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镇农民增收工作方案5则范文

时间:2021-02-20 18:0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20年全镇农民增收工作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20年全镇农民增收工作方案》。

第一篇:2020年全镇农民增收工作方案

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工作部署,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全面准确反映增收成效,切实推动我镇农民增收工作。现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市“双圈层”现代农业产业大环线建设为统揽,以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为目标,切实抓好2020年的农民增收工作。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增添工作措施、细化工作职责、狠抓工作落实。2020年,我镇农民增收工作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是实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715元,同比增长9%。

二、工作重点

(一)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继续举全镇之力抓好脱贫攻坚头等大事,聚焦攻坚重点,加快补齐突出短板,对标“一超六有”,围绕脱贫攻坚开展农业农村工作,抓好农业产业等专项扶贫,宣传落实“小微”产业等各项奖补政策,用好产业扶持资金,推进扶贫产业园建设,抓实结对帮扶,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确保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二)加大财政三农投入积极争取市、县项目资金支持,加大财政“三农”投入,特别是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我镇“三农”工作。(三)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我镇新农村建设,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2020年计划建成“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3个,创建村3个。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机制,分类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大革命”和“村庄清洁绿化行动”。(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有序开展集体成员身份确认、集体资产折股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等工作,依法赋予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资格。探索消灭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好经验和方法。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农村财务管理。加快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依法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五)促进2+2产业发展围绕市“双圈层”现代农业产业大环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体系。通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抓好农产品的品牌培植。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运销、服务等产业,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商贸、餐饮、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增收产业,在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上实现新突破。(六)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积极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引进一些资金雄厚、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加工发展。大力培育农民专合组织、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新发展农、工、商企业,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农民增收。(七)强化劳动力转移就业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以家庭农场主为重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1人,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选送优秀人才参加青年农场主和农业职业经理人集中调训。大力推进农民工就业工作。深化省内外劳务协作,继续加强与对外劳务输入地相关部门、用工企业的协调沟通,进一步畅通劳务输出渠道,提高农民工返岗复工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工市外稳定就业。依托农民工服务网、公共招聘网、人社服务微信公众号等服务平台,开展“春风行动”等农民工线上招聘活动,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推送岗位进村入户,帮助农民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确保2020年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保持在12500人左右。深入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有创业意愿和本领的返乡农民工,做好政策咨询、项目指导、创业培训、跟踪服务等创业服务。加强农民工劳动监察和维权工作,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合各种涉农项目资金,完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建设等农业发展基础设施,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九)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简化兑现流程,确保及时准确到位。切实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及时准确赔付,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保障作用。扎实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等工作,提高农村群众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和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机制。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应保尽保,大力推动进城灵活就业人员和农业产业化从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鼓励、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农业、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支持力度。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强化对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为保障我镇农民增收工作的落实,镇党委、政府成立农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农民增收工作措施的落实和目标任务的完成纳入综合目标考核,确保农民增收工作的完成。(二)落实责任从上到下实行农民增收“一把手”负责制,镇党委书记、镇长担任镇农民增收工作第一责任人,切实做到农民增收工作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查。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我镇属于未承担城乡一体化调查户的乡镇,积极督促并落实专人每月按时报送2条以上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典型材料,并认真做好年中、第四季度和年末自查总结,及时研究处理困难问题,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三)加强考核加强农民增收工作督查,镇农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镇纪委、镇经济办等部门定期开展农民增收工作专项督导,并将结果作为对各村民委员会、各部门(所、中心)年终综合绩效考核的依据,对考核结果排名末位村民委员会,由镇党委、政府分管领导约谈其主要负责人;

