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景观设计中意境的营造论文
摘要:意境是运用艺术手法营造出来的一种境界,是形与神、动与静、虚与实、情与景的和谐统一。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之美的营造,增强了景观设计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统一,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富有艺术境界的宜居环境。
关键词:意境;现代景观;营造
1意境
意境是中国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审美准则,是运用艺术的手法营造出来的一种境界,是形与神、动与静、虚与实、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中国绘画艺术不同于西方艺术追求物象的真实,它追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通过意象布置而融会的“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绘画、中国古典园林等传统艺术在表达方式上都不以表面的再现为目的,而注重对客观世界的深入体悟,以超越自然的状态来感悟哲理,从而构成一种至高的境界和追求。对于景观设计而言,意境的体现在于将人、景观与大自然的景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的景观设计,就像一幅山水画作,“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满于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通过景观设计作品可以看出设计师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艺术境界,使得人们在景观中游览的同时,心灵上产生共鸣,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完成与大自然的交流与沟通。
2景观设计中意境的营造
2.1景观设计中的意境营造在于“形神兼备”
形就是形似,是对客观事物外在的描绘。神即神似,是对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特征的把握。中国的传统绘画中讲究“应物象形”、“形神兼备”。从而形成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超以象外”的绘画风格,“形神兼备”成为中国艺术遵循的审美法则之一。在景观设计中,同样可以将“形神兼备”这种意境融入其中,遵循这种营造意境的手法,结合景观设计中具体的地形特征,植物的种植,山石与水景的布局,在进行景观设计元素形态设置的同时,更加注重景观元素相互融合而表现出的内在形式美。“象中有意,意中有象,立象尽意,追求不似之似”。例如,景观中的地形是客观存在的,在景观设计中通过不同地形的穿插和配合,就可以形成层层叠叠或连绵不断的地形形态,时而断断续续、时而忽隐忽现,而这种地形形态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使人们在游憩景观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而得到不同的心境,产生不同的联想,从而达到“一步一景,景景不同”形神兼备的意境效果。
2.2景观设计中的意境营造在于“动静相生”
动与静在哲学上是一对矛盾体,表现在绘画作品中,则是意境构成的主要因素和表现方式。动静元素相辅相成,完美统一,营造出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唐代诗人王维在《鸟鸣涧》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就是动静相生的艺术境界典型。这种动与静相互生成的方式运用到景观设计艺术上会产生了意境审美的具体样态。例如在景观设计中,水与其他景观元素的配合运用,就充分的表现了动与静的意境构成关系。景观中流动的水或发出潺潺之声,或形成荡漾而律动的倒影,使人产生的轻快飘逸的感觉,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而水边静态的散石或驳岸则与流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静一动,一软一硬,两者相辅相成,完美协调,构成了一个艺术化的意境空间。景观设计中通过动静关系的对比来营造意境,还表现在景观空间序列的组织上。景观是一个时空艺术的载体,景观中的动静关系有时还依赖于空间对时间的影响,人们游览在景观之中,行走的快慢与停留,取决于景观空间的合理组织。而人在景观中的动静状态,也恰恰是景观意境产生的基础。
2.3景观设计中的意境营造在于“虚实结合”
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说:“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和艺术意境的实相。”中国绘画、中国书法、中国园林都注重虚实关系,注重空间的布置与处理,以虚代实,虚中有实,虚实结合。被称为“马一角”的南宋画家马远,因绘画作品中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剩下的空白并不填实,或是海、或是天空,却并不感到空,反而空白处更有意味。绘画艺术中“计白当黑”,墨并不能曲尽其妙。景观设计中也同样如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景观元素的布局一般情况下不会过于太满,以免影响景观空间的流动性,而显得过于局促。密林之外定有开阔的草坪,掇山之际必有开阔的水面,这开阔的草坪与水面就是绘画中讲究的“留白”,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非常注意重对留白的运用。以南京青奥公园为例,身处其中,沿江边步道漫游,江水与景观等景色完全融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步道中设置有面状的亲水平台或休息挑台,在线形的景观带中就成为一个个独特的“留白”,从而使得景观元素之间虚实相间,虽然布局平淡不齐,但仔细回味,其正是“点睛之笔”恰倒好处,其精心的留白设计,更使人的思维得到延伸,赏之让人遐思泉涌,品之则意味无穷,达到了艺术境界上的高度。
2.4景观设计中的意境营造在于“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由意境的主客体相统一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意境产生的必要条件。客观景物的美,经过作者主观的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画家李可染先生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中国历史上亲自参与园林营造的大诗人、大画家王维写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诗句,就是通过人与景象的情景交融来表现诗作如画一般的意境。中国古代造园与中国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至于中国任何风景式的园林都或多或少的具有“诗情画意”。意境是情景的交融,意境中的“意”也并非只是单纯的情感,而是情中寓理,理中蕴情。追求意境的表现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景观意境的有无,是景观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意境的深浅是衡量景观设计作品高下的基本标志。
3结语
在现代景观设计的营造中,我们要学会从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园林等艺术中借鉴,将意境之美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之中,意境之美的营造,增强了现代景观设计的魅力,通过富有意境美感的景观设计带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更为人们创造出一个富有艺术境界的宜居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希,薛璐.传统中国画的意境美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马磊,张轶哲.中国古典园林的“意趣”探析[J].现代园艺,2015.
