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汉南区政府工作报告[5篇模版]

时间:2021-02-12 11:4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21年汉南区政府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21年汉南区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篇:2021年汉南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1 年汉南区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连同“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我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面对汽车产业变革的转型压力,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市委、市政府和工委(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抵御疫情冲击、抢抓发展机遇,主动作为、奋发有为,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各项任务,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保卫战并取得决定性成果。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实现历史跨越。预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二五”末的 1123 亿元增加到 2020 年的 1700 亿元,年均增

长 6.2%;规上工业总产值提前突破 3000 亿大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6.16%;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 84.4 亿元增加到 127 亿元,年均增长 8.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 257.34 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22.65 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支柱产业持续做大做强。东风本田三厂建成投产,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投入试运行,成为全国最大 5G 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示范区。东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一期、雄韬氢燃料电池、众宇氢能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初具规模。T3出行华中总部、东风出行等汽车后市场服务业项目不断集聚。“十三五”期间,全区汽车产业产值累计超过 1.16 万亿元,累计整车产销约 550 万辆。电子电器增长迅速,美的、格力、海尔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以凌达压缩机、福捷电子等为代表的零部件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累计生产家电近8000 万台(套),产值超 1500 亿元。

优势产业不断加速发展。智能制造蓬勃兴起,落地发那科机器人、哈工大机器人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美的获批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东风楚凯等 3 家企业获得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引入中国城乡华中总部、中建三局绿色建筑产业园、中设数字 CBIM 等项目,装配式建筑总面积 235 万平方米,居全市首位。现代服务业集群逐步成型,获批国家“两业融合”发展试点,永旺梦乐城、盒马鲜生华中运营中心、奥山冰雪小镇、融创文旅城等

一批高品质项目落地发展,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从 36 家增至 224 家,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30.6%,提升 8.6 个百分点。

特色农业实现重大突破。农业总产值预计达到 26.33 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 10.1%。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投资 1.58 亿元建成 5.25 万亩高标准农田,基本建成以恒大现代农业园、湘口水产产业示范园等为代表的都市农业示范区,“中国种谷”项目顺利开工。依托中海粮油、正大水产等形成中部地区最大的食品农产品加工物流基地。“互联网+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电商服务站实现全覆盖,京东汉南农特产馆开馆运行,订单农业面积达到 3.5 万亩。乡村休闲游年接待游客约 200 万人次,旅游综合年收入超 6000 万元。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加快集聚创新要素,创新生态日趋完善。

创新平台建设全面升级。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339 家,较“十二五”末增长 1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 2000 亿元,占全市 24%。成功申报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武汉)、国家新能源汽车质检中心、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鼎龙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武汉新能源汽车工研院、法雷奥中国技术中心正式运营,南太子湖创新谷成为全市“创谷计划”首批示范园区,海创云获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成华普亿方等双创孵化平台 8 家。中国城乡集团获批建设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武汉格力、东风商用车等 28 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

企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累计超 6800 件,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 61 件,居全市前列。

创新生态要素全面集聚。完善“产业、三创、人才”三大政策体系及知识产权、瞪羚企业等专项政策,设立全市首个“政策兑现服务窗口”,兑现扶持资金及普惠性扶持资金累计 25.93 亿元。打造“武汉资本岛”和“南太子湖私募工场”两大基金聚集平台,引入信中利等 300 余家私募机构及基金,聚集产业基金近400 亿元。推动梦工坊、海特生物两家企业成功上市,同济医药等 20 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招才引智成果丰硕,设立美国、德国、法国人才工作站,“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院士 20 人、国家级高端人才 14 人,吸引近7.9 万名大学生来区创新创业,全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到 112 家,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 13.6 万人。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招商引资工作迈上新台阶。“十三五”累计签约项目 333个,签约金额 7870 亿元,新引进阿里巴巴、吉利集团、国家电投、华润集团、住友商事等世界 500 强企业投资项目,全区世界 500 强企业累计达 73 家。新增吉利亿咖通车联网及汽车通讯模组研发中心、航盛汽车电子电控生产基地与研发中心、东风时代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东风爱机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等 36 个国内外 500 强研发机构。2020 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约 800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21.5 亿美元,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 108.9%、89.7%,指标考评成绩居全市第一方阵。

深化改革工作全方位突破。“放管服”改革走在全市前列,成立全市首家行政审批局,率先开展“证照分离、多证合一”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十三五”期间,全区企业主体数量达到 3.5 万家,净增 109%。率先设立区级帮办代办服务中心,率先实施“容缺受理”“拿地可开工”等改革举措。圆满完成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工作,新型城镇化改革经验获国家发改委全国推广。深化区级机构改革、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市场监管等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构建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推进区属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农垦体制改革,实现资源优化盘活。

对外开放平台进一步拓展。湖北武汉出口加工区获批升级为国家级武汉经开综合保税区,综合排名大幅上升。汉南港区纱帽作业区成功申报国家一类水运口岸,开通 5 条航运航线,集装箱运量累计达 30 多万标准箱,商品汽车滚装 400多万辆,件杂货运量 5000 多万吨。完成汉南通用机场一、二期工程建设,争取 3000 米以下低空空域开放。2017 年获省级外资企业审批监管权,外资企业总数达到 412 家,外资企业注册资本增速居全省前列。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高标准服务军运盛会,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为成功举办军运会作出重大贡献。把军运会作为政治责任、历史机遇、城市荣耀,全民动员实现办赛环境全面升级,圆满完成“一场两馆”、主媒体中心等 50 余项新改扩建项目,并实现赛后有效利用。积极开展赛事服务、社会平安稳定维护等工作,圆满完成各项服务保障任务。军运会期间,作为活动最重大、竞赛项目最多、赛时时间最长、服务保障任务最重区域,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开闭幕式、赛事举办、新闻传播等服务工作,为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军运盛会贡献了经开区力量。

连续举办系列顶级文体赛事活动。成功举办国际航联第一届、第二届世界飞行者大会,成为世界飞行者大会永久会址。以获批全市首家“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为契机,与国外顶级机构合作,量身打造了一批现象级赛事 IP,承办篮球世界杯、羽毛球亚锦赛、中国汽摩大会等 70 余项国际国内顶级赛事。草莓音乐节、富秋音乐节、2020 年中国好声音总决赛等大型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极大提升了我区的文体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城乡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 1074 亿元,围绕打造城市亮点区块,加快推进“三旧”改造,沌口六村、纱帽八村房屋拆迁基本完成,完成新华市场等 9 家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地铁 6 号线、有轨电车 T1 线、四环线、东风大道快速化改造二期、通顺大道、军纱大道等建成通车。地铁 16 号线、沌纱快速化改造一期、左岸大道一期进展顺利,微循环路网不断完善。完成全域公交一体化改造,新开通公交路线42条。建成充电桩2.1万个,集中式示范充电站 40 座,新建停车位 9.7 万个。建成全省首座固定式加氢站,开通 3 条氢燃料公交示范运营线路,投入氢能公交 21 台,数量全市第一。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人民至上充分彰显。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建立产业、教育、医疗、就业、兜底保障长效机制,1242 户2843 人小康建设帮困人口全面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全力摸排疫后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情况,落实好低保、临时救助等帮扶政策,“脱贫攻坚”质效得到有效巩固。不断提高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城市、农村低保补助水平均为全市最高,累计发放救助金 1.04亿元。成立车都阳光慈善基金,累计募集资金超过 5100 万元,实现国家政策外“二次兜底”。

