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各科标准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 一、概念: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二、基本特点: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保护;
即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微粒隔离。
三、具体措施: 1、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应戴手套、具有防渗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应当穿防渗漏性能的隔离衣。
2、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3、如果有手部皮肤破损情况时,应尽量避免接触血液、体液或粘膜,如果无法回避接触时应尽量将有破损的皮肤用创可贴等保护好后再戴双层手套进行操作。
4、治疗中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包括注射器、输液器、试管、手套、隔离衣等。
5、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6、用后的污物必须进行及时统一的消毒处理,以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7、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8、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用过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别人。
9、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尽可能减少创口出血。
10、不要在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上盖针头套,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11、在缝合伤口时,要特别注意减少刺伤。
12、把用过的注射器直接放到专门的桶中,统一处理。
13、勿将锐利废弃物同其他废弃物混在一起。
14、勿将锐利废弃物放在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
15、使用防护设施避免直接接触血液、体液:根据可能接触血液,体液量的多少,决定采用适当防护设施,包括:手套、口罩、防护眼镜、隔离衣等。
急诊科标准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在为病人进行诊查、护理操作过程中,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自己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2、如果有手部皮肤破损情况时,应尽量避免接触血液、体液或粘膜,如果无法回避接触时应尽量将有破损的皮肤用创可贴等保护好后再戴双层 手套进行操作。
3、进行换药、缝合等无菌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手套,急诊病人需缝合、包扎时,按传染病人对待,尽可能减少创口出血,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应当穿防渗漏性能的一次性手术衣。
4、在进行各项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可循环使用的医疗器械,初步清洗后,由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采用密闭方式回收。
6、用后的污物及时进行处理,以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7、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严禁复帽。
8、按照手卫生规范做好洗手和手消毒,不发生自身因素引起的院内感染。
9、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若意外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肥皂及清水冲洗,如同时有损伤则应把血液从伤口挤出,严格消 毒并妥善包扎;
眼睛和口腔受到血液或体液污染时要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若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体液和血液还应追踪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
ICU标准预防措施 1、入住ICU的患者常规监测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感染患者应加强防护措施。
2、进行侵袭性操作时,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并尽量减少创口出血。
3、用过的一次性注射针头严禁复帽。
4、在创口缝合时,要特别注意减少意外创伤。
5、理所有锐器物品时应特别小心,勿将锐利废物混入其它废物内,应直接放入锐器盒;
可循环的医疗器械,初步清洗后,由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采用密闭方式回收。
6、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和污染物品时戴手套,脱手套后立即洗手。
7、进行抽血、注射、清洁伤口、换药、处理污物等工作估计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时,若自己手上有伤口(包括皮肤损伤)则应戴双层手套。
8、合理使用防护措施,避免直接接触血液体液,根据可能接触血液体液量的多少,决定采取适当防护措施,如手套、口罩、防护镜、一次性手术衣。
9、隔离监护室病人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保护性监护室病人要做好环境消毒、严格洗手和手消毒流程等保护性隔离措施,防止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
10、按照手卫生规范做好洗手和手消毒,不发生自身因素引起的院内感染。
11、若意外遇到手部有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如同时有损伤应把血液从伤口挤出,严格消毒并妥善包扎,眼睛和口腔受到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并追踪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
NICU标准预防措施 1、入住NICU的患儿常规监测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遇感染患儿应加强个人防护。
2、医务人员在给患儿进行诊查、喂奶、换尿布等各种操作过程中,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自己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在给两患儿之间进行的操作一定要洗手,防止医院感染发生。
3、在为传染病患儿进行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应戴手套、具有防渗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应当穿防渗漏性能的一次性手术衣。
4、在进行各种诊疗穿刺、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注意防止被针头刺伤或者划伤。
5、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若意外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肥皂及清水冲洗,如同时有损伤则应把血液从伤口挤出,严格消毒并妥善包扎;
眼睛和口腔受到血液或体液污染时要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若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体液和血液还应追踪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
6、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严禁复帽,也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7、按照手卫生规范做好洗手和手消毒,不发生自身因素引起的院内感染。
8、如果有手部皮肤破损情况时,应尽量避免接触血液、体液或粘膜,如果无法回避接触时应尽量将有破损的皮肤用创可贴等保护好后再戴双层手套进行操作。
内科标准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自己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2、如果有手部皮肤破损情况时,应尽量避免接触血液、体液或粘膜,如果无法回避接触时应尽量将有破损的皮肤用创可贴等保护好后再戴双层手套进行操作。
3、在进行各种穿刺、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戴口罩、帽子、必要时带手套,为传染病病人进行诊疗、穿刺、护理操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应戴手套、外科口罩、防护眼镜;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应当穿防渗漏性能的一次性手术衣。
