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明礼仪基本知识以及原则有哪些[范文模版]
文明礼仪基本知识以及原则有哪些
文明礼仪基本知识
(一)文明观看演出
凭票按时按顺序入场,对号入座。
观看文娱演出,做到仪表整洁,仪容端庄。
影剧院如允许带食品、饮料入场,要讲究公德、不要发出大的声音,果壳、空饮料罐千万不要随地丢弃。
保持影剧院安静,不要大声喧哗。
(二)文明观看比赛
有秩序地持票入场,按规定对号入座。
奏国歌时应起立,并保持肃静,不要谈笑或做其它事情。
为运动员加油,不要乱蹦乱跳或喝倒彩。
对运动员表现不佳或失利等,不要向运动员或裁判大声埋怨、谩骂,更不应向赛场抛掷瓶子、石块等杂物。
为运动员加油,使用锣鼓、乐器等有声物品时,应注意安全,并与他人头部保持一定距离。
比赛结束后,不要争先恐后地退场,对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要做到礼貌谦让。
(三)文明参观展览
到展览场馆参观,注意衣冠整洁,不能穿着背心、拖鞋或睡衣入场。
进入展览场馆时要依次排队,循序进入,不要争先恐后。
参观过程中,不要吃零食,不要吸烟。
爱护展品,不可乱摸、乱动。
(四)文明阅览图书
进入公共阅览室,按次序入内,不要为别人抢占座位。
不可在阅览室内高声谈笑。
关闭手机或转至振动档,来电到阅览室外接听或回电。不要在阅览室吸烟或吃带果壳的食物。
注意爱护书刊,不能在图书上随意圈点、涂抹,折页,或把自己需要的资料、图片撕挖下来占为已有。
书刊阅完后,应立即放回原处。
文明礼仪基本原则
个人礼仪
(一)仪表
1、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在他人面前“打扫个人卫生”。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宜过大。
2、服饰:自然得体,协调大方,遵守约定俗成的规范原则。
(二)言谈
1、礼貌:态度诚恳、亲切;尊重他人。
2、用语:声音大小适宜,语调平和稳重。
(三)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交谈时,互相正视、倾听,不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
2、站姿:站立式,身体与地面垂直,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
3、坐姿:上身保持端正。女性应双膝并拢;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起座端庄稳重。
4、走姿:轻而稳,挺胸抬头,肩部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四)见面礼仪
1、握手礼:与他人握手,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保持站姿以示对他人的.尊重。
2、鞠躬礼:鞠躬时必须立正、脱帽、眼睛正视对方,以表示尊重的诚意。
3、致意:致意是一种不出声的问候礼节,可采用招手、欠身、脱帽等致意形式来表达友善之意。
第二篇:鹿原一小文明礼仪月活动总结
文明礼仪月活动总结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三月份,我校扎实开展了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养成了更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引导学生从文明礼貌开始,从礼节规范入手,从实际出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切实提升讲文明、讲礼貌、知礼节、守礼仪的自觉性。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发扬优良传统,弘扬文明礼仪,树立文明校园新风,培养学生“讲文明、讲礼貌”的优良品德,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展以“知荣辱、明礼仪、别陋习”为主题的文明礼仪系列活动,使学校师生的文明礼仪水平得到提升,精神面貌得到改善
二、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让全体师生明白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历来重视文明礼仪教育,讲文明、重礼仪、守秩序和善待人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促使他们提高礼仪意识,自觉践行文明礼仪,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队。
三、活动内容
1、进行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首先对全体教师进行教师形象、教师礼仪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礼仪意识和礼仪水平。组织师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学习,利用广播台、宣传窗等进行文明礼仪的宣传教育活动。并在第一周周一的国旗下讲话中号召全校学生参与到以“知荣辱、明礼仪、别陋习”为主题的文明礼仪月活动中来。呼吁全体学生行动起来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学生。遇到长辈、来宾,主动敬礼问好;上下楼梯,注意谦让,靠右行走,保障畅通;讲究卫生,不乱扔果皮,见到纸屑随时捡;爱护教室,不乱涂乱划;爱护门窗,不猛推猛撞;爱护桌椅,保持无脚印刀痕;爱护电器,不乱开乱关;爱护公共财物,保持无污无损……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相互监督,共同促进。
2、为了让文明礼仪之风吹满校园,我校积极鼓励学生开发各种资源,利用录音带、CD光盘等自己学唱文明礼仪歌曲;音乐教师还利用网络搜集文明礼仪方面的歌曲在课堂上教同学们唱。“见老师,敬个礼,见同学,问声好……”,校园里飘荡着文明礼仪之歌。
3、全校创设“人人讲文明,班班重礼仪”的浓厚氛围,在全校大力宣讲礼仪,学习礼仪,通过“红领巾监督岗”,“教师值周岗”,“校领导值日岗”等方式,在校园提醒检查,教育不文明行为,让不文明行为在校园无处藏身。
4、充分挖掘学校与课堂的教育主导作用,并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与《守则》、《规范》教育相结合,逐步形成崇尚礼仪、争做文明使者的良好风气,把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转变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5、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以及学校的其它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我们重点开展了以“爱我校园”为主题的“五个一”系列活动。
(1)进行了一次以“爱我校园”为主题的全校大扫除。(2)进行了一次以“爱我校园”为主题的教室布置。(3)举行了一次以“爱我校园”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4)进行了一次以“爱我校园”为主题的校园绿地、走廊警示语征集活动。(5)举办了一期以“爱我校园”为主题的中队黑板报。全校共出12期。
6、精心布置学校环境,用宣传画(英雄人物、中外科学家、伟人像等)感染、陶冶师生,促使他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讲规范、讲礼仪、讲公德、讲文明。举办一期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手抄报。
7、每周确定一个与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的文明礼仪训练重点,并在每周的国旗下讲话中进行宣传教育,在平时的进行检查落实。
