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钢总体信息化规划(稿)
八一钢铁 责任 有限公司
总体 信息化规划
((最终 稿))
八一钢铁责任有限公 司
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007 年 2 月
目录
前言
...............................................................................................................................................11 1.1 编制背景
.........................................................................................................................11 1.1.1 八钢企业概况
...................................................................................................11 1.1.2 八钢信息化建设概况
......................................................................................12 1.2 规划定位
.........................................................................................................................13 1.2.1 目标需求
.............................................................................................................13 1.2.2 实施期
.................................................................................................................13 1.2.3 编制原则
.............................................................................................................13 2 编制依据
......................................................................................................................................14 3 国内外钢铁行业信息化现状对标分析
...............................................................................14 3.1 浦项
..................................................................................................................................14 3.1.1 PI 过程设计概要
...............................................................................................15 3.1.1.1 产销管理
................................................................................................15 3.1.1.2 财务管理
................................................................................................16 3.1.1.3 采购管理
................................................................................................17 3.1.1.4 研发管理
................................................................................................18 3.1.1.5 设备投资管理
.......................................................................................19 3.1.1.6 环境与能源管理
..................................................................................19 3.1.2 PI 后的组织体制
...............................................................................................19 3.1.3 浦项信息化蓝图
...............................................................................................21 3.1.4 PI 前后指标对比
...............................................................................................23 3.2 新日铁
..............................................................................................................................23 3.2.1 组织结构
.............................................................................................................23 3.2.2 总部与制铁所的分工
......................................................................................25 3.2.3 新日铁系统功能架构
......................................................................................27 3.3 宝钢
..................................................................................................................................27 3.3.1 宝钢企业概况
...................................................................................................27 3.3.2 宝钢信息化建设概况
......................................................................................28 3.3.2.1 宝钢信息化发展理念
.........................................................................28 3.3.2.2 宝钢信息化发展历程
.........................................................................29 3.4 几点启示
.........................................................................................................................32 4 现状分析
......................................................................................................................................33 4.1 现状概况
.........................................................................................................................33 4.1.1 八钢公司钢铁主业管理组织架构
...............................................................33 4.1.2 主要生产工艺流程
..........................................................................................34 4.1.3 信息化现状
........................................................................................................34 4.2 主要业务及应用系统现状评价
................................................................................35
4.2.1 总体评价
.............................................................................................................35 4.2.2 销售管理
.............................................................................................................36 4.2.3 质量管理
.............................................................................................................38 4.2.4 生产管理
.............................................................................................................41 4.2.5 出厂管理
.............................................................................................................42 4.2.6 财务管理
.............................................................................................................44 4.2.7 采购管理
.............................................................................................................50 4.2.8 设备管理
.............................................................................................................50 4.2.9 项目管理
.............................................................................................................51 4.2.10 统计管理
..........................................................................................................52 4.2.11 原料管理
..........................................................................................................54 4.2.12 炼铁制造管理
.................................................................................................55 4.2.13 炼钢制造管理
.................................................................................................56 4.2.14 棒线制造管理
.................................................................................................57 4.2.15 热轧制造管理
.................................................................................................59 4.2.16 冷轧制造管理
.................................................................................................59 4.2.17 能源管理
..........................................................................................................60 4.2.18 检化验管理
......................................................................................................61 4.2.19 计量管理
..........................................................................................................63 4.2.20 人力资源管理
.................................................................................................65 4.2.21 办公自动化管理
.............................................................................................65 4.2.22 档案管理
..........................................................................................................66 4.2.23 电子商务
..........................................................................................................67 4.2.24 过程控制
..........................................................................................................67 4.2.25 网络系统
..........................................................................................................68 4.2.25.1 网络系统概述
.....................................................................................68 4.2.25.2 网络布线系统
.....................................................................................69 4.2.25.3 企业主干网络
.....................................................................................69 4.2.25.4 驻外单位网络互联及 Internet 接入..........................................70 4.2.25.5 网络安全
..............................................................................................71 4.2.25.6 八钢 IP 地址分配
..............................................................................71 4.2.25.7 MES 网络现状
......................................................................................73 4.2.26 系统平台
..........................................................................................................73 4.2.26.1 人力资源、销售、财务、设备工程、物资系统
.....................74 4.2.26.2 协同办公系统
.....................................................................................75 4.2.26.3 质量管理系统
.....................................................................................75 4.2.26.4 热轧 MES 系统
.....................................................................................75 4.3 关键问题与解决方法
..................................................................................................76 5 应用系统架构规划
...................................................................................................................79 5.1 应用系统架构规划原则
..............................................................................................79 5.2 规划愿景目标
................................................................................................................79 5.3 总体应用架构
................................................................................................................81 5.4 分板块的应用系统架构
..............................................................................................82 5.4.1 销售管理系统
...................................................................................................83 5.4.1.1 应用系统功能层次结构
.....................................................................83
5.4.1.2 管理主线
................................................................................................85 5.4.1.3 主要应用功能
.......................................................................................86 5.4.1.3.1 客户管理模块
..........................................................................86 5.4.1.3.2 价格管理模块
..........................................................................87 5.4.1.3.3 资源管理模块
..........................................................................87 5.4.1.3.4 合同管理模块
..........................................................................88 5.4.1.3.5 异议管理模块
..........................................................................89 5.4.1.3.6 货款管理模块
..........................................................................89 5.4.1.3.7 结算管理模块
..........................................................................90 5.4.1.4 支撑条件
................................................................................................91 5.4.1.4.1 业务作业及基础数据前提
....................................................91 5.4.1.4.2 周边系统支撑条件
.................................................................91 5.4.2 质量管理系统
...................................................................................................92 5.4.2.1 应用系统功能层次结构
.....................................................................92 5.4.2.2 管理主线
................................................................................................93 5.4.2.3 主要应用功能
.......................................................................................94 5.4.2.3.1 产品规范管理模块
.................................................................94 5.4.2.3.2 冶金规范管理
..........................................................................94 5.4.2.3.3 合同处理(质量设计)
........................................................95 5.4.2.3.4 检化验信息管理