4、在进行各种穿刺、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注意防止被针头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6、可循环的医疗器械,初步清洗后,由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采用密闭方式回收;
用后的污物进行及时分类处理,以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7、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严禁复帽,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8、按照手卫生规范做好洗手和手消毒,不发生自身因素引起的院内感染。
9、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若意外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应肥皂及清水冲洗,如同时有损伤则应把血液从伤口挤出,严格消毒并妥善包扎;
眼睛和口腔受到血液或体液污染时要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若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体液和血液还应追踪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
外科标准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在为病人进行诊查、护理操作过程中,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自己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2、如果有手部皮肤破损情况时,应尽量避免接触血液、体液或粘膜,如果无法回避接触时应尽量将有破损的皮肤用创可贴等保护好后再戴双层 手套进行操作。
3、进行换药、缝合等无菌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手套,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换药、缝合等无菌操作时,应戴手套、帽子、外科口罩、防护眼镜;
尽可能减少创口出血,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应当穿防渗漏性能的一次性手术衣。
4、在进行各项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6、可循环使用的医疗器械,初步清洗后,由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采用密闭方式回收;
用后的污物进行处理,以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7、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严禁复帽,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8、按照手卫生规范做好洗手和手消毒,不发生自身因素引起的院内感染。
9、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若意外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肥皂及清水冲洗,如同时有损伤则应把血液从伤口挤出,严格消 毒并妥善包扎;
眼睛和口腔受到血液或体液污染时要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若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体液和血液还应追踪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
眼科标准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在为病人进行眼部诊查过程中,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自己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2、进行眼部治疗时,应戴口罩、帽子、手套,为传染病病人进行穿 刺、换药、缝合等操作时,应戴手套、帽子、外科口罩、防护眼镜;
尽可能减少创口出血,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应当穿防渗漏性能的 一次性手术衣。
3、在进行各项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穿刺头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5、可循环使用的医疗器械,初步清洗后,由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采用密闭方式回收;
用后的污物进行及时处理,以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6、不要在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上盖针头套,不要用手毁坏用过 的注射器。
7、按照手卫生规范做好洗手和手消毒,不发生自身因素引起的院内感染。
8、在眼科诊疗过程中若遇到急诊病人,按传染病人对待,意外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肥皂及清水冲洗,如同时有损伤则应把血液从伤口挤出,严格消毒并妥善包扎;
眼睛和口腔受到血液或体液污染时要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若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体液和血液还应追踪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
血液净化室标准预防措施 1、按规定血液净化前常规检测抗-HIV、抗-HCV、HBsAg,梅毒抗体,感染患者应在隔离血透机上进行透析,并做好个人防护。
2、凡进入血液净化室的工作人员须在指定区更衣换鞋,戴好口罩、帽子。
3、进行透析前严格洗手和手消毒。
4、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做各项操作时应手套,在监护各个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
5、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严禁复帽,也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勿将锐器混入其他废物内,应放入锐器盒内。
6、每次透析后所有用过的一次性透析器和管道等应按医疗废物放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内,有专业人员回收;
复用的透析器做好消毒工作。
7、按照手卫生规范做好洗手和手消毒,不发生自身因素引起的院内感染。
8、若意外遇到手部接触血液、体液时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如同时有损伤,应把血液从伤口挤出,严格消毒并妥善包扎,眼睛和口腔受到血液或体液污染时要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并追踪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
手术室标准预防措施 手术室医务人员因本身工作性质决定其暴露于污染血液或体液的频率和强度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因此,标准预防在手术室医务人员感染的预防及控制中尤为重要,特制定标准预防措施如下:
1、为杜绝或减少医源性经血源性传播疾病,择期手术病人手术前常规检测抗-HIV、抗-HCV、HBsAg、梅毒抗体,遇感染患者应安排在隔离手术间手术,同时加强个人防护,凡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在指定区域更换衣服、鞋、戴好帽子、口罩,口罩须罩住口鼻,头发须用帽子完全罩好。
2、手术中尽量减少应用锐利器械,采用一次性刀片,尽量减少尖锐手术器械在手术人员之间的传递。
3、在手术中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光线,进行创口缝合时特别注意减少意外创伤,尽可能减少创口出血。
4、在手术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应戴手套、外科口罩、防护眼镜;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应当穿防渗漏性能的一次性手术衣。
5、如果手部皮肤破损情况时,应尽量避免接触血液、体液或粘膜,如果无法回避接触时应尽量将有破损的皮肤用做创可贴等保护好后再戴双层手套进行操作。
6、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勿将锐利废物同其他废弃物混在一起。
7、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严禁复帽,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产生的医疗废物分类放置,由专人回收。
8、可循环的医疗器械,初步清洗后,由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采用密闭方式回收。