8、评选并表彰了校级“文明礼仪标兵”。通过展示他们的风采,树立教师、学生身边的文明礼仪榜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和宣传礼仪整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推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系列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9、全校开展两个“五个一”活动
每名学生:(1)发现了身边的一个礼仪榜样;(2)写了一篇礼仪习作;(3)编了一个礼仪“新童谣”;(4)在校园提醒或发现一次不文明行为;(5)改掉了自身的一个不文明行为习惯(或养成一个新的礼仪习惯)。每个班级:(1)举行了一次“文明礼仪”主题班会;(2)出了一期“文明礼仪”黑板报;(3)组织了一次“班级文明礼仪演讲比赛”;(4)制定了一份有班级特色的文明礼仪“倡议书”;(5)搞了一次与“文明礼仪”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总之,通过3月份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切实提升了全体师生讲文明、懂礼貌、知礼节、守礼仪的自觉性,我们还应持之以恒不懈努力,让文明之花永远开满校园。
鹿原一小 2012年4月2日
第三篇:文明礼仪基本知识以及关于礼仪的名言警句
文明礼仪基本知识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一、个人礼仪(一)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二)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三)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颁、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
3、坐姿: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端庄优美的坐,会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确的坐姿应该: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应两膝并拢;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钟“。若坚持这一点,那么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会优美、自然。
4、走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行如风“就是用风行水上来形容轻快自然的步态。正确的走姿是:轻而稳,胸要挺,头要抬,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二、见面礼仪
1、握手礼: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与他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与人握手。在正常情况下,握手的时间不宜超过3秒,必须站立握手,以示对他人的尊重、礼貌。
握手也讲究一定的顺序:一般讲究”尊者决定“,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出手来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应。若一个人要与许多人握手,那么有礼貌的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上级后下级,先女士后男士。
2、鞠躬礼:鞠躬,意即弯身行礼,是对他人敬佩的一种礼节方式。鞠躬前双眼礼貌地注视对方,以表尊重的诚意。鞠躬时必须立正、脱帽,郑重地,嘴里不能吃任何东西,或是边鞠躬边说与行礼无关的话。
3、致意:致意是一种不出声的问候礼节,常用于相识的人在社交场合打招呼。在社交场合里,人们往往采用招手致意、欠身致意、脱帽致意等形式来表达友善之意。
三、公共礼仪(一)特定公共场所礼仪
1、影剧院:观众应尽早入座。如果自己的座位在中间,应当有礼貌地向已就座者示意,请其让自己通过。通过让座者时要与之正面相对,切勿让自己的臀部正对着人家的脸,这是很失礼的。应注意衣着整洁,即使天气炎热,袒胸露腹也是不雅观的。在影剧院万不可大呼小叫,笑语喧哗,也不可把影院当成小吃店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观众应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
2、图书馆、阅览室:图书馆、阅览室是公共的学习场所。
(1)要注意整洁,遵守规则。不能穿汗衫和拖鞋入内。就座时,不要为别人预占位置。查阅目录卡片时,不可把卡片翻乱或撕坏,或用笔在卡片上涂抹划线。
(2)要保持安静和卫生。走动时脚步要轻,不要高声谈话,不要吃有声或带有果壳的食物。(3)图书馆、阅览室的图书桌椅板凳等都属于公共财产,应该注意爱护,不要随意刻画,破坏。(二)乘车礼仪
1、骑自行车: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骑车时不撑雨伞,不互相追逐或曲折竞驶,不骑车带人。遇到老弱病残者动作迟缓,要给予谅解,主动礼让。
2、乘火车、轮船:在候车室、候船室里,要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喊叫。上车、登船时要依次排队,不要乱挤乱撞。在车厢、轮船里,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丢纸屑果皮,也不要让小孩随地大小便。
3、乘公共汽车:车到站时应依次排队,对妇女、儿童、老年人及病残者要照顾谦让。上车后不要抢占座位,更不要把物品放到座位上替别人占座。遇到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的乘客应主动让座。
(三)旅游观光礼仪
1、游览观光:凡旅游观光者应爱护旅游观光地区的公共财物。对公共建筑、设施和文物古迹,甚至花草树木,都不能随意破坏;不能在柱、墙、碑等建筑物上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污染环境;不要乱扔果皮纸屑、杂物。
2、宾馆住宿:旅客在任何宾馆居住都不要在房间里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其他客人。对服务员要以礼相待,对他们所提供的服务表示感谢。
3、饭店进餐:尊重服务员的劳动,对服务员应谦和有礼,当服务员忙不过来时,应耐心等待,不可敲击桌碗或喊叫。对于服务员工作上的失误,要善意提出,不可冷言冷语,加以讽刺。
四、学校礼仪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礼仪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内容。(一)学生礼仪
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因此,学生应具有的礼仪常识是学校礼仪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在活动中,在与教师和同学相处过程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礼仪。
1、课堂礼仪: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礼貌。
(1)上课: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学生应当准时到校上课,若因特殊情况,不得已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得到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2)听讲: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并且应当使用普通话。
(3)下课: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
2、服饰仪表:穿着的基本要求是:合体;适时;整洁;大方;讲究场合。
