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融资平台问题和解答
政府融资平台的问题和解答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政府融资平台的问题和解答》的内容,具体内容:关于政府融资平台的 16 个问题及解答,下面由我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问题 1:从经营、财务或者别的方面,如何界定一家公司为城投公司?投资城投债主要需要关注其背...关于政府融资平台的 16 个问题及解答,下面由我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问题 1:从经营、财务或者别的方面,如何界定一家公司为城投公司?
投资城投债主要需要关注其背后的政府,我们一定需要紧跟政府,因此对于城投公司最好的政策,最明确的就是 2010 年国务院发的《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通知》,其中对于地方政府平台有明确的定义,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所属事业单位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具有政府公益性项目投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包括各类综合性投资公司,如建设投资公司、建设开发公司、投资开发公司、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发展公司、投资集团公司、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等,以及行业性投资公司,如交通投资公司等。因此当时这个定义是十分明确的,但是由于43 号文的出台,其中表述很明确,偿债资金来源为财政资金和政府,包括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提供直接或间接担保的排除在外了。政府融资平台一定要被过滤掉。如果按照之前的口径,可以简单概括其定义城投平台以及城投债,发行主体为地方主体,范围可以更广一些。第二,偿债资金来源一
定需要是财政资金或政府提供直接或间接担保的资金来源。第三点,募投项目为公益性的。而根据 43 号文的规定,其中有一点需要去掉,发行主体依然为地方国有企业,募投项目为公益性的,但是偿债资金来源不允许是财政资金或政府提供直接或间接担保的资金来源。如果是这个定义,现在依然值得商榷,这也就是之前提到需要关注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这个定义的范围也随之变宽了,有些地方国有企业,比如大家比较关注的交通类企业,属于地方国有企业,募投项目如果按照发改委的相关文件精神,此募投项目为准公益性,那是不是算城投债呢?正如我刚才所说,我们需要关注政策方向,按照现在最新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此外需要看城投平台,其类别需要为公益性的,然后募投项目也为公益性的,那么这样的债券一定为城投债。如果募投项目为公益性的,企业主体为非公益性的,举例来说铁岭新城。
总体来说,最佳选择是按照最窄的口径即公共服务类企业,然后为了做到更精细,以太仓为例,作为县级市市属 6 个平台,每个平台分工定位明确,确定政府需要给予支持,因为其分类为两种,一种经营类的,另一种融资类的,则其中融资类的城投公司和交通发展公司为公益性质的最接近城投平台定义的公司。投资者可以基于这个逻辑来筛选城投债,得出的结果会更接近于城投债的定义,以上便是我们团队对此的看法。
问题 2:由于地方政府、企业和银行有着比较大的联系,如果地方政府对一些产能过剩的企业实施降杠杆的操作,政府会否划拨城投平台的资金或者资产?这会对城投的分析框架产生影响吗?
我们是业内较早关注平台转型的团队。从转型的规范的政策要求和自身的发展诉求上来说,城投平台会不断地涌现资产划拨和重组的情况,我们对此也出过相关的报告。其中经典的例子就是江东控股,亳州建投组建的建安集团、石家庄国控以及镇江的八大平台加一个新城组建成为四平台加一新城。此外,像之前提到的太仓,虽然其为一个县级市,但依然拥有错综复杂的平台体系,县级市、新区、镇和局委办的平台等。另外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当年的哈投,其将供排水职能划拨出来,成为哈城投、哈尔滨供水集团以及哈尔滨排水集团三大平台。
个人认为这是必然的,对于其影响我们需要关注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哈尔滨城投为例,供排水按照现有的国有企业划分中基本上属于竞争类或偏商业性的企业范围。哈尔滨供排水资产的经营性很好,这个资产被划走对于哈城投来说肯定是一个负面影响。包括之后镇江的调整也引起市场较大的争议,召开的债券持有人会议否决了当时把镇江路桥这样一个企业从镇江国控划到镇交投等。
总体来说,投资者需要关注划出资产本身的经营性情况,如果该资产本身经营性很好,现金流充足,那么对于被划出平台来说影响较大。
问题 3:城投平台划拨资产需要通过债券持有人大会吗?
根据正常的流程来说,划拨资产需要通过债券持有人大会,重大事项发生时需要召开债券持有人会议,不过更多的是通过市场的约束而非持有人会议本身进行约束。
问题 4:在分析城投平台的财务报表中,很大一部分计入的收入为地方政府的财政划拨,这一部分收入在过去的每一年是不固定的,像这样一部分收入你们是如何分析的?