9、按照手卫生规范做好洗手和手消毒,不发生自身因素引起的院内感染。
10、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若意外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肥皂及清水冲洗,如同时有损伤则应把血液从伤口挤出,严格消毒并妥善包扎;
眼睛和口腔受到血液或体液污染时要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若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体液和血液还应追踪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
计划生育手术室标准预防措施 1、按规定进行人流术前常规检测抗-HIV、抗-HCV、HBsAg,梅毒抗体,遇感染患者应安排在隔离手术室手术,同时加强个人防护。
2、凡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在指定区域更换衣服、鞋、戴好帽子、口罩,口罩须罩住口鼻,头发须用帽子完全罩好。
3、人流手术前须做好六步洗手、手消毒防止医院感染发生。
4、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黏膜和污染物时应戴手套,脱手套后立即洗手。
5、严禁向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复帽,也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6、处理锐器时应特别小心,勿将锐器混入其他废物内,应放入锐器盒内,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分类处置,由专人回收。
7、可循环使用的医疗器械,初步清洗后,由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采用密闭方式回收。
8、按照手卫生规范做好洗手和手消毒,不发生自身因素引起的院内感染。
9、若意外遇到手部接触血液、体液时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如同时有损伤,应把血液从伤口挤出,严格消毒并妥善包扎,眼睛和口腔受到血液或体液污染时要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并追踪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
产房标准预防措施 1、按规定对产妇常规检测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遇感染患者应加强个人防护。
2、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和污染物品时戴手套,脱手套后立即洗手。
3、凡进入产房的工作人员必须在指定区域更换衣服、鞋、戴好帽子、口罩,口罩须罩住口、鼻,头发须用帽子完全罩好。
4、在进行接生和助产前必须按外科刷手法进行洗手和手消毒,先检查双手有无伤口,裂口,如有则不能接生。如果无法回避接触时,应尽量将有破损的皮肤用创可贴等保护好后再戴双层手套进行操作。
5、接生时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应穿防渗漏性能的一次性手术衣和戴防护眼镜。
6、进行侧切时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尽可能减少切口出血,缝合时特别注意减少意外创伤。
7、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严禁复帽,也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8、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勿将锐利废物同其他废弃物混在一起。
9、可循环的医疗器械,初步清洗后,由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采用密闭方式回收。
10、进行抽血、注射、处理污物等工作时,估计有可能接触血液体液时,若自己手上有伤口(包括皮肤损伤)则戴双层手套。
11、按照手卫生规范做好洗手和手消毒,不发生自身因素引起的院内感染。
12、若意外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肥皂及清水冲洗,如同时有损伤则应把血液从伤口挤出,严格消毒并妥善包扎;
眼睛和口腔受到血液或体液污染时要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若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体液和血液还应追踪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
耳鼻喉科标准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在为病人进行耳、鼻、喉诊查过程中,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自己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2、如果有手部皮肤破损情况时,应尽量避免接触血液、体液或粘膜,如果无法回避接触时应尽量将有破损的皮肤用创可贴等保护好后再戴双层手套进行操作。
3、进行穿刺等各项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手套,为传染病病人进行穿刺、换药、缝合等操作时,应戴手套、帽子、外科口罩、防护眼镜;
尽可能减少创口出血,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应当穿防渗漏性能的一次性手术衣。
4、在进行各项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穿刺头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可循环的医疗器械,初步清洗后,由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采用密闭方式回收。
6、用后的污物进行及时进行处理,以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7、不要在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上盖针头套,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8、按照手卫生规范做好洗手和手消毒,不发生自身因素引起的院内感染。
9、在诊疗过程中若遇到急诊病人,如鼻出血等按传染病人对待,意外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肥皂及清水冲洗,如同时有损伤则应把血液从伤口挤出,严格消毒并妥善包扎;
眼睛和口腔受到血液或体液污染时要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若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体液和血液还应追踪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
妇科标准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在为病人做妇科诊查、护理操作过程中,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自己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2、如果有手部皮肤破损情况时,应尽量避免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或粘膜,如果无法回避接触时应尽量将有破损的皮肤用创可贴等保护好后再戴双层手套进行操作。
3、为性病或其他传染病病人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应戴手套、具有防渗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应当穿防渗漏性能的一次性手术衣。所用物品应使用一次性的。
4、在进行伤口换药、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被针头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可循环的医疗器械,初步清洗后,由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采用密闭方式回收。
6、用后的污物进行及时统一的消毒处理,以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7、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严禁复帽,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8、按照手卫生规范做好洗手和手消毒,不发生自身因素引起的院内感染。
9、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若意外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肥皂及清水冲洗,如同时有损伤则应把血液从伤口挤出,严格消 毒并妥善包扎;
眼睛和口腔受到血液或体液污染时要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若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体液和血液还应追踪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