第二篇:如何营造散文的意境(推荐)
如何营造散文的意境
作为当代包容性最强的文体,散文一直是文化创作的主流。但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散文的品性也慢慢发生了变化,真正可以称得上精品上午已经为数不多,特别是现在社会的散文,差不多都是吃喝玩乐、情情爱爱之流,其根本原因,我想,在于没有散文里营造一个浓厚的文化意境。
散文要立于精品的行列,我个人觉得应该具备浓厚的文化意境。意境,是指文学作品营造的一种独立存在的审美,给人一个遐想的空间。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意境,应该与作者的知识面、品质、性情等有关,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浅谈我的愚见:
首先,散文想营造出一种高层次的的文化的文化氛围、文化境界,必须在布局构思上创新,给人一种新颖、清新的感觉。散文与诗歌不同,散文是平面湖化的,诗歌追求的是立体化的,但是有一点是二者都相同的,那就是它们都追求一种情与景、意与象的艺术融合与统一。从这里可以看出,意境是一篇散文成功的关键。
散文的意境要靠物境作为依据表达。物境是一种固定开放的模式,如果想创新、新颖,必须要从构思上下工夫,现代散文一味地追求情爱等其他低级的方面,立意低下,写的差不多是小市民的生活,而且结构千篇一律,很难给予读者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优秀的散文作品,往往在结构、形式上开创一种新的艺术空间,让人看过之后仍有一种沉浸其中、回味遐想的余韵。
其次,要营造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意境,必须从另一个高度来俯视,找出其独具一格的某一点,溶入作者自我的强烈情感,这就要求在品位、性情等方面进入一个更为高的层面,而不能等同于大城市小市民的庸俗、低级的趣味,要与崇高的的审美、触觉。
散文意境,是一种创造、一种机遇的把握,是景、物、事、人与情、意、志、性的一种和谐融合,其中作者的感情、品味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作和的情感、品味将读者带入作品的世界,使作品的内涵得到提升、升华。清新、深远、独特是一篇散文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将高尚、崇高的情怀灌注入文章,营造一个清新、深远、独特的意境,使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创造这样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感染力,是散文创作的最终意图,而不是照旧地把现成的搬过来,立意、情怀都没有改变、“换汤不换药”的立即散文。
再次,要营造一种高层次高品味的文化意境,还要从艺术手法、写作手法来加强、规范。众所周知,散文的边县手法花样百出,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可以使画面呈现出多样性的立体空间,既给人平面化的“零距离”的感触,又给人立体发散的思考空间。散文有寄情于境、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具体什么题材就应用那种手法。
从艺术表达手法来说,散文可以表达历史沧桑感、文化思考、一己之思、一时之感等。借助它的情意、物境,将自己所感触的内容诗意化、深入化,最后以哲理等方面的升华,是散文最大的艺术成就,个中如何操作、就看作者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的熟悉和熟练程度了。
意境是一篇散文的关键、灵魂,只有抓紧了它,我想,创造出的作品也差不多是优秀的了,心中存与的那份期望才不会飞!
