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23:4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做好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做好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做好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通知

关于做好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通知

各学院:

根据教学工作安排,学校将开展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请各学院根据《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要点》精神,结合我校《关于制(修)订2018级基于学分制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见附件1)的基本要求,做好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要求

以《关于制(修)订2018级基于学分制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见附件1)为基本原则,相关要求如下:

1.我校2018级全面实行学分制改革,根据学分制改革要求,以前瞻性、系统性、多样性和可操作性为指导,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大课程结构整体优化和课程整合的力度,构建“素质教育课、专业群平台课、专业能力课和综合能力课”有机结合、紧密联系的课程体系,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增加体现新知识、新技术及综合素质养成教育的课程。进一步加大选修课比例,各类选修课总学分比例不低于总学分的30%。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专业和招生类型进行设置,即每个专业同一招生类型只有一份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表,不单独按方向制订方案,如有方向课程在专业(方向)选修课中体现(模板见附件2-3)。

3.不同招生类型应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如三二分段、现代学徒制自主招生等。产品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电梯工程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数控技术5个专业需制订2018级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高职阶段(二年制)人才培养方案(见附件3)。在制定高职阶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考虑中职学段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注意课程的前后衔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

4.各专业应科学地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兼顾考虑教学效益,3年制原则上各专业的课内总学时一般不超过2200学时,2年制一般不超过1600学时。实践类学时应占总学时的50%以上。

5.素质教育课程已做了相应的变动,原则上各专业按课程设置表模板要求不予改动。

6.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名称由课程承担部门确定,课程名称必须规范,同一门课程在不同专业应当使用相同的名称。

7.根据麦可思调查报告及用人单位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与行业企业及校内外专家、教师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各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调整。8.根据本专业学生就业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议开设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及生活技能等方面课程。

9.提倡从本专业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多类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10.各学院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杜绝出现低级错误或因考虑不周造成的明显失误。

二、时间安排

1.5月14日前请各学院将已审核确认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电子文档发至教务科李虹霏的能龙邮箱;

2.5月24日前教务处将组织专家对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定,并将相关修改意见反馈给各专业;

3.5月30日前请各专业将修改后的确定稿的电子及纸质文档(盖章)一并交到教务科。

附件:

1.关于制(修)订2018级基于学分制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2.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模版(三年制)3.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模版(二年制)

特此通知

教务处

2018年4月28日

第二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

制订和实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

一、理论

1、学校定位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因此,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点。

所谓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它是高等教育;它是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的主要特点: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线,来设计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的比例较大;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在学习期间,学生既要取得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同时又要取得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为加深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内涵的认识,下面对职业教育的不同定义进行简要介绍。

(1)职业教育概念的演绎及形成黄炎培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首创者,他在《中华职业教育者宣言》中指出,职业教育之定义,即“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一方获得生活之供给与乐趣,一方尽其对群之义务”。并认为“职业教育,则凡学成后可以直接的谋生者皆是”。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的这一阐述,虽然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和时代特征,但是对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形成,甚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走向都具有深远意义。

同时黄炎培在《中华职业教育者宣言》中称:职业教育之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并指出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含义是:职业技能的教授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黄炎培在此所指的目的,实质上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行动指向。

北京师范大学高奇教授是我国较早系统研究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的学者之一,她认为对职业教育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广义的职业教育是:社会的需要,开展智力、发展个性,培养人的职业兴趣,训练职业能力,谓之职业教育。狭义的职业教育系指对全体劳动者在不同水平的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所给予的不同水平的专业知能教育,培养能够掌握特定劳动部门的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人才的教育。这一论述,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实践从此走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道路。

1988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元三著《职业教育概说》,书中将职业教育定义为“主要给予学生从事生产劳动或某种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给以职业道德、习惯的教育”。职业态度培育在此成为职业教育继技能给予之后的又一内容,这无疑极大的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容。

顾明远、梁忠义在主编的《世界教育大系——职业教育》中指出,“职业教育的基本涵义是什么呢?简单地说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职业人的,以传授某种特定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意识的教育”。培养目标被纳入职业教育的概念范畴。