感染性疾病科标准预防措施 1、感染性疾病科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自己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2、如果有手部皮肤破损情况时,应尽量避免接触血液、体液或粘膜,如果无法回避接触时应尽量将有破损的皮肤用创可贴等保护好后再戴双层手套进行操作 3、在进行各种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戴口罩、帽子、必要时带手套,为传染病病人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应戴手套、具有防渗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应当穿防渗漏性能的 一次性手术衣。
4、在进行各种穿刺、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注意防止被针头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6、用后的污物进行及时统一的消毒处理,以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7、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严禁复帽,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8、按照手卫生规范做好洗手和手消毒,不发生自身因素引起的院内感染。
9、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若意外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应肥皂及清水冲洗,如同时有损伤则应把血液从伤口挤出,严格消毒并妥善包扎;
眼睛和口腔受到血液或体液污染时要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若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体液和血液还应追踪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
消毒供应中心标准预防措施 1、在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应区域更衣,更鞋、戴手套、口罩、回收工作人员应穿胶鞋,接受回收的各类包时要注意避免锐利刺伤手。
2、如果有手部皮肤破损情况时,应尽量避免接触血液、体液或粘膜,如果无法回避接触时应尽量将有破损的皮肤用创可贴等保护好后再戴双层手套进行操作 3、可循环使用的医疗器械,采用封闭方式回收,避免反复装卸。
4、特殊患者污染的可循环使用的医疗器械,应按照2012年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三个行业标准要求进行处理,防止医源性传播,同时做好自身防护。
5、按照手卫生规范做好洗手和手消毒,不发生自身因素引起的院内感染。
6、回收人员在回收各类器械包的过程中若意外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应肥皂及清水冲洗,如同时有损伤则应把血液从伤口挤出,严格消毒并妥善包扎;
眼睛和口腔受到血液或体液污染时要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若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体液和血液还应追踪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
检验科标准预防措施 1、检验人员在为病人抽血过程中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自己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2、如果有手部皮肤破损情况时,应尽量避免接触血液、体液或粘膜,如果无法回避接触时应尽量将有破损的皮肤用创可贴等保护好后再戴双层手套进行操作。
3、抽血时要戴口罩、帽子、手套,使用一次性用品,包括注射器、试管等。
4、检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注意防止被针头刺伤或者划伤。
5、用后的血样要按医疗废物处理;
污物须及时处理,以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6、使用后的针头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不要与其他废弃物混在一起防止被针头刺伤。
7、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严禁复帽,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8、按照手卫生规范做好洗手和手消毒,不发生自身因素引起的院内感染。
9、检验人员在抽血过程中若意外受到病人血液污染时应立即用肥皂及清水冲洗,如同时有损伤则应把血液从伤口挤出,严格消毒并妥善包扎,若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体液和血液还应追踪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
介入科标准预防措施 1、按规定进行人流前常规检测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遇感染患者手术时应安排在最后进行,同时应加强个人防护。
2、在术中尽量减少病人出血。
3、凡进入介入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更换专用的衣裤、帽子、口罩、鞋。口罩须罩住口鼻,帽子必须盖头发。
4、在手术中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光线,进行创口缝合时特别注意减少意外创伤,尽可能减少创口出血。
5、在手术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应戴手套、外科口罩、防护眼镜;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应当穿防渗漏性能的一次性手术衣。
6、如果的手部皮肤破损情况时,应尽量避免接触血液、体液或粘膜,如果无法回避接触时应尽量将有破损的皮肤用做创可贴等保护好后再戴双层手套进行操作。
7、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勿将锐利废物同其他废弃物混在一起。
8、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严禁复帽,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产生的医疗废物分类放置,由专人回收。
9、可循环使用的医疗器械,初步清洗后,由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采用密闭方式回收。
10、按照手卫生规范做好洗手和手消毒,不发生自身因素引起的院内感染。
11、若意外手部接触到血液或体液应立即用肥皂及清水冲洗。如同时有损伤由应把血液从伤口挤出,严格消毒包扎,眼睛或口腔受到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则要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并追踪血清学检查结果。
口腔科标准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在为病人进行口腔诊查过程中,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自己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2、在口腔诊疗操作中了解工作环境中疾病传染的潜在危险,做好防护。
3、物体表面、地面每日应用消毒液消毒;
冷光源手柄应加保护套,一人一用一更换,防止医院感染。
4、使用个人保护物品如手套、口罩及手术一次性手术衣、护目镜。戴手套前后均应洗手及消毒。
5、防止在诊疗操作过程中手被锐器刺伤,使用过的针头应立即放入锐器盒内进行无害化处理。
6、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严禁复帽,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7、可循环使用的医疗器械,初步清洗后,由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采用密闭方式回收。
8、对诊疗过程中的废弃物应分类放入专用容器内,由专人回收。
9、按照手卫生规范做好洗手和手消毒,不发生自身因素引起的院内感染。
10、在诊疗过程中若意外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肥皂及清水冲洗,如同时有损伤则应把血液从伤口挤出,严格消毒并妥善包扎:眼睛和口腔受到血液或体液污染时要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若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体液和血液还应追踪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
内镜室标准预防措施 1、病人在做内镜之前应常规检测抗-HIV、抗-HCV、HBsAg,遇感染患者应安排在最后进行,并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2、医务人员在为病人做内镜检查过程中,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自己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3、如果有手部皮肤破损情况时,应尽量避免接触血液、体液或粘膜,如果无法回避接触时应尽量将有破损的皮肤用创可贴等保护好后再戴双层手套进行操作。