这一部分收入需要考虑,但的确是有很强的随意性。就像各位关注到今年城投平台不缺钱一样,主要因为资金拨付的到位情况比较好,不但好于市场预期也好于城投公司的预期。这是由于地方债务置换、大量地方财政拨款下拨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是一种非线性的状态,其中还包括很多政府协议、回购款以及在 PPP 项目下的政府购买的履约情况,未来这一块收入肯定会规范起来,但就目前来说,我们对此关注的比较粗糙,主要关注其动态变化背后的逻辑关系。
问题 5:你们对于城投平台的分析主要从自上而下的逻辑来分析城投平台,那么对于平台报表中有没有比较关注的几个指标呢?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一定是结合在一起的,首先,自上而下是一个重要的核心点,投资者需要明确该债券是否为城投债,或者是否是最接近市场认定的最狭义的城投债,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逻辑,如果是最狭义的城投平台,那么仅用自上而下的逻辑就够了,因为其募投肯定是公益性的。
如果该平台是经过包装的或转型的比较彻底的平台时,投资者就需要关注其报表的情况。
简单来说,看城投债主要有三个逻辑,第一看政策,第二看城投本身的运营,主要是报表,第三就是看地方政府的综合实力,因为不论是城投还是伪城投都要关注地方政府的实力。
问题 6:如何看待城投平台的企业化转型?
第一,这主要关注企业本身的定位,转型之后政府是如何看待其定位的,如果其定位是公益性的,那即使该平台拥有很多经营性资产,投资者也不
用太过在意其经营性的一面,它依然是一个公益性企业。因为中央的国有企业改革明确对于公益性的这一类企业并不考核其经营状况,也不需要优胜劣汰,甚至有些企业不一定去考核其资金的平衡问题,这都是有可能的,所以这一定对于投资者来说是需要明确的,经历转型其资产是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这个定位很明确。
第二,投资者需要关注转型以后和政府有关的这一部分资产与和经营性有关的资产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简单来说,如果把企业拆成两半,如果A 部分是平台化的职能,假设给他的评级是 AA,包装之后加入了经营资产B 部分,按照市场化逻辑,我们给的评级是 AA-,虽然城投的 AA 与企业的AA 并不能完全在一个框架下去评,但是投资者可以大致做一个权衡,这个资产的重组和转型肯定是一个负向的影响。但如果说划入的经营性资产按照目前的评估和未来的演化,经营性资产的评级可以使 AA+,那么对于整个平台的转型角度来说其实是有加分的。
总的来说,对于转型后的平台,第一要看政府对其的定位如何,分布在哪一类别里,然后在看转型前后的资产对比,综合这两大方面的话,对于平台的企业化转型的理解。
问题 7:国务院对于国有企业有几大类的分类,那么结合到其各券上来说,利差范围是否有统计?
第一点来说,现在市场的主体投资者对于城投债深挖的逻辑思考的不是十分细化,所以不管是之前我们团队提出的按照募投项目看政策支持,像棚改债,如果不考虑主体的话其实根本看不出其中的利差。第二点,我之前提的按照企业主体的分类,因为大家对于城投的定义市场上是有不同的理解的,而且国有企业改革也是从最近才发生,从去年到今年总共也是一年的时间。这一年的时间里市场只是享受了城投的溢价,还没有去仔细的考虑,所以目前在利差上是不体现的。
问题 8:有些城投债券的评级是 AA+,但是其利率水平和 AA 的城投债券差不多,这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对于评级的不信任,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对此个人认为是这样子的,市场可能过于担心转型原因,会对此类平台有一些负面的看法,因为投资者对于此类事件不太明确其走向,因此投资者可能选择不参与此类标的的投资,但这与国有企业的分类是两种逻辑,发生这样的变化还是主要由于平台转型以及资产划拨有关。
问题 9:在一年内,市场上的债券会有利差的分化吗?
这不能确定,如果没有事件推动的话,可能依然不会产生,因为政策是在动态变化的,企业的分类可能在之后还会发生改变。但是如果我们本次的披露的比较精细化的择券的话,安全边际会比较高,在一定的时间和宏观背景下,政策的支持程度会比其他债券好,这是我从这个角度进行筛选的原因。至于在利差上,未来 12 个月不体现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问题 10:如果不考虑流动性的问题,纯粹从信用风险的角度出发的话,考虑两类的城投,像东北由于经济的下滑或者像负债率过高的城投债以及那些规模较小的不到十个亿的城投债,前一种可能有评级下调的趋势性风险,另一种就是规模较小,这两类债券哪种的信用风险会更大一些?
