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化城市设计基础研究论文(最终5篇)

时间:2019-10-24 20:0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景观化城市设计基础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景观化城市设计基础研究论文》。

第一篇:景观化城市设计基础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分析当代人类对空间的需求入手,对社会、文化、自我、空间等客观需求因素探讨了景观化城市设计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原则,重点阐述了景观化城市设计的应用所带来的功能影响。对于协调当代建筑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景观;城市;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城市设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同时伴随着人们对于自然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无论是政府的高度关注,还是人们的自觉认识,环境保护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当中。对于公共空间艺术中体现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已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为了更好的融合城市与自然,艺术与生活,景观化城市设计成为了当下公共空间艺术中的潮流。

一、景观化城市设计的思想基础

景观化城市设计的核心观点都牵涉从社会文化到物质文化再到人类需求的必然过程。城市设计应该被看作是人们面对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社会文化构造的产物。而在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对物质条件的逐渐满足,渐渐转向了对文化内涵的精神追求,以及对自然生态的自由向往,景观化城市设计则是以人们的需求为设计思想的基础。它通过提供交流的环境与空间,从而在象征意义上为人们提供了归属感的需求;它通过提供符合审美情趣的环境与空间,从而在心理情感上为人们提供了尊重感的需求;它通过提供自由可选性的环境与空间,从而在个人价值上为人们提供了实现自我精神感的需求;它通过提供个人审美观或是个人对艺术形式的理性审美环境与空间,从而在艺术追求上为人们提供审美的需求等等。无论社会与文化如何的相互影响,人类的需求无外乎都包括以下几种:

1.健康生态的生理需求

人类的生理需求包括身体状况、生存环境、个人发展,最主要的是生活环境的舒适性。景观化城市设计要想满足人类基本的生理需求,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其一要考虑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满足生存环境与个人发展的需求;其二要提供健康服务的环境,要做到合理分配与保证健康质量的需求;其三要促进重新创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活动空间,满足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其四要构建存在于日常生活发展机遇的空间,而人类所需要的恰恰是开放的空间。

2.空间安全的心理需求

空间的安全性是设计师必须要考虑的,营造具有安全性和防御性空间则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其一最好是有清晰的边界,即用实体或标志性的障碍将空间分隔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或者处于清晰管辖权的开放空间;其二有自然监督机会的空间,保证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其三要通过利用建筑和景观的形式和材料的结合设计,传达出空间等级的概念印象;其四要考虑以弱势群体提供安全保护地区;其五要在场所内获得空间方向感和时间感。

3.自我实现的个体需求

景观化城市设计中需要可以寻求学习机会和满足审美的景观,它不仅仅是基础结构设施的相对完善,更是为了可以进行个体的自我实现,人们需要这种提供探索性的场所。在现如今的城市设计中,人们最主要的批评之一,就是场所提供探索和表演的机会太少,许多城市设计中所创造出的场面都一览无余,对人类没有一点神秘感。城市应当由丰富的生活中心、优秀的教育中心和深厚的文化中心所组成,城市中不仅要有充足的运动设施供人们使用,还要有供人们观赏各种表演的场所。

4.社会尊重的秩序需求

拥有自我尊重的方式包括掌握和自如运用知识、管理个人生活、拥有财富等。增强自尊的方法之一是通过提供给他们要寻找的私密性。地位越高要求的私密性越高。获得他人尊重的方式包括获得外部奖励,个人的接受和表扬,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得到尊重的方法之一是文化展示:就个人而言,人类所选择的居住环境不仅是有基础结构设施的原因,也是有社会地位的原因。人们希望自己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建筑环境也就成为了他们所居住生活的一个标志。对于城市而言,在城市设计中有声誉的大厦和杰出的艺术品通常是作为提高整个城市形象的一种媒介物,其作用甚至是远远超过了当地所进行的其他热门活动本身,更可以营造出令人们心灵舒适的绝佳环境。

5.文化归属的内涵需求

人类的生存需求一旦获得到满足感,随之便会感到有必要加入一个组织。好的社会能够提供机会让人类直接按照固定的联系通过正式的和公共的组织得到相应的发展,也能够达到各种有益的社会目标。完善解决社区的基础结构设施和过度空间的处理问题,可以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其实在生活中不难发现,一些受人欢迎的聚集场所就是提供舒适的座位、良好的照明并且便于观察和有媒介的地方。标志和文脉也可以使人产生归属感。通过为使用或居住在那里的人提供明显的标志,赋予整个地区的标志性,为人提供个性化环境的机会,从而让他们产生主人翁的意识感。新建筑物,要同周边环境基本是同风格或者是同体量,若不是,则是用当地的传统建筑语言满足当地的历史文脉的需求,比如可以是建筑形式、使用材料、建筑系统或者建筑风格。

6.艺术审美的精神需求

人类的日常生活环境其实是一系列行为活动的空间场所,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周围的一切,想要单纯的为了“看”而“看”,想要单纯的在观察时而没有功利只有享受,这种行为是奢侈的。设计者要考虑文脉,要把每个项目都被看作是整体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设计要注意提高人的感知能力、提高艺术的形式审美、提高象征审美的体验,还要考虑实现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达到了这些,设计所要体现的审美效果就会随之展现出来了。想要达到人对环境产生愉快经历的情况,可以从感觉、形式和标记入手。感觉是源自纯粹的感知享受,形式是对环境集合地貌三维或者四维的感受,标记是对周围那些图案进行联想而产生的。设计原则其实无外乎一系列关于时间、行为和环境的组合。比如对于人们的活动环境,它提供给居住者不同的感觉、形式和标志性的经历,使得居住在那里的人感到心情愉快;或是提供了连续的令人愉快的经历或者场所图案;或者场所有清晰的理论概念,而理念其实是场所的几何形态和他们之间所相关联的基础。其实综上所述,就是要把人的需求作为景观城市设计的主要目的,要建立以景观为首的景观化城市设计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二、景观化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

肯格林伯格曾说过:“我们正在学习‘城市如何设计’,城市设计并不产出明确的产品,而是日益成为对没有明确重点的长期转型的预测和指导,同时权衡价值、目标和实际效果。”设计是要符合人类需要的,要贴合当今的时尚潮流,景观化城市设计原则有几点:1.要在日益多样化的社会中构建“景观化”的社区通过景观来重塑我们的社区,首先要建立能够聚集人气的场所,要有多种多样的丰富的活动,支持社会平等。其次要关注公共领域的使用,比如广场、街道、公园和其他公共空间,无论贫富、老幼、种族,让每个人融入到这个公共的场所中。2.要在各个层面加强景观的可持续性通过景观来促进社会更飞速的发展,通过紧凑、“飞地”转型、填充式开发、功能混合,继而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对可持续性的支持;并且创造吸引人们生活、工作、参观和购物的舒适的城市中心。3.要扩大个人景观选择面通过景观设计来建立可以支持更多选择的场所,从而吸引更多的人群。建立互相联系的交通网络,通过多种的交通方式,为社区尺度公共交通做向导,避免了大尺度高速公路和汽车导向型发展,增强可步行性。还能提高生活质量的选择,功能混合开发模式在步行范围内满足了人们对娱乐、购物、文化以及其他生活核心元素的需求。4.要加强个人景观健康感通过景观来促进公共的健康。鼓励步行和其他健康的交通方式出行,贫富的混合居住模式可以更新社区街道,避免城市的蔓延。拆除学校和周围社区彼此之间的护栏,但是要加强个人的安全意识,提供足够的照明设施和环境,避免创造可躲藏的、便于从事违法行为的空间。确定街道中心的存在,打造多个居住区的道路出口,创造出热闹亲切的高密度社区空间。

三、景观化城市设计的功能影响

景观贯穿于拥挤、快节奏的城市中,景观的设计无处不在,它在丰富了城市视觉效果的同时还带给城市居民以精神上的放松。景观化城市设计的功能影响大致有三个方面:

1.视觉影响

景观首先具有视觉审美的价值。景观使城市环境视觉变得多样化,带来视觉上的喜悦感。植物、建筑、色彩都为单调冰冷的现代化城市空间增添了丰富的视觉变化,软质植物与硬质建筑彼此相互搭配呼应,围合成各式各样的大小不一的空间,摇曳的植物使看到的画面更加生动有朝气。

