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航天器桁架结构快速设计方法研究论文
引言
桁架具有净空间值高、受运载包络限制少等优点,多为高次超静定结构且刚度和整体性较好,因而越来越多地作为主承力结构应用到航天器结构中,且其结构形式呈现大型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当前,随着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航天器结构设计面临着‘‘设计约束多样、迭代更新频繁、周期控制困难”的局面。而在传统设计模式下,桁架设计不仅需经过概念设计、详细设计等多个阶段迭代,设计工作量大且周期冗长m。同时,由于参照关系和装配关系复杂多样,常出现桁架结构基础数据修改而导致模型再生失败的现象,大大影响了设计效率,无法满足“快速响应设计约束、迭代更新高效”的需求。因此,亟需采用新的技术方法来提升桁架结构设计效率,促进桁架结构的应用和发展。
本文针对传统桁架结构设计的弊端,基于自顶向下(Top-)own)模式和参照柔性相关思想,提出了航天器桁架结构快速设计方法。实际应用验证表明,航天器桁架结构快速设计方法逻辑关系明确,简便实用,能够实现结构元件自动创建和装配,快速响应外部约束并自适应更新,确保设计状态的迭代有效可控,能显著提升桁架结构设计效率,可推广应用于航天器桁架结构设计。
1航天器桁架结构快速设计基本原理
相对而言,桁架构型复杂、部件繁多、连接关系多样,如何实现管控构型、自动创建部件、快速装配是桁架设计的关键,而基于Top-)own模式,运用参照柔性相关的装配方法和多级骨架模型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桁架结构的快速设计和更新。
1.1基于Top-Down模式的桁架结构设计
Top-)own模式要求先进行系统全局设计,使全局设计能够初步满足设计约束要求,而后才在全局设计的框架下进行详细设计,其本质上是设计数据从系统顶部传递到底端的过程。这种模式符合渐进设计过程和人员思维方式,且因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可以有效地适应外部需求变化而进行结构设计重构,极大地便利了设计状态的迭代和更新。
Pro/E软件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数据传递方法实现Top-Down模式设计,骨架模型是其中较为常用的一种。骨架模型通常由基准面、基准线、基准坐标系和外形曲面组成,能够直观地表达空间包络约束和与设计有关的特征。通过骨架模型,一方面在设计初期就能够确定设计意图,定义初步的产品结构,另一方面可利用骨架模型传递信息的能力,将设计意图传递贯穿系统设计的全过程,便于自上而下的参数化设计变更[2。
对于航天器桁架结构而言,运用自顶向下设计模式,建立桁架系统自上而下的骨架模型,利用骨架模型作为信息传递载体,在概念设计阶段通过对总体布局、外部参照等进行抽象和空间几何构建,将产品的功能规划转化为产品设计需求,反映产品的空间布局、拓扑关系等&],进而使产品设计趋于清晰,便于设计模型的确立;其次,基于自顶向下的信息传递和继承,设计意图和约束能够充分贯穿整个系统,辅以骨架模型驱动的产品参数化设计和变更,既能够非常方便地通过对上层基本骨架的调整来实现对下层设计的调整和修改,又不会影响到整个产品的装配关系,降低了设计模型迭代更新失败的风险。
1.2参照柔性相关
虽然基于自顶向下模式采用骨架模型进行数据信息传递,能够便捷地传递和继承约束信息,加强系统控制能力,但在详细设计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即基于Top-Down模式的设计将在设计模型中引入复杂直接参照关系,一旦出现元件替换、增删等情况,原有参照关系中的某一参照源就可能丢失,进而使设计状态失控,引发一系列问题。
为了确保设计状态有效可控,需要在自顶向下的设计过程中对各个层级参照源和参照关系进行归并和统一,避免形成复杂参考关系,保证设计状态的独立性和参照关系传递的准确性。
从Pro/E软件的设计思想上来看,参照是Pro/E全参数化建模的灵魂,其本质是特征或组件的定位标识,系统根据这些标识构件特征或定位组件。基于参照的本质,运用“参照柔性相关”的设计思想,在数据信息传递过程中,从骨架模型外部添加与骨架模型中参照源柔性相关的新参照源并进行传递。通过骨架模型和柔性参照两者的结合,不仅能够对设计模型的参照源进行归并和统一,简化内部参照关系,还能借助全面统一的基础参照,发挥骨架模型对设计状态的控制,确保设计状态的独立性,减少设计再生失败的现象。
