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引导学生体味古典意境

时间:2019-05-14 13:1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引导学生体味古典意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引导学生体味古典意境》。

第一篇:论文:引导学生体味古典意境

论文:引导学生体味古典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多作品具有优美深远的意境。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呈现在自己的脑海中,让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诗歌中的意象,就是包含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被赋予了情感的事物。所谓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要想很好体味一首诗歌的意境,欣赏者必须把握三个要点:一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二是了解诗人当时的生活背景;三是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

《登岳阳楼》是杜甫诗中五律的名篇。我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发挥想象,体味诗中所包含的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杜甫《登岳阳楼》诗中那种悲壮开阔,博大深远的意境,是跟诗人杜甫开阔的胸襟和思想分不开的。因此,把握诗人此时此刻的思想状况以及他当时生活的历史背景,从具体意象入手,是读懂本诗,把握本诗意境的关键。

鉴于上述原因,在赏析诗文之前,我布置学生课前仔细预习和收集了关于杜甫的一些资料及其写作此诗时的生活历史背景。通过预习,学生大致了解了杜甫的以下信息:杜甫早年四处游历,仕途坎坷,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对统治者的腐朽和罪恶有深刻的认识。对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学生也了解到,杜甫此次并非专为游玩而登上岳阳楼,而是由湖北的江陵、公安一路漂泊到湖南岳阳的,是流浪经过。登上岳阳楼的诗人当时已经不是年轻的小伙子,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登上岳阳楼看到烟波浩淼、壮阔无限的洞庭湖,诗人想到自己晚年的漂泊无定,国家的多灾多难,此情此景,诗人不禁感慨良多,老泪纵横。

为了证明杜甫诗中洞庭湖的浩渺无际,我适时的引导学生回忆古诗中描写洞庭湖的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诗中颔联“乾坤日月浮”描述的那种广阔湖面场景,与曹操在《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有异曲同工之势。许多学生也许未曾亲临过洞庭湖,未能亲眼看到洞庭湖的广阔,但诗句中“乾坤日月浮”句可使学生想象到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中的样子,感受到湖水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宏伟。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联系漂泊流浪的凄凉身世,“日月浮”似乎又隐含诗人自己长期漂泊无归的感情,为下文张本。

诗歌颈联中“老病有孤舟”出现了“舟”这一意象。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我首先举出诗人在《旅夜书怀》中的诗句:“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其次,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景,让他们想象自己如果贫病交加,再加上年事已高,乘一叶扁舟在浩渺无边的湖中引导学生总结“舟”这个意象在诗中蕴含的深意,经过讨论和分析,学生最后一致认为,“舟”在诗中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和写照。尾联中“凭轩涕泗流”句出现了“凭轩”和“涕泗”两个意象。“凭轩”即靠着栏杆,“涕泗”即鼻涕眼泪。学生经过思考,找出了南宋爱国将领岳飞《满江红》一词中:“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总结出登楼凭轩在古诗词中有思念故国、故乡、亲人之意。关于“泪”这一意象,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举出历史上很多男人流泪的诗句,我对学生列举的例子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杜甫此时此刻所流之泪,既不是柳永在《雨霖玲》中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男女离别之泪,也非苏轼在《江城子》“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中的思念妻子之泪,也不仅仅是陆游在《诉衷情》中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雄心无人解,平生不得志之泪,而是有感于个人凄苦身世和伤时忧世的爱国之泪。这样恰好与诗人的处境相契合,让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历史时空,任意翱翔。这也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年近花甲的堂堂七尺男儿,为什么要流泪的困惑,也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可见,杜甫在当时看到眼前壮阔的洞庭湖水,不禁悲从中来,诗句中的复杂情感也由此可见一斑。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对诗中的几组意象所包含的深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固然诗中有对自己身世凄凉的伤悲,但更多的是对国家灾难的担忧和对百姓生活担忧。这样,就为我们把握全诗的意境奠定了基础。杜甫的这首诗,以其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为人称道。而诗中这种阔大宏丽的意境正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也与诗人的生活思想分不开。清初黄生对这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也由广阔转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很好地衬托起来,斤两相称。如果课前学生没有认真地预习、收集关于杜甫生平的资料,光凭老师的课堂讲解,学生很难透彻地理解诗中意境由宽到窄又到宽的变化。而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恰好做到了这点,当学生自主了解了杜甫生平时,他们会被诗中沉雄悲壮,博大深远地意境所吸引,产生共鸣,并为之惊叹诗人的创造文才,也会被诗中的爱国情怀所感染,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年老体衰,处境凄凉的杜甫在那样艰苦的情况下,尚能不忘忧国忧民,而我们年轻的一代又怎能碌碌无为,胸无大志呢?

