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上下(图文审批稿)
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上下精编 D WORD 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化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班级
姓名
实验名称
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目的通过对燃烧及其现象的观察,认识到燃烧需要的三个基本条件,以及推论出灭火的基本原理。
一、实验器材、药品
酒精灯、烧杯、薄铜片、三脚架、坩埚钳、两节短蜡烛、滤纸碎片、乒乓球碎片、石棉网、酒精、清水、棉花团等 实验步骤
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1.检查仪器、药品。
2.将薄铜片放在三脚架上,在薄铜片两端各放一小片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然后再三脚架下方点燃酒精灯。观察现象。
3.将两个棉花团先分别浸满水和酒精,然后用坩埚钳夹住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现象。
4.将两只蜡烛点燃,立在石棉网上,并点燃。将其中一只蜡烛用烧杯轻轻罩住。观察现象。
5.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化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班级
姓名
实验名称
用实验证明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有什么不同
实验目的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含量越
高
二、实验器材、药品
水槽、集气瓶(250ml)两个、玻片两片、饮料管(或玻璃管)、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水,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实验步骤
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1.检查仪器、药品。
2.做好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各项准备工作。
3.用饮料管向集气瓶中吹气,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体,用玻璃片盖好,放在桌面上。
4.将另一集气瓶放置在桌面上,用玻璃片盖好。
5.用燃烧的小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内。
6.观察实验现象,做出判断,并向教师报告实验结果。
7.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化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班级
姓名
实验名称
组装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实验目的 正确地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并做好排水集气的准备
实验器材、药品
大试管(Ф32mm×200mm)、带导管的橡皮塞(与试管配套)、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木质垫若干块、集气瓶(125mL)、毛玻璃片、水槽(装好水)、烧杯(100mL)。
实验步骤
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1.检查仪器、药品。
2.组装气体发生装置。
3.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4.按照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要求装配好气体发生装置。
5.在水槽中用烧杯向集气瓶中注满水,盖好毛玻璃片,将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6.拆除装置,整理复位。
化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班级
姓名
实验名称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目的利用事先备好的一瓶氧气完成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并验证生成气体是二氧化碳。
实验器材、药品
集气瓶(125mL)、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木炭、澄清石灰水、火柴、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石棉网。
实验步骤
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1.检查仪器、药品。
2.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烧到发红,移开盛满气体的集气瓶口的玻璃片,慢慢地把坩埚钳插入到瓶的底部并观察木炭在氧气燃烧的现象。
3.待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往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观察现象。
4.整理复位。
化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班级
姓名
实验名称
利用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
实验目的 利用已装配好的制取二氧化碳装置制取、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并验满。
实验器材、药品
套完整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仪器包括铁架台、铁夹、大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集气瓶(125mL)、玻璃片、其中气体发生装置已经检验,其气密性良好]碳酸钙(大理石或石灰石、块状)、稀盐酸(1:2)、酒精灯、木条、火柴、镊子,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实验步骤
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1.检查仪器、药品。
2.向反应容器中加入药品,并制取二氧化碳。
3.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4.验满。
5.清洗仪器并整理复位。
化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班级
姓名
实验名称
用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气体比空气重
一、实验目的
利用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证明二氧化碳气体比空气重。
二、实验器材、药品
带两个阶梯的白铁皮架、烧杯(150ml)、短蜡烛两支、火柴、集气瓶(250ml,瓶内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玻璃片,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实验步骤
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1.