第三篇:景观设计初步论文
营人和之景,观世界之恒
———关于景观专业的思索
从学两年之久,起初对于景观建筑学并不得知,而来到这个专业学习也纯属意料之外。但是通过这个课程的数节介绍后,第一次了解到自己的专业。景观建筑学究竟是什么,我们专业的起源,发展和意义,让我有了柳暗花明之感,但同时内心又有一种遗憾,遗憾关于自己专业的了解来的有些晚。在景观设计初步这本书上已经做了很多有关专业上的讲解,相信无论哪一位同学仔细的钻研品读都会有所心得。然而,课堂和书本上的知识是老师可以授予的,但是人生中还是有很多东西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是无限的,而我们个人的能力确是有限的。一个人在社会上所拥有的职业就决定了他的社会属性,学有所用才是其中真谛。我想通过这篇论文表达的是:在当今这种社会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学好自己的专业,又如何坚持自己的秉性用心去做一位合格的设计师。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一点一直是炎黄子孙所推崇的,这就是“人情化”。往往充满人情化的故事总是能打动人心。古有孔雀南飞,今有感动中国,这种人情化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体现在生活当中,同样在我们的设计当中。其实在设计当中,设计的材料、做法、构造可以改变,但是“以人为本”的宗旨却从未改变。古人老子有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成功的设计,并不在于它起初的造型完美,而是在于,无论它是在整体还是细微都做到动人心弦。但是反观我们现在做的设计,又有哪些是做到这些
呢?
先来看看我们的专业的前景,前不久,北京林业大学的资深教授李雄在全国风景园林学会论坛上介绍了有关这个学科的最新情况,展示了风景园林(景观)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最新进展。李雄用专业语言介绍说,风景园林(景观)学是研究人类居住的户外空间环境、协调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一门复合型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是综合考虑气候、地形、水系、植物、场地容积、视景、交通、构筑物和居所等因素在内的景观区域的规划、设计、建设、保护和管理。
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近430余所大学广泛设置了风景园林专业。自1998年以来,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点和专业点增长迅速。本科专业点年平均增长约14%,硕士专业点年平均增长约19%,博士专业点年平均增长约28%。据统计,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175个风景园林类本科专业点、25个“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86个科学硕士点、30个科学博士点。
谈到风景园林(景观)学科的作用时,李教授指出,这个学科在城市园林绿化、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地质公园、休闲娱乐游憩地、湿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以及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大地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等领域均有主导或重要的支撑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风景园林学科的本科生在校人数在3.5万人左右;自1993年以来,开设本科专业点的普通高校的数量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6.5%,约每5年翻一番。
令人欣喜的是,2006年3月,教育部恢复了在1998年撤销的风景
园林本科专业。从此,风景园林的相关专业学生,无论是招生还是就业都供不应求。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方向)以及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报考人数与招生数比例达9:1;学生数量与用人单位需求比例达1:6。
尽管如此,我国风景园林一线从业人员中接受过高等教育者,仅占约3.5%,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1/10甚至1/20。他强调,在我国,高层次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差距依然较大。
李教授说,风景园林学是承担历史使命、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增设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他同时提到,风景园林学科跻身一级学科,有机遇也有挑战。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社会服务等提出新的要求。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风景园林已经成为国家建设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这使得促进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快速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平台均已成熟。
从个人利益来看,一个对日后从业供不应求的专业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是相当不错的择业选择。而从社会发展来讲,一个有利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专业也定会如日中天。但是面对如此大好景象的专业局势,为什么我们总还是会有迷茫之感呢?