......................................................................95 5.4.2.3.5 质量判定管理
..........................................................................96 5.4.2.3.6 质保书管理
...............................................................................96 5.4.2.4 支撑条件
................................................................................................97 5.4.2.4.1 业务作业及基础数据前提
....................................................97 5.4.2.4.2 周边系统支撑条件
.................................................................97 5.4.3 生产管理系统
...................................................................................................97 5.4.3.1 应用系统功能层次结构
.....................................................................98 5.4.3.2 管理主线
................................................................................................98 5.4.3.3 主要应用功能
.......................................................................................99 5.4.3.3.1 合同管理模块
..........................................................................99 5.4.3.3.2 计划管理模块
........................................................................101 5.4.3.3.3 存货管理模块
........................................................................101 5.4.3.4 支撑条件
..............................................................................................102 5.4.3.4.1 业务作业及基础数据前提
..................................................102 5.4.3.4.2 周边系统支撑条件
...............................................................103 5.4.4 出厂管理系统
.................................................................................................103 5.4.4.1 应用系统功能层次结构
...................................................................104 5.4.4.2 管理主线
..............................................................................................105 5.4.4.3 主要应用功能
.....................................................................................107 5.4.4.3.1 产成品资源管理模块
...........................................................107 5.4.4.3.2 出厂计划管理模块
...............................................................107 5.4.4.3.3 仓库发货管理模块
...............................................................108 5.4.4.3.4 结算单据管理模块
...............................................................109 5.4.4.4 支撑条件
..............................................................................................110 5.4.4.4.1 业务作业及基础数据前提
..................................................110
5.4.4.4.2 周边系统支撑条件
...............................................................110 5.4.5 财务管理系统
.................................................................................................111 5.4.5.1 应用系统功能结构
............................................................................113 5.4.5.2 管理主线
..............................................................................................118 5.4.5.3 主要应用功能
.....................................................................................119 5.4.5.3.1 总账管理
..................................................................................119 5.4.5.3.2 资金管理
..................................................................................121 5.4.5.3.3 固定资产
..................................................................................122 5.4.5.3.4 应付管理
..................................................................................122 5.4.5.3.5 合并报表管理
........................................................................123 5.4.5.3.6 产副品管理
.............................................................................123 5.4.5.3.7 厂务会计
..................................................................................125 5.4.5.3.8 成本核算
..................................................................................126 5.4.5.3.9 财务协同
..................................................................................129 5.4.5.3.10 财务分析
...............................................................................130 5.4.5.3.11 成本预算
...............................................................................130 5.4.5.4 支撑条件
..............................................................................................130 5.4.6 采购管理系统
.................................................................................................131 5.4.6.1 应用系统功能层次结构
...................................................................132 5.4.6.2 管理主线
..............................................................................................133 5.4.6.3 主要应用功能
.....................................................................................133 5.4.6.3.1 基础管理
..................................................................................133 5.4.6.3.2 供应商管理
.............................................................................134 5.4.6.3.3 需求计划管理
........................................................................134 5.4.6.3.4 采购计划
..................................................................................135 5.4.6.3.5 招投标管理
.............................................................................135 5.4.6.3.6 合同管理
..................................................................................136 5.4.6.3.7 仓储管理
..................................................................................137 5.4.6.3.8 报支管理
..................................................................................138 5.4.6.3.9 财务管理
..................................................................................138 5.4.6.3.10 质量异议管理
......................................................................139 5.4.6.4 支撑条件
..............................................................................................139 5.4.6.4.1 业务作业及基础数据前提
..................................................139 5.4.6.4.2 周边系统支撑条件
...............................................................140 5.4.7 设备管理系统
.................................................................................................140 5.4.7.1 应用系统功能层次结构
...................................................................141 5.4.7.2 管理主线
..............................................................................................142 5.4.7.3 主要应用功能
.....................................................................................142 5.4.7.3.1 基准管理
..................................................................................142 5.4.7.3.2 点检管理
..................................................................................144 5.4.7.3.3 运行状态
..................................................................................145 5.4.7.3.4 检修管理
..................................................................................146 5.4.7.3.5 项目管理
..................................................................................147 5.4.7.3.6 合同管理
..................................................................................148 5.4.7.3.7 费用控制
..................................................................................149
5.4.7.3.8 固定资产
..................................................................................150 5.4.7.3.9 机旁管理
..................................................................................152 5.4.7.3.10 计量器具管理
......................................................................154 5.4.7.3.11 特种设备管理
......................................................................156 5.4.7.4 支撑条件
..............................................................................................157 5.4.7.4.1 业务作业及基础数据前提
..................................................157 5.4.7.4.2 周边系统支撑条件
...............................................................157 5.4.8 项目管理系统
.................................................................................................157 5.4.8.1 应用系统功能层次结构
...................................................................159 5.4.8.2 管理主线
..............................................................................................159 5.4.8.3 主要应用功能
.....................................................................................160 5.4.8.3.1 基础信息管理
........................................................................160 5.4.8.3.2 规划管理
..................................................................................160 5.4.8.3.3 项目综合管理模块
...............................................................160 5.4.8.3.4 设计管理
..................................................................................161 5.4.8.3.5 设备采购管理
........................................................................161 5.4.8.3.6 资材管理
..................................................................................162 5.4.8.3.7 建安管理
..................................................................................163 5.4.8.3.8 项目财务管理
........................................................................164 5.4.8.3.9 投资管理模块
........................................................................164 5.4.8.3.10 进度管理模块
......................................................................165 5.4.8.3.11 质量管理
...............................................................................166 5.4.8.3.12 文档管理模块
......................................................................166 5.4.8.4 支撑条件
..............................................................................................166 5.4.8.4.1 业务作业及基础数据前提
..................................................166 5.4.8.4.2 周边系统支撑条件
...............................................................167 5.4.9 统计管理系统
.................................................................................................167 5.4.9.1 管理主线
..............................................................................................169 5.4.9.2 主要应用功能
.....................................................................................170 5.4.9.2.1 功能目标
..................................................................................170 5.4.9.2.2 应用功能范围
........................................................................171 5.4.9.2.3 应用功能描述
........................................................................172 5.4.9.3 支撑条件
..............................................................................................174 5.4.9.3.1 业务作业及基础数据前提
..................................................174 5.4.9.3.2 周边系统支撑前提
...............................................................175 5.4.10 铁区 MES 和原料管理系统
.......................................................................176 5.4.10.1 应用系统功能层次结构.................................................................178 5.4.10.2 管理主线
............................................................................................179 5.4.10.3 主要应用功能
...................................................................................180 5.4.10.3.1 原料计划
...............................................................................180 5.4.10.3.2 物料管理
...............................................................................180 5.4.10.3.3 生产计划
...............................................................................181 5.4.10.3.4 生产实绩与跟踪
..................................................................181 5.4.10.3.5 质量管理
...............................................................................182 5.4.10.3.6 配料管理
...............................................................................182
5.4.10.3.7 铁水调度
...............................................................................184 5.4.10.3.8 铁水罐管理
...........................................................................184 5.4.10.4 支撑条件