对年终任务不达标的村,村书记在次年的全镇农业农村工作会上述职。具体的考核内容参照《镇2020年农民增收目标任务》进行考核,此项工作考核结果将计入镇综合考核总分。

第二篇: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的障碍解析

关键词: 农民增收 小康社会 农业产业化 合作组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性因素。其中,农民增收始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除初期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79年-198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15.18%,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个百分点外,以后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拉大,1986年-199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速3.62%,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5个百分点,98年-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速为3.58%,两者差距扩大到了3.39个百分点,农民收入水平低,提高速度慢,直接影响了对农业的投入,迟滞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进而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党的十六大从根本上确立了农民增收全局性的战略地位,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十六届三中全会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高度来推进涉及“三农”问题的各项改革。由此可见,扭转农民收入增速下滑,确保农民收入进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快车道,是我们党和政府一直非常关注的重大问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指出农民收入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文件要求全党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

一、农民收入增速下降的原因

(一)体制的制约

1、农村上层建筑的不合理性成为农民增收的巨大障碍 基层政府冗员多,农民负担重,是中国“三农”问题中的突出问题。基层政府因人设机构,“对口”设机构,加上级政府下派与分流人员,致使近年来干部职数不断膨胀。据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县、乡两级政权财供人口达到3000多万人,村级干部需要由村民负担的全国有730万人,实际供养经费6000多亿元,由农民负担的有2000亿左右。正如温家宝总理在记者见面会上所指出的那样,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因机构臃肿给农民造成的负担占农民实际负担的40%左右。不仅如此,近年来许多基层政府耗费大量资金建设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是加重了农民负担。

2、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农民增收难以逾越的一个坎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目前,我国人口已增加到13亿,人均耕地减少到约1.2亩,由于人口分布不平衡,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确立的0.8亩的警戒线,463个县低于人均0.5亩的危险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困在有限的耕地上,导致农民劳动收益率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急需要从农村转移出来。但是,严格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和歧视性用工制度以及种种不合理的收费,抑制了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愿望,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工业经济也面临着减员增效的巨大压力,加上本身的资本积累能力有限,难以吸纳更多劳动力,城市本身下岗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与再就业压力增大,这就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加困难。

(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难以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社会各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向农业经营者所提供的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所需要的各种经济和技术服务的总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推进制度创新,增强服务功能”。但是作为农村社区内部向农民提供各类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农民自治性组织――—村民委员会的建设明显滞后。不少地方尤其欠发达地区,村干老化、无人干的现象十分普通。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财力下降幅度很大,就我市而言,好一点的村级财力只有2万多元,少的村不足1万元,加上转移支付仍不足以支付村、组干补贴。严重挫伤村两委成员及组干的工作积极性,农村基层组织不稳定因素增加,加上缺乏有效协调组织,“一事一议”难以实施,农业基本建设和村里的社会事业无人问津,不少村级组织实质上已经陷入瘫痪。与此相应农村传统的合作经济组织合作功能丧失贻尽,在传统的合作组织中最为重要的两大组织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已经完全背离了初建之宗旨。不再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它们中绝大多数已经异化为赢利性企业。不少地方供销社实质上已经分解成个体工商户,它们完全以自身的利益为准绳同农民打交道,逐渐演变为与农民博奕的市场主体,它们的服务宗旨荡然无存,逐利已成为其经营的根本目标。另一大合作组织由社员入股,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体——农村信用社早已脱变为“官办”金融机构,股份合作制名存实亡。在商业化经营的目标的影响下,同时也因为农户的贷款具有分散、量小、交易成本高、风险大等特点,信用社的支持重点偏移到民营企业或乡镇企业,甚至干脆转移出农村。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各种途径转移出农村的资金每年有2000亿元左右。其次,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下;农业产业化通常被称作“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它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为“龙头”,根 据自愿、互利的原则,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产销关系。应当讲在初级农产品的供给处于总量阶段性过剩的形势下,这是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主渠道,但是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这一经营模式的绩效没有很好的显现出来,反而问题非常突出。具体表现为:一是“龙头”企业难寻,欠发达地区尤甚,难以表现出带动效应。二是由于公司与农户并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市场信用关系,“订单农业”的履约率低。三是由于农民组织化的程度低,谈判的地位低下,公司在剩余价值的分割上往往占据主动,依旧是资本支配劳动,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三)农民素质偏低,影响了农民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最终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