检查仪器、药品。
1. 点燃两支短蜡烛,分别放在白铁皮架的两个阶梯上,将白铁皮架放在烧杯里。
2. 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
3. 观察实验现象,作出判断,并向教师报告实验结果。
4. 整理复位。
火焰较的蜡烛先熄灭,火焰较
的蜡烛后熄灭。
证明二氧化碳比空气。
化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班级
姓名
实验名称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实验目的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的反应,并通过实验证明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实验器材、药品
试管(Ф20 mm×200 mm)2 支、试管架、试管夹、酒精灯、滴管、制备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蒸馏水(盛于烧杯中,贴标签)、石蕊试液(装于滴瓶中)、稀盐酸(装于细口瓶中)、火柴、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实验步骤
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1.检查仪器、药品。
2.向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 5 mL 蒸馏水,再分别滴加 2-3滴石蕊试液,振荡。
3.向一只试管加入 1~2 mL稀盐酸,另一只试管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4.将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至沸腾。
5.观察现象,向教师报告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6.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溶液是
色的。(中性)
溶液均变红(颜色变)。(酸性)
CO 2 +H 2 O=
溶液由红变
。(中性)
H 2 CO 3 ==
化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班级
姓名
实验名称
用托盘天平称取 12.5g 氯化钠
实验目的用托盘天平称取 12.5g 氯化钠
实验器材、药品
托盘天平、白纸、药匙、烧杯(100mL)、氯化钠、小刀
实验步骤
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1.检查仪器、药品。
2.在天平的两托盘上各放一张同样的白纸。检查天平是否平衡。如不平衡,将天平调至平衡。
3.准确称取 12.5g 氯化钠。
4.把称取的氯化钠倒入烧杯内。
5.将砝码放回砝码盒内,使天平复原。
6.整理复位。
化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班级
姓名
实验名称
配制 50 g 质量分数为 10%的氯化钠溶液
实验目的初步了解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一般方法
实验器材、药品
烧杯(100 mL)、量筒(50 mL)、玻璃棒、胶头滴管、氯化钠固体 5 g(备好,并用纸包装)、蒸馏水(装于细口瓶中)、盛放玻璃棒和滴管的烧杯(200 mL)、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实验步骤
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1.检查仪器、药品。
2.将准备好的 5 g 氯化钠固体放入烧杯中。
3.用量筒准确量取所需的蒸馏水并倒入烧杯,用玻璃棒搅拌直到氯化钠溶解。
4.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化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班级
姓名
实验名称
组装过滤装置并过滤粗食盐水
实验目的正确组装一套过滤装置,并利用它过滤粗食盐水
实验器材、药品
漏斗、圆形滤纸、剪刀、玻璃棒、烧杯(100mL)、铁架台(带铁圈)、粗食盐水(约 15mL,盛于一烧杯中)、滴管、蒸馏水(盛于烧杯中)、放玻璃棒和滴管用的烧杯、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实验步骤
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1.检查仪器、药品。
2.制作过滤器。
3.安装过滤装置。
4.过滤粗食盐水(约15mL)。
5.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过滤前的溶液是的,过滤后的溶液是的。滤纸上留下很多沙粒。
化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班级
姓名
实验名称
加热蒸发食盐溶液
实验目的 加热蒸发饱和食盐溶液
实验器材、药品
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烧杯(100mL)、铁架台(带铁圈)、剪刀、(盛放火柴的)表面皿、坩埚钳、饱和氯化钠溶液(5mL 盛装于试管中)、火柴,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实验步骤
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1.检查仪器、药品。
2.根据酒精灯的高度调整铁架台上铁圈的高度,使酒精灯外焰对准蒸发皿底部。
3.将 5mL 饱和氯化钠溶液全部倒入蒸发皿里,并将蒸发皿放到铁架台的铁圈上。
4.加热蒸发皿里的氯化钠溶液。
5.清洗仪器并整理复位。
蒸发皿里逐渐出现。
化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班级
姓名
实验名称
探究氯化钠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固体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实验器材、药品
烧杯(100mL)、量筒(50mL)、玻璃棒、胶头滴管、氯化钠固体 10g(备好,并用纸包装 2 包,每包 5g)、蒸馏水(装于细口瓶中)盛放玻璃棒和滴管的烧杯(200mL)、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实验步骤
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1.检查仪器、药品。
2.用量筒准确量取所需的蒸馏水20 mL,并倒入 100 mL 烧杯。
3.将准备好的 5g 氯化钠固体放入烧杯中,搅拌直到氯化钠溶解。