2.实用功能

景观除了承担观赏作用以外,还具备强大的实用功能。建筑是为人们提供庇护的场所。绿地、广场、小品可供休闲娱乐所用;道路的指示牌,标志等都是承载着信息传递的功能,而且作为城市导视系统中的一部分。现如今在严重的空气污染的状况下,植物不仅可以影响风速与气候,还可以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和有毒气体,起到净化空气、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

3.精神慰藉作用

景观有时是极富有故事性和倾诉性的。尊重受众群体的精神波动和心理活动,使得景观设计更容易被认可、引起共鸣,从而予以人在精神上的安抚作用。绿植景观从古至今都是文人雅士抒发情感的对象。在我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的今天,有许多二三级的地区城市都改善了城市景观的风貌,比如湖南省常德市景观再造已初见成效。常德市位于湖南北部,江南洞庭湖西侧,武陵山下,史称“川黔咽喉,云贵门户”,是一座拥有二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这里依山傍水,整个城市都是绿色植物的天堂。相对比杭州是历史传承下来的烟雨水城,虽说景观占总面积比例很大,但少了些当代科技进步的痕迹。上海是改革开放的经济试点城市,到处高楼耸立,展现出经济繁荣昌盛的景象,但人们的生活节奏过快,每天人们在忙碌中与自然的接触少之又少。而常德市不仅依靠洞庭湖的分支“柳叶湖”作为出发点,控制住水质的环境,改善了湖上岸的周边环境,调节了城市的空气质量,这里不仅仅是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同时每年都承办了全国皮划艇锦标赛。常德的景观化城市设计从柳叶湖重新改造规划出发,全城重新扩建公路,道路两旁全程绿化相辅。常德市内的两个辖区都有多个开放自然公园。这个景观化城市设计不仅保证了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同时巧妙的把环境与生活结合在了一起,上班的四周就是公园,站在高楼中俯览四周,宛如站在山顶欣赏美丽的大自然一般。景观化城市实际不仅让城市不再充斥着冰冷的科技感,而且为居民保证了健康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抚慰了人们在喧嚣中浮躁的心。所以常德作为景观化城市的代表,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首届魅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

四、结语

“景观”一词如今之所以被大家所熟知,其实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生态共存意识的觉醒、城市区域个性化以及城市建设扩张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有关,它强调了自然与生态在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有自身范围上的一定的限制。而景观化城市设计的核心,就是从景观的角度去解决城市所面临的文化传承、健康保护、生活幸福感等一系列的问题,把生态策略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把城市标志性“建筑”代换成城市标志性“景观”,这种生态景观与经济发展同生共存的意识成为决定一个城市形态和城市体验的最基本要素。景观化城市设计是融合了基础设施、商业和信息系统的空间形态设计,它保证了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它是对公共空间重新诠释的过程,人们只有在生态自然的环境中才能放开私密空间的枷锁,把自己完全的释放出来,这是大自然独有的魅力。它是对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探索,一个城市的生活节奏舒适,生活环境优质,无论从生理到心理,都构建了绿色健康、积极阳光、充满正能量价值观的城市氛围,这种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基础。它同时把关注点也延伸到了生态、文化、历史和自然等方面,不在单一的着眼于某一个点,景观化的城市设计可以完美的把这些都融合到一起,最自然的才是传承最永久的。在经济不断进步的今日,生活节奏快导致的亚健康状态、环境污染导致病变概率增加,这些人们越来越不容忽视、迫在眉睫的问题,景观化城市设计无疑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它给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改良后当下的环境改善,更多的是百年之后它留下了一个完整的、理想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让人们的生活与生态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了一起,创造了一段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文明。

参考文献:

[1]乌峻.第三自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2]徐守珩.道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第二篇:景观论文

对森林公园景观评价方法的综述

摘要: 风景评价是风景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风景林抚育管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深远的意义。文中全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风景评价及风景林景观评价的研究进展状况和森林景观综合评价的方法,包括风景评价研究的发展过程、要的评价学派及其在森林经营管理中应用最广的森林景观评价方法,亦即心理物理学派中的美景度评判法。

关键词:森林公园

景观功能

景观评价

森林旅游

森林公园是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各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森林景观不同于人文景观,是一种有规律的动态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木的生长及人类活动会按照一定的节奏发生相应的变化。森林景观是形成森林旅游环境的物质基础,在森林公园进行旅游开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对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旅游规划、管理,则应全面地对森林景观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价。

风景评价是风景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风景林抚育管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风景林的发展与建设,许多地方的做法是将其它林种的林分经过抚育改造等管理措施使其朝着风景林方向发展,然而目前面临着管理使景观特征将如何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后将如何评价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将说明管理措施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改进,因此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来对风景进行评价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国内外在该领域做了一些工作,下面将分别阐述。

一 国外风景评价研究现状

1.1 风景质量的评价方法

在西方,相当于汉语的风景的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它用来描写梭罗门皇城(耶路撒冷)的瑰丽景色,这时景观的含义也等同于英语中的景色“scenery”,均是美学意义的概念。有关景观的研究有记载的可追溯到1757年Edmund Burke对景观美学的哲学研究。在林学方面,Gilpin在1791年发表了《森林风景与树林景观》,之后Marsh于1864年出版了《人与自然》一书,它在书中首次提出了利用分析手段(ana-lytical approach)来描述风景。风景的价值特别是在美国1858年首建中央公园时得到重视,并且这

种重视在1872年建造加利福尼亚州中部的约塞米蒂(Yosemite)国家公园及其它国家公园建设中得到加强。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开始开展了“景观评价”的研究,到了70年代该领域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并一直持续到现在。国外大多数学者认为风景主要是视觉意义上的景观。美国所做的“景观评价”也主要是就景观的视觉美学意义而言的。

一般来说,景观评价(风景评价)是指景观视觉质量(visual quality)的评价。风景评价(景观评价)实际上是风景美学的研究中心,也是指导风景资源管理的基本依据。20世纪70年代前后国外涌现的大量风景评价的方法,其特点大多表现在2个极端方面,Arthur等将这些方法分为描述因子法和公众喜好法,而且两者都有定性和定量的方法。Briggs等利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进一步划分模型,Crofts描述了2种方法,即喜好性方法和代理组成方法。Daniel等将方法细划为生态的、美学的、心理物理的、心理的、现象的(Arthur等1977年已经分过)和数量整体。描述因子法包括生态和美学方面,一般是由专家评定。公众喜好法包括心理和现象方面,通常采取问卷方式评定。数量整体方法包括心理物理、代理组成分法,是将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法。目前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比,重点放在定量评价上。经过近40年的发展,风景评价研究领域建立了许多学派,目前世界较为公认的有四大学派: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或称心理学派和经验学派或称现象学派,可以说它们的理论和方法各具特色。

1.2 国际四大风景评价学派

专家学派(Expert paradigm):参与风景评价的是少数艺术与设计、生态、资源经营等领域的专家或受过专门培训的观察家来完成。评价结果将指导生产。Daniel等将专家学派方法细分为2种模型,即生态模型(Ecological model)和形式美学模型(Formal aesthetic model),生态模型强调自然美,认为人为干扰最轻的森林最美,提倡营林措施尽可能贴近自然。形式美学模型则以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4个基本元素在决定风景质量时的重要性,以“丰富性”、“奇特性”等形式美原则作为风景质量评价的指标。目前美国的土地管理部门、林务部门多采用专家评价方法建立了风景评价系统(Visual Management System ,VMS)。心理物理学派(Psychophysical paradigm):把“风景—审美”的关系看作是“刺激—反应”的关系,主张以群体的普遍审美趣味作为衡量风景质量的标准,研究者通过心理物理学方法制定一个反应“风景—美景度”关系的量表,然后将这一量表同风景要素之间建立定量化的关系模型——风景质量估测模型。风景物理学派最有名的是Daniel等所创的SBE法,有关SBE详细情况将在下文描述。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小范围森林风景(如一个林分)的评价研究中应用较广。认知学派(Cognitive paradigm):该学派和下面的经验学派没有像专家学派和心理物理学派那么令人注目。认知学派把风景含义建立在人的感觉和知觉上,景观一般用神秘性、可识性、庇护性、危险性等术语来描述或者从人对景观的感觉如安全、热烈、压抑或恐慌来描述。这些都是从人的生存需要和功能需要出发来评价风景(景观/生活环境)。认知学派是将人过去的人生体验与景观实际判别结合起来。代表性的学者有英国地理学者Apple-ton,他在1975年提出“嘹