2001年职业教育专家张家祥对职业教育作如下定义:职业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传递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社会劳动力的教育。凡是通过言传身教、口手相传、世袭家传以及师傅带徒弟等方式,在劳动和生活过程中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都是广义的职业教育。狭义的职业技术教育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主要指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在这里,职业教育所关心的不再是受教育者职业(岗位)的需要,而是演化为“传递职业技术和技能”的过程。这和我们现在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义有了一定的吻合。

也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宽广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劳动者,从而适应就业的个人需要和客观的岗位需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职业教育社会行动指向在此更为明确,它就是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2)如何理解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概念

①职业

目前,人们主要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职业内涵进行研究。社会学强调职业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种社会位置,一般不是继承性的,而是获得性的。美国学者泰勒认为,职业的社会学的概念,可以解释

为一套成为模式的与特殊工作经验有关的人群关系,而经济学意义上的职业强调同劳动的精细分工紧密相连。劳动者相对稳定地担当某项具体的社会劳动分工,或者较稳定地从事某类专门的社会工作,并从中获取收入,那么这种社会工作便是劳动者的职业。

在职业领域内,与职业教育联系比较紧密的是职业分类、职业分析、职业资格等概念。职业分类是对不同性质职业的认识,它是职业学校设置专业、开展职业咨询、进行职业指导的依据。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来看,在1838中细分职业中,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技术型、技能型职业占职业总量的74.6%,而这类职业的从业者大部分都是由职业教育院校培养的。职业分析是对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分析过程,它是确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和规格及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础和依据。职业资格是对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能力的具体要求。

②技术

技术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如电工技术、焊接技术等。古代的技术仅指艺术和手工技巧。工业革命以后,技术包含了逐渐增多的智能技巧。现代社会中,技术已不再是工艺和技能,也不仅是物质性技术,还包括许多非物质性的技术。例如,种植技术、机械技术是技术,公关技术、统计技术也是技术。

在技术领域内,与职业教育联系较紧密的是经验技术、理论技术、技术性人才等概念。早先的技术大都来自生产或工作的实践经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因此,这种技术称为经验技术,它虽然符合客观规律,但掌握者并未自觉地以科学原理指导工作和生产。工业革命前的手工业者和作坊主掌握的就是这种经验技术。工业革命后,由于产品的复杂性和精确度的提高以及产量的增加,使得生产现场必须应用科学原理来进行产品制造以及生产管理,出现了技术的科学化,从而形成理论技术。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都是由于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但是前者以掌握理论技术为主,后者以掌握经验技术为主。

③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一定社会的教育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

在教育领域内,几乎所有与教育相关的概念都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教育观念、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育类型、教育层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管理等都从不同方面影响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不仅具有自己的个性,还具有教育的共性。它的发展既要遵循自身的一些特殊规律,还必须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同样,职业教育就是在人的需求和社会职业需求中产生的。

2、每门课程的理论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对这部分要求是:必须够用。

上述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并接受实际的检验。下面简述实际指的是什么。

二、实际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这里实际的内涵我认为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1、用人单位的职业岗位需求,主要指人才培养目标。目标定位一定要清晰、合理、准确,要能够实现;

2、学校现状,也就是学校能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提供保障的主客观条件,如学校的师资力量、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条件,图书资料情况及学校对待专业建设的态度(是否是重点建设专业等);

3、学生状况,如学生的文化基础、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缺乏对教育对象的深入了解,会造成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方案实施困难,可能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4、具体课程的实践教学。这是培养学生具体技能、职业意识及职业态度的关键环节,攸关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又完善、修正和促进理论教学,验证理论教学的“必须够用为度”的“度”应该达到什么标准,提升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突出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作为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理论上的“必须够用”并不是在降低理论知识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要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取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同时为学生日后的深造、提高奠定基础。

上述谈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的理论及实际两个方面因素,但更关键的是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制订出特色鲜明,操作性强,合格的人才培养方案。下面着重讨论一下二者之间的联系问题。

三、联系(做)