污染防治卓有成效。打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建立长江水事综合执法基地,实现全线视频监控,拆除非法码头 26 个,完成 28 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验收。实施“蓝天行动”“碧水工程”“净土计划”,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幅提升;累计投入 150 亿元建设159 项“四水共治”工程,完成长江干堤、沿河堤垸除险加固和修复;完成 53 个小区二次供水改造,实施纱帽河、泥湖河等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全区污水处理能力增长 2.8 倍,供水规模增长 1.79 倍;全面落实河湖长制,26 个湖泊水质明显改善;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全面有效控制,未发生重金属污染

土壤问题。

重大风险防范精准发力。建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政府性债务风险等区级指挥协调机制,积极防范化解债务和金融风险。加快“久福”等重点非法集资案件的侦办、起诉、审理进度,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摸清政府性债务底数、资金用途、偿债安排等,确保整体风险可控。未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未发生重大涉金融恶性案件,未发生大规模金融群体性事件。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全面提升民生福祉,社会事业跨越发展。

公共服务水平加速提升。2020 年民生事业预计支出95.23 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 109%,其中卫生、教育支出年均增长达 36.5%、22.7%。新建官士墩中学、新华小学等中小学、幼儿园 15 所,实施改扩建项目 6 个,新增中小幼学位 1.8 万个。武汉经开外校、三牛中美中学等加快发展,教育国际化、智慧化建设水平居于全市前列。亚心医院建成运营,新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晋级全国百强,累计建成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168 家、编制床位 3613 张,全民健康信息化项目在全省首批通过国家区域医疗互联互通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 1200 多场(次),完成 58 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建设,街道综合文化中心达到三级以上标准。

多层次社会保障基本建成。全民社保有序推进,参保单位达 9548 户,净增数约为“十二五”时期 4 倍,“五险”参

保人数近97 万人次。扩大就业成效显著,城镇新增就业 7.4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5%以内,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全面加强。区“互联网+居家养老”信息平台成功申报国务院第三批智慧健康养老试点示范;区养老服务中心一期主体结构完工,15 个老年宜居示范社区完成建设,推进颐德养老院与社区老年人中心共建共享养老新模式。完成保障性住房 5318 套。完成公益性墓地选址。

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四级联动联排”制度,建立重大风险研判、预警、核查、处置工作闭环,实现疫后整体平稳,涉稳重点群体、重点人员应管尽管,获国家信访局授予“2019 年信访工作“三无”县(市区)”称号,汉南区连续 13 年保持全省“平安区”称号。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面保持稳定和谐。

全区党管武装、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服务、老龄事业、库区移民、外事侨务、档案史志、气象服务等工作取得新进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取得新成效。工会、共青团、工商联、妇联、残联、科协、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强化政府自身建设,行政效能不断提升。

作风建设成效明显。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查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 203 人次,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 270 人次。调查群众“不满意”件 255 件,问

责处理 77 人次。强化正风肃纪反腐,受理信访举报 1912 件次,处置问题线索 1806 件次,运用“四种形态”1655 人次,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835 件,党纪政纪处分 735 人次。开展 11 轮常规巡察,组织回访督查,在全市率先实现一届任期内巡察全覆盖。实现全区部门审计全覆盖,促进增收节支 4.94亿元。

法治水平不断提升。持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实现行政执法单位权责清单全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全审核,行政复议案件维持率 100%,应诉出庭率达 100%。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区人大议案、代表建议 315 件,办理区政协建议案、提案 297 件。

2020 年,是我区发展极不容易的一年,疫情防控保卫战、防汛保卫战、疫后复苏保卫战“三战并举”,一仗接着一仗打。挑战前所未有,斗争艰苦卓绝,成效好于预期,许多工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性、标志性意义:

一是着力强化责任担当,疫情防控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

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市工作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效组织全区防控工作,收治率、治愈率始终处于全市高位,感染率、病亡率始终处于全市低位。全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涌现出全国及省、市、区抗疫先进个人 186 人,抗疫先进集体、先进党组织 67 个。我们果断落实封控管理措

施,截断疫情传播路径。对全区 280 个小区、48 个村队采取硬隔离措施,坚决防止疫情风险扩散。全区 8 家养老机构实现“零确诊”“零疑似”,获得民政部、省政府领导高度肯定。我们以最快速度建成方舱医院,实现床等人根本转变。建成武汉体育中心、沌口、军山 3 家方舱医院,完成协和西院等发热门诊扩建工程,落实集中隔离点 23 个。孙春兰副总理对我区方舱医院建设和运行管理给予高度评价。我们强力落实生活服务保障,有效稳定社会基本面。做好市场保供稳价、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实现社区代购、爱心配送等生活服务全覆盖。做好 25 支援汉医疗队 2253 名医疗队员服务保障,实现“零事故、零感染、零投诉”。迅速完成全员核酸检测排查,累计采样 71.6 万例,无一例确诊病例。坚持以严防输入为重点严防反弹,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

二是着力稳增长强复苏,为全市疫后重振做出重大贡献。

统筹推进防疫、防汛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搏杀二季度、冲刺三季度、决战四季度。加快促进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推动东风公司及其 500 余家配套企业在全市首批复工达产,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美的、格力等重点企业产能利用率超 100%。出台“抗疫 18 条政策”和“优化营商环境 26 条措施”,减免税费 18.9 亿元;抢抓中央支持湖北武汉一揽子政策机遇期,争取新增债券资金 60.7 亿元。积极举办政银企、产供销对接会,对接企业 2000 余家。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强劲回升。在一季度受疫情重创 GDP 同比下降 62%的情况下,二季度单季实现

同比增长 3.3%,三季度单季实现增长 22%。工业经济连续 5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稳住了武汉经济“底盘”。受疫情冲击,全市全面调整了各区绩效目标,其中我区 GDP 拼搏目标调为 0.8%,预计全年可实现 GDP1700 亿元,增长 2%,超拼搏目标 1.2 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总产值 2950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733.2 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22.65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27 亿元。

