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制订202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五篇]

时间:2020-10-07 11:4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于制订202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于制订202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第一篇:对于制订202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关于制订 2018 8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8 2018 年修)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推进我校“优质校建设”项目,提升我校内涵建设水平,落实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不断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现对我校 2018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提出以下原则意见,请各专业遵照执行。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 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教职成[2015]9 号)、《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7〕55 号)为指导,适应湖北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按照省政府“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就业创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围绕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增强学生就业、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大力培育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在制定 2018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需解决现行人才培养工作中也已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可操作性,确保教学活动有序和有效。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未充分调研,在反映政府要求、行企需求、校友期望、学生发展、学校定位等目标向度上,缺乏可量化、可达到、计划性、针对性、关联性特征。

(二)专业与专业群,与横向专业之间的关系还未厘清,专业之间的协同共享与交流不充分,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存在脱节现象。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形成,课程和资源,特别是核心课程和资源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和响应不足。

(三)部分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不够清晰,知识技能点整合不充分,课程中存在相当数量重复冗余知识技能点。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较多基于现行教材或旧的岗位技术标准制定,没有从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角度和新职业标准来考虑调整。

(四)理论知识的适用与够用程度把握不准,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各自为政,结合不够。实践实训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部分实训条件建设的目标性不明确,存在盲目性建设,导致现有实训条件功效空置或发挥不足。

(五)部分专业的总学分和总学时数还未达到上级文件要求。学时安排与执行中的数据不一致,教学进程安排中的课程修学要求与课

程设置的实际学时不一致,分段教学课程或按周安排课程总学时与课程设置的实际学时不一致。

(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单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形式轻实效。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有效地衔接和融合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只是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形式化增加了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独立和分离,不能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有效接轨。需要在课程体系中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创新,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增强学生的创新成果孵化能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三、基本 要求

(一)按照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教育部公布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专业标准或规范以及《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 年)》为依据,从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入手,并在充分借鉴兄弟院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政府要求、行企需求、校友期望、学生发展、学校定位和专业特色,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工作。

各专业要科学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合理确定课程结构,明确专业面向的岗位及岗位群,确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按照“岗位—能力—课程”的基本思路,通过对完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的分析,并结合学生个人发展,修订职

业岗位的通用能力要求和人才培养标准。要注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的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处理好学生就业及时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彰显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围绕“互联网+”、产教融合、“中国制造 2025”、一带一路等产业经济新背景,积极推进“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工学交替、教学做合一、校企共育共管、“工匠型”、“双创型”、五年一贯制和“3+2”中高职分段培养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转变过去注重培养理论型、应用型人才的老观念,对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要过于扁平化,要补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短板,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运用和巩固专业理论、训练职业技能;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全方面学会创新、学会敬业、学会诚信、学会务实、学会表达、学会协作、学会主动、学会坚持、学会学习、学会自控,开展基于“工匠精神”和“双创”精神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让学生在人文素养培养的全过程,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能力。

(三)让专业从“单体”走进“群体”,防止专业人才培养 单一化。

各专业要基于自身专业优势,结合湖北省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按照学校“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专业群发展定位和服务面向,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使群内单体专业体现出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工作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集合发展思路,防止群内专业人才培养单一化。各专业人才培养要彰显专业群现代化建设的信息化、国际化、终身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等五个方面内容。信息化是指实现专业群建设的数据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决策信息化,最终达到数据共享化、管理自动化、管理智能化的目标;国际化是指将国际的、跨文化的教育理念融合到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去,鼓励学生、教师开展跨国流动、学术交流等活动;终身化是指专业群的建设要立足于为学习者提供可持续发展服务,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次就业能力;个性化和多样化是指在现代化专业群建设中通过多种教育教学途径,架起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为今后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四)

以“有效课堂建设”为诊断点,开展 课程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优化。

各专业要以学校“有效课堂建设”为契机,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按照“岗位—能力—课程”的基本思路,通过对完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分析,结合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解析毕业能力要求框架,优化构建纵向连贯、横向整合的课程体系,开展能为实际岗位工作结构和工作过程提供支撑的课程内容改革。专业教学要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工作过

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妥善处理好公共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课外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切实发挥公共课及课外拓展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减少专业选修课和公共必修课学时的同时,扩大公共素质拓展选修课的设置比例,逐步整合公共课程、专业课程、课外拓展课程之间知识技能点,减少各类课程之间的知识技能点重复冗余现象,强化课程之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使专业课程内容改革转轨到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上来,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发挥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办高职教育的优势作用,积极参与湖北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通过“荆楚学习广场”网络课程学习的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制度,协作建设一批资源共享的精品视频公开课、慕课、微课等在线开放课程,优先在公共选修课、公共素质拓课和创新创业教育课范围内开展学分转化试点。

