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我市持续推进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加大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覆盖,城市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但仍存在公共服务社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制约着社区服务效能的持续提升。市委政研室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对当前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工作建议。
一、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为提升城市社区服务供给能力,我市积极开展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创新实践,在强化党建引领、搭建社区公共服务网络、提升社区服务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党建引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建成社区“大党委”制度示范点*个;社区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便民利民信息化平台实现全覆盖,服务用房面积由“十二五”末的*万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万平方米;社区服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城市社区现有工作人员*人,社区社会组织*个,社区志愿者*人;社区服务内容逐步完善,城市区五级养老体系初步构建,社区体育公园体系建设高效推进,居民的多元化需求不断满足。
二、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掌握居民需求不精准。
居民需求发现机制还不完善,对居民日益多样化、差异化的社区服务需求掌握不精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服务供给不足和供需错配。比如,高密度社区对停车服务有需求,低龄儿童家庭多的社区对托幼服务有需求,老旧小区较多的社区对充电桩有需求等等,部分社区对这些需求掌握得不够、统筹考虑不足,社区服务尚不能满足居民现实需求。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区服务居民需求的自主权不够。在社区服务内容设置上,以自上而下“一刀切”的行政服务为主,社区作为执行者,很难根据居民需求自下而上作出调整。在工作力量分配上,受大量行政类“硬任务”的挤压,公共服务等“软任务”往往因无暇顾及而被搁置。二是社区收集需求的机制不健全。我市社区服务需求的收集方式主要以工作人员实地走访为主,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等多渠道收集需求的机制尚不健全,导致部分社区发现居民需求不及时不到位。三是社区工作者发现需求的能力参差不齐。社区工作者来源多样,有原居委会留下来的,有社会招聘的,有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在工作热情、服务意识、专业能力等方面差别较大,有的能够深入群众生活、敏锐捕捉居民需求,有的却对群众需求缺乏感知甚至麻木不仁。
(二)公共服务社区化程度低。
我市公共服务社区覆盖率低、服务质量不优,与群众就近就便享受优质服务的需求相比还有差距。比如公共体育服务方面,*%以上的社区缺少功能比较完善的健身中心或社区体育公园。比如养老服务方面,尽管已初步实现社区养老设施全覆盖,但在管理运营、服务类型上还存在欠缺,尤其是老年人比较需要的康复理疗、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还比较薄弱,居民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满意率不足*%。比如文化服务方面,往往是政府送戏、百姓看戏的单一模式,缺乏“以需定供、按需配送”的互动式、点单式服务,导致吸引力不强、群众参与积极性不足。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公共服务资源总量有限。当前,各级财政都比较紧张,虽然用于公共服务的支出占比相对稳定,但是绝对值和购买力比较有限,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整体不强,全市范围内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二是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逐级递减,资金、人员、设施等下沉不足,社区能够得到的资源比较匮乏。目前,主城区建成大型体育中心*个、大中型体育场馆*个,而有的社区下辖十几个小区,却只有*套基本健身器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尚未纳入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市*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为私营性质,社区层面公共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严重不足。三是社区承载能力不足。社区事情多、资源少的矛盾突出,服务半径过大,服务空间狭小,服务力量薄弱,无法承载越来越多的服务内容。*%左右的城市社区管辖面积超过*平方公里、服务用房面积小于*平方米、服务居民超过*户,部分社区平均*名工作人员服务*余户居民。(三)社区服务社会化不足。
在社区服务的供给上,由政府直接提供的服务较多,由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驻地单位等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参与提供的服务较少。比如,在社区公共服务中,通过市场化方式供给的占比不到*%,且相对集中在养老、医疗等领域,市场力量尚未形成对政府的有效补充。比如,绝大部分驻地单位的停车场、图书馆、活动室等服务资源在节假日期间处于沉睡状态,但是由于驻地单位参与社区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很少向社区居民开放各类闲置资源。究其原因:一是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机制不健全。政府对公共服务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政府购买或补贴的项目较少,大部分社区公共服务内容尚未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市级层面仅有文化演艺活动项目入围,区级层面仅有养老服务纳入。市场主体的引入、管理和退出机制不完善,服务标准不明确、进入门槛较低、考核评估缺失,导致提供服务的机构水平参差不齐且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不高。集政务、医疗卫生、养老、托幼、文化、购物、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体建设滞后,市场化运营不足,社区服务供给方式还不够便捷高效。二是能够承接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少。目前,我市共有社会组织*家(其中专业化社工组织仅有*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量为*家,分别是郑州的*%、*%,开封的*%、*%,*的*%、*%。同时,社会组织孵化培育能力较弱,全市只有*、*、**个区设立了社区治理与创新办公室,负责孵化培育社会组织,但也因为本地缺乏专业孵化机构,只能从外地引入,导致工作连贯性和可持续性较差。三是社会力量动员力度小。社区根据居民实际需求,主动对接社会组织、慈善机构、驻地单位等社会力量,设置服务项目、筹措服务经费、募集设施场地的实践较少,社会力量尚未充分调动起来,发挥作用极为有限。(四)居民自我服务效能不高。