这其实最后还是归集为杠杆问题,像产业债,煤炭钢铁或者是城投债以及地方债,纽约和柏林都出现过地方债务问题,所以层级问题不是从地方政府债务里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要素。因此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杠杆问题,如果说我债务借了 10 个亿,GDP 或者是财政收入从各种指标来看如果是20~30 亿那么杠杆是相对可控的,但如果说 GDP 是 4000 亿而债务有 8000亿那么其杠杆仍然很高。在 2011 年后,银监会主导的严控下爆发的城投风险,有滇公路,申弘投资城投,镇江城投等。
总体来说,在自上而下的逻辑之下,我们依然要去关注杠杆,我们缺少地方政府债务的资产负债表,如果有那么平台的很多报表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真实的背景要去看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情况,东北的,江浙的,云贵的是较为典型的。从一个宏观角度上来说,如果是同等杠杆情况下,占有资产越丰富,变现能力和证券化水平越高的在同等条件下更好,从这一角度讲省级好于地市级好于区县及以下,如果杠杆本身就不一样,那这个问题就不一定了,因此大家需要去权衡这两个因素相互之间的影响。
问题 11:如果一个城市只有一个城投平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看到资产负债表大致的情况的?
是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比较看好已经具备了整合以后的就是独占性和唯一性的平台,比如说江东控股,马鞍山现在明确市级平台除了马高新以外就是江东控股,那么平台的独占性就摆在那里了,不管它如何让转型,政府对它的支持是不会变的。
问题 12:城投类的企业转型后政府信用是否消失,后期是否会转为政府债务?
财政部对于是否是地方政府债务表述的很明确,2015 年 1 月 1 日已经明确做了一个划分了,1 月 1 日以后发的城投债肯定不会纳入政府债务了,特别是转型的融资企业,因为政府债务的债务主体只有政府和政府相关部
门才有举债的能力,现在主体明确,只有省和计划单列市,所以无论转型与否,这种都不是成为政府主体存在的。
问题 13:地方政府债的价值有没有被高估?
估值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从一个更长时间来讲,由于中国的特殊制度,严格定义的城投未来还是会存在的,可能会改头换面,但本质不变,是一个修补地方财政不平衡的缺口的载体,这个特定的功能是不会丧失的,那么从下面一个角度来说,你如果去看主体的话,它仍然是拥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支撑,所以它享有一些特殊的溢价完全合理。大胆猜测,未来可能有以下几点导致城投的估值分化,第一,因为按照预算法,未来依然有空间的,发行地方债并不一定是省这一级别,如果我们后面有可能放开到下一层级,例如美国债务最小的单位是学区,学区可以单独作为一个举债主体的。因此到那个层次,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可能会有部分解决,那么城投债的转型会比较彻底。第二,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改革是否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包括最近讨论的房产税的问题等,因为城投是内生于财政不平衡堵缺口的一个载体,如果财政的缺口被补上,那么城投债的未来市场就极为有限了。第三,凡是中国有债务的问题往往是由于一些事件性因素而爆发出来的,像当年整顿三角债及 2010 年约束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如果未来部委再来一次比较强力的超越 43 号文的政策可能会影响到市场对其的看法。
因此未来如果出现估值分化的话,大概率是由于这三个方向,从概率来说第三个概率较高。第三个因素具有一个背景,因为除了补缺口的漏洞,补缺口的原因是为了宏观逆周期管理,通俗来讲就是,企业有去杠杆压力,金融机构也有去杠杆压力,这时政府必须加杠杆,那么加杠杆的载体是平台,那么这个时候是不会去规范它的杠杆行为的,一旦企业的去杠杆告一段落,也就是说经济下行压力有所缓解,整个系统性风险有所缓解这个时候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行为和融资行为的约束政策出台的可能性就上升了,经济相对企稳,区域性系统风险相对降低的时候有可能恰恰是地方政府债务估值的扰动因素逐步酝酿和发生的时间窗口。按照眼前的经济状况来讲,去产能,去杠杆的背景下发生估值大幅走阔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
问题 14:地方政府置换的具体额度属于哪一类,有没有什么途径可以获得?