适应“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要求,深入推进课程与项目融合、实习实训基地与创新创业平台融合、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融合的“三融合”教学改革,落实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借

助网络课程学习的平台、网络资源共享平台、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等多种信息化教学管理方式与手段,推进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现代学徒制试点、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试点,推动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改革,鼓励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强调教师的导学作用,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科学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项目,合理分配教学课时。加大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教材)的力度,尤其是课证融通、课赛融合、理实一体等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处理好岗位证书教育、技能大赛与课程教育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方法能力。加大课程内容改革与整合的力度,根据知识和能力相互间联系,对内容相互关联的、具有综合可能条件的课程适当整合成一门课程,同时防止内容脱节、分割、重复的情况。对于不同专业的同类课程,课程内容要有明确的区分度。

构建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在内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由“理论、实践、实务”在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夯实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深入挖掘本专业有关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五)

抓好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切实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随着我校“优质校建设”项目的逐步落实,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得到本质改善,但随之产生的实训室功效空置、发挥不足,实训室管理粗犷、统筹不足,实训课程开设总量偏低、“花瓶课程”、课程知识技

能点重复冗余等现象日显突出。各专业要基于工作岗位情境,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准确定位专业服务岗位(群),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抓好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系统设计课程(项目)实训、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验、实训、实习的时间和内容。要融“教、学、做”于一体,实现课堂内外、校园内外、虚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三结合”,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和就业安置“三结合”,切实提升学生从事岗位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

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顶岗实习累计时间原则上以半年为主,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要切实规范并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和服务,保证学生实习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推进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建设。要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力度。

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依托专业教育主渠道,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每个学院开发建设 1-2 门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将培养创新创业思维融入知识讲授、课堂研讨、课程汇报、课程作业等专业教学各个环节。

(六)

建立自主性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常态化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

根据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和《品质就业诊断与改进方案》的工作任务,各专业要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

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遵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建立自主性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的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落实学校下发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以 PDCA 双循环为质量诊改路径,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螺旋式上升。要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与学校的质量保证理念、质量目标及项目诊断方案相一致,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制定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专业建设质量标准、课程建设质量标准、教材建设质量标准、实习实训质量标准等,将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列入标准中,建立完善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立专业优化与动态调整机制及专业常态化的诊断与改进机制。逐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诊改机制,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加符合湖北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更加符合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校企融合更加深入,专业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品牌专业(群)建设及辐射影响力不断增强。

(七)推动中高本衔接贯通,促进人才培养体系衔接

推动中高本衔接,以专业课程衔接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关键,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统筹安排开展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研究制订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注重中高职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

接。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鼓励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

四、主要内容

(一)学制、学分和学时

2018 级普通专业基本学制三年,实行弹性学制,学籍有效期为 8年。各专业应设置总学分在 140 学分以上课程,毕业最低总学分要求控制在 120~130 学分之间,教学总学时控制在,2500~2800 学时之内,普通课程 18 学时计 1 学分,军训、入学教育、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以周为单位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每周计 24~30 学时 1 学分。为优化教学效果,各学期教学量应均衡安排,每学期周学时数控制在24-30 之间。

公共类课程学时应不少于总学时的 25%,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类课程的内容和总学时数。学生顶岗实习一般为 6 个月,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工学交替、多学期、分段式等多种形式组织实施。

(二)课 程设置

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课程体系可由四部分构成: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1.公共必修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创新创业精神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基本素质,各专业应严格按表 1 开设。

表 1:公共必修课一览表(全校统一开设)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说明及要求

开课单位

理 实

学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54 27 27 建议安排在第一学期。

思政课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 72 36 36 建议安排在第二学期。

形势与政策 1 18 18 0 建议安排在第一和第二学期,以讲座+视频教学的方式完成。

心理健康教育 1 18 18 0 建议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期。

学工处 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训练 3 66 18 2周 军训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两周,军事理论可以讲座形式穿插在军训期间完成。

武装部 实用英语 2 36 18 18 建议安排在第一学期。

公共课部 大学体育 3 54 0 54 建议安排在第一和第二学期。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2 36 18 18 建议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期,以讲座+视频教学的方式完成。

招毕办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3 54 27 27 教学内容以介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概念及运用为主。

电信工程学院、各学院 创意、创新、创业教育 2 36 18 18 教学内容包括创意、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能力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招毕办、各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 2 36 18 18 教学内容可包括风俗礼仪、文化制度、诗词书画等。