望—庇护”(prospect-refuge)理论。之后美国地理学者提出了“情感/唤起”反应理论。Ulrich的理论则融进化论美学思想和情感学说于一体,试图通过生理测试技术(如脑电图、心电图)来测定人对于特定风景区的反应和评价,从而克服了语言表达对风景评价结果可能带来的误差。经验学派(Experiential paradigm)同认知学派相比更加主观化。它把景观的价值建立在人同景观相互影响的经验之中,而人的经验同景观价值也是随着两者的相互影响而不断的发生变化。它不像认知学派那样观测者对景观给出一般感觉描述,经验学派的观测者在与景观相互作用中对景观详细描述,并试图说明各种环境因子的作用和意义。

二 国内风景评价研究现状

国内对风景资源的评价过去有定性和定量2种方法,但多数采用定性描述法。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对定量评价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定性描述法主要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森林景观、环境质量、旅游条件等方面,用文字描述的方法进行评价。自然景观评价主要是对山水的评价,有的分为佳景、美景、胜景、奇景和绝景5个等级,但在具体操作时尚无严格的标准。森林景观评价,主要是对各种林分的外部特征、季相变化、搭配组合和古树名木等方面,评价其观赏和科研价值。还应进一步从森林内涵上评价其特殊的生态效益和保健功能。环境质量评价主要考虑直观感觉的安全、舒适和理性分析的卫生、健康等4个因素来分析,评价其生态状况、适用程度和游憩质量的优劣。刘滨谊对各派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用多种专业科学的现代理论,把各派理论与方法的优点综合在一起,编构成“风景元素周期表”的框架系列,并应用景观遥感、图像处理和电脑运算等技术,使风景资源从信息集取、转译、评价、规划到提供各类规划图纸,实行电子计算机一体化,总称“风景景观工程体系”。俞孔坚认为心理物理学派是最科学最可靠的方法,并用其建立了森林公园风景质量评价的数量化模型。吴楚材根据专家学派的理论,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森林公园的特点制定了中国森林公园等级划分标准。把生态因素放在重要地位,具体分为自然资源(65分)、人文资源(1 5分)、旅游条件(2 0分)三大要素。在自然资源中又分为山体(6分)、水体(5分)、植被(4分)、森林生态环境(37分)、天象(3分)、特异性(7分)、动物(3分)。在森林生态环境中又分为森林覆被率(6分)、环境质量(27分)、木本植物(4分)等。

三 心理物理学派理论在森林风景评价及风景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物理学派的方法应用最为成熟的风景类型就是森林风景,而且心理物理学方法在森林风景评价及其管理中应用最广泛的是SBE法。SBE法又称美景度评判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Daniel和Boster于1976年提出),该法的评判结果是由景观本身的特征和评判者的

审美尺度2个方面决定的。它是各种风景评价方法中最严格、可靠性最好的一种方法。因为它将观察者和景观相互联接起来,使美既不是只在观察者眼里也不是只在景观本身的特征。有许多研究都证明了不同风景评价者及团体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又由于该方法把审美态度测量同风景成分的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实现用数字模型来评价和预测风景质量,而且本身具有一整套的检验方法,使该风景评价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另外,心理物理学方法是一种公式化的方法,一旦风景评价模型建立起来了,则只要对有关风景成分进行测量,即可根据模型得出风景质量的有关数据。

四 森林景观功能综合评价

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的评价工作按其美化功能、生态功能和保健功能三大功能

4.1美学功能

从美学角度,森林公园的开发应选择生态环境良好、群落稳定、植物品种丰富、层次结构复杂、垂直景观错落有致、林龄大、浓荫覆盖、色彩绚丽等森林景观供人观赏。森林景观之美是多形态、多成分、多层次的,对其美学功能评价研究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主要从珍稀植物、古树名木、奇花异草、林相季相等角度出发,也常以风景林、古树名木或专类园等形式进行开发。国内外对森林风景资源质量评价的研究已有较大的发展,其中应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建立的森林景观评价体系得到最广泛的应用。国外主要采用描述因子法、调查问卷法、审美态度测定法,其中审美态度测定法又称心理物理学方法。由Daniel等提出的美景度评判法和Buhyoff等提出的比较评判法是心理物理学方法中应用最多且公认是最有效的两种评价模式。国内对植被美化作用的评价方法多是在心理物理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调查,本着科学性、完备性、简明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设置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专家征询法、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采用相关的数学理论和专家意见建立评价模型和划分标准。

4.2生态功能

森林景观所具有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减轻噪音等生态功能,是森林公园的无形资产,也是森林公园得以发展的根本。评价森林景观的生态功能,应从森林景观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考虑。森林景观的结构与功能主要取决于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类型、林分组成、植被景观多样性等。

4.2.1群落多样性

群落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在组成、结构、功能和动态方面丰富多彩的差异性。植物群落分类与排序也是认识一定区域内植被、研究植物群落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和基础。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测定物种多样性指数及与之相联系的物种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可以综合地反映群落的组织水平,如结构类型、生境差异、演替阶段及稳定性程度等,进而可为森林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是一个群落结构和功能复杂性的度量,对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群落的组成、变化和发展,也可以反映群落及其环境的保护状况。对森林公园的植物群落进行物种多样性研究,探讨其一般变化规律及其生态学意义,可为森林公园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的生态功能评价,常以森林植被的树种组成、郁闭度、林层结构、植被盖度为主要指标,通过植被调查,划分公园的主要植被类型,进而对森林公园的林分改造提出建议,为公园建设提供参考。

4.2.2景观多样性

森林景观多样性是区域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以某种方式重复出现的异质生态系统组成的陆地区域,可称之为景观要素,主要指各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林窗采伐迹地等。景观要素的组成结构对景观整体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根据各要素所占面积大小、形状及其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可将其分为基质、廊道和斑块3种基本要素分别进行质量评价基质是指森林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它在景观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对森林景观的动态变化也产生巨大影响;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在森林景观中主要起运输、保护资源和观赏作用,通常是森林公园的主要交通路径;斑块是在景观空间比例尺上所能见到的最小异质性单元,是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森林景观类型的划分有多种分类形式和方法,依据的景观特征因子有景观的尺度、嵌块体特征、基质(包括形状、大小、色调等)及景观网络构型与均质性等。其中按景观基质划分,并把景观基质层作为景观分类系统的主要层次是常用的基本方法现有的工作多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3S技术分析森林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森林景观多样性评价。通过分析森林景观多样性,研究森林公园内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并对景观进行合理配置,可充分发挥森林景观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功能。

4.3保健功能

4.3.1空气负离子

森林景观的保健功能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特有吸引点。开展森林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

就是到森林环境中呼吸含有大量负离子的新鲜空气,达到消除疲劳、疗养保健的效果。空气负离子被喻为空气维生素或生长素,有利于人体健康,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森林旅游资源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空气负离子与污染情况、人的体感舒适程度密切相关,是衡量环境质量的指标。而空气质量的好坏,是激发旅游者兴趣及开展旅游活动的因素之一。根据森林环境中空气离子的特点,提出森林负离子系数的概念,建立了森林空气离子指数评价模型,并以国内10个森林风景区空气离子的测定结果,建立了森林风景区空气负离子分级评价标准,认为:森林游憩区的最低负离子浓度(临界浓度)为400个/cm;负离子浓度达到1 000个/cm以上时对人体有益,属于保健浓度范围;负离子浓度为400~1 000个/cm的空气对人体既无多大危害,也无多大益处,属于允许浓度范围

4.3.2气候舒适度

舒适度是人体对大气环境所感觉的舒适程度。人对气候的感觉最敏感的是温度和湿度,因此,舒适度被认为是温度和湿度的综合效应,常用温湿指数表示。温湿指数是表征大气环境对人体冷暖、凉热感觉影响的综合指标,它考虑温度、湿度、风和日照等气象要素,即从生理气候角度评价人体对气候环境的舒适程度。其公式为:温湿指数(THI)=t-0.05(1-f)(t-14.4),t为平均温度(℃),f为相对湿度(%)。利用温湿指数划分人体感觉舒适度等级,可为森林旅游者提供参考,也为森林公园的管理提供方便。