所谓联系就是彼此关联起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通过具体课程和必要的教学手段来得以完成,而教学手段又必须服务于不同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因此我认为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是这一环节的核心要素,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要牢牢把握。

1、高职课程体系构建要把握“三度”

课程是学生为未来从业需要而学习的知识、经验、技能的总和。其重要性在于:课程是学校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和直接载体,学校是通过课程为学生服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课程是学生能力建构的基础和依托。因此,我认为应当遵循以下的“三度”原则,抓好课程建设。

——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当重视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度。二者之间匹配度越高、联系性越强,课程内容的选择就愈加科学合理,愈符合高职课程改革“职业本位”、“工作过程导向”的改革方向,愈有利于提升课程的实践比重和实现学生的未来就业。做到这一点,一要根据职业工作的需要,优选和剪裁课程内容。要运用逆向倒推的手法,分析岗位要求,还原职业能力,设计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定都是紧密联系职业实践,能够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直接应用、派上用场的。二要以就业需要匹配课程内容。要以服务学生未来就业、能够有效完成工作任务为指导思想,取舍课程内容。做到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知识的习得为主,以必须、够用的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为辅。三要链接证书课程。证书课程是指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设置的、以岗位工作能力为主线开发的课程,其内容大多直接关涉职业工作,能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程度,是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目标。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度。理论课与实践课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两种课型。理论课包括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等。理论课学习的目的是提升人文素养、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实践课主要是培养职业能力、习得应用技能。但就两类课程的教学实践看,还存在着整合不够科学、搭配尚欠合理、运作不善创新等问题,没有很好地发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合力作用。提高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度,一要把握课程整合的基本导向。即按照课程理论适度化、课程组织职业化、课程实践充足化、课程结构模块化的“四化”要领整合课程。二要以岗位需求为依据重构教材。“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去掉重复的部分,合并类似的部分,删减繁琐的部分,扬弃过时的部分,保留个性的部分,增加先进的部分”,使教材成为课程整合的范本,突出实用和实效。三要寻找课程整合的有效范式。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特性与课程实施的吻合度。高职生是高等教育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长于形象思维,短于逻辑思维;实践性智力突出,分析性智力不足;不擅长抽象的概念、原理、范畴等符号化的理论学习,而乐于在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程序性知识。因而,高职课程的实施一定要扬长避短,按照学生的学习习性和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组织教学。一要重视和突出实践教学。因为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高技能人才,“会做”是他们的才略智能之长和谋职就业之本。二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经验性与策略性知识。经验指的是“怎样做”,策略解决的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应该成为高职课程实施的着力点。三要重视情境化教学。要积极利用并创造学生学习的职业情境,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课程内容与活动情境实现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实践的热情,并最终习得职业生存所需要的技能。

2、高职课程模式的构建

高职教育课程具体的模式有很多,但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典型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单科分段课程是指针对某一特定职业或工作岗位的需要进行课程编制,其基本结构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三段。课程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关注学科基础理论。这种课程模式在教学上循序渐进,课程安排上力量集中,对于知识的传授是很有益的,但学科中心的倾向明显,联系实际则考虑不够,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无法在工作岗位上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而在技能培训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技能培训体系,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2)核心阶梯课程模式。核心阶梯课程模式,是德国“双元制”中中等职业教育所采用的课程模式,因此也叫“双元制”课程模式。“双元制”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是指为学校提供实习培训的企业。核心阶梯课程的理论采用综合科的方法,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中心,将与培训有关的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文化基础知识加以综合,不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着重于整体能力的培养,具有广泛性、融合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可分普通课和专业课两部分,普通课融入到专业课中。

核心阶梯课程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之上的、综合性的、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课程结构。从横向看,它紧紧围绕着职业活动这一核心,把专业课综合为三门:专业理论、专业制图、专业计算,以此覆盖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纵向看,所有课程都分为基础培训、分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层次,且呈阶梯式逐渐上升。无论哪一阶梯的培训,其专业课程都是围绕专业实践活动,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地开展。实践活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但是,这种模式对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有较高的要求,否则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3)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能力本位(简称CBE/T)是一种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想,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我们称之为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广泛吸收多种课程观的长处,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取向。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企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精减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 方法。新课程体系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评价体系由若干模块组成,例如,在技能考核上,结合国家职业工种技能鉴定的教学要求,确定某一专业的技能考核内容,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训课课程体系。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部分课程到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道路。

