(二)标准化养殖场建设。
1、规模养殖小区(4组)主体已基本完工,现已建成2栋36m×8m养殖小区和1栋16M×7m相配套的消毒室、兽医室和人工授精室等5室,建成40m3沼气池两座,进出粪液池各一个,投资20.3万元,投工1003个。
2、新建(徐耀)母猪繁育场1个,建筑面积20m×7.5m1座,20m×8m1座,15m×4m1座,引进PIC种猪50多头,仔猪103头,存栏153头。
3、白建军(12组)规模养殖场已建成256㎡种猪40头,仔猪140头,存栏180头,扩建32m×8m及50m3沼气池正在施工。
4、陈天利(4组)已改建11间,扩建18m×8m已基本完工,存栏107头。
三、专业合作社建设
1、齐鑫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目前正在多举措提升,现拥有社员970户,固定资产2.1万元,流动资金900多万元。
2、新建100吨猕猴桃贮藏冷库:
11组张伟强筹资24万元正筹建100吨贮藏冷库。
3.能源沼气建设:
赵齐镇养殖小区已建成40m3沼气池2座,进出粪池、沼液池各
一个。
四、农民收入构成2010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422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下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910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全年预计经济总收入16833.7万元。
五、项目资金筹措情况
1、项目资金至今尚未到位,只是县上9月底为推动工作拆借拨付10万元,其余68万元为自筹资金。
2、专账已建,资金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已拟定,只是无资金可管。
六、存在问题与建议
1、工程实施资金靠借贷,技术力量薄弱。
2、建议县级部门及相关科室齐抓共管,真正把这件好事办实。
特此报告
齐镇村委会
2010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