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府与政治论文[5篇范文]

时间:2020-11-05 12:2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比较政府与政治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比较政府与政治论文》。

第一篇:比较政府与政治论文

比较政府与政治论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比较政府与政治论文》的内容,具体内容: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政治风云变幻,政体不断更替,在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背后,政府与政治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这是小篇为大家整理的,仅供参考!篇一:坚持和完善当代人民代表大...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政治风云变幻,政体不断更替,在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背后,政府与政治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这是小篇为大家整理的,仅供参考!

篇一:

坚持和完善当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当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言其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

1、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长期以来,竞选被当作资产阶级的东西,而视为禁区。我国的人大代表选举制度从选民登记、选区划分、到选举程序,候选人的提出和酝酿,正式候选人的确定,代表的产生等都带有浓厚的计划指派色彩,选举活动成了变相的组织安排活动,缺乏应有的竞争机制。

2、选举权的不平等。2004 年 10 月 27 日,十届全国人大会第十二次会议对选举法进了修正,规定县、自治县行政区,农村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同镇或者企业事业组织职工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可以小于四比一直至一比一。在这之前这样的不民主的规定限制了农民的政治参

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容易损害农民的利益。

3、监督难以到位。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和原选单位都有权利免去自己选出的代表。选举法对代表的监督仅作了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具体监督的内容和监督方式等均未作详细的规定,实际操作难度很大,监督难以到位。

基于这样的问题完善当今中国的人大代表制度需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人大选举宣传。自由选举是民主政治的前提,而自由的选举及人民主权,只有依靠懂得民主的人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要加强对选举制度的宣传,特别是要宣传选举理论,宣扬公民权利。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宣传民主选举事例,让选民清楚地认识到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的一项基本的政治权利,是每一个成年公民应有的重要的政治权利,极大激发选民参选的热情。

2、创新选举制度。竞选就是选举竞争,以候选人为中心,在选举中通过不同候选人的宣传竞争介绍候选人,增加选举的透明度。通过实行竞争性的选举制度,选民有充分的机会,足够的知情,全面了解候选人,真正把代表意识强,议政能力高,社会联系广的候候选人选为代表。

在确定正式候选人阶段,要逐步采用预选方式取代协商方式,从制度上改变在选举中实际存在的不重视选民和代表联名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做法;改进推荐方式,规定除推荐负责介绍候选人情况外,以确定被推荐的代表候选人还要向选举委员会或者大会主席团做自我介绍,切实提高候选人的参与程度;严格程序,依法确立和公布具有一定名额的候选人名单。

在大会选举阶段,要明确代表候选人在选区范围内通过各种合法形式向

选民和代表做介绍和宣传;同时,由选举组织主持举办候选人辩论会,就各自的意见进行辩论;还要专门安排时间,让候选人接受选民和代表咨询并解答问题。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使选民真正了解候选人情况,避免行使权利的盲目性。

3、实现选举权的平等。平等在选举权不仅要求所有年满 18 岁的合法公民全部享有参加选举权利,每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票,享有选举权的人原则上也享有被选举权,同时还要求每个选民所投选票的效力是同等的。大体相等的人数产生等量的代表。在人大代表选举和名额分配中,应进一步消除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选举人大代表的差额,同等数量的代表由同等数量的选民选举产生,在人口与代表比例基础上,根据人口数量确定各选区和变动选区实现一人一票,保证任何一名代表与所代表人口的比例基本一致,最终达到代表基础的一致和选民权利的平等。

4、扩大直选范围。直接选举是民主选举中最直接体现民意的最好方式,也是从根本上改变落后观念,使代表与选民的联系更为密切的根本途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让人民更充分直接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就必须不断扩大代表的直接选举范围。根据我国的情况,按照稳步推进,逐步铺开的原则,应在市场经济较发达,公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较强,交通通讯条件比较好的省级城市试行直接选举方式选举人大代表,积累成功经验后,再将直接选举推广到其它的省级。

5、完善监督机制。选举监督是对各个选举过程中的监督。一是对选举过程的监督。清点选举人数,选票收发张数,有效选票和无效选票数,候选人得票数,选举是否合法定程序;二是对选举资格的监督。以选民资格

登记,公布选名名单的监督,对此必须认真检查,加以确定;三是对选举工作人员的监督。是否有收受贿赂行为,有无选票舞弊;是否诱导选民投票意向,选票清点与计票是否公正、正确。

同时,对选民或代表的监督产生结果必须设置相应的选举机构予以处理和答复。

仅仅从这些外部环境对于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进行讨论对于完善当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不全面的,还应该从内部环境加以讨论 第一,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人大工作的前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领导人民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领导人民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工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各级人大要自觉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履行国家权力机关职能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把党的主张贯彻到人大工作中去,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成为全社会一体遵循的行为准则。要充分发挥人大会党组的作用,重视党的领导和依法办事的统一,建立健全向党委的请示报告制度,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努力完成党和人民交付的历史重任。

第二,维护宪法的尊严,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有力的法

制保障。宪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也是党的主张的体现。执行宪法,是按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办事,也是贯彻党的主张。宪法的实施是国家稳定的保障。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规定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和途径。只有实施宪法,才能充分实现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真正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并就国家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规定,使宪法更加符合我国国情,更加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也更加有利于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我们要牢固树立宪法观念,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学习贯彻宪法结合起来,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切实履行好职能,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我市的贯彻执行。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必须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进行活动,都不能滥用权力。任何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通过各级人大的工作,特别是通过人大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不断提高全市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努力促进法制政府和法制社会的建立,为我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第三,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经济制度,它反映在政治上,必然要求人民群众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只有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亿万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

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只有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成果,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属于人民,才能防止和面对形形色色的腐败,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制度和党不变质。只有让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富强、民主、文明的战略目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党领导人民行使民主权利、实现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方式。党的十六大提出:“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我们要按照十六大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选举制度,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好、议政能力强、能代表人民意志的人选为人大代表;把那些政治素质高、办事能力强、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干部选到领导岗位上来。各级人大及其会要进一步健全决策机制和决策程序,充分反映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公开决策事项和决策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方便人民群众监督人大的各项工作。要通过各级人大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人民群众更加信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拥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自觉地投身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伟大实践。

第四,积极进取、勇于实践,充分发挥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增加强大的内在动力。一是加快立法步伐,提高立法质量。根据国家的政策和法律,结合银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特别是适应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以适应改革开放、依法治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加大监督

工作力度,切实提高监督实效。全市各级人大要加强对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加强对政府机关的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促进公正司法。积极探索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的新形式,在视察、调查和检查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个案监督、述职评议等活动,充分运用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罢免等强有力的监督手段,把对事的监督与对人的监督,法律监督与工作监督结合起来,增强对“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实效。三是认真审议决定重大事项,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实现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四是搞好人事任免工作。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正确处理党管干部与依法任免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又要保证党的意图的实现,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同依法任免统一起来,使人民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施展才华。五是认真贯彻代表法,充分发挥代表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大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选民的各项制度,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有效机制。加强代表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代表素质,增强代表履行职责的能力。进一步畅通代表知政、议政和参与决策的渠道,为代表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进一步做好代表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的办理工作,不断提高办理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代表在经济建设和依法治市中的作用。

第五,切实加强人大机关自身建设,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完备的组织保障。人大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部门。加强人大机关建设,对于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重要作用。各级人大要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认真组织“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的学习贯彻活动,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认真组织宪法、法律、市场经济等各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体察民情,及时发现和掌握改革进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积极主动地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使人民代表大会更好地代表和保障全市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制度,改进工作方法,创造性开展工作,推进银川市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地方政府与政治论文篇二:

中国城镇化状况分析

摘要: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与不足。那么,该如何分析与解决这些问题呢?我将从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初期入手,逐步分析,找到现阶段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寻找解决的措施与办法。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改革、工业化、人口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与不足。接下来

我想就中国城镇化目前的发展状况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这样的一个系统性过程被称为城镇化过程。一般城镇化水平的大小是以都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来评定,数值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城镇化”一词出现很显然要晚于“城市化”,这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很多学者主张使用“城镇化”一词。1991 年,辜胜阻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1 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与城镇化的概念一样,“城镇化”概念也是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至今尚无统一的概念。不过,就数量看,对城镇化“概念”的论述要少于“城镇化”。据粗略估计,近5 年来,关于城镇化的概念,至少在 20 种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并符合中国西部地区现实的观点是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衡量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标志。

