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产业园工作情况汇报
(2019年9月02日)
中国动力谷﹒株洲航空城是国家授牌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中小航空发动机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同时也是全国唯一的中小航空发动机特色产业基地,是闻名全国的“中小航空动力之都”和“中小航空发动机摇篮”。作为新中国“一五”期间建设的航空军工基地之一,诞生了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近年来,株洲聚焦打造中国动力谷,推动航空工业和通航产业协同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8年,新开工产业项目20个,总投资60多亿元;在建项目24个,总投资245亿元,航空产业实现产值过170亿元。中小航空发动机国内市场占有率90%以上、轻型运动型飞机占据国内70%市场份额、风电齿轮箱占据国内12%市场份额,形成了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航空飞行器制造、通用航空运营、航空配套产业和航空衍生产业于一体的航空全产业链。2017年元月,株洲航空产业园被授予全国首批、湖南唯一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2018年,发展潜力位列全国近100个航空产业园第8位。
一、“三个一"追求美好梦想。一是建设一座航空城,2017年,株洲市编制了《株洲航空产业城总体规划(修编)》和《株洲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实施方案》,规划了58.1平方公里的航空城,包括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制区、整机制造与通航运营区、科技创新与军民融合发展区、航空小镇生活配套区4个功能板块。按照“一划、两图、四库”的要求,科学编制了《株洲航空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和五年行动计划。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0亿元,建成20多公里的航空城骨干路网、10万平米的标准厂房以及通用机场等一系列基础配套设施。二是打造一条链,即致力于航空产业全链条发展。总体思路是“一体两翼两合”。“一体”以整机制造为主体,“两翼”以航空发动机和通航运营为两翼,“两合”是军民融合和中外结合。整机制造方面,大力推进散装件组装(CKD)、半国产化、国产化“三步走”的引进吸收+自主创新战略,努力在跟跑到并跑直至领跑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和技术,最终实现“中国制造”。2018年,山河科技国内首款五座机SA160审定合格,SA60L轻型运动飞机收获订单140架。发动机研制方面,耗资10亿元,交地1240亩,举全市之力推进国家“两机重大专项”(获全省产业项目建设年重大科技创新优秀项目,总投资200亿元)的快速落地,带动产业形成强大集聚效应。2018年,成功举办中国航发民用涡轴涡桨发动机供应商(国际)大会,市主要领导带队出访美国、巴西等国家,与巴西圣若赛市航空城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航运营方面,完善通航飞行服务平台,芦淞通用机场率先在全省持证运营,并于今年5月获得军方场址审核意见批复,成为湖南唯一通过军方、民航审批的“双证”通用机场。翔为通航获民航CCAR-135部运营资质,爱飞客圆方通航等5家企业获民航CCAR-91部运营资质,并挂牌成立了湖南省紧急救援协会航空应急分会。目前,株洲航空产业园通航运营机队规模及运营服务能力位列湖南省首位,组建了全省第一支消防航空应急救援队,研制的高空消防救援水枪投入使用。三是实现一千亿,即到2025年,航空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培育过100亿元的企业2家,过50亿元的企业4家。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的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基地、全国一流的通航整机制造基地、全国一流的通航运营中心(两基地一中心),致力于成为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典范。
二、“三个两”推进转型升级。一是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两手抓。着力“请进来”,创新“以主引配、以强带辅”的航空产业链招商模式,紧盯“两机重大专项”配套和608、331、南方宇航等主机企业布局,引进一批“围墙外配套”企业。创新“资本助推,产融结合”的资本招商模式,设立产业基金,放大资本的杠杆优势,集聚金融资源。创新“筑巢引凤、两化优先”的平台招商模式,以平台吸引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入驻。2018年以来,株洲航空产业园策划包装项目58个,总投资288亿元;签约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个,其中,智能装备设备产业化、航空空气涡轮起动机、博欧硬质合金、高速离心空气压缩机等7个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或投产。大力实施“对接500强提升产业链”行动,鼓励和支持航空企业依托政策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提升品牌竞争力,推动一批优势项目和产品“走出去”。如南方通发的航空零部件成功出口欧美,为加拿大普惠、法国透博梅卡、空客等企业配套;山河科技某型无人直升机出口订单达100架;美国三角鹰重油发动机获FAA认证并将在园区投产。二是坚持“军转民,民参军”两手抓。军转民方面,按照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思路,引导支持各类资源要素有效开放、充分共享,科学构建军民融合发展运行体系。如,抢抓中航发集团要求一般零部件100%、重要零部件50%、核心零部件25%必须实现外包的机遇,采取市级国有企业参股、控股等形式和相关鼓励措施,有针对性的引导军工主机企业将一批项目民营化,吸引一批创新型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入驻园区自主创业。2018年,从军工企业裂变出来的易利达公司生产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器(EPS)占国产设备的70%份额。南方公司生产的涡桨6发动机取得民用适航证并配装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实现首飞。民参军方面,大力开展“企业专家行”活动,针对军民融合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辅导。举办每年一届的军民融合配套企业论坛和多期讲座,引导军民企业双向融合。2018年,新增取得“军工三证”之一的企业7家。园区20多家军民融合配套企业产值增长均在30%以上,瀚捷、泛航等企业实现倍增计划。三是坚持“防风险,促发展”两手抓。坚持把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作为推进产业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坚决做到既要防风险,更要促发展。全面摸清园区开发建设形成的债务底子,制定科学的化债实施方案。果断“停、缓、调、撤”了航空大道PPP、董航路、知行大街等项目;同时又坚决克服一切困难,加速推进航空城核心片区开发、南方中学、神通航空电缆、航空科创园、航空休闲谷、日成新材料等重点项目。稳步提升园区承载力,确保航空产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三、“三个三”夯实发展保障。一是构筑三大平台。按照“园区+平台”的发展思路,株洲着力构筑三大平台,为航空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撑。其中,南方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是经省政府批准,由株洲市与工信部部属七所高校签订共建协议组建,主要开展知识产权评估交易、科技成果转化、“众创”空间、军工许可证“一站式”办理等业务。株洲市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是在省融办、省工信厅的大力支持下,引进福松集团组建成立,主要为企业提供军民技术双向转化、军地专利运营、军工咨询、科技金融、双创孵化等全产业链服务。航空城双创孵化示范基地,是株洲航空产业园投资4亿元建设的产业孵化平台,占地172亩,目前已建成标准厂房7万平方米,已入驻投产企业11家,签约企业12家。二是落实三大政策。2016年,省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的航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加快航空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省16条),在军民融合、自主研发、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等方面,支持株洲通用航空城打造国内一流的航空产业示范园;2017年9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全省通航产业发展目标、市场拓展、机场建设、通航制造、低空空域、安全监管、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明确。株洲市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抓总,市政协主席牵头,分管副市长负责,园区具体实施的领导机构,出台了《促进航空配套产业发展扶持政策》(18条)和“人才优先发展30条”,对航空企业及人才在资金支持、项目服务、个税贡献奖励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扶持。2018年,新引进哈佛大学、英国罗罗航空发动机公司两名专家到株洲工作,柔性引进了李应红、甘晓华、高金吉三个院士科研团队到株洲开展13个国家级科研课题的合作攻关。目前,株洲航空产业园集聚了一支以尹泽勇院士为代表的专业人才队伍,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0余人,行业学术带头人16人,“511人才工程”专家40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500余人,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各类研究机构20个。三是优化三大基金。100亿元的湖南省航空产业发展基金正在组建。2.5亿元的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和5000万元的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基金为航空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2018年,株洲市第一笔“军民融合贷”成功落户航空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