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级文明村创建申报材料,着力打造幸福文明和谐新农村
**村地处桑干河畔,黄花梁脚下,交通不算便利,土地不算肥沃,地下水质又差,立地条件不具优势。全村1800多人口耕种着10000多亩土地,如何弥补先天不足这一短板,打造出幸福文明的和谐新村,这是几代**人不懈追求的梦想。近年来,**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文明办的关心支持下,以建设幸福文明村庄为目标,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文明村创建为载体,大力实施了“文明素质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社会保障覆盖”四大工程,使全体村民的整体素质、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先后获得了***先进集体、***优秀党支部、村先进集体、村支书***被评为“***十佳最美村干部”、“***十大人物”。
一、着力提升文明素质,把村民素质提升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抓手
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为了统一干部群众思想,形成全村上下齐心协力创建文明村的良好氛围,通过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干部走访、开座谈会、出黑板报、悬挂标语横幅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村民认识到建设文明村就是进一步改善自身生产、生活环境,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从而为文明村创建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赢得了村民的支持和关注。
一是示范引领。村两委班子及党员干部作为全村文明建设的标杆和榜样,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学理论、学经济、学管理、学先进经验、学模范人物事迹,带头遵守有关规定,争做移风易俗的带头人,形成以党风带民风,以民风促村风的良好风尚,不断促进和引领村民文明素质的提升。
二是规范约束。创办了村文化室、图书室、党员活动室等活动场所,对群众进行教育培训。出台了婚丧嫁娶不得大操大办、不得赌博酗酒、不得参与封建迷信活动、不得涉嫌违法犯罪等规定,认真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以此来不断规范村民们的言行举止,引导广大村民争做“四有”新人。
三是寓教于乐。积极探索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建设了集教育、启迪为一体的村文化墙,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孝老爱亲模范等宣传教育,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爱家乡、爱集体、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为了传承发展具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耍孩儿乡土文化,村民自己集资,聘请耍孩儿老艺人前来传经送宝,在十里八乡传为美谈。村里很多人热衷于健身广场舞,每天晚上灯火通明,音乐激荡,既跳出了新农民的喜悦心情,也跳出了新农村的精神风貌。去年“七一”期间臧寨乡在***村成功举办了全乡健身广场舞汇演,同时还举办了剪纸、书法、刺绣、画展、花馍等民间创作以及手工艺品展示。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精气神,凝聚了发展的正能量,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近三年村里考取二本以上的大学生就达50多人。全村农闲季节集中赌博等陋习彻底杜绝,光顾图书阅览室的人越来越多了,学书法、学绘画的人越来越多了,打球下棋的人越来越多了,全村呈现出一派文明祥和的新气象。
二、着力基础设施建设,把改善村容村貌作为文明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村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促进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新农民仅仅在经济上的富裕是不完整的,更是不完美的,只有精神家园得到了升华,才是真正意义上富裕。基于这样的理念,村两委抢抓历史机遇,投资700多万元硬化大街小巷30公里,安装路灯150盏,沿街砌筑垃圾池10个,栽植绿化树木2000株;
投资70多万元完成了自来水入户、污水排放和灌溉井群建设及管网配套工程;
投资200多万元,将一个多年积水形成的25000平米的污水坑填平压实,在上面建设了300平米的现代化大舞台,同时建成1200平米的文化大院,10000平米的体育健身场所2处,投资10多万元修缮了县级文物古乐楼,配备了篮球、羽毛球网架、乒乓球台、各类乐器音响等文化体育健身器材;