一、中国城镇化的初期发展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 50 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镇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 “反城镇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镇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镇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1 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镇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一)1978 年以前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镇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镇化动力机制的主体。2、城镇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3、城镇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这种城镇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这里所说的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而对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即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

(二)1978 年以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1978-1984 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镇化阶段。这个阶段的城镇化带有恢复性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这个阶段,就人口来看,城镇化率由 1978 年的 17.92%提高到 1984 年的 23.01%,年均提高 0.85 个百分点。第二,1985-1991 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镇化阶段。这个阶段以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第 2 厉以宁:《中国道路与新城镇化》2012 年版,三,1992-2000 年,城镇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1992 年到 1998 年,城镇化率由 27.63%提高到 30.42%,年均提高 0.42 个百分点。第四,进入 90 年代以后,我国城镇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1995 年底与 1990 年相比,建制市已从 467 个增加到 640 个,建制镇则从 12000 个增加到 16000 多个;从人口来看,城镇化水平也从 1990 年的 26.41%提高到 28.62%。

1978 年以后,在经济高速增长而城乡户籍分隔的背景下,积极发展小城镇就必然成为可供政府选择的最佳城镇化政策。中国的城镇化终于由被压制转为松动和放开,过去那种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和城乡分隔的政策被鼓励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所取代。1980 年,在当时城乡分隔、大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的情况下,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总方针。为贯彻上述政策,80 年代初,开始实行市(地级市)管县制度,地级市数量增加较快。1983 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要以小城镇为主,大中

小城市为辅”,认为“加强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城镇化的必由之路。”上述建议在当时的城乡户籍制度下,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同。1993 年 10 月,建设部召开全国村镇建设工作会议,确定了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村镇建设工作方针。会后经国务院原则同意,建设部等 6 个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1995 年4 月,国家体改委、建设部、公安部等 11 个部委联合下达《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1997 年 6 月 10 日,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意见》的通知。此后,许多小城市为促进经济发展,基本放开了户籍限制;不少大中城市,也放松了外地人口进入本市的限制。1998 年 10 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过去实行城乡分隔,限制人口流动逐渐转为放松管制,允许农民进入城市就业,鼓励农民迁入小城镇;二是确立了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镇化方针。

二、中国城镇化的成果

(一)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高,城镇体系不断完善

2008 年底,我国城镇人口 6.07 亿人,城镇化水平45.68%,比解放初期提高了 35 个百分点;比 1982 年提高 25.6 个百分点,年均增长 0.95 个百分点。北京、上海等国家中心城市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国际影响力逐步提

高,成为奥运会、世博会、的承办城市,是展示新中国六十年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小城镇在吸纳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功能独特,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二)城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城镇密集地区逐步形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城镇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以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为中心,多个城镇共同组成的城镇群迅速成长,成为我国对外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对内引领区域发展的战略要地。长三角、京

津冀、珠三角三大城镇密集地区,以不足 3%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14%的人口,创造了 42%的国内生产总值,吸引了 79%的外来投资,在辐射带动城乡和区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在内地人口密集的成渝地区、关中地区、中原地区、长株潭、等地,城镇群也在发育和壮大。

(三)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和供给能力增强,投资规模逐步扩大

到 2008 年底,全国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 94.73%,燃气普及率 89.55%,污水处理率 70.1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66.7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7.3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9.71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1.13 标台,人均道路面积 12.21平方米。4

(四)城乡规划工作不断改进和加强,在城镇化和城镇发展中发挥了引导作用 城镇化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决策和城乡规划的指导和调控。1989 年《城市规划法》颁布以来,我国城乡规划编制方法不断改进,规划的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宏观调控作用不断加强,法规日益完善,实施保障机制日益健全,逐步形成了从全国到省、市、镇、乡、村等对应于不同行政管理层级的完整的规划体系,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和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适应不同需要的多种规划类型。2008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城乡规划法》,将逐步改变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城乡二元规划管理体制,统筹城乡规划建设,通过优化城乡结构和布局,引导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三、中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4 何平、倪萍:《中国城镇化质量研究》载于《统计研究》2013 年 6 月 15 日

虽然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很好,但我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城市负荷压力增大

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本质就是城市人口比重急剧上升,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包括失地农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这部分人口进入城市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均受教育程度低,各项素质比较差,技术技能达不到城市需要的标准,收入低,社会福利待遇差,生活贫困等方面。除此以外,这部分农民的迁移也必然导致城市的就业压力增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流入各级城市的农民工大约有 8000 万至 1 亿人之多,城市要解决这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任务也是相当艰巨的。更何况我国城市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很高,现代化程度不高,达不到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准,无法协调剩余劳动人口的劳动岗位。再次,城市的交通压力,人口负荷压力也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多,住房急剧增加,城市空间逐渐变窄,城市居民的生活

质量不断下降。最后,由于人口集中向城市进发,导致农民工的医疗保障,福利待遇,薪金待遇,子女受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也应运而生。5

(二)能源消耗不断扩大,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与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一样,我国城市化进程同样具有高能源消费,高排放的特征。城市人口的能源消费大约是农村人口的 3.5~4 倍,城市化进程推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所需要的大量水泥和钢铁只能在国内生产,因为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够为我国提供如此大规模的钢材和水泥,因此,我国的城市化对高耗能产业的需求是刚性的。随着城市化推进和收入水平提高,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也会发生转变。农村人口移居城市后,将以电力替代煤炭、木材等传统能源,收入水平提高使人们更倾向于消费清洁、方便的电力。最为显著的是城市交通发展会导致更多化石燃料及电力消费。另外,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后,收入提高,因而购买力提高刺激家用电器需求增加,意味着更高的人均能源消费,如果家电由国内生产,又会带动制造业的能源消耗增加。又因为能源的消耗伴随着的是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使环境污染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目前仍然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

(三)土地使用形式转变,失地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为保证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大量的农耕土地被征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有的征地制度与市场经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多矛盾。在现行的征地制度下,对农民土地的征用意味着土地的所有权由原来的集体所有转变成了永久的国家所有。在我国,大部分农民生活依靠的资本仍然是土

地,因为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职业技能能力缺乏,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稳定的生产收入,很难适应城市中激烈的竞争体制,这部分人群很难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也一直生活在城市贫困人群的边缘。

(四)虚拟城市化的出现

虚假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又称过度城市化、超前城市化。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造成严重的“城市病”。目前,我国仍然有不少地方的城市化实际上是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依靠行政

途径增加城镇户口居民,或撤乡建镇增加城镇人口,忽略了城市化质量的提高。

四、中国城镇化问题解决的措施

(一)城乡统筹,走城乡一体的城镇化道路

二元化体制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结构性障碍,也是阻碍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结构性障碍。传统的立足于二元化体制和格局的城镇化已经走到历史的近头。当前我国已进入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必须将城镇化的发展置于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下进行推进。7

从户籍制度改革来看,首先就是应逐步构建全国城乡统一的居民登记制

度,实施以身份证为核心、以居住地为基础的身份统一、机会均等、权利平等的城乡统一的人口管理体制。为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创造条件。其次,深化户籍及公共服务体制的改革,剥离现行的城镇户籍与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和住房等等方面的福利关系,消除依附于城乡分割户籍制度之上的对农民社会福利的制度性歧视。第三,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户籍制度及基层组织与管理制度的改革,尤其是要进一步明晰集体产权,剥离农村居民户口与农村集体土地、集体经济及集体福利的关系,实现村委会组织及农村社区组织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离。从而为城镇居民“非转农”及其他外在人员农村社区居住落户扫清障碍。最后,必须制止农民“土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等等专门针对农民群体的歧视性和不公平性的做法,保障农民自由平等的迁徙权。

从农地制度改革来看,核心的问题是破除城乡二元化的土地产权制度,实现城乡土地权益平等、自由交换,为土地流转及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保障。首先,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财产权,让农民直接拥有土地的所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其次,修改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及相关制度规定,允许集体及农民对合法持有的土地依法规范进入土地市场平等交易,让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实现土地出让从以行政征用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转变。第三,建立农地的退出机制,鼓励那些在城市或非农产业有稳定职业和经济来源的农民自愿流转和退出土地。完善农村地价的评估机制,为农民农地的流转和交易提供条件。最后,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将社会保障与农地产权剥离,为农民进城及失地农民提供公平的社会保障。