人力资本理论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教育是使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的重要因素。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投资,是增强农村社会发展的根本。但是现行教育费用制度造成农民受教育机会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在的农村教育体制设置,基本上仍然按照小学村办、初级中学乡办、完中县办的原则设立。由于基层政权财力有限,农村教育投资远落后于城市。据调查资料显示,普通小学的教育经费农村人均水平为519.16元,城填的人均水平为841.11元,初中生的教育经费农村人均水平为861.64元,城镇人均水平为1423.85元。义务教育水平差距尚且与此,更不用说农村继续教育了。不少县、乡在“双基”达标过程中负债累累,难以成为农村教育的投入主体,教育经费的不足导致农村各类教育水平难以提高,是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的根本原因。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问卷调查显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达到54.9%,但文盲、半文盲劳动力仍占8.5%,接受过农业职业 教育的仅占农村总劳力的7.3%,接受过有关资格培训的人数仅占劳动力的5.7%。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谋求就业的机会、取得收入的渠道。现在,随着城市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越来越高,不少原本在城市打工的低素质劳动力不得不重新返回农村,失去了取得工资性收入的机会,导使非农收入减入,农民收入的提高受到直接影响。

农民增收问题,就实质而言是二个方面:一是减负;二是农业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增长。因此要彻底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我们必须减法、加法一起干,建立和完善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一)切实做到精简机构与层次减轻农民负担

我国目前政权有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可以说层次太多,而且均对口设置机构,机构与人员膨胀严重。从1998年开始,中国开展了乡镇撤并精简机构工作,到2003年底,五年撤并了7400多个乡镇,乡镇总数由撤并前的46400多个减少到39000多个。现在不少地方也正在进行撤村并村工作。随着农业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不少以农业税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乡镇,将逐步失去相应财力保障。因此,新一轮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要有大动作,以适应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可以考虑分几步走直至彻底减少政府层次。第一步,小村并大村,撤乡并镇。从水平层面彻底减少机构与人员。第二步,撤县建市撤销县级政权,把镇级政权改为派出机构,形成“3+1”行政格局。即政府层次分为中央、省、市三级,加上镇一级派出机构,从垂直层面减少机构与人员。同时重新界定和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划分好各级政府事权,并给予相配套的财权。从现行政权运行的机制来看,县、乡两级政权职能主要是贯彻和执行中央和上级 政府的方针政策,实质上是执行机构,执行机构重置只会增加行政成本,导致效率低下。农业税的停征将使不少县、乡(镇)政府的行政事务大为减少,人员将更加富余。根据精简效能的原则,“3+1”的行政体制不仅可行,而且很有必要。而且这样变革对发展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最终打破超稳定的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具有积极意义。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1、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

现行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的发挥主要是依靠乡、镇党委领导下的党、政、经基层政权的组织体系,一个以农民为主,为农民服务的农村社区合作组织一直就没有建立起来,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必须对传统合作组织进行改造,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制度变迁探寻农户以最低成本,最快捷方式,顺利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2、积极推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一种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农业,它的核心是把传统农业中相互分离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连接起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农户找到了龙头企业就等于找到了市场。可以有效避免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同时也可以顺利实现农产品与市场对接,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因此,各级政府要不遗余力地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创业扶持与服务,安排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较大幅度地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同时也要加 强引导与监督帮助农民与之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三)努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加非农经营收入