投资95万元修建了标准化村级活动中心,设立了村两委办公室、党员远程教育室、警务室、文化室、图书室、计划生育服务室、老年活动中心等;
成立了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和卫生监督小组,配备了4名保洁员,每天进行卫生清理,定期开展美化绿化庭院活动。可以说,**村街巷整齐、干净卫生、灯明水清、路直树绿的雏形基本形成。
三、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把农民增收作为文明村建设的有力支撑
经济发展是文明村建设的基础,“主业突出,多业并举”是农民增收的主攻策略,种植、养殖、运输、劳务输出是发展经济的四大支柱。
种植业是农村的立足之本,在玉米价格下跌的大背景下,结合本村盐碱地居多的实情,全村调产转向种甜菜。村主要干部带头成立了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赊销给村民甜菜种子,聘请技术员指导种植,并负责收购成熟的甜菜,引导全村发展甜菜种植5000多亩,户均年收入增加3万多元,成为全县甜菜规模种植第一村。下一步村里还要规划出300亩成片土地,准备推广发展板蓝根、枸杞、小柴胡等中药材种植。
**村发展养殖业有着传统优势,再加上近年来自来水水质的大幅改善,直接带动和促进了养殖业快速发展。现在全村有规模养牛场2个,规模养猪场4个,奶牛存栏3000多头,肉猪存栏500多头。截止目前发展养猪意愿的村民还有3户,他们正和村干部一起考察规划,今年开春准备开工建设。同时村里还引导农民发展小羊群60多户,养羊总量达6000多只。不夸张地说,全村养殖业收入可以占到半壁江山。
村里先富起来的人购买运输车辆30多台,并联合富余劳力成立了运输装卸队,运输业务繁忙,收入可观。
近年来全村劳务输出达300人,分布在多个省市的多个行业领域,年人均收入在5万元左右。
以上四大支柱有力地支撑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确保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明显提高。
四、着力社会保障全覆盖,把建设幸福村庄作为文明村创建的终极目标
“村美、民富、人文明”是幸福文明新村的建设目标,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是文明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现在全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村里把闲置的集体房屋,改建成村级卫生院,聘请了乡村名医坐诊,和农村合作医疗直接挂钩,为本村和周边村民提供了极大的就医方便,每天就诊患者达30人,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彻底解决了村民就医难的问题。**村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校,学校就读的学生既有本村的,也有邻村的,是附近十里八村办得最有起色的小学校,为村民子女就近上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村里还成立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使孤寡老人和五保户得到了老有所养。
近几年全村有30多户新建了住宅,常用家具家电样样齐全;
村里公交车每天往返两趟,有近50人还购买了私家小轿车;
村民们购置各类先进农机具100台件,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
数字网络实现了全覆盖,除小孩外人人有手机;
村里有供销超市、小卖部5家,物美价廉的商品基本满足了村民日常的生活需求;
街上来来往往的村民,个个衣着干净整洁,谈吐文明时尚,几乎找不到“土农民”影子。
村里还成立了警务室、综治组、矛盾纠纷调解组,全面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治安满意率均达95%以上。通过广泛开展普法教育,村民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普遍增强,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无“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无非法宗教和邪教活动,妇女、儿童、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多年来,全村无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无一起刑事案件发生。遵纪守法,平安和谐已成为**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断丰富的群众性文化生活,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出群众爱国、爱村、爱家热情,将健康、文明、富裕的美好生活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可以预见,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村的“三个文明”建设将会收获更大的硕果,**村的明天会更美好!