............................................................................................185 5.4.10.4.1 业务作业及基础数据前提
...............................................185 5.4.10.4.2 周边系统支撑条件
.............................................................185 5.4.11 一炼钢 MES 系统、二炼钢 MES 系统、三炼钢 MES 系统
.............186 5.4.11.1 应用系统功能层次结构.................................................................186 5.4.11.2 管理主线
............................................................................................188 5.4.11.3 主要应用功能
...................................................................................188 5.4.11.3.1 作业计划管理
......................................................................188 5.4.11.3.2 生产实绩与跟踪
..................................................................189 5.4.11.3.3 铸坯库管理
...........................................................................190 5.4.11.3.4 质量管理
...............................................................................190 5.4.11.3.5 工器具管理
...........................................................................190 5.4.11.4 支撑条件
............................................................................................191 5.4.11.4.1 业务作业及基础数据前提
...............................................191 5.4.11.4.2 周边系统支撑条件
.............................................................191 5.4.11.5 过程计算机系统
..............................................................................191 5.4.12 棒线 MES 系统
.............................................................................................192 5.4.12.1 应用系统功能层次结构.................................................................193 5.4.12.2 管理主线
............................................................................................193 5.4.12.3 主要应用功能
...................................................................................196 5.4.12.3.1 作业计划管理
......................................................................196 5.4.12.3.2 工艺质量管理
......................................................................196 5.4.12.3.3 仓库管理
...............................................................................197 5.4.12.3.4 物料跟踪管理
......................................................................197 5.4.12.3.5 实集收集管理
......................................................................197 5.4.12.3.6 发货管理
...............................................................................197 5.4.12.3.7 工器具管理
...........................................................................198 5.4.12.4 支撑条件
............................................................................................198 5.4.12.4.1 业务作业及基础数据前提
...............................................198 5.4.12.4.2 周边系统支撑条件
.............................................................199 5.4.12.5 过程计算机系统
..............................................................................199 5.4.13 热轧 MES 系统
.............................................................................................199 5.4.14 冷轧 MES 系统
.............................................................................................201 5.4.14.1 应用系统功能层次结构.................................................................201 5.4.14.2 管理主线
............................................................................................202 5.4.14.3 主要应用功能
...................................................................................203 5.4.14.3.1 作业计划管理
......................................................................203 5.4.14.3.2 质量管理
...............................................................................203 5.4.14.3.3 热卷库管理
...........................................................................204 5.4.14.3.4 冷卷库管理
...........................................................................204 5.4.14.3.5 成品库管理
...........................................................................204 5.4.14.3.6 物料跟踪与实绩
..................................................................205 5.4.14.3.7 工器具管理
...........................................................................205
5.4.14.3.8 发货管理
...............................................................................205 5.4.14.4 支撑条件
............................................................................................206 5.4.14.4.1 业务作业及基础数据前提
...............................................206 5.4.14.4.2 周边系统支撑条件
.............................................................206 5.4.14.5 过程计算机系统
..............................................................................207 5.4.15 能源管理系统
...............................................................................................208 5.4.16 检化验管理系统
...........................................................................................211 5.4.17 计量管理系统
...............................................................................................212 5.4.18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214 5.4.18.1 应用系统功能架构
..........................................................................214 5.4.18.2 主要应用功能
...................................................................................215 5.4.18.2.1 劳动组织
...............................................................................215 5.4.18.2.2 人员调配管理
......................................................................217 5.4.18.2.3 薪酬福利管理
......................................................................219 5.4.18.2.4 员工素质
...............................................................................223 5.4.18.2.5 档案与分析
...........................................................................225 5.4.18.3 支撑条件
............................................................................................226 5.4.18.3.1 业务作业及基础数据前提
...............................................226 5.4.18.3.2 周边系统支撑条件
.............................................................226 5.4.19 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
..................................................................................226 5.4.19.1 新增或改善的主要应用功能
.......................................................227 5.4.19.2 周边系统支撑条件
..........................................................................227 5.4.20 档案管理系统
...............................................................................................228 5.4.20.1 应用系统功能架构
..........................................................................228 5.4.20.2 应用系统功能
...................................................................................228 5.4.21 电子商务系统
...............................................................................................232 5.4.21.1 应用系统功能层次结构.................................................................232 5.4.21.2 主要应用功能
...................................................................................233 5.4.21.2.1 电子营销模块
......................................................................233 5.4.21.2.2 电子采购模块
......................................................................234 5.4.21.2.3 信息服务模块
......................................................................235 5.4.21.2.4 客户服务模块
......................................................................235 5.4.21.3 支撑条件
............................................................................................235 5.4.21.3.1 周边...
第二篇:湖南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征求意见稿)
湖南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征求意见稿)
作者:admin时间:10-11-30 点击: 637
一、湖南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主要成绩与问题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旅游业快速增长,特别是在2007年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后,我省战胜了冰灾、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了旅游业的持续又好又快发展势头,2009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099.47亿元,同比增长29.08%,成为我省继机械装备制造业、石化、有色金属和食品之后的又一个产值过千亿的产业。预计到2010年底,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1321亿元。主要指标超额完成,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总体目标规定的主要任务。
1、旅游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第一,旅游业产业地位大提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省第九次党代会正式把旅游业确定为我省富民强省的支柱产业,提出建设旅游大省的奋斗目标。200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连续召开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成立了高规格的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各市州分别召开了高规格的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各市(州)和大部分县(市、区)都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省直有关部门从资金、项目、设施、宣传等方面对旅游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全省各级党政领导重视支持旅游业的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氛围空前浓厚。在2009年,旅游产业总产值过千亿。在“十一五”期末,湖南省有十二个市州确立了旅游业支柱产业的地位。“十一五”期间,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湖南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意见》、《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考核奖励办法》、《关于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市场主体培育的若干意见》、《湖南省旅游条例》等一系列保障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文件,落实了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二,项目带动战略取得大成效。我省在“十一五”期间,清晰了项目建设思路,2009年实施了全省“旅游项目建设年”,推出了“251”项目建设工程,省政府出台了支持旅游项目建设的专门政策文件,并在境内、外召开旅游项目招商会。目前全省在建的500万元以上投资规模的旅游项目有548个,投资总额达211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03亿元,2009年完成投资285亿元。
第三,旅游业发展合力大凸显。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全面负责,部门各司其职,各方联合行动”的要求,发改、财政、交通、文化等部门形成了大旅游的观念,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完善协调合作机制,形成了大联合、大协作的旅游工作格局。省发改委在项目资金安排上,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从有限的预算内投资、服务业引导资金、以工代赈资金,西部产业开发专项资金中,安排了资金,加大了对全省性的景区建设、宣传促销、旅游商品开发等引导力度,争取国债资金重点支持了“韶山一号工程”、南岳等文化旅游景区保护开发,利用开行和世行贷款,重点支持了张家界、湘江风光带的开发建设;省财政厅积极筹措落实资金,努力增加预算内投入,大力争取中央支持,督促14个市州建立旅游专项资金,各级财政都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省交通厅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构建了旅游业快速通道,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向旅游倾斜,改善了通往景区特别是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景区的通达条件,并支持旅游景区在高速公路设立指示路牌;省林业厅加大了森林公园提质升级的进程、省建设厅在风景名胜区建设、城乡规划以及申遗工作方面加强与旅游局的联系,省农业厅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支持,省水利厅出台了加强涉水旅游的办法等等,省文化厅也大力支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在旅游休闲产业发展中作用巨大,各职能部门关注旅游支持旅游的大环境业已形成,产业规模有较大突破。
第四,旅游行业管理水平大提高。“十一五”期间我省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进一步强化,行业管理范围不断扩大,管理力度大大增强,依法治旅意识得到加强。通过旅游行业协会,形成自律机制,强化了行业自律能力;各级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大力推行规范化行业管理和专业化工作指导,进一步完善了各种管理制度,积极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制定颁布《湖南省乡村旅游服务星级评定准则》、《湖南省乡村旅游服务经营基本条件》。制定并即将发布《湖南省旅行社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湖南省旅游家庭旅馆评定标准》。加强行业诚信建设,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出现了赵明健、文花枝先进典型;2008年,由省旅游局自行研发的《湖南诚信旅游服务管理系统》管理软件在全省实施。
第五,基础设施建设大突破。“十一五”期间,我省基本建成“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中的“三纵六横”,市州均实现高速公路通达,全省4小时经济圈形成,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和旅游区(点)连接线的建设成绩显著;铁路建设,特别是武汉—广州高速客运专线的通车,为旅游客流的顺利进入打下了基础;进一步完善了长沙黄花机场的配套设施,完成了张家界荷花机场改扩建,提高了航空接待能力;岳阳作为我省唯一的长沙口岸城市目前已有经营三峡游产品的瑞士维京公司游轮停靠,带来了大量的境外游客。湘江、洞庭湖游船项目部分开通营运,特别是长沙湘江段的挪亚游挪创造了不俗的效益。加强了对旅游城市和旅游集镇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三级旅游集散中心的体系框架,目前已有长沙市、武陵源、南岳大型游客中心在建。2008年12301旅游服务热线建设成功。
2、旅游产业体系明显优化
