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企调研报告
国企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十八大报告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水平,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扎实推进我区企业基层党建工作。企业党工委从8月份开始对我区各国有企业进行走访,通过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我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现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建议。
一、党建工作基本情况
我们在调查中感到,尽管大多数国有企业资源有限,但仍能以积极的态度搞好党建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党组织在上半年的工作中,紧紧围绕“云岭先锋”和“党风廉政建设”目标工程的各项目标任务,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大力推进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其中:国投置业党支部实行党建工作标准化管理制度,制定了标准化管理手册,不断提升党建管理水平,支部坚持开展“三会一课”和民主生活,不断强化一线员工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大力加强党员活动阵地建设,丰富党员业余文化生活,确保了支部和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一定的发挥。企业党组织教育党员热爱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本专业工作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同时,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组织党员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掌握现代经营和管理知识,提高党员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本领。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形势下,党员更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把坚持学理论、学技术、学业务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在工作中不仅思想走在先,技能业务也要走在前,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发挥模范作用的基础,也才能发挥模范作用。例如:滇维保安公司党支部,在公司中设立了“党员先锋模范岗”和“党员先锋岗”,让每个党员都参与到其中,积极上进,创先争优,推进了企业的发展。
(三)阵地建设得到了一定的创新。在党建阵地建设上以开展“八进阵地”活动为抓手,积极服务党员群众。其中,云南民族村党总支进行资源整合,统一规划、布局,建立党建工作台账及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公开栏,定期召开党组织班子成员、党员干部等会议,落实上级工作部署,研究讨论、安排企业工作。还建立企业党建书报阅览室,添置科技、文化、卫生等实用技术等各类书籍,免费向干部群众开放。形成良性循环,即巩固了企业的发展也做好了党建工作,先后成为“昆明市党建工作示范点”和“书香昆明公共示范点”。
二、当前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部分企业在党建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
(一)党建工作台账资料不健全,分类管理不规范。(1)未制定党建工作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没有反映出各支部党建工作的措施、效果和不足。(2)未建立党费收缴台账,包括党费收缴规定和制度,每位党员缴纳党费的标准以及欠缴情况。(3)下情上达畅通台账不健全,不能第一时间深入了解职工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致使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切实解决职工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成为一大难题。(4)党建常规工作台账包括“三会一课”资料、党性实践活动记录册、支部活动记录、每次会议的记录等常规性党建资料。但部分企业党建工作台账没有进行合理分类,且台账不健全,公司台账与党建工作台账合并在一起,使台账杂乱无章。
(二)支部党员的党组织关系未按规定进行转接,导致支部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党员工作发生变动,流入流出一个单位时,党组织关系不能及时跟随党员接转,党组织关系接转难的现象十分普遍,影响了党员接转组织关系的积极性。
三、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建议
(一)要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做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对促进企业和社会的改革发展稳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区一些国有企业虽然已经获得些许发展,但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特别要深刻认识到做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充分认识加强企业党建工作是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国有企业必须通过改革调整寻求发展和壮大,从而增强企业竞争能力;(2)充分认识加强企业党建工作是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的需要;(3)充分认识加强企业党建工作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需要。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国有企业党组织,要按照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提出的对工作和生活遇到暂时困难的群众要格外关注、重点帮助的要求,以深厚的感情、良好的作风做好群众工作,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企业各项工作中去,把党和政府对职工群众的关怀真正落到实处,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规范设置,切实理顺企业党员党组织关系。为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党组织关系管理工作及党组织的设置,应根据企业组织结构和党员分布状况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妥善地做好党员组织关系的转接工作,加强教育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的开展,增强党的领导,保证党员的组织不散,党的工作不停,企业党建工作的顺利实施。迁入单 位党组织要及时将迁入党员编入党支部,加强对迁入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故拖延转移或拒绝接受党员组织关系。组织关系转移是一件严肃的工作,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持组织关系介绍信到转入单位党组织办理有关手续,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自觉交纳党费,努力完成党组织分配的工作。没有正当理由不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的,应给予批评教育。接转双方的党组织要加强协调衔接,确保党组织隶属关系和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的正常进行。
(三)加强对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企业党组织工作机构。各企业党组织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党建与经济共进,组织与企业双赢”的工作思路,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认真落实“云岭先锋”和“党风廉政建设”目标工程的各项目标责任。加强领导,健全和完善党建工作机制,突出支部特色和亮点,不断提高基层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强化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认真抓好晋位升级、四群教育等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党建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互动双赢。按照稳定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要求,加强党务政工队伍建设,增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加大对企业党建工作成效、经验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为开展企业党建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篇二:国有企业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国民对国营企业的认识及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
一、前言
(一)调查背景
我们调查市民对国企存在的作用,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国家经济的发展,民族未来的希望,都会深深的影响到国企的发展和改革,所以,我们有必要讨论这个问题,讨论国企存在的作用,讨论人们对于国企的看法。
(二)调查目的和意义:
让市民对国营企业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了解我国国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面对全球化挑战,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将以一种什么文化形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大趋势,什么才是中国的主流文化?
面对全球化挑战,大型国企作为国家竞争力的主体何以应对 ? 面对世界超级企业巨人咄咄逼人的挑战,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三)调查地点:中国振华集团华联无线电器材厂各车间
(四)调查对象: 陈 实 女 该厂装配车间工人
甘文容 女 该厂装配车间工人
杨建军 男 该厂技术人员
李 斌 男 该厂技术人员
汤锐兵 男 该厂技术人员
孔娜娜 女 该厂财务人员等30余人。
(五)调查时间:2011.7.24—2011.8.15
(六)调查方法:由于本人是该厂职工,可亲临实地调查环境状况,走访该厂各管理人员、职工,问答记录,查阅文献资料等。
二、调查内容
(一)在中国改革的攻坚时刻,面对频发的大企业病如何应对? 这些问题是我们在为中国几乎一半以上产业排头兵的著名企业进行文化与形象战略咨询时,经常遇到,必须回答的问题。它的重要性在于,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竞争加剧、变革速度加剧、跨文化冲突加剧的时代,大型国企是国家竞争力的主体,国家主流文化的代表,她
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底蕴,什么样的形象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本? 遗憾的是,作为世界大国和文化大国的中国却鲜有人研究这些国家的重大文化战略问题。党的宣传部门主要管舆论宣传工作;政府的文化部门实际管的工作是艺术与娱乐;在传统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中,一方面理论体系严重滞后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实践,另一方面在他们的语境中,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还缺乏话语权。我们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代企业学者当仁不让地肩负起研究中国大型国企乃至国家文化战略的历史使命。
(二)如何看待国企是特殊企业 国有企业是最终产权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由国家(或政府)出资建立的企业,典型的国有企业是国家独资企业,国家绝对控股企
业也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特殊企业而存在,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国有企业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性质和功能,在国有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发挥特殊作用。第二,在各类企业中,国有企业只能是少数,而不能成为普遍适用的企业形式。
三.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世界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史表明:除了极少数例外,凡是实行较成功的企业制度的国家,国有企业都是被当作特殊企业来对待的。大多数国家的国有企业行为都是用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法律来规范的,至少是必须制定一些专门法规来规范国有企业运行中的特殊行为和特殊关系。也就是说,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尽管国有企业也具有一般企业的共性,但国有企业毕竟是一种特殊企业,其行为特征和行为规范具有明显的和实质性的特殊性。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完整的运行系统,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子系统。所以,就国有企业改革而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两种含义:如果按一般的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进行改制,则这些企业在性质上就将不再是国有企业,或不再是纯粹的国有企业(可以是其他形式的公有制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如果要保持国有企业的性质,则实质上就本是要建立一般的现代企业制度,而是要建立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对于我国现有的几十万家国有企业来说,改革的方向只能是: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和相当一部分小型企业将按上述第一种含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少数大型、特大型国有骨干企 业及某些承担非常特殊的生产活动的企业则按上述第二种含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有效运行系统,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
四.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及其表现 观察世界各国的现实经济状况我们可以发现,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整个系统中,国有企业的特殊地位主要表现为: 第一,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控制力量之一。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保证国家安全、国家必须采取包括建立国有企业在内的各种方式来控制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作为国家经济控制力量之一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可以掌握的应付突发事件和重大经济风险的战略团队。
第二,国有企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主干力量。为了建立和发展国家战略性产业和有力地支持高技术产业的成长,各国政府都建立了一批国有企业作为这些产业的基础力量或者先行者,这些国有企业往往体现了国家战略产业的核心技术水平和产业国际竞争力。
第三,国有企业是重要的民族产业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少数。任何独立国家的政府都负有支持民族产业发展的使命,在一些重要的产业中建立国有企业,作为民族产业的拓荒者,是发展中国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产业的通行做法之一。
第四,国有企业是社会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的主要供应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市场调节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但政府也
有责任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创造基础条件,这些基础条件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或公益特征。由国有企业来提供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和公益产品,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
第五,国有企业是现实条件下非国有企业不宜进入的特殊产业的替代生产者。在各个国家的各个发展时期,由于种种原因,总有一些特殊生产活动不宜由非国有企业来承担,例如印钞制币、特殊矿产的开采。生产特殊药品、制造特殊武器等,因此,政府规定只允许国有企业经营这些产业。
五.结束语