4.再加 5g 氯化钠固体,搅拌并观察现象。
5.观察实验现象,做出判断,并向教师报告结果。
①先加入的 5g 氯化钠
溶解了,后加入的 5g 氯化钠
完全溶解。
②说明氯化钠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是
的。
6.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化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班级
姓名
实验名称
用实验证明酒精与水能互相溶解
实验目的 用实验证明酒精与水能互相溶解,形成溶液。
实验器材、药品
试管(Ф20 mm×200 mm)1 支、试管架、滴管 1 支、高锰酸钾溶液(装于细口瓶中)、乙醇(装于细口瓶中)、盛放滴管的烧杯(200ml)、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实验步骤
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1.检查仪器、药品。
2.向试管中加入高锰酸钾溶液约 5 mL。
3.用滴管缓缓加入约 2 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现象。
4.然后振荡,观察现象,向教师报告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5.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上层溶液是
色的,下层溶液是
色的。
振荡后变为均匀的紫色溶液。
说明酒精与水能
,形成溶液。
化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班级
姓名
实验名称
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实验目的用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实验器材、药品
烧杯(100 mL)3 个、玻璃棒 1 支,温度计 1 支,药匙、洁净纸、固态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蒸馏水(装于细口瓶中),盛放玻璃
棒和温度计的烧杯(200 mL)、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实验步骤
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1.检查仪器、药品。
2.向 3 个烧杯中分别加入蒸馏水约 20 mL,用温度计量出水的温度。
3.用药匙分别取少许固态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加入到 3 个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固体溶解。
4. 再用温度计量出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向教师报告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5. 清洗试管,整理复位。
①水温是
℃。
②氯化钠溶液的温度是
℃。
硝酸铵溶液的温度是
℃。
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是
℃。
③硝酸铵溶解要
热,氢氧化钠溶解要
热。
化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班级
姓名
实验名称
用指示剂鉴别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
实验目的 利用石蕊、酚酞试液鉴别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
实验器材、药品
试管(Ф15mm×150mm)5 支、试管架,待鉴别溶液 A、B、C(其中 1:3 盐酸、1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均装于细口瓶中,三者随机标示 A、B、C)、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分装于滴瓶中),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试管刷。
实验步骤
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1.检查仪器、药品。
2.用三支试管分别取待鉴别的三种溶液少许。
3.选择恰当的指示剂进行试验(石蕊、酚酞试液均要求使用),根据实验现象作出判断。
4.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① 分别滴入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溶液。
② 取余下的两种溶液少许,分别滴入石蕊试液,振荡,变红的是。
③ 两次均无变化的是。
化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班级
姓名
实验名称
用 pH 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酸碱度
实验目的 用 pH 试纸测定两种未知溶液的酸碱度
实验器材、药品
试管(20mm×200mm)2 支(分别贴 A、B 标签)、试管架、玻璃棒 2 支(分别贴 A、B 标签),烧杯两个(放玻璃棒用,分别贴A、B 标签)、玻璃片、pH 试纸(附配套的标准比色卡)、未知溶液 A 和 B(A、B 随机调整其浓度,分装于两个细口瓶中)、蒸馏水(盛于另一烧杯中)、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滤纸(擦玻璃片用)。
实验步骤
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1.检查仪器、药品。
2.用两支试管分别取两种待测溶液少许。
3.取 pH 试纸两条放在玻璃片上,分别用玻璃棒蘸取试样滴于 pH 试纸上。将试纸的显色与标准比色卡颜色比较。
4.作出判断并向监考教师报告结果。
5.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A 溶液的 pH 值是
,呈
性,B 溶液的 pH 值是
,呈
性。
化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班级
姓名
实验名称
用实验证明铁、铜、铝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实验目的根据铁钉是否与硫酸铜、硫酸铝溶液反应证明铁、铜、铝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实验器材、药品
