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全力打造市级“五化”标杆社区
社区地处市中心城区,面积平方公里,驻地单位家,居民户,人口人,有居民院落个、驻地企业个、小商户家,社区工作人员名。社区党委坚持“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互利共赢”的原则,围绕“党建引领创文明、志愿服务塑品牌”的理念,充分发挥社区党委的领导核心和统筹协调作用,以“党建+”为载体,以“乐”文化为主线,积极引进注册型社会组织,大力培育草根型社团组织,发展壮大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形成“群众点单、党组织下单、社会组织接单、志愿者送单”的服务体系,激活了社区治理各个要素的活力,常态化推进志愿服务,打造幸福共同体。近年来,社区先后荣获等荣誉称号60余项,等媒体先后对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报道。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党建+专业”,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化
1.按照需求建队。社区地处中心城区,商业集中,流动人口多小区建成时间长,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存在群众需求服务有短板、邻里矛盾纠纷多、安防问题突出等特点。通过党建联席会议讨论、网格调查摸排、微信征求意见,系统谋划社区服务重点和志愿者队伍构架,确定12支志愿服务队伍的主要任务、人员构成和发展方向,做到因需建队、供需相应。
2.强化体系建设。不断强化社区党委对社区治理工作的领导,围绕构建“党委领导、社会组织协同、志愿服务队为主、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党建共建联合会”平台的作用,社区自己孵化13支志愿者服务队,与驻地单位共建6支服务队,引进等8个社会组织,形成了完整的志愿服务体系。
3.突出共建共治。本着志愿服务大家做,社区服务强供给的原则,打造“志愿者”响亮品牌。主动为志愿者服务队提供场地、设备,做好现场组织,让慈善机构、爱心组织、热心群众感受到社区的支持与热情。今年年初,社区提供帮扶救助对象具体情况,反馈爱心帮扶效果;建立求助信息发布栏,并在社区微信群中扩散,为志愿者队伍提供信息,让爱心及时献给真正需要的人。
(二)坚持“党建+服务”,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
1.壮大志愿者队伍。按照“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社区志愿服务新模式,积极引进发展社区志愿者。在居民院落、驻地单位、商场市场等公共场所,大力宣扬爱心组织和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引导居民群众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形成居民群众与公志愿者队伍互通有无、互助共赢、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使“志愿者”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2.构建项目化机制。突出服务对象精准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提供群众最紧迫、最需要的志愿服务;突出队伍建设专业化,建立完善培训培养机制,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突出“以我为主”的自主化,积极探索分类指导的工作机制,在社区培育自愿、自我发展的“草根组织”,培养社会爱心、社区义工和志愿服务精神;突出规范化制度化,全面贯彻落实《志愿服务促进条例》,推进志愿服务在常态化、规范化的轨道健康发展,努力形成志愿服务项目化发展。
3.开展常态化活动。近年来,社区积极组织开展了结对帮困、城市清洁、免费体检、环保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为神灵寺小学捐书近1000册、慰问约20名抗战老兵、每周三开展社区义诊;中国狮子联会温馨工程一次性帮扶社区51个新年“微心愿”、“美化大河,认领公益林”约100余棵樱花树、人体与遗体器官捐献宣传活动3场、组织博爱三秦“一老一小”帮扶活动,积极倡导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志愿者等活动。
(三)坚持“党建+网格”,推进志愿服务碎片化
1.搭建网格化平台。社区是一个人户分离社区。我们按照各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团队地域划分,形成“三员三长”的管理网格,采取就近服务的形式,发动家委会主任、楼栋长、老党员就近发挥余热,帮助身边的人。将整个社区人户分离的低保户、困难户、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按照各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团队地域划分,采取就近服务的形式,形成管理网格,全面推进志愿服务碎片化、微型化,实现“人在网中、责在格里、乐在公益”。
