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患者医疗信息刑法保护完善分析
患者医疗信息刑法保护完善分析
摘要:侵害患者医疗信息情况层出不穷,患者医疗信息亟待更为有力的保护。患者医疗信息有别于一般公民个人信息,在我国现有规定下的保护尚显不足,鉴于患者医疗信息的敏感性、公益性和具有财产价值的特征,应采取个人信息的保护模式。借鉴德国刑法关于患者医疗信息保护制度,我国应明确患者医疗信息内涵,规范义务主体范围,补充患者医疗信息使用的例外情形,对患者医疗信息提供较为全面的保护,维护我国医疗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关键词:患者医疗信息;刑法保护;德国刑法 根据2016年7月新京报的报道,全国有30个省份275位艾滋病感染者称接到了诈骗电话,艾滋病感染者的医疗信息疑似被大面积泄露。[1]患者医疗信息包括病情诊治信息、患者过敏史和家族病史等生理信息,也包括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个人身份信息,还有医疗费用结算等其他信息。[2]患者的医疗信息既是疾病诊治的判断依据,又对医学研究和疾病防控有着重要意义。若患者医疗信息遭到泄露,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也会对医疗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威胁。随着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的普及,患者医疗信息所面临的环境也更加复杂,在患者医疗信息的处理、传递等场合中,该问题则更为突出。
一、我国患者医疗信息保护现状 我国有关患者医疗信息的保护散见于《民法总则》《侵权责任法》《执业医师法》等规定中。例如,在《民法总则》中确立了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在《侵权责任法》中规定,医方泄露患者隐私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在《执业医师法》中规定,禁止医师在执业活动中泄露患者隐私。上述规定都较为原则性,并且分散于各个特殊规定中,并未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规定。《刑法修正案(九)》为保护日益受到侵犯的公民个人信息权,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犯罪主体由特殊主体扩展到一般主体,并取消了对信息获取方式的限制,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行为作为从重处罚的事项。同时,2017年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
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针对“公民个人信息”予以解释,然而该规定并未对相关信息类型进行分类,在其列举中也未明确将患者医疗信息纳入“公民个人信息”的范畴。虽然其规定“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健康生理信息五百条以上视为情节严重”,但该司法解释及其他法律法规中并未对健康生理信息加以解释,患者的医疗信息是否属于健康生理信息也暂未可知。我国刑法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日趋重视,但患者医疗信息相较于公民个人信息又有其特殊性,刑法的条款以及其他法规中并未回答受保护的患者医疗信息的范围是什么,是否有侵犯患者医疗信息的豁免情形,以及针对患者医疗信息利用问题又该如何处理,因此,以适用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则对患者医疗信息进行保护尚显不足。
二、患者医疗信息保护模式的选择 患者医疗信息主要包含4类信息:一是生理信息,例如病情诊治情况、过敏史和家族病史等;二是个人身份信息,例如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三是患者医疗费用发生、结算等相关信息;四是精神治疗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患者的私密信息,例如患者的个人生活、情感经历等。患者医疗信息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具有一定的敏感性。生理信息和私密信息都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此部分信息一般是患者个人不愿主动公开的,一旦被泄露或者不当使用,可能使患者遭受精神损害或者人格利益损害。第二,具有社会公益性。患者医疗信息对公众疾病防治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传染病信息发布、药物研发、医疗技术进步等。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国家机关或者研究机构需要对医疗信息进行搜集、利用和传递等。第三,具有一定的财产价值。得到患者的医疗信息,则可通过大数据进行健康监测和风险评估,可通过大量患者信息的数据集合进行基于患者相似性的个性化预测分析,例如远程监测数据预测心力衰竭等。如上所述,患者医疗信息既具有隐私性,也包含着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因此,对其保护的内容同样有争议。患者医疗信息属于个人信息,参考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保护法益,“隐私权说”认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保护的是不希望为一般人所知的有保护价值的个人信息[3];“个人信息权说”认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设置于《刑法》“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一章,其保护的是个人信息权
[4];“社会公共安全说”认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法益并不是公民个人的人身权利,而是社会的公共安全,具体来说是公共信息安全” [5];“综合说”则整合了上述观点,从而推导出该罪的保护法益是公民个人的信息自由、安全权以及隐私权[6]。所以,针对患者医疗信息的保护还需围绕其所保护的内容展开,从而为其选择合适的保护模式。笔者认为,患者医疗信息保护宜采取个人信息的保护模式。首先,个人隐私强调的是对人格利益的保护,并不强调财产价值,而个人信息是集人格保护与财产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权益,能更好地突出患者医疗信息中蕴涵的财产价值。其次,相较于个人隐私,个人信息更能体现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例如基因信息等。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整合的国民基因信息可能涉及国家安全问题,而个人隐私往往与国家利益没有关联。再次,从保护方式上而言,针对个人隐私的救济更多是被动的,出现损害后才可主张精神损害赔偿,而个人隐私一旦公开后即不属于隐私,不再受保护。但个人信息的保护则更为主动,在个人信息因不当使用造成损害前,权利人即可要求信息处理者删除或者更改信息,因此相较而言,以个人信息进行保护更为全面。最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前置条件是“违反国家规定”,在《民法总则》第11l条及其他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中已确立了个人信息权的情况下,以个人信息进行保护,更能体现我国法律制度的整体性,同时这也是对国家上述规定的刑法确认。此外,患者医疗信息保护的主体仍然是自然人,以社会信息安全进行界定未免有扩张之嫌,且社会信息安全本身就存在定义之争,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针对患者医疗信息的保护,采取个人信息的保护模式更为妥当。
三、德国对患者医疗信息的保护 国际上针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主要有两种模式。区别于美国的隐私权保护模式,德国更加关注个人信息的社会作用,并较早地在宪法层面确立了个人信息的自决权,可为我国患者医疗信息保护提供借鉴。在1983年人口普查法案判决中,德国宪法法院从《基本法》规定的一般人格权出发,将个人信息权益称为“信息自决权”。[7]即个人可以依据法律控制个人信息并决定是否被收集和利用,个人有权知晓何人、因何事、在何时何种情形知悉自己的个人信息。1990年的《德国联邦个人资料保护法》正式确认一般人格权
为个人信息权的基础。[8]信息自决权不仅仅确立了个人信息的私人属性,也赋予信息主体限制外部主体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权利。此外,德国将个人信息界定为“可直接或间接识别自然人的任何信息”,患者个人信息中的健康数据、基因数据、生物识别数据、性取向等,也被列为特殊类别的个人信息,受到更为严格的法律保护。[9]根据德国2010年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在信息自决权基础上的个人信息使用规则是:首先,个人信息的获取、传递或使用在原则上是禁止的,除非获得信息主体的同意、信息处理者符合法定事由或对于信息处理本身具有正当利益;其次,获取个人信息的目的必须明确,并且信息处理行为受限于该目的;最后,信息主体对信息处理者享有删除等积极请求权。在刑法保护上,《德国刑法典》第203条针对侵犯他人秘密进行了规定:医师、牙医、兽医、药剂师以及其他所有须经过国家规定的培训才能执业的医护人员被告知或知悉他人秘密,未被授权而加以泄露的,将被认定为侵犯他人秘密。[10]105这主要是针对从事特殊职业主体项目医疗信息保密义务的,并未将其他主体纳入义务范围。虽然从字面上理解,德国刑法规定保护的法益仍是“秘密”,但目前隐私权的概念已经逐渐从“不被干涉的权利”演变为“控制自己信息的权利”,《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现也是受此种观点的影响。(一)受保护的患者医疗信息的界定。德国刑法中的患者医疗信息具有如下特征:(1)被限定的人际圈中可获知的事实;(2)有实际的守密利益;(3)基于医患之间信任关系获知的患者个人信息,无论是否与诊疗有关。根据上述特征,患者医疗信息的内容包括就医信息、诊疗中的发现以及医疗相关的信息,如治疗、预后和X光片等诊断记录在内的所有医疗上的记录,以及其他诊疗中涉及患者个人经历的信息(未必与诊疗直接相关),如职业经历等。其中,患者的医疗信息还包括诊疗中偶然获知的上述相关信息,但是匿名信息不是保护对象。可见,德国刑法以信赖关系为标准界定患者的个人信息,其根本思想在于,基本医疗行为的顺利开展是以患者向医务人员敞开心扉,如实提供相关信息为前提,因此为了维持患者对其信任,就应为患者保守秘密。(二)守密主体的范围。依据受保护的患者医疗信息范围,德国刑法将守密主体分为有医师执业证的医务人员和无医师执业证的辅助人员。有执业医师证的医务人员
