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规划建设航空产业园 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

时间:2019-05-12 16:5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常州规划建设航空产业园 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常州规划建设航空产业园 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

第一篇:常州规划建设航空产业园 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

久久厂房网

常州规划建设航空产业园 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

记者日前获悉,《常州航空产业园发展规划》已通过专家论证,年内将启动园区一期基础建设,并与常州机场进行联动招商,开工建设一批重点项目。

据《产业发展规划》,常州航空产业园依托常州机场,东起新孟河,西至常州丹阳交界处,北起京沪高铁,南至沪宁城铁,总规划面积约17.1平方公里。该园区的产业定位为以航空制造及航空服务两大业务板块,重点发展通用航空制造、运营为主的通用航空上下游产业;大飞机改装、装饰、维修以及我国大飞机的配套服务;航空快递分拣中心,打造长三角地区航空快递集散中心。

常州航空产业园先期启动区域位于常州高新区(新北区)罗溪镇。高新区管委会已成立专门招商队伍,围绕园区的产业定位和产业选择,全方位组织招商。园区所在地罗溪镇党委书记胥亚伟表示,罗溪将紧抓航空产业园开发建设机遇,实现产业和城镇建设互动,带动常州西部地区发展。目前,产业园核心区的空间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已启动,预计3月中旬即可完成。

据悉,由于需要依托常州机场的平台,新誉集团酝酿发展的航空项目有意落户常州航空产业园。该集团一期计划投资10亿元,主要发展飞机装饰、改装、维护业务,以及直升机、固定翼飞机、平流层飞艇生产等项目。目前各项目技术团队已经组建,将争取年内开工建设。

据介绍,航空产业是国家高技术战略性产业,具有资本密集、价值链长、带动能力强等鲜明特点,被认为是一个“万亿元黄金产业”。而我市产业门类齐全,尤其是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产业,都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较强的生产配套能力,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制造业基地,具备发展航空产业的有利条件。

且常州机场作为4E级的现代化航空港,可起降波音767、空客A340等大型飞机,是一个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的新机场。在常州机场周边设立常州航空产业园,不仅可以发展通用航空(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产业,还可以发展大飞机业务,可为常州经济发展打造新的重要增长点和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

文章来源:http:///news/hangyedongtai/AsrOz.htm

厂房出租 http:///

第二篇:“2.5产业”成邗江转型升级新引擎

“2.5产业”成邗江转型升级新引擎

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渗透性、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被称为“2.5产业”,现已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日,记者从相关会议上获悉,邗江生产性服务业呈现投资加快、发展加速、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今年前三季度,我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81.1亿元,全区2.5产业今年预计实现增加值近百亿元,合计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39%,成为我区经济新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五大领域全年预计实现增加值近百亿

据了解,我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软件信息、科技、现代物流、金融、商务等领域,预计今年全区软件信息、科技、现代物流、金融、商务等领域分别实现增加值11.2亿、8.6亿、21亿、18.5亿、36.9亿,同比分别增长24.6%、18%、15%、22%、17.5%,合计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39%,比上提高了3个百分点。其中,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年销售过5亿元企业7家,纳税过千万元企业2家。

目前,一批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邗江逐步发展壮大,已形成扬州高新开发区北园、蜀冈生态新区、甘泉创智湖形成区软件信息业“三足鼎立”的格局。今年,中科院扬州中心引进21个研发分中心,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创成了国家级孵化器和升级服务业集聚区,入驻高科技研发、孵化企业达150多家,全区建成各类孵化器15.8万平方米。载体平台的加速建设,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优质项目争相落户,为“引擎”添动力

今年以来,全区生产性服务业重大项目新增投入达48.5亿元,同比增长25%,占服务业重大项目总投资50.3%。其中,信息产业综合体、物流业大项目建设不断取得突破。据统计,软件信息业正在实施注册1000万元以上项目由14个,投资规模达13亿元的税友软件南方基地、总投资近5亿元的罗思韦尔设计园正在加速建设。

落成后,税友软件集团南方基地(扬州)项目将建成一个国内一流的研发平台和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多功能集成化远程技术服务平台。该项目建成运营后,将形成20亿元以上的销售规模,进而成为税友集团在全国重要的软件研发、销售基地。

此外,一期投资30亿的联创软件园、总投资4亿美元的宝能软件园即将正式开工。据了解,这两个软件园区落成后,将各自拥有一栋150米的高楼,形成市区软件产业“双子星高楼”,都将成为集聚