第二篇:创建文明村 打造和谐园
创建文明村
打造和谐园
我们张青村位于河南省新乡市东南18处,人口1412人,耕地376亩。多年来,在上级的关怀支持下,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时期党对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上,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曾多次荣获省委组织部颁发的“全省‘五个好’村党支部”;2007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河南省“文明村”;在创建全国文明村工作中,经过不懈的努力,2009年已步入全国创建文明村工作先进行列,受到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表彰。
创建文明村,打造和谐园是我们村党支部及全体村民共同奋斗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我村在89年以前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乱村,在70年代我们这里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论富数兴宁,广播数大兴、最穷是张青”。在那时,我村也曾想摆脱贫穷,也曾办过刀具厂、油膏厂、奶牛场。但始终没有甩掉落后的帽子,是名副其实的三类村。自现任党支部书记张泽桥同志在89年上任后,开始兴办集体企业,用了三到五年的时间,我村就发生了巨变,集体经济已跻身于先进村的行列。在村民生活日益提高的时候,张泽桥书记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一手抓经济的同时,一手开始抓精神文明建设。在1996年冬季,先是召开两委会,支部大会,群众议事会,对我村《村规民约》自治章程进行了认真修订;紧接着制定了《关于张青村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意见》和《关于加强我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规定》。成立了张青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书记张泽桥同志任主任。下设有宣传员2名,通讯员2名。1997年又制订了《张青村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组织的建立,制度的修订,为我村创建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之后,我村还相继成立了《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人民调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民营协会》、《老干部协会》、《关工委》等组织,并制定了相关制度。在活动开展中,我们还特聘市委党校教授张敬民同志为我村文明建设顾问。可以这样说,我们的创建工作善始善终,从未放松。二000年前后,我们的此项工作先后受到县委、县政府多次表彰。
二、强化教育、育人育德
在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过街标语、宣传手册和党员远程教育这一平台,对广大党员和全体村民进行教育,先后制定了《领导干部行为十二戒》、《村全体直属人员要求做到十二条》,村民应做到“四爱”、“五守”、“六要”,在村民中实行“八提倡”、“八反对”。要求党员干部和村民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并为每户村民订阅《新乡道德周刊》旨在教育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一代遵纪守法的新型农民。多年来,我们一年一度的评先活动从未间断。其评先内容有:“模范党员”、“模范村民代表”、“模范教师”、“模范协会会员”、“十佳青年”、“模范标兵”、“卫生之家”、“文明农户”、“好婆婆”、“好媳妇”等。对评选出得“好媳妇”,我们还采取为娘家送匾的形式,激励村民,争当模范。在创建活动中,我村由村民自发组织的文艺宣传队,号称“张青梨园春”。十几年如一日,每星期的两个晚上都会为村民进行义务演出,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的前夕,他们还特意邀请了附近的几个戏迷班来我村为村民演唱三个晚上。在创建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挥我村老干部协会的作用,对广大村民、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因为在老干部身上有着艰苦创业、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有着关心集体、热心公益、助人为乐的崇高品德。他们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号召力,他们是我们干群之间的一座桥梁,一副纽带,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为我们村干部解决了许许多多的干部矛盾、调解了一起起邻里纠纷。正是有老干部协会的存在,我村社会秩序才会有长期稳定的局面。也正是有他们的存在,我村打架斗殴、酗酒闹事、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的现象才会销声匿迹。我村“关工委”工作,也正是有他们的参与,才开展的有声有色。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上,我们全民动员,实行家庭、社会和学校三结合的方法,要求家庭成员言行举止当好表率,既要关心下一代的生活,更要关心下一代的身心健康;要求学校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在社会上,我们积极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的原则是育才、育德、育廉。我们村两委会把教育工作当做百年大计。在93年我村经济相当薄弱的情况下,通过集体筹资、村民捐资的方式,建起了标准化的教学楼,并配备了必要的教学器材,在全县率先对教师实行奖惩办法。现在我村小学教育质量一直居全区之首。多次受到上级表彰。2005年我村又投资80万元,修建了一所幼儿园,在解决村民入幼难的同时,也为少年儿童打造了一所乐园。
三、全民动员、创建文明
在文明创建活动中,我们村党支部、村委会高度重视。按照文明村的标准,结合我村的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计划和措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目标明确、责任到人,资金到位。并通过广播、墙体标语、漫画营造创建氛围。在一年一度的工作总结大会上,广泛宣传创建活动的意义,创建目标,号召村民积极参与创建活动。要求村民牢记:“文明建设、从我做起、村兴我荣、村衰我耻”。在创建活动中,我们开展了“文明农户”、“文明信用户”创先争优活动。也正是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我村于2006年、2007年先后已步入全市“文明村”和省级文明村的行列。2008年我们荣获“全省农村‘清洁家园行动’先进村”荣誉称号。2006年被我县农村信用联社授予“信用村”。