3、尊师礼仪:学生在校园内进出或上下楼梯与老师相遇时,应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学生进老师的办公室时,应先敲门,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在老师的工作、生活场所,不能随便翻动老师的物品。学生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不应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要尊重老师的习惯和人格。
4、同学间礼仪: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是生活中的一种团结友爱的力量。注意同学之间的礼仪礼貌,是你获得良好同学关系的基本要求。同学间可彼此直呼其名,但不能用”喂“、”哎“等不礼貌用语称呼同学。在有求于同学时,须用”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用语。借用学习和生活用品时,应先征得同意后再拿,用后应及时归还,并要致谢。对于同学遭遇的不幸,偶尔的失败,学习上暂时的落后等,不应嘲笑、冷笑、歧视,而应该给予热情的帮助。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不能评头论足,也不能给同学起带侮辱性的绰号,绝对不能嘲笑同学的生理缺陷。在这些事关自尊的问题上一定要细心加尊重,同学忌讳的话题不要去谈,不要随便议论同学的不是。
5、集会礼仪:集会在学校是经常举行的活动。一般在操场或礼堂举行,由于参加者人数众多,又是正规场合,因此要格外注意集会中的礼仪。升国旗仪式: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升降国旗是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方式。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都要定期举行升国旗的仪式。升旗时,全体学生应列队整齐排列,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当升国旗、奏国歌时,要立正,脱帽,行注目礼,直至升旗完毕。升旗是一种严肃、庄重的活动,一定要保持安静,切忌自由活动,嘻嘻哈哈或东张西望。神态要庄严,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应抬头注视。
6、校内公共场所礼仪:应该自觉保持校园整洁,不在教室、楼道、操场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黑板、墙壁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花草树木,节约用水用电。自觉将自行车存放在指定的车棚或地点,不乱停乱放,不在校内堵车。在食堂用餐时要排队礼让,不乱拥挤,要爱惜粮食,不乱倒剩菜剩饭。(二)教师礼仪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
1、教师的行为举止:一个人气质、自信、涵养往往从他的姿态中就能表现出来。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1)目光:在讲台上讲课时,教师的目光要柔和、亲切、有神,给人以平和、易接近、有主见之感。当讲话出现失误被学生打断,或学生中出现突发事情打断你的讲课时,不能投以鄙夷或不屑的目光,这样做有损于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2)站姿:老师站着讲课,既是对学生的重视,更有利于用身体语言强化教学效果。站着讲课时,应站稳站直,胸膛自然挺起,不要耸肩,或过于昂着头。需要在讲台上走动时,步幅不宜过大过急。
(3)手势:老师讲课时,一般都需要配以适度的手势来强化讲课效果。手势要得体、自然、恰如其分,要随着相关内容进行。讲课时忌讳敲击讲台、或做其他过分的动作。
2、教师的言谈:教师承担的主要任务离不开语言表达。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表达语言时应遵守的礼仪礼节。
(1)表达要准确:学校中设置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科学性。老师在教授时应严格遵循学科的要求,不可庸俗化。
(2)音量要适当:讲课不是喊口号,声音不宜过大,否则,会给学生以声嘶力竭之感。如果声音太低又很难听清,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3)语言要精练:讲课要抓中心,不说废话和多余的话,给学生干净利索的感觉。(4)讲课可以适时插入一些风趣、幽默的话,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与学生谈话:
(1)提前通知,有所准备。谈话最好提前与学生打招呼,让学生有一个思想准备,这既是一种礼貌,又是对学生的尊重。
(2)热情迎候,设置平等气氛。举止端正,行为有度。谈话时,语气要平和,要有耐心,不要高音量、不反唇相讥,应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
(3)分清场合,入情入理。在与人谈话时,老师的表情要与谈话对象、内容协调一致。不要言过其实,故意夸大事实,也不应传播不利团结或道听途说的事情。
五、公务礼仪(一)当面接待扎仪
上级来访,接待要周到。对领导交待的工作要认真听、记;领导了解情况,要如实回答;如领导是来慰问,要表示诚挚的谢意。领导告辞时,要起身相送,互道”再见“。
下级来访,接待要亲切热情。除遵照一般来客礼节接待外,对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听取,一时解答不了的要客气地回复。来访结束时,要起身相送。(二)电话接待礼仪 电话接待的基本要求:
(1)电话铃一响,拿起电话机首先自报家门,然后再询问对方来电的意图等。
(2)电话交流要认真理解对方意图,并对对方的谈话作必要的重复和附和,以示对对方的积极反馈。
(3)应备有电话记录本,重要的电话应做记录。
(4)电话内容讲完,应等对方结束谈话再以”再见“为结束语。对方放下话筒之后,自己再轻轻放下,以示对对方的尊敬。(三)引见时的礼仪 到办公室来的客人与领导见面,通常由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引见、介绍。在引导客人去领导办公室的路途中,工作人员要走在客人左前方数步远的位置,忌把背影留给客人。在陪同客人去见领导的这段时间内,不要只顾闷头走路,可以随机讲一些得体的话或介绍一下本单位的大概情况。在进领导办公室之前,要先轻轻叩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切不可冒然闯入,叩门时应用手指关节轻叩,不可用力拍打。进入房间后,应先向领导点头致意,再把客人介绍给领导,介绍时要注意措词,应用手示意,但不可用手指指着对方。介绍的顺序一般是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同志介绍给女同志;如果有好几位客人同时来访,就要按照职务的高低,按顺序介绍。介绍完毕走出房间时应自然、大方,保持较好的行姿,出门后应回身轻轻把门带上。(四)乘车行路
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陪同领导及客人乘车外出时要注意:(1)让领导和客人先上,自己后上。
(2)要主动打开车门,并以手示意,待领导和客人坐稳后再关门,一般车的右门为上、为先、为尊,所以应先开右门,关门时切忌用力过猛。
(3)在乘车的座位上很讲究,我国一般是右为上,左为下。陪同客人时,要坐在客人的左边。(五)递物与接物
递物与接物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举止。
礼仪的基本要求就是尊重他人。因此,递物时须用双手,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例如递交名片:双方经介绍相识后,常要互相交换名片。递交名片时,应用双手恭敬地递上,且名片的正面应对着对方。在接受他人名片时也应恭敬地用双手捧接。接过名片后要仔细看一遍或有意识地读一下名片的内容,不可接过名片后看都不看就塞入口袋,或到处乱扔。(六)会议礼仪
会议的通用礼仪,主要有以下几点:(1)发放会议通知时应阐明目的。
(2)拟发好会议通知。会议通知必须写明开会时间、地点、会议主题及参加者等内容。要提前一定的时间发通知,以便使参加者有所准备。
(3)安排好会场。会场的大小,要根据会议内容和参加者的多少而定。如果会场不易寻找,应在会场附近安设路标以作指点。