(二)因地制宜,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是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聚集的过程,它直接带来城乡人居空间布局的调整和变化。必须对城乡产业发展、城镇空间布局、公共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保障等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由于我国区域之间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禀赋各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综合承载力千差万别,简单地强调优先发展大城市还是重点发展小城镇都难以符合各地的实际。各地必须根据不同区位资源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建设,走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在经济欠发达、人口相对较少的西部地区,城市化要集中突破,重点建设和发展县城镇,发挥其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在中部地区,重点建设和发展那些区位优势强、资源条件好、人口规模大的中心城镇,特别是县市城镇,同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扩大中心城镇的管理权限和管辖范围。在经济发达地区,要在继续扩张现有大中城市的基础上,充分借助大城市相对密集的优势,对已经形成的小城镇群或小城镇带,应通过合并乡镇与建制镇,实现由镇到城的转变。对于区域经济比较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采取以“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方式,大力推动卫星城的建设,提高大都市的辐射能力,推进区域整体城镇化的发展。在农村地区,要根据区域的经济辐射半径、人口聚居流动走向、服务设施规模效益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等合理规划农村社区,建设中心村,推动农村人居空间的合理布局,改变长期以来乡村建设无规划,人居环境散、乱、差的局面。总之,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

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三)转变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道路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在城镇化发展中应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从“外延式扩张”转变为“内聚式发展”,立足区域环境承载力,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走资源节约型城镇化道路。

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所能支撑的城镇规模和容量,它不仅包括城镇自身的经济能力、财政能力、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也包括城镇及区域的人文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虽然城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类活动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压力。但伴随城镇化的发展及人口的大规模聚集,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及消费方式的转变,人们对公共设施、社会服务和生活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对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也相应增加,也会对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应将城镇化发展置于整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中,综合考虑区域的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重要因素,按照区域环境承载力确定城镇化的发展规模、速度及其布局,保持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

如果说环境承载力更多地是指城市发展与生态社会环境的关系问题,城市综合承载力则更多的是强调城市现有资源优化配置所能承受和容纳的人口、产业的合理规模。它要求对城市资源、产业、设施和服务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财政效率和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吸纳人口,并保持城市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从目前来看,我们一方面要防止违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人为限制农民进城及城镇化的发展,造

成城镇资源及有效承载力的浪费,另一方面要防止城镇的盲目扩张,超越环境承载能力,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特别是要防止一些自然和生态脆弱的地区城市盲目扩张,规模过大,大拆大建,破坏乡村人文景观及历史文化遗存及生态环境。与此同时,要加快城中村的改造及控制住房建设规模,消除“空心城”现象,着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四)强化管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无论从国外的经验还是我国改革以来的实践来看,市场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方式,市场竞争也是活力与效率之源。改革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及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不断改革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推进市场体制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是我国城镇化及城乡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市场的限度。从实践来看,由于目前我国工农之间及城乡之间的比较利益存在明显差距,随着城乡日益开放及市场经济发展,农村资源、资金在市场化过程中仍快速向城镇聚集,造成城乡发展失衡及城市极化现象。因此,在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我们既要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又要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节作用,把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统筹的调控性作用结合起来,合理引导城镇化发展的规模、速度、节奏,优化结构和布局,防范城镇化出现的城市问题及农村社会问题。

最后,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必须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创新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筹资机制。应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防范投资风险;要放宽民间投资的准入,为城镇建设融

资拓宽渠道,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尤其是当前必须改变现行的依靠农民的土地、资源和积累支持城镇化发展的方式,切实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城镇化本身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过程,是农村和农民群众走向繁荣富裕的过程。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及发展道路的成功与否最终都取决于是否有助于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是否有助于城乡的繁荣和社会和谐与融合。

参考文献: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厉以宁:《中国道路与新城镇化》2012 年版何平、倪萍:《中国城镇化质量研究》载于《统计研究》2013 年 6 月15 日叶连松、靳新彬:《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年版 5 申振东:《城镇化透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年版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12 年 7 月 10 日陈彦:《城镇化:中国与欧洲》金城出版社,2013 年版辛玉言:《新型城镇化:模式分析与实践路径》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年版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载于《国家行政学院报》2013 年 2 月 20 日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中国城镇化战略选择政策

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李铁:《城镇化是一次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发展出版社,2013 年版 12 周其仁:《城乡中国(上)》中信出版社,2013 年版

第二篇:比较政府与政治读书笔记

读《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有感

09建装20090701139陈阳

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P.享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早在十年前就看过。最近看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一书时感觉到有必要再看一遍。于是利用课余时间再看了一遍。以前只作了笔记,但没有写出读出心得,结合以前的心得和重读的感悟,行文如下。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书名标题就意味着作者把政治秩序放在了第一位。“首要的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人当然可以有秩序而无自由,但不能有自由而无秩序。必须先存在权威,而后才谈得上限制权威。在那些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里,恰恰缺少了权威,那里的政府不得不听任离心离德的知识分子、刚愎自用的军官和闹事的学生的摆布。”P6-7因此,享氏书中主张秩序和权威至上,称之为权威主义并不为过。当然,书名《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实为现代化中的政治秩序。换言之,现代化导致到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变迁,而如何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确实本书着笔的重点。因此,本书所提倡的许多观点,对现代化中的发展中国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一般人看来,战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感受最大多是贫困、腐败、骚乱、政变,战乱,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总是处在贫困与动荡的恶性循环中。如何找到根源,走出动荡不安的困境,实现政治发展,就是第三世界面临的现实课题。特别地,如果看书时每一个作者都带着自己国家的问题意识的话,几乎每个读者,都企图寻找自己国家政治发展的答案。这恰是本书读者广泛,并成为政治学经典的根源。

“政治**所以在20世纪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到处蔓延,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那里的现代化进程过快,其速度远远超过早期实现现人化的国家。欧洲和北美的现代化进程延续了几个世纪,大体上来说,每次只能解决一个问题或对付一种危机。但是,除了西方,世界其他地区在现代进程中,中央集权、民族融合、社会动员、以经济发展、政治参与与社会福利等,不是依次而至,而是同时发生。”P36

“城市化、识字率、教育和接触传播媒介的水平的提高,都在提高人们的愿望和期待,而如果这些愿望和期待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刺激个人和集团投身于政治。在缺少强有力和灵活的政治制度的情况下,这种参与的增加便意味着**和暴力。”P36-37

“政治上的首要问题就是政治制度化的发展落后社会和经济变革。”P4

“对于一个政治参与水平低的国家来说,未来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用以面对现代化和政治参与扩大的政治制度具有什么样的性质。组织参与扩大的首要制度保证就是政党及政治党体系。”P33

3现代化导致大众的政治参与,而在一个传统制度衰败,新政治制度并没有制度化的发展中国家,大众的政治参与就滋生**。因为制度化水平低的国家,政治派别眼里并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只有个人或集团利益,为实现各自利益,他们在政治上各自采用最强的手段:学生示威、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农民抗税、知识分子公开批评,但结果是政治无序化。所以,实现政治制度的制度化,有序地规范大众的政治参与,就是变化社会中实现政治秩序的关键。而且,享氏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政治变迁的研究,在很多方面都颠覆了社会中人们的一些传统看法。

“贫困与落后,**与暴力,这两者之间的表面关系乃是一种假象。政治秩序混乱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现代性,而在于为实现现代性所进行的努力。”P32

“现代化之中的社会的**源泉很少是来自其最贫穷、最落后地区,而几乎总是发生在社会的最先进地区。政治越是变为城市化的政治,它就越加不稳定。”P57

“在一个暴力是政府的关键部分的社会里,政府民主化也意味着暴力普及化。”P189 “在大多数处于现代化之中的社会里,真正革命阶级当然是中产阶级。引乃城市中反政府的主要力量源泉。”P239

“在中产阶级中各阶层中最倾向于反抗、暴力和革命的就是知识分子。”P239 “农村主导集团所起的作用实系决定政府稳定或脆弱的关键因素。”P241

“从结果来看,迎合城市中产阶级的改革是革命的催化剂,迎合农民的改革则是革命的替代物。”P306

以上看法,都与人们看法相悖。如中产阶级,按以往理解,应是一个社会支柱。一个以中产阶级不断扩大,穷人和富人都较少的橄榄型社会才是最稳定,最长治久安的社会。同样,知识分子,以往理解为社会的良心,知识分子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尽管知识分子与政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疏离,但知识分子却并不是社会**之源。但照享氏理解,却未必如此。还有,农村、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都是日趋式微的,但照料享氏理解,农村、农民却是现代化之中国家的政治稳定的支柱。而城市却是国家动荡的风暴中心。而这些观点都影响到现代化之中国家进行政治改革的策略和路径。