三是着力调结构促转型,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新兴产业项目招引成果丰硕。主动走出去,成功举行大湾区、长三角专场招商活动,签约项目 26 个,签约总额近1000 亿元。路特斯全球总部、中国电子、浪潮等新兴产业,科大讯飞、图达通激光雷达等创新项目签约落地。重大产业项目推进顺利。东风岚图首款量产车全球亮相,东风“云峰”项目即将竣工,吉利路特斯主要车间封顶,国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人工智能科技园等项目稳步推进。建成 106 公里开放测试道路,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二期年内完工。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中科武汉先进院、东风 PNP 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创新项目顺利落户。经开智造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国家级孵化器零的突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162 家、瞪羚企业 33 家,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超2700 件,增速居全市第一。同济现代医药、万邦激光金刚石获批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 2020”重点专项,节能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获批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

四是着力惠民生增福祉,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

努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郭徐岭片区、神龙一厂区域升级改造加速推进。一流电网建设全面启动,建成 5G 宏基站610 个。爱莎国际学校开工建设;协和西院二期、武汉儿童医院西院加快推进,武大重离子医学中心、汉南全民健身中心等开工建设,文化馆等“四馆”主体工程年内完工。加快推进区域治理现代化。制定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修复三年行动计划,谋划实施 19 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 69.98亿元。创新社区治理体系,“社区党委—小区(片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架构持续完善,“红色物业”不断拓面提质,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力以赴开展防汛救灾工作。全员动员、扎实做好险情险点排查、物资储备等工作,建立健全防汛指挥体系、哨长负责制度,154 公里江河民垸堤防安全度汛。

回顾这五年,我们着力打基础、管长远,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市委市政府、工委(区委)的科学部署,在于人大、政协的鼎力支持、和衷共济,是全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砥砺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管委会(区政府),向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经开汉南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处于攻

坚克难关键时期,新旧动能转换质量速度有待加快,产城发展互促不够,民生领域短板明显,社会治理现代化任重道远,各类风险矛盾防范化解仍存在较大压力。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目标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中国车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

当前,我们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入发展。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上升,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更应看到,武汉在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中实现疫后复苏,一系列国家战略、中央一揽子政策、一批重大改革发展任务聚焦武汉。全市正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武汉。面对机遇、使命和挑战,我们产业基础雄厚、发展趋势强劲、创新环境优良、发展平台集聚,完全有信心、有决心在工委(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努力发挥武汉发展龙头作用,争当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排头兵。

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省委、市委和工委(区委)全会精神,管委会(区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

上,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制定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我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全面推动“中国车谷”高质量发展,围绕建设现代化大武汉产业创新示范区、绿色发展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的总体定位,努力打造“四个车谷”——打造实力车谷、动力车谷、活力车谷、魅力车谷,综合实力保持全国经开区第一方阵、中西部经开区首位,为 2035 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打下坚实基础。

——打造“实力车谷”:产业规模力争迈上万亿级台阶,“3+N”现代产业体系主体架构基本培育成型,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竞争力、影响力持续增强。

——打造“动力车谷”: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进步,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不断集聚,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新动能不断增强,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打造“活力车谷”: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建设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际国内双循环重要连接点,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法治环境,区域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打造“魅力车谷”:产城融合的绿色产业新城基本建成,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大幅改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全面提升,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城市魅力充分彰显。

我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是:生产总值年均递增 7.5%;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 7%;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递增 10.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服务业占 GDP 比重提升到 4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60%,创新实力在全国经开区中继续争先进位。

我区 2035 年远景发展目标是:全面建成产城融合、人才汇聚、产业高端、功能完备、宜居宜业、文化繁荣、生态绿色的现代化新城,基本建成在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力,在全球有广泛知名度的“世界车谷”。

“十四五”期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1.全力打造三大支柱产业集群。坚定实体经济发展方向,聚力发展汽车、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一是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围绕汽车“新四化”发展趋势,努力在产业规模、下一代汽车产业链、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汽车服务业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到 2025 年,力争建成五千亿规模汽车产业集群,集聚新能源整车企业 5 家以上,全面建成 5G车联网示范区和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区。二是重点发展锂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领域,组建武汉氢能产业联盟,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链条延伸、企业集聚、规模提升和示范应用,推进能源循环产业和能源服务产业发展。到 2025 年,基本形成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三是以汽车、电子电器、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新材

料产业园,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先进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骨干企业。到 2025 年,力争形成五百亿规模产业集群。

2.着力发展一批特色支撑产业。提升智能家居产业,依托电子电器产业基础,拓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智能家居产品,集聚一批关键零部件产业项目。发展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集聚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产业,打造智能装备产业中心。壮大通用航空产业,集聚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核心零部件、运维培训等“通航+”产业,把汉南通用机场建成华中通航客货运、公务机运营和航空运动中心。发展生命健康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设备、医药流通、健康服务等领域,打造武汉智慧医疗产业基地。加速绿色建筑产业发展,推动传统建筑向绿色建筑转型,加快数字技术与建筑产业融合,发展智能建造,逐步实现建造数字化、建筑工业化、管理智慧化;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主线,促进“数、智、网、端”等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集成创新,打造“两化融合”“两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引进培育应急产业、节能环保、数字创意、地球空间信息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

3.奋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一是做强做优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增强总部经济发展水平,加快科技服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产业集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特色化发展,集中连片打造沌口中心城商业

核心,积极推动纱帽新城、智慧生态城等建设商业综合体,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休闲旅游、健康医养、家庭服务等体验式消费产业。二是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探索技术先进、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三产融合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道路。发展科技农业,深化“龙头引领—平台支撑—深度合作”的发展模式,推动“四化”农业发展,建设高科技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引领区。发展生态农业,打造武汉都市区生态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创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文化体验型、农艺景观型、农业科技型、农产品牌型休闲观光农业。

(二)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打造产业创新示范区 1.打造创新产业化高地。建设产业创新大走廊,推动创新链“牵手”产业链,实施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工程,实现跨区域创新链整合。强化科创服务与成果转化,聚集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投融资、交易、咨询等服务机构。建设高端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大核心领域企业的技术研发支持力度,谋划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创新中心。到 2025 年,全区研发(R&D)经费投入强度超 3.5%。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形成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创新“车谷英才计划”,发挥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作用,积极推动多层次人才梯队建设。力争用 5 年时间,引进 30 个以上产业领军人才及团队,50 名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2.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发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发展

平台作用。支持创新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设立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持续深入抓好各类创新载体建设。整合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类优势科技资源,支持科技协作、资源共享。“十四五”期间,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 15~20 家,省级以上孵化器 5~10 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 68 件。