通过调查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国企,懂得国企,知道了国企存在的作用,这也是我们调查的主要目的,所以调查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另外,国企应该加强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自身对能源的开发保护,资源价值的重复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篇三:国有企业调研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国有管理方面的问题日益凸现,国有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如何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与发展,成为今天国有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马钢煤焦化公司在实际工作遇到的突出问题,从多方面对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得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必须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善管理方式的目的,以促进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的和企业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 企业管理 问题 对策
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历来是一大难题。国有企业在管理方面的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瓶颈。本文对马钢焦化厂这一国有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其所反映出的问题在当前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着。通过对国有企业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的总结及对策分析,以达到促进经营管理思想的转变,提高抗风险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管理方式的目的。
一、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由于多数国有企业采用集权管理方式,决策程序不科学。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经营者多由政府直接任命
(二)国有企业管理者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者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国企的生存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国有企业管理团队状况如何,整 体素质的高低,是国有企业的兴衰成败的关键,因此说,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对于国有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管理者顾全大局,锐意改革,为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贡献,但是目前这支队伍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体制原因造成,我国长期以来在国企管理实践中很少论及经营者的人力资本开发问题,使绝大多数经营者仍与职工一样,实行基本工资加奖金的分配办法,没有与其承担的责任、风险和企业资产增值、利润实现程度等挂钩,工资收入水平偏低,没有对经营者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不利于国有企业管理能力的发挥。另外,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存在问题,有些领导政治、业务素质不高,领导、决策能力不强,致使决策不果断,管理松弛,事业心不强,怕担责任;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善于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懂得资本经营,尤其不熟悉国外市场,不善于改进营销管理,不关心有关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有的管理者作风不民主,独断专行,盲目决策,造成重大损失,还有些领导班子成员不团结,内耗严重,形不成合力,严重影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总体而言我国当前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整体上距离优秀企业家的水平还有不小的距离,从经营者角色向企业家角色的演进,需要我们继续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由技能型向创新型的转变。
(三)、由于旧有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使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缺乏民主、监督机制和规则。我国国有企业大多数职员要对分支机构、子公司领导负责,分支机构、子公司负责人则对总公司领导负责,因此一般职员无权参与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活动,一些重大决策主要由分支机构或子公司负责人决定或由他们报告总公司后决定,那么这些决策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公司经济利益等,一般职员无权发表意见也无法监督。其次,由于公司实行的是劳动合同制,职员的饭碗往往直接掌握在分支机构、子公司的负责人手中,所以一般职员对他们的任何所作所为不敢有任何非议,甚至发现其决策中的某些问题。
另外,我国国有企业的民主管理形式和民主管理机构没有发挥必要的作用。有的企业对应该民主形式通过的、事关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和重要问题,不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审议、通过,而以企业的决定、制度、规定等方式下发执行,绕过职工代表大会这一必要的程序。
有的企业召开职代会前,不认真按照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程序,不征求代表对会议内容和有关问题的意见,使代表们提
不出针对性强、切合企业实际、措施得力的高质量提案。有的企业不按照国家有关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的内容,厂务公开制度不规范,对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干部的提拔使用、施工合同的招投标等事项或不公开或部分公开。
(四)、国有企业内部机构设臵不合理,管理机构繁多且不合理。由于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是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进行了改革,但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旧深远。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机构上层次过多、分工过细、职能交叉,国有企业从总公司到各分支机构、子公司的主要领导几乎都分别担任着许多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职务,这种状况不利于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管理费用,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进步。
公司虽设立了分支机构、子公司、孙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但却没有划分清楚各自的责、权、利关系,更由于领导相互兼职,使这些机构、公司间的责、权、利关系更加混篇四:关于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按照通知要求,我市组织专门力量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国有企业现有85个,其中,国有独资企业34个,集体企业51个。共有在岗职工6100余人,党员1438名,其中工人党员892名。在54个企业建立了3个党委,10个党总支,41个党支部;其余31个企业仅有个别党员或没有党员,不具备组建条件。
二、党建工作主要做法和成效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建工作基础
不断健全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全市符合组建条件的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组织,各级党组织班子健全,基本实现了有机构,有人员,有场所,有经费,为党的建设提供了基础保证。
不断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把握基层组织建设年的重大契机,扎实开展国有企业党组织晋档升级,有力推动了基层党支部建设,涌现出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
不断健全党建工作制度机制,先后出台了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党建工作联述联评、党建工作考评等多项制度,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
不断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各级党组织重视加强理论武装,认真落实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党员培训和素质提升活动。
2、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加强发展党员工作。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注重在企业生产一线和青年中发展党员,不断壮大党员队伍,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为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党员教育培训规划,深化党员素质工程,严格中心组学习制度和“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企业发展注入动力。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党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认真落实《2009-2013年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建立党员教育培训长效机制,立足岗位开展长期性、经常性、针对性培训,努力提升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3、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服务企业中心工作
各级党组织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党建工作突出位臵,与企业中心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切实发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对中心工作的促进作用。各单位结合实际,结合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中心工作,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
主题活动,有力推动了企业中心工作。
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精心组织,广泛发动,创新形式,丰富载体,认真完成了各个阶段的工作,实现了预期目标,收到了良好效果,群众满意度测评满意度均达到99%以上。
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以争做“四强”党组织、争当“四优”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在全体党员中大力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以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为主要抓手,通过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攻关项目等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构建了载体丰富、特色突出、党群共建的创先争优工作格局。
4、坚持党工团共建,凝聚职工群众人心
各级党组织以党建工作为龙头,坚持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工建等,带领群团组织积极发挥各自作用,凝聚职工群众人心。各级工会围绕企业中心工作,不断强化企业民主管理,积极推行厂务公开,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充分发挥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维护了职工队伍稳定,优化了企业内部环境。各级团组织积极围绕企业安全生产、青年职工业务技能培训等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组织青年突击队等积极应对企业急难
险重任务,充分发挥了党的后备军作用。
三、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现行体制机制以及政策调控对国有企业的影响,我市国有企业普遍面临竞争力不强,经营不景气,效益不好的现状,也给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我市国有企业党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基层党建工作开展不够平衡。经营现状好的单位,党组织开展工作比较正常,停破产企业面临党建工作普遍不正常的问题。
2、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明显。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和关停破产,党组织在部分改制企业的作用和定位变得模糊,在停破产企业不发挥作用或发挥作用不明显。
3、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不够规范。主要体现在:破产企业党组织撤销和党员关系转移工作难,停产关闭破产企业党员绝大多数党员外出打工或自谋职业,组织党员参加活动难,有的甚至无法过正常组织活动;党费收缴工作难,部分企业没有按标准收缴党费,有的困难企业,党员连最起码的生活都难以得到保障,收缴党费更显困难。
4、党建工作方法创新不够强。总体看,目前国有企业党建的工作机制、方式方法、评价体系、队伍建设等,继承的多,创新的少,局限于维持现状,理论思考、实践经验都不足,不
善于把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的方法、手段引入到党建工作中来。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建议
1、强化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要建立健全企业党组织工作机构,加强党务政工队伍建设。要建立定期召开改制重组、关停破产企业党建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和解决改制重组、关停破产企业党建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明确责任,地方党委要抓全盘协调,企业主管单位党组织、企业党组织要具体抓落实,企业所在地乡镇、街道党委要做好配合工作。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加大对企业党建工作成效、经验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为开展企业党建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规范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破产,企业党组织的隶属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过去按行政归属维系的党组织隶属关系和条块管理格局被逐渐打破。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和跨所有制企业的出现,对企业党组织的设臵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党组织设臵,理顺隶属关系。
3、加强教育管理,发挥党员作用。要及时妥善地做好党员组织关系的转接工作,任何单位都不得轻视、排挤改制重组、关停破产企业的党员,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纳或安臵这些党员。要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篇五:国有企业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有关情况的调 查 报 告
市房地产管理局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中房集团荆门房地产开发公司和市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两家国有企业的现状,切实解决其有关问题,促其健康发展,9月上中旬,我局对两家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仅有中房集团荆门房地产开发公司和市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中房集团荆门房地产开发公司于1984年由市政府报请中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批准成立,成立之初为副县级事业单位,隶属于原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房地产开发二级资质。1989年8月,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明确为正县级事业单位。在1992年原市建委系统机构改革中转型为企业,但干部职工的身份管理仍参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执行。2003年机构改革划归市房管局管理。公司注册资本2200万元,主要从事房地产综合开发、房屋租赁、物业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等业务。现有干部职工107人,其中退休干部职工28人(含2名副县级公司领导)、内退人员15人、在岗职工42人、招聘人员19人、临时工3 人。共有党员40人,设党委1个,党支部4个。内设办公室、财务部、销售部、工程部等4个部室和1个房管所,下辖荆门市金茂建设有限公司、荆门市金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荆门市物资供应公司3个二级单位。其中荆门市金茂建设有限公司和荆门市金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二级法人企业。截止2009年12月31日,实际资产总额4926.45万元,负债总额3519.40万元,所有权益1407.05万元,其中实收资本173.66万元,2009年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15.87万元,利润总额1154.76万元。