公共课部、各学院 行为养成与素质拓展 8 144 0 54 根据学生在校遵守行为规范,学生参加学校组织各类课外素质教育教学活动获奖、获证情况给予学分。

(各学期安排 行为养成、安全专题讲座)。

学工处、各学院

小计 34

2.公共选修课:校内公共选修课设不少于 21 个学分课程供学生选修。争取与湖北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对接,通过“荆楚学习广场”网络课程学习的平台,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公共选修课,提供数量充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及课程。

学生至少应修满 8 个学分。具体校内公选课程见表 2。各专业也可根据需要自行开设其他课程,但课程设置应旨在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创新创业能力及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表 2

校内公共选修课一览表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说明

开课单位

学时

理论

实践

大学生党的知识培训 1 18 12 6 帮助学生掌握党的基本知识,以党校结业证书为修学依据。

组织部 高等数学 2 36 36 0 建议安排在第一学期,各专业任选。

公共课部

人文与社会 2 36 18 18 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

公共课部 SIYB 创业培训 1 18 9 9 帮助学生掌握小企业运营所涉及到的基本交易环节。

继教校 沟通与礼仪 2 36 18 18 包括普通话训练、社交礼仪、交际与口才等。

工商管理学校 艺术欣赏 2 36 18 18 包括音乐欣赏、书画鉴赏、影视作品赏析等。

传媒艺术学校 应用文写作 2 36 18 18 帮助学生了解常用应用文文种的种类、写作结构和写作要求。

公共课部 专业法律 2 36 18 18 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所需法律基础知识、理解法律的基本内容、各学校

并能在工作中正确运用法律。

心理健康专题 1 18 0 18 包括专题讲座、成长小组、心理团辅、心理素质拓展等。

学工处 体育专项 2 36 0 36 主要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完成。

公共课部 听说过级 2 36 0 36 为需要参加英语等级考试的大二学生提供考试辅导。

公共课部 专升本培训 2 36 36 0 可综合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有关部分,主要为需要专升本的大二学生提供考试辅导。

公共课部 小计 21

3.专业必修课 一般包括 5-7 门左右专业核心课程(即:体现专业特色,以该专业相对应的岗位群中最核心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原则上应该是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课程设置必须打破学科体系的局限,按照“岗位—能力—课程”的基本思路,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工作过程,以职院岗位工作项目为核心重组专业课程与专业知识,实现课程体系的项目化。具体要求如下:

(1)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将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总目标,细化到课程体系的各个项目课程及其组成活动单元中,落实为行动化的学习项目。

(2)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立足工作任务,坚持“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构建一系列行动化学习项目,实行“理实一体化”。以“子项目”或“模块”为单元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接轨”。

(3)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组织教学过程,突出“任务中心”和“情景作用”。

4.专业选修课 包括职业能力提高课程和拓展课程,可根据培养目标中不同岗位的要求而设置。也可根据就业方向和行业应用领域需求设置相应的模块化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可以考虑在专业(群)中共享。鼓励各专业开设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相关课程。各专业应为学生提供不少于 20 学分的专业选修课,学生应修不少于 10 学分。

(三)实践教学

1.提高实践教学比重。为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各专业应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实践部分总学时理工类和艺术类不低于 60%、文经类不低于 50%。

2.完善三级实习制度。根据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将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第一学年安排 1-2 周的认知实习;第二学年安排 4 周左右的跟岗实习;第三学年安排不少于18 周的顶岗实习。

3.规范顶岗实习设置。将毕业综合实践并入顶岗实习,不再单独设置“毕业综合实践”课程。个别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作为一门专业实践课程安排。

(四)双证书要求

要求学生取得一项与本专业密切相关中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并将相关证书培训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考核类型 与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每学期考试与考查课程应协调,不宜过多或过少。专业核心课及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必须定为考试科目。考试、考查的具体方式允许多种或多种方式相结合,鼓励技能测试、“以证代考”等多种评价形式。

五、学分置换

为支持和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在参与创业、提前就业等情况下,可根据有关规定酌情置换学分。

学生参与校外组织的各类活动并取得成果(获奖、获取证书、发表论文等)所获取的奖励学分,每学年可用来置换人才培养方案之内的相对应选修类课程的学分。

六、工作 安排

第一阶 段:调研阶段(6 6 月 月 1 10 0 日--6 6 月 月 2 22 日)

各院成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领导、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教师代表组成,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指导意见,组织相关人员深入进行调研,开展面向 2018 届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和面向在校生的学情调研,形成 2015 级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对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并邀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进行研讨,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职业岗位能力和工作任务,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阶段:起草人才培 养方案阶段(6 6 月 月 3 23 日--6 6 月 月 8 28 日)