财政部已经公政府置换布额度,不管是全国人大两会还是预算委员会都可以看到,那么具体哪个地方的额度还就只能是通过它的披露信息,包括平台发债时候的评级,或者是其他的信息来看到,因为财政部没有明确的告诉大家最后政府债务的一个清单,所以只能逐家来看。
问题 15:因为城投主体的负债依然以商业银行的贷款为核心,债券类的还是偏少,这样的话在 2015 年之后银行对于城投平台的贷款政策有没有什么变化?
这个问题的时间节点主要是 2010 年,凡是严格在银监会平台名单上的企业,平台贷款是有限制的,全国来看平台贷款在整个商业银行中的规模在 10 万亿上下,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稳步推进,这个余额可能是减少的。但是这个是按照银监会的平台贷款,因为大家知道现在的经济环境,产业比较差,产能过剩行业明确采取规避态度。从银行角度来说,城投平台是可以超越周期的选择。它肯定不能划入平台贷款,但是对于一些准平
台的或者是一些贷款以外的等,就是银行肯定会通过一些变通的方法,包括一些 PPP,产业基金等应该是有覆盖的。因为现在金融资源全面向政府和政府的派出机构或者说派生机构倾斜,这是比较明确的,但是这个定义需要明确。
问题 16:最近有一些省级的平台,例如天津、云南和江苏一带的平台,还有一些较小的市级 AA 的平台到海外去发美元的债券,这种情况具体有什么考量吗?
这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发改委鼓励此种行为,美元并购债是鼓励发行的,融资渠道比较畅通。其实从正常的逻辑来看,大家是有疑虑的,人民币有贬值压力,长期来看美联储有加息压力,这是去发行强货币负债好像不是特别的合理,但其存在有着一些事件的推动,这可能和用汇需求和融资并购是有关系的,这与 2011 年到 2013 年一波房地产企业境外发债的需求是不同的,因为那时是完全把国内行业融资的渠道被卡死了,包括也有一部分城投企业去境外发债,当时主要还是因为有拓宽融资渠道的考量,这次应该不同。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分享到微信好友或朋友圈来源:网友投稿
第二篇:政府融资平台
政府融资平台:负债过度与资产闲置的解决方案
[摘 要]在经历了2009年的信贷大潮和“4万亿”的投资刺激之后,2010年初,一场规范和排查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行动日期而至。2010年1月19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公开提出把“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今年宏观政策方面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地方融资平台是否合理规范是关系到地方经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问题。文章就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现状进行了论述,并且结合地方融资平台存在的过度负债和资产闲置的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形成与现状
1、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产生的背景
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基本实现了改革的预期目标:中央财政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当初改革时,分了财权,未分事权;于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财权层层上收、重心上移,事权层层下放、重心下移的局面,导致地方政府财力紧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不断增长。1994年《预算法》第28条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
在这种背景下,近年来,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一些地方政府进行了投融资体制创新,相继建立了一些隶属于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将原属于财政拨款的项目拿到银行去贷款融资,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2、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定义 所谓“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发起设立,通过划拨土地、不动产、股权、规费、债券、税费返还等资产,组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均可达到融资标准的地方国有企业或企业集团;必要时辅之以地方财政的变相担保或由地方人大出具“安慰函”作为还款承诺,以实现平台的对外融资,并将融到的资金主要投入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及公用事业等领域。
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设立的现实必要性
一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由于其政府背景,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但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起源及发展历程看,创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对于解决地方政府资金不足、提高财政资金运作效率、创新财政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有其存在发展的现实必要性。
(一)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经常性收入不足,无法弥补资本性投资的需要,政府有巨大的融资需求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加速推进,地方政府资本性投入支出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我国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肩负着管理城市、经营城市、发展城市、繁荣地方经济的重任,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压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8年的45.7%,30年提高了27.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93个百分点,特别是1996~2008年,城市化率从30.5%提高到45.7%,提高了15.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7个百分点。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以各种方式涌入城市,形成了对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巨大需求,这都要求地方政府对城市建设的巨资投入。
