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文化惠民工作情况汇报(精选合集)

时间:2020-09-28 17:2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市文化惠民工作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市文化惠民工作情况汇报》。

第一篇:全市文化惠民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市认真贯彻落实《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着力加快以均等化、标准化、数字化、社会化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广泛举办文化惠民活动,充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一、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项目带动实施有力。积极协调推进×市民之家项目,市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剧场新馆设施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将成为我市功能最全的文化娱乐中心。市直场馆服务效能大大提升。市文化馆修缮了馆舍,购置设备,每年辅导开展活动×多次,创作编排节目×多个,连续三次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市博物馆对馆藏珍贵古籍进行了集中梳理,出版了《×市博物馆馆藏古籍目录》。市图书馆上线数字化阅读设备,购置图书,改善展陈条件,×年成功创评为国家一级馆。基层文化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召开了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会议,组成了多部门联合督查小组,多方争取文化资金,建设了×处标杆性、示范性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同时,积极推动了×个社区和×个省定贫困村的重点提升工作,配发了电脑、书橱、音响、电子琴、锣鼓、二胡、舞蹈服装等文化器材,全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特色文化阵地投入不断加大。建成运行县图书馆综合服务大厅,开辟出新书速递阅读书吧、综合阅览室等阅读功能区。完成图书馆门厅改造和少儿馆建设,优化了阅读区、视听区、亲子体验区等功能室布局,并结合图书馆改扩建建成了县党群服务中心。细化考评办法强化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实施图书馆夜间开放,举办文化馆暑期文艺培训班,增强免费开放效果。结合乡镇文化站专项治理,加大日常督查和定期考核力度,加强基层文化站点运行监管,1-10月份县三馆和11个乡镇文化站累计开放接待群众达×万人次,图书馆被省妇联授予“亲子阅读体验基地”,获评全市“百佳”文明窗口,文化馆入选全市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第二篇:端州区文化惠民工作汇报材料

端州区文化惠民工作汇报材料

端州区文化局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指导下,我区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打造品牌,不断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构建综合文化服务网络,形式多样的文化盛宴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图书公益服务、艺术展览、少儿文艺、少儿合唱、艺术培训、广场文化、电影巡播、粤曲“私伙局”等群众文化发展均走在全市各县(市、区)前列,我区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实施‘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区”称号。

一、成绩现状

1、努力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近年,我区共投入1800多万元到区、镇(街)、村(居)三级文化设施建设中,推进了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区文化馆经改造,建成总面积460平方米、展线210米的双层展览厅,以及230平方米的室内演出排练场馆;城北、城西、城东、睦岗建起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端州图书馆不断进行改造和修缮,大大增加了馆藏书库容量和阅览坐席;广东省流动图书馆端州分馆经搬迁装修和增加设备,成为全省最大的流动图书馆分馆;省市区三级政府共同投入近400万元建起21间农家书屋;相继启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端州支中心、端砚数据库等项目,城区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夯实,文化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提升。端州图书馆在第四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被广东省文化厅列为“免检馆”,顺利被评为国家县级一级图书馆,并连续四年被省文化厅评为“先进单位”;城西文化站多次受到中央、省、市各级领导部门的高度赞扬;城北办事处年获得“全国读书活动先进街道”,城东办事处获得“全国第六批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广东省老年人体育工作先进街道”,城北康乐北社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城西府前东社区被评为“全国学习型社区”。

2、打造群众文化品牌,繁荣群众文化生活

树起了一批群众文化品牌。“端州区文学艺术创作年”活动催生了本土群众文艺创作的原动力,有力地舞动了群众文学艺术创作的龙头;“五四”征文活动和“迎春书画摄影展”坚持举办了32年,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与区纪委共同举办的“颂荷说莲”文艺演出和“清风·莲韵”文艺晚会成为打造廉政文化的又一品牌;广佛肇粤语童谣大赛开启三地联创群众文化阵地的先河;端州敬舞团、海韵童声合唱团、天天舞蹈室、城北腰鼓队、城西夕阳红艺术队等群众文艺团体以及近15支曲艺队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少儿文艺事业领跑全市。区文化局组织端州图书馆、区文化馆、城区电影公司每年都超额完成三送任务。举办高雅、大众、贴近生活的各类展览,迎合各层次群众。

3、主要做法

在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之后,我区及时按照市委市府的要求,制订建设文化强区总体规划,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日程。成立区、镇(办事处)、村(居委会)三级建设管理机制,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先后制定《端州区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端州区五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设立《端州区文化站站长工作奖励制度》、《端州区业余文艺创作奖励基金》和《端州区农家书屋奖励制度》,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坚持把文化设施建设作为城乡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文化事业经费年年有增加,财政安排的文化事业经费不少于区财政总支出的1.01%。积极争取中央、省的基层文化专项资金,尽最大努力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提升全民素质。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部分文化基础设施空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惠民工作的开展。文化事业与教育事业一样,都属于社会公益事业,主要是靠政府的投入和扶植。我区尚有2个文化站站舍空缺。解决独立站舍难处在于选址、资金投入上,由于省、市政府关于文化站建设的文件较少,下拨扶持资金也少,纳入泛珠三角后,更是不能享受山区优惠政策,扶持资金骤减。当地政府不仅要解决资金问题,还要解决楼舍问题,而文化站属于公益行业,没有经济效益,使得当地政府望而却步,欲为而不为。

2、文化站缺乏专职、专业人员,组织群众文化工作缚手缚脚。除了城西文化站有3名专职人员外,其他各站人员以文化站编制入职的都是兼职文化工作或从未涉足文化站。文化站人员编制被占用的问题已存在很久,多数文化站站长身兼多职,同时对口民政、环卫、卫生、教育、体育等部门,文化只占他们工作的1/6。

3、文化人才结构和能力与端州文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从业人员年龄老化,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区文化公益性单位的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为45岁,人员新进速度跟不上退休速度。街道社区6位文化站长的平均年龄为40,只有1人是专职文化工作的。二是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以文化馆为例,原来的美术、摄影、舞蹈三个品牌,随着“带头人”的退休,由于新进人员无法达到专业和管理要求,优势逐渐弱化。十几年来,摄影和戏曲类人员一直空缺。另外,区文化馆、图书馆都没有高级职称人才,同时,与当今公共文化群众需求和审美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与建设端州文化特色区的高要求与任务不匹配。

三、措施

1、以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为重点,以“十分钟文化圈”建设为目标,建设一批基层文化设施,抓好公共文化基础建设。整合现有宝月台文化馆、图书馆、老干之家、宝月公园、宝月荷塘等公共资源,建成一个具有综合文化功能,代表端州文化形象、辐射面广、贴近群众的全新“端州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完善文化站和文化室建设,力争各文化站拥有独立站舍。实现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覆盖到每个社区,每个行政村有农家书屋,每个社区有综合文化活动室。

2、以繁荣群众文化为抓手,以中心城区人才优势为动力,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培育群众文化知名品牌。

打造社区文化品牌。鼓励扶持各社区文化中心建设,进一步将社区文化专干、社区文化辅导顾问和辅导员工作制度完善起来,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在不断将先进文化送到基层的同时,培养群众自己的文化队伍,带动其他社区规范化将活动开展起来。打造文艺团队品牌。大力扶持和引导群众文化团体不断做大和提升档次,争取政府支持,对大力支持送戏进社区的艺术团队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和培训帮助,让各业余团体能够有更大的提升。打造节庆文化活动品牌。将“端砚文化节”、“纪念伍丁先师宝诞节”等节庆活动推向深入,不断挖掘传统文化潜力,组织开展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将“迎春书画摄影展”、宋城墙灯谜竞猜等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基础的文化活动推向深入。打造文艺培训品牌。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市区一体化,多部门联动,充分利用好区文化馆、青少年宫、老干部大学、社区文化中心等阵地,加强对机关、事业单位和社区群众的文化培训,提升全民素质。充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艺培训工作,大力扶持各种民营培训机构发展。重点开展少儿舞蹈、少儿语言类的培训,积极组织参加各种比赛、交流活动,创出特色。

3、积极推进文化站人事制度改革,把人员编制划归区文化馆统一管理,区财政统一供养,不与镇、街行政机关相互混岗,全面推行文化站站长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着力实现文化站人员编制专职专用。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高明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坚持统筹兼顾,把资源资金向基层倾斜,全区基层文化惠民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文化惠民保障机制扎实有力。一是建立规范有效的公益文化事业筹资机制。区、镇(街)财政对文体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实现文体事业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1%以上。二是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区印发了《关于实施高明区公共文化设施覆盖工程的意见》(明府办〔2009〕147号),以及连续几年执行高明区“五项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区、镇(街)两级财政加大了对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和文体惠民工程的扶持力度,发挥了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三是把握机遇,大力实施《高明区革命老区文化惠民工程实施规划》,有力保障了高明区革命老区各项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四是建立完善全区各级公共文体阵地管理机制,制订完善服务规范,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五是继续实施基层文体建设考评机制,表彰先进,鞭策落后,确保文化惠民工作落实到位。

(二)文化惠民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推进新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等一批区级重点公共文体设施的规划工作。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均达国家一级馆标准,区影剧院达国家三星级影院标准,6家博物展馆设施也不断完善,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各镇(街)文化站向综合化转变,杨和镇新建文化广场、明城镇优化布局镇文化中心等。村(居)一级文化设施不断扩容,实现农家书屋和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在72个行政村、社区的全覆盖。部署开展93条人口500人以上自然村的综合文化室建设工程,2010年建成了10家示范点。全区51条行政村全部达到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相关标准实施要求。

(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成效明显。高明区革命老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成效,老区镇文化站达到省一级站以上标准,“农家书屋”全覆盖老区行政村,老区500人以上自然村综合文化室建设工程全面铺开,老区健身广场建设进展顺利,启动了青少年文化宫和谭平山纪念园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全区529条自然村全部通有线电视,相关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完成“园园通” 有线电视工程,受惠企业800家、员工约8万人。推动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和联合图书馆协同发展,实现市、区图书馆业务“一卡通”,区、镇(街)和村(社区)公共图书定期轮换。每年购买公益数字电影1000多场送到基层。年平均组织“魅力大舞台·文化周末”活动100多场,观众近20万人次。启动流动图书车、流动演出车,广泛开展“文艺三下乡”、“高明讲坛”、“高明艺术讲坛”等活动,文化惠民工作载体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科技化特点。

(四)文化惠民活动逐步形成品牌。积极与企业合作,与媒体合作,实施大型文体活动项目招商,增强了发展活力。读书节、新年音乐会、元宵烟花文艺晚会、“魅力大舞台”、区运会、龙舟大赛、“体育村居行”、百村篮球赛、“体育嘉年华”、2010畅赏高明绿色欢乐节等,深受市民群众的欢迎,成为高明区具有影响力的文体品牌项目。如2010畅赏高明绿色欢乐节,组织开展了区首届绿色博览会、区第四届万人濑粉节、镇(街)特色文化旅游推介、区首届登山节等10多项特色活动,让全区群众共享文化旅游盛宴,进一步打响了高明“宜游宜商宜居”的绿色生态旅游文化品牌。此外,通过创设表演平台的办法,大力扶持群众文艺团队的发展,与条件成熟的单位、企业、学校、村(社区)共建文艺培训基地,广泛开展慰问演出、艺术辅导、信息咨询、文化服务等活动,让基层文化真正扎根基层,更好地实现文化惠民和公共文体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二、存在问题

尽管近年来高明区文化惠民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但对比《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文化惠民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落后于形势要求。镇(街)综合文化站建设离佛山市提出的基本创建成为省特级文化站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村(社区)文化设施缺乏,个别文化阵地处于无人员看管、无维护资金、难以对外开放的境况。

二是文化惠民管理机制不健全。区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运作模式制度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全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指导力度不足。文化站干部兼职过多、人手不足、人员流动性比较大等现象比较普遍,造成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村、社区缺乏专(兼)职文化管理人员,文化辅导员制度有待完善。

三是文化惠民产品和服务不足。全区艺术精品创作和演出的数量比较少,文化产品质量比较低。部分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管理不到位,开放时间不足,服务效益偏低,特别是在如何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办法不多,探索精神不足。

四是文化惠民资金不足。各级财政对文化惠民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大,同时,文化惠民资金投入的渠道比较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对策建议