各院安排专业负责人起草 2018 年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三阶段:征求意见与论证阶段(6 6 月 月 9 29 日--7 7 月 月 0 10 日)

各院组织召开毕业生、教师(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公共课教学部教师)、专业带头人、社会用人单位、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论证初稿,做好论证修改阶段会议记录存档工作,根据论证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和调整,将论证修改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

第四阶段:完善阶段(7 7 月 月 1 11 日--7 7 月 月 17)

教务处组织校内外相关专家对各专业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阅和完善,并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各院再次组织修订。

第五阶段:审核与实施(7 7 月 月 8 18 日—7 7 月 月 5 25 日)

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务处审核,教务处组织专题会议并邀请相关校内外专家终审,审议通过后由校领导签字批准实施。

七、其它

附件 1: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附件 2:2018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版(供参考)

附件 3:2015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执行情况总结报告模版(供参考)

附件 4: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报告模版(供参考)

附件 5:课程编码规则(2018 版)

附件 6:课程编码汇总表 附件 7:2017 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附件 8:《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电子版 附件 9: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及专业简介(截至 2017 年)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s78/A07/zcs_ztzl/2017_zt06/17zt06_bznr/bznr_ptgxgdzjml/

第二篇: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意见)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意见

1、第一年两学期的公共基础课课时偏多,专业平台课课时较少、课程较少。

2、单片机技术与应用课程较难,涉及专业基础课较多,特别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相关知识应用较多,且都是偏理论原理性,之前只学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在知识储备上还不够,学生学习单片机会比较吃力。

3、专业方向课程集中在四、五学期上不合适,学生疲于应付,在专业学习上有疲劳感,不利于学生学习。

第三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

制订和实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

一、理论

1、学校定位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因此,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点。

所谓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它是高等教育;它是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的主要特点: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线,来设计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的比例较大;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在学习期间,学生既要取得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同时又要取得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为加深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内涵的认识,下面对职业教育的不同定义进行简要介绍。

(1)职业教育概念的演绎及形成黄炎培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首创者,他在《中华职业教育者宣言》中指出,职业教育之定义,即“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一方获得生活之供给与乐趣,一方尽其对群之义务”。并认为“职业教育,则凡学成后可以直接的谋生者皆是”。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的这一阐述,虽然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和时代特征,但是对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形成,甚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走向都具有深远意义。

同时黄炎培在《中华职业教育者宣言》中称:职业教育之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并指出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含义是:职业技能的教授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黄炎培在此所指的目的,实质上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行动指向。

北京师范大学高奇教授是我国较早系统研究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的学者之一,她认为对职业教育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广义的职业教育是:社会的需要,开展智力、发展个性,培养人的职业兴趣,训练职业能力,谓之职业教育。狭义的职业教育系指对全体劳动者在不同水平的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所给予的不同水平的专业知能教育,培养能够掌握特定劳动部门的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人才的教育。这一论述,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实践从此走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道路。

1988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元三著《职业教育概说》,书中将职业教育定义为“主要给予学生从事生产劳动或某种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给以职业道德、习惯的教育”。职业态度培育在此成为职业教育继技能给予之后的又一内容,这无疑极大的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容。

顾明远、梁忠义在主编的《世界教育大系——职业教育》中指出,“职业教育的基本涵义是什么呢?简单地说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职业人的,以传授某种特定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意识的教育”。培养目标被纳入职业教育的概念范畴。

2001年职业教育专家张家祥对职业教育作如下定义:职业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传递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社会劳动力的教育。凡是通过言传身教、口手相传、世袭家传以及师傅带徒弟等方式,在劳动和生活过程中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都是广义的职业教育。狭义的职业技术教育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主要指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在这里,职业教育所关心的不再是受教育者职业(岗位)的需要,而是演化为“传递职业技术和技能”的过程。这和我们现在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义有了一定的吻合。

也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宽广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劳动者,从而适应就业的个人需要和客观的岗位需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职业教育社会行动指向在此更为明确,它就是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2)如何理解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概念

①职业

目前,人们主要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职业内涵进行研究。社会学强调职业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种社会位置,一般不是继承性的,而是获得性的。美国学者泰勒认为,职业的社会学的概念,可以解释

为一套成为模式的与特殊工作经验有关的人群关系,而经济学意义上的职业强调同劳动的精细分工紧密相连。劳动者相对稳定地担当某项具体的社会劳动分工,或者较稳定地从事某类专门的社会工作,并从中获取收入,那么这种社会工作便是劳动者的职业。

