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政策宣传的民族宗教的论文
一、让学校师生知道党的宗教信仰政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好政策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共产党对宗教问题的一贯政策,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的政策。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内容是: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理论与我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在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和社会根源消失之前,宗教不可能人为地消亡。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具备宗教消亡的客观条件,宗教在我国还将长期存在。解决宗教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在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通过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事业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办法,来逐渐削弱和消除宗教赖以存在的根源,而不是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禁止宗教。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包括宗教信仰自由在内的充分的民主权利。对公民的民主权利,国家只有保护的义务,而没有侵犯的权利。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只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们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上来。任何背离这个基本点的言论和行为,都是错误的,都应当受到党和人民的坚决抵制。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保护了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又促进了信教和不信教公民的相互理解、和睦相处,团结一心,共同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祖国统一和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而努力奋斗。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我们党的宗教政策是最好的,是真正符合人民利益的惟一正确的政策。
二、让学校师生明白在新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尤为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分裂主义为了利用宗教进行分裂活动,极力煸动宗教狂热,导致大量非法宗教活动出现,干扰了正常宗教活动的进行,更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能不能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把宗教活动纳入法制的轨道,关系着新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为了实现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自治区首先加强了宗教法制的建设。1988年以来,自治区相继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暂行规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活动管理暂行规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职业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等四部宗教法规。这些法规的制定,标志着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开始迈入了法制化轨道。自治区及各地还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又制定了一些具体的规章制度,如“三管一负责”(依法管理宗教活动场所、依法管理宗教职业人员、依法管理宗教活动,主要领导干部负责制)、“二制度”(少数民族领导干部联系清真寺制度、与爱国宗教人士谈话制度),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使自治区的宗教事务管理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不断完善宗教方面法制建设的同时,逐步建立、健全我县各级宗教事务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做到宗教事务有人管。通过举办各级学习班、培训班,提高宗教事务管理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解决一些人“不敢管、不善管”的问题。做好宗教人士的工作,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充分发挥他们在宗教事务管理中的特殊作用。在具体管理工作中,重点抓好对宗教活动场所、宗教职业人员和宗教活动的依法管理,并通过少数民族领导干部联系清真寺和与宗教人士谈话制度,进一步保证了对以上三个方面行之有效的管理。“三管一负责”和“二制度”抓住了我县宗教事务管理的关键,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和措施。我县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已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非法宗教活动在学校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宗教极端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并随着其宗教外衣被不断剥去而日趋孤立;各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宗教事务已基本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信教群众对此十分满意,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
第二篇:中华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课程论文
中华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课程论文
题 目 新时期高校民族宗教工作思考 学 院 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机械13102 姓 名 王在抗 学 号 40613238
关于新时期高校民族工作的思考
【摘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地区各项工作,对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民族地区宗教问题始终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敏感问题,关系到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尤其是改革进一步深化,变革进一步加剧的现阶段,民族宗教问题更突出,作用更明显。我国少数民族都有传统的宗教信仰,世界三大宗教有两大宗教在少数民族中影响深远。【关键词】:新时期,宗教工作,思考。为什么高校要开展少数民族工作。
宗教作为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是自然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歪曲、虚幻的反映。新时期反映宗教问题的各种现象在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渐起的“宗教热”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因此,认真调查分析在当前宗教文化影响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观现状,是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议题。如何开展工作。
