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县引黄灌区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的情况
梁山县引黄灌区包括陈垓引黄灌区和国那里引黄灌区两个大型灌区,其中陈垓引黄灌区总控制面积544.2km2,设计灌溉面积42.21万亩,设计引水流量30 m3/s,国那里引黄灌区控制面积366km2,设计灌溉面积31万亩,设计引水流量45 m3/s,是自流、提水、井灌补源等多种灌溉模式并存的大型灌区。多年来,梁山县坚持不懈地开展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积极探索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方面的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别水价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管护机制
多年来,在灌区管理中我们一直探索推进工程管护责任的落实落地,努力实现“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工程补短板”的目标。特别是灌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来,在制度制定、责任落实、巡查巡防、维修养护方面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结合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我们出台了《梁山县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运行管护方案(试行)》。同时制订了各项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工程维修台账;建立工程日常巡查养护制度,并积极组织巡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所在地农民成立市场化运作的农民用水户协会,让用水户自始至终参与项目规划、建设和运行管护,成为项目工程的管理主体,建立了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体的工程管护机制。
(二)科学制定灌溉制度,落实计量设备配套
梁山县引黄灌区根据灌区现状作物灌溉情况,总结群众丰产灌水经验,按照作物需水规律,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制定作物灌溉制度。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将工程自动化测报系统建设、计量设施配套纳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建设。新建灌区综合管理平台1套,灌区管控中心1处,灌区管控分中心8处;在输沙总干渠和总干渠节制闸前分别布设轨道式测流系统4套,沿总干渠分水闸布设水位流量监测站77套;其中雷达流量计8套,一体化雷达水位计12套,测流箱57套;在输沙总干渠和总干渠节制闸处布设闸门自动化控制系统55套,其中自动化改造闸门28套,一体式自动化控制闸门27套;在杨营镇2.2万亩示范基地斗渠出口处建设测控一体化闸门31套。目前,灌区骨干渠道与重点项目区都基本配备了测量设施计量设备。在进行水利工程管护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管理手段为辅,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水利工程维护巡检体系,实现信息传输、位置查询以及问题上报处理等功能,进而实现水利工程维护工作的现代化和精细化建设,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工程产权明晰,项目建成后及时进行了移交
严格落实了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主体,其中,骨干工程产权归梁山县引黄灌区事务中心所有,末级渠系工程产权归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所有,田间工程产权归受益村集体所有。工程竣工验收后,末级渠系产权由建设单位及时向各镇办进行了移交,并签订了移交合同;田间工程产权由建设单位及时移交各镇办,各镇办向受益村集体移交,并签订移交合同。
(四)管护主体明确,维护责任落实到位
按照“谁使用、谁管护”原则,确定工程管护主体。灌区事务中心负责骨干工程的运行管护,推行事企分开、管养分离,通过委托或招标选择维修养护服务公司,对工程实施专业化管理。末级渠系的管理分两部分:信息化设备由灌区事务中心和各镇办签订代管合同,并负责管理、维修养护;渠道、建筑物的管理、维护、清淤由各镇办负责。田间工程按照“村为主体、受益者参与,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选择管护模式,结合我县农村实际,以村集体管理为主,从而避免了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
(五)在工程管护上实施管、养分离,节约成本
一是择优选择一个好的养护公司。在人员技术方面既有普通工人也有技术工人,满足渠道看管这类日常维护和泵站管护这类专业维护的需要。我们选择的梁山县星晨工程养护服务有限公司与水利机械厂组成联合体共同实施管护服务,能充分发挥水利机械厂人员技术强、对水利工程维修熟悉的长处,提供专业化服务。在人员地域方面,吸收一部分工程管护当地的人员加入服务队,在这类人员选配上,我们灌区事务中心与乡镇水管站密切沟通,从附近村选配老实正派的人员。他们上岗到位后,就近管护,方便有效,节省成本,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报告情况、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同时由于在当地人员熟悉,乡里乡亲,群众知道有人管有人护,从而也能提升群众对工程的保护意识。
二是明确管护范围、标准。管护范围划分合理,对于枢纽侧重于长期化专业化管理,既满足供水配水要求,又立足于打造亮点。
三是强化管理考核,灌区事务中心采取日常抽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管护企业进行检查。季度检查和年度考评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对管护不到位的,视情况进行处罚。
(六)在管护上实施网络化管理,建立网格化队伍,针对骨干工程、配套建筑物、信息化设备等县管工程,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沿渠各基层单位以 1-3 公里为一段进行网格划分,设立岸线管理员 21 人,建立了网格化管理队伍,推动灌区管理服务力量向基层下沉延伸,充分利用智慧灌区管理平台抽检日常工作落实情况,常态开展“四不两直”督导检查,实行基层现场观摩考核、第三方评估考核、专项工作考核等,综合评优排名等措施,推动灌区运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