是守密主体的核心,包括对患者直接进行诊疗的专业医师、与患者本人无接触的病理检查人员和病理医生、其他经过国家规定的培训取得职业资格的医务人员。无医师执业证的辅助人员是守密主体的扩张部分,包括紧急医疗中参与医疗活动的辅助人员、为医疗活动做日常准备的人员、实习医生和实习护士等,从而将辅助人员通过参与诊治活动而知悉患者医疗信息的情况排除在泄密的范畴外。(三)泄露患者医疗信息行为的正当化事由。德国刑法中,患者医疗信息行为的正当化事由主要是指患者本人同意和优越法益保护。1.患者同意信息自决权的核心在于,信息主体有权许可他人获取、使用、传递本人信息等。患者同意则是通过对法益的自决行为来阻却行为的违法性,也被称为“权利人同意”。德国刑法中的权利人同意源自《基本法》的人格尊严条款所保障的行为自由,“这种行为自由的行使阻却了法益的侵害性和构成要件的复合性”[11]。患者同意分为明示同意、默示同意和推定同意。明示同意是指患者必须亲自对其个人信息的披露进行授权。默示同意是指在患者没有明确反对的情况下,认为患者对其医疗信息的披露是同意的。没有特地询问患者是否同意,患者也没有以语言或书面形式作出任何意思表示,却要论证患者本人的同意确实存在,因此,该项争议最大。推定同意是指法律不要求该项患者的信息披露需要获得患者本人的同意,而是将法律上的判断规则作为违法性阻却要件。例外推定同意主要针对以下两种情况:其一,某类信息尚不足以让患者本人对保守秘密这件事产生兴趣;其二,由于客观情况的限制,如紧急情况,不能询问到患者的意见,从而推定同意。另有德国学者认为,在现代交易型社会中,同意的表示一般都是标准化的,并且法益的所有者在表示同意时,往往会受到经济强制或者是社会强制,从而难以保护其自身法益。基于信息处理者的强势地位,提倡将电脑信息处理的援助者也作为规制的行为主体,增强信息所有者对自己信息的掌控力。[12]2.优越法益保护优越法益保护的原理在于,当向第三方提供患者医疗信息是为了保护相对于为患者保守秘密的利益更为优越的法益时,医生违反守密义务的违法性被阻却。优越法益保护包括紧急避险和公众利益优越。《德国刑法典》第34条对紧急避险进行了规定,为使自己或他人生命、身体、自由、名誉、财产或其他法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紧急避
险行为不违法,但所要保护的法益应明显大于所造成危害的法益。[10]13仅在所采取的行为属于避免该危险的适当措施时,可适用本条的规定。就提供患者医疗信息而言,例如家庭医生为使患者配偶生命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可将患者身患HIV的情况告知配偶。当公众利益优越于保护患者的隐私权时,医务人员可未经其同意就相关患者的医疗信息提供给相关机构或公众。为避免公众利益优越陷于被滥用的境地,主要通过3种形式来确定优越公共利益:一是通过法律解释确立优越公共利益;二是立法者已作利益衡量,明文予以确立优越公共利益;三是医务人员有权拒绝在刑事诉讼程序中提供患者的医疗信息为搜查或审判之目的使用,不得扣押患者的病例资料。另外,在利益衡量上,医生为患者守密的利益要高于国家刑事追诉的利益。
四、德国相关制度对我国患者医疗信息刑法保护的借鉴 根据我国刑法对患者医疗信息保护现状,借鉴德国刑法中对患者医疗信息保护的制度,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3条措施。(一)明确患者医疗信息的内涵,并将其纳入个人信息的保护范畴。目前,我国与医疗信息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将患者医疗信息认定为“隐私”,并不符合患者医疗信息采取个人信息保护的路径。我国现有关于个人信息的定义主要采用“可识别性”的标准,但是患者医疗信息中除了可识别的个人信息外,还有部分隐私信息,单个隐私信息可能并不具有识别患者个人的功能。因此当前个人信息的定义难以涵盖患者医疗信息的内容,应在相关规定中明确患者医疗信息的内涵,并将其纳入个人信息保护的范畴。为防止患者医疗信息保护被无限扩大,患者医疗信息应界定为少数人所知悉的、具有守密利益的、基于医患之间信任关系所获知的信息。若医师并没有基于一个治疗行为获得患者的信赖,例如患者只是在诊查阶段,则这名患者的姓名不构成法律保护的患者医疗信息。(二)对义务主体的范围加以界定。接触患者医疗信息最主要的是医务人员。根据我国《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的规定,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大致包括:管理人员、医师、护士、药学技术人员①、医技人员②和其他人员③。除却对患者进行直接诊疗的执业医师外,判断其他人员是否同样具有保密义务,应当首先判断其是否因分工而结成了义务共同体。在实践中,不乏医疗机构内部使用患者医疗信息的情况,例如在会诊时,不同医师、诊室之间需要对
患者的医疗信息进行共享以提高效率。虽然部分医师可能并未直接诊治该患者,但为了增进患者的生命健康法益,医务人员对此类患者信息的提供并不构成违法。但是只能限于为实现医疗效果,在必要范围内传递医疗信息,同时,对医疗信息的使用应当限定在诊治目的以内。针对其他义务共同体,在其分工内提供最小必要限度的信息,对医疗信息的利用同样不得超出此范围。此外,除医务人员和因医疗活动形成义务共同体以外,在后续信息传递过程中接触到患者医疗信息的其他信息处理者,可参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进行处理。(三)增加利用患者医疗信息的正当化理由。1.患者同意。对于信息中的自我控制是个人信息权的应有之义,同意规则是赋予权利人决定放弃信息保护的权利。同意规则在公民个人信息中的运用早有先例。例如2014年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经自然人书面同意,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可在约定范围内公开自然人基因信息、病历资料、健康检查资料等。但上述规定并未就同意的方法、具体情形进行说明,规定得较为粗糙。所以在对患者医疗信息的刑法保护中,可参照德国的同意制度层次建立“患者同意”规则。(1)明示同意。医务人员在获得患者本人口头或者书面同意后,可以将患者医疗信息提供给第三人。该同意,应当是在患者具有足够的判断能力的情形下作出的,同时该同意的作出应该是在医务人员充分说明的基础上进行的。例如,诊金决算机构的业务内容不涉及医疗活动,并非守密义务共同体,无须经患者明示同意才可提供患者的相关信息。(2)默示同意。首先,家属对患者病情的知晓有助于对患者治疗提供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因此,对患者家属泄露医疗信息应当推断患者会同意。其次,在医疗机构内部中,可能基于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不同分工,会不同程度地获知患者的医疗信息。如执业医师获知患者既往病史等信息,护理人员同样需要知晓患者部分病情信息。为了实现医疗活动,在该部分人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尤为必要,所以除非患者提出明确反对,在内部人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应当获得刑法上的正当化。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情况下,执业医师和护理人员基于分工构成义务共同体,对义务共同体在其分工必要限度内提供信息,也仅限于在其工作范围内使用信息。最后,医院中没有直接参与医疗活动的行政人员,8 在其勤务范围内使用患者的个人信息,也应视为默示同意。2.为了保护其他优越法益。患者的法益可能会与其他法益冲突,在这些情形下,应当对冲突的法益进行衡量比较,允许为保护较大利益而牺牲较小利益。(1)与国家法益之间冲突。国家法益维护有赖于司法和行政的顺畅运行。虽然德国免除了医务人员在与刑事诉讼法冲突下的守密义务,但是我国的司法制度和理念同德国不同。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民有检举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的义务,以及作为证人有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据此,在司法机关要求下提供患者医疗信息,或者是在法庭上提供证言都是属于违法性阻却事由之一的“法令行为”,是为了推动司法有序高效运行,所以,在此类情形下,应构成利用医疗信息的正当化事由。(2)与社会利益冲突。医务人员的守密义务与社会利益冲突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在医学研究中需要使用和处理患者医疗信息的,例如,在医学研讨会上就某患者的特殊病情进行学术探讨等。由于医学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对患者医疗信息的收集、利用和研究,医药的发展史也佐证了对患者医疗信息的合理利用可以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应当允许医学研究中的合理利用。二是在患者威胁公共安全情况下,例如具有危险性的精神病人逃脱,公安机关有权适当披露患者信息,提醒公众注意安全。由于危险性的精神病人可能侵害其他公众的法益,公安机关通过公布该患者信息来警示公众尤为必要。因此,从上述分析可知,患者医疗信息利用在医学研究和安全警示上有一定的必要性,医院或者有关机关在保证社会利益的必要范畴内使用患者的医疗信息,应当得到保证。但信息的使用应当限于保护社会利益,同时披露的患者信息也仅限于必要的研究性信息及维护公众安全的信息。(3)与个人法益冲突。对为了保护特定人员的生命、健康法益而不得不披露患者医疗信息的情形,笔者认为,他人的生命法益在此种情况下当然优于患者的隐私权。当患者身患传染风险大的疾病,对配偶或者家属的健康、生命的威胁具有高度盖然性,出于对他人生命健康权的考量,医务人员可以就患者的该部分信息向患者的配偶或者亲属进行披露。
作者:杨莹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第二篇:患者信息保护安全管理制度
患者信息保护安全管理制度
一、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通州区潞河医院各科室。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则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则的条款。
《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公开管理办法》
三、术语
(一)隐私:就是公民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它所包括的内容,就是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私人信息是有关个人的一切情报资料和资讯,诸如身高、体重、收入、生活经历、家庭电话号码、病患经历等等。私人活动是一切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活动,如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夫妻之间的两性生活、婚外性关系等等。私人空间也称为私人领域,是指个人的隐秘范围,如身体的隐秘部位、个人居所、旅客行李、学生书包、日记、通信等。
(二)隐私权:是公民的人格权,它包括这样几种权能:一是隐私隐瞒权,公民对自己的隐私有权隐瞒,使其不为所知;二是隐私利用权,权利人可以利用自己的隐私,满足自己在精神上物质上的需要;三是隐私支配权,支配自己的隐私,准许或者不准许他人知悉或者利用自己的隐私;四是隐私维护权,当自己的隐私被泄露或者被侵害的时候,有权寻求司法保护。