3.构筑创新型企业梯队。实施“上市培育”工程、名企名品名家工程,推动优质资源向总部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效配置,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以“百亿行业、十亿企业”为目标,支持成长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商业模式新、产业特色鲜明的高成长型企业加快发展。实施“金种子”计划,建立科技型“种子”企业培育库,成为重要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发源地。

4.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建设智能制造应用示范中心,落实工业企业智能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建设区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推动“企业上云”,实现数字化诊断全覆盖。加速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检验检测等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创意产业。以数字化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大数据发展、农业先进技术应用和农业设施数字化升级。

(三)着力提升双向开放水平,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1.促进消费扩容、扩大有效投资。实施需求侧管理,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引进知名电商企业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推动传统消费业态数字化改造,加快电商向农村延伸覆盖。加快综合性商业中心、商圈建设,推进特色商业街区发展,打造社区商业服务综合体,完善促进文化、旅游、赛会等消费的政策措施。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在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领域投入。扩大企业技术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2.融入重大战略,打造双循环枢纽节点。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联系互动。深化跨区域合作,探索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联动发展模式。加强“飞地”合作,探索“创新飞地”模式。建设长江中游重要物流枢纽基地,打通华中区域陆海联动国际货运通道,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际国内双循环重要连接点。提升汉南港国际化水平,加强与异地口岸功能共享,深化推进“大通关”协作。坚持“区港联动”,打造加工制造中心、物流分拨中心、跨境电商服务分中心、检验认证中心,建设中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综合保税区。

3.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推进贸易便利化改革,优化通关、查验等环节服务,畅通国际供应链,为跨境电商、保税物流等提供便利。鼓励有条件企业“走出去”,推动汽车、电子电器等优势产业主动拓展市场,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服务贸易。加大国际合作力度,鼓励企业积极探索与境外经贸区、国际组织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等国际合作。到 2025 年,进出口总额占 GDP 比重达到 17%。

(四)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1.推动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湖北省开发区条例》《武汉市关于推进全市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要求,按照“大部制、扁平化、市场化”原则,强化经济发展职能,发挥园区经济发展主阵地作用,强化街道社会管理与服务功能。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创新绩效考核体系,优化薪酬体制,激发干事创业动力。

2.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推进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落实新型工业用地(M0)政策,完善“标准地”制度,健全租赁、弹性供应等用地市场供应体系,探索落实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健全国有资本监管体制。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强化对民营企业科技、人才、融资支持。

3.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产业政策体系。推进“一事联办”“一网通办”集约化服务,打造高效透明投资服务。打造精简规范审批环境,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开展“一照通”改革试点。贯彻“店小二”服务理念,完善“企呼我应”工作机制。放宽市场准入,落实中央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成本。深化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形成促进发展的监管环境。

(五)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1.优化国土空间布局。高水平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均衡发展”要求,加快形成“两核两轴”空间格局。坚持两核引领,打造沌口中心城、纱帽新城;坚持两轴拓展,沿东风大道先进制造发展轴推进产业链拓展延伸,沿长江科技新城发展轴实施沿江发展战略,加快科创总部集聚区、现代金融集聚区建设。

2.打造特色鲜明、集聚发展的产业平台。推动先进制造产业区加快下一代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集聚发展,打造中国制造 2025 国家级示范区和中西部高端制造业引领区。推动商务城围绕做强做优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打造高品质、强辐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高地。推动智慧生态城坚持“生态优先、智慧赋能、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打造宜居宜业生态新城,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动通航产业园加快“通航+”产业发展,建设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打造中国通航之都和世界航空运动之都。推动汽零产业园围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端制造业集聚区和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推动综保区发挥“区港联动”优势,建设“四大中心”,打造中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综合保税区。推动港口物流园加快“港产城一体化建设”,打造长江中游重要物流枢纽基地和华中领先供应链平台。推动农发投加快现代种业、科技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打造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

3.提升基础设施支撑,建设品质宜居新城。加快新型基

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经开”顶层设计,推动传统设施智慧化升级,部署 5G、工业互联网、一流电网等设施,建设“城市大脑”。加强水、电、气、热等公用设施建设,优化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四水共治”等项目布局。加快推进 3 号线二期、6 号线三期,谋划推动 17 号线、10 号线、26 号线等轨道交通项目。实施经开至汉南一体化、长江左岸大道、军纱大道南延线等路网工程,形成“三横三纵”大通道。平衡城市功能布局,建设 15 分钟生活圈。加大城市更新力度,推进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到 2025 年,力争完成 172 个小区改造。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建立现代城市动态管理体系,建立完善城乡垃圾分类治理体系。

4.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加强电网、饮水、“四好农村路”、数字乡村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规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村湾绿化、立面屋顶整治,打造生态美丽乡村。完善产业帮扶、助学扶智、培训就业、健康扶贫等小康帮扶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同步提升。

(六)着力实施生态优先战略,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 1.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推动重点行业和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深入开展循环化园区改造,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实施土地存量优化,坚守土地红线,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闲置低效土地清理力度,构建防治闲置用地长效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土地利用绩效综合评价机制,鼓励“零地”技

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开展低碳生活全民行动。

2.持续改善生态品质。实施生态环境补短板工程,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加强重点领域大气污染治理。提升水环境基础设施,实施一批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雨污混接改造等重点工程。力争到 2025 年,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 90%以上。实施一批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提升固体废弃物处置能力。探索建立覆盖全域的环境信息网络化、数据化监测平台,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3.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加强长江岸线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强化生态底线约束,推进河湖长制走深走实。科学合理开发河湖山滩资源,实施沿江滨水公园、生态景观、园林绿化、慢行通道联动开发,形成河湖相济、山水相依的生态景观格局。到 2025 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 15平方米。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七)着力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创造高品质幸福生活 1.稳定就业促进增收。实施更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促进高质量就业。加强和改进公共就业服务,打造区、街、社区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制度。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居民增收,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2.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积极创建省级学前教育

示范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到 2025 年,新增中小学学位 1.9 万个,争创市级领航学校 1 所、特色学校 1 所。建设智慧校园,引进优质民办教育,支持国际化教育发展,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优化职业教育服务。

3.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集聚一批优质医疗服务资源,提供全生命周期高品质医疗服务,打造辐射武汉西南的区域健康服务中心。推进汉南区人民医院改扩建、协和西院二期、武汉儿童医院西院、同济康复医疗中心等建成投入使用,加快实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成“15 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12 分钟急救网络”。

4.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和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文体服务水平,完善区、街、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统筹全区公共文体场馆资源,实现全民共享,打造“12 分钟文化体育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2平方米。

5.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整合优化公益性养老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多层次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持续壮大人口规模,到 2025 年,常住