自2006年我们成立社区后,我们张青社区2009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同年还被新乡市环保局评为“绿色社区”。
四、强化服务、提高质量
在文明创建活动中,我村党支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减轻农民负担为己任。情系百姓,为村民办了许多实事、好事。自93年实行土地统一管理开始,对村民实行“五统一”、“六免费”。即统一机耕、统一机耙、机播、统一供种、供肥、统一浇水、统一收割。免收乡统筹、免收村提留、免收公粮、免收农业税、免收教育附加费、水利费、民兵训练费、学生免交书杂费。一切由村集体负担。村内的道路修筑,自来水安装,排水沟的修筑,村委办公楼、活动中心等公共配套设施等工程从没有让村民掏过腰包。自93年以来,集体用于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累计达到4500万元。自国家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始,我村参加合作医疗的费用全部由村集体负担。2009年,我村作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村,我村拿出5万元钱作为奖金,鼓励村民参加。我们每年在“八一节”、“教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都会为相关人员举行座谈会,发放慰问品。每年春节为村民发放福利大米、食用油、香油、大肉、鸡蛋、豆腐。每位村民都能领到几百元的占地款。我们在春节前,村委会还会为一些家庭收入相对薄弱的农户送上一些年货和现金。我们还曾救济一些因祸、因病致贫的农户,让他们感受到党的关怀,集体的温暖。我村村民张传国老两口,生前膝下无儿无女,生活无依无靠,我们村两委定期送米
第三篇:着力美好家园建设全力打造富裕文明和谐新农村
着力美好家园建设全力打造富裕文明和谐新农村
——水城县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高登权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本文提出了以美好家园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并叙述了具体的做法和初步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美好家园做法成效
水城县隶属于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最高海拔2861米,最低海拔635米,属温凉湿润的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雨量1100—1300毫米。全县辖32个乡,1个镇,307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面积3594平方公里,总人口78万人,境内居住着汉、彝、苗、布依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2%。2009年,生产总值达51.34亿元,人均GDP达7021.8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7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65亿元。财政总收入达8.5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打4.51亿元。近年来,由于党和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村包括农民住房在内的民生问题有了较大改善。但是,由于水城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上仍比较落后,还有大多数农户居住条件比较差,为进一步改善广大农村群众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一池三改”等各种惠民政策的实施,水城县作出了以“美好家园
建设”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的安排部署,旨在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找到一个符合水城实际的一个重要抓手。尤其是今年以来,水城县抢抓国家、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加大力度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试点的机遇,大胆探索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子,以民居建设为龙头,以“六建六改”为主要内容,以“一项机制多项内容”为抓手,全面启动“美好家园建设”。目前,全县“美好家园建设”正以沙坡村为样板全面铺开。主要做法体现为“六抓”:
一是强化领导抓保障。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党政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于今年5月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美好家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门人员组建办公室,具体负责美好家园建设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技术指导、督促检查和资金管理等,领导小组坚持适时听取工作情况汇报,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基层排忧解难。各乡镇各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抽调专人负责,使美好家园建设层层有人抓。为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县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和人大、政协主要领导任组长的11个督查组,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指导和部门、乡镇干部包保美好家园建设制度,明文规定正县级领导联系10户,副县级领导联系8户,部门正科级干部包保6户,副科级干部包保4户,股级干部包保2户;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包保10户,副科级干部包保8户,股室负责人包保6户,一般干部职工包保4户。县四个班子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深入现场指导,分管副县长到现场办公达10余次,及时帮助乡村和农户协调解决了一大批具体困难。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十分重视水城县的美好家园建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了解调度工作开展情况,对规划、建筑风格等多次提出指导性意见,有关领导也亲临现场调研指导,市直有关部门对规划设计、房屋布局等给予具体指导,有力地促进了水城县美好家园建设顺利起步。