软件研发、生产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软件园,聚集近三万名软件业人才。

170亿元增长空间成未来经济增长新亮点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工业制造休戚相关,我区以扬州高新开发区、维扬开发区为主体的都市型工业基础较好,以数控装备和“三新”产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特色彰显。预计今年工业增加值可达270亿元,同比增长11.1%。据悉,发达国家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系数为1:1,即每一元制造业增加值,相应有1元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据此推算,未来一段时期,我区生产性服务业至少还有170亿元的增长空间。同时,随着机场开通,高铁立项,扬州正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格局,其名城宜居、商务成本低廉等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这为我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成为我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第三篇:长三角新观察 江苏常州企业脱胎换骨 产业转型升级

长三角新观察 江苏常州企业脱胎换骨 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李进

【导语】

在江苏常州,两个企业同在一个园区,同是龙头企业,但在金融危机面前,一个倒下了,一个重生了。就在这倒下和重生间,产业正在一步步升级。

【正文】

熬不过一连三个月没有一张订单的残酷现实,中鹏印染,这家江苏常州印染行业的龙头老大几天前宣布破产了。

【同期】常州中南会计事务所副所长韩东帝

装备也好,技术也好,产品也好,技术含量都不高。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他经营发生了很大的困难。

【正文】

残酷的现实,一年前也摆在了同在一个园区的常州化工行业的龙头老大亚邦面前,企业一吨上万元进口的化工原料,装船时跌到了8千,等靠了岸,变成了5千块钱,一路跌来,上亿元打了水漂。

【同期】亚邦集团总经理杨建

突如其来的,让我们措手不及,紧急淘汰停止一些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

【正文】

危机关头,企业组建了博士后团队研发新产品,同时快速向物流业进军,一年后,企业打造的医药物流集散地初具规模,博士后团队也为企业创造了70多项新产品,一个普通的化工企业,在危机的重压下,蜕变成了一个高技术、多元化的企业集团。

【同期】亚邦集团总经理杨建

没有受太多的影响,所以我们2008年应该有101个亿的销售。

【正文】

一年来,像这样倒下与重生的故事在这个有着8千多家企业的园区里不断上演。能帮的政府全力帮,帮不了的,只能眼睁睁看它倒下,而企业的生生死死也迫使政府开始反思自己的产业政策,过去为了发展经济,只要有投资,园区举双手欢迎。

【同期】常州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 韦士章

产业是比较杂的,基本上来讲,除了枪炮不造,其他的产业都有。

【正文】

什么都造的带来的麻烦是,企业如一盘散沙,没有上下游形不成产业链,寒风吹来,很容易倒下。这一回,园区借危机迅速调整了产业规划,全力打造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五大产业,也就是说,今后,什么都造的常州,将变成有所造有所不造。

【同期】常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戴源

在金融扶持上,我们从体制内的担保、融资、到体制外的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创业投资都重点支持这一企业。

【正文】

危机逼得企业脱胎换骨,也逼得政府提升产业结构,江苏今年一口气出台了十二个产业规划,个个都围绕“升级”做文章,而这上下努力的结果是,贴牌加工占整个制造业40%的江苏,一年之间,半数有了自已的技术、产品或品牌,而江苏的工业今年一季度增长超过了10%。

第四篇:打造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的思考

打造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凭借政策、资源、地理交通和劳动力优势,承接了国际制造业,实现了创新能力的提升、经济的发展。地处长三角中心地带的凉州开发区经过建区20多年改革发展,构建起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特色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并逐步成为外商投资的密集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和集约化发展的新城区。新时期,开发区发展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发展空间受限等诸多因素困扰,这些无不制约着开发区赶超发展。“十三五”期间,对开发区而言,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再造产业优势平台,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赶超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凉州开发区产业发展概况

从产业基础、企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看,凉州开发区打造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开发区紧紧围绕“一流园区、美丽新城”建设目标,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14年,开发区生产总值达到260.54亿元,同比增加11.3%,高于全市2.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1.46:34.69:63.85,第三产业占比明显高于全市和全省平均水平,产业结构显著优化。2014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 204.01亿元,同比增长25.87%。“十二五”以来积极推进邦健医疗、联东U谷、微宏动力电池等一批“大好高”项目,发展后劲充足。全年新增外商投资企业数80个,实到外资总额1.88亿美元,是“浙江省外商投资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在全国所有国家级开发区的综合实力考核中,凉州开发区列第48位,在全省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考核中综合分值位列第7位。