(一)树立“文化民生”观念,保障文化惠民。加强文化惠民工作,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树立“文化民生”观念,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惠民工作作为政府公共管理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各级政府的“一把手”工程,作为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作为巩固基层政权建设、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手段,努力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要按照省、市的工作部署,把文化建设的重点下移至农村、社区,通过多种方式向农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保障“文化民生”。

(二)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渠道,夯实文化惠民基础。公共文化设施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和阵地,也是高明区文化惠民工作的最薄弱环节之一。必须大力实施文体设施全覆盖工程,规划建设西江新城演艺中心、体育中心、“梁发报园”和古耶贝丘遗址公园等标志性文体设施,做好阮涌村古村落保护开发前期工作。启动体校综合楼建设工程,优化区体育馆功能布局。重点加强镇(街道)和村(社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镇(街道)建设和升级聚合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影剧院(放映厅)、展示馆、青少年和老年人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健身广场)、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等多元化设施,形成资源集聚效应。继续实施基层体育设施扶持计划,将杨和镇文体广场打造为镇级全民健身广场示范点。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93家500人以上自然村综合文化室,形成城市“十分钟文体圈”和农村“十里文体圈”。

(三)加强文化创新,促进文化惠民与时俱进。以发展智能文化为切入点,推进电信网、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依托“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多渠道配送文体资源。深化“园园通”有线电视、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千场数字电影公益放映等各项文体惠民工程。用三年时间建立区、镇(街道)两级联合图书馆网络。配合佛山建立阅报一体的智慧驿站,形成全方位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促进文化惠民与时俱进,满足社会发展和群众多元化需求。

(四)打造服务品牌,提升文化惠民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完善区、镇(街道)和村(社区)三级组织架构和网络,成立区体育总会,调动文体协会和社会团体积极性,壮大文体服务志愿者队伍,促进文体活动举办社会化。创新开展“魅力大舞台•文化周末”、新年音乐会、元宵烟花文艺晚会、全民歌唱大赛、群众歌会、粤曲小戏小品展演、读书节、龙舟大赛、羽毛球公开赛、体育嘉年华、村际(百村)篮球赛等常设活动,促进传统品牌与时尚品牌相结合。积极走政府主导、资源整合、企业支持、媒体担纲的运作新路子,深入组织开展绿色产品博览会、濑粉节、美食节、水果节、登山节、龙舟节、观音文化节、房博会、垂钓大会、摄影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实现“十节(会)”举办制度化,运作社会化,效益品牌化。

(五)加大投入,保证文化惠民可持续开展。首先是要突出政府投入为主,并改进投入的方式。政府投入逐步从对文化事业单位及从业人员的一般投入转变为文化项目投入,政府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主要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在保障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低于当地财政总支出1%的基础上,设立公益性群众性文化活动专项资金,用于文化部门开展公益性群众性文化活动,并对偏远山区实施“文化低保”政策。其次是要畅通民间投入管道,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积极鼓励发展民办文化,扶持热心公益文化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开办“文化户”、文化活动室等,面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经营和服务活动。

(六)深化体制改革和队伍建设,增强文化惠民活力。开展区属文体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推进区电影中心转制,支持事业单位实行二次改革,增强事业单位活力。把握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机遇,加大对镇(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加快下放权力,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增强基层的支撑力。落实政策扶持措施,建立全区文化人才库,通盘规划和开展人才提升计划。加强对基层文化专干的考核,逐步实行专业人员持证上岗,完善社区和行政村文体活动辅导员制度,研究组织开展“四特”(特色文化之乡、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和特色文化明星)评选活动,培育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全方位促进文化惠民工作。

(七)加强评估考核,保证文化惠民任务落实到位。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惠民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干部考核体系,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各项建设目标的实现。对各级领导班子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惠民工作的考核,要以文化建设规划的制订和落实情况、资金投入情况以及服务网络建设、管理和运行的绩效情况等,作为考核的重点,丰富考核的形式和内容,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文化惠民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让群众得到更多的文化实惠,这是文化惠民系列工程的要义所在。不过,如何在浙江这片文化热土上写好这个“惠”字,仍是各界人士值得思量的事。

本报记者就此邀请省人大代表、杭州余杭区南苑街道高地社区党委书记施雪龙,省人大代表、玉环县楚门镇三联村村委会主任狄绍增,省人大代表、温岭市石塘镇小沙头村村民郭文标,省政协委员、浙江绍剧团副团长姚百青,省政协委员、温州市艺术研究所所长施小琴,省政协委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馆员郭艺展开讨论。

为群众送去文化春风

记者:农村和城市相比,在文化需求和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造上,差距在哪里?对于广大群众来说,文化惠民该如何抓,才能行之有效地为群众带去文化春风?

施雪龙:农村和城市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缺乏文化设施和文化氛围,所以将文化惠民工作落到村一级变得尤为重要。我经常到全省各个地方去看当地的文化建设,虽然有的地方文化设施不错,但如果没有懂文化的人来组织,群众还是会有意见的,这是整个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体系的建设工作没有做好的原因。

有了文化设施后,怎么做才能管理好,这是文化能够真正惠民的关键。现在许多地方都提出了要找像社工一样的人来管理,但我认为,不拿报酬、又有激情的人是很少的,指望他们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文化管理工作,肯定不切实际。有些地方则准备以给编制的方法来解决文化管理员缺乏、留不住的问题,我认为这也不是一个好方法,因为管理员一旦有了编制,就不一定会有长久的积极性,而且财政负担也变重了。

姚百青:文化惠民是一项综合工程,给老百姓提供喜闻乐见的戏剧作品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浙江绍剧团的职责所在。我这几年一直在跑农村,发现戏剧在农村非常火,许多村民都希望能在一年中看上一场大戏。

一个现实情况是,我们到农村出演一台大戏,下午、晚上各演一场,每场3个小时,费用是5万元钱。尽管和其他演出形式相比,剧团开出的费用已经很低了,但能花得起这钱的村子还是不多,所以大戏进村目前还是存在瓶颈。

尽管现在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已基本普及,还有一些文化下乡的综艺晚会进村,但这些还是不够的,因为中国农村传统习惯就是看大戏。

郭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很重要,作为文化惠民的一块工作,应该将文化遗产看作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资源,要服务于民众和社会。

一是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区。对于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态区进行整体保护,其主要核心是维护传统文化生态区的完整性,并惠及民众。对本乡本土传统文化的认同,使生态保护区拥有良好的民风,从而建立和谐生态社会。

二是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具有服务于民众文化需求的功能。经过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发掘出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保护成果需要向民众展示,使民众拥有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文化保护的自觉性。

文化惠民,政府扶一把

记者:文化惠民中,除了送戏、电影、图书、报刊等下乡外,村民们最需要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最需要政府支持的政策又是什么?文化惠民,是否只是开展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那么简单?

狄绍增:文化下乡作为文化惠民工程的一部分,不仅要带去各种文化节目,更要在节目内容中增添法制宣传、道德等内容。现在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效果很好,但是如果能多送一些宣传法制的电影到农村去,效果肯定会更好。毕竟一些流行的电影,其实村民们都可以在别的渠道看到,而法律知识的传播却很缺乏,有些老百姓就是想学,也没地方。这方面政府要加强工作力度。

郭文标:渔民整天都在海上忙碌,普遍缺乏文化底蕴。比如我们村的渔民,一年中有8个月在海上,回来整理下网,又要出海了,所以很多文化活动渔民都没法参与,图书什么的也看不进去,只能在船里看看电影和杂志。时间一长,就和文化失去了联系。

但是渔民对文化的渴望是很强烈的。就像我是村里舞龙队的队长,只要我在村里,舞龙队的活动肯定搞得起来,而且每次大家想举办文化活动了,也会出份子钱一起来做,可以说积极性是很高的。

不过问题是,渔民的钱是很有限的,小型的文化活动可以做,大一点的就有点力不从心了。政府能否出台一些政策,拿出一些扶持资金给渔民们,这样每次文化活动的经费政府贴一点,渔民出一点,大家的压力就小很多。还有,能否在每艘船上安装卫星电视?这样渔民在船上就可以知道许多国家大事,看到电视节目,能够让更多的渔民了解到文化的魅力。

施小琴:文化惠民首先要正确理解文化生成的本质问题,要保护好文化生态系统,中华民族的文化不是从课堂里出来的,而是来自于人的本性、黑土地以及创造力。楼建得再高、地浇得再平,都无法成为文化的基石,社会文明的发展,应该为人性的完善、民生的幸福提供更美好的前景。回归人性、回归自然,是当下最大的文化。

就目前城乡百姓日渐高涨的文化需求来说,文化惠民还有很大空间。送文化只是一方面,要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丰富的文化生活,政府一方面要加强文化生产者的培养、文化场所的建设、文化产品的生产,要把大量的文化产品进行细化、分流,就像百货公司一样,让老百姓有享受不同文化的权利,有自主选择权。另一方面,要让百姓有自发的来自于当地文化传统的文化生活,让大家通过各自富有特色的文化传承与再创造,共同建造一个精神家园。

文化惠民进万家

实施文化惠民系列工程,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加强现代传播能力建设,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和受益面。

一、以完善文化设施为抓手,增强文化惠民的支撑力

1、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谭逢敬艺术院已顺利完成主楼封顶,截至10月底,累计完成投资1182万元,正转入装修阶段。争取省广电局支持农村电影放映车1台,争取省文化建设基金支持美术馆建设资金80万元、支持三埠文化站建设资金7万元。市图书馆维修改造工程、市文化馆小剧场改造工程已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平支中心建设已完成投入使用,镇级支中心已进入设备招投标阶段。抓好农家书屋的建设,目前已建成129家,今年,省建点49家、我市建点35家正在配送书籍和书架。按照行政村文化室“五个有”标准,2011年,指导基层基本建成文化室36间。积极开展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截至10月底,完成放映2534场,完成全年任务的93%。指导三埠街道、水口镇启动文化广场的建设,三埠文化广场正在施工。

2、抓好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创建

2011年开平市元旦春节系列文体活动共29项。开展送文化进社区(企业)、送戏下乡等活动,全年举办文化演出75场,文化展览20多场。举办“农信杯”开平市第八届金秋曲艺敬老活动周,举办“追寻沙飞足迹——纪念沙飞诞辰百年摄影作品及文献巡展”大型图片展览。举办赤坎乡土文化艺术节。

二、以扶持文艺创作依托,增强文化惠民的生命力

1、重视文艺创作的扶持和引导

举办《青年文学》开平碉楼文化笔会,国家级文学刊物《青年文学》(6月上半月刊)刊登了开平碉楼文化专辑,我市13名作者发表了作品。成功举办“书坛点将——首届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打造书法文化品牌。成功申办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展,必将对我市文化名市建设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3月初,2010江门市群众文艺作品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我市选送的作品中有1件获一等奖,3件获二等奖,2件获三等奖。目前确定的2011年重点创作项目进展顺利:张碧云创作的长篇小说《庄园依旧》与北京唐德国际传媒公司签订拍摄协议,已完成剧本创作阶段。谭发宁创作的歌曲《闯金山》已完成录制工作。舞蹈《泮村灯会》进入音乐编排阶段。

2、重视文艺培训,培养文艺人才

举办了粤曲演唱暨打击乐公益培训班、龚耀年歌曲培训班等艺术培训班。组织市艺术团、民间乐团、舞蹈团、天使乐坊等艺术团队定期辅导排练。举办了暑期免费艺术培训班,开设语言艺术、器乐表演、舞蹈、音乐等10个专业,全市共360多名少年儿童享受了免费的艺术教育。

三、以深化文化改革为重点,增强文化惠民的保障力

1、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工作

根据市编委的精神,完成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报市编委,争取将我市文化单位全部定为公益一类单位。按照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文件要求,经市编办批准,撤销开平市粤剧团牌子。

2、探索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积极做好文化产业发展和调研相关工作,深入了解我市文化产业目前状况、了解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以及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组织印刷发行业商会参加第二届中国(广东)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

四、以文化遗产保护为载体,增强文化惠民的承传力 市文物局扎实推进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利用工作。

1、加紧修编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规划

落实了编制规划的经费、召开了3次编制工作会议,目前已进入初稿征求意见阶段。下一步将召开镇、村座谈会,按照各部门意见修改后,再按程序逐级报上级部门审批。

2、认真做好文物普查工作 已完成了开平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报告并印刷出书。文物普查田野摄像工作室外拍摄部分已完成,到年底将完成文物普查摄像的编辑整理工作。文物普查名录正在编辑当中。