试管(Ф15mm×150mm)、铁钉(洁净无锈)、镊子、硫酸铜溶液(装于细口瓶中)、硫酸铝溶液(装于细口瓶中)、试管刷,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实验步骤
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1.检查仪器、药品。
2.将铁钉分别小心放入两支试管中。
3.在上述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铝溶液各 5mL。
4.观察反应现象,向教师报告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5.清洗试管,整理复位。
① 硫酸铜溶液中的铁钉表面有
色物质析出,硫酸铝溶液中的铁钉
变化。
② Fe+CuSO 4 ===
③ 它们的金属活动顺序是:
>
>
化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班级
姓名
实验名称
用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目的 以酚酞为指示剂,用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器材、药品
试管(Ф15mm×150mm)2 支、试管架、胶头滴管 2 支(贴盐酸、氢氧化钠标签)、酚酞试液、稀盐酸、氢氧化钠稀溶液、蒸馏水(装于细口瓶中洗涤仪器用)、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盛放滴管的烧杯(200mL)、试管刷。
实验步骤
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1.检查仪器、药品。
2.从试剂瓶中取 1-2mL 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
3.向试管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 1-2 滴酚酞试液,振荡。
4.向盛有氢氧化钠的试管中逐滴滴入盐酸溶液,振荡试管,直到溶液红色刚好褪去。
5.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① 试管中的溶液呈
色。
② 试管中的溶液
色逐渐褪去,变为
色溶液。
③ NaOH+HCI==
化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班级
姓名
实验名称
用盐酸鉴别氯化纳和碳酸钠
实验目的实验室常用盐酸来鉴别碳酸盐。
实验器材、药品
试管(Ф20 ㎜×200 ㎜)两支(分别贴 A、B 标签)、试管架、药匙、槽形小纸条、氯化钠、碳酸钠(分别装于两个广口试剂瓶中,贴上 A、B 标签),稀盐酸、蒸馏水(分别装于细口瓶中)、白纸(擦药匙用)、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实验步骤
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1.检查仪器、药品。
2.用槽形小纸条分别将固体 A、B 放入 A、B 试管底部。
3.向 A、B 试管中分别加入 2-3ml 蒸馏水,振荡试管。
4.向 A、B 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稀盐酸。
5.观察实验现象,做出判断,并向教师报告结果。
6.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化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班级
姓名
实验名称
氮肥的简易鉴别
实验目的 探究实验室鉴别氮肥的简易方法
一、实验器材、药品
烧杯(100 mL)三个(分别贴上 A、B、C 标签)、药匙,硫酸铵、尿素、碳酸氢铵(分别装于三个广口试剂瓶中,贴上 A、B、C 标签),熟石灰、玻璃棒、盛放玻璃棒的烧杯、白纸、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实验步骤
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1.检查仪器、药品。
2.用药匙分别将固体 A、B、C 放入 A、B、C 烧杯底部。
3.分别闻 A、B、C 三种固体的气味,鉴别出碳酸氢铵。
4.向剩余的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用玻璃棒混合,闻气味。
5.观察实验现象,做出判断,并向教师解释现象报B 有刺激性气味,是。
A 有刺激性气味,是。
C 是。
告结果。
6.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第二篇:化学实验报告
用字紫甘蓝汁测厨房物质酸碱性
一、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紫甘蓝、水、白醋、碱面、雪碧、洗涤剂和白酒
2.将甘蓝切碎,并将其放入榨汁机内,再将其汁倒入大碗中,紫甘蓝汁呈紫色(见下图)
3.取一小碗,加入3勺紫甘蓝汁和1勺水,紫甘蓝汁呈浅紫色(见下图)
4.取一小碗,加入3勺紫甘蓝汁和1勺白醋,紫甘蓝汁呈艳粉色(见下图)
5.取一小碗,加入3勺紫甘蓝汁和1勺碱面,紫甘蓝汁呈绿色(见下图)
6.取一小碗,加入3勺紫甘蓝汁和1勺雪碧,出现少量泡沫,紫甘蓝汁呈浅粉色(见下图)
7.取一小碗,加入3勺紫甘蓝汁和3滴洗涤剂,紫甘蓝汁呈艳紫色(见下图)
8.取一小碗,加入3勺紫甘蓝汁和1勺白酒,紫甘蓝汁呈淡紫色(见下图)
9.取一小碗,加入1勺白醋和少许碱面,碱面在白醋中出现少许泡泡,再加入3勺紫甘蓝汁,此时紫甘蓝汁呈粉色(见下图);在加入一些碱面,此时紫甘蓝汁出现泡沫,呈绿色(见下图)
二、实验结论
1.通过上述试验,紫甘蓝汁在不同溶液中呈现的颜色分别为:紫色、粉色和绿色 2.让紫甘蓝汁呈现紫色的溶液分别为:水、洗涤剂和白酒 3.让紫甘蓝汁呈现粉色的溶液分别为:白醋、雪碧 4.让紫甘蓝汁呈现绿色的溶液分别为:碱面
5.实验说明:紫甘蓝汁在酸性溶液中呈粉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绿色;在中性溶液中呈紫色
第三篇:化学实验报告
临汾第十一中学高中学业水平化学实验操作考试
工作总结
为了确保2013年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工作顺利进行,我们临汾十一中学认真学习和贯彻市教育局有关通知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此次考试提供了物力和思想上的支持。
一、根据我市教育局下发的《2013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考务安排》,我校制定了本次考试的临汾十一中学考点实施方案。
