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20XX 报 告 汇 编 Compilation of reports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探究小孔成像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 用易拉罐自制一个针孔照相机,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在室外观察景物时成像总不太清晰,有什么办法可增加清晰度呢。照相机半透膜上的图像会发生大小改变,这大小改变受什么因素影响,又有什么规律呢?
一:探究像的清晰度实验 思考与假设 根据生活经验,猜想不清晰可能是由于以下两种情况:
1.环境中光线太亮,以致于看不清半透膜上的像。
2.孔径太小,光线进入量过少,导致半透膜上的像不清晰 下面就针对这两个假设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 1 像的清晰程度和周围光的强度有关 设计实验:
器材:针孔照相机,光源(F 型发光二极管),黑色卡纸(遮光器)
实验步骤:
1.为“针孔照相机”用黑色卡纸做了一个圆柱形的“遮光器”,套在针孔照相机成像的一端,以降低半透膜周围光的强度。
2.在外界光线强,有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 3.在外界光线强,无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 4.在外界光线弱,有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 5.在外界光线弱,无遮光器时观察像的清晰程度
不带遮光器的针孔照相机成像 带遮光器的针孔照相机成像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进行实验:
得到以下数据:
外界光线强弱 有无遮光器 成像效果(是否清晰)
试验一 强 有 清晰 实验二 强 无 不清晰 实验三 弱 有 较清晰 实验四 弱 无 较清晰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可以得出,成像的清晰程度与周围光线强度有关,周围环境越亮,成像越不清晰;周围环境越暗,成像越清晰。(1)
实验 2 设计实验 器材:5 个有不同口径小孔的小孔成像仪器,光具座,遮光器,光源
实验步骤:
1、制作出 5 个有不同口径小孔的小孔成像仪器:分别裁剪 5 个相同尺寸的易拉罐,剪掉瓶口,并分别在瓶底钻出 5 个大小不同的小孔。
2、在光具座上固定一个可发出平行光线的光源,保持光源与小孔之间的距离,用 5 个小孔成像仪器分别观测像的大小,并进行比较。
进行实验 1、如图所 示,我们制作了 5个孔径大小 不一的小孔成像仪器:
d=7mm d=5mm d=2mm d=1mm d<1mm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2、然后布置了光具座和光源:
小孔直径小于 1mm 时:
小孔直径等于 1mm 时:
光源 光具座 遮光器用于提高成像质量,减少误差,让本实验结果更明显。
小孔与光源的距离恒定为 35cm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小孔直径等于 2mm 时:
小孔直径等于 5mm 时:
小孔直径等于 7mm 时:
整理为下表
孔径大小/cm 成像清晰度 亮度 像的大小 1 号瓶 <1 很清晰 很暗 很小 2 号瓶 1 比较清晰 比较暗 比较小 3 号瓶 2 清晰 明亮 正常大小 4 号瓶 3 模糊 比较亮 比较大 5 号瓶 5 很模糊 很亮 很大
得出结论:在光源与小孔距离一定时,小孔越大,成的像越不清晰。(2)
分析和论证:小孔成像的原理是这样的: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假设当小孔足够小时,成一个这样的像:
一个较大的小孔就相当于数个较小的小孔的组合,形成的像就是几个小的像的重合,自然会不清楚:
同理,小孔越大,就相当于越多的像重合,成的像也就越模糊:
二. 探究影响像大小因素实验 思考与假设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猜想影响像大小有这几个因素:
1.孔径的大小,孔径越大,像越大 2.相机与物体的距离,距离越长,像越小 3.半透膜与针孔的距离,距离越长,像越大 下面就针对这三个假设因素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 1 探究像大小与孔径的大小的关系 由表 1 易 得出结论: 孔径越大,成像越大。(3)
实验 2 探究像大小与机物距离之间的关系 设计实验:
器材:针孔照相机(针孔与半透膜距离为 10cm),光源(F 型发光二极管,长度为 3cm),光具座,刻度尺,水平工作台
实验步骤:
1.将光源放置在光具座左端“0”刻度线处 2.加厚度使光源中心,针孔,半透膜中心处于同一直线上,便于观察成像 3.将针孔照相机放在 3.5cm 处,观察成像,量出像的长度 4.以后每隔 10cm 测量一次,并记录,做 7 次 注:若像不能完全显示,则先量两亮点之间的距离,同比例放大
进行试验 得到以下数据: 实验次数 距离物体远近/cm 像的大小/cm 第一次 3.5 8.5 第二次 13.5 3.2 第三次 23.5 1.3 第四次 33.5 0.7 第五次 43.5 0.6 第六次 53.5 0.5 第七次 63.5 0.3 表 1 观察表 1 可知相机与物体的距离逐渐变长,像逐渐变小,和猜想一致
得出结论:像的大小与相机与物体的距离有关,当光源与针孔半透膜之间距离不变时,相机与物体的距离越长,像越小,反之亦然。(4)
实验误差:测量误差
实验 3 探究像大小与半透膜针孔距离之间的关系 设计实验:
器材:针孔照相机,比针孔照相机口径略小的纸筒,光源(F 型发光二极管,长度为 3cm),光具座,刻度尺,水平工作台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实验步骤:
1.将纸筒放入针孔照相机,在外套上半透膜 2.将光源放置在光具座左端“0”刻度线处 3.加厚度使光源中心,针孔,半透膜中心处于同一直线上,便于观察成像 4.将针孔照相机放置与 16cm 处,观察成像,量出像的长度 5.将纸筒向外拉出 1cm,观察成像,量出像的长度,以后每拉出 1cm,记录 1次,共做 5 次 注:若像不能完全显示,则先量两亮点之间的距离,同比例放大
进行试验 得到以下数据: 实验次数 半透膜和小孔的距离/cm 像的大小/cm 第一次 28.00 5.2 第二次 29.00 5.6 第三次 30.00 5.8 第四次 31.00 5.8 第五次 32.00 5.9 表 2 观察表 2 可知半透膜和小孔的距离逐渐变长,像逐渐变大,和猜想一致
得出 结论:像的大小与半透膜和小孔的距离有关,当光源与相机物体之间距离不变时,半透膜和小孔的距离越长,像越大,反之亦然。(5)
实验误差:测量误差
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 设光源长度为 L1,像长度为 L2,相机与物体的距离为 L3,半透膜与针孔的距离为 L4,则 L1,L2,L3,L4 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思考与猜想 取一组数据,实验 1 中第一次实验,此时 L1=3cm,L2=8.5cm,L3=3.5cm,L4=10cm
此时经尝试可发现 1 3cm 3.5cm 32 8.5cm 10cm 4L LL L
再随意的带入几组其它数据也可得到同样的结论,如:
当 L1=3cm,L2=5.2cm,L3=16cm,L4=28cm 时 1 3cm 16cm 32 5.3cm 28cm 4L LL L
则作出猜想 1 32 4L LL L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论证:
如图 1,AB∥CD,则∠BAO=∠CDO, ∠ABO=∠DCO
又∠AOB=∠DOC
则△AOB∽△DOC
则AB AO BODC DO CO
则1 32 4L LL L
则结论(4)得证:L1,L4 不变,L2×L3=L1×L4,L3 与 L2 成反比,则 L3 越大,L2 越小
结论(5)得证:L1,L3 不变,1 23 4L LL L,L2 与 L4 成正比,则 L4 越大,L2越大
D
O B
A 针孔 光源(长度为 L1)
半透膜上的像(长度为L2)
相机与物体的距离(长度为 L3)
半透膜与针孔的距离(长度为 L4)
C 图 1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又可发现,若 L1,L3+L4=k 不变、则1 32 3L LL k L,则 L3 越大,L2 越小可得 结论:当光源与光源半透膜距离一定时,相机与物体的距离越大,像越小。(6)
如此只要知道 L1,L2,L3,L4 中任意 3 个数的值,就能得出第 4 个数的值
总结 经过以上探究实验与论证,对于针孔照相机的小孔成像原理已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
以下两个因素会对像的清晰度造成影响:
1.环境中的光线,光线越强,清晰度越差,反之亦然。
解决方法:加遮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 光器 2.与孔径的大小有关,孔径越小,越清晰 以下三个因素会对像的大小造成影响:
1.孔径的大小,孔径越大,像越大,反之亦然。
2.相机与物体的距离,距离越长,像越小,反之亦然。
3.半透膜与针孔的距离,距离越长,像越大,反之亦然。
4.当光源与光源半 透膜距离一定时,相机与物体的距离越大,像越小
第二篇:探究小孔成像教案
探究小孔成像
活动目的:
1、知道小孔成像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活动地点:物理实验室 活动准备:
1、分组:三人一组,分工明确。
2、器材准备:不透明的纸板30块,蜡烛10支、光屏10块、火柴5盒,小刀10把。活动过程:
1、每 小组按自己的想法制作不同形状的小孔。
2、分别用不同形状的小孔做实验。
3、边做实验边观察,同时做好记录。
4、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小组无法解决是向别组同学或老师请教)
5、反馈实验结论.6、搜集整理资料。
活动小结:
第三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报告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报告
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实验步骤:
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二.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三.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5.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6.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第四篇:科学小制作教案:小孔成像
科学小制作七:小孔成像
一、课时:2课时(一次课,每次2小时)
二、科学原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在不受引力作用干扰的情况下沿直线传播。大约两千四五百年以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线进行的性质。这是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墨经》中这样纪录了小孔成像:
“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三、制作过程:
1、准备材料:易拉罐一个,半透明膜一张(可用白色塑料袋代替),黑色硬纸一张,橡皮筋若干个。
2、用剪刀把易拉罐的开口的一端剪去,将边缘打磨平滑,以免划手。
3、在易拉罐的底部钻一个直径小于1mm的小孔。
4、用半透明膜封住易拉罐剪开的一端,并用橡皮筋固定。