3、扎实做好碉楼保护工程

继续完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自力村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工作,目前,进入设备调试和设施检验环节。省政府下拨的第一笔1000万元开平碉楼与村落维修整治专项经费的使用进展基本顺利:11月1日,碉楼维修与防雷工程正式开工;自力村防盗监控工程(二期)已全部完成并已验收完毕。为了更好地保护好“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文物部门按照文物工程管理的有关程序和规定,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完成了核心区、缓冲区内和托管的40座碉楼(庐)。

4、做好碉楼认养大会相关工作

已召开了5次座谈会,认真做好相关组织协调工作。目前,正在筹备碉楼认养大会的相关资料。

5、做好第二轮世界遗产定期报告及监测报告工作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要求,完成了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定期报告的填写工作,完成率达到100%。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工作报告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文物局等领导专家的高度赞扬。

赣榆县在1999年和2004年,先后两次荣获全省群众文化先进县的称号。近年来,赣榆县的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先后打造了徐福文化、赣榆锣鼓、“草根文化”、“赣榆风情”文化广场、海洋文化等品牌;荣获全省“乡镇文化站建设先进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县”、“扫黄打非工作先进县”、“农家书屋建设先进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县”、“省级文明图书馆”等称号;赣榆县普法说唱团被评为省特色文化团队;柘汪镇文化站长苏宁被评为省优秀文化站长。

一、文化投入持续增长

近年来,县级财政每年用于文化事业的经费增幅略高于同级财政的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人均文化事业费略高于本省平均水平。县政府建立了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文化事业单位人员经费、业务经费和日常运行经费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每年列入预算并足额拨付。2009年至2010年,县财政收入分别增长33.12%和56.73%,县财政拨付县直文化事业费为3051万和4918万,分别增长120.9%和61.12%。2010年,赣榆县文化事业经费为4918万元,人均达到44.7元,高于全省水平。在县委、县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社会各界初步形成了重视文化,支持文化公益事业的良好风气,最近3 年来,采用冠名等形式,企业对于文化活动的赞助达到300余万元。有力推动了全县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设施网络逐步健全

赣榆县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直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近年来,赣榆县加大对基础文化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相继建成了县级“文化四馆一中心”,总投资达1.6亿元。其中县博物馆总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文物陈列布展1000万元;县图书馆总建筑面积5050平方米,县博物馆、县图书馆分别已于2010年10月26日和2011年4月29日开馆并全面对外开放;420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建立、命名10个“非遗”保护基地;33个社区文化中心一举通过省级验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个支中心、18个基层服务点实现了正常运行;人均藏书量达到0.9册。赣榆县在培树内部培训、在岗培训、资格培训机制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文化人才的层次和水平。广大文化工作者,在为群众奉献文化产品、组织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同时,关键体现在文化惠民和文化乐民的服务水平上。新建成的“文化四馆一中心”对群众免费开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文化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培训一大批镇村文艺业务骨干,培树特色文化之乡、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标兵等;大型演出、广场文艺活动让群众免费参与,精彩广电文艺节目及时呈现;重大节庆、“三送”活动、“赣榆风情”广场文化活动、“三乡”文艺汇演、农民读书节、社区文化节等等,极大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真正实现文化利民、文化惠民。

三、群文活动丰富多彩

为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实实在在的文化成果,赣榆县重视文化利民、文化惠民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文化工作开放性、群众性。继续开展“三送”活动。开展向山区小学及相关部门送书1000余册,送图书下乡20000册;送戏下乡220场、送电影下乡7500余场;积极配合宣传部门组织开展“赣榆风情”广场文化系列活动;组织开展文化进社区、企业、校园、部队等活动;采取城乡共建方式,大力推进文化进村入户,18个镇文化站、92支民间文艺团队年演出达1700余场;相继举办了首届农民读书节、社区文化艺术节、“全民读书节”系列活动;举办各类文化培训达4000人次以上;94名文化志愿者活跃于镇、村,积极开展文化服务;组织开展的“红领巾读书征文”活动获全省优秀组织奖;大型电视纪录片《走遍赣榆》受到全县观众喜爱;《政风行风热线》栏目获省优秀专栏节目,电视新闻综合频道和《赣榆广播电视新周刊》成功改版,大型演出在县级台率先实现现场直播;《徐福东渡传说》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海州湾锣鼓《渔家鼓声》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广场类金奖。重点打造“海州湾女子锣鼓”、文华演唱团、中心社区吕剧团、青口镇民间艺人说唱团、赣马镇男子十二乐坊等特色文化团队;继续打造“徐福文化”、“赣榆锣鼓”、“赣榆风情”文化广场、“草根文化”品牌。

四、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赣榆县有效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制度,近年来,相继举办从业人员培训班12期、印刷发行培训班6期、管理经营人员培训3期,参训率95%以上;配合县委宣传部、组织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8次;规范网吧、游戏厅管理,开展执法检查320次,查处违规经营户134家,收缴非法电子游戏机电路板30块,取缔非法经营音像摊点17家,收缴盗版音像制品33684张,收缴非法电子出版物、计算机软件1808张,查缴非法出版物14500余册;开展“春雷行动”,清理书摊34家,查处违规经营的音像店5家、书店13家,收缴盗版音像制品20000余张,盗版教辅30000余件;查处违规安装地面卫星接收设备300余座,联合工商部门查处销售窝点15家,查处违规户600余户;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功能,有效净化了全县的文化市场。经过多年的实践,赣榆县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工作有计划、有预案、有总结,各类管理档案资料规范,已形成县镇两级文化市场管理联动协调机制。文化市场安全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各类安全检查措施得力,责任明确,管理规范。3年来,全县公共文化单位和文化娱乐场所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五、遗产保护扎实有效

赣榆县置县于秦,是泛海东渡第一人徐福的故里,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根据《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江苏省文化厅关于开展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和《江苏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2008年,赣榆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落实了专门工作人员和专项经费,建立了保护计划和保护措施,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县政府2009年公布了第二批非遗保护项目名录37项,第一批非遗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1人。在“市二批”保护项目和“市一批”传承人申报工作中,赣榆县有8个项目、16人通过初评,位居全市各县、区之首。在“国三批”申报工作中,配合市文化局挖掘、整理、拍摄《徐福东渡传说》、《苏北大鼓》、《柳编》三个省级保护项目,组织参加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徐福东渡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赣榆县被评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县。

赣榆县通过各种渠道,多方筹集资金,不断加大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维修工作。我们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我们对全县的不可移动文物展开摸底调查,收集各类物理数据,建立文物档案;建立了规范性的“四有”档案,文物的“四有”工作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文物安全工作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线,我们始终把文物安全放在首位,常抓不懈;每年不定期对全县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安全检查,同时还和镇文化站建立安全责任制,对在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要求文化站加强日常监管,还聘请了义务保护员,加强对遗址的巡查。3年来,我县没有发生一起不可移动文物被破坏、损坏的责任事故。

六、产业发展初显成效

2010年以来,赣榆县坚持引导发展文化娱乐业、演出业、印刷业、文化观光休闲业、传媒业等,迅速壮大赣榆县文化产业规模。以金山镇为中心,建设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徐福传说》等民族特色为主要内容,集旅游、演艺、饮食、传统民俗活动展示和参与为一体的徐福文化创意园、在县东城区天籁片区开工建设徐福主题公园。以海头为中心,建设以海洋渔民文化遗产、地域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为主体,集旅游、演艺、饮食、传统民俗活动展示和参与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区。面对文化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们着力构筑四大产业集群,壮大文化产业实力。挖掘徐福文化底蕴,完善徐福祠、兴会寺设施及陈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提升了赣榆国际徐福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赣榆优越海洋风光,完善海州湾旅游度假区功能,擦亮江苏北戴河品牌;打造中国秦山岛国际海钓旅游基地;挖掘、整理赣榆古老造船和海洋工艺、祭海风俗等内容,建设赣榆海洋博物馆;利用赣榆丰富的海产品资源,建设赣榆海鲜产业链;依托抗日山这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龙头,建设全民国防园,串起刘少奇旧居、小沙东海战旧址等革命遗址,形成红色旅游长廊,打造了叫响全国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挖掘农耕文化特色,加快夹谷山风景区、塔山湖风景区建设步伐;赣榆县还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运作大型文艺演出、展演、竞技、培训等活动,提高经营效益;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探求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参股合作、赞助、冠名等形式参与文化事业发展,多元延伸产业链,为赣榆县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积蓄了后劲。2012年的春天,多雨的南昌寒意不减,但长达一个月的“相约春天”——2012年公益大展演活动,让8万多市民走进剧场,免费欣赏到11个院团的18个剧目35场大戏,沐浴着“文化春风”。2009年首创的“相约春天”公益大展演,是近年来江西省创立的多项有影响的文化惠民品牌中的一个。

为了改变全省农民单调的文化生活,2005年9月,江西省在全国首创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省委、省政府投入6000万元,免费请农民看戏、看电影、开展文体活动。这是江西省继“百团下基层、百戏送农民”、“名人名剧下基层”等文化活动之后,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一项文化民生工程。对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2006年1亿元,2007年起每年1.2亿元。目前,该活动累计送戏下乡46529场,放映电影98.85万场,开展文体活动25714次,受益群众达3.5亿人次,被称为“百姓工程”、“民心工程”。一直以来,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受到中央媒体的广泛关注。

如果说农村文化三项活动解决了农民看戏难的问题,那么2008年省委、省政府每年投入1000万元在全国率先实施的江西文艺创作繁荣工程,则着力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群众看好戏的问题。文艺创作繁荣工程加速了江西原创文化作品的生产,推动了江西文艺舞台的繁荣。3年来,全省每年新创戏剧剧本100多个,获得扶持投排的剧目50余个。从2009年开始,江西省以繁荣工程生产出的优秀文艺作品为依托,打造了一个文化公益展演平台——“相约春天”公益大展演,让普通百姓能在高雅艺术殿堂免费看到代表江西舞台艺术最高水准的剧目,有残疾证、低保证的困难群体优先领票。“江西一元钱的文化投入,产生了一些省市十元钱都难取得的效果。”文化部艺术司一位领导这样评价。目前,浙江等地正在学习江西省公益大展演的做法。

2007年11月开始,江西率先分两批向社会免费开放11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为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7个试点省份之一,2008年底江西在全省免费开放84家博物馆、纪念馆。如今,全省100多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免费开放,平均每年接待观众逾1900万人次。由于历史原因,193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中有63.7%的馆舍面积狭小、设施设备陈旧落后。2008年起,在全省实施的60项民生工程中,基层文化“两馆”获得维修专项资金,到2010年省政府累计投入1.1亿元。2011年底,在第三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命名工作中,江西省被文化部认定上等级的文化馆有104个,上等级馆的比率为90.43%,排名居全国第三。

2009年,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省文化战线在新年伊始实现开门红的基础上,以王金山、王三运、臧世凯、谢广祥等省领导重要批示为动力,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线,以“文化展示年”、“体制改革年”、“文化服务年”为抓手,实施文化保护、文化精品、文化展示、文化惠民、文化产业工程,成功完成了大事要事的组织,经受了急事难事的考验,各项工作创新发展,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丰收。

一、出精品,出效益,艺术创作生产实现突破

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认真规划,精心打磨,全力推进艺术创作生产,推出了一批体现时代特色、展示徽风皖韵的精品佳作。省话剧院的现实题材话剧《万世根本》,获中宣部第11届“五个一工程”奖。黄梅戏《雷雨》历经5年磨砺,成功入选2007~2008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安徽舞台艺术作品首次跻身这一奖项,实现重大突破。儿童剧《山里的泥鳅》参加第六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荣获二等奖,并在全国巡演。黄梅戏《徽商胡雪岩》参加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南方片)展演,获参演剧目奖。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舞蹈《花鼓敲天下》,在全国“桃李杯”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安徽舞蹈取得“桃李杯”迄今为止的最高奖项。国画《生死印》、油画《抗击非典》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国庆期间在中国美术馆献礼展出,之后用2年时间在全国巡展,安徽省美术创作实现历史性跨越。在全省第11届“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省文化厅与阜阳市委宣传部共同拍摄的电影《农民工》、与马鞍山市委宣传部共同拍摄的电视剧《诗仙李白》、省徽京剧院京剧《天地人心》、省话剧院儿童剧《山里的泥鳅》、省黄梅戏剧院黄梅戏《逆火》获优秀作品奖,省文化厅获组织工作奖。一年来,全省专业艺术院团相继创作、投排徽剧《一文钱》,黄梅戏《江淮儿男》、《孤山妈祖》、《水仙阿珍》、《独秀山下的女人》、《血泉》、《山梅》,坠子戏《故土情深》,嗨子戏《王家坝纪事》等一批大戏剧目。加工修改黄梅戏《美人蕉》、《徐锡麟》、《桐城六尺巷》等剧目。合肥市庐剧院创作的庐剧《村长娘子》,在社区、乡村演出近百场。全省院团演出剧目上百个,演出上万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圆满完成安徽省与中央企业调整结构合作发展会议、李长春同志接待、春节团拜等36场重要演出任务。