目前,农村中有5亿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亿多。2002年底与1996年相比,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中,非农经营收入比重已从29.26%提升到51.7%成为农民收入增长最大的亮点,而支撑农民非农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外出务工。因此,如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开辟“绿色”通道,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移动是各级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用。在二00四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中,中央为破除农民工进城的体制性障碍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这无疑极大激发了广大农民进城务工的热忱。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双增的态势不可避免。城镇就业压力的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构成障碍。目前,进城务工的1亿多农民中,农民身份并没有变化,大多数人不能也不愿意摆脱原先赖以生存的土地,使已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处于不稳定的就业状态,难以完成形式和本质都兼备的就业领域转移。因此必须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定农民退出农村的决心。积极推动小城镇建设,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落实一号文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各项措施,增强转移劳动力资本积累能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有效的转移。

(四)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民的竞争力

目前农民素质的偏低的状况,已经成为制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的关键性因素,农民收入低又进一步影响到农民家庭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和教育消费。使他们的新生代在掌握知识和技能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农村教育体制变革势在必行。首先,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实行资源重组,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其次,改革农村教育费用制度,严格实行义务教育一费制,同时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投入主体由县、乡(镇)政府向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转换。以彻底改变农村中小学学生人数比例与费用比例的巨大反差;第三,加强农民继续教育和科技培训力量。利用农村教育制度改革的整合资源,创办农民培训学校或农民夜校,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采取多渠道的办学模式和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

参考文献:

《十六大报告》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 二OO四年“中央一号文件” “人民网”的有关数据资料

安庆市委党校讲师

钱晓春

2004年11月

第三篇: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是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问题。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历来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出现和解决有一个大体的先后顺序。最早是农业问题,即如何发展农业以保障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问题;之后是农民问题,即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公共服务城乡全覆盖的问题;最终是农村问题,即大规模开展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的问题。从我国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观察,目前可能正处于由解决农业问题向解决农民问题转变的关键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上。

资本“下乡” 家庭经营收入占比下降

农民纯收入可以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劳动报酬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包括家庭经营农业收入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的四大来源中,家庭经营收入占的比重目前仍是最大的。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2527元,占到49%。但是,这一比重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04年,这一数字还是60%。5年时间,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还是相当可观的。家庭经营收入占比的下降,一方面是因为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加,这符合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量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经营领域,农民通过家庭经营中获得收入的比例不断下降,这是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倾向性问

在2008年全国农村经济收益分配格局中,农民经营所得最终占到可分配净收入的70.6%。这一比重在2003年为74.3%,2000年为77%,新世纪以来基本上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企业各种留利占可分配净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的5.90%提高到2003年的6.98%和2008年的9.01%;外来投资者分利占可分配净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的1%提高到2003年的1.69%和2008年的1.81%。在一些发达地区,这一下降趋势看得更加清楚。浙江省绍兴市数据显示,农民经营所得占可分配净收入的比重,已经由1989年的78%下降到1997年的64.2%,再下降到2003年的51.1%,到2009年,这一比重已经跌落到了47.3%的低水平。资本不足 阻碍农民合作获取经营利润

在农业农村经营领域,农民获得收入的比重下降,主要是因为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投入需要增加,而单个农户却缺乏必要的资本,从事经营的领域逐步收窄,大量资本趁机“下乡”,资本获得收入的比重逐步上升。畜牧业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规模养殖所占的比重稳步提高,1996年规模饲养量在全行业的比重还只有6.3%,2006年达到50%,2008年已超过60%。大多数规模养殖的是资本主导企业形式的养殖。真正农户主导的、家庭形式的所谓散养户占的比重逐步降低,农户逐步被迫退出畜牧业经营。统计数据上的表现就是,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但出售畜禽产品收入占农户家庭收入的比重却不断下降。

资本逐步占领农业农村经营领域的局面,必须加以改变。要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就一定要把农业农村经营领域留给农民,要让农民首先能够在农村通过经营获得收入。即使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它们都明确限制资本进入农村占领农民经营领地。要解决单个农户资本不足和农业经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矛盾,我们也应该学习日本、台湾等地的经验,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要通过机制创新,让合作社能够支配一定数量的资本,能够进入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守住农业农村经营领域;要让合作社有能力获取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再通过合作社内部的分配机制,把这部分利润转换为农民的收入。