本次课的教学通过对“舟”“凭轩”“泪”几组意象做了广泛的联想和思考,学生懂得了联想和想象在诗歌欣赏中的重要性。在了解诗人杜甫生平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能很好地理解诗中几组意象所蕴含的深意,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了全诗开阔宏伟的意境,顺利地完成了本次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味古典意境

怀远县常坟中学

陈良玉

第二篇: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古典诗词

大沥镇高级中学论文

2006年6月

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古典诗词

周 芸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诵读诗歌,固然重要,但作为一名中学,学习唐诗时,仅仅靠背是不行的,赏析才是最重要的,更何况理解更有助背诵。但学生毕竟与那年代相距甚远,要理解古诗词有一定的难度,甚至由此有可能引起一些厌学情绪。而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学好唐诗宋词,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与教学后,我深有体会:学习古典诗词,朗读是必不可,但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作深层的品味,去实践创造。

一、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开头很关键,所以上课伊始就可以借助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譬如学习《长恨歌》时,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上相关的事件,尤其是马嵬坡这带有悲剧色彩事件,其中的唐玄宗、杨贵妃、杨国忠都是学生熟悉的人物,对此学生都踊跃发表意见。这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唐太宗的感情,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就是很好的的开头。片头歌听来豪放、浑厚、悠远而略带苍凉,内容和基调与这首词的风格、作者的心境相近,有利于学生对这首词豪放的风格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受、理解。选用这一电视剧片头作为导入,很快唤起学生对电视剧《三国演义》有关情节、场面的回忆,激发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兴趣,奠定了鉴赏的基调。

二、在比较学习中,开拓学生思维。

在学习古典诗词时,通过比较学习,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维。1.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对张久龄《望月怀古》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人评价很高,说它是千古名句,不同凡响。试与下面描写“月”的诗句比较,说说“不同凡响”在哪里?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赵鼎《鹧鸪·健康上元作》:“花弄影,月徘徊”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通过比较,学生便容易理解了:这些诗句,皆将写景与抒情融合为一,形象地写出了或是恋人间的相思,或是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或是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但张九龄这两句,不仅将写景与抒情融合为一,而且从中体现出诗人博达宽广胸襟,为千古名句。

2.在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则与《临洞庭上张丞相》进行对比

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者都是对洞庭湖的广阔景象的赞美的神来之笔。但从诗人个人感情来看,孟浩然之写出了个人沉浮和一己得失。而杜甫句比孟浩然句更显开阔、博大,不仅写出了洞庭湖壮观景象,诗句“戎马

第 1 页 大沥镇高级中学论文

2006年6月

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更显出诗人博大情怀,同时也可看出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学习白居易的《长恨歌》时,可与《琵琶行》作比较。

这两首诗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是主题都具有双重性。《长恨歌》既对唐明皇的荒淫误国,杨贵妃以色邀宠有所批判,特别是在诗歌的开头;又对他们之间忠贞不渝的感情有所同情,甚至歌颂,特别是在他们的爱情发展成悲剧之后。《琵琶行》既刻画了一个不幸歌女的形象,又通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抒发了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后的苦闷心情。其次是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一是抒情与叙事的紧密结合,它们既是以抒情见长的叙事诗,又是以叙事见长的抒情诗。诗中既有凄婉感人的情节,又有真挚动人的情感。二是结构安排独具匠心。从大结构上看,这两首诗层次分明,一气贯注,都以叙事为线索,穿插抒情,写出了情节的发生、发展、转折、高潮、结束三是善于描写,形象多姿多彩,语调圆润流转,语言精美通畅。《长恨歌》尤富有色泽美,杨贵妃可谓“淡妆浓抹总相宜”。《琵琶行》尤富有音乐美,它不但详尽写出了琵琶女弹奏的全过程,而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弹奏的音乐效果。《长恨歌》尤富有色泽美,杨贵妃可谓“淡妆浓抹总相宜”。《琵琶行》尤富有音乐美,它不但详尽写出了琵琶女弹奏的全过程,而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弹奏的音乐效果。这么一比较,既能很好的理解这两首长篇叙事诗,又能明白白居易的写作特色。