二、重创新,树品牌,重大文化活动出新出彩

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成功举办系列重大文化活动。元旦、春节期间,策划组织了“百团千场万人”文化下基层慰问演出活动,100余个省直、市、县专业文艺院团和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将优秀节目送到社区、乡镇、厂矿。国庆60周年期间,组织“向祖国和人民汇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由进京献礼演出、优秀剧目展演、重大文化活动和大型展览活动共4大系列50个项目组成。《天仙配》、《女驸马》、《万世根本》、《山里的泥鳅》4台大戏进京参加中宣部、文化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创全国性调演我省入选剧目数量之最。全省优秀剧目展演,集中展演20多个剧目、200多场次,20余万人次观看。全省文化馆举办公益性广场演出2845场次,观众569万人次;各类展览549场次,观众81万人次。系列活动面向群众,热在基层,规模大,影响好,为国庆60周年营造了欢乐、喜庆、祥和的文化氛围。

第四届中博会文艺晚会“江淮和畅”围绕“创新、合作、共赢、崛起”主题,突出安徽特色、中部特色、时代特色,以“树立起来的徽州风格,流动起来的中部气派,呈现出来的中国水准”,博得了社会各界高度赞誉,被认为是“2009年中国电视文艺、中国文艺舞台、中国区域性文化品牌的一个扛鼎之作”.省文化厅被省政府授予第四届中博会“活动组织奖”.第二届中国农民歌会11月7日在滁州激情唱响,歌会以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三农”发展前进脉络为主线,以“展示新农村、描绘新生活、讴歌新时代”为主题,激情歌唱八亿农民的喜悦与幸福,热情赞颂当代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尽情书写金色田野的富饶与美好,唱响勤劳致富之歌、幸福希望之歌、科学发展之歌、时代艺术之歌。主要有“小康大道”开幕式文艺演出、“唱农民、唱农村”群众最喜爱的歌曲评选活动、第八届安徽花鼓灯会大巡游和新作专场演出、“欢唱的布谷鸟”第二届中国农民歌会全省联动演出、“金色的田野”第二届安徽省农民画·画农民作品展,以及华东地区超级杂交稻原粮生产和示范基地授牌等多项活动,内容丰富,精彩纷呈,进一步打造了安徽特色、中国一流的文化品牌。

此外,省文化厅与安庆市共同承办第五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组织“绿水青山带笑颜”大型文艺演出以及新剧目展演、经贸招商、展览展销等10大类50余项活动,上下联动,规模空前,展示了黄梅戏传承发展的新成果。由省文化厅牵头负责的安徽彩车“江淮和畅”,历时近10个月,经过设计、制作、组装、调试以及合成演练,2009年10月1日上午,在天安门广场“我与祖国共奋进”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中精彩亮相,亿万观众通过电视收看;10月2~11日,在天安门广场完美展示,1500万人次现场观看;返回安徽后在合肥体育中心、安徽国际会展中心展示。安徽彩车以主题突出,特色鲜明,“识别性强、信息量大、科技含量高、展示位置佳”,尽情表达了安徽人民对新中国60华诞的深情祝福,充分展现了山水安徽、人文安徽、创新安徽、崛起安徽的独特魅力,极大地提升了安徽的美誉度、影响力,受到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指挥部和省政府通报表彰。

文化交流有声有色。春节期间,省歌舞剧院民族管弦乐团赴欧非四国7座历史文化名城巡演,皖风徽韵首次在世界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奏响,创造了安徽对外文化交流的多项第一。省长王三运挥毫题词“徽韵出墙,乐舞金色”,鼓励与赞扬安徽民乐走出国门;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臧世凯作重要批示。11月,“安徽文化周”演出团携黄梅戏、徽剧、京剧赴台湾,4天演出4场,反响强烈,促进了皖台文化交流,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之旅、合作之行。全年共组织杂技、黄梅戏、花鼓灯、徽剧等特色艺术22批次、320人次,到近30 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或举办展览。

三、抓重点,保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全力推进省民生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制定下发了《安徽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施办法》和《考核办法》。在中央投资的基础上,按每站30万元的标准补足配齐建设资金,下拨全省。坚持月度通报,及时掌握进度,先后组织5次综合检查,覆盖所有市、县。各市在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过程中,坚持标准重规范,强化督查抓质量,严格要求见成效,工作有力,进展有序,协调有方,推动有为。纳入2009年省民生工程的33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竣工,实际完成投资 1.47 亿元,超过计划投资 13.21%.【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组织村级基层服务点设备集中采购招标,利用中央和省级配套经费7063万元,为全省17658个村级基层服务点配置投影设备。制定下发了《安徽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基层服务点配置标准》,指导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召开县级支中心建设现场会,举办培训班,安排1632万元,建成32个县级支中心。省中心共征集视频资源安徽地方戏剧420部,全年增加数字资源4TB,完成8集大型电视专题片《安徽民间传统工艺》以及《安徽杂技》多媒体资源库的建设。文化部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督导情况通报中,对我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加快基层网络建设、丰富数字资源、创新传输方式以及合作共建取得新进展等予以充分肯定。

【推动两馆建设】

以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评估达标纳入2009年省政府对各市文化建设考核指标为契机,推动两馆业务建设和事业发展。安排3700万元,对73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实施维修改造达标,对新建或已达标的两馆给予内部设施配套资金补助,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服务质量。组织开展全省第四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各级图书馆对照标准补缺补差,77个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参加,600分以上61个。数据表明,安徽省公共图书馆在办馆条件、技术装备、服务水平等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步。省图书馆创新管理模式,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接受文化部专家组细致评估,有望进入国家一级馆行列。

【继续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

在2008年全省49家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基础上,2009年新增22家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拨付2009年两批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4717万元,有力提升了71个博物馆的文化教化和辐射能力。继省博物馆成为国家一级馆之后,安庆市博物馆、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寿县博物馆、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淮南市博物馆、亳州市博物馆等17家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经省政府同意并报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于11月1日在安庆市揭牌。

四、重传承,促利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着

【加强文物保护】

扎实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组织调研督查,全省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已完成98%,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3266处,其中新发现14229处,复查9037处,调查登记消失文物1771处。12个市、93个县级行政区、98%的乡镇完成实地调查任务,其中怀宁县、固镇县、舒城县,黄山市屯溪区,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和马鞍山市花山区、雨山区、金家庄区8个县区顺利通过验收。考古发掘成果丰硕,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考古发掘被评为2008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六安双墩和蚌埠双墩考古发掘队双双受到省政府通报表彰。组织馆藏文物调查,加快文物数据库建设。圆满完成了新四军军部修械所旧址、休宁三槐堂、芜湖中江塔维修工程等省政府15处任期目标任务。按照“多报、报好,争取多批”的原则,经层层筛选、专家论证,完成169家文保单位申报第七批国保工作。在淮北市成功举办“中国大运河保护与申遗高峰论坛”.固镇县成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屯溪老街跻身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加强文物安全和法制工作,制定并实施《安徽省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试行)。淮南市文物执法,宿州、定远等地打击文物犯罪取得重要成果。“新中国成立60周年安徽重要考古成果展”于文化遗产日期间推出,共展出全省60多家文物单位收藏的国家珍贵文物800多件。《安徽文物总店玉器图录》等一批论着出版。“鉴宝江淮行”走进黄山、马鞍山、合肥、宣城等市,共鉴定文物艺术品 2000 余件。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普查工作基本完成,进入全面总结阶段。全省共普查民间文学等16大类计10016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形成文字记录1981.46万字,收集照片29976张,录音1646.5小时,摄像3249.65小时,实物1521件,汇编文字资料838册,录制音像资料 1436 盒,电子资料 977.49G.各市相继汇编非遗普查资料共2000余万字。宣纸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组织开展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评审确定92个项目,经省政府同意报文化部审批。组织第八届安徽花鼓灯会大巡游,集中展示了安徽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6000 人参加巡游,60000 人争相观看。周美洪、蚌埠市文化局等一批非遗、古籍保护暨文博事业先进单位和个人分别受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及国家文物局表彰。青阳县图书馆、皖西学院图书馆等9家博物馆、图书馆成为“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单位,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成为“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论文集》、《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以及60万字的《中国黄梅戏》等完成编纂出版。全年投入非遗保护经费 1395 万元。

【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通过面向社会招标、组织专家论证,完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编制,报文化部论证审批。推动黄山市、宣城市扶持一批非遗传习基地,加强非遗传承人保护,鼓励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公布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徽州区潜口民宅博物馆等10家单位为实验区首批省级非遗传习基地。与黄山市共同承办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讨会,进一步明确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与黄山市文化局、绩溪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共同完成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创新与实践”项目,荣获第3届文化部创新奖唯一特等奖。同时,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高职艺术人才就业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创新奖,实现我省这一奖项零的突破。

五、抓改革,促发展,文化实力不断壮大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贯彻文化部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加大力度,加快进度,认真研究,积极推进。制定印发《安徽省文化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全省文化系统体制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及任务书。调研、论证、修订、上报《安徽演艺集团组建方案》,成立安徽演艺集团筹备办公室,积极推进集团组成单位的清产核资、集团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安徽文化艺术中心和安徽乐团成立报批衔接等工作。加快推进全省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会同省委宣传部印发了《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组织4个督查组分赴各地督查贯彻落实情况,确定安徽省杂技团为国有文艺院团首批转企改制试点单位。积极推进厅属17个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包括省图书馆、文化馆、博馆在内的全省100多家公益性文化单位推行制度改革。从转变职能入手,完成了厅机关机构改革,增设了政策法规处(与办公室合署办公)、非遗处、产业处,机构进一步健全。与有关部门联合转发中宣部、文化部等《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的意见》,推动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市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职能整合工作基本结束,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加快组建。

【加强文化市场监管】

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化市场保障行动为主线,针对重要节庆、重要时段,分阶段开展以网吧、电子游戏机市场为重点,包括演出市场和娱乐场所等门类在内的整治和集中执法行动。围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部署实施了全省网吧市场专项治理、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和清查低俗音像制品专项检查行动。全省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执法机构共出动29万余人次,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单位30多万家次,立案调查 3100 余件,办结案件 3000 余件,警告 3700 余家次,罚款900余万元,停业整顿1000余家次,取消经营资格和吊销许可证200余家,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全力推进全省网络文化市场监管平台建设,完成6个市新安装和10个市的恢复安装工作,网吧监管在线率提高到85%以上。制定印发《安徽省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考评细则》,组织并完善全省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考评和案卷评查。举办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六省区)培训班,兄弟省区和安徽省文化市场行政执法180余人参加培训。举办全省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技能大赛,17个代表队70多名选手同台竞技、各展英姿,合肥、安庆、芜湖三市分获团体前三名。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适应扩大内需、项目建设带动形势,积极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和文化系统“861”行动计划。充分利用中博会、徽商大会、银企对接会等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产业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活动。在第四届中博会上,推介重点招商项目15个,总额近10亿元,涉及演艺、影视、工艺美术、艺术教育和文化基础设施等门类,12个项目参加中博会项目对接会。与芜湖市共同承办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期间举办了高峰论坛、展览展示、展映展播等系列活动,签约合作项目93个,总交易额达92亿元。主办第五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演出项目洽谈会,来自北京、湖北、江苏及我省的数十家艺术团体演出商和演艺经纪机构代表100多人参加。列入省“861”行动计划文化产业项目的省博物馆新馆、省歌舞剧院剧场“徽煌大舞台”、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二期工程2.1万平方米学生公寓封顶,省杂技团剧场“百戏城”完成立项工作。安徽大剧院加强管理,规范服务,在保质保量完成全省重大活动接待任务同时,不等不靠,面向市场,积极开展经营创收活动,2009年主体经营收入创历史最好业绩。