一 正确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民族、宗教问题是一个复杂敏感的社会问题,“民族、宗教无小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族、宗教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民族、宗教问题相对稳定,但这并不表明民族、宗教问题已经得到彻底解决。因此,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问题,事关国家稳定、社会进步和民族兴衰。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青年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的宗教信仰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长治久安的大局。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宗教观特点,并通过适当途径和方法,加强教育和引导,使他们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1.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念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民族高校应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心态特点,开设《宗教学》、《宗教常识》选修课或讲座,正面介绍宗教知识,使对宗教知识有兴趣的学生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宗教文化,引导学生在人生信仰、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宗教的本质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的反映,进而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辩证地看待宗教和分析宗教问题。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宗教政策教育,宣传党在新时期的宗教政策。比如:“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宗教工作的基本政策。通过这些教育,可减少学生对党和宗教关系的错误认识。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宗教问题,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敌对势力渗透。宗教问题在我国体现出长
期性、民族性、群众性、复杂性、国际性特点。宗教问题常与民族等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高校在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宗教问题的同时,需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反渗透意识和能力。作为大学生,在对待和观察宗教问题时,首先,必须清楚宗教问题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并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问题交织,往往同现实的国际国内斗争交汇在一起,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其次,应该相信科学,树立科学世界观,追求真理。第三,在了解到我们党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后,从本质上认识到我国宗教方面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出现对抗性的问题,遇到宗教问题时要冷静分析,理性应对,从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利益、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高度来审视和对待宗教问题。
当前,境内外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势力利用宗教大肆从事分裂破坏活动。他们披着宗教的外衣,煽
动宗教狂热,攻击国内民族宗教政策,通过广播电台、互联网、书籍报刊等途径,加紧向学校渗透,呈现出政治恶意性、文化侵略性、活动国际性、组织秘密性、破坏严重性等特征。这就尤其要让学生看清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破坏中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之实,从而正确处理接收到的传单等物品,旗帜鲜明地抵制非法宗教组织和敌对势力的渗透。
3.加强培育科学精神,营造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在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培育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愈显急迫。科学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反对迷信和盲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战胜迷信的锐利武器。“有了科学知识,迷信自然就可以打破”,产生宗教迷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自然和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生深受封建迷信、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针对性地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加强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切实发挥“两课”主阵地的作用,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课程中一以贯之,让学生切实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同时,高校应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既依法维护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动,规范校园宗教活动和行为,又坚持宗教与教育相分离原则,对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校园内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制止。
再者,环境因素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在河南的一些农村,基督教的聚会点喜欢搞唱诗
班与乐队,一些年轻人对此产生极大兴趣,每逢教徒婚丧喜庆,也欣然前去参加。可见,业余生活文化氛围对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具有的教育、引导等多种功能,利用第二课堂时间,结合大学生实际,用先进文化倡导和引领校园文化,开展诸如读书、诗朗诵、歌咏比赛、辩论赛等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积极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健康活动中来,使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影响和熏陶。另外,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相对比较脆弱,常常产生自卑心理,学校需多方面入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起坚固的内在心理防御机制。
总之,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现实原因,加强他们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