第一,旅游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十一五”期间,我省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产品结构。着力开展国家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工作,加快由单一观光型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和专项复合型转型步伐。一批大型的、综合性的旅游度假区相应上马,如长沙灰汤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湘潭水府旅游度假区、常德柳叶湖旅游度假区、衡阳盐湖旅游度假区正在加紧融资建设。我省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温泉旅游等专项产品发展迅速,自驾游也备受市场青睐。
第二,旅游产业体系更趋合理。通过“十一五”的努力,逐步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协调发展格局。餐饮方面在弘扬湘菜文化和多元特色的基础上,适当引进省外和境外经典菜系,丰富饮食文化。全省评定了一批“旅游餐饮示范点”,大部分市州和重点县市区建设了“美食一条街”,推出美味可口、特色突出、价格适宜的地方特色餐饮。住宿条件进一步改善,饭店服务水平也进一步提升,引进了诸如喜来登、豪庭等国际知名的酒店和管理公司。旅游交通建设成绩显著,主要景区建设了环保车队,既保护了景区生态环境,又为旅游者提供了规范安全的交通服务,一些河湖型旅游景区的游船实行了更新换代和特色化设计,给旅游者全新的体验感受。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成绩显著,一方面注重新开发景区的高水准建设,另一方面注意提升老景区的档次,提升A级水平。我省从2006年开始加快了对旅游商品的引导发展,在重点景区集中建设旅游商品购物场所,有计划地在重点市县规划建设大型旅游购物场所,方便游客购物;加强对地方土特产与旅游的结合,根据旅游的特点进行包装上市。十分注重旅游娱乐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省城、地级市城市、县城的娱乐布点体系,长沙市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娱乐城市,演艺场所、酒吧、卡拉OK厅等建设成绩突出;旅游景区推出了一批有特色有品味的民族文化表演节目,《天门狐仙》和《魅力湘西》的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张家界夜间娱乐的多样性。
第三,旅游市场结构更加科学。在坚持大力发展国内旅游基本思路的前提下,根据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形势,稳定港澳台市场,深度开发日韩市场,积极开辟东南亚市场,重点培育欧盟、北美和大洋洲市场,成果显著。多次组织了赴欧洲、日、韩、东南亚、港澳台等境外旅游促销和中国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等活动。开发国内旅游市场方面,加大宣传促销力度,采取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扩大我省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第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更显成效。“十一五”期间,旅游人才培育、引进力度不断加大。继续实施人才培训的分类指导,重视领导干部培训,建立健全旅游人才激励机制,不断探索完善执业经理人培育机制。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大发展,创办了全国唯一的旅游高尔夫职业学院。高学历人才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形成了二个旅游管理学博士授予权单位。
3、旅游业社会效益明显体现
依托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走生态文明旅游发展之路,推动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以大旅游带动了农业、工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发展;以发展旅游产业为契机,提升了区域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了农村自然环境和城市面貌,促进了城乡和谐,将乡村的资源优势通过旅游业方式更大地释放出来;尤其是乡村旅游的蓬勃开展为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发展旅游带动农村发展,大力开发适合游客消费的特色农副产品,发展瓜果、蔬菜、中药材等特色种植、绿色食品和手工艺品加工,带动景区周围的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业,保守估计全省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有50万之众,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安排和“旅游致富”的理想。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乡村旅游点不仅丰富了市民的假期生活,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保住了城郊的绿水清山,实践着“两型社会”的建设理念。
4、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湖南旅游产业发展较快,但湖南省旅游业在全国的排名尚落后于湖南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在全国的排名,旅游业总产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指标尚未达到“十一五”规划要求。客观来看,我省旅游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入境市场面临巨大挑战。入境旅游规模偏小,特别是高端游客比例较低;增长速度变缓,进一步挖掘市场空间的难度加大。二是旅游产业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旅游市场仍需进一步规范。三是旅游品牌建设仍需提升国际化水准。湖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不够,精品、名牌旅游项目还不多,旅游城市特色不足。四是旅游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度假休闲产品还需要加大培育力度,专项旅游产品还需要进一步做强做特色。五是旅游商品开发仍有很大潜力空间。六是旅游龙头企业培育任重道远。旅行社“小、散、弱”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华天集团等省内较大型企业在全国的影响力有待加强,国际品牌引进成效还不明显。
二、湖南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环境
1、旅游业发展新的战略机遇
第一,发展旅游业成为国家战略。旅游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动力之一,成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发展旅游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极大地优化了旅游业发展环境。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各级各部门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高涨,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旅游业发展契机。整个“十二五”期间是一个金融危机影响后的经济调整和恢复发展时期。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旅游产业的逆经济周期产业性质得到了充分重视,旅游业发展在经济回暖的转变中,表现着先行者角色。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总体上表现出世界经济发展领头羊的作用,将进一步保障经济增长,积极扩大内需,转变增长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保障民生,致力于低碳经济、绿色产业、节能与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兴起;制造业谋求蜕变积极寻求产业升级。旅游业是经济结构调整中,受到特别重视的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客观上已经表现出绿色环保的低碳产业、利于民生的和谐产业的属性,把旅游业的发展与促进就业、扩大内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结合,特别是度假休闲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第三,旅游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般生活方式和消费时尚。当代中国,旅游已经成为一种一般社会生活方式,消费群体由中青年群体主流向着全年龄段普及,旅游消费结构正由传统单一的观光休闲旅游向多层次、多样化方向转型,旅游消费正由弹性消费向着刚性消费转变。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了3000美元,这是世界公认的旅游业爆发性增长阶段,我国刚刚实现每年人均出游1次的目标,而世界上发达国家美、日、韩人均出游均在7次以上,我国居民出游水平在“十二五”期间,至少可以达到人均出游2次的水平,旅游花费也将明显增长。
第四,高铁时代促成新旅游格局。铁路、机场、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使我省内外通达便捷程度上升了层次,成为我省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新契机。以岳阳—长株潭—衡阳公铁高速走廊为纵向动脉,长株潭—益阳—常德、长株潭—娄底为横向动脉,以岳阳—常德、岳阳—益阳、娄底—衡阳三条外围城际复合走廊为辅助,形成复合交通体系。武广高速铁路的开通,黄花机场国际航空枢纽体系建设,京港澳、二广、杭瑞、沪昆、泉南两纵三横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建设等,大大扩大了旅游市场容量。尤其是武广高铁的开通,将沿线粤湘鄂3省20多个城市纳入了“3小时经济圈”,促进了珠三角、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的“耦合”,提升了长株潭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和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必将带来旅游业空间格局的大变化,形成旅游资源开发格局的新组合,引发旅游产品结构的重整,促成旅游市场的重新组合,导致消费行为的升级,为我省旅游的跨越发展拓展了无限空间。随着京广、沪昆高速铁路的修建,交通格局还将大规模改善,进一步优化旅游业的格局。第五,低碳经济理念的导向作用。低碳经济、绿色产业、节能与新能源产业作为今后全球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全球都备受重视。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国际社会有碳排放的庄严承诺,“十二五”期间,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导向。旅游作为标准的绿色产业和低碳产业,必然受到国家的大力提倡和支持,这有利于今后的旅游企业的发展和旅游投资的亲睐。我省在低碳旅游开发上具有巨大潜力,尤其是低碳旅游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可以密切联系,形成产业系列。
第六,信息化技术发展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发展加快,在旅游业中的应用也日益普遍,对旅游业管理手段和服务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导致新的旅游业态和新的旅游产品不断出现。旅游业将借助新技术实现新发展,向着旅游电子商务、旅游装备制造等领域不断拓展,进一步加快网络化、国际化发展的进程,直接面向世界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2、旅游业发展矛盾凸显
第一,人民群众旅游需求的快速发展与旅游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在人民群众旅游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旅游业的结构性供给不足,商业运营模式相对落后,这些问题渐渐凸显。
第二,体制机制落后与产业快速发展的矛盾。虽然在十一五时期,湖南省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旅游法缺失是旅游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法制保障,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的体制矛盾依然突出,还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第三,旅游管理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满意要求有差距。宏观管理有缺陷,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配套程度低。管理理念存在缺陷,整个旅游业还比较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规模轻品质现象,协调性不理想。
3、转型升级成为关键
第一,发展方式的转变。总体上,要从政府主导向着“政府主导,市场调节”转变,加强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产业改革和发展,铸造内涵式、集约化的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
第二,市场主体的转变。适应国内旅游需求快速发展的形势,进一步重视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以国内旅游需求为重点,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第三,产业要素的升级。要大力提倡旅游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更注重依靠知识、资本、现代技术发展旅游业。注重培育旅游业的龙头企业,打造旅游“航母”。注重产业融合,提高整体效益。注重文化挖掘和科技投入双发力,大力提升旅游产品形态。第四,管理体制的转型。破除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三、“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目标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特别要把具有湖南特色的旅游业做大做强”的指示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精神,实施旅游强省战略,充分体现旅游业的民生产业性质,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集约化、国际化和人性化,突出项目建设“一体”,抓好市场开发和行业管理“两翼”,打造湖南旅游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湖南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稳增长、扩内需、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和扩大湖南对外开放、提升湖南影响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战略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施旅游强省战略,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的转变。凸显旅游业民生产业的优势,满足高品质民生需求,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提升城市品味和城市理念等方面的作用。
经济目标:保持旅游业21.52%的平均增长速度,快于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十二五”期间的旅游业增长水平10个百分点,力争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争上3500亿元台阶。旅游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5%左右。考虑到湖南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客观情况,在2012年前,保持26%左右的增长水平,在2012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2012-2015年保持22%的年增长水平,旅游业发展跻身全国十强,初步确立旅游产业强省的地位。
社会目标:强化旅游业民生产业属性,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科学跨越、富民强省”中的重要作用,把旅游业建成为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载体、增加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渠道、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动力、加快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抓手和提升整体形象的重要窗口。
环境目标: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要求,科学规划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旅游方式,推广使用绿色环保节能设备,减少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碳排放,切实增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两型社会”建设和加快我省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绿色环保产业。
四、“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理顺旅游业发展的体制,创新旅游业发展机制。第一,明确政府主导,强化市场机制。
政府主导主要在于明确旅游产业定位,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政策,开展总体形象宣传,引导区域协作,加强市场监管,严格资源保护,加强危机管理,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等。在加强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旅游产业还必须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做好资源配置,使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共同促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二,打破部分分割,形成顺畅管理。
旅游业发展涉及部门多,牵涉面广,多龙治水的格局不利于旅游业大发展,要切实形成政出一门的管理体制,落实旅游行政管理顺畅问题,保障旅游业超常规发展。
第三,打破行政区制约,建设区域协作体系。
探索协作的操作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深化长株潭、大湘西、大湘南、大梅山、红三角、大南岳、环洞庭湖等区域旅游协作,打造我省各具特色的旅游板块。加强我省旅游业与中部省份和珠三角区域的旅游合作,促进资源、信息、客流、交通和公共服务等的互通共享,加快推进无障碍旅游。
第四,创新体制,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
积极推进大湘西文化旅游经济协作区建设,支持设立长株潭旅游低碳经济改革试验区,探索设立张家界市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加快张家界世界旅游精品建设进程。稳妥推进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鼓励并支持在岳阳市、湘西自治州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的试点。在长沙、张家界和株洲、湘潭等地创建旅游产业园区。
2、加快产业体系建设 第一,加快产品建设
加快建设八大旅游精品。尽快将长沙市、张家界市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精品,优先将韶山、南岳、凤凰、岳阳楼——君山、崀山、炎帝陵建设成为国家级旅游精品。
全力打造十大著名旅游品牌。将永州九嶷山——阳明山、岳阳汨罗屈子祠——龙舟文化旅游区、怀化洪江古商城——芷江、娄底曾国藩故居、梅山龙宫——紫鹊界梯田、常德桃花源——柳叶湖、湘西芙蓉镇景点圈、郴州东江湖——莽山、益阳茶马古道、株洲云峰湖等十个旅游区打造成为国内著名旅游品牌。
重点打造十条精品旅游线路:湘西生态民俗风情精品旅游线、湘南山水人文精品旅游线、湘粤鄂武广高铁都市精品旅游线、湘东红色文化与休闲精品旅游线、湘中大梅山文化精品旅游线、湘北环洞庭湖生态文化度假精品旅游线、伟人故里“红三角”精品旅游线、湖湘文化精品旅游线、地质奇观山水精品旅游线、田园风光休闲精品旅游线。
积极创建国家等级旅游区(点)。支持韶山、岳阳楼——君山、岳麓山、凤凰、崀山、花明楼、炎帝陵—神农谷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区,使全省5A级旅游区达到6个以上。新增国家4A级旅游区15个、国家3A级旅游区20个,新创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各10个。同时,努力创建10家省级旅游度假区,3~5家国家旅游度假区。
深入推进“251”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工程。完成建设20个以上的省级重点旅游项目、50个市级重点项目和100个县级重点项目,使全省在建的500万以上的旅游项目达到600个,投资总额达到4000亿元。
大力实施“3521”旅游创建工程。以建立市州、县(市、区)、建制镇、村四级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旅游目的地体系为目标,在大力支持长沙、张家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的基础上,在全省创建30个旅游强县、50个特色旅游名镇、200个特色旅游名村、10000个星级“农家乐”和家庭旅馆。第二,壮大市场主体
壮大旅游餐饮业。支持旅游星级饭店餐饮的特色化经营和国际化接轨。积极支持开发地方特色餐饮,引导具有一定品牌和规模的社会餐饮做大做强,完善和深入开展“湖南旅游餐饮示范点”评选活动。举办湘菜美食节,每年发布“湖湘旅游美食名店”和“湖湘旅游美食名菜”。鼓励我省中小型特色餐饮企业形成企业连锁或联盟。
提质旅游住宿业。重点扶持华天、通程、喜来登等在我省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旅游饭店实行品牌化扩张、连锁化经营,力争5家以上进入全国饭店业百强。引进5家国际知名品牌酒店入湘发展。各市州要建成1家以上五星级旅游饭店,5家以上四星级旅游饭店,10家以上三星级旅游饭店。积极支持发展经济型连锁酒店、文化主题酒店和温泉特色酒店。开展乡村旅游住宿接待设施星级评定。在全省星级旅游饭店推广绿色酒店标准。