市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于1990年6月经市政府批准成立([荆编机(1990)51号]),隶属于市房管局,机构级别为正科级。1992年12月,原市建委系统整体转型,公司隶属于原市建委。1998年5月,根据荆建[1998]37号文件,该公司又划归市房管局管理。该公司为房地产二级开发资质,注册资本2000万元,主要从事房屋土地开发、商品房销售、出租、物业管理、建筑工程、预制构件生产等业务。公司现有职工56人,其中在岗职工31人,内退职工13人(军转干部2人),离退休人员12 人。党员2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人(退休人员除外)。公司内设办公室、财务科、销售科、工程科4个科室,下辖荆门市名大建设有限公司、荆门市荆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2个独立法人公司。截止2009年12月31日,实际资产总额3123.22万元,负债
总额2848.99万元,所有者权益274.23万元,其中实收资本1000万元,2009年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10.47万元,利润总额225.55万元。
二、经营状况
(一)积极投身项目开发。2005年至2009年,中房集团荆门房地产开发公司先后开发了中房〃康居苑、中房〃樟香园、中房〃风顺苑等项目。建筑总规模约10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近6000万,完成销售收入1亿元。与前5年的开发量相比,建筑规模增涨了100%,工程总投资增涨了175%,销售收入增涨了220%,上缴税金1000万元,增长了5倍。今年上半年,完成销售收入1200万元,完成建安产值3500万元,物业小区水、电回收率分别达到80%和87%,收取物业管理费15万元,房租收入18万元。目前,正在开工建设中房〃君临家园项目,项目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工程投资近3600万元,预计明年10月竣工,如果房地产市场不出现大的波动,该项目预计可取得2000多万元的收益。
市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自成立以来,相继完成了市农行大厦、工行大厦建设以及团结街、工商街旧城改造建设任务,开发建设了园丁小区分项工程、金虾路49号、浏河湾48号、金虾路3号、海慧路22号商住楼、土门园小区、塔影新村、象山科苑等项目。累计完成开发建设面积近37万平方米,完成产值近3亿元,工程合格率100%。目前,主要开发项目
是大汉龙城住宅小区,拟建商品房5.6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2亿元,于2009年10月份开工,截止2010年8月,完成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4000万元。大汉龙城计划今年年底工程主体施工至20层,2011年3月份开盘预售。
(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近5年来,中房集团荆门房地产开发公司承担了许多社会责任。2005年,我市举办“八艺节”,市政府将该公司位于虎牙关的98亩土地用于“八艺节”场馆建设,仅支付土地款1500万元。同年,市政府为缓解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向市民承诺兴建经济适用住房。很多企业缘于经济利益上的考虑,不愿做经济适用住房项目。而该公司自行筹资765万元购买了51亩出让地,建设“中房〃康居苑”经济适用住房小区。2006年,该公司积极参加新农村建设,先后在荆门南桥村修建公共厕所,在钟祥冷水镇修建村级公路,在沙洋亚南村修建水渠和道路。2007年,援助了牌坊居委会的社区办公楼建设。2008年,参与廉租住房建设,将中房〃康居苑小区中14套比较好的户型改造成42套廉租房,在中房〃龙锦花园建设了96套廉租房。今年,承建了宜家小区廉租住房大部分建安工程,预计年内竣工;在中房〃龙锦花园开工建设廉租住房200套。积极组织支援汶川、玉树灾区以及各种捐款活动。市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坚持“以质量赢得市场,用信誉打造品牌,用服务创造效益”为宗旨服务社会,热心公益事业,参与康居苑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建设,多次组织捐款、献爱心活动,树立了良好社会形象。
(三)积极维护企业稳定。一是坚持为职工办实事。两家企业无论怎样困难,没有让一名职工下岗,两家企业共接收军转干部、退伍军人30人,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二是坚持维护公司稳定。两家企业积极克服各种困难,始终把保稳定放在首位,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极力保证职工工资福利待遇,没有出现非正常上访事件。三是坚持维护民工利益。农民工是弱势群体,两家企业在长期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未发生过一起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件。
三、主要问题
(一)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一是土地证的办理问题。两家企业开发的项目涉及划拨土地、旧城改造、联合开发等情况,主要有浏河苑小区、中房〃浏河名居、月亮湖小区、中房〃樟香园、科技楼、工商小巷、团结街、海慧22号商住楼等项目,由于历史原因,1949户业主当时没有办理土地使用权证,现在,要求办理土地使用证的愈来愈多,多次上访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到公司闹事的情况也经常发生。二是房屋产权证的办理问题。
第二篇:国企调研报告
国企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十八大报告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水平,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扎实推进我区企业基层党建工作。企业党工委从8月份开始对我区各国有企业进行走访,通过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我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现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建议。
一、党建工作基本情况
我们在调查中感到,尽管大多数国有企业资源有限,但仍能以积极的态度搞好党建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党组织在上半年的工作中,紧紧围绕“云岭先锋”和“党风廉政建设”目标工程的各项目标任务,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大力推进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其中:国投置业党支部实行党建工作标准化管理制度,制定了标准化管理手册,不断提升党建管理水平,支部坚持开展“三会一课”和民主生活,不断强化一线员工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大力加强党员活动阵地建设,丰富党员业余文化生活,确保了支部和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一定的发挥。企业党组织教育党员热爱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本专业工作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同时,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组织党员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掌握现代经营和管理知识,提高党员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本领。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形势下,党员更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把坚持学理论、学技术、学业务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在工作中不仅思想走在先,技能业务也要走在前,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发挥模范作用的基础,也才能发挥模范作用。例如:滇维保安公司党支部,在公司中设立了“党员先锋模范岗”和“党员先锋岗”,让每个党员都参与到其中,积极上进,创先争优,推进了企业的发展。
(三)阵地建设得到了一定的创新。在党建阵地建设上以开展“八进阵地”活动为抓手,积极服务党员群众。其中,云南民族村党总支进行资源整合,统一规划、布局,建立党建工作台账及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公开栏,定期召开党组织班子成员、党员干部等会议,落实上级工作部署,研究讨论、安排企业工作。还建立企业党建书报阅览室,添置科技、文化、卫生等实用技术等各类书籍,免费向干部群众开放。形成良性循环,即巩固了企业的发展也做好了党建工作,先后成为“昆明市党建工作示范点”和“书香昆明公共示范点”。
二、当前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部分企业在党建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
(一)党建工作台账资料不健全,分类管理不规范。(1)未制定党建工作工作计划和总结,没有反映出各支部党建工作的措施、效果和不足。(2)未建立党费收缴台账,包括党费收缴规定和制度,每位党员缴纳党费的标准以及欠缴情况。(3)下情上达畅通台账不健全,不能第一时间深入了解职工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致使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切实解决职工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成为一大难题。(4)党建常规工作台账包括“三会一课”资料、党性实践活动记录册、支部活动记录、每次会议的记录等常规性党建资料。但部分企业党建工作台账没有进行合理分类,且台账不健全,公司台账与党建工作台账合并在一起,使台账杂乱无章。
(二)支部党员的党组织关系未按规定进行转接,导致支部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党员工作发生变动,流入流出一个单位时,党组织关系不能及时跟随党员接转,党组织关系接转难的现象十分普遍,影响了党员接转组织关系的积极性。
三、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建议
(一)要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做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对促进企业和社会的改革发展稳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区一些国有企业虽然已经获得些许发展,但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特别要深刻认识到做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充分认识加强企业党建工作是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国有企业必须通过改革调整寻求发展和壮大,从而增强企业竞争能力;(2)充分认识加强企业党建工作是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的需要;(3)充分认识加强企业党建工作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需要。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国有企业党组织,要按照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提出的对工作和生活遇到暂时困难的群众要格外关注、重点帮助的要求,以深厚的感情、良好的作风做好群众工作,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企业各项工作中去,把党和政府对职工群众的关怀真正落到实处,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规范设置,切实理顺企业党员党组织关系。为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党组织关系管理工作及党组织的设置,应根据企业组织结构和党员分布状况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妥善地做好党员组织关系的转接工作,加强教育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的开展,增强党的领导,保证党员的组织不散,党的工作不停,企业党建工作的顺利实施。迁入单位党组织要及时将迁入党员编入党支部,加强对迁入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故拖延转移或拒绝接受党员组织关系。组织关系转移是一件严肃的工作,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持组织关系介绍信到转入单位党组织办理有关手续,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自觉交纳党费,努力完成党组织分配的工作。没有正当理由不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的,应给予批评教育。接转双方的党组织要加强协调衔接,确保党组织隶属关系和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的正常进行。
(三)加强对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企业党组织工作机构。各企业党组织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党建与经济共进,组织与企业双赢”的工作思路,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认真落实“云岭先锋”和“党风廉政建设”目标工程的各项目标责任。加强领导,健全和完善党建工作机制,突出支部特色和亮点,不断提高基层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强化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认真抓好晋位升级、四群教育等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党建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互动双赢。按照稳定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要求,加强党务政工队伍建设,增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加大对企业党建工作成效、经验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为开展企业党建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三篇:关于国企改制的调研报告
关于国企改制的调研报告
工程八队 张帅
200720840028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世界少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方式花样也多如繁星。面对国内个体经济的崛起,国外大公司的冲击,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国企,该何去何从?
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也进入全球化的趋势,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日渐提高,我们只能以更积极的态度投身其中,但作为有几十年计划经济“底蕴”的国企,又应如何抉择呢?
一、调研前
九十年代,轰轰烈烈的下岗浪潮;千禧年之后,又是雨后春笋般的改制运动。无疑,这背后站着国家,可以说是国家的指示。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措施对中国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我们不能目光短浅,只看到很多人失业很多人没有了经济来源。把眼景拉长,以五年的时间分度来研究国企改制。在对国企进行实地调研前,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问题——改制的目的。
企业改革是为了改革开放,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而实行的拯救企业的治疗方案。企业改制是为了提升企业素质,完善企业制度,拓宽企业生存空间,提高工人的工资幅度和福利待遇而进行的企业健身运动。企业改制不是砸工人的铁饭碗,而是为工人阶级造一个更结实的不锈钢的饭碗,真正让工人过上更加美好富裕的生活,这才是企业改制的原有之意。
为了进行实地调研,我选了一家最近才改制成功的企业。它以前是一汽的分厂,主攻垃圾车、洒水车、飞机加油车等专用汽车,还有一部分军车的订单。在2006年,响应国家改制的号召,将一部分股份卖给私人,从此便叫做“明君集团”。而我要进行调研的是,什么是国企改制、国企改制的步骤、国企改制的效果等问题,以及这些与《毛概》理论的关系。
二、调研中
我进入工厂,以前此厂在成都二环路上,随着城市规划与发展,不可能在如此黄金的地段开工厂。现在,已经搬迁至三环路外。关于国企改制的众多问题,我请教了明君集团的法律顾问,最后将这些问题与答案整理出来,形成了这篇调研报告。
国有企业改制,是指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包括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改制为国有资本控股、相对控股、参股和不设置国有资本的公司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即改变原有国有企业的体制和经营方式,以便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很明显,这是公有制与私有制经济的一次融合。虽然公有制经济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占主要地位,也是国家社会主义性质的基石,是不可动摇的。但发展社会主义我们是不够资格的,私有制经济应该共同发展。私有制带来了竞争,带来了发展,任何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制度都应该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而且私有制经济样式繁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元化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石。
由此看来,国企改制是在为以后做出准备,是在风云变换的经济时代打好提前量。得到允许,我在厂里四处逛了逛,看到很多人还是穿着一汽的工作服。蓝蓝的,有板有眼的。虽说改制,但一汽还是拥有多年的经营影响,而且好多工人一看就是三四十岁的,显然不是改制之后才招的。我突然有一种想法,是不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带着这些企业,然后等企业成熟市场规范了,在放手让企业自己发展。想到这我不禁一笑,找谁求证呢?