(4)开会的时间宜紧凑。开”马拉松“式的长会,往往上面在作长篇报告,下面却在交头接耳呵欠不断。所以,”短小精悍“,有效地利用时间,讨论实质性的问题,应视为开会礼仪中十分重要的一条。
(5)迎送礼仪。凡是一些大型或中型会议,对会议参加者要认真做好迎送工作。一般应在会前组成一个会务组,专门处理有关问题。
六、日常交际礼仪(一)宴请礼仪
宴请是公关交往中常见的交际活动形式之一,恰到好处的宴请,会为双方的友谊增添许多色彩。赴宴要准时,赴宴前应修整仪容以及装束,力求整洁大方。在宴请排位时,客人要听从主人的安排。入座后,主人招呼,即可开始进餐,取菜时不要盛得太多,如不够,可以再取。如果主人为你夹菜,要说”谢谢“。吃东西时要文雅,闭嘴,细嚼,慢咽。不要发出声音或呕嘴。嘴内有食物时,切勿讲话。剔牙时,要用手或餐巾遮住口。当主人起身祝酒时,应暂停进餐,注意倾听。碰杯时,主人和主宾先碰。人多时可同时举杯示意,不一定碰杯。饮酒不要过量,可敬酒,但不要硬劝强灌。(二)舞会礼仪
参加舞会时仪表、仪容要整洁大方,尽量不吃葱、蒜、醋等带强烈刺激气味的食品,不喝烈性酒,不大汗淋漓或疲惫不堪地进入舞场。患有感冒者不宜进人舞场。尚不会跳舞者最好不在舞场现学现跳,待学会后再进舞池。一般情况下,男士应主动有礼貌地邀请女士;如果是上下级的关系,不论男女,下级都应主动邀请上级跳舞。跳舞时舞姿要端庄,身体保持平、直、正、稳,切忌轻浮鲁莽;男士动作要轻柔文雅,不宜将女士拢得过紧、过近;万一触碰了舞伴的脚部或冲撞了别人,要有礼貌地向对方额首致歉。一曲终了,方可停舞。男舞伴应送女舞伴至席位,并致谢意,女舞伴则应点头还礼。除此之外,还应讲究文明礼貌,维护舞场秩序,不吸烟,不乱扔果皮,不高声谈笑,不随意喧哗,杜绝一切粗野行为。(三)拜访礼仪
1、拜访前的相邀礼仪:不论因公还是因私而访,都要事前与被访者电话联系。联系的内容主要有四点:
(1)自报家门(姓名、单位、职务)。
(2)询问被访者是否在单位(家),是否有时间或何时有时间。(3)提出访问的内容(有事相访或礼节性拜访)使对方有所准备。
(4)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定下具体拜访的时间、地点。注意要避开吃饭和休息、特别是午睡的时间。最后,对对方表示感谢。
2、拜访中的举止礼仪:(1)要守时守约。
(2)讲究敲门的艺术。要用食指敲门,力度适中,间隔有序敲三下,等待回音。如无应声,可再稍加力度,再敲三下,如有应声,再侧身隐立于右门框一侧,待门开时再向前迈半步,与主人相对。
(3)主人不让座不能随便坐下。如果主人是年长者或上级,主人不坐,自己不能先坐。主人让座之后,要口称”谢谢“,然后采用规矩的礼仪坐姿坐下。主人递上烟茶要双手接过并表示谢意。如果主人没有吸烟的习惯,要克制自己的烟瘾,尽量不吸,以示对主人习惯的尊重。主人献上果品,要等年长者或其他客人动手后,自己再取用。即使在最熟悉的朋友家里,也不要过于随便。(4)跟主人谈话,语言要客气。
(5)谈话时间不宜过长。起身告辞时,要向主人表示:”打扰“之歉意。出门后,回身主动伸手与主人握别,说:”请留步“。待主人留步后,走几步,再回首挥手致意:”再见"。
七、涉外礼仪
在国际交际中,礼宾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许多外事活动,往往是通过各种交际礼宾活动进行的。一般来说,各种交际活动,国际上都有一定惯例,但各国往往又根据本国的特点和风俗习惯,有自己独特的做法,我们在对外交往中除应发扬我国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注意礼貌、礼节之外,还应尊重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它们不同的礼节、礼貌的作法,从而使得我们在对外活动中真正做到不卑不亢,以礼相待。
1、举止:在外事活动中,举止要落落大方、端庄稳重,表情要自然诚恳、和蔼可亲,不能不拘小节。站时,身体不要东歪西靠,不要斜靠在桌面或倚靠;坐时,姿势要端正,不要翘脚、摇腿,也不要显出懒散的样子,女同志不要支开双腿;走时,脚步要轻,如遇急事可加快脚步,但不要慌张奔跑;说话时,手势不要过多,也不要放声大笑或高声喊人。
2、谈吐:在与外宾交谈时,表情要自然,态度要诚恳,用语要文明,表达要得体。别人在与他人个别交谈时,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谈话,应待别人说完。交谈中若有急事而要离开时,应向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在与外宾交谈时,不要打听对方的年龄、履历、婚姻、薪金、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情况。同外国人交谈,最好选择喜闻乐道的话题,诸如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电影电视、风光名胜、旅游度假、烹饪小吃等,大家都会感兴趣。这类话题使人轻松愉快,能受到普遍欢迎。如果外国人主动谈起我们不熟悉的话题,应该洗耳恭听,认真请教,千万不要不懂装懂,更不要主动同外国人谈论自己一知半解的话题。
关于文明礼仪的名言警句
良好的礼貌是由微小的牺牲组成。——爱默生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莎士比亚
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巴特勒
利益,是聪明人想出来的与愚人保持距离的一种策略。——爱默生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但丁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张衡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李白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神涵光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周恩来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郭沫若
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德谟克利特
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高尔基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契诃夫
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马克思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卢梭
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邹韬奋
知耻近乎勇。—— 孔丘
不是不能见义,怕的是见义而不勇为。—— 谢觉哉
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德谟克利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
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丘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子贡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况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韩非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魏徵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王安石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司马光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萨迪
奢侈总是跟随着淫乱,淫乱总是跟随着奢侈。—— 孟德斯鸠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管仲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苏轼
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 刘少奇 礼貌使人类共处的金钥匙。—— 松苏内吉