完善旅游交通业。建设以游客为中心的交通服务体系。加快我省黄花机场、荷花机场等主要航空口岸的改扩建及南岳、永州、常德、怀化芷江等支线机场的建设,增开长沙和张家界航空口岸国际航线航班及与周边地区境外游客较多城市的直通航线,支持开通长沙至张家界的航空交通快线。规划并开工建设张家界—慈利—石门—荆州、永州(江永)—阳朔等高速公路,改造提质永州—桂林、平江—九江等与周边省市的现有对接通道。完成高速公路与主要交通干线直通主要旅游区(点)连接线的建设,开通乡村旅游巴士,城市公交服务网络与周边主要旅游区(点)和乡村旅游点实现连接。扶持成立5家跨区域汽车租赁公司。
做强旅行社业。出台扶持旅行社做大做强的专项政策,稳步推进国有旅行社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产权主体多元化,优化资本结构,逐步形成投资、批发、零售的经营体系。积极开展旅行社星级等级评定工作。重点支持以华天国旅、省中青旅、省国旅、省新康辉湖南海外、省光大国旅和长沙国旅等为代表的5~8家旅行社省内扩张、省外拓展,实现集约化、多元化发展。引进5家境外旅行社和10家全国百著名旅行社入湘发展。做大旅游购物业。加强我省特色商品与旅游商品的融合,扶持培育10家以生产销售湘绣、湘烟、湘酒、湘茶、湘瓷的大型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支持各市州扶持培育2~3家特色旅游商品企业,打造旅游商品品牌,提升旅游商品企业的竞争力。以旅游工艺品、旅游食品、医药保健品、旅游文化用品等为重点,规划在长沙、张家界、常德、吉首、株洲、南岳等地建设6个旅游商品交易中心。
做强旅游文化娱乐业。鼓励和规范发展影视、歌厅、酒吧、茶艺等休闲娱乐业,开展创建“旅游文化娱乐示范点”活动,培育5~10家旅游文化娱乐品牌。大力支持各市州、重点旅游县(市、区)和旅游区(点)策划制作主题旅游精品文艺晚会,在全省打造3~5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演艺品牌。支持旅游企业股份制改造。重点扶持有条件的3~5家旅游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推动其在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第三,培育旅游业新业态
一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协调融合,形成文化娱乐旅游业。让旅游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天地,让文化产业为旅游业发展插上翅膀;在长沙、张家界、韶山、岳阳、南岳和郴州等重点景区,策划制作出一批特色鲜明、构思新颖、制作大气的主题旅游文艺晚会,在主流媒体中开办旅游栏目、旅游频道;出版有影响、有实效的旅游书籍;鼓励发展影视、歌厅、酒吧、茶艺等休闲娱乐业。
二是旅游业与商业形态的大结合,形成会展商务旅游业。举办旅游商品博览会和交易会、展示会,建设商务谈判、营销活动、娱乐活动一体化的RBD,支持和鼓励各种经济成分从事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建设和完善重点旅游区游客集中购物场所和特色旅游购物街区,形成旅游商品销售网络。随着湖南经济快速发展和经贸交流的不断扩大,湖南的会展业在开放、创新、合作中不断壮大,为湖南经济发展不断注入了活力。“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会展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强化基础设施产业对会展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在长株潭城市核心区域地带,按国际标准,建造一个集交通中心、信息中心、会议中心于一体的专业化的国际会展中心,为湖南打造中国中部会展之都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旅游业与体育产业、保健产业的自然结合,形成旅游康体产业。把群众体育、休闲体育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把健康快乐融入旅游活动,拓展旅游业的发展空间。旅游休闲具有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功能,旅游业与中国传统保健医疗、与现代环境医疗、与体育健身结合,可以形成巨大的产业空间。湖南省要在这方面继续创新,形成产业旗舰。
四是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结合,形成旅游智业。让旅游业发展更加灵性。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咨询产业、旅游职业培训、旅游创意产业为代表旅游智业,也在快速发展。湖南省要致力于培育一批旅游智业的龙头企业。
五是旅游业与制造业结合,全力培育旅游设备产业。鼓励旅游装备制造企业深入了解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和旅游服务企业需要,拓展市场,创新开发,建立各种旅游专用品、特用品生产基地,生产旅游车、游轮、游艇、高尔夫、滑雪器具、大型游艺设备等产品。鼓励和培育旅游纪念品、旅游生活用品制造企业快速成长。
六是旅游业与交通业的深度融合,创造特定交通工具的旅游利用所形成的旅游业新业态。游艇旅游业,游艇旅游是未来水上旅游休闲运动的发展方向。逐步建设完善游艇基础设施,完善游艇管理办法,适当扩大开放水域,培育发展游艇俱乐部,特别要注意以长株潭湘江段“中国莱茵河”游艇项目的优先发展。自驾车租赁业,随着休闲旅游时代逐步到来,自驾游热潮在近年掀起。“十二五”期间,扶持成立5家跨区域汽车租赁公司,鼓励各市州自驾车租赁业快速发展。指导企业开展自驾车租赁与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联运业务。3、提升产业素质
第一,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旅游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朝阳产业、建设“两型社会”的先导产业、湖南最有潜力走向世界的支柱产业。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发展所向,是实现我省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
推进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要实现我省旅游供给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产品转变;旅游产业要素由单一以“游”为主向食、住、行、游、购、娱全面发展转变;旅游市场由主要吸引国内游客向国内、国外并举,不断增强远程和高端游客的方向转变;旅游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规模型向效益型,由注重单一经济功能型向发挥综合功能型转变。通过加快推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使我省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旅游业相当于全省国民经济的比重和在全国排名方面实现较大幅度的提升。第二,丰富科技文化内涵
要充分注意旅游业研发体系建设,加大旅游业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的力度,提升旅游企业利用科技成果的能力,增加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提高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在旅游开发中,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集中精力塑造整体旅游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三,发展低碳旅游业
旅游业的发展,要融入低碳经济模式,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全面对接,形成低碳旅游经济模式。要建立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的节能降耗标准,鼓励旅游企业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水节能减排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环保企业。要在全方也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吧旅游业建设成低碳绿色产业。第四,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加大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支持现有博士点、硕士点培养湖南省旅游业高层次人才,鼓励旅游高等职业院校发展,鼓励各种旅游职业培训企业的发展。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更注意提高旅游企业管理水平。第五,提升旅游业的社会效益
进一步提升旅游发展的社会效益,尤其是弘扬旅游业发展在提升主观幸福感方面的主要作用。
五、“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一,加强主导政府力度。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通过统筹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重点解决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在产业定位、规划编制、引导投入、政策制定、区域协作、市场监管、资源保护等方面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第二,突出项目带动策略。围绕加快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按照“大项目促进大发展、大发展实现大提升”的思路,通过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和精品旅游项目的建设和实施,丰富旅游市场供给,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加快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打造,推进旅游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第三,努力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加强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旅游龙头企业的培育,努力改变我省旅游企业“弱、小、散”的现状,整体提升旅游企业综合竞争力。
第四,大力推进集约发展。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面向旅游市场需求,加速统筹整合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资源和要素,实现特色化经营、集约化发展、差异化竞争,最大限度发挥旅游资源要素的作用,最大程度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第五,加快接轨融入步伐。以提高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国际化程度为目标,以开放的视野和国际化的发展理念,善于吸收,勇于借鉴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新规范、新模式、新趋势,从旅游产品建设、旅游服务规范、旅游管理提升等方面与国际旅游业进行全方位接轨。结合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建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设立贴息专项补助资金,出台旅游产业园区的支持政策,在更高的起点上促进全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第六,创新市场营销手段。在科学了解游客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创新市场营销手段,把游客的旅游需求和目的地旅游产品销售有机结合起来,满足游客的现实旅游需求,激发和引导游客的潜在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供需信息的有效对接,加快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发展。
第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强化质量意识,通过优质的旅游服务,增强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软实力”,体现我省旅游的良好形象。
第八,推进人才兴旅工程。把旅游人才建设贯穿产业发展的始终,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素质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开发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教育培养机制,使旅游人才在数量、质量、结构和布局上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为全省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第三篇:总体产业园规划
天津创意产业园总述
2007 年 9 月 28 日,天津市首家正式挂牌的由老工业厂房改造而成的现代创意产业园区——红桥区意库创意产业园正式成立,开启了天津产业建筑发展创意产业正规化的先河。
其实,天津发展创意产业最早的产业建筑是海河边台儿庄路上的 6 号院。早在 1999 年,天津美术学院画家邓国源就入驻了 6 号院这座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仓库院落,在这里成立了第一个画家工作室。如今的台儿庄 6 号,已经成为天津基于产业建筑发展创意产业的先行者。
2005 年 12 月 19 日,万通上游开场(原天津福聚兴机器厂生产涡轮机的两个旧厂房)正式开馆,该馆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包括小剧场、艺术廊和多功能等活动场所。但随着万通上游房地产项目的持续推进,该中心已被拆除。
辰赫创意产业园成立于 2008 年7 月 21 日,是由天津内燃机磁电机厂的五座老厂房改建而成。目前,园区的改造已基本完成,签约和入驻辰赫的创意企业已经达到 33 户,包含了互联网、广告、画廊、美术培训机构以及风险投资商等产业类型。
3526 艺术创意工场于 2008 年 7 月开园,是天津美术学院利用天津华津制药厂厂房改建成的创意产业园。通过招商引资,使之成为集动漫创作、电子商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聚集区。
目前,除意库、6 号院等一批已发展成型且颇具规模的创意产业园外,规划或在建的还有以下几个:
艺华轮创意工场:2007年 10 月,该工场在河北区正式揭牌。园区是由天津自行车行业协会与河北区政府联合创办,利用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式厂房——天津机车车辆厂的老工业厂房改建而成。园区将依托中国北方国际自行车展览会及展会所吸引的创意广告市场,争取把一些分散的展览设计和广告业资源有效集聚起来,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动漫开发、展览策划、广告和产品创意设计、制作、装修一条龙的综合园区。
天津南开·创意工坊:2008 年 11 月 12 日,位于长江道92 号,总投资额 1200 万元人民币,占地面积约 25 亩,拟改造建筑总面积 1.2 万平方米,园区拟建为涵盖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服装设计与展示及计算机软件开发、网络技术、动漫设计等产业的综合园区。
飞鸽—88:2009 年 02 月,河东区举行飞鸽 88 项目论证会,对园区的外立面设计、内部结构改造和招商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飞鸽 88 利用天津飞鸽自行车厂闲置的厂房,主要发展服装、工业美术、汽车造型和建筑等设计类创意产业。
(引自:潘天佑;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产业建筑更新中创意产业类型选择和布局研究;
2009.5)
天津历史风貌建筑746幢老房子得保护
未来五年,本市将推动建设“四区四线”,打造天津特色的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体系;“四区”包括:五大道历史文化博物馆区(其中包括庆王府精品酒店区、先农商贸区、民园西里文化艺术区、湖南路高档商住区)、解放北路历史文化区、一宫花园历史文化区、继续完善泰安道英式文化商业区中的历史风貌建筑整修;“四线”包括:五大道名人故居景观线(其中包括庆亲王旧居、张福运旧居、张绍增旧居、顾维钧旧居、李氏旧居、李勉之旧居、徐世昌旧居、曹锟旧居等)、辛亥革命历史纪念景观线(包括静园、张园、段府)、解放北路金融历史文化景观线以及意式商业文化景观线。
从研讨会上获悉,2005年《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实施以来,截至目前,本市依据“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修旧如故、安全适用”的原则,对746幢、114万平方米的历史风貌建筑实施全方位的保护,逐幢建立保护图册和安全档案,为历史风貌建筑“修旧如故”提供适用的技术和材料,使261幢、58.71万平方米历史风貌建筑得到修缮,恢复了昔日风采,凸显了城市特色。
据了解,整理后的溥仪旧居静园作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累计接待中外游客超过76万人次;利用历史风貌建筑设置的梁启超纪念馆、曹禺故居纪念馆、电力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吸引大量海内外游客;2011年10月,庆王府修竣运营,累计接待消费和旅游人数突破两万人次,成为本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新亮点和高端服务业新坐标。
附: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0号 颁布时间:2005-7-20发文单位:天津市人大常委会
由天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05年7月2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9
月1日起施行。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5年7月20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本市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规范历史风貌建筑管理,促进城市建设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的确定、保护、利用和管理。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历史风貌建筑是指建成五十年以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人文价值,反映时代特色
和地域特色的建筑。
本条例所称历史风貌建筑区是指历史风貌建筑集中成片,街区景观较为完整、协调的区域。
第四条 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工作,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工作的领导,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组织规划、房地产等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本市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保护规划。
第七条 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市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的保护工作。
区、县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
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的规划管理工作。
建设、市容环境卫生、工商、公安、旅游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管理工
作。
第八条 本市设立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有关
评审工作。
专家咨询委员会由规划、建筑、文物、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法律和房地产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第九条 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利用、腾迁、整理等工作,由市人民政府授权的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机构组织实施。
第十条 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和使用人应当对历史风貌建筑承担保护责任。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权对危害历史风貌建筑的行为向房地产
行政管理部门举报。
第十一条 对在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确定
第十二条 建成五十年以上的建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确定为历史风貌建筑:
(一)建筑样式、结构、材料、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价值;
(二)反映本市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
(三)具有异国建筑风格特点;
(四)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
(五)在革命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纪念意义;
(六)在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等;
(七)名人故居;
(八)其他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建筑。
符合前款规定但已经灭失的建筑,按原貌恢复重建的,也可以确定为历史风貌建筑。
第十三条 历史风貌建筑划分为特殊保护、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三个保护等级。
第十四条 建筑的所有人、经营管理人和使用人,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可以向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推荐历史风
貌建筑。
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有关单位、个人的推荐和历史资料,提出历史风貌建筑的建议名单和保护等级,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经专家咨询委员会评审后,报市人民政府确定公布。