从数量上来看,近两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很快。截至2009年9月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1.16万家,比2008年年底增长90.8%;实有入社农户约21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32%。但是,合作社发展质量还亟待提高。从目前情况看,合作社还不能很好地帮助农民以合作方式支配资本获取经营利润。当前,合作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合作层次较低。绝大多数合作社局限在技术信息服务领域,真正能组织农户统一购买农资或销售农产品的为数不多,能开展农产品加工的更是寥寥可数。二是合作机制不顺。合作社内部规范的治理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不健全,社员不太愿意参与合作社的管理监督,合作社对社员的民主权力也不太尊重。三是合作积极性不高。农民入社动机不强,退社较为随意。入社后参与活动较少,合作社内部凝聚力不足,一些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小于市场交易量,一些合作社与社员的交易量小于与非社员的交易量。

这三个问题其实是有因果联系的。第一个问题是根本,它是产生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的原因。只要合作社无法进入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它就无法获得这部分收益,分给社员的也就不多,农户入社得到的利益自然不多。因此,农户入社的积极性不高,且随时可能选择退出。在这种情况下,显然难以建立规范的治理机制,这样的合作社发挥的作用不大,且随时面临解散的危险。由此可见,合作层次决定了合作收益,且直接影响到合作机制的建立及合作积极性的提高。而合作层次不高,主要是因为合作社缺乏足够的资本,没办法进入农产品流通加工领域。

推动合作社发展,要在加强政府服务、培养合作人才等多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但最核心的是要保证合作社能够占有足够的资本。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够作为合格的市场经营主体进入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才能够拥有为社员谋利的手段。为此,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好为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的平台,推动产业合作和信用合作的结合。

交易份额认购成就新一代合作社

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传统合作社同样因为缺乏资本而陷入经营困境。这迫使它们进行制度创新,发展成为新一代合作社(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s)。它们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具体而言,我们在发展合作社时,首先要确定流通和加工的最佳规模,再据此确定所需资金数额,然后把加工规模分解成若干交易份额(deliver share)。社员入社时按规定必须认购交易份额,并同时要求按一定比例出资,通过调整比例,使得社员出资额之和刚好等于合作

社所需资金数额。交易份额规定了社员交售给合作社的产品数量,社员交售产品总数刚好等于合作社流通加工的最佳规模。如果社员当年产出不够,允许其从市场购买予以补齐;如果超出,超过部分由合作社视情况决定是否收购。

通过这一系列制度创新,就可以为我国合作社发展建立起灵活的筹资机制和资金利用机制。合作社在出售交易份额的同时获得了一笔稳定的资金,借此购买固定资产,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业务。有了固定资产后,合作社就可以进入金融体系,获得银行贷款;就可以创办或控股农产品加工企业、铺设销售网络,获取加工销售环节利润。合作社利润按交易份额分配给社员,由于交易份额和社员认购资本额成正比,按交易份额分配也相当于按认购资本额分配。合作社通过参与加工和销售,扩大了社员合作的范围,也提高了社员分红回报率,增强了合作社对农民的吸引力。社员认购交易额的积极性增加,反过来又保证了合作社的资金来源,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只有为合作社经营提供足够的、可支配的资本,才能够帮助农民利用合作社实现对资本的集体占有和控制,才能够帮助农民占据农业农村经营领域并获取更多的收入。通过努力,目前农民经营所得占可分配净收入的比重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的趋势完全能够得以止住。单此一点,农民收入每年就能够增加0.5%。如果再能够把这一比重提高到2000年的水平,农民收入就能每年增加3.5%左右。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唯一的一个量化指标,就是要保证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换言之,必须保证农民收入每年6%左右的增长速度。通过制度创新,让农民通过合作社实现收入每年增加3.5%,对完成全会规定的目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新一代合作社中,由于社员出资的数量始终从属于交易份额,而交易份额取决于农户生产的规模和与合作社的惠顾额,社员同时作为所有者与使用者的特征没有改变,合作社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因此,引入资本后的新一代合作社仍然是基于农产品生产的合作,是劳动的合作,而资本的合作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它仍然是以自愿联合起来的生产者为导向的,而不是以投资者的资本增值为导向的。