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萨迪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约翰·洛克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孟德斯鸠
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感情。—— 梅里美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冈察尔
脾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泰戈尔
第四篇: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2015修订版
马基
4、什么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什么是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概念、形式、辩证联系是什么?答: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飞跃: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辩证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9、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原理: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互相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6、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答: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由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的循环往复发展的过程意义:在当代中国,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7、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答: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实质或局限性是什么?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积极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礼仪,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境界;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在花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有哪些新变化?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答: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新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
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与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什么?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时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时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方法,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的有机统一。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答:条件: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什么?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答: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根本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立场: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什么是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姓。
3、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实践性的表现)?答: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什么是意识?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有哪些?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答: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的表现有: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人类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
马基
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3、现实意义:社会历史趋势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经过反复实践,我们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所以,主体选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适的,关键在于主体选择不能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背道而驰。
5、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联系的概念、特点是什么?普遍联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什么是发展、新事物和旧事物?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总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概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原理: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必然战胜:1新事物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2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败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任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更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6、什么是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二者的关系是什么?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方法论意义答: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关系:矛盾的统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统一性,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没有统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统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的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统一性使矛盾双方的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统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斗争性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矛盾的斗争性,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性力量。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答: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方法论意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实践的概念、特点和基本形式是什么?实践主体、客体及其根本关系是什么?答:概念: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特点: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2、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表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不但具有再现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特征,认识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对客体能动的、创新性的思维在现。
5、什么是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一元性?什么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答: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具有绝对性行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6、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什么?答: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什么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不确定性: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两种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什么?答: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2、什么是社会存在?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意识的概念及其构成是什么?答:社会存在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4、生产力的概念、特点、结构是什么?生产关系的概念、结构、基础是什么?答: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特点: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构成:一是劳动资料,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系。结构:狭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基础: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答:规律: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理论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现实意义:我们党
马基 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按生产力发展水平调整生产关系。
7、什么是社会形态及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统一性:社会历史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多样性:每个国家或民族有其各自的发展历程。
8、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答: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根本动力: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9、什么是阶级?答: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团,由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0、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社会革命适用于解决现存的社会基本制度问题,把生产力从已不能容纳它的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社会改革适用于解决旧的社会体制,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理解: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作用及其表现: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正确认识: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11、人的现实本质及其内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答: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内涵: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热别是经济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12什么是人民群众?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什么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什么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人民群众指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和社会居民中的大多数。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历史分析法:要求从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阶级分析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1、什么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答: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历史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什么是商品和商品二因素?