4、进行内镜检查时,应戴口罩、帽子、手套,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时,应戴手套、帽子、具有防渗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
尽可能减少胃肠道损伤,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应当穿防渗漏性能的一次性手术衣。
5、用后的污染物进行及时分类处理,感染患者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以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6、可循环使用的医疗器械,初步清洗后,由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采用密闭方式回收。
7、按照手卫生规范做好洗手和手消毒,不发生自身因素引起的院内感染。
8、医务人员意外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肥皂及清水冲洗,眼睛和口腔受到血液或体液污染时要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若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体液和血液还应追踪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
针灸科标准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过程中,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自己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2、如果有手部皮肤破损情况时,应尽量避免接触血液、体液或粘膜,如果无法回避接触时应尽量将有破损的皮肤用创可贴等保护好后再戴双层手套进行操作。
3、给病人进行针灸、拔罐时,应做好手卫生,为传染病病人进行针灸时,尽量使用一次性针灸针,应戴手套,要保证光线充足,注意防止被针刺伤或者划伤。
4、可循环使用的针灸针等医疗器械,初步处理后,由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采用密闭方式回收;
用后的污物及时处理,以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5、按照手卫生规范做好洗手和手消毒,不发生自身因素引起的院内感染。
6、医务人员在针灸过程中若意外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肥皂及清水冲洗,如同时有损伤则应把血液从伤口挤出,严格消毒并妥善包扎,若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体液和血液还应追踪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
中医科标准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自己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2、如果有手部皮肤破损情况时,应尽量避免接触血液、体液或粘膜,如果无法回避接触时应尽量将有破损的皮肤用创可贴等保护好后再戴双层手套进行操作 3、在进行各种穿刺、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戴口罩、帽子、必要时带手套,为传染病病人进行诊疗、穿刺、护理操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应戴手套、具有防渗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应当穿防渗漏性能的一次性手术衣。
4、在进行各种穿刺、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注意防止被针头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6、给病人进行针灸时,应做好手卫生,为传染病病人进行针灸时,尽量使用一次性针灸针,应戴手套,要保证光线充足,注意防止被针刺伤或者划伤。
7、可循环使用的针灸针等医疗器械,初步处理后,由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采用密闭方式回收;
用后的污物及时处理,以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8、不要在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上盖针头套,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9、按照手卫生规范做好洗手和手消毒,不发生自身因素引起的院内感染。
10、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若意外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应肥皂及清水冲洗,如同时有损伤则应把血液从伤口挤出,严格消毒并妥善包扎;
眼睛和口腔受到血液或体液污染时要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若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体液和血液还应追踪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
输血科标准预防措施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成分及污染物品前均应戴手套,摘除手套后要进行手卫生。
2、操作中有可能发生血液喷溅时,必须带防护镜、口罩和穿防渗透一次性手术衣,以防止污染皮肤黏膜和衣服。
3、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成分等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做好消毒处理,防止传染性病原体传播扩散。
4、进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注意防止被针头刺伤或者划伤。
5、按照手卫生规范做好洗手和手消毒,不发生自身因素引起的院内感染。
6、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若意外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应肥皂及清水冲洗,如同时有损伤则应把血液从伤口挤出,严格消毒并妥善包扎;
眼睛和口腔受到血液或体液污染时要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若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体液和血液还应追踪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
产科标准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在为产妇做妇科诊查、护理操作过程中,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自己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2、如果有手部皮肤破损情况时,应尽量避免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或粘膜,如果无法回避接触时应尽量将有破损的皮肤用创可贴等保护好后再戴双层手套进行操作。
3、为性病或其他传染病产妇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应戴手套、具有防渗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应当穿防渗漏性能的一次性手术衣。所用物品应使用一次性的。
4、在进行伤口换药、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被针头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可循环使用的医疗器械,初步清洗后,由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采用密闭方式回收。
6、用后的污物进行及时统一的消毒处理,以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7、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严禁复帽,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8、按照手卫生规范做好洗手和手消毒,不发生自身因素引起的院内感染。
9、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若意外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肥皂及清水冲洗,如同时有损伤则应把血液从伤口挤出,严格消 毒并妥善包扎;
眼睛和口腔受到血液或体液污染时要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若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体液和血液还应追踪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