在职业领域内,与职业教育联系比较紧密的是职业分类、职业分析、职业资格等概念。职业分类是对不同性质职业的认识,它是职业学校设置专业、开展职业咨询、进行职业指导的依据。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来看,在1838中细分职业中,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技术型、技能型职业占职业总量的74.6%,而这类职业的从业者大部分都是由职业教育院校培养的。职业分析是对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分析过程,它是确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和规格及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础和依据。职业资格是对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能力的具体要求。

②技术

技术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如电工技术、焊接技术等。古代的技术仅指艺术和手工技巧。工业革命以后,技术包含了逐渐增多的智能技巧。现代社会中,技术已不再是工艺和技能,也不仅是物质性技术,还包括许多非物质性的技术。例如,种植技术、机械技术是技术,公关技术、统计技术也是技术。

在技术领域内,与职业教育联系较紧密的是经验技术、理论技术、技术性人才等概念。早先的技术大都来自生产或工作的实践经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因此,这种技术称为经验技术,它虽然符合客观规律,但掌握者并未自觉地以科学原理指导工作和生产。工业革命前的手工业者和作坊主掌握的就是这种经验技术。工业革命后,由于产品的复杂性和精确度的提高以及产量的增加,使得生产现场必须应用科学原理来进行产品制造以及生产管理,出现了技术的科学化,从而形成理论技术。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都是由于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但是前者以掌握理论技术为主,后者以掌握经验技术为主。

③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一定社会的教育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

在教育领域内,几乎所有与教育相关的概念都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教育观念、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育类型、教育层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管理等都从不同方面影响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不仅具有自己的个性,还具有教育的共性。它的发展既要遵循自身的一些特殊规律,还必须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同样,职业教育就是在人的需求和社会职业需求中产生的。

2、每门课程的理论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对这部分要求是:必须够用。

上述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并接受实际的检验。下面简述实际指的是什么。

二、实际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这里实际的内涵我认为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1、用人单位的职业岗位需求,主要指人才培养目标。目标定位一定要清晰、合理、准确,要能够实现;

2、学校现状,也就是学校能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提供保障的主客观条件,如学校的师资力量、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条件,图书资料情况及学校对待专业建设的态度(是否是重点建设专业等);

3、学生状况,如学生的文化基础、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缺乏对教育对象的深入了解,会造成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方案实施困难,可能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4、具体课程的实践教学。这是培养学生具体技能、职业意识及职业态度的关键环节,攸关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又完善、修正和促进理论教学,验证理论教学的“必须够用为度”的“度”应该达到什么标准,提升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突出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作为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理论上的“必须够用”并不是在降低理论知识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要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取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同时为学生日后的深造、提高奠定基础。

上述谈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的理论及实际两个方面因素,但更关键的是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制订出特色鲜明,操作性强,合格的人才培养方案。下面着重讨论一下二者之间的联系问题。

三、联系(做)

所谓联系就是彼此关联起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通过具体课程和必要的教学手段来得以完成,而教学手段又必须服务于不同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因此我认为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是这一环节的核心要素,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要牢牢把握。

1、高职课程体系构建要把握“三度”

课程是学生为未来从业需要而学习的知识、经验、技能的总和。其重要性在于:课程是学校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和直接载体,学校是通过课程为学生服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课程是学生能力建构的基础和依托。因此,我认为应当遵循以下的“三度”原则,抓好课程建设。

——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当重视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度。二者之间匹配度越高、联系性越强,课程内容的选择就愈加科学合理,愈符合高职课程改革“职业本位”、“工作过程导向”的改革方向,愈有利于提升课程的实践比重和实现学生的未来就业。做到这一点,一要根据职业工作的需要,优选和剪裁课程内容。要运用逆向倒推的手法,分析岗位要求,还原职业能力,设计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定都是紧密联系职业实践,能够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直接应用、派上用场的。二要以就业需要匹配课程内容。要以服务学生未来就业、能够有效完成工作任务为指导思想,取舍课程内容。做到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知识的习得为主,以必须、够用的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为辅。三要链接证书课程。证书课程是指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设置的、以岗位工作能力为主线开发的课程,其内容大多直接关涉职业工作,能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程度,是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目标。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度。理论课与实践课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两种课型。理论课包括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等。理论课学习的目的是提升人文素养、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实践课主要是培养职业能力、习得应用技能。但就两类课程的教学实践看,还存在着整合不够科学、搭配尚欠合理、运作不善创新等问题,没有很好地发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合力作用。提高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度,一要把握课程整合的基本导向。即按照课程理论适度化、课程组织职业化、课程实践充足化、课程结构模块化的“四化”要领整合课程。二要以岗位需求为依据重构教材。“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去掉重复的部分,合并类似的部分,删减繁琐的部分,扬弃过时的部分,保留个性的部分,增加先进的部分”,使教材成为课程整合的范本,突出实用和实效。三要寻找课程整合的有效范式。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特性与课程实施的吻合度。高职生是高等教育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长于形象思维,短于逻辑思维;实践性智力突出,分析性智力不足;不擅长抽象的概念、原理、范畴等符号化的理论学习,而乐于在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程序性知识。因而,高职课程的实施一定要扬长避短,按照学生的学习习性和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组织教学。一要重视和突出实践教学。因为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高技能人才,“会做”是他们的才略智能之长和谋职就业之本。二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经验性与策略性知识。经验指的是“怎样做”,策略解决的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应该成为高职课程实施的着力点。三要重视情境化教学。要积极利用并创造学生学习的职业情境,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课程内容与活动情境实现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实践的热情,并最终习得职业生存所需要的技能。