为实现政治有序化,就必须找到实现制度化的方式。所谓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得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而在现代化中的国家要实现制度化,关键就在于政党。

“政党的发展与现代政府的发展平行。传统政治制度越是能够适应现代政治的需要,政党的作用就越不明显。反过来说,在处于现代化之中的政治体系中,政党在提供合法性和稳定性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传统社会制度的制度性遗产之间存在着反方向的变化关系。”P69

“政党组织着政治参与,政党体系影响到政治参与扩展的速率。”P335

“处于现代化之中的政治体系,其稳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而政党强大与否又要视其制度化的群众支持的情况,其力量正好反映了这种支持的规模及制度化程度。”P341

“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体制有能力做到两条:第一条是通过体制本身扩大政治参与,从而达到先发制人并使紊乱或革命的政治活动无法展开。第二条是缓解和疏导新近动员起来的集团得以参与政治,使其不至于扰乱体制本身。这样,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体制就为同化新集团提供制度化的组织程序。这样,一种政党制度的形成是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政治稳定的先决条件。”344

正是享氏把政治秩序摆在第一位,所以他对东欧、苏联共产党一党制的国家,也极为推崇。

“共产主义集权国家和西方自由国家一般都可以归入有效能的国家的范畴,而不属于衰微的政治体制。”P1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历史理论,列宁主义是一种政治发展理论。它涉及政治动员、政治制度化的方法和公共秩序的基石。”P280

也许正是对苏联政权共产党组织支配社会实现现代化模式的过于推崇,而苏联的解体,则使得享氏理论的解释框架显得不那么有说服力。当然,看享氏的书,并不是简单地给享氏挑刺来的,而带着中国问题的意识来的。因为享氏说

“一个传统的政治体制,其结构越是多元化,权力越是分散,则其政治现代化引起的**就越小,适应政治参与的扩大也就越容易。”P144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权威的结构职能划分和合理化方面好似是最‘现代’的传统体系经常在适应更广泛的政治参与时所遇到的困难较大,而哪些在合理化和职能划分方面较差但制度却较为复杂和多元化的传统政治体制在之方面遇到的困难却较小。像中国和法国这样高度中央集权的官僚君主制国家和诸如英国和日本这些多元化的封建体制相比,看起来更加现代化,但是后两者却比前两者更具适应性。”P66-67

自然,中国这样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秩序,就是一个十分现实问题。而苏联的解体为中国敲响了警钟。为什么苏共这个在享氏看来,有效实现政治秩序的方式,最终却土崩瓦解了呢。这里,沿着享氏的逻辑,结合本人的理解,也许可以找到一些线索。以列宁主义方式组建的政党之所以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国家政治稳定,就在政党曾具有强大的动员与组织社会的功能。正是政党的动员与组织,使现代化中的大众政治参与实现了有序化的规范。而这正是列宁式政党夺取政权的长处所在。但并不是该政党成为执政党后,保持政治稳定的根本。如果人们仔细观察苏共执政后职能变化,就会发现,苏共作为一个政党组织的功能实质已发生变化。执政前,政治动员和组织是其主要职能,执政后,随着政治领袖变身为政府官僚,苏共党的组织和动员功能式微,苏共整个政党开始官僚化,政党开始演变一个科层化的严密的官僚组织。这个组织最主要的功能,不在政治动员和组织,而在于政策制定和执行(即不是侧重于政治体系的政治输入方面,而是侧重于政治输出方面)。换言之,苏共党组织的功能由利益整合转变为利益垄断。自然,政党动员与组织功能衰退,随着时间推移,人民甚至于普遍党员及干部开始普遍选择对苏共党组织疏离。结果,苏联这个共产党执政的政治体系,实是一个政治输入通道堵塞,政治输出发达的官僚机器。而这个机器之所以维持了苏联近80年的政治稳定,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现代化的科层制度官僚机器支配人、支配社会所展现出来的复杂性和韧性所在。

也许,错的不是享氏的理论,而是苏共组织本身出问题了。

第三篇:形势与政治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你如何认识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从封建制度沦落为殖民主义,从一个打国沦落为一个任人鱼肉的国家。在这一百年中,中国不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在国际排名中一直下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不断取新成果,直到今天,我国的经济和政治取的巨大的成就。例如在经济方面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政治上,我国是常任理事国之一,不断参与国际维和任务,同时也不断取得更多国家的认可。虽然我国在今天取的如此大成就,但是任然面临许多问题。

关键词:多元性、复杂性、产业升级

一:政治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我国政治的多元性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现在最惹人关注的南海问题,东南亚各国对我国在南海的海洋资源窥觑已久,现在更是赤裸裸的强占,四月份以来的黄岩岛争端问题,越南想通过增加军备来威胁我国以求达到它占领我国南海领土。

(二)、朝鲜半岛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朝鲜半岛问 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 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虽然朝鲜和韩国都在竭力 谋求统一,但是双方存在的理念与利益冲突,造成了一种一致谋求统一却又坚持对抗的局面。

(三)、日本一是日本经济灾后反弹,但潜藏风险,故货币政策继续宽松。日本三季度实际 GDP 环比 增长 1.5%,折合年率为 6%,为 4 个季度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名义 GDP 环比增长 1.4%,折 合年率为 5.6%。随着震后消费的复苏以及产品供应链的恢复,日本内外需均有增长。但是 由于灾区临时住宅建设告一段落,公共投资有所下降。二是日本政府继续打压日元汇率,但 成效有限,故推出综合应对方案。

(四)、美国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并有新的进展。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在一些热点问题 上加强沟通,双边关系的战略内涵更加丰富。两国军事交流与互信得到增强。在我国的周边 1 政治格局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因素,也是对我国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美国的影响 在手段和方式上亦具有多样性,一是保持直接的军事存在,二是发展同我国周边国家的军事 合作,三是介入和干预地区热点问题和危机。(五)、中亚与中亚国家关系不断深化。2009 年是我国与中亚国家建交 17 周年。17 年来,中国与中 亚国家成功解决边界问题,不断增进互信,共同建立“上海五国”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中 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已成为新型国家关系和区域合作的典范。中亚地区毗邻我国西部边境,自 古以来就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亚五国作为苏联解体后出现的国家,地理上位于大陆心脏地 带,是大国政治势力和地区政治势力缓冲区和交汇区。(六)、俄罗斯中俄关系取得长足发展。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和安 全隐患。同时,我国与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好状态,并且在近期内不会发生动摇。因此,该地区的政治格局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七)、南亚在南亚地区,印巴冲突由来已久,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备之争的综合 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印度和马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而复杂性则体现我国和这些国家的经济交流也来也深入,却又对中国防备又不断加深,把中国当成他们的假想敌,最典型的就是美国,既要加大和中国的经济贸易但又不断插手中国的内政,例如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等。

二:经济面临产业升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虽然我们在经济上取的巨大的成就,是我们凭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以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为代价闯下今天赫赫有名的中国制造。然而在今天我过这种耗能制造并不能为持我们经济大国的地位,因为我国引以为傲的资源资源正在枯竭,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正在丧失,所以我国必须要进行产业升级。

所谓的产业升级就是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在人类经济发展中,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促成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但每次产业升级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这是由新技术、新的经济形态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新技术是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量。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必须采取适合新技术、新经济内在要求的具体方式,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潮流,遵循新经济的发展规律。新经济形势下,传统产业升级的基本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信息技术及其产业是新经济的支柱和先导,正是在信息技术及其它高新技术的强大推动下,人类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就是信息化。信息化不仅成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命脉,而且成为一种新的控制财富的手段。企业的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的生存之道,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新经济形势下,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也必然构成中国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信息化是中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

(二)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科技革命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科技成果商品化更迅速。新经济时代,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的成本不断降低,这是现代科技革命导致的必然结果。同时,它也对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出新的挑战,一个产业、部门和企业如果不在技术上占据优势,就无法形成市场优势。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有:第一,加大科研与开发:投入,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建立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第二,积极探索产、学、研联合新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引进高层次的技术,并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第四,加强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和人才培养,使技术层次的创新成果在生产经营过程不断被刷新。