二、成立了以学校校长王永和同志任考点主任、教务处主任霍莲霞同志为考务办主任的组织机构,下设考务办,由学校教务处和年级主任组成,并做到了细致的分工,包括实验器材、药品的采购与配置,考务组织管理,后勤保障,考生的组织与领考等其他工作,确保考试工作顺利开展,确保万无一失。
三、6月16日,化学实验操作考试正式开始。考生领考、点名、抽签、考试等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考试各个环节中,有关考务人员按照《2013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考务安排》和培训内容执行考务工作。整个考试过程井然有序,环节衔接紧凑,工作细致扎实,没有出现任何的工作失误和闪失,做到了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圆满完成了2013年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工作。
2013年6月18日
第四篇: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课稿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第一章 第1节
1.A 2.C 3.D 4.不断地膨胀 大爆炸宇宙论 150亿 粒子的 大爆炸 5.(1)它可以永远地膨胀下去(2)它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6.(1)图略
(2)星系离我们距离越大,运动速度越快。(3)膨胀。7.(1)B(2)宇宙大爆炸(3)星系光谱分析。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
(4)大爆炸之前宇宙是怎样的等。第2节
1.A 2.C 3.B 4.绕日公转 自转 绕日公转 太阳系形成
5.康德 拉普拉斯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一块星云收缩 太阳 地球等行星
6.气体 尘埃物质 7.地球将脱离原来的轨道,做匀速直线运动。第3节
1.D 2.A 3.B 4.D 5.A 6.B 7.氢氦 8.星云 9.红巨星>太阳>白矮星>中子星
10.(1)C(2)C(3)C 11.短 7-9 2.5-3 第4节
1.星云 2.岩浆 地球温度 水蒸 38亿 3.B 4.D 5.C 6.A B F E C D 7.(1)米勒 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2)甲烷 氨气 氢气(3)高温、射线、闪电(4)原始海洋(5)氨基酸有机酸尿素(6)没有生命的自然环境(或无机环境)12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8.(1)米勒实验用CH4、NH3等成分模拟原始地球大气,合成了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机物;证实在生命起源 的过程中,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由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可能的;资料表明,早期地球表面温度很高,原始大气中不可能存在 CH4、NH3 等物质,因此不支持米勒实验。
(2)资料还显示星际分子大多是有机化合物,所以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有机物可能来自星际分子,而不是
来自地球,这对米勒实验的结论也提出了挑战。…… 第5节
(一)1.D 2.B 3.B 4.B 5.A 6.B 7.B 8.苔藓 蕨类 裸子植物 9.简单复杂简单 复杂 低等 高等 生物演化 10.(1)爬行类(2)硬骨鱼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3)侏罗(或侏罗纪与白垩纪之间)
11.(1)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2)近远 黑猩猩
(二)1.A 2.C 3.B 4.A D 5.C 6.其他物种亲缘关系可变 7.物种起源自然选择
8.自然选择共同的祖先亲缘 9.人类可能起源于原始海洋 10.遗传 变异 环境 其他生物 适应环境 遗传和变异 生存斗争 适者生存
11.(1)观察化石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来推测生物间的亲缘关系。(2)分析和比较某些古生物遗体和古生物化石的DNA和蛋白质的差异来推测其相互间的亲缘关系。
(三)1.D 2.B 3.D 4.B 5.A 6.没有 原始海洋 鱼 鸟类 哺乳类 13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7.简单 复杂 低等 高等 水生 陆生 8.黑 灰白色 白 黑色 9.(1)适应 自然选择(2)随之增加 之后 定向选择 第6节
(一)1.(1)略(2)略 亲代 子代 子代 子代遗传(3)略 亲代 子代 变异
2.B 3.B 4.A 5.D 6.A 7.D 8.B 9.DNA 蛋白质 脱氧核糖核酸 脱氧核糖 碱基 磷酸 DNA 基因 10.23 X Y 46 X X 11.沃森 克里克 DNA双螺旋结构 磷酸 脱氧核糖 碱基
12.辐射、微重力、有性杂交等方法可以提高可遗传变异在自然界出现的频率。
(二)1.C 2.D 3.B 4.A 5.C 6.D 7.B 8.B 9.D 10.骡 杂种优势 袁隆平杂交水稻 11.优良的基因 优良性状 基因工程 12.DNA 基因 染色体 先天愚型 生长迟缓,坐、立、走都很晚,智力低下
13.(1)近亲(2)近亲婚姻 14.略 复习题
1.大爆炸宇宙论 2.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3.(1)红巨星 超新星 黑洞 中子星(2)A 4.岩浆 水蒸气 氨气 甲烷
5.(1)神 进化 简单 少 复杂 多 简单 复杂 低等 高等(2)自然选择 6.略 14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7.遗传 遗传 变异 8.DNA双螺旋 基因 性状
9.天生得病 并可遗传给后代 遗传病 遗传物质 大近亲 10.A 11.D 12.D 13.B 14.C 15.D 16.D 17.C 18.B 19.C 20.D 21.C 22.氨基酸有机酸尿素 23.鸟类哺乳类
24.(1)变异 不定向 遗传和变异(2)生存斗争 选择 定向 方向(3)变异 自然选择 生存斗争 适者生存 25.(1)高 保护(2)不良影响 知情权的尊重
26.(1)宇宙大爆炸 150亿年(2)宇宙大爆炸 一次剧烈的大爆炸膨胀(或演化)(3)无边 不断膨胀的 宇宙无边界
(4)宇宙是无边的,它没有外面宇宙不是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
(5)《时间简史》、《果核中的宇宙》等(6)略 第二章 第1节
(一)1.同种生物个体 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出生率 死亡率 2.D 3.D 4.C 5.B 6.A 7.B 8.年龄组成