第十五条 历史风貌建筑区的建议名单,由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经专家咨询委员会评审后,报市人民政府确定公布。
第十六条 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由市人民政府统一设立保护标志。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或者涂抹、改动、损毁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的保护标志。
第十七条 城市建设中发现有保护价值建筑尚未确定为历史风貌建筑的,在按照本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确定为历史风貌建筑前,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应当采取保护措施。
第三章 保护和利用
第十八条 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和使用人应当保证历史风貌建筑的结构安全,合理使用,保持整
洁美观和原有风貌。
第十九条 特殊保护的历史风貌建筑,不得改变建筑的外部造型、饰面材料和色彩,不得改变内部的主体结构、平
面布局和重要装饰。
重点保护的历史风貌建筑,不得改变建筑的外部造型、饰面材料和色彩,不得改变内部的重要结构和重要装饰。
一般保护的历史风貌建筑,不得改变建筑的外部造型、色彩和重要饰面材料。
第二十条 历史风貌建筑区的保护,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新建建筑时,应当在高度、造型、材料、色调等方面与该地区的历史风貌相协调;
(二)原有建筑与该地区的历史风貌不协调的,或者影响、破坏历史风貌建筑区景观的,应当按照保护规划逐步拆
除;
(三)不得新建妨碍历史风貌建筑区保护的生产型企业,现有妨碍历史风貌建筑区保护的生产型企业,应当按照历
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保护规划逐步迁移。
从事本条第(一)项、第(二)项活动的,应当报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审批。
第二十一条 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的消防设施、通道,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规范予以完善、疏通;确实无法达到现行消防技术规范的,应当由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公安消防机构制定相应的防火安全措施。
第二十二条 在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的周边建设控制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或者构筑物的,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建筑群和单体建筑的高度、体量、用途、色调、建筑风格应当与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
筑区相协调,与原有空间景观相和谐。
第二十三条 在历史风貌建筑上设置牌匾、霓虹灯、泛光照明等外部设施的,应当符合该建筑的保护要求,并与该
建筑外部造型相协调。
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在历史风貌建筑上设置牌匾、霓虹灯、泛光照明等外部设施的规范标准。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规范标准,依法审批在历史风貌建筑上设置牌匾、霓虹灯,对泛光照明等外部设施进行管理。
第二十四条 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在屋顶、露台、挑檐或者利用房屋外墙悬空搭建建筑物、构筑物;
(二)擅自拆改院墙、开设门脸、改变建筑内部和外部的结构、造型和风格;
(三)损坏承重结构、危害建筑安全;
(四)占地违章搭建建筑物、构筑物;
(五)违章圈占道路、胡同;
(六)在建筑内堆放易燃、易爆和腐蚀性的物品;
(七)在庭院、走廊、阳台、屋顶乱挂或者堆放杂物;
(八)沿街或者占用绿地、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堆放杂物,从事摆卖、生产、加工、修配、机动车清洗和餐饮等
经营活动;
(九)其他影响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保护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 修缮和装饰装修历史风貌建筑应当符合有关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和保护图则要求,修旧如旧。
第二十六条 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应当按照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要求,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修缮、保养。
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历史风貌建筑的修缮、保养予以督促和指导。
使用人对历史风貌建筑的修缮、保养,应当予以配合。
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承担修缮费用确有困难的,可以向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申请给予适当补贴。
第二十七条 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修缮、装饰装修,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应当委托专业设计、施
工单位实施。
历史风貌建筑修缮、装饰装修的设计、施工方案,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应当报送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审定;未
经审定的不得施工。
第二十八条 历史风貌建筑发生损毁危险的,该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和使用人应当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并向区、县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区、县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派人进行现场指导。
第二十九条 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管理等特殊需要,涉及必须迁移、拆除或者异地重建历史风貌建筑的,由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方案,经专家咨询委员会评审,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迁移、拆除历史风貌建筑,建设单位应当做好建筑的详细测绘、信息记录和档案资料保存,并及时报送市房地产行
政管理部门。
第三十条 历史风貌建筑的使用用途不得擅自改变。
确需改变历史风貌建筑使用用途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和使用人或者其委托的申请人应当向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符合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件的,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法定期限内予以核准;对不符合条
件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三十一条 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保护规划,编制综合整修和保护
利用计划,并组织实施。
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应当按照综合整修和保护利用计划的要求,做好相关工作。
第三十二条 执行政府规定租金标准的公有历史风貌建筑,按照综合整修和保护利用计划,需要历史风貌建筑承租人腾迁的,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机构应当向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腾迁许可,并对承租人实行货币安置或者异地房屋安置。承租人可以选择货币安置或者异地房屋安置。实行货币安置的,安置补偿费应当高于被腾迁房屋市场评估的价格。实行异地房屋安置的,安置标准应当高于承租人原居住水平。
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对符合综合整修和保护利用计划、腾迁安置方案已经落实的,核发腾迁许可证,并将许可证
载明的事项通知当事人。
当事人对腾迁安置达不成协议的,可以向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裁决。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
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机构已经获得腾迁许可,并按照规定标准向承租人提供货币安置或者房屋安置,承租人在裁决规定的腾迁期限内拒不腾迁、不申请复议又不起诉的,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三条 执行市场租金标准的历史风貌建筑,按照综合整修和保护利用计划需要历史风貌建筑使用人腾迁并解除租赁关系的,按照租赁合同的约定处理。租赁合同无约定的,出租人应当提前三个月书面告知承租人解除租赁合同,并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历史风貌建筑办公的,按照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保护规划需要腾迁的,应当逐步进行腾迁。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所有的历史风貌建筑,单位无力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保护的,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机构可以收购。
出售政府给予修缮补贴的历史风貌建筑,在同等条件下,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机构可以优先收购。
第四章 管理
第三十五条 市和区、县应当设立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项资金,主要来源是:
(一)市和区、县财政预算资金;
(二)单位和个人的捐赠;
(三)直管公有历史风貌建筑产权转移的部分收益;
(四)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
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项资金由市和区、县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分别设立专门账户,统一用于保护历史风貌建筑的修缮补贴和奖励,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三十六条 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历史风貌建筑分别编制保护图则,明确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和利用的具体要求,并告知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和使用人。历史风貌建筑转让、出租的,双方当事人应当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保护义务。出让人、出租人应当将有关保护要求告知受让人、承租人。
第三十七条 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区、县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对历史风貌建筑的使用和保护状况进
行普查。
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和使用人应当配合普查工作。
第三十八条 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历史风貌建筑档案。历史风貌建筑档案包括下列内容:
(一)历史风貌建筑的技术资料;
(二)历史风貌建筑现状使用情况;
(三)历史风貌建筑权属变化情况;
(四)修缮、装饰装修形成的文字、图纸、图片、影像等资料;
(五)迁移、拆除或者异地重建的测绘、信息记录和相关资料;
(六)有关历史沿革、历史事件、地名典故、名人轶事等资料。
第三十九条 鼓励、支持境内外单位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投资,对本市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保护利用和恢复重建,发展
与保护历史风貌建筑相适应的旅游业和相关产业。
鼓励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和使用人,利用历史风貌建筑开办展馆,对外开放。
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历史风貌建筑,应当创造条件开辟展室,定时对外开放。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擅自设置、移动或者涂抹、改动、损毁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保护标志的,由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并可处以二百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由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拆除或者改正,并可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三)项规定的,由市或者区、县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迁移,并可处以五万元以上
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第(六)项规定的,由市或者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恢复原状;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的,按照城市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七)项、第(八)项规定的,按照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历史风貌建筑的修缮、装饰装修不符合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和保护图则要求的,由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未及时修缮、保养,致使建筑发生损毁危险的,由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督促限期抢救修缮;拒不抢救修缮的,由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委托专业单位代为抢救修缮,所需合理费用由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承担。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历史风貌建筑修缮、装饰装修的设计、施工方案未报送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审定擅自施工的,由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一万元以上
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擅自迁移、拆除历史风貌建筑的,由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并可处以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擅自改变历史风貌建筑使用用途的,由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 妨碍历史风貌建筑修缮施工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排除妨碍。
第四十九条 房地产、规划、市容环境卫生、公安、工商、文物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滥用审批权限、不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给行政管理相对人造成损失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
任。
第五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本条例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天津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研究
1、天津市工业遗产保护空间结构
从对全中心城区的考察来看,现存工业遗产63处。以点状形态存在的工业遗产多存在于和平区、河西区,和平区多集中在赤峰路、解放北路沿线,河西区多集中在马场道、解放南路沿线,由于其所处区位土地价值非常高、建筑也多为独栋楼的形式存在,因此多被改为商务办公楼或影楼、银行、饭店等经营性场所,业态选择与周边用地性质相符,运营状态良好。根据现状统计,以点状形态存在的工业遗产28处。
以片状形态存在的工业遗产多存在于南开区、河东区、红桥区、北辰区,占地规模较大、且多处于未保护利用或保护利用形式有待完善的状态、有的还保持原业态的经营,如天津市重型机械厂、天津拖拉机厂等,大面积的厂区闲置下来,需要赋予新的功能以焕发地区活力;天津仪表集团有限公司虽有部分用地改造为创意集聚区购物街,但经营状态并不理想,在业态选择上仍需与周边用地业态统筹考虑重新定位;在天津市外贸地毯厂旧址上改建的“意库”创意产业区因改造模式过于简单化,只做外墙的粉饰而缺乏与周边的统筹融合和开放性的考虑,最终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根据现状统计,以片状形态存在的工业遗产35处。
天津依槽运而发展,工业大多依河而建。从天津市中心城区工业遗产分布上可以明确看出工业遗产多集中分布在海河沿线,未来可以依托海河,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文化遗产,共同构筑历史的长廊。最终形成“一带、多点、五片区”的工业发展结构(图1)。
(引自:吴静雯、刘翠云、白学民;天津市中心城区工业遗产分布结构与保护利用案例研究)
第四篇: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总体情况
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总体情况
船舶行业的基本情况,行业信息化总体情况以及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市场流通、企业管理、综合集成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化情况,突出信息化促进节能、降耗、减排、安全生产特点,最后还阐述了信息化的行业标准和规划情况。
一、行业基本情况
2010年,列入统计范围的船舶工业规模以上企业1101个。按行业分类,船舶制造企业524个,船舶修理及拆船企业240个,船舶配套设备制造企业321个,其他企业16个;按规模分类,大型企业30个,中型企业168个,小型企业903个;按控股情况分类,国有控股企业166个,集体控股企业83个,外商及港澳台控股企业142个,私营企业710个。船舶工业从业人员36万人。
船舶工业拥有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两大造船集团。2010年两个集团完工量占全国造船总量的49.1%,分别排列世界造船集团第2位和第6位;新承接船舶订单合计占全国总量的38%,分别排列世界造船集团第2位和第3位;手持船舶订单合计占全国总量的45.2%,分别排列世界造船集团第2位和第3位。
(一)主要经济指标
2010年,我国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70.6亿元,比上年增长48.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14亿元,比上年增长54.7%;利润总额达到226.7亿元,是上年利润的2.3倍。
分行业看,船舶制造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08.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91亿元,分别占全行业70.4%和70%,利润总额141.6亿元,比上年增加88.5亿元,占全行业利润的62.4%;船舶配套设备制造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3.7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1亿元,分别占全行业8.9%和8.7%,利润总额12亿元,占全行业利润的5.3%;船舶修理及拆船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40.4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4.9亿元,分别占全行业的20.8%和20.9%,利润总额72.8亿元,比上年增加46.5亿元,占全行业利润的32.1%。
分地区看,2010年上海、江苏、辽宁、浙江四省市船舶工业的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过300亿元,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809.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720.7亿元,利润总额173.1亿元,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国总量的70.3%、71.3%和76.3%,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二)生产经营情况
1.船舶制造业
2010年全国造船完工量2163.8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36.3%,占世界份额26.7%,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三,与韩国、日本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承接新船订单10751.6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106.6%,占世界市场份额43.9%;手持船舶订单16798.1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114.8%,占世界市场份额33.1%。