2航天器桁架结构快速设计方法
按照Top-Down模式,航天器桁架结构的设计过程分为结构全局设计、多级骨架模型创建、部件自动创建与装配设计3个环节。
2.1结构全局设计
航天器桁架结构的装配层级通常为“系统-舱段-部件”。基于Top-Down模式的结构全局设计主要针对系统和舱段进行,是确定桁架包络空间、构型的关键步骤。典型的结构全局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结构全局设计主要包括:
1)设计约束导入。全局设计的约束主要有外部参照、总体布局等,通常以基准坐标系、基准线、基准面和空间几何等形式反映到全局设计中。这些约束信息不仅表征结构构型的布局包络、设计空间等信息,还将作为系统顶级约束,在必要的时候向下级传递。
2)拓扑关系构造。在设计约束已知的前提下,通过对系统装配层级的分解和子级包络约束等,定义系统拓扑关系的构造,获取系统装配层级和子级包络以及基本元件的空间分布。
3)提取基础数据描述。根据系统的拓扑关系,提取桁架接头元件中心点,运用柔性参照相关的方法,基于基准坐标系对中心点进行一致性描述,使其获取柔性参照关系,形成结构空间构造的基础数据描述,为后续骨架模型和部件创建与装配等提供基础参照。
2.2多级骨架模型创建
结构全局设计获取了桁架结构拓扑关系和空间构造的基础数据描述,而据此进行的多级骨架模型创建则是将全局设计由模糊概念向清晰构型转化的关键步骤。
在通常情况下,结构元件作为系统的基本单元不需要布局骨架模型,骨架模型只需布局于系统和舱段级。因此,桁架结构多级骨架模型创建主要包含系统级骨架模型创建和舱段级骨架模型创建2个方面。
1)系统级:创建结构系统骨架模型,定义系统的纵、横向骨架模型。在系统级,主要围绕系统拓扑关系开展骨架模型创建。为保证系统级骨架对系统模型具有足够的控制能力,需在统一空间描述的基础上,依据自顶向下的思路和结构拓扑关系,对子级骨架包络进行分解和归并,形成清晰明确的子级骨架连接关系和界面。
2)舱段级:继承系统骨架模型,创建舱段级骨架模型。在舱段级,主要围绕子级拓扑关系开展骨架模型创建。基于全局设计阶段形成的基础数据描述和对系统级骨架模型充分的继承,利用基础数据描述和基准面、空间曲线等元素,创建舱段级结构骨架模型。在舱段级骨架创建过程中,依据中心点基础参照,运用柔性参照相关的方法,通过参数化的接头杆件偏离关系,标定杆件装配局部坐标系,确保自上而下的骨架模型信息传导的正确性和控制能力,为后续部件创建和装配设计提供了统一参照。典型的桁架结构多级骨架模型创建如图2所示。
2.3部件设计与装配设计
通过创建多级结构骨架模型,形成了具有足够控制能力的多级骨架模型,使桁架构型逐步清晰。基于此,只需利用骨架模型的信息,即可完成部件自动创建和装配设计,实现桁架结构的实体化充实。
2.3.1桁架杆件和桁架接头设计
由于舱段级骨架模型固化了桁架杆件的空间信息,因而需要充分利用舱段级骨架标定的空间位置信息,通过预置杆件模板,设计并创建骨架模型中特定曲线处的结构杆件。
在中心点基础数据描述的基础上,结合杆件与中心点之间的柔性参照关系以及骨架模型中定义的延伸方向,复制并向接头设计空间映射杆件几何截面信息,通过简单的实体特征操作,即可以全自适应的方式快速设计和创建桁架接头。
2.3.2装配设计
避免过于复杂冗长的参照装配关系,是实现桁架结构快速迭代更新的重要保证。为确保桁架结构元件参照装配关系紧凑,充分利用自上而下的骨架对结构元件的有效控制,借助于多级骨架模型和柔性参照关系,采用统一参照、坐标系装配的形式,使得元件在设计前已经具有配合关系。创建及装配都在装配关系中进行,元件之间拥有共同的基础参照和一致的骨架模型,可有效地避免设计再生失败。与此同时,由于骨架模型间接的表征结构元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因而在完成结构设计后,可以通过可变参数的调整,非常方便地引起结构元件的适应性调整,极大地便利了结构三维设计。
3航天器桁架结构快速设计应用
为简化行文,本文以单一装配层级的桁架结构为例,阐述桁架快速设计方法的应用。
3.1桁架结构的全局设计
在桁架结构全局设计阶段,依次进行设计约束导入、拓扑关系构造、基础数据描述提取等步骤。
1)根据运载包络、布局需求等,抽象结构设计的外部约束,形成桁架结构统一的基础参照等;
2)在设计空间内进行结构拓扑关系构造,获取系统装配层级和桁架接头杆件的空间分布;
3)基于统一的基础参照,提取桁架接头中心点并进行一致性描述,使中心点获得局部参照基准。
结构全局设计最终形成的是桁架空间构造的基础数据描述,主要包括基础参照、中心点空间位置和一致性描述局部参照基准等,具体如图3所示。
3.2桁架结构多级骨架模型创建