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什么?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概念及其关系是什么?答: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体力与脑力的耗费。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二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什么是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的关系?货币及其职能是什么?答: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所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4、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或实现形式是什么?价值规律对于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自发调节的消极后果是什么?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情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5、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什么是资本原始积累?及其途径?答: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两个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7、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使用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答: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须品德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部分⑴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⑵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⑶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创造出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价值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
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什么?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和主要方面是什么?答: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剩
马基
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9、资本及其本质是什么?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种划分有什么意义?什么是剩余价值率?如何计算剩余价值率(公式)?答:资本及其本质: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意义: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即不是有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剩余价值率为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公式为m′=m/v(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10、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答: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11、什么是资本积累和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积累的源泉是什么?资本积累的后果是什么?什么是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什么是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影响资本周转的关键因素?答: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称为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工人是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累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累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资本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资本周转:资本是在运动过程中增殖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的带来剩余价值。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就叫做资本的周转。影响周转因素:资金周转时间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12、社会总产品及其价值形态和物质形态?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工资和血汗工资制度?社会总产品: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它划分为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和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可以区分为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血汗工资制度其特点是利用“科学的劳动组织”,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的血汗。
1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是什么?什么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答: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的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第五篇:基本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本知识:
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上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领导的基本能力;
4.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
5.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经济学、工商管理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