当代的大学生,无论学习的是建筑土木理工科也好,学习的是法律金融人文类别也好。往往在就读期间内心都会有一种压迫感,有一种不情愿。不得不承认,随着整个社会的迅速发展,人的心态也不像曾经那样脚踏实地,安逸平和了,渐渐地出现的是浮躁、功利、拜金等等不
良的现象。而在这些不良心态的干扰下,我们的初衷产生了质变,为了设计而设计,为了作业而作业,追求眼前的所在,而没有问问自己的内心,究竟意义何在,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总是觉得每天都在忙碌,奔波却又感觉一无所获。仔细想想,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社会下的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在十二年苦读之后选内心所向,为什么要来到远离自己家乡的大学学习?为的就是我们能学习我们真正自己内心最想要的东西,带着自己的兴趣和执着一点点把不成形的梦想丰富实现,这就是我们人生意义和价值所在。当然这过程中是漫长,迷茫而又艰辛的,会有人因为眼前的繁华景象而忘记了自己的梦想,会有人因为过程中的艰难阻碍而放弃了最初的梦想,最后人坚持初衷的,一直走下去的所剩无几,但是走到最后的人,却品尝到了其中最难得的属于成功的百种滋味。
“人生最可悲的不是物质贫穷,而是精神贫穷。”这是文学家高尔基的名言,不要被虚无和阻碍迷失了梦想,最后一无所求。每个人最初都还有一个美好而未成形的梦想,但是经历了梦想变成现实的漫长过程,面对种种现实种种社会的变迁,你是否还会一如既往的保持着最初的热情和想法去迎合现实。作为一个被社会寄予厚望的新一代设计师们,请时刻记得:顺应自己的心,洗净浮躁的魂,看清事情的本。让我们做到营人和之景,观世界之恒。
对于景观设计,这篇论文并不是终点,我们在学生时代能做的就是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不断丰富自己,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第四篇:用视觉语言艺术营造展示设计中的空间意境
用视觉语言艺术营造展示设计中的空间意境
文章从视觉语言的角度阐述了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展示设计中情景空间意念营造的重要性与前瞻性,用视觉语言艺术手法概括论述了再现展示视觉感知空间中自然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典型性的风格运用。
――题记
视觉语言先于文字语言而出现。在如今的展示环境设计中,视觉语言经过高度抽象与概括,既是传达抽象意念的文字符号,又是附属一定信息责任的客观形态载体。视觉语言的表达方式是用眼睛去进行观察识读,再经过神经和大脑运用视觉艺术的点、线、面、肌理、色彩等视觉艺术形象来反映视觉心理和视觉意念。设计师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基础上,对客观形态、色彩关系进行概括、提炼、了解、重构,从而产生出能体现事物个性特征、具有深刻形式功能的形态语言。视觉艺术语言所借助的载体材料、再构技法趋于多元化,运用视觉语汇完美表达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从而产生出不同的形式与风格、不同的理念与设计流派。正如我国台湾著名设计师登琨艳先生在一次装饰设计委员会组织的学术年会上,曾对他的展示新作冠以一个美妙的名字“浮游建筑”,而对“浮游空间”所创造的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意境,他却解释为:“这不能完全称之为建筑艺术、装置艺术,什么都不是!这是一种虚幻的、仿佛在水中波动、悬浮的纯粹空间形式,只是强调一种心情,培养一种气氛而已„„”一种心情,一种气氛,浪漫自由、赏心悦目,这种视觉感难道不正是我们称之为“意境”的表达形式吗?设计是人类表达生活方式的一种特殊行为,人类的交流,信息的传递,仅靠语言、文字、图形还不能充分地表达深沉的意愿和情绪,好的作品来源于设计师对自然环境的理解与热爱。尤其在科学进步的今天,展示空间设计可以说是运用专门的技术手段与特殊的建造材料来组织空间、延伸空间、丰富空间形式,达到对展示功能、流线、色彩、风格、材质、照明以及展品的摆放位置的重塑,以体现空间的情感与人文文化的整合。展品是无生命的,怎样使无生命的物品与参观者心灵沟通与交流,使其在有限的时间段里记住并认可展品,理解展品所传递的信息语言是展示设计师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关键。与展示环境相关的艺术美都必须通过设计师的头脑,运用特定形式语言表达和传递出来。正是这种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及对场景的控制力,才能赋予不同的环境空间场所以强烈的视觉语言艺术形式,才能去创造先声夺人的美好意境!