医疗废物专职回收人员标准预防措施 1、回收医疗废物时,要戴口罩、帽子、穿胶鞋,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自己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防止医疗废物经手传播。
2、如果有手部皮肤破损情况时,应尽量避免接触血液、体液或粘膜,如果无法回避接触时应尽量将有破损的皮肤用创可贴等保护好后再戴双层手套进行操作。
3、每天运送工作结束后,应当对运送工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
4、按照手卫生规范做好洗手和手消毒,不发生自身因素引起的院内感染。
5、勿将锐利废弃物放在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
6、医疗废物运送人员每天要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各科室医疗废物实施分类收集,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运送至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地点,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
7、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前,应当检查包装物或者容器的标识、标签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不得将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8、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时,应当防止造成包装物或容器破损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和扩散,并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当发生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职业暴露时,要按照职业暴露处理流程进行处理,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登记。
第二篇:标准预防措施
宜兴市红塔医院
标准预防知识
标准预防的定义
在20世纪 90年代中期 ,美国CDC提出了“标准预防”它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法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是针对所有医院中所有接受治疗的病人而采取的预防措施(不必考虑其诊断)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来降低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病人与病人之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 ,起到了双向防护的作用
一、标准预防的个基本概念
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 隔离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隔离措施:据根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手卫生
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一)手卫生
1、在以下情况下应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2、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3、当手部有血液或其它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手部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宜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二)戴手套
1、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清洁手套: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接触污染物品时。
2、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无菌手套:医务人员进行手术时;为病人进行诊疗技术等无菌操作时;接触病人破损皮肤、粘膜时。
3、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如手部皮肤破损,应戴双层手套。
(三)正确使用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1、一般诊疗活动、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2、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3、口罩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摘口罩时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护自镜、防护面罩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四)适时使用隔离衣与防护服
1、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患者的诊疗、护理时;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2、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3、隔离衣和防护服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穿前应检查隔离衣和防护服有无破损;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脱下隔离以后,将隔离衣污染面向里,衣领及衣边卷至中央,放入污衣袋清洗消毒后备用。隔离衣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遇污染随时更换。
(五)防水围裙的使用
1、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2、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六)安全注射
1、使用过的针具和注射器应及时处理,不得重复使用。
2、锐器使用后放置于锐器盒中,在容器装满之前将其密封和处理。
3、禁止用手回帽。免疫注射时使用自动销毁式注射器。
4、任何锐器不能两人同时触摸;避免手术中经手传播锐器。
(七)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或物品应正确处理。物体表面、环境、衣物按规定进行消毒。
(八)医疗废物应按照医院《医疗废物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医院感染相关概念与规范
1、医院感染定义
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一般没有明确潜伏期的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
2、医院感染暴发
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中,短时间内(天、周、月等)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3、卫生部颁布的六个规范:
1、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
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4、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5、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6、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以上六个规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2009-04-01发布2009-12-01开始实施
“超级细菌”相关知识
1、什么是NDM-1?(超级细菌)
2010年8月11日《柳叶刀》杂志一篇文献报道发现产“NDM-1的肠杆菌科细菌,对绝大多数常用抗生素耐药。该报道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媒体称之为“超级细菌”。研究发现,该细菌内存在一种β-内酰胺酶基因,该基因发现者认为其起源于印度新德里,因此将其命名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DM-1)基因。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甲氧西林、头孢类等抗生素),因而对这些广谱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2、哪些细菌带有NDM-1基因?
目前,发现带有NDM-1的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阴沟肠杆菌、摩氏摩根菌、鲍曼不动杆菌、粪肠球菌等。这些细菌有的是条件致病菌,有的属于人体正常菌群成员,其本身通常不致病或致病性不强。
3、带有NDM-1基因细菌对所有抗生素都耐药吗?