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强调以能力作为课程开发的中心,以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此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以获取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为目标。目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将这种模式和核心阶梯课程模式组合应用,以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目前部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近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上也进行了诸多改革,但其发展现状仍不能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尤其在专业课程改革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1)课程体系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导致各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而且由于不同学校的学生,由于学生的素质差异,按照同样的教学要求,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这必然造成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社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的质疑和不信任。

2)课程体系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视了职业技能的培养。许多院校其各专业的课程设置采用的仍是学科式或准学科式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以单科分段为主要特征,以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或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课)的学科性质分段,体现为学科课程模式。这种结构的课程设计,其每一门课的目标都很明确,界定也很清楚,好处是易于学生的学习,但缺点容易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也非常不利。尤其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呈爆炸式急剧增长,如果仍然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则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要培养学生掌握相应职业技能很难达到。

3)课程体系重理论教学而轻于实践教学,偏离了职业教育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中务必要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的相互关系,按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并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方法的教学改革,才能真正确立高职教育特色并完成培养社会需求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4)课程改革不完善,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结合不紧。部分学校与学生为了实现“双证书”制,盲目考证,为考证而考证,但却存在课程归课程考试、职业资格证书归职业资格考核的问题,缺乏相应实践性

教育,学生考证之后仍然缺少与证书相对应的职业能力,实际能力与职业能力不符,导致证书“量多质差”,背离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的初衷,从而也造成社会对部分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较低。

5)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实践能力和知识更新度低,不能适应高职教育要求。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和参与,但在许多高职院校中,许多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仍是一种学科课程的概念,没有认真学习和研究高职教育的有关理论,不了解人才市场对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不清楚高职教育的目标,由此造成对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课程设置均没有真正理解,更谈不上执行。

部分教师在教学上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这种教学方式,使本来应该在教学中处于主动地位的学生成为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求知识的创新欲望。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其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本来就欠佳,这样,其教学效果则更差。

4、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关于课程改革的目标

1)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使专业课程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衔接。应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对应职业资格要求,分解相关职业能力,对应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将课程教学的内容、教学进度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与技能鉴定衔接,使学生在校期间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强化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要坚决避免职业资格考试的误区,为了职业资格考试而考试,使很多学生有了资格证书仍然不能胜任职业岗位。职业技能是指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岗位问题的能力。强化训练相关职业技能,通过必需的理论知识教学和扎实的实践技能的训练培养,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高职业教育来说,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教学重点。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适当延长实习见习时间,另一方面在必要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置和创造虚拟的工作背景环境,如在专业课程中多采用案例教学,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模拟实际操作和设计等。

3)做好课程整合与革新,形成模块化课程结构。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变化,原有的课程设置已有不能适应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必须对不符合社会需要的课程进行大胆改革,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岗位技能实际需要,重组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办学特色,形成模块化课程结构。

4)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应树立大专业的概念。职业素质不仅仅是职业技能,还应重视专业基础的教学,拓宽口径,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注意扩大知识面,具体可采取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和数量,加强学生

选课指导,举办各类职业技能讲座,增加实际训练力度,安排学生进入社会进行考察和实训锻炼等措施。

5、专业课程改革几点想法

1)用模块化来构建职业岗位知识、技能体系。所谓课程模块化是将对实现职业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的各学科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内在的逻辑整理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相关单元组合成同一模块,不同模块组合成不同目标的课程,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能力的培养。

2)课程内容综合化。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重整课程内容,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组合,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有选择地将原来分属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成一门新的课程,将原来按学科体系分设的课程转换为按特定的岗位技能要求而设置的课程。

3)教学方法多样化。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课程教学方法也应改由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操作训练、现场教学、讨论式、行动导向、启发式等转换;教学手段改由“黑板+粉笔”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换;教学场所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即描述性、报告性的理论课堂,向多功能一体化的“仿真”职场,即兼有理论教学、小组讨论、实验验证和实际操作的教学地点以及“全真”的职场转换。