【加强对民营文化的扶持和引导】

启动全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3311”计划(力争用3年时间,壮大临泉杂技、埇桥马戏、安庆黄梅戏三大特色区域民营演艺产业,扶持表彰100个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培训1000名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骨干),开展民营团体负责人培训、全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百佳剧团”创评活动,促进安徽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健康加速发展。与阜阳市联合主办临泉首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有踩街巡游、杂技比赛等12项活动,全国民间杂技演员和客商2000多人参加。在全国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典型经验交流会上,省文化厅的典型发言得到文化部的充分肯定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

六、抓效能,争先进,文化影响力显着提升

【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围绕学习提高、深入调研,分析检查、查找问题,整改落实、解决问题3个阶段11个环节,突出重点,注重特色,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着眼长效,认真推进。整改落实方案中列出的20个项目全部完成整改落实目标任务,省文化厅的做法和成效得到省委指导检查组充分肯定。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完善制度,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制定办法,推行“一岗双责”,将业务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加强对重大建筑工程项目、招录人员、职称评定和领导干部重要事项的监督,加强对落实厉行节约八项要求执行情况、“小金库”专项治理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在全国文化系统贯彻落实惩防体系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省文化厅做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典型发言。

【加强政风效能建设】

厅机关开展每月一个主题的政风效能建设主题月活动,营造浓厚氛围,强化效能意识,推进重点工作。推行政务公开,加强政务窗口建设,厅领导和各处室局负责人定期到省政务中心窗口协调工作,选调机关公务员到窗口锻炼。就推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民生工程和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市场管理等工作,赴阜阳、蚌埠、六安、芜湖、安庆、黄山、宣城等地学习调研。高质量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省政协委员提案47件,做到件件满意。2008年,我厅获省政府机关政风评议满意等次、省直机关效能建设先进单位,进入第一方阵,创历史最好成绩。芜湖、铜陵、蚌埠、池州、六安、黄山、巢湖等市文化局在市政府目标考核中成绩优异,位次靠前。

【加强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

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轮岗交流、调整提拔23名厅机关干部,调整充实了省博物馆、省考古所、安徽大剧院领导班子。对厅直单位和演员艺人严格要求、全力服务,队伍破难题、打硬仗、抓落实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干群讲大局、守纪律、共和谐的局面蔚成风气。继续实施人才大培训计划,举办全省戏剧高级编导、非遗普查培训等26个班次,培训2950人次。省黄梅戏剧院优秀演员周源源以在黄梅戏《逆火》中的出色表演,获得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安徽省第11朵戏剧“梅花”.省艺术研究院时白林获“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提名奖。繁昌、铜陵、五河3个县,宁国市文化广播电视局、马鞍山市文化局、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颍上县文化局、滁州市文化局、安徽省图书馆6个单位,苏伟、刘传师、张志翔、金明、高扬、沈汉青、靳晓苏、曾玉琴、蒋建国9名同志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受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表彰。

【文化科研工作成果丰硕】

除两个项目入选第3届文化部创新奖外,据不完全统计,3年来,厅系统出版《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等专着23部,《文物研究》、《新戏剧》、《农家乐》等期刊丛书3种,《黄梅戏唱法与唱腔》等教辅资料7种,《安徽省书画院建院30周年作品集》等选集11种,《安徽民歌经典》光盘第一辑。编印《调研报告选编》以及中国农民歌会画册等重要资料24种,对宣传、总结、提升我省文化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前不久颁发的2005~2006全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优秀成果中,全省文化系统获艺术类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9项,获社科类着作、论文二等奖各1项,涵盖多种艺术门类,获奖率逐届提高。

此外,信息、调研和宣传工作等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受到文化部、省委宣传部表彰。第四届中博会、第五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第二届中国农民歌会等文艺晚会录像均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在新华社印发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新闻图片中,安徽彩车图片得以入选,扩大了安徽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七、文化部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科学发展环境越来越好

2009年,文化部领导多次来皖调研,给安徽文化工作以高度关注,充分肯定,及时指导。4月25~26日,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欧阳坚一行出席第四届中博会相关活动,并调研芜湖市文化创意产业等发展情况。5月20~21日,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赴安庆市调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10月15~18日,文化部部长蔡武陪同李长春同志来皖考察、调研,在省委、省政府汇报会上指出:“安徽首创中国农民歌会,2009年准备办第二届,这在文化建设上是非常有意义的,是非常重要的创新,体现了人民群众是文化工作主体的思想”.10月21~24日,欧阳坚再次来皖,出席在芜湖市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并到黄山市、马鞍山市考察调研,就文化体制改革、文化遗产保护和动漫产业发展等发表了重要意见。10月29~31日,周和平副部长出席在安庆市举办的第五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考察调研黄梅戏艺术中心暨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10月27~31日,中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长李洪峰到黄山市、池州市考察文博单位,指出,安徽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工作任重道远。11月6~8日,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出席第二届中国农民歌会并接受媒体采访,指出,这两年安徽文化发展势头很好,舞台艺术有目共睹,文化产业走在前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11月2~9日,文化部原党组书记于幼军到黄山、宣城、池州、合肥、安庆、芜湖、马鞍山市调研。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也多次来安徽检查指导。

2009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首次将文化建设列入对各市人民政府考核指标,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等文化项目纳入省民生工程;王金山、王三运、臧世凯、谢广祥等多次听取文化工作汇报,多次就文化工作作出批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赋予文化战线更重要的历史责任,给全省文化战线以极大的鼓励和鞭策。

每当夜幕降临,藁城市人民广场就成了欢乐的海洋,这一边,伴随着优美的乐曲太极拳表演得出神入化,那一边,二三百人组成的广场健身舞队跳得正酣……活动有场地,表演有队伍,一项项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让该市群众尽享文化大餐。

“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当排头,还要在文化建设上创一流。”为推进文化繁荣发展,该市先后组建老年文体协会、铁钺书社、滹沱书院、彩虹俱乐部等多个民间文体社团组织,全市城乡共有战鼓队近120支,健身队178支,京剧票友社3个,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文化组织工作网络。

在大力加强市级公共文化建设的同时,该市不断加强镇村文化体系建设,目前,已建成乡镇文化站15个、农村文化广场150个,建成新农村书屋149个,村村设有文化活动室,70%的村建有文化大院,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今年,该市在文化建设上提档加速,将大力实施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建设一批文化设施、推出一批文化产品、培育一批文化队伍、打造一个文化品牌的“五个一”工程,着力建设有文化内涵、有文化魅力、有文化品牌、有文化享受的文化名城。围绕加快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该市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群众欢迎的系列文化活动,“百场经典电影”、“百场精彩大戏”、“百场农村文化活动展演”下基层、下农村、进企业、进学校的“三百”工程,把丰盛的文化大餐送到家门口。并且进一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弘扬传承耿村故事、屯头宫灯、藁城战鼓等民俗文化,提高全市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

根据新近出台的《郑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到2012年年底,我市将基本建成设施网络覆盖城乡、服务供给高效便捷、组织支撑坚强牢固、保障措施持续有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独具特色、辐射力强的公共文化服务郑州模式,在全省发挥示范作用。

市文广新局局长李宪敏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郑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惠要让老百姓看得见。

抓好一批重点工程

抓好郑州图书馆新馆续建工程建设,2012年建成向市民开放;规划启动郑州广播电视中心二期工程;全力推进郑州博物馆新馆建设;积极推进郑州世界客属文化博物馆、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新馆建设;对市区7家影院和县级有条件的影院进行数字化建设。

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

乡镇(街道)100%建成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到2012年年底,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都建有室内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的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完成 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任务的基础上,实施20户以下自然村户户通广播电视,提高广播电视自然村的入户率;到2012年实现每个行政村和社区每月放映1场电影;2012年“农家书屋”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每个书屋拥有1500册以上适合农民群众阅读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2012年年底达到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

提高场馆建设标准

到2012年,巩义市、荥阳市图书馆、文化馆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建成并向市民开放;登封市图书馆、文化馆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建设并主体完工;新密市、新郑市设计规划新的图书馆、文化馆。

全市范围内,实现市有国家一级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县(市)区有国家三级以上的图书馆、文化馆,80%要达到国家二级以上。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0.6册以上;市、县(市)区两级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0.7次以上。

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实现每个行政村每年看3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5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重点办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中原传统文化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广场文化活动”、“绿色周末”、“周末戏曲大舞台”、“绿城读书节”、“送文化下乡活动”、“文化进社区活动”、“舞台艺术送农民”等重大文化惠民项目为平台,广泛开展群众喜爱的、提升审美情趣的公共文化活动。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全市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群众开放;在远离市区图书馆的街道、社区试点安装 “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市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阅读服务。市、县(市)区两级图书馆未来两年建立20个以上分馆和馆外服务点,内设盲人阅读区,配备盲文读物和设备。

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

加强对农村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对农村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以及戏曲、杂技、花灯、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

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对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实施全面保护和开发利用,市、县(市)区财政做好资金保障,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资金需求。

4月初,一场具有浓郁异国风情的演出成为港城焦点,“蓝色旋律”奥地利韦尔斯乐团大型古典音乐会在市会展中心举行,来自该乐团的60位艺术家为港城市民奉献了一场盛大的文化视听盛宴,韦尔斯乐团的音乐家们精彩的演奏使在场观众如痴如醉。

韦尔斯乐团在日照市的演出,拉开了今年日照公益文化项目的序幕。今年,日照市扎实开展“文化建设年”活动,以“文化惠民、文明育心”为主题,以建设滨海文化名城为总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打造“15―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细数日照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历程,近年来亮点频现:

2008年4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高规格、大规模的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作了部署;2009年,市委、市政府重点推进“加强基层文化服务和建设”、“市图书馆建设”项目;2010年,全市创新性地组织实施了“千百重点文化工程”,共完善提升规范化村居文化大院1154个,培训文艺骨干3218人,推出广场文艺演出541场,演出地方小戏1393场,新组建庄户剧团138个,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分利用,全市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1年,全市各级公共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实现全部免费对外开放,乡镇综合文化站、村居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惠民工程的利用率有了较大提高;翻开“2012年公益文化项目计划表”,6大类35个文化项目件件关乎公益惠民,舞台艺术表演、广场演出、文艺展览、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及文化共享、文化遗产保护等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项目涵盖城乡全域范围,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依托,市各级文化部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的社会效益,真正让文化走进了平民百姓。

目前,日照市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全市重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如市广播电视中心、市会展中心、档案馆、美术馆、日照市数字影院、日照日报新闻中心、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等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基层,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居文化大院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五项工程不断推进。目前,市县均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设施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建成率实现100%,农家书屋覆盖率面达90%;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进村率和使用率均达到100%,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实际居民入户率达到93%,走在全省前列。

一座座文化场馆在欢呼声中落成,一场场精彩演出在喝彩声中落幕……

文化广场上弦乐阵阵、歌舞翩跹,健身的人们娴熟地使用健身器材,博物馆里人流如织,农家书屋里书籍报刊琳琅满目……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各级文化部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百姓幸福指数节节高。

文化设施遍布城乡

走进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综合文化站,上下四层的大楼里,阅览室、电脑室、培训室、排练厅、健身室、电影室样样俱全,每一个功能室都张贴了近期、远期工作打算。“有了文化站,可以看书、下棋、上网,还可以学跳舞、练字,现在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意思。”罗坊镇蒋家村村民蒋力斌说道。

老百姓钱袋子鼓了,吃穿不愁了,对文化科技的需求更高了。乡镇综合文化站,便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传播科技文化知识的平台。2008年开始,我省把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到2010年,全省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295个,面积均在300平方米以上,实现了乡乡都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

乡镇综合文化站只是我省建设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环。近年来,江西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覆盖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了一大批新的公共文化设施,实施了一大批文化民生工程。

——江西艺术中心一举填补了江西没有专业大剧场、音乐厅、美术馆等大型文化集群的空白。

——全省11个设区市52个县(市、区)完成图书馆、文化馆维修改造65个,新增的31个两馆维修改造项目正在进行之中。

——依托中央财政1667万元的投入,为全省各地46个社区文化中心、223个社区文化室添置了设备。

——2008年至2010年,省级财政共下达文物维修经费8600万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配套资金约3000万元,文物保护和利用有了更加良好的基础。

5年来,我省还完成9979个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全省城市影院达到22家,3D放映厅26个。

文化成果全民共享

永新县里田镇南城村44岁的农民龙桃仔,看到今年种的14亩红米稻增收了2万多元,心里别提多高兴了,逢人便说:“有文化共享工程的帮助,致富途径更多了。”