三、在学习中批判,在批判中创新

在学习中批判,在批判中创新,只有这样,在鉴赏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才能常学常新。但理解一首诗歌,背景资料是必不可少。

白居易的《花非花》,对诗中的主题,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认为是悼亡之作,也有人认为是感伤身世之作,还有人认为是为妓女而作。这时可引导学生根据整首诗,联系白居易的生平、思想和写作背景,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求有根有据,能自圆其说就是。

背景材料:

1、白居易自小聪明过人贞元十六年(800)等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在儒家“兼济”思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权贵近□,连续上书论事。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后来又得到皇上的重用,再次回到京城。一开始,白居易行事的坦荡刚直、勇于任风格依然不改,为了坚持立场,甚至不惜和多年好友元稹翻脸。然而政治集团之间激烈的倾轧斗争终于让他渐渐“懂事”了,白居易从忧虑到失望,再到逃离,他承认自己的失败,为了躲避政治旋涡,甘心外放,做地方官去了。个人的意愿在庞大的命运车轮前显得实在太渺小,只有少数人一生都是斗士,白居易不是那种政治需求特别强烈、个人意志特别坚定的人,诗人早年的理想已经在现实中渐渐消磨。晚年闲居农村,皈依佛教。他晚年蓄养大量家姬,还亲自指点她们学习乐舞。他10年内换了3批家姬,只是因为过了几年就觉得原来的家姬老了不中看,而这个时候他自己已经67岁了。

于是学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虽然见解未必就有道理,但他们的创新精神很可嘉,而虽然有些未必就有见解,但他们的质疑精神却不能否认。说法如下:

第 2 页 大沥镇高级中学论文

2006年6月

——白居易虽然与《真娘墓》和《简简吟》两首悼亡诗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从立意来看,它并不像其他两首诗那么伤感,尤其是“去似朝云无觅处”这句,更是流露出一种对美的无法捉摸的遗憾的感情。

——因为白居易是信佛教,又加上他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这完全是一首佛语化的诗,诗中体现的是佛语中的“空无”。因为自己太聪明了,于是有“来的时候,就像那“来如春梦几时多”,而自己官场上的失意就是那“去似朝云无觅处”。最终一切都化为“空无”。

——白居易无论早年是多么的雄心壮志,但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后,诗人早年的理想已经在现实中渐渐消磨。又加上晚年的眼疾,于是就写了《花非花》来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遗憾,从中也有生命无常的淡淡的伤感。

四、播放录音朗诵,进入情景,品味意境。

诗词鉴赏离不开诵读。诵读不仅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风格的体会,从而领悟诗词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激发感情,在感受天才的想像魅力的同时,滋润自己的想像力。而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如果能播放音乐,或是录音朗读,从而引导学生朗诵,那么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学习《长恨歌》时,又因为相关内容的画面很美,所以可以制成flash配以录音,学生跟着录音朗诵。这样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录音朗诵过程中学生能很快进入情景,从而能更好地品味意境。

五、利用古典诗词活动课,激发创作热情

语文活动课更有助于学好古典诗词。更能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自主、合作、探究。设计形式新颖的实践活动,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激发创造欲,培养创新素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活动课形式可多样。