4)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化。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应采用灵活的“校企合作、师生互动、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组织形式,采取“学习——工作(实训)——学习”的方式。学生在校以理论学习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用结合,工学结合,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强化学生技能,增强动手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就业竞争能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行业专家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传授最新业务知识,开展技能培训。

5)考核方法多元化。考核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

反馈的一种手段。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考核方法要从传统的过分看重试卷和分数,转而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核。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地位及其在专业中的作用,考核方式呈现灵活性、多元化,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论文写作与实验实习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报告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法。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中,理论的指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都要通过联系来实现,也就是一定要把联系这一环节切实落到实处,否则一切都是无从谈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6、课程体系改革及课程整合举例

1)课程改革(以电工学为例):电工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要求都非常高的专业基础课,令许多非电专业的学生望而生畏,但它又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极其重要,从以前的教学情况看,上课枯燥,教师难讲,学生听不懂,不知道学了什么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现在将原来的电工学课程改革为电工电子应用技术,在知识的传授及内容编排上改变原来的理论架构和体系,将应用性很强的实训环节有针对性的安排在相关章节的后面,课程讲授围绕实训课题展开,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学一边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促进学生消化相应的电学理论,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日后从事相关的岗位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课程中增加国家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和中(高)级维修电工模拟考核试题,培养职业技能,可以把学生取得中级维修电工等级证书作为学生此门课的结业成绩,课程的具体架构安排如下:

电工电子技术上册(电工部分)主要安排了九部分内容,分别是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实训一 直流测量基础

实训二 基尔霍夫定律与叠加定理

实训三 戴维南定理

正弦交流电路

实训四 交流测量基础

三相交流电路

实训五 荧光灯的安装及功率因数的提高

实训六 三相交流电路的测试

磁路与铁芯线圈电路

异步电动机

实训七 电动机的测试与应用

直流电机

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

可编程序控制器

实训八 电动机点动和自锁控制

低压配电系统

实训课题为:

综合实训 模拟住宅供电电路的安装

现在的教学,把以前的系统学习、先学后用,变为先分散后集中,在做中运用,做中体验;把以前按照学科教材(秦曾皇和康华光)逐章讲,变为根据课题需要的跳用补漏及综合的相关知识;课程从以前的知识积累,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课题为载体,理论实践为一体的培养方法;学生的学习,从以前的被动应付,变为积极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如何做好企业人才培养工作

如何做好企业人才培养工作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善于发现人才、合理培养人才、有效使用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人才地需求不断增加,如何更好地吸引、培养、用好人才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要组成部分。

由于施工企业的生产流动性强,生活条件艰苦等原因,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高学历的员工比例和高技能等级的员工比例比较低。从现实情况看,施工企业目前比较缺乏以下两种人才:

一是缺乏具有优秀管理能力、能应付复杂局面的项目经理。他们不仅需要有很强的计划与控制能力,还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够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够为企业创造效益。二是缺乏知识面广,掌握多种专业技能,能有效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技术性人才。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处理现场问题的能力。

针对以上企业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其他企业的实际情况,一般采取以下措施来加以改善:

1、不断充实企业后备人才库建设

有针对性地建立各专业多层次的优秀人才储备库。施工企业后备人才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定期需要对进入后备人才库的人才进行跟踪考察,全面掌握其成长情况,并根据其表现把优秀的后备人才提拔到更高层次的管理岗位,把表现一般的后备人才淘汰出人才库,同时把优秀的新鲜血液补充进来。这样的动态化管理,在保证人才库相对稳定的同时,也实现后备人才的优胜劣汰。此外,根据自身的需求,在不能满足当前生产任务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社会招聘等途径引进已经具备一定能力的技术人才,充实企业的技术力量。

2、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培养力度,努力营造育人的良好环境

企业要始终坚持把人才的培养,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搭建良好的培训平台,开阔人才事业发展空间,创建优良的培训环境,不断强化内部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稳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首先,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其次,加大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投入,不断强化优秀年轻人才的综合素质;再次,利用下放工地培养优秀施工管理人员,为理论基础扎实的人才给予现场专业技术能力锻炼;最后,畅通沟通渠道,加强与员工沟通交流,通过沟通了解员工的成长情况,以及听取员工的一些建议。