(三)对传统产业进行组织结构创新:新经济时代的一个特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而中国传统产业在整体上还处于分散、规模过小、质量与效率低下、核心技术薄弱、跨国经营尚未起步的状况。因此,产业的重组与整合是中国传统产业走向振兴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具体途径包括加快企业间的购并联合,提高产业整合度,及时组建与生产力相匹配的企业集团,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美国100家大型跨国公司中,进行过国内购并的占90%以上,进行过跨国购并的占70%。现在中国的工业发展已进入相对过剩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已有充分的条件采用企业的外部发展方式——购并。通过购并实行强强联合,与实力强大的外资企业抗衡,以打破外资的垄断,并借此培育中国的世界级跨国公司。不过,国家不能忽视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的扶持与培育,因为中小企业历来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要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对传统产业进行体制创新:体制创新可以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

和有效的运营机制、无论是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还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创新,都有赖于企业的改革。没有体制创新,企业就没有活力,也就不可能有其它方面的创新。新经济形势下,中国企业的体制创新面临国有企业的体制转轨和各类企业的管理模式转变这两大任务。

第四篇: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对我人生成长的作用

小时候我就开始背诵很多课文和诗句,其中有一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事事关心”。我一直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后来在我进修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一课程后,我对小学的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正所谓政治的真正意义是 对国家的党政权、民政、社会安定等政治领域具有推进及促进意义的事件、决策。政治的某些事在表面上看似不是政治范畴的事,但它若与政治有着密切相关的我们也应该理所当然的认为是有着政治意义的。打个比方吧,地区发展经济我们看起来是经济问题,但在其背后却隐藏着强大的政治问题,经济和政治两者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依存的。若说经济发展不起来,那么依据因果关系就会影响到群众的生活水平,而生活水平过低又反馈地影响政治安定的问题。总言之经济和政治是两兄弟的关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让我明白了作为当代的人,特别是 我们大好四有的知识青年,我们更应该明白我们的人生任务不仅仅是一味地埋头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我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要时时刻刻关注身边的大小事,与群众紧密联系。同时我们也要学会遇事时一定要镇静,要多角度的想问题,不能毫无主见,跟随着主流随波逐流。在这一点上我确确实实地做到了,就在那次我亲身经历的px工程拟建工程事件中...那天是5月30号我正好回校,在一个里充满着人群非常空旷的草坪里,我看见有很多人在高高的举牌,他们连续不断的高呼:反对px。他们的反对声一声比一声高,也有些人完全是借机捣乱、破坏公共设施。我看见很多人看着看着就从观看者的身份转变为参与者,当然这明显是“跟随者大众的脚步走了“,作为知识分子,我想我们应该是别参与,要站在清白的立场上想问题。正如世界政治和经济的论证关系中,论证问题是我们做人的第一要义,分不清人生的方向那什么都会白费的。在这px拟建项目的反对游行里我们首先是别参与,先静下来想想问题、尽自己的能力通过一切的途径查阅相关的资料,争取做客观事物的第一人!之后再通过合法有效的渠道来表达自己意愿!而不是随波逐流的跟着逐流干,更不是参与搞公共设施的破坏不良活动中。从战争到和平,以矛盾斗争状态来看,即是由精神因素具有极大能动性、精神发挥巨大作用的时代,进入到精神因素回归常态、物质建设发挥主导性作用的时代。在战争时代,革命群众身受剥削阶级、官僚阶级和外国势力的残酷压迫,主要矛盾是敌我矛盾,斗争是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极端状态,在这种非常态的矛盾解决方式下,人往往能被激发出平时难以想像的可怕能量。可以说,在物质(武器装备)一定且短期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就是提升战斗人员的战斗精神,因此,在战场上指挥员都很注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战斗精神,提升战斗力。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能量伴随精神因素的瞬间提升也得到了放大,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得到了指挥员们极大的重视。

进入和平年代,压迫阶级被人民所推翻、消灭,社会的主要矛盾演变为和平竞争、和谐共存的人民内部矛盾,矛盾状态由极端的锐化状态回归到正常状态。在解决冲突表现并不剧烈的人民内部矛盾时,已不再面对过去那种非此即彼、无中间道路选择的境况,而主要是采取更持久的稳定的完善制度法规的办法。应该看到,和平时代,人们对精神因素的特殊强调愈来愈少,物质方面的建设越来越发挥主体作用。与此相对应,战争年代映射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光环也逐渐散去,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其作为日常内部矛盾处理方式之一的本色。只不过,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对的矛盾数量巨大,而且内容更加纷繁迥异而已。

二、从党领导革命到党执政的维度

从党领导革命到党执政,以党的任务看,即是由领导人民从事否定批判活动的时代,进入到现实地全面管理社会、从事肯定维护活动的时代。党领导革命时代,中国处于旧官僚极度腐败,人民群众忍无可忍、期望变革的时期,这时由先进的觉悟者组成的共产党虽然占有权力资源不多,但顺乎民意,在通过土地革命、减租减息等政策,让群众获得现实经济利益的同时,还给广大人民群众展现了一个梦寐以求的美好前景:推翻阶级压迫,翻身求解放,当家作主人。为了这一美好理想,无数革命战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而把美好理想变为人们坚定不移的追求和精神动力,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来实现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党领导革命的时代,是争取群众铁心跟党走的一个主要手段,为新政权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入执政时代,党开始担负管理全社会、维护全社会利益的职责,但是随着苏联模式被证明存在重大缺陷,党在革命时期的那种管理模式也不再适应执政需要,摆在我们党面前的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未竟事业,其中成功与失误的风险同在。尤其是在经历过人民公社、“文革”等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挫折之后,人们发现党在领导革命时代预期的许多利益并不都能顺利实现。而且,随着执政之后的教育者从觉悟者变成职业者,面对权力诱惑,有相当数量教育者的先进性缺失,甚至出现少数言行不

一、腐败变质的分子。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日趋丧失,教育效果便不如革命时代出色;相对于过去较为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执政党有了更多的调控资源和手段,诸如政治权力的、经济利益的、法律法规的、行政管理的、组织约束的、文化教育的等等,与执政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对比较优势明显削弱。

三、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维度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以社会结构特点看,即是由国家全面统制、存在个人人身依附关系的时代,进入到自主意识彰显、个性得到宽容的时代。这个变迁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变迁,因为这是社会结构中经济关系与经济基础的根本改变。与此决定性的改变相适应,社会意识也必然发生根本变化。计划经济

时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国家统制型或政府主导型。在国家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中,国家的地位至高无上,政治权力与职能覆盖了所有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个人受制于单位、身份、血缘,自主独立性十分有限,个人的利益诉求只能通过为集体服务来实现;而且由于商品匮乏,人民普遍贫穷,人们的身体与心理等基本需求都遭到束缚。这个时候的思想政治教育,为配合政治权力达成极强的集体控制,被赋予超出其应有职能范围的能量和地位,充当了政治全面控制社会意识的抓手;由于那个时代里社会上没有直接为个人利益考虑的选择,导致很多人容易产生错觉,认为过去人们思想道德所呈现出的“纯真的”的高水平,都是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较强的缘故。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国家基本退出竞争性领域,社会发展机会不断增加,个人从高度集体化的约束下走出来,身份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人转变为自由人或社会人,成为独立自主的利益主体,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同时,伴随经济状况从普遍贫穷到基本小康的发展变化,人们在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还获得了更广阔的精神空间,精神需求更加活跃复杂。在此境况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个自由多元、繁荣复杂的局面,其参与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骤减,对社会的控制能力明显下降,思想政治教育仅成为政治引导、经济服务与人格塑造中的一个非强制性手段,与其他社会治理手段一起,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发挥根本保证作用。看到这一点,就不会沿袭旧观念,简单地把思想道德领域所呈现出的真实“经济人”状态,说成是思想道德的倒退滑坡,并把这滑坡归因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所致。

四、从非信息化到信息化的维度

从非信息化到信息化,以社会发展阶段看,即是由受教育者掌握较少信息资源、被动接受灌输的时代,进入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信息资源占有方面差别不大、身份平等的时代。在非信息化时代,由于信息的传递基本上靠人口相传与书信来往,受教育者接触信息的广度较窄、渠道很少,一般而言,在进行教育之前,教育者较被教育者掌握的信息量要大,主客体信息明显不对称,教育者优势显著,一定程度上教育成为社会思想、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而且对于教育者教育的内容,受教育者由于较少受相反观念影响,逆反心理较轻,在这种相对单纯的信息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难度较小,成效也比较明显。

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总量成几何级增长的同时,信息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各种信息顷刻间即可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海量的信息时时刻刻对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施加巨大影响。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网络已日渐成为每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不可或缺的帮手。不管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只要愿意和具备相应能力,就可以获得足够多的信息。这种情况下,尽管互联网的即时性、开放性、参与性、隐匿性、自由性等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