人口规模达到 75 万人左右。

(八)着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1.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建设法治政府,落实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加大政务公开力度,不断提高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建设法治市场,坚持依法稳妥处理涉企案件,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建设法治社会,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加强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网络平台建设。

2.强化公共安全保障。坚决把维护政治安全摆在首位,坚定维护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切实加强网络安全保障。确保经济安全,加强经济、金融等风险预警、防控,推动产业核心技术安全可控。加强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司法保护,健全联合执法、保护协作机制。确保社会安全,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严格落实监管责任。推进区、街、社区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和区级应急物资储备库。

3.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完善党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区级党建大联盟—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组织体系,建强用好社区书记、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三支队伍”,强化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强化街道社会治理职能,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完善“民呼我应”工作机制,主动发现矛盾隐患、解决问题诉求,夯实平安稳定根基。以数字赋能社区服务、管理和安全,逐步扩大“智慧社区”覆盖面,全面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三、1 2021 年的主要工作

各位代表,2021 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的一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市委、工委(区委)决策部署,努力打造“三个示范区”、建设“四个车谷”,按照产业立区、创新引领、全面开放、产城融合、提效增能等发展要求,全面推进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构建新发展格局竞争优势、建设一流区域发展环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等“五个方面重点任务”,为“十四五”加快实现“中国车谷”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2021 年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0.8%。

为实现上述目标,将重点推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产业立区,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一是持续做强汽车优势产业,擦亮“车谷”品牌。全力支持东风公司转型升级,推进东风前瞻技术研究院、整车销售、物流总部等重大项目签约落地,支持神龙复兴计划。加快推动在建项目投产达产,力争 2021 年东风云峰、东风岚图正式投产,支持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继续冲刺更高产量,争取整车产量突破 108 万辆。争取年内完成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建设,加快形成“封闭+开放+仿真”三位一体自动驾驶测试体系,打造国内领先的测试平台。推动东风“三电”、东风“领航”、吉利亿咖通、车百智能网联研究院等下一代汽车关键项目加快发展,努力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汽车制造和服务产业集群。

二是重点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支柱产业,形成多产业支撑。支持金发科技、鼎龙控股等新材料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加快推进武汉先进院等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项目,全力引进集成电路工艺材料、高容量储氢材料、轻量化材料、石墨烯先进电池材料等产业项目。加快培育锂电、氢能燃料电池全产业链,推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公交、环卫、城管、出租车等领域应用,培育壮大雄韬氢燃料电池、众宇动力、理工氢电等领军企业,加快推进国电投氢能产业园、吉利动力电池等项目。

三是促进数字经济、绿色建筑、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等特色支撑产业突破性发展。推动 5G 网络全域覆盖,申报全国 5G 研究应用中心,依托中国电子华中数字经济产业园、浪潮华中总部、京东云、科大讯飞等项目,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加快中建三局绿色装配式建筑总部、中设数字 CBIM、武汉建工智能化建筑、福星精工欧拉等项目发展,推动建筑业向数字建筑、绿色建筑转型升级。支持美的、格力、海尔等导入高端化、智能化家电新产品,加快推进美的高端中央空调项目、海尔技改项目建设。培育智能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和工业机器人龙头项目,支持大唐互联、发那科机器人、哈工大机器人做大做强。建设区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企业上云”,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全覆盖,加快打造一

批标杆性智慧工厂、数字车间。促进服务业、农业的数字化转型,聚焦新零售、智能出行、智慧物流、科技农业、农村电商等新领域,推进菜鸟国际、供销 e 家、恒大现代农业等项目加快建设发展。

(二)坚持创新引领,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 一是强力推进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快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建设,集聚创新研发机构。联合东风、百度、华砺智行等企业,拓展物流配送、定制公交等自动驾驶示范应用,加快推进全域开放测试,新投放自动驾驶运营示范车辆 80 辆以上。推进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建设,积极拓展中国武汉(汽车及零部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服务范围,集聚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托管、投融资、专利导航等机构,支持企业知识产权质押、入股、证券化等融资方式。力争 2021 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增幅保持全市前列。加快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核心区建设,集聚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技术研发、实验、认证平台。

二是大力推进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强化协同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加快中科武汉先进院、哈工大机器人武汉创新研究院、武大“新两院”、理工大“三院”等创新项目建设发展。推进国家级双创孵化中心申报建设,支持启迪协信武汉科创园、南太子湖创新谷、人工智能科技园等创新载体发展,抓住中科院与湖北省开展全面科技合作机遇,推动更多创新成果的本地转化应用。支持东风技术中心、鼎龙控股、万邦激光等

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卡脖子”攻关项目,积极谋划打造产业创新中心。

三是加快集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深入落实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充分挖掘院士、专家团队资源,争取国内一流研发机构、创新团队落地发展。实施 2021年“车谷人才计划”,启动经开人才产业园规划和建设,推动人才服务工作多元化、市场化。加快推进国家人力资源产业园提...

第二篇:汉南区人民医院便民措施

汉南区人民医院便民措施

一、在门诊大厅设立导医台,配备导医员,学雷锋便民利民服务岗,对危重、行走不便的无助患者实行全程导诊。

二、在门诊大厅安装触摸屏介绍医院基本情况、设备情况和收费标准,有门诊就诊流程,以方便患者尽快就医,得到合理治疗。

三、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门诊、住院部均设科室位置图,各种指示标识规范、明显、准确。

四、门诊大厅免费提供开水及一次性口杯,方便患者饮用,备有轮椅,各楼层设有候诊椅,方便患者候诊。

五、急诊科开辟绿色通道,实行24小时急诊。

六、全体医务人员实行挂牌上岗,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七、免费为住院病人提供开水、热水。

八、实行残疾人、孕妇、现役军人,70岁以上患者可优先安排就诊,检查。

九、为方便病人疾病证明书盖章,门诊疾病证明书盖章设在导医台,住院部设在出院所在科室。这样节省时间,又避免病人来回跑。

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检查、化验急诊检查项目。放射科急诊普通平片半小时内出报告,平诊1小时内出报告会;CT急诊拍片半小时内出报告,平诊2小时内出报告;B超检查当时出报告;化验三大常规检查半小时内出报告,生化急诊检查2小时内出报告。院内急会诊10分钟内到位

十一、为方便陪护病人,每张病床设陪护凳一个。

十二、为了方便患者双休日节假日就医,医院双休日节假日门诊不休息,各诊室正常开诊。

十三、公布收费项目份额,实行住院病人费用清单制,增加收费透明度,病人对收费有异议时,必须在七天内妥善解决,如发现多收费除退还给患者外,对多收的科室处以两倍罚款。

十四、医院成立纠风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实行首问负责制,由专人负责群众来访接待,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十五、医院不定期对门诊、住院病人进行满意度测评调查,主动接受病人监督,提高服务质量。

