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部质量控制监督计划
内部质量控制监督计划 1.目的 为贯彻质量方针,确保本实验室的质量目标得以实现,制定本计划。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中心所有试验检测工作。3.职责(1)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年度质量监督计划,质量监督工作的实施并对质量监督结果进行评价;
(2)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检测人员的技术考核;
(3)资料管理员负责检测标准、规范等文件的跟踪查新;
(4)质量监督员负责监督质量监督工作的落实。4.工作要求 年度质量目标:报告合格率为≥98%,报告及时率≥98%;
客户满意度≥95%,客户投诉率≤1%;
重大事故率为0。⑴实验室内的质量监督 ①人员: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每半年对在岗检测人员进行一次技术考核。②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a、仪器设备按照规定的要求定期进行检定/校准,在两次检定/校准周期之间至少进行一次核查(一般一年一次),期间核查必须按计划进行,核查方 法见各仪器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
b、本实验室使用的检测方法,必须是国家发布的标准方法,资料管理员每半年对标准进行一次跟踪查新,确认使用现行有效的规范;
c、凡有标准样品的项目,每一年至少组织一次标样考核和一次实验室内比对(包括人员比对、检测方法比对等)。d、每两月对可保留样品进行一次抽检,每次至少抽检一个项目。5.质量监督的具体过程: ⑴抽查时间:采用不定期的抽查方法;
⑵抽查内容:仪器设备、试验室卫生、检测(试验)过程、原始记录,办公室管理;
⑶质量监督人员必须将抽查监督项目内容详细记录在质量监督员检查记录中,并保存。6.记录表格 质量监督检查记录。
试验室质量监督计划 1.目的 为贯彻质量方针,确保本实验室的质量目标得以实现,制定本计划。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中心所有试验检测工作。
3.职责 ⑴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年度质量监督计划,并对质量监督结果进行评价;
⑵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检测人员的技术考核;
⑶资料管理员负责检测标准、规范等文件的跟踪查新;
⑷质量监督员负责监督质量监督工作的落实。
4.工作要求 ⑴实验室内的质量监督 ①人员: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每半年对在岗检测人员进行一次技术考核。
②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a、仪器设备按照规定的要求定期进行检定校准,在两次检定/校准周期之间 至少进行一次核查(一般一年一次),期间核查必须按计划进行,核查方法见各仪器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
b、本实验室使用的检测方法,大多是国家或行业发布的标准方法,资料管 理员每半年对标准进行一次跟踪查新,确认使用现行有效的规范;
c、凡有标准样品的项目,每一年至少组织一次标样考核和一次实验室内比对(包括人员比对、检测方法比对等)。d、每两月对可保留样品进行一次抽检,每次至少抽检一个项目。
4.质量监督的具体过程: ⑴抽查时间:采用不定期的抽查方法;
⑵抽查内容:仪器设备、试验室卫生、检测(试验)过程、原始记录,严格按照绩效考核制度当中要求的条款进行打分;
⑶遇有比较重要的委托时,检测室负责人必须通知质量监督人员进行检测过程监督,以确保检测质量;
⑷质量监督人员必须将抽查监督项目内容详细记录在检测试验质量监督登记表中,并保存。
5.记录表格 试验室质量监督记录表。
第二篇:内部控制监督与审计
内部控制监督与审计
一、内控监督的主体
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机构主要包括三大主体:
1.审计委员会
企业中内部控制监督的第一大主体是企业董事会所属的审计委员会。
2.内部审计机构
企业中内部控制监督的第二大主体是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其是一种常设状态,即企业是否有审计部或审计科。例如,有些企业没有审计组,但有稽查组;有些食品饮料公司有市场监察部,实际上也承担了一部分审计功能。
3.外部监督机构
企业中内部控制监督的第三大主体是企业外部的监督机构,实际履行内部控制监督职责的其他有关机构应当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和企业授权,企业外部的很多监督机构,如会计事务所等,肩负着外审功能。
除了上述三大主体外,企业中的上级主管人员也是内控监督的主体,称为自控的主体,如企业中的上级管理层监督下级员工。
二、内部审计的定义与目的1.内部审计的定义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企业中的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一个独立机构,其中的“独立”成分决定了内部审计的效果和质量,也决定了审计的目标。
内部审计在不同的位置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如果内部审计在财务部下面,其职能是帮助财务总监或者财务经理实现财务监控目标;如果内部审计在总经理部门,其职能是帮助总经理实现监控目标;如果内部审计在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上面,其职能是帮助决策层实现监控目标。所以,内部审计机构放在哪个部门并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据企业的现状执行内部审计。
2.内部审计的目的内部审计的目的主要包括:
评估各项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内部审计通过检查、评估组织内部的各项活动,评估其效果和效率,并判断其是否符合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流程。
进行原因分析,提供咨询建议
进行原因分析,并提供咨询建议是对内审的新层次要求。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做到一定程度会成为出色的管理人员。
现代企业对于审计人员不是要求专才突出,而是要求成为复合型人才。因为专才看问题有些偏颇,容易只从一个层面、一个维度看问题。例如,财务人员如果只把自己定位于做报表、算账,那么未来的职业发展会非常有压力,需要从传统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也就是要加强控制,加强决策知识,加强预警。