9.(1)幼年 老年(2)老龄化 计划生育 10.A 11.B 12.B 13.B 14.C 15.略 16.略
(二)1.所有生物 群落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2.D 3.C 4.C 5.C 6.D 7.A 8.C 9.植物 周围的环境因素 10.D 11.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木层 15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12.C 13.C 14.A 15.B 16.略
(三)1.阳光 水分 空气 土壤 2.(1)A(2)B(3)C(4)B 3.A 4.C 5.A 6.D 7.D 8.A 9.B 10.略 11.B 12.C 13.A 14.A 15.B 16.B 17.略 18.A 19.B 第2节
(一)1.生物 非生物因素
2.生物圈 陆地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3.绿色植物 4.D 5.B 6.A 7.B 8.C 9.C 10.(1)分解者 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2)生产者 11.C 12.D 13.D 14.B 15.A 16.(1)B(2)略 17.略
(二)1.食物 2.C 3.C 4.A 5.D 6.D 7.(1)枝叶 果实(2)兔、鼠 松鼠(3)狼 狐(4)少 阶梯(5)略
8.D 9.A 10.C 11.B 12.食物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能量 13.略 14.(1)光合作用 呼吸 二氧化碳微生物(2)植物要光合作用 15.略 第3节 16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1.D 2.C 3.A 4.生物非生物 5.B 6.复杂 多简单少 7.C 8.(1)植物、猫头鹰、田鼠生产者、次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2)自动调节 9.略 10.B 11.A 12.略 13.略 14.略 复习题
1.略 2.略 3.略 4.略 5.略 6.C 7.C 8.B 9.C 10.C 11.C 12.D 13.A 14.A 15.B 16.C 17.D 18.C 19.C 20.D 21.D 22.D 23.B 24.D 25.略 26.略 27.略 28.略 第三章 第1节
1.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健康 2.生理 心理 社会关系 3.C和E A和D B和F 4.A C D E 5.A 6.如饮食营养结构不合理、吸烟、饮酒以及熬夜上网、音响声音开得过大等等。由于生活节奏、精神压力、环境污染、气候转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第2节
(一)1.B 2.参考课本第75页表格回答 3.侵入人体细胞 毒素 4.抗生素不损伤人体细胞一些细菌或真菌
5.(1)霍乱弧菌(2)通过饮用或摄食被细菌污染的水或食物而感染 17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3)使人呕吐或腹泻,导致严重脱水,甚至死亡(4)不吃不洁食物,食物煮熟再吃,分食 6.D 7.(1)微生物(如细菌)大量繁殖。(2)石炭酸能杀死微生物或抑物微生物的生长。
8.⑴滥服抗生素可使人体内的细菌产生抗药性,使抗生素失效。同时,抗生素可能会杀死人体内的有益菌。(2)如制药厂要不断推出新的抗生素等。
(二)1.B 2.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编制调查表、实施调查、统计原始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由于
调查一般不可能针对全体,如果是抽样调查,进行随机确定调查对象,更具代表性,使结果更准确。
3.(1)流感病毒 患流感的人 空气 抵抗力不强的人(2)略 4.(1)图略(2)抗体可以杀死侵入人体的病毒。5.如:是否经常出入人口密集的场所、是否积极锻炼等。
6.(1)甲型、乙型肝炎。(2)不吃不洁食物,不与甲肝患者共用餐具、共同进食,并注射预防针等。
(三)1.病原体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B 3.A 4.D 5.C 6.B 7.狂犬病、艾滋病、乙型脑炎 8.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9.切断传播途径 10.略
11.(1)高温和酸性(2)酸(3)控制传染源
12.(1)带狂犬病毒的动物 易感人群 传染源(2)目前对此病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本疾病极为凶险,病死率几乎为 100%。预防:接种疫苗和使用抗狂犬病血清至今仍是预防感染狂犬病的主要方法。18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第3节
(一)1.防止病原体侵入体内 抵抗已侵入体内的病原体 2.C 3.B 4.A 5.非特异性免疫 屏障杀死侵入人体的微生物吞噬 6.C 7.⑴抗体附在病原体上,病原体被溶解及杀死。(2)抗体附在病原体表面,使它们更易被吞噬细胞吞食。
(3)病原体被抗体粘结在一起,以致不能进入细胞或繁殖。8.C 9.D 10.免疫能力自然
(二)1.B 2.抗传染免疫 自我稳定 免疫监视
3.人工被动免疫是人工将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或淋巴因子等免疫物质注入人体而获得的免疫,而人工自动
免疫,是人体被注入抗原后自己产生了免疫物质。
4.免疫系统对过敏源的免疫反应造成的免疫反应。过敏者要远离过敏源。
5.保护易感人群计划免疫 6.人体的免疫系统将移殖的骨髓当成抗原而产生排斥。
7.抗体人工被动免疫 8.B 9.C 10.C 11.(1)染过牛痘的人不会染上天花(2)抗体 人工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12.(1)A(2)淋巴 抗体 自然
13.外面是非典病毒蛋白,里面是艾滋病病毒蛋白。进入人体后会自行死掉。第4节
1.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2.A 3.C 4.C 5.D 6.化疗,放疗,手术治疗等。7.D 8.A 19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9.收缩压持续大于18.7千帕或舒张压大于12.0千帕。青春期高血压可能与性成熟期间分泌激素的剧烈变
化、神经调节的功能不平衡以及心脏比血管发育明显增快等因素有关。
10.胰岛素 注射胰岛素 控制和调节饮食 适当锻炼