1、选取自己喜欢的诗歌来朗诵,或配以画面,或是配乐吟唱唱歌等,并作好充分的准备,上课的时候上台展示。

2、小组接力赛。

3、看图片吟诗

第 3 页

第三篇:古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意境

古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意境

一、感受诗意,陶冶情操

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反复诵读诗句、词句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这既可深化学生理解诗意,又可引导学生自然地体会、感受诗词所蕴含的意境。诗意的语文课堂不能把具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作理性的分析,应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受、视像、想象、情感、直觉、灵性等,去感受词语的气息,去触摸词语的质地,去把握词语的脉动和心跳。古诗词是古代的文人墨客宣泄内心情感成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字,是作者心血的凝炼。而我们读者,要凭借含义深远、高度浓缩的文字体会诗词蕴含的境界,必须驰骋自己的想象,运用丰富的联想。如孟郊《游子吟》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复吟咏之间可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身为子女应该感念亲恩、报答慈母的良好规劝。学生通过吟诵感受,读透了,讲述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同时,学生的情操也能得到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熏陶。

一、抓诗眼,感悟诗意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真实想法,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对他眼睛的观察。学诗亦如此,想要彻底了解一首诗的意境、诗情,最好的方法是紧扣诗眼。抓诗眼首先是诗的题目,所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析诗题,对理解诗意,完成教学目标是相当有益的。就是通过题目了解作者生平的情况及有关诗文的一些简单的历史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诗的语言是构成诗的意境的要素。所以教学时,要凭借已经创设的诗歌描写的情境,也就是为再现诗人胸中的诗境,在这个境界中来咀嚼诗句,学生才能品尝出诗的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

二、品词句,体会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好处。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一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三、反复吟诵,以读为本,感悟诗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古到今,伴随着中华儿女的成长,不可或缺的便是从小对古诗文的吟诵。古诗文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念的“活水”,采取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儿童学习古诗,进入了诗境,弄清了诗意,品味了诗句,最主要的还要体验、感悟诗情,而这些不是孤立地一项一项的进行的,应该是在诗境中,通过儿童进入情境激起的情绪,再通过咀嚼、品味诗句,体验、感悟诗的情感进行的,在这中间很重要的手段就是“读”,而且是反复吟诵。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朗读,通过吟诵,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时诗的语言便成为了有声有色的图画。反复吟诵,直接诉诸于儿童的听觉,那诗的韵律、节奏,激荡其间的情感,与情境所展示的形象,结合在一起,促使儿童势必带着情感,又通过儿童自己的运动觉,吟诵出来的那感受必然是深入了一层。

第四篇:如何引导学生赏析杜甫《登高》的意境美

小事件,大智慧——记我的一次课堂教学经历

讲授杜甫《登高》,介绍完作家、诗歌相关创作背景,然后全班齐读,再接着讲解首联和颔联,说道:“此诗意境相当之美,同学们可有所体味?”底下传来一幽幽的声音:“老师,什么是意境?我怎么不感觉美!不就是一些猴子啊鸟啊树啊的,美在哪啊?”

当场一愣!“不知道什么叫意境?你们初中老师没讲到?”转而一想,也并不是不可能。(所教授的是中职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古代诗词鉴赏,学生刚从初中升上来且普遍文学素养不高)“不知道什么是意境的举手。”话声刚落,底下齐刷刷的举起了手。于是想,不把这个解决了以后的课就别指望讲下去了。

“同学们,《天净沙 秋思》肯定有学过吧,背来听听吧。”底下左一句,右一句的背了起来,而后汇成了整齐的朗诵。“很好,看来你们初三倒是有下过苦功的”

“同学们,简单的说,诗歌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意象;而是意境。意象就是诗中出现的景物,那些小桥、流水、枯藤、老树都是意象;而这些景物合成的整体氛围,就是意境,请问,大家透过诗中意象感觉到的是什么?”

“看到的是凄凉,是孤独,是苦闷„„”“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所说的这些,就是意境,最后,种种意境,汇集成了断肠人在天涯。”

“好了,这是简单的理解的何谓意境,那现在,我们就文绉绉、复杂点来理解何谓意境,何谓意境美,还有杜甫的这首《登高》美在哪里?”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审美境界,就是广阔的自然画面或生活图景,渗透了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虚实”结合是创设意境的主要手段。“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诗歌的意境美,主要隐藏在内容中,它是诗人刻意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实体景物与虚化情感的和谐统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诗人围绕蘷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蘷州向来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谷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之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达到了奇妙的境界。

颔联集中表现了蘷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茫无边、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窸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很有道理的。