二是突出试点抓样板。2010年水城县第一批危房改造任务数为14173户,为确保危房改造任务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县委县政府按照先点、后线、再面的思路,在《水城县美好家园建设图集》审定后,当即决定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全部按照《图集》的要求进行建设,并确定率先抓好水黄路沿线和两水线沿线自然村寨844户的试点。为加快推进试点,县委县政府先后组织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到遵义、黔东南、毕节等地进行学习参观,并决定在蟠龙乡沙坡村五组开展民房改造试点,旨在从点上取得经验后再铺开。试点工作自5月中旬启动以来,县美好家园建设领导小组对民房改造坚持日调度,实行倒计时工作制,合理安排施工人员,还派出精干力量驻点督促指导,同时,蟠龙乡党委政府派出2名领导和6名工作人员组成工作组具体抓,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30余栋民居改造任务。
三是创新思路抓建设。新农村建设没有现成模式,县委县政府注重把国家、省、市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与水城农村实际结合,拓宽思路,拓展内容,着力“六建”“六改”,努力把群众安居乐业统一于美好家园建设的全过程。首先,着力六建:一是民居建设。组织制定了《水城县2010年美好家园建设暨整村推进实施方案》、《水城县美好家园建设暨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指导手册》等,并印发了“水城县美好家园民居外观图”,严格要求各乡镇以《图集》为标准,以《手册》为指导,以“外观图”为参照,认真做好美好家园建设规划,确保外观风格统一;施工中,对每一道工序、每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严把安全关、价格关、质量关、廉政关,引导并帮助群众建造具有减灾抗灾能力、造价适中和安全适用的“放心房”、“满意房”。二是农业产业化建设。水城县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全县确定重点发展马铃薯、猕猴桃、蔬菜等7大产业,继续推进“十个万工程”的基础上,要求各自然村寨围绕全县产业发展需要,认真落实“一村一品、多村一品”要求,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基地,促进农民通
过产业发展增收致富,为民居建设奠定雄厚基础。三是农村庭院经济建设。教育引导并组织农民以沼气池综合利用为核心,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有限土地,把种植、养殖、沼气池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循环链,推进资源循环合理利用,使农民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四是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建设中,水城县既充分考虑新居道路、供排水、环境卫生等公共设施,又结合“双创双建”工作开展,以“整脏治乱”为主要内容,着力推进村庄整治,治理“五乱”现象,扎实抓好村寨绿化、净化、美化和亮化工作,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五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围绕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以村(居)民自治“一项机制多项内容”为抓手,积极引导群众制定《村规民约》,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尽力改变陈规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着力创造一个群众安居乐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社会环境。六是新型农民队伍建设。着眼于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按照“农民有用,农民能用,农民会用,用了见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科技、文化、法律法规知识等培训,切实提高培训实效,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和本领。其次,强化“六改”:大力实施改厨、改厕、改圈、改院、改水、改路,努力改变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切实把农民群众从传统的烟熏火燎、人畜混居等落后生活方式中解放出来。通过创新思路,把“六建六改”融入新农村建设,努力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
四是重视指导抓培训。针对全县危房改造点多面广,农民素质不够高,技术人员难以满足需求的现状,县委县政府把加强指导、精心培训摆在首位,明确由美好家园办和蟠龙乡配合,采取现场观摩和理论培训等方式,于6月16日至18日举办了为期3天的培训会,对各乡镇组织的10名技术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培训中,既要求参训人员到民居改造建设现场认真听取技术人员讲解,实地参与建设实践,亲自感受每个环节的技术要领;又利用一天时间全面讲解上级和县委县政府有关美好家园建设的政策及相关知识,通过认真培训,使参训人员基本掌握
了有关政策和技术要领。同时,还通过参训人员发挥、帮、带作用,为农村培养了一批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和能工巧匠。
五是排忧解难抓落实。在美好家园建设推进过程中,水城县遇到了农户筹资能力弱、劳动力短缺、建材紧张等困难和问题,针对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多,加之大多数需要改造和搬迁的房屋处于偏远村寨,劳动力需求大的问题,采取由乡镇动员外出务工人员回乡,亲帮亲、邻帮邻的方式组织劳动力参与美好家园建设。针对危房改造对象大多属贫困户,自筹资金困难,仅靠补助资金难以启动的问题,在明确以农户自筹为主、外部扶助为辅原则的前提下,县委县政府本着“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资金整合,积极引导农户通过贷款政府贴息方式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并作出规定,只要是按照《水城县美好家园建设图集》修建的,房屋美化每户补助5000元,还计划拿出108.96万元用于庭院美化、村庄干道、连户道路硬化、修建垃圾池和公厕等补助资金,并从明年起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还注重动员各扶贫挂钩单位尽力帮助困难户解决困难,形成建设合力。针对全县建材尤其是建筑所需钢筋、砂石紧缺的问题,要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加强集中采购,合理规划砂石点,想尽千方百计满足工程建设需求,确保美好家园建设有序推进。