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但也导致教育者在信息接触面及接触量上丧失相对于受教育者的优势,很多情况下教育者对信息的掌握甚至都不如被教育者。这个时候,也许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没有产生根本改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方式却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对自主能力提高的受教育者,单独的课堂讲授教育作用下降,教育者不得不在思想深度、教育风格以及其他教育载体上下工夫。

五、从传统社会到法治社会的维度

从传统社会到法治社会,以社会治理理念看,即是由乡土色彩严重、权力倾覆一切的时代,进入到民主意识凸显、法眼审视天下的时代。具体而言,这个变迁包含着两个重要转型:

一个是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传统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社会关系主要由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构成,亲属和老乡成为一个人一生交往的主要对象,礼尚往来是连接这些关系的基本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较为紧密,犯错者所承受的羞耻感和社会压力很大。而现代法治社会是陌生人社会。人们只是机械地、原子式地聚合在一起,不管在形式上怎样结合,但总会保留较大的私人空间,相互之间情感约束较小。现代社会之所以呈现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道德危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道德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即便再怎么有效,也不可能抵消掉外在道德环境的影响,使教育者达到过去熟人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只能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调整思路,重新定位教育目标与方式,提升教育效果。

再一个就是从权力社会到权利社会的转型。传统社会是一个权力社会,权力在整个社会中具有倾覆一切的中心地位,民众“官本位”思想严重,整个社会的权力集中在个人或少数人手中,权力的运行不在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缺乏民众参与权力运行的渠道与自由空间。相应地,这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关系极不平衡,倾向于填鸭式的单方灌输教育,片面追求整齐划一,不容受教育者发出异样的声音。现代法治社会则是一个权利社会,人们对政治的认识更加趋于理性,权力崇拜的观念不断被削弱,特别是经过近年来强化的普法教育和法学研究,人们逐渐摆脱过去那种政治的压抑状态,个人民主和权利意识大大增强。这种情况下,思想日趋活跃的人们必然会运用现代法治理念去观察现实生活,甚至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合法性的审视。但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传统的合法性论证,及对教育地位、作用的制度界定,仍非常薄弱,这就容易使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不信任的态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定只有在与法治的衔接中才能得到实现。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定位与作用发挥,必须接受社会发展状况及其发

展趋势(时代背景)的制约。党成立八十多年来我国时代环境的发展变迁,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应当看到这种历史变化,并对其变迁路径与特点进行认真研究。唯有如此,才可能对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有一个客观准确的把握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我们应该看到,伴随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作用的时代变迁,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即使百分之百地发挥作用,也不可能再拥有较以往特殊时期更大或同样大的能量。如果不明白这一点,还以特殊时代的标准衡量现在,以过去的情况作论据论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不足,盲目地改变作风或一味地加大投入,那就会出现耗费资源、贻误时机的空转效应。相反,顺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趋势,遵循社会历史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调整理念、制度与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五篇:形势与政治论文

1、全域成都对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启示?

2、假如你即将在成都创业或就业,全域成都会对你的相关决定产生影响吗?

1/ 第一、可以改进政府原有的观念。以前一般认为改善公共服务是花钱,其实,公共服务也是生产力,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资实际上是经济福祉的投资,也是生产力资源得以持续的前提。

第二、成都的做法将会对我们认识好、处理好一些关系提供帮助。比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第三、成都的做法将会成为各地政府自觉的意识。这既是中央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发展一定需要一个环境,环境好,经济发展就快。而这个环境正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政策创造的。”

2/“成都”,可从多重意义去把握:从地理学意义上看,它是成都平原的主体部分并处于经济中心的位置;从行政区划意义上看,它是副省级行政单位,面积1.24万平方公里,人口1100多万;从城市学意义上看,它的主城区由五个相互连接为一体的城市区组成,而次城区则是由四个相对独立的城市区组成,其余就是县域及其辽阔的农村。所以,成都市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征。而狭义的成都市仅指由五个主城区连为一体的都市区。那么,“全域成都”概念力图说明着什么呢?如果仅从字面上看,这不是一个问题。正如踏上成都的地界,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繁华还是凋敝、富裕还是贫穷,谁都会知道这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成都,但同时谁都会明白,只有繁华的主城都市区才是潜意识中的成都。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全域成都”理念则要让人们改变这种潜意识。从“全域成都”对未来蓝图的描绘中,透射出这么几层意思:

第一,它是一种新型的城乡形态,而不是过去那种城乡割裂的或者说二元社会结构。这一形态新就新在城市和农村是和谐交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而不是互不相干或形成巨大反差的城乡关系。

第二,贯串这一过程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现代化,即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它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发展,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整体推进的方式来进行的。

第三,它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在于把成都1.24万平方公里的市域一概作为现代化都市区来建设。按笔者的理解,“全域成都”的理念,它所追求的是“均等成都”的境界,就是人们在城市能享受到的好处,在农村也一样能享受得到。即用全面现代化的标准去建设成都1.24万平方公里的全部地域,在这个都市区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发展,现代化特性得以充分展现。虽然这个现代化都市区仍有城市和农村的分野,但城市是现代城市,农村是现代农村,城市与农村没有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那种实质性差异,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只是现代化各个元素空间排列上的疏密度不同罢了。换句话说,“全域成都”就是“全域现代化”,现代化作为核心要素,体现在城市和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协调发展之中。

“全域成都”理念的主要内容

“全域成都”理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酝酿发展的过程。2003年8月,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的战略任务。次年2月,市委正式作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城乡一体化即“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城市化”的简称。三年以来,成都市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三个集中”为核心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方法,即在具备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在短短三年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效:工业集中度达60%,20个集中区发展初具规模;27万农民住进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农民向城镇集中形成梯度推进态势;土地规模经营在互利中产生增大效应,流转土地近160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近6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2年的2.7倍减小到2.6倍;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全面竣工,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农村,社保医保实现城乡全覆盖;城乡规划一盘棋,交通、水务及乡镇的整合撤并,建立起城乡对接的管理体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域推开等等。

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成都试验区以后,成都市经过周详论证,又提出了到2017年的目标任务,其主要指标是:工业集中度达80%,城市化率达到70%,土地规模经营率达到75%;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人均8.2万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30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在试验区建设目标的价值取向上,成都市的领导班子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立誓要让试验区建设成为最大的惠民利民工程,让试验区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城乡居民。这样,“全域成都”的理念便应运而生,它要求各级决策者们在制定规划、部署工作、考核指标、权衡利弊时,将把工作的突破环节更多地放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短板”上。没有“短板”的消除,要统筹推进城乡一体的城市化,达成上述指标,是不可想象的。“全域成都”理念目前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首先是城乡规划的“全域覆盖”。成都尤其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机衔接,按照国际旅游枢纽城市,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新型工业化基地的城市未来发展定位,规划建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即由“1个特大城市、8个中等城市、30个重点镇、60个新市镇、6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组成。其产业布局坚持“一城、三圈、六走廊”式发展形态,即以中心区域的特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近郊区以发展现代工业为主,远郊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然后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通道为载体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带,使之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主要承载。

然后是城乡交通的“全域畅通”。地处成都平原腹心地带的成都市域内现已有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路网,但仍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化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快速度、大容量的城际、区际、县际交通滞后。根据“全域成都”的理念所形成的交通构想,成都交通要着力于“五网”建设,即轨道交通网、市域高速公路网、市域快速通道网、中心城区快速路网、新市镇路网。在中心城市与外围8个城市之间,形成由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免费通行快速路及四车道以上干线道路共同组成的快速度、大容量、多方式交通走廊;30个小城市及60个新市镇与所在区域的中等城市实现以4车道以上干线道路连接。一般设计时速为60-100公里,大部分为双向六车道。两年内全部开工建设13条城市快速通道。这些硬件再加上城乡客运管理体制软件的改革,实

3/以“全域成都”推进城乡统筹

一场惠及全市1000多万城乡群众的宏伟实践,正在成都大地展开。11月9日,成都市隆重召开成都试验区建设重大项目(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市包括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革和社会事业发展等四大领域37项重大(项目)工作的全面启动实施作出动员和部署。在“全域成都”理念下的成都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由此拉开大幕。