根据全局设计获得的桁架结构基础数据描述,利用曲线将中心点首尾连接形成空间曲线,代表桁架杆件空间位置。逐一连接各中心点,直至生成结构骨架模型。结构骨架模型包含基准坐标系、基础参照、桁架基础数据描述和空间曲线等。典型的结构骨架模型如图4所示。
为了确保自上而下的骨架模型信息传导的正确性和控制能力,将中心点作为部件的柔性装配参照,创建结构杆件装配局部坐标系(如图5所示),设置该局部坐标系与接头中心点局部坐标系之间的偏离关系。
3.3接头杆件自适应创建与装配设计
在前述结构骨架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结构杆件装配局部坐标系标定的空间位置,选择杆件模板并创建骨架曲线处的结构杆件,复制并向接头设计空间映射杆件截面几何,形成接头各通几何截面,根据杆件装配局部坐标系与接头中心点局部坐标系之间的偏离关系,以全自适应的方式创建生成桁架接头。杆件、接头创建如图6所示。
借助于多层次骨架模型和柔性参照关系,采用缺省坐标系对齐装配等形式,使得部件之间拥有共同的参照基准和骨架模型,可以有效地避免结构设计再生失败,能保证骨架模型对桁架结构的有效控制。桁架结构设计完成后,仅调整骨架模型的可变参数,即可引起结构杆件和接头的适应性调整。典型桁架结构的创建与装配如图7所示。
4结束语
针对传统结构设计模式与当前航天器桁架结构快速设计需求的差距,本文基于Top-)own模式和参照柔性相关思想,提出了航天器桁架结构的快速设计方法。实际应用验证表明:基于Top-Down设计模式,采用多级骨架模型和参照柔性相关的桁架结构设计方法,具有逻辑关系明确,简便实用等特点,能够实现部件自动创建和装配,加快结构设计对外部约束的响应,能确保设计状态的自适应更新有效可控,显著提升航天器桁架结构设计效率,可推广应用于航天器桁架结构设计。
第二篇:论文研究方法
论文研究方法
(1)归纳法: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
(2)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宏观分析方法是对问题进行了总体的分析,微观分析方法是对问题的部分或个体对象进行分析。在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时,既从外部环境,政策、制度角度进行了宏观分析,又从中小企业自身和融资机构这些角度进行了微观分析,三者相结合。
(3)访谈法:通过询问的方式,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交谈来了解市场情况的基本研究方法。
(4)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
第三篇:核磁共振方法研究蛋白质结构
核磁共振方法研究蛋白质结构
维特里希教授创建的方法是对水溶液中的蛋白质样品测定一系列不同的二维核磁共振图谱,然后根据已确定的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通过对各种二维核磁共振图谱的比较和解析,在图谱上找到各个序列号氨基酸上的各种氢原子所对应的峰。有了这些被指认的峰,就可以根据这些峰在核磁共振谱图上所呈现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得到它们所对应的氢原子之间的距离。可以想象,正是因为蛋白质分子具有空间结构,在序列上相差甚远的两个氨基酸有可能在空间距离上是很近的,它们所含的氢原子所对应的NMR峰之间就会有相关信号出现。通常,如果两个氢原子之间距离小于0.5纳米的话,它们之间就会有相关信号出现。一个由几十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分子可以得到几百个甚至几千个这样与距离有关的信号,按照信号的强弱把它们转换成对应的氢原子之间的距离,然后运用计算机程序根据所得到的距离条件模拟出该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该结构既要满足从核磁共振图谱上得到的所有距离条件,还要满足化学上有关原子与原子结合的一些基本限制条件,如原子间的化学键长、键角和原子半径等。