此外,员工在审计部工作,可以知道企业的业务流程,容易制定出相应的管控措施,并把企业风险降到最低;在审计部工作,可以知道部门与部门、流程与流程之间的衔接关系。所以,企业要加强内审部门的人才培养非常关键,实际上来讲,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就是一位优秀的咨询师。
三、内部审计存在的原因
内部审计存在的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上市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
随着上市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企业必须借助其他人员达到监控目的。很多情况下,企业失控的原因是企业发展太快,但缺乏监督,如果企业只有职能部门而没有监督部门,那么企业的漏洞会很快显现,所以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需要进行内部审计。
2.机构和其业务的日益复杂
随着企业机构和业务的日益复杂,企业的形态也会发生改变,面临很多挑战: 第一,小批量,交期短;
第二,业务形态的复杂度上升,不知道政策执行在市场的反馈度。
3.协助管理层更有效履行其责任
因为审计部门的存在,管理层在做决策的时候会更加谨慎。审计人员的职责是审计人,当某个人出现问题时,审计员会一直盯住这个人,直到存在的问题有所改善。
审计的类型包括初次审计、二次审计和终审计。
4.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并增强其活动的附加值
审计的过程也是业务流程调整的过程,能够把企业中不合理的部分审计出来,进而完善制度。
通常而言,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会经过以下阶段:
解决制度是否存在的问题
制度体系的建立不能追求完美,首先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也就是有制度比没有制度好,有制度至少能够让管理层知道哪些业务环节存在问题,并让员工有制度可依。
解决制度是否合理的问题
审计部门通过直接查询业务形态或者沟通,可以发现审计问题,并告诉相关人员哪些流程合理,哪些流程不合理,并提出改进建议和专业判断,从而形成管理改善审计报告。
审计的价值不仅是对成本部门而言,好的审计体系还可以为企业营造健康、廉政的气场环境。企业审计有效资源时,会涉及众多审计人员,所以要保证审计人员够多并且审计得够细,因为审计和人才培养是目的。
四、内部审计人员的标准
审计人员如果选择不当,会严重影响审计效果。
一般来说,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以下标准:
1.精通业务知识
审计人员必须精通业务知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审计业务流程有很多方面,审计人员要关注自己的审计范围。例如,当审计人员做财务审计时,需要熟悉企业的财务制度流程,否则只会增加审计成本。
2.人品正直
审计人员一定要人品正直,做到公平公正。从一定程度上,审计就是挖掘企业的痛苦,所以审计人员要讲真话,不能只讲好话和假话。通用电气的前CEO杰克·韦尔奇曾说:“审计就是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就不能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通常而言,审计周期越长,企业本身会越来越规范,但是世界上再优秀的企业也会存在问题。
3.文笔好
审计人员的文笔功底要好,撰写的企业的审计报告和财务分析报告需要抓住核心思想,客观、公正,并实事求是地写出发现的问题。
管理人员需要加强文笔功底,写文章和报告要有中心思想,通常一个好的分析报告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
呈现事实
审计的第一阶段是呈现事实,指出企业存在的问题。
解释变化
审计的第二阶段是解释发生的变化,指出企业中的问题是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向坏的方向发展,并分析到位、列出要点。
调适未来
审计的第三阶段是调适未来,列出改善措施和建议方案。通过前面两步的调查分析和信息收集以及评估整理,审计人员需要给出最终的解决建议,不能把这个责任推给老板。
五、内部审计的角色
内部审计在企业中主要扮演以下角色:
1.企业内部活动的监督者
审计人员主要是做监督工作,与企业中的财务部门一样,在企业中很少受其他部门的欢迎,所以做监督工作需要具有魄力和胆识,如果发现问题就要当面指出与企业制度流程不相符的地方。
2.防错纠弊的检察员
审计人员是防错纠弊的检察员,需要检查公司员工是否违反公司制度、是否徇私舞弊、是否犯错误。好的审计人员必须具有怀疑精神,把握风险,思维方式要既怀疑又保守。在企业中,可以通过岗位轮换的方式消除审计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弊病,既让这类员工得到业务培养,又让他们不感觉工作枯燥乏味。
3.经营绩效的审计
审计人员要监控企业的运营绩效,企业中具有绩效审计,当财务部门将销售部门的销售提成计算出来后,需要经过审计部门审计,保证计算的质量。此外,审计部门还要审计企业实现的利润是否真实有效等企业经营绩效方面的内容。
4.协助外部的审计人员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协助外部审计人员做好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要起到衔接外部审
计的作用,将审计报告、审计底稿等拿给外部审计人员审计,有时能够简化外部审计的流程,减少外部审计的工作量。
5.风险管理的咨询
审计人员要能够做到发现企业未来的风险和陷阱,知道企业中业务流程的风险点、风险信息和发生概率,以及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做好审计工作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不可估量,所以,企业的管理部门需要与内部审计部门保持高度的协调,让沟通更顺畅。
如果企业审计部门发现了问题,但无法得到及时反馈或者反馈后无法得到及时执行,会给企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例如,在对某销售企业的审计中发现,业务员结款回来之后,没有人员进行后续跟踪,有可能导致业务员挪用货款。所以,企业应该设置追踪程序,如果业务员没有收到货款,那么财务部门要看到单据;如果业务员收到货款,那么财务部门要看到钱,防止业务员有意或无意地不上交货款。很多企业曾发生业务员携款潜逃事件,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并且为防止企业不改进,审计部门需要提醒企业注意,需要审计、再审计,直到企业的问题改善。
此外,在审计报告后面部分,会有后续跟踪事项,要记录好跟踪内容。
