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法治”提升班集体的荣誉感
1.对学生道德品行和专业素养的培育绝不能满足和停滞于低层次低水平上
如本文开头所说的:“不偷不抢”是最接近法律红线的低水平的德,而“孔融让梨”式的谦让、礼让,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些传统美德首先应在大学生身上继承和发扬,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教育引导学生努力追求“大公无私”这类高尚的“大德”。对学生其他方面素养要求,亦都要指导和激励群体成员的素养向全面高水平发展。
如在学生能谦让、礼让基础上,应进一步引领明大德,育大德。明大德,即如一个人有了“凡遇事处事时,应该自觉考虑和顾及他人利益,集体利益乃至国家民族利益”这样的认知和情感体念——当这样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成为推动个体发生大德行为的内动力时,就构成了大德的行为动机,进而就有可能发生自觉维护他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或国家利益的实际行为,即发生大德层面的行为。长期教育、长期积累,全面发展,养成行为习惯(思想意识和行为和谐统一,表里如一),学生就能逐步向大德境界逐步发展,接近。
2.学生道德品行和专业知识技能等各项素养的持续发展提升,是多因之果
通常取决于多种教育手段综合运用的成效:班集体建设目标的引领作用和班内舆论压迫(甚至“裹胁”)、推动作用;班主任精心选择安排的榜样催化作用;班集体内好氛围的感染和众多同学日常的好行为、好习惯的带动作用;基于班主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大的人格魅力营造的育人环境熏陶和情感陶冶;还有由目标演变或衍生出的“班规”发生的约束和评价(以目标或班规为标准,由师生对学生个体多频次的定期评价、激励)作用的驱使,等多方共同作用,持续引领、激励和鞭策。这样才可能较好促使学生素养进一步发展提升。
在诸多教育因素中,目标是基础,起引领发展作用;而制订评价标准并适时而多频次的评价、激励,对不良思想意识与行为的及时矫正,是促成发展的关键。
3.制订班规:用“法治”推动学生群体素养向全面高水平发展
(1)用班规弥补国法和校规对学生发展在引导约束和教育评价方面的欠缺
促进学生道德品行和专业素养持续发展提升,内动力是核心要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作为外因的国法和校规,更多用于指明方向与总目标,划出不可践踏或逾越的红线,属宏观的东西。而在追求全面高水平发展的实际育人过程中,需要鼓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发奋前行,同时需要鞭策后进,警示他人。但在针对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细节问题上,缺乏操作性强的约束、激励的细则与机制——国法和校规往往力不能及。
班主任应制订“班规”弥补这个欠缺。制订班规,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管理的组织形式,是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文件精神的。班规可随着不同发展阶段治理班级的需要而补充完善,并伴随全学程;有了班规,班主任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作用,进而将自己从繁杂工作中解脱出来,部分减轻自己负担。
(2)订出“班规”,为形成促进群体素养全面高水平发展的机制提供制度基础
依据达成“目标”的必然逻辑,将目标演变、衍生出“班规”草案,交由班集体全体成员大会讨论(举手)表决通过。用类似于“立法”手段定“班规”,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这可为班主任、班委和团支部共同治理班级提供“法规”依据,进而为开展舆论引导、评价、批评、表扬,树立榜样,弘扬正气等提供指针和考评标准。
注:“班规”是“国法”、“校规”的下位文件。
(3)以班集体利益和荣誉名义,运用法治思想手段管班治班
以班集体利益和荣誉的名义治理班级。一是要在定出“目标”和“班规”后,班主任要在班集体大会宣告,“班集体建设目标”代表班内最广泛同学的根本利益,关系集体荣誉,因此要求每个成员在思想政治意识、道德品行和日常行为表现等方面,都要努力向目标要求发展进步,都要遵守班规。凡不利于建设目标达成,违背班规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受批评;而依照目标要求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表现和效果好的,则受表扬或奖励,等。二是在此基础上,班主任根据班集体组织架构,指导和分派工作任务,在及时、全面掌握学生各种状态信息基础上,以目标和班规为考评标准,通过各种手段或渠道,及时和多频次的实施考评、批评、激励和矫正(与目标要求不相符的,不良的、不健康的思想意识与行为)工作,逐步推动学生群体素养向全面高水平发展。
4.组织制订“班集体建设目标”过程中班主任必须体现核心引领作用
班主任是班集体主心骨,对正确地确立班集体建设目标非常关键。要做到三个“必须”发挥核心作用:
(1)必须加强修养,拥有好的学识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备引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知识与能力基础;
(2)必须充分发挥先行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启发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班集体建设目标;
(3)必须将制订“班集体建设目标”的过程作为教育引导的过程。
实践证明,“目标”越是得到学生广泛认同,认同感越强,则他们追求发展进步的积极性和热情更高,自我纠错,形成正确的(包括科学有效的)行为,进而稳固下来成为习惯的行动更自觉。
磨刀不误砍柴工。育人并非“填鸭”。班主任即便带领骨干拟出“目标”,但“目标”对其他学生而言,需要有认知,认同及内化的过程。为获得广泛认同,班主任首先要努力解决班集体所有成员的这些问题。须对不理解者,作必要的说明;对态度消极后进者,进行思想教育;对信心不足者,可在班内公开提出“帮扶措施”或“解决办法”方面的意见建议,以增强全体学生的信心。这些前期工作,正是遵循品德心理发展基本规律“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开展工作的起点。
5.以阶段目标为导向,制订并实施好学期《班集体建设工作计划》。这既是教育工作规范及对班主任工作质量的要求,也是脚踏实地引领学生,沿着党所指引的成人成才目标前进的负责任的表现与做法。
6.班主任不能只管指导制订目标和工作计划,更要精心指导实施计划
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要集中精力于抓方向、抓大事,抓总结提高(认识的升华),应适度放手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必须聚焦各方面、各种行为表现和习惯养成情况,使用包括说服教育、榜样教育等多种手段,持之以恒纠正错误的和不良(包括不科学)的行为,帮扶学生正确发展前行。此,亦即通常说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抓反复,反复抓”(智育中,科学有效学习习惯的养成亦要如此来抓)。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期望效应。当旁观者、当“甩手掌柜”是不负责任、师德欠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