从1980年代初维特里希教授发展出这种方法至今,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研究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仪器技术本身的发展,能够产生的磁场越来越强;计算机的计算速度也越来越快,更多地是由于实验方法上的创新和发展,由二维的核磁共振实验发展成三维甚至更多维的实验;借助于基因技术可以得到同位素富集的蛋白质样品,核磁共振的实验也从原来单一的核发展到三种甚至四种核同时在一个实验中共振而产生相关信号。核磁共振方法的应用范围也从原来单一的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研究发展到蛋白质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与核酸以及小分子的相互作用和药物筛选中蛋白质分子与药物分子的结合等方面。随着人类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蛋白质结构组学的研究也会随之兴起,核磁共振技术在这方面的应用会更多更广。这些应用的需求反过来也会促进核磁共振技术本身的进步和发展,使之更趋成熟和完善
H-HCOSY是确定质子间偶合关系的有力工具,就这种作用来说,它相当于多次质子同核自旋去偶实验,但二者各有长处。H-HCOSY中的相关峰(或称交叉峰)主要反映的是2J和3J偶合关系,偶尔会出现远程相关峰。
TOCSY(全相关谱,TOtal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可以找到同一偶合体系中所有氢核的相关信息,也就是说,从某一个氢核的信号出发,能找到与它处在同一个自旋系统中所有质子的相关峰。这是一种很有用的2DNMR技术。
COSY通常只能看到相邻碳的氢的相关,(有时稍微远一点)。但是TOCSY顺着化学键可以看到相隔若干个碳的氢相关。因此TOCSY谱图繁杂得多,不过也确实很有用。所需要时间和COSY差不多。
核磁共振ROESY和NOESY的区别及 适用范围
核磁共振ROESY和NOESY的区别及 适用范围
答案一: 在1000~3000用ROESY,小于1000大于3000用NOESY。
答案二: ROESY是旋转坐标系下的NOESY。小分子的NOE是反相的,大分子是正相的。当分子量接近2000时,NOE趋于0。在旋转坐标系下NOE始终为正,故测2000左右的样品时须用ROESY。
答案三:
NOESY: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 Spectroscopy 二维NOE谱
ROESY:Rotating Frame Overhauser Effect Spectroscopy 旋转坐标系NOE谱
相同点:
1)都是二维核磁共振实验(包括同核和异核实验)。同核实验主要有1H-1H COSY,TOCSY,E.COSY, NOESY,ROESY,relay-NOESY等实验,主要用于自旋体系(残基内部)的谱峰确认,耦合常数的测定,顺序识别,以及由NOE交叉峰的强度得出质子间距离约束条件。这也是非标记样品所能进行的主要实验。
2)都是检测 H-H 的空间相关, 距离3.5-5 A,可以考察化合物的立体结构;
不同点:
1)分子量在 1000-3000范围,建议使用 roesy;小于1000和大于3000的化合物宜做NOESY。
2)noesy 是相敏图, 在对角峰附近的分辨率较差;
3)roesy 得到的都是吸收谱,因此有相信号点(交叉峰)距离对角峰近的可以考虑使用 roesy。
氢原子在分子中的化学环境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吸收峰,峰与峰之间的差距被称作化学位移;化学位移的大小,可采用一个标准化合物为原点,测出峰与原点的距离,就是该峰的化学位移,现在一般采用(CH3)4Si(四甲基硅烷TMS)为标准化合物,其化学位移值为0 ppm.处在不同环境中的氢原子因产生共振时吸收电磁波的频率不同,在图谱上出现的位置也不同,利用化学位移,峰面积和积分值以及耦合常数等信息,进而推测其在碳骨架上的位置.二维核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
二维核磁共振谱的出现和发展,是近代核磁共振波谱学的最重要的里程碑。极大地方便了核磁共振的谱图解析。
二维核磁共振谱是有两个时间变量,经两次傅里叶变换得到的两个独立的频率变量图一般把第二个时间变量t2表示采样时间,第一个时间变量t1则是与 t2无关的独立变量,是脉冲序列中的某一个变化的时间间隔。
二维核磁共振谱的特点是将化学位移、耦合常数等核磁共振参数展开在二维平面上,这样在一维谱中重叠在一个频率坐标轴上的信号分别在两个独立的频率坐标轴上展开,这样不仅减少了谱线的拥挤和重叠,而且提供了自旋核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这些对推断一维核磁共振谱图中难以解析的复杂化合物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划分区域