“全域成都”视野:着眼所有区市县构建大市区,让改革覆盖每一个角落

在7月19日召开的中共成都市十一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成都市公布了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蓝图,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首次提出要用“全域成都”的理念实施城乡统筹,着眼建设一个方圆1.24万平方公里的特大中心城市。所谓“全域成都”,就是指要把成都周围的所有区市县全部划入成都市,建设一个特大中心城市。这次会议实质上也是对试验区改革的动员大会,会议正式公布了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及主要措施,提出力争把成都建设成为服务全省、影响全国、走向世界而又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市。改革蓝图的一个重点就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争取以10年时间,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1。另外一个目标是力争到2017年,成都市工业集中度达到80%,城市化率达到70%,土地规模经营率达到75%,形成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交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成都市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成都市对统筹城乡的认识经过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规划建设只管城市不管农村到城乡规划满覆盖共建设,“全域成都”是着眼于建设1.24万平方公里的现代化都市区,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发展,整体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现代化,努力构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全域成都”构架:一区两带三圈四基地的“海星模式”

8月30日召开的2007年成都市测绘工作会透露,以“一区两带三圈四基地”为主要思路的全域成都规划构架已初步确定,到今年年底,整个规划将正式出炉。新的全域成都规划发展思路,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以行政区划为主,而是以功能区划为主,突出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按照初步形成的这一城市规划构架,未来成都将把全市域12390平方公里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建设,形成成都平原区这个“一区”、龙门山和龙泉山两个旅游发展带、城市三个圈层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这四大基地的城市格局。

新规划建构了“18366”城乡空间结构体系:由中心城和6个新城构成的1个特大都市区,由四市四县构成的8个中等城市,由30个重点镇构成的小城市,由60个一般小城镇构成的新市镇,由600个左右中心村构成的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将整个城市按功能划分为以科技、商贸、文化等核心功能承载的核心区;以工业、农业和新城建设主要承载功能的拓展区和以龙门山和龙泉山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以此将建设成为国际性旅游城市。

相关研究显示,全域成都“一城两带六走廊”的空间形态实为“海星模式”——城市的发展如海星生长一般,稳健,绚丽,富有生命力。专家认为,根据海星吸纳生长效应,城市的发展,除了自身市场和人口推动,特别是工业化的牵动外,还需像海星般善于吸收养分。因此,成都的城乡一体化也要可持续性地对周边区县进行反哺和培育,吸纳其先进的东西,成为自身必要的养分,再带动周边区县的发展,复制更多的“卫星城”和“副中心”。

“全域成都”建设:4大领域37项重大工作全面启动

11月19日动员大会确定4大领域37项重大工作,就是为了办成几件事关成都长远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大事,也意味着在“全域成都”理念下,“新成都”建设的结构调整全面启动。李春城在讲话中强调,一要高度重视项目工作;二要坚持四个原则,即规划先行的原则,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重点服务的原则,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原则,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原则;三要高度重视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此次启动的四大领域37项重大项目(工作)涵盖广泛,其中在重点领域,成都市将围绕行政管理体制、农村土地制度、林权制度、金融领域四方面进行改革:适时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稳妥推进撤县(市)设区工作,2010年完成有较强辐射能力的镇撤镇设街道办事处工作。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土地资本化,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交易市场。抓好试点县林权改革,探索山、丘地区林权改革模式。推进股份报价转让试点申报,力争年内在成都高新区开展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做好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工作,支持其上市融资做大做强;力争年内开展村镇银行试点;支持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成都统筹城乡重大项目得到了各大银行的大力支持,当天会上,成都市与中国工商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签署了授信额度达2000多亿元的银政合作协议。

目前,成都市各职能部门已积极行动起来。市交委已启动总投资285亿元,连接成都二、三圈层的重大交通系统——“九路三轨”(九条城市快速通道和三条轨道交通线)项目。作为试验区先期启动重大项目,“九路三轨”将带动“全域成都”发展理念下的新一轮城乡一体交通网建设。该项目辐射成都60%的面积、惠及80%的人口,直接带动51个新市镇、31个产业化基地和5个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为加快构建“全域成都”的现代交通体系,成都在未来几年内将开工建设80多个重大交通项目,初步估算投资上千亿元。此外,成都市建委已启动中心城区的“城中村”改造,其中涉及五城区内的12个城中村。在2012年前,将力争完成所有城中村的改造,届时将逐步完善这些居民居住地的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和居民就业服务等功能,使得居民生活环境能够明显改善。路网拓展、城中村改造、新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城建项目的上马将让这座城市“脱胎换骨”,成都试验区建设步伐开始全面提速。

4/www.xiexiebang.com 2008年11月28日04:21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有3句话可以讲成都这件事。

第一,成都的做法具有开创意义,对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做出如此系统、具体的规定,可能是全国第一。

第二、这充分体现“全域成都”的理念。所谓“全域”,就是说成都不是城市的成都,也不是农村的成都,城乡是一个整体。现在出台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已把服务延伸到神经末梢。我们可以看到,“全域”的理念正在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第三、我仔细读了文件,发现试验性很强,有很多重要的制度创新。对试验区来说,制度创新非常关键。成都的探索将为全国提供经验和思路。成都5年城乡一体化实践中,一直很重视农村公共服务,积累了很多经验,这次难得的是把以前的经验条理化、系统化了。

谢志强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现任中共中央党校社会主义教研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结构、城市化、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方面的研究。已出版专著4部、合著20多本、主编30多本,已发表论文100多篇。专著有《社会发展的结构分析》《组织运行的权力分析》《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等。合著有《社会学理论研究》《大时代———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报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等。

用3句话可以解读成都的做法。

第一、可以改进政府原有的观念。以前一般认为改善公共服务是花钱,其实,公共服务也是生产力,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资实际上是经济福祉的投资,也是生产力资源得以持续的前提。

第二、成都的做法将会对我们认识好、处理好一些关系提供帮助。比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第三、成都的做法将会成为各地政府自觉的意识。这既是中央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发展一定需要一个环境,环境好,经济发展就快。而这个环境正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政策创造的。”

“成都的做法具有开创意义。”昨日,中央党校教授谢志强在详读了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试行)》后,对此做出高度评价。

谢志强一直关注成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去年在温江、邛崃等地考察后写出了近两万字的论文《成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有专章论述成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成都在总结近几年实践的基础上,着眼于促进社会公平,继续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改革,推动市域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在日渐缩小的城乡经济社会差距面前,‘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界限不再分明。”

他说:“我从2006年开始了解成都城乡一体化的工作。当时是中央党校培训县委书记,我到了成都。从那以后,我一直把成都作为城乡统筹的典型来讲,大概给1000多个县委书记讲过成都的经验。”

成都的目标和全国是吻合的

成都商报:成都在文件中明确了2012年和2020年的目标,对此应怎么看待?

谢志强:这表明了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成都的目标很明确,知道自己的短期目标是什么,长期目标是什么。成都做这件事不是拍脑壳决定,不是想到哪儿做到哪儿,而是有前5年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有底气。

我注意到,文件的操作性很强:“有一套适应农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转变要求、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标准体系;有一个保障有力、满足运转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有一个民主评议、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公共服务的管理机制;有一支协同配合、管理有序、服务有力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队伍。”这“4个有”落实起来会很具体。

此外,成都的目标和全国的发展目标是吻合和衔接的。2020年,我们提出要实现全面小康,也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间表。什么是全面小康,什么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经济要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些配套都要跟上。所以,成都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放在全国的大局中进行考虑的,把试验区改革和全国发展的大目标结合在一起。

成都商报:成都提出,对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以2008年为基数,各级政府每年新增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政府性投资主要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直至城乡公共服务基本达到均等化。对此有何评价?