一、再现展示空间环境自然浪漫的形式意境
随着浪漫主义风格越来越成为展示空间视觉语言表达的主流,越发提倡摆脱古典主义过分的修饰和理性,反对艺术上的刻板和僵化,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热情地肯定人的情感的主张。在工业时代嘈杂拥挤的城市以及高节奏生活方式下,它是解脱人们的竞争压力最好的舒缓剂。自然浪漫的意境采用舞台场景的布景艺术特点,以自然中的生态环境作为参照物,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情节性、故事性的语言,表达出对人物、植物及展具与展品等具象形态及客观环境的理解与思考,同时在生活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视觉语言艺术形式,根据一定的主题性和情理性,对场景进行再次艺术加工。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浓缩、提炼、完善生活,突出地表现自然材质在空间中的组合。这种对非理性的、原生态的、田园牧歌般清新浪漫的形态美的追求,便成为展示环境个性化的最佳表现语言。通过设计构图的强调和主体色彩的营造唤起人们心底里对逝去岁月的回忆,其在表现手法运用上也更趋浪漫且高雅的基调、流畅而圆润的线条、曼妙轻透的材质与诗意的装饰境界(见图1)。设计师们从大自然中提取设计元素,从历史和民族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把灵感触角置放于展示空间的每个角落,使观众感受到了一个充满梦幻的心灵空间。此外,在空间中巧妙运用的光影设计为浪漫主义风格增添了光彩,丰富了展示场景的空间层次,正如一位运用光影交替的艺术家认为“展示通过运用一种控制总体的光与色彩将色调加以无穷的变化,创造浪漫的有空气感的空间效果”。这类以生态环境为题材的展示空间陈设,体现了展示与被展示者之间的主宾关系,展品与展示主题的暗喻关系,展品与展示环境的动与静、图与底的对比关系,人流活动为动态,展品陈设为静态;展品陈设为图,展示环境为底,相辅相成,互相衬托,突出展品。
二、再现展示空间环境极简的形式意境
展示空间是由许多特定的区域所界定的,作为一个富于变化的多维界定空间,它体现出展品与展示空间,展品与道具,参观者与空间,空间与空间照明等诸多辩证关系。这丰富的空间衬托提升了展品的隐性价值,使产品在展示空间背景上体现纯粹的艺术特征,使观赏者在欣赏和参观过程中获得了无穷的想象力和感染力,就像芭蕾舞台上的一群小天鹅通过追灯光的处理突出单纯的形式感。展示空间环境极简的形式语言来自荷兰的风格派和构成主义,它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在简约美学的基础发展起来的新现代主义展示风格相遇,成为一种国际通用的设计语言。新现代主义源于20世纪初期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名言“Less is More”。由于它们都具有反对写实主义倾向化,以科学理性的观点看待自然生活,采用垂直线、水平线分割空间,冷静、理智和主观几何结构的特点,因此又被称为“冷抽象”。新现代风格的设计更是将美好的比例、精练的手法、干净的色彩、纯净的材质关系,以及简练的大线条等等简化到最少的语言程度,但对空间品位要求却很高,往往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佳境。这些看似无生命的横竖线条与机械性的重复,传递的正是展示设计空间所追求的强烈的形式美与抽象的情感语言,犹如俄国画家康丁斯基主张:“形与色本身组成足够表达感情的语言因素,正如音乐的声音直接影响灵魂一样,形与色也是如此。”它的唯美不只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延伸,同时也涵盖了东方的美学,迎合中国艺术语言中追求无极的意境,“无即有,有则无,无中生有”“少就是多,少就是满”,这是设计中的最高境界。不可否认,新现代主义已经完全跨越文化领域,新现代简约不是“单纯简化”,而是更高层次文化底蕴和前卫的生活方式的反映。(见图2)白色是简约主义的一种永恒颜色,所以此视觉语言的包容度很高,这正是新现代主义在展示业盛行不衰的主要原因。
三、再现展示空间环境装饰的形式意境
20世纪中期以后,由于经济发达国家形成的消费浪潮刺激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国际主义风格一统设计界的状况已被求新求变的新一代消费者所厌弃。
人们不仅要求功能的完善,还喜欢追求装饰性、变幻性、文脉性的表现形式,希望利用装饰细节达到视觉感官上的满足,这种明显的主观需求促成了新的设计思想和风格的产生。从美学角度讲,传统的装饰文脉主要受到埃及、希腊、罗马等文化以及世纪初期新艺术运动的影响,而新装饰主义在提炼传统造型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有别于传统的装饰主义的华丽感,呈现出线条利落简练的韵律美,在呈现精简线条同时,又蕴含奢华感。可以这样认为,新装饰时代着重于实用搭配装饰,典雅搭配品位,民族搭配民间,环境搭配人性,并有向动感、野性、张扬等个性十足的审美趋势发展。(见图3)新装饰主义与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不谋而合,其设计语言往往具有视觉刺激、张扬的风貌,强调的是感官愉悦和随心所欲,但又不是漫不经心的。在这些语境的“构形”方法中,很容易找出精心设计的重叠、折射、对位、对比、矛盾共存等一系列经典的处理手法。这种设计语言来自哥特、巴洛克、文艺复兴及新古典主义等不同历史时代的装饰符号,采用的方式不是挪用复古,而是有规律性的夸张描述,特别是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装饰营养达到丰富视觉的目的,其本质精神与以往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冷漠、机械、理性化形成鲜明的对照。可以说,意念装饰的图形化视觉语言,是通过抽象的图案,浓郁的装饰色块来体现,将图形与展品之间通过对比关系、共融关系达到突出于展品,强化场景空间的形式意境。就像中国绘画艺术中追求“神形兼备,意在笔先”,追求再造客观的意境,强调“神似”,减弱“形似”的手法,在设计中运用大片的空白与细腻的穿插、高调对比及虚实处理的手法,表现展示空间所特有的空灵意境。