11.科学安排体育活动,少吃盐,不吸烟,不饮酒,均衡膳食。12.吸烟,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紧张,缺乏运动。13.蔬菜、水果、玉米等。长期吃以高蛋白为主的西餐的人更易患糖尿病,因为摄入纤维素过少。14.略 第5节
(一)1.A 2.C 3.C 4.D 5.D 6.罂粟 7.D 8.(1)谷类(2)油脂类(3)蛋白质 3(4)油脂类 2(5)多吃谷类,因为谷类食物是能量的主要来源。
9.(1)A、B、C 3只烧杯中应为同一种植物和动物(2)C 烧杯(3)不对,鱼藤酮可能会导致人中毒,同时也污染了水源 10.(1)四季豆中的毒素,加热煮熟后,内含的毒素可被破坏。(2)D
(二)1.胸外按压 16耀18次/分,75次/分左右 让病人的胸廓和肺依靠其弹力,自行回缩,排出肺内的二氧化碳 4到5 胸外按压
2.7%-8% 输血 3.B 4.C 5.B 6.C 7.A 20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8.B型可以接受O型血,缓慢输入。9.C 10.略 11.(1)ABO血型系统。(2)为输血时提供安全保证。
(3)输血者和献血者即使是ABO血型系统中的同一种血型,在输血时仍要慎重。复习题
1.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健康 2.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3.抗传染免疫自我稳定免疫监视 4.抗体 自然 肺结核 人工 免疫能力 人工自动
5.恶性 14∶1 6.(1)病原体(2)传播途径(3)传染源(4)保护易感人群
7.C 8.D 9.B 10.C 11.D 12.D 13.B 14.B 15.D 16.C 17.C 18.A 19.D 20.B 21.B 22.B 23.C 24.C 25.B 26.C 27.(1)抗体 人工免疫(2)传染源 易感人群 切断传播途径 28.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人工 血液传播 29.淋巴细胞有免疫记忆功能 30.方案二和方案四 方案四,因为它的营养较为均衡
31.(1)吸烟会引发多种癌症、冠心病、气管炎、中风等疾病。(2)会影响他人健康;污染环境;引发火灾等。(3)略 32.(1)略(2)升高的有:心脏病、癌症,降低的有心肌梗塞,事故,感冒等。
(3)1900年由传染病引起的死亡人数为:每100000人中因感冒死亡215人;因结核病死亡185;因白喉死
亡40人,共计440人。现在由传染病引起的死亡人数为:每100000人中因感冒死亡31人;因艾滋病死亡16 人,共计47人。从比例上看仅为1900年的十分之一左右。引起上述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 21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人们的卫生意识大大提高等。第四章 第1节
1.B 2.B 3.B 4.A 5.C 6.B 7.基本国策
8.联合国环境与发展 社会 经济 环境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21世纪议程》 9.C 10.D 11.A 12.C 13.如“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保存希望”;“拯救地球,一起动手”等
14.(1)从1990年到2000年世界人口急剧增加 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幅降低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2)能源危机、森林面积锐减、土地荒漠化、淡水资源枯竭、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 第2节
(一)1.天然气 石油电能 2.D 3.煤石油 4.有机物无机物碳 低等生物遗骸 太阳能 5.A 6.B 7.略
(二)1.裂变 聚变 2.2500 3.C 4.A 5.A 6.D 7.C 8.D 9.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等。太阳能炼钢、太阳能发电、太阳能汽车、太阳能可用作各种机器的能源。10.略 11.低单一(简单)22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12.(1)三门湾 秦山二期 广东岭澳扩建项目 广东阳江核电项目等。(2)浙江省和广东省。
(3)主要考虑:!煤、石油等化石资源缺乏。(4)各有利弊。利:!污染少。(赞同与否都可以,只要是言之有理。)
13.如短途出行时,徒步或骑自行车。长途旅行时乘公共汽车或火车等。第3节
1.A 2.B 3.C 4.D 5.A 6.D 7.C 8.D 9.B 10.风能水能潮汐 煤 石油 11.人口急剧增加及土地开发 加强土地规划,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等 广告语略,只要言之有理均可。
12.(1)太阳能(2)资源 污染(3)经济社会 13.(1)温室效应(2)略(3)略 复习题
1.各种资源各种废弃物质 2.煤 石油天然气 石油 3.B 4.C 5.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风能、潮汐能等 6.生态经济 生态农业 7.人类 环境 控制人口数量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8.D 9.B 10.D 11.A 12.A 13.C 14.B 15.D 16.B 17.B 18.C 19.10000(1)能量密集,燃料运输量小。(2)地区适应性强。(3)对环境污染少。23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20.(1)图略(2)水电资源 增加了近1.5倍 核能 1995年比1973年核能增加约12倍!煤、石油、天然气所 占比例将大幅下降; 21.略
(3)三峡水电站建成将会减少由于火力发电所造成的CO2和SO2的污染,减少酸雨及温室效应的产生。
(4)三峡水电站的建成也会造成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一些较为典型的植被的破坏;某些未知物种的灭 绝;影响鱼类洄游等)。(5)略
第五篇: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评课稿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评课稿
长岭一中
李立旋