国际上公认的四大学派: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或称心理学派和经验学派或称现象学派,为景观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而景观功能的评价则为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参考.最终森林公园景观评价的发展为森林旅游准备了科学依据.相信景观评价和森林旅游的相互促进会使森林旅游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参考文献: 1 俞孔坚.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发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 2 俞孔坚.自然风景质量研究——BIB—LCJ审美评判测量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 3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 俞孔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5 陈鑫峰.京西山地区森林景观评价和风景游憩林营建研究—兼论太行山区的森林游憩业的建设.博士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0 6 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7 吴楚材.张家界森林公园研究.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第三篇:城市设计原理论文

城中村街道活力的发展:以武汉起义门社区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探究城中村其实际的价值倾向和服务的人群以及它对现代城市的贡献出发,探究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改善其所代表的弱势群体的生活环境,而不仅仅是作为一块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可开发的土地进行论证。

【关键词】城中村

街道活力

消费水平

起义门社区

起义门前的这一块街区算是很有历史的一个地方了。在曾经的武昌城城门起义门外,建筑风格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二层沿街骑楼风格,一层商铺二层住宿。在这样的建筑群中一眼看过去,与当代新建的商业街对比起来当然会有一种被这里老房子的灰暗色基调的脏乱差直觉触发。

对比图片:起义门社区的街道氛围(作者拍摄)和现代街道氛围(网络图片)

现在的主流观念评价这样的城中村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城中村当作城市负面形象来看待。比较极端的负面评价有“城市毒瘤”,城市包袱等,他们认为城中村问题复杂多样,有:形象丑,密度高,环境差,卫生糟,治安乱,公共空间不足,社区配套和市政设施缺乏,消防不合规范等等。另一种是将城中村当作一种历史文脉和人文情感延续的观点来看,觉得城中村再怎么脏乱差,它也承载着曾经的时代的印记和回忆,就这么一波推是一种暴力的无脑的行为,缺乏考量和足够的人文关怀。现代城市千城一面的现状中对城中村毫无考量的拆迁是一个重要原因。

而在我看来,那种将城市中的所谓脏乱差的建筑场所,包括城中村一波推而重建的方法,其本质服务的只不过是市政人员和中高产阶级的人们。看过去,城市一片光鲜亮丽,中高产阶级的人们在新建成的商业楼里兴高采烈的消费,市政人员也因为这样的暴力手段消除了城中村这样的低下阶层所在的低下场所而达到和谐的社会状态而升职加薪被提携。那么,那些原本生活在城中村的原住民和暂住民呢?抛开文青气质的所谓场所精神的保留和人文文脉的延续,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有谁如果有选择的情况下会放弃现代高档舒适的住宅楼而选择城中村呢?这样的选择题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不过是一个必选题而已。那么为什么城中村不会成为一个因为所谓的脏乱差而被人们所抛弃的空村反而焕发出其独特的生机?存在必合理。城中村是在城市保障中缺乏梯级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下人们的自适应化合理选择的结果。在政府在目前国情和经济条件下只能够照顾到中上层阶级(批土地盖高档住宅和商业楼)的情况下,那些大量涌入城市的人们的暂住之地和贫苦之人所选择的地方也只有城中村类似的虽在城市之中却房价不高的地方。

我赞同博主“街道守望者”的博文《城村村城》的观点。他认为城中村实际上自发地对城市规划与

管理的不足进行了补充,有助于改善城市土地功能和效益、健全廉价住宅体系、丰富城市服务内容、降低城市服务和创业成本。城中村住房的补充调剂,使得城市避免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因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而形成棚户区贫民窟的可能。“城中村主观上是原村民突破各种政策法律限制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客观上是城市土地按照其经济规律以扭曲形式释放其应有价值的必然”。“是对将城市土地限制为福利用品、无视其经济价值的计划经济式土地政策的一种纠正,也是原村民贡献其土地支持城市建设之后,以所剩土地分享城市发展成果的一种权利”。如果要把大部分城中村推倒重建成高档楼盘,不管城市乐意与否,那些原城中村的租户会转移到新的区域新的犄角旮旯中,塑造新的形态和机能,因为他们和城市相互需要。

城中村成为城市飞地和自治社区,也是能自我调适有序支持城市运作的自组织系统。城中村承担起城市多年保障房的作用,不仅因为村民自建房成本低(没有地价及报建登记等手续)、设计经济实用、紧凑开放而且租金便宜,更因为全市村落均匀散落在市域范围,基本上能以步行的距离,覆盖和服务了与其相邻的中心区、商业区、工业区。弥补了众多版本城市规划对中低收入人群居住用地安排的长期忽略,平抑了政府保障房建设不足时期的廉租房需求,同时也减缓了城市交通的恶化程度【1】。

起义门社区街道活力的发展

对于真正的城中村自己而言,城中村最大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是城市中比较靠中心的一块地皮,而是在于它能够包容市政和城市规划所不能包容的中低收入的人群。对于舆论以及开发商而言,城中村最大的弊病不在于它的脏乱差,而在于它明明身在城中心却偏偏是个容积率这么低的一二层房楼。而对于政府而言,城中村最大的弊病就是它的脏乱差。那么,在现在的社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阶段来说,往下的数十年间,在政府和规划还没有健全体制重视中低收入群体居住用地的情况下,城中村这样的情况依旧拥有非常合理的存在价值。那么现阶段的城市设计对于城中村又能带来什么帮助呢?这是本文所想要着重考虑和研究的。下面我将以武汉起义门社区为例,探讨其功能业态再发展的可能性。

为什么只选择其街道活力的发展可能性呢?因为城中村现在的最大存在价值,在于其廉价的租金和住房。居住用地我认为其相对达到比较合理的状况,虽然居住环境可能差些,但是也因为这样的环境才有更加低廉的租金,使之能够在一部分人的经济承受范围之内。我所担心的是如果一旦涉及到居住用地的改变,所带来的必然会是租金及房价的上涨,这并不符合居住之人的利益。而选择街道活力发展研究,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起义门社区的历史文脉

起义门社区在武昌的起义门外。而起义门之前又称为中和门。当初的中和门外,称为十字街。十字街内的回民几乎全部都以宰牛、卖牛为主要谋生手段。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组成了行帮公会“丑帮”,所有的宰牛户都要向帮会交厘头钱,以便保护自己。“回民无事干,挑个牛肉担”,这个流行于街巷间的顺口溜就是专指十字街内的这些以宰牛、卖牛为业的回民百姓的。不要以为回民真的无事可干,这些回民就是靠挑着的牛肉担,把十字街的清真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硬是把一个本来荒凉的地方营建成了武昌城外的繁华之地。从清代中叶开始,城内的人们便常出中和门到十字街游玩,很多的商人也来此街洽谈生意,从而造就了这里发达的茶馆业。十字街的茶馆大多属于荤茶馆,说书唱曲兼而有之。武汉市老一辈的说书艺术家李少亭就在这一带的茶馆里讲评书。李少亭是 2

著名评书艺术家何祚欢的师傅,据清真寺的教友李家明说,李少亭认为,武汉的方言口语有些是从十字街发源的,现在非常流行的“搭白”一词,就是十字街人最先开始说的。十字街的繁荣也给这里的居民留下了很多的口碑故事。十字街上荤茶馆多,清茶馆也不少。(注:从明、清开始,武汉三镇就有众多的茶馆。茶馆无论大小,都分为“清”、“荤”两大类。清茶馆单独卖茶,也有供遛鸟、下棋之处,清静安神。荤茶馆除了卖茶,还有演皮影戏、说书、抹牌、清唱的。)

著名的一勺茶馆就是清茶馆。茶馆之所以取名一勺茶馆,其意就是你只需要喝一勺,就再也不会忘记这里了,就会成为这里的常客。确实,这里的茶品质好,价钱公道,直到今天,十字街上的老人对此还记忆犹新。

每逢节假日,城外也相当热闹,除了清真寺之外,附近也有一个中等规模的庙宇梅隐寺,到庙里上香的香客也不断。香客的到来更增加了这里的繁荣。梅隐寺于民国晚期毁于战火。如今仅在象鼻街尽头留下了一眼井,井水仍旧清亮,井沿有被井绳勒出的印痕。这是梅隐寺最后的纪念。今天的起义街附近的明伦街、象鼻街等街巷内居住的多是宰牛户的后人[2]。