一个二维核磁共振试验的脉冲序列一般可划分为下列几个区域:
预备期(preraration)—演化期 t1(evolution)—混合期tm(mixing)—检测期t2(detection)。检测期完全对应于一维核磁共振的检测期,在对时间域t2进行Fourier变换后得到F2频率域的频率谱。二维核磁共振的关键是引入了第二个时间变量演化期 t1。当样品中核自旋被激发后,它以确定频率进动,并且这种进动将延续相当一段时间。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核自旋体系看成有记忆能力的体系,Jeener就是利用这种记忆能力,通过检测期间接演化期中核自旋的行为。
氢的核磁共振谱提供了三类极其有用的信息:化学位移、偶合常数、积分曲线。应用这些信 息,可以推测质子在碳胳上的位置。
根据前面讨论的基本原理,在某一照射频率下,只能在某一磁感应强度下发生核磁共振。例如:照射频率为60 MHz,磁感应强度是 14.092 Gs(14.092×10^-4 T),100 MHz—23.486
Gs(23.486×10^-4
T),200
MHz—46.973 Gs(46.973×10^-4 T)。600 MHz—140.920 Gs(140.920×10^-4 T)。但实验证明:当1H在分子中所处化学环境(化学环境是指1H的核外电子以及与1H 邻近的其它原子核的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不同时,即使在相同照射频率下,也将在不同的共振磁场下显示吸收峰。下图是乙酸乙酯的核磁共振图谱,图谱表明:乙酸乙酯中的8个氢,由 于分别处在a,b,c三种不同的化学环境中,因此在三个不同的共振磁场下显示吸收峰。同种核由于在分子中的化学环境不同而在不同共振磁感应强度下显示吸收峰,这称为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化学位移是怎样产生的?分子中磁性核不是完全裸露的,质子被价电子包围着。这些电子 在外界磁场的作用下发生循环的流动,会产生一个感应的磁场,感应磁场应与外界磁场相反(楞次定律),所以,质子实际上感受到的有效磁感应强度应是外磁场感应强度减去感应磁场强度。即
B有效=B0(1-σ)=B0-B0σ=B0-B感应
外电子对核产生的这作用称为屏蔽效应(shielding effect),也叫抗磁屏蔽效应(diamagnetic effect)。称为屏蔽常数(shielding constant)。与屏蔽较少的质子比较,屏蔽多的质子对外磁场感受较少,将在较高的外磁场B0作用下才能发生共振吸收。由于磁力线是闭合的,因此感应磁 场在某些区域与外磁场的方向一致,处于这些区域的质子实际上感受到的有效磁场应是外磁场B0加上感应磁场B感应。这种作用称为去屏蔽效应(deshielding effect)。也称为顺磁去屏蔽效应(paramagnetic effect)。受去屏蔽效应影响的质子在较低外磁场B0作用下就能发生共振吸收。综上所述:质子发生核磁共振实际上应满足:
ν射=γB有效/2π
因在相同频率电磁辐射波的照射下,不同化学环境的质子受的屏蔽效应各不相同,因此它们发生 核磁共振所需的外磁场B0也各不相同,即发生了化学位移。
对1H化学位移产生主要影响的是局部屏蔽效应和远程屏蔽效应。核外成键电子的电子云 密度对该核产生的屏蔽作用称为局部屏蔽效应。分子中其它原子和基团的核外电子对所研究的 原子核产生的屏蔽作用称为远程屏蔽效应。远程屏蔽效应是各向异性的。化学位移的差别约为百万分之十,要精确测定其数值十分困难。现采用相对数值表示法,即选用一个标准物质,以该标准物的共振吸收峰所处位置为零点,其它吸收峰的化学位移值根据这 些吸收峰的位置与零点的距离来确定。最常用的标准物质是四甲基硅(CH3)4Si简称TMS。选TMS为标准物是因为:TMS中的四个甲基对称分布,因此所有氢都处在相 同的化学环境中,它们只有一个锐利的吸收峰。另外,TMS的屏蔽效应很高,共振吸收在高场出现,而且吸收峰的位置处在一般有机物中的质子不发生吸收的区域内。现规定化学位移用δ来 表示,四甲基硅吸收峰的δ值为零,其峰右边的δ值为负,左边的δ值为正。测定时,可把标准物与样品放在一起配成溶液,这称为内标准法。也可将标准物用毛细管封闭后放人样品溶液中进 行测定,这称为外标准法。此外,还可以利用溶剂峰来确定待测样品各个峰的化学位移。
由于感应磁场与外磁场的B0成正比,所以屏蔽作用引起的化学位移也与外加磁场B0成正 比。在实际测定工作中,为了避免因采用不同磁感应强度的核磁共振仪而引起化学位移的变化,δ一般都应用相对值来表示,其定义为
δ=(ν样-ν标)/ν仪×10^6 ④