2、高职课程模式的构建

高职教育课程具体的模式有很多,但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典型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单科分段课程是指针对某一特定职业或工作岗位的需要进行课程编制,其基本结构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三段。课程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关注学科基础理论。这种课程模式在教学上循序渐进,课程安排上力量集中,对于知识的传授是很有益的,但学科中心的倾向明显,联系实际则考虑不够,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无法在工作岗位上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而在技能培训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技能培训体系,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2)核心阶梯课程模式。核心阶梯课程模式,是德国“双元制”中中等职业教育所采用的课程模式,因此也叫“双元制”课程模式。“双元制”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是指为学校提供实习培训的企业。核心阶梯课程的理论采用综合科的方法,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中心,将与培训有关的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文化基础知识加以综合,不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着重于整体能力的培养,具有广泛性、融合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可分普通课和专业课两部分,普通课融入到专业课中。

核心阶梯课程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之上的、综合性的、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课程结构。从横向看,它紧紧围绕着职业活动这一核心,把专业课综合为三门:专业理论、专业制图、专业计算,以此覆盖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纵向看,所有课程都分为基础培训、分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层次,且呈阶梯式逐渐上升。无论哪一阶梯的培训,其专业课程都是围绕专业实践活动,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地开展。实践活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但是,这种模式对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有较高的要求,否则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3)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能力本位(简称CBE/T)是一种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想,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我们称之为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广泛吸收多种课程观的长处,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取向。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企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精减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 方法。新课程体系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评价体系由若干模块组成,例如,在技能考核上,结合国家职业工种技能鉴定的教学要求,确定某一专业的技能考核内容,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训课课程体系。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部分课程到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道路。

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强调以能力作为课程开发的中心,以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此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以获取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为目标。目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将这种模式和核心阶梯课程模式组合应用,以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目前部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近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上也进行了诸多改革,但其发展现状仍不能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尤其在专业课程改革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1)课程体系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导致各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而且由于不同学校的学生,由于学生的素质差异,按照同样的教学要求,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这必然造成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社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的质疑和不信任。

2)课程体系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视了职业技能的培养。许多院校其各专业的课程设置采用的仍是学科式或准学科式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以单科分段为主要特征,以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或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课)的学科性质分段,体现为学科课程模式。这种结构的课程设计,其每一门课的目标都很明确,界定也很清楚,好处是易于学生的学习,但缺点容易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也非常不利。尤其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呈爆炸式急剧增长,如果仍然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则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要培养学生掌握相应职业技能很难达到。

3)课程体系重理论教学而轻于实践教学,偏离了职业教育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中务必要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的相互关系,按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并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方法的教学改革,才能真正确立高职教育特色并完成培养社会需求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4)课程改革不完善,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结合不紧。部分学校与学生为了实现“双证书”制,盲目考证,为考证而考证,但却存在课程归课程考试、职业资格证书归职业资格考核的问题,缺乏相应实践性

教育,学生考证之后仍然缺少与证书相对应的职业能力,实际能力与职业能力不符,导致证书“量多质差”,背离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的初衷,从而也造成社会对部分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较低。

5)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实践能力和知识更新度低,不能适应高职教育要求。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和参与,但在许多高职院校中,许多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仍是一种学科课程的概念,没有认真学习和研究高职教育的有关理论,不了解人才市场对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不清楚高职教育的目标,由此造成对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课程设置均没有真正理解,更谈不上执行。

部分教师在教学上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这种教学方式,使本来应该在教学中处于主动地位的学生成为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求知识的创新欲望。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其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本来就欠佳,这样,其教学效果则更差。