起义门社区本来的兴起即因为商业。复兴此地的商业,从历史文脉上来说有一个延续的过程和历史的印记。

·起义门社区的现状

现在的起义门社区,虽已不复当年的繁华,但是其依然拥有相对独立和完善的商业生态系统。从回民的牛肉贩卖,鸡鸭鱼肉的菜市场,到布匹服装的商店,基本的生活起居用品应有尽有。而且大多 数商铺主人都是起义门社区的原住民。对于起义门社区的商业街铺的整改如果能够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其直接受益者也是这里的原住民,改变对象即为城中村使用者,符合城中村存在的价值。·改变之后的直接效果

首先它能够对城中村传统的脏乱差的一个直观印象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这对政府来说是一个非常愿意接受的意愿。而且整改的受益者即会是政府部门,给他们提供改变的动力和资金支持,也会是起义门社区所在的居民,这样直接照顾到了城中村原住民的利益,是从他们的利益出发所做的改变而不是从开发商出发做出的改变。

起义门卖菜的店铺

小餐馆和卖鞋的小店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起义门社区现状分析

·村内道路

村内道路中,起义街是主干街道,其次是保安街和明伦正街。道路特点有典型的巷道感,虽然没有如同北京胡同一般的四通八达的路口多,但是其不到四米宽的街巷尺度依然能够很好的聚拢过往行人,虽然陌生人间的安全距离是一米二左右的宽度,但是这样的巷道能够很好的打破这种距离感进而让人们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只是道路的整体色调过冷,在后期的色调调整上可以进行改造。

起义门城中村地图

(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起义门城中村的图底关系和街道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公共服务

有公共厕所,起义门小学,菜市场集市,公共自行车起义街站,中山幼儿园,副食品市场,清真寺等。

·人口

起义门社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紫阳街紫阳湖畔起义门城楼之下,面积约0.6平方公里,常驻人口2160户5512人,其中回、苗、壮、满、土家、哈萨克族少数民族居民132户257人,是武昌区少数民族居住较为集中的社区之一。人口特色是起义门社区的一大重要考量因素。

首先,人员组合复杂。原住民和来武汉打工的外来人口混合。

其次,民族的混杂性。起义门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混住的地区。多民族的混合,其带来的文化肯定也会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如在里面的小学就是一座清真寺的部分附属建筑改造而成的。而且各个民族的节假日习俗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综合利用这一点,在后期改造中能够把它的特殊性所带来的生活戏剧性的特点好好发挥。

·产业

有生鲜市场小卖部,衣物鞋子服装铺,零食小卖部,小餐馆等一些日常生活店铺提供一些生活必需品。店主大多数就是起义街的原住民,其服务对象也是住在起义街的群众们,所以相对来说所提供的产品,特别是工业产品相对低端廉价。经营模式比较传统。·建筑

起义街两旁的建筑大多为二三层的骑楼建筑和瓦房楼为主,建筑风格既有东方本土的也有西方哥特式的。这样的建筑风格让起义街社区的街巷更具观赏性和可改性.骑楼风格建筑

另外一种风格形式的建筑

带有革命色彩遗留的西式建筑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城中村肌理形态 街巷氛围感十分强烈。

通过对街巷的现场体验,分析产生这样氛围的一些要素:旧墙,红瓦,坡屋顶,老武汉人及集市感十足的街道两旁的店面,旧电线杆和杂乱的电线,尺度小的街道及沿街道不规整排布的建筑。同时起义街周边的主干道对这个城中村影响还是很大的。武汉景点起义门就在一条主干道对面,可以将起义门社区和起义门组合起来进行绑定营销,让这两个地方的游客相互观赏和体验。

街道活力发展探究之改造

回到问题本身。我想要对它做些什么。想让它复兴,复兴之后的它的面貌是一个带有街巷意味的可以参观,游憩,消费的生活化的街区而不是街景化的摆设。那其追仿对象会是像楚河汉街这样的商业街的街区氛围感吗?想想如果往下做的话会是这样的效果。但是相对于楚河汉街来说它的建筑原生性和原本的街道保有还是独特的。其最终呈现的形态也会是人流量大增,两边的店面升级改造,以新的更加高大美观的形象呈现来吸引不同阶级的各种人群。只是这样下来它似乎也与弱势群体的代表越走越远。想想其实这必然是城市手术的后遗症,要想提升此地的消费水平,单单只吸引城中村原住民的消费是不够的。而其他高消费人群的资本对环境的需求又会相对提升。这样是否会对本来就属于低消费级的人群造成经济上的冲击?这是我的一个疑惑所在。

改造原则

1.为原住民和搬至此的打工人群改造。2.在保留街巷意境的前提下提升街巷品质。

改造策略

怎么做呢。通过借鉴已有的改造模式,其策略可以分为以下三步。一:建筑的保留一部分拆除一部分

通过对起义街社区沿街建筑的调查,保留其建筑形式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性的建筑,拆除相对简陋和结构不合理的建筑,同时完善保留建筑的结构和形式等,让其建筑形象在保有本身魅力的同时以更新的面貌呈现出来。拆除的建筑在原址上穿插新的现代建筑。二:产业的保留一部分替换一部分

一旦涉及到多消费水平的进入,那么其街道周边仅以原住民生活需求所存在的产业肯定是不能够满足更新之后的消费节奏的。但是又不能够完全的替换成其他产业,这样对原住民的生活需求会带来更大的上行压力。所以需要保留一部分物美价廉且具有特色的商铺,其服务对象主要为原来改造之前的消费人群。同时,由于多民族聚居这一强力特色所带来的饮食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进行扩展,将各民族的特色产业保留与相应扩大,达到一个品牌营销的效果。同时能够增加城中村居民的收入,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

三:城中村肌理形态的保留一部分改变一部分

城中村最重要的东西一定是它的街巷氛围。脱离了这个东西那么所谓的改造与拆迁无益。前文已经

分析过城中村的肌理形态构成因素了。那么在保留建筑的一部分之后,其可能所保留下来的重要的因素:旧墙,红瓦,坡屋顶,有一定围合感但尺度合宜的一二层建筑。剩下的就是街道的保留了。其实这个还挺重要的。不管从街道的材料纹理还是街道固有的要素比如旧电线杆和杂乱的电线该保留还是以另外一种更加抽象的符号替代都需要一个比较细致的考量。

可以借鉴的案例:上海新天地

建筑设计师们要从保护历史建筑的角度、城市发展的角度以及建筑功能的角度作多方面考虑,要把新的生命力注入这些旧建筑,以符合新世纪消费者的需求。建筑设计师们最后决定在整体规划上保留北部地块大部分石库门建筑,穿插部份现代建筑;南部地块则以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建筑为主,配合少量石库门建筑,一条步行街串起南、北两个地块【3】。

上海新天地入口

上海新天地里弄

(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结语: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所造成的现状不单单是城市摊大饼式的千城一面的城市,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思考,其所带来的各个阶层的融合与共生也是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对待城中村问题上,我们的思考对象不仅仅应该只停留在那片物质化的土地和建筑之中,更多的是考量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这也是本文想要表达和强调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新浪微博:《城村村城》

作者:街道守望者 [2] 百度百科:起义门社区 [3]百度文库:上海新天地

第四篇:现代城市设计史课程论文

形态完整

----------城市设计的意义

摘要 城市形态指的是城市的空间、建筑、环境与人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构成关系,它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结构形式和类型特点;反映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历史图式;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征。而城市设计是一种通过过程控制,协调各种关系,有计划的干预城市空间的演化进程的社会实践活动。长期以来,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城市的形态何以存在?它的发展演化的内在规律为何?城市设计,作为一种秩序化了的城市空间发展控制行为,又是如何作用于城市形态的呢?本文主要研究城市形态和城市设计的关系。在对两者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形态完整”的城市设计理论,并对此进行深入的讨论。

关键词

城市形态

城市设计

文脉环境

城市意象

形态完整

有机体 一 城市形态

尊重自然的城市形态

城市设计的历史告诉我们,原始的.古代的城市,常常是人类创造的与大自然取得平衡的作品,它的外貌和功能是一致的,它本身的布局是为了居住者的方便。从聚集点、村落发展到城市,人们对美好居住环境的理想追求扩大到了空间范畴,这一点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中反应明显。

希腊城市形态的和谐美表现在城市结构本身的合理性上。它们使希腊城市具有如下几个美好特性,因而为实现人类共同生活的理想状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1)城市的整体性和统一性;(2)城市内部的开放性;(3)城市与自然的平衡;(4)自觉控制城市的发展。【1】。雅典城就是这种美学思考的典型代表。