在式④中,ν样和ν标分别代表样品和标准化合物的共振频率,ν仪为操作仪器选用的频率。多数有机物的质子信号发生在0~10处,零是高场,10是低场。需注意也有一些质子的信号是在小于0的地方出现的。如安扭烯的环内的质子,受到其外芳环磁各向异性的影响,甚至可以达到-2.99。此外,在不同兆数的仪器中,化学位移的值是相同的。化学位移取决于核外电子云密度,因此影响电子云密度的各种因素都对化学位移有影响,影 响最大的是电负性和各向异性效应。
⑴电负性(诱导效应)
电负性对化学位移的影响可概述为:电负性大的原子(或基团)吸电子能力强,1H核附近的吸电子基团使质子峰向低场移(左移),给电子基闭使质子峰向高场移(右移)。这是因为吸电子基团降低了氢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屏蔽效应也就随之降低,所以质子的化学位 移向低场移动。给电子基团增加了氢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屏蔽效应也就随之增加,所以质子的 化学位移向高场移动。下面是一些实例。
实例一: 电负性 C 2.6 N 3.0 O 3.5 δ C—CH3(0.77~1.88)N—CH3(2.12~3.10)O—CH3(3.24~4.02)实例二: 电负性 Cl 3.1 Br 2.9 I 2.6 δ CH3—Cl(3.05)CH2—Cl2(5.30)CH—Cl3(7.27)CH3—Br(2.68)CH3—I(2.16)电负性对化学位移的影响是通过化学键起作用的,它产生的屏蔽效应属于局部屏蔽效应。
⑵各向异性效应
当分子中某些基团的电子云排布不呈球形对称时,它对邻近的1H核产 生一个各向异性的磁场,从而使某些空间位置上的核受屏蔽,而另一些空间位置上的核去屏蔽,这一现象称为各向异性效应(anisotropic effect)。
除电负性和各向异性的影响外,氢键、溶剂效应、van der Waals效应也对化学位移有影响。氢键对羟基质子化学位移的影响与氢键的强弱及氢键的电子给予体的性质有关,在大多数情况 下,氢键产生去屏蔽效应,使1H的δ值移向低场。有时同一种样品使用不同的溶剂也会使化学位移值发生变化,这称为溶剂效应。活泼氢的溶剂效应比较明显。
当取代基与共振核之间的距离小于van der Waals半径时,取代基周围的电子云与共振核周围的电子云就互相排 斥,结果使共振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降低,使质子受到的屏蔽效应明显下降,质子峰向低场移动,这称为van der Waals效应。氢键的影响、溶剂效应、van der Waals效应在剖析NMR图谱时很有用。
(3)共轭效应
苯环上的氢若被推电子基取代,由于P-π共轭,使苯环电子云密度增大,质子峰向高场位移。而当有拉电子取代基则反之。对于双键等体系也有类似的效果。
第四篇:快速阅读方法研究培训体会
小学生快速阅读研究的心得体会
王小吉
3月20日我参加襄阳市教研室组织的习玉萍老师的小学生快速阅读研究培训,谈一谈个人心得体会。
1、要相信快速阅读方法是可以练就的。找出适合自己学生的快速阅读的方法,多与其他教师多交流。当然自身有一定基础或者潜力的人可以更快,这样对我们来说,也会更有信心。
2、多练习,通过一些快速阅读比赛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3、集中注意力非常重要。很多人,之所以读书慢,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在读书的过程中容易分心,要么被外界环境打扰,要么是自己心烦意乱,在读书过程中,最好是给自己连续的时间,有时候,人难以维持较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集中,那么可以把时间分成段,在小段时间内保持专注。
4、多记录,及时总结,可写成教育叙事。
5、充分利用三个一读书活动读书。可以一天读一小时,一月读一本书,一周上一节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指导课。养成习惯,小学生就爱读书。
6、快速阅读,要适量如果有必要回来再读;要筛选式读,为专业信息而有针对性的读;要臆想,带着臆想去想;尽量扩大阅读,不能盯着,发挥余光;聚精会神读核心内容;有理解目标的阅读抓住实质性关键性词,理解并记忆;在阅读中用多种记忆不要记无关紧要的东西;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多种训练这种能力;每天坚持阅读定额标准,从专业标准中吸取营养。忌边看边读;忌视野狭窄;忌反复浏览;忌死板没有目的;忌注意力不够集中。
第五篇:人类文明二元结构研究论文
1、什么是文明?