六、内部审计的基本流程
内部审计的基本流程包括:选择审计对象、制订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审计报告、后续跟进。
1.选择审计对象
内部审计的第一步是选择审计对象。
审计对象的分类
审计对象可以按照分子公司选择,也可以按照审计的业务事项选择,例如应收账款审计、存货审计、固定资产审计等。所以,审计的对象可以按照被审计单位来做,也可以按照审计的项目来做,需要根据企业自身性质决定。
审计分类
审计分为两类:常规性审计、临时性审计(或称为突击审计),究竟采用哪一类审计需要提前做好计划。
常规性审计。一般而言,常规性审计的效果不太好,很多企业规定每年进行两次常规性审计,第一次在年中,第二次在年末。这些时候,被审计对象的相关人员通常已将工作准备妥当,提前将工作做到位,这样审计人员不容易发现问题所在,起不到监督审查的作用。
临时性审计。临时性审计的效果非常好,建议企业搞突击检查,审计人员可以悄无声息地到达目的地,并且不与高层碰面,这样才有可能发现真实的问题。
2.制订审计计划
在进行审计前,企业需要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实施步骤,将审计人员进行分工。只有计划越周全,审计效果才会越好。
3.审计准备
审计人员准备审计中需要用到的表格、提纲等。
4.审计实施
内部审计的审计实施,是到现场进行审计实施。
现场的审计方法多种多样,如盘点法、抽查法、反弹法等,具体采用哪种方法需要结合具体的审计事项做规定。
5.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
根据审计情况或结论,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
6.编写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分为常规性审计报告和专项审计报告。
专项审计报告包括应收账款、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招待费用和差旅费用等改善审计报告,每一个项目都可以做一个专项的审计报告。
7.后续跟进
根据被审计对象是否执行审计建议、是否改善业务流程、是否将工作做到位等,企业需要进行后续跟踪。如果内部审计做得好,则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和间接完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招标代理内部质量控制
(一)、招标代理中心日常行为规范
1、不迟到、早退,自觉遵守公司的相关规定;
2、杜绝无故长期离岗,外出办事需进行外出登记;
3、工作期间禁止进行与工作无关事物;
4、公司活动、会议应积极参加;
5、接待业主及合作伙伴要礼貌大方,态度和善,谦虚诚恳,对领导要尊重服从,对同事团结互帮互助;
6、接听电话要规范,语言亲切、简练、礼貌、和气。
(1)迟接电话,须向对方表示歉意;
(2)接听电话,要先说“你好,河南创达”;
(3)尽量满足对方的留言和转达的要求;
(4)不打断对方讲话;
7、周一、周二、周三、周六以及开标时,须统一穿着工装并保持服装整洁;
8、周四、周五不强制穿着工装,但衣着须大方得体、干净整洁,不穿奇装异服,注意个人卫生;
9、各人办公区域应保持整洁,桌面物品堆放整齐,资料保管规范有序;桌面及办公桌周围不放置杂物;文件柜、箱内的文件等应摆放整齐;离开自己的办公区域时,应将桌面整理清洁。
10、部门公共区域卫生及时打扫,保持公共区域干净整洁,办公场所禁止吸烟,办公区域内请勿大声喧哗。
11、树立节水节电意识,自觉爱护公物、离开公司时应检查个人座位电源开关是否关闭。每日最晚离开办公室的员工应检查办公室电源、门窗等是否关闭;
(二)、招标代理中心工作行为规范
1、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按时上班,按照要求穿着工装;工作期间,细心自信;
2、同事之间要团结互助,领导应该做好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工作安排及协调工作。员工应该尽职尽责,做好合作地区的沟通及配合工作,认真负责,细致务实;
3、尊重各部门同事,协调好部门间关系;
4、根据招标代理代理部门流程及合作项目工作流程做好资料接收归档工作;
5、项目相关资料应确任到人,经审核、审定后,签字方可印发;
6、开标、评标前,应做好准备工作,注意细节工作;
7、服从领导安排,积极主动做好本职工作;
招标代理内部质量控制节点初探
陈旭标(上海建实财务监理有限公司)
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且操作程序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所谓工程招标代理,是指对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进口机电设备除外)、材料采购招标的代理。招标代理的兴起,得益于近年来我国建筑市场的飞速发展,尽管起步时间不长,但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其在招投标活动中的重要性。
然而参与招标代理活动的各家咨询企业,其发展之路不尽相同。不少咨询企业从企业属性和历史渊源上说,一开始就在市场上都占得先机,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有些甚至早早确立了其在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优势地位,并在外力的助推下,走出了一条“先操作实践、再总结规范”的发展之路。我公司与这些企业相比,无论在招标代理的业务来源,还是企业的特性上,都存有许多差异。但是从另一侧面上讲,反倒促成了企业不背包袱、轻装上阵的现状。我们可以少走弯路,大胆引入业已成熟的先进经验和行业规范,走一条“先治理规范、后进取发展”的路子。
要提高招标代理工作的工作质量,设立内部质量控制节点至关重要。为此,我公司在招标代理内部质量控制节点上作了如下探索。
一、委托合同阶段
1、操作要求
在接受委托时,应对项目基本情况、资金来源等进行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确定该项目是需要招标还是直接发包,是实施公开招标还是邀请招标。为达到这一操作要求,必须核实项目批文、资金来源,了解委托招标的要求等。
2、控制要点
委托要求须相当清楚,双方权利与义务要十分明确。
二、内业操作阶段(主要指招标文件编制)
1、操作要求
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
符合有关建设招标管理机构文件及规定要求;
符合项目特征要求;
合同主要专用条款(如工期、质量、材料、结算等)须表达清楚、明确。
在设计招标文件中,对设计方案中的建筑、结构、通风、水电等各项专业设计技术要求,应有清晰的描述(设计技术要求由委托方及设计咨询单位提供),使设计投标人对招标要求有足够的理解,使设计标更能体现先进性和竞争性。
在施工监理招标文件附件中,应有招标图(初步设计图或施工图),图纸或光盘均可,以便投标方能在投标书中,对监理大纲的服务内容、服务方法提出针对性及切实可行的做法和措施,而不是仅作一般化的叙述。