(三)患者信息:包括病人的个人基本信息、挂号信息、就诊信息、住院医嘱信息、费用信息、影像资料和检验结果等各种临床和相关内容组成的。
四、患者信息的隐私保护范畴
(一)患者享有不公开自己的个人基本信息以及病情、家庭史、接触史、身体隐私部位、异常生理物征等个人生活秘密和自由的权利,医院及其工作人员不得非法泄露。
五、病人信息保护管理制度
(一)患者在院的所有电子信息资料只许在医院内部管理不得转出。
(二)患者住院期间的电子病历等相关资料通过分级权限管理保护及诊治。
(三)门诊患者发生费用的收据单据如丢失需本人到所在单位或街道开出相关证明并经本人签字后经院财务审核后到信息部门补办。(回财务科盖章后方生效)
(四)未经患者许可、授权,不得将其疾病及相关隐私信息传播给他人。
(五)外单位如查询患者的相关信息必须由本人或授权委托办理,并进行相关签字确认。
第三篇:医疗安全高风险患者分析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高风险患者分析
一、低收入阶层患者
风险:难以承受高额医疗费用、欠费,社会负面影响
降低风险措施:
1、选择标准简化有效治疗方案;
2、病情及治疗费用告知。
二、孤寡老人或虽有子女,但家庭不和睦者
风险:易把家庭矛盾转到医疗活动中;拒绝交纳医疗费用
降低风险措施:
1、精心治疗同时给予人文关怀;
2、请社区出面;
3、请民政出面。
三、在与医务人员接触中已有不满情绪者
风险:不信任、引起医疗纠纷
降低风险措施:
1、告知,再告知;
2、用实际医疗行为换取信任;
3、上述措施无效时建议病人转上级医院。
四、预计手术等治疗效果不佳者
风险:引起医疗纠纷
降低风险措施:
1、病情及治疗效果告知,再告知;
2、请上级专家会诊告知;
3、上述措施无效时建议病人转上级医院。
五、本人对治疗期望值过高者
风险:引起医疗纠纷
降低风险措施:
1、病情及治疗效果告知,再告知;
2、请上级专家会诊告知;
3、上述措施无效时建议病人转上级医院。
六、对交代病情中表示难以理解者
风险:有引起医疗纠纷隐患
降低风险措施:
1、请病人家属、同事、领导参与病情告知,再告知;
2、医师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
七、有发生征兆或已发生院内感染者
风险: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费用增加
降低风险措施:
1、入科时告知有院内感染的风险;
2、治疗中预防感染措施到位;
3、积极抗感染治疗。
八、病情复杂,各种信息表明可能产生纠纷
风险: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费用增加
降低风险措施:
1、病情及治疗效果告知,再告知;
2、请上级专家会诊告知;
3、请示报告院领导;
4、上述措施无效时建议病人转上级医院。
九、住院预交金不足
风险:检查、治疗延误,引起医疗纠纷
降低风险措施:
1、入科时告知治疗费用;
2、按财务制度催费;
3、避免使用自费药品;
4、病情危重时先抢救病人生命,后交费。
十、已经产生医疗欠费者
风险:检查、治疗延误,抢救病人不积极,有引起医疗纠纷隐患
降低风险措施:
1、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病情危重时先抢救病人生命,平稳后再催费;
2、入科时告知治疗费用;
3、按财务制度催费;
4、避免使用自费药品。
十一、需使用贵重自费药品或材料者
风险:病人费用及负担增加,治疗效果达不到预期时易产生纠纷
降低风险措施:
1、使用前告知费用及治疗效果;
2、使用前请病人或委托人提出书面申请;
3、严格按医院规章制度办事,走审批程序。
十二、由于交通事故有可能推诿责任者
风险:延误检查、治疗,抢救病人不积极,有引起医疗纠纷隐患
降低风险措施:
1、病情危重时先抢救病人生命;
2、报告科主任、总值班或院领导;
3、第一时间请交警介入告知双方推诿的严重后果;
十三、特殊身份的患者
风险: 治疗延误或过度
降低风险措施:
1、在抢救治疗生命面前无特殊身份之分;
2、按诊疗常规、规范进行;
3、报告科主任、总值班或院领导;
十四、高风险手术患者
风险: 造成病人残疾或死亡
降低风险措施:
1、病情告知;
2、术前评估,多部门协作;
3、请上级专家协助指导手术;
4、建议病人转上级医院手术。
十五、有医疗纠纷倾向的患者
风险: 引起医疗纠纷、医患对立降低风险措施:
1、报告科主任、总值班或院领导;
2、快速寻找纠纷隐患,及时纠正,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的刑法保护分析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的刑法保护分析
李越1,陈喻伟 2
(1.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2.湖北诚昌律师事务所,湖北 宜昌443000)
(首次发表于《农村经济》2012年第5期)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但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暴露出的农村土地问题也同样突出。由于人为破坏土地资源,我国可利用土地持续减少,土地质量急剧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地矛盾日益尖锐,严重阻滞了经济发展的步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此背景下,应当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刑法保护,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关键词:土地土地流转刑法保护
一
在我国农村中,土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劳动群众依法集体享有对属于其所有的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根据《宪法》及《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权主要有:宅基地使用权、自留地、自留山使用权,乡村企业和公用事业用地的使用权,如村办企业或者乡、村兴建公用设施用地或以土地使用权出资与其他单位或个人联营的情况。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截至2010年底,“我国耕地总数不足18.26亿亩,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
2、发达国家的1/4,只有美国的1/
6、阿根廷的1/
9、加拿大的1/14。”[1]土地资源呈现出十分窘迫的现状。每个国家伴随着经济增长,都曾出现过要求增加城市用地,农用地转为城市用地的过程,而且也都曾遇到土地的供不应求问题。新中国建立以来,从我国经济基础的实际出发,采取了先城镇后农村、先工业后农业的发展方针,在短时间内以牺牲农村利益为工业化的发展完成的原始积累,1954年至1978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民手中获取了5100亿元巨额资金。1978年-1991年,‘剪刀差’累计已高达12329.5亿元,相当于同期农业生产总值的22%。”[2]在本世纪初就曾有学者指出:“当前,中国再次进入社会不稳定时期。突出表现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下岗洪水’和‘失业洪水’;世界上最显著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世界上基尼系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世界上最严重的腐败及其最大的经济损失;世界最大范围的生态环境破坏。”[3] 表现在土地问题上,“从1980年到2005年,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急剧扩张的时期,经济每增长1%,会占用农地30万亩左右。与日本的快速发展时期相比较,我国GDP每增长1%,对土地的占用量差不多是日本的8倍。”[4]
经济学的帕累托理论指出,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应当在不使其他人境况变糟的情况下,而再使另一部分人的处境变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结构和各阶层的利益分配方式总是存在着帕累托改进的可能。胡锦涛同志指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增长和社会形势的变化,党和国
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成为改革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新治国方略,把“三农”问题摆在重要位置,连续五年出台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国家取消农业税,但是我国长期以业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二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在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尤其应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和难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就在于集体土地的流转问题。任何一种土地制度的刑法保护,都是以土地制度为基础的。不同的土地制度,法律保护的范围不同,即使是相同的土地制度,刑法保护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法国、英国、加拿大等传统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完整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帝国主义阶段,具有大致相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最终都形成了以土地私有和保护土地的使用效能为核心内容的土地保护制度。日本是实行土地私有与公有共存的土地制度,与其他土地私有制的国家如法国与加拿大比较,日本刑法保护土地制度是采用保护土地私有权为主、兼顾公共利益原则,对利用土地采取的是行政法的保护方式。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通过立法来大规模干预农业的国家,它经历了大约200多年的立法历史,目前的立法技术已相对成熟,农业法律保护体系也相当完善。
我国建国以来直到改革开放前期,对建设用地的管理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范畴,利用土地来牟取暴利的情况较少。对土地制度与土地资源的保护主要是民事与行政责任相结合,《刑法》对土地制度的保护没有单独设立罪名,只在《土地管理法》及部分行政规章中规定了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但也只能按《刑法》已规定的罪名来判处。改革开放后,1988年4月12日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其中