这其中牵涉一个企业文化的问题。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每个企业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它具有异质性。在企业改制后,由于企业性质的变化,使原来不同质的企业文化共处于同一时空环境中,这必然要经过一个接触、冲突和适应的互动过程。深化改革,最大的障碍是企业旧有的习惯性思维。而企业文化可以在企业内形成一定的思维框架和评价参照体系。因此,企业改制首先要冲破旧有的习惯性思维,打破旧有企业文化是改制的前提,即“破而后立”。
从2006年年初就传出改制的消息,而到2007年下半年才真正的改制完成,工人的合同、工厂的股份等工作才做完。时隔一年多,问了法律顾问关于国企改制的步骤,太麻烦了。这里只提几点。
国有企业改制首先要确定企业真实价值,国有资产账面价值不能代表企业价值,要向改制相关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提高改制透明度。应以扣除改制成本的企业价值为基础进行股权转让,厘清改制成本可使股权转让定价更清晰。可充分利用“债转股”和“股转债”实现改制企业股权多元化。要通过落实出资人责任推进改制进程,按照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使出资人成为推动企业改制的主体,出资人到位后尽量简化审批程序。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财务问题涉及价值评估、资产处置、债务安排和股权设置,也涉及出资人责任和相关审批制度,具体操作过程中政策性很强。目前关于改制财务问题的基本政策规定已比较全面:有一系列国有资产评估和清产核资的规定,有关于资产剥离、清偿职工欠账、以净资产支付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债务保全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也有“债转股”、经济补偿金转股等方面的规定。但改制中仍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如何看待国有企业价值,如何看待改制成本,如何实现股权多元化和促进改制进程等。这些都涉及改制利益相关者,关系到改制最终结果。
一、首先要确定企业真实价值
二、以扣除改制成本的企业价值为基础进行股权转让
(一)改制成本及相应的财务安排改制成本主要是指国有企业对职工的隐性负债,应在改制中及改制后予以支付。
(二)改制成本对股权转让的影响厘清改制成本可使股权转让定价更清晰。
三、“债转股”和“股转债”:实现改制企业股权多元化
四、落实出资人责任,推进企业改制进程
从上面可以看出,改制的确是个麻烦事,这只有那些专业的团队才能胜任吧。走在工厂的道路上,闻着两边的花草香夹杂着机油的味道,不禁感慨中央的智慧。很简单的四个字——实事求是,就把许多问题的战略与战术定位了。抛开自己的主观意识,实事求是的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创立,都是切合实际的。用这些理论指导实践,也是正确的。就改制这个问题,也是实事求是的结果。我们不能一层不变,我们要发展,还要有发展的发展观。虽然说改制对工人有一定的影响,但这是时代的必须,国家能做的只是将损失降到最低。
在这座工厂,我了解到普通工人的工资在一千三到一千六不等,技师和高学历的工人稍微高些,领导阶层就不说了。然后从地方招收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而且合同是三年制的,不满意可以走。现在工厂的路线,就是老工人加新技术。以前是因为有国家罩着,作为国有企业,国家的指标政策还有一些优惠措施,都有利于国企的发展。但现在改制之后,一汽的股份不足20%,所有的挑战与机遇都需要人才来把握,否则整个企业将陷入困境。确定了这样的路线,那企业的领导阶层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慢慢洗掉国企的影响,走出自己的路。总的来说一汽改制还是成功的。不像电视上报到的那些工厂,工人动辄面临失业的威胁,工人阶级的使命感从此不再辉煌,工人的主人翁感从此一落千丈,前途暗淡渺茫,心里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生活如履薄冰,如同走钢丝绳一样面临百丈悬崖深渊,生命面临着考验。敬孝不成,养儿也不成,甚至连自己的生活费难以保障。
“这是工厂没有解决好资产处置、股权设置、人员安置三大问题”当我提到上述情况时,法律顾问说到,“企业改制给投机专营者提供了契机,他们打法律的擦边球,中饱私囊。要想杜绝这种情况,必须加大执法力度,才能为工人谋福利。” 不过改制之后,工人的福利确实减少,多出来的部分加薪给了高技术人员。那些老工人因为没有足够的学历,只能呆在工厂的最底层,但是他们有几十年的工作经历,这些是不可代替的。工厂从老工人中挑选少部分进入领导阶层,这样,既让老工人发挥自己的优势,又让其他的工人明白工厂的竞争机制,只要努力就能往上走。在整个工厂形成良好的氛围,新老工人共同进步。
在关于工人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职工身份得到置换。所谓国企职工身份置换,是指国有企业改制中,通过适当的方式变无限责任、终身制劳动关系,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消除国企职工对国企的无限依赖关系,让职工走向市场,使其由“企业人”变为“市场人”。历史上国企职工的身份对企业发展会带来两个不利的方面:其一是企业对职工承担无限责任,企业包袱沉重、举步维艰。其二是职工与企业的劳动关系固定化,一纸定终身,只进不出,使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严重的冗员问题。只有转换职工与企业的关系,变无限责任为有限责任,变终身制的劳动关系为能进能出、双向选择的市场化劳动关系,企业才能轻装上阵,走向市场,平等的与其他市场主体竞争,通过身份置换,从制度上彻底打破职工对企业的依赖思想,使职工意识到只有靠自己工作上的勤奋,靠自己的技能和智慧才能不被企业和社会所抛弃和淘汰。这种由外到内的变化,会让职工产生巨大的工作原动力。
三、调研后
看着这篇调研报告,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没想到《毛概》的理论如此深入,并不是空谈。回顾一下,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要改制这个问题,是以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础引发而来的;改制的目的,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毛概》中的理论啊。当然,不可能任何事情都有理论指导,理论只是引出一点,并且贯穿其中,但绝不是理论指导所有事情。而有了好的开头,很多事情就顺其自然发展。所以理论很重要,我们以前的忽视是要不得的。这次的调研报告让我重新复习了一遍《毛概》,相信对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联系对象:四川明君集团 联系人:张春兰 电话:***
第四篇:国企人力资源调研报告
国企人力资源调研报告 6 篇
目录 完善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对策研究(上)
.............2 国企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路在何方?..........................12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缺陷及其创新.......................19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十四五战略规划先导解读...............26 国企人力资源十四五规划的整体逻辑与六大趋势.......33 三重逻辑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39
完善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对策研究(上)
原创 叶晋锋
苏盟在线
2018-12-25 处于 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当下,人才的竞争是企业竞争的关键。对于国企而言,人力资源作为舶来品,一直处于摸索和推广之中,然而由于受到传统制度和旧有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在其光鲜亮丽发展的背后却呈现出多方面的弊病,突出表现在缺乏监督和评估机制、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任人唯亲现象此起彼伏、薪酬结构不合理等,导致人才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出发,探讨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人力资源规划方面 1.1.1 组织模式不适应企业的经营管理 国有企业的组织模式参照了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 实行的是一种特殊的直线职能组织结构, 即金字塔式的官僚结构, 尽管国企改革以来要求实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但仍然没有摆脱这一范畴。
这种结构正式组织和职能分工, 注重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和控制, 等级森严明显, 官本位思想严重;外部政府的行政干预也常常影响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行为。
1.1.2 目标的规划缺乏科学指导和监督 依据什么标准来判断国企到底经营得好坏, 是一个直接关系企业经营管理者业绩的机制。但是国企制定的各项规划
和目标,到底是否科学合理符合企业实情,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来判断评估;目标是否实现, 也无太大后果,因为没有机构去了解核实监督,上至国企总裁下至普通办事员,都无需为未完成的目标承担过多责任,导致国企制定的目标成为一个只写在文件上,挂在横幅上的空壳。
1.2 人员招聘与配置方面 1.2.1 招聘方式呆板僵化 国企招聘笔试、面试都有严格的标准,而且招聘时较为注重应聘者的学历和资历,很难真实全面地反映人才的实际水平,而不注重应聘者的技能和经验,可能使一些能力出众,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应为学历问题排之门外,于企业本身也是一种不小的损失。
1.2.2 人才未能得到有效配置 人员分配不均,有些部门紧缺人手,有些部门闲职过多的现象时有发生。职位除升迁外很少变动,人员流动率偏低,人员配置中与动态适应原理,弹性冗余原理相差较大。主要原因是行政控制状态下,国企由于主营业务的问题不能紧跟市场,及时调整人力资源配置。
1.3 培训与开发方面 [ [公 公~%*^ ~%*^文思享公 文思享公# #众号 众号] ]
1.3.1 有效员工培训缺失严重近几年来, 大部分国有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只是象征性地拨一点教育、培训费, 年人均不足 10 元, 大多数亏损
企业基本停止了人力资本投资, 部分尚能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企业已放弃或准备放弃员工培训。主要是由于国企过去做过的培训太多浮于表面不贴近实际工作,不能较好的满足员工的工作需要,导致没有实质性效果,因此干脆选择不培训,长此以往,恶性往复循环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1.3.2 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符 培训项目设计的第一步是培训需求分析,要清晰明确员工培训目的,许多的国企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时候而并没有考虑其个性化的需求,甚至于连员工自身的发展都没有考虑在内。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时候,大多只是按照外部培训机构设置的课程,哪项课程流行就开展哪项课程,没有把培训作为一项工作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导致培训失败的重要原因。