施工招标文件的附件资料,应尽可能提供招标图(初步设计图或施工图),图纸或光盘均可,使投标方对招标项目有比较清晰的概念,投标报价更为确切,使技术标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更具针对性。
在设备、材料招标文件中,对设备性能、使用要求、材料品种、工艺制作、供货方式和结算方式等,要进行详细描述。
2、控制要点
招标文件对有关法律法规文件精神表述的完整程度;
招标文件对项目特点描述的符合程度;
评标办法的规范程度;
招标文件的按时发放等。
三、工程量清单编制审核
1、操作要求
加强与委托方的沟通,详细了解代理招标项目的主要情况、投资来源、现场环境等,必要时需与设计沟通,对图纸中不明确之处进行澄清及细化。分部分项子目要紧扣招标图纸内容,深度要符合图纸要求;
项目特征及工作内容的描写要清楚明确,不模棱两可。
要求报价的材料和要求分析的综合单价应选项明确,单位和内容应前后统一;
对一些主要部位、数量较大、容易变化的子项,可针对性地多列几项子目要求报价,使投标报价更能符合实际工程要求。
2、控制要点
清单工程量计算的准确程度;
清单报价条目、措施费条目的编制与实际工程贴切的准确程度;
要求分析的综合单价和主次材料报价以及暂定价编排设置的合理程度。
四、招标文件发放
1、操作要求
必须按招标文件约定的时间,向符合投标资格要求的投标人发放招标文件。
五、答疑会及答疑文件
1、操作要求
在答疑会上,应对投标方书面提出的问题,统一作出清楚明确的答复,并将答疑会文件按时发至每一个合格的投标方手中。
2、控制要点
答疑会会议纪要答复的具体内容与所提的问题要相符;
答疑会纪要应按时发放至每个投标人。
六、开标会
1、操作要求
做好投标签到和开标记录;
检查投标书密封性和完整性以及委托书的合法性;
投标书的书面版本和电子版本要具有一致性。
2、控制要点
准时有序开标;
防止串标。
七、回标分析
1、操作要求
回标分析是对投标书进行甄别分析的一个重要步骤。要判别投标书是否存在重大偏差,是否存在废标情况。回标分析还应对投标总价、措施费、人工材料、设备单价等进行对比分析,对其中报价明显不合理之处重点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报告评标委员会,由评标专家作出是否属于废标或要求补正说明的判断。要协助评标专家对报价进行分析、询标,联系督促投标单位及时补正、说明等。
2、控制要点
回标分析的准确程度和详尽程度。
八、评标会
1、控制要点
是否按规定抽取评标专家,专家名单是否严格保密;
评标内容是否做到保密,评标的公平公正度如何,是否存在暗示引导;
对评标中出现的问题是否切实加以落实和解决;
评标报告的完整性如何,评标报告是否对专家评委提出的意见和结论进行清晰的归纳和小结。
九、中标通知书
1、控制要点
中标通知书和未中标通知书是否按时发放。
十、合同
1、操作要求
尽量采用国家或地方标准合同文本。在招标文件中要对专用条款内容,尽可能进行约定和细化。中标的商务标、技术标的相应主要内容需写入合同内,中标的商务标、技术标应作为合同的组成部分。
2、控制要点
合同作为履约过程的法律文件,应注意其严密性、完整性和规范性。
十一、流程表
1、操作要求
流程表作为操作和监管记录,在公开招标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都要及时地进行记录,并当场由各相关方签字确认。
2、控制要点
流程表记录是否及时、清楚、完整等。
十二、备案、存档、归档保存
1、操作要求
招标工作结束后,招标代理单位应将全部过程成果文件(招标文件及工程量清单、答疑文件、中标通知书、评标表格及报告、回标分析、流程表等)整理成册,送达备案单位备案和招标单位存档,并做好本单位归档的工作。归档的文件资料需符合协会的招标代理工作规范和本单位的归档要求。
2、控制要点
招标备案的及时性、完整性;
各类表式填写的客观真实性和完整程度;
归档资料的完整性、条理性和清晰程度。
十三、整体评价总结
1、操作要求
对已完成的项目要进行评价总结,应针对招标过程中的公正度、招标文件和工程量清单编制的规范及深度,由本单位相关人员和委托方作出评价总结。对提出的问题要落实整改措施。
2、控制要点
招标投标法律法规执行的程度;
按时、按规定召开答疑会和开标评标会议;
招标工作小组的协作、协调和配合程度;
招标代理与招标单位的交流、解释工作;
委托方的评价意见及建议;
招标工程师诚信自律的执行情况。
笔者以上提供给大家的只是一个招投标代理程序管理框架,但我们的目标并不仅限于此。希望能更多地吸取同行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充实和完善我们的招标代理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使我公司能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继续不断进取,为招标代理行业的发展,为培育和完善建筑市场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程序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程序
1.目的为了规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XXX公司
3.定义
本程序所指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4.职责
4.1内审经理对制定并实施系统、有效的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负总体责任。
5.程序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一般包括内部自我质量控制、内部审计督导与外部评价三个方面。
5.1内部自我质量控制
内部自我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通过适当的手段对内部审计质量所实施的控制。内部自我质量控制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与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两个层次。
5.1.1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是为合理保证所有内部审计活动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
5.1.1.1 内审经理确保以下措施的实施:
1)通过制订《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形式、授权状况、职责、权限,以及内部审计业务的范围特点等;
2)通过设置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要求并在人员招聘时予以体现,确保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与专业结构符合公司审计要求;