海德格尔讲:从词根上找。现在,我们就从词根上看“文明”是什么。“文明”和“文化”是两个词义相近的概念。文化-culture一词来自拉丁文的cultura,本指“耕作,居住,尊重”的意思。文明-civicization一词来自拉丁文civivs,原是“城市国家的,公民的,国家的”意思。
从词根上可以看出,文化主要指人的生活,文明则是针对人的“性”而言的。梁漱溟先生讲,所谓文化,“不过是人们生活的样法罢了”一语可谓切中要害。较之“文化”一词,“文明”一词的内涵要少,“文化”一词涵盖了“文明”一词的。人是社会化才能生存的动物,而“文明”则是对人的“社会性”的描述,它与“野蛮”一词是对立的。关于“文化”、“文明”的定义多种多样,仅“文化”一词,正式出版物中,定义就有160种之多,其间不免存在歧义。在本文里,我们是从词根上理解“文化”与“文明”一词的,关于“文化”我们作梁漱溟先生的理解,而“文明”,在我看来,则是对人的“社会性”的描述。
2、人类二元文明的生物学原因。
以肤色等外在标识来划分,我们人类划分为三大种群。即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尽管种族不同,但我们人类之间可以混血。单从可以混血这一点看,即可说明我们人类是同源的。我们人类是一个整体,人类的文化、文明应从这个整体来把握。
生命的基本意义有四。一曰“生存”,二曰“延续”,三曰“提高”,四曰“永恒”。所谓“生存”,就是每个个体生命都有维护他生命的本能。当然,要“生存”,必须获得一定的物质支持,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生命是不能存活的。马克思主义讲: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足见经济基础的重要。所谓“延续”就是生命繁延的能力,此与“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故弗洛伊德视“性”为文化的主要动力。所谓“提高”,就是泛指人类的活动。艺术活动是生命提升的重要手段。艺术审美有二。一是创作本身,二是欣赏。艺术化的创作本身与人的生命机体有一种契合感,从而使人产生美感。一切出乎其类,拔乎其粹的东西都具有欣赏的价值,人们之所以欣赏,是满足了人们“提高”的欲望,从而产生一种美感。在此,我们所言的艺术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单指给画,、舞蹈等狭义艺术本身,其它如比赛、冒险、英雄崇拜等等,都属于艺术审美的范围。我们从事一项活动,这项活动与我们生命机体有一种契合感,使我们感到美,即可视为艺术审美。凡是他人强之我们的东西,我们对此欣赏,赞叹,崇拜也是一种艺术审美。美国是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在人们的“生存”基本解决以后,人们更多地是追求“成功”。所以,在美国,亿万富翁并不是人们的偶象,人们更多地是追求个人的成功,人们更崇拜英雄,这事实上是一种艺术审美。
人类是万物之灵,我们之所以进化成一种高级的动物,是我们人类自身有一套促进生命进化的机制。我们为什么反对“克隆”人,因为“克隆”是违反生命伦理的。所谓“克隆”,只是生命的机械重复。而两性繁殖是通过两性基因的重新排列组合,这种排列组合是多种多样的,从而使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他的独特性,生命就是在这种多样性的选择中实现了他的提高。
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的生命形式,他不仅慈幼,而且敬老。而动物仅有慈幼的一面,敬老是生命的高级阶段。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生命,他还有永生的欲望。这就是宗教产生的原因。宗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基本要素,因为只有人类这样一种高级生命形式,他才有永生的欲望,而宗教则能给人类提供这样一种终极关怀。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来界定未来世界的格局。无论是“冷战”,还是“冲突”,都是强调了一种对立性,而这种对立性正是促进我们人类进化的有效机制。亨廷顿在他<<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有一段话。也强调了这种对立的天然合理性。“憎恨是人之常情。为了确定自我和找到动力,我们需要敌人。”(135页)
人类文化(文明)的二元结构形式是基于人类自身的生物学原因。人是不同的。人的不同,不仅在肤色的不同,人的性格,气质也是不同的。而人的性格,气质的不同又导致了人的价值观,审美观,生存方式的不同,而这又导致了文化(文明)的不同。
大量的归纳研究表明,人的性格、气质与“血型”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就是说,人的性格、气质的不同可以归结为“血型”的不同。这主要是日本学者大量归纳研究的结果。
人类的“血型”可分为四种,A、B、O、AB。其中A、B两种血型是基本血型。有了这两种血型,即可生成四种基本血型。而大量的研究揭示了一个基本,就是A血型和B血型刚好是两种性格相反的人,从而使人类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文明)路向。
B型文化:感性的、形象的、情绪化的、动感审美。始创性强,善于尝试新生物,是文化的始创者。其社会性(“文明”)方面,追求大一统,暴力原则。个人能力偏重于治“物”。
A型文化:理性的、逻辑的、抽象的、情思审美。善于吸纳,累积,是文化的成型者。其社会性(“文明”)方面,宗血,契约观念。个人能力偏重于治“事”。
孔子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亦可作为两种血型在性格上的大致分野。“智者”代表了B型人,“仁者”代表了A型人。
3、何为人类文明的二元结构形式。