总之,这首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动人图景,决非偶然,它是融合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的。“风高”句画面惨淡,映照出诗人心中的凄凉;“无边”句,境界阔远,显示出诗人心情的激荡: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使他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飘泊的生涯何时是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讲授至此,学生应能体悟诗中的种种意境之美。

第五篇: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情景交融;含蓄;动态;虚实结合 【正文】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本文结合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一、意境定义的界定

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刘禹锡曾经对意境下了一个比较贴切的最基本的定义——“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象”,但它又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无限延伸的“象”。司空图进一步指出“思与境偕”,标举意境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这些古代学者对意境的认识都被后来的学者很好地继承下来。象“境生于象外、意外之象、味外之旨”都是经典的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我们还是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意境的概念虽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意境客观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比如《辞海》就是这样给意境下定义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欣赏者通过想

1,也就是说,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和作品中的生活图景共同构建的一种艺术境界,使读者能够进入到作品中,受到感染。二是把意境看做是人在接触审美对象时所形成的一种“心像”。比如清代的文学家梁启超,当代的美学家朱立元就持这种观点。《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则认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即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从唐朝开始,最初把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出来的是王昌龄,在他的《诗格》中说道: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所说的“物境”是指形似;“情境”是指传情;“意境”实际上是指表意。

如果我们把这两种观点加以综合的话,意境的概念就应该这样界定:作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赋予一定的艺术形象,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

验,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特有的“境象”。

二、意境的构成(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古诗词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然而,情感的表达是要靠景物来显示的,抒情作品具有一种对画面美的依赖性。它的艺术形象一方面,具有艾略持所说的:“如画性”是一种生动的直观;另一方面这种形象又是一种情感的载体。这种如画性与情感的载体的有机结合,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南宋文论家范唏交在《对床夜语》中首先提出这个概念。他说:情景交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对此论述更为精要,他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这是强调情对景的依赖关系。又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这是描述情与景的辩证关系和意境中的艺术形象的情景交融的状态。

晚唐花间词派代表作家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堪称是情深景真的优秀作品。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种神韵之美。

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这是一首写离情愁思之词。一个女子,清早梳妆打扮,倚靠栏杆,眺望江面,期待着爱人的帆船归来。然而从早晨到日暮。千帆过尽,始终不见爱人踪影,因而肠断白蘋洲。“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景抒情,生动含蓄地刻划出了思妇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过尽千帆,可见思妇望江时间过长。她独倚江楼眼望江面对每一只船都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希望朝思暮想的爱人正在那驶过来的某一只小船上,但热切的希望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过尽千帆皆不是“皆不是”三个字包含了多少情思。有焦灼而又充满希望的等待,有失望苦恼的无奈,其情之深之真,可想而知。不言相思而相思之情毕现。”斜晖脉脉水悠悠境界扩大,于广阔的画面之中包蕴了丰富的内容。千帆过后,不见爱人,看帆徒使人伤感,不看也罢,她把目光投向那水天相接的远处,但见一抹斜阳静静地照着江面,江水无语东流。面对此景,“此时无声胜有声”,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感便真切呈现于读者眼前。

(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此言极是。文学作品创造的意象总是有限的,我们要通过这有限的意象激发出读者更多更丰富的想象,这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它不像西洋画那样细致地去描绘事物,而是通过简单几笔的勾勒给欣赏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留白——一种非常高超的绘画技巧。具体到古代文学作品中意象的构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柳宗元的《江雪》具体分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开头两句虽不见“雪”字,可句句见雪。雪覆盖了大大小小的山川,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道路都静默在雪下,也看不到人行走的踪迹。由此营造出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背景,白雪苍茫的大片布白幻化出的是酷寒冰冷的情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这样的情调里,凸显出寒江之上孤舟之中一个披蓑戴笠垂钓的老翁形象。于是老翁的超然,老翁的孤傲,老翁的凛然而不可犯,立时跃然纸上。冰天雪地,老翁在钓什么?是在钓一种孤独、一种寂寞,还是孤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钓一种理想、一种愿望?抑或是在钓雪寒过后的整个春天?其意境绮丽而空灵,韵味含蓄而隽永,意蕴深邃而悠远,堪称千古绝“钓”。