3)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需考虑成本与效益原则;
4)其他。
5.1.1.2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程序:
5.1.1.2.1《内部审计工作手册》中有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章节,内审经理负责传达给每位内部审计人员;
5.1.1.2.2通过对新进内审人员的带教,每年对内审人员进行内审质量考评,结合考评结果制定培训计划,以保持并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5.1.1.2.3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复杂性、时间限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等,进行适当的分工,合理安排所需的审计资源。采用工作轮换的方式安排审计项目及审计小组。
5.1.1.2.4适当运用咨询手段。
5.1.1.2.5每半年一次,内审经理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员工绩效考评,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情况,考评结果由公司人力资源部体现在员工薪资绩效中。同时,通过定期的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及外部评估相结合,确保内部审计质量。
5.1.1.2.6为评估审计报告的使用效果、避免内控缺陷的重复发生,审计改善项目完成后,内审人员应对相关的关键内控环节进行再评价,以验证类似内控缺陷已得到根本改善。
5.1.1.2.7内审经理负责监控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得到执行。
5.1.1.2.8内审根据公司保密制度及档案管理制度规定对审计资料进行归档及管理。
5.1.2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并体现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的要求。
5.1.2.1 基本原则
5.1.2.1.1内审应根据审计计划确定的审计项目,编制项目审计计划并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做好审计项目业务管理与控制工作。
5.1.2.1.2在审计项目管理过程中,内审负责人与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责,以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
•内审负责人职责范围:
a)选派审计项目负责人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授权;
b)审批项目审计计划;
c)对审计项目的实施进行总体督导;
d)审定并签发审计报告。
•审计项目负责人职责范围:
a)制定项目审计计划;
b)制定审计方案;
c)组织审计项目的实施;
d)对项目审计工作进行现场督导;
e)编制审计报告;
f)组织后续审计的实施。
5.1.2.2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
5.1.2.2.1.内部审计负责人及审计项目负责人需指导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审计计划;
5.1.2.2.2监督内部审计过程,对内部审计督导具体见──内部审计督导;
5.1.2.2.3审计工作底稿见5.1.2.3
5.1.2.2.4审计报告。审计小组组员编写本人负责内容的审计小结/审计结果,由审计项目负责人起草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经小组讨论后确定初稿,与被审计人/部门沟通后,由内审负责人审核定稿并签发。对于专项审计报告或重要事项的审计报告还需经总经理批准。
5.1.2.2.5沟通与监督
1)内审通过持续和定期的检查,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通过实施公司统一的员工绩效评估表对审计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考核内容主要是审计计划的完成情况,由内
部审计人员先进行自我评价,内审经理再进行评价。考核评价结果及时报人力资源部门作为考核审计人员绩效的主要依据。
2)在实施审计内部自我评估时,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对优秀的审计项目实施质量进行自我评估,同时征求被审计单位和组织其他部门的意见。
3)质量控制结果通过实施审计质量内外部评价及时向公司总经理报告。
5.1.2.3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审计工作底稿的形式可以是纸质、磁带、磁盘、胶片或其他有效的信息载体。无纸化的工作底稿应制作备份。
审计工作底稿应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
5.1.2.3.1审计工作底稿主要包括以下记录:
a)内部审计通知书、项目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及其调整的记录;
b)审计程序执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
c)获取的各种类型审计证据的记录;
d)其他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记录。
5.1.2.3.2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
无论书面形式或电子形式的审计底稿都需分级复核。复核应由内审中比工作底稿编制人员职位更高或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担任,复核人员应在底稿上对其复核结果进行书面记录或以邮件形式确认。工作底稿的复核程序:
1)内审经理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负完全责任
2)审计小组组员编制的工作底稿需经审计项目负责人/主审复核后交内审经理审核;
3)审计项目负责人/主审编制的工作底稿由内审经理审核。
4)如果发现审计工作底稿存在问题,复核人员应在复核意见中加以说明,并要求相关人员补充或重编工作底稿。
5)内审内审以外的组织或个人要求查阅工作底稿,必须由内审经理批准。但法院、检察院和其他有权部门依法进行查阅的除外。
5.2内部审计督导
内部审计督导是指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对实施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所进行的监督与指导。