另一方面,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的分配出现了事实上的事权重心下移和财权重心上移。特别是基层地方政府的收入组成中既缺乏主体税种,又没有独立税权,而财政支出又要受到 上级财政的制约,其可用财力十分有限。尽管地方政府收入中除税收外,以基金、各类收费组成的非税收入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但这些非税收入一般都有固定的支出途径,很难为地方政府所用,因此地方政府真正能调动的财力十分有限。而且根据《预算法》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在财权和事权改革没有同步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远远无法满足资金需求,特别是一些资本性的支出,城市建设,公共事业支出等。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另谋出路,自建融资平台成为一个现实选择。
(二)在现行的制度环境中,地方政府掌握大量资源,为其进行融资提供便利
应该看到,在现行的制度环境中,我国地方政府掌握了大量的资源财富,许多政府部门掌握着大量的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国有企业资产、自然资源等,而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这些资源得到很大升值。此外,地方政府还有一些隐形财富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掌握的城市资产大量升值。特别是在现行的土地制度下,城市土地升值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财富,而这些并没有反映在政府收入中。地方政府完全有条件和能力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融资,在不能发城市债的情况下,组建政府投融资平台成为很好的选择。投资平台的出现,使得地方政府能对其掌握的各种资源进行综合运用,也为其吸纳商业银行贷款搭建一个重要的媒介。
地方政府将其掌握的隐形资源注入投融资平台,让这些财富公开化市场化,也能能起到预防腐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作用。在过去,这些隐形资源往往成为地方政府腐败的温床。
(三)利用市场手段整合经营政府资源,也是解决政府投资效率低下、防范风险的重要举措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成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政府投资行为,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场化、专业化。这与过去的情况已有很大的不同,从前是各个政府部门自办“投资公司”、“信托公司”、“市政公司”等等,部门各自为政,大肆借钱,最后出现问题还不起债时,由政府财政去兜底,这种方式不仅管理混乱而且蕴含了很大的风险。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组建后,可以将原有“分割”于各个部门的政府建设职能,在投融资平台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使投资、融资、项目规划和管理、项目维护、监管这些职权在统一的政府投融资体制机制下协调运行。既整合了政府资源,利用市场化等手段,为政府募集重大项目的配套资金,补充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而且通过市场手段进行资源配置,也能解决政府资金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政府投融资平台对原有的政府投资模式也有很大的创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将政府投资行为置于市场条件下,让政府行为和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大大提高政府投资效率。上海的模式看,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中,市场还会对政府投资行为形成约束,避免政府投资行为的盲目性。
三、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现存过度负债与资产闲置问题 1.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规模大,潜在风险显现。
一些城市依托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等方式过度举债已接近极限,导致债务风险急剧扩大。据审计署2011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2010年底融资平台公司政府性债务余额49710.68亿元,占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的46.38%。从债务偿还看,有358家融资平台公司通过借新还旧方式偿还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其他相关债务1059.71亿元,借新还旧率平均为55.20%;有148家融资平台公司存在逾期债务80.04亿元,逾期债务率平均为16.26%。首先,债务缺少第一还款来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投资投向单一,大多用于公益性项目,项目普遍没有自偿性或自偿性不足,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凸显。其次,债务第二还款来源不充足。平台公司负债率通常较高,抵押资产不足,平台公司之间互保现象普遍,公司自身缺乏经营性收入来源,债务偿还主要依靠土地出让收入、财政性资金和借新还旧的方式。政府偿还债务能力与土地市场收入高度相关,还债能力极易受到政府土地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影响,一旦地价下行,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就会加大,银行出现坏账的可能性增大。
最后,可能引发现金流风险。土地出让收入减少、信贷政策的调控、缺乏资金和成本管理经验等,均可能产生现金断流和不足的风险,导致出现“半拉子”工程现象。同时,由于一些地方举债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的资金投向未落实,有的项目准备不充分,还有部分因担心银根紧缩而为项目超前融资等原因,导致部分政府性债务资金未及时安排使用并发挥效益,从而产生现金流闲置。此外,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规模的扩大挤压了中小企业授信规模,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2、资产闲置问题。
长期以来,我市国有土地、房产、股权分散储备、各自占有,可利用的国有资产底数不清,缺乏统一掌控的资产管理平台,造成一方面急需现实利用的国有资产严重短缺,一方面大量的国有资产闲置无用,资产价值得不到充分挖掘利用,致使平台公司因抵押物不足而被拒之门外,难以实现新增融资业务。
一些平台公司因土地抵押不能及时到位,已形成的贷款有可能被提前收回,正在募集的资金受到不利影响。而且从市属国有企业资产规模、经济实力来衡量,选择第三方企业担保也显得力不从心,很难满足金融机构对贷款融资的担保要求。平台公司之间缺乏横向纽带,尚未形成资金互通互融、融资相互担保的利益共享格局。