三、意境的美学特征

(一)含蓄的美

中国人一直以来崇尚委婉含蓄,忌浅露直白,认为作品必须含蓄委婉,才能达到意味无穷的效果。《文心雕龙》提出:“隐义以藏用”;“精义曲隐,无伤其证言,微辞婉晦,不害其

体要。”

司空图就曾设专节论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弱不堪优。是有真宰,3这段话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重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至于“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这一连串四个比喻性形象,都是在描绘“含蓄”在作品意境中的状态。此处“风流”指文采,风采。“一字”指语言。“不著一字”乃夸饰之辞,并非说“不用一个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就是:不靠语言文字就可以获得文采。这正是强调作品要含蓄,要委婉,要言之不尽。最后的结句:“浅深聚散,万取一收”,意谓“含蓄”得淡薄或深厚,产生或消失,都服从于作品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以一驱万,用中心思想统帅其他。

这一古典美学传统在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杜甫《绝句六首》其六:“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这首诗虽然描写得简明扼要,但是抒写“不尽”,留有余味,营造出了含蓄委婉的意境美。“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看似单纯的写景,其实是在含蓄的描写中,寄予了微妙深远的联想。把怀念故乡之情和人生的漂泊感展示得淋漓尽致。而元稹的《行宫》:“寂寥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平实的语句,却有丰富的概括力和想象力。“古行宫”、“宫花”、“白头宫女”、“闲坐”这些意象含蓄地表现出了宫女青春已去,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往事,此情此景,无一不表达了宫女的哀怨之情,但却非常含蓄委婉。

苏轼的《蝶恋花》更是充分体现了委婉含蓄的诗意境界: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花褪,杏小,燕飞,水绿,柳絮飘飞,芳草遍地,墙篱,秋千,佳人,行人,笑语”,全词貌似一幅游春图,但却是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邃思考。暮春的自然界,花败飘落,柳絮轻飞四散,芳草滋生,表现出诗人的彷徨迷惑。而“佳人”与“行人”,一个年轻,一个年老,一个墙内,一个墙外,一个天真无邪,没有烦恼,快乐的享受生命,一个胸怀天下,却踌躇满志,满腹的苦衷,就在词的深远境界中,纯粹偶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情与情、情与理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诗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在种种矛盾的思索中产生一种漂泊的情感,表达出诗人对客观现实中美的眷恋和内心世界的矛盾苦闷,以及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从而创设了诗歌委婉含蓄的高远境界,让读者久久回味,思味不止。

(二)动态的美

意境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后创设出的丰富的有生命的艺术空间。中国古代文论既重视动态美又讲究传神美。皎然说“诗有七德”(《诗式》),其五是“精神”,是说诗文要表现出事物的精神。现实生活是生生不息,始终处在变化之中的,所以,意境也要体现出这种精神来,让读者真正入境,感受到一种动态的美。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的意境十分优美,描写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风光。随意挥写,语出自然。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又像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从“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组成的秋夜图中,我们仿佛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听到了诗人希望远离俗尘、回归乡村质朴生活的心语。清新、明净的暮秋意境,令人有心胸荡涤之感。整首诗意境优美,展现出一幅流动的画面,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再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寒秋时节,山色变得越来越苍翠,溪水却日复一日潺潺流淌;日近黄昏,诗人拄杖立于柴门之外,聆听暮蝉的鸣叫;渡头上夕阳

正要落入水中,村庄里一股炊烟徐徐升起;这时醉酒的朋友来了,在我面前狂歌。寒山、秋水,一动一静;落日、孤烟,一上一下;倚仗听蝉的老人、醉酒的朋友,一个悠闲、一个不羁;再配上山涧溪流 的水声,暮蝉的鸣叫声,醉酒人的狂歌声„„这不光是一幅静谧优美的山水田园图,更是一部有声有色的电影。意境闲适、率性、有趣,浑然一体。这些都是意境展现出来的动态的美。