古罗马时期的城市形态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古希腊人完善的城市规划布局思想体系上的,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城市选址、分区布局、街道与建筑的定位和宗教神学思想上。刘易斯·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化城镇中学到了基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规划形式中的各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通衢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还有剧场——罗马人都依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了变换,比原来的形式更华丽更雄伟。【2】”罗马城的设计与建设反映了古罗马对自然界的美学认识模式。2 美在和谐的城市形态

欧洲中世纪的城镇是〝和谐美〞的典范。这种和谐美首先体现在城市设计对大自然的尊重上,沙立宁在评价中世纪城市与自然地协调时曾说:“中世纪城市像人类艺术的一种装饰图案,它贴切的镶嵌在大自然的壮丽的环境之中。【3】”所有城镇所在地的天然景色是中世纪城市设计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比起我们现代人愿意在城市中搞一些间接的人造天然来说,中世纪的建设者更喜欢利用那些直接的天然景色。

中世纪城市的和谐美还表现在它的设计手法上,因为中世纪的城市设计基本上是空间的设计,建筑物本身只不过是城市形态构成的一个基本元素,它的发展和建造只能服从于城市空间的整体需要。中世纪的街道和广场都是在这种空间概念的指导下自然而然的产生,而不是刻意制造出来的。可以说,中世纪建筑的外部形态在形成城市空间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但这并不是说它的内部形态就不重要。

和谐美也体现在中世纪城市在建筑文脉的协调、延续上。中世纪的城市是一个逐步建造的过程,有些甚至是相当漫长。在这个相对漫长的时间内,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推敲它的形式、特征。人们每建造一个新的建筑,都要设法使它同原先的空间环境相协调本能的去考虑比例、韵律、形式协调等问题。3 现代主义的城市形态

现代建筑登上历史舞台,它所寻求的是要突破传统的城市形态。首先是那些在美化和完善〝后资本主义〞城市面貌的行动中有所作为的艺术家们最先感到了传统城市的〝丑陋〞。他们开始致力于发展其独特的新风格。传统的城市管理方法开始落伍,城市居民也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更新周围的环境形态。

现代建筑解决环境形态问题的方法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可或缺,它所追求的新的创造性,部分地被现代社会所接受。但是,由于现代建筑在分析城市功能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居住的功能,而对城市的美学形态过于漠视,最后导致了人们对机械功能主义的厌恶和对传统城市人文美学的回忆和向往。

真的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指的是城市的空间、建筑、环境与人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构成关系,它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结构形式和类型特点。总结一些城市形态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真的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真的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的,碎片式的渐变,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在城市形态的图底关系中,虚体形态往往比实体形态更重要;组成城市实体形态的两大建筑类型是不同的〝事实〞和〝纪念物〞,前者量大面广,被人们设计、建造、使用、然后被拆除,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后者由于它的特定品质,能够经历时间的磨蚀而成为人们据以回忆城市的依据,这些〝纪念物〞超越了自身实体及视觉的存在,赋予城市以意义,是城市记忆的轨迹;实体的形态特征与虚体的空间形态共同组成了城市的综合形象,向人们提供着城市的文化信息。

二 城市设计中的形态完整

对于城市来说,如果我们把形态理解为内在结构与外在形式的统一,空间及其形成空间之实体之组合,而且在一定的历史、地域环境中,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交流等多种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发挥特定功能、处于某种状态的系统整体。那么,与之相应,〝形态完整〞可以描述为:特定条件下,城市空间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构稳定、功能正常、组织有机、系统开放的一种相对景气状态。表征为各种元素之间的不可或缺与相互和谐,体现出一种互存共生、相互联系、整体有机的形态构成原则。它是时间、空间和活动的综合,自然、社会和人工环境的统一。通过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创造适合地方物理环境和资源条件的舒适空间;通过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建构历史、现实和未来之间的联系,并使现实的需求与未来的发展相关联;通过对地域文脉的关注,塑造人性化的、丰富多样、具有个性特征、反映地方特点的城市生活空间。

对城市形态来说,自然发展的城市其形态的形成是自组织演化的结果,具有生命有机体的特征,体现出形态完整的特点。然而,由于众多人为因素的干扰,对于现代城市来说,这导致了城市形态的自组织特性面临着空前的危机。这种危机使城市形态的构成不再是整体有机,空间组织不再是完整有序。为了恢复城市.形态构成的有机性和空间组织的完整性,诞生了现代意义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大致有三种倾向:注重空间效果的城市设计;强调过程的城市设计;注重关系的城市设计。在所有的概念中,城市设计历来把城市空间的组织和城市形态的表现作为其核心的内容,并将其根本目标定位于改善城市空间质量,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促成空间形态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组织化了的空间发展的控制行为,其主要作用就是为城市空间系统的自组织运行提供技术上的支撑,从而使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体现出其特有的内在秩序性,恢复城市所固有的形态完整。恢复和强化城市空间的自组织机能,追求形态完整,这就是现代城市设计的意义。

在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城市形态基于对人类的深切关怀,追求着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此过程中,形态完整作为城市设计的一种原则,建构着城市形态的理想,诠释着城市形态的现状。作为城市设计的一种原则,城市形态完整包含了很多方面,主要有城市文脉环境和城市认知意象。1 善的城市环境

这里所说的城市环境,主要指的是城市的文脉环境。

城市的文脉,是城市赖以存在的背景,是与城市的内在本质相关联、想影响的那些背景。一切决定城市的产生、发展及城市形态的显性的、隐性的东西,都可以列入城市文脉的范畴。城市文脉观念的主要依据为:城市是渐进式演变的,城市与建筑在这种渐变过程中相互构成,在相互构成中完成渐变。因此,城市文脉观念就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个体设计要以总体为背景;二是插入的建筑要与周围环境相衔接。也就是说,建筑的设计要注意周围文脉,使个体建筑与城市形态特别是邻近的建筑有某种衔接关系,体现出延续性与创新性的结合。“当设计师被束缚于一种明显敌对于传统,并把传统文脉的密切联系看做是对创造性的直接威胁的这样一种审美观时,这种连续性是难以达到的。„„建立视觉上的连续性并不意味着不要变化、不要创造性、不要新奇,要求新奇的愿望是正常的心理,但是尊重一种建筑文脉并不排除把新奇,甚至怪念头引入到城市的建筑生活中来。【4】”

善的城市环境除了要在文脉环境上为人们创造连续的,可以使人感受到历史变迁和生活场景变化的文化背景之外,还要为人们创造一个可以从容应对生活的功能背景。城市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也就无法体现城市环境美的合目的性,因而也就无法满足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欲求。2 美的城市意象

美的城市意象从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设计师对审美意象的建构。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意象世界,决定于设计师的审美意向,生活中充满了真善美,同时也存在着无数的假丑恶。好的城市形态塑造,应该是能够激发起人们对真善美的审美快感,设计师的审美意象直接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相联系,而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处于审美心理结构的中心,对审美意象的经营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以探索创造活动的秘密而著称的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甚至把意象看做是人的创造力的第一因素,说它是一种创造、一种新的形成、一种超越力量。阿恩海姆则说:“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5】。

在艺术构思中,意与象如何结合为意象,是创作者要解决的最基本的矛盾。象是客体对像的映像,无论是直接感知的映像,回忆过去而来的表象,还是由联想而来的印象,尽管各自的清晰度不一样,但都要求符合客体对象,要按照客体的外在尺度来再现对象,要求真实。意则是艺术家、设计者主体自身的意象。主题依照自己的意象来感知、改造客体对象,把客体的外在尺度和主体内在尺度统一起来,按照美的规律把意与象结合为审美意象。

结论 C·亚历山大等人一直强调城市设计作为一种过程对于城市整体性的作用,他认为“城市设计是最适合于负责城市整体性的学科。„„但是真正起作用的是过程,而不是形式。如果我们能够创造一种合适的过程,城市就有希望重新恢复往日的完整。【6】”

形态完整,反映着生命有机体的基本特征,体现了生命形态的自然演化过程。生命现象的自组织特性是生物有机体形态完整的直接促成者。对城市形态来说自然发展的城市形态是自组织互动的结果,具有着生命有机体的特征,其特征构成也就具有了形态完整的特点。但对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城市来说,自组织的危机使其形态构成不再整体有机,在更高层次上恢复和强化城市形态的自组织机能,建构城市空间的联动模式与机制,追求形态完整,这就是现代城市设计的意义【7】。