1.3.3 缺乏合理的培训效果评估机制 大部分国企即使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开办了培训,但由于没有建立效果评估机制,最后的结果也是不了了之,培训是否真正达到目的,这次培训有哪些不足,可否归纳出教训,以便改进日后培训,这些都无从谈起,造成巨大浪费。
1.4 绩效管理方面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俨然成为大多数公司战略管理的工具,在受到各大企业热烈追捧的背后,我们却发现其实施效果却并非尽如人意,多半流于形式,并没有真
正的做到识才惜才留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地位。
1.4.1 缺乏系统的管理思想 绩效管理是将集体或个人的努力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衔接,并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然而由于国企的特殊性,多数企业仅仅将绩效管理停留在绩效考核的单个层面,而传统的绩效考核侧重于事后评价,重点强调上级对下级的控制,背离了绩效管理以人为中心的初衷。除此之外,部分国企没有给予人力资源足够的重视,沿袭原有的绩效管理理念,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使得企业在管理上呈现出粗放式的管理模式,阻碍企业的发展。
1.4.2 缺乏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 绩效指标在国企的应用中不全面、不完善。具体表现在绩效考核指标过于粗泛,没有联系被考核者的具体岗位、具体工作,具有普遍适用性,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盲目追求量化,对于能量化的考核指标求毛求疵,对于无法量化的指标却一笔带过,或者用模糊、缺乏准确定义的指标来考核,显然没有考虑周全,自然在过程中掺杂着随意性、独权性、人情性,这势必会影响最终的绩效评比,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1.4.3 缺乏有效监督和反馈机制 监督贯穿绩效管理的始终,有效的反馈直接决定着绩效
管理能否顺利的运行。然而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这一善后工作可有可无,单方面认为只有考核才是强而有力的举措,完全忽视其潜在的作用,即倘若员工没有很好地了解绩效管理的相关内容,那么考核者就没有机会对考核结果进行质疑和改进,也无法找到自身所在工作的本质不足,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
1.5 薪酬福利管理方面 对于员工来说,薪酬是其能力的肯定,是应聘者在选择公司时首先要考虑的要素;对于企业来说,薪资待遇更是企业运营效果及其发展现状的直接体现,正确处理好企业营业利润与员工的薪酬的关系,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然而不幸的是,企业的薪酬福利管理方面却是弊病百出。
1.5.1 薪酬差距不合理 企业是一个大的复杂系统,由许多大小不同的部门组成,由于职能岗位的不同,员工的薪资待遇自然有些差距。长期以来被人诟病吃“大锅饭,一滩死水”的国企其内部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薪酬差距,某些腐败企业一直实行着关系大于能力的黑幕,使得优秀员工与普通员工的薪酬相差甚微,严重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留住高能人才,也必然影响企业的发展。
1.5.2 薪酬与业绩的不匹配 目前,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即赏罚不分或
者搞平均分配主义,往往既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又助长了员工的惰性。另外,奖金的发放数量与企业的经营效益挂钩也不甚合理,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倘若奖金常年不变或者由于经济危机的大环境而克扣员工,对其努力大打折扣,势必会引起员工的不满,久而久之,奖金也变成了形式主义,势必会造成人才的流失。
1.6 员工关系管理方面 员工的关系管理自招聘开始便贯穿企业的始终,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总体呈现出一种柔性的特征。妥善处理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展开管理活动的重要关注点。而国有企业受传统人事管理体系的影响,员工关系方面表现出很多的弊端。
1.6.1 人情化管理明显 目前,很多国有企业建立了能力考核机制,排除内部关系网络的人才培养和竞争的隐患。但是这些机制往往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国有企业作为人际关系腐败的重灾区,往往是把自己的亲友通过各种渠道安插到本地区最好的国有企业中岗位,根本没有进行各方面系统的技能考核。这种暗箱操作,不仅破坏了国有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和晋升的机制,也使企业活力受到严重损害。
1.6.2 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沟通渗透于企业的方方面面,一个好的沟通机制能够极
大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目前很多企业还是单单把员工当作是“经济人”而非“社会人”看待,上层管理者缺乏对员工内心的关注,使得员工极容易将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之中,影响效率,也难以满足马斯洛需要层次中来自受尊重、自我实现等各方面的要求。
下片文章将对以上探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与改革措施,完善国企人力资资源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未完待续……
上篇文章探讨了国企在人力资源管理各方面的各方面问题,包括:缺乏监督和评估机制、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任人唯亲现象此起彼伏、薪酬结构不合理等,导致人才现状不容乐观。本篇进一步提出加强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力求完善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挖掘留住人才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设立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 首先,国企的领导要树立起重视人力资源的理念,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各项规划中也起着核心的地位,必须加大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的投入。其次,要选拔具有人力资源专业知识的人才在人力部门工作,或者向专业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咨询,结合公司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目标和规划,从战略、组织、制度、人员、费用方面为
企业制定全面可行的规划。然后依据组织目标适当调整组织结构,对企业各部各岗位进行分析,制定岗位规范和工作说明书,减少人浮于事现象。重视人员招聘与配置 招聘时希望将人员的技能和经验纳入考虑范畴,为所缺岗位招到适合的人才。同时人员配置时要考虑到动态适应原理,不断调整人和事的适应关系,使人配置到最需要且最合适的地方去,创造效益的最大化。考虑引进轮岗制度,使人员发现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岗位。完善培训效果评估 重视员工培训,做好员工培训需求分析,使培训内容与员工职业规划相适应,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充分调研,确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分层次实现全员培训完善培训效果评估,推动培训成果转化;运用柯氏四级评估模型,从反应、学习、行为以及成果四个层面对培训进行全面评估;强化激励机制,把培训与奖惩、晋升等结合起来,调动受训员工进行培训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公 公% %文思 文思^ ^享公 享公@~ @~众号 众号&] &]
创新绩效管理体系 从管理流程的角度出发,建立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一
般,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制定目标、持续沟通、收集绩效资料、形成文档、绩效考核、绩效诊断等,再借助于戴明的“PDCA”循环法,即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员工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总和和企业的目标完成情况,让员工的绩效与企业部门的绩效密切相关,力求打破现状实现管理突破的螺旋上升。同时要引入定量和定性两种考核方式,丰富考核内容,使得绩效管理更系统、更全面、更科学。构建激励性的薪酬体系 薪酬要以激励性为导向,确保薪酬的设计科学合理、公开透明。设立弹性宽带的薪酬管理体系,将多个薪酬等级的幅度进行整合重组,实现多层次、多等级、窄幅度的扁平式薪酬结构;合理设计工资结构,采用多轨制的工资体系,实现不同的员工不同的工资体系标准;注重隐性的薪酬标准,在以业绩为基础的前提下,提供弹性的工作时间、福利工资、发展机会、股票期权等等,实现福利投资与薪酬奖励之间的合理平衡,使得员工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企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企业或组织应当将员工当作“社会人”看待,定期的与员工沟通,了解他们的各方面情况,采取公正公平合理的价值评价与价值分配方案,具备对员工产生持续推动力的功能,提供各种激励手段和方法,使员工持续处于工作积极的、主动的和兴奋的状态之中;避免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的发生,着重强调个人能力的重要性,岗位晋升公开透明,实现企业与员工互利共赢的局面。
结语 国有企业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建设,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全面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不足,与时俱进,及时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科学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而更好的为企业吸收和留住人才,激活企业创新活力,助推国有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障国民经济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马科.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缺陷及其创新[J].中国集体经济,2016,(21):110-111.[2]邹辉,唐鸾.国企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06):78-80.国企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路在何方?