(三)虚实结合的美

意境必须虚实结合,因为无论作者有怎样的生花妙笔,毕竟只能绘景于万一,更多的需要读者去想象。再说,即使真能把所有的景物、情感都流露于笔端,那么就会显得死板单调,读者就没有了自己想象的空间。另外并非所有意境的创设都要用写实的手法来写,而且为了内容的曲折,表意的含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所写之景如在目前,真实情感见于言外。那么在目前的是实景,见与言外的则是虚境。虚实结合就会创设出一种意味隽永的意境美。比如如唐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冬十月,唐王朝官军破贼于洛阳。次年春,杜甫正寓居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忽听官兵捷报,诗人欣喜若狂,写下这首生平唯一的一首欢快的诗。它前两联写实。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

后两联写虚。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

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

(四)绘画美

意境能带给人美感,还在于它通过意象或者意象的组合给读者呈现出一幅优美的图画。“诗中有画”,这是古人评诗论诗的一个标准。画是艺术品,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生活是美的,画反映的生活更集中更典型也更美,用它来作标准,虽不具体,倒也概括、形象。司空图《独望》:“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远陂春草绿,犹有水禽飞。”全诗从“望”字着眼。先望见的是“绿树连村暗”,一片高大茂密的树,把整个村庄全笼罩在一片阴暗之中。再“望”村外,“黄花入麦稀”,金灿灿的油菜花开得正茂,延伸向麦田远处,渐渐稀疏。这前两句诗,颜色相对,明暗相间,且写出了渐远渐小的视觉,真可谓“诗中有画”。三四句则写“远望”,放眼望去,远方的水池边上青草绿油油的,空中还有几只 水鸟,如白色的鹭鸶,在空中上下盘飞。作者虽未写蓝天,但背景是蓝天自不待言。这就构成了一幅以蓝天为背景的地面清水、碧草,空中白色水鸟盘飞,有动有静,一片生机。一首二十个字的小诗,不啻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四、结语

总之,中国古典诗词歌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诗词中体现出的浑然天成的意境美,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核心的美学范畴,古典诗词中深邃高雅的诗人意境让诗歌从民间走进艺术殿堂,提高了诗歌的文化品位,增强诗歌含蓄隽永的思,更能诱发人们去开掘诗歌蕴藏的美学意蕴。它通过有限表示无限,有形表示无形,实境表示虚境,使得作品更加曲折优美,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丰富的空间,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美的特征。

注释:

1、○《辞海》1999缩印本第2453页

2、王昌龄《诗格》○,中国历代诗话选<一>,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8——39页

3、司空图:○《与极浦书》见《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第201页。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12.[2] 禹克坤。中国诗歌的审美意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3] 李泽厚。意境杂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4] 蓝华增。说意境[j].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5] 叶 燮。原诗[m].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6]

[7](1)。

[8] 1984.6

宗白华。美学与境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王小玲。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1司图空。司图空《诗品》今译-简析-附例[m].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论文:引导学生体味古典意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引导学生体味古典意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典诗词意境的分类鉴赏

    古典诗词意境的分类鉴赏 古诗词的教与学之于语文学科,可谓房阙之柱、楼塔之基。对于古代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可以有效检验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水平,因此,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与考......

    引导发现 自主品读 体味形象(精选五篇)

    引导发现 自主品读 体味形象 ——《蜗牛的奖杯》教学设计 《蜗牛的奖杯》是《国标本(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

    浅谈诗歌的意境引导与把握

    关于提高诗歌有效教学的一些思考 淮南一中张春梅 “诗言志”,“歌缘情”,由于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断,描绘出一幅幅感......

    古典音乐课论文

    广西大学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电子101班 姓名:梅飞 学号:1007200238 对古典音乐的认识 古典音乐通常指18世纪到19世纪初的音乐,大致从巴赫到早期的贝多芬,这一时期称为古典音乐......

    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色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专业名称: 考籍号: 论文题目: 考生电话: 邮编: 汉语言文学 汇款单编号: ***362 310114100034 姓名: 徐佳慧 《论中国古诗词意指导教师:......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 诗韵犹画韵,无韵之画自古不得品位,同样的,无韵之诗则更是为世人所不屑。此中之“韵”就是诗与画的灵魂,无之则诗画无以留存。而“韵”在中国古典诗词......

    浅淡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浅淡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摘要: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诗词整体的美学价值在于意境。意境美是诗词美的最高体现,是鉴定一首诗好坏的关键因素......

    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论文

    关于逆反心理,《心理学大词典》上的解释是:“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也就是说,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