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河内塔
河内塔
XXX 应用心理学 X 班
摘要
本实验主要通过被试对河内塔游戏的问题解决的过程,记录问题解决的时间,以及圆盘的移动数量,分析被试所用的思维策略,思考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找出解决河内塔的最优方法。一般情况下,被试第一一次参与实验的时间比较长,若成功之后一遍一遍做,时间会慢慢缩短。分析可得最好的策略应当是模式策略。实验存在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且极易受环境影响。
关键词
河内塔问题 循环子目标 知觉策略 模式策略 机械记忆策略
1.引言
河内塔问题是问题解决研究中的经典实验。给出柱子 1、2、3。在柱 1 上,有一系列圆盘,自上而下圆盘的大小是递增的,构成金字塔状。要求被试将柱 1 的所有圆盘移到柱 3 上去,且最终在柱 3 上仍构成金字塔排列,规则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且大盘不可压在小盘之上,可以利用圆柱 2。完成河内塔作业的最少移动次数为 2 的 n 次方减 1,其中 n 为圆盘的数目。
解决河内塔问题有以下四种常用策略,分别为循环子目标,知觉
策略,模式策略,机械记忆策略 循环子目标思路是要把最大的金字塔移到柱 3,就要先把次大的金字塔移到柱 2;而要把次大的金字塔移到柱 2, 就要先把比它小一层的金字塔移到柱 3。依次类推,直到只需要移动最上面的盘为止。这种策略类似计算机的递归,它是内部指导的策略,被试不必看具体刺激,只是把内部目标记在脑中,然后-步步循环执行,直到解决问题。
知觉策略:这种策略是刺激指导的策略,根据所看到的情景与目标的关系,排除当前最大的障碍,从而一步步达到目标。
模式策略:也是内部指导的策略,但不涉及目标,而是按-定规则来采取行动。解决河内塔的通用规则是,当圆盘的总数为奇数时,最小的圆盘按 1->3->2->1->3->2 的顺序移动;当总数为偶数时,按1->2->3->1->2->3 的顺序移动。
机械记忆策略是将做对的一系列步骤死记硬背下来,但无法创新,不可迁移。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
教师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班 2 班同学 1 名,矫正视力正常,色觉正常。
2.2 仪器
实验仪器为计算机,PsyKey 实验平台 2.3 实验材料
使用三个圆盘的河内塔 2.4 程序
使用三个圆盘的河内塔进行练习,可以用红、黄、绿键移动对应的柱子上的圆盘,或用鼠标直接移动盘片。练习阶段可以重复,并有自动演示。
被试依次完成 3 到 8 个圆盘的河内塔问题。记录其移动次数、重复次数和时间。每一水平最多可以重复的次数: 30;每一水平最多可以移动的次数: 800。
3.结果
表 表 1 各种条件下不同位置汉字回忆分数
盘数
移动次数
所用时间(s)
重复次数 3
0 4
0 5
156
0
255
620
0 7
566
22678
765
3476
分析与讨论
在解决河内塔的问题是,总是想先把最下边的圆盘从最左边转移到最右边,这样就要求把它上边的那些转移到中间的那根杆上,依此方法类推,最终把最上边的圆盘最后一个转移到最右边的杆上,而且在转移的过程中,还必须遵守大盘在下的规则,还需被试在练习中发现,奇偶不同,移动方法有所差异。
这四种策略有些差别,掌握前三种学习方法要比第四种方法用的时间短。目标递归策略的记忆负担很大,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时,要随时在头脑里记住最终目标与分目标,并注意解决的进程。在知觉策略中,不论有多少圆盘,只要记住最终目标和当前移动的最大障碍,就可以达到问题的解决。模式策略中,短时记忆不需要记任何东西,只要把移动河内塔的通用规则记在长时记忆中,就能够解决问题。这种策略对记忆的要求最少。前三种策略都有一定的图式或模式,故容易记住,特别是模式策略的规则最为简单。而机械记忆策略需要死记硬背,回忆难度大。
被试一开始的这种策略是内部指导的策略,不必看具体刺激,只是把内部目标记在脑中,然后一步步循环执行,直到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方法是目标递归策略。但是由于不知道这种方法是否可行,因此,还要通过尝试,如果前面的策略不正确,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操作,不断地尝试与错误,才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形成刺激情景与反应的联结,然后再不断重复巩.固这种联结,直到能解决问题 此实验存在迁移作用,若被试知觉并理解了问题解决的模式,即
可将每一次问题解决的步骤进行分解,此作用存在于第二种以及第三种策略中,是问题解决更加方便,不对记忆造成过重的负担,能够长期保持。对比被试在圆盘数量为 7 的时候,重复进行实验,时间随着次数不断缩短,移动次数也不断减少,由此可以看出,此实验存在一定的练习效应。
实验需重复多次,容易产生疲劳效应,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记忆混乱或产生思维定势的现象。本来想要将圆盘从柱 1 转移到柱2,结果盘数太多,转移一半时,又将圆盘按顺序移动回柱 1。产生思维定势现象即不断重复移动圆盘,却一直不能成功,也未寻找到新方法。
实验过程中,环境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大,主试需保持实验环境无干扰状态,对无关变量进行合理的控制。因为本实验需进行多次重复实验,被试易产生疲劳效应和练习效应,需要主试合理安排被试的实验时间。
结论
分析可得最好的策略应当是,学习的时间最短,不给短时记忆造成太大负担,可以长期保持,同时又容易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即模式策略。实验存在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且极易受环境影响。参考文献
[1]郭秀艳.实验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0.01:540-543
第二篇:《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
上海体育学院
《实验心理学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
姓名:郭沛琦 学号:15620109 任课教师: 杨苏勇
实验名称: 引言
(测量的原理)方法 2.1 被试
(人数,性别,年龄)2.2 材料
2.3 程序
(例如)首先,检查反应器和刺激呈现器是否完好,并接通电源。然后,打开仪器,并预热三分钟。分别进行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的视觉试验以及听觉的简单反应时实验。正式开始测验:在呈现刺激时被时按下对应的按钮,并记录下错误的次数和反应时。每个被试重复进行20次测试。…)结果