目前,我市社区服务仍以基层政府为主导,居民自我服务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比如,自治组织的数量不足群众性组织的*%,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虽然能够发现问题,但解决问题主要还是依靠向社区反映,自治作用发挥还不充分。比如,自乐组织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组织之间、组织与居民之间的协调组织能力不高,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服务自我、服务他人的能力不强。比如,志愿服务组织行政化色彩较浓,大多数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确定、人员招募、活动开展均依托体制内力量组织完成,群众自发形成的志愿组织和自行设计开展的服务少,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不足,活动开展常态化、规范化程度较低。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不强。由于社区居委会均在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居民往往更倾向将其定性为一级政府,对其有较强的依赖性。同时,一些社区居民以“单位人”为主,工作之余没有时间参与社会事务,“社会人”意识和社区融入度不足。二是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引导支持不够。一方面,对群众组织的扶持力度不够,对社区群众组织在活动资金、组织协调、活动场地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发展需求解决还不彻底。另一方面,对社区服务专业人才培育不足,我市社区工作人员中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仅*人、持证比例不足*%,专业能力偏低。三、优化城市社区服务的建议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内容覆盖、服务模式、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首次将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列为重点专项规划之一。为了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我市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着重在四方面下功夫。
(一)完善需求响应机制,提高服务精准度。
居民需求是社区工作的“指挥棒”,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及时准确掌握需求,积极回应需求,推动社区服务精准化精细化。一要进一步拓宽居民需求反映渠道。统筹用好“线上”“线下”服务模式,发挥便民服务站、居民微信群等基层服务窗口作用,随时接待群众反映民情;完善社区定期接访、交流恳谈、实地走访等机制,主动挖掘居民需求;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作用,有效融入社区治理,精准发现居民需求。二要完善分类分级处理机制。对收集到的居民需求进行汇总研判,并依据轻重缓急和为民、便民、安民等服务类型分级分类,建立工作台账,实现“清单式”管理。充分考虑居民需求的差异性,科学设计服务内容,有针对性地完善设施、开展活动,不断推出个性化服务,避免服务内容“一刀切”,提高需求办理的精准度。三要完善服务评价机制。健全群众满意度调查评估制度,组织开展社区服务群众满意度调查,推广社区服务“好差评”评价激励制度,推动社区服务更精准地适应群众需要。(二)推动公共服务进社区,提高服务社区化水平。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顶层设计,增加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补齐社区公共服务短板,加快公共服务社区化进程。一要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下沉。按照“人随事转、费随事转、权随事转”原则,推动公共服务领域人财物下沉。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大力推进养老、托育、就业、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资源向社区倾斜,根据社区人口密度和服务半径等合理布局社区服务设施,充分考虑每个社区对各类服务的不同需求设置服务项目,确保社区服务资源供给更均衡,让所有群众都能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二要提高社区承载能力。通过改造办公大楼、闲置物业等现有楼宇或新规划建设等方式,积极打造社区邻里中心(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体),并在建成后引入第三方进行统一管理和商业化运营,促进社区服务集聚集群发展、项目化系统化供给。加快推动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科学规划公园功能区,通过阵地共享、错时使用等方式,促进空间利用效率最大化,为社区居民各类文体活动提供场地,充分发挥其作为公共服务进社区的载体作用。(三)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提高服务社会化水平。
进一步完善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的社区服务格局,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激励政策,利用市场化手段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源,提升社区服务社会化水平。一要加大社区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根据实际将公共服务政府购买、政府补贴等专项资金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明确购买服务项目立项、经费预算、信息发布、项目管理、绩效评估等长效配套措施,引导市场主体、社会组织承接相关项目,广泛参与社区服务。二要加快完善社区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健全市场主体遴选机制、考核机制、退出机制,严格制定服务规范和收费标准,鼓励优质企业开展连锁经营,让居民能够享受优质可靠的服务。三要加快培育社会组织。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通过政策扶持、整合高校资源等途径,重点扶持*—*家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本地社会组织孵化机构,为全市培育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依托各级各类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通过举办社区公益微创投大赛等方式,孵化、培育符合社区需求的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精准服务。四要积极动员其他社会力量。鼓励社区“两委”加快对接驻地单位、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筹措服务资金,整合场地设施等资源,为居民提供更加多元优质的服务。(四)培育发展群众组织,提高服务自主化水平。
多措并举培育发展群众组织,推动社区居民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一要加大孵化培育力度。以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和居民互助类群众组织孵化培育为重点,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依托各级党群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设施,探索建立群众组织培育孵化机构,通过“接受申请—筛选评估—孵化培育—跟踪服务”的模式,提供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对处在成长过程中的群众组织进行系统的培育和扶持,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充分挖掘社区退休干部、工人、教师等人力资源,探索建立社区专家库、能人库,筛选拥有一定人脉关系和资源、具有才艺、热心公益的居民骨干和意见领袖,引导支持其招募成员、成立各具特色的志愿组织、自治组织、自乐组织。二要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工作指导和统筹协调,不断提升志愿组织、自治组织、自乐组织等参与社区管理、提供专业化社区服务的能力。通过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志愿服务宣传力度、组织开展知识和技能培训等,推动志愿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常态化开展。通过开展居民恳谈会、见面会等活动,增强自治组织成员与社区居民的联系,不断提高居民对自治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鼓励引导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通过提供活动场地、聘请专业教师授课等措施,支持社区文化合作社等自乐组织因地制宜开展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等活动,壮大自乐组织队伍,增强社区文化阵地功能。加强社区社会组织人才培养,鼓励驻洛高校开展社区服务相关培训,引导社区从业者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着力培养一批热心社区事务、熟悉社会组织运作、具备专业服务能力的业务骨干。三要加强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指导社区社会组织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党建责任,提高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的覆盖面。根据社区社会组织规模大小,完善分类管理制度机制,指导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自觉接受监督,推进内部治理、资金使用和活动开展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