第五篇: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说课稿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下面我将通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的不同方式及表现形式的分析探讨,感受不同绘画语言独特的艺术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品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小学阶段和上学期对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已具有初步的欣赏评述能力。但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对于情趣和意境这样较高层次的欣赏还力不从心。所以,通过引导和自主探究,对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进行整体分析,欣赏评述。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受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了解美术作品中情趣和意境的一些表现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感悟、欣赏与评述等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外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增强学生价值观;培养健康积极、热爱生活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感受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难点是理解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涵。
五、教学过程
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课分为以下几个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课件,观看几幅有趣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生动有趣的照片。引出问题:“艺术家是如何表现富有情趣的作品呢?”激发学生兴趣,导出课题。然后进入到发展阶段
2、感受认知:
出示李可染的《春牧图》,对这一作品进行欣赏评述,组织学生分析探讨 “你觉得画中最有趣的地方在哪?这样表现有什么效果?” 跟学生共同欣赏作品,引导学生从构图、构思及不同寻常等方面分析理解作品——侧坐的牧童转头仰望春柳(不是跨在牛背抬头看春柳)、悠然行走的牛(观察牛的姿态)。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悠然自得感觉,是这幅画的情趣所在。
然后,让学生分组自主学习,欣赏评述《蒲公英》、《青蛙》、《散步》三幅作品。《蒲公英》:这幅画里小姑娘吹起蒲公英的花子儿是最有趣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发现画面中用简单的几笔浓墨勾勒出镰刀和篮筐,即丰富了画面,又能表明小姑娘的现状,与吹花子儿 抒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形成对比。
《青蛙》:被芦草缠住脚的小青蛙是画面中最有趣的地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缠住脚的小青蛙在挣扎求助,和画面左下方的三只大青蛙悠闲的姿态形成强烈的反差,增强了画面的戏剧性效果。(如果仅画三只青蛙或只是一只缠住脚的青蛙就缺少情趣)
《散步》:最有意思的地方便是画面中被举起的人物像放风筝一样轻松的漂浮在空中以及作者在画面中的面部表情,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画家喜悦的心情。下一个环节是
3、问题探究:
在诗歌、音乐配合下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独钓寒江雪》和《李白诗意图》感受画中独特的意境。组织学生围绕问题“作品中表现的是怎样的意境?妙在何处?”进行分析讨论。
结合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句对《独钓寒江雪》画面的意境进行分析理解,突出一个“独“字,一叶舟,一钓翁,几笔水波,大片的空白显现出江水的辽阔和钓者的悠闲,表现出空濛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已空当实,无声胜有声,增强了空间的表现效果,使画面境界空灵,意趣盎然。
《李白诗意图》根据画面诗句的意境进行讨论。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诗意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诗与画的有机结合,用画来表现诗意,或将诗题在画中,互相衬托,来表达画家的感情。也以大面积空白,表现了大地的空阔与苍茫,表达了思乡之情。
4、展示评述:
学生根据课后单元评价中的选择题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新知识阐述自己选择的理由。、本课小结:
采用两个设问(“你学到了什么”?“你的体会是什么?”)进行回顾总结、巩固知识,激发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注重生活情趣的人。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