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对临床常用的大多数抗生素都耐药,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匹罗、氨曲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米诺四环素等,但对多粘菌素E和替加环素这2种抗生素敏感。
4、哪些人群容易感染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
该类耐药细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医疗机构的住院病人中,特别是机体免疫力低下、正常菌群失调的病人,感染部位通常为血液、尿道、肺部和伤口等。
5、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能在人群中引起广泛传播么?
目前研究发现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主要在住院病人中引起感染,不会在社区的普通人群中广泛传播。
6、感染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后的症状和后果如何?
目前发现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多为致病力弱的条件致病菌或人体正常菌群,这类细菌带有NDM-1基因后,其致病性和传播能力并无改变,但患者感染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后,会使治疗变得更加困难。感染该类细菌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疾病的严重性,主要取决于感染部位、感染的细菌种类以及感染者自身的健康状况等因素。
7、目前哪些国家和地区发现了携带NDM-1基因的细菌感染者?
目前,报道发现带有NDM-1基因细菌国家有印度、巴基斯坦、英国、比利时、荷兰、奥地利、法国、德国、肯尼亚、澳大利亚、日本、美国、我国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8、世界卫生组织对NDM-1的评估与建议是什么?
2010年8月20日,针对携带NDM-1基因的细菌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做出以下评估和建议:虽然多重耐药细菌并不属于一个新问题,并且今后也还会继续出现,但携带NDM-1基因的细菌的出现,表明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各国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严格执行预防和控制措施,实施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控制多重耐药菌株的传播,同时,强化医务工作者和公众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相关政策,严格执行有关停止无处方销售抗生素的法规,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9、我国应对措施有哪些?
1)密切关注国际上NDM-1耐药基因的研究报道,及时获取信息,评估其对我国的影响。
2)开展NDM-1耐药基因的监测与研究,了解我国携带NDM-1基因的细菌种类与数量,研究评估其对医疗服务以及公共卫生造成的影响。
3)进一步强化各级医疗机构临床抗生素药物的规范使用,减少耐药细菌的产生。
4)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减少患者医院感染的风险。
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
一、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其他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控制措施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早期检出带菌者。加强对MRSA易感者的检查,如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患者、长期住院及老年患者,危重症者、新生儿等。
2、检验科一旦发现MRSA或其他多重耐药菌,及时向临床科室和控感科报告,以便控制感染和隔离治疗。
3、对MRSA感染或定植携带者进行单间隔离,或将同类病人隔离于同一病房。
4、限制减少人员出入,诊疗护理人员尽量固定。
5、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和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脱去手套后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可能污染工作服时应穿隔离衣。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时应戴口罩、防护镜或防护面罩。
6、诊疗、护理用具(如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尽量固定专用,每天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相对应的浸泡、擦拭消毒,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
7、医疗仪器、器具污染或可疑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进行清洁、消毒、灭菌后方可使用。桌面、窗台、床架等物体表面,每天用1000mg/L安多福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抹布使用后消毒。
8、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后可解除隔离。
9、接触隔离后或患者出院后进行床单位消毒。
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预防控制措施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早期检出带菌者。加强对VRE易感者的检查,如近期使用广谱抗菌或万古霉素治疗者、长期住院的患者,危重症者、免疫抑制病人等。
2、检验科一旦发现VRE,及时向临床科室和控感科报告,以便控制感染和隔离治疗。
3、对VRE感染或定植携带者必须进行单间隔离。
4、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护人员固定,专人诊疗护理。
5、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和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脱去手套后严格洗手或手消毒。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时应戴口罩、防护镜或防护面罩。接触患者时穿戴一次性隔离衣。
6、诊疗、护理仪器、用具(如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固定专用,每天用2000—5000mg/L的安多福含氯消毒液进行相对应的浸泡、擦拭消毒,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
7、桌面、窗台、床架等物体表面,每天用2000---5000mg/L安多福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抹布使用后消毒。
8、患者出院后必须对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私生活用品经清洁消毒后方可带出。
9、患者产生的所有废物包括生活垃圾,按传染病患者产生的医废进行处理。
10、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第三篇:标准预防措施
7.1标准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是指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接触患者上述物质、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如:手卫生、手套、口罩、护目镜、隔离衣、防护服、安全注射等技术的应用。
7.1.1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清洁等工作时应戴清洁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进行卫生手消毒。
7.1.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污染身体时,应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7.1.3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如在置人导管、经椎管穿刺等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等医用防护用品,并保证光线充足。
7.1.4使用后针头不应回套针帽,确需回帽应单手操作或使用器械辅助;不应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废弃的锐器应直接放人耐刺、防渗漏的专用锐器盒中;重复使用的锐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密闭运输和处理。