四、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1、加强债务监管,严控负债规模,增加社会监督
第一,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其一,各级地方政府要对投融资平台统筹规划,量力负债。地方政府应该明确一个主管部门进行监测,建议由国资部门或财政部门负责,调度当地投融资平台贷款的情况,要结合当地GDP和财政收入状况合理评估财政承受能力,切实做到贷款总量控制,均衡市场融资。其二,加强地方政府对平台债务的集中统一管理,克服目前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地方政府对平台债务规模与债务资金使用及偿债能力缺乏全面把握的不利局面。要将平台债务统一纳入财政监管体制下,严控财政风险。同时,探索将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表纳入政府统一管理。科学地综合运用债务负担率(债务余额与GDP的比率)、债务依存度(当年债务增加额与总支出的比率)、偿债率(当年债务偿还率与当年可支配收入的比率)等指标,从政府应债能力、政府支出与融资平台债务的依存度、融资平台偿债支出与财政支出的承受范围来具体衡量和评判各级地方财政融资平台形成债务的支付能力。
第二,建立一个地方政府投融资责任机制。要制约政府过度负债、盲目投资的冲动,让投融资平台成为一个受约束的平台。可以考虑建立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考评制度,设立债务率与地方政府绩效相挂钩的控制机制,在严重资不抵债、不能有效清偿的情况下,追究领导责任和影响政绩考评,以起到制约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地方政府对信贷资金的低效率滥用的效果。要规范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的贷款行为,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必须与财力相匹配。第三,引入外部监控机制。各地国资部门、财政部门(或履行同等职责的部门)应依法对投融资公司履行出资人职责,按照“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原则,加强监管,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出资人权利。投融资公司还要自觉接受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2.整合资产资源,增强综合实力。
针对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现状,一方面,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等文件规定进行清理规范,防止平台公司数量盲目增加、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制,对现有资产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夯实公司资本金实力,要通过引进民间投资等市场途径,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善平台公司的股权结构,形成一批规模大、实力优、抗风险能力强的投融资平台公司,使其真正成为地方政府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合理调配资源、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平台。
五、结束语
地方政府作为区域财政政策的执行和落实者,在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地方基础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建立有效的投融资平台突破资金短缺问题,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成为当前地方政府共同的需要。但是应该看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现存的负债过度和资产闲置问题以及潜在的风险,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增强内外部约束力,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的财政风险,以保证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试题
滁州分行金融监管制度知识考试试题
单位: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每题1.5分,计60分)
1、“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是指(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
2、全覆盖是指借款人自身现金流占其全部应还债务本息的比例达(100%(含))以上。基本覆盖是指借款人自身现金流占其全部应还债务本息的比例达(70%)(含)至100%之间。半覆盖是指借款人自身现金流占其全部应还债务本息的比例达(30%(含))至(70%)之间。
3、银行对平台贷款要按照(“保在建、压重建、禁新建”)的总体思路,将有限的信贷资源着重用于生产经营性的项目建成完工和投产上,严格按照政策要求管控新增平台贷款,以实现全年(“降旧控新”)的总体目标。
4.贷款人应合理测算借款人营运资金需求,审慎确定借款人的(流动资金授信总额)及(具体贷款的额度),不得超过借款人的 实际需求发放流动资金贷款。
5.《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核心指导思想是(需求测算)
6.三个办法中,贷款资金支付应采用(借款人自主支付)1 或(贷款人受托支付)的方式。
7、贷款人应在合同中与借款人约定对借款人相关账户实施监控,必要时可约定专门的(贷款发放账户)和(还款准备金账户)。
8、流动资金贷款贷款人应根据借款人生产经营的规模和周期特点合理设定流动资金贷款的(业务品种和期限)。
9、固定资产贷款发放和支付过程中,贷款人应确认(与拟发放贷款同比例)的项目资本金足额到位,并与贷款配套使用。
10、贷款资金用于生产经营且金额不超过(五十万元人民币)的个人贷款经贷款人同意可以采取借款人自主支付方式。
11、《个贷办法》中要求执行贷款“两面一访”制度,其中“两面”是指(面谈)、(面签)。12、2010年《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中长期贷款还款方式的通知》要求,各机构要综合考虑项目(预期现金流)和(投资回收期)等情况,合理确定还款方式,实行分期偿还,做到(半年一次还本付息),鼓励有条件的可按季度进行偿还。
13、贷款人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规范担保流程与操作。
14、贷款人应设立独立的责任部门或岗位,负责贷款(发放)和(支付)审核。
15、流动资金贷款,7月1日后单笔贷款金额(1000)万元以上的应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同时,银监部门要求受托支付走款比例要达到(80%)以上。
16、银监会有关平台贷款清理规范和风险监管的政策对新增问题要(严格加强管理),存量问题要(全面推进整改),“退出”问题要(严格监测风险)。
17、流动资金贷款按照贷款使用方式分为(一般流动资金贷款)和(可循环流动资金贷款)。
18、流动资金营运资金缺口=营运资金总量-(流动负债)-(借款人自有资金)