原创 华彩国资透视
华彩国资透视
2019-05-29 伴随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独立自主参与市场化竞争程度日益提升。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化竞争环境,企业在强化战略规划顶层设计的同时,对基于战略导向的资源要素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为核心的要素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管理能否有效衔接,人力资源要素能否根据战略部署进行合理化的投入与配置是企业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历史上的体制机制背景,多数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基础性的人事管理阶段或人力资源管理阶段,诸如招聘、计算薪酬发放福利、处理员工关系等传统事务性工作仍占据主要,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高价值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在这种传统低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企业在面对业务转型、新业务拓展或核心业务高效扩张的需求时,人才供需矛盾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对此,在新经济时代下,在国企深化改革高度参与市场化竞争的背景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跳出当前固有的管理模式,由传统的人事管理或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衔接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实施的支撑性。
一、企业人事管理阶段主要特征
1、缺乏以公司战略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管理机制 人力资源规划是战略规划的逻辑延续,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目的是确保公司今后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及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方向能与战略形成有效协同。而处于人事管理阶段的企业,未建立人力资源规划相关管理机制,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规划协同效率低。
一方面是企业对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不重视,可能在以往的公司经营中还未出现过人才供需的矛盾问题,认为未来人力资源不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凭着经验操作即可。
另一方面,企业在制定了战略规划后,对于战略如何落地实施的思考性不足,且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战略管理部门的沟通对接不足,导致在企业战略管理部制定完成战略后,人力资源管理部不能及时去解读公司的战略,明确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今后人力资源配置的要求,仍然局限在自己业务条线内开展工作,最终出现战略规划制定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两层皮,互补衔接。
2、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重心仍聚焦于事务性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处于人事管理阶段的企业,传统事务性工作占据了部门工作的主要精力。人力资源部门对自身业务的再定位不足,将部门定位仍然停留在职能服务型角色,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中高价值活动,如对人力资源规划、战略性人才的识别与培养、薪酬绩效变革策略等关注度不够,人力资
源管理事务执行者色彩浓厚。
另外,还存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程度低、事务性管理工作的制度流程繁琐、人力资源部门专业人才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不能从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即使认识到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但又难以将精力转移至高价值的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得不得释放。
3、将人力资源管理视为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的工作 企业内部一些管理人员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这一认识的局限性导致了企业内部非 HR部门或用人单位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责任缺失,企业一出现人才瓶颈问题就将原因全部归咎于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更是叫苦连篇。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责任,应是多方参与、多方协作共同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单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方主导实施,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
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内涵 1、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管理协同 企业通过构建起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管理的动态、多方面的联系协调机制,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广泛参与公司高层业务经营决策,融入到企业战略的形成与执行中,为公司战略规划或业务决策做好人力资源决策支撑,帮助公司做出最佳战略选择。
[ [公文思享 公文思享~% ~%公 公^ ^众号 众号@#] @#]
同时,根据发展战略部署要求,制定并实施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使得人力资源的投入与配置与公司业务需求形成动态吻合,真正推动实现人力管理工作成为公司战略制定和实施的重要支撑。
2、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能力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更多去思考如何高效开发现有的人力资源,而不是循规蹈矩的去做简单执行工作。遵循二八法则,即将部门 20%精力投入在人力资源管理高价值活动或战略性活动上,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带来的价值将远高于80%精力所投入事务性工作带来的价值。针对企业业务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问题,想法设法去提升招聘、培训开发、薪酬绩效管理等专业模块的管理水平,为企业创造有活力的人力资源氛围,使得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3、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事务性工作效率提升 战略性人力资源要求人力管理部门要将更多精力转移在公司业务发展或模块转移能力提升方面。对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否做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在人力资源管理生产力的解放,必须想法设法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事务性工作的效率,减少事务性工作的投入时间。
三、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转型路径 1、推动人力资源角色定位转变 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首要明
确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内涵及要求,对自身工作再定位,推动人力资源管理角色转变,即由响应服务转型转变为指导引领型,由人力资源管理事务的执行者向参与公司业务发展的战略伙伴角色转变;由行政事务管理向战略和专业服务转型。
2、推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涵盖三个部分,即战略规划、专业服务指导、行政事务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转变,重在强化向战略规划和专业服务等高价值职能的投入转变,压缩行政性事务投入时间,减少行政性事务低价值投入,加大专业服务和战略性工作的投入,重点做人力资源规划、制定人力资源政策制度、抓关键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3、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 [ [公 公* *文思享公众 文思享公众%^~ %^~号 号#] #]
企业由人事管理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成功转变,除了在角色定位与职能定位转变基础上,重在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重构,对现行管理机制进行全面变革。具体可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来成功推动人力资源管理转型:一是设立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合作伙伴(HRBP)、二是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共享服务中心(HRSSC)、三是打造人力资源专家队伍(HRS)。
(1)设立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 :HBRP 具体指通过将人力资源管理者派驻到业务单元,通过对业务发展方向及资源配置问题的深入把控,从人力资源视角提供咨询和支持
帮助执行业务战略,为业务部门制定人才解决方案并组织执行实施。
HRBP 队伍并非常驻并工作于业务部门。鉴于 HRBP 必须深入业务一线,了解业务痛点,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业务脱节、与公司战略脱节的弊端。为此,公司的 HRBP 可在传统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创新设立,建立一支懂战略规划、同时又懂业务操作落地,具体落实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 HRBP队伍。
(2)建立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由人力资源管理系统(eHR)和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团队构成,致力于提高人事事务处理效率,一般是构建人力资源自助办公系统,或是外包服务,使人力资源信息化,智能化。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对此,企业可先通过对共性的行政性的人力资源管事务整合归集,依托建立标准化、信息化、共享化的行政事务管理方式,提升人力资源行政性事务的管理效率,解放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生产力,从而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事项中。
(3)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团队:指企业内部通过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专家人才,模块专家利用自身专业特点致力于制定人力资源制度,优化政策和流程,进行人力资源的各项运作规划。
(4)三个模块中心的协作关系:三个中心分工明确,相互作用,相互协作,相互优化。人力专家中心给共享服务中心和 HRBP 中心提供制度和标准,并通过二者在工作中不断的反馈来优化流程调整标准。共享服务中心为 HRBP 中心提供服务平台,将 HRBP 工作者从繁杂事务中解放出来,更专注解决与业务相关的人力资源问题。HRBP 中心则在业务部门推广人力制度和政策,助力企业战略的实现,期间可向共享服务中心寻求支持,也需要向人力专家中心反馈遇到的问题,寻求其制度支持。具体如下图所示:
4、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转变 扭转人力资源管理仅是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认识,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由传统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方主抓向人力资源管理由企业党政工团、下属单位党政领导、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业务主管等多方联动、齐抓共管方向转型,明确各参与主体的人力资源管理责任,充分发挥各方管理主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作用,形成人力资源管理合力,进而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能。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缺陷及其创新
丁宁
职场支点月 27 日 摘 要:
[ [公文思享 公文思享^ ^公 公%&@ %&@众号 众号#] #]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为使自身更好地屹立于国内外市场中,制度优化已成为其势必要重点进行的改革之一,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因为人是企业发展之根本。本文从制度缺陷与创新性措施两方面详细论述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缺陷;措施;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如果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之健康、快速发展便无从谈起,而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就是要有一套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从国有企业目前经营管理现状来看,此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缺陷。[ [公 公~ ~文 文% %思 思& &享 享@ @公 公* *众号 众号] ]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以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表层目的是科学调配企业资源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根本目的是获取更多的经营效益以实现企业长远健康发展。是一种针对于企业员工的规范性管理行为。
二、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缺陷 1.“以人为本”的理念缺失
人,即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因此“以人为本”应是一切人力资源管理行为的根本要义,以确保员工的个性与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各项需求被合理性满足,同时架通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共同实现的桥梁。但从国企现状来看,大多企业都没有形成此等理念。
2.部门职责制度不完善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企业的重要部门,其所遵循的第一制度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而管理职责是制度中的关键内容。长期以来,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责存在着不明确、不贯彻到人的问题,同时主要以完全属于自身的职责为主,在制度上缺乏与其他职责有关的规范性内容。
3.薪酬与激励制度效果不强 国企在薪酬发放、福利给予、职位升迁等方面存在着标准固化、且长期不变的问题,这对员工工作积极性有着极强的打击效果。任何一套机制都应与时俱进、因所创价值而变,工龄、学历、资历等不能作为工资发放的固定、长期依据,国有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4.人才招聘与培养制度不规范 员工招聘与员工培养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统筹规划的两大重要工作内容。人才招聘与培养应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或计划加以规范、实施,不能因为领导意愿而任意改变,随便进行员工招聘、不开展有效性培养是国企员工能力普遍不