第四篇:促进农民增收

白水民间资本助推经济发展澄城六大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 王小丽 通讯员 杨娟)作为全省首个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见》的白水县,今年民间资本呈现出活跃态势,已有48亿民间资本计划投向71个建设项目。白水县圣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二期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中,这个占地15亩,由民间资本投资2800万元的工程计划建设18个冷库、两个储藏库和加工车间等,用于果品的冷藏和外贸加工,预计6月份就可以投入运营。白水康贸粮食物流、弘海

海洗浴等项目也已开始试运营。这些注入白水民间资本的项目不仅涉足果业、粮食等基础产业,同时也逐步进入白水的基础设施、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

近两年,白水不断放宽民间投资范围,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县内各阶层自主创业、引导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吸引县外人员来白水创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性产业、市政设施、公益性事业、旅游开发等领域。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提高民营企业主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减免各类税费,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据介绍,今年全县民间资本共投向71个建设项目,总投资48.6亿元。目前已有26个项目开工,投资1.97亿元,全部项目有望在明年内完成。

本报澄城讯(通讯员 张建军 记者冯战武)今年以来,澄城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围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21%的目标,重点实施六大举措,确保群众增产增收。这六大举措即:深入开展“水利建设年”活动,明确今年水利建设七大重点任务,为促进全县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县财政列出300万元专项资金,加大对苹果新建园苗木补贴力度。截至目前,全县新建果园2.4万亩,占全年任务的60%;对新建标准化圈舍每栋奖补1.8万元,对新建600头

种猪场奖补80万元,进一步增强群众发展生猪产业的积极性,力争年内实现存栏70万头,出栏100万头目标。同时,狠抓生猪产业发展的饲料来源,全面扩大地膜玉米种植面积,积极落实农资补贴等,确保全县18万亩任务完成;严格按照“城乡增绿、农民增收”的方针,坚持经济林与生态绿化并举,全县新发展核桃经济林1.2万亩,绿化道路20公里,义务植树35万余株;抓住农民进城基础在户籍、核心在住房、关键在社保、重点在培训、根本在就业五个关键问题,建立和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等各项相关保障机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目前700余人已办理落户手续;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春季“百日集中整治”活动,积极推行村、组(巷道)垃圾“户清扫、村收集、镇拉运、集中处理”模式,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第五篇:农民增收方案

强湾移民新村2008年-2012年农民增收

工作方案

实现农民增收是强湾移民新村2008年-2012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落实中央及省、市促农增收政策,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强湾移民新村现状

强湾乡移民新村村地处创业大厦以北、国道109线以南、之三路以西、园中路以东,120亩地为强湾乡新村建设用地。搬迁工程分两期实施,项目总投资5225万元,其中住宅楼房建设资金4225万元,住房群众自筹4225万元,拆迁、土地征用平整、“三通”及小区公用设施占用资金1000万元,共搬迁660户2300多人。2006年开工建设的一期工程11栋住宅楼,已全部顺利通过监理公司和设计院的验收,室外管网、道路硬化等工程也已完工,钥匙发放工作即将结束,首批居民已开始入住小区。2007年开工建设的二期工程共4栋住宅楼,主体工程已封顶,室外配套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预计2008年9月底全部完工。2007年底,移民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02元。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大力组织实施农民增收五项工程,加快培训新型农民,采用劳务输出等措施提高农民收入,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筑物质基础。

三、工作思路和措施

1、分析现状,找准农民增收着力点。

就目前来看,强湾乡移民新村大部分住户来自农村,离开土地,第一产业已经不适应移民新村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应成为我乡移民新村今后农民增收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2、积极引导,激活全民创业热情