2008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永新县支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开展春耕帮扶时,了解到龙桃仔缺少种植红米稻的经验和技术,立刻派人给他送去一张光盘和农技书籍。对照光盘上的要求,龙桃仔当年就实现了红米稻丰收。在龙桃仔的示范带动下,南城村及邻村农民纷纷种植红米稻。为更好地引导红米稻种植,永新县图书馆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设在龙桃仔家。如今,南城村村民在共享工程的电脑上轻点鼠标,便可以享受到相当于1500万册书籍的文化、信息资源。据悉,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建1136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

欢乐文化,快乐生活,越来越多的群众正享受着文化发展的成果。

2008年,我省首次实施“江西省文艺创作繁荣工程”,省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用于扶持舞台艺术创作。3年来,全省创作新剧(节)目、音乐作品、美术作品4000余件。为活跃城市文化,保障城市困难群体均等享有文化权益,从2009年开始,省文化厅以繁荣工程推出的剧目为主体,以展演、巡演的形式,连续举办优秀剧目公益大展演,推出近40余场精品大戏,不仅在剧场演出,还下到高校、企业、社区等基层单位演出,6万余名观众近距离欣赏到了大戏。

此外,省委、省政府在全国首创设立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基金,通过政府埋单的形式,切实解决农民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到2010年,实现了三项活动与和谐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农村队伍建设相结合的“四个结合”。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各级各类艺术团体送戏下乡1.4万场,受益群众1320.7万人次。

文化创新打造品牌

8月的江西,骄阳似火,但烈日并没有阻挡人们追寻红色记忆的脚步。据悉,8月1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日接待游客1.68万人次,创下了今年日接待游客量的新高。

2007年11月起,江西率先分两批向社会免费开放11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2月,江西被列入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7个试点省份之一。数据显示,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年均推出精品展览300多个,年均接待观众1600万人次。省文化厅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江西的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力度大,效果显著,走在全国前列,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

2010年,我省创造性地选聘残疾人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实行农家书屋、残疾人就业两个民生工程一起抓,得到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好评。今年,我省进一步实施农家书屋工程,4月底前就完成20105000个农家书屋的建设任务。此外,省财政还安排了专门的培训资金,计划培训残疾人7000名,其中农家书屋管理员5500名,各县(市、区)已在4月底以前完成新建农家书屋管理员的岗前培训工作。

多年举办的中国红歌会,吸引了不计其数的红歌爱好者直接参与,数十亿人次观众收看。

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我省还形成了以永丰农民画、彭泽“彭蠡情金秋农民艺术节”等为主的农村特色文化品牌。兴国山歌艺术节、上高农民摄影展等4项活动,获得文化部第十五届“群星奖”。

5年风雨兼程,5年成就辉煌,展望未来,豪情满怀。江西文化人正高扬起时代的风帆,继续书写红土地上文化事业的新篇章。

总投资达3000多万元的新干县“三馆两台”大楼建设现已进入装修阶段,由广电中心、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部分组成,将成为当前全市建设标准最好的县级文化艺术活动中心。这是新干县高标准、高品位建设文化设施的一个大手笔。近年来,新干县将文化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群众“乐陶陶”于文化惠民政策。

该县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建成了覆盖县、乡、村、社区的四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在城镇,青铜文化公园、体育馆、生态公园、影剧院、大洋洲商代青铜博物馆以及遍布各地的文化广场等一批重点文化工程,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农家书屋和村文化室建设等五项文化工程的扎实推进,让农村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该县先后新建、改造了13个乡镇文化站,引导了中洲等一批村庄利用村祠堂改建村文化室,建成了120个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则让119个村步入了信息化轨道,拟投资近百万的农村广播恢复工程,将实现广播“村村响”。由县财政投入支持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项目,实施了牛头城遗址等抢救性文物保护和新干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文化发展和繁荣丰富了内涵。同时,该县创新公共文化事业资金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力量投入文化建设,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渠道投入机制。由社会力量出资兴办的广告传媒、艺术学校、网站等文化实体达50多家,年总产值近千万元。

新干坚持文化共建共享,组织引导群众广泛开展文化活动。在潭丘乡潭丘村的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和农民剧团一应俱全。这里,农民演员每月都要表演一场以上的节目,每年春节还举办“潭丘村晚”,所有节目都是当地农民自排自演。现在全县各类群众性文艺团体数量迅速增加,共有农民剧团50多个。各地农民群众还自发组织开展各种品位高、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三湖镇红橘节、大洋洲镇葡萄节、溧江乡西瓜节、金川镇端午包粽子大赛、麦斜镇晓坑村农民艺术节等,一大批洋溢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活动犹如烂漫山花,迅速布满了全县乡乡镇镇、村村寨寨。

该县还以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为载体,提升群众对先进文化的享有度与满意度。近5年来,新干采茶剧团送戏下乡1180场、创作剧目46台;县电影公司送电影下乡12474场;县文化馆组织群众文艺活动340场;图书馆、博物馆免费开放,年均观阅人数10万人次,基本实现了影视服务到村、文体娱乐服务到村和图书服务到村,极大满足了农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渴盼与需求,并有效引导了农村陋习向文明转变。全县农村呈现出“三少三多”的喜人变化,即打架斗殴的少了、邻里和睦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移风易俗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科技创业的多了,社会风貌焕然一新。潭丘乡中洲村文化给力由“麻烦村”变“文明村”,如今已是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中洲村文化活动室还荣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

社区文化活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该县充分利用遍布民居中的各个社区广场,采取“专业带业余,演员与群众互动”的方式,精心策划、安排各种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文化沙龙”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几年来,先后举办了魅力新干文化艺术节、“赣鄱情、新干风”大型广场文艺晚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润物细无声,文化正在润泽着新干33万人民的幸福生活。

第三篇:“文化惠民”看广东

“十一五”以来,随着多个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迅速推进,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广播电视“村村通”是中央确定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一号工程。“十一五”以来,中央财政已投入专项资金32亿元,利用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方式,支持中部地区贫困县和西部地区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村村通”建设。截至2010年8月底,共有1151余万套直播卫星专用接收设备安装到农户家中。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十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公共文化项目。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农村电影发展新思路,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农村数字电影供片体系、放映网络和监管平台。

数字化放映和院线制改革稳步推进,公共服务和市场运作相协调的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新体系逐步建立。截至2010年8月底,全国共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29条,全国成立各类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4万余支,掌握数字放映技术的放映员达到5万余名,建立数字电影地面卫星站134个,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影放映网络。

“十一五”以来,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迅速推进。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县级公共图书馆2491个,覆盖率达到87.16%。县级文化馆2862个,覆盖率达到100%。乡镇(街道)文化站38736个,覆盖率达到94.8%,基本实现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村文化室209600个,覆盖率达到34.2%。【详细】

第四篇:文化惠民、文化体制改革、文物保护

江苏: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江苏省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文化服务理念,打造文化惠民工程,使全省人民都享有更便捷、更丰富、更优质的文化服务,让文化走近普通百姓。在文化服务基层中,政府部门尤其注重创新观念和机制,尝试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文化输血与文化造血相结合,使文化服务基层焕发出崭新的活力和持久的生命力。2006年,江苏省文化惠民谱就一曲令人温暖而感动的交响乐。文艺大篷车———开到农民家门口

1月18日,寒风凛冽,气温降到零下2摄氏度,南京六合钱仓村小学大操场上,为了看江苏省演艺集团文艺大篷车的下乡演出,村民们提前两小时就来占位子了。等到演出开始时,小操场上已挤满了人。记者问他们:“这么早过来,冷不冷?”村民们乐呵呵地笑着:“今天,为了看演出,村里只要能走动的人都来了。这么多人挤在一起,暖和着呢!”

近两年,江苏省从省级宣传文化专项资金中划拨数百万元,为省里部分文艺团体配备了20辆文艺大篷车,去年,全省文艺大篷车下基层演出达1331场。

沛县梆子剧团141场,新沂柳琴剧团136场,邳州柳琴剧团122场,沭阳县淮海剧团124场,睢宁县柳琴剧团110场,丰县小凤凰剧团108场,连云港市淮海剧团101场„„记者看到的一份清单上记录着全省文艺院团去年文艺大篷车的演出次数。

在宿迁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莉给记者讲述了“一辆大篷车救活一个剧团”的故事。沭阳县淮海剧团2005年已濒临倒闭,团里演职人员连工资都发不出。当年11月,省里赠送了一辆文艺大篷车,2006年,剧团下农村基层演出150场,还创排了不少新剧目,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火爆的演出吸引来了赞助商,“万得福”超市和一家摩托车经销商主动找到该剧团,愿出资支持剧团下乡演出。今年该剧团准备谋求更大的发展。

文艺大篷车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农民群众,农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大戏。一些剧团还新编了《诚信花开》、《泥鳅张纳税》等小戏小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宣传农村中出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让农民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受到启迪。

文化广场———丰富市民业余生活

2006年9月至10月期间,沿秦淮河水岸的10大广场好戏连台,中华门广场的民俗表演专场、水西门广场的京剧专场、河口广场的少儿歌舞专场、汉中门广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展演等都让南京市民大饱眼福。市民们纷纷表示从来没有这么集中地免费欣赏到这么多精彩节目。艺术节以往都在剧场举办,而2006年的广场上的艺术节真正成了老百姓自己的节日。

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引导下,江苏省各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盐城的先进文化下基层“三百”工程即100场广场文艺演(展)出、100场文化进社区、100场送文化到农村,徐州的“动感古彭”社区广场文化活动,无锡的“激情周末”广场文艺展演,南通的濠滨夏夜广场活动,宿迁的广场文化周周乐等文化广场演出深得市民喜爱。吴江市的广场演出“十镇联动巡演”,每年巡回演出20场,观众达30万人次。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南通市文化局局长黄振平认为,扩大公共文化范围,广场文化是一个很好的载体。目前多数文化活动还是在剧院里举行,动辄数百元的高票价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广场文化活动则可以让更多的群众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乡镇文化站———精神文明建设阵地

兴化市周庄镇边一村的乡村医生沈培俊,几乎每星期都要赶30里路去镇上的文化站参加文艺节目排练,每年要参加100多场下乡演出。如今,他已成为乡亲们眼中的大明星。在周庄镇文化站,像沈培俊这样的文艺骨干有40多人,他们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为广大农民群众送去丰富的文艺节目。

2006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经济薄弱地区乡镇文化站建设。计划在5年内拿出5亿元支持文化站建设和“三送”工程。去年首批专项资金3000万元已解决了63个无房文化站和153个面积不达标文化站建设问题。同时,江苏省积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文化队伍,计划从2006年起,用3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全省1500多名乡镇文化站站长、文艺骨干进行轮训。在文化站建设中,江苏省还积极探索新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在经济发达地区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股份合作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探索民营、民建公助的做法,极大地改变了乡镇文化站“守摊子”的状况,初步形成了“公益事业订单化、娱乐活动市场化、人员管理社会化”的发展新格局。今年,全省将再完成100个乡镇文化站的建设。

江苏文化馆研究员戴珩说,去年,省里改建、重建了216个乡镇文化站,不仅在硬件上加大了资金投入,软件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比如乡镇文化站站长和文艺骨干的培训,提高了基层文艺工作者的从业素质。乡镇文化站的重建,对苏北欠发达地区群众来说,保障了他们基本的文化权益,让他们享受最基本的文化服务;对苏南等发达地区的老百姓来说,则是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提升了市民的整体素质。

农家书屋———帮助农民走上致富路

2006年12月20日,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占地500多平方米的“农家书屋”内,中学生张志英手捧一本《中学生最想知道的66个问题》津津有味地读着。该书屋目前已有2万多册图书、40多种报纸、210种杂志,开业4个多月,已有1.6万人前来借书,每天借阅量达到170人次。像永联村这样综合性、多功能的“农家书屋”张家港市目前已有40家,而且每家“农家书屋”都与市图书馆联网,实现资源共享。

“农家书香”工程是江苏省新闻出版局2006年的“一号工程”。2006年6月,全省首批43家“农家书屋”正式授牌,至2006年9月,江苏省的“农家书香”工程已全面铺开。“农家书库”、“农家书屋”和“农家书店”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省重点资助和各地自建的“农家书屋”已经发展到近千家。