19、项目资本金一般是项目的(非债务性资金),项目法人无需返回这部分资金,且不承担任何(利息)。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计16分)
1、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借款人自有现金流
包括经营性现金流,自有资产变现价值(自身拥有土地使用权证的土地处臵收入、自身拥有的已办理过户手续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红和股权转让和其他资产等)和已明确归属借款人的专项规费收入(如车辆通行费)。
2、贷款人受托支付
贷款人受托支付是指贷款人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和支付委托,将贷款资金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象。
3、宽限期
指固定资产借款合同约定的,自第一次贷款发放日起至借款人第一次偿还贷款本金之日止的时段。
4、审批有效期: 指从批复生效日起至借款合同签订日止的时段。
三、简答题(每题6分,计24分)
1、满足哪些条件的企业法人类平台贷款,银行可整改为一般公司类贷款,并按照商业化原则运作?
一是符合“全覆盖”原则,即各债权行对借款人的风险定性均为全覆盖。二是符合“定性一致原则”,即各债权行均同意整改为一般公司类贷款。三是符合“三方签字”原则,即各债权行均已就平台风险定性和整改措施与融资平台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达成一致,并通过三方签字(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融资平台及各债权银行)进行确认。
2、个人贷款,哪些情形,经贷款人同意可以采取借款人自主支付方式?
(一)借款人无法事先确定具体交易对象且金额不超过三十万元人民币的;
(二)借款人交易对象不具备条件有效使用非现金结算方式的;
(三)贷款资金用于生产经营且金额不超过五十万元人民币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3、固定资产贷款哪些情形应采取受托支付?
单笔金额超过项目总投资5%或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资金支付,应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
4、《流贷办法》要求流动资金贷款额度如何确定?
答:银行应根据借款人经营规模、业务特征及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资金循环周期等要素合理测算借款人的营运资金需求,并 基于营运资金需求与现有的流动资金的差额审慎确定借款人流动资金贷款的授信总额及具体贷款额度。
第四篇:剥离平台公司政府融资功能
国务院:今年剥离平台公司政府融资功能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国务院日前批转的《发展改革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意见》提出,规范政府举债融资制度。开明渠、堵暗道,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控制,分类纳入预算管理。推行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和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在财税金融价格改革方面,继续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促进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抑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消费,合理引导高档消费品和高端服务消费,鼓励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坚持正税清费,推进煤炭资源税改革和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立法相关工作。加快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保护存款人利益。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保险定价机制,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和巨灾保险制度。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面,深入研究和准确定位国有企业的功能性质,区分提供公益性产品或服务、自然垄断环节、一般竞争性行业等类型,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办法,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的市场活力和国际竞争力。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技术经济规律,有序推进电信、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行业改革。
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的企业和投资运营公司可采用国有独资形式外,其他行业和领域国有资本以控股或参股形式参与经营。加快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推动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投资和进入特许经营领域。放开包括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在内的所有竞争性领域,为民间资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依法合规、规范运作,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五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探究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探究
摘要:自2010年审计署开始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审计以来,我国巨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开始浮出水面。其中,又以融资平台为代表的隐性债务难以计量,所以处理的难度也相对较大。文章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过程进行探讨,指出了目前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最后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平台;治理
一、政府融资平台发展过程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1993年)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最早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各地的城市化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为了弥补资金缺口,一些地方政府成立了一些诸如“城建公司”等法人机构,其目的是以市场经济手段代替传统的行政手段和财政手段。