第二条将《宪法》第十条第四款,“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内容,修改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土地流转制度的确立使土地使用权成为了商品,具有了交换价值。随着我国城镇进程的加快,一些地区盲目设立开发区、乱占滥征农民集体土地,导致无地、无业的农民增多,又或者无权或越权占用土地;变相买卖集体土地;私搭乱建、违章建房;个别基层组织人员侵占集体土地所得资金等现象也有出现。1997年《刑法》直接针对土地流转问题规定了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非法占用农用地罪、非法批准占用、征
用土地罪、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等罪名。根据犯罪主体是否利用公共权利划分,可分为职务土地犯罪和非职务土地犯罪。1998年《土地管理法》根据1997年刑法作了增补,对侵犯土地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增加了3条。非职务土地犯罪包括了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与非法占用农地罪。情节最重的处三年以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价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金。非法占用农地罪的处罚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职务土地犯罪包括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最高量刑为处3年以下7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
但是,目前我国的土地法律保护体系在立法上还是严重滞后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在不断进行着制度创新工作,土地立法往往因为政策性、时效性、原则性较强,部门立法的痕迹严重,因而体系上既不统一,又不具有长期的可操作性,已经不能适应近年来大量出现的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破坏市场交易秩序,利用职权来破坏土地管理秩序,非法占用农地破坏环境资源的社会现状。
目前我国开展的城乡统筹发展工作,实际上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到了一定程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成就的基础上,在农村和城市二元结构、农民和工人等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重新进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将是其中最大的一笔财富重新分配过程,它毫无疑问将给农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如果不能加以规范,一方面,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圈地运动”,导致某些商业利益阶层对农村土地的盲目掠夺,另一方面,职务犯罪行为对正常土地流转的干扰,也可能大大削弱此次农村土地新政的改革效果。当民事、行政手段已不能保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不能很好的推动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时,刑法有针对性的介入成为必然。
改革或创新是必须的,改革或创新可以分散和转移风险,但不能以一种改革或创新解决所有问题,创新与监管应当成为一对永恒的主题,如果在改革或创新的过程中监管滞后,必然导致对改革或创新所隐含的巨大风险缺乏强有力的外部约束。如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就与美国长期放松对金融创新的法律监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形式下,应当重视和加强利用刑法手段开展监管的工作。
(一)、加强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解释工作,为土地管理的民事、行政保护提供刑法保障。
农业法和刑法分属不同的法域,包括土地、“三农”在内的各种农村社会经济内容的实体法律主要由农业法调整,但是对防范和打击破坏农业生产、土地流转等各种犯罪行为,则由刑法予以调整。目前对于农村土地流转民事和行政纠纷,主要依靠1998年《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2005年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进行规范,在2007年生效的《物权法》中也仅仅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了原则性规定。刑事审判主要依据《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6月16日通过、1999年6月22日起施行的《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近年来,在农村小产权房的流转、农村合作经济
组织经营用地、公益性用地的征收等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问题上,理论和实务界一直争论较大。现行法律明确规定除家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外,禁止农村宅基地买卖,禁止城市居民到农村购置房产,但小产权房的交易在各地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法院在2008年根据审判实践专门调研后建议允许农村房屋产权流转。可见,当前的民事和行政有关土地和“三农”的立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势需要。
(二)、重点打击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职务犯罪。
社会财富的大规模转移多与行政权力密可不分,农村乡镇、村集体和“七站八所”处于此次土地流转的最前沿,据统计,“今年1至10月份浙江省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处涉农贪污贿赂犯罪案件412件522人,其中村支书、村委会主任等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占到涉农贪污贿赂案件的四成左右。”[4]当前,涉农职务犯罪高发的态势,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经济形势的变化。
在这种形势之下,司法机关一方面应当切实加强与涉农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做好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努力形成惩治与预防涉农职务犯罪的合力,努力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涉农职务犯罪。同时,还应当加强调研,要针对办案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和认真总结土地流转过程中职务犯罪的特点和规律,深入剖析原因,研究治理措施。立法机关也应当加强立法调研,为农村土地流转新形式下打击职务犯罪提供刑法保障,推动建立和完善防治新农村建设中职务犯罪的长效机制。
(三)、开展对土地管理渎职犯罪的立法调研活动。
在2005年底,中央就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此后,节能降耗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是在土地管理方面,许多地方仍然是未批先占、少批多占、以租代征。国土资源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发现本期发生的违法用地行为5.3万件,涉及土地面积41.8万亩(其中耕地16.4万亩),与2009年相比分别下降14.3%、上升1.1%。立案查处本期发生的违法用地案件2.8万件,涉及土地面积33.8万亩,与2009年相比分别下降12.1%、上升7.6%。”[6]不少地方和部门一边从农民手中强制低价拿地,一边在建设中大肆挥霍用地。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损害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致使国家与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上述未批先占、少批多占、以租代征的土地违法行为,符合渎职罪的犯罪构成特征。但是,目前在我国《刑法》规定的37条渎职类犯罪中,涉及土地的罪名仅有第410条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和“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两个罪名,其罪名涵盖的范围过窄,已严重滞后于我国土地管理的严峻形势。因此,完全有必要开展对土地管理渎职犯罪的立法调研活动,根据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对《刑法》第410条作出调整。
结语
土地作为自然的产物,其面积有限,具有不可创造的特点。而我国目前的人口总量还在继续增长,预计到2040年左右人口总量达到约16亿。也就是说,在今后大约30年时间里,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还面临着人增地减,农业生产规模更小、单位成本更高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且,综观中外的刑法,对农村土地制度与土地资源的刑法保护措施呈现出从罪名少到罪名多,从刑罚力度小到刑罚力度大的发展趋势。
因此,面对我国严重的人多地少的矛盾,在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初步建立的情况下,我国的刑法应当更加重视对农村土地犯罪的打击。在立法上,应当深入地研究农村土地制度的刑法保护策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契合中国实际,多角度、多手段地对破坏土地制度与资源的行为予以刑事制裁,对个别的土地犯罪的刑罚配置朝重刑趋势发展,并且刑罚配置应设立档次,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刑法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赵旭.唐宋死刑制度流变考论[J].东北师大学报,2005(4)。