据江苏科学出版社副社长周兴安介绍,“农家书香”工程是惠及千百万农家的工程。为配合此项工程,出版社以最快速度推出了“金阳光”新农村丛书,半年就出版了65种。这套丛书包括新农民技术能手系列、新农村和谐社会系列、新农业产业拓展系列。丛书内容贴近农村生活实际,教农民如何成为一个新型农民,如何科学种植养殖,去城里打工怎样维权,开小饭馆要注意什么等实用性的问题书中都有涉及。书中语言通俗易懂,价格也不高,农民看得懂,买得起。

在黄桥老区雅周镇雅周村,村民顾昌明对记者说,“我在村里开书店已10多年了。去年,农家书屋挂牌,又给我添了6个书橱,1000多册书。每天早上6点,我的书屋就对外开放了。大家都说我这里是‘文化超市’,乡亲们看得最多的,还是农业科学方面的书。”

雅周镇有100多户种植、养殖专业户,有养奶牛的、有种食用菌的,村民们都说:要致富,找老顾。在雅周村4组,有个叫林光龙的村民,他承包了15亩池塘养鱼,由于不懂技术,几年了也没有赚钱。有次卖鱼经过顾昌明的书屋,借了一本《池塘养鱼与病虫害防治》,他回家后仔细阅读,获得了科学养殖的方法和技术,从此靠养鱼走上了致富路。

文化场馆———向市民敞开大门

在南京图书馆新馆的视障阅览室,盲人作家庄大军对各种新仪器赞不绝口。在这里,视障人士借助点显器和语音朗读软件,可以很方便地上网浏览;可以借助放大仪读书看报。他从2000册盲文书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作品。等他回到家后,视障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已经通过E—mail把2000多册电子书的书目发送到他的邮箱里。

从2004年起,江苏省决定3年内投资100亿元用于10项社会公益事业,其中有5项是文化场馆建设。南京图书馆新馆、省美术馆新馆、江苏科技历史文化中心等都被列入突出位置。去年10月,南京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新馆有可容纳3000人的普通阅览室,还有多个专题阅览室以及视障阅览室。新馆将5万册图书放到网上,市民在家中就可以看到馆内藏书。同时,爱涛艺术馆、苏州图书馆新馆、苏州博物馆新馆、连云港博物馆、梅兰芳剧院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也在各地陆续建成开放。苏州市市民朱玉嶙说:“苏州博物馆2006年国庆开放后,新馆的灰白两色正是传统苏州民居的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已经成为苏州的一张新的城市名片,作为苏州人,我感到太自豪了。”

新场馆的建设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南京市的公务员赵婷说:“每个星期我都要到南京图书馆听‘智慧父母’的讲座,孩子刚满2岁,对如何教育孩子全家人意见不一致,南京图书馆开设讲座,我期期都来听,幼教专家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如今,南图的免费讲座已形成品牌,讲座内容除了亲子系列,还有热点专场、历史人文、中华国学、形象设计等,场场爆满。

城市乡村———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2006年12月5日,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刘育熙在苏州大学举办音乐会,演出礼堂座无虚席,演出受到了学子们的交口称赞。而在乡村,江苏省文化厅和省财政厅在全省联合组织实施“送科普、送电影、送戏下乡”的三送工程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带给他们无限欢乐。

江苏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主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一项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引导潜在文化消费的公益活动,该活动已坚持10年,去年演出达百场。政府为进高校的剧团每场演出补贴3000元至5000元。省昆剧院在政府资助下,从前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两届“昆曲故乡行”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承办方、省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活动部主任夏建军说:“每次在现场看到大学生反响那么热烈,就觉得不是大学生不需要高雅艺术,而是我们做得太少。”

2006年国庆长假期间,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和省文联在南京联合举办江苏国际文化艺术周,集中推出14台中外舞台剧目、8个美术展览。2006年暑假,省委宣传部又面向学生开办了暑期艺术公益夏令营,在夏令营中推出了40场票价低、寓教于乐的普及音乐会、儿童剧和艺术讲座等系列活动。省昆剧院院长柯军看到中小学生对昆剧着迷,更加坚定了在他们中普及昆曲的信心:“让中小学生接触昆曲,关键是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民族还有昆曲这么好听这么优美的传统艺术,小时候的记忆是最深刻的,也许就是因为小时候看过一场演出,会让他们一辈子都忘不了昆曲。”

在城市,人们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而在乡村,“三送工程”带给乡亲们欢乐。江苏省文化厅和省财政厅在全省联合组织实施“送科普、送电影、送戏下乡”三送工程。去年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800万元,集中采购科普图书,直接配送到经济薄弱地区乡镇文化站;对经济薄弱地区“送戏下乡”、“送电影进村”给予补贴,确保每个乡镇得到1万元科普图书、全年演出不少于4场,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2006年,江苏省各级文艺单位为基层送去电影近13万场,送戏近19000场。滨海五汛镇放映队的唐于胜从事电影放映工作已有39年。他说:“上世纪90年代电影不景气的时候,很多人都改行了。省里送电影下乡,一个村一个月一场电影,我们放映队又红火起来了。”

江苏省文化厅科教产业处副处长王秀云介绍说,“三送工程”涉及苏北及苏中39个经济薄弱县,679个乡镇,10500个村。考虑到这些地区实际情况,在调研的基础上,省里确定了三送的内容为实用、健康、兼顾娱乐。在图书采购上,主要有普法类、个人财产类、养老类,最多的还是农业实用技术。在电影和戏剧方面,注重引导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山西省认真组织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

文化惠民工程,是省委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在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实施的“六项重点工程”之一,也是推动我省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具体举措。我们要充分认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重大意义,认真组织实施好这项惠及人民、普及大众文化的工程,确实保障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的权益。

文化惠民工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以及对文化的渴望,这项工程的提出和实施,对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提高全民素质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迫切需要;是调动和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的迫切需要。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必须从我省的实际出发,积极、扎实地推进。具体而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按照中央精神,结合山西实际,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一是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要求和措施、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我省“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精神,着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重点工作,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机制。二是加快对贫困地区综合文化站的改扩建和农村危旧公共文化设施的改造,改善和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基础条件和服务水平。在“十一五”末,基本实现一县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一乡一站(文化站)、一村一室(文化室)的目标。三是加强“三农”读物出版工作,开发和出版农民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优秀音像制品和图书等各类出版物。四是鼓励和支持艺术院团到农村演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五是通过民办公助、社会力量兴办等方式,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家书屋、民间剧团、电影放映队、文化大院等。六是对业绩突出的民办文化机构,政府要予以资助、表彰和奖励。七是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文化先进乡镇等相关评价体系,所需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八是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体系,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作为基层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九是鼓励省、市重点报刊加大对农村和农民报道的重视和数量,省、市电台、电视台应增加农村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有计划地组织电视、电台、报刊等采编人员深入农村、农民和农村未成年人群,采集有关“三农”的报道素材,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增强对“三农”播报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结合社区市民和农村农民的不同特点,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重点扶持党和国家重要新闻出版单位、社科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发展。要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着力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切实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电视进万家、农家书屋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根据城市社区和农村农民的生活习惯和工作实际,合理引导文化消费,特别是要重点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电视难的问题。

三、创新思路,务求实效,以富有影响的重点文化品牌惠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农村电影放映等,已成为文化惠民的重要内容。如何把这些文化惠民工作做得影响更大、效果更好、受到老百姓普遍欢迎,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实践的问题。文化事业是一个创意事业,没有创新就很难发展。我们要在继承中谋求发展,在借鉴中促进创新。文化观念、文化载体、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风格,都面临着大胆探索和创新的任务,文化惠民工程也应如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如何解决好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问题?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如何更加长效和实效?农村电影放映,如何建立保障机制,提高送电影下乡的经常性和实效性?都应深入研究和认真解决。总之,文化惠民工程应打造有影响、有实效的特色品牌,注重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在惠民的实效性上下功夫。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凝聚各个方面的力量,做到依法实施、科学实施、综合管理,确保文化惠民工程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探索完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上真正负起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责任,把握方向,确定目标,统筹全局,建立健全党委宣传部牵头,报社、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社科、教育、财政、税收、工商、公安等部门参加的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领导机构,从宏观上管理和协调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社会参与文化惠民工程,形成强大的文化惠民合力。探索建立文化惠民工程的责任、引导、奖惩、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机制,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营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二)抓好规划制定,构建科学格局。各地方、各有关行业应结合自己的地理、资源等优势,充分挖掘自身文化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将文化惠民工程与区域特色有机结合起来,理清思路,制定规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区域形式,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各级政府把文化惠民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行布局,并从资金支持、政策引导、统筹协调等各个方面给予综合性配套扶持。

(三)努力造就人才队伍,提高工程实施效益。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队伍是根本,人才是关键。要创造条件,完善措施,推进文化惠民人才培养工作,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师、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加快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一批掌握现代文化传播技术的人才。要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有利条件,使各类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舞台、创造有实现空间、贡献得到社会尊重,让有志于文化惠民的参与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王拉英(作者单位: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

关于今年工作,我们已经有了一个2010年的文化工作要点,会后还要再进一步修改之后下发。在工作要点上,今年的重点工作已经比较全面,这里我只强调以下四点:

第一,着力改善文化民生。民生问题,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改革也好、建设也好,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善民生,也就是为老百姓谋福祉。民生问题既是党的宗旨的体现,也是文化发达的标志,同时也是小康生活的内涵。民生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文化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党中央,特别是新一届党中央,对民生问题尤为重视,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解决好的新课题。民生问题,从狭义上讲,是指国民的吃饭、穿衣、住房、交通、医疗等基本的物质生活问题。从广义上讲,它又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多个层面。可以说,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主要的还是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子女教育等等。当人们基本满足这些需求之后,民生问题就更多地体现在政治层面和文化层面。经过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在江苏,衣食住行已经基本满足,在这样的一个发展阶段,就必须要及时地关注文化民生。文化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人参与文化建设,个个共享文化成果。当经济社会不发达的时候,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当然还是人民群众,但只是少数人、贵族享用文化成果。社会越发达,文化成果共享的面就越广泛。文化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人,人首先是人民群众。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文化民生工作。今年省文化厅党组在讨论文化工作的时候,大家一致意见,要把“文化民生”作为一个口号提出来,同时要下大力气加以推进。应该说这项工作有基础,前些年,在抓基础、抓基层,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能完全和“文化民生”划等号。我认为,文化民生的范围更广,要求更高。文化民生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一是文艺作品贴近于人民群众。创作的文艺作品要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反映人民群众的情感和诉求,就是说要符合“三贴近”的要求,真正地贴近老百姓。二是文化产品满足于人民群众。我们创作生产的文化产品要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力求做到两个“满足”,即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三是文化活动依靠于人民群众。政府部门组织了许多文化活动,包括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这些工作一定要做,也非常有必要。真正文化活动搞得好的地方,文化生活比较活跃的地方,都是当地的文化部门、文化人组织当地的群众所开展的。我到苏北有些市看到,虽然经济并不是很发达,但是它们的文化活动开展得非常丰富,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很高,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也很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传统,而且活动内容贴近于老百姓。因此,在实施“三送”工程、开展文化活动的同时,应该思考怎么样来挖掘各地的文化资源,组织好人民群众开展好自我文化娱乐活动。四是文化设施就近于人民群众。省一级的文化设施,主要是面向南京的城市人口,各地的群众不可能更多地享用这里的文化设施。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前几年一直抓到乡镇,现在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行政村设立文化室,文化部门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去抓,扎实做好文化设施建设规划,让老百姓就近享用文化设施。五是文化服务方便于人民群众。前几天我在听取省网络公司工作汇报的时候就强调,为老百姓提供文化服务一定要考虑周密,一定要提供优质服务,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要能够方便群众。老百姓许多的文化信息、娱乐活动、文艺演出都是通过电视来收看,现在通过电视收看文艺节目操作起来越来越复杂,老百姓根本就使用不了。包括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老百姓操作电脑非常困难。不光是普通的群众,就是有一点层次、有一点知识的人去使用这些文化设备也觉得很费劲。在这方面,我们既要考虑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系列的文化服务,又要考虑在开展文化服务时怎样才能更方便于老百姓。总而言之,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文化民生工作。