谢志强:发展经济是创造财富,改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涉及到分配和投入的问题,成都这两条“硬杠杠”是经费投入方向的重要改变,对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是很有力的措施。对村一级来讲,这两条措施能够大大提高村干部和村民搞好城乡一体化的信心:市上的文件明确了嘛,以后县、乡政府做不到,他们可以质问的啊。能够清楚地看到村上发展的前景,村民就会觉得有奔头,城乡一体化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政府要当好协调人、发动机

成都商报: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成都强调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供给机制,如何处理好政府、市场和民众的关系,可能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谢志强:文件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分为7大类、59项,分工非常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角色也很清晰,这就避免了以前分工不清、踢皮球、重复建设的问题,也有利于释放市场的能量、形成合力、提高效率。

至于如何把握政府、市场和民众的关系,其中充满了艺术和智慧。这的确是成都需要进一步明晰思路的。大概来讲,政府应该制定好规则,当好协调人,起好发动机的作用。同时,市场的竞争性和赢利性又要求政府有序引导和民众的有效监督。其实成都在这方面有好的经验。比如蒲江复兴乡的猕猴桃项目,政府做好规划,明确这里适合发展什么项目,剩下的具体问题交给企业和老百姓谈,由当地群众自己决定。我了解的情况是,当初为了猕猴桃项目,村民就开了一二十次会来讨论。现在看,复兴乡发展的情况也很好。

成都商报:这样看,《意见》强调要形成一个民主评议、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公共服务的管理机制,应该是很关键的内容。

谢志强:统筹城乡也包括了统筹城乡居民的权利。强调民主评议、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实际是把权利还给群众。解决村级公共服务不应该再是政府的“施舍”,而是政府必须做好的服务。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成都的做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体现了人民主体的意义。

9/设你在成都创业,根据这个“全域成都”的政策,在经济危机下:

一、树立起经济危机下的创业投资信心。在经济危机背景下,盲目悲观并不可取。危机是“危”和“机”组成的,有“危”即有“机”,就象一枚硬币总会有两面。我们知道,就在中国晚清动荡岁月,也能产生巨商富贾胡雪岩一样,往往时势造“英雄”。

二、认清经济危机下的创业投资机会。其一,可逢低入市。类似投资者趁低买入房产、股票、基金、黄金等投资品种一样,经济危机下创业,具有降低投资成本的优势。例如此时租金、人工、材料的价格均处于低位。其二,可大大减少竞争压力。就象乘公共汽车的道理一样,人少时去乘车,让人感到格外轻松和舒畅。其三,把握先人一步的时机。投资创业最讲究先知先觉,领先一步。经济不景的情况下,别人犹豫时,你先行动了,别人也行动时,你赚钱了,等别人赚钱时,你已经成功了!

三、选准经济危机下的创业投资项目。经济不景,人们普遍的做法是尽量减少开支,尤其是可有可无的支出,如娱乐、旅游等。但是,不管如何,人们还是有一个消费“底线”,这个底钱就是人们不可缺少的衣、食、住、行。这四者当中,尤其以饮食为人们不可省略的要素,毕竟衣服、房子、汽车可以暂时不买,或者暂时减少购买家居用品、减少出行,但是人们一天都不能“暂时”不饮食。这就是,不论世事如何变幻,始终“民以食为天”。因此,投资食品项目是经济危机下的创业首选。

投资食品项目,可以开办小型食品加工厂或美食餐饮店。例如可以买回豆浆豆腐机生产豆浆、豆腐;河粉机可生产河粉;拉肠粉机可加工肠粉;米粉机可制作米粉等等。一方面这些项目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优势;一方面不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因为不管如何,人们喝杯豆浆、吃碟河粉、肠粉或者食碗米粉,这些经济实惠的食品,都不会构成消费压力,相反能充分迎合现代人方便快捷、营养卫生、健康时尚的追求。因此,食品投资商机无限。

创业投资永远不缺机会,关键在于把握商机。成功永远属于有眼光、有胆识的创业人士!10/都的做法具有开创意义,对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做出如此系统、具体的规定,可能是全国第一。

第二、这充分体现“全域成都”的理念。所谓“全域”,就是说成都不是城市的成都,也不是农村的成都,城乡是一个整体。现在出台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已把服务延伸到神经末梢。我们可以看到,“全域”的理念正在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第三、我仔细读了文件,发现试验性很强,有很多重要的制度创新。对试验区来说,制度创新非常关键。成都的探索将为全国提供经验和思路。成都5年城乡一体化实践中,一直很重视农村公共服务,积累了很多经验,这次难得的是把以前的经验条理化、系统化了。

用3句话可以解读成都的做法。

第一、可以改进政府原有的观念。以前一般认为改善公共服务是花钱,其实,公共服务也是生产力,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资实际上是经济福祉的投资,也是生产力资源得以持续的前提。

第二、成都的做法将会对我们认识好、处理好一些关系提供帮助。比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第三、成都的做法将会成为各地政府自觉的意识。这既是中央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发展一定需要一个环境,环境好,经济发展就快。而这个环境正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政策创造的。”

“成都的做法具有开创意义。”昨日,中央党校教授谢志强在详读了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试行)》后,对此做出高度评价。

谢志强一直关注成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去年在温江、邛崃等地考察后写出了近两万字的论文《成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有专章论述成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成都在总结近几年实践的基础上,着眼于促进社会公平,继续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改革,推动市域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在日渐缩小的城乡经济社会差距面前,‘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界限不再分明。”

他说:“我从2006年开始了解成都城乡一体化的工作。当时是中央党校培训县委书记,我到了成都。从那以后,我一直把成都作为城乡统筹的典型来讲,大概给1000多个县委书记讲过成都的经验。”

成都的目标和全国是吻合的

成都商报:成都在文件中明确了2012年和2020年的目标,对此应怎么看待?

谢志强:这表明了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成都的目标很明确,知道自己的短期目标是什么,长期目标是什么。成都做这件事不是拍脑壳决定,不是想到哪儿做到哪儿,而是有前5年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有底气。

我注意到,文件的操作性很强:“有一套适应农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转变要求、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标准体系;有一个保障有力、满足运转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有一个民主评议、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公共服务的管理机制;有一支协同配合、管理有序、服务有力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队伍。”这“4个有”落实起来会很具体。

此外,成都的目标和全国的发展目标是吻合和衔接的。2020年,我们提出要实现全面小康,也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间表。什么是全面小康,什么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经济要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些配套都要跟上。所以,成都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放在全国的大局中进行考虑的,把试验区改革和全国发展的大目标结合在一起。

成都商报:成都提出,对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以2008年为基数,各级政府每年新增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政府性投资主要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直至城乡公共服务基本达到均等化。对此有何评价?

谢志强:发展经济是创造财富,改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涉及到分配和投入的问题,成都这两条“硬杠杠”是经费投入方向的重要改变,对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是很有力的措施。对村一级来讲,这两条措施能够大大提高村干部和村民搞好城乡一体化的信心:市上的文件明确了嘛,以后县、乡政府做不到,他们可以质问的啊。能够清楚地看到村上发展的前景,村民就会觉得有奔头,城乡一体化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政府要当好协调人、发动机

成都商报: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成都强调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供给机制,如何处理好政府、市场和民众的关系,可能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谢志强:文件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分为7大类、59项,分工非常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角色也很清晰,这就避免了以前分工不清、踢皮球、重复建设的问题,也有利于释放市场的能量、形成合力、提高效率。

至于如何把握政府、市场和民众的关系,其中充满了艺术和智慧。这的确是成都需要进一步明晰思路的。大概来讲,政府应该制定好规则,当好协调人,起好发动机的作用。同时,市场的竞争性和赢利性又要求政府有序引导和民众的有效监督。其实成都在这方面有好的经验。比如蒲江复兴乡的猕猴桃项目,政府做好规划,明确这里适合发展什么项目,剩下的具体问题交给企业和老百姓谈,由当地群众自己决定。我了解的情况是,当初为了猕猴桃项目,村民就开了一二十次会来讨论。现在看,复兴乡发展的情况也很好。

下载比较政府与政治论文[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比较政府与政治论文[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形势与政治论文

    论中国如何应对海洋领土争端 中国历史悠久上至三黄五帝下至明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5000年历史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样一个文明的国度里,在其圣明君主的领导下,开......

    中英政府审计比较与借鉴

    中英政府审计比较与借鉴一、审计机构和上下级关系英国最高的政府审计机关是国家审计署,它隶属议会,向议会负责,审计署除了设一个主审计长之外,还设副审计长1人,助理审计长3人,......

    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

    (《深度国际》天平上的人权的读后感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现代司法包含着理性、公正、文明以及尊重和维护人道尊严等要义,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得到遵循,成为......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读书笔记

    关于维也纳秩序与凡尔赛——华盛顿秩序比较之思考 ——读《大外交》摘要:本文即主要论述维也纳秩序和凡尔赛—华盛顿秩序的不同点,通过比较使大家更好地理解两个时代的差异的......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寻 发 展 之专业:行政管理学号:姓名:王娟路 , 观 世 界 风 云 ***61 寻发展之路,观世界风云一、当代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指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结成的一......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寻发展之路,观世界风云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通过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的学习,让我了解到了很多知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世界......

    政治论文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管理 2012级硕士研究生2班 王明达 学号 122012000247 【关键词】 健康;规划发展;组织和管理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

    政治论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民生建设 摘要:古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