5.2.1内部审计督导的一般原则
5.2.1.1内审经理对督导工作负主要责任。审计项目负责人负责审计现场的督导工作。5.2.1.2对于重大或敏感的审计问题,内审经理应直接进行督导。内审经理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尽可能减少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风险。
5.2.1.3在督导工作中,应遵循重要性、谨慎性和客观性原则
1)督导人员应根据内部审计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审计项目的复杂性,有重点地进行督导工作;
2)实施督导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进行合理的专业判断,减少审计风险;
3)实施督导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客观公正。
5.2.1.4督导应当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三个阶段。
5.2.2审计督导的内容与方法
5.2.2.1督导人员应确保审计人员明确审计目标和审计责任,并具有完成审计项目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5.2.2.2督导人员应确保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和需要特别关注的重大经营问题,制定可行的审计方案。
5.2.2.3督导人员应确认审计人员按批准后的审计方案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并针对新发现的重要问题修订审计方案。
5.2.2.4督导人员应复核审计人员所编制工作底稿的质量。
5.2.2.5督导人员应确认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及可靠性。
5.2.2.6督导人员应确认审计报告的可靠性,审计建议的可行性。
5.2.2.7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异议,督导人员应进行核实、复查,并及时给予答复。
5.2.2.8督导人员应确认审计目标实现的情况,确定是否存在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
5.2.2.9督导人员应确认审计人员遵循内部审计准则的情况。
5.3内部审计质量评估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指由具备职业胜任能力的人员,以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同时参考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组织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包括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种形式,以下为外部评估内容及程序,内部评估参照执行。
5.3.1内审负责确定外部评价机构,并报经总经理批准。
内审可以从以下途径选择外部评价机构和人员: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或者其认定的机构实施,如组织内部其他机构和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内部审计协会、其他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
5.3.2外部评价机构和人员应当遵循独立、客观、保密的原则,并具有评价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
5.3.3外部评价应当定期实施(一般为至少5年一次),在下述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延长外部评价的间隔:
a)自上次外部评价后,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人员素质以及审计质量控制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b)组织适当管理层在近期对内部审计质量的相关内容进行过考核与评价。
5.3.4 外部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a)内部审计机构组织结构的合理程度;
b)内部审计人员履行内部审计准则的情况;
c)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d)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c)内部自我质量控制的适当性及有效性;
d)其他。
5.3.5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程序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过程包括前期准备、现场实施和出具评估报告三个阶段。评估可以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现场查阅文档等方法。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是开展质量评估的技术指南,对评估程序、评估方法和评估要求提供具体指引,具体可参照执行。
5.3.6外部评价人员在对内部审计质量作出评价后,应当出具外部评价报告,并提交给公司总经理或董事会。
外部评价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对内部审计活动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发表意见;
b)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c)对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建议;
d)内部审计机构的反馈意见。
5.3.7内审可以参考外部评价内容及程序,在实施外部评价前开展内部评价。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结果可以作为考核评估组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做出相关决策的依据。
5.3.8内审应根据内外部评价报告内容牵头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改善计划,改善计划经公司总经理审批后执行。内审负责改善计划实施的跟踪及向管理层汇报。
5.3.9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的结果均应当按中国内部审计协要求对外公布。