育是一个观念更新和人格塑造的过程。在这个文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并且容易引发道德和信仰危机的社会转型时期,国际国内某些形势的最新发展变化,常与宗教问题相连。因此,研究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在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对于促进社会健康和高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要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不能因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就歧视或侮辱他们;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的干部群众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不能以自己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同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实践证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生应该都是有素质有文化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有误会和矛盾,那是因为名族之间没有好好的去了解和沟通,在中学,少数民族同学和汉族同学接触的应该会很多,大家多接触,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多,汉族同学就多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并且尊重少数民族同学的风俗习惯,有些汉族人的确是很歧视少数民族,这样,久而久之,少数民族的人总觉得汉族人歧视自己,所以名族之间矛盾就更深了,但如果在大学,汉族同学多关心关心少数民族同学,相信少数民族的同胞的心也不是铁做的,他们也会感受到汉族同学的关心和温暖,时间久了,大家一定会和睦相处的,少数民族的同学回到家乡,肯定会告诉家乡的人,汉族人其实也很友善,这样一来,不是起到了维护名族团结、社会稳定的作用吗?相信每个人都是热爱和平的
参考文献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 《国统一宗教》 3 《国民族理论》
第三篇:【工作总结】民族宗教宣传信息调研工作总结
民族宗教宣传信息调研工作总结
一、20XX年全市民族宗教宣传信息调研工作回顾
去年以来,全市民族宗教宣传、信息和调研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 作中心,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深入研究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出现的新情 况、新问题,不断总结宣传新成绩、新经验,及时、全面地反映了我市民族宗教 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为民族宗教工作的顺利完成做出了应有贡献。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贴亮点,宣传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氛围浓厚。各市、区民宗局和市各民族宗教团体精心选择宣传主题,认 真研究宣传稿件,通过新闻媒体,搭建了民族宗教舆论宣传工作平台,为推进民 族宗教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富有特色。注重捕捉少数民族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和推广我市重点工作和特色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宣传,去年 7月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三是效果明显。去年以来,全市民族 宗教系统共在《中国宗教》、《江苏民族宗教》等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 章18篇,在《》等市级刊物上发表了 50多篇文章,局民族宗教网站刊用200 余条信息,为宣传苏州民族宗教工作,提高知名度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健全机制,信息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在提高信息员工作能力上下功夫。各市、区民宗 局、各宗教团体都调整充实了一批政治素质高、具有高度信息敏感性和一定写作 功底的同志进入到信息员队伍。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信息员的业务素质和工 作能力。去年,举办了全市信息员培训班。二是加强网络建设,在扩大信息源上 下功夫。通过加强工作指导和联系,信息员广泛收集全市民族宗教方面的有益信 息,初步形成了健全的信息网络。设立网络信箱,为信息网络的畅通运行提供了 保障。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了信息通报制度。
(三)围绕中心,调研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是重点课题调研成效显著。去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省民 委(宗教局)的中心工作开展调查研究,较好地完成了重点调研课题任务,形成 了一批有较高价值的调研成果,促进了我市民族宗教工作的开展。去年,共收到 46篇调研报告(文章)。我局《巩固专项治理乱建寺庙成果的实践与思考》被 市委研究室收录《20XX苏州市市级机关重点调查研究课题调研报告汇编》。吴江市民宗局杨德良副局长撰写的《创建文明宗教活动场所的调查思考》等11 篇调研文章被《江苏民族宗教》采用。二是难点问题调研有所突破。大家在调研 工作中,善于抓住要害,突破难点问题,通过破解难题带动一般性问题的解决,及时、准确地为民族宗教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寻找突破口。
回顾去年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熟悉到,我们的 民族宗教宣传、信息、调研工作还仍然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与新形势下的民族 宗教工作要求相比,与上级领导部门对我们的期望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特别是民族宗教宣传方面,许多特色工作和亮点工作还存在宣传力度小、宣传不 到位的情况。分析我市民族宗教宣传、信息、调研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少 数单位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少数领导同志把宣传、信息、调研工作看成了一 项无关大局的“软任务”,对这些工作带头少、过问少、支持少。个别单位还存 在机制不健全,人员不到位,工作应付的情况。二是工作不平衡。从整体情况来 看,各市民宗局的宣传、信息、调研工作要好于区民宗局。三是稿件质量还需要 进一步提高。有的单位报送的宣传、信息稿件数量虽然多,但时效性、针对性不 强,有的只报送一些简单的日常性工作动态,价值不大;有的单位写调研材料,纯粹是为了赶任务、应付差事,要么是缺乏深入研究,要么是闭门造车。从去年 的情况来看,报送稿件拼凑的痕迹比较明显,没有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四 是形成合力不够。市与各市、区民宗局联动的局面,通力协作的格局还没有堪。五是制度落实不够。去年局机关的全员抓宣传、全员抓信息、全员抓调研落实得 不够好。
二、20XX年工作意见
20XX年,信息工作调研工作依然面临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如何把今年信 息和调研工作抓上去,抓出成效来,这主要是要靠在座各位的努力。为更好的完 成信息调研工作的各项任务,我认为需耍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要切实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要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必须在围绕我市民族 宗教的中心工作,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送信息基础上,以开发高层次信息为重 点,在求深、求实上下功夫。耍充分发挥信息作用,善于对零散、孤立的信息进 行筛选和归纳整理,总结出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对综合类信息 要提出观点和建议,通过整体开发使信息增值,使之成为对上级部门和领导决策 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高层次信息。
2、要全方面增加信息保送点。要善于从下发的文件、召开的各类重要会议 中挖掘报送信息的重点;善于从专项业务开展中挖掘信息报送的重点;善于从重 大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的出台中挖掘信息的报送重点;善于从日常的工作中总结 提高找出规律,挖掘信息的报送重点;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下载资料,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获取信息的灵感。