4、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关于课程改革的目标

1)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使专业课程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衔接。应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对应职业资格要求,分解相关职业能力,对应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将课程教学的内容、教学进度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与技能鉴定衔接,使学生在校期间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强化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要坚决避免职业资格考试的误区,为了职业资格考试而考试,使很多学生有了资格证书仍然不能胜任职业岗位。职业技能是指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岗位问题的能力。强化训练相关职业技能,通过必需的理论知识教学和扎实的实践技能的训练培养,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高职业教育来说,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教学重点。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适当延长实习见习时间,另一方面在必要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置和创造虚拟的工作背景环境,如在专业课程中多采用案例教学,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模拟实际操作和设计等。

3)做好课程整合与革新,形成模块化课程结构。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变化,原有的课程设置已有不能适应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必须对不符合社会需要的课程进行大胆改革,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岗位技能实际需要,重组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办学特色,形成模块化课程结构。

4)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应树立大专业的概念。职业素质不仅仅是职业技能,还应重视专业基础的教学,拓宽口径,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注意扩大知识面,具体可采取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和数量,加强学生

选课指导,举办各类职业技能讲座,增加实际训练力度,安排学生进入社会进行考察和实训锻炼等措施。

5、专业课程改革几点想法

1)用模块化来构建职业岗位知识、技能体系。所谓课程模块化是将对实现职业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的各学科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内在的逻辑整理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相关单元组合成同一模块,不同模块组合成不同目标的课程,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能力的培养。

2)课程内容综合化。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重整课程内容,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组合,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有选择地将原来分属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成一门新的课程,将原来按学科体系分设的课程转换为按特定的岗位技能要求而设置的课程。

3)教学方法多样化。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课程教学方法也应改由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操作训练、现场教学、讨论式、行动导向、启发式等转换;教学手段改由“黑板+粉笔”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换;教学场所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即描述性、报告性的理论课堂,向多功能一体化的“仿真”职场,即兼有理论教学、小组讨论、实验验证和实际操作的教学地点以及“全真”的职场转换。

4)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化。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应采用灵活的“校企合作、师生互动、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组织形式,采取“学习——工作(实训)——学习”的方式。学生在校以理论学习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用结合,工学结合,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强化学生技能,增强动手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就业竞争能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行业专家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传授最新业务知识,开展技能培训。

5)考核方法多元化。考核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

反馈的一种手段。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考核方法要从传统的过分看重试卷和分数,转而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核。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地位及其在专业中的作用,考核方式呈现灵活性、多元化,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论文写作与实验实习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报告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法。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中,理论的指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都要通过联系来实现,也就是一定要把联系这一环节切实落到实处,否则一切都是无从谈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6、课程体系改革及课程整合举例

1)课程改革(以电工学为例):电工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要求都非常高的专业基础课,令许多非电专业的学生望而生畏,但它又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极其重要,从以前的教学情况看,上课枯燥,教师难讲,学生听不懂,不知道学了什么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现在将原来的电工学课程改革为电工电子应用技术,在知识的传授及内容编排上改变原来的理论架构和体系,将应用性很强的实训环节有针对性的安排在相关章节的后面,课程讲授围绕实训课题展开,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学一边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促进学生消化相应的电学理论,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日后从事相关的岗位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课程中增加国家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和中(高)级维修电工模拟考核试题,培养职业技能,可以把学生取得中级维修电工等级证书作为学生此门课的结业成绩,课程的具体架构安排如下:

电工电子技术上册(电工部分)主要安排了九部分内容,分别是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实训一 直流测量基础

实训二 基尔霍夫定律与叠加定理

实训三 戴维南定理

正弦交流电路

实训四 交流测量基础

三相交流电路

实训五 荧光灯的安装及功率因数的提高

实训六 三相交流电路的测试

磁路与铁芯线圈电路

异步电动机

实训七 电动机的测试与应用

直流电机

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

可编程序控制器

实训八 电动机点动和自锁控制

低压配电系统

实训课题为:

综合实训 模拟住宅供电电路的安装

现在的教学,把以前的系统学习、先学后用,变为先分散后集中,在做中运用,做中体验;把以前按照学科教材(秦曾皇和康华光)逐章讲,变为根据课题需要的跳用补漏及综合的相关知识;课程从以前的知识积累,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课题为载体,理论实践为一体的培养方法;学生的学习,从以前的被动应付,变为积极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家政学专业培养目标:

家政学专业培养具备系统家政学基本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掌握家政管理、营养调配、社区服务、家庭教育等专业技能,能够在城乡社区、家庭服务业、企事业单位、医院、军队、学校、政府机关等部门从事与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家政学专门人才。