(计算过程和最终结果,必要时呈现图表)4 讨论
(回顾结果;存在的不足)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原始数据] 注意:实验报告打印一律采用A4纸,单面打印,左侧装订;正文内容采用小四宋体,1.5倍行距。文中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可参考心理学报正式发表的论文的格式。
第三篇:东塔学校化学实验报告
东塔学校化学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同组人指导教师史老师
日期:实验题目:观察和描述一对蜡烛及期燃烧的探究实验目的:
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
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班级姓名同组人指导教师史老师日期:实验题目: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目的: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
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
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班级姓名同组人指导教师史老师日期:实验题目: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给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的操作 实验器材:
镊子、药匙、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锌粒、盐酸、碳酸纳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实验步骤:
一、药品的取用
1、用镊子夹取了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3、量取2ml盐酸加入到试管2中,往试管一中滴加盐酸。
二、结物质的加热
取2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三、洗涤仪器
将本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洗干净。
现象:
一、3加入盐酸后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外壁发热。
二、先产生蓝色紫状况淀,受热后,变为黑色的沉淀。分析及结论:
一、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盐酸也锌粒反应放出氢气。
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生或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
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我们安全、正确、快速的进行实验并获得可靠结果的重要保证。
班级姓名同组人指导教师史老师日期:实验题目:制取氧气及氧气的性质实验目的:
1、掌握用KmnO4制取O2的方法
2、了解O2的化学性质。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试管、水槽、集气瓶、镊子、KmnO4、木炭、石灰水、细铁丝、酒精
实验步骤:
一、氧气的制取,1、查,先在水槽中装适量的水,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往试管中装入KMnO4,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定,固定各仪器(注意,铁夹夹在试管中上部,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酒精灯与试管底部的距离)。
4、倒,把两个装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倒立在水槽中。
5、点,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6、收,待气泡连续、均匀的放出时,开始收集,收集好后在水中盖上玻璃片取出正放于桌上。
7、移,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8、灭,最后熄灭酒精灯。
二、氧气的性质:
1、把烧到发红的木炭伸入到氧气瓶中,熄灭后滴入石灰水,振荡。
2、把细铁丝先沾点酒精,点燃,再伸入到O2瓶中。现象:
1、木炭在O2中燃烧,发白光、放热、滴入的石灰水变浑浊。
2、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一种黑色的熔融物。
分析及结论:
1、CO2CO2,CO2使石灰水浑浊
2、FeO2Fe3O43、可燃物如: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如铁却可以在氧气里燃烧,说明O2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点燃点燃
班级姓名同组人指导教师史老师日期:实验题目:氧气的制取实验目的:
1、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
2、掌握氧气的检验方法。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试管、水槽、集气瓶、木条、棉花、高锰酸钾
实验步骤:
一、制取O21、查:先在水槽中装适量的水,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往试管中装入KMnO4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定:固定各仪器(注意:铁夹夹在试管中上部;试管口要稍向下倾斜;注意酒精灯与试管底部的距离)。
4、倒:将装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倒立于水槽中。
5、点: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再固定加热。
6、收:待气泡连续,均匀的冒出时,开始收集。
7、移: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8、灭:再熄灭酒精灯。
二、检验O2,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观察现象。现象:
伸入集气瓶口的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分析及结论:
1、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氧气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氧气的生成。
第四篇:《道士塔》读后感优秀
《道士塔》读后感优秀
《道士塔》读后感优秀 篇1
王道士和我一样也姓王,但读了余秋雨先生所着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后,我不知是该为他辩还是该骂他,或者说既不辩也不骂。作为原本是湖北麻城的一个农民,他大概小时候因家贫没有读过什麽书,或者说是没有接受过系统而规范的教育,以至于不太明白眼前这些敦煌文物的价值。一个没有学过什么知识的农民又能对他苛求多少呢?对于一个贫困的农民来说,眼前这些文物是不能喂饱肚子的,远没有那些洋大爷们口袋里沉甸甸的银元来得实惠。至少那些银元可以换来粮食和土地,甚至这一辈子都不敢想有的老婆与孩子。
一个农民又能想得多远呢?无非是一家人的温饱或者是一个人的温饱罢了,而洋大爷们呢?用几个小钱就能骗取人家的国宝,当然是非常之乐意与这样一位中国传统的农民老道做一笔有赚无赔的划算买卖的。所以罪不在王道士,或者说敦煌文物大面积遗失之罪不能全怪在王道士一人之身上。
外国人能够如此轻而易举的从王道士一人手中,用极少的银元购走大批敦煌莫高窟里价值连城的文物,这与当时清政府对敦煌文物的漠然视之,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农民有如此的胆量与权利出卖世界级文物,晚清政府对敦煌文物的轻视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余老先生认为不喊一声我好恨!不足以解心头之恨的话,那么我觉得,愚昧无知的王道士固然是该恨,即使他是笔者的家门,笔者我也绝不会对他有任何的`姑息。但签署丧权辱国条约的清政府就更可恨!因为有这样无能的政府,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的农民,因为有这样肆无忌惮的农民才最终导致了敦煌文物的大量流失。这些都不是单个的事件,这是晚清政府的无能和腐败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道士塔》读后感优秀 篇2
《道士塔》描述了滚滚黄沙如海,湮没了历史的痕迹,血色残阳中,莫高窟就如一道滴血的伤口,伫立在四起的黄沙间。
我们在指责王道士的同时,更为那个时代的中国感到可悲。区区几个外国人,就拉走了大批的中华瑰宝,这不是屈辱是什么?反思中国的历史,没有一次来得像这一次心口滴血。愚昧的人,眼睁睁地看着外国人盗窃国宝而不自知,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那些外国人简单地以极少的钱财换取了莫高窟的文明记录,把中国的辉煌带到了他们的国度,他们的掠夺,不只是掠去了几卷经卷,几幅绘画,几座雕像,而是让一个民族蒙受屈辱,让一个民族的灵魂千疮百孔,让一个民族今天只能从外国人手中以高价买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样的悲剧究竟是谁的过错,是那些外国人,还是那个卑微的王道士?王道士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什么也不懂,却因为自己的无知活活埋葬了不知多少人的眼泪。他只是这场悲剧中一个可笑的`小丑。而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将这些敦煌文化放在伦敦博物馆,反倒能长久地保存。
除却诗意,在那个狼烟四起的年代,这里理所当然少不了杀戮和牺牲。在这片广袤而厚实的土地下,究竟掩埋这多少将士的灵魂?他们没有名字,没有可考的历史,只能默默地,永久地沉睡在此,化作沙堆一座。
我们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选择遗忘,在时间的流逝中拱手相让。好在,当西方的使者将中国的文明掠去,向世界宣告他们取得的成就时,有中国的敦煌研究者埋头苦干十几年,为敦煌洗刷屈辱,向世界证明,敦煌的灿烂在中国。
却只怕,再过千百年,当历史的风烟已成为旧迹,不会再有人记得这份伤痛,剩下的只有一份可怕的漠然。
第五篇:《乌塔》读后感优秀
学习了《乌塔》这篇课文后,我的感触颇深。从乌塔身上,我收获到了很多有益的知识。
现在的中国孩子,在家里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人百般呵护,什么事都不让做,而文中的乌塔却大不一样。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14岁的小女孩儿乌塔,自己一人游历欧洲的事情。
课文中讲到乌塔为计划这次旅游,整整花了3年的时间来准备,每到一地就要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还要给家里寄张明信片或打个电话报平安。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乌塔自立、自强的精神。可我们呢?有的同学不仅自己不敢出远门,甚至连上学、放学都不愿自己走,更别说像乌塔那样游历欧洲了。乌塔之所以能自立、自强,是因为她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时,我们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比如:周末之前是否制定了作息时间表?周末时又是否遵守了呢?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才能逐渐养成自立、自强的精神。
课文中还提到乌塔的旅费全部都是自己在课余时间打工挣的,没有拿家里一分钱。可我们却每天都向父母要零花钱,而且都是一天花光,也没有攒钱,这实在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所以,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
乌塔曾经说过“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们写完作业后,能看一会儿电视,读一会儿课外书,就已经很不错了,大多数同学都是把笔一挥,直接就出去玩了。而从来不会想到去亲身体验一番。光从一些课外读物和电视节目中了解世界,是比不过亲身体验完美的,而且亲身经历总比听说到的记忆要深刻,所以,只有亲自体会才能有深刻的印象。
从《乌塔》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了解一个和我年龄相仿,但行为却大不一样的小女孩儿乌塔。这篇课文使我受益匪浅,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向乌塔学习,做一个自立、自强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