十六、医院在门诊、住院部醒目地点设立意见箱,公布举报电话:84853870,增加医疗透明度,将所有医疗行为置于群众监督之下。

第三篇:汉南区职业教育调研报告

汉南区职业教育调研报告

职业教育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各级关注的“焦点”。最近,区政协联合区教育局对我区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深入企业和学校,走访座谈、查阅资料,基本摸清了我区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我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我区职业教育中心发展概况

汉南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创办于1981年,既是汉南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唯一一所省级重点“512工程”合格学校,也是武汉市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又是武汉市“1+8”城市圈合作学校。1999年9月,原汉南中学并入中心,由此学校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电大教育、社区教育于一体。被汉南区农业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分别确定为“汉南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汉南区就业培训基地”。

2010年9月,学校整体搬迁至原汉南一中校址,占地152亩,建有综合教学楼、科技楼、体艺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等,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112人,专业聘用教师6人;在校学生千余人,其中,全日制中专生387人,普通高中生469人;电大学员126人,成人培训学员200余人。

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校企结合、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路子,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十一五”期间,职教中心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合格毕业生达到三千多人,培训五千多人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职业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距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距群众的教育需求仍有较大差距。职业教育整体上仍然处在“蹒跚行进、奋力爬坡”的阶段,还面临着诸多困扰,多年存在的“三难”现象仍然突出:职业教育招生难、职业学校办学难、专业师资引进难。调研过程中,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三难”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我区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六个不适应”。

(一)认识不适应形势。当前影响职业教育发展首要的是各个层面的认识与观念。近年来,国家将职业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事关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重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但受就业压力以及片面的人才观、择业观影响,很多人对职业教育仍然存有偏见。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从政府层面看,只看重社会经济发展,未完全认清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没有完全认识到技能人才不足与社会用工需求矛盾的本质,没有看到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有的认为职业教育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不愿在这方面费力气;重基础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政府没有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从学生家长来看,“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跳农门”、读书就是为了上大学。加之近年来就业压力增大,就业质量不高,致使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上职校低人一等,让孩子上职校成了“无奈”的选择。从企业来看,很多企业经营者认为,“教育就是教育、工厂就是工厂,扯不到一块去”,致使“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企业和学校缺乏沟通、没有配合。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的社会意识尚未真正形成,观念更新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二)规模不适应需求。与我区特别是与开发区融合后与用工市场对各类技能人才的需求相比,职业学校办学规模明显偏小。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区技能人才需求量(新增)3.2万人,年均1万人左右。而2013年全区高、中等职业院校(含国资大学)年培养能力仅有4千余人,职教中心高中和职校在校生不足千人,办学规模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应当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我们在这方面差距更大。职普比例只有41%左右,明显低于我市平均水平4.5:5.5。

(三)条件不适应办学。发展职业教育需要财力作支撑。骨干示范学校的创建、实训基地的建立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目前我区职业教育的投入水平不高,现有投入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2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没有完全兑现。与我市新城区相比有一定差距。由于投入不足,直接制约了办学条件的改善。从学校办学设施看,职校办学条件简陋,学校缺少基本的实习场所和设备。从实习实训条件看,汉南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是全市职校中唯一没有实训教学大楼的学校。根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生均仪器设备总值最低应为3000元,而目前我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均仪器设备总值不足二千元。从师资力量看,我区职教中心的编制是三十多年前核定的,专业教师的引进为零,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专业水平也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专业与文化教师比例严重失调,二者的比例竟然达到1∶15。学校不得不高薪聘请校外技能型专家任教,难以保证教学时间和质量。“双师型”教师更是严重匮乏,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平均占专任教师的30%,我区只有5%的水平。

(四)专业不适应市场。2011年,湖北省在全省中职、技工学校实行技能高考政策以来,学校主要侧重于技能升学,开设的专业与升学专业挂钩与我区产业发展联系不紧密,“两张皮”的现象比较突出。学校不是瞄准市场设置专业,而是依据现有师资与学生家长升学愿望确定专业,这就必然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我区提出“工业倍增计划”,据劳动部门预测,到“十二五”末,与开发区完全融合后,我区工业各类技能人才总量应达到4.2万人,纯增量应达到1.2万人,年均应培养6000多人。而我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年招生仅有200人,成人培训500人次,引进高校毕业生4000人,还有极大的缺口。另据调查,我区中职毕业生回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不足毕业生总数的2%。现在农民迫切需要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但如何发挥职业教育在农业技术中的作用,已成为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从五大产业集群技能人才供求关系看,一般来说,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余有缺、供求之间适当不平衡是正常的。但我区的情况是,这种供求双方基本上处于无引导、无组织的自发状态,反映了我区职业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明显不衔接。据测算,“十二五”末,随着欧洲风情小镇的建设,我区服务业中的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社区中介服务、金融服务以及饮食服务等传统服务行业,共需要各类技能人才总量应达到3万余人。从目前状况看,我区根本无力培养。实践证明,没有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不与当地经济挂钩,职业教育不可能发展壮大;脱离现实经济生活和产业需求,职业教育肯定做不大,走不快、也走不远。

(五)政策不适应就业。我区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尚不能成为促进和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我区各类经济组织中,普遍没有真正建立起技能人才从培养、使用到管理的规定和制度,技术岗位只有30%左右的人持证上岗,远没有达到全员持证上岗的要求。由于缺乏鼓励在本地就业的政策,目前我区一方面缺少大量的一线专业技术人才,一方面相当一部分职校毕业生大量流向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这就出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我区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培养的技能人才,却走出去就业;而我区的一些企业又要拿出必要的成本,从外地引进技能人才。这“一出一进”背后,意味着教育资源的重复浪费和人才成本的双重投入,确实值得深思。

(六)体制不适应统筹。我区职教中心是“一套班子多块牌子”。职教中心内既有职业教育又有普通高中教育,生源对象、教育目标有极大差异,不能形成统一,领导管理不能集中精力,内部形成多头管理,体制导致缺乏统筹协调、难免有部门利益、各自立场和自我保护倾向。显然,普通高中并入职教不利于我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在与经济开发区融合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剥离,我区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必将受到极大的制约。

三、对策建议。“十二.五"教育刚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确立立了职业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综合分析我区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困难和问题,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发展应确立以下基本思路:坚持“大力发展”的方针,围绕建设新的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紧扣我区优势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寻求新突破,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着力建构立足经济、面向社会、服务各业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新格局。按照这一思路,在整体工作布局上,应做到“三增”、“三创”、“三强化”。