主导产业不断加速集聚。围绕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汽配机电等主导产业强化集聚效应,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高增长性、高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如以特瑞思药业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细胞治疗领域中协和(凉州)干细胞基因库成为亚洲最大的干细胞基因库,总投资超过65亿元列入“国家千人计划”及归国博士创办的特瑞思药业将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首个符合国际cGMP规范的单抗药物研发生产基地,成为浙江省符合cGMP国际规范医药企业最为集中的区域;以陶氏为核心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膜法水处理设备产量占全国的19%,在国内细分行业领域的品牌影响力持续上升,形成了国内知名的“凉州板块”;以永兴特钢为核心的国内一流的不锈钢棒线材产业集群、以微宏动力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以人本为核心的汽配机电产业集群以及以科创中心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等特色集群。逐步打造了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康山环保新能源产业园、南太湖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南太湖金融产业园等专业化产业平台,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产城融合不断深化开放。在大力发展产业、提升产业层级的同时,开发区重视城市功能完善和提升,推进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凤凰片区是开发区开发最早的区块,目前已形成商住办公一体的新型商务综合区。西南新城正积极打造重要的现代服务平台,已形成亿丰国际建材城、国际小商品城、红星美凯龙家居生活广场、嘉年华综合商务广场、赛格数码城等为代表的专业市场群,同时西南城市综合体、国际软件园等项目加快推进,未来将发展成为凉州商贸服务业发展新高地。重点产业平台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已达到供电、电信、供水、排污、道路、供热、供气等“九通”条件。公共配套服务的不断完善,有利于提升开发区城市品质,对吸引资金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成为开发区产城互动的必要条件。

创新体系不断深化完善。以南太湖科创中心为主平台,着力构筑以“研发——中试及转移转化——产业化”为纵向轴,“政产学研金”紧密结合为横向轴的区域创新体系。引进了中科院凉州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中科院凉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等一批著名的科技产业化研发机构,创新孵化体系加快完善。截止2014年,累计获得省以上认定的企业研发机构39家、省以上科技立项项目近百项、省以上新产品立项约250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46.3%,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全区不断创新人才招引机制,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40余名,集中了全市近50%的省“千人计划”团队和70%的国家“千人计划”团队,被认定为省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中国留学人员“春晖杯”创业基地等。

循环经济不断加快推进。坚持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统领,项目高标准引进,深入实施“三大清洁”行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走在全市前列。工业节能减排不断推进,实施微宏动力二期、德诺沃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大批循环经济项目。实施清洁生产,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氨氮排放量等指标均达到标准,推动生态经济不断发展。随着凉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发区积极探索建立绿色产业体系,构建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新模式,突出的环境承载力为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对环境高要求的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吸引力,也为人才集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奠定了环境基础。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难点及制约因素

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与全省1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比,开发区综合排名全省前四,而经济规模得分排名第7位。其中,柯桥开发区规划面积67.1平方公里、与凉州开发区规划面积相当,2011年该区工业总产值已达到1089.6亿元。从全市来看,开发区经济规模占比有所下降。2014年开发区GDP占全市比重为7.2%,与2010年相比下降0.24个百分点,与2007年相比下降0.55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为7.46%,低于2010年的7.54%,也低于2007年的8.0%。

主导产业集聚度不够。开发区各大区块产业布局尽管相对集中,但未完全做到合理优化布局,未能依托园区集聚来发展壮大,打造区域品牌,以形成具有国内竞争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态。2006年全区产业结构由9个产业组成,2010年优化为“4+2”主导特色产业,2012年发展为7个产业,2014年形成8个主要领域,3大主导产业占规上的比重为28.99%。2015年特别是以微宏动力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呈现了爆发式增长。2015年前三季度,微宏动力实现产值8009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84.9%;实现销售收入7010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87.0%;实现利税1896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62.5%。但是区内类似微宏动力的企业不多,缺乏有效的产业链延伸,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产业集群态势。

平台空间布局不优。开发区开发建设地块主要集中在西南分区、凤凰分区和杨家埠片区这三大区块,由于受规划、土地等条件限制,各片区面积偏小,又相对独立连接性差,致使基础设施建设战线长,资金投入大,难以承载投资规模大的龙头项目落地。部分工业发展平台在开发之初对中长期规划重视不够,或缺乏系统规划,或规划不到位,以致空间布局不当,留下后遗症。随着城市扩张,一些原在近郊的工业发展平台已陷入城市中心区,将面临新一轮的布局调整和企业外迁。不少工业发展平台尤其是乡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工厂与工厂之间混杂较多的农舍和民居,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土地资源利用不高。开发区土地功能区块规划性不强,不同类型企业边界模糊,上下游企业无法形成良好的产业配套,造成资源要素和中间产品在区内的流动性不强。区内企业参差不齐,亩均效益低、排放量大的生产类企业依旧存在,阻碍了开发区产出指标和环保指标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多年的开发利用,开发区土地已经渐趋稀缺,受到各方面限制,区内可供连片制造的土地开发空间较少,具有较强溢出的新项目、新企业无法落地,预留土地空间不足严重制约了开发区提升和集聚工程的实施。