[1][4] 李兴文、李松、张兴军、王军伟.我国耕地总数接近18亿亩红线空置面积超1亿亩[J].半月谈,2011(3).[2] 王惠.“三农”问题的法治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22).[3] 王绍光、胡鞍钢、丁元竹.最严重的警告:经济繁荣背后的社会不稳定[J].战略与管理,2003(4).[5] 赵阳.“村官”成职务犯罪高发人群[N].法制日报,2008-11-27.[6] 阮煜琳.我国去年发现违法用地案5.3万件查处2.8万件[EB].中国新闻网,2011-01-21.作者简介:
1、李越(1976—),女,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陕西省西安市人,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当代政治制度。联系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大学路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邮政编码:443002,联系电话:***、0717-6399515,电子邮箱:cyw8619701@126.com。
2、陈喻伟(1972—),男,湖北诚昌律师事务所主任、中国法学会会员、市人大代表、省律师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龙山县人,华中师范大学法学本科毕业,研究方向为行政法、公司法。联系地址:湖北省宜昌市沿江大道129号11楼诚昌律师事务所,邮政编码: 443000,联系电话:***,传真:0717-6255855,电子邮箱:ly***@126.com。
第五篇:保护性医疗制度和保护患者隐私制1
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管理办法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及其建设,是医疗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管理和医疗治疗、诊断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为促进医院的工作正常开展,规范信息化工作,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软件管理
第一条:本院所使用的所有软件(特别是与医疗治疗、诊断有关)必须有合法的授权和许可证书,不得使用非法和盗版软件。
第二条: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必须符合卫生部、省卫生厅有关功能规范要求。第三条:医院信息系统软件所使用的各种代码必须符合山西省卫生厅信息中心的要求。
第四条:各种信息输入、处理、传输、储存、输出全过程,必须是可靠、完整、安全,有经过授权的处理权限和审核。
第五条:系统有符合行政管理、卫生统计要求的数据接口,有连接省(市、县)卫生网的数据通道,能够和国家卫生信息网实现安全、可靠连接。
二、系统管理
第六条:对数据级别进行完整、合理分类,对不同数据应设置符合医院的管理要求、使用权限。各种文档规范、完整。
第七条:重要数据实行安全、可靠的保护措施,防止非法扩散和被非法使用。数据进行实时备份和异地存放,异地存放需加密管理,责任到人。第八条:各类用户都建立档案,有严格的授权和个人保密口令,个人识别码管理符合保密规范要求。
第九条:各种数据操作必须规范,严格按使用手册进行,无效数据及时清除,以保障系统的运行质量。第十条:从事信息管理的技术人员,必须具备高度责任心,具备计算机及网络的专业知识,具有处理突发性事件的应变能力,防止网络瘫痪、崩溃等事故发生。
三、数据管理
第十一条:网络配置数据有完整记录,网络参数、系统配置调整符合网络整体管理要求,重要的调整应有信息管理部门或院长批准。
第十二条:各种数据字典、系统代码有完整的记录,符合规范。对字典、代码的维护更新必须按照上级有关规定进行。属于自我维护的,应建立专人负责管理。临时数据字典、代码建立文档,并有详细的说明。第十三条:各工作站数据录入操作准确、及时、可靠、完整。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不得将无关的软件和信息输入电脑。
第十四条:由各类专业人员、卫生统计人员负责处理的数据,不应对原始数据进行修改,必须修改的应有明确的记录,重要的修改应经过合法的授权和批准。
四、操作管理
第十五条:所有计算机操作人员都应经过必要的系统培训,取得医院批准的上岗资格。
第十六条: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的技术人员应掌握计算机原理及网络的应用,熟悉医院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系统管理要求。
第十七条:电脑所在科室,科室负责人要严格管理对于在医院局域网上的电脑,电脑的名称命名和IP地址要按《医院局域网计算机IP地址管理方案》执行。
第十八条:未经有关部门许可,其他人员不得将电脑拆卸、改装和替换,否则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九条:单位人员、非科室人员和科室内非电脑操作人员不得上机。第二十条:科室电脑为医院的日常工作使用,严禁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以任何理由在电脑上做与医院日常工作不相干的事情,不得在电脑上玩电子游戏、炒股票等。
病案质量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1、认真贯彻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健全并落实病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病历(住院、急诊)在院内流动安全程序与病历借阅制度,确保病历资料的安全和及时使用;完善医疗、护理、医技等各种医疗文书书写制度,医务工作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医疗文书的书写规范。
2、病案管理人员配置、服务设施与工作需求相称,完善分类管理和快捷查询系统;定期反馈医疗统计及病历质量分析报表;医院病案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病案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工作会议,对提出的问题有相应的整改措施。
3、相关科室定期检查医疗文书质量,各临床科室有专人担任医疗文书书写质控医师、质控护士,医疗文书做到书写及时、准确、完整、规范、完善病历终末质量监控、评价、反馈制度及病案管理制度,完善病历终末质量监督制度,坚决杜绝不合格病历。
4、病案信息统计科要为医疗、教学、科研提供相关服务;按相关规定为病人或其代理人、卫生行政部门、医学会、保险机构、公安、司法等部门提供病历资料复印服务,并按规定保护病人隐私。
5、加强对各类病历(住院病历、门诊病历与急诊留观病历等)的保管、流通管理,特别是加强对死亡、疑难危重、单病种病历及其它特定病历的管理。
传染病法规知识培训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和有关院科领导要积极参加各种有关传染病知识培训,全面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及其规章制度。
2、对全院医务人员每年进行两次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3、新入院的医生和实习生必须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4、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管理条例、传染病监测信息工作指南、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工作管理技术规范等。
5、疫情管理人员和网络直报人员必须接受上级疾控部门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职责
1、实行领导负责制:根据本单位疫情报告工作基础,制定法定传染病报告工作目标和计划,对本单位疫情报告工作经常进行自查,对预防保健科工作进行考评、指导和督促,确保疫情报告质量;
2、教育和培训:对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如《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所规定的责任、义务等进行教育与培训。让每一个医务人员熟悉各类传染病病种,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诊断标准、报告方法和报告时限,了解医院有关疫情报告的各项制度,掌握各种卡、表、册的填报规定;
3、加强制度管理:实行首诊报告制、医嘱制,并将疫情报告工作纳入医院管理工作的内容。
4、督查与指导:坚持经常性的检查、督促、指导与管理。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行为偏差,确保依法办事;
5、对本单位和责任地段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6、执行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防疫机构对本院提出的改进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的意见;
7、定期向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卫生防疫机构汇报工作情况,遇到紧急情况及时报告。
传染病疫情报告自查与奖惩制度
1、本院医务人员均为传染病疫情报告责任人,不得因任何原因漏报、缓报、瞒报传染病病例。
2、各科室建立传染病登记本、自查登记本和工作日志,各科室负责人每周自查一次,医务科 每月自查一次。
3、对查对的漏报、缓报、瞒报传染病病例要责成有关人员立即进行补报。
4、对查出的漏报、缓报、瞒报传染病病例要查找原因,追究责任,并按质控细则予以经济处罚,触犯法律的承担法律责任。
5、对实习、进修和新参加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的岗位培训。
6、对传染病病例报告有突出成绩的人员予以奖惩和表彰。
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工作职责
1、传染病网络直报人员应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且熟习传染病疫情管理和网络直报业务,具备指导和培训医务人员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工作能力。
2、网络直报人员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并录入直报系统;每月应对本单位传染病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呈报本单位主管领导并向有关科室通报。