5、用黑色的纸卷一个筒,粗细刚好套住易拉罐,有孔的一端与纸筒对齐,有半透明膜的一端要深深套在纸筒中,使纸筒遮住半透明膜周围的光线。用橡皮筋或胶水固定纸筒。
6、在光线较暗的地方用小孔对准光线较强的物体(例如在室内观察点燃的蜡烛),在半透明膜(相当于屏幕)上会看到一个倒立的物体的像。
第五篇:科学探究 平面镜成像(教案)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
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3)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课 型:科学探究,新授课
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它是本节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
教学仪器: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2支、小蜡烛和大蜡烛各一支、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刻度尺、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很有创意的视频,你知道它有什么样的效果?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器材可以模拟出这样的效果来呢? 学生:镜子。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也能用镜子制造出神奇的效果来。我们每天都会照镜子,它的面是平的,我们把它叫做平面镜。除了生活中常用的镜子以外,在以前人民利用光滑的金属当做平面镜、在自然界中也有平面镜(平静的水面)。现在让我们面对手中的平面镜,我们能够看到什么?生答:自己的像。
二、进行新课(-)平面镜成像特点:
1、提出问题:同学们,面对平面镜你想知道什么呢?(学生猜想„„)(1)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2)平面镜为什么要成像?原理是什么?(3)平面镜有什么用途?„„
2、进行猜想:
好,对平面镜同学们许多感性的认识,那你们猜一猜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
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非常好!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平面镜中成像时,像的大小、形状、及位置与物体的大小、形状及位置有什么关系?平面镜所成像能否呈现在光屏上? 2、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体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体是否大小相等呢?学生自由回答。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像比较。通过经验我们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在镜子的另一侧;怎样才能把“替代物”放到平面镜背面的像的位置上呢?引导学生探究用平板玻璃代替平明镜(实验方法:替代法)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2人为一小组,用桌子上的器材做实验探究。
学生完成实验。教师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学生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并采集实验数据,完成探究报告单。4、分析和论证:
学生分析有关数据,讨论观察的实验现象,归纳结论。(课件显示)师小结:(小结)5、评估与交流:
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可靠?各组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平面镜成的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物理学把这种像叫虚像,而把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实像。(课件显示: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实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就是虚像。)
(课件显示)通过作图来认识平面镜成虚像的含意,知道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巩固光的反射规律知识。(三)、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潜望镜
(3)“镜”的典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明镜高悬既是为官者对自己的一种警示,也是老百姓对权者的一种期待”、“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三、课堂小结(课件显示)
四、反馈练习(课件显示)
五、课外实践
制作万花筒或潜望镜。
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等大)2、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等距)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对称)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虚像)
(三)平面镜的应用:成像、改变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