3、要以调查研究为重点,努力提高以文辅政水平。调研工作要紧紧围绕我 市民族宗教中心工作,抓住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领导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 问题以及结合民族宗教工作中带倾向性的问题,确定重点调研课题,有针对性地 开展调研活动。摸清底数,找准症结,定出对策,推动工作有效开展。我们就 20XX年调研课题拟了一份参考提纲,希望各市区民宗局以此为参考,确定3-5 个重点课题,充分开展调研活动,撰写几篇有情况分析、有对策建议,对我市民 族宗教工作有较高指导意义的调研文章。为领导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供借鉴,为依法治理民族宗教事务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篇:政策宣传
人社中心主要政策宣传
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
只要是本市农业户口,年满18周岁以上(在校学生除外),在每月1—20日工作时间内持户口册和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两份、两张一寸免冠照片就可以到户口所在地劳动保障所办理,分为每年100到800元的8个不同档次缴费。参保人员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并且年满60周岁就可以领取养老金,如果参保人还未开始领取养老金就死亡的还可以退保;在领取养老金期间死亡的,退保时还给予500元的丧葬补助。
二、新农合政策
每年按国家规定缴费基数缴费,看病时就可以享受合医补偿,门诊县级以上补偿40%,县级补偿50%,乡级补偿60%,村级补偿70%;住院县级以上补偿50%,县级补偿60%,乡级补偿70%;参合农民住院补偿累计最高可补偿12万元。参合患者在县、乡两级定点医院住院,平产分娩最高可补偿1200元。并且可享受妇幼项目补助400元。慢性病和大病门诊还可以办理慢性病卡。
三、创建工作惠民政策
只要户籍在高寨乡,并且在我乡创业的,都有机会申请返乡创业补助资金3000元、自主创业奖励资金4000元、经营场所租金补贴(两次共计3600元)、小额担保贷款(男最高8万元、女性合伙经营最高10万元)。
第五篇:新疆概况与民族宗教有关政策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国内分别与甘肃、青海、西藏三省区相邻,国外分别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八国接壤,边界线长达5600多公里,是我国边界线最长的省区。
新疆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物产丰富,文化灿烂。当今新疆生活着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包括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满、达斡尔等十三个在新疆居住时间较长的民族在内共56个民族成分,组成了一个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团结奋斗、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民族大家庭。
一、新疆历史概况:
新疆从古到今的数千年历史,民族迁徙、政权更迭,社会经济变迁,思想文化演进,历史事件层出不穷,概括的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三个自古以来”:
第一、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新疆自古代起就与中原地区保持着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汉朝统一西域后,于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立“西域都护府”,行使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这标志着新疆地区从此时起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此后,无论是中央王朝直接管辖统治时期还是地方政权管辖时期,它们所统辖管理的地域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版图。
第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聚居与开发的地区。
从古至今,有许多民族生活在新疆这块土地上,凡是在新疆劳动、生息、繁衍的众多民族,包括当代的和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他们不仅为新疆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巩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且还创造了各具特色、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为丰富中华文化宝库,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
新疆地处亚洲腹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也是各种宗教传播和交汇的地方。早在原始社会,新疆就产生了原始宗教。从公元前4世纪起,当时盛 1 行于世界的一些宗教陆续传入新疆,与新疆本地的原始宗教一起形成并长期保持着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
新疆宗教的演变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佛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这一格局大约持续了1000多年。第二阶段是以佛教和伊斯兰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这一格局大约持续了600多年。第三阶段是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这一格局从16世纪形成一直延续到现在。
二、当代新疆民族概况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区。不但民族成份多,民族人口比重也高,全国56个民族中有6个民族人口的90%以上居住在新疆境内。新疆解放时仅有13个民族,目前新疆的民族成份已经增加到56个。
截至2006年底,全区人口约为205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以上。十三个世居民族人口数量排名顺序如下: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
从全区民族分布情况来看,呈现出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态势。其中,维吾尔族遍及全疆,83%分布在南疆的和田、喀什、阿克苏和库尔勒等地。汉族遍布天山南北,主要分布在天山北部和天山东部一带。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回族遍布天山南北,主要居住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及焉耆回族自治县。柯尔克孜族主要居住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及邻近地区。塔吉克族主要居住在帕米尔高原。锡伯族主要居住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县及巩留县。乌孜别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塔城、乌鲁木齐等地。满族分布在全疆各地。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塔城和霍城等地。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伊宁、塔城和乌鲁木齐。俄罗斯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等地。