第五篇:生产内部质量控制方案
质量控制的薄弱环节及持续改进策略
我们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不良品的原因有很多,从理论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未严格执行文件要求做好产品的首检与抽检工作。首检的目的是通过产品的首件确认,在无质量异常的情况下投入批量生产,防止不良发生。而抽检是确定工序的稳定性,通过抽检进一步掌握产品的质量动态,并根据其波动情况对生产工艺进行适当调整,最终保证产品质量。
二、过程质量控制不合理。对于生产的产品质量控制由生产部门自行把握,极易出现质量失控状态,并且未做好相应的监督、检查工作。
三、对于发生的质量问题不重视。在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不仅没及时进行原因分析,而且在后续的加工过程中也未采取任何的控制措施,同样还是按习惯生产,结果导致第二次质量事故的发生。
四、人为的工作习惯、经验不能作为生产操作的标准和依据。如果仅靠习惯和经验做事,走不出习惯和经验的人,其生产的产品质量将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所以要靠SOP来规范作业流程。介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突显了过程控制的重要,同时也说明了有效的过程控制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必要手断,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如何进行有效的过程质量控制。
一、全面进行质量意识的教育培训。中小企业的生产操作人员普遍存在素质较低的现象,企业招聘的工人更多的是“农民工”而非真正的技术“工人”,他们的脑海里根本没有“质量”的概念。因此,要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则首先要从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开始。
二、严格执行工艺规程。产品的生产加工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按工艺要求生产。因为制造过程是产品形成的直接过程,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过程的有效控制,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产品出现不合格。此外,在严格按工艺要求生产的同时,还必需提高生产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抓好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将影响产品质量、工序能力及生产效率的因素都管起来,建立一支能持续稳定的生产出高质量产品的生产队伍。
三、合理的设置质量控制点。质量控制点的合理设置是产品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因此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必需设置相应的控制环节。如:原材料的进货检验、半成品的过程检验和成品的最终检验;其次,建立“三检”制度,设置内部质量控制人员,在生产的各个关键工序建立控制点,并确定各级主管为质量第一责任人;最后,还需设置专职或兼职的质量监督、检查人员。其中须注意的是,质控人员必须独立于生产部门,归口质管部直属企业最高领导管理,这样质量控制才能真正的起到作用。
四、建立畅通的质量信息传递渠道。质量信息的滞后带来的是产品质量的落后,没有畅通的质量信息反馈渠道,是很难保证所生产的产品质量的。因此“信息的及时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五、进行不良品的有效控制。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在处理不良产品的时候,往往忽视不良原因分析、措施制定等有效控制手段,对问题的处理仅局限性于表面的责任落实与处罚,结果是同样的问题重复出现。因此,对问题的处理必须坚持“三不放过原则”,即:不良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未制定纠正、预防措施不放过;责任人未受处理和教育不放过。总之,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质量检验是基础,过程控制是核心,不管是在质量控制阶段还是在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过程控制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过程控制打破了原有各部门之间的界限,将相互独立的各部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贯穿与生产和技术的全过程(设计过程、制造过程、辅助过程和使用过程)。真正的让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明白,过程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断,进而将质量管理从事后的处理、落实,推进到过程的控制与管理,进而发展到事前的把关和预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质量控制,最终将企业的质量管理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上升到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进而形成全系统的质量控制。
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三步曲
第一步曲:培养三种意识
做为品质培训,讲得最多得就是什么叫做品质,怎样做好品质,往往你在台上讲得口干舌头软,台下受训者想睡觉。培训完后,受训者交头接耳,最后汇成一句话:好是好,就是对我们不实用!作为培训者听了,半条小命又气没了。我也曾在企业培训过什么是质量,其实就是简简单单一句话:质量=良心+责任心,这样受训者又好记,也容易理解。有时员工自己也会问,我拿了公司的钱,又没干好活,是不是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如果因自己没干好的事情,造成公司大的损失,良心更过不去,生产和品检人员也同样会反问。大家有了这个意识,再适当往下引导,这个质量原因也不是很难控制,只要稍微有点责任心,就不会出这个质量事故了。因为中国人有个习惯,就是怕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他们会主动问你,以后我们怎样才能做好品质呢?此时孺子可教也,可以培养员工品质的三种意识了!