(一)“三增”:就是增强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加职业教育投入,增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首先,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区既是全域城镇化试点区,又是与武汉经济开发区高度融合的新区,推进经济战略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区域竞争力,必须把发展由依靠资源优势为主,转变到依靠人才、技术和劳动者素质为主上来,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可以肯定地说,我区成为人力资源强区之时,就是我区经济腾飞之日。因此,必须从战略和长远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职业教育,打破“就教育论教育”、“为抓职教而抓职教”的封闭狭隘的思维方式,纠正各种忽视长远发展的“短视”行为,破除各种陈旧观念的束缚,树立抓职教就是“抓发展、抓经济、抓民生”的观念,强化抓职教就是“打基础、谋长远、创优势”的意识,真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的总体规划,做到工作上优先研究、发展上优先安排、政策上优先落实。其次,要广开渠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认真落实政策,保证职业教育的财政性拨款。区级政府应建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国家级县级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借鉴我市新城区职业教育建设的经验,凡新建或改建职业中心,区政府可一次性提供启动资金;扩建职业中心,提供启动资金;创建成国家级县级职教中心学校,区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资金。改革财政投入制度,建立按生均培养经费拨款的新机制,保证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投入不低于普通高中的水平。拓宽职教经费筹措渠道,区财政在安排使用农村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费及扶贫资金中,应安排一定比例(10-20%)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应安排不低于5%的资金作为成人学校建设经费。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按照2.5%足额提取职工培训经费,列入企业成本费用。第三,动员各种力量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国家提出“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对我区来说任务艰巨,扩大职业教育培养能力是当务之急。要挖掘办学潜力,改变传统的正规学历教育的思维定式,将成人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不断扩展职业教育生源空间,通过政策引导,让最应成为职业教育对象的中考高考落榜生、农村富余劳动力、退转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农民等群体,能够“无门槛”或“低门槛”进入职业学校,接受岗前、在岗、转岗培训以及继续教育,达到“让最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到最需要生源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二)“三创”:就是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创新用工就业制度。创新教育发展模式方面,重点是突破体制性障碍。政府下属各局、行业、企业、所办的各类培训,均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跨层次的资源整合,切实改变目前多块培训、分散管理、资源浪费的状况。要制定专门政策,引导企业强化职业培训,明文规定“办企必联校,建企先选校”,即凡在职职工规模达到500人以上的企业,均应建立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或者委托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承担企业培训任务;凡不足500人规模的新建企业应事先选择与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合作。积极推进多形式合作办学,支持成立以骨干院校为龙头、若干学校和效益好的企业为依托的职教集团;实施“名牌带动”,积极创建“名牌学校、名牌专业、名牌基地”,走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并举的发展之路。创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方面,重点是强化对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紧紧围绕我区的产业基础和发展需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做到“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开设什么专业”,“先定专业、后聘教师”。

我们通过调查认为,今后五年我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应当重点建设培育7类实用技术专业,即:汽车运用与维修、机械加工、电子电工、商贸流通、旅游服务、建筑建材、特种种养殖等。围绕这7类专业建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做到长短结合,以“长”促稳、以“短”促活,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创新用工就业制度方面,重点是推行职工持证上岗。要使职业技术教育成为职工进入企业之前的必经之路,以此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和吸引力。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鼓励企业在本地职业学校中进行招工,引导本地职业院校毕业生尽可能在当地就业,推进“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共建共赢。认真落实《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对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进行纠正并依法给予处罚。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安置工作,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培训制度、学历文凭和职业能力并重的用人制度,经人事、教育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不受工作年限限制,可直接申请参加专业技术从业资格考试。

(三)“三强化”:就是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差已成为困扰我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职业教育就没出路。建议今后区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重点用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可采取“以奖代拨”的方式,即学校先拿出资金购买设备、建设基地,然后由区财政奖励其价值的2/3,直到该校实训基地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为止。要探索实习实训的新路子,在学校推行“顶岗实习”模式,并使之制度化。“最新的科学技术在生产线上、最新的农业技术在大田里”,因此,要想让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管打实用”,就必须让学生走进工厂车间、走向田间地头。要深入探索“企校合作、村校合作”的有效途径。同时,设立“区职业教育年会”,定期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做到“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使之成为职业学校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走向社会的平台。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打造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领导团队;培养认定一批专业带头人,打造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培养认定一批骨干教师,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力争“十二五”末,全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武汉市的平均水平。要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全面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全面实施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教师职务聘约管理制度,形成“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启动师资培训工程,安排专项资金,对专业教师进行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区财政应划拨专项资金,支持职教中心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技能人才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人社部门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的聘用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对学校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可以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对于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可按照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教师职务,实行聘任制和合同管理,享受合同规定的待遇。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尽快成立由区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依法推进我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建立职业教育考核评估机制,把职业教育列入政府考核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体系。要建立网络人才信息公布制度,搭建全区统一的人才供需“平台”,促进各企事业单位与职业学校的信息共享。大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突出贡献,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倡树正确的求学观、择业观和人才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崇尚技能、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2014年3月15日

第四篇:汉南区推进放心豆制品工作总结

汉南区推进放心豆制品工程工作总结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放心豆制品工程》的意见,我们汉南区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疏堵结合,政策扶持,分步实施”的原则,努力在全区推进放心豆制品工程制定了工作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专班,实施了分工明确的责任制。4年来我们强力推行豆制品市场准入制和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基本上完成了推进放心豆制品工程的各项目标任务。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实施“放心豆制品工程”是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保障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首先抓了思想上的动员工作。区政府分管区长在区电台上发表了专题讲话,区质监分局多次组织豆制品小作坊业主,食品药品分局组织机关团体、学校、餐馆酒楼,区工商局、区商务局组织大型超市、市场豆制品经营户,认真学习了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放心豆制品工程的意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豆制品经营监管工作的通知》、《市放心豆制品工程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进放心豆制品工程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通过学习,使广大豆制品的生产者、流通者和消费者了解政策,明确形势,为推进放心豆制品工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积极推进豆制品加工企业。在区政府、市商务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区曾以土地、资金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为条件,多次与区内外有意建设豆制品加工企业的客户洽谈,由于市政府政策上对日班产大豆投料10吨以上豆制品加工企业实行资金补贴,而我区的需求还不过2吨,洽谈的客户终因得不到政府补贴,企业获利不多而放弃在我区建设。我区也需尝试过选择经营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个体小作坊或几家联合组建一家符合条件的豆制品生产企业,也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在这种情况下,我区采取了引进周边获证放心豆制品企业在汉南设点经营的方式来推进放心豆制品工程。在区商务局组织下,区食品药品分局、区质监分局、区工商分局等成员单位一起多次到武昌的豆香聚和蔡甸的富泰天乐两企业考察,最后综合交通、企业经销模式和企业意愿等因素,选择武汉市富泰天乐农贸有限公司为汉南区放心豆制品的供应商。首先在月亮湾集贸市场和廖家堡集贸市场设专柜销售,但由于富泰天乐豆制品价格较高,在与小作坊竞争中没有明显优势,经营一个多月后,终由销量少经营亏损等原因不得不撤下了销售点。最近,我们又引进了质优价廉在我区有极大竞争力的武汉承庆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在纱帽三大市场各设了一个经营点,将采取市场竞争,不断吸纳原豆制品作坊经营户参入的方式,逐步扩大市场豆制品市场的覆盖率。