新疆是全国人口密度最低的省区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9人。其人口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首先,新疆人口分布极不平衡,疏密程度极为悬殊,95%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占新疆面积3.5%的绿洲上,绿洲人口密度高达207人/平方公里以上,按实际居住区域计算的人口密度与沿海人口密度接近。其次,民族间区域分布明显。各民族分布的区域既表现为相对杂居性,同时更突出地表现为聚居性特征。第三,跨国民族多。由于历史的原因,新疆主要民族中跨国民族较多,他们与周边蒙古、俄罗斯、哈萨克、吉 尔吉斯、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中存在着各种联系,对当今新疆贯彻落实中央睦邻友好的方针,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防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第四,随着西部大开发建设步伐的加快,新疆民族成分增多和民族杂居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三、当代新疆宗教概况: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刻改造和宗教制度的重大变革,以及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和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现在新疆各种宗教都步入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新疆现在仍保持着多种宗教并存的基本格局。现有宗教为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道教。
伊斯兰教是新疆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东乡、撒拉、保安等十个民族,占全疆总人口的50%以上。
新疆佛教分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信仰汉传佛教的主要是汉、满等民族。信仰藏传佛教的有蒙古、锡伯、藏等民族。
其它四种宗教人数不多,影响不大。
四、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一种生活,具体表现为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方面共同的喜好、习俗和禁忌。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传统、心理感情以及道德准则、宗教观念等。民族风俗习惯是随民族的产生而产生的,在其形成过程中深深烙上了民族的印迹,并成为民族文化的部分,与其他民族相区别。民族风俗习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代代相传,绵延不绝。一个人从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待人接物,言谈举止,无不遵循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或带有其深刻印迹。因此,每个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我国《刑法》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就是从法律上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二是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民族 成员往往以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否受到尊重来衡量和处理同其他民族的关系。他们把对自己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成是对自己整个民族的尊重,认为对自己民族风俗习惯的侮辱与损害,就是对自己整个民族的侮辱与损害。这种敏感性是各民族风俗习惯普遍共有的特征。因此,任何形式的忽视、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可能会损害民族关系。
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是各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饮食习俗 各民族的饮食特点主要取决于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生活环境,并受到宗教信仰、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东乡、撒拉等民族都是群众性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普遍忌食猪肉和自死或未经阿訇念经而宰杀的牲畜肉食等。本来,不养猪、不吃猪肉是居住在阿拉伯半岛上一些游牧民族古老的生活习惯,后来成为伊斯兰教的教规,带上了宗教色彩。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吃猪肉已经成为这些民族群众的生活习惯。现在,这些民族中的一些人已不信教,但仍不吃猪肉。这些民族中还禁食驴肉、狗肉、死亡牲畜的肉和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塔吉克族和一部分回族还禁食马肉。蒙古族、达斡尔族等也禁食动物的血。
待人接物习俗 新疆各少数民族都很重视礼貌,热情好客,见面时要握手问好。到少数民族家中做客,要让年长的主人先进门,让长者先坐,端茶和接物都要用双手,以示尊重。客人应听从主人的招待,如果不想吃,也要尝一下,以示尊重,不宜完全拒绝。当主人倒茶时,如果不想再喝,可用手捂碗口。到哈萨克族毡房不能坐床,可坐在椅、凳或毡上,最好盘腿或跪坐,不能两腿伸直,也不能脚底朝人。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都忌讳客人在门口下马。骑马、开车接近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马鞭子要放在门外,以示对主人的尊敬。
节庆习俗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一些节日。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肉孜节、古尔邦节等。肉孜节又称开斋节。按照伊斯兰教规,在封斋一月期满时开斋,即为肉孜节。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宰杀牲畜祭祀“真主”,在肉孜节70天后过节。这两个节日都来源于宗教,但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已成为民族节日。节日期间,男女老少都着盛装,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食物,互相拜节,以示祝贺。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同汉族一样过春节。各少数民族自由地按本民族的传统习惯欢度节日,国家按照各少数民族年节习惯安排假日,并供应节日特殊食品。民间文体活动 新疆各民族能歌善舞,文体活动丰富多彩。“麦西来甫”是维吾尔族群众性娱乐活动,多在农闲时举行,一般由几个人发起,邀请数十甚至上百人,集中在一起唱歌、跳舞及做其他游戏。摔跤、赛马是各少数民族普遍爱好的体育活动。“叼羊”是哈萨克族庆祝大喜事或欢迎贵宾时举行的体育活动。开始由主持人牵出一只山羊,割下羊头,参加叼羊的人策马夺羊,夺得者即为优胜。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大规模的娱乐活动,每年在秋高马肥时举行,唱歌、跳舞、听民间艺人说唱,还要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活动,同时进行贸易活动。
丧葬习俗 各民族有不同的丧葬习俗,如火葬、土葬、水葬、天葬等。目前,除在汉族中推选火葬外,其他民族的传统丧葬习俗基本被保留。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实行土葬,人死后以白布裹尸,用移尸木匣抬到事先挖好的墓穴入葬。其他民族的群众不要帮助抬尸体,也不要去墓地看,但可参加追悼会或去死者家里进行慰问。人死后的第七天、四十天和周年日,死者家属要举行祭祀仪式。
五、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和国家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宪法》第36条,分4款对宗教信仰自由做了原则规定: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第二款,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第三款,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第四款,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全面正确地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强调保障公民信教自由的同时,也要强调保障公民不信教的自由;信教的公民不得歧视不信教的公民,不信教的公民也不得歧视信教的公民。在保障信教自由的同时,不但不应妨碍而且应当加强普及科学文化教育。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教或不信教。对于一个公民来说,在行使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时候,也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必须在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内进行宗教活动。