2010年,船舶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出口船舶完工量达到1550.4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30.6%,占全部造船完工量的71.7%;新承接出口船订单9378.6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119.7%,占订单总量的87.2%;手持出口船舶订单14488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120.7%,占手持订单总量的86.2%。
2.船舶修理与拆船业
船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540.4亿元,比上年增长69%。我国船舶修理业在修船总量、改装船数量、外轮修理及经济效益上均创新高。国内主要修船企业共修理船舶1.2亿载重吨,占世界主要船舶保有量的12%,完工修理各类船舶逾6000艘次,大中型修船企业均以承修外轮为主,出口创汇超过25亿美元。
3.船舶配套业
2010年,船舶配套业生产经营规模继续扩大,实现总产值213.8亿元,工业增加值57.7亿元,出口交货值50.9亿元。生产船用低速机169台、227万千瓦。三大主流船型本土化船用设备装船率整体水平比上年有了稳定提高。
二、行业信息化总体情况
近年来,船舶工业两大造船集团及江苏等地大型造船企业积极开展信息化工作,制订了“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围绕船舶数字化建造为核心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企业紧密围绕经营生产发展实际的需要,在三维数字化设计、分析、验证与仿真、船厂ERP系统、集团化集中采购、集团化集中研发等多个领域方面取得积极效果,一大批信息化系统在各企事业单位陆续上线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大大提升了船舶工业整体信息化水平。同时,企业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和技术储备,拥有一支具有深厚的船舶行业知识和强大专业信息化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信息化人才队伍,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软件。通过信息化融合工业化,有力推动了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了中国船舶工业竞争力的提升。
原国防科工委2010年发布了《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行动纲要(2006~2010年)》,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是船舶行业深入、全面推进产业信息化的重要实践,两大造船集团企业及地方大型造船企业正在积极推进“建模”,已取得显著成效,先进企业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生产周期明显缩短,接近日韩同型船的建造水平。
三、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市场流通、企业管理、综合集成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化情况
(一)产品研发设计
根据船舶产品的特点,一般把产品的设计分为初步设计(含报价和合同设计)、详细设计(含送审设计)和生产设计三大阶段,针对不同的设计阶段采用了不同的CAE/CAD/CAPP/CAM的软件系统。目前,船舶行业设计院所和船厂主要使用的前期设计软件包括芬兰NAPA公司的初步设计软件、英国AVEVA公司的TRIBON(现更名为AVEVA MARINE)船舶设计软件、美国PTC公司的CADDS5造船集成系统、自行开发的设计软件(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的SPD、船舶工艺研究所的SB3DS等)以及二维绘图的AutoCAD软件等。
在初设计阶段应用TRIBON初步设计、NAPA或者自主开发的软件与TRIBON三维建模系统相连接,进行性能分析和结构有限元计算,使用的CAE软件主要包括:各船级社软件、MSC/NASTRAN系列分析软件、ANSYS公司的分析软件、DNV/SESAM有限元分析以及自行开发的一些计算软件(例如船陆用舱室设计系统、舰船初步设计系统、螺旋桨设计分析系统)等。但是现阶段船体三维数字模型和有限元计算分析软件之间缺乏接口,CAD与CAE软件的信息交换均采用人工输入方式。在合同设计中,使用NAPA、TRIBON部分模块或自主开发软件,利用TRIBON建模或者AutoCAD给出相关的二维图纸。
在详细设计(含送审)阶段,企业主要使用TRIBON系统绘制船体总段、分段结构设计、机装、甲装、居装、电装的布置图和原理、系统图,还有部分企业使用AutoCAD、Microsoft Visio以及执行开发的CAD系统进行设计绘图。
在生产设计阶段,使用的主流设计系统包括AVEVA公司的TRIBON、PTC公司的CADDS5以及沪东自主研发的SPD和船舶工业研究所自主研发的SB3DS等,除此之外还有CATIA、Intergraph、ShipConstructor、Mastership、FORAN等系统。
TRIBON系统在骨干设计院所和船厂应用较为广泛,其功能已经比较全面,应用时间也较长,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贴近于生产实际,大部分设计人员对其使用较为习惯,得到了大部分使用单位的认可。但是由于其系统管理复杂、开放性较差以及产品和升级服务费昂贵等原因,使企业负担较重。
船舶行业积极开展自研CAD系统的研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用十余年的时间在上海地区组织江南造船厂、沪东造船厂、708所、上海船舶设计研究院和船舶工艺研究所(611所)等单位研制计算机辅助造船集成系统(CASIS系统),沪东造船厂研制自主版权的三维船舶设计系统(SPD),该系统建立了具有完整拓扑关系的船舶三维模型,包括船体、管系、风管、铁舾件、电气、涂装等相关船舶设计专业,目前已在多家船厂、院校和设计单位推广使用。611所基于AutoCAD系统研制开发了船舶制造三维设计系统(SB3DS),包含了管系、风管、电气、铁舾装、涂装等专业,并也在国内外多家企业得到推广应用。通过使用三维设计手段,极大的提高了设计效率,生产过程中的废返率也大大降低。
在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中,较多企业使用了协同设计的模式,使用的系统主要是美国PTC公司的Winchill系统,对船舶产品结构、图文档管理、BOM管理以及设计计划、流程等进行管理。部分配套企业还采用了UGS的TeamCenter、艾克斯特等。同时,为加强船舶设计开发中虚拟显示技术的应用,实现船舶产品的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数字化装配和仿真,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可装配性、可制造性、可维护性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一些院所和船厂正在开展虚拟仿真的研究,所采用的系统主要包括Vega、ADAMS、Division、Delmia等。
(二)船舶生产过程信息化
船舶生产制造属于复杂生产制造过程,随着当今船舶大吨位、高复杂度的发展趋势,以高度依赖相关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制造工艺设计、制造加工过程控制管理、生产管理等复杂性工作。
制造工艺设计和制造加工过程控制管理主要依托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系统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系统,在船舶设计中主要使用TRIBON的相关功能模块生成相应加工和辅助生产数据,在曲型外板的生产设计放样方面,自行开发了大量的计算机辅助建造程序,如“曲型外板展开计算”,“外板胎架程序”,“纵向构件定位程序”等。部分企业采用了自研的系统,例如沪东使用船体建造系统对TRIBON系统中生成模型添加相应数据,形成生产制造的数据,该系统还在国内外百余家船舶企业中推广使用。对于一些船舶配套企业主要以引进为主,包括艾克斯特CAPP系统、KM/KMCAPP、MASTERCAM数控软件、UG CAM基础软件、FASTCAM等。目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所属企业的CAPP使用已广泛普及,基本不允许非系统编制工艺存在。以数控切割、数控型材加工、数控弯管为主体的CAM,使各船厂制造部门的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企业在生产组织管理上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骨干船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研发了相关的船舶制造生产管理软件,包括:造船工时管理系统、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管理系统、管子设计生产管理系统、涂装设计生产管理系统、船体零件管理系统、制造清单管理系统、分离机生产管理系统、装机托盘系统、车间任务管理、造船工程计划反馈管理系统等,提高生产组织能力和效率。
(三)物资采购
低成本是中国造船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重点船厂的大宗物资的集中采购管理,有效地降低了船舶制造采购环节的成本消耗。两大造船集团开发应用计算机辅助物资供应管理系统,对物流信息进行采集、监控物流、预算跟踪、核算成本、采购调配、审批控制等。据估算节约1%的材料采购成本将带来10%以上的净利润增长,对比以前由船厂各自直接进行大宗物资采购,已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四)企业管理信息化
重点企业实现了管理信息化,普遍开发应用了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系统、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生产经营统计报表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同时也创造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信息化促进节能、降耗、减排、安全生产情况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以先进的精益造船管理理念为指导,结合国内造船生产实际,通过先进的船舶设计、生产计划管理、集成制造管理系统等的广泛应用,按科学、先进的造船方式和工业流程来组织生产,减少和消耗无效生产环节,缩短造船周期,从根本上减少燃油和动能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努力提高船舶分段总组量,实行大分段吊装,减少船舶合拢所需的大型龙门吊及吊车的起吊次数,有效降低电能等能源的消耗。
三维、二维数字化设计制造系统的广泛使用,使船舶设计图纸无纸化率达到90%以上,减少了传统的纸质图纸的印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大大降低了纸、墨等耗材。
利用船舶三维设计系统,采用无余量造船法,从船舶生产设计的源头降低碳刨作业量,降低碳刨作业噪声和烟尘,减少钢材边角料和金属氧化物粉尘的产生量。据外高桥造船公司推算,一艘10万吨级油轮可减少11.25万米焊接坡口,碳刨作业量减少75%,照此推算,每年可减少98.7吨粉尘排放量,减少75%的粉尘和噪声释放。
船舶制造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实现了对船厂工业区场地的合理规划和任务安排,减少大型分段、组件、钢板、零件托盘等运输转移次数和距离,进而大幅度降低因使用拖车的油耗及尾气排放。
先进的三维CAD、CAPP系统与集中制造系统相结合,实现了从设计开始实施钢材使用的全过程管理,通过优化设计和精心套料,提高船体主结构钢材利用率,以外高桥造船公司计算,钢材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一年可减少钢材边角料和金属粉尘13700吨。
集中物资采购系统加强了钢材物流管理,缩短钢材在企业的贮存周期,减少钢材锈蚀,减少喷丸除锈量,降低由此产生的粉尘污染。
生产监控信息系统在增强施工现场设施的管理,及时发现重大生产设备的安全隐患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生产物资管理系统做到了对涂装作业的易燃危险化学品的定量、跟踪管理,提高了对危险化学品的使用管控。
结合一卡通系统实现对现场作业人员的区域化管理,避免了非生产人员的进入而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下降;还实现了对安全作业基本用品的管理,如对安全帽的有效期的管理,通过信息系统的及时提示,防止过期、不安全劳动保护用品的使用,降低安全隐患。
五、行业信息化标准
船舶行业依据本行业的特点编制相应的标准,其中和信息化有关标准包括:
CB 1358-2002 舰船计算机辅助设计图样和技术文件基本格式
CB/T 3977-2008 船舶配载计算软件系统设计要求
CB/T 3980-2008 船用局域网设计制图图样画法和编号
CB/T 3990-2010 船舶工程AutoCAD制图规则
CB 1360-2002 计算机软件测试规程
CB/T 3695-1995 黑色金属产品物资分类与代码
CB/T 3696-1995 有色金属产品物资分类与代码
CB/T 3782-1996 油漆产品物资分类与代码
CB/T 3783-1996 煤炭及石油产品物资分类与代码
CB/T 3784-1996 木材产品物资分类与代码
CB/T 3824-1998 电线、电缆物资分类与代码
CB/T 3825-1998 橡胶、塑料及其制品物资分类与代码
CB/T 3826-1998 化工原料及试剂物资分类与代码
CB/T 4101-2008 船舶舾装件托盘编码
除此之外,还包括船舶相关的代码、图文档和零部件的编码、编号规则、定额标准等,都作为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标准。
第五篇:重庆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重庆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全国档案信息化实施纲要》、《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及重庆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推进档案事业为政务公开服务,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重庆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一、“十二五”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档案信息化是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重庆市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重庆“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在重庆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框架内,以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为基础,以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为核心,以深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采集标准化、信息存储安全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各级档案部门信息化管理水平,满足国家、社会和公众日益增长的档案信息需求,进一步促进重庆档案信息化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为本市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建设“五个重庆”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全方位档案信息服务。
“十二五”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防管结合,保障 安全;整合资源,创新机制。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档案信息化工作,立足全局和长远,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要明确工作重点,把握轻重缓急,对于那些事关档案信息化建设基础性、全局性的工作要先行建设,对于那些涉及民生的档案资源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优先进行信息化管理。
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目的和生命力在于应用。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着眼于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结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以利用促开发。要把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与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信息资源整合等内容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落脚点,让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感受到电子政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便捷与实惠。
防管结合,保障安全——必须高度重视档案文件信息的安全保障工作,正确处理加快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与安全保密的关系;正确处理政务信息公开与保密、开发利用与规范管理的关系;要在重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档案资源的同时,抓好档案安全保密制度的完善;要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电子文件中心文件采集、政务信息公开审批制度。
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档案信息化建设要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在确保政务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倡导市场化运作。在各类档案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运行和维护机制上,应积极探索“项目带动、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企业化管理、专业化维护”的新路子。
二、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
总体目标:启动 “重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其总体目标是:以全市各级各类档案馆,各市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室为建设对象,以分布式档案信息资源库建设为核心,重点建设涵盖馆(室)藏档案的全市性、超大型、分布式、规范化、可共享的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完成区域性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建立起与重庆电子政务统一规划、同步建设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和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管理系统,实现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同步运行的“双轨制”归档管理,以及电子档案保管利用的全过程管理;建立包括电子文件在内的档案信息资源库容灾异地异质备份基地;所有区县档案局、专门档案馆、企事业档案馆建立档案网站,完善以“重庆档案信息网”为主体的开放档案信息、政府公开信息的公共服务平台,使其在“十二五”期间达到重庆历史文化门户之一的目标;加快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基本建成以市档案馆馆藏为核心,以各区(县)档案馆馆藏为骨干,以各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馆藏为补充,连接全市各机关档案室的市、区(县)二级、条块结合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实现目标的要求:2011—2013年,全面建成全市档案信息网,90%以上的国家综合档案馆完成局域网和数据库建设,主城地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初步建成数字档案馆。2013—2015年,全市100%的国家综合档案馆全面建成与电子政务相配套的电子文件中心和 数据备份基地,主城地区总体上全面建成数字档案馆,“一圈两翼”地区有一批综合档案馆初步建成数字档案馆。
主要任务:按照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总格局,与电子政务同步建设相配套的数字档案馆,重点建设具有交互功能的电子文件中心、具有基础地位的核心数据库和具有保存保管作用的数据备份基地,努力在当地电子政务建设中发挥出档案部门应有的积极作用。
(一)将电子文件中心和档案基础数据库作为重要政务信息资源库建设。各级综合档案馆建立为各级党政机关服务的电子文件中心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政府信息公开中心,依托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集成办公平台,在线采集、接收和利用归档电子文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依法接收、采集各级政府机构包括已公开现行文件在内的政府公开信息。
(二)将在档案馆建设数据备份基地作为安全和永久保存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手段,与各地电子政务管理中心相配套。
(三)以“重庆档案信息网”为平台,建立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档案网站群,建成与国家档案信息网和中国重庆政府门户网站相连的全市档案信息网,重点建设“网上政府信息公开中心”,为打造阳光政府服务。
(四)逐步建成以重庆市数字档案馆为龙头的全市数字档案馆网络和区县级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加强以围绕政务公开、服务民生为主要内容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全面推动馆藏档案数字化和分布式数据库建设持续稳步地发展,推进档案信息的利用与服 务。
三、建设重点和实施步骤