(三)开展豆制品小作坊专项整治。区质监分局开展豆制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对豆制品小作坊从生产环节进行了全面清理、排查和整理。对手工作坊规范小、生产环境、卫生条件、加工设备均不符合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的要求、豆制品多次抽检合格率不合格的小作坊,坚决给予取缔。全区小作坊由2007年的23家减少到目前的15家,对现有的小作坊,区食安委组织成员单位多次到现场检查,加大监管力度,使大多数豆制品作坊生产条件有较大的改善。

(四)组织豆制品小作坊、机关团体、学校、餐馆酒楼和放心豆制品企业洽谈会,最大限度地提高放心豆制品的覆盖率。区食品药品局组织3次,区放心豆制品成员单位联合组织4次。

二、取得的成效

(一)总体提升了豆制品生产消费水平。4年来,我区加强了对豆制品生产的整顿和监管力度,取缔了8家生产上存在较大问题的生产小作坊,积极引进了获证的豆制品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的豆香聚、富泰天乐、承庆豆制品生产厂家在我区设点销售,改变了我区原来只有手工作坊生产的豆制品供应的局面。豆制品的生产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二)基本构建了豆制品销售网络。全区3家大中型连锁超市全部销售获证豆制品,95%的机关团体、学校、B型以上餐馆酒楼消费的豆制品全部由豆香聚直供,纱帽城区3家集贸市场都设点销售承庆豆制品。随着放心豆制品逐步被消费者的接受,我区放心豆制品的销售网络将会不断扩大和健全。

(三)获证豆制品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通过政府部门对豆制品生产和市场的不断整治和大型获证豆制品加工企业大力开拓市场的共同努力,我区获证豆制品从无到有,从商场、超市发展到机关团体、学校、餐馆酒楼,最后延伸到主渠道的集贸市场,从而使我区放心豆制品市场占有率由2007年的零提高到目前的90%左右,手工作坊无证豆制品市场份额明显缩小。

(四)豆制品抽检合格率不断上升。随着获证豆制品市场覆盖率不断提升,豆制品的抽检合格率了不断上升,从质监部门监督抽查情况来看,我区豆制品抽检合格率2007年尚低于30%,到目前则提升到了80%。

三、存在的问题

汉南区推进放心豆制品工程不仅有远城区共有的困难和问题,又有汉南特有的困难和问题。

(一)汉南本土内没有放心豆制品生产企业。其他远城区大多有放心豆制品生产企业,他们不用考虑放心豆制品市场供给问题。如果依靠外地放心豆制品企业设点或配送,一方面由于豆制品小作坊取缔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竞争会相当激烈,企业将面临长时间亏损或获利不大会撤离的可能,另一方面如果遇上恶劣气候,交通中断,豆制品不能及时运到,汉南市场的豆制品供应就成问题。

(二)豆制品小作坊取缔难。我区豆制品小作坊业主大多是弱势群体,虽然有的是外地过来的,但在汉南生活多年,在汉南安了家,豆制品小作坊是他们生活的唯一经济来源。对于缺乏其他生产技能的他们转行和成为豆制品生产企业的销售人员是非常不情愿的。

以上存在的问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实施放心豆制品工程法规政策的宣传,加大市场的整治力度,探索建立健全豆制品长效监管工作机制,多方合力支持放心豆制品企业在我区发展壮大,提高市场覆盖率。通过市场竞争,疏堵结合等办法,消除豆制品小作坊,为全区人民构建日渐成熟的放心豆制品生产消费市场。

汉南区放心豆制品工程领导小组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第五篇:2012年汉南区阳光工程培训如期举行

2012年汉南区阳光工程培训如期举行

(通讯员 李绪新)2012年12月5日上午,汉南区阳光工程龙头企业基地农民培训班在邓南街南康社区成人学校举行开班仪式,区农业局彭珍东、邓南街农技服务中心负责人、邓南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负责人等同志参加了开班仪式,并分别作了讲话。

来自邓南街南康社区的100余名农民将在这里接受为期四天的技能培训。此次培训特地区聘请到了汉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张建忠、朱秋珍、黄鹤拖拉机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黄明祥,他们分别为农民作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推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农机操作安全、农机简单构造、操作与维修等方面专业知识培训。培训采取集中理论培训和分散实践指导相结合的办法。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实用技术培训方式,提高了广大农民生产技能和安全生产意识,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增收将起到重要作用,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为发展都市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和建设新农村提供人才支撑。

据悉,汉南区阳光工程(龙头企业基地农民)培训班于春节前在邓南街已举行两期,共培训200人,全部实现免费培训服务,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

(汉南区邓南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供稿)

下载2021年汉南区政府工作报告[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21年汉南区政府工作报告[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汉南区低保规范管理纪实

    加强低保监督检查,落实惠民利民政策 汉南区民政局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不断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为目标,推进低保工作规范、高效、廉洁、务实发展,积极落实弱势群体救助......

    汉南区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大全)

    汉发[2006]13号 中共汉南区委汉南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汉南区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街、镇、场工委(党委),区委各部、办、委,区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局工委(党委、党......

    2012年汉南区区教师心理健康工作总结

    2012年汉南区教师心理健康工作总结 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在市教师工作处和区教育局的重视和关怀下力求针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立足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

    汉南区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培训班心得体会

    汉南区“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培训班心得体会 汉南区总工会杨仕亮2011年8月1日,汉南区“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开班了,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我非常有幸能参加这次青年干部培训班。区委......

    汉南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教学行为规范制度

    汉南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教学行为规范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学校的教学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有关法规,按国......

    汉南区邓南街社区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优化社区教育网络服务小康社会建设 ——汉南区邓南街社区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邓南街位于汉南区腹心地带,南临黄金水道长江,与嘉鱼隔江相望,北与蔡甸区接壤,西枕东荆河与洪湖毗邻,中......

    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9年1月10日在威海市环翠区 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环翠区代区长 孙开连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

    《政府工作报告》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新增“今年推进广钢环保迁建湛江”内容 26日,广东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根据代表们提出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