公开课《质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级化学第四专题第一单元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之一,是初中学生在化学科学习中第一次接触严密规范的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教材编写内容也是学生在化学科首次学习定量实验方法,本课的学习对后续化学原理和定量研究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下面谈谈本人对陈勇执教本课的看法。
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
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二、教学设计、教材处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它的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它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既是推出化学方程式的前提,反过来又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但有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微观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认真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包括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接着又通过蜡烛燃烧、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这2 个反应似乎与质量守恒定律存在矛盾?学生通过猜想、思考、讨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它们与质量守恒定律没有矛盾,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认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主动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较完整意义,这些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较好体现三维目标
本节课教师通过演示、分组实验,以及讨论、归纳等手段,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目标—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学生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如托盘天平通过多次实际操作也能比较熟练使用。本节课在推导质量守恒定律、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从始至终注意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特别注重在定量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放心放手,学生自主合作,在民主的氛围中与同伴合作,认真研究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进行记录与分析、讨论与交流、归纳与总结,较完整地学习了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定量实验研究的方法,在做科学中学科学,提高科学素养。另外,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及相关科学家努力探索的经历,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比较自然地达成教学的情感目标。
总之,本节很好地体现了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特别让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得益非浅。
四、课堂教学结构条理清楚
整节课围绕质量守恒定律的推出及应用开展教学活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虽然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探究实验内容多,但一点都有不显得零乱,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学生处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兴奋度,学习效果好。
五、师生配合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探究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语言清晰亲切,处处体现对学生的爱护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如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边调天平边介绍天平使用方法,师生同步动手,配合默契、感情融洽,在探究过程中多次渗透观察、比较、归纳等方面的学法指导。由于师生的良好互动和共同参与,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订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六、三点建议
1、多媒体的使用在创设教学情景、展示微观动态过程、提高课堂效益等方面有良好作用。本节课多媒体的使用大多恰到好处,制作也独具匠心,但播放的幻灯片数量过多,可能造成学生视觉疲劳,而且会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连续性,干扰学生的思维活动。建议把表达式书写、实验现象总结等幻灯片删除。
2、学生在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中,有同学测得的数据“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教师不能忽略过去,应帮助分析原因,或让这些同学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3、学生实验完成后,应留下一定时间,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及时了解、反馈学生实验完成情况及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