三、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目前,凉州开发区的职能已从“特区性质”的单一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经济功能,向综合性建设、综合性发展、综合性管理等多功能转变。产业转型升级应顺应开发区的功能转变,立足国字号,从整体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进行统筹规划,错位发展,突出特色产业优势,全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

扩大开放,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一是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实施三大新兴产业“超倍增”工程,重点推进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信息经济三大新兴产业的“赶超发展、倍增发展”,积极培育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生命信息、新能源整车、智能互联汽车、北斗导航、干细胞基因大数据等一批经济新增长点,力争经过五年时间,三大新兴产业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900亿元左右,建成1~2个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全区工业经济新增长极和新支柱;二是以扩大开放为主线,拓宽国际视野。加大对外开放步伐,利用自身生态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沿长湖申等优势条件,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积极开展国际化招商,加快引进优质外资,突出招智引资,重点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型人才和先进理念。强化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端健康医疗、金融、教育等高端服务业,加快打造一批满足境外人士要求的教育、医疗、研发机构和休闲度假养生设施等,促进开发区服务国际化;三是以走出去为突破口,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鼓励开发区特色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跨国经营,支持海外兼并收购企业,引导过剩产能梯度型转移,提升优势产业国际化水平。加快建立以一站式外贸服务平台、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国际物流平台相结合的市场拓展新模式,线上线下、境内境外,全方位帮助企业拓市场、抓订单、促成交。重点做好凉州宁兴云一站式外贸综合外贸服务平台,加快与财政、海关、商检、外管等部门对接,建立集外贸代理、货物通关、结汇、出口退税、信保融资等流程为一体的一站式外贸综合服务平台。

产业联动,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一是突出重点区域及承接方向。全面参与核心发达城市产业创新转型,深化与长三角沪、杭、甬等城市的交流合作,主动承接东部发达城市的要素及产业溢出。面向上海及苏南地区,重点承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产业。面向杭州地区,突出承接先进装备制造、互联网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产业。加强与沪、甬等地区的河海联动,大力发展临港产业;二是创新多元招商方式。按照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信息经济等产业链的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推介和洽谈活动。积极引进财富管理、基金投资、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网络银行等新型金融业态,以及资产评估、资信评级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全力打造南太湖现代金融产业集聚区。同时,创新以商招商、委托招商、联动招商等方式,吸引大企业、大项目入驻开发区。力争每年引进项目数量25个以上,引进项目到位资金超过100亿元;三是探索创新合作新机制。完善常态化、制度化的产业合作对接机制,建成组织带动、部门联动、考核推动的高效运作体系。联合共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凉州集疏运基地”、“上海自贸区凉州保税仓库”、“杭-湖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平台,拓展产业协作深度。

创新驱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政产学研融合。围绕重点领域,积极构建全区以研发—中试及转移转化—产业化价值链为纵轴,以“政产学研金”紧密结合为横轴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以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为核心的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引进和建设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型科研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载体。二是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坚持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积极培育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积极培育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快推动小企业创业基地、孵化器等建设,每年挖掘培育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规下小微企业上规升级,引导本地科技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的协作配套,壮大创业创新群体;三是加快招才引智,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加快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探索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优化领军型创业团队引进机制,积极实施国家和省“千人计划”、凉州市“南太湖精英计划”,加快“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加强领军型创新团队和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人才券制度,鼓励创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以股权奖励、股票期权等方式对人才实施股权激励和分红激励。

低碳减排,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一是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使水更“清”,全面推进污染行业整治,淘汰区内市级河道及支流范围内重污染高耗能落后产能;使气更“洁”,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等治理;使城更“净”,全面实施“治乱、复绿、亮化、添景”工程,综合整治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园、杨家埠工业区、凤凰工业区等园区环境;二是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利用。以“节能、降耗、减排”为方向,制定适合园区发展的单位产值用能、用水、污染排放等最低限定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园区实施生态化建设与改造;积极开展“绿色企业”创建工作,建设和培育企业内部产业生态链和企业之间的生态产业链;三是发展循环经济,争创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严格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构建覆盖全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和完善园区供热、供气、给排水、废物处置等一体化基础设施,推动流域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废物产生和排放。