第二、注意划清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界限。宗教信仰和宗教是两个概念。宗教信仰是精神和思想领域里的问题,应当而且只能由人们自由地去选择。宗教不 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实体和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组织形式的宗教,必须纳入国家的管理,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任何宗教都不能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不受任何约束的“宗教自由”是不正确和不可能的。离开法律来谈“宗教自由”是违背人民利益的,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要求的。对鼓吹“宗教自由”、鼓吹宗教狂热的错误言行,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的,应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坚决予以制止。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进行处理。
第三、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不能信仰宗教。宗教信仰自由是对一般公民而言的,并不适用于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共产党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成员,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要求共产党员必须是工人阶级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做彻底的无神论者。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组织,是党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与中国共产党是完全一致的。党员、团员要按照党章、团章的要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始终坚持不信仰宗教,不参加宗教活动。如信仰宗教、参加宗教活动,就违背了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不符合党对党员和团员的思想政治要求,必将削弱党的战斗力,降低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中国共产党明确规定,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参加宗教活动,长期坚持不改的要劝其退党。这是个严肃的政治纪律问题。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有责任和义务宣传、教育群众,自学接受唯物论和无神论。
第四、在校学生不能从事宗教活动和穿戴宗教服饰。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中,都规定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那么学生也是公民,为什么要禁止在校学生从事宗教活动和穿戴宗教服饰呢?我们应对《宪法》中关于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的规定从整体上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两方面的涵义: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就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来说,它首先是一种思想意识活动的自由,一个人的信仰如果仅停留在思想意识领域内,这“是一个捆不住抓不着的变化着的无形物”,是任何人也无法禁止的,任何人是不可能不让人思想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信仰宗教是自由的。对于那些受到宗教意识影响的学生来说,在学校,只能通过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其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转变其思想信仰和思想观念。但如果在校学生要对其宗教思想加以传播、宣传或通过一定的宗教行为表现出来,那么就会转化成为一种宗教活动。作为一种宗教活动,就必然要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社会环境、个人职业等条件的限制,其自由不可能是无限的。在我国,无论是信仰宗教的公民,还是不 信仰宗教的公民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在依法享受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权利的同时,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在我国,学校是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场所,禁止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更不允许学生从事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这既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学校的性质、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决定的,也是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的必然要求。学校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不允许信教群众、学生在学校传播宗教意识,从事宗教活动,干预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这不仅是为了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是为了保证公民不信仰宗教自由的权利。1983年《中共中央关于在精神污染中正确对待宗教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任何人不应当到宗教场所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不应当在信教群众中发动有神论还是无神论的辩论。但是任何宗教组织和教徒也不应当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布道、传教,宣传有神论,或散发宗教传单和其他未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发行的宗教书刊,更不得进行反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在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时,必须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把权利和义务有机地统一起来,正确的行使自己的权利。每个学生都应该按照社会主义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方针、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来约束自己,履行好自己的义务。
青年学生在学校从事宗教活动和穿戴宗教服饰,不管是有组织的还是自发的,不管是个人行为还是集体行为,不管是公开的还是私下的,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干扰周围的同学,影响和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习气氛,直接干扰学校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破坏学校文明,破坏健康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因此,青年学生在学校从事宗教活动和穿戴宗教服饰是绝对不能允许的。