3、网络直报人员在网络直报前,需先对本单位填报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
①发现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情况时,及时通知报告人核对;对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标注,不再进行网络直报。
②发现以下情况时,建议立即对报告信息进一步核实:
Ⅰ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Ⅱ 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Ⅲ 发现同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同一自然村、街道、集体单位(场所)一日内出现3例及以上,或一周内出现5例及以上。
如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属实,应立即电话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按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4、每周、月、季、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认真执行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5、传染病报告卡应按编号装订,《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
6、网络直报用户帐号的正式使用密码,一般应在8位以上,并有数字与英文字母组合,每月至少更改一次。网络直报人员未经上级系统管理员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网络直报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并避免在公共场所公开使用网络直报系统。
7、按时参加县疾控中心召开的疫情例会制度。
8、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有关法规信息和知识。
9、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岗位责任,由于工作不负责任造成重大影响,按有关法规追究责任。
化验室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一、传染病疫情登记 门诊化验室应设立化验室专用的登记本,对菌痢、肺结核、疟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甲、丙、戊肝抗体,乙肝两对半)、感染性腹泻等法定报告传染病检测结果阳性者实施登记,并在化验结果报告单上家盖“请注意疫情”章。化验室专用疫情登记本登记项目应包括姓名、性别、临床拟诊、送检医师、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检验医师签名和检验日期等。
二、疫情信息安全、保密制
化验室应妥善保管涉及疫情信息的相关资料。责任报告人以及传染病防治相关人员无权向社会和无关人员透露信息,不得泄露传染病患者个人隐私。
三、异常结果反馈制
检查出与传染病诊断有关的异常检验结果应及时反馈病做好反馈记录。
急诊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加强急诊科能力建设,做到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合理,抢救设备、设施齐全完好。
2、急诊科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值班医师胜任急诊抢救工作,坚持岗前培训制度,加强急诊科三级查房制度的落实,加强急危重病人的知情告情告知制度的落实。
3、完善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急诊医疗服务做到及时、安全、便捷、有效、急诊会诊10分钟到位,急诊留观时间平均不超过24小时。
4、切实加强急诊各项制度的落实,特别是首诊负责制、急诊交接班及巡视制度的落实,任何科室不得拒绝和推诿病人,跨科病人由首诊科室负责或协商解决;实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度。
5、急诊抢救工作必须及时,急诊抢救室及监护病房每天必须保证三级医师查房,对于新来的急危重病人,必须及时邀请上级医师查房,指导诊治,确保医疗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80%。
6、加强急诊病历书写规范,首次病历由首诊医师完成,首次病历中必须记录生命体征及重要阳性体征,急危重病人病情变化必须随时记录;急诊科每月组织死亡病例讨论。
7、急诊检查、放射、B超、药房24小时开放,并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确保急诊病人的临床需要。
8、急诊抢救设备每天必须专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完善设备运行档案,确保急诊抢救设备齐全完好,满足急救工作需要;急诊医务人员定期参加急诊设备的使用培训,并进行考核,确保急诊医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正确使用。
临床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临床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要切实落实各项医疗规章制度,特别是12项核心制度,医疗诊疗规程,各级岗位职责,做到每项医疗行为有制度有规程,各级岗位职责有落实;要提高医疗水平,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要抓好医务人员的“三基”培训。
2、按照新的医疗质量管理、考核和评价体系,提升全体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提升各临床科室自我改进质量管理的能力,促进全程医疗质量管理与环节医疗质量管理的结合与实施。
3、学习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按照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促进临床科室合理用药,提升临床用药水平;完善执业医师处方制度及管理流程,完善用药监测及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规范药物使用的合理与安全性,完善用(发)药差错登记、报告、处理制度。
4、完善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在加强在架病历、终末病历日常检查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死亡病历、疑难危重病例的质量的检查、剖析及讲评,促进病历质量的提高。
5、抓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管理,建立住院医师培训个人档案,注重住院医师素质培养和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训。
6、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努力提高查房水平。
7、确保住院病人医护诊疗计划及时完成,有适宜的检查计划、治疗计划并在病历中加以分析判断;完善病人或家属知情告知制度,特殊检查和治疗要得到病人或家属的认可;完善病人出院康复及随访制度。
8、以每个人为对象进行个性化的营养管理与饮食指导。
9、重点考核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单病种和本科前5位住院病种。
临床用血的申请、登记和报批制度
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和各类输血指征,合理、科学地输用各种成分血和全血,对于手术用血应事先做好计划,对血量及所需各种成分血(RBCWBCPLT血浆)要严格掌握。严格控制600ml以下的输血申请,输血科工作人员有责任提醒临床经治医师,失血量在600ml以下的应原则上不输血,确因病情需要者须经科主任批准。
2、为做到有计划地供血,除急诊外凡需受血者均应提前申请,全血及红细胞悬液大于2000ml提前与输血科预约。
3、严格审批制度,输血申请单由经治医师填写,主治医师或科主任签字,大于2000ml,由科主任签字并报医务科同意,经上级医师审签后同血样本一起提前呈交输血科。
4、患者需要输血时,医生应向家属讲清输血的利弊,与患者共同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后,方可输血。
5、家属一律不许代替医护人员取血、签字、填写血型、用血量及(改)填输血申请单。
6、输血科要做好本院用血量及成分血应用比例的统计和月报、年报,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临床输血水平。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为提高医院临床用血管理水平,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根据国家《献血法》、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规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输血科及相关临床科室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①贯彻落实国家、地方有关临床用血的法律、法规及行业规章制度;②负责全院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③指导临床血液、血液成份和血液制品的合理使用,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培训和教育;④协调处理医院临床输血工作的重大问题。
二、输血科在医院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执行临床用血管理的具体业务。其主要职责:①血液收发和交叉配血职能,保障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供给;②负责临床用血计划的申报;③对单位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⑤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
三、医院临床用血,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供给,不得私自组织血源、采集血液及单采血浆。
四、医院加强临床医师输血知识的培训教育,促进医院科学、合理、节约用血,杜绝血液浪费和滥用,输血适应症应严格依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执行,控制2U及2U以下的输血,杜绝输“安慰血”、“营养血”,并积极推行成份输血。医院各科室临床成份输血比例应达到卫生部规定的要求。