六是加强宣传抓激励。由于群众是美好家园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和投资主体,在县级财力较弱情况下,把调动群众积极性摆在突出位置来抓,要求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发动工作,把县制定出台的“旧房改造给补贴、新房建设给政策、落实要求给服务”的政策交给群众,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如在沙坡村的试点工作中,县、乡工作组和村支两委一道,采取召开群众会,进村入户与群众交心谈心等方式,向群众讲清建设美好家园的目的、意义和相关政策,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算经济账,深受群众欢迎。为使美好家园建设在全县迅速推开,6月28日,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了乡镇领导和村干
部700余人参加的美好家园建设现场会进行广泛宣传发动。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自觉按照《图集》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下步全面铺开打下良好思想基础。
作者系中共水城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第四篇:创建文明和谐新农村工作汇报
草底铺村位于晋城南端,原太洛复线路边,距市区28公里处,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村东与山尖、艾河掌接壤,村西背靠窑掌,村南与黑石岭相邻,村北与拦车相连。全村共4个自然村,360户,1200口人。是泽州县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多年来,我村干部群众在晋庙铺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XX年荣获市“爱国卫生先进村”、,XX年“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XX年荣获市“文明村”、“市级安全文明村”称号;XX年荣获市“生态园林绿化村”称号;XX年荣获市“十年无刑事案件村”称号;XX年又被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特授予“文明村”的荣誉称号;XX年年荣获市“巾帼文明示范村”、“三八红旗集体”称号。现将草底铺村和谐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我们村党支部在创建和谐农村的过程中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加强班子建设。村党支部始终将“权为民所用,情为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自己工作学习的座右铭,坚持做到“五个突出”。即突出干部群众素质的提高、突出草底铺村的良好形象、突出勤政廉政建设、突出优质高效服务、突出监督制约管理。从而使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
(二)加强制度建设。村党支部先后制定了组织生活、党员管理、联系群众等各项工作制度,有健全的村流动党员管理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党组织成员岗位职责明确,支部学习每月一次,学习气氛浓厚。在建党节组织党员到延安学习、重温党史、参观反腐图片展等主题活动,丰富了组织生活,教育了广大党员。
(三)积极发挥带头作用。村党支部把党的工作落实到温暖民心、稳定民心、赢得民心上。XX年以来,我村党支部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推出“有困难找党员”服务活动,为村民解决各种工作生活问题40余起,为困难党员村民送去大米、食油等生活用品,把党组织的温暖送到家。同时,党支部根据党员爱好特长等情况,先后组建了义务巡逻队、家庭纠纷调解队等多支志愿者队伍,在党员的示范引领下,村民群众参与农村建设的热情高涨。
二、齐抓共管,推进民主自治。
在认真遵循《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新型农村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农村组织建设,探索农村建设新模式,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1、建章立制,夯实自治基础。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我们设立村民代表大会,建立村民自治小组,制定《村民公约》,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功能。
2、推行村务自治,接受各级监督。我村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设立了村民代表大会,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村民对我村建设的意见及建议。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制度》,设置了“村务公开栏”,定期公布党组织、计生、财务、干部评议结果以及各项办事程序等村务情况,接受村民群众的监督,加强了村民群众对我村事务的了解,得到了村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多年来,我村经代表提议通过并完成的重大事项有:(1)加大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1996年,投资80余万元修建了高标准小学教学楼,XX年至XX年,相继投资76万元,修建了高标准幼儿园。XX年,投资150万元,新建了一所标准化寄宿制小学,极大的改善了办学条件,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2)改善居住条件,加快村镇建设步伐。近年来,村里先后投资了XX万元进行了拆旧换新工程,全村共280户住进了新楼房,并且全部实现了水、电、闭路电视、程控电话“四通”。投资90余万元对新村主干街道全部进行了硬化、亮化、绿化、美化。投资200余万元,改建并整修了村委办公楼,设立了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娱乐室、阅览室、农民技校以及体育活动场所。投资30万元,修建了洗浴中心、投资10万元修建了自来水塔。XX年年,又投资195万元,新建秸秆气化站,供全村360户居民生活用气,全面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彻底改变了群众的生存环境,为实现草底铺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模式。