二、家政学专业培养要求:

家政学专业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要求系统掌握家政学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熟练掌握家政学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家政产业的市场策划,运作和预测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科学指导家庭生活,同时具备传授家庭生活知识的教育能力;了解中外家政学专业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为提高全民生活质量提供科学指导的较强实际操作能力。

三、家政学专业主要课程:

社会学概论、社会医学、社会心理学、生活科学概论、应用营养学、优生学、儿童保育与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家庭医学、社会保障、家庭投资理财、生活美学、老年学、公共事业管理、家庭伦理学、婚姻与家庭咨询

四、家政学专业学制:

二年成人中专

职业资格学习类目

育婴师,家政服务员,营养配餐员、养老护理员,插花艺术、保育员

第五篇: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知识结构

1、具有本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2、英语应用能力达到学院规定的相应要求。

3、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达到学院规定的相应要求。

4、本专业计算机艺术设计软件考核达标。

5、掌握室内设计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

6、掌握室内设计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设计程序与方法、施工工艺等。

7、掌握室内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

8、开拓知识面,了解与室内设计相关的新知识、新材料、新工艺,以及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

9、掌握一些综合性、超前性的知识。室内设计是集文化、艺术、建筑、环境于一体的产业,必须及时了解新的设计观念、新的科学技术,并能与时尚等方面的知识结合运用。

(二)能力结构

1、具有较强的室内鉴赏能力和设计能力。

2、具有较强的识图和绘图能力,尤其是绘制施工图的能力。

3、具有准确运用材料和施工的能力。

4、具有徒手绘制效果图和运用计算机绘制效果图的能力。

5、具有装饰装修设计及管理的能力。

6、具有快速获取与筛选信息的能力。

7、具有一定的阅读本专业一般外文资料的能力。

8、具有一定的室内设计工程施工管理的能力。

注:数学、英语课程开设有各系根据专业情况报基础教育部统筹后报教务,其中英语课程开设总课时不低于100课时。

六、主要学习课程说明

1.设计素描 援课性质:必 修

教学内容:本课程是一门绘画艺术和设计艺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奠定一定的美学基础理论和实践表现能力,主要内容包括素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造型能力的训练,构图美学的运用、透视规律的掌握等。以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

教学目的:具备正确的整体观察方法,提高相应的审美能力,具有专业所应有的造型基础能力。2.色彩

课程性质:必 修

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一门绘画艺术和设计艺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理论教学内容为色彩学的基本原理、色彩在装饰与实用中的运用以及了解色彩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实践操作主要是训练学生通过绘画,掌握其材料与技法、肌理、形与色的关系等。

教学目的: 通过设计色彩写生训练,使学生较好掌握色彩的变化规律与装饰色彩写生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在设计中对色彩的应用能力和表现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3.三大构成 课程性质:必 修

教学内容:构成学是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通过构成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能了解点、线、面的构成要素美以及空间混合、肌理、图形想象和色彩心理效应等。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具备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掌握怎样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联系,如何按美的法则构成,设计出实践运用中所需要的图形。4.室内设计基础 课程性质:必 修

教学内容:本课程是该专业的主于课程,主要包括室内设计原理、室内设计基础等中心内容。教学目的:通过各基础课程的积蓄使学生具备各类平面广告的设计与制作。5.设计软件课程 课程性质:必 修

教学内容:是一门将创意理念实现成直观作品的重要主于课程。设计软件主修PHOTOSHOP、3DMAX、CAD围绕这几个室内设计软件学习室内设计知识和工具的运用,对室内设计原理、室内设计基础的实际表达。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技能。

教学目的:通过各类课题的实践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操作当代流行软件,能充分表达设计意图,具备一 定的社会竞争力

下载对于制订202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于制订202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102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学前教育方面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学前教育领域,从事教学、管理......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株洲市中等职业学校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1、专业名称:学前教育 2、专业代码:160100 二、招生对象与学习年限 1、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5篇

    武胜职业中专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了适应县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县委、县政府“强县建新市,富民达小康”的战略目标,满足社会对电子类中等技术型人才的需......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方案总体目标 培养综合素质优良,职业道德高尚,既了解经济活动基本规律,又懂得信息技术;既掌握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又熟悉现代商务运作流程......

    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理学专业代码:070201一、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修养的高级专门人才。设置统一的通识和专业......

    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园林专业(0904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城市建设、林业等部门和相关企业从事城镇各类园林绿地......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长沙医学院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培 养 方 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系统而扎实的中医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招生对象与学习期限 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学习期限:三年(全日制)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