2.实施精准化服务。树立以人民需要为根本出发点的精准服务,联合中国狮子联会陕西代表处、省慈善协会和红十字会等相关公益组织,在社区定时定点开始社区服务,在摸清社区鳏寡孤独老人和残疾人士的基础上,定期做好“心灵陪伴”、家政、清理卫生、免费义诊、免费体检等上门服务,每周五为公益爱心人士的社区工作体验日。特别是,去年8月,我们联合开展“网格画、滴水情”项目,组织志愿者穿梭大街小巷,向一线工作人员、路上行人免费送绿豆汤,获多家媒体点赞。
3.打造“公益样板间”。坚持把创新社区“四互”自治机制,导入八支社区治理、社区服务队伍,构建平安社区建设“四梁八柱”,打造社区治理“公益样板间”,推动形成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公益样板,为志愿者服务团队在社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建设保障。目前已进驻志愿者服务队主要有:省慈善协会社区志愿队服务队、文艺演出队、社区救援队、民族宗教服务队、医疗保障队、蜜恋交友会等。
二、取得成效
(一)志愿服务体系化。
按照“社区党委领导、社会组织协同、志愿服务队为主、党员干部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社区自己孵化13支志愿者服务队,与驻地单位共建6支服务队,引进等8个社会组织,形成了完整的志愿服务体系。目前,社区注册志愿者达573人,占社区总人员的13.1%,占常住人口的56.4%,实现了社区服务由原来政府主导、社区实施的“小独奏”,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大合唱”。(二)志愿服务项目化。
去年以来,社区依托各类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队,组织策划了结对帮困、城市清洁、免费体检、环保宣传、网格员送清凉等多个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联合社会各类公益团队,开展了“神灵寺小学捐书”“慰问抗战老兵”“社区义诊”“美化大河,认领公益林”等多项志愿活动。近日,社区党委联合开展“网格画、滴水情”项目,组织志愿者穿梭大街小巷,向一线工作人员、路上行人免费送绿豆汤,获多家媒体点赞。(三)志愿服务品牌化。
社区党委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充分结合少数民族多的特点,提炼总结了社区的“乐”文化,即宜居之乐、平安之乐、文化之乐、公益之乐、融合之乐、营商之乐,并将乐文化贯穿于志愿服务的始终,致力于打造公益品牌。社区被文明办等11部门确定为最美志愿服务社区,首批建设市级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社区。目前正在积极争创省级最美志愿服务示范社区。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服务更精准化、专业化、规范化。
建立完善培训培养机制,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探索分类指导的工作机制,注重制度建设,以“建立制度,完善服务”为理念,建立志愿者队伍内部管理机制,完善志愿服务细则,在社区志愿队伍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制定《社区志愿服务章程》(试行)、《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办法》《社区志愿者考勤和积分细则》等规章制度,规范志愿服务考勤积分机制、规范队服队徽穿戴,规范队旗使用场合等具体细节和服务流程。在社区培育自愿、自我发展的“草根组织”,培养社会爱心、社区义工和志愿服务精神。(二)是采取“党建+互联网”的模式,努力提升社区治理新格局。
搭建“互联网+服务”的线上线下平台,将整个社区人户分离的低保户、困难户、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按照各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团队地域划分,形成管理网格,采取就近服务的形式,实现“人在网中、责在格里、乐在公益。探索“党建+互联网”的新模式,开通社区公众号、社区微信群、社区智慧云平台,收集社情民意,及时发布社区志愿服务信息等,广泛宣传社区在基层治理、志愿服务、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社区中来。(三)依托资源,不断引入外援。
在社区成立孵化站点,让孵化功能延伸到基层;孵化社会组织一定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能求数量而没有质量。联合中国狮子联会、省慈善协会和红十字会等相关公益组织,在社区定时定点开始社区服务,在摸清社区鳏寡孤独老人和残疾人士的基础上,定期做好“心灵陪伴”、家政、清理卫生、免费义诊、免费体检等上门服务。(四)选树先进典型。
社区计划通过广泛动员居民参与、完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整合社区资源、搭建透明志愿服务平台等途径,开展各类受民众所喜爱、社会影响较大,对公众具有带动、引导和示范作用的项目。组织辖区驻地单位、志愿者队伍、青年团体等,积极参加青年五四奖章集体、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街道好青年(集体)评选等创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