(一)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全面提高和普及全市各级各类档案馆、档案室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实施文档一体化和馆室一体化管理模式。到2012年,全市各级各类档案馆、档案室应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普及率达100%,2015年全市街道、社区、乡镇档案信息化覆盖率达95%以上。
2.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软件的技术和应用水平。全市要认真贯彻落实《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重庆市文书档案目录数据交换格式》、《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和《档案管理软件功能要求暂行规定》等标准规范,重庆市档案局统一推广应用符合档案工作业务规范、档案管理软件基本要求和档案信息化建设规范标准的档案管理软件,为档案信息交换、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3.加强和完善档案馆局域网建设,并与当地政务网联通。到2011年,“一圈”地区区县档案局(馆)全部建立局域网,2012年“两翼”地区区县档案局(馆)达90%;到2013年,全市各区县(市)档案局(馆)全部完成局域网建设。
4、新建、改建各级各类国家档案馆,要同步设计档案信息化建设软硬平台、相关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及安防系统方案,分步实施;有条件的,应整体设计,同步建设,使其“四位一体”功能 得以充分发挥。
(二)加强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资源建设及开发利用 1.加强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1年,区县档案馆馆藏70%的全宗档案和利用率较高的专门档案文件级目录要实现计算机检索,有条件的区县档案馆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全部实现计算机检索;到2013年,各区县档案馆馆藏档案全部实现文件级目录机检。
2、建立覆盖全市的档案目录中心。完善民国时期档案目录数据库;集中统一建设重庆市革命历史档案目录中心、建国后档案文件目录中心、多媒体档案目录中心;集中统一建设一批如移民档案、婚姻档案、招工档案、知青档案等涉及民生的专题目录数据库;集中统一建立名人、民国时期人物索引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数据库及一些专题数据库。
3.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进程。档案的数字化应以现实需要为前提,分阶段、分步骤稳妥实施,重点加强对珍贵、重要、易损的历史档案和利用频率高的涉及民生的档案数字化划控鉴定和转换工作。从2011年开始,全市各区县档案馆全面实现馆藏纸质档案和照片、录音、录像等档案的数字化,到2015年全市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70%;2011年在主城区试点机关档案室室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提前移交工作,建立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2012年全市各区县档案馆全面接收机关档案室档案数字化成果。
4.积极推进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全市各地应积极推进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有条件的档案 馆应通过接收和数字化等方式丰富电子档案、照片、录音录像等各种载体的馆藏档案,积极建设相关的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逐步实现档案的全文信息查询,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利用者对档案的不同需求。从2011年开始,在主城地区及一批其它地区档案局(馆)逐步建成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
5、加快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各级综合档案馆应依托各地建立的电子政务内(外)网平台,发挥综合档案馆接收档案的优势,建立电子文件中心,及时接收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为党委和政府当前工作提供服务。在江北、九龙坡、北碚区试点基础上,2011——2013年,“一圈”及万、涪、黔地区档案局(馆)建立电子文件中心,2015年“两翼”地区全面建立网上电子文件中心,成为电子政务数据流转的接点和归宿地。电子文件中心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紧密结合,既有电子文件中心实体,又有网上政府信息公开窗口。“十二五”末,全市40个区县在局域网、电子政府内外网平台的基础上,全面实现电子文件中心建设。
6、在加强档案鉴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档案信息产品的专题开发和加工。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档案利用服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充分利用规范化、可共享的数字档案资源,建立一批直接服务大局和人民群众的重要专题数据库。利用信息技术加大对档案信息内容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注重在档案信息开发中编纂与研究相结合,进一步开发数字档案资源,丰富编研成果,提高资政和为民服务效率。
(三)加快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 1.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向当地国家综合档案馆移交档案时,要做到同时移交按照市档案局要求规范的文件级机读目录。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列入接收进馆范围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归档范围的监督和管理,配备统一的应用软件及必要的硬件设备,做好移交接收的各项工作。
2.加强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基础。各级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应根据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一道,制订出能够充分反映本单位完整职能的《电子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并负责及时指导文件形成部门加强对所产生的电子文件进行采集、积累、鉴定、著录、归档,保证各单位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有效地得到收集并实现向档案馆移交。
3.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室(馆),要将室(馆)藏档案数字化作为档案信息化的基础工作,作为为机关中心工作服务、提高档案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在2013年前完成室(馆)藏重要、珍贵、利用率高的档案数字化工作,并与当地档案馆共同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全文数据库和电子文件中心建设。
4.积极推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与本单位办公自动化建设同步发展,适应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在列入国家综合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中强化普及应用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认可的文档一体化通用软件和 与办公自动化相衔接的电子文件采集与鉴定共性模块。
(四)全面建成全市档案信息网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是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建设全市档案信息网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经。各地应根据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统一部署,分阶段、分区域、有步骤地实施全市档案信息网建设。
1.完成虚拟专网建设。在2013年前,全市各级综合档案馆全部完成馆藏所有文件级目录的建库工作,使用VPN技术利用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的行业VPN,将现有目录数据库与市国家综合档案馆实现馆际互联共享,建成虚拟专网,供连通电子政务业务网和全市档案馆馆际查档利用。
2.优化“重庆档案信息网”网站建设,以领导、机关、公众和广大档案工作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公布政府公开信息内容和开放档案为主要目的,有计划地、确保安全地上载档案开放目录和档案全文信息,向社会提供网上查询和利用服务。2011年全市区县国家综合档案馆全部建成区域性档案信息网,2013年市内专门、部门、大型企业和文化、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馆全部建立档案网站,全面构成“重庆档案信息网”网站群。
3、构建全市范围内的政府公开信息、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目录信息等网上报送及应用平台,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查询枢纽和应用平台。全市各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业事业档案馆以及其他档案机构,应当利用基于政务业务网的网上报送平台,定期向市或者区(县)综合档案馆报送档案电子目录。市档案馆 要开发按统一标准录入或转换政府公开信息的通用模块,制作并发放政府公开信息数据报送盘,建立基于因特网和政务业务网的政府公开信息报送平台,并构建基于因特网的政府公开信息一门式查询系统,方便市政府各部门及时提供本部门的公开信息目录及相关文件,为市民提供更为规范、及时、准确的政府公开信息目录及相关文件。
(五)加强数字档案馆建设
1.各地应加快与电子政务建设工程配套建立数字档案馆,保证在电子政务内(外)网各应用系统中运行的电子数据在传输、运转、处理完毕后,完整、安全地得到集中存储和与永久保存,并为政务公开提供长效服务。数字档案馆的主要功能包括采集、保存、利用、管理和宣传。
建设内容为:(1)通过建立互连互通的电子文件中心和数据备份基地,实现永久保存电子政府历史的任务;(2)通过内(外)网门户网站提供政府信息公开和档案数据信息的利用服务;(3)通过馆藏数字化等手段,建立电子政务信息和各类综合档案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成为宣传全市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窗口,成为政务公开的资源基地;(4)实现各类新型媒介的档案化管理。
2.加快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在总结各地档案馆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加紧全市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进程,以重庆市档案馆、江津区、江北区档案馆、重庆钢铁集团公司档案馆、重庆大学档案馆等数字档案馆建设为试点,充分发挥其建设的示范带头作用,在全市加快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
3、“十二五”期间,各地政府要结合重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将具有历史地位和核心基础地位的档案文化建设纳入本地区总体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协调推进,有条件的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均应建成数字档案馆,充分发挥其与本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适应的功能和作用。
4、所有新建馆库的档案馆,必须将数字档案馆建设纳入新馆总体规划,并由相关资质专业公司设计编制包括网络布线、软硬件平台和智能化库房控制及安防设施建设在内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六)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法制建设
1.加快研究和制定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档案信息公开与上网安全、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等方面的业务规范,出台《重庆市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形成有效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激励机制,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序开展,促进相关配套行政规章的制订和完善。
2.完善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在全市集中力量研究制定电子文件归档、档案信息采集和整理、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规范等一批急需的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重庆市数字档案馆建设规范》等技术性地方标准,加快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实施机制。
3.进一步研究和普及推广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接收、管理、利用的技术方法。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接收、管理和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新领域,贯彻实施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相应的管理办法 是今后一段时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全市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和专门(专业)档案馆应及时开展电子政务环境下接收与利用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工作,为实现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长效管理奠定基础。
4.切实加强对各类标准规范的贯彻落实,尤其是《重庆市文书档案目录数据交换格式》、《重庆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细则》等各类技术标准和规范,保证全市档案信息化在一个平台上发展。
5、各级政府在辖区内的档案数字化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需注意选择市档案局已授牌的定点企业,以保证其工程质量;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重庆市档案数字化工程项目验收管理暂行办法》,对辖区内的档案数字化工程项目必须进行质量验收。
(七)加快推动档案信息化成果产业化
1、积极开展档案信息化科学研究工作,大力提倡科研与业务的协调发展。根据我市档案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实际需要,紧紧围绕档案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努力开展科技研究工作,为解决档案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技术和方法支持。
2、按照《重庆市档案数字化工程项目验收管理暂行办法》,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加强组织开展档案数字化工程项目验收工作,普及推广档案整理与数字化的“一条龙”外包服务模式,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科技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动档案信息化成果的产业化进程,2013年全市“档案资料数字化定点企业”达到 10个以上。
(八)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加大对档案信息安全工作的资金投入,用于档案信息安全方面的资金,应不少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建设总投资的15%。组织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逐步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各级档案部门要按照安全保密规定,加强对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管理,确保档案数据库安全;加强对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保证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和有效;档案部门的内部局域网必须切实与一切外网实行物理隔离,加强身份认证和密钥等管理,使用网络行为控制系统,确保档案信息网络传输的安全。
2.各级档案部门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和网络建设工作中,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加强上网信息的审查与管理,防止失密、泄密事件的发生。参加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的档案部门,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保密制度,非公开的档案信息一律不得上外网,上网的档案目录和全文信息要经过严格的划控和鉴定;在因特网上提供已公开档案目录查询服务的,要认真采用身份认证、防火墙、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档案信息和系统安全。
3、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灾害应对能力,采用新的手段,实施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制度,在不同的地方存放重要档案的重份或缩微、数字化等形式的副本。全市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应与其他区域档案馆互在本馆为对方建立备份档案库房,互为对方存放备份档案。选择异地备份场所,以相距300公里以上,不属同一 江河流域、同一电网、同一地震带的地方为宜。特别是安全系数较低的电子文件,一定要普遍实行异地备份。有条件的地方,还应逐步将电子文件转换成其他载体保存,实行异质备份,以防止若干年后电子文件因阅读设备不配套而无法读取。要把重要档案异地备份作为确保档案安全的一项制度来实施。全市各级档案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共同推动这项制度的实施。
4、对已有复制件的档案原件进行封存。全市各级档案部门要把对已有复制件的档案原件进行封存作为确保档案安全的一项制度来执行。凡是已有缩微、数字化等形式副本的档案原件一律封存,无特殊情况的,都不再提供利用,而以复制件提供利用。
四、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各地档案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参加当地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以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中心工作服务,将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效充分发挥。
成立重庆市档案信息化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研究本市档案信息化发展方向,组织制订和修改档案信息化方面的法规、规章与标准;负责监督和检查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实施政策引导;负责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利用和安全管理做出规划。
2.落实资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切实将数字档案馆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财政预算,保证开展电子文件接收和政府信息公开的必须资金。
3.培训人员。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可持续性发 展的前提和保障。全市档案部门一是要想方设法引进信息化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也要想方设法留住人才。电子政务建设与信息资源整合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一大批既懂信息化、电子政务知识,又懂档案管理、信息组织与计算机操作知识的专门人才。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十二五”中期,全市档案系统的业务干部都能上网工作,关键技术开发和保障岗位都有过硬的技术骨干和后备人选。各区县档案局(馆)必须在2011年保证配备1-2名计算机专业人才,负责网络、数据库的管理及相关工作的业务指导。各区县档案局(馆)要重视对馆内人才的发掘,通过送出培训的方式,使得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人才能够较快地承担馆内档案信息化工作。
4、建设档案信息化质量评估体系。建立信息系统功能和质量评估机制,建立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比机制,建立档案信息化建设先进评比和典型示范机制。在档案信息化规划执行过程中强调层层分解、细化,并与评比、考核相结合,以加强对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控制力,避免分散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发挥档案科技专家和社会信息化专家的作用,建立专项考评制度和办法,开展相关评比活动,树立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带动全市档案信息化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