(二)起步阶段(1994年至1997年)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开始了真正的发展。分税制以后,地方政府从经营城市的角度出发纷纷建立了一些专门的部门以对辖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一的计划和管理。在这一阶段,融资平台吸引市场资金参与基础设施的职能还没有发挥出来。其功能更多的体现在简化审批环节和明确领导责任单位等方面。但是,此时的融资平台在转变政府的职能和角色方面却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日后融资平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稳步发展阶段(1998年至2008年)
1997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进一步促进了融资平台的发展,为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我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而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其重点内容,但是,由于预算平衡以及有关法规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务的相关规定,地方政府面临了巨大的资金缺口。为弥补这一缺口,地方政府大量建立了各种公司,借助政府的信用向银行进行融资以弥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这一时期融资平台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之前分散于各有关部门的公共资源和企业的经营权进行了重新的调整,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环节中审批程序繁琐的问题。提高了基础建设项目的开发速度。
(四)快速扩张阶段(2009年至今)
在2009年后地方融资平台进入了快速扩张阶段。2008年末,为减轻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我国政府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此时地方政府加大力度建设地方融资平台,不断强化融资平台的功能。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将国有土地、学校,公用地等都纳入融资平台资本金之中以进一步扩大融资平台可支配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贷款的规模取得了较大的增长。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也开始大规模的进入地方融资平台。但由于融资平台的特殊性,大多数商业银行并不能够对融资平台的信用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这就导致了对融资平台的贷款审核的无序化,导致地方政府的违规担保现象频繁发生。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
(一)债务规模仍将继续增长。
尽管社会各界已经对地方融资平台给予了较大的关注。但是由于投融资平台的特殊性,地方政府无法摆脱对其的依赖,仍然需要融资平台为保障房建设等基建项目筹措资金。所以,融资平台带来的隐性债务的规模仍将进一步扩大。
(二)债务结构不合理
1.债务来源以银行借款为主。
目前我国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发行城投债;二是从银行取得贷款;三是采取资本市场融资,如融资租赁等。银行贷款所占的比例在这几种融资方式中是最高的。到2011年6月30日,中国银行平台贷款余额为5315亿元 民生银行平台贷款余额为1721亿元 而中国建设银行的平台贷款余额达到5800亿。
2.借债主体结构中市级县级融资平台增多
在2007年之前,发债主体主要为省一级投融资平台。自2007年起,市县级融资平台开始增加。除直辖市以外,2008年共发债14只。其中,县级融资平台仅有一个,而从数量上来看县级融资平台占到了当年融资平台发行债券总量的45.5%;而截止到2010年,这一比例提升到了70.3%。县级融资平台的发行数量也达到了5只。但是在我国目前的财政体制下,县级政府的自有收入十分有限,非常依赖中央的转移支付,这也表示那些县级的融资平台具有更大的风险。
3.债务期限结构的集中到期率高
在已发行的城投债中,还款期的年限为3-20年,其平均年限为8.5年,不难看出这些债券是以中短期债券为主的。由此推算,2015-2017年将进入到还债的高峰期,其中2016年到期的债券有97支,金额将达到1330亿元。而另一些机构则认为还款的高发期将会在2012年到来。
三、解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逐步摆脱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建立稳定的地方税体系。
在现有的财政分权体制下,若要使地方政府摆脱对于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进而降低融资平台隐性债务的风险,则必须为地方提供稳定且金额足够的收入来源。其中,房产税是目前世界各国较为通用的一个选择,而目前我国的房产税不重视对保有环节征税,仅在流转环节课征。这样不利于将土地的增值收益进行公平的再分配。所以,应该将房产税同世界主要国家接轨,在保有环节进行课征,且与房产价值直接挂钩。
(二)加强土地管理,规范政府行为
由于我国相对特殊的土地制度,政府垄断了土地使用权市场,低价从农民手中获得土地,然后在作为商业用地或工业用地进行出让。由此赚取差价已获得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由于地方政府的垄断地位,这些土地在作为融资平台抵押担保物的时候其价值通常会被高估。而一旦融资平台出现违约等现象,土地是否会真正被抵押出去也是不确定的。所以,必须改革现有土地制度,让土地价格市场化、透明化。同时对地方政府的行为进行规范,防止其利用权力影响土地价格。
(三)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发债权
目前地方政府之所以非常依靠城投公司等融资平台,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如今的预算法下,地方政府不能合法的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便只能通过其他手段取得收入。所以,解决隐性债务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允许地方政府进行发债,同时建立相应的债务规模控制机制和风险预警体制。对债务地方政府债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基金项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资助项目(2013S0304)
参考文献
[1]贾康,决地方举债的治本之策,中国改革,2009年第12期
[2]梅建明,关于地方融资平台运行的若干问题,财政研究2011年第5期
[3]时红秀,地方政府债务出路问题再讨论,银行家 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