五、临床医师应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输血技术规范》,使用临床用血做到科学、合理,保证输血安全;输血申请由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按要求填写完整,标明输血适应症,上级医师核准签字,交输血科备血;具体详见《临床输血申请及会诊制度》。
六、临床用血前,经治医师应根据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对患者进行传染性指标检测,对符合输血指征的应当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输血目的、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和经血液途径感染疾病的可能性,由医患双方共同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并存入病历。对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医务科或总值班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七、用血科室应积极开展自体输血工作,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手术室内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术野自身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经治医师应当动员符合开展自体输血条件的患者自身储血、自体输血,或动员亲友互助献血,医院将上述工作情况作为医生个人工作业绩的重要考核内容。
八、输血科配血试验应建立标准操作程序,血液收领核查、入库登记及储存管理符合要求,建立健全输血科规章制度,并严格依照《宁波市医疗机构血液冷链管理技术规范》贮存、运输血液;输血科所备各型血液及血液制品,应有明显标志,按要求保存于不同温度冰箱或血小板振荡箱内,做好血液贮存冰箱的温度观察与记录。
九、临床用血由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持取血单及专用血液运输箱领取;取血时,应认真核对受血者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及交叉结果、储血号和血液有效期、血型等各项内容,核对无误后方可将血液取出血库。输血科不得为取血单项目填写不全、未按规定审批的用血发放血液。
十、临床科室医护人员给患者输血前,应严格执行核对手续,由两人床旁核对无误签名后,方可进行输血,输血记录应包括输血、开始结束的时间,并将输血情况记入护理病历。如出现输血反应等情况,应详细记入病程记录,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
十一、临床输血完毕后,应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在4℃冰箱内至少保存24小时以上。
十二、建立医院临床急救用血制度,在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统一调度,确保临床的急救用血。①急救用血,按医院规定的绿色通道执行,事后应按规定补办各项用血手续;②输血科应积极支持和配合,确保血液供应,要有24小时为临床供血的应急能力;③与供血机构保持动态联系,掌握总体血量的储备情况,以便统一调度;④在紧急情况下,重点保证临床急救用血,严格控制平诊、择期手术的临床用血;⑤积极开展临床用血新技术与自体输血的应用,保证急救用血。
十三、为确保临床用血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医院建立临床用血管理考核制度,定期对科室用血情况进行考核检查。对没有严格执行临床用血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的,或在临床用血过程中由于医务人员过失,造成不良后果的,由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依据考核标准进行相应处理。
门诊部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一、首诊报告制
最初接诊的疫情报告责任人(即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人时应及时主动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二、门诊日志制
门诊部内科、儿科、妇科、皮肤科、等专科均应设立门诊日志。其它凡与诊疗法定传染病有关的门诊科室也应建立门诊日志。门诊日志至少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就诊日期、初诊或诊断日期等基本项目。
门诊日志登记要去字迹端正,地址填写详细,幼儿职业包括“散居儿童、幼托儿童”。
三、传染病疫情登记制
门诊均应设立传染病登记本和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登记本项目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诊断、发病日期、就诊日期、报告人、报告时间及订正情况等。14岁以下患儿应填写家长姓名。传染病登记本至少保存3年。
四、疫情报告医嘱制
门诊部医生在发现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时,由门诊首诊医师负责报卡、按要求将报告卡相关内容登记在科室传染病登记本上,并及时将卡片报送医院医务科,以备核查。
五、疫情信息安全、保密制
医务科应妥善保管涉及疫情信息的相关资料。责任报告人以及传染病防治相关人员无权向社会和无关人员透露信息,不得泄露传染病患者个人隐私。
门诊工作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完善和监督门诊各项规章、制度、职责的健全和落实,落实门诊首诊负责制、门诊疑难病会诊制,提高门诊确诊率;完善门诊传染报告制度,切实执行,做到疫情漏报率为零。
2、完善门诊各项咨询服务,完善和公示医疗服务收费价目表、挂号收费标准、化验结果领取须知、就诊流程及就诊注意事项。
3、完善和公示门诊医师一览表、知名专家门诊一览表,并在各专科诊室前增设周内医师排班表、专科就诊流程图,指导病人明明白白就医。
4、确保主治医师以上医生就诊门诊率,提高门诊确诊能力,保证门诊诊疗质量。
5、加强门诊导诊人员、分诊人员的素质培训和管理,做到仪表端庄,用语规范,导诊专业,服务热情;完善门诊接待工作,对门诊病人及家属的投诉和意见做到件件有落实。
6、完善门诊突发意外紧急事件的处理预案,对门诊所有医务人员进行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做到人人知晓、人人会做。
7、所有门诊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服务窗口病人及其家属等候时间≦10分钟。
8、门诊常规检查、心电图、超声影像及放射影像等常规检验检查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30分钟。
全程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
1、院长要把医疗质量放在首位,把质量管理纳入医院的各项工作中,对医院重大医疗质量管理问题要及时做出调研、分析、和决策,对医疗质量每月要进行检查,每季度进行分析、评价并作出干预措施。
2、不断健全医疗质量保证体系,即建立院、科二级质量管理组织,配备专职(兼职)管理人员和管理科室负责质量管理工作,各科室主任每月要组织科内质量评价会1次并有记录。
3、院、科二级质量管理组织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自身医疗工作的实际,建立和不断完善与改进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管理方案,特别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并严格按制度实施。
4、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管理目标、工作计划、措施、效果评价及信息反馈等,加强各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管理。
5、加强全员质量和安全教育,组织其参加质量与安全管理活动。
6、质量管理工作应有文字记录,并由质量管理组织形成报告,定期上报医务科质控科。
7、医务科及各质量管理组织要定期和不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并有分析、评价反馈促进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8、质量的检查与评优、奖惩相结合,对质量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认真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和对策。{监督检查}
1、定期检查各科质量检查的记录、分析、评价及奖惩处理意见。
2、定期和不定期对各科室的医疗质量进行检查,并予以通报。
手术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手术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除按前述有关内容执行外,还需:
1、完善手术、麻醉医师资质与批准制度,完善麻醉、手术与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与质量检查制度;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大中型手术前讨论制度。
2、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抓好术前、术中与术后的医疗环节质量管理,组织专家督查---术前:有术前讨论,诊断、手术适应症明确,术式选择合理,麻醉前访视,病人准备充分,与病人签署手术、麻醉、输血同意书等;术中:执行手术分级制与术者资质准入制度,确保手术质量,意外处理措施果断、合理、术中改变术式等及时告知病人家属等;术后:手术记录完整,术前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并发症预防措施科学合理,术后观察及时、严密,早期发现并发症并妥善处理,切口感染、二次手术率控制在标准以内等。
3、完善麻醉工作程序规范,麻醉医师术前查记及时制定麻醉方案,术前麻醉准备充分,制定麻醉意外处理及时、正确,麻醉复苏实施全程观察。
4、缩短候手术日,抓好第一台手术按进开始和接台手术间隔时间的管理,提高手术效率。
5、严格执行手术室出入制度和程序,加强术后病人麻醉复苏、重症监护和回病房的流程、制度的落实。
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认真学习《献血法》、《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并贯彻落实,加强员工继续教育和业务学习。