制度创新,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一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加大联审联办、即审即办和中介超市管理等制度,优化流程,减少环节,实行“一个窗口办理、一个章审批”;二是健全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决定机制。坚持以“亩产论英雄”的发展理念,建立以综合考评、实绩排序、分类施策为主要内容的低效企业退出机制。推进开发区资源要素“四破”综合改革试点,深化资源能源配置综合改革;三是推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率先复制和推广投资、贸易、金融、服务业开放、事中事后监管等诸多重点领域的改革经验,力争将开发区打造长江经济带复制和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的示范区;四是优化服务机制。完善“一站式”服务模式,推行智能化、专业化服务,健全项目引进审批“一站式”、项目建设“一条龙”和企业投产“店小二”三个服务体系,培育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新优势。

第五篇: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市委统一部署,我区开展“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现就开展“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谈谈全区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个人几点体会。

一、充分认识开展“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转)

(一)上级号召转。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项领域改革,但随着改革的不断强化,触及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特别是当前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调整,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广大群众对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期待更高,对这些问题,处理的好,能有效增强发展合力,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新的压力。

(二)现状逼着转。转变式,调结构是我区的必然选择。

一是转方式调结构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必然要求。近年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经济增长依靠土地、资源、廉价劳动力等“传统优势”,缺乏核 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较弱;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低产出产业比重较大,资源环境压力巨大;多数企业仍在产业链的低端发展,处于低质低效低价的尴尬局面。

二是外延性、粗放型模式不可持续。省委、市委经过深入的调研和认真分析,认为“十二五”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就我区而言,近几年来,经济连续保持较快增长,为抢抓基金发展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要深刻的认识到,经济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来实现的。根据全区的现状,“十二五”期间,我区可供建设用地有限,将会制约招商项目落地。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电力能源问题逐渐显现,中小企业融资仍然困难,发展中的要素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因此,面对要素资源的刚性约束日趋强化,走外延式扩张、资源高消耗拉动增长的粗放型发展之路,必然使发展难以为继。为此,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工作推进中,不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转型升级发展的信念,不因一时的阵痛而支援转型升级发展的决心,真正把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是从我区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更是不转不行。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民工荒”,我区也不例外。民工短缺不仅仅影响企业的招工。也在逼迫企业升级换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枯竭,用工荒正式为内地普遍现象,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丧失优势。

(三)定位要求转。未来五年我区要努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文明城市发展的新城区、区域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的定位要求我们必需“转型升级”。近年来,虽然我区推新工作连连在全市考核中有名次,但经济总量不大,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原口径)77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4亿元,全工业固定投资19.08亿元,要完成2012年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的富民强区目标,任务相当艰巨,新一轮区域竞争更是以科学发展为前提,既要比速度,更要比质量;既要比发展水平,更要比发展活力;既要比发展成本,更要比创业环境;这些竞争的两被表明,只有“转型升级、率先赶超”,才能为实现富民强区目标提供保障。

当前,我区正值厚积薄发、加速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时期,我区各级各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服务率先崛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区要努力提升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能力,全力做好 参谋和服务企业工作。

二、着力提升内涵,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向哪转、怎么转)

工业化仍将是我区“十二五”提升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要充分把握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出的层次和能级,为我区工业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强力支撑。

(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帮强做大。进一步加大产业引导、政策激励力度,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成长型企业,加快出台《关于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若干意见》,突出转型升级,以开放和创新为抓手,以成长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为切入点,通过挂钩帮扶、要素保障、财政支持等措施,加快培育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加强资本运作,引导企业改革产权结构,提高行业中度和整体竞争力,努力加快全区大型企业上市进程。

(二)突出重大项目,支撑产业优化升级。继续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发挥园区载体优势,结合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和资本流向,大力促进新兴产业落户,鼓励现有产业改造提升。指导企业坚持市场导向进行技术改造,创新传统工艺、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应对外部经济形势变化。

(三)抓好应用突出,推进两化深度整合。进一步放大工 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抓好省信息化示范试点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引导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深化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四)完善服务体系,激发工业经济活力。强化电力管理,积极推进有序用电。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继续开展形势多样、内容丰富的中上企业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全区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企业融资扶持力度,创新担保方式和质押手段,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多渠道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下载常州规划建设航空产业园 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常州规划建设航空产业园 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