三、以人为本,强化农村服务功能,提升服务品位。
村民群众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面、多领域的,我们村提供的服务也相应地达到较高层次。
1、完善服务设施。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我村不断完善服务设施,设立了卫生服务站、消防服务站、计生服务站、便民商店等工作站,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为强化农村服务功能搭建平台。
2、健全服务网络。为解决村民就业问题,我村根据就业需求,耐心细致当好“红娘”。一是千方百计与各方面联系就业信息,积极为失业人员寻找就业机会,不厌其烦地介绍合适的工作。二是办好信息栏目,及时提供就业信息。三是建立帮扶网络,互通信息共享资源。拓展了就业安置渠道,实实在在为村民搭建了一座就业的发展平台。通过服务,增强了我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环境卫生美。兴村富民的同时,保护环境,绿化家园。为切实完成好创建卫生农村、整治环境卫生的各项工作任务,提高居民群众的文明、卫生素质。我村一是广泛宣传、动员广大村民群众关心、支持、参与卫生整治工作;二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采取责任到户的目标管理办法;三是扎实开展“门前三包”等卫生保洁整治工作。如今家家户户门前种草坪、冬青、四季花等。使绿化达到了“三化”,即美化、香化、净化;全村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发生。走进草底铺,犹如人间仙境。举目远眺,翠绿的树木,平坦、宽敞的水泥路,一排排两层别墅楼,颇具风格,气势恢弘。
第五篇:创建生态文明村 建设和谐新农村
创建生态文明村 建设和谐新农村
去年以来,**县积极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从**农村实际、农村生活、农民需要出发,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了创建生态文明村镇活动。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取得了较好效果,农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经济快步发展,群众文明素质显著提升,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创建活动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
一、立足实际,精心策划,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
**县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总面积144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86%,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懈的山区建设,治水整地、植树造林,形成了“山顶青松戴帽、山腰花果梨桃、山脚绿水缠绕”的立体生态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9.2%,呈现出“春天一山花、夏天一山绿、秋天一山果、四季有景观”的生态效果,成为全县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立足这一实际,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生态建县战略,进一步加大了造林绿化、环境保护力度,生态环境成为**的一个品牌和优势,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生态旅游实验示范基地,农民也在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400多元。
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座座新瓦房盖起来,一批批小康楼建起来,但与之不相称的是,农村的整体环境却不尽人意,陈规陋习积重难返。有的村庄规划建起了新房,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的村内柴草乱垛,垃圾乱堆,禽畜乱跑,污水乱倒;红白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在温饱问题已总体解决、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的这个“临界点”上,农民对改变陈旧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如何在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新课题。在深入调研、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县决定把创建生态文明村镇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以“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生态优化”为目标,通过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群众生活质量;通过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提高农村文明程度;通过发展农村生态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生态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一经提出就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一场以全面建设绿色、文明、富裕、和谐新农村的运动在全县农村广泛展开。
二、科学规划,典型示范,稳步推进创建工作
生态文明村镇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地理条件、工作基础的不平衡,和创建工作本身所涉及内容的多样性,决定着创建工作必须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对此,我们坚持抓规划、抓示范、抓投入,推动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