2、建立和完善质量监测、考核和信息反馈制度,特别是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要建立完善的输血前检测档案;健全输血管理组织与工作制度;健全质量考核指标;完善血液入库、核对、交叉配血与发血出库等技术操作规程;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登记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完善输血反应与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完善对输血感染的监测与管理制度;制订急诊用血输血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输血知情同意;完善常规检查和特殊服务记录,完善抗HIV、梅毒血清学实验初筛确认记录;完善自身输血、成分输血记录;完善开展临床输血治疗的各项记录。
3、熟练掌握输血适应症,使成分输血比例≥85%,全血和成分输血适应证合格率≥90%,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100%,保证为临床提供24小时的供血服务,为临床脏器移植提供配型等服务。
4、掌握输血适应症,做到科学,合理输血,保证血液安全杜绝非法自采自供血液。
5、健全设备保养、检查制度,定期检查血库专用冰箱并建立消毒与细菌培养记录;检验人员必须按照SOP文件,规范技术操作,规范检验报告。
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提高疾病监测系统的预警能力,及时发现诊断不明、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主动采取措施控制疫情。同时了解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加强对可能发生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等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的防范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1、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须填报《死亡病例报告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2、医务科组织有关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并在死亡证明书上加盖公章。
3、诊治医生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3天内,病案室应完成死因编码工作。
4、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医学死亡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
5、病案室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6、医务科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对预防保健科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死亡病例报告自查与奖惩制度
1、当班诊治医师为死亡病例报告责任人,不得因任何原因漏报、缓报、瞒报死亡病例。
2、各科室建立死亡病例登记本、自查登记本和工作日志,各科室负责人每周自查一次,医务科每月自查一次,院死亡病例报告管理领导小组每季度自查一次,自查情况要有记录。
3、对查出有漏报、缓报、瞒报死亡病例要责成有关人员立即进行补报。
4、对查出的漏报、缓报、瞒报传染病病例要查找原因,追究责任,并按质控细则予以经济处罚,触犯法律的承担法律责任。
5、对实习、进修和新参加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死亡病例报告的岗位培训。
6、对死亡病例报告有突出成绩的人员予以奖惩和表彰。
医疗安全监督、分析、评价和改进工作情况
加强医疗安全管理,推进“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强化医疗机构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我院具体做了如下工作:
1、全院加强了医疗安全培训,从2010年5月份开始,每月进行了医疗安全、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的培训。
2、建立了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理机制,制定了重大医疗安全事件,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和处理程序。
3、建立了防范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
4、各科室制定了医疗质量和明确的患者安全目标,由科室主任负责。
5、医院成立了医疗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并定期到各科室督导,检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情况。
督导、分析、评价情况。
1、核心制度执行情况:核心制度执行较好,但部分病历仍然存在问题,如:首页仍有空项现象,“病重”医嘱值到出院,鉴别诊断写得过于简单,疑难病历讨论不符合要求,死亡病历书写不规范等。
2、“三基”训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有部分医护人员较差,经考试有个别医生不及格,基本技能不够熟练,绝大多数医生对基本技能的操作不够规范。
3、外科核心制度执行情况,核心制度执行较好,但部分病历存在以下问题,如,首页有空项现象,鉴别诊断过于简单,有部分手术病人没有写手术记录,围手术期病历辅助检查不全,疑难病历讨论没有进行讨论,手术核对表格填写不规范等。
4、普遍问题科主任签字不及时。
5、医技科医疗安全情况:放射科有些制度未建立,诊断报告未做到双签字,平时未进行个人防护,化验室制度不健全,未执行危急值报告,室内质控标准操作程序和室内、室间管理程序没有,无分析和持续改进措施。
6、药剂科医疗安全情况:有部分制度缺失,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整改措施:
1、加强核心制度培训,各科室主任要强化核心制度的学习,带头把核心制度落实。
2、加强“三基”培训,要经常开展“三基”考试和技术演练,使“三基”考核人人过关。
3、医技科、药剂科主要负责人尽快把制度健全,并落实有关事项。
医疗质量与安全长效管理机制
通过“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实施开展,我院在加强医院管理、改善服务态度、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方面下一番功夫,坚持吧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放在第一位,结合整顿措施,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项医疗规章制度、诊疗规范、医疗工作程序、医疗服务流程和各项管理措施,形成本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长效管理机制。
(一)“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包含病历质量管理、手术质量管理、医院感染控制与传染管理、临床实验室管理、医学影像质量管理,药事质量管理、护理质量管理、输血质量管理、医疗安全管理等十项内容。
(二)严格按照江西省“医院管理年”活动考评细则进行医疗质控考评,临床质控综合考评由医疗质控、护理质控、院感质控、医保质控四个部分组成,分季度由综合考评小组牵头进行检查。
(三)临床质控综合考评总分为100分,各科室实际得分与劳务费挂钩。小于80分,扣除50%的劳务费,大于80分,按实际得分比列发放。
(四)我院拟定的单项否决指标有:医疗文书书写质量、输血管理、医疗事故、病人满意度、结核病管理、卫生支农等项目,该项目得分低于标准评分的50%,罚科室人民币500元整。
(五)建立临床质控定期反馈制度,每月15日(遇节假日顺期下延)召开科主任会议,进行医疗质量,绩效管理等情况的反馈,研究出现问题,商讨解决方法,督促及时整改,落到实处。
(六)严格执行《江西省医疗结构违法、违规执业警示记分管理办法》的规定,我院已制定相应细则,作为“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长效管理机制运行。
以上长效管理机制,望切实贯彻执行。
住院部外科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指标
1、认真执行核心制度,包括落实首诊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历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住院病人围手术期质量管理规范、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与分类管理规范,手术分级标准,术前讨论,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
2、强化“三基”训练。
3、合理用药,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应用抗生素。
4、树立全心全意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坚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树立总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行医、卫生行业新标兵,严禁收受病人其家属的红包和其他馈赠,严禁接受药品等回扣。
5、加强医疗安全事故的防范培训。
6、加强防范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的培训,7、做好传染病首次报告。
8、合理规范用血,严格按《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的要求执行。
9、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与患者沟通。
10、提高用药安全
11、建立与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正确执行医嘱。
12、做好环境消毒,控制医院感染。
13、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
14、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15、为患者(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在患者就诊时应提供真实病情,真实信息,公开本院接待患者投诉的主管部门,投诉的方式及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