足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战略匹配性不强 上述提到,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人力资源管理虽然以人为具体管理对象,但基于其实施的最终目的与作用对象,人力资源管理应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并据此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状况及市场环境的优质性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但是,从国有企业现状分析,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未能做到此点,还在应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与规划,使人力资源管理独立于企业发展战略之外,这显然与管理学与经济学理论相悖。
三、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性措施 1.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建立与施行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科学安排工作岗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分配职责、安排岗位,在这项工作中,相关领导及人员要从专业技能与品德素质两方面重点考虑,尤其是专业技能,使专业的人干专业事,让优秀的人承担重要职责,务必做到人尽其用;二是合理满足员工的各项需求。企业及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不在于“管”,而在于“服务”,使员工在科学的管理制度下,享受权利,承担义务,尽可能地为员工清除工作障碍,合理地满足员工需求[2]。
2.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职责制度 [ [公文 公文& &思享公 思享公% %众 众^@ ^@号 号*] *]
首先,职责制度是有关行为高效进行的基础,国有企业领导层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职责制度时就应采取各种方式确保职责制度的全面性,并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依据企业现状、市场环境及新提出的管理学理论,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职责制度[3]。
其次,职责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应以职责到人为原则,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此原则完全能够被贯彻遵循,即通常情况下不应有例外。
最后,要积极、有效配合其他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人员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专门部门下的单一性行为,还是需有关部门及人员配合的联合性行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及领导应与企业其他部门保持良好沟通,尤其是与对应部门的领导,配合领导们的管理工作,及时、有效地为他们提供与员工表现相关的文件或数据。
3.逐渐实行企业战略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本就是为企业更好地发展而存在的,其应与相关的发展战略相链接。这一措施的实行可从两方面来说。
一方面,对于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来说,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充分考虑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使企业中的每一份人力都能被有效应用,同时要制定专门的人才战略,以指导企业招聘与培养有关人员[4]。
另一方面,企业员工要积极参与企业发展战略与计划制定活动中来,以保障相关计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同时在阶段性或长期性发展战略被制定出来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专门组织战略学习会议或其他活动,以透彻理解企业发展战略,依据企业发展方向、企业定位、企业形象、企业目标客户等找出自身管理工作的关键点。
4.建立健全薪酬激励制度 依据有关管理理论,薪酬激励制度的制定核心应是市场价值,要严格遵循“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只有这样才能使薪酬分配趋于合理,进而发挥极大的激励作用,使员工在主动追求上进的过程中,全身心投身于企业发展中。
要完善作为薪酬发放与福利给予依据的绩效考核制度,要在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对其进行不断优化,出现问题即解决问题,并将总结而来的经验融于绩效考核中。同时在绩效考核时应联合应用量化与非量化两种考核模式,以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
第二,每月、每年的薪酬数量标准需从岗位、能力出发,并依据所创造的实际价值进行调整,无论是提成还是基本工资都应有章可循,不能具有不特定的随意性,以保障员工的积极主动性。
第三,薪酬激励制度应与时俱进,依据企业经营状况及市场均价进行适度调整,有效防止企业高水平人才的流失。
在确定薪酬奖励时,应使保证奖励物具有充足的经济价值。
第四,可以利用科学、严谨的职位晋升制度进一步激励员工。首先在职位制度制定时应保证其具有详细、细致的特点;其次,在职位晋升过程中,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5]。
5.建立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建立完善的人员招聘与培养制度,在人员招聘上,要依据企业具体需求确定人员招聘计划,并在招聘活动过程中不徇私、不越权,确保每个新进员工都是合格、优秀的、并保证是企业岗位所需要的。在人员培养上,要重点考虑企业发展方向与员工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员工的各类专业技能与道德素养,使员工保持娴熟且先进的专业工作水平,并形成严谨认真、乐于奉献、正义秉直、互帮互助的工作作风,让员工在工作中找到自身价值,为企业留住人才。特别要注意的是,要想让招聘与培养制度更加符合企业与员工需求就要对企业发展战略有所了解与研究[6]。
其次,聘请职业经理人是当前企业比较流行的一种做法,国有企业也可参照国内外成功案例并依据企业具体状况引入并健全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在录用职业经理人时,除了要遵循上述所说的一般人员招聘与培养制度,还要将应聘人员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纳入首要考虑因素之一,同时应制定一套更严格的考核制度以专门针对人力资源职业经理人,并依据考核结果实行严格的淘汰制。
最后,大多数国有企业都与当地高校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招聘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深入到高校中为企业找寻专业化、高水平人才,从企业人力资源职位来说就可依靠学校与人力资源相关专业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并依据他们的校内表现与成绩将最优秀的学生聘入企业。在对人力资源进行培训时,可通过校企合作办公室聘请有资深理论素养的教授来企业做相关培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应在充分了解自身缺陷的基础上,从管理理念、管理职责、薪酬激励、人才招聘与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使员工在工作中有所得、有所学,从根本上解决人才流失及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从而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十四五战略规划先导解读
原创 瞿超凡
北大纵横月 30 日 [ [公文思享公 公文思享公~ ~众号 众号%@&^] %@&^]
6023 字 | 10 分钟阅读 本文整理自北大纵横“十四五”规划系列报告 4 月 28日第十八场直播。
引言:2020 年是十四五规划年,在内部深化改革和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的大环境下,十四五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除了紧扣国企在管资本导向下深化分类改革的整体脉络外,更应该有基于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特性及整体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态势的深层战略认知和前瞻性战略预判,以实现十四五期间国企人力资源对整体战略的支撑,并将国企人力资源的基础资源型优势在数字化运营和强组织态势下进一步转变成结构上的组织性优势和结果上的效能性优势。
01 国企及国企人力资源改革回顾 国企改革背景从战略层面可以总结为是在确立两大身份并实现主体功能的改革历程,这两身份下的改革背景对国企人力资源管理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国企也在众多专项工作中重点聚焦人才队伍、市场激励等人力资源核心工作,为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政策引领和实施指导。
一
国企身份改革历程及人力资源管理影响 1.经营性主体身份下的改革历程 历程:从 1978 年到 20 世纪末的国企改革主要是围绕国企的经营主体身份进行的。其中国企市场经营主体身份的确立主要通过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的三大方面的制度建设来完成。政治上主要通过 1984《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92 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等一系列政策界定确立了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经济上主要通过利改税的方式将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固定下来,在保证国家收入的同时也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压力,让企业向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主体身份又迈进了一步。法律上在 1988 年通过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在法律上明确国企市场经营主体身份。在确立了市场经营主体身份的同时,国企改革主要围绕经营权的下放、经营机制的转换、减员增效、抓大放小管理策略等推进国企改革,扭转国企经营困境。
影响:在市场经营主体身份下,国企的人力资源发生了从下海潮到下岗潮、从铁饭碗到合同制、从固定薪酬到绩效工资、人才队伍细分等方面直接影响。
2.资本性主体身份下的改革历程 历程:在 90 年代建立资本市场的基础上,国家在 2006年完成了资本市场上的股权分置改革,国有企业在 2003 年
到 2010 年实现了国有企业的上市潮,到 2013 年国家在战略层面上明确了对国有企业的管理重心转移到“管资本”上,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实现了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主体身份的确立,并基于资本层身份的确立及市场规则的规范,不断推进国有资本通过投资及运营的方式实现国资的保值增值。资本性主体身份实现了国企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为国企发展拓展出不受限的发展空间。这一历程中,国家同步推进了国企分类改革工作,在扩展发展空间的同时分类精准深化国企改革,尤其是 2018 年开始的国企改革双百行动,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法人治理结构、市场化经营机制、激励机制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五个方面的改革突破。
影响:资本性市场主体身份拓展了国企整个的内部组织职业类型和发展空间,对国企人员的内部流动及发展路径、人才能力构成及培养机制的完善、人才激励的内外部平衡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导向与改革成效 1.国企改革中人力资源相关的主要政策 国家层面:从 2001 年人才强国成为国家战略开始,人力资源相关的改革就在不断推进。国家层面的改革主要包括全国各类人才队伍的统筹建设,公务员系统的职位体系及价
值分配改革,事业单位的岗位管理体系及用人机制的改革,国企三项制度改革等,同时,国家重点优化人力资源的体制机制,尤其是市场化用人、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人才流动等方面营造整体人才生态。2016 年之后配合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重点在科研机构人才管理、科研人员创业激励等方面不断释放政策红利。
国企层面:2001 年三项制度改革,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几乎可以看做国企人力资源改革的核心政策,其中的思路和内容一致延续至今,同时随着国企分类深化改革的推进,改革的内容也在不断深化。工资总额管理、经营管理层的市场化管理机制成为近期改革的重点。
从国家导向上,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总结为:中基层人才问题通过整体市场化生态解决,工资总额约束机制推动内部价值分配的市场化,结合市场化方式构建和完善经营管理层关键人才的管理机制。
2.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成效 [ [公文思 公文思& &享公众号 享公众号#*~@] #*~@]
消解高稳定性:从下岗到合同制,国有企业传统的铁饭碗在体制是不存在的,虽然国企人员的稳定性还是比较高,但是体制上不存在铁饭碗,让人力资源的很多工作有了以市场化开展的基础。
释放轻流动性:在国企增加了资本运作空间以及国企业
务多元化、集团化等基础上,人力资源在内部的流动空间增大,流动机会也增加了;同时与市场化人才的进入通道也建立了,无论是职业经理人还是中基层员工,都有流动渠道。
增加软激励性:类似岗位绩效工资、KPI 及 OKR 考核、企业大学等人力资源工作模式增加了人才效能的评价机制和人才能力提升的支撑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人才能力发挥的激励性,尤其是相对规范的职业标准、丰富的职业发展资源以及较高社会职业认同等这些软性要素对激励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02 国企人力资源现状特征 国企人力资源从主要工作模块的现状特征可以总结为:三强三弱四平衡。
一 三强 资源强:在人力资源供给方面,国企整体上拥有非常强势的竞争力。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高校扩招和高校教育与市需求之间的脱节增加了就业难度;整个社会的市场化程度增加,就业竞争压力增大;社会呈现出来的风险性与个体性程度增强;这些原因让人才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理念趋于保守,公务员招考热度不减、高校及科研院所成为就业热点、国企就业倾向远高于民企等都是这种就业理念保守的 具体表现。因此国企在人才入口处可以充分的选择,形成了人才资源高学历、高颜值、高综合能力的资源优势。
投入强:国家政策导向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加人才培训投入,国企一般按照工资总额的 2.5%进行员工培训投入;同时国企还拥有更多的资源进行企业大学建设,开展和知名大学优势专业的联合教育,拥有更多的考察学习机会和实践锻炼机会;在学历、职称、职业资格证书等等方面往往给予更多的补贴和奖励。国企给予自身的实力和国家政策的导向,能够为员工的学习成长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规范性有效性。
秩序强:基于国有企业的特性和管理惯性,国企人力资源的秩序性很强,身份要素、职称要素、背景资源要素在内部秩序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强秩序性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人才的结构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个体的发展动力或限制了个体的发展空间。目前,在市场化环境里,对整体的组织秩序性的重视实际上在回归,对国企秩序的解读和秩序效力的发挥、秩序的优化等需要重新界定。
二 三弱 流动弱:虽然国企改革释放了轻流动性,甚至国企人才流失的问题,但是放在整个人才市场上看,国企的人员流动性明显低于整体市场水平。同时,基于市场价值差,骨干人
才的流动明显高于普通员工的流动,也说明国企在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上的效用有待提升。
动力弱:就个体来讲,无论是国企职工还是民企职工,本身的发展动力并不存在本质的差异,但是国企员工发展动力的无效消耗更大,个人发展导向与组织整体目标发展的融合度相对更低。
能效弱:在结果层面上,不能完全实现“岗位+能绩”的价值分配机制,编制标准不科学,能力评估、绩效评价、薪酬结构等管理机制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人浮于事、形式官僚、工作低效等方面的现象。