7.1.5接触患者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7.1.6应密封运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
7.1.7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鼻塞、流涕等)的患者、探视者、医务人员等应采取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相关感染控制措施。
第四篇:手术室标准预防措施
手术室标准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是指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是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标准预防措施1
一、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时,脱手套后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洗手。
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 标注预防措施2
三、面罩护目镜和口罩:戴口罩及护目镜也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口腔及鼻粘膜。
四、隔离衣:穿隔离衣为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和大量的传染性材料污染时才使用,脱去隔离衣后立即洗手,以避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标准预防措施3
五、可重复使用的设备:(1)可重复使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用于下一病人时根据需要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2)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仪器设备时要防止工作人员皮肤和粘膜暴露,工作服的污染以致将病原微生物传播给病人和污染环境。(3)需要重复使用的利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以使运输处理和防止刺伤。(4)一次性使用的利器。放置在防刺、防渗漏的容器内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五篇: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标准预防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标准预防措施
(一)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措施
1、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①摘除手套后;②接触病人前后;③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
2、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粘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同一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粘膜和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用于下一病人前应进行清洁和适当消毒。
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粘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种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医务人员要树立无菌观念,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遵守无菌操作原 则,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完整皮肤黏膜的 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
1.消毒灭菌原则
;⑴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物品使用后皆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⑵手术器械及其它诊疗器械灭菌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等离子灭菌。
⑶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⑷使用的消毒产品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遵循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2、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两前三后”(接触患者前、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的体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需洗手。
3、患者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和婴儿暖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柜内。湿化瓶及婴儿暖箱用水为无菌水,每日更换。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瓶、接头等可拆卸部分定期消毒。
4、保持室内清洁,治疗车、诊疗工作台、仪器设备台面、床头柜、新生儿暖箱等物体表面使用清洁或消毒布巾擦拭。擦拭不同患者单元的物品之间应更换布巾。
5、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如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科等的病房及其它部位的地面、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液擦拭,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
6、病区治疗室应每天1—2次用紫外线灯进行消毒,消毒时间每次不少于30分钟;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每周用75%的酒精擦拭一次,发现灯管有灰尘、油渍应随时擦拭。体温表每次用后用75%的酒精浸泡消毒(传染病患者使用500mg∕L84消毒液消毒);注射器一人一针一管。
7、随时控制交叉感染。发现传染病及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应隔离治疗(酌情单间隔离或床旁隔离),相同疾病或感染者可同居一室。
8、患者的床单、被套、枕套等应每周更换,如遇污染随时更换。
9、被阮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应严格隔离,患者所用的器械、被服等要按照“消毒—清洗—灭菌”的程序处理,辅料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中统一回收。
10、患者转科、出院、死亡后,床单位要进行终末消毒。
11、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疗用品,用后称取重量,针头、刀片等锐器用后放入利器盒内,其它污物、废物分类放入垃圾袋内,污物达到容器3∕4体积时,及时封口,并黏贴标签,注明废物种类、来源科室、日期,登记本标明重量和交接人姓名,由专职人员回收到指定存放处,集中上交市焚化站。上述物品交接必须备记录本记录重量,交接人签字,交接登记数据保存三年。
12、病区内使用的空调保持干净,每月对过滤网进行清洁一次。
13、医务人员工作时要穿工作服,戴工作帽,保持仪表整洁;工作服每周更换一次;污染严重时随时更换。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培训
一、洗手指征: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需要洗手:
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
2、当医务人员的手明显污染或被血液、体液和蛋白性物质污染后;
3、处理污染物品后;
4、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5、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敷料后;
6、进入和离开病房前、饭前和休息后。
二、洗手方法:
1、湿手
2、取液
3、揉搓
4、冲洗
5、干燥
6、护肤
标准洗手法:
六步洗手法:(洗手时间不得少于二分钟)
1、掌心相对,手指合拢,洗净掌心与指腹。
2、掌心相对,手指交叉,洗净指缝与指蹼。
3、指尖并拢,掌心处揉搓,换手进行重复动作。
4、手心对手背,手指交叉搓,换手进行重复动作。
5、握住大拇指旋转揉搓,换手进行重复动作。
6、双手指相扣,洗净指背。
三、注意事项:
1、应注意清洗指甲、指尖、指甲缝和指关节等部位。
2、注意彻底清洗戴戒指等饰物的部位。
3、注意随时清洁水龙头开关。
4、注意干手方式,防止再次污染。
5、注意护手,护手用品统一提供。
6、注意取液器的清洁,最好使用一次性包装。如果使用肥皂,皂合应具有滤水的功能,以保持肥皂的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