一是自检意识。产品质量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生产质量控制的密决是:让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产品。要求员工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要自我进行检验,只有自己认为是合格品,才可以流向下道工序或车间,在自检中发现的不合格品,要自已做好标识并把它分开放置。二是互检意识。对于上道工序或车间流过来的产品,必须员工不要看都不看,就忽拉拉往下做,要检验认为是合格品,才可以进行生产,对查到上工序或车间的质量问题,要及时反馈。坚决做到不制造不良品,不接收不良品,不传递不良品。三是专检意识。做了自检和互检的动作后,生产主管就可以对专职检验员灌输了:员工一边要生产,一边都在做自检和专检的工作,做为专职的检验员,就更应该有强烈的质量控制意识。专职的检验员如是你部门的下属,那更好沟通;假如不是你部门的人员,他也会接受你的教导!第二步曲:紧跟过程控制在管理中,大家都看中结果。因此,很多朋友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如果没有过程,哪来的结果呢?我们是注重过程,没有好的过程,难有好的结果!对于品质的控制,我认为只有紧跟了过程控制,才可控制住品质;因此在向友人传授中,我让他一定要紧跟过程控制。一是首检控制。在产品上线前,必须要求班组长、品检人员和员工,对在要投入生产的物料,都要仔细核实;要使用的工装配备,要确认性能是否稳定完好。然后小批量生产三只产品,确认产品是否合格。合格后再上线生产,不合格要查找原因,直至合格才能批量生产。
二是巡检控制。在生产过程中,管理人员和品检要对产品进行抽查,要用80%的精力关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如:生手员工、关键设备、关键岗位等。三是终检控制。在收线时,对于最后的产品,要重点控制,往往此时员工的心态都比较急躁。举例,一位员工有快下班时,还缺一只产品装箱,他就找一只不合格品,叫人返修一下,没经过检验人员就直接装箱。被班组长立马纠出,此只产品有严重质量缺陷。何况产品收线时,还有一部分产品等待返修,所以越是快完成的工作,所要严加控制!
第三步曲:再加二把武器生产过程中的品质控制,不是在上升,就是在下降。如果要实现品质管理的“长治久安”,管理人员就必须随身携带二把武器:“明刀”和“暗箭”。第一把武器是“明刀”—“三分析三不放过”活动。俗话说明刀易躲,但也要看谁在使刀,又是一把什么样的刀。如是一位武林高手,手中拿着一把木刀,我想也没有谁说好躲:但如果是一位没练过功夫的人,手中握着明晃晃的宝刀,你敢说好躲吗?我所传授的武器是有刀谱的“明刀”。每天生产早会上,都要分析昨日生产中出现和碰到的质量问题,深入分析这些质量问题的危害性,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不合格品一旦出厂,不仅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将损害用户利益,接下来分析产生这些质量的原因,层层追溯,明确质量责任,找出漏洞;在此基础上,分析应采取的措施付诸实施,及时改进不足。整个活动过程要真正做到“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质量责任未明确不放过,纠正措施未落实不放过。”管理者每刀手握“明刀”,每天追求质量提高一点点。第二把武器是“暗箭”—人员质量意识试验法。俗话说暗箭难防,在品质控制中,如果没有这把“暗箭”,怎能杜绝员工麻痹大意思想。人员质量意识试验法的实施过程是这样的:管理者不定期地找一些质量缺陷不明显的不合格品,记下编号或做好标识后,混入一大堆同类产品中间,看员工能否把它们及时、如数地检查出来。那些质量意识不强、工作不细致的员工,在碰到这种事先不打招呼,且随时随地都可能举行的“考试”时,就往往很难得到高分。所以,要想经受住“暗箭”的考验,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在工作中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心和责任心,“不接收来自上道工序的不合格品,不把不合格品传递给下道工序”。
综上所述:针对现在车间的质量问题采取以下措施
一、施行首件检验制度,全员参与,每位员工都发放一本首件检验记录表(锻造车间按照生产线划分,每条生产线一本,由班组长负责,铸锻车间也按照班组、班次,由班组长负责,装配车间也按班组为单位,金工及钢结构以员工为单位),在首件产品下机后进行自检,并将数据记录下来,自检合格方可继续生产。(当班第一件产品、每次调机的第一件产品、不同种类产品的第一件),要求员工对产品的所有尺寸都进行检验,不能只检验自己负责的工序。
二、施行封样制度,每位员工在首件检验自检之后确认产品无误的情况下进行封样,采用透明塑封袋保存在工作台上,等待质检员核实,经质检员核实尺寸无误后可继续生产,同时将封样产品放回周转箱。相反如果检验结果不符合要求则停止生产进行整改,整改过后的产品从新报检检验,直到合格后方可批量生产。
三、施行自检制度,全员参与,每位员工都发放一本自检记录表,在当天的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进行自检,频次设定为5次/天,每次自检要求将检验尺寸、时间、数量等内容作好记录,以备查阅,个别工序生产频次较高的可以另行设置,如线带材成型机可设定为10次/天,冲床可设定为8次/天,如果自检中发现质量问题,及时通知车间负责人及质检员,排查前期做的产品,由生产计划部及安质环保部共同解决,同时车间负责尽快对该产品加工工艺进行确认,保证调试后产品合格,方可继续生产,同时继续执行首件检验,自检等规范。要求员工对产品的所有尺寸都进行检验,不能只检验自己负责的工序。
四、实施巡检制度,巡检制度由车间主任、副主任、技术员三人负责,填写巡检记录表,记录产品尺寸,检验时间、检验数量、该产品操作人员。每天限定最少对全车间各道工序巡检3次。要求对产品的所有尺寸都进行检验,不能只检验自己负责的工序。
五、装配车间应该增加检验功能,要求对装配车间所有正式员工进行严格的产品质量培训,装配车间可以更名为《检验装配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