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营造全民创业氛围。出去看、回来办,同时抓住先进性教育的契机,扎实有效地开展“牢记一个宗旨、坚持两个务必、投身三创实践,推进富民强乡”的主题教育,破除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小农经济、小富即安的思想,确立敢干、敢试、敢于先富的竞争意识,依靠民力、启动民资、发展民营,通过宣传活动,典型带动。政策推动,力争达到户户有发展主业,家家有致富项目,把农民增收工作落实到家家户户。

3、加大劳动力转移与技能培训力度。

创新机制,努力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认真贯彻执行有关优惠政策,做好用工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发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

传面,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加强劳动培训力度。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和用工方的需要,积极与区有关培训机构联系,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实现“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进一步增加劳务收入。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搞好服务工作。及时加强本村劳动力资源的分析和宣传,引导劳务输出人员在赚钱的同时,把发达地区的先进思想、先进理论、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带回来,创办经济实体,推动我乡经济发展。

4、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增收环境。

一是加快移民新村建设步伐,按照“突出亮点、搞好开发、综合发展”的思路,一方面加大开发力度,加大商铺和住宅楼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围绕移民新村,加快水泥路面、路灯照明、排水、生活垃圾和绿化工程建设,改善和提高移民新村居民生活条件,进一步完善移民新村功能,提高移民新村整体水平,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政治保证

进一步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入宣传中央、省、市、区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对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切实把干部群众的思想行动统一到积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来。

(二)机制保证

坚持党政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亲自抓,村级组织抓落实,健全组织,加强领导。乡上成立促农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并设办公室,村上成立实施领导小组,明确职责,量化任务,严格考核,实行奖惩制度。形成乡、村上下互动的局面。

(三)政策保证

进一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认真实施各项扶持,奖励优惠政策,围绕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完善各项落实措施,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体,用政策激励群众,用示范带动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体作用。

(四)民主保证

建立和完善村党支部对民主管村的领导权,村民代表大会对民主管村的决策权,村民委员会对民主管村的执行权,村民监督委员会对民主管村的监督权。坚持“一事一议、尊重民意”,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力更生、投资投劳建设美好家园。

下载2020年全镇农民增收工作方案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20年全镇农民增收工作方案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增收困难

    农民增收困难 农民富则中国富,农民强则中国强。农民增收困难,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尽快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如果领导派我解决,我会如下处理: 一、了解情况。我会到村里进行走访调查,深......

    2013年儋州市发展畜牧业推进农民增收工作方案

    2013年儋州市发展畜牧业推进农民增收 工作方案为了贯彻落实省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我市畜牧业生产发展,推进农民增收,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市畜牧业发展实际,......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摘 要]农民收入问题,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增加......

    靖边县农民增收调查

    靖边县农民增收调查在快速增长的背后去年年初,我们到靖边县东坪村作了个专题调研,发表了《一个偏僻山村人均收入如何突破了八千元》一文,引起了较大反响。岁末年首,又从靖边传来......

    农民增收论文农民人均纯收入论文

    农民增收论文农民人均纯收入论文: 影响安徽省农民增收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 要:长期以来,农民增收问题不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已有很多学者对中国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发挥重......

    *镇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连山镇是四川省的重点小城镇,省农科院的科技示范地,也是粮油重点基地之一。连山镇党委、政府在积极建设小城镇的基础上,致力于农民的增收致富工作,近几年来,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就农......

    *镇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连山镇是四川省的重点小城镇,省农科院的科技示范地,也是粮油重点基地之一。连山镇党委、政府在积极建设小城镇的基础上,致力于农民的增收致富工作,近几年来,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就农......

    农民增收先进村事迹材料

    岐山县先进基层党组织事迹材料我们唐家岭村共有七个村民小组,430户,1630人,耕地面积2600亩。近年来,村两委会始终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做为各项工作的的立足点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