3、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形成有效激励人才的新机制

企业加大对人才的激励作用,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对于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人员,提高收入是留住人才的最直接的办法。同时,还需建立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让优秀的人才能

够脱颖而出,充分发挥其能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的企业环境;关爱员工,以人为本,凝聚人心,让员工能够没有后顾之忧,为企业的不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张林超)

第四篇:关于做好级文明单位复查工作的通知

关于做好省级文明单位复查工作的通知

各县、区文明办,市直省级文明单位:

按照省文明办“关于做好2017省级文明单位复查工作”的要求,现将我市省级文明单位复查考评工作安排如下:

一、时间

2017年11月15日至2017年11月30日。

二、复查对象

1、对届满省级文明单位进行复查确认。

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的2012河南省文明单位(豫文[2012]131号)及同创单位。

2、对在届省级文明单位进行复查。

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的2013、2014、2015、2016河南省文明单位(豫文[2014]29号、豫文[2015]82号、豫文[2016]64号、豫文[2017]85号)及同创单位。

三、复查程序

1、征求意见。由市、县文明办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考评单位及其同创单位,统一征求同级纪检、检察、法院、环保、卫生计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和所在社区等部门的意见。

2、考评形式。市文明办派出考评组,对照《河南省文明 1

单位(标兵)测评体系》的要求,采取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座谈反馈以及网上查阅资料等形式进行考评。

3、考评内容。主要考察2016年10月以来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实地考察内外环境氛围、活动阵地建设、查阅创建档案资料,满分80分。创建档案资料采取网上审核的办法进行,请各县、区,市直各省级文明单位及时进行网上注册和资料上传。网上提交资料的截止时间(端口封闭):2017年11月24日24时。

知识测验和社会评议不再组织。考评得分乘以1.25的权重,作为最终成绩。

4、成绩认定。届满单位考评总分低于90分的不予推荐。在届复查单位考评成绩低于80分的,按创建工作滑坡限期整改1年,整改期间享受下一级文明单位待遇,次年复查合格后恢复原待遇。复查成绩低于70分的,按创建工作严重滑坡撤销其荣誉称号。

5、逐级推荐。各县、区将本地届满确认的省级文明单位推荐名单和拟撤销、警告的在届省级文明单位名单,以文明委名义形成正式报告,于11月27日前报送市文明办。市直单位由市文明办推荐。

6、随机抽查。省文明办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抽查,对抽查不合格的,取消资格。

7、发文确认。省文明办对各地考评结果及推荐名单进行审核后,报省文明委研究确定,并发文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至2019年届满。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文明办,市直各省级文明单位要高度重视,作出周密的安排部署,确保复查考评工作有序进行。

2、规范工作程序。复查考评工作要严格按照《通知》要求和测评体系内容进行,考评程序严格、标准统一、公平公正。确保通过复查考评增强创建效果,提高创建水平。

3、遵守工作纪律。考评组人员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严明工作纪律,做到不吃请、不收礼;各县、区,市直各单位按标准接待不许摆放水果、香烟和鲜花;不许搞迎送仪式;不许赠送土特产和礼金和礼券。

注:该《通知》同时上传至《驻马店文明网》 附:《省级文明单位(标兵)测评体系》及操作说明

驻马店市文明办

2017年11月15日

第五篇:关于做好本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调研工作的通知

关于做好本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调研工作的通知

校教(2012)XX号

各院部、有关部门:

根据学校《关于开展“深化应用型本科内涵认识,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水平”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的实施意见》(校党发„2012‟15号)文件要求,为进一步深化对应用型本科内涵的领会,提升我校应用型本科建设水平,基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请全校各教学院部结合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开展本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调研工作。现将有关要求强调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新一轮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为契机,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系统学习、广泛调研、深入讨论,结合教育部专业介绍和行业标准,研究人才培养要求,分析人才培养现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思人才培养方案,着力解决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工作内容