首先从“奴隶制”说起。人类的“文明”(有组织的性)起源于“奴隶制”。人类文化的亦得益于“奴隶制”。对此,恩格斯、尼采都有过阐述。恩格斯:“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和。”(《反杜林论》),同时,尼采也认为“任何真正的文明都需要奴隶制”。
奴隶制体现了“暴力原则”,是B型文化的产物。四大文明古国(、印度、巴比伦、埃及)都是奴隶制文明。当然,独中国文明延续至今,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中国文明一开始就形成了一种二元文明的结构形式。B型文化的夏人孕育了法、墨的思想。A型文化的商人孕育了儒、道的思想,正是这两种文明交替支配着中国的,使得中华文明延续至今。
古埃及、巴比伦的奴隶制文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希腊文明(文化)正是在古埃及、巴比伦的基础上孕育形成的。
希腊文明孕育了科学思想。什么是科学?有两点,一是的。“科学”之“科”字即含有“分”的意思;二是理性的精神。应当说,科学的分析方法源于B型文化,科学的理性精神源于A型文化,科学思想是人类二元文化相融合的产物,而这正是我们人类自身的完美性。
真正过科学的人,都知道数学对于科学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源于数学精神。科学的数学精神源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同中国古代的墨家学派在精神上有共同之处,是一种B型文化。(当然,对此需要有专门论述,在此我们只作这个结论,因为篇幅所限。)
B型文化对本体的把握,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言:“一切都是数。”
A型文化对自然本体的把握,正如《易经》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
当然,所以在此谈及“科学”,是有感于“数学公理化”在科学界的曼延,这是片面的,也是非理性的,科学必须回到“理性”。
我们知道,代表当今科学文化最高成就的是西欧(包括北美)和日本。而日尔曼民族、大和民族恰恰是没有创立过奴隶制文明的人,他们今日的文化恰恰是吸收他人文化的结果,无非是更善于吸纳、累积、成型罢了,这是一种典型的A型文化。面对这样的文化优势、盛气凌人,唯我独尊,是浅浮的,短见的。须知,人类文化是一种二元结构,离开了这种二元结构,文化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面对萨拉姆的专制,美国人委实看不下去。但是,没有奴隶制文明,也许日尔曼人仍处于蛮族状态,他们的开化,曾得益于这种专制。但是,二元文明的对立性,也决定了冲突的必然性。“为了肯定自己,找到动力,我们需要敌人。”这就是人类不断进步的理由,也是我们所以为万物之灵的原因。
“一阴一阳谓之道”。何为“<<易>>”?“易”就是“变化”。“变”是永恒的,关键是要知“变”。须知,物或因相异而相吸,亦或因相同而相吸;物或因相异而相斥,亦或因相同而相斥。这就是自然界的辩证法。萨拉姆今天是美国的敌人,或许明天他会成为美国人的朋友。“秦亡而楚汉争”。.<<易>>之道,在识“变”,正如亚圣所言“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4、展望二十一世纪
如果说十八世纪是“理性”的世纪,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廿世纪是对这种“理性”的反动,廿世纪,在上,则是“数学本体论”思想的泛起,以相对论,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物确立了“非决定论”的认识论思想。在上,则是普遍对经典传统的反叛。上,廿世纪则是社会主义蓬勃兴起的世纪,公有制的大一统原则和暴力主张,使社会主义具有明显的非理性色彩。如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新世纪伊始,世界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虽然现在还听不到“回到理性”的呼声,但世界却在悄悄地“向右转”,传统和经典,重又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在美国,保守的共和党人重掌了政权。在西欧,各种右翼组织纷纷登台亮相,法国业已实现了右的总统,右的政府的单一政治模式,结束了右、左分治的局面。在德国,左翼的社民党总统施罗德支持率在下降。在俄罗斯,普京则彻底摒弃了叶利钦极端非理性的为政作风,以稳健的风格向西方靠拢。在日本,则一直是右翼政党执政,小泉内阁唯一比较左倾的田中女外相,也不知何故去职。唯一比较例外的是的,一贯保守、右倾国民党人则失去了政权,而有“街头政治家”之谓的陈氏水扁却成了“总统”。在此世纪风云交汇之际,不由使人想起百年前孙中山先生的一段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秦因暴得之,亦因暴失之,但他形成的大一统局面,却一直泽荫后世,与当今印度的比较,我们更能体会到这一点。秦以后,两汉尊孔,魏晋崇“玄”,隋唐礼佛。儒、释、道实是一也,理性精神持续了近千年。直至唐末黄巢起义,才彻底打倒世家门阀的制度。过五代十国的混乱,到北宋才又有儒学的再度复兴,宋、元、明、清,儒学又兴盛了近千年。直到“文化大革命”,对儒学的反动才达到极点。大约是一千年一个周期。
现在,我们又进入了新的世纪,新的千年,伴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向右转,作为对廿世纪的反动,“回到理性”,将是廿一世纪的基本主题,人类或许又要步入一段漫长的理性,这不仅是新世纪的主题,也将是新千年的主题。人类就是这样,有建设就有破坏,然后在废虚上进行更好地建设,由此,不断推动着人类的进步。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都有他存在的理由。人类需要不断地进步,因为这是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