三 四平衡 基于价值选择的平衡:国有企业要实现在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国有企业要在“调结构、稳增长、保就业”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而不是仅仅关注经济效益,这也决定了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中为什么没有严苛的淘汰机制、流动性不高的原因。
基于文化生态的平衡:国有企业的整个生态决定了人力资源在人际关注与事务关注中寻找平衡。基于国企的属性特征和行为惯性,国企的组织关系中具有组织依赖度更高、员工与组织间关系更强、人际关系的影响更加突出等特性,传统人际社会的特点在国企生态中作用明显,在整个文化生态
的作用下,国企在人际导向和事务关注上形成了平衡。
基于人性假设的平衡: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经济人与社会人两种不同的人性假设上实现平衡。国企提供给员工收益,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酬劳,城市户口获取、社会身份的认同、发展资源的丰富性等等,都是员工需求的一部分,员工也在不同的选择上综合考虑,在直接经济收益和其他的间接回报的平衡上选择职业发展。
基于管控形式的平衡:国企人力资源在自由市场与集中管控中寻找平衡。完全市场化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尤其是国企承担国家经济发展重担,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党的领导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上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的思路,在党的领导下,在关键群体、关键事项的集中管控下,充分发挥自由市场在配置资源和激发活力方面的作用。
03 国企人力资源十四五规划的整体逻辑与六大趋 势
一 [ [公文 公文*# *#思享 思享^& ^&公 公~ ~众号 众号] ]
国企人力资源十四五规划整体逻辑 [ [公文 公文^%& ^%&思 思* *享公众号 享公众号#] #]
十四五期间,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带动下,在数字经济、产业互联网及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还带动下,在新基建的投资带动下,国企会迎来新的一波发展高潮,对国企人力资源来
讲,国企的整体发展一方面会对人力资源提出新需求,同时发展的大潮也可能会对部分攻坚性改革起到延滞作用,问题在发展中被忽略或搁置。在对国企改革和国企人力资源现状的深度战略认知基础上,不同国企结合自身的特点对共性问题和特性问题提出自己独有的人力资源十四五规划方案。
人力资源十四五规划可以采用战略分析、顶层规划、业务规划、战略实施的整体逻辑进行展开。
战略分析:主要完成公司整体战略环境、总体战略的解读,梳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业务功能及组织架构,进行人力资源的盘点,目的是确定企业战略对人力资源的整体需求以及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优劣势,为整体规划提供思路和依据。
顶层规划:主要完成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理念体系和目标体系。理念体系包括整体规划理念、人才理念、用人理念、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等方面。目标体系以核心总目标为主导,根据企业特性可以细分成组织功能目标、能力建设目标、战略效能目标等方面。
业务规划:属于规划中的细分策略。传统的业务规划往往以体制机制的管理策略为重点,明确不同模块的工作重点。基于当下人力资源管理重心的转型,除了体制机制等组织层面的业务规划外,还应该包括能力体系规划和人才队伍规划,其中能力为核心,人才为载体。以往的人力资源规划将队伍
建设目标放在顶层规划中,主要是延续国家在“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之后发布的人才规划的思路,对于企业来说,目前组织能力已经超越人才队伍成为更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趋势,所以,能力规划和队伍规划目前处于位置交替阶段,需要在业务规划中进行明确。
战略实施:重点是划分实施阶段和制定工作计划。以前的战略实施往往是按照模块工作之间的专业逻辑展开,但当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环境变化迅速的 vuca 时代,往往需要以大破大立的思维重新进行人力资源的战略布局,并根据自身资源情况进行战略阶段划分,同时还需要通过高频复盘的方式跟进计划的落实。
二 国企人力资源十四五规划六大趋势 在整体逻辑之下,国企人力资源十四五战略规划还需要关注六大趋势,其中包括效、能、量三个微观层趋势,以及技术、关系、方式三个宏观层趋势。
效:人力资源资源效能成为规划目标的核心构成。在“管资本”的整体定位和国企深化改革的整体导向下,国企必然越来越重视经营效益,同时,在经济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也增加企业的经营压力,企业对效能的关注以及职能的亲业务性提高的需求都要求人力资源必须更加重视效能,而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等也让人力效能的精准衡量成为可能。效能
主要包括经营类、管理类、职工收益类等方面的指标。需要注意的是,效能的衡量会更加精细精准,“有效人均”将替代“人均”成为衡量单位。
能:规划重心从人才队伍转移到能力结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本质上是对人才能力以及能力产出的需求,尤其是当前进入强化组织能力的新周期,人力资源规划中对人才队伍的传统关注将逐渐被对组织能力体系的关注,人才越来越成为能力的终端,能力体系、系统化的结构性能力将成为组织新优势。对国企来说,强秩序的特性对构建组织能力体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强秩序性并不必然的产生强组织能力的结果,仍然需要进行新的探索尝试。
量:技术发展及用工模式变化要求重新设计岗位及配置标准。传统的定岗定编在新职业不断兴起、智能化取代大量传统岗位的环境中表现出明显的不适用性,对人才需求的量的规划出现无据可依或依据不科学的现象。国企有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性、智能化水平及发展目标等...
第五篇:国企党员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国企党员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能够影响和带动企业的广大职工,积极地为企业献计献策,更好地完成企业的各项经营工作任务。特别对我们国企而言,更需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的共产党员在企业各项工作中当先锋、做模范,为职工群众做出表率。但是,当前我们的党员在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是“党员形象”的问题。一个党员一盏灯,一个党员一面旗,优秀党员的先锋模范行为不仅影响、教育着广大职工群众和党员干部,而且有力推动了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开展。但是现在存在个别党员光荣感、责任感不强,不因为自己是一名党员而感到光荣、而感到责任重大,一些党员放松要求,时时处处不能树立模范榜样,导致党员在职工群众心目中威信不高。
二是“功劳与苦劳”的问题。在完全市场化竞争的行业,我们的员工不仅要苦干,更要能干、会干,作为党员干部既要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高尚品德,又要有带领职工群众迎接挑战、开拓进取、善于经营的实际本领,但是个别党员的业务素质与企业对职工的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他出汗出力但就是不出成绩。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业务能力不精的党员只能跟着别人当配角,其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难以发挥。
三是“奉献与回报”的问题。无私奉献是每个共产党员自入党之日起就作出的庄严承诺,但在当前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职工经济意识、对物质利益的需求比较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党员应该是“多干活、多拿钱”还是应该“讲奉献、少拿钱”?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果我们对其做进一步的分析,不难发现影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党员党性观念退化。现在市场经济贯穿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均毫无例外地受到它的影响,个别党员不问政治,思想开始滑坡,意志开始衰退,理想信念开始动摇,尤其是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对共产党的信任发生动摇,完全忘记了共产党员的崇高使命和光荣职责,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已退化或正在退化。
二是正面宣传引导弱化。个别基层党组织没有积极主动宣传党组织在企业中所起的战斗堡垒作用,不重视树立优秀的党员典型,不从严加强对党员的管理,不重视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尤其是对党外群众开展有针对性的党课教育,导致党员队伍的纯洁性保持不够,党员的先进性不能有效体现,导致个别党员出现自由涣散思想、组织观念不强,导致部分职工群众对党的认识不足,认为自己是普通职工、是技术人员,对是否成为党员无所谓,导致普通职工群众对加入党组织也缺乏主动性,不能积极向组织靠拢。
三是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老化。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我们身处这个知识创新、终身学习的时代,必须要时刻更新知识储备,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但是个别党员不善于学习,不带头学技术、练本领,而是只求“工作过得去”,如此下去,怎么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当好先锋?
四是奉献精神和宗旨观念淡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是市场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力,有利就干、无利不干、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是市场主体显著的特征。在这种环境中,有的党员认为只有个人事业成功才能体现人生价值,直接导致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随之淡化。
要解决以上问题,充分发挥党员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我们认为要从以下五方面做起。
一是要做到理想崇高、信念坚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党员要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同党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同企业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联系在一起,同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要加强党性修养,锤炼优秀品格,时刻牢记、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切实履行好党员的义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同党保持一致、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注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职工群众做出表率,成为职工群众学习的榜样。
二是要身先士卒,创造一流业绩。共产党员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创造一流的业绩,为人民群众做出榜样。党员只有工作在前,吃苦在先,享受在后,才能让普通员工敬佩,才能体现出共产党员区别于一般群众的先进性。党员要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一流的业绩,应该做到以下三点:要勇于担责,不讲条件,共产党员是这样,优秀的劳动者也是这样。对于上级下达的经济指标和工作任务,不论要求多高,难度多大,都要想方设法坚决完成。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党员要想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模范作用,就必须在自己的头脑中始终有一个高于一般群众的标准,要经常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工作,发现不足,及时改进。要发扬敢闯、敢试的精神,要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从全新的角度考虑有利于企业发展问题,要比普通员工想得深、看得远。
三是要带头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现在各种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就必须及时、全面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充实自己,做到与时俱进,成为经营管理的能手,才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我们来说,建成现代化企业,不仅仅体现在现代化的设备上,更体现在是否拥有现代化的规章制度和现代化的企业文化上,但是再先进的机器也要靠人来操作,再先进的规章制度还是要靠人来落实,再先进的企业文化还是要靠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最终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现代化的工作人员。企业职工业务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劳动效率和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小。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共产党员不仅要带头掌握业务知识,成为精通本职业务的行家里手,还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带头将企业先进制度、先进文化落到实处。
四是要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作为党员必须重视自己的人格力量,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不断提高自己自我修养的能力和水平,做道德修养的表率。只有具有良好人品,做一名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共产党员,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爱岗敬业,是每个员工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只有业务纯熟,问不倒、难不住的技术能手和业务尖子,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企业做贡献。讲奉献是对每个员工的基本要求,更是我们共产党员要坚守的准则,如果一个人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给报酬就干,不给报酬就散,甚至给少了都不干,这样的职工就难以肩负起企业发展的重任。当然我们不是说只要员工奉献,而忽视个人的价值和切身利益,我们的目的是要培育一种作风、一种精神、一种献身企业、立志创业的价值观,要在企业大力弘扬奉献精神,鼓励奉献行为,营造勇于奉献的氛围,形成奋发向上的无形力量。
五是要做公司联系普通职工的桥梁。党员要成为公司与普通职工之间的纽带和桥梁,首先要做“领路人”,要带领职工群众一道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把先进的工作经验传授给身边的职工,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水平,同他们一道攻克难关,党员只有带领身边的员工共同进步,才能把群众紧紧的团结在党组织周围,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其次要做“传声筒”,这也是对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深刻践行。一方面普通党员在一线工作,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职工、群众遇到的困难、关注的焦点,将职工群众关注关切的问题原原本本的向党组织反映,有利于问题的有效解决、矛盾的及时化解。另一方面,在企业中,职工素质参差不齐,对公司的各项决策理解程度不同,普通党员在工作、生活中经常接触到职工群众,因此要代表公司做好决策的宣传解释工作,以此保证各项决策的贯彻落实。
党员在我们企业中是少数,要推动企业发展,仅仅依靠党员的力量还不够,大量的工作任务还是需要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一人带头,万人齐心”,党员带好头、职工加把劲,大家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才能为企业拼出一条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