(一)系统学习(2012年11月28日—2012年12月5日)各院部以教研室为基本单位,以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契机,结合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专家组的整改意见,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相关文件,开展教研室集体学习与讨论活动,认真查找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本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差距。

1、学习材料: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版);

(2)本专业相关行业标准(教研室自行搜集);(3)学校自评报告及专家反馈意见。

2、成果:

本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报告。(已有毕业生的专业需结合毕业生就业去向等相关数据综合分析)

(二)广泛调研(2012年12月6日—2012年12月24日)

1、深入企事业单位一线调研,深度了解毕业生所从事专业岗位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尤其要提炼专业核心能力,同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2009年版培养方案提出意见与建议,为2013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奠定基础。

2、考察和借鉴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做得较好的兄弟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方向)近3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其实效,结合我校“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加以借鉴和完善。重点调研和思考如何根据专业核心能力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通学科课程平台,形成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3、加强对专业发展动态的学习与研究。从各种期刊网和学术资料中查找本专业近5年的专业改革、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以及本专业建设前沿理论、发展动态等资料,认真学习,消化吸收。

4、成果:

(1)调研活动总结(调研时间、地点、内容、成果以及地方、用人单位等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与要求等);

(2)至少3-5所同类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方向)近3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分析报告;

(3)形成本专业近5年来建设与发展等方面的综述(重点围绕专业改革、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

新等)。

(三)深入讨论(2012年12月25日—2013年1月9日)以教研室为基本单位,根据前期学习与调研成果,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开展深入讨论:

1、讨论主题:

(1)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要求是什么(应结合教育部专业介绍、行业标准、就业去向分析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

(2)如何设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专业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等)?

(3)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联合培养(如校企合作、校校合作、院部合作、专业合作等)?

(4)本专业如何培育特色,错位发展?(5)讨论与凝练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6)各院部根据专业特点自拟。

2、成果

(1)形成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3)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设想(重点落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

三、其它要求

1.请各院部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由院长(主任)任组长,教学副院长(副主任)、党总支书记、副书记任副组长,各专业教研室主任为成员。成立由专业带头人(或教研室主任)为组长的工作小组。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工作任务的落实和顺利开展。

2.本次调研活动应结合“深化应用型本科内涵认识,提升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水平”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进行,各院部可多种形式开展学习、调研和讨论,及时总结个人、教研室、院部的成果。

3.各院部在开展活动时,应抓住主要问题,明确活动主题,避免无准备之调研、无目标之讨论,求真务实,理清专业建设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各院部要指定专人对活动开展情况认真做好记录(包括院部和教研室记录),及时对相关材料进行整理和归档。

5.请各院部将上述各阶段成果材料、记录整理后,于2013年1月11日前报送教务处教学建设科。

教务处

二O一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下载关于做好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做好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如何做好卫生系统人才培养工作

    谈如何做好卫生系统人才培养工作 当前,正值“两会”召开之际,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成为此次“两会”代表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近日,中央就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

    物业服务方案制订

    制订物业服务方案要点及方法 一、招标物业项目的整体设想与构思 1. 项目简介 (1) 物业占地面积 (2) 建筑面积 (3) 物业的性质 (4) 类型 (5) 使用功能 2. 客户服务需求分析 (1) 客户群体......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整改方案

    艺术设计系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整改方案 按照伊职院发【2012】57号文件,关于印发《伊春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整改方案》的通知的指示精神,先将艺术设计系人才培养工作整改方......

    关于进一步做好2010年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做好2010年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通知 根据《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0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通知》(苏教办高〔2010〕5号)文件精神,我院须于......

    关于进一步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迎评事宜的通知

    潍坊职业学院办公室文件潍职院办字„2012‟4号关于进一步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迎评事宜的通知各部门: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 评建结合、重在建......

    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建立和完善公司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我们公司的人才梯队,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

    人才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案一、市场营销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根据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坚持“以就业为......

    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 文秘专业 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高职高专,大学专科。 三、招生对象: 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 四、学制 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 五、人才需求与培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