【1】 [意] L·贝纳沃罗著.世界城市史.薛钟灵,余靖芝,葛明义等译.科学出版社,2000:96 【2】 [美] L·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倪文彦,宋俊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58 【3】 [美] E·沙立宁著.城市 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顾启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55 【4】 [美] B·C·布罗林著.建筑与文脉.翁致祥,叶伟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128 【5】 [美] R·阿恩海姆著.视觉思维.滕守尧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37 【6】 [美] C·亚历山大著.常钟隽译.城市并非树形.建筑师(24)

【7】 王福臣著.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现代城市设计史课程论文

学号:姓名:仝090907124 贺

第五篇:景观水电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园林工程电气设计的需要,提出了构思绘图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对园林项目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配电设计

TT接地系统

景观照明

园林工程的电气设计范围主要包括外线和园区内景观设计。和建筑室内电气设计相比,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下面分别从供配电系统、接地方式以及园林景观照明、外线设计等方面进行简要地分析探讨。1 供配电系统

1.1 箱变及照明配电箱设置原则 1.1.1 园林设计的特点

供电面积大,用电点较分散,负荷量较小。在接手园林设计之前,首先应根据园林工程的范围,决定室外箱变的位置和数量。一般公园在400m左右时,可采用一个箱变供电,如长度超过,应考虑增加箱变数量。比如大兴21#地公园长为800m,就采用两个箱变供电。当然,如果园区内有大型建筑,其景观照明的电源也可由该建筑的变电所引出。1.1.2 室外配电箱的布置

一般配电箱的供电半径约150m,超过这个距离也应增加箱子的数量。1.2 照明配电系统

1.2.1 箱内配电回路的划分

按照明灯具的使用功能的不同划分成不同配电支路。一般情况下,用做功能性照明(庭院道路灯、草坪灯)和景观照明(照树灯、照墙灯、地埋装饰灯等)的灯具应采用不同的路由,且各回路漏电断路器后均加装接触器,作为手动或自动开关灯具之用。各回路接触器通过控制线路和弱电控制器相连接,可实现自动控制。1.2.2 配电系统设计

依照规范要求,照明配电箱的进线总开关应采用四极隔离开关。这主要是从电气维修安全方面考虑的。当园内照明的供电电源由园区变电所引出时,TT系统的中性线和总等电位联结系统是不连通的。当中性线带故障电压进入建筑物内时,总等电位联结系统却是地电位,这一故障电压将引起电气事故。因此为保证维修安全,室外照明配电箱总开关应采用四极隔离开关。

1.2.3 室外照明配电箱设备选择

箱内应设电涌保护器,且相线和中性线上都需要安装。这是因为TT系统内中性线自变电所引出后不再接地而处于对地绝缘状态,它和相线一样能感应雷电冲击电压。

与室内照明不同的是室外照明每一单独照明回路所带灯具数目没有特殊规定,一般为小功率的LED灯,通常每个灯的功率仅为1~3W,形成每个回路带30~40个甚至更多的灯。但对于功率较大的高强气体放电灯,单个回路所带灯具数量则应适当减少,单相回路电流≤16A,在计算每个回路金卤灯的实际用电量时,则是其放电灯的安装总功率的1.5倍。

1.3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整定 1.3.1 保护器(RCD)的使用

由于园林室外照明采用TT接地系统,该系统内发生接地故障时,其故障电流需通过保护接地和系统接地两个接地电阻返回电源,由于这两个接地电阻的限制,其故障电流不足以使断路器有效地动作,为确保安全必须使用动作灵敏度高的RCD来切断电源。1.3.2 剩余动作电流值的整定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7.7.10手持式或移动式用电设备,插座回路等回路均应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室内配电线路一般在几米到几十米。为避免维护人员直接接触而遭电击,要求剩余动作电流≤30mA。由于线路短,正常泄露电流较小,日常运行时发生误动作机率小。

而园林室外照明和室内的情况大不相同,配电线路的长度多为100~200m,甚至更长。再加上灯具与电缆本身也有一定的泄露电流,正常运行时,配电回路的泄露电流较大。如果设定剩余动作电流为30mA,经常会发生误动作跳闸现象,从而使供电的可靠性大大降低。因此为确保户外照明装置的供电可靠性,应正确地选择漏电保护器(RCD)的额定剩余动作电流I△n。由于各种设备和线路的泄露电流资料不全,而且计算起来比较繁琐,因此可以采用以下的简便计算方法:

(1)对于单相照明回路。RCD的额定剩余动作电流I△n> 电路实际供电电流/2000。(2)对于三相四线的动力线路。RCD的额定剩余动作电流I△n> 电路实际供电电流/1000。

《夜景照明安全规范》5.2.4条还规定,室外场所照明配电末端支路剩余电流保护的动作电流不宜大于100mA,动作时间不宜大于0.5s。这样就不会发生误动作跳闸现象。TT接地系统2.1 接地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1字母表示电源端与地的关系,即T为电源端有一点直接接地;第2个字母表示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与地的关系,即T为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直接接地,此接地点在电气上独立于电源端的接地点。

2.2 接地系统的实际应用

关于在园林电气工程上应用十分广泛,按照《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10.9.3.3条规定:安装于室外的景观照明中距建筑物外墙>20m的设施,宜采用TT接地形式。因此在电气设计中,园区照明灯具的接地形式均采用TT接地系统。但对于不同种类的灯具,也有不同的接地做法。

2.2.1 路灯、庭院灯接地

由于上述灯具布置的间距较大,每个灯具旁均设有接地极。接地极采用2500mm,φ50镀锌钢管,以及40×4镀锌扁钢,直接和灯具相连。此时由室外照明配电箱引出的电缆到各个照明支路的第一个灯具是无PE线的。2.2.2 草坪灯、地埋装饰灯接地

这类灯具的特点是自身体积小、间距短,所以每个灯具旁再设置接地极就不适用了。这种情况下的TT接地系统做法是:每个支路的第一个灯具旁采用2500mm、φ50镀锌钢管做接地极,由此地极引出PE线(每个回路灯具之间有PE线)再和灯具外壳、金属杆做可靠连接。要求接地电阻≤10Ω。如果接地电阻满足不了要求,要增打接地极,要求各支路接地极的间距>20m。此刻由室外照明配电箱引出到各个照明支路电缆的第一个灯具无PE线。

2.3 接地系统的接地故障保护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第7.7.7条规定TT系统的接地故障保护的动作特性应符合下式要求:

RA×Ia≤50V

(式1)

式中RA接地极和外露可导电部分的保护导体电阻之和,Ω;Ia保护电器的动作电流(对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应是额定剩余动作电流,A。)

其中50V为正常环境的安全电压限值。室外照明设计中,室外照明灯具属于固定使用的用电设备,但是应考虑到雨雪天气时环境潮湿,安全电压限值应为25V。则式1变为:

RA×Ia≤25V

(式2)

即要求RA≤25V/Ia。当Ia=I△n=100mA时,RA≤25/0.1→RA≤250Ω。这个电阻值很大,非常容易实现。因此漏电保护可以做为TT系统的户外照明装置的接地故障保护。实际工作中一般要求灯具的接地电阻≤100Ω,远小于规范要求,从而保证了发生漏电情况时对人体的安全性。

2.4 接地系统的中性线不做重复接地

当某项工程的接地系统选用TN-C-S系统时,它的电源在进入建筑物时,中性线应做重复接地。这样做可以避免进线电源中性线折断后,中性点漂移引起的三相电压不平衡烧坏单相设备事故;但在TT接地系统中,电源在进入室外总配电箱时,中性线不应做重复接地,因为做了重复接地,会产生以下问题: 2.4.1 断路器产生误动作

TT系统的中性线如果重复接地,部分中性线上的负荷电流将经大地返回电源而成为杂散电流。如果线路首端的断路器装有RCD,这部分杂散电流将会使它误动。2.4.2 引发触电伤亡事故

一旦变电所处发生接地故障,使中性线对地电位升高,此故障电压沿中性线传导至室外照明总配电箱处。若中性线做重复接地的话,因故障电压使总照明配电箱的接地电阻的电位升高,而附近照明灯具保护接地的接地电阻电位也将升高,它将沿TT系统保护接地的PE线传导到照明灯具的外壳上,使得灯具外壳带电,则有可能发生电击伤人事故。