第二,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经济工作去年是困难,今年是复杂。而文化工作去年繁重,今年艰难。最艰难的还是文化体制改革问题。一是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艰巨。过去只有“路线图”,没有“时间表”。现在既有“路线图”,又有“时间表”。有了“时间表”就是硬任务,就没有退路。二是转企改制的文艺院团后续发展任务艰巨。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改革的目的是出人出戏出效益。文艺院团并非“一改就灵”,“一改就活”,一改就出成效,这一点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文化体制必须要改,但改革要与发展并重。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小平同志的讲话非常有预见性。从现在的情况看,一方面发展得非常好,另一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非常多。比如:改革成本如何消化,内部机制如何转变,市场如何开拓,精品如何生产,队伍如何稳定,后劲如何增强,等等。有些改革试点单位已经暴露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要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用发展的成果来体现改革的成效。只抓改革,不抓发展,或者不注意解决改革当中出现的问题,文艺院团改革的问题将会更多。一定要高度重视改革以后的问题,并及早研究、拿出对策,使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三是文化市场管理的任务艰巨。文化市场管理最关键的是综合执法机构、队伍还没有完全到位。关于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以文化部门为主体来抓更好。并不是为了争取机构,争取职权,而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来管理好文化市场。四是文化厅局的任务越来越重。从全省的情况看,管理体制不顺,模式不一,加大了工作的难度。比如:市县三局合一,而中央和省还都没有合起来,一个文化局要应对上面三个厅局,任务非常重。如果每个厅局每年组织几次调研、几次检查,对下面的文化局就会形成非常大的压力。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好好地进行研究与思考。前一阶段,省文化厅组织人员对全省文化体制改革情况进行了督查,从检查的情况看,许多市县对文化体制改革抓得非常紧,南京市6家院团已经于去年8月份完成转企,分别成立了6家有限公司;苏州市歌舞团、锡剧团于去年底完成转企,分别成立苏州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和苏州市锡剧团有限公司;无锡市5家市属院团将全部撤销事业建制,整合组建无锡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文艺院团改革任务虽然非常艰难,但市这一级在努力地推进。目前,全省文艺院团改革总体上进展不够快,离中央和省委提出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距离。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对文艺院团要不要转企改制,在认识上还不够统一、不够到位;有些地方文化部门重视,其他部门还不够重视;有个别地方的领导对院团改制的紧迫性认识不足,有的领导说“我们市养一两个院团没有问题,不一定要改”;有些政策不配套,资金不落实,改革的成本无法消化。今年文化工作的任务非常艰巨,艰巨在改革。按照省委的要求,要完成三项改革:一是全省市、县国有文艺院团要于年底前完成转企改制。去年要求市一级完成院团转企改制,实际上没有完成。前不久,中宣部又发了一个文件,进一步明确转企改制不是简单地挂一块牌子,而是要求取得实效。今年中宣部要组织对全国进行督查,这项任务非常重,时间非常紧迫。二是要积极推进其他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年底前,全省文化系统所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工作。三是要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机制改革。文化事业更多地是靠事业单位在支撑,这些文化事业单位都是老单位、老人、老机制,包袱重、困难多、活力不够,不足以承担现在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的难度非常大。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非常重要,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时间、目标、任务和要求已经非常明确。这几年文化事业单位的机制改革进展不快,现在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甚至可以说,它积累的问题不亚于经营性事业单位。南京图书馆、省美术馆新馆可以说是全国一流,但是内部机制、内部管理,包括队伍建设、服务水平还跟不上。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场所,就应该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为什么软件上不去,主要是内部机制有问题,还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老机制。强调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原因就在这里。这方面的改革,上下都在探索,有些市就做得很好,实际上比省里抓得紧、抓得早。就全国而言,今年完成试点任务,而江苏是要在今年全面完成文艺院团的改革任务,这个概念大不一样。总而言之,江苏是全国的试点、全国的标兵,省委省政府下了很大决心,今年我省的改革不仅要有突破性进展,而且还要全面完成任务。

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文物事业新发展

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精神,增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的要求上来。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切实抓紧抓好各项文物保护工作。

着力抓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明确普查范围与重点,把握普查进程,创新普查方式方法,加强组织协调,广泛宣传文物保护知识以及普查的意义目的和主要内容,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普查工作。切实把第三次文物普查作为提高我省文物保护管理整体水平、加快新时期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各项任务,确保我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着力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在全面摸清文物家底、真实了解文物现状的基础上,分类制定文物保护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尤其要加强对大运河、环太湖等沿线文物以及工业遗产、近现代建筑等具有江苏特色的文物资源调查,并根据文物价值核定公布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物,使文物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实施“江苏省文物保护抢救工程”,重点加强对阿炳故居等10个名人故居、古民居以及南朝陵墓石刻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在推进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妥善处理好保护旧城与建设新区、新农村建设与古村镇保护的关系,把保护优秀乡土建筑等文物作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着力提升馆藏文物保护和展览展示水平。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鼓励发展民办博物馆,优先扶持科技、自然、艺术、民俗类等具有行业特点和区域文化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建设,努力构建门类齐全、管理有序、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体系。实施馆藏文物信息化和保存环境达标建设,加大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力度,不断改善文物藏品的保管条件。鼓励博物馆对未成年人和全社会免费开放。按照面向社会、服务群众、普及文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积极推动国内外文物展览交流,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教育功能。

着力加大文物法制建设力度。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落实相关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加快文物保护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加强文物保护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契机,把文物保护行政管理的职责落实到位。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文物行政管理和执法岗位责任制。坚决避免和纠正过度利用文物,特别是将文物作为企业资产经营的违法行为。加强与公安、工商、建设、规划、交通、海关等部门的协作,严厉打击破坏文物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着力提高文博人员整体素质。充分利用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加强文物保护课题研究,大力培养文物保护各类专门人才。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逐步实行文物保护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拓宽渠道,积极引进各类文物保护的专门人才。完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逐步建立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专业水平较高的文物保护工作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国内外文物保护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保护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水平。

党的十七大全面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也为文物保护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结合文物工作实际,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十七大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各项重大任务上来,立足发展大局,把握发展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推进江苏文物保护事业的新发展。

第五篇:文化惠民,阳光雨露共享

文化改革发展巡礼之四

文化惠民,阳光雨露共享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跃上新高度

国庆期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的民众通过最新的直播星公共服务,可以收看有线电视了。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还有2亿农户无法通有线电视。从2011年4月起,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决定在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开展直播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三营镇就是试点之一。

虽然是农民工,43岁的李建军对于东莞的认同越来越强烈。在东莞,行走十分钟必能看到一种文化设施,买书看戏和买米买菜一样方便。471个图书馆覆盖全市32个镇区,27个博物馆、150多个文化广场遍布城乡。同样的剧目,东莞人只要花上北京或上海一半的票价就可以享受。同李建军一样的东莞农民工生活得“很文化”。

家住北京东城区花市大街的吕光茂,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有三天都在“文化度假”:去国家图书馆听了免费的关于辛亥革命的讲座,去首都博物馆看了梵高的画,还去中国美术馆逛了半天。“以前工作忙,天天从这些馆路过,却没有时间进去。现在有了时间,而且又都免费,服务水平也比过去高很多。”

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正在像建地铁、修大桥一样写入每个城市的规划,一个覆盖全国、省、市、县、乡、村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从中央到地方

投入:让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文化部门的核心职能。公共文化属于国家和全民的公益事业,所以,必须由政府唱主角。政府就是公共文化服务责无旁贷的主要提供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志雄这样概括政府职能转换的必然性。

政府在公共文化中的主导地位,让国家的财政支出不断向文化倾斜,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投入结构不断完善。

2007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不含基本建设投资,不含文化管理部门行政运行经费,总计超过千亿元,年均增长20%,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

中央财政从2009年开始,两年共投入5.8亿元,对全国面积不达标的447个公共图书馆、1147个文化馆进行修缮,使其具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条件,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提供有效的文化服务。

江苏卫视覆盖全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扬子晚报》发行量190多万份,《新华日报》创办的江苏手机报用户224万、用5种语言覆盖72个国家和地区。

理论建设跃上新台阶,发表社科类重点学术论文16810篇,国家社科基金立项190项、获资助经费3022万元。

江苏涌现出一大批道德建设的先进典型,全国“双百”人物评选江苏籍及与江苏有关的入选人数33位,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江苏入选5个,全国重大典型2个,入选“中国好人榜”100位。

今年,江苏省委常委牵头开展“文化强省建设”等

11个重大课题调研;江苏省委宣传部联合省社科联、省文化厅等单位打造的“江苏讲坛”,2007年以来直接受众近600万人次。

8月19日,在江苏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省委书记罗志军向领导干部郑重推荐《精神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最新阐释》等3本书,引发《精神的力量》一书的35000册订购。

点亮精神灯塔,江苏人步伐更自信。

飞跃体制关山,构筑文化高峰

近年来,江苏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步健康发展,缘自文化体制改革到位。

全省文化产业增速连续5年达30%以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全面完成。

全国首家省级演艺集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实现收入、效益、资产“三个翻番”;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成为全国第一家资产、销售收入达“双百亿元”的出版传媒集团;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实现“一张网”工程,省、市、县三级广电网络互联互通、全程全网……

在冲破文化体制羁绊的道路上,“试验田”正在变成“丰收田”。全省218家出版发行单位、影视剧制作发行机构、新闻网站,107家文艺院团全部转企改制,13个省辖市、106个县市区全部完成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文化产业重点发展三大类九大行业,规模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全省新确定文化产业项目621个,投资总额3440亿元。8个产业基地和重大项目列入国家规划,初步形成沿

江动漫制作、现代印务、数字出版三大产业带,新兴文化业态占文化产业比重超过25%。

2010年,创作生产电影17部、电视剧29部925集,电视动画88部52309分钟,长篇小说60余部、新剧目100余部。《老大的幸福》等10多部作品在电视台热播,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等成为文化品牌。

江苏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全省财政投入年均增长30.3%,高于同期一般预算支出。

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建成使用,基本形成“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五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公共文化设施数量质量均居全国前列。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江苏在全国率先完成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达标建设任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市、县级支中心和乡镇基层服务点,广播电视覆盖多项指标全国第一,农家书屋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科技创新融合,文化插翅高飞

文化人才队伍强,是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江苏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为途径,着力营造大师辈出的文化生态环境。

文化与科技如影随形。江苏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科技创新的意见》。创意设计、网络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快速成长,突破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正式获批……

9月27日,2011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项目签约,172个涵盖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广播电视、新闻

出版、动漫网游等项目获得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资助,资助资金总额为2.1亿元。

如今,江苏文化繁荣景象红红火火。6月,江苏艺术家顾芗获得中国曲艺史上第六个“梅花大奖”;8月,江苏作家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获得江苏历史上第一个茅盾文学奖;9月,由江苏投拍的电影《辛亥革命》和电视剧《你是我的幸福》分别在大银幕和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成为热点……

江苏艺术创作出现“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江苏现象”:一大批文化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亚洲电视大奖等国家、国际级奖项,累计有41人次获文华表演奖、43人次获梅花表演奖,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近日,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以实施“八大行动”推进文化工程建设,力争2015年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200平方米。

“十二五”期间,江苏培育一批千亿级行业、百亿级企业和重点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增速高于GDP和服务业增速。到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成为江苏的支柱产业。

下载全市文化惠民工作情况汇报(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市文化惠民工作情况汇报(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年文化惠民工作计划

    2018年文化惠民工作计划 一、 加强街道宣传教育工作,发挥舆论导向重要作用。 通过文艺形式广泛开展市民公德、法制、新型生育文化等内容的宣传工作。以街道市民学校为依托,积......

    文化惠民演出主持词

    桂林市文化惠民演出 暨双潭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落成庆典 (主持稿)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 女:各位来宾,双潭村的相亲们 男:大家 合:上午好! 女:今天我们汇聚在人杰地灵、碧水青山的灵川镇......

    落实惠民政策工作汇报

    阿里地区民政局落实惠民政策工作汇报 2011年,全地区民政工作在地委、行署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

    “惠民文化菜单”项目总结

    “惠民文化菜单”项目总结 为进一步丰富我区公共文化活动,打造具有我区特色的文化惠民品牌,我局制定“惠民文化菜单”项目,并列为民生实事之一。为贯彻落实文化惠民措施,局领导......

    电影文化惠民补助申请报告

    关于要求给予电影文化惠民补助的报告**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开业至今,我影城一直致力于构建全**人民口碑最好的影城,在温馨服务、扎实放映的基础上,我们也同样在实时的进行一......

    坚持群众路线 推进文化惠民

    坚持群众路线 推进文化惠民何杏仁推进文化惠民,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反映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求,增进群众感情,努力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文化发......

    五华区文化惠民材料(精选)

    求新图变创佳债 强文惠民谱新篇 ———昆明市五华区文化惠民工作情况近年来,五华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文艺为人民......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助力基层文化活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这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建议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