因此TT系统的中性线绝不得做重复接地。为防止中性线折断,只有采取提高中性线的机械强度,增加截面的方法。根据IEC要求,铜线≥6mm2。因此即使园区的面积很小,景观照明的用电负荷很小,室外照明配电箱离变电所很近,照明配电箱的进线电源最小也应为YJV22-4×6,这一点应引起人们的注意。3 园林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和建筑物室内照明有着很大的区别。就拿《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第10章第9节来讲,电气照明部分有关景观照明的部分的要求很笼统,但是在具体的设计中,应该注意的方方面面仍然很多。下面是园林电气设计时的一些心得体会。3.1 灯具的布置原则 3.1.1 设计准备

这类项目在进行景观设计之前,首先要与园林专业的设计人员充分配合,了解他们对园区内的个体建筑、建筑小品的照明设计的种种特殊要求。之后,便要精心做电气方案,来满足这一系列的建筑物或建筑小品的要求,并进行单独照明设计。3.1.2 照明种类

该照明系统一般分为功能性照明和景观照明两种,前者一般指负责道路照明的庭院灯、草坪灯的设计;后者指根据园林要求,对指定的建筑小品、景观、树木进行照明的设计。

(1)关于道路照明。根据道路的宽度需选择适宜的灯具。当道路宽度<2.5m时,选用草坪灯,灯的间距为10m,单侧布置;当道路宽度>2.5m时,选用庭院灯,灯具间距为20m;当道路宽度>6m时,庭院灯则使用双侧布置。庭院灯光源一般为节能灯,路口处庭院灯光源采用金卤灯。公园内的停车场的照明一般采用庭院灯,光源为金卤灯。

(2)关于景观照明。灯具一般有照石头灯、照墙灯、照树灯、地埋装饰灯、水下灯、坐椅灯、台阶灯、装饰灯柱和照亭射灯等。在设计中,要根据被照物的特殊情况,实际要求选择各自功率、类型的灯具,并进行安全可靠的安装。

(3)常用光源选择。照石头灯一般用金卤灯落地安装;照墙灯选金卤灯,地埋式装设。其灯具功率和光源颜色应根据墙体的高度和颜色而定;照树灯用金卤灯,地埋式安装在铺装地面,或落地式安装在绿地内;地埋装饰灯常采取LED灯,光源颜色为白色,安装在铺装路面内或广场中心内;水下灯为金卤灯或LED灯,光源颜色为黄色,壁装。电压均为12V安全超低压电;坐椅灯为LED灯,光源颜色为白色,壁装;台阶灯也是LED灯,光源颜色为白色,根据台阶的不同高度可安装于台阶的正面或侧面;装饰灯柱一般采用陶瓷金卤灯或高压钠灯,光源颜色为白色,设置于广场的四周,为广场做景观照明用;照亭射灯则用金卤灯,光源颜色为白色,设置于亭子顶部的边缘处。4 园林外线设计

外线可分为强电外线和弱电外线两大类,在设计中有着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4.1 强电外线设计 4.1.1 强电线路敷设

主要包括由园区箱式变电站至区内各个建筑物配电箱以及各室外照明配电箱的线路设计。《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8.7.2节规定,沿同一路径敷设的室外电缆8条及以下采用直埋敷设,园林工程内建筑物较少,用电量不大,一般可采用直埋敷设低压铠装电缆,敷设在绿地内。例如贵州黔西县水西公园工程(图1),园区面积约为2公顷,内有公园管理处、戏楼、春旋堂、德寿院和码头售票处等建筑物。几个建筑子项用电量在3~68kW之间。由园区变电所至各个建筑物以及室外照明配电箱的电力电缆为7条。所以采用直埋方式敷设电缆。同时也注意到电缆在穿越道路或敷设在铺装路面下时,考虑到保护电缆和维护检修方面的原因,仍穿钢管敷设,且穿越道路的保护钢管管径应>80mm。此外,在计算外线电缆截面时候,充分考虑到了电缆载流量、电压降和机械强度等问题,保证了该工程的质量。4.1.2 强电井的设置

强电井分为人孔井和手孔井两种,人孔井又可分为直通型、三通型、四通型和90°、135°等多角度的人孔井。具体设计时采用何种电缆井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电缆井设置的原则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设置,规范上没有明确规定,以下是在工程实践中对电缆井设置的理解和做法供参考。

(1)电缆线路穿越道路层时遇有道路两侧的地面标高不同时,应在道路两侧做电缆井。(2)电缆穿钢管。当电缆铺设在路面下进入建筑物前,必须做好电缆井。譬如黔西县水西公园工程戏楼前广场下面敷设电缆就必须穿管,且在进楼做人孔井。

(3)电源进建筑物处为绿地。是否做井,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若电缆数量较多,且还需要引到他处,或者电缆截面较大,此时就需要做电缆井。反之,如果电缆数量较少而且截面较小,则不必做电缆井。(4)

4.2 弱电外线设计

园林建设的弱电外线设计主要包括由园区弱电管理用房至区内各个建筑物的弱电线路设计。具体线路包括电话线路、电视线路、网络线路和广播扩音线路等。4.2.1 弱电线路敷设

一般采用穿塑料管埋地设置,根据管线的多少,选择不同的穿线管。当前的新做法是:当线路较多时候,可采用穿聚氯乙稀塑料排管的方式;当线路较少的时候,可采用穿蜂窝式塑料管或栅格式塑料管的方式;当各种塑料管穿越道路的时候,应采取混凝土包封措施。还应想到的是,不同的弱电管线,应敷设在不同的塑料管内,不可穿同一个管内。例如贵州黔西县水西公园工程(图2),由园内弱电管理中心到戏楼、春旋堂、德寿院和码头售票处等建筑物的7条电话电缆、7条网络光缆及7条电视电缆。经计算适宜穿三组蜂窝式塑料管,且分开敷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4.2.2 弱电井的设置

该井分为人孔井和手孔井两种,人孔井又可分为直通型、三通型、四通型和30°、45°和60°等多角度的人孔井。具体设计时采用何种弱电井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这种井设置的原则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当管线从管理用房引出时,或在进入园区各个建筑物前,必须设置弱电井;当管线的敷设方向中途发生变化或需要向其他方向分出支路时,必须设置弱电井;在管线敷设方向不变时,弱电井之间的间距应<50m。否则应在适当位置加直通型弱电井。结束语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室外园林工程和景观照明也得到空前的发展。从而对室外照明装置的用电安全性和配电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愿意和各届同仁努力钻研和探讨园林设计,以期提高水平。

下载景观化城市设计基础研究论文(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景观化城市设计基础研究论文(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景观建筑学论文

    浅谈对景观建筑学的认识重庆大学《景观建筑概论》课程论文学生姓名:何金辉学号:20125241班级:2012级建筑学01班 指导教师:郭良专业:建筑学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浅谈对景观建筑学......

    景观实习论文

    景观、建筑与城市规划综合实习报告 ————记苏州六日的行与悟 时间:2012年10月21日至10月26日 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目的:通过参观苏州园林景观及城市设计实例,充实和提高专业知......

    城市景观论文

    描述该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文化历史、景观特色、 并总结其城市景观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万城之城——罗马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之处,令人难忘。意大利的首都罗马,是意大利......

    景观亮化工程合同范本

    景观亮化指的是针对建筑物景点进行夜景照明,通过人为的设计和创作,让其在灯光作用下显得更有艺术感,或者说更加有美感,让普通的夜晚弥漫出不一样的文化气息。以下是景观亮化工程......

    地质景观论文五篇

    喀斯特地貌地理分析 摘要:喀斯特地貌作为地理景观中的一种,分布广泛,类型之多,为世界罕见。对喀斯特地貌的分析有利于我们增加地理知识,了解世界文化。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成因、......

    和平公园景观论文

    和平说 姓名:李丹班级:08建筑学二班学号:0810010225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和平公园的人文思想,总体空间布局,景观构成要素,景观形态构成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和平公园”的文......

    景观建筑学概论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的结构分析一、结构的发展地过程中国园林艺术是其它形式互相影响、互相通融而逐渐发展的。它除了作为艺术创造的对象外,还要承载许多政治、文化、宗教的内涵,满足......

    景观绿化、亮化方案设计要点

    绿化景观、亮化方案设计要点(草案)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营造更加宜居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市规划局结合工作职责,参照相关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